埃及围歼以色列190装甲旅之战的战役影响

游戏攻略05

埃及围歼以色列190装甲旅之战的战役影响,第1张

埃及围歼以色列190装甲旅之战的战役影响
导读:这次步兵打坦克的经典之战,在世界各国引起了一番激烈的讨论。各国军事研究部门、各大新闻机构都纷纷发表看法,共同探讨战役对未来战争的影响。最为集中的话题主要是关于步兵与坦克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亨特说:“反坦克导弹首

这次步兵打坦克的经典之战,在世界各国引起了一番激烈的讨论。各国军事研究部门、各大新闻机构都纷纷发表看法,共同探讨战役对未来战争的影响。

最为集中的话题主要是关于步兵与坦克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亨特说:“反坦克导弹首次在战场上真正发挥了作用,现在步兵第一次有了能在远、近距离上对付最重型坦克的武器。”西德一评论家指出,装备反坦克导弹和火箭筒的步兵,如果编成小组,在进攻中可以为坦克开路,在防御中能效地伏击对方的坦克。过去是坦克引导步兵前进,今后有可能要由步兵为坦克开路,地位和作用有了较大的改变。

面对坦克的地位和作用,争论更为激烈。主要分为三种:一是认为坦克在地面作战中已不再起作用;二是认为坦克仍然是地面作战中最好的进攻性武器;三是认为坦克在未来战争中虽不像过去那样重要,但仍有保留价值。从后来战争的结果看,坦克并未失去其应有的作用。但在反坦克武器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坦克如何改进机动性、加强火力和装甲防护能力、创新战术战法,提高自我生存能力等问题,必须进一步研究解决。

战术的运用必须因敌因势而定,围绕如何运用坦克快速突击作战的战术,一些军事家也提出了不同看法。以军十分重视发挥坦克部队的快速突击能力,开展“坦克游击战”,这方面也有成功的战例。比如战争中,以军3个装甲旅快速插入苏伊士运河西岸,很快破坏了埃方的防空体系,使埃军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但这次190旅被歼又暴露了孤军深入,突出冒进,有可能遭敌围歼的问题。西方有关研究机构提出,不能过分提高坦克部队的进攻速度,因为坦克部队脱离其它兵种后,速度再高,穿插再快,也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战斗目的。但在各项保障措施、火力支援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发挥坦克部队的快速突击作用。

各国军界也由此纷纷加强研究对付反坦克武器的方法,特别是坦克自身对付反坦克导弹的方法。一些专家认为,反坦克导弹存在发射死界、需经常变换阵地,有线制导型导弹易捕获发射点、发射受地形限制较大等弱点,提出坦克进攻队形不能过于密集、尽量有支援兵器伴随、增加车体和炮塔的遮网等防护措施。这些都对未来坦克抗击反坦克武器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近些年来,随着各种资料不断被披露,这场战斗“奇迹”的另一种“结果”逐渐显山露水。以色列披露的资料称,埃及人所宣称的全歼190装甲旅,只不过是击溃了以色列的第190装甲营,俘获的以军官亚古里也只是营长,而且击毁坦克的数量也有限。曾任以色列情报部长的赫尔佐格,在其书《阿以战争:中东战与和》一书中,对此次战斗做了描述:“……纳科部队(指参加此次作战的以军参战部队)在费尔丹路以北的平行公路上向前疾进,突然……被数千名埃军步兵包围。有18辆坦克被击中摧毁,指挥进攻的营长阿萨夫亚古里中校被震出坦克,当了俘虏。埃及宣传工具对此大肆宣扬……硬把亚古里营说成是一个旅,而把亚古里说成是旅长……” 无独有偶,俄罗斯环球安全网的资料称,苏联驻埃及军官尼古拉伊万诺夫,曾作为观察员参加了“满月行动”。据其目击,埃军第一线参战部队装备的反坦克武器密度之大,超出了他的想象。他提到,10月8日曾有一支以军坦克部队,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强行进攻,结果误入埃军事先设好的陷阱。为了对付以军坦克,埃军事先做了充分准备,占据有利地形的同时,人数上也占据优势。他们采用对一个目标同时实施多方向打击的战术,以确保攻击效果。他看到,除少数坦克突围撤走外,大部分以军都被消灭。但同时,由于埃军很多部队训练水平有限,发射的武器经常脱靶。伊万诺夫称,他看到击毁的以军坦克上布满反坦克导弹的尾部导线。这一方面说明埃军攻击之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攻击效果之差。而且埃军的伏击圈并不严密,部分以军坦克突出了重围。据他回忆,只在战场看到击毁的以军坦克不超过10辆,而且并非都是M-60,有不少M-48坦克和英制的“百夫长”坦克。

这些资料和埃及方面的战绩统计大相径庭。不仅战果不同,甚至参战以军部队规模,坦克型号甚至指挥官军衔等细节都有很大差异。埃军的战果早在1973年就已经公布于众,流传甚广,并“有电视录像”为证,但终究是单方信息。以方的资料虽然看似权威,但也存在主观因素。至于俄罗斯披露的资料,缺乏更有说服力的数据,不能作为十分可靠的证据。而所谓观察员“伊万诺夫”,更是没有其他记录证明其存在。当然,冷战时苏联相关情报人员使用化名活动的情况也普遍存在。但从考证的角度看,俄方资料只能作为参考,不能用来佐证。这不禁使人们对此次战斗的结果产生了疑问。  从资料中找答案 其实,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对这种作战的考证,不可能总是得到完全真实的结果,只是不断地接近真相。本文结合多方资料,对这次伏击作战进行一番考证。 埃军称其击溃了以军精锐第190装甲旅。这是支什么部队呢?西蒙邓斯坦的《赎罪日战争:1973阿以鏖战》一书中记载,在10月6日战争爆发当天,以军只有第14、第217、第401、第421、第460、第600等6个装甲旅驻防西奈。除上述部队外,以军在1973年的西部前线先后共投入了9个装甲旅,其他3个旅则是第164、第500和“约埃尔”旅。其中,并没有第190装甲旅的番号。以军第600装甲旅下面,倒是有一个第190装甲营,营长正是阿萨夫亚古里,军衔是中校。这样看,赫尔佐格“硬把亚古里营说成是1个旅”的说法是可信的。但他所称以方只损失18辆坦克,和埃及85辆的战绩相差过于悬殊。这又为何呢? 可以从编制上找答案。跟据特雷沃杜普伊《难以捉摸的胜利》一书的记载,1973年10月以军第600装甲旅驻防西奈,隶属第162装甲师(师长阿布拉姆亚丹)。全旅下辖旅部和2个坦克营、1个机械化步兵营、1个自行迫击炮营、1个自行反坦克连、1个汽车连及其他辅助部队。坦克营下辖3-4个坦克连和1个支援连;每个坦克连11辆坦克;支援连装备4辆装甲车。机步营下辖3个机步连和1个支援连;每个机步连14辆装甲车;支援连则配备19辆装甲车。自行迫击炮营辖2个连,每连自行迫击炮19-20辆。自行反坦克连、汽车连则装备20辆左右的装甲车。这样算来,以军1个装甲旅装备坦克80-100辆,自行火炮在内的装甲车160余辆(旅部装备相当于1个坦克连加1个机步连)。如果埃军真能全歼以军整个装甲旅,85辆坦克是可能的。若像赫尔佐格所说,只损失一个营,18辆坦克还不到其一半,与其“最初反击损失惨重”的描述也不相符。 还得从资料中找答案。《难以捉摸的胜利》书中这样记述这场战斗的经过:10月7日,第162装甲师(时辖第217、第600装甲旅和原属252旅的第460装甲师余部,共有坦克约170辆)接到命令,于8日从运河东北线由北向南实施反击。8日上午9时,第600装甲旅在坎塔拉与埃军第18师展开战斗,损失不大。但由于埃军人数众多,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午,第460旅余部进攻费尔丹方向的埃军第2师失利,损失坦克12辆。于是在下午2时,第600旅旅长纳科巴拉姆上校将1个营留在坎塔拉作战,亲自带领旅指挥所及第190装甲营,以40千米的时速南下赶到费尔丹正面,与第460旅残部协同行动,组织反击。起初进展顺利使其十分轻敌,为了赶时间巴拉姆未按照计划绕到埃军桥头阵地的北翼。这样进攻时以军便不是由北向南,而是由东向西。于是以军不足两个营的纯坦克分队,正好钻进了埃军预设的反坦克伏击陷阱,导致灭顶之灾。赫尔佐格在书中也描述了以军的惨况:“一阵密集的反坦克火力袭来……巴拉姆向四周望去,看到坦克在他左右爆炸……只有4辆坦克(包括他乘坐的1辆)能撤离恐怖的战场……师长亚丹通过无线电责问他:‘怎么回事?你们为什么撤?’他回答:‘如果你再问下去,几分钟后就没人回答你了’。”从以上资料看,被伏击的以军装甲部队肯定超过1个营,算上旅部,坦克至少超过50辆。只有4辆坦克撤离战场,这样的结果尽管没有像埃及宣传的那样“神奇”,也是十分可观的。

魏特曼不确定是死在坦克伏击还是死在了空袭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诺曼底战役初期,英军也暂时站稳了脚。它支持美国使用英国的魏特曼三世坦克,并大规模地替换了它们。英军生产的17磅重76毫米坦克炮相当于直径的583倍。魏特曼坦克的类型后来被英军命名为萤火虫魏特曼坦克。尽管提高了炮兵力量,但装甲防护并未增加到最大装甲厚度只有76毫米,这也使得这种类型的坦克不适合前线使用。坦克战只能部署为辅助驱逐舰,与二线远程黑枪作战。主炮使用带壳的穿甲弹Mk1T,在1000米处的穿透深度可以达到191毫米。毕竟,虎王坦克正面装甲的最厚部分只有约180毫米。

在1944年的诺曼底战役后期,这种信息出现在英军的历史上。 1944年8月8日,萤火虫坦克上尉戈登·戈登·圣艾肯摧毁了德国坦克王牌魏特曼。魏特曼虎式坦克和激烈的爆炸,没有人能幸免于这种爆炸,不久之后,皇家空军的战斗机还声称他们在虎式坦克区域作战时炸毁了魏特曼。加拿大坦克装甲师还声称在一次遭遇中击中了147米处的坦克发动机。这是胡说八道,而且有第51步兵师的一名士兵,自称杀死了魏特曼本人。

1983年3月,这是一个安静的日子。在法国N158国道的施工现场,工人正常工作。突然挖出两名二战德国士兵的尸体。法国政府随后要求专业人士对其进行识别,最后证实其中一位是米歇尔·韦特曼本人。这个惊人的发现突然引起了欧洲军事迷们的热情。许多德国球迷来法国的坎比亚德国军事公墓参观魏特曼。法国媒体也报道了他的去世。当军迷们听说英国人正在这样做时,几乎没人愿意相信。对于魏特曼来说,关于死亡原因的新一波讨论成为当时头版的话题。收集了有关魏特曼的各种材料,并最终形成了多种死亡方法。魏特曼本人他只死了一次,对于那个时间是空袭还是被萤火虫坦克伏击没有确切的定义。

1943年1月下旬

法军第19军—指挥官路易-MKoeltz将军

突尼斯方面军—指挥官乔治.巴雷将军

马克.德.康斯坦丁师—指挥官约瑟夫.维尔佛特将军

美军第II军团—指挥官洛伊德.弗雷登多尔少将

第1装甲师—指挥官奥兰多.沃德少将

第1步兵师—指挥官泰瑞.阿兰少将

第34步兵师—指挥官拉塞尔.哈特雷少将

Fruhlingswind行动—西吉.布.吉特(Sidi bou Zid)村的战役

阿尼姆的攻击战于1943年2月14日凌晨时分展开,分兵两路对西吉.布.吉特村形成合围。第10装甲师从费德(Faid)山口开出,向西北方挺进,在Djebel Lessouda附近迂回后在西吉.布.吉特处停下来,第21装甲师则从南部穿过迈齐拉(Maizila)山口向北挺进。美军在Djebel Lessouda附近的防守部队是CCA,包括第34装甲师第168装甲团2营,他们由一个坦克连和一个坦克歼击排支援,归巴顿的女婿约翰.沃特斯中校指挥。西吉.布.吉特村南部的山麓由相近兵力把守,托马斯.德雷克上校率领的第168步兵团3营担任守卫,他们负责阻挡一切来自西吉.布.吉特南部的攻击。这样的防守阵型是为了能够尽可能长的拖住从费德山口涌来的德军兵力,以便路易.海陶沃中校指挥的两个坦克连和十几辆坦克歼击车能够从西吉.布.吉特发起反击。

第10装甲师于清晨4点左右开始行动,掀起了一阵沙漠风暴。他们的先头部队击溃了一小股美军掩护兵力以及第1装甲团的一个小型分遣队—G连。在沙暴的掩护下,一个战斗组向山口西部开去,打算击溃那里的美军防守炮位。到当天黄昏的时候,双方都清楚德军将有一场大规模的攻势在即,但沙暴使美军无法从山顶预估这场攻击的具体规模。转天早上7点30分,德国空军开始了对西吉.布.吉特地区的大面积空袭,毁坏了城镇中心。到8点30分的时候,沙暴总算移开,沃特斯上校得以看清楚前进中的德军兵力,他估计大约有60辆坦克,20多辆装甲车和若干其他战车。同时,海陶沃的装甲部队也从西吉.布.吉特出发,包括第1装甲团2个连的M4中型坦克(H和I连),还有第701坦克歼击营的十几辆坦克歼击车。随着海陶沃的部队逐渐靠近德军部队,他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部队在人数上明显处于劣势,便电报CCA指挥部的麦克昆林上校说,他所能做的最大努力也只能是尽可能的拖住德军。这时海陶沃指挥的很多坦克已经被Djebel Lessouda处德军的88mm炮击中,同时还遭到虎式坦克的88mm长距离火炮袭击,损失惨重。他打算率部突围回西吉.布.吉特,但最终还是和德军部队接头交火,到10点30分的时候,他人数上占下风的部队已经被逐渐分割成碎片。沃特斯和第168步兵团2营完全被孤立在Djebel Lessouda上半部分,对战斗所能起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

阿尔戈尔的第1装甲团2营在1943年2月15日西吉.布.吉特村的战斗中伤亡惨重,图中左面的坦克是M4A1,右面的是M4中型坦克,均隶属于F连。

随着Djebel Lessouda附近的战局逐渐发展,第21装甲师也从南部开始向西吉.布.吉特发起进攻,但由于沙暴在该地区持续时间长且极为猛烈,进军速度非常缓慢。由第104装甲掷弹团组成的Schutte战斗组,在一个坦克分遣队的支援下,于中午时分到达美军第168步兵团3营守卫的Djebel Ksaira西侧,Stenkhoff战斗组则于下午2点左右从西南方向移动到西吉.布.吉特附近。

截止到当天中午,德军的坦克已经从四面八方靠近麦克昆林在西吉.布.吉特的指挥部,城镇中心也暴露在坦克射程之中。经过勇猛顽强但于事无补的战斗,海陶沃此时已经损失了超过一半的坦克,仍未能阻止第10装甲师前进的步伐。海陶沃的座架在被击中起火前击毁了4辆德军坦克,他和其他成员徒步走回斯贝特拉,海陶沃当天率领的44辆坦克中,只有7辆幸免于难。麦克昆林一开始疏散了CCA大部分的军队,除了自己的贴身人员,并于午后不久撤退到镇西部另一个临时指挥站。在Djebel Ksaira德雷克的部队仍旧报有逃生的一线希望,但这个请求被弗雷登多尔在14点10分拒绝了。缺少和指挥中心进一步的联系,德雷克调了一部分兵力到山口另一侧更易防守的加雷特-海迪德(Garet Hadid)。随着西吉.布.吉特附近的局势几进崩溃,麦克昆林的执行官,彼得.海恩斯上校给斯贝特拉附近的第1装甲师总部发去了求救电报,请求沃德上将允许沃特斯和德雷克从他们已无任何希望的位置上撤退。沃德解释说Fredendall拒绝了这个请求,并且美军已经在策划反击战。弗雷登多尔强硬的指挥风格和他遥控指挥的方式断送了两个孤立无援部队的前程。

第10和第21装甲师的先头部队于傍晚前在西吉.布.吉特西部取得联系,并巩固了他们在镇中央的位置。到目前为止,Fruhlingswind行动基本按原计划执行,德军的伤亡非常轻微。西吉.布.吉特附近的美军损失或丢弃了44辆坦克,59辆战车,26门火炮以及22辆卡车。阿尼姆的副官海因茨.齐格勒是这次行动的指挥官,他决定大部队驻扎在西吉.布.吉特附近,以便应付预料之中美军的反击。齐格勒的过分谨慎激怒了隆美尔,后者打电话给阿尼姆,要求他给齐格勒施加压力让他夜间向斯贝特拉进军好扩大战果。阿尼姆赞同齐格勒的做法,希望能够像原定计划那样,保留一部分兵力来实施下阶段对皮雄及其北部的行动。

沃德认为麦克昆林夸大了西吉.布.吉特附近的德军,因为盟军情报部门仍然宣称德军只有一个装甲师参战,因此他推断德军在西吉.布.吉特地区的兵力大约为:40辆坦克分布在Djebel Lessouda,20辆靠近Djebel Ksaira。预定第2天的反攻由罗伯特.斯戴克上校率领,作战部队包括先头部队:阿尔戈尔的中型坦克营,支援部队:隶属第701坦克歼击营的M3 75mm坦克歼击连,还有两批自行火炮和第6装甲团3营作为后备。显而易见,这样一支临时拼凑并缺乏作战经验的部队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战绩,在西吉.布.吉特的德军至少包括了一个装甲师,据估计已经展开防守阵型,随时应对盟军的反攻。事实上,只有一个坦克营和一个机械化步兵团被派去迎战大量久经沙场、经验老道的德军,其悲剧性的结果可想而知。

斯戴克的反击于1943年2月15日中午12:40分展开,开场的阵型是死板的教科书式的,阿尔戈尔的坦克营以V字形阵型出战。一架德军侦察机发现了美军的动向,立即预警齐格勒美军的位置和前进方向。德军本来在前一夜就有充足的时间备战,他们的反坦克炮和88mm高射炮已经做好准备,隐藏在橄榄丛里来控制通向西吉.布.吉特东北方的交通干道。德军允许美军的第一批坦克通过自己隐藏布置的反坦克过滤网之后开始射击,随着反坦克炮的开火,美军的坦克连急忙开始防御,但当时的地势实在是太开阔了,几乎没有任何掩护。在美军确定两侧都有德军坦克之后,其中一个坦克连试图对付北部的第21装甲师,另一支坦克部队则迎战南部的第10装甲师。阿尔戈尔的坦克营与支援步兵之间的联系被切断,到傍晚时分,战局已经再清楚不过:他们将无法到达目的地Djebel Ksaira去解救身陷囹圄的第168步兵团3营。17:40分,队尾的4辆坦克勉强从战场上撤下来,但剩下的40辆坦克渐渐的被四周合围的德军坦克和反坦克炮逐一打成碎片。

1943年2月15日当夜,美军指挥部对已经发生的一切出现了极度的震惊和迷惑。沃德报告说:‘西吉.布.吉特东部有大量燃烧的坦克,还不清楚它们属于哪方,也许我们击溃了德军,也许我们被德军击败。’但可以肯定的是,解救凯塞林关口两侧被困部队的行动失败了。两架P-39战斗机奉命飞往Djebels地区,向被围困的美军部队散发传单,通知他们准备逃离现场。在两天的战斗里,CCA在未能给德军带来明显损失的情况下,自己却损失了两个坦克营和两个步兵营。

尽管取得了巨大的胜利,齐格勒却未能抓住机会乘胜追击,他向斯贝特拉地区派出了巡逻队来确定美军是否在准备另一次反击。在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隆美尔大怒他坐失良机,但凯塞林元帅当时正在东普鲁士希特勒的大本营里,无法介入北非的战事。阿尼姆更关心燃油的消耗,希望为将来在丰杜克地区的行动保留充足的原料,并且,他的部队已经完成了他们预订的计划:击溃CCA。

凯塞林直到2月16日才收到阿尼姆胜利的消息,他通过最高统帅部向阿尼姆传达了夺取斯贝特拉的指示。齐格勒继续谨小慎微的前进,加强了他早期的巡逻任务,这给了盟军更多的时间进行防御。安德森最终意识到他情报部门提供的消息全是错误的,命令Koeltz把法军转移到多塞尔斯(Dorsals)以西,包括归法军指挥的美军第34步兵师。弗雷登多尔命令英军守卫多塞尔斯以西斯比巴(Sbiba)处的重要通道,英军第26装甲旅和两个步兵营分别驻扎在斯比巴南北方向。沃德奉命将罗宾内特剩余的CCB撤到斯贝特拉,经历了数个月的分散之后,终于将该师的部队集合在一起。2月16日夜,美军撤回了他们在科恩(Kern)十字路口最东的部队,其间经历了一次小规模的胜仗,几辆美军坦克伏击了齐格勒的先头部队,士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1943年2月16日,美军第二次反击失败后,齐格勒终于下令第二天进攻斯贝特拉,但这个决定显得姗姗来迟。盟军从加夫萨撤退,使得隆美尔的Morgenluft计划得以实施,在盟军退出该城后,库尔特.里宾斯泰因将军已经率领非洲军占领了那里。隆美尔指示里宾斯泰因如果没有遇到反抗,就一直沿路向菲里阿纳(Feriana)前进,以支援阿尼姆的进攻。

斯贝特拉的疑点

1943年2月16日夜晚,美军CCA的残余部队已经在斯贝特拉北部的橄榄丛里建立了防守,同时罗宾内特的更具战斗经验的CCB也已经到达,占据了南部。齐格勒的先头部队凭借零星的机枪和火炮声探明了外侧防守的兵力,当橄榄丛中CCA的指挥部暴露在德军机枪射程之内时,麦克昆林决定向西疏散他的部下,远离危险,但丝毫没有考虑这样做给旁边的兄弟部队带来的影响。在看到他们两个营的战友就这样被丢在Djebel Lessouda和Djebel Ksaira,而两次反击均没有奏效后,CCA剩余部队的士气大受打击。在工兵爆破了一些设施后,位于正在撤退的总部人员旁边的部队认为一场大的撤退已经开始,然后在没有接到任何命令的情况下疏散,CCA就这样瓦解了。当时关于撤退的谣言已经在士兵中间不胫而走,再加上大家看到的场景,紧张害怕的部队带动了其他无心恋战的部队,斯贝特拉外的道路已经被逃跑的美军和车辆围得水泄不通。

值得庆幸的是,罗宾内特饱经战火考验的部队,以及CCA一些意志坚定的部队,留下来坚守他们的阵地,在当夜把德军阻挡在海湾之外。黎明时候,美军军官开始设置路障,并在城镇郊区清点收集败逃者。齐格勒的部队并没有从斯贝特拉的混乱中占到多少便宜,但关于该镇错误的情报使弗雷登多尔相信斯贝特拉快要陷落了。安德森示意弗雷登多尔务必坚守该镇直到1943年2月17日夜间,但后者警告说那里时刻都会崩溃。于是,安德森不得不在上午11点时下令撤退,沃德奉命经过凯塞林关口向塔莱(Thala)方向撤退,安德森.摩尔则率领第19工兵团从斯贝特拉向凯塞林关口以东进发,为第1装甲师的撤退做掩护。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作为人民解放军一支新兴部队,装甲兵的表现人们所知甚少,几乎湮没了彪炳功绩。  正式组建装甲兵  1950年8月,朝鲜战争爆发两个月后,朝鲜人民军和美韩军队在洛东江以东地区展开激烈拉锯战,形势开始对朝鲜人民军不利。预见到这一点,中共中央抓紧进行战争准备,加大了军兵种建设力度。8月26日,周恩来主持检查东北边防军准备工作的国防会议,指出“作战是对付美帝国主义”,要求装甲兵在1950年编成3个旅共9个坦克团,准备1951年参战。

1950年9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部成立,许光达任司令员,装甲兵正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兵种。成立之初,装甲兵共有2个师零1个团,400余辆坦克,主要是解放战争中缴获的美制M3A3和日制97式,性能较差,磨损严重,缺乏零部件,多数已经难以有效使用。为此,1950年9月26日,毛泽东致函斯大林,请苏联向中国提供各型坦克、自行火炮、装甲车、卡车、牵引车、充电车以及3个维修工厂的设备。

11月上旬,第一批从苏联购进的10个坦克团的装备运抵中国,有T-34中型坦克300辆、“斯大林”-2重型坦克60辆、SU-122自行火炮40辆,性能与美军的M26和M46坦克基本相当甚至占优,只是数量上差距太大――美军在朝鲜战场一直保持着1000余辆坦克。另外,我国购进的多是二战时期使用过的旧装备,有的车体上还嵌着德军炮弹的钢芯。

苏军按编制将装备与人员同时运抵长春、四平、北京、徐州等地,采取“师傅带徒弟”,以建制单位按专业分组,通过翻译人员,手把手地传授专业技术和战术。这次学习为期三个月,对干部、战士都有很大的锻炼和提高。训练后期,各部队普遍进行了单车、排级、连级战术训练,各团还进行了坦克团行军及攻防演习。接装和战备训练于1951年2月17日结束,苏军将装备移交,人员于3月全部回国。

在战斗中成长

1951年2月,东北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赵杰等率49人先遣组入朝,对预定战场进行实地勘察,搜集朝鲜人民军坦克部队的经验教训,并向志愿军总部汇报装甲兵部队入朝参战的预案。装甲兵党委于1951年2月26日召开会议,决定以坦克第1师师部为基础,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负责拟制坦克部队使用方案,组织坦克部队的战术技术训练以及政治工作、技术保障。第一批入朝的部队有坦克第1师1团、2团,坦克第2师3团,坦克第26师53团(后改为坦克独立第6团),坦克独立第1团以及2个高炮营、2个工兵营、1个摩托步兵营及修理工厂,计5000余人,12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1951年3月31日,9列列车分别从丰台和天津出发,4月15日到达朝鲜新幕地区的苍阳洞开设指挥所,各部队随后也相继抵达集结地域。

1951年夏,敌我双方沿“三八线”对峙,美军为了在谈判桌上捞取好处,发动“夏季攻势”。这时,第一批入朝装甲兵部队已至前线,作好战斗准备。

朝鲜境内河流纵横,山路崎岖,不利于坦克运动,而制空权又掌握在敌人手中,志愿军装甲兵面临严峻挑战。当时志愿军炮兵较少,为增大我远程炮兵的火力密度,装甲兵部队决定采用超越射击方式配合步兵作战。所谓超越射击即间接射击,就是以坦克炮隔着遮蔽物,打击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目标,临时充当支援火炮。

第一次出击的任务交给了坦克第1团3连。6月30日夜间,该连在九化里试用坦克、自行火炮间接射击,成功压制敌人纵深炮兵群,这是坦克部队第一次使用这种方法支援步兵作战。极大地鼓舞了入朝装甲兵部队的士气。从7月上旬至9月上旬,共使用这种战法作战19次,对敌纵深的炮群、指挥所、集结的坦克、汽车和步兵进行打击,都收到了良好效果,取得了坦克火力配合步兵作战的经验。

坦克部队在配合步兵作战的同时,不断摸索适于装甲兵部队作战的有效方法,坦克伏击战就是其中之一。阵地战阶段,敌人的坦克侦察群和游动的坦克经常在我军阵地前骚扰。为了避免敌飞机和火炮攻击,装甲兵就在我阵地前沿、敌坦克必经要道两侧、隘路口、道路交叉口等处,构筑掩体坑道工事,利用夜间占领阵地,严密伪装。发现敌坦克后,冷静掌握有利射击时机,把敌人的坦克放到最有效的射击距离内(通常是500至1500米),一举击毁。

1951年11月,为配合停战谈判,志愿军普遍开展阵地反击,坦克分队积极前出到我防御前沿或翼侧占领发射阵地,以直接瞄准射击支援步兵战斗。11月4日,坦克第1团以10辆坦克配属64军191师3个营,反击临津江西岸制高点马良山,守敌是苏格兰边防团的4个连500余人,阵地前构筑了明暗多层地堡群,前沿设有10米宽的铁丝网以及由拉雷、脚踏雷、照明雷构成的混合雷场。凌晨2时,在炮火掩护下,我坦克隐蔽进入预先构筑好的发射阵地。15时,首先以坦克直接瞄准射击,摧毁马良山主峰及高地前沿的工事与地堡,尔后又配合炮兵15分钟火力急袭,彻底摧毁了英军火力点,掩护步兵全歼守敌,创造了坦克支援步兵打阵地反击战的范例。  装甲兵从实战经验总结,坦克进入阵地一般应利用夜暗或炮火掩护,开进道路要隐蔽,距离要短,组织好工程保障和发射阵地伪装,快进快射快撤。直接瞄准较之间接瞄准,更能发挥坦克的火力、机动性和防护能力。据步兵部队反映,在装甲兵参战前,打美军碉堡主要靠战士送炸药包,在敌人的火力压制下,有时消灭一个碉堡要牺牲十多名战士,而坦克能在几百米的距离外以直瞄火炮将敌碉堡掀翻,深受步兵部队欢迎。1952年春,志愿军一面反击“绞杀战”、“细菌战”,一面抗击敌地面部队的不断进攻,创造了构筑和依托坑道进行坚固防御的战法,支援步兵保卫阵地。这一阶段战斗实践证明,即使是在无制空权、山地难行的特殊困难下,只要大胆使用,用之得当,坦克完全能够起到重大作用。截至1952年秋,第一批入朝的5个坦克团及部分炮兵、高炮分队参加大小战斗124次,出动坦克489辆次,毁伤敌坦克20辆,支援步兵取得了一次次战斗胜利。

二批轮换入朝

 鉴于志愿军物资补充不便,气候恶劣,常在野外露营,部队体力消耗大且不易恢复,中央军委决定采取轮番作战的方针,使参战部队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并使更多的部队经历现代战争的考验。

装甲兵党委于1952年5月26日决定,以东北地区装甲兵机关一部及坦克第3师师部组成新的装甲兵指挥所,坦克第4、5、6团接替坦克第1、2、3团,坦克独立第2团接 替坦克独立第1团(独立坦克第6团完成维修缴获的美式坦克后,已于1951年12月回国整训),6月17日至27日相继入朝。

这次轮换的原则是“换人不换装备”,各团成立交接委员会,明确以“接经验”为重点,交方仍留下部分人员协助,直到接方基本掌握情况才回国。这样,新入朝的装甲兵部队很快适应了情况,迅速投入战斗。

1952年秋,为配合停战谈判,志愿军从9月18日起展开全线秋季战术反击作战。第二批入朝坦克部队主要作为固定火炮发射点或游动火炮,以直接瞄准射击摧毁敌地堡、火力点和坦克,支援步兵,争取抵近射击。作战55次,出动坦克210辆,战争效果证明第二批入朝坦克部队学到了兄弟部队经验。

装甲兵入朝后,作战勇敢,但也暴露出一些弱点,尤其是初期对技术工作不够重视,忽视装备维护和管理,导致故障频频。截止1952年8月,坦克部队在战斗中损失的车辆只占车辆总数的4%,技术故障却造成了40%的车辆不能开动!固然苏联交付的多为二战使用过的旧坦克,本身已有相当磨损,但部分指战员不重视管理和维修技术难辞其咎。在朱德、许光达等亲自过问下,从1952年中期开始,全军装甲兵开展了查事故、查原因、查责任的“三查”运动,在朝部队的战车完好率不到一年后就达到80%以上。

1953年的夏季进攻战役,是志愿军转入战略防御后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战役,正面战场的坦克第4、6团、坦克独立第2团积极配合步兵作战,利用白天阴雨、敌机无法出动的有利时机,大胆伴随步兵挺进敌纵深。7月6日,装甲4团2连2排215号坦克出击时淤陷在泥坑中,全体乘员迅速伪装坦克,就地待命。7日,在其他坦克因泥泞不能前进的情况下,215号单车向3466高地的美军坦克和冲锋步兵射击,5分钟内击毁坦克2辆、击伤1辆,摧毁敌地堡4个和火炮2门。该坦克位置暴露后,又巧妙地将发动机声音由最大慢慢降至最低,给敌人造成“已经撤离”的假象,继续在原地隐蔽待命。9日,在坦克支援步兵攻击石岘山北山的战斗中,215号坦克经抢救驶出淤陷地,11分钟内击毁美军坦克2辆、火炮3门、地堡20多个。战后,215号坦克被授予“特等功臣车”称号,车长杨阿如荣立一等功,被授予“二级英雄称号”。1953年10月,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委员会授予杨阿如自由独立勋章和军功章。

第2批入朝参战的坦克部队自1952年6月至1953年7月,支援6个军,在北起金城、西至开城约100公里防御正面,在122次战斗中出动坦克509辆次,毁伤敌坦克56辆、火炮20门,摧毁敌地堡800多个。

第1师入朝防登陆1952年,中央军委判断

美军在正面战场进攻失败的情况下,可能在志愿军侧后实施两栖登陆。为了加强海岸防御,1953年1月10日坦克第1师再次入朝,部队有坦克第1师机关和所属2个坦克团、1个野炮营、1个摩托步兵营,坦克独立第3团,坦克第2师炮兵团,坦克第3师摩托步兵团2个营,坦克第3师部分机关和榴炮营以及部分勤务分队。为统一领导抗登陆准备,坦克第1师与第2师部分机关组成坦克第2指挥所,原坦克兵指挥所改称坦克兵第1指挥所。部队各有分工:坦克自行火炮团加强给海岸防御步兵师,以自行火炮作为火力发射点,坦克分队作师预备队;坦克独立团作为步兵军和整个海岸防御集团的坦克预备队,协同第二梯队反突击;坦克师主要是用作集团的坦克预备队,必要时担负反空降任务。志愿军装甲兵把朝鲜半岛西海岸作为反登陆防御重点,配属坦克6个团,东海岸防御部队配属坦克1个团,另有担当正面防御的4个坦克团。但由于东西防御正面宽达237公里,如果分散使用,战术火力密度平均每公里只有1辆,无法形成优势。因此,志愿军反登陆指挥部在海岸防御主要方向加强了装甲力量,使每公里达到了14辆。各部队进入指定地区后,周密制定反登陆和反空降的作战方案,进行“有敌无我”的战备教育和应急训练,5个月之内修好坑道和各种掩体工事。与此同时,各部队还储运了大批军需物资和器材,储备弹药3至5个基数、坦克油料4至5个基数以及足够供应7~8个月的粮食。

由于准备完善,志愿军东西两翼海岸和正面防御更加稳固,迫使敌放弃了登陆进攻计划。随着志愿军夏季反击作战的胜利,敌人在遭受沉重打击之后,不得不于1953年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坦克兵第2指挥所及其所属部队于1953年10月8日回国,坦克兵第1指挥所仍在朝鲜领导尚未撤回国的5个坦克团、2个炮兵团和修理营,1958年7月15日才全部回国,为入朝行动划上圆满句号。

自1951年3月至1953年7月,入朝参战的装甲兵部队先后有坦克第1师、坦克第3师全部和坦克第2师大部,坦克独立第1/2/3/6团和4个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共14个坦克团、2个炮兵团、1个摩托步兵团、3个高炮营、2个工兵营。共参加战斗246次,出动坦克998辆次,击毁敌坦克40辆,击伤34辆,击毁敌炮20门,摧毁地堡工事864个。志愿军坦克部队在战斗中牺牲146人,伤362人,损毁坦克9辆,战伤26辆,为共和国装甲兵赢得了荣誉和难得的实战成长经历!

莫斯科保卫战(俄语:Битва под Москвой,德语:Schlacht um Moskau)又称莫斯科战役,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性战事的总称。

战事开始于1941年10月一直持续到1942年1月。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进攻战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此次战役最终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与其盟友入侵苏联,使苏联及苏联红军领导层大吃一惊。德军以闪电战战术快速深入苏联领土。装甲部队以钳形方式推进,先孤立然后彻底摧毁苏联红军。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向列宁格勒推进,南方集团军群则征服乌克兰和高加索高地,而中央集团军群则向莫斯科进发。苏联红军的防线很快便崩溃,死伤枕藉。

1941年8月上旬,德军攻占斯摩棱斯克,是通往莫斯科路上一个重要据点,但斯摩棱斯克的战斗阻碍了德军的攻势直到9月中旬,有效地瓦解了闪电战的战术。其后,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到达莫斯科外围,但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命令他转向南方去支持龙德施泰特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对乌克兰首府基辅的攻击。[2]

德军方面

1941年9月,德军在攻占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和乌克兰的基辅后,集中兵力向苏联首都莫斯科发动进攻。

首先,把北方,南方集团军群的部分兵力集中到中央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在列宁格勒的攻势被遏制,始终无法突破苏军在列宁格勒接近地的防御,故将集团军群配属的大部分装甲师和摩托化师调往莫斯科方向。)

“台风”作战的计划,主要由德军最高统帅部和包克的中央集团军群协商制定,各项计划都由希特勒审定批准。德国情报机关对于莫斯科正前方部署的苏联红军部队的判断,准确性很高,但仍有不完善之处。它认为苏联红军的战斗序列是:在前方部署的是铁木辛哥的西方方面军的七个集团军,在它的南面是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的两个集团军。对后方的苏联红军部队情况则一无所知。西方方面军的兵力估计为七十到一百个师,结果证明与实际兵力相差无几。首都莫斯科方向上匆忙建立起来的防线从空中是很容易查明的。[3]

博克的任务是,在攻打莫斯科之前首先歼灭当面苏联军队。德军计划的基本内容是,以斯摩棱斯克-莫斯科这条线在中央做为基准线兵分两路进行钳形包围,两军将在苏联红军后方约八十英里的维亚兹马会合。

苏军方面

自7月起,苏联政府征用民工在莫斯科以西两道防线上急如星火地构筑工事。民工中有四分之三以上是妇女。前一道防线称做维亚兹马防线。它的最北端在奥斯塔什科夫以东约三十英里处,据瓦尔代山不远,中间穿过维亚兹马以西地区,最南端在基洛夫以南,全长二百余英里。后一道防线叫莫日艾斯克防线,在莫斯科以西约八十英里,自沃洛科拉姆斯克至提赫文,长约一百六十英里。此外,在莫斯科以西还有四道弧形防线。

同时,苏联从中亚,远东抽调兵力保卫莫斯科。(由于确切情报得知日本在远东地区认定的主要对手是美国而不是苏联,所以苏联方面朱可夫元帅从远东地区调集大量部队巩固首都莫斯科的防御)

另外,苏联还使用坦克伏击战,这是由卡图科夫首次提出的,主要在姆岑斯克附近进行的。实时证明坦克伏击战还是很有用的,卡图科夫为巩固图拉防线赢得了时间,并削弱了古德里安对莫斯科南部的攻势。

莫斯科保卫战是通过保卫再反攻胜利的。

1941年9月底,德军在苏德战场北翼封锁了列宁格勒,在南翼占领基辅,在中央攻占斯摩棱斯克,打开了通向莫斯科的门户。

1、德国军队对于北方苏德战场的错误评估,误认为可以很快结束战斗,从而缺乏充足的准备。

2、恶劣的天气阻碍了德国军队的迅速前进。

3、苏联的充分准备与应对作战

4、斯大林的正确指挥,与苏联人民的奋力保卫。

5、苏联的军事在工业化中得以迅速发展,而其主要工业区并未受到德国的影响,后备力量强大。

1941年12月5日,苏军转入反攻。到次年1月初,德军被迫向西撤退100~250千米,莫斯科的直接威胁被解除。希特勒十分恼怒,撤换了陆军总司令,自任陆军总司令,下令不准撤退。1月上旬,苏军利用德军进攻受挫惊慌失措和防寒准备差的有利时机,从三个方向向德军发起总攻。到4月中旬,苏军向西推进100~350千米,收复了大片失地。

莫斯科保卫战又称莫斯科战役,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性战事的总称。 

战事开始于1941年10月一直持续到1942年1月。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进攻战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此次战役最终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

参考资料:

-莫斯科保卫战

游戏中幻影坦克是一种利用掩体蹲人的方法,比伏地魔更胜一筹,但是对玩家的技术要求也就越高。荒野行动(Knives Out)幻影坦克怎么玩?如何才能准确的伏击敌人,在哪伏击比较好?如果你想成为吃鸡大神,下面的内容就要仔细看哦!

荒野行动(Knives Out)幻影坦克玩法技巧

玩幻影坦克的话我们需要利用草丛等掩体,趁著别人不注意迅速偷袭,和伏地魔相比,幻影坦克可以打完了就走,伏地魔要伏在地上,所以逃跑的时候会被击杀,所以幻影坦克打法相对来说安全点。

注意在蹲伏和奔跑切换时,会有一定几率暴露自己的位置,所以尽量选择半人高的掩体。而准星要时刻调整到比原先高一点的位置,因为半蹲时我们的视野会比原先低。

伏击地点推荐

山顶

山顶的优势在于,很高,视线很广,但山顶距离远,我们这时候就需要狙击枪,还要搭配高倍镜打人才能打准了,用高倍镜能清楚的看到人,再用狙击枪击杀就行了。

屋顶

屋顶也是个蹲人不错的地方,高的话能够很快的就发现敌人的带来,能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更多好玩的游戏资讯,记得扫码下载九游APP关注《荒野行动(Knives Out)》专区,除了新手礼包,还有各路大神带你吃鸡哦!最后祝各位玩家们大吉大利哟!

荒野百科 专区首页 热门视频 枪支大全热门攻略 精彩实况 视频教学 吃鸡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