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所在地区和特点

游戏攻略07

敦煌莫高窟所在地区和特点,第1张

敦煌莫高窟所在地区和特点
导读:1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大泉谷,南北长约1600米。一排排重叠的洞穴,就像用刀斧镶嵌在破碎的岸边的蜂巢。石窟前栈道曲折,亭台楼阁巍峨耸立,铁马迎风悬,气势磅礴。2始建于十六国前秦王苻坚时期

1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大泉谷,南北长约1600米。一排排重叠的洞穴,就像用刀斧镶嵌在破碎的岸边的蜂巢。石窟前栈道曲折,亭台楼阁巍峨耸立,铁马迎风悬,气势磅礴。2始建于十六国前秦王苻坚时期,后历经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西夏、元朝等朝代修建,形成了庞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000平方米,泥塑2415件。它是世界上最大、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场所。3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的悬崖上,前有党泉,东有祁连山支脉三维山。南北总长1680米,现存历代所建洞穴735个,分布在15~30余米高的悬崖峭壁上,上下1~4层。莫高窟的每个洞穴都是洞穴建筑、彩塑和绘画的综合艺术。最大的山洞200多平米,最小的不到1平米。石窟主要有禅宗石窟、中央宝塔石窟、佛龛、佛坛石窟、涅_石窟、七佛石窟、大象石窟等。彩塑结合塑画的主要内容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

敦煌莫高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莫高窟

莫高窟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莫高窟

莫高窟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传统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质不适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塑、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莫高窟唐时有窟千余洞,现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

北朝时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弥勒,主像两侧多为二胁侍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塑像背部多与壁画相连。窟内顶部和四壁满绘壁画。顶及上部多为天宫伎乐。下部为夜叉或装饰花纹。中部壁画除千佛外,主要画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鸽、舍身饲虎、九色鹿舍己救人等。

唐为莫高窟全盛时期,隋代百窟样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为中心佛坛,组像同前。唐出现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丰硕壮实”之貌。窟中壁画主要是大场面的说法图和简单的经变图。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画是多种经变图,其规模极为宏伟,表现出天国的壮丽图景。石窟造像五代时已丧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

用时参考

1天

交通

公共交通

_在莫高窟都是安排先到数字中心取票后,再由数字中心_一安排车子前往,市区有3路车往返数字中心及火车站,3元,客满开车10-15分钟。

出租

打车比较方便,大概40元左右,但是不排除旺季司机出现不打表,随便要价的可能;、

自驾

敦煌到莫高窟20公里左右,敦煌到鸣沙山月牙泉22公里,月牙泉鸣沙山在一起,都在敦煌的西侧,莫高窟在敦煌的南侧

门票

旺季:5月1日-10月31日200元/人

淡季:11月1日-4月30日100元/人

自2016年11月1日起,位于敦煌市区的莫高窟参观预约咨询售票中心将暂停营业,如需办理购票及取票业务请前往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售票处进行办理。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地址:敦煌市314省道向东9公里处(敦煌火车站附近)

咨询电话:4008-333-715(9:00——16:00)

开放时间

旺季(5月1日-10月31日)8:00-18:00

淡季(11月1日-4月30日)9:00-17:30

景点位置

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东南25公里

1初一下册历史期中知识点

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一整套国家机构,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5、灭亡:桀统治残 暴,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 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动脑筋: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1)暴 政引起民愤。

 (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

 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 动。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总结讨论:

 (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 暴,失去民心。

 (2)从夏朝和商朝灭亡中我们能得什么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2初一下册历史期中知识点

一、明朝的科技名著

 1、李时珍: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占有重要的地位。

 2、宋应星:科技巨著《天工开物》,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徐光启:农业著作《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二、明朝的建筑

 1、明长城

 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起止地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比较(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秦长城是为了防御匈奴进攻修建的)

 意义:它已成为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坚韧刚毅和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2、北京城

 明清两朝的都城。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又称紫禁城,现在称为故宫,由蒯祥等人设计的,是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三、明朝的小说和戏剧

 1、明朝的小说

 A、《三国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描写了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战争,辽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B、《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

 C、《西游记》:明代中期,吴承恩,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化小说,歌颂了孙悟空的正义精神和反抗精神。

 2、明代戏剧

3初一下册历史期中知识点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为治”:①任用贤才(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③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④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商业繁荣:①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5、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①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②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③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④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⑤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⑥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⑦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

4初一下册历史期中知识点

1、北宋的建立。

 (1)时间:960年。(2)建立者:赵匡胤。(3)都城:汴京。

 (4)发展:北宋政权建立后,陆续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

 2、契丹政权的建立。

 (1)民族:契丹族。

 (2)时间:916年。

 (3)都城: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4)建立者:耶律阿保机。(5)发展:契丹→辽。

 3、檀渊之盟。

 宋辽并立时期双方经常进行战争,1004年,辽军大举进军北宋,辽军前锋直指檀州,威胁到北宋都城的安全。

 在寇准的请求下,宋真宗抵达檀州,宋军士气大振,重挫辽军。

5初一下册历史期中知识点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统一南北。

 3、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7、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8、我国历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9、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的谏臣

 10、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11、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12、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13、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14、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15、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16、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17、唐玄宗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18、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19、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

 20、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21、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22、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政府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

 23、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4、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5、8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

 26、8世纪中前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玄宗封靺鞨(mohe)首领为渤海郡王。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27、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28、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他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大唐西域记》。

 29、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唐朝长安是当是世界上的城市。

 30、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特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1、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32、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3、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毕生心血写成《千金方》,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34、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大为发展,最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

 35、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36、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37、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在会宁称帝建立金,后迁都燕京,改为中都。

 38、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39、宋辽议和,辽撤兵,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辽宋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40、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41、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堰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42、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43、唐朝时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的栽培在江南的丘陵地区。

 44、北宋时蜀地丝织品“号为寇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

 45、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的瓷都。

 46、南宋时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它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

 47、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48、元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49、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50、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由于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的陋习。

 51、北宋的肉食中以羊为多;南宋吃鱼多。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52、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

1、莫高窟(9,21)可临摹妙月奴舞图;

2、莫高窟(19,19)可临摹沙弥求爱图;

3、找道士打听愁眉不展,资助400两之后,等待一段时间,洞窟下方被堵塞的通道就可以前往了;

4、前往莫高窟(27,9)进行临摹,获得太子本生图;

5、临摹完上面一张图后,丹青到180可以去(26,26)继续临摹;

6、莫高窟(27,9);

7、莫高窟(15,2)临摹三圣奴图;

8、触发铜像机关后用轻功跳到地下,坐标(20,25)可进行临摹。

烟雨江湖天魔舞武功属性一览

该技能10重后可以降低70%的赶路消耗。

拯救莫高窟

2007年10月,甘肃省测绘局派出技术人员奔赴敦煌,对位于莫高窟西侧的鸣沙山展开了监测,这是继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甘肃省测绘局又一次参与到莫高窟的保护工作。

20年前,全国各大报纸纷纷刊载了这样一条消息——鸣沙山正以平均每年10米的速度向莫高窟进逼,莫高面临着被流沙吞噬的危险。

那么,鸣沙山究竟处于一种怎样的运动状态?莫高窟的壁画、彩塑遭遇了哪些病害?莫高窟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莫高窟位于敦煌东南25公里处,东面是三危山,山石质地坚硬;西侧相距一千米便是由沙漠形成的鸣沙山,山势平缓,常常有流沙。

公元366年,僧人乐(yuè)尊在这里开凿了第一个石窟。此后1600多年间,规模宏大的石窟群逐步形成。目前,莫高窟已经发现洞窟735个、壁画4万5千平方米,塑像2000多尊,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

然而,就是这个拥有“墙壁上的博物馆”美誉的莫高窟,却为后人留下了众多保护难题。

风沙,几乎是和莫高窟与生俱来的灾害。

莫高窟断崖顶部的戈壁上,分布着无数沙丘;紧接着戈壁便是绵延四五十公里、高十数米的鸣沙山。处在沙漠之中的莫高窟,自开凿以来,就倍受风沙侵害。古人屡屡望沙兴叹,发出:“佛像屡遭毁坏,龛亦为沙所埋”的无奈感慨。

直到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流沙问题才受到了重视,却由于财力有限,沙害仍然未能得到有效治理。

上世纪60年代的观测发现,鸣沙山的年平均风速大约是每秒4米,以春秋两季的西风、西北风、西南风为最多。

为了治理流沙,敦煌文物保护部门进行过很多尝试此后,敦煌研究院尝试着在沙丘上小面积地种植野花椒等耐旱植物,用来固定流沙;并陆续为大部分洞窟安装了门窗,借以阻挡风沙进入洞窟;在洞窟前的地面上,也铺设了水泥砖,长年派专人清扫。

1987年,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此后不久,便有消息说:鸣沙山正在以每年10米的速度向莫高窟进逼,不久的将来,莫高窟将被鸣沙山吞噬。

2002年,甘肃测绘局正式介入莫高窟治沙工作,在鸣沙山周围布设了24个永久性测量标志,一年之内对它们进行了两次观测,以这些标志点是否移动来判断鸣沙山的运动情况。,鸣沙山的运动,离不开风的影响。经过数年监测,专家们终于掌握了鸣沙山各种风向的特点。

莫高窟处在大漠腹地,沙子主要来源于石窟西侧的鸣沙山。在莫高窟的八面来风中,主要有偏南风、偏西风和偏东风三组风向。当万里长风吹过浩瀚的沙海,沙的起伏留下了风的形状。

监测发现,每秒5米以下的风速,是不会携带沙粒的;而每秒5米到8米的风却会激起沙的涟漪;只有风速达到每秒8米以上时,才会对沙物质具有运载能力。

尽管依据测绘专家的监测,沙漠研究人员对鸣沙山的运动状态给予了准确的判断分析,得出了一个令人欣慰的结论:莫高窟不可能被鸣沙山湮没。

80年代以后,敦煌研究院使用密度高、耐高温严寒和太阳辐射、抗风耐磨的特殊尼龙制品,设立了南侧长800米、北侧长1024米、夹角为83度、网高18米的A字型尼龙网栅栏,顶尖直指鸣沙山。

由于莫高窟的绝大多数壁画和彩塑,都集中在长约一千多米的南窟区,因此这个A字型防沙网的夹角、边长与高度,都经过精密计算、设计,恰好将南窟区保护在自己的怀抱里。

“A”字型尼龙网栅栏既在主风向,也就是偏西风风向上阻挡流沙,又可以在偏南风和偏东风风向上发挥输导流沙的作用。

据测算,A字型防沙网每年阻挡流沙的75%左右。

与此同时,敦煌研究院也实施了生物固沙方案。

实验表明,在戈壁滩上,一棵红柳一年能够拦截15立方米流沙。

由于莫高窟处于极度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敦煌研究院在鸣沙山脚下,防沙网的西侧,依靠从美国引进的滴灌技术,设立了由5种沙生植物组成的防风固沙灌木林带。

监测发现,只有风速大于每秒11米时,鸣沙山才会出现巨大沙源的搬运;不仅鸣沙山,来自A字型防沙网西面戈壁段的就地起沙,也会危害莫高窟。

因此,敦煌研究院在戈壁地段就地取材,进行碎石压沙。这样既可以覆盖沙源,固定沙面,又可以减小地面粗糙程度,使戈壁区不利于沙子堆积。

至此,敦煌研究院逐步建立起了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治沙工程收到了显著成效。

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风沙对莫高窟的危害已逐渐降低,窟区积沙比原来减少了90%,每年从窟区清扫的积沙,也由上世纪的3000甚至4000立方米,降低到了现在的300立方米左右。

监测鸣沙山、防风固沙……这些守护莫高窟的一系列措施有条不紊地陆续施行着。

然而,2007年10月甘肃省测绘局对鸣沙山的监测数据显示,与2002年的监测结果相比,5年的时间里,这条沙脊线自西南朝东北方向平均移动了58米。鸣沙山还在时刻威胁着莫高窟,治沙形势依然严峻。

治理鸣沙山的同时,防治壁画病害、修复壁画,也是保护莫高窟刻不容缓的课题。

2003年10月,敦煌研究院与曾经多次合作的甘肃省测绘局再度联手,对莫高窟进行了洞窟空间、状态以及壁画位置、面积与病害的准确测量,为这些壁画建立起完整可靠的档案,以此了解它们的动态变化和病害分布情况。

同时,甘肃省测绘局还使用近景摄影测量技术,测绘了莫高窟崖体以及周边地区,为敦煌研究院治理壁画病害,提供详尽的环境信息。

甘肃省测绘局2003年进行的这次测绘,不仅提供了壁画及其病害的详细信息,也为莫高窟周边近三平方公里的地形地貌,制作了大比例尺的地形图,获取了莫高窟崖面高精度的三维基础数据,建立了崖面翔实系统的档案库,使敦煌研究院更好地治理壁画病害以及自然灾害对崖体的侵袭有了更为可靠的依据。

事实上,治理壁画病害,在建国后的敦煌研究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其中,最令专家们困惑的是:寻找壁画病害的病根。

从公元386年到今天,莫高窟一直遭受着风蚀、风化、沙尘、地震、雨水冲刷,应该说,壁画病害的首要病根是时间。

而莫高窟的大部分洞窟建造在松散的砂砾岩山体上,也给壁画病害埋下了隐患。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通过洞窟环境监测、壁画颜色监测又发现,壁画病害的另一个主要病因在于水和盐。

尽管莫高窟的降水极少,但是在沙漠岩层中却存在着一个复杂而微小的水系。莫高窟独特的硬水,顺着极窄的缝隙,无孔不入地渗透,把岩层中可溶性成分溶解后,四处搬运。当岩层和墙壁之间、甚至墙壁内进入了水,便反复发生着盐的溶解、结晶、聚集,长此以往就会破坏壁画的结构,导致壁画出现起甲、空鼓等诸多病害。

而越来越多的游客进入洞窟,带来的潜在危害,也不容忽视。游客们呼出的大量二氧化碳,无意中加剧了壁画的病害。莫高窟正式对外开放始于1979年,先后有近400万游客来这里参观过。预计未来5到10年内,到莫高窟旅游的人数,每年将增加到60万人次甚至更多。

与此同时,敦煌研究院对日益增多的游客也逐步实施干预,将开放的60个洞窟划分为12条参观路线,对每天的游客实行分流。

预防壁画病害的加重需要循序渐进,而修复壁画则是一项旷日持久的浩大工程。

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壁画修复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一系列修复工作不仅是最精细的手术,也是最高超的艺术。清除粉尘;注射乳胶;排出空气;滚压表面。一个手误眼错便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多年来,共有3000多平方米濒危壁画和百余尊彩塑,在这里起死回生。

修复壁画,手感的培养极为重要。培养手感,一般需要5到10年的实地操作经验,而一个助手起码5年之后,才能开始壁画的简单修复。

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经拥有国内人数最多、技术最精的7支壁画修复队伍。

莫高窟正在为中国,也为世界的文物保护积累着经验——新疆的克孜尔石窟、西藏的布达拉宫乃至阿里的古格王国遗址,都在陆续借鉴莫高窟的壁画修复经验。

除了紧锣密鼓地修复壁画以外,敦煌研究院还在壁画保护中使用了数字技术。2005年至今,敦煌研究院已经完成了40个洞窟的三维动画实景漫游。

洞窟实景漫游,不但能避免彩塑、壁画受到人为的潜在危害,也能为这个艺术宝库保留一份精美的电子档案。

莫高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今天,古代文明遗存正在与现代文明迎面相撞,人们已经失去了太多来自祖先的记忆。治理鸣沙山,使莫高窟在沙海中求得永生,仍然任重道远;而莫高窟壁画的修复保护,更是中国乃至整个人类输不起的一次文明大拯救。

莫髙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 25千米处,鸣沙山东南麓断崖上。

莫髙窟南北长约1600多米,排列五层,经过十多个朝代 的扩建而成。1987年12月,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窟之一。

敦煌菩萨敦煌石窟中的佛像千姿百态,尤以菩萨的容貌姿态真实丰满。菩萨像揉合了东西方女性美的特点,她的塑像被称为“东方维纳斯”,她的画像被称为“东方圣母”。

莫高窟地址:

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314省道附近。

莫高窟别称千佛洞,地址在河西走廊的敦煌,最初建于宣昭帝时期,之后经历五代十国的兴建,形成现如今巨大的规模。

游玩莫高窟也可以了解一下景区内景点

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通过影像和音频等让大家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莫高窟的历史文化,展示了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莫高窟在世界遗产当中所处的地位,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当中的一件瑰宝。

藏经洞

1900年,藏经洞(编号17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改建道观清扫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方形窟室,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

藏经洞陈列馆

利用原莫高窟下寺改建而成,陈列着跟藏经洞有关的文物,包括流失到国外的敦煌遗书和绘画的复制品,以及藏经洞的发现和被劫掠的历史回顾,并且有敦煌学的发展现状介绍。

三层楼

洞窟编号第16-17号,16窟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851~867)间。窟前倚崖统建三层木构窟檐,故俗称“三层楼”,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王道士主持修建,王道士于16窟甬道北侧发现藏经洞,后编号为第17窟。因此三层楼也是为数不多的窟中窟。

九层楼

窟前的建筑为九层楼,因其共有九层而得名,原为四层,晚唐(874~879)年间建成五层,宋初(966年)重修,九层楼是1935年建造,它攒尖高耸,檐牙错落,铁马叮咚,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之一。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后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1]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

莫高窟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2]后加麦积山石窟称四大石窟。[3]2019年8月31日,由敦煌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首映。纪录片以亚洲文明对话为题材,向人们展现了不同文明之间命运相通、文化相通、艺术相通的奇妙关联。[4]

2020年2月,为致敬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景区在恢复运营后,对全国所有医护人员实行免费开放,直至2020年底。[5]5月10日,莫高窟恢复开放[6]。

中文名称

莫高窟

所属年代

北魏至元[7]

地理位置

甘肃省敦煌

保护级别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7]

批准单位

国务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精品荐读

荒原之上的敦煌,为什么被推崇为世界文明的中心?

作者:地球旅客

快速

导航

结构艺术价值风格衍变主要景物破坏情况保护现状

建设沿革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8]

历史悠久的莫高窟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9]

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闭嘉峪关,使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设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卫,并从甘肃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卫为敦煌县,敦煌经济开始恢复。莫高窟开始被人们注意。[8]

九层楼内的弥勒大佛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