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句经典励志语录

游戏攻略05

十句经典励志语录,第1张

十句经典励志语录
导读: 这个世界永远不会等你准备好,你所能做的就是战胜自己的恐惧,在你的害怕中坚持的越多,你就会发现越多的自信。 人生有两条路,一条需要用心走,叫做梦想;一条需要用脚走,叫做现实。 生活就像一杯白开水,你每天都在喝,不要羡慕别人喝的饮料有

这个世界永远不会等你准备好,你所能做的就是战胜自己的恐惧,在你的害怕中坚持的越多,你就会发现越多的自信。

人生有两条路,一条需要用心走,叫做梦想;一条需要用脚走,叫做现实。

生活就像一杯白开水,你每天都在喝,不要羡慕别人喝的饮料有各种颜色,其实未必有你的白开水解渴,人生不是靠心情活着,而要靠心态去生活。调整心态看生活,处处都是阳光。

其实世事并无好坏,全看你们如何去想。

长大以后,似乎没有多少人会关心你是否快乐,很多人只看你有没有出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题要解,对待他人,可以以诚相待,但不必寄予厚望。

以前总以为,人生最美好的是相遇;后来才明白,其实难得的是重逢。

我必须承认生命中大部分时光是属于孤独的,努力成长是在孤独里可以进行的最好的游戏。

当幻想和现实面对时,总是很痛苦的,要么你被痛苦击倒,要么你把痛苦踩在脚下。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高考励志名言十句经典

1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

2力争上游,龙腾虎跃朝气蓬勃;壮志凌云,你追我赶誓夺第一。

3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4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5我希望同学们做到两点:在萎靡不振的时要振作起来;在学习压力过大时要能自我解脱,使自己不至于失常。面对挫折,面对失败,每个人都会失落,都会感到迷茫,但决不应低头,决不能倒下。因为只有屡败屡战,愈挫愈勇的人才会真正取得成功。平坦大道上决不会发生奇迹,只有在泥泞坎坷中前行才会留下我们深刻的印迹

6苦尽甘来,十年寒窗苦读效三皇五帝逐群雄;师生同喜,一朝金榜题名成八斗奇才傲天下。

7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8感亲恩实高三年滴水穿石永不言弃;报师情火热六月蟾宫折桂志在必得。

9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10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十句国学经典励志名句

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也。《易经

2、不妄取,不妄予,不妄想,不妄求,与人方便,随遇而安。《易经》

3、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道德经

4、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道德经》

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道德经》

6、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经》

7、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孔子《论语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9、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诗经》

10、不厚其栋,不能任重。重莫如国,栋莫如德。《国语》

国学经典励志名句及部分翻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语出隋朝王通《中说-魏相》。大意是,以诚待人,不用说话就可让人相信。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诗经》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三字经》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道德经》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易经》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国语》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劝学》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诗经》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论语》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行为。《诗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道德经》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白马篇》译: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要敢于挺身而出,把死当作回家一样。

有以无难以失守,有以多难而兴邦。《国语》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经》

愿一日,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诗经》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道德经》

智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孔子《论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

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易经》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轻则寡谋,骄则无礼。《国语》

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国语》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籍传》译文:先出击就能制服敌人,随后应战只会被控制。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译:活着的时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当英雄。

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易经》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经》

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易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论语》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易经》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晏子春秋》译:对于国家有利的事就要热心地去做,对国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恶它,远离它。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道德经》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论语》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道德经》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迂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道德经》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

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语出宋代欧阳修《左氏辨》。大意是君子提高自身修养,内要思想端正,外要仪容整洁。

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孔子《孝经》

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 武则天 译:如果想建立个人幸福的小家,必须先让国定安定,繁荣起来。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论语》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论语》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道德经》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屈原《楚辞》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屈原《楚辞》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道德经》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论语》

一寸山河一寸金。 金左企弓语 译: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黄金还要宝贵,是绝不能让给外人的。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道德经》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道德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道德经》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论语》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易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屈原《楚辞》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道德经》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冯梦龙《警世通言》

凤皇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诗经》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经》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论诗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诗经》

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后汉书王符传》译文: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道德经》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楚辞》

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冯梦龙《警世通言》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孔子《孝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

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明史汤和传》译文:有长远打算的人不应为眼前的一点怨言而担忧,做大事的人不必顾及一些细微琐事。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论语》

国学经典励志名句,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论语》

心正自然邪不扰,身端怎有恶来欺。冯梦龙《警世通言》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译:风声、雨声、琅琅读书声,都进入我们的耳朵,所以,作为一个读书人,家事、国事,天下的事情,各种事情都应该关心,不能只是死读书。

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易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道德经》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屈原《楚辞》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楚辞》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

国学经典励志名句,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北风其凉,雨雪其雾。惠而好我,携手同行。《诗经》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论语》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道德经》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

十句国学经典励志名句,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国语》

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易经》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经》

成败相因,理不常泰。《南史宋本纪》译文: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

要人知重勤学,怕人知事莫做。冯梦龙《警世通言》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楚辞》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道德经》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论语》

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易经》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论语》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道德经》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德经》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易经》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现能。《弟子规》

不妄取,不妄求,不妄想,不妄求。《易经》

终身所约,永结为好。琴瑟再御,岁月静好。《诗经》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论语》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屈原《楚辞》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楚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孝经》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楚辞》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唐僧云览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丘《论语》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道德经》

知我心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

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冯梦龙《警世通言》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易经》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易经》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诗经》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屈原《楚辞》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

春花秋月足风流,不分红颜易白头。试把人心比松柏,几人能为岁寒留?冯梦龙《警世通言》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老子《道德经》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楚辞》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屈原《楚辞》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论语》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诗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为道。老子《道德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

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则为大。语出战国时期庄周《庄子-则阳》。大意是,山丘积累起来能成为高山,江河汇集起来能成为大海。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冯梦龙《警世通言》

即鹿比虞,唯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易经》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经》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易经》

十句国学经典励志名句,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诗经》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道德经》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诗经》

80后励志经典语录十句励志的话

1、世界上没有过不去的桥,淌不过的河,只有过不去的心。痛快绝望的时候,也是孕育希望的时候。严冬酷寒过去,春暖花会开,枯枝也会发新芽,何愁没有艳阳天?

2、即使生活有太多的无奈,也不能成为自己退缩的理由。只要坚强,总会到达目的地。既然在千锤百炼之后,我们已经没有了海誓山盟,不妨试着顺水而下,看能走的多远。

3、路,在脚下,不管有没有人走,只要心中有向往,必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独有的阳光大道。梦,住心里,不管真实与否,只要心存美好,坚持不懈,美梦必定成真,希冀必伴一生。

4、苦难,是一种人生地考验;苦难,是一种激发人生成功的动力;苦难,是一种潜在地幸福。生活中不能没有苦难,没有苦难就没有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前进地动力。

5、有了坚强的理由,一切顺风顺水,虚伪的懦弱,也会在真诚的诺言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无所适从。所以,坚强也就成了你人生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6、人生路上,一切都得靠自己;靠自己的理解,靠自己的意志,靠自己的追求;人生是一张单程的车票,一去无返,我们能做的只有不断努力,我们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7、成功的道路充满了荆棘和坎坷,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成功的路上又是漆黑的,孤独的,只要你心中有一盏灯永远亮着,再带上你的的勇气大胆去闯,走到最后谁才是胜利者!

8、人的一生,总会沿着梦想的方向一路前行。因为有了梦想,生活不再只是悲戚,在挫折中,梦想就是照亮自己前程的光,就是泥泞心田里的灯,让心不再孤独,让生命焕发色彩。

9、学会在寂寞里成长,学会一人也要坚强,学会没有人陪伴自己依然要走向远,当有一天自己再也没有能力向前走时,便可以回过头来大声说一句:我心无悔!那么便无悔于自己的青春!

10、生活里会经常出现一些小小的失落,比如说朋友的误会,遭遇的堵车,工作的压力,学习中的起伏等等,其实都是暂时的,一定要学会稍安勿躁,只要风来,雾就散去。

国学文案(精选78句) 1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诗经》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论语》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论语》 6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楚辞》 7凤皇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诗经》 8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经》 9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易经》 10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经》 1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 12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楚辞》 13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道德经》 1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孔子《论语》 15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16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道德经》 1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论语》 18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诗经》 19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楚辞》 20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道德经》 21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 22即鹿比虞,唯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易经》 2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论语》 24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道德经》 25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章》 26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2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2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29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30哀哀父母,生我劬(qú,过分劳苦)劳。 3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2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33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34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风相鼠》 35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弟子规》 3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37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lǐ,甜酒) 38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选自韩愈《师说》 39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40见侮而不斗,辱也。 4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42一寸山河一寸金。 4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44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45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格言连璧》 4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47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 4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4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5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志》 5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52感谢欣赏本文,更多经典语句请关注:国学最经典的句子 富含哲理的句子 23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5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5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56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 57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58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59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6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6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6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6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6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6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6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68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69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70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7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72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7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7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7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76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77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78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格言连璧》

1、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3、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

4、轻则寡谋,骄则无礼。——《国语》

5、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道德经》

6、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楚辞》

7、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楚辞》

8、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

9、智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孔子《论语》

10、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易经》

1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12、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1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道德经》

14、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屈原《楚辞》

15、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孝经》

16、知我心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

17、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道德经》

18、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冯梦龙《警世通言》

1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论语》

20、春花秋月足风流,不分红颜易白头。试把人心比松柏,几人能为岁寒留?——冯梦龙《警世通言》

21、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道德经》

22、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易经》

23、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道德经》

24、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论语》

25、即鹿比虞,唯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易经》

26、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易经》

27、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论语》

2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诗经》

2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30、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屈原《楚辞》

31、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楚辞》

32、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也。——《易经》

33、要人知重勤学,怕人知事莫做。——冯梦龙《警世通言》

34、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屈原《楚辞》

35、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诗经》

3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

37、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屈原《楚辞》

38、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冯梦龙《警世通言》

39、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易经》

40、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易经》

4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论语》

42、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

43、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老子《道德经》

44、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道德经》

45、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经》

46、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道德经》

47、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诗经》

48、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经》

49、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楚辞》

50、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易经》

51、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道德经》

52、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冯梦龙《警世通言》

53、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冯梦龙《警世通言》

5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道德经》

5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56、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易经》

57、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孔子《孝经》

58、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

59、凤皇于飞,其羽,亦傅于天。——《诗经》

60、不妄取,不妄予,不妄想,不妄求,与人方便,随遇而安。——《易经》

6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道德经》

62、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道德经》

63、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

64、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诗经》

65、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易经》

66、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行为。——《诗经》

67、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易经》

68、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诗经》

69、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经》

70、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

7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论语》

72、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孔子《论语》

73、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屈原《楚辞》

74、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论语》

7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三字经》

76、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论语》

77、愿一日,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诗经》

7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论语》

7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道德经》

80、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诗经》

8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楚辞》

8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论语》

83、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道德经》

8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

8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易经》

86、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孔子《孝经》

87、终身所约,永结为好。琴瑟再御,岁月静好。——《诗经》

88、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国语》

89、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

90、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论语》

91、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道德经》

92、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易经》

9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为道。——老子《道德经》

9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9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道德经》

96、心正自然邪不扰,身端怎有恶来欺。——冯梦龙《警世通言》

97、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

9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道德经》

9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论语》

100、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经》

10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论语》

102、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诗经》

103、不妄取,不妄求,不妄想,不妄求。——《易经》

104、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道德经》

10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论语》

106、北风其凉,雨雪其雾。惠而好我,携手同行。——《诗经》

107、不厚其栋,不能任重。重莫如国,栋莫如德。——《国语》

108、兮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经》

109、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国语》

110、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易经》

11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

11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道德经》

11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德经》

114、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经》

115、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道德经》

116、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迂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经》

11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论语》

118、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道德经》

119、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屈原《楚辞》

120、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屈原《楚辞》

12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楚辞》

122、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经》

123、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诗经》

124、有以无难以失守,有以多难而兴邦。——《国语》

125、招招舟子,人涉否。人涉否,须我友。——《诗经》

126、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道德经》

127、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易经》

128、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丘《论语》

129、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

13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道德经》

131、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国语》

儒表法里统治思想之确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能与汉初东西异制的政治格局相适应的政治学说,只有黄老道家的清静无为之术。……实现文化统一是当时历史的趋势,也是汉王朝的历史使命。……在此背景下,黄老道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儒家学派则起而代之,担负起为汉政寻找出路的任务。

——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

建元元年(BC140)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

——《汉书 · 武帝纪》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 董仲舒传》

《史记 · 儒林列传》: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

建元五年(BC136),置五经博士。儒家学说被尊为惟一的、官方认可的学说。

窦太后崩(BC135),武安君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元光元年(BC134),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以儒学为主要考察标准的人才选拔制度——察举制确立。

〔太子〕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汉书 · 元帝纪》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罢黜百家之后,“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与秦始皇、李斯“禁私学”的考量如出一辙。不过其所选择发扬的思想内容不同:一为刑名,一为儒学;其表现形式相异:一为暴力镇压,一为利禄诱引。

——王健文

再说说根源吧

1、"儒表"与"法里"

制度设计与经典认同

过去人们常把儒家文化当成“中国文化”的同义词,但毛泽东却强调“百代都行秦政制”,而“秦政制”恰恰从理论到实践都是极端反儒的。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汉承秦制"的制度设计与"独尊儒术"的经典认同之间始终有很大反差。 (http://wwwtecncn)

在吏治问题上,儒、法两家的吏治思想几乎是两个极端。儒家的吏治观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以伦理中心主义为原则,主张行政正义优先。而法家的吏治观则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上,以权力中心主义为原则,主张行政安全优先。 ( http://wwwtecncn )

儒家

儒家思想产生于东周,那时的中国社会是个以血缘族群为组织形式的社会,《左传》所谓"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就是当时"国家"的真实面貌。 ( http://wwwtecncn )

儒家之社会基础

那时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到士的层层分封实际上等于一个大家族的辈份、长幼、嫡庶序列,天子之尊主要是伦理性的,并不具有科层化的行政权力结构。这样的族群社会,由"天生的"血缘亲情推出人性本善,由伦理上的长幼尊卑推出一种"人各亲其亲、长其长,则天下平"的政治秩序,而且这种秩序是由五服、小宗、大宗这类族缘亲疏观念决定的一种"小圈子"原则,也就是费孝通说的"差序格局"。族群社会为血缘纽带的结合、宗族亲情—父权的伦理关系起重要作用。应当说,这种"小共同体本位"特征是儒家社会理论不同于法、道、墨、杨等时论、 也不同于现代公民文化的最关键之点。亲疏不同,人际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也不一样。这些权利与义务表现为一种温情脉脉的父权——父责统一体,君臣间也如父子一样,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支配,即君要像个君,臣才能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才能像个子;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 http://wwwtecncn )

伦理政治并不“绝对专制”显然,这种关系对双方都有约束,所以原始儒家虽然讲君权父权,但并不等于绝对专制。相反,从上述原则中还可以推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其君”之类的“民本思想”。后世儒家由此发展出一套"仁政"学说:儒为帝王师、教君行仁政,君命来自"天意",而"天意"非神意,"天听自我民听","顺天应民"之类的说法,都强调行政正义原则的重要性。儒家行政正义优先的原则在吏治观念上的体现,就是强调官吏本身要清操自守、廉洁自律,其施政要以“仁德”为本,反对严刑峻法,以所谓“吏治循谨”排斥法家的所谓“吏治刻深”。但行政正义优先的原则如果贯彻到底,对"家天下"的专制王朝是不利的。原初儒家理想中的很多东西甚至很难为皇权容忍。 ( http://wwwtecncn )

根据儒家“贤者居位”的观念,让贤不传子的三代“禅让”之制始终作为理想而受到推崇,后世一些儒家“原教旨主义”者甚至由此推出一种类似柏拉图“哲人王”式的“君儒”观念:"春秋时皇帝该孔子做,战国时皇帝该孟子做,秦以后的皇帝该程朱做,明末皇帝该吕子做,今都被豪强占据去了。君儒最会做皇帝,世路上英雄他那晓得做甚皇帝?" 这样的言论可谓异端之尤,无怪乎清帝雍正会把这种"贤者居位"说骂为"狂怪丧心之论"。 ( http://wwwtecncn )

“圣王”理想中产生"从道不从君"的人格追求根据儒家“圣道”高于君命、儒为王者师、信仰高于权位的观念,从“圣王”理想中产生“从道不从君”的人格追求。一些天真的士大夫不把自己仅仅看成帝王的家臣,而自认为有“替天行道”之责,由此形成那种东林、海瑞式的清流、清议传统,对君权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意志。所谓“文死谏”、“强项令”。 ( http://wwwtecncn )

“洁己沽誉”的“巧宦” 海瑞罢官、海瑞骂皇帝式的事情,无论在道德上怎样受到儒家价值观的称许,现实中却很难为君王接受。雍正就特别反感那些"操守虽清"却不太听话的儒臣,把他们斥为"洁己沽誉"的"巧宦",认为他们比贪官还坏。 ( http://wwwtecncn )

儒家“人各亲其亲、长其长,则天下平”的观念,体现的是一种“特殊主义”而非“普遍主义”观念,由此导致行政中讲人情、分亲疏、形成小圈子和“差序格局”的弊病,这对中央集权的大一统体制显然是不利的。儒家赞赏"容隐"、禁止"告亲"的观念,就与法家禁止容隐、鼓励告亲的做法尖锐对立。 ( http://wwwtecncn )

儒家之用人:伯乐和千里马。从性善论与伦理中心主义出发,传统儒家在用人上讲究一种由德高望重的伯乐出以公心地推荐贤德之人为官的模式。这种自下而上的荐举加上朝廷自上而下的按伦理标准征招"孝廉"、"贤良方正"、"至孝"、"有道"之人为官的做法便形成了东汉至隋这一时期官吏选拔的主流方式,即察举、中正之制。 ( http://wwwtecncn )

奈何人心之“不可靠”?这种做法固然形成了全社会“讲道德”的风气,但却流于虚假,而且实践证明性善论假定的那种"出以公心"的荐举(所谓"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也不可靠,它往往变成出于私心的拉帮结派、门阀自固,不仅贻害吏治,而且不利于皇权。 ( http://wwwtecncn )

儒家:有内圣而无外王?如此等等,这些弊病以往常被看成是儒家高调理想与现实社会的差距,即所谓有内圣而无外王。但实际上,“贤者居位”、“从道不从君”固然可以说是高调理想,小圈子主义与门阀式荐举却是十分庸俗的。它们各自对传统吏治形成正反两面的影响:前者培育出清正刚直之士,后者则造成门阀式腐败。然而有趣的是,这二者在传统吏治中却往往互为因果。例如东汉魏晋时弊端百出的门阀制度,就是从东汉前中期的清流“党人”把持中正发展而来的。那时的清流以道义自许,不畏强权,痛斥宦官、外戚专政的政治黑暗,因此受到残酷迫害,同时也由此积累起巨大的道德声望。后来正义伸张,清流得势,便由他们按道德标准“黜贪进贤”,选用“寒素清白”之人。但是,大权一旦在握,清流很快在"权力腐蚀律"作用下变得不清了,按道德标准打分的"九品中正"之制很快变成了既不"中"也不"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而民间则传开了"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政治幽默。 如今我们不难找到这种高调理想趋于堕落的原因。然而在当时,皇帝们主要是从巩固“家天下”的角度去总结经验教训的,他们自然不会从“权力腐蚀律”着眼,而只认为是书生意气过于迂腐乃至狂妄。于是儒家的吏治思想往往只是在纸上受到"独尊",而实际吏治则按法家的一套运作。 ( http://wwwtecncn )

“百代都行秦政制”,而秦制是法家之制。

法家思想是在中国由血缘族群时代转向大一统帝国的历史转折中形成的。这一转折意味着专制皇权打破族群纽带直接控制“编户齐民”,意味着天子与诸侯间的"伦理关系"变成了皇帝与臣僚间的科层关系。 儒法之别从社会学意义上讲,就是宗法制与反宗法的。 ( http://wwwtecncn )

“编户齐民”之制在观念上的区别:在宗法制下“人各亲其亲,长其长”,分属于成千上万个小家长。天子虽有大宗嫡派总家长之名,毕竟“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不可能越过各级家长直接控制臣民。同时各级家长与家属间的关系都是伦理性的长幼尊卑关系,而不是、至少不完全是行政上的上下级关系,更不是雇用式的主仆关系。打个比方说:儿子固然有孝敬父亲的义务,父亲却不能随意"任免"儿子。 ( http://wwwtecncn )

法家改革的重要内容便是把"长者政治"变为“强者政治”。法家采用极端的反宗法措施:“不得族居”、“民有二男不分异者倍其赋”、“父子兄弟同室共息者为禁”,强制解散大家庭、切断家族纽带。法家鼓励"告亲",禁止"容隐",秦律规定妻子告发丈夫,妻子的财产可免遭抄没;丈夫告发妻子,不但他的财产可以保全,妻的财产也可以用来奖赏他。 汉儒曾这样描绘秦的民风:儿子借父亲一把锄头,父亲的脸色便很难看;母亲来儿子家借个扫帚簸箕,儿子一家便骂骂咧咧;媳妇生了男孩便得意洋洋,不把公公放在眼里,婆媳一语不合,便"反唇相讥"。 家好族好不如权势好,爹亲娘亲不如皇上亲,这样的民风简直比据说儿子到父亲家吃顿饭还要付钱的现代西方还要“个人主义”了。然而这种"个人主义"当然不具有近代反对父权族权的那种个性解放性质,这种家好族好不如权势好,爹亲娘亲不如皇上亲的状态便于皇权一竿子插到底地对社会实现直接控制。 ( http://wwwtecncn )

编户齐民:集中人力物力。朝廷可以通过任免如意的官僚组织和闾里保甲的户口管制系统把一盘散沙的民户编制起来,从而最大程度的集中人力物力。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5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戌五岭……,这是宗法时代的周天子绝对不敢设想的。 ( http://wwwtecncn )

否定宗族的法家因而也就建立了极端的性恶论。儒家的性善论是建立在血缘宗族内“天然”亲情基础上的,否定宗族的法家因而也就建立了极端的性恶论。针对儒家"人各亲其亲长其长"之说,法家提出"亲亲则别,爱私则险,民众而以别险为务,则民乱"。为了否定亲亲、性善之说,《韩非子》甚至认为"夫以妻之近及子之亲而犹不可信,则其余无可信者矣!""子、父,至亲也,而或谯、或怨者,……皆挟自为心也。" 既然连父子、夫妻之间也不可信,一般人之间的仁义忠信就更不足恃了。在法家看来,唯一可信的是——法、术、势。 ( http://wwwtecncn )

法:(普遍主义的赏罚规定)、

术:(通过分权制衡驾驭群臣的权术)、

势:(严刑峻法形成的高压)。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权力)。法家认为人间是个社会达尔文主义式的权力竞争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权力)" ;"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 ( http://wwwtecncn )

性恶论、权力中心主义而导出的行政安全至上,因此君王安排吏治,首先考虑的就不是如何顺天应民,实现行政正义,而是确保大权在我,居重驭轻,强干弱枝,防止权臣窃柄、君位架空,致使法、术、势失灵而危及“家天下”。于是由性恶论、权力中心主义而导出的行政安全至上,便成为吏治的首要原则。臣下的忠顺比清廉更重要。法家君主当然也希望臣僚清廉公正得民心,但绝不会把行政正义置于行政安全之上。这种吏治观认为臣下的忠顺比清廉更重要,而且与儒家不同,法家要求这种忠顺是无条件的,即“臣忠”不能以“君仁”为条件。把这种观念推到极端的是清朝的雍正帝,他甚至连臣下"君恩深重,涓埃难报"的献媚之语都作反面理解,申斥说:"但尽臣节所当为,何论君恩之厚薄",即君不君时,臣也不许不臣。 ( http://wwwtecncn )

但作为性恶论者,法家实际上也并不相信君臣关系中有什么信仰、忠诚可言。韩非就曾一再讲:"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臣之所以不弑其君者,党与不具也。”他还举例说:佣夫卖力地给主人干活,不是因为爱主人,而是因为活干得多可以多挣到钱。同样地,臣之所以能为君用,是因为他们期望以此得富贵。而臣之所以不叛君,是因为他们害怕杀头。所以毫不奇怪,一个人如果竟然不图富贵又不怕杀头,那他在君主眼中就有造反的嫌疑,儒家傻呵呵地提倡的那种不贪财不怕死的海瑞式人物,还是少些为好:"若此臣者,不畏重诛,不利重赏,不可以罚禁也,不可以赏使也,此谓之无益之臣也,吾所少而去也。" 海瑞式的清官,在儒家看来是吏治的典范,在法家看来却是吏治之癌。在现实吏治中海瑞之所以罕见,在儒家看来是理想太完美,曲高和寡,大音希声。而在法家看来没有海瑞才是理想的吏治,有那么一两个,是为“无益之臣”,如果有更多那就是危险之征了。于是历史上常常有这种情景:即臣子故作腐败状,以使君主放心。或者是君主故意鼓励臣子腐败,以消弥其过分的"大志"。前者如汉之肖何,为释刘邦之疑而故意霸人田产,自毁声誉。后者如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规劝权臣们纵情声色犬马,而放弃政治抱负。 ( http://wwwtecncn )

用人互相钳,为了行政安全至上,有时不仅行政正义可以放弃,连行政效率也可以牺牲。一般来讲,法家吏治观是欣赏那种能办实事而不空谈道德的“能吏”、甚至雷厉风行的“酷吏”的。然而在性恶论下,吏太能权太重事功太盛又会让朝廷感到难以控制。于是法家之“治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有意分割事权,使其相互牵制,即所谓"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这与所谓“用人不疑”的儒家观念是相反的。 ( http://wwwtecncn )

法家:"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这种为了确保皇权安全的“分权制衡”往往比近代民主制下为了保护民权而设立的分权制衡还要复杂得多,以致十羊九牧,政出多门,相互掣肘,严重影响行政效率,也是导致冗官冗吏、编制膨胀的重要原因。不过从另一方面讲,这种互相监视的分权制度在确保吏权不能威胁君权的同时,也有可能使某些官吏侵犯民众利益的行为受到一定制约。 ( http://wwwtecncn )

法家之“法制”。法家既然反对“人各亲其亲,长其长,”就必然会以“法制”上的普遍主义取代儒家“礼制”上的特殊主义。 ( http://wwwtecncn )

儒家认为每个小共同体中都有长幼亲疏上下贵贱之别,不平等是普遍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当然与现代平等观念相悖。而法家则主张"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一以法度律之。然而这与现代法治的普遍主义与平等观念绝不是一回事,它讲的不是公民权利的平等而是“臣民义务的平等”,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人人都是皇上之奴,因此彼此不得相互依附。极而言者甚至把人人都视为皇权之下的"无产者":"三代子百姓,公私无异财;人主擅操柄,如天持斗魁;取予皆自我,兼并乃奸回,奸回法有诛,势亦无自来。而现实中的"人主"(君王)权力如果说还达不到把全社会的财产都垄断在自己手里的地步,那他至少也要有调剂这些财产的能力,"令贫者富,富者贫"。法治下的“平等”乃“为奴的平等”而儒家则认为皇权膨胀到如此地步是不公平的:它“使天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仅仅是为了满足君主个人的贪婪,"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 http://wwwtecncn )

法家的“录用”法家的普遍主义反映在吏治上就是反对儒家的“小圈子”倾向。法家从性恶论出发,不相信推荐"贤者"为官的做法,主张所有人都以个人身份,摆脱一切人事关系的影响,直接由朝廷按客观标准考察任用。从秦代以"甲首"(战场上割下的敌人的脑袋)计数的军功爵制,到明清以高度形式化的"智力测验"为实质的科举,都体现了这一原则。 ( http://wwwtecncn )

反对“小圈子”政治的另一办法就是“回避制”。从性恶论出发,法家相信人们抱成一团就会导致串通作弊弄奸,因此发展了越来越复杂的回避规定。如本地人不得做本地官、富庶地方的人不得在中央财政部门做官等等,此外还有亲属回避、师生回避。回避制与考试制在非民主政治中对吏治应当说是能起到好作用的,起码比那种小圈子政治、门阀政治要来的合理。儒法两大传统吏治观的区别乃至对立是很明显的 ( http://wwwtecncn )

哪个是现实的中国政治传统?我认为那种一讲“中国传统”就归之于儒家传统的看法是很成问题的。事实上在帝制中国的两千多年中,虽然也有短时期儒家吏治观比较落实的情形,如东汉后期至南朝这一段,但从秦至清的整体看,中国吏治传统的主流是"儒表法里",即说的是儒家政治,行的是法家政治;讲的是性善论,行的是性恶论;说的是四维八德,玩的是"法、术、势";纸上的伦理中心主义,行为上的权力中心主义。 ( http://wwwtecncn )

什么是“表里”?我国传统中这种“表里”差异,是世界各文化中极为罕见的。任何文化都有“思想家的理想主义与现实生活中的实用主义”的差异,有典籍中价值观(有人称之为“元典精神”)与社会现实间的差异。印度文化的典籍视人生为苦,基督教典籍视人生为罪,但为脱苦赎罪而舍弃尘世快乐、投身寺庙或隐修院的也只是少数。这就是所谓"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风斯下矣"。不是“表里”,是“阴阳”。但是传统中国的“儒表法里”却不同,它的表里间并不仅仅是思想家的原则与生活中的实用主义之差,“取法”与“仅得”之差,而根本就是两种原则、两种“取法”。法家并不是儒家理想原则在现实中“仅得乎中”或“风斯下矣”的结果,它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体系,一种在形而上层面就与儒家截然不同的思维与行为方式。 ( http://wwwtecncn )

多数国人不会像韩非那样把“性恶论”理解到了连父子、夫妻之间都“不可信”,都要搞“法、术、势”的程度,但只要“仅得乎中”,也会把人性理解得十分阴暗,并进而影响到其为人行事。这与对儒家伦理的"仅得乎中"是完全不同的。 传统中国一直存在着法家制度文化与儒家典籍之间的明显紧张。汉以后法家著作传播面可能远没有享有“独尊”地位的儒家著作那样广(但在上层权力精英中法、术、势之书都是必读的),然而“百代都行秦政制”,制度对人们行为方式的影响决不亚于典籍。虽然董仲舒以后儒学已多次被改造,但"表里"矛盾并没有消除。在这种矛盾下,人们说的是一套,做的却是另一套,而且两套的差异远不是"取法"与"仅得"的问题。 ( http://wwwtecncn )

这种状况的第一个后果是造成传统国人的人格分裂或双重人格。这可以理解儒法之外的第三种传统即道家传统为什么如此重要。但如果不是就道言道,而是就诸家互动形成对国人行为的综合影响而论,则道家(主要是在庄周以后的形态中)实际上是一种"思想润滑油",具有很浓的犬儒色彩。汉人司马谈把道家归纳为“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是很准确的。道家在知与行两方面都倡导“无为”。 ( http://wwwtecncn )

无为之“双重性”:单就“无为”而论本无所谓对错。强者对弱者“无为”可以理解为宽容,弱者对强者“无为”就沦于苟且。权力对权利“无为”意味着自由,而权利对权力"无为"则意味着奴役。道家恰恰是一种主要面向弱者的“贵柔”学说,这就把无为等同于苟且了。庄周曾自比"腾猿":"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 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zhe4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亦即人当得势时是有为的,所谓无为,就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时的生存方式:"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恢诡谲怪,道通为一。"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止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 http://wwwtecncn )

指鹿为马之“高,实在是高!”法家指鹿为马,儒家曰此非马,则被坑矣;曰此马也,则非儒矣。而庄子曰:马亦鹿也,鹿亦马也,所谓“万物一齐”也。是故指鹿为鹿者,儒也;而指鹿为马者,尤大儒也。言“大”者何?谓其超越是非之俗见,是为“真人”、“至人”也。故曰:法家儒也,儒家法也。而儒表法里者,其旷世之大儒乎!——庄周的逻辑适足以论证如此"高尚的无耻"。 ( http://wwwtecncn )

似是而非、似非而是、难得糊涂、玩世不恭。道家提倡“顺其自然”,以“逍遥游”的态度对待世事,“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把一切矛盾都化解为虚无,化解在庄生梦蝶、蝶梦庄生、似是而非、似非而是、难得糊涂、玩世不恭的态度之中。何必“较真”?有了这种游戏人生的心态,人们就可以在“儒表”与“法里”的巨大反差之间表现得漫不经心,以无所谓、何必较真的姿态适应那种说的一套做的另一套的生存方式。我们“心安理得”也。在其他文化中这样大的人格分裂或双重人格恐怕要造成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甚或造成因幻灭而自杀的社会病。但在中国有了老庄的这种犬儒哲学作为"儒表"与"法里"之间的润滑剂,人们就会心安理得。 ( http://wwwtecncn )

因此尽管儒学是一种强调入世、有为的学说,有“内圣外王”的强烈要求,但在正常情况下,面对有霸道而无王道的现实,汉以后的历代儒者也都接受了"内圣外霸"的状态。这种就制度与典籍而言是“儒表法里”,就理念与行为而言是“内圣外霸”,就总体文化而言,是儒法道三者互补的情况。构成了过去两千年间、至少是在近代西学传入前的常态。 ( http://wwwtecncn )

儒家,中国文化之“阳”;法家,中国文化之“阴”;道,一阴一阳之“化”。而在这样一种三元互补结构中,儒家的地位可以说是最为尴尬的:表面上它的地位最为尊崇,无论是“儒表法里”还是“儒道互补”,都以儒为首而且非儒不可,或法或道,都只是叨陪末座而已。但实际上它作为一种价值却又最为虚悬,它不象基督教价值观之于传统西方真能主宰人们的内心世界,只是受外在结构的制约才出现"取法"和"仅得"的差距。而在传统中国,不仅外在结构一直是“百代都行秦政制”,从来只有“霸道”而不见“王道”,而且内心世界也很难说真有儒家圣贤的多少地位。千百年来多少大儒都感慨"内圣"难以开"外王",其实真正的问题是国人的"内"心本无"圣",何以谈"外王"?"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 在传统中多数情况下就“内圣”而言,儒的实际地位未必赶得上法、道;用明儒王夫之的话说:"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 ( http://wwwtecncn )

一般地讲,中国历史上有权者自己真正相信的是“法、术、势”,而要别人相信仁义道德,中国人不傻啊!但人们并不是傻子,那些成仁取义殉道存德的理想主义者如东林、海瑞之类人的下场有目共睹,那个通过文字游戏挑选聪明人而对道德并无分辨力的科举制度之奥妙也人所共知,那些"操守虽清"却奴性不足,只想为万世开太平而不懂得趋炎附势的书呆子不仅多灾多难,有时还被公开批判为只知"洁己沽誉"而受惩戒。"识时务者为俊杰"。不仅精英层熟谙“难得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