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经济的地位

游戏攻略05

小农经济的地位,第1张

小农经济的地位
导读:中国封建社会是由在没有外族入侵的情况下,由奴隶社会逐步发展变化而来的。中国奴隶社会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度,国家的全部土地都属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称(《诗经·小雅·北山》)。春秋以后,随着 生产

中国封建社会是由在没有外族入侵的情况下,由奴隶社会逐步发展变化而来的。中国奴隶社会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度,国家的全部土地都属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称(《诗经·小雅·北山》)。春秋以后,随着 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土地制度受到破坏,新兴的封建势力在夺取政权后,相继实行变法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允许“民得买卖土地”。 从这时起,土地私有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土地私有制度的产生.一方面存在小土地私有制。同时也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的现象,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情况。形成了大土地私有制的形式。这些大土地所有者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他们先是以隐户奴役制的形式,自唐以后又以租佃制的形式剥削在兼并中失去土地的个体农民。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一直是由占有少量土地和生产资料的自耕农和依附于地主阶级的佃农(其前身是隐户农民)两种人物构成的。但不论是哪种农民,都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度,不管是小土地私有制形式还是大土地私有制形式,都不是纯粹的私有制形式,而是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度。这既是因为中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传统影响,也是因为战国时期各国在变法中都是以国家名义确认土地私有制度。因此,奴隶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神圣原则在封建社会得以继承,并以新的形式与土地私有制度结合起来。在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土地的最高所有权,不仅表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如秦始皇在琅琊石刻上所作的宣告:“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史记·秦始皇本纪》),和自魏.晋、唐以国家名义推行的均田制;而且更主要地表现为历代国家最高统治者所拥有的对国家地籍册上的每一亩土地的最后处分权和户籍册上的每一个人口的直接课税权。

  这种建立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度基础上的小农经济,一方面使个体农户具有较多的自由,即使是佃农也是如此。他们除了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外,人身并不受其支配;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受国家权力的支配,这与西欧封建社会领主制的庄园经济和农奴制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也是全部封建的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

      安徽除了被李白青睐的敬亭山和宣州谢朓楼,还有一座同样因为大文豪欧阳修《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的琅琊山,以及这座山所在的同样因诗人名作而广为人知的历史名城——滁州市。本期给大家分享最早让滁州出现在诗词文化版图上的诗: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

附: “诗书优游”诗词频道主播百合新年度频道介绍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和主播介绍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辑

平起式七绝(折腰体)《滁州西涧》

        朗诵、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图中入声字是用右下角的小黑点表示的,看看你是否能很快找到所有的入声字。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或者画一个空心圆),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或者画一个实心圆),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照片对照。

        我前两期关于安徽的分享跟随“一生低首谢宣城”的诗仙李白的脚步游览了安徽的名山和皖南的秀丽风光,尤其是李白最爱的敬亭山和他钟爱的城市——中国的“文房四宝之乡”宣城。我们也通过李白的诗了解了他的大偶像谢脁,和李白一起登上秋日的谢脁北楼欣赏了“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美景。在最后一期关于安徽的分享中,我要带大家来到另一座没有被李白青睐但同样因为大文豪的“全文背诵”名作而名扬天下的安徽名山——琅琊山,以及这座山所在的同样因诗人名作而广为人知的历史名城——滁州市。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那部曾经收视和口碑都爆棚的电视剧《琅琊榜》?这个电视剧之所以叫《琅琊榜》是因为剧中的琅琊山上琅琊阁锦囊中“麒麟才子,得之可得天下”的秘密是故事情节展开的最关键因素。电视剧播出后据说很多观众都很好奇这个在剧中一直非常神秘的琅琊山在现实中真的有吗?如果有的话琅琊山在哪儿呢?然后就有人发现现实中真的有琅琊山,而且还不止一座。经过网友们发挥福尔摩斯探案的本领推测,这座剧中的琅琊山最可能是位于安徽省滁州市的那座琅琊山,然后大家就发现,这不就是欧阳修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里所写到的“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的那座琅琊吗!这可正是我们下学期要学习的课文。这个发现让我非常开心,所以在关于安徽的第一期关于“安徽的名山”的分享中我特地把这座山留到这次单独讲。或许电视剧中的琅琊山只是小说作者海晏虚构出来的一个地名,但是他也说过《琅琊榜》中靖王与梅长苏的故事就是以司马睿和他的首席谋臣王导为原型的,所以这座离金陵不远的琅琊山是最符合故事情节的,难怪其他的琅琊山争不过它呢。据说《琅琊榜》热播期间,在许多地方都开始争抢琅琊山时,安徽滁州琅琊山就悄悄地把山上原本的“会峰亭”改成了“琅琊阁”。在被媒体发现后他们表示:在黄金周期间,很多游客都来琅琊山点名要找琅琊阁,最后他们找不到都很失望,所以才改了这个名字。虽然这显然是蹭热点,但如果人家《琅琊榜》剧组和原著作者不提出异议,似乎也无可厚非。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告诉我们,琅琊山在滁州的西南,“望之蔚然而深秀”,山上就有因欧阳修此文而闻名遐迩的四大名亭之首——醉翁亭,因此,毫无疑问的,欧阳修就是琅琊山和滁州的最佳代言人。

        安徽滁州的琅琊山古称摩陀岭。唐代大历六年,滁州刺史李幼卿最先发现了这座风景秀美的山,他根据琅邪王司马睿曾率兵驻扎此山的历史而将它定名为琅琊山。琅琊山因盛产多种中药材而被人们誉为“天然药圃”,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皖东明珠”之美誉,境内有醉翁亭、琅琊阁、城西湖、无梁殿等古迹,自宋代以来就一直是皖东有名的历史胜境。其中无梁殿里的“马神龙鳞”石雕就很好地诠释了司马睿“五马渡江、一马成龙”的故事。

        琅琊山所在的滁州市简称滁,古称涂中、清流、新昌,域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主体为长江下游平原区及江淮丘陵地区,因滁河也就是涂水贯通境内,古语“涂”通“滁”,所以叫“滁州”。滁州在安徽省最东部的苏皖交界地区,是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北门户,隔江与南京主城遥望,先秦时期为棠邑之地的滁州大部分地区现在甚至是南京市的六合区,这也又一次说明了为什么南京老是被diss为安徽的“徽京”。滁州在隋唐之前主要是“淮夷”部族生活的地方,经过长期开发和征战,三国时设镇,南朝时建州,才逐步融入中原华夏文明,隋朝时这里才始称滁州。而它之所以出名,最主要就是因为以琅琊山为代表的山水之美吸引了众多诗人写下了传诵千古的诗词和文章,这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欧阳修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和众多的文人名作一样,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也是被贬谪后的作品。宋仁宗庆历五春,范仲淹、杜衍、韩琦、富弼、吕夷简等人因推行“庆历新政”遭谗离职,一向支持并参与新政的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也被捏造罪名,由河北都转运按察使降知滁州。这已经是欧阳修第三次遭贬了,因而对冷酷的社会现实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他自言“世事渐懒由心衰”、“我从多难壮心衰”。另一方面,官场的倾轧也使他希望摆脱世俗纷扰,向往恬静的归隐生活。滁州在长江与淮河之间,正是“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的“闲处”,因地处偏僻而民风淳厚,而且山明水秀、风光宜人,“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于是“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的欧阳修“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而滁州人民也“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滁州的青山绿水和这种“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生活涤除了他心头的烦恼,大自然触发了他无拘无束的天性和丰富的感情,也给了他很多创作灵感。于是才有了“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的太守醉翁陶醉于“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山水之乐”的绝妙文章。虽然“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但他把“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看成是“刺史之事也”,所以虽然是“载评流徙”,远离了政治中心,不能直接向朝廷指陈时弊了,其心倒也安然,也因此不同于很多诗人文人被贬后的充满愤懑不平的作品,欧阳修在这期间所写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著名作品都反映了他比较旷达的人生观。

        欧阳修在出任滁州知州期间除了撰写了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以外,还写了其他有关琅琊胜景的诗文约一百多首(篇),而且他的学生大才子苏轼又专为《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书碑。之后宋代的曾巩、王安石、辛弃疾,明代的宋濂、文征明、王守仁等诗人、文学家、书画家、教育家都曾宦游或旅居于此,并作诗文以记其胜。所以无论是滁州还是琅琊山都是把欧阳修作为当地旅游的最大招牌的,琅琊山风景区的人文景点醉翁亭、野芳园、丰乐亭、同乐园、深秀湖也都出自欧阳修的文章,尤其是同乐园庭廊两侧镶刻了苏轼、苏唐卿、赵孟頫、文征明、祝枝山、董其昌等历代名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碑刻,置身其中,令游人叹为观止。

        不过饶是欧阳修和他的《醉翁亭记》如此大名鼎鼎,它的光芒也不会掩盖一首意境幽静隽永的七言绝句的风采,这就是我本期要给大家分享的主题诗——唐朝山水诗代表诗人之一的韦应物最为人称许的山水诗名作《滁州西涧》。

        先来看这首诗的题目。涧,山夹水也,就是指夹在两山间的沟。滁州西涧,顾名思义,就是滁州城西的山涧。至于它到底在哪里,是现在的哪条河,后面我再结合诗意详细给大家介绍。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作者韦应物。

        通过我上面两期分享大家了解到了李白的偶像大谢谢灵运和小谢谢朓,他们分别是山水诗的鼻祖和山水诗新境界的开创者。不过通常说到山水诗大家首先想起来的可能还是王维和孟浩然。韦应物则和王维、孟浩然、柳宗元一起被后人尊为“王孟韦柳”,可见即使是在唐朝那个诗坛群星璀璨的时代,韦应物的诗名也算得上是第一流的。他极善写景,其诗以“恬淡高远,云淡风轻”的隐逸之风著称,是文学史上的山水诗大家。然而令我十分吃惊的是,能写出第一流恬淡隽永之辞的大诗人韦应物,早年间竟是一个不学无术、仗势欺人、行己无耻、三观不正的恶少。

        这和他的出身密切相关。韦应物出身于关中望姓之首的韦氏家族,就是唐中宗李贤的皇后韦氏的那个家族。杜甫有一首《赠韦七赞善》诗曰:“乡里衣冠不乏贤,杜陵韦曲未央前。尔家最近魁三象,时论同归尺五天。”杜甫自己有个小注说:“俚语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说的就是住在城南的韦家和杜家权势高得离天只有一尺五。这和杜牧出身于杜家是一样的。韦、杜两家都是关陇大族,两大家庭在唐代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人才,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领域,出将入相,荣宠至极。据《新唐书》的宰相世系表统计,有唐一代韦家先后有十七人拜相,杜家有十二人拜相,风光无两,说他们两家“去天尺五”还真不是吹牛。韦应物的曾祖父韦待价做过武则天朝的宰相,再加上父亲在文人墨客中的声望,所以他自幼有恃无恐。十五岁便靠门荫入宫以三卫郎成为唐玄宗的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那时的韦应物可以说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嚣张跋扈,声色犬马,放眼全长安没有人敢说他的不是,就连官府也拿他无可奈何。我们从他自己的诗《逢扬开府》中即可窥见一二:“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

         在接下来接近30年的时间里,韦应物大部分时间在作地方官吏,其中也有短期在长安故园闲居,或在长安任官。在地方官任上,韦应物勤于职守,简政爱民,并时时反躬自责,为自己没有尽到责任而空费俸禄自愧。晚年任苏州刺史时写的《寄李儋元锡》诗中的名联“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忧时爱民的仁者心肠满溢其中,感动着一代代的后世读者。沈德潜评此诗曰:“是不负心语。”也就是有良心的话。苏州刺史届满之后,韦应物没有得到新的任命,他为官清廉,一贫如洗,居然无川资回京候选(等待朝廷另派他职),只能寄居于苏州无定寺,不久就客死他乡,享年五十六。

         韦应物不仅是一个清廉爱民的好官,还是一个对妻子儿女充满了深情的夫君和父亲。妻子元苹与他相携相伴,同甘共苦十几年,遗憾的是在韦应物40岁那年不幸因病去世。韦应物伤痛欲绝,亲手为亡妻撰写了墓志铭,大破前人规制,用了大段的文字来诉说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和骤然天人永隔的悲痛绝望,其中“昧然其安,忽焉祸至,方将携手以偕老,不知中路之云诀”、“生处贫约,殁无第宅,永以为负”和“每望昏入门,寒席无主,手泽衣腻,尚识平生,香奁粉囊,犹置故处”的句子,读来格外令人心中酸楚。除了墓志铭,韦应物还为亡妻写了十九首悼亡诗,可见韦应物对妻子的深情。清人乔亿评说:“古今悼亡之作,惟韦公应物十数篇,澹缓凄楚,真切动人,不必语语沉痛,而幽忧郁堙之气,直灌输其中。”这方韦应物为夫人元苹撰文并亲自书写的墓志目前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大女儿出嫁时他也充满不舍地写下了感人至深的《送杨氏女》。

         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是在唐德宗建中二年。他在滁州不到三年时间,在这里写下了一百二十多首诗歌,占他全部作品(568首)的五分之一。他入选《唐诗三百首》的诗歌共有十一首,其中在滁州写下的就有六首。可见在滁州的作品是韦应物一生创作中最富艺术成就的章节。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这样评价韦应物的诗:“近岁韦苏州歌行清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澹,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谁能及之。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然后人贵之。”苏东坡则说:“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髙风绝尘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栁宗元发纎xiān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滁州西涧》正是韦应物高雅闲澹诗风的代表作。

         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品味一下这首诗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独怜”意思是唯独怜爱,“幽草”指的是幽谷里的小草,也有一个版本是“芳草”。“生”,也有另一个版本作“行”。“深”《才调集》中作“远”。“树”《全唐诗》中注“有本作‘处’”。“深树”指的就是枝叶茂密的树。这两句就是说:我唯独怜爱生长在这涧边的幽草,高处枝叶茂密的树丛深处黄莺在婉转啼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春潮”指的是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滁州所在的长江流域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这时候山涧里江水暴涨,会形成“潮急”的景象,称之为桃花汛。“野渡”就是郊野的渡口,“横”指随意漂浮。这两句就是说:“春潮带着暮雨湍急地流过来,郊野的渡口那无人的小船随着水流独自漂浮着横向江心。”

         这是一首清新隽永的山水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静淡远的有韵之画。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韦应物这首七绝也完全可当此评。诗评家也多有此论,如清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也说“一段天趣,分明写出画意”,清黄叔灿《唐诗笺注》:闲淡心胸,方能领略此野趣。所难尤在此种笔墨,分明是一幅画图。实际上后世也确实有不少人缘此诗作画。

        诗的前两句写暮春景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这里幽草深树的绿与黄鹂的色彩相交织,山涧幽草的清静与黄鹂歌唱的的明丽相映衬,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清幽雅致的图画。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山间清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静,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品性,与诗人恬淡的胸怀正相契合,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这“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它向我们透露出诗人有一颗去观察和发现身边的美景的诗心和一种闲适恬淡的心境。首句写的是静,次句则转而写动。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打破了首句的寂静和悠闲,也在诗人和读者静谥的心田荡起一层涟漪。而且这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视角转移,更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的怡然自得。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中说:“先以‘涧边幽草’、‘深树黄鹂’引起,写西涧之景,历历如绘。”

        接下来两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写春潮雨急、野渡无人之景。暮春的山涧里原本就江水涨潮,傍晚时分又下起雨来,那江潮裹带着雨水水势顿见湍急,一路奔流而来,这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只有一只渡船横泊江边,随着水流随意飘荡。这里“春潮”与“雨”之间用“带”字,好像雨是随着潮水而来,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紧连在了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写出了江潮和春雨的动态。结句用“无人”突出渡口的“野”,所描绘的意境相比前两句的闲适和恬淡似乎显出一丝荒凉,透出些许的忧虑和感叹。郊野渡口本来就有些荒凉凄清,此刻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愈发难觅人踪,只有孤零零的一叶空舟随波飘荡,横泊江流,难免让人生出孤单力薄,只能随波飘荡的无奈和怅惘。但诗人用一个“自”字,却似乎又有在这荒凉和忧叹之中亦能悠闲自得的淡然,就好像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一样,是一种若有若无的孤独。

        实际上关于这首诗最大的一个争议正是这首诗是纯粹的山水小品还是在写景中蕴含着诗人的寄托。《千家诗》的编者,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谢枋得就认为:“幽草”、“黄鹂”,此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春潮带雨晚来急”,乃季世危难多,如日之已晚,不复光明也。末句谓宽闲寂莫之滨,必有贤人如孤舟之横渡者,特君不能用耳。也就是说这首诗蕴含着一种君子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但清朝著名诗人、学者沈德潜《唐诗别裁》中说:“元人谓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此辈难与言诗”,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这样的争执在很多诗的理解中都有,所谓“诗无达诂”,可能也正是诗的艺术魅力之所在,正是因为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所以怎么理解都有它的道理。我觉得这首诗更像是以写景为主,因为韦应物在任职滁州期间虽说不上是十分的得志,也一定见了不少民间疾苦,但他在这里也尽职尽责地造福一方百姓,并一定程度上得以独善其身,所以在兴之所至游览滁州的秀丽山水时他信笔描景成就清新恬淡的图画,未必有特别的寄托。只是诗人在以情写景、即景抒情时其自身的胸襟情怀自然地也会蕴含其中并流露出来。明朝高棅、桂天祥的《批点唐诗正声》评此诗曰:“沉密中寓意闲雅,如独坐看山,澹然忘归,诗之绝佳者。” 恐怕也正是这蕴含在景物描写中的似有若无的意境才让这首山水诗佳作那么清新隽永。

        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公案和欧阳修有关。欧阳修很喜欢韦应物这首《滁州西涧》,在滁州任知州时他平时无事时经常会去寻找这首诗中描写的场景,可是经过一番考察后,欧阳修发现滁州的西边并没有西涧,于是他不无疑惑地写道:“今州城之西,乃是丰山,无所谓西涧者。独城之北有一涧,水极浅,遇夏潦涨溢,恒为州人之患,其小亦不胜舟,又江潮不至。此岂诗家务作佳句,而实无此耶?”就是说现在滁州城西的丰山之中并无西涧。城北山中倒是有一涧,可只有在夏天暴雨来临时才会发作山洪,附近居民为之忧患。而它平时的水很浅,水流及小,根本无法行舟,此外江潮也到不了此,所以怎么能说“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呢,诗人岂不是为了“务作佳句”,而无中生有吗?对于欧阳修的质疑后世史学家煞费苦心地考据争辩:有人说西涧即是滁州西北五里的乌土(兔)河,又有人说乌土河春潮也是不到的,应该是六合的芳草涧。而诗界则多有大家不以为然,比如清初大诗人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就说:“余谓诗人但论兴象,岂必以潮之至与不至为据?真痴人前不得说梦耳!”诗歌创作本就是虚实结合,不能与现实一一对应,所以论诗不必拘泥于句句是实,滁州城西是否真的有西涧也不必深究。

        有趣的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起首一句“环滁皆山也”也引起了同样的争论。今人到滁州实地考察,亦见滁州除西面、西南、西北有一点山外,其余都是平原,既不能“环滁”,更谈不上“皆山”。于是有人辩解说这是因为欧阳修所指的滁州不是现在的滁州城区,而是当时整个滁州行政区域,地域较大,四面都有山分布。

        诗人韦应物写《滁州西涧》的时候滁州是否有西涧?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环滁是否皆山?其考据推断或许还将延续不断,或许永远也得不出明确的结论,但却丝毫无妨这两篇文坛佳作的光彩夺目。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天地万物没有任何一瞬间是不在变化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我相信韦应物在那时是真正到了滁州西涧的,欧阳修也真正看到了环滁皆山的,这不正是他们“耳得之、目遇之”的“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吗?无论我们后人以为有没有过滁州西涧,环涂是否皆山,他们都将这最宝贵的清风明月看在了眼里和心里,并用他们的生花妙笔给我们留下了绝妙好诗和传世之文让我们一代代读者都能够享受这山涧幽草、野渡舟横和琅琊四时佳趣、太守与民同乐之美,那又何必在意历史上的滁州是否有西涧,环滁是否皆山呢?只要有这两位仁政爱民的太守的豁达闲澹,无论身在何处、何时、何境,我们也皆可从容放歌,乐在其中,洒脱风流。这才是这诗、这文留给我们的最可贵的精神财富吧。

        韦应物、欧阳修,两位大诗人与滁州和琅琊山的山水相辉映,他们的诗文也与滁州的山水草木同光。如果说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垫高了滁州的的文化品性,那么,韦应物的诗则点亮了滁州这个当时暗弱寒荒的偏邦小邑,成就了滁州在中国文化版图上独有的风景。

1、性质不同

中国的封建领主经济建立于西周,是指土地归国王所有,国王把土地以封地的形式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可以把属于自己的封地分封给下一级贵族,下一级贵族再分封给下一级,以此类推。

小农经济亦称“个体农民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其中,有的以自有土地经营,有的以租入土地经营,亦有两者兼之。

2、特点不同

小农经济主要特点是:在小块土地上使用落后的手工工具进行分散经营;生产力水平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经济地位不稳定,在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易于走向贫富两极分化。

封建主占有领地和不完全占有农奴或农民,实行农奴制和庄园经营。生产目的是供封建主奢侈享用,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庄园的一部分土地分给农奴作为份地,一部分作封建主的直属地。

3、方式不同

中国的封建领主经济依照宗法制规定,他们一般将这些土地世代相传,使被封赐的土地成为各级封建领主的世袭所有。于是,土地所有的等级结构形成以天子为首的封建土地所有者阶级。土地上的人民成为附庸,即成为固定在土地上的依附农民,也就是农奴。这就是封建领主制经济。

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小农经济

-封建领主制经济

  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汉族,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军事家。蜀汉丞相。谥曰忠武侯。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唐国强饰)个人资料

  体态:身长八尺(约184米),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出自陈寿《上诸葛亮集表》,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后附内容)

  官职:丞相 领司隶校尉 益州牧 录尚书事 假节

  爵位:武乡侯

  祖上:诸葛丰(汉朝司隶校尉)

  父亲:诸葛珪(东汉末年泰山郡丞)

  母亲:章氏

  叔父:诸葛玄

  配偶:黄月英

  兄弟:诸葛瑾(兄) 诸葛均(弟)

  子女:诸葛瞻(亲子) 诸葛乔(养子,实乃长兄诸葛瑾之子)

  孙子;诸葛尚(瞻长子) 诸葛京(瞻次子) 诸葛攀(乔子,后因诸葛恪获罪,满门抄斩,故重归诸葛瑾门下)

  重孙:诸葛显(攀子)

  躬耕南阳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弟在隆中务农。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隆中对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新野。后来在一次拜访司马徽时听过他说:“儒生俗士,三顾茅庐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后又受徐庶推荐,想徐庶带他来引见,但徐庶却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一说三次都见到了),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诸葛亮提问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通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胜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之。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而其主不能守,此乃上天赐与将军之地,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抚恤军民,故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扶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曹操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即说明了此夺取二州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以后便被称为隆中对(隆中一地仍有争议,一说草庐对),而刘备听后更加大赞,于是诸葛亮开始仕于刘备)。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都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过江作说

  当时,因刘琦后母影响,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的办法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在外却可得安吗?)”刘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黄祖被孙军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

  208年8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曹操军队捉住,徐庶只好投降曹操。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诸葛亮便和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大民众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诸葛亮便随军回到刘备处。11月,曹操在赤壁大败,回师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于12月刘备平定荆南四郡,任免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等镇守荆州。至下年12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逝世,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托孤

  222年8月,白帝托孤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逝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至223年2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的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和其他儿子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4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大败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南征

  直至225年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详见诸葛亮南征)。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北伐

  六出祁山

  1、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甘肃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228)冬,诸葛亮出散关(陕西宝鸡市西南)围陈仓(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3、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陕西省安康县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同年(230),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5、建兴九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司马懿与诸葛亮交兵,魏延等将斩获敌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6、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司马懿据守不出。八月,诸葛亮卒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走生仲达”事。

  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用兵是防守,蜀魏并未交战。

  总体来说,诸葛亮在军事上的功绩主要在于平定孟获,维护了蜀汉大后方的稳定。诸葛亮一生主要的功绩在于促成了孙刘联合抗魏,蜀魏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诸葛亮先后的几次伐魏并未取得较大的成绩。反而连年用兵,民怨甚高。

  [编辑本段]诸葛亮年表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4年 181年 1岁 公元一八一年农历四月十四日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6年 189年 9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世。

  初平3年 192年 12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去世。

  兴平元年 194年 14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其兄诸葛瑾同继母赴江东。

  兴平2年 195年 15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2年 197年 17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襄阳(今湖北襄樊)。

  建安4年 199年 19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12年 207年 27岁 刘备前往襄阳(今湖北襄樊)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隆中对”。随即出山辅助刘备。

  建安13年 208年 28岁 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吴主孙权抗曹。

  建安14年 209年 29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16年 211年 31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19年 214年 34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分兵与刘备会师。刘备攻占成都,诸葛亮任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建安20年 215年 35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 218年 38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年 41岁 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年 43岁 刘备兵败白帝城,永安托孤于诸葛亮。刘备死,刘禅即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蜀建兴2年 224年 44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

  蜀建兴3年 225 年 45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南蛮。

  蜀建兴5年 227年 47岁 诸葛亮上《出师表》,屯兵汉中,即日北伐。

  蜀建兴6年 228年 48岁 北伐失街亭,诸葛亮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7年 229年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230年 50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9年 231年 51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败魏军,在木门伏杀魏名将张郃。

  蜀建兴11年 233年 53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12年 234年 54岁 诸葛亮于再次北伐,因积劳成疾病故五丈原。

第一回

汉朝末年,张角兄弟发动叛乱,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踏上了保国安邦

的道路。

第二回

督邮故意刁难刘备,张飞怒不可遏,痛打了督邮一顿。朝廷上宦官专权,大将军何

进立外甥刘辩为帝,掌握兵权后决定剿除宦官。

第三回

何进被宦官所杀,而与此同时他所召来的凉州刺史董卓已经率兵来到洛阳。董卓欲

行废立之事,遭到丁原的反对,董卓用离间之计使丁原义子吕布背叛丁原,投奔了董卓。

第四回董卓废掉少帝,立陈留王为帝,引起朝臣不满。曹操自告奋勇前去刺杀董卓,但却

失败了。

第五回曹操在陈留起兵,发矫诏声讨董卓。前来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立袁绍为盟主,关

羽在阵前斩了董卓大将华雄,自此威震三军。吕布出关挑战,刘备兄弟三人奋勇击败吕布。

第六回董卓用李儒之计,将汉献帝劫往长安。长沙太守孙坚得到传国玉玺后离开了洛阳,

准备回江东发展大业。

第七回十八路诸侯联军开始瓦解,袁绍占据冀州后与公孙瓒开战,但公孙瓒得到了猛将赵

云,袁绍与战不利。孙坚为报刘表拦路之仇,率部攻打江夏,却被乱箭射杀。

第八回董卓暴虐无度,司徒王允利用美女貂蝉离间董卓、吕布,董卓在凤仪亭用画戟掷打

吕布,自此二人结仇。

第九回吕布在王允的挑拨下亲手杀了董卓,董卓余党李傕、郭汜起兵攻打长安,杀害了王

允。

第十回李傕、郭汜掌握大权后,假借献帝名义使曹操攻打青州黄巾军。曹操父亲被陶谦部

将张闿杀害,曹操迁怒陶谦,率兵前往徐州,望风劫掠。

第十一回孔融被黄巾余党攻击,派同乡太史慈前往平原请刘备前来解围。刘备来到徐州,

曹操又因为后方被吕布袭击,因而撤兵。陶谦有意把徐州让给刘备,被刘备婉言谢绝。

第十二回陶谦病死,刘备自领徐州牧。曹操用计击破吕布,攻陷濮阳城,吕布被迫弃城而

逃。第十三回杨彪用反间计使李傕、郭汜反目成仇,不料二人竟在长安城中作乱,杨彪惭愧无

地。李傕部将杨奉对李傕的暴虐不满,起兵攻打李傕,但事机败露,杨奉败走。

第十四回曹操起兵击败李傕、郭汜,将汉献帝迎至许都,自此掌握朝廷重权。杨奉、韩暹

不敌曹操,

前往投奔袁术。

刘备收留吕布,

曹操假借汉帝手诏使刘备攻袁术,

张飞奉命守城,

但张飞却因饮酒而醉倒,吕布乘机攻取了徐州城。

第十五回

孙坚之子孙策向袁术借兵,意图继承父亲遗志,发展大业。孙策攻取秣陵,击败

扬州刺史刘繇,收降太史慈。吴郡严白虎企图造反,会稽王朗起兵相助,被孙策击败。

第十六回刘备为袁术所逼,不得已求助于吕布,吕布辕门射戟替刘备解围。张飞盗吕布马

匹,吕布将刘备逐出徐州,刘备投奔曹操。张绣在宛城夜袭曹操营寨,曹操大将典韦战死。

第十七回袁术在淮南称帝,同时起兵攻击吕布,陈登前往说韩暹、杨奉,二人背叛袁术,

袁术因此战败。曹操发檄使刘备、吕布、孙策三方面合攻袁术,袁术不得已渡淮而逃,曹操

攻陷了寿春。

第十八回曹操与张绣、刘表作战,双方互有输赢。刘备为吕布所逼,曹操派夏侯敦前去相

助,但夏侯敦被吕布部将曹性射伤左眼。

第十九曹操结连陈登为内应,导致吕布节节败退,据守下邳城。曹操用荀彧、郭嘉之计

水淹下邳,城中无粮。吕布部将宋宪、魏续、侯成反叛,献城投降,吕布被三人所擒,曹操

下令将吕布处死。

第二十回 曹操将刘备带回许都,献帝认刘备为皇叔。曹操在许田和献帝围猎,意在观察朝臣举动。献帝因为曹操专权而感到不安,将血字诏书写在玉带之中,付与国舅董承。 第二十一回 董承将衣带诏给刘备观看,刘备在义状上签字。曹操请刘备前去饮酒,指出刘备为天下英雄,刘备惊得手中竹筷落地。刘备为逃出曹操控制,自愿前去攻击袁术,袁术死于淮南。徐州刺史车胄欲害刘备,但计谋被陈登识破。

第二十二回 刘备复夺徐州后,担心曹操前来攻击,写信向袁绍求救,袁绍命陈琳写檄文讨伐曹操。曹操使刘岱、王忠前往攻徐州,但二将分别被张飞、关羽所擒。

第二十三回 张绣投降曹操后,孔融向曹操推荐祢衡,但祢衡当众侮辱曹操,使曹操大为不满。曹操使祢衡招降刘表,但祢衡被黄祖所杀。董承向太医吉平吐露心事,吉平在曹操的药中下毒,却被曹操发现,从而使得衣带诏一事泄露。

第二十四回 曹操将董承全家处斩,起兵前去攻打刘备,刘备弃城而走,前往投奔袁绍。曹操攻打下邳,程昱向曹操献计招降关羽。

第二十五回 张辽前去劝降关羽,关羽不得已投降曹操。袁绍听刘备之言,遣颜良前去攻打白马,关羽出马斩了颜良。

第二十六回 袁绍又派文丑去报颜良之仇,但文丑又被关羽所杀。刘备写书欲与关羽联络,关羽得到刘备来信后,毅然决定离开曹操,前去河北寻找刘备。

第二十七回 曹操率部下众将前去为关羽送行。关羽在前往河北的路途中,经历五个关口,守关将有意拦阻关羽,均被关羽所杀。

第二十八回 关羽来到古城,在张飞面前斩了曹将蔡阳,打消了张飞对兄长的疑忌。关羽在前往河北的途中收留了周仓、关平等人,而刘备也终于逃出河北,和关羽、赵云等人一同来到古城见到张飞,兄弟终于相会。

第二十九回 孙策被许贡家客袭击,身受重伤。琅琊宫道士于吉为百姓散施符水,孙策认为于吉妖言惑众,就将他斩杀。孙策因此急火攻心,疮口迸裂,不治身亡。孙策之弟孙权继领父兄基业,在江东招贤纳士。

第三十回 袁绍起七十万大军攻打曹操,曹操军中无粮,许攸向袁绍献计攻取许都,但袁绍认为许攸子侄作奸犯科,不予采纳,许攸一气之下投奔曹操,劝说曹操袭取袁绍粮草囤积地点——乌巢。

第三十一回 袁绍粮草被烧之后,军力很快瓦解,曹操在仓亭背水一战,大破袁军,袁绍逃回邺城。刘备在汝南结连刘辟、龚都,欲乘虚攻击曹操,但被曹操用计袭取汝南,刘备败走,在孙乾等人的劝说下投奔了荆州刺史刘表。

第三十二回 袁绍病死,幼子袁尚继立,引来袁尚之兄袁谭不满。曹操趁袁氏兄弟自相残杀之时,从中取事,最终袁氏兄弟两败俱伤,被曹操从中渔利。曹操攻破邺城,审配身死,陈琳归降曹操。

第三十三回 曹操之子曹丕在邺城中发现袁绍儿媳甄氏,曹操为二人主婚。曹操在平原攻杀袁谭,又遣吕旷等人在壶关大破袁绍外甥高干。袁熙、袁尚投奔乌桓,郭嘉劝曹操攻打乌桓,二袁不得已又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却反被公孙康斩杀。

第三十四回 刘备攻打江夏张武、陈孙,缴获的卢马。蔡瑁屡次设计陷害刘备,但均未成功。刘表在襄阳摆下筵席,请刘备前来主持,蔡瑁想借此机会除掉刘备,但计谋被伊籍识破,刘备从西门逃脱,的卢马一跃三丈,跳过了檀溪。

第三十五回 刘备在筵席上逃脱后,不觉来到司马徽的草堂,司马徽向刘备介绍了伏龙、凤雏。刘备回到新野,一个自称单福的人前来投奔,为刘备出谋划策,击败了曹仁部队。

第三十六回 单福向刘备献计,袭取了樊城,曹仁、李典败走。程昱告诉曹操,单福只是一个假名,此人真名为徐庶。曹操假借徐庶母亲书信赚徐庶往许都,徐庶临走之前劝刘备前往隆中寻找卧龙先生诸葛亮。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前来拜访刘备,对刘备叙述了诸葛亮的才能。刘备带领关羽、张飞前往隆中,适逢诸葛亮出游,只得返回新野。几日后,刘备又前往隆中拜访,遇到诸葛亮之弟诸葛均,诸葛均告诉刘备说诸葛亮行踪不定。

第三十八回 刘备第三次来到隆中草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向刘备阐述了“天下三分”的形势。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拜诸葛亮为军师。孙权为报父仇,率兵袭取夏口,用降将甘宁为先锋,攻杀黄祖。

第三十九回 刘表之子刘琦因为后母蔡氏的迫害,向诸葛亮询问脱身之计,在刘琦的再三追问下,诸葛亮终于告诉刘琦如何脱身。曹操派夏侯敦率兵攻打新野,诸葛亮用计在博望坡火烧曹军,大获全胜。

第四十回 刘表病死,蔡瑁立幼子刘琮为荆州之主。蒯越等人劝刘琮投降曹操,曹操因此得到了荆州。刘备用诸葛亮之谋,弃城而走,火烧新野,击退曹仁部队。

第四十一回 刘备带领新野、樊城两地百姓来到襄阳城下,但蔡瑁不准刘备入城。刘备带领百姓前往江陵,在长坂坡遭到曹操夜袭,刘备与部将、家眷失散。赵云在长坂坡舍命救出刘备家眷,斩杀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第四十二回 张飞在长坂桥一声大喝,惊退曹操百万大军。事后,曹操率兵追袭刘备败军,路遇关羽率领的江夏士兵,击退曹军。刘备率残兵来到江夏,诸葛亮自告奋勇前去东吴联合孙权抗曹。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跟随鲁肃来到江东,面见江东众谋士,诸葛亮和众人展开舌辩,驳得众人无话可答。诸葛亮用激将法使孙权坚定抗曹的决心,但孙权最终还是犹豫不决,只得将周瑜从柴桑取回商议对策。

第四十四回 诸葛亮巧妙地改动了《铜雀台赋》中“二乔”二字的含义,使得周瑜决定迎战曹操。周瑜向孙权陈说利害,使得孙权决定破曹。周瑜认为诸葛亮的才能对东吴构成了威胁,派诸葛瑾前去劝降诸葛亮,却无功而返。

第四十五回 周瑜夜探曹操水寨,决定用计除掉曹营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曹操派蒋干前来说降周瑜,周瑜邀蒋干共榻而寝,故意让蒋干看见伪造的蔡瑁、张允与东吴结连的书信。蒋干回到江北,将书信献给曹操,曹操下令处斩蔡瑁、张允。

第四十六回 周瑜欲害诸葛亮,故意让诸葛亮在三日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算定三日后有大雾,乘草船带鲁肃前去曹营水寨,曹操下令放箭,十万支箭全部射在了草船上。黄盖为了周瑜火攻之计成功,决定用苦肉计骗过曹营细作,然后前去诈降。

第四十七回 阚泽受黄盖之命前去曹营献诈降书,曹操派蒋干前去探听虚实。周瑜把蒋干安置在西山,蒋干夜访庞统,庞统向曹操献了“连环计”,使得曹操将全部战船钉在一起,为周瑜火攻成功创造了条件。

第四十八回 曹操面对长江,横槊赋诗,刘馥指出曹操诗中不吉之处,曹操大怒,杀了刘馥。曹操开连环战船与东吴交战,部将焦触、张南自告奋勇前去挑战,却被吴将韩当、周泰所杀。 第四十九回 诸葛亮为了治愈周瑜的心病,称自己能够借来东南风,在七星坛上祭拜整日,终于刮起了东南风。周瑜派黄盖开火船前去烧曹操战船,曹操八十三万大军损伤大半。 第五十回 曹操从赤壁逃脱,诸葛亮在路上布下数路伏兵,使得曹操部下士兵又折伤大半。曹操中了诸葛亮“虚虚实实”之计,率兵走华容道,却遭遇关羽的伏兵,曹操向关羽求情,关羽念在曹操往日的恩情上放走了曹操。

第五十一回 周瑜率大军攻打荆州南郡,与守将曹仁对垒。曹仁故意弃城而走,引周瑜入城,却在敌楼上埋伏弓弩手,周瑜中箭坠马,被众人救回。周瑜用计赚曹仁前来劫营,正欲乘虚前去攻城,不料南郡、荆襄都已落入刘备手中,周瑜气得箭疮发作,倒下马来。 第五十二回 周瑜派鲁肃前去向刘备索要荆州,诸葛亮说要等到公子刘琦百年以后才能交换荆州。刘备用马良之计,攻打荆南四郡,诸葛亮设计先占了零陵,又派赵云前去攻打桂阳郡,太守赵范出降。

第五十三回 关羽攻打长沙郡,与大将黄忠展开大战。因为二人对敌方留情,使得长沙太守韩玄认为黄忠结连刘备,正要斩杀黄忠,却被一直对韩玄不满的魏延所杀。孙权攻打合淝,守将张辽识破了孙权的里应外合之计,导致孙权大败,太史慈战死。

第五十四回 周瑜将刘备赚至东吴,欲用美人计困住刘备,但赵云用诸葛亮之计使得周瑜弄假成真,刘备得到孙权继母吴国太的认可,吴国太将女儿许配给了刘备。

第五十五回 周瑜设计将刘备软禁在东吴,赵云用诸葛亮之计假称荆州告急,刘备带孙夫人一同回荆州。孙权、周瑜分别派兵拦截,但都被孙夫人喝退。诸葛亮在江边接应刘备上船,令军士高声羞辱周瑜,周瑜气得箭疮复发,昏倒在船上。

第五十六回 邺城的铜雀台完工,曹操与众文武官员在铜雀台宴饮。刘备、诸葛亮对前来索要荆州的鲁肃说必须取得益州之后才能归还荆州。周瑜欲以劳军为名袭取荆州,但计谋被诸葛亮识破,安排四路大军等待周瑜部队到来。

第五十七回 周瑜病逝,诸葛亮前去柴桑吊丧,回程中遇到庞统,诸葛亮告诉庞统如果不如意可去投奔刘备。刘备因为庞统容貌丑陋,将他派往耒阳县处理事务。张飞前去耒阳县视察,发现庞统非凡的才能,终于使庞统受到刘备的重用。

第五十八回 马腾被曹操杀害后,马超为报父仇,联合韩遂攻打长安、潼关,曹操与战不利,被马超杀得割须弃袍,几乎丧命。

第五十九回 马超与曹操手下猛将许褚交锋,不分胜负。曹操用贾诩之谋,设计离间马超、韩遂,终于使得二人反目成仇,最终韩遂被马超砍断手臂,但马超也受到曹操大军的攻击,逃往羌中。韩遂率众投降曹操,被封为西凉侯。

第六十回 益州牧刘璋派使节张松前去结连曹操,但张松却反被曹操赶出许都。刘备派部将迎接经过荆州的张松,张松感激刘备之恩,临走之前将西川四十一州地理图本献给刘备。刘备率领庞统、黄忠、魏延等人,一同入川。

第六十一回 孙权派周善前往荆州取孙夫人和阿斗往东吴,意在令刘备拿荆州换阿斗。赵云追赶周善的船队,夺回阿斗。曹操加封魏公,受九锡,率军攻打东吴,被孙权击败。孙权送给曹操一封书信,曹操收到信后退兵。

第六十二回 刘备用庞统之计,袭取涪水关,斩杀守将杨怀、高沛。刘璋派张任等四人在雒城前下寨,魏延欲夺黄忠之功,破坏预定的计划,导致战败。黄忠救了魏延,斩杀川将邓贤。 第六十三回 庞统急于攻取雒城,在落凤坡被张任的伏兵射杀。诸葛亮、张飞、赵云兵分两路前往西川,留关羽镇守荆州。张飞途经巴郡,用奇计生擒巴郡太守严颜,严颜坚决不降,张飞钦佩严颜的志气,以礼相待,并且用严颜的部队为先锋,提前到达涪水关。 第六十四回 诸葛亮随后也来到涪水关,定下计策生擒川将张任,张任誓死不降,被刘备下令处斩。马超借西羌兵攻打凉州,杀太守韦康,韦康部将杨阜假意投降马超,暗地联络姜叙、梁宽、赵衢,里应外合攻破马超,马超妻小均被杀。

第六十五回 马超投奔汉中张鲁,张鲁受刘璋之托派马超前去营救刘璋。马超与张飞大战一整天,不分胜负,诸葛亮派人前去贿赂张鲁谋士杨松,杨松向张鲁诬告马超欲谋反,使得马超进退两难,刘备趁机劝降了马超,在马超的辅助下攻取了益州,刘璋投降。

第六十六回 鲁肃定计请关羽渡江赴会,意在索取荆州,关羽单刀赴会,最终使得鲁肃之计毫无效果。汉献帝与皇丈伏完密谋杀曹操,事机败露,伏完全家被杀,伏皇后也被曹操下令处死。

第六十七回 曹操率兵攻打张鲁,收服张鲁大将庞德。杨松收受曹操贿赂,献城投降,张鲁也降了曹操。合淝守将张辽、李典、乐进三人齐心协力,在逍遥津大破孙权进攻的队伍,自此张辽威震东吴。

第六十八回 曹操平汉中之后,率部前来援助张辽,孙权与战不利,陈武、董袭阵亡,孙权不得已向曹操求和。道士左慈来到邺都,施展法术戏弄曹操,曹操大怒,欲处斩左慈,却被左慈的术法吓得一病不起。

第六十九回 平原神卜管辂受曹操的邀请来到许都,预言曹操将会在定军山损一大将。少府耿纪等五人决定在正月十五夜谋杀曹操,但被曹操部将发觉,五人全部被害。

第七十回 刘备进军汉中,张飞与曹将张郃对垒,智取瓦口关三寨,使得曹军损失惨重。黄忠自告奋勇前去迎战张郃,张郃被迫逃往天荡山,黄忠进兵天荡,斩杀守将韩浩、夏侯德。

为什么中国只有一个女皇?

因为皇权的归属制度决定了女人很难有机会染指皇权,所以 历史 上只有一个女皇。

在政治统治的内涵中,皇权的归属问题十分出彩,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是封建 社会 对传统的皇权归属最直接的描述。由于西汉政治家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的理论,使得皇权的光环更加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受血缘限定,不传异姓;受正统限定,以嫡长为先;还有一条根深蒂固的对女人的限定,就是自古“未有专任妇人割断重器”的传统,就是说 女人绝不能染指权柄。

西汉成帝建始三年冬天,同时发生了日食和地震,这时有一个名叫谷永的官员上书劝谏成帝,说是 夫妻之间的关系,就是君王执政的纲纪,是社稷安危的关键 ,是圣明的君王最应该慎重处理的。

谷永举例说:最早的时候舜就告诫娥皇女英要端正言行,使自己的品德更加高尚;楚庄王忍痛不见丹姬,因此成就霸主的功业;

周幽王被褒姒所迷惑,因此周德失去而国家灭亡;鲁桓公被齐女姜氏所胁迫,社稷因此倾覆。

后来三国时期, 魏文帝曹丕发布诏令:“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助之任,不得横授茅士之爵。依次诏传,后世若有违背,天下共诛之。”

以这样君令的威严诏令天下以致于如若女子染指皇权就天下共诛之的限定,大大强化了这种统治者权力的归属观念,而且对后世各个朝代都有影响,所以女子要当皇帝,阻力颇多,难上加难。

当时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是长孙皇后,是被史家一致认为贤妃的典范,每次遇到太宗和他讨论赏罚之事的时候,便说: “牝(pin)鸡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预闻政事? ”意思说, 母鸡在早晨打鸣,这个家庭就要败落, 暗指妇女如果篡夺皇权必会乱政国衰。所以作为长孙皇后把自己都限定在礼教之内,这就极大弱化了妇女对权力的需求。

但是, 禁网恢恢,疏而有漏 ,由于唐高宗对武则天政治上的依赖,以及武则天手段上的狠辣,再加上武则天几个儿子的懦弱, 武则天在自己的欲望之中登上权力之巅,算是在人类 历史 上出现了一个大大的意外,实是让人惊喜。

虽然武则天力排众议,成为女皇,但究其实并不是正统的继位,所以在当时的朝代屡屡被人诟病。 北宋著名的谏臣鲁宗道就评价武则天说:“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可见对武则天当女皇的成见之深。

由于统治者一直认为,女人参政实际上是对父系王权的侵削,悖逆礼仪,同时担心权力外移,外戚专权,所以士大夫们一致认为,绝不能让女人染指权柄,同时不断加强皇权,防止权力外流,这样的话, 女人根本很少有机会去接近权力,更难说是登上皇帝之位,所以说, 历史 上有武则天这么一个女皇,那也只是漏网之鱼,不幸中的万幸了。

中国 历史 上被承认的只有武则天一个女皇,虽然后世有效仿女皇的野心勃勃的人,但无一例外全以失败告终。武则天之所以能成功当上女皇,有以下原因:

一武则天的个人能力强,以雷霆手段排除异己

武则天名武曌,公元624年正月二十三出生。公元637年,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喜欢温婉贤淑的女子,而武曌性格刚烈泼辣,并不被太宗所喜欢,所以入宫14年既没有生育,位份也没有提升。太宗晚年时,武曌和太子李治有了感情。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武曌和其他没生育子女的嫔妃被迫入感业寺为尼。第二年太宗忌日,高宗入感业寺进香,与武曌再续前缘。时值王皇后与萧淑妃争宠,为了打压萧淑妃,王皇后建议把武曌接进宫中。于是武曌二次进宫,被封为昭仪。武昭仪非常得宠,很快就生下皇子。公元654年高宗更是废了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

武曌剧照

武曌通文史,多权谋,当上皇后之后,利用高宗对自己的宠信,积极参与朝政,将权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权臣先后贬官,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公元660年,高宗风疾发作,头晕目眩,不能理政,就委托武后代理政事。武后趁机广植亲信,发展自己的势力。公元674年,高宗称天皇,武则天晋封天后,二人同时临朝,并称“二圣”。公元683年,高宗病故。武后升为太后,立三子李显为皇帝,是为唐中宗。两个月后,李显想封自己岳父韦玄贞为宰相,培植自己的势力。遭到群臣反对。李显说:“我就是把天下都给了韦玄贞,又能怎样?”宰相裴炎把情况告诉了武则天,武则天用实际行动告诉三儿子会怎样,就是被废为庐陵王。四子李旦继位,是为睿宗。

睿宗也知道自己的皇位怎么来的,所以明哲保身的他直接放权给母亲,自己甘当傀儡。此举正合武后心意,于是武后垂帘听政,一手遮天,被忠于李唐王朝的大臣们所痛恨。公元684年9月,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被武则天调动三十万兵马平息了叛乱。接着越王李贞和琅琊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也被她派兵镇压了。

二圣临朝

二武则天为称帝做足了准备,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武则天平息了两场小小的叛乱,全国恢复了安宁,也没有人反对武则天了。武则天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就不满足于当太后执政了,萌生了当女皇的想法。她又对宰相班子进行了调整。宰相裴炎因为力劝武则天还政于睿宗,结果被关进了监狱,不久被处死。接着其他几个宰相也被罢免,补韦方质、武承嗣、韦思谦为宰相,此后两年,武则天对宰相班子进行了频繁的调整,建立了完全效忠于自己的执政集团。

同时,武则天还在舆论方面利用迷信手段为自己树立威信。他的侄子武承嗣曾派人送来一块刻着“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白色巨石,假称是老百姓在洛水中发现的。武则天很高兴,还因此改了年号“永昌”,武则天还接受了睿宗和群臣上的尊号“圣母神皇”。

她还利用佛教制造登基的舆论。当时和尚法明等编了一部《大云经疏》,宣扬武则天是弥勒佛投胎到人世,理当称帝。为此,武则天下令全国各州都要建立大云寺,并由高僧向群臣宣讲,利用宗教为她登基制造舆论。过了几个月,一个名叫傅游艺的官员,联络了关中地区九百多人联名上书请求武则天登基称帝。武则天一面推辞,一面升了傅游艺的官。这样,文武百官、地方首领、附近百姓、和尚道士等六万多人跟着上书,表示拥护武则天登基。公元690年九月,武则天看称帝时机成熟,就接受大家的请求,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号“圣神皇帝”。

三男权 社会 ,不允许有第二个女皇凌驾于男人之上

武则天在中国 历史 上是破天荒头一回由女人当皇帝。在武则天之后,陆续有中宗的韦皇后、太平公主、安乐公主、肃宗的张皇后想效仿武则天当女皇,但是无一例外,全部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是因为她们只有当女皇的野心,而没有当女皇的能力,更没有认清形势。中国古代女人 社会 地位低下,虽然唐代 社会 风气开化,女人的地位明显提高,但是仍然逃不出“夫为妻纲”的桎梏。在男人当权的 社会 ,李唐王朝掌权的男人们绝对不允许有第二个女皇凌驾于男人之上。

做任何事都不要看别人已经做了,自己才要做。就像有人看到了李子柒成功的例子,才想起要学习她,做李子柒第二。殊不知李子柒的成功只是个例,你看到人家成功了,再想步人家后尘,只能是东施效颦了。所以武则天这位中国 历史 上唯一的女皇才显得卓尔不群,独一无二。

我也很期待!希望下一位是你[可爱][可爱][可爱]

中国 历史 上出现过的女皇帝,不止武则天一人 ,像北魏 元姑娘 、唐朝农民起义女领袖 陈硕真 、西辽 耶律普速完 ;

并且,虽然没有皇帝封号,却临朝执政的女性也有赫赫有名的 慈禧、吕雉、胡太后、萧绰 等人。

但是,确切的说,武则天只是中国 历史 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

第一位:北魏殇帝元姑娘,她也是中国第一位女皇帝,尽管在位时间不到一天,但却比武则天早150多年。

元姑娘,北魏孝明帝的女儿,名字无法考证。在她还没到一岁时,她的祖母也就是胡太后毒死了孝明帝后,把她抱到朝堂上宣布‘皇太子就任大统’,改元“武秦”。

但是当天,胡太后又宣称其实皇帝是个女孩,废掉又杀掉、加上谥号为“殇帝”,同时又立了一个3岁的小皇帝。

所以说,元姑娘才是中国 历史 上第一位女皇帝。

但是她的女皇帝身份却普遍不被后世所承认,一来是她本是一婴儿,更不要提有什么作为了;二来,能当上皇帝还是因为胡太后使诈想让她冒充男婴来成为傀儡皇帝。

第二位:农民起义女领袖陈硕真,她是中国 历史 上第一位自称“皇帝”的女人,甚至后来武则天称帝也可能受到她的启发。

陈硕真,原本是一个寡妇,生活困难,以“神婆”来谋生的,自称是天神下凡,发展了一大批信徒,后来起兵对抗李唐王朝,自称“文佳皇帝”。

后来起义失败,她被杀害。

其实在封建 社会 ,男尊女卑的迂腐观念下,能有这样一个女人挺身而出、主张女人也有权利参政,说她是 先驱者 一点也不为过。

但是,因为她这样起义自封的“皇帝”名号,并且起义失败了,在中国 历史 中算是轻轻划了不痛不痒的一笔,除了空有自封的皇帝名号却无皇帝实权,也没有建立皇帝政权,她的身份也同样没有被公众认可。

第三位:武则天,中国 历史 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

说起武则天,我觉得真的是可写的太多了,功与过暂且不论,但是她的确是第一位正统的女皇帝,并且改了朝换了代。

武则天,原本是李世民的才人,却与唐高宗李治又暗生情愫,又入了李治的后宫。并且攻于心计、步步为营,最终登上了皇后的宝座,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左右。

高宗去世后,武则天自然而然成为了太后,然而这还不够,她不仅独揽政权,相继又废掉中宗和睿宗两个亲生儿子,在66岁那年登记称帝,自称武曌、圣神皇帝,并改国号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

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

第四位:耶律普速完,西辽的第四任君主,中国 历史 最后一位女皇帝。  

耶律普速完,西辽仁宗的妹妹。 仁宗死后,因为其子尚年幼,遗诏由他的妹妹耶律普速完权理国事,改元崇福,号承天太后。

1177年,在公爹和驸马控制下,耶律普速完登基,称承天皇帝。

后来,耶律普速完和自己小叔子私通并且处死了自己丈夫,引起了公爹萧斡里刺的不满,在她称帝的第二年,发动了政变,杀掉了耶律普速完,将仁宗次子耶律直鲁古立为汗,改元“天穆”,是为西辽末主。 

她之所以也没有成为公众认可的女皇帝,我想,也是因为她本是西辽的女皇帝,而并不是整个中国,当时西辽也仅仅是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国,并且中华文明的核心还是在唐朝。

综上来看,这四位女皇帝,除了武则天,其他都没有得到正统认可,尚待襁褓的元姑娘、陈硕真、还有耶律普速完,虽然她们的确是有皇帝之名,但是却达不到皇帝的标准,并且没有任何政绩和作为,难以被世人认可为真正的皇帝。

所以,武则天是中国 历史 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

除了上述已有皇帝封号的女性,中国 历史 也有几位没有皇帝之名,却又皇帝之实的女性。

第一位:宣太后,战国时期秦国昭王的母亲,后妃掌权执政的鼻祖

公元前306年,十七岁的秦昭王继位,其母宣太后以儿子年幼为名,开始了长达41年的摄政生涯,并由此揭开了后宫参政的先河。

宣太后在这40多年中,始终是秦国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形成了秦国上下只知 “有太后、四贵(宣太后家族),不闻其有王” 的局面。

最后,他昭王听从范雎建议,收回全部大权,逐“四贵”于关外,改任范雎为相,这才彻底地结束了宣太后长期左右秦国朝政的局面。

第二位:吕后,中国 历史 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皇太后和太皇太后。

吕雉,汉高祖刘邦的发妻,因骇人听闻的“人彘”事件闻名于 历史 。

其实早年的吕雉是个贤惠的女人,跟着刘邦历尽艰辛。

但是吕雉在楚汉战争时,不幸被项羽俘虏了,成为了人质,在楚军中备受折磨,还被项羽拿来当人质来威胁刘邦,却没想到刘邦不仅不在意,还一副你想杀随你便的态度。我想这对吕雉的打击是相当大的,以至于后来掌权长达16年的过程中,处事毒辣心狠。

是中国 历史 上三大女性统治者(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的第一个。 

为完成刘邦遗愿,维护皇室,使自己功名垂世,吕后并没有称帝。

她的目的还是要安定天下,避免动荡所带来的灾难。

自《史记》以来,立"本纪"的都是帝王,但是司马迁和班固却各自在他们所写的《史记》、《汉书》中 破例为吕后立本纪 ,可见他们对吕后执政功绩评价等同于帝王。

第三位:慈禧太后,权倾一时,同治、光绪两朝大清国的实际统治者。

慈禧太后,1861年至1908年间以皇太后身分或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 是同治、光绪两朝大清国的实际统治者 ,甚至被称为“无冕女皇”。

慈禧可能比武则天更具权势,她的一生,经历了从1840年至1900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5次战争。

一直在幕后垂帘听政,生活也什么奢华,可谓权倾一时。

当然,其实 历史 上还有很多参政的女性,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结来说,武则天能成为一名女皇帝,与这几位同样有权有势的女性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像 慈禧,她热衷于富贵和权势;北魏的胡太后,虽然武略样样精通,不仅热衷钱权,也贪图享乐,总的来说,特别爱自己,却不爱天下;吕雉,大权在握也始终是“以夫为纲”,自始至终没有想过改朝换代。

武则天则不同,她要的是天下!

一定要深究的话应该是4位

第一位女皇帝是北魏殇帝,即元姑娘,年号武秦。

第二位女皇帝是文佳皇帝陈硕真。

第三位女皇帝是武则天,即大周圣神皇帝,年号: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神龙等,在位十六年。

第四位女皇帝是耶律普速完,即西辽承天皇帝,年号崇福,在位十四年。

武曌是知名度最高的,很大一定程度上是她统治完整中国政权的关系,而且曾经泰山封禅,在史学家眼里一旦封禅就奠定了统治者的地位,加之其本身的传奇性以及媒体的宣传力度大,就形成了这种女帝界一枝独秀的局面。

北魏殇帝和西辽承天皇帝也是得到史学家认可的。其中北魏殇帝是傀儡政权,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至于,呃,起义政权的女首领,觉得与东汉初年起义的姐妹花区别仅在于称帝,但既然自称了,就把她加进去吧!

中国封建王朝是男权 社会 ,男尊女卑,女人要想登皇位,必须付出比男人更大、无法想像的代价。

不是中国只有一个女皇,而是我们的定位不同,吕后算得上女皇?你肯定说不算。

你一定会说只有武则天是女皇。

我只想说你老婆在你眼里,就是女皇,只不过别人不承认而已。

同样 历史 上一些稍微不怎么出名的女性,却做出了很多男人都无法实现的政绩,有的则是没有称皇称帝罢了,五六千的 历史 ,你只是解开了一层 历史 小小的面纱,怎么敢大言不惭说中国 历史 。

自从母系 社会 进入农业 社会 ,到大一统 社会 ,男人一直主导者权利政治 社会 等直到唐朝,人们思想开放了不少,直到出现 历史 上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后期的做法也激怒了男权的反扑,特别是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所以再想出现女人从事政治,做皇帝没有那个土壤了。

很高兴回答你的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中国 历史 上之所以只有一个女皇帝, 这和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多种因素有关,缺一不可。

武则天十四岁入宫,先服侍唐太宗李世民,后跟着唐高宗李治。一步步从才人做起、到昭仪、皇后、太后,最后自立为帝,建立武周。 武则天也是中国 历史 上唯一的女皇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尽管前面的吕雉,后来的慈禧都有皇帝之实、却最终无人敢有所突破成为女皇帝。

为什么武则天敢称帝,前面和后面的女性都不敢称帝呢?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开明的唐朝,是女性称帝的先决条件

唐朝作为我国古代 历史 上的一个盛世和封建 社会 的巅峰。唐朝的开明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作用, 开明的 社会 女性地位比较高,婚姻基本自由、经济地位也高 。唐朝女性甚至可以穿男士服装出门,这也凸显出唐朝女性地位在封建 社会 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唐朝对女性当官也比较开明,虽然不能做一方大员,但在皇宫里当女官也是可以的。后来的上官婉儿就掌管过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

小结:开明的政治和开放的 社会 ,对女性的束缚减少了、 社会 思想也解放了。这些都为女性称帝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二、机遇也是个大问题

武则天进宫之后开始侍奉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不过运气不太好,李世民对其兴趣不大。武则天当了12年的才人,也未见起色。

武则天命运的转折点是: 李世民病重期间,认识了后来的唐高宗李治并一见钟情。 虽然武则天按照规矩到长安感业寺为尼,但她与新即位的唐高宗李治一直藕断丝连。服孝期满之后,武则天回宫不久就生下了皇子李弘,地位一下就从才人变成了昭仪跳了好几级。唐高宗李治生性软弱、身体不好,经常头疼,所以给了武则天参与政事的机会。 如果李治像李世民一样是个雄主,估计也没武则天什么事。

小结:机遇是成就大事之人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试想如果武则天没有遇上李治,估计下半辈子也只能在感业寺空守孤灯袈裟了。

三、个人能力是关键

武则天之所以成为女皇,这 与她的个人能力和后天努力是分不开的 。武则天在对付萧淑妃和王皇后中就能看出手腕和心机了。武则天将自己的女儿闷死,嫁祸给王皇后,最终让其倒台。武则天也登上了皇后大位,这为以后的”二圣临朝“奠定了基础。

李治因为身体问题不能主持工作期间,奏折经常让武则天批改。这让武则天熟悉了政务,培养了自己的亲信。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能力,李治也不会把奏折给她批,即使批了也会出错。

小结:成大事者个人能力还是最重要的,要不然机会来了把握不住,一样没有用。

四、决心、残忍、手腕都很重要

武则天的称帝之路可谓坎坷,李治去世以后,她也就是个太后。虽然当时唐朝比较开明,但也没有开明到允许存在一个女皇帝的地步。

武则天一面积极培养自己的亲信,一面不断打击唐朝的旧臣和宗室势力。唐朝的王室们还起兵反抗过,最终被镇压下去。武则天废除了自己子孙的皇位,最终才接过帝位成为一代女皇。

小结:称帝道路凶险万分,何况是个女人,没有决心、残忍、手腕是不可能成功的。

五、武则天称帝后的贡献以及还政于李氏

武则天虽然是一个女皇帝,但在治理国家方面很有一套。她打击门阀势力,大力发展科举、整顿吏治、严惩贪腐、发展农业、广开言路等等。当然后期宠信面首、大兴土木、任用酷吏也是被很多人诟病的。

武则天在上阳宫病逝,享年八十二岁。遗诏:省去帝位,称”则天大圣皇后“,并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二族以及褚遂良、韩瑗、柳奭三人的亲属,与高宗合葬乾陵。

总结:武则天称帝有其 历史 原因、个人原因、当时环境等因素,叠加在一起才成就了武则天。

前面和后面都有权倾朝野的女性,就像前面提到的吕雉和慈禧。她们为什么不称帝呢?

1、封建朝代女性地位低下。宋朝程朱理学以后,女人基本没有 社会 地位。

2、唐朝作为一个开明 社会 ,武则天称帝都困难重重,放在其他朝代早就被群起而灭之了。

3、武则天的机遇比较好,内外的干扰较少,儿子性格又弱,辅政大臣能力一般,阻力较小。

4、武则天个人能力较强,从治国理政、批改奏章就能看出来。

5、吕后不称帝是由于阻力太大,刘邦说过”异性称王都要共击之“,何况称帝。慈禧主要是思想禁锢了,清朝的思想尤其保守,还有就是当时外国列强的因素、辅政的皇室贵族太多,阻力太大。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为什么中国 历史 只有一个女皇帝?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中国 历史 上成为皇帝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在中国 历史 上,要成为皇帝必须经历特定的程序和具备特定的形式,就如今天地方大员的履职,虽有上方任命,来到地方后,能够掌握大部分权力,但在他的官衔之前必须安上一个“代”字,需得经过地方选举通过这个程序,才能对外宣称正式履职。

历史 上中国的皇帝需要经过哪些程序呢?祭祀天地、祖庙、接受群臣拜谒。经过这一系列程序之后,哪怕第二天暴病而亡,他也是皇帝。

既然需要祭祀天地、祖庙、接受群臣拜谒,那么问题来了。祭祀天地,穿什么服饰?祭祀祖庙,祭祀谁的祖庙?接受群臣拜谒时,群臣称呼什么?采用什么规格?

历史 上的中国是一个极其重视礼仪的国度,服饰、住处、祭祀祖先等等,不同的官职均有不同。大臣有大臣的规格,天子有天子的特色,不可逾越也不可或缺,这是别尊卑分贵贱的重要标志。

尽管朝代不同,天子的服饰有所变换,但天子当然要穿天子的服饰。

天子的祖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这个祖庙供奉的当然只能是自己的而不能是其他人的祖先。武则天祭祀的就是武氏的祖先。起初,李氏太庙还能享有武氏太庙同等地位的祭祀,随着武则天皇位稳固,李氏太庙的地位逐渐低武氏太庙直至没落。

接受群臣拜谒时,群臣会给登基的上尊号,尊号一般都要称“某某皇帝”。武则天称帝之后,尊号为“越古金轮圣神皇帝”。

除了尊号,新登基的皇帝还要向天下宣布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武则天称帝后的第一个年号是“天授”。

皇帝死后还要有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由下一任皇帝追尊的。武则天是以皇后的身份退位过世的,她儿子不承认她是皇帝,所以她没有庙号。

细数 历史 ,武则天除了没有庙号,其他作为一个皇帝应该经历的程序她都走了一遍,应该具备的形式她都具备。所以后世才称武则天为女皇。而其他掌权的女主都没有具备修建属于自己姓氏的太庙或把自己的祖庙升级到天子的规格,没有“皇帝”的尊号,都是“某某皇后”或“皇太后”,生前或死后都不被认同为皇帝身份。

历史 上最接近女皇的宋代皇太后刘娥虽然有当女皇的心思,并且付诸行动,曾经穿着天子衮衣、头戴仪天冠,在太庙行祭典献礼,但群臣给她上的尊号却是“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

只要具备天子要素,走完了登基的程序,哪怕是杀父弑兄、篡权谋逆、哪怕在位时间短暂,他都是皇帝。前者如李世民,后者如王莽、袁世凯。但在一个男权至尊的 社会 ,女人想要称帝,何其难!如此种种,造成中国 历史 上只有一个女皇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