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晋末年南迁的曹操后人,后来有着哪样的故事?

游戏攻略08

在西晋末年南迁的曹操后人,后来有着哪样的故事?,第1张

在西晋末年南迁的曹操后人,后来有着哪样的故事?
导读:甚嚣尘上,热闹一时。几乎在同一时间,千里之外的上海,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实验室一项关于曹操的科研项目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2013年11月11日,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发布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的最新成果:通过现代基因反推和古DNA

甚嚣尘上,热闹一时。几乎在同一时间,千里之外的上海,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实验室一项关于曹操的科研项目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2013年11月11日,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发布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的最新成果:通过现代基因反推和古DNA检测的双重验证,曹操既非一些史学家认为的夏侯氏后人,也非汉代丞相曹参的后代。除此外,通过对基因检测反推和家谱源流分析等多方研究比对,课题组确认了6支曹氏族群是最有可能的曹操后人。由此,曹操的身世谜团在相当程度上获得破解。

不是夏侯

曹操无疑是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人物,但说起他的身世,却一直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目前流传最广的,莫过于《三国演义》中的说法: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当说到起义军“张梁、张宝引败残军士,夺路而走”时,“忽见一彪军马,尽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路。”来者何人?曹操是也。

接着,作者罗贯中对曹操做如下介绍:“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姓曹。曹嵩生操,小字阿瞒,一名吉利。”

照这说法,曹操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后来不知何故,被大宦官曹腾收为养子,所以改姓了曹。既如此,父亲改姓,儿子曹操自然也姓曹了。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成书于明初,其流传不可谓不广,但关于曹操本姓夏侯的说法,并非始于《三国演义》。早在南北朝时期,时人裴松之在为史书《三国志》作注时就曾记了这样一笔:“吴人作《曹瞒传》及郭颁《世语》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叔父。太祖(曹操)与惇为从父兄弟’”。

《曹瞒传》是三国争霸时的吴国人所写,《世语》的作者则是晋朝人。如此说来,曹操本姓夏侯的说法极可能源于三国时期的《曹瞒传》,后来的《世语》、《三国演义》等都是沿袭这一说法。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当时的吴国与曹魏系敌国关系,《曹瞒传》的书名即带有明显的歧视含义,这一说法似不宜轻信。

据历史记载,夏侯姓源于夏禹。周初,周武王将夏禹后人分封至杞国。春秋时期,诸雄争霸,杞国为楚国所灭,杞简公之弟夏佗逃到鲁国,鲁国国君因其为夏禹之后而封以侯爵,其后代遂取氏族和官职为姓,复姓夏侯。抛开基因验证不说,曹操姓夏侯的说法至少有两个漏洞。其一,曹操的名义祖父曹腾共兄弟四人,其中曹腾最小,字季兴。他的三个哥哥因为不出名,其姓名已不可考,只知道他们的字分别为伯兴、仲兴、叔兴。曹腾入宫为宦官,不能生育,按古代血亲相承的传统,曹腾如要过继子嗣的话,理应过继自家兄弟的孩子而非异姓孩子;其二,曹操曾将女儿清河公主许配给夏侯惇之子夏侯楙,曹操之弟也将女儿许配给夏侯渊之子夏侯兴。如曹操本姓夏侯,曹家和夏侯家结亲就违背了当时“同姓不婚”的习俗,而这一习俗,从周朝就已经开始了。

无关曹参

被认为是三国时期最可信的正史《三国志》,其中对曹操身世又是如何说法呢?从书中措辞来看,似乎要谨慎得多:“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西晋人,离三国时期不远,他说曹操是汉相国曹参的后代,曹操之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但是,曹嵩是什么来历,陈寿却也说不上来,只是支支吾吾的说了一句“莫能审其生出本末”,把谜团留给了后人。

著书立传者通常有个陋习,那就是喜欢给名人找个显要的祖先,以佐证“老子英雄儿好汉”的遗传合理性,似乎非此不足以成名人。陈寿在《三国志》中说曹操是“汉相国参之后”,似乎就遵循了这一传统。

曹参,江苏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当年与汉高祖刘邦一起举义反秦,后被封为平阳侯。历史上“萧规曹随”的典故,说的就是曹参接任萧何为相国后,没有把前任的规章制度全部推翻,而另搞一套以显示自己比前任强。由此可见,曹参不单是员猛将,而且还是个明是非、知大体的政治家。不过,这些和曹操都没什么关系,因为即使牵强附会地把曹腾算成是曹参之后———可宦官也不会有自己的亲骨肉呀。

后来袁绍和曹操大打出手的时候,其手下谋士陈琳在讨曹檄文里骂曹操是“赘阉遗丑”,又骂曹操父亲曹嵩是“乞匄携养”。“乞匄”又作“乞丐”,也就是说曹嵩是路边捡来的乞丐,来路不正。文人无行,自古有之,一骂就骂人家祖宗八代,不过袁绍和曹操少年时交往甚密,以他对曹操的了解,似乎也有一定的可信度。

作为一个名声显赫、源远流长的宰相大家族,曹参后人何以会出一个大宦官,这也引起了史学家的怀疑。据报道,这次的课题组调查了自称是曹参后人的家族,根据所保存的族谱溯源及DNA查验,发现有5个家族确为曹参后人。但是,这些曹参家族的后人无一与曹操后代有相同的Y染色体。由此可见,极可能是权倾一时的大宦官曹腾利用权势改写了自己的身世,把自己攀附到曹参家族,而陈寿亦未作考证,即将此写入《三国志》。

族谱专家、历史学者李吉也认为,曹参一脉出自邾姓曹氏,源出陆终第六子曹安后裔曹挟,因封邾邑,以邾为氏;曹操这支,则是周武王灭商之后,把弟弟振铎封到曹邑,称曹伯,其后代以曹为姓,为姬姓曹氏。这两支“曹”姓,虽然都出自山东,但并无血缘传承关系。

曹操内迁乌桓后,把其中精壮编入军队,从“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由此看来,乌桓骑兵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应该是发挥了很大作用的。

可在史籍上,乌桓骑兵参与曹操军事行动的记载十分有限。裴松之注引《魏略》中说:“建安二十二年 (公元 217 年),曹操攻拔汉中,诸军还到长安,因留骑督太原乌丸王鲁昔,使众屯池阳以备卢水”。意思是用乌桓骑兵在池阳防守卢水胡(活跃于西北的少数民族)。这是史籍中,乌桓归顺曹操后仅有的一条记载。此后,乌桓骑兵直接从历史上消失了。

乌桓骑兵从一个光辉的高点,忽然不知道跌落到哪里去了,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推测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曹操担心乌桓骑兵背叛,打乱编制,分散到其它曹军骑兵中使用,这也是历史上使用投降士兵的一条基本原则。

在历史上,乌桓骑兵确实背叛过曹操。比如上面提到的太远乌丸王鲁昔,曹操命令他守住池阳,结果他带领五百骑兵叛逃到并州。叛逃原因很简单,媳妇住在晋阳,想媳妇了。

如果这个推测成立,乌桓骑兵确实被打乱了编制,那乌桓骑兵就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军事力量出现在战场上了,史籍上没有单独记载它的战绩也就正常了。

第二个原因,是战损后兵员没法补充,死光了。

乌桓骑兵战斗力强悍,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游牧民身份。游牧的生活方式让乌桓人兵牧合一,战斗是一种日常,这才能够养成娴熟的骑射技艺和凶悍勇猛的性格。

他们被迁到内地后,参与到编户齐民之中,生活中没了草原、战马和工箭,只剩下耕牛和锄头,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稳的农耕生活让骑射技艺慢慢消退了,过了一代人,可能就彻底失去了骑马打仗的能力。这在历史上不是没有发生过,东汉时幽州一部分少数民族内迁,骑兵就渐渐丧失了战斗力。

秦灭六国的原因

原因1大势所趋,历史的发展趋势,国家终将走向统一(终极原因)

2人民渴望统一,不想打仗(人民方面)

3统治者需要统一巩固统治,扩张地盘(领导者方面)

4商鞅变法使秦国政治经济开始日益发展强大,有良好的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原因)

5比如说郑国渠、都江堰等的建成促进秦国进一步经济发展。所以国力是六国中最强的(经济)

6之前的一些大战六国已经元气大伤,打不过le(对方实力原因)

7始皇帝嬴政的雄才大略(秦国统治者原因)

8打仗时候秦国的骑兵、武器什么的有一定优势(实战方面)

9生产力发展,武器进步(生产力方面)

10那个军工制

诸侯尽西来”中

“诸侯”指战国哪些诸侯国:齐、楚、燕 、赵、韩、魏

“尽西来”是因为秦朝都城在中国西部: 咸阳

秦灭六国了 诸侯贵族们都来咸阳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说的是秦始皇嬴政新要统一中国

前367年 周王室分裂为东周君和西周君

前353年 齐魏桂陵之战

前341年 齐魏马陵之战

前316年 秦灭蜀

前315年 齐占领燕国

前286年 齐灭宋国

前284年 燕、赵、韩、魏、秦五国伐齐

前278年 白起攻楚

前260年 秦赵长平之战

前256年 秦灭西周君,东周灭亡。

前249年 秦灭东周君

前230年 秦灭韩

前228年 秦灭赵

前225年 秦灭魏

前223年 秦灭楚

前222年 秦灭燕

前221年 秦灭齐

到了第4关一开始打完兵上船之后选B。。会向左走,到下一个船有2个方向,向左走,不要像右走。在下一个船打完兵,有一个就是你说的盖板吧。按↓B会蹲下。打一下那个盖板上的东东。。就会进去。到船舱之后,上面有灯。打第3个1下和第五个1下。。最后把兵打光,就在打最后一个灯两下。。就有密室可以跳下去。下去之后不要乱打。。先不要动。放技能杀死兵。之后。按重大到小或重小到大。打开箱子。全部打完之后会有一个,铁箱。掉下来,打开就是你说的电剑了。。进船舱时不要忘记数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