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的人物

游戏攻略05

水浒传里的人物,第1张

水浒传里的人物
导读:我个人认为他是个比较有远见,有思想,有谋画的枭雄。他是小吏出身,古代这种之后职位是非常难做的,弄不好就要丢身家性命,(所以宋江才事先告了自己不孝以免祸及家人)。但是宋江在这个位子上可谓是做得八面玲珑,从上司,平级到下属,还有街坊亲友没有一个

我个人认为他是个比较有远见,有思想,有谋画的枭雄。

他是小吏出身,古代这种之后职位是非常难做的,弄不好就要丢身家性命,(所以宋江才事先告了自己不孝以免祸及家人)。但是宋江在这个位子上可谓是做得八面玲珑,从上司,平级到下属,还有街坊亲友没有一个不赞他的,从这点看来他绝非一个普通意义上的小人。(他杀了阎婆惜,连上司也不愿难为他),逃命时多少人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纳头便拜,他的名字简直就是块免死金牌,足可见其个人魅力。

至于LZ说的见利忘义,我想大概是指他被梁山救了后反而把梁山卖给了朝廷这个事吧,其实我觉得这不是见利忘义,这个还是和他的出身有关。

刚才说了,他是小吏出身,也算是吃皇粮的低级政府官员。从他改堂名为忠义堂,挂替天行道大旗来看,其实他是非常非常想回归正统的。在他做小吏的时候根本没想到过自己有一天会落草(其实水浒里大多数干将都是这样的)。他之所以会和黑道接轨是因为,想做好小吏这一职需要有广阔的人脉,所以尽管他想呆在白道上,实际他是“灰道中人”而且在灰道中混得鼎鼎有名。(这个时候他曾拒绝过晁盖的黑道邀请)。阎婆惜事件发生后,宋江被迫流亡,浔阳楼的反诗使他正式登上了黑道的领导班子。(某种程度上他也算是被逼上梁山的吧)。其实从那时看,晁盖虽是梁山的大头领,但梁上的大多数的人是跟宋江上山的,宋江的羽翼远远超过晁盖。而且,晁盖只想保住水泊,而从宋江初上梁山三打祝家庄来看就知道他很有谋划远见,知道光呆着早晚做吃山空。晁盖死后宋江全面接过领导权,收服卢俊义等人,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已经渐渐把梁山的众头领的素质从低级草寇提升到军队将领及名流人物上来,这也算是为日后招安抓个好筹码。招安归降不是他突然看到什么利处才决定的,而是他一上梁山就开始策划的。

宋江不是纯江湖人,他根本的思想里就包括忠君报国,在当时那个年代你能说他错吗,(就算现代也要被称为是弃暗投明阿)。的确,从招安开始,梁山的辉煌就结束了,但要完全怪罪于宋江又未免太过了。他这种人要放在那个时代的时局去分析。

本人其实也不是很喜欢宋江,只是对于他这种黑白两道都吃得开的人十分佩服,在水浒里最最喜欢的还数浪子燕青了,有勇有谋,文武双全,了达生命,还是个翩翩美少年。 呵呵。

以上仅为一家之言,欢迎大家点评。

以上为我的回答,还看过几篇别人的宋江评说,现摘自如下

宋江为人

一部《水浒全传》写了很多生动的人物,这些人物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他们或豪情干云,或妙算神机,或飞檐走壁,或大气凯歌,或呼风唤雨,或平云飞步等等似如,却从来都是始终如一,性格虽然突出,到底还不算复杂,不给人一丝疑窦。所以读起来并不有太多考究,只能从人的一般性理解观念、来完成对人物的评价。但是,《水浒》中只有两人写得甚是复杂,除了一个高俅,剩下的就是宋江了。有很多读过《水浒》的人并不以为他们是全书中最有感性的人物,我不这样看,我认为《水浒全传》整个少不了宋江和高俅,一个都少不了!如果说少了别个,可能最多也是在排座次的时候缺少那么几个席位,并不影响故事的进展。但若少得他俩,整个的书就没了章法了。就好像是一棵美丽的桃树,春日里结满了密密的花,待到了秋天,却一个果子也没有完成,于是没有了灵魂。

先不去说那个比后来的秦桧也好不到哪去的高俅,笔下只想讲讲宋江。因为说起来这个人有点意思,性格有阶段性的变化。在书中开始点到他的时候,也不过是区区一济州府郓城县中的一任押司,不过是提笔抄案,记载县中公属罢了。所谓才不大于善,志不多于仁。像这样一记人物,说来本不算做什么,但偏又平生喜欢棍棒,结交义士,加上那与生具有的豪情,心受儒化的仁爱,于是就有了名气了,使远近都知道山东有个‘及时雨’的名号。当‘七星’在生辰钢上出了事后,他得知内中有好友保正晁盖,便急得了不得,冒着生命危险去通了风,反应了重于友情一面。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出对当朝不满的强烈情绪,也说明看穿了当时的黑暗,不愿以身全心投所,但却也迷失了方向,找不到一条通达理想的道路,同时也深感舒展不了报负,这便是开始的宋江。这时人们把他分析成为‘没落的地主阶级 ’没有什么不对,事实上也是这样,因为那时他没了追求,没了定向。可到了后来随故事的发展就又不是这样了。

宋江自无耐杀了婆惜之后,人性的险凶也多多少少有所流露,虽说是处于无耐,其中解决的方法或许会有更多,不说别个,要真是大仁大善,跑出绿林总还行吧?但为什么动了杀念?只一样,永远地灭口!也就是说当对自己有了危害之时,决不怀有仁爱一面,并非那种以德报怨的圣贤。于是才狠下心肠,这一狠一经露了出来,就使得宋江对于人情有了另一种认识了。因为他不明白为什么像婆惜这样被可怜过的人也要讹诈于他?可见人性丑陋,这使他的性格就起了一定的变化,很小,但还是变了,直到清风塞遇‘小李广’后,更看透了人的面目,一生两次坏在妇人的手里,而且都是曾救过的女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心里已经对女人有了另一种看法,至于说他对于女人的报复还反映在以后;宋江为王英说媒看似英雄敬英雄,然而那一丈青本来是有着心上人的,如此说是做媒还不如说是逼婚,再说既使是说媒也该双方相差不多才是,这不明明是毁了扈三娘吗?其实三娘也只是做了家中的牺牲品。破了祝家庄谁知道他还要破哪一庄?在这个时候,宋江在扈家看来,和强盗没什么两样,如果不割舍三娘谁又知道宋江还会做出什么事情来。能不从命吗?因此通过这件事看似黑宋江义气承诺,稍加分析就知道是以仁义之外装迫害女性;斟酌一下,当时宋徽宗之时,孝承原以尊从父母为先,婚姻大事哪由外姓作主,更何况灭了祝家庄也是扈家的一大损失,两庄已将要联姻。宋江这里呈什么老大?所以说这里又多了个上边所说的残害女人。因此,宋江的性格变化是从女人开始,但他若一直下去,可能这性格上也还算是单一,可偏偏受家训的干扰,他又开始变了,这一变就变成了老谋深算,这一变就变得或‘智多星’吴用也在所不及。

还有郭乾评宋江

小时候看《水浒传》,最失望的是宋江这个人。说是爱习枪棒,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可一卷读完,未见他使出像样的一招一式。遇到险境,不是叫苦,就是跌足,要么拨马先逃,潜身躲藏,全无半点英雄气概。真纳闷鲁智深、林冲、武松、李逵诸雄何以竟与此等人为伍,并尊其为头领!

涉世稍深,又看出宋江伪善和权诈的一面。他谦恭礼让、乐于助人,骨子里却工于计算,支配欲极强。这一印象,后来在金圣叹的评本里得到了印证。可我始终不解的是,梁山泊人才济济,施耐庵何以让这么个人位居群雄之首,因而觉得这是小说的一大缺憾。

近读《水浒传》,忽然茅塞顿开:施耐庵不正是通过宋江的成功以警世人吗?

宋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宋江以忠义的化身自居,连自我介绍时也忘不了说“俺是梁山泊义士宋江”,但细检其所为,殊难找到忠和义的踪影,充其量只有一些博施的善行而已。我们知道,“施”与“义”是两码子事:《三国演义》里曹操笼络关羽是“施”而非“义”、关羽千里走单骑才是“义”。宋江的“仗义疏财,扶危救困”,说穿了,予人以利的成分多,行义的因素少,《水浒传》作者用了“散施”二字,可谓大有深意存焉。所谓散施,不管张三李四,逢人送钱是也。他这头救济虔婆,那头赍助帮闲,为做媒的王婆“做好事”,让卖药的王公称“恩公”,就是杀人后畏罪潜逃之际,银囊也不见羞涩:栖身富豪柴进庄上时,仍多番背着主人馈银与同为避难者的武松;在清风寨,每日变相送钱给相陪的下人。后来身为囚徒在发配途中,还是像散财童子般一路乐施不疲。遇上劫贼,奉行的也是以不变应万变的金钱外交:“我自多与你们银子相谢。”到了江州牢城营,更是上下打点,管事的、听使唤的,里里外外,能塞钱处一味地塞。银子春霖般哗哗下过之后,我们便读到“满营里没一个人不喜欢他”。

宋江上梁山之前的所作所为,除施舍银两外,实在乏善可陈。而疏财也并非具体地周人之急,扶人之困,而是泛泛地予人以好处,广结人缘。当然,予人以好处,本无可厚非,只要当事人手有余财,尽可多多为之,受惠者不管困厄与否,总会高兴的。只是,宋江出身农家,职业不过是县衙的押司,每月进项,顶多几两银而已,终年积蓄的财,也不够他痛痛快快地疏上一次半次。单靠正当收入,“及时雨”这响亮的名头无论如何是赢不来的。

宋江收入菲薄却大行慷慨之道,不免有点蹊跷。他散施的银子究竟从何而来,《水浒传》未作正面交待。但在讲到宋家隐秘的地窖时,有一段闲文颇堪玩味:

且说宋江,他是个庄农之家,如何有这地窖子?原来故宋时,做官容易,做吏最难。为甚的做官容易?皆因那时朝廷奸臣当道,谗佞专权,非亲不用,非财不取。为甚做吏最难?那时做押司的,但犯罪责,轻则刺配远恶军州,重则抄扎家产,结果了残生性命,以此预先安排下这般去处躲身。(第二十一回)

宋江挖这个藏身的地窖原来是因为做吏难。做吏为什么难?解释是:做押司的,一旦犯罪,轻则发配,重则问斩。其实,这句话并未正面说明做吏有何难处,只是强调为吏者犯罪难逃法网而已。古往今来,有罪则有罚,不管犯人为吏为官还是为民;至于为吏者知法犯法,量刑较重,乃是各朝通例,非独宋代如此。所以这句话并不在解释做吏难,更像是搪塞。这不似作者一时疏误,而是用心之笔。写到宋江时,作者每每用一些囫囵话把行文分成两个层次:表面上极力塑造、维护宋江的正面形象,在深层却又解构它、戳穿它。上面引的那段话也是这样:作者一方面告诉读者,当押司的有莫大的风险,另一方面却以文不对题的解释否定了这一风险。也就是说,宋江挖地窖并无特别理由。没有客观风险而预先安排退路,想必另有隐情。耐人寻味的是“重则抄扎家产”这句话。量一区区押司,有何家产值得惊动官府查抄?可见押司职位虽低,也有致财的可能。宋江倒不像是聚敛盘剥之徒,但他收入微薄,却“端的挥金如土”,这如土之金出自何处,不能不说是一大疑案。而他家那口地窖子恐怕是个有提示性的注脚。

地窖子看似作者轻轻带过的闲笔,其实是理解宋江所谓“忠”的关键文字。地窖作为避害的一窟与另一窟——梁山,一暗一明遥相呼应。梁山是水外之地。如金圣叹所说,《水浒传》之为书名,就是取梁山在水涯彼岸之意。水在王土之滨,浒又在水外,梁山泊超出了“率土之滨”的畛域,上得梁山便不再是王臣。宋江掌权后,梁山泊造兵符印信,设黄钺皂盖等违禁之物,俨然是朝廷的排场。相比之下,地窖子虽无其威风,但却有其功用;它不在王土之外,然在王土之下,同样摆脱了朝廷律令的约束。蛰伏地窖,便是置身于国家法度之外。说到法度,有一个细节给人印象很深:宋江在发配途中被请到梁山大寨。花荣要给他开枷,他作色道:“此是国家法度,如何敢擅动?”一个擅字,多么凛然。可后来被蒙汗药麻翻,李俊把他救下并开了枷,并不见他醒来后动问,“国家法度”如何不在了。此后在李俊家盘桓数日,也没想到要重新戴枷。如果说,这枷是在他无知觉时别人除去的,没有他的干系,那么在穆太公家借宿时,确确实实是自己打开的。当两个公人说“这里又无外人,一发除了行枷,快活睡一夜”时,宋江应声道:“说得是。”公人在蒙汗药事件前,一路未曾建议去枷,可现在他们领悟到,宋江在梁山泊生死弟兄们面前只是作秀,故尔加一句“这里又无外人”的知情语。

宋江每被视为无条件地忠君,是因为他甘领刑罚而不愿落草为寇,即使上了梁山也心怀朝廷。他受刑是因为杀婆惜,杀人后,他信誓旦旦对苦主闫婆说:“我是烈汉,一世也不走,随你要怎地。”好个烈汉!没过片刻,被闫婆扭结到县衙门口时,就瞅个空子开溜了——躲到国家法度无法进入的地窖子里。后来从地窖里爬出,也不是投案伏法,而是四处寻找保护伞隐身匿形。最后也是由于大赦有望、缉捕难逃才去自首的。可见,宋江的伏罪是有选择性的。法在他眼里不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国家大典,仅是权衡利弊时的一个参数。伏罪与否,要视刑而定:重则逃,轻方就。可在人前,他矢言忠君服刑之事断无商量余地。在发配途中,刘唐请他上梁山入伙,他做出一副宁死不能不忠的样子来,闹得要挥刀自刎。后来因题反诗获死罪,被梁山好汉救出,却闭口不再提陷他不忠的话,而称“不由宋江不上梁山泊”。其实,何尝就到了“不由不”的地步,如果他真以为忠君事大,性命事小,现在自杀为时也还未晚。在宋江眼里,抽象的伦理原则远不是什么“甚于生者”。为了苟活,全可以丢开。可见,他的“忠”是有条件的。

宋江的“替天行道”常被视为“忠”的表征。这“替天行道”也是句含混话。天之大德曰生,宋江所行的却是杀戮。他从法场得救,要做的头件事就是烧杀:火烧无为军,杀死黄文柄一门良贱四五十人。黄某不管平素为人如何,在宋江一事上无可指责,他仅仅维护了朝廷的利益。退一步讲,即使宋江有理由仇杀,杀的应是黄文柄一人,而不该是合家老小。对此,连称许宋江的李贽老先生也大摇其头,批道“大不是,大不是”。

宋江忠君的神话还建立在“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口号上。也不知这贪官和皇帝的界限宋江是怎么分的。不知他践踏的王法,是贪官的,还是朝廷的?他率众攻的城、掠的地、杀的官兵、抢的国库,是贪官的,还是朝廷的?他劝降和逼降的剿捕将领,是贪官的,还是朝廷的?他拉秦明、呼延灼、关胜等人背叛朝廷,抬出的理由是,梁山好汉企盼朝廷招安。可这些人根本不需要绕一个落草——招安的大弯子,他们已是在为朝廷效力。

宋江受招安是否符合施耐庵本意,现在不得而知,值得关注的不是宋江招安后的行为,而是求招安的心理。我们知道,传统的仕途是“学会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文不成、武不就的宋江,没有待价而沽的资本,县衙小吏已是他事业的顶点了。可宋江不是安分之人。他言必称忠义,但有两处却显现出心迹:一是得知晁盖等人在梁山做大事业,自言自语流露出艳羡之情;一是酒后题诗“敢笑黄巢不丈夫”。庙堂既然无法靠近,就在江湖上迂回发展。当然,走江湖也得凭本事吃饭,但有个“义士”名头,不啻怀里揣着“铁券丹书”,近可以保身,远可以腾达。待得当上梁山寨主,总算有了与“帝王家”交易的本钱。倒霉的是那些诚心聚义、共襄盛举的异姓弟兄,糊里糊涂就被宋江给卖了。

宋江的“忠”如此,“义”又何如?义是《水浒传》的灵魂所在,梁山事业的凝聚力就是义气。身为群雄首领,宋江理当为义的表率。不错,宋江在江湖上有“孝义黑三郎”的美名,各路好汉都把他目为义士,对他恭敬有加。然而众人的敬意并非基于各自对他的认识,而是传闻。初见他时,谁也没见他有何义举,难免对他有些无礼。只在听到他是江湖上盛传的“及时雨”时,才倒身便拜。这一套式重复得有点腻味,作者不厌其烦,是为不断提醒读者:众好汉拜服的宋江不是活生生的见义勇为之士,只是“义士”名头的载体罢了。一句话,宋江的威望不是建立在他的行上;然他的名,如我们前面看到,源于施利市恩,与真正的“义”相去甚远。

宋江和梁山的结义弟兄后来又是如何相处的呢?与宋江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晁盖、花荣、李逵诸人。花荣是宋江的心腹,救过他的命,共他患过难。按说,两人可以毫无保留地推心置腹。可如前文提到的,当花荣要给他开枷时,他假惺惺地来一套说教;背着花荣却又私除行枷。李逵是一条血性汉子,对朋友忠贞不贰。他讲到母亲不幸死于虎口落泪时,宋江一厢却大笑起来,接着说:山寨得了新人,“正宜作庆”。一次,李逵求战被宋江喝止后擅离梁山,宋江就认为他“多管是投别处去了”。小人之心,由此昭然。

最能看出宋江为人的是他和晁盖的关系。晁盖是他的“心腹弟兄”,他曾担着“血海也似干系”给晁盖通风报信,后来晁盖也曾两次率领人马赶来救他的性命。宋江得救时向晁盖发誓,要“死心塌地,与哥哥同死同生”。实际又如何呢?

宋江一入伙,就甩开晁盖更改梁山体制。梁山的秩序是以交椅排名次,这既是才能功劳的体现,也是发号听令的依凭。宋江头件事就是废除旧法:功不分高下,让旧头领坐主位,新头领坐客位。这一安排乍看无关紧要,实则不然。晁盖的原班人马是旧头领,宋江交结的是新头领。本来一到梁山,大家便是兄弟,不分你我,聚集在寨主晁盖的麾下。宋江硬要分宾主,貌似谦逊,骨子里却咄咄逼人。旧头领总共才九个人,新的多达二十七人。这样一来,就把晁盖和占多数的新头领隔开了。我们不妨设身处地想想晁盖的处境:他率众千里跋涉,救宋江归来,又得了众多好汉,本是一桩盛事。庆功席上,被宋江这么一搅,两列好汉,众寡悬殊,壁垒分明,连视觉重心也严重倾斜,晁盖居中,安能端坐?下面新头领的喧嚷反衬出零零落落几个旧头领的寒碜,身旁又是顾盼自雄的宋江。对晁盖来说,这哪里像庆功,简直是受罪。

宋江不以山寨大义为念,把梁山新头领视为己有,不让晁盖染指。每有战事,辄言“哥哥是山寨之主,如何可便轻动?”一句话便把晁盖冷置起来,使他一指挥不得新头领,二结识不得新好汉。宋江出战,新得的人越多,旧头领的比例越低,晁盖的影响力便越弱。

议打曾头市时,宋江却破例没有劝阻晁盖,甚至出现风折军旗的凶兆,也不吭一声。以前宋江遇险时,晁盖总是倾寨出动前往救援;此番晁盖涉险,宋江只“密叫”戴宗尾随探听消息。晁盖中毒箭受伤,却迟迟不见梁山赶来相救。

当然宋江并未直接陷害晁盖。但是在他营造的氛围中,轮不到晁盖打有惊无险的安稳战,打险战是晁盖亮相的前提。晁盖不会不知,风折认旗不利于主将,但他不愿放弃惟一的出战机会。晁盖受伤,是因为当前锋。出事前林冲力劝他到后面接应,他答道:“我不自去,谁肯向前!”八个字里,透出多少心酸和无奈。堂堂一寨之主,令不能行,只好自己在前杀开一条血路!宋江隔离策略成功之日,便是晁盖丧命之时。晁盖中箭后,“死拼”救他的全是几个旧头领。晁盖身危之际,宋江既不求医也不问药,惟“守定”在床前哭——等到他人死。

晁盖也许是第一个(惟一一个?)看透宋江为人的。本来宋江是晁盖的恩人,宋江一上梁山,晁盖便要让位给他。可后来晁盖临终时却又嘱咐:捉得仇人史文恭者为梁山泊主。其遗愿分明是不许宋江继位。

晁盖生时,宋江不以忠义事之;晁盖死后,宋江还要背叛他一次:他背弃晁盖的遗嘱,算尽机关,攫取梁山权柄。山寨本不可一日无主,有晁盖嘱咐在前,梁山泊理当墨出兵,立即为晁盖报仇,然后拥立新寨主。宋江却“每日领众举哀,无心管理山寨事务”。寨中事务一乱,大伙只能推他出来收拾。这招果然奏效。宋江一坐到主位,即刻发了一大通号令,把山寨大小事务

不过,宋江现在只算摄政,晁盖的遗嘱还横在那儿。宋江一边延缓报仇,一边盘算着下一步棋。一日闲话时有人提起卢俊义,宋江猛的计上心来:“梁山寨中若得此人时,小可心上还有什么烦恼不释?”宋江究竟有何烦恼?是晁盖遇害、大仇未报吗?不是,宋江从不言为晁盖报仇。梁山泊后来攻打曾头市,却是为了夺马。曾头市失利请和,宋江同意罢兵,条件是曾头市交出照夜玉狮子马,而非仇人史文恭!最后晁盖大仇得报,多亏宋江“死要”那匹千里龙驹。可见,他的烦恼另有因由,后来种种迹象表明,晁盖的遗嘱才是他的烦恼所在。而“玉麒麟”正是消除他烦恼的吉祥物。

晁盖遗嘱把宋江降为“众弟兄”之一:捉得史文恭者为寨主,宋江得与几十条好汉单个竞争。宋江旧日威风基于倚众恃强;按遗嘱做,他就无力可借,无势可乘。如果来一个有望当寨主的新人,他烦恼的死结就会解开。当然不是宋江有意让位给他人,而是树一个假想敌。有了卢俊义这个“竞争对手”,宋江就摆脱了与数十人争位的困境。原来的争位局面是多极的,宋江虽为一极,但绝无优势。请来有竞争实力的卢俊义,格局就变了。多极一下子变成两极:非卢即宋。其实,卢俊义本无意与宋江竞争,只是宋江频频让位,硬是把卢俊义塑造成假想敌的形象。宋江抬高卢俊义,是不让众好汉出头;逼卢俊义扮假想敌角色,又是拉拢众好汉为自己出力。这一压一拉,梁山众好汉不知不觉就被排除出角逐之列,沦为宋江得位的工具。宋江下了卢俊义这个棋子,争位的死棋就活了:众多的竞争对手成了他的支持者。这样一来,就算卢俊义是强龙一条,也敌不过宋江这地头蛇了。这一招实在高明:宋江先利用卢俊义压服众好汉,再利用众好汉反制卢俊义。怪不得宋江一直放着梁山榻边的仇敌不管,千方百计要卢俊义上山,甚至不惜一再调兵遣将过州冲府远征千里之外的大名府!

后来攻打曾头市,卢俊义不得做前部先锋;而其他好汉捉得史文恭,功劳便算在宋江名下。不巧的是,仇人撞到卢俊义手里。按晁盖遗嘱,梁山要尊卢俊义为寨主。可宋江偏要“商议”立寨主之事。所谓“商议”,就是说此事还有待定夺。他虽提到晁盖遗嘱,也推卢为尊,但所列的理由却是,论相貌、出身、才干,梁山众好汉谁也比不上卢。这实在是以退为进,挑拨离间。假如宋江诚心拥立卢俊义,何须多费口舌,遵遗嘱办即可。这本是一件极明白的事,被他缠来绕去,弄到要拈阄打两州府。晁盖的遗愿于是乎蜕变成形同障眼法的儿戏。最后通过作弊,宋江名正言顺坐上了梁山泊第一把交椅。

宋江是个成功人士。他盗忠义之名行不义之实,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众好汉未能看穿他的权诈。可悲一百多条汉子栽在这么一个人手里而不自知:是他们的淳朴和忠义成全了伪君子宋江。作者描写宋江得志,其用心不可谓不良苦。

怅望千秋,萧条异代,身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能不透过历史的灰尘,向梁山群雄长长发一声浩叹?

冠礼,是古代嘉礼的一种。为汉族男子的成年礼。成年礼起源于原始社会,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华夏族的成年礼,为男子冠礼,女子笄礼。经书记载,实行于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传说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及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行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祝辞大意谓: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然后,受礼者拜见其母。再由大宾为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称为“伯某甫”(伯、仲、叔、季,视排行而定)。然后主人送大宾至庙门外,敬酒,同时以束帛俪皮(帛五匹、鹿皮两张)作报酬,另外再馈赠牲肉。受冠者则改服礼帽礼服去拜见君,又执礼贽(野雉等)拜见乡大夫等。若父亲已殁,受冠者则需向父亲神主祭祀,表示在父亲前完成冠礼。祭后拜见伯、叔,然后飨食。此加冠、取字、拜见君长之礼,后世因时因地而有变化,民间自十五岁至二十岁举行,各地不一。清中期以后,多移至娶妇前数日或前一日举行。某些地区自宋代以来,仪式简易,不宴请宾客,仅在本家或自家范围内进行。《仪礼士冠礼》贾公彦疏:“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与诸侯同,十二而冠《大戴礼》云:‘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左传》云:‘冠而生子,礼也。’”又《仪礼士冠礼》:“始加(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老无疆,受天之庆。’”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八九:“[冠礼]是自家屋里事,有甚难行?关了门,将巾冠与子弟戴,有甚难?”

一、冠礼的年龄和时间

《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先民以男子20岁、女子16岁为成人的年龄门槛。冠礼基本上在此时举行;同时也考虑到现实情况——由于我们现在大多数高中生毕业的年龄在18岁,这基本是一个人生的分界点,“18岁成人”不仅符合时代特点和法律要求,也结合了当代青年人身体发育成长的规律,因此我们建议:举行冠礼的时间,最好在行礼者18岁生日前后。当然,一些已过18岁的年轻同胞,出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冠礼的实践愿望,虽然已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成人仪式”,但也可以参加冠礼活动。不过,宜在20岁之前而不宜过晚。

冠礼的日期,古人是通过“筮日”即用占筮的方式加以确定。此当弃之不用。我们建议,具体日期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单独举礼时,定在成人者生日(公历农历皆可)或对其有重要意义的日子。(各家庭根据具体情况酌定)考虑到成人者基本为有上学时间安排的中学生,我们建议,举礼日可向学校请假一天(或半天),而学校也应该给假一日以方便孩子们在家举行冠礼。(期待这能成为一种传统)

2、集体举行冠礼时,宜定在有文化内涵及纪念性意义的日子。比如国庆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女儿节(特别适合女孩子行笄礼)、黄帝诞辰日、孔子诞辰日、抗战胜利纪念日等等。

二、冠礼的地点

古时冠礼在“家庙”之中进行,并且在正堂东边还需搭建设施,称为“东房”。考虑到现实情况,我们建议,单独举礼时,可在家庭及附近的开阔地带。集体举礼时,可在学校广场、学校大厅、公共文化场所(尤以文庙等处为佳)等地。尤其是单独举礼时,因为现实居住条件的制约,应该灵活处理。如果有单独的庭院的,可在家里的庭院中进行。如果是住高层楼房的,在家居面积很大的条件下,可以把客厅专门腾空,做适当的布置后举行。否则,居住面积不大的话,还是最好到小区广场、草坪等比较开阔的地点举行。当然,也可以暂借一些公共文化场所的厅堂等进行。为了其神圣性,必须是一个相对安静的场合

古时行冠礼有所谓“阶”的讲究,有司(捧冠的人,也称执事)依次排开,正宾在为冠者“三加”时需要依次走下不同的“阶”。曾有实践者,在院落地面上划出房子及阶型,我们认为其实可以不必过于拘泥。只要掌握大致的方位讲究,有司依次托盘捧冠站好就可以了。

三、冠礼的参加人员

参照古礼要求,结合时代实际,我们建议组织以下人员参加冠礼(当然,也未必需要过于拘泥,可根据实际情况酌定)。这是单独举礼时的人员,若是集体冠礼,可酌情增加规模。

①冠者1人(就是举行成人仪式的成年者本人)

②主人2人(按照古代的宗族制度,必须由宗子等男性宗亲长辈担任,一方面严格的宗族制度在今天并没有普遍流传;另外,主人只限定于男性宗亲,本身具有一定历史观念的局限,所以,当今作为主人的,冠者的父母双亲比较合适。)

③正宾1人 (就是为冠者担任加冠的德高望重的那个人)

对即将成年的男孩子,必须强调其作为男性的社会角色,正宾必须符合德高望重的要求,才可作为及冠者的人生向导和社会楷模。其威严的祖父、父亲等男性长辈应该是最合适的人选;儒家文化里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所以,请德高望重的师长担此责任也是不贰之选。)

④赞者1人(就是协助正宾加冠的助手,也协助冠者梳发、更衣等,可选择师长、兄姊、好友等适当人选)

⑤有司3人(即为冠者托盘准备所加之冠的人,可选择好友、兄弟姐妹等适当人选)

⑥客人若干(可邀请师长亲友等若干人观礼)

四、冠礼所需的服饰及摆放方法

宜遵循古制,以周制、汉制、唐制、明制为宜,综合各种因素考虑,我们建议以明制为标准范本。建议准备以下汉服以行冠礼:

(具体名词无法详细解释,请参考天汉网有关汉服知识帖)

童子服:即未行礼之前换上的汉服。叫做采衣。这种衣服以缁布为衣,而饰以锦边,锦一般用朱红色。穿采履。可以暂穿普通的布鞋。正式举礼之前,孩子脱去平常的衣服沐浴后换上童子服。

“初加”所用:幅巾、深衣、大带、纳履。考虑到汉式鞋子复兴的实际,在整个冠礼过程中,可以一直穿布鞋而不必更换。准备一件直裾深衣,一条普通大带。

“再加”所用:帽子、襕衫、革带、系鞋。

“三加”所用:幞头、公服、革带、纳靴。

考虑到现实情况和同胞的各种实际困难,我们可以暂时不必拘泥于那么多,我们设计了最简化版本的冠礼所需服饰清单(简化版冠笄之礼的具体操作详见第五部分)

中衣1件(代替童子服),比较好的深衣1件(举礼过程中可不更换),自制软裹幞头1个或可系带的小巾1个(因为没有那么多冠可加了,所以奉冠的有司可撤减为一人),布鞋1双。

衣服的摆放方位:公服、襕衫、深衣,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

将要加的冠,由三位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幞头、帽、巾。

除冠者外,其它包括主人在内的参礼人员,有汉服最好,没有也可以着日常服装,但应注意庄重和整洁。忌披头散发、穿脱鞋、短裤等装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应穿APEC会议装、中山装、旗袍等衣服。

五、冠礼所需的其它物品准备

基本同笄礼,故略。

六、冠礼中所用到的常用行礼动作

①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②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七、冠礼仪程中的取“字”问题

先民姓氏文化中的表“字”风俗,这也是冠礼中很重要的仪式程序之一。

姓、名、字、号,是汉民族文化中完整的姓名结构,先民中许多历史名人都有神采飞扬的“字”与“号”。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呼吁,恢复国人取字的风俗,并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论述了其积极价值。我们建议,举行冠礼的家庭,不妨尝试给孩子取一个意韵隽永、有励志作用的格调高雅的“字”,至少,它会给孩子们的一生带来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有百益而无一害。

具体的起法,研究传统姓名文化的人士皆指出,表“字”重在激励人生,重在鞭策与鼓励之情。取字者,在传统冠礼的设计中,多被赋予了德高望重的主宾,我们建议,冠者父母亲若有意给孩子取字,不妨先行和正宾商议,倾听其意见后加以确定,然后在正式举礼时由主宾亲自授予冠者,此程序古礼称为“字冠者”。

八、关于举礼前的沐浴

古时行冠礼及其它仪礼,提前沐浴斋戒大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清爽和卫生固然是讲究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借此表达对文化传统的敬意、塑造仪式的神圣性和庄重感。试想,形容邋遢蓬头垢面的孩子,即使穿上美丽的成人礼服,也没有多少庄重和神圣可言。冠礼前的沐浴,原则上,每个参礼及观礼者都应做好,尤其是冠者、主人、正宾、赞者、有司等主礼人员,重点是冠者和正宾。冠者沐浴更衣,可表达对成长的期待、对神圣仪礼的敬畏,正宾神清气爽举止得当,可体现对主人盛情邀请的尊敬和感谢、对冠者成年庄严时刻的尊重。尤其是作为冠者的孩子,都是青春活泼的少年,常喜运动,爱出汗,更要悉心沐浴更衣,做到干净、得体。依据传统,举礼时冠者需要着袜正坐于席上,预先搞好卫生,也可以避免可能产生的不雅及尴尬。

九、冠礼的仪程

基本同笄礼,惟有所加元服不同,分别为:幞头、帽、巾。程序略。

十、仪式中礼辞的撰写

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冠礼赞辞,一种是冠者誓词。可以参考海内外公祭黄帝孔子等所写礼辞,结合举礼学校特点,由教师和学生自行撰写。格式上宜采用诗经式的四言诗文。 古代嘉礼的一种。为汉族男子的成年礼。成年礼起源于原始社会,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成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华夏族的成年礼,为男子冠礼,女子笄礼。经书记载,实行于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传说周文五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及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行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祝辞大意谓: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然后,受礼者拜见其母。再由大宾为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称为“伯某甫”(伯、仲、叔、季,视排行而定)。然后主人送大宾至庙门外,敬酒,同时以束帛俪皮(帛五匹、鹿皮两张)作报酬,另外再馈赠牲肉。受冠者则改服礼帽礼服去拜见君,又执礼贽(野雉等)拜见乡大夫等。若父亲已殁,受冠者则需向父亲神主祭祀,表示在父亲前完成冠礼。祭后拜见伯、叔,然后飨食。此加冠、取字、拜见君长之礼,后世因时因地而有变化,民间自十五岁至二十岁举行,各地不一。清中期以后,多移至娶妇前数日或前一日举行。某些地区自宋代以来,仪式简易,不宴请宾客,仅在本家或自家范围内进行。

《仪礼士冠礼》贾公彦疏:“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与诸侯同,十二而冠《大戴礼》云:‘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左传》云:‘冠而生子,礼也。’”又《仪礼士冠礼》:“始加(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老无疆,受天之庆。’”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八九:“[冠礼]是自家屋里事,有甚难行?关了门,将巾冠与子弟戴,有甚难?”

  伊凡大帝 伊凡大帝

  伊凡四世,即广为人知的伊凡大帝,是俄罗斯的第一位沙皇,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伊凡雷帝对俄罗斯的影响深远,关于他的传说数百年来不胜枚举,对于他的历史评价也一直众说纷纭。传统上认为伊凡雷帝是一位暴君,生性冷酷无情,残忍多疑,视人命如草芥,尤其是晚年,对周围的大臣们几乎陷入病态的猜忌并大肆杀戮;另一方面却有大量历史资料证明,伊凡大帝是当时沙皇俄国出色政治家和学者,博览群书,重视教育,推行了大量在历史上有深远意义的改革措施,为俄罗斯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年伊凡大帝的父亲瓦西里三世在病重之际,为了保障儿子日后的王位稳定,特意下诏建立了一个由七位大贵族组成的摄政会议,这七位贵族将辅佐年幼的伊凡,直至他到十五岁亲政时为止。这七个人都是当时权倾一时的重臣,其中以伊凡的舅舅格林斯基大公为首,其次还有瓦西里三世的弟弟,也就是伊凡的叔叔安德烈;门庭显赫的瓦西里和伊万·舒伊斯基兄弟(另有父子的说法),另外三位是扎哈林,图奇科夫和沃伦佐夫三位大公。按照瓦西里三世的想法,这种安排足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可以保证年幼的伊凡有足够的能力对抗反对派云集的大贵族杜马。

  1533年12月4日,瓦西里三世病逝。三岁的伊凡即位,史称伊凡四世。虽然瓦西里三世在生前就规定摄政会议将辅佐伊凡,但实际对朝政最有影响力的还是伊凡的母亲--叶莲娜·格林斯卡娅。年轻寡居的叶莲娜不久就有了自己的宠臣,一位名叫伊万·奥伯连斯基的贵族。在奥伯连斯基的支持下,叶莲娜逐渐产生了所谓垂帘听政的想法,于是开始着手清除摄政会议。

  这样,瓦西里三世去世还不到一年,大公国内部就开始分裂,以摄政会议的王党为一方,以叶莲娜为首的后党为另一方,权力之争拉开序幕。第一个回合的后党和王党之争以太后叶莲娜的胜利而告终。

  叶莲娜对王党下手的突破口是1534年夏天的高级将领叛逃事件。这年8月3日,总领莫斯科南郊重镇谢尔普霍夫城军政的别利斯基大公和名将利亚茨基叛逃,投奔立陶宛大公国去了。时隔两天,因受到叛逃事件影响,摄政会议中为首的贵族格林斯基大公被逮捕入狱(另有被杀的说法),接着沃伦佐夫大公也遭到逮捕。接下来握有兵权的别利斯基和沃罗滕斯基家族也受到牵连,多人被逮捕。在一系列逮捕之后,叶莲娜在奥伯连斯基支持下成为摄政王,实际独揽大权。

  叶莲娜·格林斯卡娅摄政期间,莫斯科大公国正在和立陶宛、克里木汗国和喀山汗国处于连年征战状态。为了保证莫斯科大公国的稳定发展,莫斯科大公国在这些军事冲突中占上风时,格林斯卡娅太后成功地这些敌对国家讲和。另外格林斯卡娅还推行了一项重要的金融改革--在俄罗斯货币体系中补充了一个新的货币单位:戈比,按照欧洲习惯,规定戈比是卢布的辅币,100个戈比等于一个卢布。

  格林斯卡娅在摄政四年后的1538年4月3日,突然暴病身亡。史学界一致认为,太后格林斯卡娅是被毒害谋杀的。无论如何,年幼的伊凡成为孤儿。王党卷土重来,在格林斯卡娅去世后六天,就逮捕了太后的宠臣奥伯连斯基,将其投入监狱处死。以舒伊斯基兄弟为首的王党重新执掌摄政会议,操纵伊凡处理国政。舒伊斯基兄弟虽累世名门,但是对伊凡四世毫无敬意,欺负伊凡年幼,在宫廷上下为所欲为,甚至公开侮辱伊凡和他弱智的弟弟尤里。在瓦西里·舒伊斯基死后,伊万·舒伊斯基成为摄政王。

  舒伊斯基的摄政王没有当几天,就在1540年被大贵族杜马驱逐,取而代之的是为人正直的别利斯基大公。过了两年,舒伊斯基再次暗中活动,推翻了别利斯基,再次成为摄政王。舒伊斯基一上台,就对反对他的朝臣们大肆迫害,逮捕杀掉了不少支持伊凡和别利斯基的大臣。

  舒伊斯基在权势炙手的时候,只注意监视朝堂之上的大臣们,却忘了盯住早熟的少年大公伊凡四世。1543年12月29日,在大贵族杜马开会期间,时年十三岁的伊凡四世突然命令手下卫兵逮捕舒伊斯基。尽管当时舒伊斯基在伊凡周围和朝中安插了不少党羽,但是事发突然,谁也没有想到伊凡能有此举,更不敢公开在朝堂之上反对大公。支持伊凡的大臣们趁机一举消灭了舒伊斯基在朝中的势力,同时推举伊凡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尤里·格林斯基为摄政王。

  1546年12月,伊凡四世决定开始亲政。次年1月16日,伊凡登上王位,正式自称沙皇。拜占庭大牧首约瑟夫和其他三十六位拜占庭教区都主教承认了伊凡的沙皇称号,得到了东正教会的认可,这是在形式上完成了"君权神授"和"莫斯科是第三个罗马"的认可,也就是俄罗斯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而莫斯科是君士坦丁堡的继承人这个神权和君权交织的双重法律认可。于是,沙皇俄国诞生了。

  伊凡登基后不到一个月,就举行大婚--皇后是阿娜斯塔西·科什金娜,是御前侍臣罗曼·扎哈林-尤里耶夫的女儿。阿娜斯塔西是俄罗斯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后,以性格温柔,心地善良著称。罗曼家族因女儿为后而一跃成为显贵,从此自称罗曼诺夫家族。时隔百年,罗曼诺夫家族建立了俄罗斯留里克王朝之后的第二个王朝,而俄罗斯帝国的第一个皇帝,彼得一世,按照家谱推算就是阿娜斯塔西的侄孙。

  雄心勃勃的少年沙皇开始推行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1547年莫斯科大火之后,伊凡四世平定了城中居民因谣言煽动而引发的暴乱,此后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智囊团。

  伊凡四世和他的智囊团们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包括建立新的贵族代议机构--缙绅会议,此后又建立了俄罗斯历史上的第一个行政衙门,专门处理政务。后来这个行政衙门成为中央政府的前身,此后从这个部门还分立出了外交衙门、刑事衙门等部门。伊凡四世还改革了司法制度,改变了此前在俄罗斯各城镇中督军和领主们独揽司法权的局面,规定凡是刑事案件的审理,必须有当地的贵族、缙绅等陪同听审,也就是某种意义上的陪审团制度。对沙皇俄国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改革还是军事改革:伊凡四世下令建立起职业的国家军队,将原来各城市里民兵性质的武装统一编为常备正规军,并指派贵族担任这些军队的将领;正式引入服役概念,规定凡是食俸禄者,必须在军中服役。这样各地的贵族子弟都被指派到军队中,担任各级将领,而贵族子弟获得官爵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战场上获得军功。此外伊凡四世还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兵种--射击军,射击军就驻扎在莫斯科城中,装备精良,配有当时最先进的火器,比起冷兵器时代的军队,射击军无疑是沙皇俄国的精锐力量。后来的历史证明,射击军在日后200余年的俄罗斯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伊凡四世还正式确定了俄国的国徽。从伊凡四世开始,俄国的国徽不仅仅是从拜占廷继承来的双头鹰,双头鹰的胸前还加上了留里克家族的族徽--绘有圣乔治立马挥矛,刺杀巨龙图案的盾牌。这个国徽图案被罗曼诺夫王朝沿用,直到现在的联邦制的俄罗斯。

  1552年,伊凡四世已经亲政六年。22岁的伊凡踌躇满志,在成功推行一系列改革、加强中央集权、稳定内政之后,决定继续祖辈和父辈未竟的扩张事业。他选定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喀山汗国。

  伊凡四世即位之初,经祖辈、父辈两代的大力扩张,俄罗斯实际有效控制的领土面积已经和现代德法两国面积总和相当。俄罗斯的领土北起卡累利阿半岛,西至普斯科夫-斯摩棱斯克-戈梅利-切尔尼科夫一线,与波兰立陶宛王国接壤;在西南方和克里木汗国接壤,边境线从库尔斯克、叶列茨一线直至伏尔加河和苏拉河汇合处;在正南方就是顿河草原,那里居住着大量各斯拉夫民族、高加索民族和鞑靼人组成的哥萨克人,再就是鞑靼人建立的诺盖大汗国和诺盖小汗国;在伏尔加河流入里海的入海口处是鞑靼人建立的阿斯特拉罕汗国;而向东,就是俄罗斯的老对手喀山汗国。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历史现象:伊凡四世执政初期的沙皇俄国,在南部、东部和北部,所谓边境线实际是地理概念,模糊不定,更没有明确的边界标志,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大致的势力范围。但在西部边界,也就是和立窝尼亚骑士团、波兰立陶宛王国接壤的那个边境线,和今天俄罗斯的西部边界线惊人地相似。唯一的区别就是当时切尔尼戈夫等地已经在俄国版图内(现在属于乌克兰领土),乌克兰首都基辅位于当时的边境线上;此外沿着波罗的海的海岸线,一条宽70-100公里的狭长领土,也就是今日圣彼得堡一带,当时还是立窝尼亚的领土。日后为了争夺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沙皇俄国和欧洲的邻居们展开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

  俄罗斯境内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自然是莫斯科。根据当时的统计,莫斯科城中共有41500户,居民数量超过10万人。当时俄罗斯在北部地区建立了为数不多的居民点,最北边的居民点已经建到了北极圈内。

  经过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改革,伊凡四世极大地巩固了中央集权,把政权和军队牢牢地抓在手里。这首先体现在军队的作战能力上:当时的俄军装备了十六世纪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火炮,相应地也建立了一个新的军种--炮兵,一跃成为欧洲最强的军队之一。经过数年经营,俄军拥有了数量庞大的火炮。

  据当时神圣罗马帝国驻沙皇俄国的大使约翰·科本采里写给皇帝马克西米里安二世的密信中记载,俄军每次发动大型战役,至少要出动上百门大炮。原来在中世纪时期建造的不可逾越的高大坚固的城墙,现在已经挡不住俄军大炮的轰击。除此以外,伊凡四世还下令铸造了重炮,这种大炮竟然重达数吨,每个炮弹的重量达到上百公斤。每当战场上俄军炮声轰鸣,往往能给敌方军队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撼。

  伊凡四世下令铸造的这批火炮不但威力巨大,而且服役寿命超常。每门大炮的服役年龄长达数十年,个别火炮竟然在十七世纪时仍在使用。这固然是因为当时的火炮结构简单,粗大笨重,不易损坏;但从另一方面,当时俄罗斯的火炮铸造工艺高超,金属锻造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这也是火炮服役寿命长达百年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俄军完成鸟枪换炮的转变后,雄心万丈的伊凡四世决定像祖辈和父辈一样,开疆拓土。第一个目标就选定了喀山汗国。

  当时喀山汗国和克里木汗国的统治者均出自吉雷家族,喀山汗国的君主就是当年从克里木汗国迎奉入朝的。当莫斯科忙于内乱时,喀山汗国屡屡侵袭莫斯科东部边境城镇,主要的侵袭目标就是下诺夫哥罗德、维亚特卡、弗拉基米尔、科斯特罗马等城镇。

  伊凡四世决定亲征喀山,目的已不仅仅是让喀山俯首称臣,成为藩属国,而是彻底征服,把喀山并入俄国领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伊凡三世前后共三次出征喀山汗国。前两次东征因为天气原因和兵力不足而失败。

  1552年10月份,伊凡四世率军第三次亲征喀山汗国。这一次伊凡四世带了一支15万人的庞大军队,另外配备了150门火炮。喀山抵挡不住俄军的进攻,很快喀山就陷落了。称霸百年的喀山汗国灭亡。

  伊凡四世废掉了喀山汗,手下大将亚历山大·舒伊斯基被任命为喀山督军,喀山正式并入俄罗斯版图。

  历史学家们承认,征服喀山对俄罗斯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战略上,改变了俄罗斯强敌环伺的恶劣地缘政治局面,在东面打开了一个缺口,除去了俄罗斯在东部的心腹大患,使得边境城镇免予鞑靼骑兵频繁的侵袭之苦。从长远看,这使得俄罗斯腾出手来,以各个击破的战术,逐个灭掉了周围的强国,将领土扩张推向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其次,喀山汗国的灭亡搬掉了沙皇俄国东进的最大障碍。在征服喀山后,向东可以翻越乌拉尔山,向南可以顺伏尔加河南下直达里海,这样西伯利亚和阿斯特拉罕两个汗国已成沙俄的囊中物。

  为了纪念征服喀山汗国,伊凡四世下令在克里姆林宫前面的广场上建立一座教堂,名为圣母大教堂,即今日红场上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喀山汗国灭亡后,俄罗斯加紧了在伏尔加河流域的殖民化,俄罗斯各地移民大举向东迁徙,潮水般地漫延过伏尔加河、乌拉尔山,裘皮和木材变成滚滚财富,通过喀山流入莫斯科,使得俄罗斯在同欧洲的贸易中获得了巨额利润。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喀山就成为了多民族混居的繁华重镇。

  此后数年时间里,伊凡四世派遣大将舍米亚金、切列米辛诺夫等出兵攻打阿斯特拉罕汗国,在顿河哥萨克骑兵的协助下,两度重创阿斯特拉罕汗国主力部队,最后兵不血刃地占领了伏尔加河和里海交汇处的都城阿斯特拉罕。1556年,阿斯特拉罕汗国灭亡。这样,伊凡四世的沙皇俄国征服了整个伏尔加河流域,把领土扩张到了里海沿岸,并把扩张的触角伸向了高加索、中亚和西伯利亚。此时,西伯利亚汗国、诺盖大汗国和南方草原上的哥萨克人在名义上已经臣服于莫斯科。哥萨克人以实际独立的地位、拥有新占领土地的条件,为沙皇镇守南部边疆并成为开拓东部领土的先锋。

  在取得一系列辉煌的军事、政治胜利之后,伊凡四世开始集中精力对付克里木汗国。

  在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相继灭亡后,吉雷王朝的克里木汗德夫列特一世发誓要使阿斯塔拉罕和喀山复国。德夫列特还没来得及采取行动,先是1558年莫斯科的盟友、波兰将领维什涅韦茨基率军在亚速海出海口处的要塞亚速击败克里木军队,接着在1559年又被伊凡四世派出的名将阿达舍夫率兵击败,克里木汗国军队败退至克里木半岛。

  阿达舍夫攻克了克里木汗国以贩卖人口而繁荣起来的港口城市克兹列夫,解救了大量的被掳人口和奴隶。虽然阿达舍夫的军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最终未能攻进汗国腹地克里木半岛,没能给克里木汗国以毁灭性的打击。做为反击,德夫列特一世的克里木军队和奥斯曼土耳其联军两度东征阿斯特拉罕,但均被阿达舍夫率领的俄军击败。

  但是屡败屡战的德夫列特一世不肯就此罢休,不停北伐俄罗斯,终于在短短三年后攻陷莫斯科,成为克里木汗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伊凡四世在对外扩张频频得分之际,国内政局出现动荡。宫廷内出现的事变使得伊凡四世的性格逐渐发生了变化。

  1553年,伊凡四世突然病倒,高烧不退。宫廷御医束手无策,马上就有消息说沙皇将不治身亡。沙皇病重的消息传出宫去,大贵族们马上就激烈的权力之争,为日后权力划分展开激烈争夺。争夺之激烈已经达到了公开程度。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伊凡四世竟奇迹般地复愈。从此就产生了有关伊凡四世的第一个传说:据说伊凡四世当时确实不治身亡,此后代替他秉政的是另一个人;另一种说法是伊凡四世当时确实未死,但高烧导致发疯,此后自称瓦西里·勃拉仁内,流浪民间。但这两种说法均未得到正史的认可。

  为了争夺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沙皇俄国同这一地区的邻居们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伊凡四世时代,俄罗斯的边境线是楚德湖北岸和拉多加湖西岸,边境线与芬兰湾平行,距俄境到芬兰湾最近处仅70余公里。获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领土扩张,而是具有巨大的战略和经济利益。如果俄罗斯能够在芬兰湾建立一个港口,就可以贯通整个北方通商路线,自行出海,到英国、丹麦进行自由贸易,而不必途经波兰立陶宛王国或者瑞典;其次,没有港口城市,就无法建立起强大的海军,也就无法保证俄国在这一地区的政治存在。

  1556年,俄军向瑞典发动了进攻。战争持续了一年,以双方签订诺夫哥罗德和约而告终。这场战争没有给伊凡四世带来任何实际结果:双方边境线依旧,各自归还了对方的俘虏。唯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瑞典无条件放回了俄军战俘,而俄方只在收到瑞典的赎金后才归还了战俘。

  1558年,伊凡四世向立窝尼亚发动进攻。战争开始后,俄军节节胜利,连下四城,立窝尼亚骑士团遭到沉重打击。战争持续到了1559年,立窝尼亚实际已经不复存在,其领土划入波兰立陶宛王国、瑞典和丹麦三国的势力范围。

  当时的欧洲各国广泛流传着关于沙皇俄国的各种可怕的传说,欧洲人,从平民百姓到王公君主们很少有人到过莫斯科,道听途说的结果就是把俄罗斯想象成半开化的国家,把俄罗斯人想象成茹毛饮血的野蛮人。可以说,欧洲是把俄罗斯和鞑靼人、奥斯曼土耳其相提并论的。

  俄罗斯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军事行动引发了欧洲的恐慌。接下来波兰立陶宛王国、瑞典和俄罗斯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了。原本即将以俄军胜利告终的立窝尼亚战争变得长期化,参战各方停停打打,不断地和谈、开战,就这样战争一直持续到了1583年。最终俄罗斯也没能获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持续25年的立窝尼亚战争不但没能达到预期目标,反而以俄罗斯西北领土上的六座城市被瑞典占领而告终。

  1560年,伊凡四世的皇后阿娜斯塔西·格林斯卡娅暴病身亡。实际上皇后死于投毒。四百多年后的二十一世纪初,俄罗斯的科学家们打开了格林斯卡娅皇后的棺椁,采样阿娜斯塔西的头发进行了化学化验,发现了体内大量的铅、汞和砷,这就证明了伊凡四世的皇后确实是被投毒谋杀的。

  在丧妻之后,伊凡四世的性格大变,日益变得多疑冷酷。伊凡四世对周围近臣和贵族们的怀疑逐渐变为猜忌以致憎恨。本来就时时盘算如何巩固君权、削弱贵族势力的伊凡四世变得烦躁暴戾,开始对大臣们斧钺相向。

  1562年,伊凡四世宣布"消藩",直接剥夺了所有贵族的领地,宣布所有俄罗斯的土地为沙皇一人所有,也大概就是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此时的沙皇俄国是典型的分封建制的君主集权国家,所有受分封的督军、贵族各自代表沙皇统治自己的领地,也就是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样一来,失去领地的贵族们变成了依靠国家俸禄生活的"公务人员",不但权力遭到剥夺,在经济上也陷入受制于沙皇的境地。

  沙皇的举动招致了众多贵族们的齐声反对,在遭到镇压后很多贵族暗中联络波兰立陶宛王国,甚至个别激进的贵族们策划推翻伊凡四世,另立沙皇。这使得伊凡四世开始对贵族们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

  伊凡四世首先清洗了自己的近臣,提拔了一些本非贵族出身的大臣。正因为他们的非贵族出身,才获得了沙皇的信任。而这批近臣也不遗余力地依靠铲除王公贵族和朝中大臣,来博得伊凡四世的信任与欢心。在这批近臣中,最出名的就是名为格里高利·斯库拉托夫的御前侍臣,因其身材矮小,人送外号"矮子斯库拉托夫"。

  1564年12月3日,伊凡四世离开莫斯科,前往莫斯科附近的小城亚历山德罗夫。在这里,伊凡四世向莫斯科的宫里发去手谕,指责莫斯科的主教和贵族们勾结波兰立陶宛王国,指责他们叛国,伊凡四世称自己因此深觉受辱,宣布退位,不再当沙皇。但同时伊凡四世有没有指明谁来继承皇位。手谕传到莫斯科,朝中大臣们和主教均无言以对:众人皆知,伊凡四世的所谓叛国指控纯属凭空捏造,宣布退位却不指明继承人,是明摆着在做出姿态。但这些大臣又不愿做谄媚献谀之徒,不愿公开对伊凡四世歌功颂德,大表忠心,最后只好沉默,不做应对。

  莫斯科群臣的沉默激怒了伊凡四世,他把这种沉默看成是对其不忠的表现。伊凡四世宣布建立消藩区,并在消藩区属地挑选精壮青年,严加训练,建立了沙皇禁军。所谓消藩区,就是沙皇直辖区,在行政上直接受沙皇管辖。消藩区覆盖了莫斯科周围的几个城市,还有莫斯科城内的几条街道。在消藩区内,执行沙皇意志的只有禁军,禁军集司法、审判和执法于一身,而且只向沙皇一人负责。这就使得伊凡四世可以随时按照个人意愿,逮捕任何一个人,不经任何司法程序随意定罪,加以处置。

  禁军士兵们骑着马,全副武装,身后背着扫帚,象征着要扫除一切"叛国者";马颈下挂着狗头,象征着对沙皇的忠心,随时准备按照沙皇的意愿咬死任何人。他们终日在消藩区内巡行,逮捕了大量"叛国投敌"的贵族,大多数被逮捕者很快就被处死,极少部分人侥幸得以全生,但被流放到北部高寒地区。据史书记载,有时在一天里处死的人之多,以致流经亚历山德罗夫的舍尔纳河被染成了红色。

  伊凡四世在基本清除了他认为的贰臣之后,回到了莫斯科。这时候伊凡四世的独裁权力达到了顶峰,全俄罗斯上下噤若寒蝉,无人敢于发表任何与沙皇相左的言论。

  在贵族们集体失声之际,只有代表神权的教会,敢于公开反对沙皇。1568年,德高望重的都主教菲利普拒绝支持伊凡四世的消藩制度,并多次声言沙皇的举动是逆天而行,不符合基督教义。伊凡四世并未因为都主教德高望重、以上帝名义代言就有所忌惮,暴怒之中下令将菲利普都主教投入监狱,次年被"矮子斯库拉托夫"扼死在狱中。

  对贵族们大肆杀戮之后,伊凡四世并未罢手,清洗和镇压浪潮被沙皇禁军进一步放大。根据密报,伊凡四世认为诺夫哥罗德暗中和波兰立陶宛王国勾结,图谋叛变,于是派禁军前往该城,大肆进行逮捕和处决,诺夫哥罗德被禁军血洗一空。

  伊凡四世因消藩过程中展现出的恐怖手段,获得了"伊凡雷帝"的称号。

  但另有史料表明,伊凡四世的独裁有可能被夸大了,镇压和清洗没有达到传说中的规模,例如他就曾亲自赦免了很多贵族,而且严格恪守基督教教义,清明行政。身为沙皇,每天清晨四时就起床处理政务,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在教堂内做祈祷。以虔诚的东正教徒自居的伊凡四世,竭力展现宽宏仁慈的一面,但还是背负上了暴君的恶名。

  现在有关消藩前后的历史,大多出自外国驻俄罗斯使节们和反对伊凡四世的贵族们的记载。当时俄罗斯当时印刷出版远不如欧洲不发达,俄罗斯宫廷史官记载的历史传播范围远远不如前者。换句话说,伊凡四世丧失了话语权,在新闻战中败给了反对派。但在当时,伊凡四世并不关心自己的历史名誉,他关心的只是如何巩固君权。

  国内政局的动荡不可避免地招致外敌的大举入侵。南方一直寻隙觊觎俄罗斯的克里木汗国集结兵力,开始进攻俄罗斯。

  此前克里木汗国一直没有停止对沙皇俄国南部地区的侵袭,远在伊凡四世消藩之前,克里木汗国就曾在1552年联合土耳其盟军,出动7千余骑兵,打到图拉附近,被当地守军击退;后又集合了6万余人的军队再度大举入侵,但被舍列梅捷夫大公率领的7500人的精锐射击军再度击退。

  1571年,波兰立陶宛国王西格蒙德-奥古斯特劝说克里木汗德夫列特一世进攻俄罗斯。德夫列特一世一直以鞑靼人诸汗国之首自居,加之此前曾发誓要恢复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故而作了充分准备,进军北伐。这一年,德夫列特一世集合了汗国的4万精兵,此外又征集了大小诺盖汗国、高加索的切尔克斯人,出兵北上。很快,克里木汗国的联军就抵达俄罗斯腹地,占据了莫斯科以南的大片土地。起初德夫列特一世并没有计划进攻兵精粮足的莫斯科,但在北伐途中,遇到少量背叛伊凡四世、前来投奔克里木汗的俄军。据叛军透露的情报,俄罗斯不但因消藩引发政局动荡,而且这一年又发生大面积饥荒,加之爆发瘟疫,因饥饿和瘟疫致死的人多达数十万,莫斯科城内空虚,已经无力对抗克里木军队。德夫列特闻言,立即决定全力进攻莫斯科。

  德夫列特一世是一个出色的军事统帅。在力量对比悬殊之际仍未敢轻敌大意。他派出少量部队佯攻俄军防守严密的莫斯科南大门谢尔普霍夫要塞,自己率领主力绕过要塞,西进越过乌格拉河,从西南方向进攻莫斯科。莫斯科西南地区之有6千名守军,很快就全军覆没。此后德夫列特的军队没有遇到任何有效抵抗,直抵莫斯科城下。

  伊凡四世曾有众多妻子,史书上正式记载的就有七个或八个。按照东正教规定,沙皇只能三次成婚,其他的妻子均为非法,得不到教会的承认。在十月革命前,结婚生子等民政不是由行政部门来负责,而是教会才有权力承认婚姻是否合法和有效。伊凡四世的第一个妻子阿娜斯塔西在1560年夏被毒害致死后,伊凡四世于次年再婚,但很快第二个妻子也死掉了。此后伊凡四世的第三个妻子还未及成婚就死了,他就这样频繁再婚,直至第八个妻子。

  教会只承认伊凡四世的前四个妻子是合法的。这四个妻子都是在教会承认后才正式被宣布为皇后。伊凡四世的频繁再婚在当时是很不同寻常的。

  伊凡四世是一个虔诚的东正教徒,一方面严格恪守教义,但另一方面在结发妻子被害后,性格变得多疑暴戾,续弦妻子中有几个就是遭到伊凡四世猜忌,在暴怒中下令被毒死或是扔到河中溺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伊凡四世一直想生一个继承人。

  伊凡和阿娜斯塔西一共生了五个孩子,长女安娜和次女玛丽娅都在幼年夭折。此后伊凡又生了个儿子德米特里,本可立为王储,但在德米特里两岁的时候,被保姆失手坠入河中,溺水身亡。伊凡和阿娜斯塔西此后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做伊万,另一个是弱智的幼子费奥多尔(历史惊人地相似:当年伊凡四世的弟弟尤里也是弱智)。伊凡四世和其余合法的三位妻子均无子嗣,这样伊凡膝下只有伊万和费奥多尔两个儿子,费奥多尔弱智,不能继承大统,伊万就成了唯一的继承人,遂被立为王储。

  1580年,伊凡四世最后一次结婚。末任妻子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伊凡给这个儿子起名为季米特里。因为这个婚姻为得到教会承认,季米特里被认为是非法所生的私生子。

  就在这一年,在伊凡四世的住持下,弱智的儿子费奥多尔举行大婚,新娘是消藩时期禁军将领戈东诺夫的女儿伊琳娜。婚后,戈东诺夫家族成为皇亲,故而全家被加官进爵,家族长子鲍里斯,也就是国舅,被册封大贵族称号。

用了三四天的时间,勤奋努力废寝忘食地追剧《清平乐》,即使累的老眼昏花(也算是满足了自己一下?)然而大结局以后,却是内心慢慢的沉重。

赵祯,贵为大宋天子,四海之内皆为王臣,率土之滨皆为王土,却是处处为百姓考虑,视天下平安为唯一己任。名义上管着天下人,实际上被天下人所管。当看到司马光甚至不惜撞石而力柬,几乎就是逼迫皇帝在女儿的幸福(或者性命)和皇家规矩、仁义道德之间做选择,内心的愤懑简直无法控制,恨不得立即将他拖出去、斩首。同时,也为皇帝的懦弱而可恨,面对那么咄咄逼人的群臣,却能坦然处之。这是他的真性情?这是他作为官家,不得不的选择?更多的是他的委屈求全吧?

从皇后曹丹姝身上,看到的就是“讲道理”,一个母仪天下、循规蹈矩、雍容大度之人,一个完美无缺的女人。可是,这是真正的她吗?年少时,可曾经女扮男装跟随范仲淹读书、好打抱不平的?那时候是曹丹姝;成婚后,她只有皇后身份而无。

从宠妃张妼晗身上,看到的就是“心理”,一个飞扬跋扈、自私贪婪、邀宠惑媚之人,一个敢做敢为的女人。这,大概就是一个人的真性情。她,活出了自我,不将就、先悦己、后悦人,即使她生命的长度有限。

只有道理+心理,才能是合理。只讲道理的曹丹姝,如同供在庙里的活菩萨,万人敬仰而极少享受儿女情长;只按照自己本心行事的张妼晗,树敌无数,至死没有亲近之人。有如贤妃苗心禾,算是恬静寡淡、知情达理,拥有着丰沛充盈、合情合理的人生。

剧中,还有许多哲理性的话句:

自有昼起,便有夜;自有花果起,便有虫蚊。善恶正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君者,趋善避恶;然,两者不能全然分开——对立统一规律(任何事物都包含而离不开它的对立面。两个极端事物的相似度一定高于任何一端和中间事物的相似度)

世人(无论高官还是平民)无所依仗别人,依仗的都是江山稳固、天下平安。

只有对症下药,方能去除痼疾,以防后患。

万物皆是眼中的万物。

最周全的谋算,也抵不过“天意”。

礼,起于敬而至于“仁”。(因为心存敬意,才会以礼相待,如果一片祥和慈祥,就会丧失敬意)

能坚持的人,往往容易偏执。(一种性格的不同表现,譬如司马光)

不该因为疼你,就不让你承担你该承担的责任。(父亲对女儿的话)

大军师司马懿名言

 大军师司马懿名言,司马懿是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也是赫赫有名的军师,相较于司马懿可能大家对诸葛亮会比较的了解,其实司马懿也是很关键的一个人物,以下了解大军师司马懿名言。

大军师司马懿名言1

 1、相距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2、这普天之下莫非黄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一个学子最大的抱负,就是找到一个君王,臣之,辅之。也许,我还能和他一起结束这乱世。

 3、人生不是非白即黑,活在当下,一切才是真的。然而这样的道理却花好长一段时间才明了。

 4、臣二十年前追随明公,就坚信明公会匡扶汉室、拯救黎民,二十年过去了,臣左右支绌、苦心维持,小心翼翼地拿捏着这尴尬的分寸,指望臣的理想和明公的志向可以并存。可是今日,臣简单了。今日臣,只能回答,失望二字。

 5、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合散消息系,安有常则;你我皆在这天下熔炉之中,朕都不干提圆满,更何况你和他了。

 6、就是因为残破不堪,所以更应该努力透过可以喘息的空隙,寻找阳光的存在,让带来满满的动力!我们都该大步的往前走!

 7、汉高祖诛杀项羽得天下汉光武诛杀王莽而得天下这样的英雄却生出这么一个拿不起刀来的儿孙!

 8、我只知道喜欢一个有多美好,那种感觉就像是生有所恋,苦难中也有希望。

 9、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

 10、臣一路行来,没有敌人,看见的只有朋友和师长。

 11、公无渡河,公竟渡河,究竟该怎样渡过这条河?

 12、我司马懿只此一心,叫做长情,要是不要,你看着办。

 13、这杯酒,当祭典韦、祭郭奉孝、祭荀令君、祭庞德、祭夏侯渊,祭孤的子侄:曹昂、曹安民,也祭,关云长!祭二十年来,为定乱安民,将热血洒入地下的将士英灵!

 14、本心是一回事,权谋是另一回事。

 15、委屈的人多啦。一将功成万骨枯,大江东去,尽是流不尽的英雄血。多少人的委屈在里面,那是多少人的委屈。

 16、结果都一样,原因有什么区别。

 17、我以为的有心,不是见色忘义的怦然心动,是不离不弃的日久生情!

 18、得一人,志同道合,知情识趣,同甘共苦,不忘初衷。

 19、聪明人大多都善于自保,不善于进取。可以临危,却不善于治平。所以,你要有进取的气魄和胆量。

 20、逝者如斯夫,臣一路行来

 21、这江山,谁也,带不走!

 22、世事如棋,感恩姑娘,愿为一子,和我一起,对弈人生。司马懿此生,足矣。

 23、朕已经看惯了,诚惶诚恐背后的做作,也听惯了仁义道德当中蕴藏的卑劣。

 24、可是朕,已经厌倦了他滴水不漏的无私。

 25、令君,你跟我就不要说那些哄别人的客套话啦,我给了令君绝对的实权,也就要给令君绝对的信任。宛若民间夫妻,互相谁没个小秘密小心思,但临大事,则能同甘共苦,肝胆相照。不独夫妻间该如此,你我之间,亦该如此。

 26、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27、一鞭在手,可览众山小。

 28、一言:想四面讨好,含情脉脉,只会虚伪地让人更看不起你!

 29、时不我待,华佗治病,我治天下。

 30、进取易,平衡难,杀人易,救人难。

 31、此人用心之深远臣所不能及不能让他为汉室为孙刘所用若主公不能收服他则杀之!

 32、你是君,我是臣,天下只有含冤的臣子,岂有含冤的天子?

 33、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就是坐在那个位子上的感受,可还是有人,想要坐那个位子,这就是人的野心。

 34、情真意切,却总不如子健的诗歌好听。

 35、始乱之,终弃之,司马仲达你不厚道。

 36、公无渡河,公竟渡河。逝者如斯夫。

 37、人的脸对应著人的心,就像是水中的倒影与真实景致一般,彷佛看得清,却又总是看不清。

 38、朕曾与他生命相托。但是现在,我们以天下相托,我与他、谁也逃不掉。

 39、当老天为你关上一扇窗的同时,衪一定会替你开启另一扇,只要你愿意,一定可以透过它看见更蓝的天空。

 40、当初我们共同挟天子以令诸侯,我们共同起誓永为汉臣,可是今日的明公还是汉臣吗?

 41、你怎么一夜白头,我不希望我们俩也这样。

 42、我以为的有心,不是见色忘义的怦然心动,是不离不弃的日久生情。那日,我若是对你有心,我怎么对得起与夫人二十载的同甘共苦。而今日我对你之情,是真舍不下的朝朝暮暮的相知相惜。我司马懿,只此一心,叫做长情。你要不要,你看着办。

 43、擅藏者,人不可知。能知者,人无以藏。

 44、虽曰如云匪我思存这大好的江山躺着看

 45、做事不能靠一个人的智慧,要会看形势,要会断人心,这是执政者的根本。

 46、什么是德?临阵能制胜,不使将士枉死是德。治国能安民,不使百姓收冻馁之苦是德。至于坐而论道大言欺人,只会摆架子装清高却无实惠于家国百姓的伪君子,朝廷没有那么多俸禄养着闲人。

 47、今日乐,不可忘。乐未央,为乐常苦迟。岁月逝,忽若飞。何为自苦,使我心悲。

 48、这世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得一人,志同道合,知情识趣:同甘共苦,不忘初衷,她说的每一句都能够得到你的赞叹,她的每一个眼神,都是那么流光异彩,与这样的人共度才不负青春阿!

 49、仲达兄,你别怨我,你我的爹只能活一个

大军师司马懿名言2

  司马懿名言

 1、智者务其实,愚者争虚名。——《三国演义》

 2、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

 3、弱者把梦看做一种征兆,强者则把梦看做自己内心的欲望。——《火凤燎原》

 4、人这一生,不光活个生死,总得活个对错。——《军师联盟》

 5、夫将兵者,不战则守,不守则走,不走则逃,不逃则死。

 6、有心,不是见色忘义的怦然心动; 而是,不离不弃的日久生情。——《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7、习武可制虎豹,集智方取天下。——《三国杀》

 8、转守为攻,以静制动。——《三国杀》

 9、生逢乱世,何来无辜。——《虎啸龙吟》

 10、大丈夫,出身贫贱并不是耻辱,能屈能伸,方为丈夫。——《三国演义》

  狄更斯名言

 1、顽强的意志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 狄更斯

 2、重复是学习之母。 —— 狄更斯

 3、利器完不成的工作,钝器常能派上用场。

 4、时间就是金钱,而且对用它来计算利益的'人来说,是一笔巨大的金额。 —— 狄更斯

 5、成熟的爱情,敬意、忠心并不轻易表现出来,它的声音是低的,它是谦逊的、退让的、潜伏的,等待了又等待。 —— 狄更斯

 6、可以断定,思想和身体一样,稍有过度的安逸,便会如染瘟病。 —— 狄更斯

 7、成功好比一张梯子,“机会”是梯子两侧的长柱,“能力”是插在两个长柱之间的横木。只有长柱没有横木,梯子没有用处。 —— 狄更斯

 8、爱情能持之以恒才是一件好事;可是,如果在别的方面没有恒心,那么爱情方面的恒心也就一文不值,毫无意义了。 —— 狄更斯

 9、内心的情绪总是要透过人体的外表流露出来的 ----《双城记》

 10、闪打雷劈不用很长时间,你可知道,积聚成雷电要多长时间。地震吞下一座城市不要多长时间把,告诉我,准备一场地震要多长时间。可是一切准备停当,它就会发作,把面前的一切碾个粉碎。而平常,它一直准备着,虽然看不见,也听不见。 ----《双城记》

  罗素名言

 1、知识是使人类快乐的主要因素之一。

 2、从伟大的认知能力和无私的心情结合之中最易于产生出思想智慧来。

 3、良好的人生是受行动和智慧指导的。 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地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

 4、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付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

 5、爱情只有当它是自由自在时,才会叶茂花繁。认为爱情是某种义务的思想只能置爱情于死地。只消一句话:你应当爱某个人,就足以使你对这个人恨之入骨。

 6、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这种爱主要地在于感觉儿童是一种目的。

 7、我们有力的道德就是通过奋斗取得物质上的成功;这种道德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个人。

 8、一部分儿童有思考的习惯,而教育的目的在于铲除他们的这种习惯。——罗素名言

 9、从每天上学的时间看,中国儿童最有思想。

 10、植物藉栽培而生育,人类藉教育而成人。

大军师司马懿名言3

  司马懿的十句经典话

  一、智者务其实,愚者争虚名!

 这是曹丕继承曹操的王位之后,想对司马懿赏赐高官俸禄,但司马懿不同意,曹丕问他为什么时,他说的一句话。

 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人会为了一点表面上的东西争的面红耳赤,但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会计较别人说了什么,只会看中有没有给自己带来实际的利益。

  二、臣一路走来,没有敌人,看见的都是朋友和师长!

 司马懿在曹魏时,内部的敌人杨修算是一个,然而杨修被曹操处死后,司马懿却请求曹操,想去见见杨修,曹操很不解,平日里这两人应该是敌对关系,司马懿为何还这样做呢?

 其实,不管是司马懿还是我们,一生当中都会有很多敌人,就拿司马懿来说,内敌有,外敌也有,诸葛亮、孙权这些,不都算是他的敌人吗?然而,不被仇恨蒙蔽双眼,就不会影响判断,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

  三、人不能怯懦,但不能不知敬畏,要学会敬畏自己的对手!

 说起这句话,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蜀汉的关羽,虽然本人是很有能力,但他看不起天下的任何敌人,觉得只有自己才是最厉害的。殊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最终因轻视敌人丧了命。

 四、打仗先要学的是善败,败而不耻,败而不伤,才能真的笑到最后!

 古人常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不可怕,有了失败才会有成功!

  五、我只想这一生一世,耳朵都在夫人手里!

 这是司马懿对其妻张春华说过的一句话,很好理解,人人都能看懂,但试问,天底下能有多少人能够一生一世都能做到的呢?

  六、不要和愚蠢硬碰硬,要学会向愚蠢低头!

 司马懿的一生,走的是兢兢战战,到了曹爽时期,也是很多时候都被看不惯。但他儿子司马昭有时就忍不住了,然后司马懿就劝说他:“人生难免要与愚蠢的人为伍,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不要和愚蠢硬碰硬,如果碰个头破血流,岂不是更愚蠢!”

  七、我挥剑只用了一天,但我磨剑却用了二十年。

 这就是人人都在说的司马懿的隐忍!确实,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懂得隐忍,厚积薄发,才是聪明人的做法!

  八、人这一辈子,不光活个生死, 总得活个对错!

 司马懿在早期为了不去给曹操服务,宁愿自残以推脱,可见那时的司马懿,还是很有志向的,他说:“我事出无奈,才行此下策,如若不然,不仅辜负了曾经的寒窗苦读,还可能成为别人的手中刀,连累父兄。人这一辈子,不光活个生死,总得活个对错。”

 这个社会已然太多功利心,希望所有人,在拼搏进取的同时,有些损人利己的事情,还是不要做,人这一辈子,不光活个生死, 总得活个对错!

  九、弱者把梦看做一种征兆,强者则把梦看做自己内心的欲望。

 很多人都喜欢把梦看作是一种征兆,尤其是古人,觉得是上天在预示着什么。而强者却通常不这么想,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很多时候,反映的恰恰是自己内心的欲望。

  十、习武可制虎豹,集智方取天下!

 武力固然可以打败敌人,解除危险,但智力才是最重要的。三国的吕布武力很高,但智谋一般,最终还是兵败被杀。所以不管是任何时代,有勇有谋是最好的!退其次而言,有谋胜过有勇!勇不可惧,谋却可惧!

有一位很年轻的国王,想选一个最美貌的王后。但他自己不能离开王宫,就召来了天下的能工巧匠,没日没夜地为他做面金镜子。这面镜子要使天下最美的女子,不光能照进去,还能深深地刻印在上面,想什么办法都磨不掉;如果不是天下最美的女子,就是怎么照也照不进去。因为这是集天下的能工巨巧匠精心制作的,灌注了众人的心血和智慧,最后终于炼成了这样一面宝镜。

镜子制成了,派谁去选王后呢?这又使年轻的国王很费心机。想差武将,又多粗鲁;想差文臣,又多奸诈;最后想到老道身上,他想:都说出家的道士是四大皆空的,他又云游四海,通晓地灵,何不加封为御使钦差,办好这件大事呢?次日早朝,国王召进一位老道,见他鹤发童颜,谈吐玄妙,心中很是欢喜。就赐给他御马、卫士,授与金镜子,外带一箱金银珠宝,命他到四方去选王后。

单说境内有个两面夹山中长百里的大湖,湖水平明如镜,取名镜泊。就在这镜泊湖上,有位渔家女儿,她父亲在世时,偶得一棵又粗又长的芦苇,给心爱的女儿做了一支小巧的芦萧。那渔家女儿甚是喜爱这管芦萧,每到天近傍晚,黄昏日落,她就坐在湖沿的石头上悠扬地品吹。一阵阵婉转的箫声,时低时扬地在湖面飘荡,把水中的鱼儿都聚扰来了,丛林雀鸟也啁啾相和,一直吹到月白风清、良宵过半的深夜,姑娘才收拢 箫音,回到船舱里安歇。

她夜夜吹箫,鱼儿鸟儿夜夜来听。天鹅来听,给姑娘留下雪白的羽毛;大雁来听,给姑娘留下翼下的长绒。姑娘都一根根一绺绺地积攒起来。时间久了,凑集多了,姑娘就用这天鹅毛和大雁绒织成轻软的纱衫和罗裙。她又到山上采回人参,用参汁把纱衫染得比霜雪还洁白,用参花把罗裙染得比朝霞还绯红。也许是放在刺玫上晾晒的缘故吧,招来了一群群彩蝶,围着那罗裙飞来绕去。

若说天下美女太少,那是瞎话,可是那位出来选王后的钦差道士,走了不知多少洲城府县,相看过不知多少美貌女子,就是没有一个能照进镜子里去的。

这一日,正是北国的春末夏初,草木青葱,野花蓓蕾的季节。老道走着走着,被一道江水拦住了去路。他下马款步来到江边,一看大为惊讶。以往渡过无数的江河,可从没见过象这样洁净的流水,好像连一沙一尘都不曾沾过。透过水面能直见江底,鱼儿怎样摇动,都看个真真切切。道士心想:吃这样洁净的江水,定会生出绝代的佳人!他唤来地保一问,方知这就是源出牡丹峰的牡丹江。再一瞧,鹭鸶、翡翠、鸳鸯、叨鱼郎子,还有无数叫不上名来的水鸟,都成群结队地向上游飞去。道士推想:上游定会有比这更奇异的境地。他立刻扶鞍上马,带领随行的卫士们向上游走去。

沿岸绕树穿枝,爬坡越岭,走了几天,并没遇到什么奇异的境地,也没见人烟。只听远处有滚滚的雷声,可是向天空望望却一丝云影都没有,真叫人纳闷儿。再往前走一程,那隆隆的声音就近一程。转过江弯的一座山头,突然眼前现出一道飞流直下的大瀑布,仿佛天河落地一般,冲进一个立陡深崖环形如瓮的巨潭里。原来那隆隆的响声,就是这大瀑布的声音,远处听来,恰似春雷。那绿湛湛的潭水,上有银河灌注,下面奔流倾泻,想来这定是人们所称的吊水楼瀑布了。

老道攀着小树爬上山顶,抬头再望,立刻感到身入画中,只见那群峰丝谷,重重叠叠,当中有个宽阔的大湖。这时正当夕辉斜照,奇峰峡谷,倒映湖中,一天晚霞镶在湖底,道士的眼睛看个不够。天色渐渐暗下来,不一会儿,明月东升,忽从湖上传来一阵箫声,低回委婉,悠扬动听。萧声吸引着老道,他想顺着箫声寻去,无奈湖边岩石挡道,荆棵丛杂,实在难走。便叫卫士连夜砍伐树木,结成筏子,放进湖中。

次日清晨,水面上的白雾慢慢散去,老道登上木筏,卫士们划着桨向前浮荡。先看到湖上有座大孤山,晒着一张小渔网,但不见打鱼人。再往前走,木筏绕过一座斜插入湖心的山头,猛然看到水面有两根高高对立的石柱,柱上系着一叶桦皮水船,船头坐着一位正在梳妆的少女,青山脚下,红裙耀眼,碧波上面,白衫夺目。老道急令卫士快快向前靠拢,卫士拨动木筏向姑娘摆去。不一会儿,筏头挨着船尾靠近了,卫士抛开纤绳,将筏子系在另一根石柱上,这时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只见那姑娘生得眉清目秀,面似桃花,腰如细柳,肤光耀人,一绺长长的黑发直直垂过膝。真是增一分太过,减一分不足。把几个卫士都看傻眼了,木桨从手中脱落砸在脚面上都感觉不到。老道心将金镜子取出,对着姑娘一照,说也怪,不但姑娘的模样、肤色、体态、神采全印在镜子里,连那条桦皮小船和水中的影子也无不印入镜中。

老道双手合掌,近前一步,躬身稽首,说:恭喜红罗女子,贺喜红罗女子!

姑娘抬起头来,嫣然一笑,问:喜从何来?

老道说:你被选中王后了

姑娘笑容微收说:你个出家人,怎么信口开河?

老道唯恐言语不周,先把带来的那箱珠宝,捧着放到姑娘船上,然后说明了来历,又把金镜子擎在手上,做为凭证。姑娘仔细一看,铜锣般大的金镜子上面,果然印着自己的身影。

姑娘毫不惊慌,从容地说:我早有誓言,不管哪个来求婚事,都得先答出'什么是世间最宝贵的',方能再提下文。

说着,把老道捧来的金银珠宝,一件一什颗颗地投向湖里,打着水漂儿,戏逗那些鱼儿蚌儿齐来争抢。这下可把老道给弄得念起糊涂咒来了。双手捧着金镜,不知该说啥是好。半响才向姑娘问道:

请问姑娘尊姓芳名,家乡何处?

姑娘提提红裙说:我就是我!一叶扁舟,漂游湖上,方圆百里,到处为家。

老道一听,似懂不懂,心想:反正姑娘已有誓言,我何不早些回朝交旨,于是便向姑娘稽首告辞不料筏子刚刚划到湖心,忽然狂风大作,惊涛飞起,浪头把筏子掀得东颠西簸,老道在上面前仰后跌,一失手,把金镜子掉在湖里了。这金镜子一落下,风浪立刻停止,水面平静如初。老道有心打捞,湖水深不可测。不得不急寻旧路,慌慌张张回朝去了。

自从老道走后,红罗女的美貌便在四面八方传扬开了。正当烈日炎炎的中午,姑娘把小船划到一处幽静的芦苇塘中,用苇叶搭个凉棚,想睡个香甜的午觉。不料忽从山后惊起一群飞鸟,随着传来一声马叫,接着见一勇士,身穿虎皮,背挎弯弓,腰带宝剑,拍马来到近前。这勇士一见红罗女,立即翻身下马,抱拳当胸,表示敬意。说道:

红罗女子,我远道而来,特为向你求婚!说罢,抽出宝剑,只见寒光一闪,咔嚓一声,把旁一块大石头削作两半儿,得意洋洋地说:如今天下,只有我才配得上做你的丈夫!

姑娘边搭凉棚边慢条斯理的回答说:勇士,请问你可知什么是世间最宝贵的吗?

勇士毫不思索地回答:我举剑可以断石,弯弓能射猛虑,一马走天下,万夫无敌挡。看来,只有'武力'才是世间最宝贵的。

姑娘微微含笑说:你能劈山猎虎,却不能削尽世上不平,那富的依然富,穷的照样穷,怎说'武力'是世间最宝贵的呢?

勇士一听,腾地面红过耳,将手中宝剑立刻折断,投进湖中,说声保重,飞身上马。只见那马四蹄登开,纵了几纵便翻过山去。姑娘望着勇士的背影,点头自语道:倒是个有血性的男儿!

这时芦棚已然搭好,姑娘退身进芦棚,侧卧在舱中,合上眼睛,渐渐入梦了。一塘芦苇垂帏做帐,遍山野雀也不再啼鸣,怕的是惊扰了姑娘的甜睡。红罗朦胧中,隐约听得有人吟诗:

仰望云天苦扰怀, 莫非我今运命乘,

千里录芳临浩泊, 不见芙蓉水上开!

姑娘睁眼一看,水中倒映着一位书生。那人衣冠齐楚,举止文雅,便坐起来,唱和一首:

睡眼惺松午梦回, 抬头芦影响后歪,

不知岸上牢骚客, 底是为谁这厢来?

书生听到这里,不禁高喊:我是为红罗女,特来对答她的提问来了说罢,四下张望,不见酬诗人到底在哪里。

那么,请说出什么是世间最宝贵的吧!

难道我千里迢迢到此,到连一面之缘都不赏给吗?

急得书生脑袋象拨廊鼓儿一样,东西转摇不停。这时眼前芦塘中水声哗啦一响,穿出一只小船儿。

书生一见红罗女,霎时魂飞天外,急忙躬身施礼说:什么是世间最宝贵的,我已猜中了!

姑娘说:请讲!

书生好似早就胸有成竹,象背书一样,摇头晃脑地说:谚词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锺粟。学生再三思之,思之再三,唯有'诗书'才是世间最宝贵的!

书生语音刚落,姑娘马上接着话茬说:你言来言去,想作高官,语去言来,思求厚禄;作了高官为的是香香嘴巴,得到厚禄不过臭臭屁股,这对世间又有何益?这对万民有什么好处?看来只读诗书,谈不上宝贵!书生听了姑娘的一番言语,觉得很是羞惭,只好拂袖掩面,悄悄而去。姑娘虽未目送,心中却想:也可算是个有脸皮的读书人。

正在这时,又来了个脑满肠肥,大腹便便的商人,老远就喊:我猜中了,我猜中了!'有钱能使鬼推磨',世间只有金钱才是最宝贵的!

还没等姑娘抢白他,猛听锣声响亮,鼓乐喧天,一艘龙船转过山头。船头排列文武大臣,中间高撑一顶罗伞,伞下坐着一位年轻的国王,身旁站着那白胡子老道。水手们摇着橹,嗨哟呼哟地直奔红罗女的桦皮小船而来。那个高喊金钱是世间最宝贵的商人,早就跪倒在地,脑门子贴紧地皮,连大气也不敢出,龙船来到近处,老道先开口说:红罗女子,今日王驾亲临,真乃山川有幸,草木生辉!红罗女站在船上,声色不动,一如往常。说道:不论哪个前来,必须先回答我'什么是世间最宝贵的',而后方能议论婚事。

王一见,红罗女果然长得天上难找,地下难寻,忙站起来说道:丽人早有命题,孤王今日亲来答对!

姑娘说:人言'聪明莫过帝王,伶俐当属天子',我正想听听王驾高见呢!

王说:圣人有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世间至高者莫过皇帝,至尊者莫过君王。因此,最宝贵的乃是'权力'二字!

姑娘听罢,把脸儿一沉说:农不耕五谷匠不造房屋,再有'权力'也得饿死!冻死!

王说:如此,容孤再想!

姑娘说:谁有工夫陪你呀?我那还有半壁河山的羽锦没织完呢!说罢,操起桨来,向湖面一点,小船离开龙舟足有一箭之地,接着便向北湖头划去。

勇士有血性,知错而立改;书生有脸皮,见耻而速去;商人虽庸俗语,在地上跪得久了,终有寻思过味来的时候。而这位国王既无血性,又无廉耻,总也寻思不过味来,他急令龙船后追赶。俗话说小船赶大船,只需几篙竿;大船赶小船,腰折腿又弯。赶着赶着,姑娘的小船不见了。

龙船撵到北湖头,到了吊水楼瀑布跟前, 国王站在船头一看,姑娘的那只桦皮小船停泊在深潭里,急命龙船靠岸。船靠岸后,水手们搭起扶手,国王走下龙船,大臣们又把他从山上护送下来,绕到潭前,只见红罗女正坐在瀑布水帘半腰的石榻上,低头织着羽锦。任凭国王千呼万唤,姑娘连头也不抬。实无办法,国王叫朝臣在瀑布跟前竖起一块石碑,上刻只许一人看,不许二人瞧。然后,叫保架的大臣们寻座山头,扎下行营。他自己就蹲在潭前的小石头包包上苦思暝想。也不知道他想了多久,直到想得头发都花白了,也没有想出什么是世间最宝贵的来!日子一天天地过去,老道早在一座山上羽化了,同来的朝臣亦有大半死去,只有镜泊两岸的山色,依旧翠绿青葱。

这一年,正当五花山的季节,也就镜泊湖的风光最好的时候。青石砬子上的枫叶红得层层叠叠,白石砬子上的山杏黄得挂满金铃儿;小松鼠把大青枣嗑落满地;傻狍子眯在草棵里睡懒觉。但不知为了什么,遍山的鸟鸦扯破了嗓子呱呀呱呀地乱叫,齐奔吊水楼瀑布飞去。行营里的朝臣一看不好,预料国王可能出事儿了,也一齐跟着乌鸦往北湖头跑。跑的毕竟不如飞的快,等群臣跑到的时候,一看什么也来不及了,刚刚死去的国王尸体,已被乌鸦一口一口地叨净。怕他把红罗女织锦的地方弄脏,老鸹都远远地飞到南湖头去,把屎屙在一个小山包上。

故事距今已经很久很久了。可人们一讲起红罗女来,总是把她晒过大网的山头,叫大罟山;晒过小网的山头,叫小罟头;拴小船的石礁,叫珍珠门;勇士劈开的岩石叫一通碑;老道羽化的地方叫道士山;朝臣的行营叫城墙砬子;乌鸦遗屎的山包叫老鸹砬子;再加上姑娘织绵的吊水楼瀑布,合称八大景。

出自《谢赐珍珠》,选自《梅妃传》(陶宗仪《说郛》卷三十八),唐玄宗的梅妃江采萍所写。收录于全唐诗。意思是你也不必送一斛珍珠来安慰我的寂寥之心。

全诗如下:

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

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译文如下:

我很久没有画我的柳叶眉了,面上的残妆和著眼泪打湿了我的红绡衣。

我自是很久没有梳洗过了,你也不必送一斛珍珠来安慰我的寂寥之心。

注释如下:

红绡:红色薄绸

寂寥:寂寞空虚。

扩展资料:

江采萍(公元710年-公元756年),号梅妃,闽地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唐玄宗宠妃之一。在今莆田亦称江东妃。帝王后妃八大才女之一。

开元中,唐玄宗遣高力士出使闽越,江采萍被选入宫。唐玄宗爱如至宝,大加宠幸赐东宫正一品皇妃,号梅妃。江采萍风韵神采,无可描画,精通诗文,曾深受玄宗宠幸。  

梅妃喜梅,气节若梅。后被杨贵妃贬入冷宫上阳东宫。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落逃没带冷宫中的梅妃,梅妃白绫裹身,投井自尽。

——谢赐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