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烈文

游戏攻略09

诗经 烈文,第1张

诗经 烈文
导读: 《诗经:烈文》 烈文辟公,锡兹祉福。 惠我无疆,子孙保之。 无封靡于尔邦,维王其崇之。 念兹戎功,继序其皇之。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 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 於乎,前王不忘! 注释: 1、烈:光明。文

《诗经:烈文》

烈文辟公,锡兹祉福。

惠我无疆,子孙保之。

无封靡于尔邦,维王其崇之。

念兹戎功,继序其皇之。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

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

於乎,前王不忘!

注释:

1、烈:光明。文:文德。辟公:诸侯

2、锡:赐。兹:此。祉:福。

3、封:大。靡:累,罪恶。

4、崇:尊重。

5、戎:大。

6、序:通叙,业。皇:美。

7、竞:争。维:于。

8、训:导。

9、不:通丕,大。

10、百辟:众诸侯。刑:通型,效法。

11、前王:指周文王、周武王。

译文:

文德武功兼备的诸侯,

以赐福享受助祭殊荣。

我蒙受你们无边恩惠,

子孙万代将受用无穷。

你们治国不要造罪孽,

便会受到我王的尊崇。

思念先辈创建的功业,

继承发扬无愧列祖列宗。

与人无争与世无争,

四方悦服竞相遵从。

先王之德光耀天下,

诸侯效法蔚然成风。

牢记先王楷模万世传颂。

赏析:

在武王革命中助战的诸侯受到分封,同时也享有周王室祭祀先王时助祭的政治待遇,《烈文》便是这种情况的一个记录。《毛序》说:《烈文》,成王即政,诸侯助祭也。即政,当是周公还政于成王,成王正式掌权之时。武王灭商后二年去世,即位的成王年幼,由叔父周公摄政,平定了管叔、蔡叔、武庚的叛乱,七年后还政于成王。此时成王虽年齿渐长。但毕竟缺少政治经验,对于他驾驭诸侯的能力,周公不免怀有隐忧,有人之所以认为《烈文》是周公所作,也许就因为此诗对诸侯具有安抚与约束的双重作用。

《烈文》一章十三句可按安抚与约束之意分为两层:前四句和后九句。前四句是以赞扬诸侯的赫赫功绩来达到安抚的目的。这种赞扬可以说臻于极至:不仅赐予周王福祉,而且使王室世世代代受益无穷。助祭的诸侯都是周王室的功臣,被邀来助祭本身就是一种殊荣,而祭祀时周王肯定其功绩,感谢其为建立、巩固周政权所作的努力,使诸侯在祭坛前如英雄受勋,荣耀非常,对周王室的感激之情便油然而生。

但是,周王为君临四海的天子,对诸侯仅有安抚,只让诸侯怀感激之情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对诸侯加以约束,使诸侯生敬畏之心。后九句以无领起,这个无通毋,释不要,为具强烈感情色彩的祈使词,使文气从赞扬急转为指令。文意则由安抚转为约束。七句中用了两个这样的无,以断然的语气,训诫诸侯必须遵从;百辟其刑之,更是必须效法先王的明确训令;而前王不忘似乎只是训诫诸侯不要忘记先王之德,却又隐含不要忘记先王曾伐灭了不可一世的商纣,成王也在周公的辅佐下平定了管叔、蔡叔、武庚的叛乱,即不要忘记周王室具有扫荡摧毁一切敌对势力的雄威。

后九句的指令、训戒,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即正名。《左传-昭公七年》: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里所正的君臣名分,与《烈文》所表达的完全一致。后者虽然没有点出君臣二字,含意却更加深刻:诸侯的功绩再大,也不过是尽臣子的本分而已,并且仍要一如既往这么做下去;周王的号令诸侯,乃是行君临天下的威权,并将绵延至子孙万代。

《烈文》的巧妙构思可说是天衣无缝:前四句的赞扬,使后九句的训戒变得乐于接受;后四句的正君臣名分,表明诸侯已建的功业只不过是效忠周王室的一个开端。如果要寻找行文简洁、构思巧妙、含义深刻的作品,阅读《周颂》中《烈文》这样的短篇,读者大致不会失望。

诗经 思文

《诗经:思文》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

立我烝民,莫菲尔极。

贻我来牟,帝命率育,

无此疆尔界。

陈常于时夏。

注释:

1、文:文德,即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的功德。后稷:周人始祖,姓姬氏,名弃,号后稷。舜时为农官。

2、克:能够。配:配享,即一同受祭祀。

3、立:通粒,米食。此处用如动词,养育的意思。烝民:众民。

4、极:极至,此指无量功德。

5、贻:遗留。来:小麦。牟:大麦。

6、率:用。

7、陈:遍布。常:常规,此指农政。时:此。夏:中国。

译文:

追思先祖后稷的功德,

丝毫无愧于配享上天。

养育了我们亿万民众,

无比恩惠谁不铭刻心田?

留给我们优良麦种,

天命用以保证百族绵延。

农耕不必分彼此疆界,

全国推广农政共建乐园。

赏析:

《维清》祭祀文王,只有短短五句;此篇祭祀后稷,也不过八句。究其原因,便是周朝历代先王的丰功伟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无须赘述。就此篇而论,后稷的传奇性经历和诞降嘉种、是获是亩赐民百谷的无量功德,在同属《经》的《生民》中便有详尽的叙说与颂扬。《生民》即使未能创作于《思文》之前,而它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内容则必然早就广泛流传于民间。

周颂(包括《思文》)都是西周早期的作品,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对周代先王的颂扬尤为热烈。周武王以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在牧野伐灭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尚书-牧誓》)的纣王,建立起西周王朝,救万民于水火。王室为光宗耀祖,百姓为感激解放,这就造成了对新政权、自然也包括对新政权先王们热情讴歌的盛况。

或许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历代众多学者形成了《思文》为周公所作的强有力的共识。诗篇是盛朝的颂歌,作者是盛朝的大圣人,这一共识的形成也极自然。《诗经》中的多篇作者都归之于周公,此处不具论,而《思文》一篇却未必如是。

孔疏引用《国语》,说周文公(即周公旦)之为颂曰思文,其实不确。《国语-周语上》载芮良夫所说的一段话中,原文是:故颂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尔极。并未言是周公所作。到了韦昭注中,才成为言周公思有文德者后稷,其功乃能配于天。但是韦注本意只是说《思文》的内容乃反映周公所思,并非即指为周公所作,应当不难分辨。看来,是孔疏将《国语》原文与注文误融为一体,牵涉周公,并认定《思文》出自周公之手。这一误认,影响大而深远,以致成为后世诸多学者的共识,虽无伤大雅,总不免让人感到一丝遗憾。说无伤大雅,是因为《思文》确实也体现了周公的思想。周公辅佐文王、武王、成王三世,于强国、灭商、平乱,功勋卓着,而重农保民又是其一贯坚持的政治原则。可见,就理解《思文》的意旨而言,确实可以、而且应该联系周公;但是,就此认定周公为作者,终究不可取。要确认周公为《思文》的作者,还必须有早于或至少与《国语》同时的确凿证据,因为现有的确认不过是基于《国语》的不可靠的误认。《诗经》中凡无确凿充分证据而定为周公所作者,均可作如是观。

据《毛诗序》所言,《思文》是后稷配天的乐歌。后稷之所以克配于天,在《生民》序中说得再明白不过:后稷生于姜嫄,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也。后稷配天的祭祀称为郊,即祭上帝于南郊的祭典。古人祭天(亦即上帝)往往以先王配享,因为人王被视为天子,在配享中便实现了天人之间的沟通,王权乃天授进一步确认,于是原本空泛的祭天便有了巩固政权内容的具体落实,而成为具有重名篇赏析义的政治活动。这种天人沟通的努力,今天看来虽然过于原始、刻板,但在古代,尤其是政治相对清明、经济发展顺利的时期,其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作用却不可低估。试想,祭祀的程序随着乐歌(这里是《思文》)曲调缓缓进行(据王国维《说周颂》),简短的歌辞一再回环重复,气氛是何等庄严,人们会感觉置身于神奇力量的控制之中,参与盛典的自豪荣幸和肩负上天使命的虔诚在此间密切融合。

正因为如此,后稷开创农事、养育万民的功德也是在上帝授意下完成的:帝命率育。从创作结构上看,天、帝之间是一种紧扣和呼应;就创作意旨而言,又是天人沟通印象的有意识加深。在人定胜天观念形成之后,天人沟通、天人感应的思想仍然绵延不绝,并且时时占据着正统地位,何况在其形成之前。在《思文》产生的当时,天人沟通应该具有甚至不需要任何艺术手段(自然不是说《思文》毫无艺术性)就具有的强烈的感染力量。

西周当时已经是君临天下的政权,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自然是这种权威的宣告,但又是秉承天命子育万民的一种怀柔。昌盛的、向上的政权不会在立威的同时忘记立德,西周政权也保持着这种明智。

诗经 硕鼠

《诗经: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释:

1、三岁:泛指多年。贯:事,侍奉。女:同汝,你。

2、顾:顾怜。 莫我肯顾:莫肯顾我。

3、逝:用作誓。去:离开。

4、德:这里的意思是感激。

5、爱:乃。直:同值,代价。

6、劳:慰劳。

7、 号:感激。

译文:

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偷吃我的黍。

多年一直侍奉你,你却从不顾怜我。

我发誓要离开你,去那安逸的乐土。

乐土乐土真安逸,是我理想栖身处。

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偷吃我的黍。

多年一直侍奉你,你却从不顾怜我。

我发誓要离开你,去那安逸的乐土。

乐土乐土真安逸,是我理想栖身处。

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偷吃我禾苗。

多年一直侍奉你,你却从不犒劳我。

我发誓要离开你,去那安逸的乐郊。

乐郊乐郊真安逸,谁会长叹加哭号!

赏析:

人和老鼠从来都是好朋友,尽管人们想出了许多难听的词来咒骂鼠辈,它们依然同人类形影不离。科学家们已经向我们证明,有人的地方必有鼠,有鼠的地方多半也有人。这世界上生存能力最强的两种动物就是人和老鼠,同时也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两种动物。这表明,鼠离不开人,人总有鼠伴随着。它们虽然是冤家对头,可是不是冤家又怎能搅在一起?为什么无数动物之中唯有老鼠同人攀亲?科学家们能否回答这个人鼠之间的社会学问题? 认真想来,人鼠之间总有些不公平。人无需向鼠索取什么,也不是离开了鼠就无法生存,更不会把鼠当作珍稀动物倍加爱护,充其量拿鼠开开玩笑,逗逗乐,编出老鼠嫁女一类的故事和生肖属相聊以解闷。这已算很看得起鼠辈了。要真正喊打过街老鼠,未必会像打落水狗那样下得了狠心。这又足见在看得起之外再加上了恻隐之心。

反过来情形就大不一样了。老鼠表面上似乎很懂得领人类的情,从不在光天化日之下出来偷鸡摸狗,似乎也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丑陋得鼠头鼠脑,从不在大街上招摇过市。它们习惯于生活在黑暗的地洞之中,过看隐居的生活,但从来不愁吃穿住行。 有吃没有穿就去人类那儿拿,只要有人在,就不愁生活没来源,并且应有尽有。它们唯一的恐惧是某一天地球上的人全风光,那就真正断绝了生活的来源。可是,至少在可以看得见的将来,老鼠的恐惧都只在理论上能够成立,在实际上却不会发生。所以,大可以放大胆地靠着人类过着舒适惬意的好日子。

人类不要小看鼠辈。跑是跑不掉的。人走到哪里,鼠就会跟到哪里。不需要对天指日的海誓山盟,绝对不必怀疑鼠辈的忠诚,它们会跟人类走遍海角天涯,决不反悔。

我们完全可以像先知一样地预言,人类的乐上在哪里,鼠辈的乐上也就在哪里。

诗经 著

《诗经:著》

俟我于着乎而,充耳以素乎而,

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

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

尚之以琼英乎而。

注释:

1、俟:迎候。着:古代富贵人家正门内有屏风,正门与屏风之间叫着。古代婚娶在此处亲迎。乎而:齐方言。作语尾助词。

2、充耳:饰物,悬在冠之两侧。毛传:充耳谓之瑱。古代男子冠帽两侧各系一条丝带,在耳边打个圆结,圆结中穿上一块玉饰,丝带称紞,饰玉称瑱,因紞上圆结与瑱正好塞着两耳,故称充耳。素、青、黄:各色丝线,代指紞。

3、尚:加上。琼:赤玉,指系在紞上的瑱。华、莹、英:均形容玉瑱的光彩,因协韵而换字。

译文:

等我就在屏风前哟,帽垂丝带在耳边哟。

加上美玉多明艳哟。

等我就在庭院里哟,帽垂丝带在耳际哟。

加上美玉多华丽哟。

等我就在厅堂上哟,帽垂丝带在耳旁哟。

加上美玉多漂亮哟。

赏析:

此篇《毛序》、郑玄笺皆以为是刺诗,孔颖达疏申述云:作《着》诗者,刺时也。所以刺之者,时不亲迎,故陈亲迎之礼以刺之也。姚际恒不以为然,他说:此本言亲迎,必欲反之为刺,何居?此女子于归见婿亲迎之诗,今不可知其为何人,观充耳以琼玉,则亦贵人矣。(《诗经通论》)姚说可取。揣摩诗意,此当是女子回想出嫁时夫婿迎亲情景的。据《仪礼-士昏礼》,新郎到女家迎亲,新娘上车后,新郎得亲自驾车,轮转三周,再交给车手驾御,而自己则另乘车先行至自家门口等候,然后按照规定以次将新娘引进洞房。此诗把这一古老的结婚仪式写得饶有情趣。

全诗三章九句,皆从新娘眼中所见来写,戴君恩《读诗臆评》谓其文言文句式奇怪,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称其文言文句式奇蛸。奇峭就在于九句诗中全不用主语,而且突如其来。这一独特的文言文句式,恰切而传神地表现了新娘此时的心理活动。当她紧随着迎亲车辆踏进婆家大门的那一刻,其热闹的场面是可想而知的,在场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谁不想一睹新娘的风采,然而新娘对着这稠密涌动的人丛,似乎漠不关心,视而不见,映进她眼帘的唯有恭候在屏风前的夫婿俟我于着,少女的腼覥,使她羞于说出他字,但从俟我二字却能品味出她对他的绵绵情意和感受到的幸福。下两句更妙在见物不见人。从新娘的心理揣测,她的注意力本来全集中在新郎身上,非常想把新郎端详一番,然而在这众目睽睽之下,她不敢抬头仔细瞧。实际上,她只是低头用眼角瞟了一下,全没看清他的脸庞,所见到的只是他帽沿垂下的彩色的充耳和发光的玉瑱。这两句极普通的叙说语,放在这一特定的人物身上,在这特殊的时刻和环境中,便觉得妙趣横生、余味无穷了,给人以丰富联想和审美的愉悦。

这首诗风格与《齐风-还》相近,也是三章全用赋体,句句用韵,六言、七言交错,但每句用乎而双语气词收句,又与《齐风-还》每句用常见的兮字收句不同,使全诗音节轻缓,读来有余音袅袅的感觉。在章法上它与《诗经》中的典型篇章是那么不一样,而又别具韵味,无怪乎清代学者牛运震要称它是别调隽体

古代5个爱面子的人,他们都失败了

历史解密坊 2020-11-21 07:51

中国从古至今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文化,即“面子文化”。国人爱面子、看面子的规矩已经常态化,不少年轻人也沉迷于其中,非常看重自己的面子。然而太爱面子并非好事,古往今来有不少人都因面子问题而遭遇失败。这些人都是谁?太爱面子的后果又会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人在社会中生存立足,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本事,只有自己有本事,才能在人群中有话语权,也就是所谓的“有面子”。有本事可以成功,有面子却不一定能够成功,毕竟面子只是靠本事奋斗出来的产物,属于成功之后的结果而非主因。面子是否重要?答案是并不重要。古今成功的名人们,几乎没有靠自己面子成功的。

韩信在成名之前,只是一位在街上浪荡的游侠,混混们看他不爽就想教训他一顿,甚至扬言只要他能从自己的裤裆钻进去,就可以饶恕他。韩信忍辱负重,从其胯下钻入,保全了性命,最后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大将军。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灭国,被俘虏为奴隶,却能卧薪尝胆忍受羞辱,最终成就大事,一举将吴国灭掉。毫无疑问,无论是韩信还是勾践,他们都放下了面子,是有本事不爱面子之人,如此才成就了大事。

不过话说回来,因为爱面子导致失败的案例有很多,甚至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也未能逃过这一规律。1644年时,李自成农民军将明朝首都北京城围得水泄不通,崇祯皇帝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朝臣们也都束手无策。可就在此时,李自成却送来一封和议书,请求崇祯皇帝为自己封王,赐予大量金银犒赏军队,并以此征伐后金为国家效力。不得不说,这是崇祯皇帝最后一次求生的机会,崇祯皇帝却莫名其妙地放弃了。究其原因,只是因为他放不下面子,在崇尚“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的思想下,崇祯皇帝爱惜自己的面子,不想因此背上骂名,所以才拒绝了李自成的和议条件。

事情的结果可想而知,农民军最后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只能前往煤山自缢而死,明王朝也因此而覆灭。

与崇祯皇帝有同样悲剧命运的还有楚霸王项羽。项羽是反秦的主力,也是义军之中的霸主,在与刘邦争夺天下时被围困于垓下,由此传出四面楚歌的成语。在乌江滔滔大水旁,楚军本有接应霸王回江东的船只,并试图劝说他卷土重来,但是霸王项羽却放不下自己的面子,难以接受失败的痛苦,这才横剑自刎,留下千古遗憾。假如项羽能够像韩信一样放下面子,就很有可能东山再起与刘邦争天下,历史肯定会是另一番模样。

爱面子是国人的通病,崇祯如此,项羽如此,就连商人也是如此,本事大的人太爱面子,也有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

明朝初年时,曾有一位富商名叫“沈万三”,他家财万贯、富可敌国,甚至民间传说他们家有一个聚宝盆。沈万三曾与陈友谅交好,但朱元璋却击败陈友谅成为天下之主,令沈感到惶恐不安。于是沈万三主动向朱元璋提出,要为国家的士兵派发军饷。此举令朱元璋十分不悦,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沈万三公然要为国家军队发饷,无异于是在挑战皇帝的权威,所以朱元璋才会下令将其处死,敢与皇帝比财富,沈万三的确是活腻歪了,这样的面子真心要不得。

三国时期魏国司徒王朗,素来高傲自大,以能言善辩自居。在与蜀国交战时,曾主动请缨要好好教训教训诸葛亮,让他“望风来降”。却没有想到,王朗爱面子的毛病居然把自己害惨,他在两军阵前被诸葛亮骂得狗血喷头,居然半天说不出话来,最后气得胸中憋闷口吐鲜血而亡,实在是贻笑千古。王朗偷鸡不成蚀把米,如果不是自己非要争强好胜,只是善意劝说诸葛亮,也不至于丢了性命,看来他的确是高估自己的水平了。

公元前278年,楚国大诗人屈原带着满腹的才华,自沉于汨罗江中,从此消失在人间。屈原是楚国著名的政治家,曾屡次遭到贵族的排挤与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自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后,屈原顿感楚国复国无望,在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下,他才以身殉国投水而亡。

屈原一生著作颇多,《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尤其是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更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为“风骚”。假如屈原不执着于自己的面子,可能他就不会早早离世,也就会让更多优秀的作品流传于世。

面子是害人的东西,它与能力并没有太多的关系,却也是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胜不骄,败不馁”,这种精神才是一个人品性中的闪光点,凡是成功者都会放下面子,靠着自身的努力成就自己辉煌的未来。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这种事实对本人来说意义重大,相信对这个世界也是有一定意义的。现在,解决很多人都爱面子的问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果戈里曾经提到过,才能它本身不就是痛苦吗?这句话像一张鼓满风的帆,时时为我加油鼓劲。要想清楚,很多人都爱面子,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我认为,巴特勒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从不充分的前提中推断出充分的结论,这种艺术就是人生。这句话像我生活旅途中的知心伴侣,不断激励着我前进。我认为,我们都知道,只要有意义,那么就必须慎重考虑。了解清楚很多人都爱面子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要想清楚,很多人都爱面子,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可是,即使是这样,很多人都爱面子的出现仍然代表了一定的意义。苏联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白蚁长出翅膀飞扬跋扈的时候,它。这不禁令我深思。我们一般认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他一切则会迎刃而解。而这些并不是完全重要,更加重要的问题是,我希望大家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精神,进行讨论。罗斯福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人生就象打橄榄球一样,不能犯规,也不要闪避球,而应向底线冲过去。这句话像一盏指引我进步的航标灯,处处照亮着我人生前进的道路。生活中,若很多人都爱面子出现了,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它出现了的事实。问题的关键究竟为何?在这种困难的抉择下,本人思来想去,寝食难安。一般来说,很多人都爱面子因何而发生?所谓很多人都爱面子,关键是很多人都爱面子需要如何写。了解清楚很多人都爱面子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很多人都爱面子,到底应该如何实现。我希望大家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精神,进行讨论。问题的关键究竟为何?我认为,生活中,若很多人都爱面子出现了,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它出现了的事实。民谚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好人怕夸,坏人怕扒。然而,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不足的,了解清楚很多人都爱面子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雨果曾经说过,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抱着锁链,而是为了展开双翼。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其中的阴郁不禁让人深思。我们一般认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他一切则会迎刃而解。

黑肩对周桓王说:“我们周王室在骊山之变后,从镐京东迁到洛邑,这都是晋国与郑国的功劳。应该对郑国以礼相待,这样以后其他诸侯国才会来朝见。现在您这样的态度,我看郑国以后不会再来了。”

但是周桓王显然不明白王者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他对周公黑肩的劝告根本不当一回事,总是找机会与郑庄公作对。

周桓王八年(公元前712年),这位周天子做了一件十分不光彩,也很失体统的事情。

周桓王向郑庄公提出来希望与郑国互换土地,即周王室得到郑国的四块土地,郑国得到十二块比较小的土地。郑庄公听完后觉得这笔买卖并不吃亏,便答应下来。

这本来应该是一笔公平的买卖,不想周桓王以天下共主之尊的身份,竟然对郑国实施诈骗。交换给郑国的十二块土地竟然没有一块是周王室的土地,这十二块土地原属于周武王时代的司寇苏忿生家族。

周王室将不属于自己所有的苏氏封地与郑国交换,这件事可列为春秋时代最大的一起诈骗案,主角居然是堂堂的周桓王。这个诈骗 易的结果是周王室得到了郑国的土地,但郑国却两手空空,精明的郑庄公这回可算栽了个大跟头。

周恒王一贯意气用事,这种做法实在是太低劣,太耍小聪明。要知道周王室之所以还有一些特殊的权力,有郑国撑腰是一个重要原因。现在却贪图小利,得罪了郑庄公,从而为郑和周的关系持续恶化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707年,自视甚高的周桓王终于罢免了郑庄公卿士之职。郑国也不再去朝觐周恒王,郑与周的关系降到了冰点。

周桓王不仅是个为蝇头小利沾沾自喜的人,并且自不量力,竟然异想天开,试图武力颠覆郑庄公。只是自骊山之变后,周王室的军队仅能自保,哪有四处征伐的实力呢?周桓王鼓动郑之夙敌卫、蔡和陈诸国,共同组成讨逆军出征郑国。周桓王把此役视为复兴周王室光荣的关键一战,只是他统领的这些诸侯军无一不是郑庄公的手下败将,他能有多少胜算呢?

郑庄公哂然一笑,他亲率强兵猛将屯兵繻葛,严阵以待。

这是王室与诸侯的大对决,倘若王室取胜,或许将得以重振旗鼓,号令天下。但如果败了呢?那恐怕为诸侯所耻笑,永无东山再起之日了。

周桓王的军队貌似强大,分三大方阵。中间方阵是周王室的中央军,由周桓王直接指挥;右翼是虢公林父所统率的蔡国与卫国的联军;左翼是周公黑肩率领的陈国军队。一时间尘土嚣扬,车辚辚马萧萧,煞是雄壮,大有一战而荡平郑国的气势。

多国部队的布阵特点是周王室中央实力比较强,而两翼的卫、陈和蔡的军队实力比较弱。并且这三个国家多次与郑国交锋,屡屡败北,对郑国有一种恐惧的心理。

针对这种布阵,郑国公子姬突建议将郑军的主力布置在左右两翼,集中力量击破敌阵中卫、蔡和陈的左右翼部队。虽然敌中央方阵实力较强,但一旦其两翼被击破,不仅无法得到两翼部队的保护,反而要分兵援助两翼。这样一来,势必会破坏其战斗阵形,陷入混乱不堪的局面中。

郑庄公采纳了姬突的建议,将主力置于左右两个方阵。在此役中也体现出郑国在军事上的革新,在布阵上有新的创新,称之为“鱼丽阵”。这个阵法其实就是战车部队与步兵之间的协同作战,具体的安排是战车在前,战车之后是步兵,步兵的位置是填充战车与战车之间的空隙。也有另一种说法是郑国的方阵以二十五辆战车为一排,在战车与战车之间有五名步兵。这种队阵的特点是步兵和战车之间可以互相支援,战车可以凭借其防御力和居高临下的优势支援两边的步兵队伍。而步兵在战车旁可以防止战车被敌军分割包围,陷入孤军作战的危险。

郑庄公一直致力于军事上的革新,其战术思想是居于领先水平的,这也是郑国能称霸一时的原因。

郑军击鼓而进,率先发起攻击。公子姬忽率右翼兵团出击,直扑陈国的部队;祭仲率左翼兵团进攻卫国与蔡国的部队;然后中央兵团缓缓压上。

情况如原先的预料一样,多国联军右翼的蔡卫联军和左翼的陈军根本抵挡不住郑国主力的猛攻,很快阵脚大乱。一看情形不妙,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争先逃窜,也顾不上位于中央方阵的周恒王了。

周桓王这位三军总司令一下子丢了两个军,只剩下孤零零的中央军。

郑国三军部队一拥而上,围攻周的中央军,周军大败。郑国将领祝聃远远看到周桓王调转车头,准备鼠窜。马上搭箭上弓,瞄准周王“嗖”地就是一箭,这一箭射在周桓王的肩膀上。周桓王虽然是个窝囊货,但表现还甚为从容,不失一个王者尊严。居然还忍住伤痛,镇定地指挥大军撤退。

祝聃要追击周的军队,郑庄公摇摇头说:“君子不能够逼人太甚,何况是侵凌周天子呢?我们只求自卫反击,能保住国家社稷,这也知足了。”当天晚上,郑庄公派人前往周军的驻地,探望并慰问周桓王。

这次大战中,郑庄公表现得有理有节。有理,郑国属自卫还击;有节,只击溃来犯的联军,并不实施歼灭战,战争的善后工作做得很好。反观周桓王,既师出无由,又不自量力。还中了祝聃一箭,可以说名誉扫地。周桓王的本意是想凭此一战,来重树周王天下共主的形象,重新握有征伐诸侯的实力。可惜事与愿违,其国际形象一落千丈。正是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徒增笑耳。

繻葛之战是春秋时代一场重要的战争,郑国的胜利象征一个诸侯争霸时代的来临。周王独尊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了,周王室已经从政治中心走向边缘化,虽然在此之后还不断有诸侯雄主提出“尊王”的口号,但那不过是玩弄政治的把戏,周王室的地位实质已经等同于诸侯国了。

在古老中国的土地上,旧的政治秩序已经被打破,一种新的政治秩序初露端倪。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时代一去不返,从诸侯中产生的霸主将取代周王,在之后数百年里上演了一出出连横合纵的好戏。

好词好句见下面: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贫富贵贱,宿生所载,寿夭短长,人生分定。豪杰交流满天下,逢凶化吉天生成。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柔软是立身之本,刚强是惹祸之胎。头巾掩映茜红缨,狼腰猿臂体彪形。锦衣绣袄袍中,微露透深青。经目之事,犹恐未真;背后之言,岂能全信。

刘楚玉,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公主,宋孝武帝刘骏之女。作为一个公主,能出名到这个地步也是很不容易,那她为什么出名呢?一是因为她异常貌美,当时被称为皇族第一美人;二是因为她异常*乱。

你可能会说,一个小小年纪的女娃娃能*乱到什么地步。那你可是小瞧她了,她会冲她的皇帝弟弟说:“臣妾与陛下虽说男女有别,但也出自同一个父亲。然而陛下后宫佳丽三千,臣妾却只有驸马一个,实在太不公平了。”然后她的皇帝弟弟就赐给了她三十个美貌的面首,各式各样的,环绕在她身旁。

很多人都说刘楚玉史上第一位呼唤女权主义的女性,敢于为当时的男女不平等发声,但是在我的理解里,她并不是。她是在封建社会中成长的,尤其是在帝王家,更是男权至上。她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非常传统的,身边的人和物也依旧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并没有什么能触动她从而意识到男女不平等,她只是简单的认为同为皇帝的儿女,待遇却不同。她认为的男女不平等是建立在皇权的基础上的,这是其一。

其二是她在处理与驸马的关系上。驸马何戢是刘楚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出名的公主还是比较多的,而山阴公主刘楚玉,那就是大名人了!她以养面首而闻名于世,因为不满意皇帝可以三妻四妾,自己却只能有一个丈夫,她直接向皇帝弟弟刘子业诉苦,说道“妾与陛下,虽男女有殊,俱托体先帝。陛下六宫万数,而妾唯驸马一人。事不均平,一何至此!”

刘子业是个荒*无度的皇帝,又杀戮无道,感觉就是精神方面有些过于偏激了些。总之,刘子业一听,立刻下令,抓三十个面首送给刘楚玉。不少好儿郎,就此进入了公主的私苑,何其惨乎!刘楚玉一回家,就看到了三十个容貌俊美的美男子,差点乐晕过去。就这样,山阴公主刘楚玉这个名号,在历史上一炮而红!

刘楚玉这三十个面首,容貌一个比一个好,而历史上刘楚玉的丈夫何戢,也是一名少有的美男子。有这么多的美男子围绕在刘楚玉身边,她却依然不满足,将魔爪伸向了自己的姑父褚渊。

褚渊在朝担任尚书吏部郎一职,他的父亲是骠骑将军褚湛之。褚渊是世家之子,贵族之后,曾两次迎娶公主为妻。褚渊第一次迎娶的是始安哀公主,她是刘楚玉的曾祖父宋武帝刘裕的女儿。由于褚渊实在出色,于是刘楚玉的祖父宋文帝后来也把自己女儿嫁给了他,就是南郡献公主。

  被刘楚玉看上了,褚渊真是有苦说不出啊!南宋有两大美男,一个是刘楚玉的丈夫何戢,另一个就是褚渊了。何戢和褚渊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美男,何戢属于年轻俊朗型,整个一风流少年郎,恣意快活,阳光活泼。褚渊则属于沉稳冷静的成熟男子,通体的气质就透露一个词,那就是man。刘楚玉对丈夫何戢的冷漠态度不喜,而何戢也讨厌刘楚玉的作风,两个人的夫妻关系,名存实亡。现在,刘楚玉打上了褚渊的主意,何戢心里该偷着乐了!

褚渊太倒霉了,本来以为自己是刘楚玉姑父这层身份会有点保障,谁知道刘楚玉对皇帝刘子业撒个娇,自己就被送到刘楚玉的公主府了。因为刘子业经常带着刘楚玉参加朝廷官员才能参加的高级宴会,所以刘楚玉有很多机会遇见褚渊。往常可能只是听说过褚渊的美貌,现在见到了真人,刘楚玉大为心动。于是就有了以下这场对话。

刘楚玉:“弟弟,我看上那个褚渊了,能把他送给我吗?”

刘子业:“姐,褚渊是吧?我立刻派人去办。”

估计褚渊内心有十万头动物飞奔而过,求褚渊的心理阴影面积?

到了公主府,如何才能维护自己的清白呢?褚渊可不会屈服于刘楚玉的,下面就来看他是怎样和刘楚玉斗智斗勇的吧!

刘楚玉每天把自己打扮的美美的,然后去见褚渊。可惜,不管她如何打扮,褚渊始终不为所动。刘楚玉急了,想着美人计不管用,只能逼褚渊就范了。褚渊说,再逼我,我就去死!最后,刘楚玉放走了褚渊。都把人逼到要去自杀了,刘楚玉的骄傲何在,只能把姑父褚渊给放走。

刘楚玉没有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勾引”了褚渊半天,最后反而被褚渊讨厌得不行。可她的丈夫何戢什么都没做,只是让褚渊跟他住了十天时间,两个人的关系就好得不得了了。简直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啊!

褚渊还好,有身份有地位,刘楚玉不能轻易对他做什么。可刘楚玉那三十个面首就不一样啦,他们无权无势,被抓进公主府以前,家里有妻子的也只能抛妻弃子,不然就得死。褚渊以死维护清白,他看不上刘楚玉,对刘楚玉的丈夫何戢多少也有些同情和惺惺相惜吧!

玉的父亲挑选的,刘楚玉也并没有反对,可见她还是深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影响。如果刘楚玉是个女权主义者,她应该会平等的对待她与何戢的这段关系,就像是在西方一些国家中夫妻双方的开放式关系一样,如果没有感情基础,就各玩各的,互不干涉。显然,她并没有,有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感觉,史料中也并没有记载何戢私生活混乱的相关信息。或许是何戢碍于皇权不敢做出这样的举动也未尝可知。

其三,是她对待褚渊的态度。就像是一个小女孩看见一个漂亮的芭比娃娃,哭着喊着要一样。她因褚渊的貌美俊秀而要把人家抢来做面首,褚渊不愿,还要抬出她的皇帝弟弟来迫使褚渊屈服,只把褚渊当做一个玩物,骨子里还是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以说刘楚玉就像是一个男版刘子业,实在是跟女权主义没有关系。好在褚渊抵死不从,刘楚玉也没有苦苦相逼,褚渊才逃过了刘楚玉的魔爪,不然,如此丰朗俊清的一个人物,要是真的成了刘楚玉的面首,那真的是一个男默女泪的故事了。

刘楚玉这样的作风,连老天都看不下去了,怕她祸害更多的好男儿,早早地收走了她。一种说法是她的叔父刘彧在造反成功之后,借皇太后之手赐死了刘楚玉;另一种说法是,同她的皇帝弟弟一起死在了乱军之中。史料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到她死时的年岁,不过,她弟弟刘子业死的时候也才不过十六岁,估计她年纪也不会很大。忽略她所做的事情,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就这么死了,还是挺令人同情的,她才度过了自己一生的四分之一,却再也没有机会体会她接下来的人生了。

我其实很好奇刘楚玉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毕竟人性本善,没有人生下来就是荒*无度的。细细去了解她,她其实是一个被原生家庭影响太大的孩子。在她十几岁开始建立自己的三观的时候,她的父皇开始穷奢极欲。而且传闻刘骏与生母有染,应该会大大影响刘楚玉对三观的判断。她的弟弟也是一个凶残暴虐的人,史上有名的**皇帝,大概也是一个受到原生家庭创伤的孩子。

在乱世沧海横流,天下群雄并起,男人们在名利场互相追逐,而女人则在深宫内院演绎着一出出看似惊心动魄,看似波澜不惊的传奇大戏。其中有一位女子,她长相出众,拥有倾国倾城的容颜,却荒*无比,比丑后贾南风有过之无不及,这个传奇女子就是刘楚玉。

山阴公主 高贵出身

刘楚玉(?——465年),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公主,宋孝武帝刘骏之女,宋前废帝刘子业同母姐,母为文穆皇后王宪嫄。刘楚玉的出身自然不凡,她出身高贵,一家人都是皇室,作为一个国家的公主,天下没有哪个女子能够比她更高贵。她的父亲是一国之君,她的曾祖父是刘裕。一提到刘裕,大家都知道,刘裕是个很厉害的角色。东晋末年,干戈四起,群雄逐鹿。朝廷面临北方匈奴、鲜卑、羌族等少数民族的侵犯,南面要对付谢、桓、司马等大家族的崛起,而解决这内忧外患正是这位破落户出生的刘裕。

刘裕的出现,将东晋的局势逆转,北伐成功,收复故都,进而建立新的王朝,一手打造了一个盛世传奇,难怪后人都不吝惜言辞去称颂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豪迈的气概和胸襟,让世人折服。可惜历史总是充满了遗憾,也总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事情。刘裕虽然为人素朴,英勇过人,是个难得的明君,但是上天却没有荫蔽他的子孙后代,自他仙逝后,他的王国也逐渐处在飘摇之中,整个刘氏家族弥漫着迷乱的味道。 刘裕去世以后,南朝刘宋帝国仅仅历时短短的60年便“一命呜呼”,这一切都要归咎于他的那些荒*无度的子孙。刘宋王朝共有九任皇帝,其中六任皇帝都是出了名的一代色鬼、暴君,刘裕的晚生代皇帝们,何止一般意义上的暴君,他们简直就是昏庸,无耻,*荡,污秽的代名词。不知道刘裕如果还在世,看到此情此景会作何感想。

很不幸,刘裕的曾孙女山阴公主刘楚玉,也成为了刘氏家族荒*词的代言人之一。环境是可以影响人的,而刘楚玉生活的年代,南朝宋时期政权尚在风雨之中,天下局势大有不稳之势,刘楚玉从小就听闻杀戮、眼见**之事,而他的父亲刘骏,是史上*乱不堪的帝王之一,曾有史料记载:“帝*义宣诸女”,刘义宣是刘骏的叔父,被刘骏祸害的那几个女子正是与刘骏有着血缘关系的嫡亲堂妹。在这样打打杀杀,道德沦丧的环境里成长,她幼小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熏*,加上父亲的遗传,难怪山阴公主会变得如此荒*。

荒*无度 欲壑难填

刘楚玉的第一个男人是自己的弟弟刘子业,刘子业在父亲刘骏死后,顺理成章成为国家的主人,刘子业一上台就加封姐姐为会稽大长公主,他经常和姐姐一同乘车,《魏书》:“时其姊山阴主大见爱狎”,由此可知,两人多有苟合之事。他的弟弟也是个奇葩,不仅与姐姐有染,还和姑姑有一腿,《魏书》载:“子业*其姑,称为谢氏,为贵嫔、夫人,加以殊札”。看到这里,刘氏家族的关系真是荒*又可笑。

在皇帝弟弟刘子业荒唐**,公主姐姐也没闲着,要知道早在太子登基之前,刘楚玉就已经嫁做人妇了,她的丈夫何戢虽为驸马,却对公主的荒*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得任由她乱来。曾经有一次,山阴公主见皇帝弟弟后宫佳丽云,于是告诉弟弟:“妾与陛下,男女虽殊,俱托体先帝。陛下六宫万数,而妾惟驸马一人,事太不均。”意思是你有三妻四妾,凭啥我不能有三宫六院?此话一出,刘子业听完姐姐的一席牢骚之后,非但不以为忤,反而觉得姐姐的话在理,于是为“公平公正”起见,废帝便准备了三十个面首,即三十个美男子赠与姐姐。有人将刘楚玉的那句话,视为中国女性权利的崛起和醒悟,这伟大的一问,我们不知道对推进女性权利有多大的意义,只知道这俩姐弟算是荒*到一块了。

光是皇帝赏赐的三十个男子还不够,刘楚玉还像历代的风流皇帝一样,见一个爱一个,刘楚玉曾因尚书吏部郎褚渊貌美,而要求褚渊侍奉她,而褚渊按辈分是刘楚玉的姑父,没想到刘子业还答应了姐姐的请求,命令褚渊侍奉山阴公主,褚渊愤恨交加,誓死不从,山阴公主刘楚玉这才放过他。欲壑难填的刘楚玉,最后因为欲望而焚身。景和元年(465年),刘子业同姐姐刘楚玉一块儿到竹林堂射鬼,他们的叔父,早就看不惯姐弟俩的行为,派人偷偷潜入竹林堂将荒*无道的刘子业杀死,弟弟死后,刘彧即位,登基第二天就下诏令其自杀,三十名由刘子业赐予她的男宠也一并被杀,算是做了她的陪葬。值得一提的是,刘楚玉死时才十九岁。

欲望是一朵**,它在荒*的土壤里疯狂成长,在毫无约束的空间里,一寸一寸恣意膨胀扩散,山阴公主成长于这样的环境下,她生命的维系全靠这欲望的**,一旦花败,山阴公主也难逃其厄运。

最出名的当属废帝刘子业:史书上记载,山阴公主经常主动进宫,跟刘子业同吃同住,全然一副夫妻的模样。刘子业对这个姐姐言听计从。 宋前废帝(449-465)即刘子业。小字法师。孝武帝长子。大明八年(464)5月即位。卒于465年—  山阴公主

与美男子褚渊:褚渊(435~482),字彦回,河南阳翟人也。祖秀之,宋太常。父湛之,骠骑将军,尚宋武帝女始安哀公主。 渊少有世誉,复尚文帝女南郡献公主,姑侄二世相继。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太宰参军,太子洗马,秘书丞。湛之卒,渊推财与弟,唯取书数千卷。袭爵都乡侯。历中书郎,司徒右长史,吏部郎。宋明帝即位,加领太子屯骑校尉,不受。迁侍中,知东宫事。转吏部尚书,寻领太子右卫率,固辞。 …… 渊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宋明帝尝叹曰:“褚渊能迟行缓步,便持此得宰相矣。”寻加尚书令,本官如故。二年,重申前命为司徒,又固让。 是年虏动,上欲发王公已下无官者为军,渊谏以为无益实用,空致扰动,上乃止。朝廷机事,多与谘谋,每见从纳,礼遇甚重。上大宴集,酒后谓群臣曰:“卿等并宋时公卿,亦当不言我应得天子。”王俭等未及答,渊敛板曰:“陛下不得言 臣不早识龙颜。”上笑曰:“吾有愧文叔,知公为朱祜久矣。” 渊涉猎谈议,善弹琵琶。世祖在东宫,赐渊金镂柄银柱琵琶。性和雅有器度,不妄举动。宅尝失火,烟焰甚逼,左右惊扰,渊神色怡然,索舆来徐去。轻薄子颇以名节讥之,以渊眼多白精,谓之“白虹贯日”,言为宋氏亡征也。 出自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