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真有其人吗?

游戏攻略08

李云龙真有其人吗?,第1张

李云龙真有其人吗?
导读:是王近山1943年10月,王近山时任太岳军区二分区司令员时,奉命率队赴延安去保卫陕甘宁边区,途经敌心脏地区韩略村时,根据情报,一队日军将从此地经过,他见那里的地形险要,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他当即决定队伍停止前进,就地埋伏,准备打个伏击,好狠

是王近山

1943年10月,王近山时任太岳军区二分区司令员时,奉命率队赴延安去保卫陕甘宁边区,途经敌心脏地区韩略村时,根据情报,一队日军将从此地经过,他见那里的地形险要,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他当即决定队伍停止前进,就地埋伏,准备打个伏击,好狠狠杀一下鬼子的威风和气焰。

韩略,是临汾至屯留公路上一个小镇,距临汾三四十里。韩略村边有一条山沟,公路正巧从几米高的陡壁中间穿过。这种地形打伏击再好不过了。10月22日晚上,王近山指挥部队进入阵地设下埋伏。王近山和部下,当时谁也没想到,他们即将伏击的竟是由日军中队长以上军官组成的“日军官战地参观团”,王近山没料到,八路军总部也没料到,日本人更没有料到。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指挥日军对太岳地区进行“铁滚式扫荡”的是日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为了展示他“新战法”的成果,特抽调近200名中队长以上的日本骨干军官,由他的亲信少将旅长服部直臣率领,来到太岳地区进行实战观摩。他原想在“战地参观团”面前炫耀一下自己的武威。

10月23日上午8时许,公路远方腾起滚滚烟尘。王近山驾望远镜一望,路上一溜汽车,一查整整13辆,车上站满了日本鬼子。王近山心想,13辆汽车也就二三百人,而他此时有一千多人,吃掉二三百人很有把握。汽车渐渐驶近了,每辆车上都插着太阳旗,日军军官有说有笑,不时指指划划,好一副得意的样子,俨然把中国的土地当成了他们的“王道乐土”。当日军车队进入八路军的伏击圈,王近山一声令下:打�瞬间,公路两边枪声大作,掷弹筒,手榴弹,机关枪,步枪,犹如狂风暴雨,公路上顿作一片烟尘火海。也巧,毫无准备的服部少将率先成了枪下之鬼,完成了他“参观”的使命。然而这个参观团成员毕竟都是沙场老手,尽管失去了指挥,但枪声一响,立即进入战斗状态。虽然一辆辆汽车爆炸了,但他们从死去或伤员手中夺过步枪、机枪继续顽抗。王近山下令:“必须在20分钟内解决战斗�一营长,组织突击队冲入敌群消灭敌人�”一营长甩掉帽子,率队犹如猛虎扑向敌群,尽管敌人三五成群,背靠背互相掩护着与我军撕杀,但这些人来自各部队,没有战斗组织,很快被我军分割,逐一被消灭。冈村宁次苦心拼凑的所谓“战地参观团”,除三名装死留下性命外,其余包括一个少将旅长,六个大佐联队长,180个中佐和少佐大队长以及中队长全部毙命。

从此战想应该是王近山!

在当时一个师就是三个团的编制,一般都是一个师下辖三个团,李云龙的二师也不例外,一个团满编的情况下是1500人左右,再加上骑兵营、侦察连等部队,加到一起也不过6000余人。

     

1946年6月,国民党军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李云龙率领部队参加了中原突围,在1947年又参加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淮海战役前夕,李云龙独立团编入华野11纵的建制当中,淮海战役期间,李云龙因为在新安镇追击战中指挥出色,被粟裕提升为2师师长。

     

在徐州东部的赵庄阻击战,李云龙率领2师神出鬼没、奋勇杀敌,但是又与楚云飞再度相遇。楚云飞部队则是有万余人的整编师,有炮兵团等非常先进的装备,在楚云飞的进攻下李云龙损失十分惨重。

所以李云龙趁着战斗的间隙到赵刚处去借两千士兵,赵刚迫不得已答应了他,李云龙带着借来的2000兵力又一次重新投入战争,终于重创了楚云飞部队。

正是因为李云龙既有勇又有谋,更有亮剑的精神,无论遇到多么厉害的对手,无论遇到多么厉害的敌人,都能够亮剑,勇于牺牲,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争取胜利,才最终能够在与楚云飞的激烈战斗中以少胜多,取得胜利。

抗战进入困难时期,也就是41年到43年,八路军新四军部队的确进行了主力地方化,即确定部分主力部队作为机动部队在全区机动,一部主力以连为单位分散至辖区各县。

基层部队自由扩充的

基层部队自由扩充的,又不是李云龙能管的了的,老李身边只有一个警卫排而已,原本老李只是赌气号令全团集合,其实李云龙当时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部队,如果还只是一个一千多人的建制,要不要打县城,就得另说了,甚至有可能请求楚云飞,孔捷和丁伟帮忙,集结之前,老李心里也没底,直到部队集结,光主力部队就达到了七八千人,还有县大队区小队的配合,整体有上万人,瞬间达到一个师的规模了,底气信心就有了。

动用自已扩编的相当于一个师的兵力,通常可以。因为李对自已所属建制部队和对辖区内地方部队,可以行使指挥权,所以可以动用。但作战行动必须是上级部署的,或报经上级批准的行动,否则不能擅自动用。李云龙袭击伪军夺了一个营的骑兵装备,他与赵刚有段对话。

李不怕人告到旅长那里,是因为他提前向旅长要了一些行动上的自主权,旅长也默认了,否则违反军纪。作战当中总有特殊情况,来不及请示时,可临机决断,边行动边报告或事后立即报告。

李云龙当时是有权调动和指挥他所辖区的地方武装的

李云龙作为八路军一个主力团的团长,在当时是有权调动和指挥他所辖区的地方武装的,如县大队和区小队。另外,将在外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在当时通信极不发达的情况下,李云龙的友邻部队虽然没有接到上级命令,虽然是被动应对,但是为了打击日寇的统一目标,如孔捷的独立团等。还是积极参战。从而形成规模人数上的强大优势。

那么独立团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好呢?那还是要靠李云龙的指导思想好,打仗就要打赚,吃亏的仗是绝对不会干的。由于各个单位兵力少,所以大仗没有,基本每天都有小仗,什么伏击运输队呀,拔个炮楼呀,等等。打这些仗,基本不会有什么兵力损失,但是赢了就会大大改善装备,也就更能招兵了。独立团能够在困难时期,大大的发展壮大,除了手下们的努力扩张之外,也与李云龙的指导思想是分不开的。一个能打硬仗的“独立团”,肯定会有一个敢于亮剑的“李云龙”

抗战时期,八路军在不断发展地壮大自己

抗战时期,八路军在不断发展地壮大自己,国难当头,军队正是用人之际,只要有意愿加入八路军,我们就接收。虽然一个团的人数是有定额的,但是并不是你超过这个人数,你就能升官。升职还是要上级领导根据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还有资历来决定的。所以即使李云龙的部队人数达到了上万人,也还是团长。

李云龙的新一团、独立团在老蒋那里只是一个“黑户”,连正式的番号都没有!在抗战前中期,因为部队相对比较分散,战事又一直不断,八路军这些“黑户”的编制也相对比较混乱。而李云龙的独立团就是这样一种存在,虽然部队规模在不断扩充,但是编制却依然只是一个团。这就是为什么李云龙部整整八个营,早已超过了国军丙种师一个旅的规模,却依然叫独立团的原因所在。

***发动群众参军

由于日军战线过长,补给困难,所以日军只能占领大中城市及铁路点。对此,***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进入华北,华中的小城市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革命宣传,发动群众参军。这个时候八路军得到跨越式发展,总兵力由3万多人增长到40多万人,还不包括县大队和区小队等地方武装。到1940年8月的时候,光八路军就可以组织105个团进行“百团大战”。

我军拉队伍之所以速度快,当然就是因为深得民心。打鬼子、爱百姓,这就是最中心的两条了。故事里的独立团,也正是用这个情节体现我军神速拉队伍的奇迹。

  亮剑的故事是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的。

  李云龙的主要原型是王近山,相似度60%特点:

  ●20岁当上红军师长。

  ●王近山一直在徐向前的指挥下打仗,打起仗来不要命,人称“王疯子”。

  ●42岁当上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公安部副部长。

  1943年10月,王近山时任太岳军区二分区司令员时,奉命率队赴延安去保卫陕甘宁边区,途经敌心脏地区韩略村时,根据情报,一队日军将从此地经过,他见那里的地形险要,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他当即决定队伍停止前进,就地埋伏,准备打个伏击,好狠狠杀一下鬼子的威风和气焰。

  韩略,是临汾至屯留公路上一个小镇,距临汾三四十里。韩略村边有一条山沟,公路正巧从几米高的陡壁中间穿过。这种地形打伏击再好不过了。10月22日晚上,王近山指挥部队进入阵地设下埋伏。王近山和部下,当时谁也没想到,他们即将伏击的竟是由日军中队长以上军官组成的“日军官战地参观团”,王近山没料到,八路军总部也没料到,日本人更没有料到。

  指挥日军对太岳地区进行“铁滚式扫荡”的是日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为了展示他“新战法”的成果,特抽调近200名中队长以上的日本骨干军官,由他的亲信少将旅长服部直臣率领,来到太岳地区进行实战观摩。他原想在“战地参观团”面前炫耀一下自己的武威。

  10月23日上午8时许,公路远方腾起滚滚烟尘。王近山驾望远镜一望,路上一溜汽车,一查整整13辆,车上站满了日本鬼子。王近山心想,13辆汽车也就二三百人,而他此时有一千多人,吃掉二三百人很有把握。汽车渐渐驶近了,每辆车上都插着太阳旗,日军军官有说有笑,不时指指划划,好一副得意的样子,俨然把中国的土地当成了他们的“王道乐土”。当日军车队进入八路军的伏击圈,王近山一声令下:打�瞬间,公路两边枪声大作,掷弹筒,手榴弹,机关枪,步枪,犹如狂风暴雨,公路上顿作一片烟尘火海。也巧,毫无准备的服部少将率先成了枪下之鬼,完成了他“参观”的使命。然而这个参观团成员毕竟都是沙场老手,尽管失去了指挥,但枪声一响,立即进入战斗状态。虽然一辆辆汽车爆炸了,但他们从死去或伤员手中夺过步枪、机枪继续顽抗。王近山下令:“必须在20分钟内解决战斗�一营长,组织突击队冲入敌群消灭敌人�”一营长甩掉帽子,率队犹如猛虎扑向敌群,尽管敌人三五成群,背靠背互相掩护着与我军撕杀,但这些人来自各部队,没有战斗组织,很快被我军分割,逐一被消灭。冈村宁次苦心拼凑的所谓“战地参观团”,除三名装死留下性命外,其余包括一个少将旅长,六个大佐联队长,180个中佐和少佐大队长以及中队长全部毙命。

  复杂感情纠葛(历史主角:王近山)

  李云龙医院结识田雨以及电视中田雨好友张白露插足于李田之间的感情纠葛都取材于王近山的事迹。王近山曾受伤入院,当时为386旅772团副团长,同时入院的还有385旅769团团长陈锡联。王近山喜欢医院的院花韩岫岩,在陈锡联的撮合下,两人结为夫妇。在上世纪60年代,王近山喜欢上了韩岫岩的妹妹要与韩岫岩离婚,惊动了中央,毛主席亲自批示刘少奇处理此事。如果王近山非要离婚就开除党籍、军籍,撤销一切职务,转地方安排。王近山不为所动。最后被剥夺一切。令人叹息的是,韩的妹妹无法承受这种压力,在指示下来之前就和王近山分手了。王近山以后至死也不愿意再看到韩岫岩。

  伏击日军士官团(历史主角:王近山)1943年10月,王近山时任太岳军区二分区司令员时,奉命率队赴延安去保卫陕甘宁边区,途经敌军心脏地区韩略村时,根据情报,一队日军将从此地经过,他见那里的地形险要,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他当即决定队伍停止前进,就地埋伏,准备打个伏击,好狠狠杀一下鬼子的威风和气焰。10月22日晚上,王近山指挥部队进入阵地设下埋伏。王近山和部下,当时谁也没想到,他们即将伏击的竟是由日军中队长以上军官组成的“日军官战地参观团”,八路军总部也没料到,日本人更没有料到。

  10月23日上午8时许,公路远方腾起滚滚烟尘。王近山驾望远镜一望,路上一溜汽车,一查整整13辆,车上站满了日本鬼子。王近山心想,13辆汽车也就二三百人,而他此时有1000多人,吃掉二三百人很有把握。此役,冈村宁次苦心拼凑的所谓“战地参观团”,除3名装死留下性命外,其余包括一个少将旅长,6个大佐联队长,180个中佐和少佐大队长以及中队长全部毙命。这和《亮剑》中李云龙率部全歼“日军士官团”如出一辙。

  主创佐证

  还原个人何如还原历史

  李云龙、楚云飞、赵刚……这些《亮剑》中亮出气概的硬汉在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原型,观众和读者说了都不算,恐怕只有原著作者都梁最有发言权。但行事低调的都梁拒绝了记者的电话采访,这个让全国“亮剑”迷关切的问题一度搁浅。不过,从该剧主创人员、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以及该剧军事顾问那里,记者收集到大量的资料,通过他们的理解和佐证,这个长期众说纷纭的话题似乎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

  主演童蕾:李云龙是英雄集合

  对于剧中人物,尤其是“老夫”李云龙是否在历史上有人物原型的问题,扮演李云龙“少妻”田雨的青年演员童蕾在拍戏的短暂间隙,长话短说,“其实这就是个现实与艺术创作的巧妙结合,在这之前,我也有相同的疑问,所以一次遇到作者都梁,曾经问过这个问题。他很明确地给我解释,《亮剑》中的人物是嫁接的,拼凑的,并不是说历史上某个人就是剧中人的原型,而应该这样说,这个人是历史上很多人的集合体,对李云龙来说,他就是很多很多英雄军人的组合。”对于都梁这样的创作手法,童蕾非常认同,“都梁本身是部队军人出身,他当过特种兵,有军队生活的经验,而且他平时很喜欢研究军事、历史,他能写出这么优秀的作品,是有积累的。这里面有他身边真实发生的事情,也有些是他的想像。但只有深刻了解这段历史才可能写得这样好。”

  主演张光北:楚云飞是真实缩影

  在剧中饰演与李云龙亦敌亦友的楚云飞的演员张光北对自己的角色评价相当高,“他是个学者式的军人”。这个学者式的军人是否又是某位国民党军官的缩影呢?“我相信历史上绝对有这样的国民党军官存在。可以这样说,《亮剑》这部剧对国民党军人做到了公正和真实的反映。之前,不少影视作品里的国民党军人形象都被不同程度地歪曲了。我是军人出身,平时也喜欢看军事方面、历史方面的书籍,在中国的战争史上,国民党与***携手共战是事实,像楚云飞这样的国民党军官也存在。据我了解,当时黄埔军校就真的有这样的人,而且很多事都曾经发生过。”

  那是否楚云飞这个人是某位历史个体人物呢?对此,张光北认为:“毕竟不是为某人写传记,所以不可能一一对应,楚云飞可能是两个人的缩影,也有可能是三个、四个甚至更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身上的精神绝对是真实的,所以才有那么多老军人打电话给我,感动得落泪。”

  导演张前:这里有历史的影子

  “这个人物是虚构的,没有原型。”导演张前是记者采访中第一个坚决否认“李云龙”、“楚云飞”等有原型的人。“李幼斌把李云龙演得很真实,那是因为他身上的味道像李云龙,但是,根本就没有李云龙这个人。”虽然否决了历史上存在李云龙的原型,但张前一再强调,李云龙这个人物是绝对真实的,是观众能摸得到的英雄。当记者质疑“既然没有原型,如何真实”,张前反问:“什么叫真实?这是一部戏,不是纪录片,真实只是给人一种心里感受,真实的质感造成真实的感受。如果一定要与现实扯上关系,我只能说,这里面有历史的影子,作者还原的未必是某个人,而是整个大环境。”

  责编董保存:谁像谁反倒是骗人

  “这个是谁,那个是谁,这种处理在收视率上是起作用的。”小说《亮剑》的责任编辑董保存的话有点一针见血。他坦言:“《亮剑》的特点就是虚实结合,不管小说还是电视剧,让人看起来总能找到历史的影子。这是它的魅力之一,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地方。有很多人尤其是当年打过仗的那些人的部下、子女和喜欢军事的观众都会猜测,谁是谁,这个对收视率很起作用。但谁又会是谁呢?如果都把他们弄成一个模子,像谁像谁,那反倒是骗人了。”

  军事顾问方凯声:战场情况是真实的

  该剧军事顾问方凯声大校则透露:“前几天,有几个老上将的孩子和两个中将的孩子和都梁聚在一起谈了《亮剑》,都感觉很亲切,说看到了父辈的影子。还有很多老将军给我打电话,他们都在议论这部电视剧,都认为很贴谱。这说明什么呢?《亮剑》真实地还原了历史,反映的人物、事件和矛盾冲突都力求贴近当时的历史真实。”那究竟剧中的人物是不是有原型呢?“《亮剑》的每一段都综合了很多人物和事件,并没有特指哪一个,都梁只不过是把时空做了移位,但是战场的情况都是真实的。”当问及李云龙身上可能有谁的影子时,方大校笑道:“这可多了!当年郑维山就喝酒骂人,敢临阵抗命。打北平的时候,毛泽东在西柏坡部署了,郑维山在没有任何命令的情况下擅改战术。结果呢?郑维山是正确的。”

有,原型是开国中将王近山,也是《亮剑》李云龙的原型,是个猛将。编剧用单战(善战)作为他的化名,后改名“单战”。

王近山(19151029—1978510),湖北省红安县高桥镇程河村许家湾人。1930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在革命生涯中,历任红军师长、八路军旅长、野战军兵团副司令员、志愿军兵团副司令员等职,

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川陕苏区反“围攻”、红四方面军长征、晋东南反“九路围攻”、上党战役、、襄樊战役、进军大别山、西南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等。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78年5月10日在南京病逝,享年63岁。

扩展资料

战争年代的王近山将军:

王近山在红四方面军当连长时,和敌人争夺一座山头,他大喊一声,带领士兵冲上去,与数倍于我的敌人展开肉搏。手枪无法发挥作用,他就上去抱住一个大块头的敌人一起滚下悬崖。一块尖石把他的头穿了一个洞,鲜血如泉涌,

但他全然不顾,拔出手枪把敌人活活砸死。当战友们在山下找到他时,他已经昏迷过去了。自此,“王疯子”头上留下了第一处伤疤,洗澡时都不能用劲揉搓。

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油县南边打敌援兵,担任团长的王近山率领部队出击,头部又一次受伤,战士们用担架抬着他往后方转移。当时,前线情况十分紧急,徐向前总指挥赶到前线,

第一句话就问:“‘王疯子’在哪里?”躺在担架上的王近山听说徐总指挥问他在哪里,拔出手枪命令担架员:“回去!快回去!”他重返前线,坐在担架上指挥部队反击,头部又一次负伤。

1937年冬,在抗击日军对我一次围攻时,王近山指挥部队迅速占领制高点,拦腰切断了敌人。敌人一梭子子弹打来,击中了他。当时王近山竟没有感觉到,继续指挥了5分钟左右。后来战友看到他军衣渗出血水,才发现负伤了。

此役,王近山两处受伤:一处是子弹打中肺部,造成肺贯穿伤;另一处伤在左上臂,形成肱动脉血肿。当时王近山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副团长。

-王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