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心狠手辣,为何这样一个霸主会选择兵马俑,而不是活人来为自己殉葬?

游戏攻略06

秦始皇心狠手辣,为何这样一个霸主会选择兵马俑,而不是活人来为自己殉葬?,第1张

始皇心狠手辣,为何这样一个霸主会选择兵马俑,而不是活人来为自己殉葬?
导读:据史记记载,秦王嬴政位于13岁即位,从前230年开始了统一中国的霸业,秦王嬴政在统一中国的时间前后不也过在用时10余年间。这其中也和他祖上多年的积累脱开不开关系,而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一些名将也更是秦王嬴政和秦朝的大业推向了光辉的高潮。当时战国

据史记记载,秦王嬴政位于13岁即位,从前230年开始了统一中国的霸业,秦王嬴政在统一中国的时间前后不也过在用时10余年间。

这其中也和他祖上多年的积累脱开不开关系,而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一些名将也更是秦王嬴政和秦朝的大业推向了光辉的高潮。当时战国四起,分别是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等人。

而当时的赵国的实力也是不弱,只是当时的君王太差劲,才造成在厉害的将领,也只能是落个亡命的下场。在这里最要说说的就是李牧,当时的李牧有着“李牧死,赵国亡”的俗称。他在宜安之战中重创秦军,此次战役又被后世称之为番吾之战,秦军损失了十万多人,秦军将领桓齮畏罪逃亡燕国。

所以在当时的嬴政看来,要想灭掉赵国就先要除掉李牧。于是嬴政就采用了离间计,可怜的是李牧遇上了一位昏君,被除去兵权不说,甚至还丢了性命。

按照当年拔营攻寨的那个年代来看,想要建立霸权还是得靠武力,扩充疆域也是要靠武力的。就在嬴政一统了中国之后,他也渐渐的不愿意放弃到手的权利,一心想着长生不来,永远统治着天下。嬴政为了自己的长生大计,多次听信方士的言语,前往东海去寻访仙人,只是也一直没有结果,也许按照他当时的想法就是,即使自己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军队也是必不可少的。于是丞相李斯就揣测帝皇的心思,开始规划秦始皇陵,从而,也在有了2000多年后,再现与人们眼中的兵马俑。

其实,在古老的中国一直就有着陪葬的习俗,从殷商时期再到战国的时期后到秦朝,陪葬的习俗也是愈演愈烈,而在殷商时期的也曾在一些墓葬中发现了兵佣,不过当时的比例是缩小的,而像秦朝这样如同真人大小的兵马俑,此前是并没有的,也仅仅是在秦始皇的皇陵之中才有,也许是丞相李斯或者是管辖建造皇陵的能工巧匠为了讨好嬴政才这么做的吧。

也许当时嬴政的想法是想利用兵马俑取缔一部分人的陪葬,但是真人陪葬嬴政也不可能没有想过,只不过当时嬴政去世的太突然,根本就没有给嬴政的准备时间。再者说了,后来的公子胡亥更是被赵高提携为了傀儡的秦二世。当时的赵高也只是让与他不对头大公子扶苏和蒙恬将军陪葬之后,其余没有威胁的人他也就没有必要再让更多的人去陪葬了。

虽然,秦兵马俑并不是嬴政所创,但是他去成就了那个时期丧葬制度的典型,也给后人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其主要也是它的规模和逼真程度在当时也已经是问鼎了一个时代。

看着这一群默默的秦俑,除了缺少没有肢体语言的和神态之外,似乎让人恍惚间回到了2000多年前的战场上,这在秦始皇看来,也唯有这恢弘的场面,才能衬托出他的帝王霸气,他更是要时刻统领着这支军队,去征服着一个个的战场,即使是去了另一个世界他也依旧要做一个王。

分类: 社会/文化 >> 历史人物

问题描述:

用略为简洁的语言评价秦始皇~~要求语言有韵味,不是那种死板的说明文,一定不可以转别人的~~好的话还可以加分~~

解析:

秦灭六国而一统天下,抚四海而震寰宇。除夏周之旧礼,兴大国之新法。可为第一。

每次看三国,都看到开头第一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不可谓不经典。这里引用之,以证明始皇帝之伟大。

始皇之功,功在千秋。

作为世界上最早封建王朝的皇帝,秦始皇的每一项措施都可谓是历史性和创造性的。比如秦朝设立九卿,后世千年皆效仿之,虽每朝每代有所改动,而基本框架则已经确定下来。

这就是创造。

——创造历史,创造奇迹。

后世虽也有杰出的皇帝,变法治国。但始皇之威,长久以存。

戍北关而战南粤,秦朝大帝用无上的国力像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而第二个千年最后一次展现中华雄风,却已经是15世纪三宝舰队下西洋。

后人有诋毁大帝残暴,不以人民为念。

却不知道说起穷兵黩武,汉武帝刘彻更是此中翘楚。

说起残暴不仁,隋炀帝杨广肯定不甘人后。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皇帝,嬴政已经做得够好。

至于以人民为念

——历来所有君王又有哪个是真正把人民当作亲生父母供养,

政治,永远不是大多数人手中的玩具。

天下处定,宇内任不安定。

历代开国帝王采取铁血措施实在是有必要之及。

有否要等到叛军临城,国家不保,再效杯水车薪之劳?

秦皇睿智,废儒家而尊法律。

后世不能善终,死灰又复燃。

假设一下,处于某种特定的条件,有一天中国或者某个国家统一了地球。

那么这个国家应该怎么做?

秦始皇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第一:发展交通。

第二,统一度量衡。

秦朝修筑旱路水路,以咸阳为中心蛛网式向全国铺展而开。

秦朝废除诸侯制,加强中央集权,地方上不再驻有重兵。

古代通信不发达,修建道路对剿灭流寇,消除叛乱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就算是到了现代,高机动性仍然是各国部队的发展方向。

——美国之所以能在军事上称霸全球,在很大程度上和其军队极高的机动性有关。

君不见攻打伊拉克之时,萨达姆的部队可谓在瞬间就剿除了武装。

(至于伊军游击部队零星的抵抗,连反抗都欠奉的民族还有希望么?)

而说到统一度量衡:

自二次大战之后建立起‘布雷顿’森林体系,全世界就开始用美元作为指定的参照标准。知道后来的经济危机,亚洲欧洲的再次崛起,才使美元开始滑落。

而四五十年代的美国,不正是当年秦朝的翻版。

最强大的国家,最强横的暴力机关,最有力的国家机器。。。

如果不是各个民族的文化差异太大,而标榜自由的美国人打着不干涉其他民族的旗号,如果不是那历史少得可怜而没有特别悠久灿烂的文明,那么上世纪中叶对全世界来说,又何尝不会是一场噩梦。

秦皇之功,虽不能说是后无来者,却绝对是前无古人,甚至连外星人也比不上:)

有人说他是暴君,这一点我不能完全认同,虽然羸政同志的工作态度值得商洽,但其具体残暴行为还是查无实据的嘛,这一点,多是以讹传讹罢。谁能说出其残暴行径?

什么?修筑万里长城劳民伤财,还有孟姜女哭长城千古传说为证?又还有他焚书坑儒这个残暴不仁的史实?还有他修陵墓、建阿房宫这些不争实事?

好,就这些?这些事实确实存在,我们也不能否认,但我要为羸政同志说一句话:这些事他没有完全作错。不信?我们就这些事实作一下分析,看看他到底做错了没有。

首先,说到该同志劳民伤财修建万里长城的事。我要说这不是他的过错,反过来说,应该是他的一大功绩。这并不是为他说话,也不是因为他修筑的长城到了今天仍成为了我们祖国的骄傲,而是因为事实确是如此。众所周知,秦始皇统一六国之际,北方匈奴游牧民族一直是我国中原人民的心腹之患,他们烧杀抢掠、奸*残暴、冥顽不化。羸政同志为了中原人民的生命保障,为了确保尽量少有战事。组织修建了这一项积极防御工事,尽量避免战争,这是关系国防建设千秋大业的事情,其作法是可取的嘛,其精神是可嘉的嘛!什么?你们说该同志的强征民夫工作方法问题?以致于多少人民群众夫离子散,也有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悲壮故事?这里,我要说一说了,诸公想一想当时的情形:六国初统,人心尚未完全统一。要在那时寻求全国亿万人民的认知统一,可能吗?再说那时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也没现在这么高嘛!要是像现在号召抗美援朝那样号召人民志愿参加那一项国防工程绝对是不可能的事!而且,羸政同志当时是否属于强征民夫那也不可一口定论,或许他本意是好的,却是手下的官吏领会错了呢。还有,羸政同志本人崇尚的是法治,法治,本来是采取强硬手段的嘛,其认识到只要完成国防目标,一切法律手段都是可取的吧。这里,我特别要批评一下孟姜女同志,作为人民中的一员,丈夫为国防事业捐躯,应该是光荣的嘛!再有怨言,也不能哭倒长城八百里啊。要知道那八百里长城是多少人血汗的结晶呀!再说了,你的情况,我相信在那时,也不算多数嘛,全国那么多人民都能承受,你为什么要哭天喊地?哼,不许叫屈,当然我也知道你悲夫所亡,心情难受,这是可以理解的嘛!但你也要想想,人死不能复生,你孟姜女就能拿你丈夫辛苦修建的长城出气吗?

好了,再说说羸政同志的第二个问题,也就是关于他焚书坑儒的残暴不仁的指控。这一点,虽然史有记载,但还是那句话: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大家知道,秦始皇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大业。同志们啊,在当时蛮夷不化的时代,统一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啊!不仅要完成国土的统一,更重要的是要完成思想的统一啊。要知道这是一项多么艰巨的事情,对少数防碍思想统一的言论和文人,必须纠正嘛。我说过,该同志崇尚法治,就是以法治国。所以该同志对这些不利于国家统一的言论和少数不法文人采取极端而果断的手段也是无可厚非的嘛!再说了,当时是否对这些人实行过教育政策,或是否因为他们一再激怒了羸政同志,这都是大家所不知道的嘛。作为一个完全统一大业的君主,必须要有极端的性格,要有强有力的手段及非同一般的魄力,也不要害怕后世毁誉的才行嘛。这一点,该同志作得很好,不应再有什么争议了。

最后,就羸政同志的最后一个问题来说一说,就是他修陵墓、建阿房宫这些不争实事。老实说,这一点,本人也不大赞成,但却没有多大理由反对,但有一点值得肯定的就是:不值得效仿!为什么不赞成呢,这大家都知道,不可以以公谋私,不能以国家财富为个人谋福利。为什么又没有多大理由反对呢,这还是要放到当时的情况去看:当时是封建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这样一种思想下,该同志作为前所未有的一个大国的君主,为自己修建非同一般王陵,盖一座豪华非常的别墅,有什么好说呢。虽说那王陵、别墅规模大了些,但还是与其身份相适应的嘛!君不见,据说有一个小小的村官,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其规模还不下于王陵呢,这还是发生在现在崇尚火葬、严惩腐败的社会,那么我们对羸政同志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在这里,我又要批评人了,而且是极为严厉地批评人。诸位想我要批评谁?哈,猜不着?我要说的是楚霸王项羽,该同志一把大火烧了八百里阿房宫,难道不知道羸政同志建设不易吗?看不惯也不应该把它毁于一炬呀,我们也应该提倡拿来主义嘛!该同志也还是贵族出身呢,一点眼光与器量都没有,应该严厉批评!我想阿房宫的处理问题如果交给刘邦同志去处理,应该会妥当些,他应该会理智地保留这建之不易的文化遗产的。不过当时的形势也不容他去处理这些事了,这里且不说罢。好了,扯远了,不过也说完了。

最后对秦始皇羸政同志作一个总结:该同志总体来说是好的,功劳绝对比过失大,如果功过分开算的话应该至少是八二开,也就是八分肯定外持二分保留意见吧。

好了,完了,大家对羸政同志还有什么意见没有?有问题的请举手,欢迎不同的意见参与讨论嘛!

人物评价

历史功绩

将影响较大的几项功绩罗列如下:

确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提出“皇帝”称谓,创千古先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

秦始皇(《三国志12》历史武将)

3废分封,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创立宰相,兵部、户部等官职,历时数千年之久;

4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大大便利国内商业和文化交流;

5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

6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7修建驰道,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始于秦朝。驰道和栈道的修建, 是秦汉时期规模宏大的筑路工程,对于陆路交通的发达,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具有重大的意义。

8修建长城,抵御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线,长城长期成为国界;

9开拓疆土,南征南越,将福建、浙江、两广纳入中国版图。

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至此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10修建郑国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改造了盐碱地4万余顷,使土地贫瘠的关中地区迅速富庶起来。

历史首创

是世界第一位皇帝,

首次完成中国统一大业,

第一位建立郡县制,

建立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

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名人评价

战国军事家尉缭认为:“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史记秦始皇本纪》

司马迁在《史记》认为:“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秦始皇本纪》,“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李斯列传》

西汉政论家主父偃认为:“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西汉名臣桑弘羊的论著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是“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新朝建兴帝王莽:“功越千世!”

东汉史学家班固虽然批驳秦始皇残忍,但依然肯定了秦始皇的一些制度是“施于后王”的制度,认为“三十七年,兵无所不加,制作政令,施于后王。盖得圣人之威,河神授图,据狼、狐,蹈参、伐,佐政驱除,距之称始皇。 ”

范晔在《后汉书》中提出:“汉承秦制”。[44]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汉武骄奢,国祚几绝。”

唐朝思想家柳宗元在名著《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符合了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所谓“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非圣人意也,势也。”

明朝著名改革家张居正认为:“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周王道穷也,其势必变而为秦,举前代之文制,一切铲除之,而独持之以法。西汉之治,简严近古,实赖秦之驱除也。惜乎扶苏仁懦,胡亥稚蒙,奸宄内发,六国余孽尚存。因天下之怨,而以秦为招,再传而蹙,此始皇之不幸也。”

明代大思想家李贽在《藏书》中高度评价秦始皇:“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祖龙是千古英雄挣得一个天下。”

清末思想家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清末又一位史学先驱夏曾佑认为:“有为汉一朝之皇帝者,高祖是也;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汉武是也。”

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柳翼谋在《中国文化史》评论道:“始皇时代之法制,实具伟大之精神,以一政府而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是固国家形式之进化,抑亦其时思想之进化也。”“盖秦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惟秦虽有经营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

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吕思勉认为:“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政治实在是抱有一种伟大的理想的。”《中国通史》,“秦人致败之由,在严酷,尤在其*侈。用法刻深,拓上不量民力,皆可诿为施政之误,*侈则不可恕矣。”《秦汉史》

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倾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鲁迅先生认为:德国的希特勒先生们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但是结果往往和英雄们的豫算不同。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农书和医书,而秦以前的这一类书,现在却偏偏一部也不剩。(《华德焚书异同论》)

近代学者陈登原在《国史旧闻》中认为:“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

梁启超先生在《战国载记》中认为:“秦始皇宁为中国之雄,求诸世界,见亦罕矣。其武功焜耀众所共知不必论,其政治所设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并认为秦始皇在武功上和创建制度的规模上都不失为盖世之雄主,而其失败在于奢侈、专制、忌刻。汉代所撰成的史籍多叙述秦始皇的*侈和暴虐,读史者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不应被前人有所偏执的记载所左右,需要以客观的态度作公允的评价。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秦始皇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之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谴责?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这样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这样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中国大历史》)[45]

《真秦始皇》的作者程步认为:秦始皇不为暴君,如果搞一个暴君排行榜,秦始皇绝对进不了前十。

毛泽东评始皇:1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2一次,他对章士钊讲:你们讲***等于秦始皇,不对,超过一百倍。3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又说: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4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5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6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7秦皇汉武,略输文采[46]。

西方人论始皇

尽管秦朝仅仅延续了15年,但秦始皇确立的统治模式却一直延续下去。秦始皇是中国2000余年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主要设计者,影响之深广,为任何其他帝王所难以相比。世界历史上,开创了一个庞大帝国的帝王还有很多,但他们的实际影响却无法同秦始皇相比。

中国人口历史上一直占世界人口的20%以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就可视为对世界有重要影响(麦克·哈特语),而且由于中央集权和忠君思想,帝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远大于对其他许多国家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秦始皇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方人向来敬畏中国疆域之广阔,尽管在历史上,中国的人口数量不如欧洲。区别在于,欧洲总是小国林立,而中国则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主要是由于政治及社会因素造成,而不是山脉阻隔等地理因素。当然,中国的统一,不能仅仅归功于秦始皇个人,还有其他人起过重要作用,如汉武帝、隋文帝等。

在西方,人们常把秦始皇与罗马帝王恺撒相提并论。大体说来,罗马帝国与秦统治时期的人口、面积差不太多。但比罗马帝国统治时间短,恺撒死后,帝国分崩离析。秦王朝则不然,这是秦始皇独具影响的原因。因此在任何一个世界杰出帝王排行榜上,秦始皇几乎都被排在最高或接近最高的位置上。[47]

4统一六国的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小国林立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5家族成员

家世

祖先

高祖父:秦惠文王嬴驷,嫡高祖母:惠文后,亲高祖母:宣太后

曾祖父:秦昭襄王嬴则

祖父:秦孝文王嬴柱,嫡祖母:华阳夫人,亲祖母:夏姬

父母

父亲:秦庄襄王嬴子楚(原名异人)

母亲:赵姬(说法不一有说吕不韦的舞姬,也有说赵国将门之后)

后妃

妻妾:后宫数量众多。

子女

儿子

秦始皇一共有儿子23人,但是留下姓名的只有四个。

嬴扶苏(长子)

公子高(嬴高)

公子将闾(嬴将闾)

嬴胡亥(第十八子,史称少子,即秦二世)

女儿

秦始皇有10个女儿,留下姓名的只有7个。

华阳公主嬴元曼(长女)

嬴阴曼

嬴诗曼

华庭公主嬴嫶曼

嬴惠曼

嬴丽曼

嬴季曼

孙子

秦三世嬴子婴(也称秦王子婴):嬴扶苏嫡长子、秦始皇的嫡长孙。史学界还有说法是秦始皇的弟弟。

6秦始皇陵

秦始皇即位不久,便开始派人设计建造秦始皇陵。骊山墓从秦王登基起即开始修建,前后历时三十余年,每年用工七十万人修建。现在留存的墓从外围看周长2000米,高达55米。内部装修极其奢华,以铜铸顶,以水银为河流湖海,并且满布机关,顶上有明珠做的日月星辰。仅看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就可看出当年修建这座陵墓的百姓负担之重。并且,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后全部被活埋(这是二世所为)。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

秦始皇陵复原图

帝嬴政的陵墓,位于中国北部陕西省临潼县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48]

秦始皇陵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都城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0多个。

7历史争议

身世质疑

秦王扫六合

《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始皇之母赵姬原是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将赵姬献给异人,后来赵姬至大期生子名政;又《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司马迁在《史记·吕不韦列传》里说,吕不韦将有身之姬献于异人,这与“取九月生子正(政)”的记载是吻合的。

可见,连司马迁自己也不知道嬴政的真实身份,“仅以听闻记之”而已,所以前后记述自相矛盾。[49]

死亡

秦始皇的死如他的身世一样引起了后人的争议。史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说死于疾病,一说死于非命。

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关于秦始皇之死,《史记》记述很多,分别见于《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蒙恬列传》等处,死因已明,无可置疑。发现了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陨石和出言“今年祖龙死”的“仙人”。秦始皇很迷信,这些现象使他感到恐惧不安。为了消灾避难,寻找长生不老药,秦始皇听从了一名相卜者的建议,准备第五次巡游。然而由于一路劳顿,秦始皇到平原津(今山东平原附近)就病倒了。赵高奉命写遗书,给受命监军河套的秦始皇长子扶苏:“与丧命咸阳而葬。”信还未发出,秦始皇就死在沙丘行宫(今河北邢台市广宗附近)。

有的学者认为,秦始皇自幼有疾,所以体质较弱。他勤政,每日批阅文书一百二十斤,工作极度劳累;加以巡游中七月高温,以上诸因素并发,促使他在途中病发身亡。至于他死于何病,有人认为他死于癫痫。癫痫发作一般分四个时期:起初头晕、胃部不适,继尔突然意识丧失,隔肌痉挛,面色青紫、瞳孔散大、呼吸暂停,然后全身肌肉抽动、口吐白沫,最后数十分钟才能清醒。郭沫若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推测秦始皇幼时患有软骨症,时常患着支气管炎,所以他长大后胸部和鸷鸟一样,声音似豺狼,后来由于政务繁重,引发脑膜炎和癫痫等病症。后来秦始皇渡黄河,癫痫病发作,后脑壳撞在青铜冰鉴上,加重了脑膜炎的病情,人处于昏迷状态;当车赶到沙丘后第二天,赵高、李斯发觉秦始皇已死去多时。

持第二种观点的人从几篇有关秦始皇死亡情况的史书推敲,发现了可疑之处。这次出游随从人员主要有赵高、李斯、胡亥等人,上卿蒙毅也在随行之列。蒙毅是蒙恬的亲弟弟,扶苏的亲信,可是当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时,蒙毅被遣返回边关。从突然的人事变动来看,这似乎是赵高等人的计谋。因为蒙恬领兵30万随公子扶苏驻防上郡,从秦始皇的身边遣走蒙毅,也就是去掉了扶苏的耳目;加之赵高曾被蒙毅治罪而判死刑,后因秦始皇赦免,赵高才恢复官爵,赵高从此对蒙毅恨之入骨,发誓要灭掉蒙氏一族。

8文学作品

李白

古风(其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杨波喷云雷。 鯮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古风

  秦皇按宝剑,赫怒震神威。 

  逐日巡海右,躯石驾沧津。 

  征卒空九宇,作桥伤万人。 

  但求蓬岛药,岂思农鳸春。 

  力尽功不赡,千载为悲辛。

怀古

今日忆秦皇,虎视傲东方。一朝灭六国,功业盖穹苍。

  立志平天下,西北驱虎狼。役民数十万, 长城起边疆。

  欲寻不死药, 皇朝二世亡。不见始皇帝, 天地一苍茫。

王安石

秦始皇

天方猎中原,狐兔在所憎。

  伤哉六孱王,当此鸷鸟膺。

  搏取已扫地,翰飞尚凭凌。

  游将跨蓬莱,以海为丘陵。

  勒石颂功德,群臣助骄矜。

  举世不读易,但以刑名称。

  蚩蚩彼少子,何用辨坚冰。

9影视作品

电视剧

《秦始皇》刘永 饰 秦始皇

《古今大战秦俑情》罗嘉良 饰 秦始皇

《神话》臧金生 饰 秦始皇

《寻秦记》林峰 饰 秦始皇

《宰相小甘罗》谢苗 饰 秦始皇

《吕不韦传奇》吴军 饰秦始皇(青年)、王帆 饰 秦始皇(少年)

《东周列国·战国篇》郭涛 饰 秦始皇

《秦始皇与阿房女》刘德凯 饰 秦始皇

《秦始皇》张丰毅 饰 秦始皇

《寻秦记》林峰 饰 秦始皇

《楚汉风云》雷明 饰 秦始皇

《楚汉传奇》于和伟 饰 秦始皇

《楚汉争雄》寇世勋 饰 秦始皇

**

《古今大战秦俑情》陆树铭 饰秦始皇

《秦颂》姜文 饰 秦始皇

《英雄》陈道明 饰 秦始皇

《木乃伊3》李连杰 饰 秦始皇

谢谢你的关注

传统的观点认为秦朝亡于苛刻的法治和无休止的暴力。综合各种的说法,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秦国的法治推行了100多年之后,其本身已经逐步地走向了僵化。第一,史记陈胜世家中记载陈胜吴广因为延误了戍期,法令失期当斩,陈胜吴广遂反。但是大雨应该是一个相当有力的免责或减责事由,但是陈胜吴广却并不认为有这样的可能性。我国学者宁汉林就曾指出:秦朝刑律之失,在于不区分情节,只要发生刑律中所规定的后果,一律论处。

2,秦国在伐灭六国之后,国家面临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可以在一隅行之有效的制度,却不能在全国全面开花。可以从陈胜吴广的戍边来看。春秋战国时代国家疆域小,百姓戍边来回旅途短,戍边时间也不长。但是到了秦朝以后国家太大了,这个制度就会出现问题。到汉朝就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允许百姓以钱代戍(费300文钱请人代为戍边者称为“过更”,自己戍边称为“践更”)

3,秦朝官吏的执法过于粗暴。秦国是个耕战国家,奖励军功。统一之后原本应该早日结束的军事管制制度被无限期延长了。秦朝的地方官吏多为军人(如灭韩的将领叫内史腾,之后即为秦守韩地),他们缺乏应有的执法素质,手段往往粗暴。比如押送陈胜吴广的那两个尉,“吴广忿圭尉”“尉果笞广”。也因为这样,在陈胜起义之后,“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甚至有的秦朝官吏已经表明态度要依从起义转而伐秦(如吴守令),百姓仍然不原谅他们。

4,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陈胜吴广在起义之后也不过是一群亡命徒,但是就是这样的亡命徒在起事之后,以数百人之众,就能“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酇、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由此可见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

5,从陈胜吴广以扶苏和项燕为号召来看(而根本不顾后者的国家正是被前者的父亲所伐灭),显然百姓只是恨那些官吏和苛政,对秦室并无特殊的恶感,政治宣传失败。

6,秦朝的徭役过于严重,并伴有族群间的歧视。稍微一观察,我们发现,刘邦、项羽、英布等秦末枭雄,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关东人,而且他们几乎都有在关中服徭役的经历。就目前对始皇帝陵边修陵民工瓦当的发掘来看,记载的籍贯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关东地区的郡县。秦朝修筑直道,伐匈奴百越,所需要的粮草大部分来源于关东地区。我记得探索与发现当中有一期说秦朝伐匈奴的粮草来自于齐地的,运粮食的车队要2次翻越太行山,3次度过黄河,每655石粮食中只有1石可以到达前线。由此可见对关东经济的掠夺到了什么程度。

7,秦国的统一进程具有殖民征服般的政策,这使得关东人遭受了极大的苦难。秦国凡攻略一地,必夺其地,迁徙秦民居之。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二十一年“错攻魏河内。魏献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东赐爵,赦罪人迁之”;“二十六年,赦罪人迁之穰。侯厓复相。二十七年,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三十四年,秦与魏、韩上庸地为一郡,南阳免臣迁居之”;等等等等。这也是上面所说刘邦、项羽、英布等秦末枭雄,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关东人,而且他们几乎都有在关中服徭役的经历的原因。而且,秦国关中地区的人只是苦于严厉的法律,而并不是苦于徭役,他们的经济并没有受非常大的损耗。这也是为什么在秦末大起义之后,所有的爆发点都在关东,而关中地区始终没有发出一叮点火花;刘邦进关只是约法三章,就使得民大悦;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占有了关中,粮秣极为充足的原因了。

8,是秦***素质的变化。秦国讲求法治,这种法治是建立在君权基础之上的,皇帝的个人素质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显然在秦始皇死后,即位的二世才能远远不如秦始皇(虽然按史记的记载,二世即位之后的春天就出行郡县,在4个月内东到浙江北达渤海并太行而还,如果这个记载是事实的话,这无疑创造了古代交通条件下的高速度记录。这似乎可以说明秦二世并非无能之君,但是显然的,即便如此,二世个人的阅历和火候显然不足以担当重任)

追答:打天下需要的是勇猛凶狠,守天下则需要安抚和善待,贾谊著名的《过秦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说法几乎是分析秦亡原因定论。

2

分享评论

率土之滨赛季制地缘战略游戏开创者

值得一看的三国三国相关信息推荐

网易策略游戏扛鼎巨作率土之滨,全球6000万策略爱好者的首选!

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广告

「天猫11月11日终极狂欢」24期免息购新机!

值得一看的三国志相关信息推荐

「天猫11月11日终极狂欢」手机钜惠,24期分期免息助你精选好货轻松购!

shoujitmallcom广告

十分钟有问必答

561人正在问

强盛百年的秦国,为什么统一六国后才十几年就灭亡了

去提问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秦国那么强大,为什么统一六国后才十几年就灭亡了

进行了太多的大工程和战争,超过了当时生产力的承受水平,比如阿房宫,比如长城,比如北逐匈奴,比如南征百越,再比如天下的驿道,等等等。 百姓的生活,处于极度崩溃的边缘,所以,一旦始皇帝去世,变乱就开始了。 秦始皇,还是太过好大喜功了一些。

243浏览2017-03-14

大秦帝国那么强,为什么统一六国后才十四年就灭亡了

前210年秦二世胡亥即位。他进一步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以“税民深者为明吏”,以“杀人众者为忠臣”。他令农民增交菽粟刍藁,自备粮食,转输至咸阳,供官吏、军队以至于狗马禽兽的需要。他继续修建阿房宫,继续发民远戍。徭役征发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农民的困苦达于极点,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已经到一触即发的地步。在农民酝酿反秦的时候,潜伏着的六国旧贵族残余势力也在俟机进行分裂活动。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东郡出现“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刻辞,就是这种分裂活动的征兆。

1赞·145浏览2017-05-05

秦朝统一了六国,为什么几十年后这么快又灭亡了

苛政猛于虎,朝廷不知道体恤百姓,赋税徭役过度,百姓不堪其负。和隋朝一样,大量财富藏于朝廷,而且修长城阿房宫,秦皇陵等,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受压迫的人,都起来响应了。接着各地贵族农民起义不断,终于瓦解强盛的大秦帝国。

62浏览2017-07-20

秦国统一六国之后,为什么在秦国灭亡后却没有再分裂

秦灭亡以后天下又短暂的分裂了,后来被刘邦统一了

1赞·128浏览2018-06-01

秦始皇继承“六世余烈”,秦国历经百年统一中国,为什么十几年就灭亡了?

秦朝灭六国统一中原总共经历了接近百年的时间,这百年时间,秦国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是特别发达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秦国能够成为最后统一中国的那个国家。 可是后市同样就因为这个问题而提出了疑问,那就是历经这么长时间完成统一的秦国,竟然已经这么强大,为何在统一之后短短十几年就迅速地走向了灭亡呢? 其实这个原因是非常多的,第一个原因我们就要拿秦朝确立政权以后和之前统一过程中的统治者相对比,在秦朝从一个弹丸小国,逐渐走向军事大国的过程当中,百年间的时间里,基本上每一任统治者都是雄韬大略,这也促进了秦朝的统一大业。 然而在秦朝统一之后,秦始皇开始逐渐荒迷无度,大肆为自己修建陵墓,享受统一之后的荣华富贵,而在这样的享受之后,秦始皇也就很快便去世了。 继位之后的胡亥,也就是将秦朝带向灭亡的年轻的秦二世,不仅自己昏庸无能,并且还特别的傻,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大臣操纵。统治者的无能,也就为秦朝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然后第二的原因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秦始皇大肆修建陵墓,修建秦长城,令当时的百姓苦不堪言,百姓不堪压榨,也就纷纷走向了起义的道路。起义的烽火在全国各地纷纷燃起,秦国不堪其累,最终在各路反王的征伐之下走向了灭亡。

85浏览2019-10-03

什么是圣母?

187936

超过1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关注

96播放

能介绍几本关于心理学的书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那么,关于心理学的书籍有很多

5条回答·18人在看

生男生女真的不一样吗,为什么有人难以抉择?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生儿生女的决定权在于男人的精子是X还是Y染色体了,而且宝宝的性别在受

22条回答·522人在看

《刺激战场》和《和平精英》是什么关系?

游戏档案厅

关注

58播放

人经常喝碳酸饮料,为什么会腐蚀牙齿?

碳酸饮料中富有大量的酸性成分和糖,饮用时牙齿会被饮料中酸性物质浸泡、酸蚀,长期饮用牙齿表面的矿物质就

13条回答·242人在看

魔兽世界这游戏好玩吗?

乱扒游戏雷

贡献了超过1771个回答

关注

781播放

Q我吧是什么意思?

热词课代表

上,你想要的热词都在这里

关注

14,300播放

正在加载

秦始皇对中国的统一,做了许多前无古人的业绩,将影响较大的几项罗列如下:

1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

2废封国,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

3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

4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

5焚书坑儒,统一了思想,避免因为历史问题而导致国家分裂;

6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7修建长城,使其成为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长城长期成为国界;

8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使中国进入了多民族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人。他也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1、评价

·正面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秦王扫六合”,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桑弘羊的论著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

·负面

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谊的《过秦论》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为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

秦 始 皇

(公元而259年~公元前210年)

古往今来,对秦始皇有两种不同性质的评论:一是借秦始皇来表达某种政治见解或主张,这可叫作史政论史政论不属历史科学,但从性质上讲,即有革命与反革命之分一是作为历史研究对象,进行历史评价

"四人帮"评论秦始皇是典型的反革命的史政论,谬论百出,荒诞不经然而他们却凭借手中掌握的舆论大权,使这股妖风一度弥漫整个思想界,冒充研究历史,控制了史坛,取消了人们把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权力我们这篇文章,旨在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对秦始皇作一番自由的,实事求是的讨论

一,关于秦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问题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从封建割据走向封建统一的王朝,秦始皇又是这个王朝的"始皇帝",因些如何看待秦统一的主要原因,是把秦始皇置于什么基础之上的一个根本问题

关于秦朝统一的原因,人们曾经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历史传统等各个方面进行过探讨但对秦朝统一的主要原因,大家的看法却很不一致在各种不同的观点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见解是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顺应了人民的要求,符合人民的愿望,是为了巩固封建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样一来,秦始皇的形象就顿时高大起来了

果真人们有美好的愿望,就必定会得到甜蜜的果子吗 人们要求什么,社会之神就一定恩赐什么吗 事实证明,历史并不是这样严格地说,历史不是按照人们的愿望前进的在阶级社会里,像人们所占物质资料的差异悬殊一样,人们的愿望也极不一样究竟按谁的愿望走 即使说人们都希望统一,那么到底由谁来统一呢 单单为争统一本身就会引起一场殊死的搏斗退一步讲,在当时情况下就是有统一的愿望,要求,也只能处于自发的和分散的状态这种自发的分散的愿望和要求,不通过一定的形式集中起来,在任何重大的历史变动中都不可能起什么重大作用就事实而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处于无权地位的人民有过什么为争取统一而联合起来的实际行动;恰恰相反,在战国的史籍中,到处可以看到劳动人民厌战,避战,逃战等等反对兼并战争的事实因此,说秦始皇统一中国是顺应了人民的要求,愿望等等,只不过是一种推想罢了至于说秦始皇统一是为了巩固封建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则更是令人难于信服如果此说可以成立,岂不是说地主阶级已经进入自觉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从事创造历史的自由王国!很显然,这种把秦始皇现代化的做作,根本不符合历史事实

究竟什么是秦统一中国的根本原因呢 我们认为,这只能从封建生产方式的经济运动中去寻找

西周奴隶制时代,土地所有权与分封制相联系,表现为奴隶主阶级的多极占有,而周天子拥有实际上或名义上的最高所有权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便是西周松散的统一的基础进入春秋以后,周天子式微了,也失去了土地最高所有者的资格,诸侯以及卿大夫们走到了历史的前台与此同时,受到封建生产关系发展的刺激,诸侯与卿大夫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打红了眼,正像楚子反所说:"诸侯贪冒,侵欲不忌,争寻常以尽其民"争夺之激烈,竟至"疆场之邑,一彼一此,何常之有"的地步郑攻陈,陈告郑于晋(晋为霸主),晋责问郑:"何故侵小 "郑反驳说:"昔天子之地一圻(方千里),列国一同(方百里),自是以衰今大国多几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 "把晋问得无言答对大国吞并小国就是这一运动最明显的结果据历史记载,齐灭掉三十五个小国及一些部落,楚灭掉四十余国和一些部落,晋灭掉二十余国,征服四十余国,秦益国二十,开地千里诸侯对以周天子为轴心的统一来说是分裂割据,而各诸侯国灭掉许多小国,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是地区性的统一春秋初期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春秋战国之际,由于兼并和伴随着地主阶级夺权,形成了七个大国,大国中间还夹存着十几个小国这些诸侯在他们所管辖的范围内,不仅占有众多的土地,而且对全部土地拥有最高支配权诸侯们把多数的土地通过授田制分配给农民耕种;一部分分封给亲戚功臣,形成封建的多极所有还有一部分赏赐给功臣,武卒,这部分逐渐变成个人的私产所以在当时的土地运转中,诸侯(封建国家)处于枢纽的地位土地和人民既是国君财政的渊薮,又是用来进行政治活动,调动臣民为自己所用的

资本正如韩非所说:"夫上所以陈良田大宅,设爵禄,所以易民死命也""夫陈善田利宅所以战士卒也"《管子》也有类似记载:"良田不在战士,三年而兵弱"土地既是财源,又是换取臣民力量的交换物,所以诸侯视地为宝,"地者,人主所甚爱也"孟子也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对君主来说,为臣的责任就是要"尽力竭智,欲以为王广土取尊名"所以,"尊主,广地,强兵",这三者就像连环套一样循环不已战国时期犹如飞轮转动式的战争,都是围绕着争夺土地和人口展开的,强者如果不把弱者吞并掉是决不罢休的当时的君主及一些思想家和游说之士曾不断谈到统一问题,用他们语言来说,叫作"霸王","霸王之业","帝","一天下","定于一","天子","兼天下","尽亡天下","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跨海内制诸侯","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天下为一"等等这些不同的称呼反映着一个问题:各诸侯争为天下之主诸侯们争吞天下的目的是什么呢 除了"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之外,不可能有别的目的

秦始皇也不例外唯一不同的是,他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人在这同样的轨道上都跑得快顿弱说:"皇帝,即以天下恭养"战国末年其他说客们也都很明白,秦"非尽亡天下之兵而臣海内之民,必不休矣"尉缭甚至在秦国也直言不讳地说:如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在统一以后,秦始皇自己也说得很明白:"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这些话同统一前别人对他的分析是完全一致的

经济上的兼并运动决定着统一,这在战国各国君主那里是如此那么为什么秦始皇能够完成统一,而东方六国国王们统一的美梦却破灭了呢 这仍然需要从秦内部的经济运动中去寻找原因我们认为,秦能够统一的因素很多,但它能严格地按照军功爵和公爵进行赏罚,是诸种因素的基础秦自商鞅以来一直贯彻执行的军功爵制度,使全国上下军民都纳入了战争的轨道,而且这种多等级制吸引着每一个人来发挥自己的最大能量这种制度之所以有威力,关键在于它是由国家不断进行财产和权力再分配的基本形式,各级爵位的实际利益是落实在土地,赋税,徭役的分配以及个人身份升降等等之上的这正如荀卿所说:"秦人其生民也狭厄,其使民地酷烈,劫之以势,隐之以厄,忸(习惯)之以庆赏, (制裁)之以刑罚,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厄而用之,得而后功之,功赏相长也;五甲首而隶五家,是最为众强长久,多地以正,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这段话清楚地告诉我们,秦的统治者是怎样利用土地,租税,爵位等等调动臣民的战斗力,"使天下之民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田"的用经济手段调动了臣民的力量,打了胜仗又使秦国获取了更大的利益,如此循环,这就是秦强和秦始皇完成统一的基本原因,并吞诸侯的秘密基础

既然秦的封建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是封建经济运动的产物,因此统一中央集权更有利于地主阶级,特别是便于君主对农民的掠夺与压迫在农民未联合起来以前,封建统一的中央集权越强大,就愈有利于地主阶级宰割那些分散的个体的农民,这是封建统一中央集权的最本质的一般表现

从我国历史上看,封建统一所直接继承的历史条件,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经过长期的封建割据与兼并而形成的统一;二是在民族政权分立的基础上,互相兼并而形成的统一;三是农民大起义推翻了前王朝,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势力之后,由地主阶级再建的封建统一这种历史背景的差异,对统一后统治者所实行的政策是有直接影响的秦的统一是属于第一种情况这种统一所形成的过程,一般地说,没有削弱地主阶级的势力,相反,是在地主阶级势力竞争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所以在统一之后,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与剥削往往表现得更为残暴和肆无忌惮秦统一后,秦始皇所做所为就是最好的说明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功是卓著的,但认为秦始皇统一代表了人民的要求,是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等观点,则是站不住脚的我们认为,秦始皇统一后所实行的政策,从本质上与主流看,是他争取统一过程中实行政策的继续和发展且看秦统一后的事实是怎样反驳上述观点的吧

二,从社会实际效果来检验秦始皇政策,措施的意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实行了一系列与这种统一相辅相成或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政策,措施例如,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收天下兵";"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二十七年,"治驰道"三十一年,"使黔首自实田"三十四年,"焚书"三十五年,"坑儒"与此同时,北征匈奴,筑长城,南戍五岭,五次巡游等等,显赫的事件排满了秦始皇的日程表

有相当多的历史学家在自己的著作中和讲堂上,几乎众口一词,无不称赞秦始皇的这些政策,措施,认为它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但是人们常常向历史学家们提出,赫赫的秦朝何以短祚 经济文化的发展又表现在哪里 秦始皇既然作了那么多顺应历史发展的事业,为什么在他活着的时候发生了农民暴动,而死后不到一年就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 这风云突变,如何解释 我们究竟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去分析秦始皇的政策与活动呢

我们认为,评论历史上一种政策,措施及其制定者的功过时,主要应根据当时的历史实践进行综合考察

应该说,秦始皇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其中有一些是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然而是什么原因没有能够使这些政策,措施发挥作用,成为维系秦王朝长治久安的纽带,反而被淹没在愤怒的声浪中呢 这就说明,一种好的政策的实施不是孤立的,必须有相应的措施,政策予以保证如果有一些与之相反的政策或举动,双方不仅会有抵消作用,而且力量大的一方势必压倒另一方任凭错误的政策和行为无限度泛滥,好的政策,措施就会黯淡无光,甚至根本失灵

车同轨,修驰道,统一度量衡等等措施,照理讲应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特别是对商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秦始皇用强大的中央集权和严密的队伍组织控制人民的迁徙自由,奉行比重农抑商更为严峻的"除末"政策,谪发贾人戍边,压制商业,使驰道不是通往经济繁荣,文化交流的康庄大道,而主要成为秦始皇吸吮人民血汗的大动脉和调兵遣将,运输军需,押送囚徒的干道

"书同文字",这无论如何评价,它本身是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但文字毕竟只是交际的工具,文化的内容却要广泛的多秦始皇奉行"以吏为师"的政策,要人们只学法律,这就不是发展文化,而是窒息文化了书同文变成了秦始皇推行封建文化专制的工具

"使黔首自实田","上农"政策和徙民垦荒等,对进一步巩固封建私有制和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本应有积极意义,但秦始皇却滥用民力,头会箕敛,使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可能性完全遭到破坏

"焚书""坑儒",十几年来几乎都说是秦始皇反复古,反分裂,坚持改革,维护统一的一项重大措施评价更高者则认为是一次具有反复辟性质的政治思想革命事情果真是这样吗 还是对事情的过程与效果进行一番考察吧

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上前祝寿仆射周青臣进颂说:"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秦始皇听了喜形于色没料到博士淳于越迎头泼了一瓢冷水他建议应分封子弟功臣为枝辅以防大臣篡权,警告:"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又指出周青臣"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秦始皇让群臣讨论淳于越的意见随之,李斯发表了著名的"焚书"议,当即得到秦始皇的准许,付诸实行

就李斯提倡"师今",反对淳于越"师古"而论,无疑是对的但考察一下事件的全部就会发现,出发点是对的,而落脚点却大谬从焚书内容看,把非秦纪的史书和"诗书百家语"统统烧掉,显然过了头那种认为焚书是为了统一,把百家争鸣同统一看成是格格不入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法家主张统一,儒家如孟轲,荀卿等又何尝不主张统一 淳于越的建议尽管迂腐,其心还是向着秦始皇的"统一"不应是"统死",特别在思想上更不能"统死"禁绝百家,以吏为师,从根本上窒息了人们的思想,堵塞了对事物进行探讨之路,扼杀了文化的发展"焚书"的直接结果,是把秦始皇的极权推向了更高峰焚书之时已是秦始皇统治的晚年,当时社会危机已明显暴露出来在这样的时刻,就是从秦朝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也应该让臣下七嘴八舌,寻求对策可是焚书却完全堵塞了言路对统治者来说,没有不同意见,就没有比较和选择,也就失去了应变的能力秦朝只好沿着秦始皇那些极端政策更迅速地向覆亡滑去所以"焚书"决不是秦始皇政治棋盘中的一步好棋

关于"坑儒",我们许多同志把它看作是"焚书"的继续或镇压反革命之举为了分析这一历史公案,不妨把"招祸"那段文字摘引出来,弄个水落石出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上乐以刑杀为畏,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

首先分析一下"坑儒"是不是"焚书"的继续从卢生,侯生的议论看,与"焚书"事件无关相反,他们是在焚书之后更加受到重用秦始皇曾说:"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接着便讲如何器重方术之士等等事情是这样的乖戾,受青睐的方土也起来批评秦始皇了!秦始皇火冒三丈,勒令追查,结果把那些心怀不满的儒生一并拿来问罪,很显然,儒生是被株连受冤的

其次,就事件的性质而论,卢生侯生等方士求仙药是荒唐的,而他们不正是投秦始皇之所好吗 如果秦始皇能够翻然悔悟,不再迷信鬼神,杀了这些方土也算有些道理然而他并没有迈出这一步试问,有权的迷信家杀掉无权的迷信家能算是革命家吗 再则,就其内容来讲,侯生,卢生对秦始皇的批评基本上是切中要害的,没有言过其实的诬罔谩骂之语而秦始皇却以"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为借口,搞了一场"坑儒"奇案从社会效果看,如果坑儒之后带来了文化的新发展,我们完全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评价秦始皇的这一粗暴行为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秦始皇以反复古为名走到了极端的文化专制,一怒之下又杀了那么多人,这难道能称得起是革命吗

综上所述,秦始皇所采取的某些政策,措施,就单项推论,似乎无可非议;然而却被另外一些政策,措施所抵消,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或起点不误,落脚点却走到了起点的反面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任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都必须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上的各个阶级,阶层,特别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人民,能够进行起码的正常的生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著名悼文中说过:"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没有这样一个基础,想从事任何其他活动都是根本不可能的秦始皇恰恰从总体上无情地破坏了这样的基础他的破坏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秦始皇好大喜功,他超越战后秦朝物资匮乏,人丁稀疏的现实,不惜动用大量民力财力,进行一系列浩大的工程古长城,如龙腾蛇伏,绵延万里,巍巍壮观它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和无穷智慧,仍为今天的人们所叹服然而,这却又是秦始皇不顾"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谬"的现实,不顾百姓之急,不养老存孤,一意"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的罪证"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呕哎哑,多于市人之言语"唐人杜牧的这篇名作《阿房宫赋》,自然带有艺术的夸张但为修阿房宫和骊山墓,动用"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那是司马迁清清楚楚写在《史记》中的新近发掘出来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浩大的规模,威武的气派,也足证史记之不误,杜牧之合理始皇二十八年,"为驰道于天下,东穷

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这驰道,路宽五十步,每隔三丈树以青松,坦坦荡荡,这在交通很不发达的古代,也算得上是空前的交通设施了然而这又耗费了多少民力!另外,"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这又耗费多少的民力!还有戍五岭,击匈奴,又是百万之众

不论上述这些工程,活动的性质如何,是它们的总和把人民淹没在大规模徭役,兵役的苦海里试想,一个连简单的再生产都不能维持的朝代,无论怎样用第一个统一的王朝或某项事业有什么伟大意义来为它辩解,它也是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的

其次,秦始皇是一个少见的暴君,他"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刑罚之严使人没有伸屈之地,真是跋前 后,动辄得咎我们一触及秦代的历史材料,成千上万的刑徒,罪人便映眼而来刑徙,隐宫者,黥首者,被谪者,各种各样的"罪人",无处不有,无时不见,平均一,二十人中就有一名罪犯"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绝非虚言整个秦王朝简直成了一个大囚场范阳令"杀人之父,孤人之子,断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胜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范阳令这种人物的出现,恰恰是秦始皇行苛法的必然结果

就这样,秦始皇统治下的秦王朝成了一个刀光剑影,随时都可能身首异处的恐怖世界,这哪里还谈得上去贯彻推行那些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呢

宫廷的狂欢作乐遮盖不住挣扎在死亡线上千百万人民的呻吟;周青臣之流的颂扬遮盖不住众生的愤怒!面对着"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的惨景,纵然用玫瑰的颜色来描绘秦始皇的这些政策,措施,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在分析秦始皇的政策,措施时,我们还应当充分估计到秦末农民提出的"天下苦秦久矣"这个口号的意义

"苦秦久矣"这个"久"字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 "四人帮"及其御用史学家认为,秦始皇统治时期,"黔首安宁","黔首是富",老百姓像生活在天堂里,根本无苦,苦只是到了秦二世时才出现的这显然是一种别有用心的胡说八道

有一些好心的同志也觉得秦始皇统一中国功劳大,把这个"苦"字算到秦始皇的头上,似乎感到有点与心不忍;如果把它从秦始皇账上一笔抹掉,又感到是严重地歪曲历史,于是乎就采取了一种轻重笔法,把秦始皇统治时期的农民之苦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到秦二世和赵高时期就尽量说重这种好心,当然也不能准确地解释历史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过:"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筈隶之人,而迁徙之徒;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什伯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的偏见我们暂且不论,但陈涉振臂一呼,天下响应,只能是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苦久"的大爆发

陈胜,刘邦关于"天下苦秦久矣"这个口号的提出,能使我们从阶级斗争的总和中去认识秦始皇的统治,去更深刻地分析秦始皇各项政策,措施的实际意义

我们这样来分析秦始皇的政策,措施,是不是要全部否定呢 当然不是我们评价历史,不仅要从当时历史的总和进行考察,而且还要从历史的总过程来考察秦始皇的一些举动,尽管使一些好的政策,措施失去了影响当时社会的机会,但这些好的政策,措施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因为秦始皇的某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客观过程的必然性,这种历史必然性之树所结的果实是不会因为秦朝的灭亡而消失的只要这种历史必然性还在起作用,秦始皇的某些政策,措施就会作为历史遗产而影响后世和启发来者的头脑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由于是集中地反映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尽管被秦末农民起义及以后的农民起义多次打乱,但封建统治者一旦得势,总是千方百计把它恢复和健全起来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是经济文化交往的工具和经济文化发展所要求,所以这些措施便作为历史遗产为后来的人们所继承和应用长城在以后民族斗争中,作为防御工事还起过作用戍五岭是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要的历史一环当然,这种影响和作用不是秦始皇的政策,措施原生形态的简单再现,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基础上,作为历史的因素起作用

总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及其活动,有的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有的则违反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是后者力量大于前者,破坏了推行那些正确政策,措施的社会基础,造成那样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严峻形势,对此秦始皇是要负责的

在以往的著述中,几乎总是说秦的统一有利经济文化发展,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等等这种把统一说成是绝对好的观点是不符历史事实的在阶级社会里,统一总是同一定的政治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封建的统一比封建的战乱有可能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但封建的统一的中央集权也可能为统治者胡作非为,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因此封建的统一同经济文化的发展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逻辑关系秦始皇统一中国比扰扰嚷嚷的战国是个进步,但统一之后,由于秦始皇统得过死,凭借极权强行搞了那么多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和超越当时人民负担能力的活动,反而窒息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广大农民丧失了起码的生活条件因此,对统一要进行具体分析

三,从英雄到孤家寡人

秦王朝从胜利到走向灭亡的历史,也就是秦始皇从英雄转变成孤家寡人的历史对于秦始皇的这种转变,要从历史客观现实的变化和他本人品质的结合上来说明

秦始皇是个幸远儿,他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这里我们先引几段当时人对当时形势的看法

长平之战后,国子劝齐合纵抗秦时说道:"秦伐魏取安邑,伐赵取晋阳,伐楚取鄢郢矣逼三国之君,兼二周之地,举韩氏取其地,且天下之半今又劫赵魏,疏中国,封卫之东野,兼魏之河南,绝赵之东阳,则赵魏亦危矣"

一说客对韩王说:"秦之欲并天下而王之也,不与古同,事之虽如子之事父,犹将亡之地;行虽如伯夷,犹将亡之也;行虽如桀纣,犹将亡之也虽善事之,无益也不可以为存,适足以自令亟亡也"

李斯入秦后,第一次与秦王政谈话也说到:"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到,统一航船的桅杆已经露出地平线,已为人们的目力所及了但是,秦对东方六国战争的艰难性所造成的严酷的现实,使那些与上述论调持相反态度的游说之士,仍有活动的场所例如,秦王政十年,齐王建入秦称臣,就遭到即墨大夫的反对,主张联合三晋及楚,"如此,则齐威可立,秦国可亡"即使在秦灭亡六国的前夕,顿弱在向秦王政献离间六国之计时也还说:"天下未尝无事也,非纵即横也横成则秦帝,纵成即楚王"事实上,东方六国也常常在重大战役上战胜秦军,使秦始终不敢等闲视之例如,魏安厘王三十年,即秦王政即位的前一年,无忌回到魏国,率领五国兵攻秦,大败秦军于河外,秦大将蒙骜退走秦王政即位的第六年,韩,赵,魏,卫,楚共击秦,取寿陵赵王迁三年,即秦王政十四年,赵国大将李牧在肥垒(今河北藁城一带)大败秦军;第二年,李牧又打败秦军于番吾(今河北灵寿县南)至于秦始皇对楚国的战争,就更加艰苦

你看,果子已经成熟了,然而想摘取它又是这样的艰难这就说明,秦始皇必须兢兢业业,小心谨慎,方能争取战争上胜利否则,稍有大意,就会招致失败,甚至前功尽弃现实就是这样的矛盾而恰恰是这种不时有漩涡出现的历史潮流,成为造就秦始皇这个英雄人物的基础

人们常常说,"时势造英雄"那么是什么样的时势才能造英雄呢 一般地说,要具备这样两个特点:即宜人之势和逼人之势秦始皇善于在这样的风浪中游泳,他在宜人的形势中善采其"宜",在逼人的形势下善克其"逼",表现了一个英雄人物的品格

第一,他敢于作出灭亡六国的战略决策当时,秦始皇面临着两种抉择:有人建议他勿灭六国,免盛极而败;有的则建议他一鼓作气,统一天下他自己也提出过"山东之建国,可兼与"的疑问历史上常常有成熟的时机而被决策人物放走的事例,造成历史性的错误,人们为此而长叹例如长平之战后,秦本可以一举而灭赵,白起就曾这样主张过,但是由于秦昭王的犹豫,这个时机悄悄从秦国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身旁溜走了秦始皇也面临着这个问题,即像李斯所说的那样:"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纵,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我们决不能把李斯的话视为危言耸听之论,因为当时的确是胜负未卜的在这样的历史转折关头,处于决策地位的人物决而不决或决而不当,常会使历史走一段或长或短的曲折之路,这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秦始皇在进行统一这个问题上英明果断,当决而决,正表现了他的雄才

大略

第二,军事进攻与政治上的分化瓦解配合得巧妙得当我们纵观秦灭六国的过程,秦始皇采取了远交近攻,集中兵力,先易后难,中间突破,后扫两翼,最后灭齐的方针,在执行中又及时抓住可乘之机灵活机动地变通主攻方向,在军事进攻的同时,配合以政治上的分化瓦解,两者结合,得心应手,加速了统一的进程

第三,善于和敢于竭尽全力进行决战秦灭韩,赵,魏,燕,有过艰苦的战斗,也遇到了一些挫折,但总的说来,秦军是一种势如破竹的格局可是在秦楚战场上,情况就迥然不同了秦始皇在灭掉韩,赵,魏,燕之后,想一口吞下楚国

周武王的分封制、秦始皇的郡县制、刘邦的郡国制PK,哪个更牛?

陈东升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制,是周、秦、汉三个开国帝王亲手设计的顶层设计。如果有人问,哪一个更牛掰?可能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窃以为,如以满分100分计,郡县制100分,满分;分封制75分,及格;郡国制50分,不及格!

您可能会问,郡县制那么好,仅存15年就灰飞烟灭;分封制第二,却悠悠发展了800年;郡国制最差,也有441年的 历史 ,这又该如何解释?

您别着急啊,且听小咖娓娓道来——

西周的最高统治者叫“王”(那时候还没有皇帝一说),三横一竖的“王”,贵为沟通天、地、人的天子,只有周天子才配叫,其他诸侯胆敢称王,找死!当然,后来随着周王室的衰落,诸侯逐渐称王,那是后话。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天下的土地都是周天子的,你再富有都不能持有,除非天子分封你;所有诸侯,也都是周天子的臣下。

周天子通过4板斧控制诸侯:

1牢牢抓住人事权

不管是诸侯国的国君还是主要大臣(卿),都必须由周天子任命。在周朝,诸侯之下是大夫,分上大夫和下大夫,上大夫又被称作卿;我们熟知的孔子,仅是个下大夫。

西周对诸侯国卿的个数、人事任命权有严格的规定。大国,只能配三个卿,人事权在周天子;中等国,三个卿,其中两个的人事权在周天子;小国,两个卿,人事权下放给国君,看来,周天子也是抓大放小的。

2实行监国制度

商朝灭亡后,西周还没有力量对商朝故地实行有效的管理,周武王就派管叔、雷叔、霍叔去监管,史称“三监”。

3军事规模不超标

西周规定,天子拥有6军(每军12500人)。诸侯中大国可拥有3军;中等诸侯可拥有3军;小国可拥有一军。周王是全国军队最高统帅,有权调动各国部队出征,也有权授予诸侯代伐异族国家,比如齐国,被授予对附近五侯、九伯专行征伐之权,成为中央王朝对东部广大地区统治的据点。

4诸侯义务

第一,定期朝觐,承认自己和周王室君臣关系;

第二,向中原王朝纳贡;

第三,诸侯要屏藩周室,必要时出军队“勤王”。

这是周天子给诸侯划的“红线”,如不遵守,就是大逆不道,诸侯就会被削爵位、降级,或者会被讨伐。

窃以为, 周武王的分封制起初是符合西周国情的,输在后期没有及时修正!西周时期,限于国力,以王畿地区为中心分封制是先进的,随着诸侯坐大,周王室没有 于 是俱进,还按照刻舟求剑的思想管理诸侯,显然是落伍了 ,因此,分封制给75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明了皇帝制度,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

如何有效的管理地方,丞相王绾以燕、齐、荆等地偏远为由,建议分封,廷尉李斯第一个反对,他建议功臣用税赋赏赐代替分封!

秦始皇力挺李斯,一锤定音:赞!咱就不搞分封,搞郡县!

于是,全国地方行政划分为“郡、县”两级,全国划分为36个郡,郡下面设县。郡的行政长官叫郡守,县的行政长官叫县令(万户以上)或县长(万户以下),县下还有乡、里等基层组织。

为防止旧势力造反,把六国富豪迁自都城咸阳,放在自己眼皮底下,看管起来;为防止百姓造反,秦始皇下令没收民间兵器,运到咸阳,铸成12个金人(实为铜人),作为威慑力量,放置在宫殿。

那么,没有了公、侯、伯、子、男爵位,秦朝是如何显示功勋和尊贵呢?

其实,李斯早说过, 功臣的功勋用“公赋税重赏赐之”,主要看工资!

金印紫绶(印是金色的,绶带是紫色的)的丞相、太尉的薪水万石;银印青绶的御使大夫的薪水五千石;铜印黄绶的郡守薪水二千石;木印黑绶的县令/县长薪水一千石。

既然,郡县制如此好,为什么秦朝如此“短命”?窃以为, 秦朝短命不是郡县制的错,而是八个字“好大喜功,滥用民力” 。

秦始皇大兴土木,建宫殿、修长城、修陵墓,征枯了全国的壮劳力,有统计表明,秦朝全国总人口2000万,其中200万用作徭役。稍有不慎,割耳朵、挖眼睛、削鼻子、跺脚等各种酷刑伺候,正如贾谊《过秦论》所讲,“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汉初,被刘邦分封的异姓王有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涂、韩王信、衡山王吴芮7个,也有刘肥、刘如意、刘恒、刘恢、刘友、刘长、刘建、刘濞等。到汉平帝时,西汉有郡国103个。

1汉高祖——为剪灭异姓王操碎了心

不论刘邦分封异姓王的理由多么充分,先封后灭,有点脱了裤子放屁。

刘邦刚当上皇帝不够半年,就开始走上了平叛异姓王的道路。当皇帝的8年,也是跟异姓王PK的8年,8年间,刘邦先后剪灭了燕王臧涂、韩王信、赵王张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的威胁。

当刘邦吟唱着“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感悟人生时,刘邦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在讨伐英布叛乱中,刘邦被箭射中,伤势严重,最后死亡。

对刘邦而言,真是成也异姓王,败也异姓王,这就是刘邦的人生。

3汉文帝——“众建诸侯”

汉文帝时期,贾宜献《治安策》,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主张把诸侯王的土地分割,缩小他的封地,削弱他的势力。

后来,文帝将最大的齐国一分为六(济北、胶东、胶西、济南等),淮南国一分为三(淮南、衡山、庐江)。

4汉景帝——晁错削藩

汉景帝时期,御使大夫晁错建言削藩,他分析诸侯一定会反叛,迟削不如早削,其实,此时,以吴王刘濞为首的诸侯,正谋划暴乱,他们抢在削吴之前,爆发了七国之乱。

周亚夫平七国之乱后,汉景帝仍封七国的后代继承王位,但诸侯只能在自己的封邑内征收租税,取消了他们干预地方的特权。

5汉武帝——落实推恩令

汉武帝,为了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于前127年颁布“推恩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

刘邦的分封制, 经过了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几代,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改变了汉初以来诸侯强大难治的局面 。再加上,汉武帝推出的刺史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管,诸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才全部解除。因此,给刘邦的分封制50分,不冤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