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娜·卡列尼娜形象

游戏攻略07

浅谈安娜·卡列尼娜形象,第1张

浅谈安娜·卡列尼娜形象
导读: 1、浅谈安娜·卡列尼娜形象2、《安娜.卡列尼娜》3、《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全部人物关系(表)4、《安娜·卡列尼娜》:19世纪俄国上层贵族的众生相引言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小说中的主人公。在贵族思想根生蒂固与农
  • 1、浅谈安娜·卡列尼娜形象
  • 2、《安娜.卡列尼娜》
  • 3、《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全部人物关系(表)
  • 4、《安娜·卡列尼娜》:19世纪俄国上层贵族的众生相

引言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小说中的主人公。在贵族思想根生蒂固与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下,描写了安娜·卡列尼娜个人情感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中,以及安娜·卡列尼娜的复杂而矛盾的性格最终以悲剧收场的家庭小说。表现出她作为贵族妇女却勇于与上流社会反叛,寻求个性解放,摆脱婚姻的束缚,追求爱情至上的勇敢、矛盾而复杂的妇女形象。

主要内容概括:

安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因为出轨家庭女教师被妻子陶丽发现,出现婚姻问题,嫁给大20岁的丈夫卡列尼的安娜从圣彼得堡前来莫斯科帮助哥哥缓和婚姻关系,却在莫斯科偶遇弗伦斯基,弗伦斯基倾心于安娜,对安娜展开疯狂的追求,而陶丽的妹妹吉绨也喜欢弗伦斯基。安娜怕破坏他们之间的关系,想到自己是已婚妇女,迫于道德的压力,她开始选择远离弗伦斯基,但是此时她也同样被弗伦斯基的外表所迷倒,但她还是选择趁早回了圣彼得堡。

后来,弗伦斯基也从莫斯科来到圣彼得堡,为了与安娜相遇,弗伦斯基经常出入各种上层社交圈,当得知安娜已婚后,弗伦斯基并未放弃或者觉得羞耻,反而觉得刺激,弗伦斯基的母亲也赞同儿子与安娜的艳事,认为与高贵而美丽的女子有艳事是漂亮的,但得知儿子因为艳事而拒绝升官之事却感到了反对。此时,弗伦斯基和安娜的事情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了,在赛马场上,安娜看到弗伦斯基受伤在卡列尼面前大叫失态后,卡列尼要求妻子安分守己,可是对于安娜来说她早已对婚姻的现状不抱任何希望,觉得与丈夫就是一种累赘,并且想与丈夫离婚。卡列尼不想自己的名誉受到损害,并且用宗教信仰去束缚安娜,一直阻挠安娜离婚,并且嘲笑安娜吃着丈夫的面包想着情夫的卑鄙。

勇敢的安娜仍然遵从自己的内心,和弗伦斯基待在一起,并且在卡列尼家里诞下弗伦斯基的女儿。而丈夫为了惩罚安娜选择把儿子谢廖沙和刚出生的女儿带走,安娜感到绝望,只能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与弗伦斯基的爱情。弗伦斯基在看到卡列尼在安娜生产中的宽容后反思自己对安娜的爱是否自私,在反思后弗伦斯基带安娜去了法国,两个的在与世隔绝中度过了一段幸福时间。不久,弗伦斯基感到除了爱情之外自己失去其他人生价值,想回到俄国工作,此间安娜因为道德和舆论的压力,因为她感到所有人都远离自己这个抛夫弃子的女人,加之失去儿女的痛苦,以及弗伦斯基不再热衷于与她的爱情,她感到苦闷,经常用酒药麻醉自己,最终选择卧轨自杀来寻的自己内心的解放和报复弗伦斯基。

一、具有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

安娜处于俄国农奴制改革,守旧封建社会向新兴思想改革的急剧转变时期。作为上层贵族妇女,没有麻木于上层的物欲世界,懂得发现内心,对于爱的渴望,反对不幸婚姻的束缚,崇尚自由的结合。安娜的自我意识觉醒,表现在勇敢的和丈夫虚伪作反抗,高呼“我是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能在当时舆论和道德的压力下尊重自己的内心,和丈夫提出离婚。但是,安娜的举措不同于嫂子陶丽。陶丽,不敢放手已经背叛自己的丈夫,有自己单独的财产却不敢独立的生活,依赖于丈夫,却被丈夫欺骗卖掉树林。旧时代的女性陶丽,为着别人生活,一方面过于压抑自己内心,为了家庭和孩子选择还是与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生活在一起,与安娜形成鲜明的对比。

安娜的这种自我意识觉醒,是值得赞赏的,同时也是时代的进步,解放封建社会中把女人作为男人的附属品思想,寻求女性的地位平等,和女性的权利。在离婚无果的情况下,面对舆论压力义无反顾的选择和自己所爱的人生活在一起,但是最后发现自己一心执着的爱情遭到对方的放弃时,她觉得生活的无望,而此时的安娜,过分依赖于男人,以为失去所爱失去男人就无法生活,选择死亡,也是造成其悲剧之因。同时,安娜的婚内出轨,又是悲剧的咎由自取,在与卡列尼的婚姻关系未解除中的过程中却与弗伦斯基发生关系诞下一女,是不符合婚姻的义务和不负责任的,安娜在理性面前对爱情过分期许,同时丈夫所施加的宗教压力、阻止她与儿子见面,受到周围朋友的舆论压力,道德压力让她内心也产生了畏惧和退缩,为了减轻痛楚饮酒和麻药企求让内心好过,从这一方面让人觉得安娜没有真正的获得彻底解放,所以导致了卧轨自杀的悲剧,所以安娜用最后的办法寻求肉体和心灵最后的解放。

二、矛盾而缺乏理性

卡列尼的过分理性与安娜的过分感性,思想的碰撞导致婚姻中的矛盾。她在婚姻中所需要的是爱情,卡列尼在婚姻中所需求的是家庭。这也是安娜的矛盾之一。这种矛盾和现代婚姻内出轨带有着相似性,在卡列尼和安娜之间表现出爱情与面包不可兼得。于是卡列尼反问安娜:“卑鄙吗?如果你喜欢这两个字,那么为了情夫,抛弃丈夫,抛弃儿子,却又吃着丈夫的面包,这才叫卑鄙。”两个人思想上的矛盾。而在安娜看来,丈夫卡列尼的一切理性是那么的虚伪,他所接触的宗教信仰,哲学知识等都不是为了单纯的自我爱好和内心对宗教信仰的尊重而出发,一切都为了官场上的节节高升,过分的理性压印自己的内心。安娜心目中,卡列宁是个虚伪的人,安娜说,“他乐于游泳在虚伪里,正象鱼在水里游泳一样。”卡列宁这种冷漠、虚伪、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他那种令人憎恶的性格,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安娜痛切地感到婚后“八年来”,卡列宁摧残了活在她“体内的一切的东西”。

安娜的矛盾还在于母爱与情爱之间的取舍抉择,一方面安娜想要和弗伦斯基远走高飞,却又放心不下自己的儿子谢廖沙。她既想为了情爱做具有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又想做像陶丽因为母爱能够保全家庭中的孩子。她一生只爱两个人--谢辽沙与阿克历赛,她对杜丽说:“我只爱这两个人,但是难以两全,我不能兼而有之,但那却是我唯一的希望。”邂逅渥伦斯基之前,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儿子谢辽沙的身上,儿子曾经是她生活的全部意义,她全身心地爱着谢辽沙,甚至连离开他一刻都不行。爱情与母爱乃是一个女子正当的生活权利,冷酷无情的社会却把它们分裂并对立起来,作为陷害安娜的工具,逼她走上悲剧的绝路。

三、善良而真挚的贵族妇女

在发现吉娣倾心于喜欢自己的弗伦斯基后,为了不阻碍她和弗伦斯基的爱情,安娜选择提前回圣彼得堡,为了保护她和吉娣之间的友情、吉娣弗与伦斯基爱情都体现出了安娜的善良。

面对上层贵族圈,安娜看到太多虚假与欺骗。贵族阶级的虚伪和内心的矛盾,比如弗伦斯基的母亲赞赏儿子与高贵而美丽的女子的艳事,在弗伦斯基看来猎艳贵族有夫之妇是刺激而有趣的,所以在这种婚内出轨的现象在贵族圈是司空见惯的,安娜并不是个例。与其他道貌岸然的贵族圈里人们不同的是安娜勇于真挚的从谎言和虚伪中脱离出来,因为她面对爱情无法过着婚内和婚外的两重生活。安娜没有继续和丈夫过着貌和神离的生活,她捅破上层社会所编织的虚伪谎言,勇敢地和道德做对抗。安娜的真挚和勇敢不同于与众人沉沦于虚伪,她敢做敢为,但是却遭到了“众人皆醉我独醒”另类的悲剧。可只有安娜摘下贵族圈里虚伪的面具,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真诚,选择了勇敢,选择了爱情,最后却不得不死亡,她违反了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个叛逆者,由于“我只是想活,除了自己,不会伤害任何人,我有权利这样”。安娜作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但是却缺少了一定理性,在一定程度上真挚也让个人欲望无限放大得不到克制被感性吞噬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的也是造成了悲剧的原因。

不同的读者对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形象褒贬不一,而复杂的人物性格又是安娜的形象丰满和立体起来,在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感受到强烈的人物悲剧性。在安娜的的形象既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面,也有过分追求自我而感性的一面。当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去年突发奇想想翻翻看经典名著,随后选择了这本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却不曾想一读竟然断断续续的读了一年多,中间一读搁置了起来,也许是我自己的心境起了变化,也是对故事情节的不感冒。小时侯第一次读《飘》或是《傲慢与偏见》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当时读的感觉非常的不美好,各种长长的名字,矫情的男女,让我读不下去,所以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非常排斥外国文学,还有那拗口别扭的中文翻译,但是三年前读过周克希先生翻译的《基督山伯爵》让我重燃了对外国名著的兴趣。

俄国社会动荡中,贵族家的女儿,保守派高官的妻子安娜,以及她那保守古板恪守基督教教义的丈夫卡列宁,安娜的亲人,新兴势力的佼佼者伏伦斯基,安娜的哥哥奥勃朗斯基,一个混迹于各种社交场合的花花公子,以及他勤俭持家,精打细算过生活的妻子陶丽,炽热单纯的吉娣以及善良不通世事的列文。

复杂而庞大的一个俄国社会生活体系,形形色色的阶层,形形色色的角色,各种世俗的欲望,社会的变化,内心精神世界的追求,相互矛盾而交织,但是我最感兴趣的角色应该是列文,从开头与主角并行的故事线,大笔墨的描写内心变化,看得我一头雾水,直到最终大结局的时候列文似乎找到自己的信仰,才明白那也许真的就是作者的自我思考影射。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人物关系如下:

| 人物 | 关系 | 描述 |

| --- | --- | --- |

| 安娜·卡列尼娜 | 主角 | 美丽、热情,但婚姻不幸,与渥伦斯基陷入婚外情,最终卧轨自杀 |

| 渥伦斯基 | 主角 | 贵族军官,与安娜·卡列尼娜相爱,但最终被现实打败,离开俄国 |

| 卡列宁 | 配角 | 安娜的丈夫,冷漠、虚伪,与妻子关系疏远 |

| 吉蒂 | 配角 | 安娜的妹妹,曾拒绝列文的求婚,后嫁给彼得堡一位外交官 |

| 列文 | 配角 | 渥伦斯基的哥哥,热爱农事和家庭,但一度因为感情问题陷入抑郁 |

| 柯兹尼雪夫 | 配角 | 列文的哥哥,聪明、有智慧,对妹妹吉蒂有好感 |

| 朵丽 | 配角 | 安娜的嫂嫂,与奥博隆斯基是夫妻,后离婚 |

| 奥博隆斯基 | 配角 | 安娜的哥哥,一个享乐主义者,不理解妹妹的痛苦 |

| 阿加菲雅 | 配角 | 列文的保姆,忠诚、善良,照顾列文长大 |

| 拉斯卡 | 动物角色 | 渥伦斯基的猎狗,与主人感情深厚 |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著于1873~1877年,距今140多年,主要写俄国贵妇人安娜·卡列尼娜的婚外情,故事主要发生在莫斯科和彼得堡。

      安娜与卡列宁结婚已近十年,他们的儿子谢廖沙都七岁了。

      卡列宁是俄国政府的高官,比安娜大了将近二十岁,不解风情,一心在仕途上谋求发展。

      安娜在火车站偶遇英俊的青年军官弗龙斯基,后者对她一见钟情,对她展开了猛烈的追求。

      面对风流倜傥的弗龙斯基,安娜最初抵抗,后来就彻底沦陷了,变为他的情妇,为他生了一个女儿。

      面对妻子的出轨,卡列宁最初恼怒,后来,为了名声,选择原谅。

      安娜与弗龙斯基出国生活了一段时间,觉得无聊,安娜又很想念儿子,于是他们回国。

      安娜向卡列宁提出离婚,卡列宁不答应。

      安娜被社交界抛弃,将全部情感寄托在弗龙斯基身上,恨不得弗龙斯基整天陪着她。弗龙斯基不堪忍受。

      两人的感情产生了裂痕,失去感情的寄托,绝望的安娜卧轨自杀。

      弗龙斯基悲痛欲绝,选择奔赴战场,将自己的生命交付命运。

      安娜的悲剧在于她没有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乐趣,将全部的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在情人身上,而弗龙斯基渴望拥有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不可能整天陪着她,这才是安娜痛苦的原因。

      书中的另一条线索是列文,一个农场主、贵族子弟,拥有大量财富,讨厌都市生活的喧嚣,喜欢质朴的乡下农庄,热衷于农业事务。他考察俄国的农业现状,思考俄国农业的发展方向,撰写农业著作,还去国外考察其他国家的农业状况。

      感情上,列文喜欢贵族**基蒂,向基蒂求婚,而基蒂沉浸在英俊的弗龙斯基的魅力之下,拒绝了他。

      列文懊丧地回了乡下,基蒂这边呢,弗龙斯基却抛下基蒂,与安娜开始热恋。

      基蒂大病一场,出国疗养了好长时间才恢复健康。

      得知基蒂仍然单身,列文又开始追求她,最终两人结成眷属,开始幸福的生活。

      文中的人物都是贵族,都很富有,从不用为衣食之类的生活基础需求发愁,他们的日常就是举行宴会、舞会,听歌剧,赛马,再就是没完没了地聚会闲聊。

      书中印象较深的还有四个人:列文的哥哥尼古拉、同母异父哥哥谢尔盖·伊万诺维奇、安娜的哥哥奥布隆斯基和嫂嫂多莉。

      尼古拉在大学时和刚毕业时都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后来不知怎么放荡起来,还殴打别人,虐待养子,甚至被关进拘留所,最后与一位妓女生活在一起(虽然这个女人对她还不错)。他早早地病死离世了。

      谢尔盖·伊万诺维奇是一个博学的学者,学术上成功,社会上有很好的地位,却一直未婚,曾与基蒂的好友瓦莲卡走的很近,几乎要成为一对了,却终究没成。

      奥布隆斯基与多莉符合世俗中的夫妻模样,多莉属于贤妻良母型,养育了一大帮孩子,一心在家相夫教子,奥布隆斯基却经常在外面吃喝玩乐,文章的一开篇就与自己家的家庭教师搞在了一起。

      这对夫妻磕磕绊绊,却也一直走到了最后。

      这本书就像一幅俄国上层贵族生活的画卷,细致描写了他们的生活、趣味、追求。

      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是孤独的,道路都得自己选择、独自去走。同是女人,多莉被丈夫背叛,选择了原谅,生活也持续了下去,平静而安逸;而安娜,明明是自己背叛丈夫,却还处理不好自己的感情问题,迷失了方向,落的自杀的下场;年轻的基蒂,虽然也曾迷惘,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找准了生活的方向,收获了幸福的爱情。

    名著赏析,感受名家名作的魅力,尽在公主号“文学评”,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