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内历史上更大战争

游戏攻略03

日本国内历史上更大战争,第1张

日本国内历史上更大战争
导读:白村江之战 661—663年。中日历史上之一次大规模军事冲突。为协助盟友百济抵抗唐朝、新罗联军,天智天皇倾全国之力前后共派出40000多人赴朝鲜作战。但不幸战败,被迫撤军。战后百济灭亡,新罗统一朝鲜全境,日本开始派遣使者赴唐交流学习。663

白村江之战 661—663年。

中日历史上之一次大规模军事冲突。为协助盟友百济抵抗唐朝、新罗联军,天智天皇倾全国之力前后共派出40000多人赴朝鲜作战。但不幸战败,被迫撤军。战后百济灭亡,新罗统一朝鲜全境,日本开始派遣使者赴唐交流学习。

663年,倭军(4万2千,有战船1000余艘),唐军(1万3000,战船170艘 [1]  )在百济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唐将刘仁轨指挥船队变换阵形,分为左右两队,将倭军围住,其舰只相互碰撞无法回旋,士兵大乱。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上百至上千日军被杀或溺死。

在此次战役中,唐朝水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打得大败,堪称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水战。

此次战役是中日两国作为国家实体进行的之一次交战,也是东北亚地区已知较早的一次具有国际性的战役,其以唐朝、新罗联军的胜利的最终结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扩展资料:

唐朝水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打得大败,堪称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水战。此次战役是中日两国作为国家实体进行的之一次交战,也是东北亚地区已知较早的一次具有国际性的战役

其以唐朝、新罗联军的胜利的最终结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白江口之战,日本大败。

此后日本一直数百年间不断派使臣(遣唐使等)向唐朝学习,逐渐形成其一整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日本数百年间几乎就是唐朝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翻版模型。直到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近一千年间,日本未敢再对中国开战。

--白村江之战

从古到今,南海之滨的岭南地区,气候湿热,土地贫瘠,经济文化落后,人又矮又瘦,素有南满之称。冷兵器时代,南蛮人很少见到勇猛善战的。楚霸王项羽,少年时立志学万人敌。而那些被认为是十万人一敌的,只有岭南的千牛卫将军何昌祺何昌祺,字,号和阳山通泰人。]。广东边境、广东屋脊的阳山阳山可以是山海经中的阳山,指的是烟雾山以西四百里的地方,也可以是风景秀丽、气候资源独特的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也可以指苏州的阳山等。]郡,秦设阳山关,汉设郡,故名。险峻的峡谷是楚越国的门户。历代居民都是卫戍部队的后代,民风剽悍,技艺不俗。两千年来,出了很多将军,何昌祺是最杰出的代表。

何昌时期的事迹,见伊名通志顺二年明天。明嘉靖五年广州传收录了近200位圣贤,何昌祺名列其中。本文以明代广东志、清代大一统志、清代阳山县志为参照,在西安何长奇后裔的支持下,展现了岭南之一任领袖何长奇的千古传奇。

少年何昌奇伏牛射虎

何昌祺,字夫。中唐,阳山县通泰人。

十几岁的时候,我的力量是超人的。有一天,我和朋友去海边放牛。突然,两头公牛打了起来。很快,红眼公牛在沙滩上来回追逐,疯狂奔跑,孩子们急忙四处躲避。胆大的何长奇追了上去,紧紧抓住追来的公牛的缰绳,却不松手。拖着公牛跑了几百米后,它渐渐停了下来,平息了一场可能伤及牛和死者的激烈争斗。盛世压制跑牛的利率流传开来后,街坊邻居,男女老少,无不赞叹不已。想跑牛的何昌奇到底有多强?民国时,人们在其墓中发现一柄重20多斤的古剑。传闻宁使尽浑身解数去奔牛,对这把剑尤为相信!

成年后,何昌祺食米以食,试开两石之弓。也就是说,一天吃30斤大米,双手就能拉动240斤的弓弦。

广府族谱可以弥补地方志的不足。何昌祺,本名唐波,字杨善。少年时跟随父亲镇守云浮。有一次在山野打猎,两只凶猛的老虎受到惊吓,从树林里冲出来,大声吼叫,它们的追随者顿时惊呆了。只见繁华时期的我不慌不忙,画了一个箭头,嗖,嗖两下。转眼间,两只老虎在草丛中变成了死老虎。

何长奇,一个年轻人十万个敌人。

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史思明造反,玄宗诏勤王天下。何昌是和他的同乡李宇轩一起被招募的。在连州校场比赛中,常琦在张弓、跑、跳等项目中名列之一。

加入北方的军队,进行一场激烈的反叛乱战斗。当时,长期享受盛世的唐军连被打败,很多士兵逃跑。东都洛阳也被叛军占领。在刀光剑影中,如初生牛犊何昌奇,英勇杀敌,无所畏惧。虽然改变不了唐军屡战屡败的局面,却受到主帅郭子仪的高度重视,因战功卓著被编入精锐部队的帐下,晋升为中将。一时间,叛乱四起

高秀岩将军多次击败唐军,震动了黄河以北。有一天,两军突然相遇。何昌祺和他的将军们说:高秀岩是葛手下的一名战士。他勇敢坚韧,两种策略都有,再打就很难赢了。不如趁其立足未稳,先下手为强他说话算数,率先举枪向高秀岩射击,喊着杀!杀!杀!;士兵们看到什么将军都被杀了,谁还敢撤退?所有人都跟着杀。高秀岩,唐骏是真的不怕死。没准备开,仓促应战。经过一场血腥的杀戮,高秀岩渐渐落后了。见势头不好,他转身就跑。于是,唐骏赢了。

战后许多将士都在议论:南蛮子,又矮又瘦,向来不擅用兵,可是何长奇这小子,真的是不怕死,敢冲敢杀,武功高强,打败了敌军将领!为我军赢得之一次胜利。我们高大魁梧强壮的北方汉子怎么会比南蛮子差!从那以后,军队中的士兵英勇杀敌,打了许多胜仗。据说高秀岩的失败是安史之乱结束的转折点。

据地方志记载,何昌祺识字不多,学的是军事谋略。他忠于君主,爱国,武艺超群,胆识过人,经常克敌制胜。他盖三军,军队宗旨是他十万,又说他的才干够十万人勇。何昌祺的武功胆识足以打败十万人!就这样,世人改变了南蛮不善战的偏见,也为岭南人赢得了不少荣耀。

风华正茂的何昌祺牛倩尚维将军

在漫长的战役中,贺昌战功卓著,受到皇帝的嘉奖。成了千牛卫将军,封为宁国伯。

唐代左右千牛卫各由一名将军统领,二人负责皇宫护卫和皇帝出行护卫及礼仪职责。事实上,负责皇帝和皇宫安全的是许巍的指挥官。贺昌时期,说明他积极参与平乱,深得皇帝信任。唐代官制,爵位通常低于官衔。宁郭波,谁是第四官员的标题,有700户在食品城。正四品吏部侍郎韩愈,晚于何昌祺。他去世260年后,宋神宗被封为长力波。当时,何昌祺的官职和爵位都比韩愈高。2006年12月,我有幸陪同法国远东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和韶关学院的教授在阳山县青莲市场做了一本历史书。尚书又称书、经,是中国汉族之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以背单词为主。在野外参观了古庙遗址。从明清古碑石刻中,笔者首次发现何昌祺和李宇轩是尚书的官职,可以弥补史书记载的不足。据文献记载,清远尚书以上的历史人物有五位。这一次,两部尚书的发现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发现。唐代尚书省的尚书,中央 *** ,比现在的大臣有更大的责任和权力。

晚年的何昌祺严武的修文

神奇的信息技术,穿越一千多年,四千里山河,解开了又一个历史谜团,续写了又一个永恒的传奇!

据西长安区瞿伟镇何家英村的何忠信、张昭介绍,晚年,何昌祺奉命率一个师镇守长安南郊要塞,保卫首都长安。安史之乱平定后,政局稳定,社会安定。何昌就地定居,建起庄园,把当年的浴血奋战变成了锄地犁地。吴言和修文,经常和文人名士一起玩。其中与诗人杜甫、画家交游甚密,故杜甫集有诗十五首:随游于何将军山林。来,试着选一首歌。

床上书连屋,台阶前树刷云。

一个将军不擅长武功,但一个年轻人总能有文化。

在微风中醒来,听诗,夜深人静。

衣服上挂着玫瑰花,月亮是白色的。同时和兴趣相投的下属朋友成立鼓乐鼓乐,中文词汇。]社,用金锣奏响唐朝帝国的盛世乐章,那个曾经统领金戈铁马的战鼓。自娱自乐,陶冶性情。

一千多年来,贺昌时期的后裔世代居住在何家英村。巧合的是,邻近的贾政村也是郑虔后裔居住的村庄。

珠江三角洲广府族群何氏族谱记载:唐贞元初年,何昌祺退守京师,回到故乡。他被任命为仆人,并被授予太保的头衔。他给了200公顷良田,这是他永远的家业,他还建了豪宅。他当时很荣幸。回到阳山后,他创建了何氏大庙,将赐田置于庙中,永远作为祭品,造福百姓。重修何氏族谱,制定家规家法,教育后代。贞元末卒,谥号光禄大夫,葬于七公桥山。

盛世废墟-永恒的芬芳。

何昌墓位于阳山县桐如乡,明代广东通志和清代阳山县志均有记载。族谱再来看,明洪武元年,光信威指挥朱亮的祖师率师南下粤东,进入阳山,拜谒陵墓。有诗:

采风不知儒俗,吊古空守太保坟。

虎与虎之间飞,宝泉与龙斌。

在云浮打猎之后,相当的乌烟瘴气,而且)我是新来的玉帝。

寒夜英气未销,玉崖常有千军。

据清代县志记载,和畅时期墓位于通儒乡龙必岗。周围山峦起伏,婀娜如龙,风水得天独厚。清朝顺治年间,墓地不封不植,无碑可考。那么,如何证明是何昌时期的墓呢?民国县志上说:城中姓何的,后来多为清明节所祭,信为宁墓。有道理。

据民国县志记载,何昌时期墓有两座。墓前有一座砖砌墓道,深几米,宽几米。该墓没有任何记载,估计当时还被封着。被打开的墓道成了乞丐的藏身之处。1936年左右,乞丐从墓中挖出一块砖用来放食物,在墓中发现一柄重20多斤的古剑。

怕得罪神灵,我赶紧把古剑放回墓中,用砖头封好。

近年来,笔者调查发现,和畅期墓位于七公河西岸、七公徐岗以东,为双孔拱形墓道。村民称之为龙鼻,立于七公桥头,故名龙鼻岗。从规模和形制来看,这是阳山更高级别的古墓。在50年代的大跃进运动中,这里被夷为平地,建起了七 *** 坊卫生院。当时出土了一把几十斤重的古刀,扔进土锅里炼钢。后来出土了古代武器青铜矛。

阳山县青莲埠上墅古寺是该县廉江沿岸市场港更大的寺庙,供奉着阳山最杰出的历史人物何昌祺和李宇轩。宋元故事太老了,经不起检验。它早在明朝郑桐时期就被重建了。不完全统计,明代重修4次,清代重修5次。解放后,改建成紫罗兰市场。近年废弃,民改尚书纪念馆。

明万历十三年,和畅时期墓集中修缮尚书庙以示纪念。1590年,明万历十八年,在阳山城东的韩文公钓鱼台上修建关帝庙,并在墙上画了一幅何昌祺的画像陪伴关帝。清朝顺治年间,阳山县的祥贤寺祭祀宁国伯和昌时期的圣贤,每年举行春秋祭。

清县志记载:西马街,县城南五十里,和畅年间洗马之处。现在的地址估计在气功市场一带。

民国时期,在和畅时期墓附近的村落设立尚书之约,以示纪念。

盛世子孙分支南北。

何忠信和张昭说,村的何氏族谱在清末已毁于战火。附近供奉何昌祺的祠堂,解放后被拆除。如今村里有1000多名何长奇的后人。然而,他们只知道他们的祖先是唐军元帅郭子仪的将军何昌祺,却不知道何昌祺来自遥远的南方广东。今天的方志与何后人的口传是一致的。毫无疑问,何家英和何氏确实是阳山县何昌祺的后裔。

光复族的何氏族谱也记载了何昌时期的后裔。何昌祺,侯氏,冯宁国夫人,有六个儿子。不太聪明的余明,带着通史典籍,进了弘文馆,拿着中书讲课;明勋,关伟寺的邵青;明培,关定陶县令;明,通读五经,经过官方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玄冥,官至周司马;学者张明被授予集贤堂图书助理员。之后,他们的后代迁到南雄县珠玑巷,流传到珠江三角洲,再分布到海内外。今天国内外讲粤语的基本都是何昌祺的后代。

何家英鼓乐走向世界

何家英村原名贺江营,贺昌奇的后代一直居住在这里。祖先何昌祺演奏的音乐代代相传,现在被称为何家英鼓乐。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古代交响音乐的何家英鼓乐,已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自1954年以来,已有来自美国、苏联、英国和台湾省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访问过这里。1978年后,何家英鼓乐应邀到北京、香港等地交流演出。1985年,村里建立了之一个中国民族音乐展览馆。2005年,以何家英鼓乐为代表的西安鼓乐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全国民间文化保护项目。2009年冬,以何家英鼓乐为核心的西安鼓乐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抢救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何家英鼓,何家英鼓乐俱乐部主席何忠信和何家英小学校长张昭打破了鼓乐由男孩传给女孩的传统。他们将鼓乐引入课堂,努力培养传承人。2005年12月,应世界文化论坛联盟大会邀请,何家英鼓俱乐部赴约旦安曼演出。

何昌祺的一生,为了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团结,立功立业,为人民和国家建功立业。挖掘和研究何昌祺的人文历史,不仅对抢救和弘扬地方历史文化,而且对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团结海内外宗族,都具有积极、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92%的历史爱好者还会看:

古代休假制度:西汉确立,元代一年只休16天。

没有康熙的样子就让她在床上伺候,难道只是妈妈的贵吗?

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李鸿章:上朝情不自禁。

一百年前发现的埃及卷轴被解释为包含爱情咒语。

为什么武媚娘不喜欢他的儿子李习安?不是生物的吗?

王太后是自愿嫁给摄政王的还是其他原因?

溥仪的生母为什么要吞金自杀?即使是皇帝也救不了她的儿子。

武则天私生活中的*乱:男宠三千年之一和尚?

道光帝除了镇压起义还进行了哪三项改革?

明末才女梁的作品有哪些?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A经济危机袭击日本,国内矛盾尖锐

B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C掠夺中国土地,扩大统治区域

D掠夺中国资源,发展本国经济

  日本为什么会走上侵略的道路呢?我们可以从日本的发展史上找到答案。

纵观日本历史的发展,始终以对外侵略,特别是企图征服中国,控制东亚为基本战略。当日本统一后,在力量不足时,动员一些武士和浪人对元、明时期的中国沿海地区烧杀抢夺,无恶不作,中国称之为倭寇。14世纪,抗倭明将戚继光,经浴血奋战,扫平倭寇。

后来丰臣秀吉①曾对织田信长②说:君欲赏臣功,愿以朝鲜为请。臣乃用朝鲜之兵,以入于明,庶几倚君威,席卷明国,合三国为一,是臣宿志也。两次帅部侵略朝鲜,被中朝两国人民所打败。到了18世纪90年代,本多利明的《西域物语》竭力鼓吹入侵堪察加、库页岛和满洲。

1803年又献上《贸易论》,主张以战争形式掠夺财富应该成为日本的国策。1823年,左藤信渊内阁制定《宇内混同秘策》,提出要使“世界悉为皇国之郡县。万国君主皆为天皇之臣民……凡此先以吞中国始。”这条海蛇的野心何其大也?不但要吞下中国,而且要吞下世界,将所有的人间财富据为己有!“皇大御国乃天地间最初成立之国,为世界各国之根本”,因此,皇国号令世界各国之“天理”是不言而喻的。根据这一“天理”,日本要首先并吞满洲,继而将中国全部领土划入日本版图,尔后从东南亚进军印度,合并世界各国。19世纪50年代,吉田松阴曾主张:急修武备,一俟船坚炮足,北割满洲之地,南取台湾、吕宋诸岛。又叫嚣:与俄美讲和,乘此间隙培养国力,转而掠取朝鲜、满洲、中国,“致对俄美贸易中之所失,亦可由略地朝鲜满洲而取得补偿。”

1927年7月25日,田中义一提出了世界历史上罕见的极其露骨的侵略计划“满蒙积极政策”,世称《田中奏折》。这个秘密文件的主要内容是阐述侵略中国的方针政策。《田中奏折》提出日本新大陆政策的总战略是:“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日本获取全中国的资源以后,“就可以进而征服印度、南洋诸岛、中小亚细亚以至欧洲。”“大和民族在亚洲大陆显露身手,掌握满蒙的权利则为首要关键。”

《田中奏折》提出日本“应开拓满蒙富源,以培养帝国恒久的繁荣。”为此,日本必须千方百计地取得满蒙的土地商租权、铁路建筑权、矿权、林权、对外贸易、海运、金融权等;日本人自由出入满蒙;设置日本政治、财政、军事顾问和教官;大力奖励朝鲜移民;派遣军人潜入蒙古,控制旧王公等。为了管理满蒙的事务,日本 *** 要设置拓殖省即殖民部。《田中奏折》认为:“日本除采用‘铁血’政策而外,而能排去东亚的困难”;“将来欲制中国,必以摧毁美国势力为先决条件,”“不得不与美一战”;“最近将来,在北满地方必与赤俄冲突。”因此,日本计划“以军事为目的”,迅速修建几条具有战略价值的铁路,把满蒙与朝鲜连成一体,加强对我国东北的经济掠夺。

《田中奏折》提出的侵略步骤是:之一期夺取台湾,第二期夺取朝鲜,第三期夺取满蒙,第四期征服全中国,第五期征服全世界。该奏折写道:“之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皆已实现。唯第三期征服满蒙以征服中国全土,……则尚未完成。”奏折继而提出侵略中国的具体办法。后来,日本军国主义即按此计划,以“铁血主义”即武装侵略的方针,并通过“贸易”、“移民”、“开拓”、“经营铁路”、“经营厂矿企业”等等一系列侵略形式,不断扩大和加强其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范围和势力。直至30年代发动“九·一八”事变,用武力侵占了我国东北,制造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继而,又发动了“七·七事变”,对我国进行全面的武装侵略战争。所有这一切都说明,自“东方会议”以来,田中的罪恶侵华计划已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动一步一步地变成了现实。

从经济形势上分析。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这次危机使美国和欧洲受到极大的冲击,经济一下倒退几十年。日本经济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1929年到1932年,全球都处在一片凄风苦雨中。中国经济由于主要是小农经济,受的影响小一些。而日本则采取了四种办法应对这次危机,一是日元贬值,二是工资指数下降,三是低利率,四是扩大军事开支和军火产业规模。同时日本出于经济和领土的需要,悍然入侵了中国东三省。

1931至1936年,高度军国主义化而又被“九·一八”事变大大 *** 起领土野心的日本开始了大规模的军事扩充。日本官方军事订货金额达70亿日元,三菱、川崎、浦贺船渠、日产、日氮等十大民营军需企业利润平均增长48%。日本称其为“军需景气”。军事支出在1931—1936年达35%至47%,土木工程和公用事业支出则仅占8%—15%。但在这表面化的“军需景气”背后是饮鸩止渴的危险。虽然军事工业也能 *** 生产,但其产品只能消耗于战争(除非搞军火输出的支柱产业),既不能还原为资本、转入社会再生产,也不能提高国民购买力、保存或发展资源。除非发动战争,掠夺他国财力、人力和资源。选择这一条路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日本一直在准备一场全面的战争。

与这种情况相对应的是1932年,日本 *** 首次发行赤字公债,总额383亿日元,为当年岁入的174%。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从1932年的100:50降到1933年的100:25。同年(1932),日本发行军事国债31亿日元。至1935年,日本国民收入为1453亿日元, *** 中央财政支出为57亿日元。与此对应的是年度一般国民收入为1665日元,东京一般市民维持更低生活水平的开支是每人每年1092日元。农村生活水平较之则更加贫困。

这种情况是不能持久的。由于日本的国家战略就是用军事实力征服占领,养着庞大的帝国陆军和帝国舰队,以及海陆各属的空军,经济上很难持久。尽管日本逼 *** *** 在华北五省自治上做出了辱失 *** 的让步,但是它的目标不仅仅是华北,而是整个中国和亚洲。加上对中国军事力量的轻视,日本挑起了“芦沟桥事变”,提出“六月亡华”的狂妄口号,妄图在三到数个月内,征服中国。

①丰臣秀吉(1536—1598),日本战国末期武将。初为今川氏家臣的侍从,后为织田信长的家臣。1573年成为近江滨的领主。1585年任关白,后晋升为太政大臣,赐姓丰臣。1590年平定关东和奥羽地方,完成统一日本大业。1592年入侵朝鲜,被李舜臣的龟船舰队打败。1597年第二次侵朝,又败,死于桃山。

②织田信长(1534—1582),日本战国时代至安土桃山时代封建领主。生于尾张(今爱知县)的那古野城,幼名吉法师。1551年继承父业,数年后成为尾张国的大名领主。1567年制“天下布武”印,展示其统一日本的抱负。1568年拥立足利义昭为室町幕府第15代将军,掌握实权。1570年6月平定了近江的浅井长政的叛乱后,率兵入京都,假天皇之威,号令群雄。1582年6月2日遭部将明智光秀的突袭而自杀。执政期间,他推行新的大名领主制,采用西方火器改革旧武士军队的战术,使武士离农,为消灭封建割据,加速统一,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开辟了道路。

桃花源属于常德的著名旅游去。

桃花源这个名胜古迹,神州大地家喻户晓,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序》中描绘的“世外桃源”,环球之内尽人皆知。久负盛名的桃花源究竟在何处?权威工具书《辞海》在有关“桃源山”条目的解释中明确指出,桃源山“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下有桃源洞,又名秦人洞,白马洞”,“是东晋陶渊明所记桃花源的遗址。”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桃花源其地就早已是风景幽寂、林壑优美的风景名胜地。

据传说,上古唐尧时,善卷先生就隐居在与桃花源一水(沅江)相依、相距几十里路远的常德枉山(即今德山)。这位虞舜以天下相让而不受的德高望重隐者,给湘沅之地带来了文化与文明,因此,人们把他隐居的山称为“德山”,因而民间流传有“常德德山山有德”之说。善卷先生晚年经桃花源到溆浦,寓居庐峰山,后又移居大酉山,常往来于两地,影响和教育南荒之地的人民。夏、商两代,这里属百濮。

周朝时,周成王大封诸侯,封熊绎为楚子。楚国是子爵,姓熊,故有“熊楚”之称。楚国处于南荒,王化所不及,可以擅自开拓疆土。于是楚子侵占百濮,将这一带改为“黔中”,桃花源即在黔中境内。春秋后期,楚平王(前528—516年在位)在今桃源县境内筑了采菱城(一说黄楚城)。从发掘出的采菱城(一说黄楚城)遗址来看,桃花源这一带虽属南荒,但开发较早,文化相当发达。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春申君黄歇初封于武陵,曾把这一带治理成为礼仪之邦。加之物腴粮丰,桃花源这一带后来便成为秦时避难场所。公元前3世纪,伟大的爱国诗人楚三闾大夫屈原被顷襄王流放于江南,他又步善卷的后尘,在沅江一带流浪很久。“乘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涉江》),“沅有芷兮澧有兰”(《离骚》),这些名句,都是他在沅水生活的写照。他从枉渚(德山)出发,溯沅江经桃花源至辰阳,最后入溆浦居留了很久。

现在常德还有以他的官职命名的“三闾桥”、“三闾巷”,他继承和发展了楚文化,在长期流放生涯中,到处行吟,创造了骚体文学,上承国风雅颂,下吸楚风民谣,独树一帜,成为南方文学之祖和我国之一个伟大的诗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今桃花源之地被纳入黔中郡。西汉初年改黔中郡为武陵郡,辖13个县,包括今湖北西南部、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桃花源就在武陵郡的临沅县境内,当时叫乌头村。

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五溪“蛮”,曾驻军乌头村,今桃花源附近尚留有他避暑的“马援石室”以及他曾设帐的“营盘洲”。他的将士曾患瘟疫,当地老百姓献“三生汤”(即擂茶)为将士治愈瘟疫,因而桃花源这一带,留下关于擂茶的传说和以擂茶待客的习俗,相沿至今。就在此后两年,即东汉建武二十六年,从临沅县中析置沅南县,隶属武陵郡,桃花源属沅南县。三国、两晋、南北朝,桃花源均属武陵郡沅南县。就在这一历史阶段的晋代(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5世纪初叶),桃花源这处山水风光胜地便开始有了建筑。明陈洪谟编纂的《嘉靖常德府志》载:“桃源观,晋人建。”道观因建在桃源山上,故名桃源观。

“桃源山”这个山名在晋代以前即已有之;“桃源山”即是桃花之源或者桃树之源的山,是桃林茂密,桃花缤纷,美不胜收之处。南北朝宋永初二年(421),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下了千古杰作《桃花源诗并序》,描绘了一个没有纷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丰衣足食、怡然自乐的理想王国——桃花源。这,既是对桃花源当时情况情景的 *** ,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还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黑暗社会的 *** 和憎恨。

陶渊明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也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因而他的《桃花源诗并序》杰作中,既有儒家“大同世界”的理想,又有道家“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子。陶渊明继承了楚文化和屈原的“楚风”,《桃花源诗并序》问世之后,石破天惊,使桃花源声名鹊起,现实中的桃源山、桃源观、桃花山、桃川(即桃源山滨临之沅江段)等名胜景物随之遐迩闻名。

惜桃源观于隋末被兵燹所毁。但风光秀丽的桃源山、桃花山却依然烂漫在奔流不息的桃川之滨,陶老先生勾勒的桃花源更深深地刻在了世人的心中。当朝,废武陵郡,改朗州,合临沅、沅南、汉寿3县为武陵县,桃花源属武陵县。进入唐朝,桃花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开发。

唐初,大约公元730年,朝廷敕各道建玄元皇帝庙,于桃花源重建桃花观,并免除附近20户农户的徭役,以奉洒扫。天宝七年(748)夏五月十三日,又增至免除附近30户赋税,永充洒扫,守备山林。大历八年(773),桃源观道人瞿柏庭羽化,后人在桃源山建迹坛(因有瞿柏庭在登仙上升处留有8个趾印的传说)和瞿仙馆。

建中二年(781),桃花源以道观为主的建筑群已具一定规模,并由官方确定下山界范围,据狄中立于会昌元年(841)所撰《桃源观山界记》称:“东西阔七里,南北长九里,东至厮罗溪五里,西至水溪二里,南至障山四里,北至沅江五里。”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的《洞天福地记》云:“三十五洞桃源山,周回七十里,名曰白马玄光之天,在朗州武陵县。”在唐代,桃花源进入初兴时期。

特别是在元和初年(807),著名文学家刘禹锡贬朗州司马时常到桃花源游览,题下《桃源佳致》并刻碑之后,桃源山、桃源洞、桃源观这晋代留下的名胜古迹和陶潜先生笔下的桃花源原址,更被官宦、文人、道士乃至百姓为之向往和探寻。元和十二年(817),桃源观道士陈通微与道友王志言乞准武陵太守韦乾度,将桃源观土级祠坛改修为石级祠坛,并配置多处建筑,使桃花源愈展名胜姿容。

由于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的深远影响,凡唐之著名诗人、文学家、士宦、道人等,对桃源山、桃源洞、桃源观几乎都倾心向往,倾情歌颂。据史料记载,在桃花源留下诗文的唐代名人多达四、五十人,其中有:孟浩然、张旭、王昌龄、王维、李白、刘长卿、韩愈、王建、刘禹锡、杜牧、李群玉、章碣、张等。及至宋朝,桃花源得到更大的开发与修复,成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宋太祖乾德元年(963),朝廷把有名胜古迹桃花源的沅江中下游两岸地域从武陵县析出,另置一县,并以“桃源”为县名。

其后不久,朗州改名为鼎州,桃源县及境内桃花源遂属鼎州。乾道一年(1165),鼎州改为常德府,桃源县及所辖桃花源随之属常德府。从宋初开始,桃花源大兴土木,广建道观。淳化元年(990),朗州官奉诏修建五百仙人阁,竣工后命名为望仙阁。政和元年(1111),权发遣广南西路转运副使张庄奏度龚元正为道士,营造梵宇,依山而建,分上中下3宫,共1330楹。翌年,宋徽宗御笔亲赐“桃川万寿宫”匾额,设提点掌管。

淳_元年(1241),龙阳(今汉寿县)人文必胜捐资修建武当行宫。宋代的桃花源,不仅建筑群一度辉煌至极,其地的山水植被也渐被培植得格外秀美丰腴。这些,既得益于因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巨大影响而日渐繁荣的桃花源文化的滋养,又反过来使桃花源文化更加丰富而鲜活,以致浸润整个神州大地。宋绍圣三年(1096),历史上之一部收辑自晋至宋诸文人写桃花源的诗文《桃花源集》(共4卷)由田孳编成。

后于绍兴初年(约1131—1140)和淳熙七年(1180),又先后两次编成《桃花源集》,辑此前桃花源诗文数百首(篇)。整个宋代,先后有张咏、梅尧臣、张_、王安石、苏轼、秦观、黄庭坚、胡宏、朱熹、陆游、姜夔、谢枋得等几十位诗人、词人和文学家又给桃花源留下诗、词和散文。

元代89年中,因朝廷不重视,桃花源不但没有得到修复和开发,反而在其末年顺帝在位时期(1333—1368),被兵燹毁为一片废墟。但以陶潜文化为灵魂的桃花源文化却是兵燹所无法毁掉的。这一时期,仍有不少著名文人来桃花源游览题咏。如张斛、元好问、许衡、吴澄、刘因、揭_斯、萨都剌、傅若金等数十人,写下了不少关于桃花源的诗文。明代,桃花源时修时毁,时兴时废。明洪武十二年(1379),桃源观住持道士尚维德在废墟上有所兴建,后道士龚贵乡继续兴建。明景泰六年(1455),湖南巡抚李某赞助住持道士谢智常在桃源观旧址建殿数楹,不20年即毁于风雨。

成化十八年(1482),常德知府李泰赞助道士冯信通建三清龙虎殿、法堂、官厅,并募缘修饰神像。弘治十四年(1501),住持道士谭常仑修建桃源观山门及清风桥。正德十三年(1518),住持道士曾世显(号称桃道人)成片开荒扩种桃树,四处募化并动工修复荒废已久的武当行宫。至嘉靖四十年(1561),方告竣工,而 *** 募化经营竟长达43年之久。就在这一时期,常德知府林应亮建亭于桃源洞口,并题刻“洞口长春”石额。

万历三年(1575),湖南巡抚赵贤重镌唐刘禹锡所题“桃源佳致”碑。万历十八年至二十三年(1590—1595),中丞江东之规划在桃源洞外隙地垒石砌园亭一座,未待完成即去职。湖广右参政陈性学,继续砌筑,未几完工,建成八方亭(即今方竹亭)。万历三十二年(1604),湖广按察使司分巡湖北道副使刘之龙嘱桃源县令魏以克于桃源洞前修建堂宇,为廊为庑,为厅为门,茶厨庖舍毕具。环以墙垣,又引洞中流水注入亭前小池,题为“灵仙之府”。

万历三十五年,湖广按察使司副使李廷谟与桃源县令黄涞,命主簿何伯熹在灵仙之府两厢空地建房数间。万历三十七年,湖广布政使司参政兼分巡湖北道郭显忠与县令黄涞,赞助僧人张定性建大士阁五椽于桃花山顶,奉祀大士像。天启年(1620—1927)间,因桃源洞口天然石桥倾仄,桃源主簿孙廷蕙主构木桥一座,是为遇仙桥。约在明末清初(公元17世纪中叶),新建黄闻阁于黄闻山顶。

与此同期,桃花源滨沅江一带的道观建筑群,又再次毁于兵燹。随着时间推移,始建于晋的风景名胜桃花源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序》愈显名胜古迹和千古杰作的文化穿透力。明代的文人,对桃花源及桃花源文化,仍十分向往和热心探究。隆庆年(1560—1570)间,湖广按察使冯子京据宋人所编之集,补其缺失,更为诠次,又增以元、明文人作,编成《桃花源集》3卷。整个明代,在桃花源留下姓名和有桃花源诗文作品问世的诗人、士宦就达68位之多,其中有王、薛暄、文澍、王守仁、龙孚德、江盈科、袁宏道、杨嗣昌、张镜心、李得阳等。

历经清代260多年,桃花源陆续得以修复,但远不如唐宋兴盛时期。清初,邑人罗其鼎倡修渊明祠(又名靖节祠),并于祠前种桃千树。康熙四年(1665),桃源知县陈洪范赞助山僧募修桃川古殿未成。约在康熙十九年至四十七年(1680—1708),先是湖南巡抚汪子元欲重修桃川宫,未果;后其第子李永清继续修建而竣工,然其规模大不如前。康熙四十八年(1709),湖广提督俞益谟于桃源洞前建伴霞亭,于遇仙桥左下方建方竹亭(后为风雨所废)。又铸桃川玄岳行宫钟(高五尺、围一丈一尺八寸)。

乾隆八年(1743),桃源知县王增华倡修桃川书院于桃川宫附近。乾隆十八年(1753),桃源知县屈宜伸增筑桃川书院围墙,并建二堂、斋房。嘉庆、道光间,桃源县教谕杨先铎和候宫举人吴玉麟一同在桃源洞口空地种桃300株。道光二十五年(1845)冬月,桃源知县景见渊明祠日就倾朽,特倡修,命县人赵士逢董其事。翌年二月竣工。咸丰元年(1851),知县朱元增刊陶潜《桃花源诗并序》于渊明祠。咸丰四年,桃花源建筑群除黄闻阁、渊明祠、方竹亭外,多毁于兵火,幸存者也日渐残破。

咸丰六年,县人方大定倡修关圣宫于桃花源,未竣工。咸丰八年,知县熊镇南重修大士阁,未竣工。同治元年(1862),县人王道凤、曾云樵等建成关圣宫(遗址在今菊圃),释常林为之塑像。同治四年,桃源知县孙桐生续修成大士阁。同治九年(1870),桃源知县麻维绪刊陶潜、刘长卿、李白、王维、孟浩然、张旭、韩愈、刘禹锡、张、王建、曹唐、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14人题咏桃花源诗文于集贤祠内。光绪十四年(1888),桃源知县余良栋开始清理在桃源洞、桃川宫前后左右的桃溪校经书院(即桃川书院)膏火田,次第清丈得田土495亩,从其中提出田70亩、熟土10亩付渊明祠、延至馆道士,岁以租入作香火费,又提出田20亩及缆船洲罾埠一所,以其租入备桃花源建筑岁修费,又由书院董事每年支给黄闻阁住阁人食谷十石。

不久,即将坐落在渔人问津处之校经书院迁往县城。光绪十七年(1891),大雨雹,渊明祠屋瓦碎落。知县余良栋建庙于大士阁后山顶,移奉渊明神主。光绪十八年,知县余良栋重修渊明祠,并缘山布置亭阁,按《桃花源诗并序》题名为问津亭、穷林桥、延至馆、水源亭、桃花潭、渔人从入处、豁然亭、寻契亭、高举阁、渔人辞去处、既出亭、向路桥凡12处。继明代桃花源道教文化面纱的“薄”化和陶潜文化本色的强化,清代更往这方面跨进了一大步。

乾隆皇帝高宗(1736—1795在位)所写桃花源的两首诗(《拟桃花源中人送渔郎出源》、《拟渔郎复至桃源不复得路》),均以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为本体,据而咏叹抒怀。清代间,从乾隆十九年(1754)到道光二十六年(1846),不足百年间,就先后有桃花源大士阁住持僧一休、武陵秀才唐开韶和武陵庶吉士胡绰,相继编成《桃花源洞天志》、18卷本《桃花源志略》和13卷本《桃花源志略》。这些桃花源志书无不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序》为本,对已逾千年的名胜古迹桃花源进行记述和研究。

整个清代,文人墨客、士宦名流更是纷纷亲往或遥相寄咏桃花源,仅有史料记载者就多达百余人,其中较有名气者如陈士本、罗人琮、李渔、查慎行、俞益谟、王文治、张百龄、陶澍、石达开等。民国时期,桃花源也稍有修复和开发。民国三年(1914),桃源知事杨瑞_赞助主持修梅道人李贯在大士阁故址修建观宇(大士阁于民国元年毁于火),夏四月告成,规模比原大士阁有所扩大,题为桃花观,并将大士堂改名为“古隐君子之堂”,以奉祀陶渊明像;又于堂左筑一别舍(即今息机别馆);舍外复建一亭,取陶渊明诗意命名为蹑风亭。

秋九月九日,杨瑞_精选《洞天唱和集》中较优诗文及古人名作勒石20余方嵌壁,并树桃花石“福、寿”屏风(福寿二字分刻二面)于正厅。民国32年(1943),在县人 *** 中委覃振及省参议长唐伯球的倡议下,于桃花山头门建桃花源 *** 坊。同年,迁延至馆于山后,于馆原址建玩月亭。新中国成立后,***和人民 *** 非常重视桃花源的保护、修复和开发。1959年,湖南省公布桃花源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湖南省文物部门拨款修整穷林桥、菊圃、玩月亭等建筑,并对桃花源其它古迹进行了修缮和油漆。1973年,省文化部门拨款修复桃花山头门 *** 坊、蹑风亭、集贤祠等建筑。1975年,桃花源文物管理所恢复。1976年重修桃花观山门。1977年,县 *** 拨款修复豁然轩(原名豁然亭)、延至馆,油漆遇仙桥。

1980年,省文化厅拨款整修菊圃,建桃源佳致碑亭。1982—1983年,省文化部门拨款修复水源亭,新建碑廊,并将历代碑刻17方移至碑廊内。1983年春,县委、县 *** 组织县直单位各级干部在桃花源种桃一星期,共种桃4310株。这年夏秋之交,桃花源连遭暴雨,致桃花观东西二面滑坡,遇仙桥被冲坏。省文化厅拨款数十万元,整修遇仙桥等17处被毁坏的建筑,整修游路,很快就使面貌改观。1984年,省水电厅拨款整修御碑池,建怡然桥。同年秋季,维修玩月亭和桃花观前殿,砌修蹑风亭下平台。1985年,整修集贤祠,构建憩庐,筹建秦人宅宾馆,翌年完工。1986年,修整游路,再度维修蹑风亭、穷林桥等建筑物。1987年,湖南省 *** 公布桃花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列入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内。省文化部门拨款40万元,修复高举阁,1990年竣工。

桃花源虽经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损毁,到20世纪80年代末,已经展现出自明、清以来没有过的新规模、新容颜、新活力和新意境。当时代步伐迈进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盛世春风吹绿了桃花源这方神奇的山水田园。从1991年至今,这10余年成为桃花源历史上修复开发的又一鼎盛时期。

在 *** 湖南省委、省 *** 的关怀下, *** 常德市委、市 *** ,桃源县委、县 *** ,直接领导了这次大规模的修复开发工作。1991年,批准成立了湖南省桃花源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由原来的股级单位升格为副处级管理机构。1991年冬至1992年春,完成了之一期修复开发工程,修复和新建了桃花源跨国道大 *** 坊、渊明园、桃花湖、刘禹锡草堂、咏归亭、花影亭、双星亭、五柳湖、水府阁(又名黄闻阁)、问津亭、黄闻山庄、秦人洞、豁然台、秦人居、竹廊、公议堂、奉先祠、延至馆、自乐桥、余荫堂、奇踪馆、傩坛等景点。1992年冬至1993年春,完成了第二期修复开发工程,修复和新建了桃川万寿宫(上宫)、天宁碑院、悠然园、忘岁园、八仙亭、秦城、秦人古道、玄亭等景点。此外,还修建一批供食宿的宾馆、餐馆等旅游设施及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1996开始,展开了以挖掘桃花源文化内涵、开发沅水风光和完善景区功能配套为重点的第三期修复开发工程。

修复、整修和配套了一部分景点,包括桃林、菊圃、渊明祠、集贤祠、桃花观、水府阁观景台、桃川宫、天宁碑院、沅水风光线等处。2000—2003年,拆迁了部分有碍观瞻的建筑物,大搞“三植”(植古树、植古藤、植草皮)工程,开发了栖霞园、整修了菊圃,改造了半月台,新修了天宁碑院聚贤桥,增加了景区的亮点与卖点。

短短10年时间,三期工程共投入资金2亿元,修复开发景点88个,完成各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封山育林300余公顷,植树50万株。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地举办了桃花源游园会和桃花源“福”文化节。有千多年历史的古老而神秘的桃花源,以更加清秀优美的风姿展示在人们面前。

公元4世纪中叶,日本出现统一的国家——大和国。5世纪初,大和国发展到鼎盛时期,势力曾扩大到朝鲜半岛南部。公元645年发生大化改新,仿照唐朝律令制度,建立起天皇为绝对君主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公元12世纪末进入由武士阶层掌握实权的军事封建国家,史称“幕府”时期。1853年7月8日,刚刚跻身于强国之列的美国,派出东印度舰队司令佩理率领四艘全副武装的黑色大船,闯入了横须贺港。19世纪中叶,英、美、俄等国家迫使日本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实行封建锁国政策的德川幕府统治动摇,具有资本主义改革思想的地方实力派萨摩和长州两藩,在“尊王攘夷”、“富国强兵”的口号下倒幕。1867年,27岁的涩泽荣一作为日本代表团的成员到了法国,参加巴黎万国博览会。1868年4月15日,明治天皇颁布了《五条誓文》,这是一个推动国家变革,开启变法图强大幕的总纲领。从此,日本进入了一个被称为明治维新的时代。1868年,革新派实行“明治维新”,废除封建割据的幕藩体制,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恢复天皇至高无上的统治。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对外逐步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904年挑起日俄战争;1910年侵吞朝鲜。1914年8月8日参加之一次世界大战。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军向中国满洲发动进攻,1932年1月2日完全占领满洲

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1938年1月,30多万南京人民被侵华日军集体大屠杀

偷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5年8月 美军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 ***

1945年8月15日 天皇向日本国民宣布日本战败(原声)

1945年9月2日 日本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签署投降书

1926年,裕仁天皇登基,日本进入昭和时代。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战后初期,美军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1947年5月实施新宪法,由绝对天皇制国家变为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议会内阁制国家。20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增长速度为228%,60年代为111%,70年代为53%,80年代为45%,1951—1977年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0%

黄河(Yellow River)——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黄河流程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2平方公里,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 发源地: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源头,海拔4675米,平均流量 17745 立方米/秒,在青海省,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点:山西河口;中、下游分界点:河南旧孟津。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30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托克托县区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调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它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74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2亿多亩耕地,1亿左右人口。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因水土流失,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更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更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神话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 *** 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 *** 和 *** ,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 受不了这种折磨。

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 *** ,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

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

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

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

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更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

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老汉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

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尔德老汉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尔德老汉这才抽出宝剑,叫黄河水向前流去。

从此以后,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 *** 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渠造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个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答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黄河--成语

中流砥柱 鱼跃龙门 九曲黄河 泾渭分明、海晏河清、河山带砺

关于黄河的古诗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日本历代天皇

01 神武 02 绥靖 03 安宁 04 懿德 05 孝昭 06 孝安 07 孝灵 08 孝元 09 开化 10 崇神

11 垂仁 12 景行 13 成务 14 仲哀 神功皇后 15 应神 16 仁德 17 履中 18 反正 19 允恭

20 安康 21 雄略 22 清宁 23 显宗 24 仁贤 25 武烈 26 继体 27 安闲 28 宣化 29 钦明

30 敏达 31 用明 32 崇峻 33 推古 34 舒明 35 皇极 36 孝德 37 齐明 38 天智 39 弘文

40 天武 41 持统 42 文武 43 元明 44 元正 45 圣武 46 孝谦 47 淳仁 48 称德 49 光仁

50 桓武 51 平城 52 嵯峨 53 淳和 54 仁明 55 文德 56 清和 57 阳成 58 光孝 59 宇多

60 醍醐 61 朱雀 62 村上 63 冷泉 64 圆融 65 花山 66 一条 67 三条 68 后一条 69 后朱雀

70 后冷泉 71 后三条 72 白河 73 堀河 74 鸟羽 75 崇德 76 近卫 77 后白河 78 二条 79 六条

80 高仓 81 安德 82 后鸟羽 83 土御门 84 顺德 85 仲恭 86 后堀河 87 四条 88 后嵯峨 89 后深草

90 龟山 91 后宇多 92 伏见 93 后伏见 94 后二条 95 花园 96 后醍醐 97 后村上 98 长庆 99 后龟山

南朝 01 后醍醐 02 后村上 03 长庆 04 后龟山

北朝 01 光严 02 光明 03 崇光 04 后光严 05 后圆融 06 后小松

100 后小松 101 称光 102 后花园 103 后土御门 104 后柏原 105 后奈良 106 正亲町 107 后阳成 108 后水尾 109 明正

110 后光明 111 后西 112 灵元 113 东山 114 中御门 115 樱町 116 桃园 117 后樱町 118 后桃园 119 光格

120 仁孝 121 孝明 122 明治 123 大正 124 昭和 125 明仁(当今)

在日本神话中,天照大神的后裔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立日本国并即位为天皇。不过今日的考古证据却表明,古代的日本是由众多的部落国家以及自东北亚迁徙来的游牧民族融合演变而成的。大约在公元前一万年开始,日本进入新石器时期,是为绳纹时代(公元前一万年至公元前3世纪)和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在弥生时代时期,伴随着来自中国和朝鲜人的移入,出现了陶器和铁、铜器;还出现的成块的水田,日本成为了一个农业占主要地位的社会[3][4]。

公元3世纪后半期到4世纪初,日本已经出现了统一政权—大和王权。这段时期,日本透过朝鲜诸国及一直吸收来自于亚洲大陆的文化。587年,豪族苏我氏的头目苏我马子打倒了物部守屋,又在592年暗杀了崇峻天皇、立女皇推古天皇为帝,圣德太子摄政,日本进入飞鸟时代。圣徳太子制定了冠位十二阶,并颁布了宪法十七条,试图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国家。圣徳太子过世后,苏我氏长期掌权。645年,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暗杀了苏我入鹿,掌握了政权。中大兄皇子拥立孝德天皇即位,推动大化革新等改革,仿效中国的政治制度,试图建立一个律令制的国家。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日本进入了奈良时代,律令制国家也日益成熟。日本的版图在这时也逐渐扩张,征服了东北地方部分地区和南九州。

修建于平安时代的平等院凤凰堂奈良时代后期,政局动荡,律令制松弛。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现在的京都),此后到1192年成立镰仓幕府的这段期间是为平安时代。这一时期,随着地方庄园势力的不断增强和中央 *** 的内乱,武士阶层逐渐上升到权力的中心。平安时代末期,出现了以东国为势力范围的源氏和以西国为势力范围的平氏两个庞大的政治势力,1159年,发生平治之乱,源氏实力虽遭遇很大削弱,但在东国仍拥有强大实力,国家内乱频仍。经过长期的源平合战,平氏被赶出京都,于1185年在坛之浦之战中彻底覆灭[5]。

1192年,武士首领源赖朝被封为征夷大将军,建立镰仓幕府,开始了日本600多年的幕府时代。源赖朝过世后,赖朝妻子的娘家北条氏实力扩大。三代以后权利转归北条氏之手。承久之乱后,北条氏的合议制执权政治达于全盛。1232年(贞永元年),北条泰时制订法典《御成败式目》[6](《贞永式目》)。该法典最初仅适用于武家内部,后来适用于全国。1274年(文永十一年)与1281年(弘安四年),蒙元两次侵日都未能成功,而战后受货币经济影响,无法恩赏抗元官兵,导致御家人的贫困与御家人制度的解体。北条氏实行一族独裁,加深御家人和非御家人武士的反感。地方武士和农民的联合武装团体到处进行反幕活动。幕府由盛转衰。后醍醐天皇乘机发动正中之变与元弘之变。倒幕号召得到各地武士响应。1333年5月新田义贞攻陷镰仓,镰仓幕府灭亡。后醍醐天皇掌握大权以后,并没有满足武士阶层的期望。武士们支持足利尊氏,于1336年攻陷京都,扶持光明天皇即位。后醍醐天皇逃到吉野山中,仍坚持自己才是正统。于是出现了京都(北朝)和吉野(南朝)两个对立的朝廷。足利尊氏则在京都建立了室町幕府。南北朝的征战持续了将近60年,1392年才告结束[7]。

江户时代的日本城堡(姬路城)室町幕府末期发生了应仁之乱,日本进入了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1573年,织田信长攻下室町幕府所在地二条御所,将足利义昭流放到河内国,室町幕府灭亡。日本历史进入安土桃山时代。1582年,织田信长在本能寺因家臣明智光秀叛变而被害。信长重臣羽柴秀吉继承了其势力,继续进行统一日本的战争。1586年,秀吉受赐姓丰臣氏并就任太政大臣;1590年完全统一了日本,隔年秀吉将关白一职让与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合,以世袭的方式宣示丰臣政权的稳定。秀吉在1592年发动侵朝战争。1598年7月,秀吉在伏见城过世,日军开始撤出朝鲜半岛。1600年,封地在关东地方的大名德川家康取得了关原之战的胜利[8]。1603年,家康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开创江户幕府。1615年,德川家康在大坂之役中消灭了丰臣氏,实现了日本的统一,日本步入江户幕府的时代。江户幕府实行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将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级及秽多、非人等贱民,严格限制阶级间的流动。

佩里的“黑船”敲开了日本的国门1543年,一艘葡萄牙船漂流到种子岛,这是日本之一次接触欧洲人。时日本正值战国纷扰,葡萄牙人将火枪带入日本,并快速普及。天主教也在这时进入日本。然而传教活动与发达的贸易逐渐威胁到江户幕府的统治。1641年幕府把荷兰商馆迁移到长崎的出岛,奉行锁国政策。锁国期间日本只与荷兰和中国进行贸易。锁国政策奉行了200多年,直到1854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舰队驶抵江户附近的浦贺,才重新敲开了日本的国门[9]。与西方重新接触后的日本立即感受到自己在世界舞台长时间的缺席已造成相当程度上的落后。幕府末年暴动频繁,幕藩体制摇摇欲坠。在以西南四藩(萨摩、长州、土佐、肥前)为主的维新志士带领下,开启了一场全国性的倒幕尊皇运动。1867年末代德川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主动大政奉还,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 *** 成立。1867年开始的明治维新对日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多项改革,在地方政治上废藩置县,1889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宪法),1890年举行了之一次帝国议会。整顿内政的同时日本也在进行对外扩张。1879年,日本灭亡了琉球国;1895年与满清爆发甲午战争并取胜,获得了台湾与巨额赔款;1905年在日俄战争中获胜,取得了北纬50度以南的库页岛(桦太)。1910年强迫韩国签订了日韩合并条约,使朝鲜半岛成为了日本的一部分[10]。

20世纪初,日本帝国主义逐渐形成。之一次世界大战增强了日本的经济实力,日本进入短暂的“大正民主”时期。1923年9月,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11],死亡人数达13万人,日本经济遭遇重创;1927年4月由于日本 *** 对台湾银行的救济失败,引发全国性金融危机;1930年,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日本未能幸免。这期间滨口内阁失败的经济政策引发人民的严重不信任,右翼势力借此扩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在中国东北建立傀儡政权满洲国。1936年2月26日发生了二二六事件[12],广田弘毅组阁,军部对政治的干预进一步增强。1937年7月,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战争持续了8年之久,给中国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与人口死亡[13]。1941年日军偷袭位于夏威夷的美国军港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正式向美国、英国和荷兰宣战,同时开始侵略东南亚及大洋洲。中途岛战役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战争后期,日本本土受到盟军的密集轰炸,造成数百万人丧生与工业设施的损毁。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军分别在广岛市和长崎市投下两枚 *** ;8月8日,苏联对日本宣战;8月15日,裕仁天皇透过电台广播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14] 。

广岛原爆圆顶从战败到1952年期间,日本实际被美国主导下的同盟国更高司令官总司令部(GHQ)统治[15] ,美军实行财阀解体政策,对垄断资本进行大规模重组。1950年,伴随韩战而生的“特需繁荣”让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1956年12月18日,日本加 *** 合国[16]。1964年,东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同年日本加入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正式跻身于先进国家之列。1973年,由于能源危机,日本经济由高速成长转入安定成长阶段,但成长速度仍是西方先进国家中的前列。日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战后的日本长期由自民党执政,是为所谓“55年体制”,直到1993年才告瓦解。1990年代初期,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经济陷入长期不景气阶段。这一时期失业攀升,财政赤字庞大,加上奥姆真理教发动的一系列恐怖攻击与阪神大地震,社会陷入不安。进入21世纪,日本经济已稳健复苏,逐渐摆脱了长期低迷的局面[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