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读本》后的名句,要全的,速度!!!!!!!

游戏攻略09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读本》后的名句,要全的,速度!!!!!!!,第1张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读本》后的名句,要全的,速度!!!!!!!
导读:苏教版《语文读本》名句 第一册(七上)1、 多行不义,必自毙。2、 行百里者半九十。3、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4、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5、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6、

苏教版《语文读本》名句

第一册(七上)

1、 多行不义,必自毙。2、 行百里者半九十。3、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4、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5、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6、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7、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8、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9、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1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11、行远必自尔,登高必自卑。12、安不忘危,盛不虑衰。13、东隅已逝,桑榆非晚。1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1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16、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1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8、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20、拾穗虽利,不如躬耕;束炬夜驰,不如早行。

第二册(七下)

1、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3、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4、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5、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7、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8、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9、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10、皮之不存,毛将焉附。1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12、亡羊补牢,犹未为晚。13、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1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1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1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7、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1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1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第三册(八上)

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3、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4、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5、 言必信,行必果。6、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7、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8、 非学无迟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9、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11、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1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1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4、业精于勤,荒于嬉。15、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1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1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8、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19、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四册(八下)

1、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2、 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3、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行。4、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5、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6、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7、 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8、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9、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10、管中窥豹,只见一斑。11、一日暴之,十日寒之。12、近水楼台先得月。1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1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6、前车覆,后车戒。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8、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19、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20、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21、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22、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23、太上有立德,其次在立功,其次在立言。虽久而不废,此之谓不朽。24、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25、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26、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2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28、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2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3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第五册(九上)

1、 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2、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3、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4、 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5、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6、 树德务滋,除恶务本。7、 德不孤,必有邻。8、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9、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1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1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12、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14、盛名之下,其实难副。15、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1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1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18、不以一眚掩大德。19、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20、虽贵不苟为,虽听不自阿。2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23、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25、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26、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27、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28、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29、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30、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第六册(九下)

1、 义无反顾,计不旋踵。2、 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3、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4、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5、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6、 受人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7、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8、 冒天下之大韪。9、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10、知彼知己,百战不殆。11、安不忘危,盛必虑衰。12、上有所好,下必甚焉。13、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14、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15、慎终如始,则无败事。16、民以食为天。17、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18、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19、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20、咬定青山不放松。21、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2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23、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24、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25、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26、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2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2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29、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30、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课内名句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4、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5、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 “匪”字的文言文解释

基本字义

1 强盗,抢劫财物的坏人:~徒。~首。叛~。

2 不,不是:~夷所思(不是常人的想法)。获益~浅。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从匚( fāng),盛物之器。非声。本义:“篚”的古字。竹器,形似竹箧)

2 同本义 [round bamboo basket]

匪,器似竹筐。——《说文》。按,古者盛币帛以匪,其器椭方。

共设匪瓮之礼。——《周礼·肆师》

3 通“斐”。五色相错 [rich and bright colors]斐

有匪君子,如切如瑳。——《诗·卫风·淇奥》

4 盗匪 [bandit] 以打家劫舍为生、有组织、有武装的团伙。如:剿匪;匪荒(盗匪引起的灾祸);匪党(盗匪党徒);匪营(匪军的营地)

〈副〉

1 假借为“非”,表示否定 [not;no]

匪寇,昏媾。——《易·屯卦》

比之匪人。——《易·比卦》

匪夷所思。——《易·涣卦》

先祖匪人。——《诗·小雅·四月》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诗·邶风·柏舟》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邶风·北风》

2 又如:匪懈(不懈怠,不怠情);匪独(不单是);匪惟(不是);匪夷(不寻常)

3 表示否定,相当于“无”[not; no]

深言匪由衷,白首为无误。——明· 何景明《送崔氏》

4 又如:匪什(无篇什,谓没有写作才能);匪止(不止);匪啻(不止,不只);匪惶(没有闲暇;来不及)

5 表示关联,用于“非…不…”之类的句式 [must…not]

匪安匪舒。——《诗·大雅·江汉》

匪富匪势,穷年无冀。——《抱朴子·外篇·吴失》

6 不仅,不但 [not only]

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诗·大雅》

7 通“彼”( bǐ)。那,那个 [that;that one]

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诗·小雅·小旻》

彼交匪纾,天子所予。——《韩诗外传·卷四》

〈形、动〉

1 行为不正 [bad]

不幸见辱于匪人。——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又如:匪辟(不正派;邪恶);匪人(匪类。行为不端的人;不是亲近的人;盗寇);匪劣(品行恶劣的人);匪昵(行为不端的亲信)

3 通“菲”。微薄 [meagre]。如:匪薄(菲薄,浅陋);匪仪(菲薄的礼物)

4 〈动〉 通“分”( fēn)。分配 [distribute;share out]

以九式的均节财用,…八曰匪颁之式。——《周礼·天官·大宰》

2 有关做人学习的古文

为学 [清]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1《劝学》 荀子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奚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 言,不知学问之大也。于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恭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 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 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 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风至苕折, 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异体“修”加三点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 ,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

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 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无〔忄昏〕〔忄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腾”中“马”换“虫”)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枝而穷。

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 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 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 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

礼者,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 ,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 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口赞〕。

傲,非也;〔口赞〕,非也; 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简而不速。方其人之习 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 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

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飧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礼,虽未明, 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苦者,勿告也。

告苦者,勿问也。说苦者,勿听也。

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 匪舒,天子所予。”

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

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 不足谓善学。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

其善者少,不 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 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及至其致好之。

3

《小雅 鸿雁》:“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这个勇士打仗行军,日日辛劳奔波在田野还有他的家人和爱人,可怜独自在家中《小雅 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 四月夏季将开始,六月则暑气褪去(旧历),其先祖不是人,怎忍心让他这样《小雅 采薇》:“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不敢定居,一个月打了三次胜仗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吾遗民也”咸丘蒙说:当舜不做尧的臣子时,我才可以听命于你说:天底下莫不是王的土地,有土的地方也都是王的臣下舜已经是天子了,瞽艘(舜的爹)怎能不是舜的臣下,怎么回事?回答说:"诗经不是这个意思。

4 有关朋友的文言文

原发布者: 亚

关于朋友的文言文篇一:关于朋友的文言文关于朋友的1、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欧阳修2、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孟子3、一贵一贱交情见。——骆宾王4、布衣之交不可忘。——李延寿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6、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汉书》7、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曹植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9、势力之交难以经远。——陆机10、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11、人生乐在相知心。——12、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13、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韩愈14、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史记》15、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冯梦龙16、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陶潜17、朋友,以义合者。——朱熹18、君子交绝,不出恶声。——《战国策》19、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雁门集》20、知音世所稀。——22、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小人口如蜜,转眼如仇人。——《逊志斋集》23、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易。系辞上》25、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李白26、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欧阳修27、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28、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29、交情老更亲。——30、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31、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李白3

5 古文《董行成》的古文

如果要译文的话这里有

译文

唐朝怀州河内县,有个叫董行成的人,能一眼就分辨出对方是否贼匪。

有名贼人在河阳长店偷得路人一头驴及一口皮袋,在天快破晓时赶到怀州境内,正巧碰到董行成迎面而来。

董行成一见他就大声喝道:“你这贼子给我站住!”

那人一听立即下驴认罪。

事后有人问董行成如何看出那人是贼,董行成说:“这头驴因长途急行而流汗,而这人见了路人也会引驴绕路,这一定是因他心虚,所以我判定他一定是贼。”

那盗驴者送入县衙后不久,那名驴主也追踪而来。

6 表现兄弟情深的古文

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篇》:“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苏轼《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韩愈《祭十二郎文》

袁枚《祭妹文》

欧阳修《祭石曼卿文》

苏轼《江城子》

1纵观论语,仁字是对夏商周的德字的继承和创新,“德”的古字,左边是“彳”,小走之意;右边上面是“直”,下面是“心”; 心直,就是心怀坦荡。

人之初,性本善。心的本来面目,也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就是善。以快的方式直抒胸臆就得到了善,得到了自然也就不用求人求天了,这就是 “德”!突出的是个人的天性。所以,《论语•述而》中,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天赋予我德,追杀的桓魋能把我怎样)?”

所以,这个“德”在古老的观念中,也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善,所谓《周礼•地官•师氏》曰:“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进入私有制社会后,在私有观念的包围中,人性却变异成了恶。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商品生产扩大,市场经济繁荣,周人的社会规范体系瓦解。尤其是周朝晚期,诸侯经济发展、实力增强。

到了春秋时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无义战,礼坏乐崩,血缘宗法社会制度正在瓦解。

正因如此,孔子在中连连发出感叹,《论语•卫灵公》记载:子曰:“由,知德者鲜矣(仲由啊,理解德的人太少了呀)。”

子曰:“己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完了吗?我没见过喜欢美德如同喜欢美色的人)。”

此时此刻,若是再奢谈什么“人之初,性本善”就显得幼稚了。

失去了自觉的“德”,就只有威逼利诱,以强大的法制为后盾,以切身利益为诱惑,才能巩固礼教,保证社会秩序,恢复社会和谐。

这样,强调为自己而爱人的“仁”之作用就突出了,“仁”置换“德”也就成了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仁字在我的理解,就是指美德,但是由于孔夫子处于特殊的时期,所以他也赋予了仁特殊的含义,看论语中对仁的解释,包括克己复礼,有爱心等内涵,但是总而言之,可以把仁字翻译成“仁爱”或者是“爱人”

3举例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富和贵,人人向往,不以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享受;贫和贱,人人厌恶,不以正当方法摆脱的,不要逃避。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算君子?君子时刻不会违反仁道,紧急时如此,颠沛时也必须如此)”(《论语•里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中,没有贪生怕死出卖正义的人,却有舍生忘死维护正义的人)”(《论语•卫灵公》)。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做爱人的事自然是不必同老师相互谦让)(《论语•卫灵公》)。

4

据《论语》中记载,当时就至少有9人次直接向孔子问仁,孔子针对不同的人给予了不同的回答。但是这些回答多数都是在解答怎样具体的“为仁”,只有一个才是孔子给“仁”的定义呢。

《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也就是说,孔子对“仁”的定义就是爱人,这是取了“仁”字团结友爱的本义。

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仁”就是爱人呢?

关于为什么将“仁”定义为爱人,孔子他自己没说明,可稍后比他小70多岁的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名翟,战国时鲁国人,或说宋国人,原是手工工匠,善于制造守城器械等,学过儒学,后创墨家学派,是战国时代流誉四方、最具影响力的大思想家之一〕却是在《墨子•兼爱上》中阐述的一清二楚: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当察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反过来,即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即使在天底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侵扰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象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视父兄与君若 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看待别人的家象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看待别人就象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所以盗贼没有了, 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象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

“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象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

原来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坏乐崩的根源“皆起不相爱”!所以,孔子才强调并定义了“爱人”的“仁”,孟子则强调“仁者爱人”。

正是因为“仁”是爱人,所以,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富和贵,人人向往,不以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享受;贫和贱,人人厌恶,不以正当方法摆脱的,不要逃避。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算君子?君子时刻不会违反仁道,紧急时如此,颠沛时也必须如此)”(《论语•里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中,没有贪生怕死出卖正义的人,却有舍生忘死维护正义的人)”(《论语•卫灵公》)。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做爱人的事自然是不必同老师相互谦让)(《论语•卫灵公》)。

4这些是《论语》全文 出现的仁字

学而第一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八佾第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公冶长第五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至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雍也第六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述而第七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泰伯第八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颜渊第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曰:“其言也仞,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仞乎?”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吾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椁,犹犬羊之椁。”

哀公问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合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以祗以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盗,问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不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推,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路第十三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宪问第十四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卫灵公第十五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阳货第十七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曰:“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微子第十八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子张第十九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尧曰第二十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为汝(rǔ)多知(此处念智)乎?

词语解释一

(1)游:游学,游历。

(2)辩斗:辩论,争论。

(3)故:原因,缘故。

(4)以:以为,认为。

(5)去:离。

(6)日中:中午。

(7)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8)及:到了。

(9)则:就。

(10)盘盂:过去吃饭的碗,盘子。盘:圆的盘子,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1)为:是。

(12)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

(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4)决:裁决,判断。

(15)孰:谁,哪个。

(16)汝:你。

译文一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译文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注释

东:东方。

游:游历、游学。

见:看见。

辩斗:辩论,争论

辩:争。

其:代词,他们。

故:缘故,原因。

以:认为。

始:刚刚,才。

去:离;距离。

日中:正午。

初:刚刚。

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及: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为:是。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汤,热水,开水。(古时还特指沐浴时用的热水。)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气很热。

决:决断,判定,判断。

孰:谁。

为:同谓,说,认为。

汝:你。

知:zh,通假字。知通 智聪明、智慧。

笑:在这里不是嘲笑,在这里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而略带寒意

宋代李邦献《省心杂言》原文及翻译

宋代李邦献《省心杂言》原文及翻译

宋李邦献《省心杂言》。

1.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

选择说话的方式和交友的类型,就能没有悔恨和伤害,就能免 除忧愁和侮辱。听到美好的教导就拜谢,如有人指出我的过错就 欢喜,不是圣贤就不能做到。说别人的短处不算正直,帮助他作恶 不是仗义。讲别人坏话的语言都编织得很巧妙,讨好谄媚的语言 都很甘甜,忠诚的语言是直率的,诚实的语言不多。轻易承诺的 人,他的信用程度不多;当面称赞他人的,行动起来必定不是这样。

说话少可以减少他人诽谤,欲望少是保身之道。过多说话就违背 了大道,欲望太多就会伤害身体。用言语伤人的人,比刀斧还锋 利;用法术害人的人,比虎狼还狠毒;言语不能不选择,法术不能不 选择运用。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喜欢讲人坏话的人,总是忘不了补上一句: 我不是有意讲人坏话,主要是我这人个性太直。也常常看到一些 人把帮助他人打架行凶视为够朋友、讲义气;前者的表白不足信, 后者的认识有误区。那种对他人的要求承诺得太轻快、太随便的 人,事到临头有哪一件能够兑现?那些专程前来送上一番好话的 人,谁不在心中另有所图?那些谄媚、恭维的话语,即使明知其中 一片虚假,但被恭维者谁不感到句句甘甜、心花怒放?有几个人能 做到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除非你真正是个奋发有为的特 殊人才。《省心杂言》字字珠玑,句句见道,不失为一面能够一针见 血的阅世明镜。

2.好名则立异。

好胜的人必定喜好争夺,贪图荣耀的人必定遭到侮辱。好求 名的人总是树立异端,树立异端就使自己容易陷入危险境地,所以 圣人戒人求名。以表面忠诚换取名声的人其实是在背后揭人之短 的人,以信用换取名声的人其实是奸诈的人,以清廉换取名声的人 是贪婪的人,以洁净换取名声的人是污浊的人。忠信廉洁的品质 应该成为立身之本,不是沽名钓誉的工具。如犯着其中一条,那就 像乡下人一样又有什么可取的呢?对待亲近的人很薄情,而责备 他人很重的人,不能与他们深交。喜好名声而又急不可待的人,不 能与他们共同谋事。贪婪而又喜欢诈术的人,不能与他们有利害 关系。残忍而好胜的人,不能与他们共享安乐。对自己看得太重 的人不仁,好广积财物的人不义,过分恭敬的人无礼,贪图名声的 人没有智慧。

名气不是一个虚无的东西,它隐含着莫大的光荣与利益。成 名是一个复杂而艰辛的过程,好名欲速者的愿望过于强烈,不适 应也不能满足于这种过程,所以,如果为这种人谋求成名,只会给 自己带来招怨受责的沉痛教训。迫不及待地追求出名的人,总是 一味为引人注目而频繁地制造异端,而异端总是朝着背离现实和 真理的方向越滑越远,所以说贪名者无智。名气不是仅靠把自 己充灌得面红耳赤的功利之心就能得到的,它是一个人的品德、才 华和功业达到一定境界才自然出现的溢彩流光。

3.用过其才则败事,享过其用则丧身。

坐在密室中就像走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一样,驾驭着自己的 思想就像控制着六匹奔马一样,可以免除过失。任职超过他的才 能就会败事,享受超过他的收入就会丧身。明白过错是过错的人, 因有恐惧之心而不敢去做错事;不明白过错为过错的人,死到临头 才会终止过错。有过错却能悔改的人,也不失为君子;明知是过错 却不肯悔改的人,难道不是小人吗?心诚就没有悔恨,宽恕就不会 招怨,和睦就不会结仇,容忍就不会招辱。行善事不如舍弃做恶 事,补救过失不如事先省去错事不做。即使是勉强做善事,也比一 贯作恶要强得多。广积财富不如教子做人,逃避灾祸不如减少 是非。

人们常常希望自己能够拥有高位重权,往往不知道权力一旦 超出自己的能力就会给社会事业造成重大损失,除非某种官场制 度能够容忍和承受这种损失。慷慨承诺、热心助人和积极进取固 然都是一种美德,但也要注意尽量避免进入那些注定要失败和有 害的事件;如何对自己的精力和事务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取舍,是一 门高超的生活艺术。

4.利可共而不可独。

一块泥土挡不住狂猛的巨潮,一介平民不能振起颓败的社会 风俗。能够屈己下人的能够与众人相处,好胜的人必定容易遇到 敌手。用众人的力量帮助自己的人,心中安逸而且办事成功;凭自 己驾驭众人的人,心中劳累而且招人积怨。礼义廉耻这些道德规 范可以用来要求自己,不可以用来束缚别人。严于律己的人就少 过错,约束别人的人就缺少团结合作,缺少团结合作就不是涉世之 道;所以君子常常责备自己,小人总是责备别人。不隐藏别人的短 处,不周济另q人的急难,不是仁义之人。看轻财物就是以团结众 人,严于律己就能让人信服,气量宽宏足以得人拥戴,身先士卒就 能够率领众人。立身之道要内刚外柔,治家之道要长辈谦逊、晚辈 和顺。不和谐就不能迎接外来的事物,不宽容就不能获得下人。

内部和睦的人家道昌隆,外部和睦就能使处人办事取得成功。利 益只能与别人共享而不能独吞,谋略只能少人参加不能与众共谋, 一个人独吞利益就会失败,与众人商讨谋略就会泄露。财不难汇 聚,取予得当就会富足;国家不难治理,分辨出正邪就能太平;世风 不难转化,自上及下就能风行天下;风俗不难改变,自近及远推行 就会引领社会风俗发生变化。

这段文字探讨的是如何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个人与众人的关 系。再好的道德原则只能在修养身心时独自享用,如果拿它来要 求别人会把自己弄得众叛亲离。火焰因为有着众人举柴才会轻而 易举燃烧得热烈而辉煌;如手中没有一点权力和一定的物质力量 要想支配和调度别人往往是枉费心机。领导者之所以能够调动众 力是由于他拥有权力,没有权力的人之所以也能调动众力是由于 他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素质:轻财就会汇聚众人,量宽就能容纳众 人,严于律己就能让众人信服,身先士卒就能率领众人。具备了以 上这些基本素质,也就拥有了统帅群雄的领导能力。

5.人性如水。

人性像水一样,曲直方圆的形状随着它所寄居之处而呈现,善 恶邪正的品德随着后天的学习而形成。对富贵声色的欲望像水一 样自然向下流淌,用不着学习就会产生。如果没有识别善良的锐 眼、刚正的心地、顽强的耐心和坚决的行动,欲望的洪涛就会冲决 道德的堤防,不落入飘零荡败的结局的几乎很少。心地不清静就 无法发现大道,志向不明确就无法立功。用心专著的人,即使雷霆 在耳边震响也听不到声音;为自己心太重的人,不知道富贵可招杀 身之祸。走过四通八达的道路的人不会迷路,思考大公至正的道 理的人不会糊涂。不自重的人常常自取其辱,不知道有所畏惧的 人常常招惹祸端,不自满的人会受到补益,不自以为是的人会增加 见识。吉凶悔吝虽然是天意决定的,但没有哪一点不是由自己首 先导致的。走在平坦的道路上放肆而粗心大意的人,也会因为跑 得太快而跌倒;走在险峻的路上畏惧而谨慎的人,也会因为走得舒 缓而不跌倒;明白了这些道理就会明白:安乐有使人致死的道理、 忧患是养生之本;能不引起我们的反省吗?把千斤巨石放在陡峭 的山坡上,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把它推向万丈深渊;把巨大的舟舰 放到急流之中,加上一片小帆就可以奔行千里;这是势造成的结 果。如果让一群马同时奔驰在平坦的陆地上,把很多的士人集中 在广庭中比赛,只有特殊的骏马和奇才才能领先,这是没有势的结 果。养成刚正、宏大的志气的人,不会沉溺于富贵的环境;懂得取 舍的意义的人,不会忧愁贫贱;这样就可以决断大事,树立大节,难 道是小丈夫所能做到的?

所谓势,就是势头,就是力量的趋向;它是客观条件已经具 备和时机已经成熟的标志。当此之际,只要稍加用力,就能取得空 前巨大的成功;所谓时势造英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条件和时 机虽已具备不等于事情就能成功,还必须当事人及时付出决定性 的行动。只是这时候的行动可以收到一力可以落万仞、片帆可 以去千里的力度与气势。如果失去这种势头与时机,就会坐失良 机、追悔莫及。在没有势的助力的情况下,即使付出全身甚至毕 生的力量,都难免不发出块土难以障狂澜的悲叹。要想得势

首先要识势和据势,要认准并占据环境中的立坂和急流

等能够产生势的有利位置,占据这种有利位置,就像进入了电梯 一样,即使一步不动也会自然升上高楼;所以古人感叹:识时务者 为俊杰。

文言文签名大全

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4、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5、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6、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7、后其身而身先,忘其身而身存。

8、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9、为人何必争高下,一旦无命万事休。

10、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2、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13、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4、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

15、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1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7、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18、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19、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2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1、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22、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23、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24、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25、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26、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27、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28、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29、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30、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3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2、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33、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34、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35、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36、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3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8、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9、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如露。

40、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41、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42、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43、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4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5、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46、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47、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4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49、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50、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51、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5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5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54、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55、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56、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57、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58、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59、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60、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61、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62、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6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64、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65、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能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66、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迂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67、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何所冬暖?何所夏寒?

68、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69、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70、宁在人前全不会,莫在人前会不全。

71、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72、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73、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74、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75、言而无信,不知其可。

76、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77、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78、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79、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80、知我心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81、白兔白兔,东奔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82、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

8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84、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85、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86、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87、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孔子的语录及注释

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孔子《论语》

注释: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主观臆断,绝对肯定,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2、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摘孔子《论语》

注释: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间又好象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开阔我的视野,又用礼法来约束我的行为。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摘孔子《论语》

注释:孔子站在岸上指着河水说:“时光的流逝就象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4、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摘孔子《论语》

  1夏朝灭亡的原因 夏朝建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或者稍前一些。共传十四代、十七个王,有四百多年的时间。有一个推算的具体纪年是这样的——夏朝(约公元前2146年-前1675年),也只是大概的推算。夏朝始于夏禹,终于桀。夏时,开始出现私有制,氏族社会的禅让制度走到了尽头,被世袭制取代。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化到奴隶制社会。夏朝姒姓。

  夏人的活动范围西起今河南西部的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的地方,南接湖北,北入河北。夏朝的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夏朝的势力和影响达到黄河南北,直到长江流域。

  在夏朝,社会已分化成为统治和被统治的阶级,即奴隶和奴隶主两大对抗阶级。夏朝统治者和贵族拥有相当数量的男女家内奴隶——臣妾,众等则是从事生产的奴隶。奴隶的大部分来自战争的俘虏,同时夏族的一部分也沦为奴隶。夏朝建立了国家机构,有牧正、疱正、车正(分别为管理畜牧、膳食、车族的官职)等一系列职官的出现,建立了军队,制定了刑法,修造了监狱。

  下面通过夏王朝的十七个王的更替来概述夏王朝的兴衰史。

  夏王朝的第一位王应该从夏禹开始,他在位45年。

  禹姓姒名文命,是黄帝的玄孙。由于治水立了大功,被尊称为“大禹”。他的父亲治水不成而被杀,禹接替治水的工作,采取疏导的方法,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后继舜为帝。称国号“夏后”,故称“夏禹”。他在涂山大会诸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雏形,禹铸造九鼎,象征九州。

  在不断对外发动掠夺战争中,禹加强了他的统治地位,为了显示他的威严,不断到各地巡行。有一次在涂山召集氏族首领,相传有一万多个部落带来很多财宝来讨好禹。又有一次在会稽召集各部落首领,有一个防风部落的首领来晚了,禹当即把他杀掉。禹就这样一步步成了名符其实的“天子”,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建都,后又迁到阳翟(今河南禹县)。虞在位45年死,葬于会稽山。

  第二个王:启,在位29年

  启,姓姒名启,大禹的儿子,大禹死后,启即位为天子,即位后击败有扈氏的反抗,巩固了政权,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

  第三个王:太康,在位29年

  太康,夏启的儿子,继启为王。他生活荒*,朝政松弛。在他外出打猎时,有穷氏首领后裔乘机入侵,自己作了君长,史称“太康失国”。

  第四个王:仲康,在位13年。仲康是太康的弟弟。即位后无力恢复夏的天下,这时后裔被他的亲信寒浞杀死。寒浞自立为王。

  第五个王:相,在位28年

  相是仲康的儿子。即位28年后,寒浞攻打他,相被杀。

  第六个王——少康:在位21年

  少康,相的遗腹子。少康时终于推翻了入主夏国四十多年的有穷氏政权,史称“少康中兴”。少康是一位有作为的国王。

  第七个王——杼:在位17年

  杼,少康的儿子。曾参加父亲领导的恢复夏国的战争,并立下许多战功。他发明了甲和矛,并大举征伐东夷,取得胜利。

  第八个王——槐:在位44年

  槐,杼的儿子。他在位时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第九个王——芒:在位18年

  芒,槐的儿子。他在位时,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沉祭(即将祭物沉入黄河企求河神的庇护)。

  第十个王——泄:在位21年

  泄,芒的儿子,他在位时,正式赐封九夷各部诸侯爵位。

  第十一个王——不降:在位59年

  不降,泄的儿子。在位59年后,让位与其弟扃。

  第十二个王——扃:在位21年

  扃,不降的弟弟。

  第十三个王——廑:在位21年

  廑,扃的儿子。他在位时,夏国开始衰落。

  第十四个王——孔甲:在位31年

  孔甲,不降的儿子。司马迁说“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乱”,可见孔甲是一位胡作非为的残暴昏君。

  第十五个王——皋:在位11年

  皋,孔甲的儿子。

  第十六个王——发:在位11年

  发,皋的儿子。他在位时,各方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夏国进一步衰落。

  第十七个王——桀:在位52年

  桀,发的儿子。是历史上有名的残暴之君。穷奢极欲,暴虐嗜杀,终于被商汤所灭,结束了长达近500年的夏王朝。

  有压迫就有反抗,从夏朝起,我国阶级斗争史的篇章正式揭开。夏朝奴隶主统治的四五百年间,阶级斗争始终没有间断过,奴隶相率逃亡,或起而暴动。奴隶主贵族不仅丧失自己的“臣妾舆马”,甚至连性命都保不住。

  到了夏朝末年,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起来。孔甲的*乱,激起四方奴隶和平民的反抗。以后,夏朝的统治可谓是江河日下,国势日弱。到孔甲的四世孙桀即位,他更加暴虐,无限制征用民力,残酷镇压奴隶和平民,是一个有名的暴君。人民十分痛苦,纷纷咒骂他,对他十分怨恨,已经是势不两产了。夏桀想出兵讨伐有缗氏,解脱自己的困境,结果却促使各方国部落更加离心离德。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商汤乘机灭夏。

  商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部落,子姓,其始祖名契,传说他母亲简狄吞食了玄鸟旦而生,大概是以玄鸟为图腾的部落。商部落居住在黄河下游,夏朝建立后,是夏朝的一个属国。从契到汤,已经传了十四世。商部落日益向着黄河中游发展势力,相土、王亥都是有名的王。汤即位后,任用伊尹和促虺为左右相,国力日益强大,汤积极做灭夏的准备。夏朝从孔甲以后日益衰败,到夏桀时国内阶级矛盾以及和部落属国的矛盾都十分尖锐。汤认为灭夏的时机已经成熟,汤采取了逐个翦除夏桀羽翼,逐步削弱夏桀统治,最后取而代之的策略。汤先灭掉附近的葛,接着又灭掉十几个小国和部落,又进而连续攻灭了韦、顾、昆吾。这三国是夏朝在黄河下游的重要支柱,特别是昆吾的灭亡,使夏桀失去了最亲近的依靠力量和东部屏障,夏朝处于正面受敌的地位。

  夏桀想挽救他垂危的统治,号召属国联合攻汤。在有仍地方会盟,有缗氏带头叛夏,夏桀众叛亲离,陷于孤立。汤立即下令伐桀。夏、商会战于鸣条,桀战败南逃,死在南巢(安徽寿县东南)。汤乘胜西进,占领夏朝的统治中心,灭掉夏朝的属国。夏王朝就此灭亡,中国历史从此进入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

  2夏朝国家性质 夏朝是一个奴隶制国家

  3商朝迁都原因 政治动乱,盘庚即位后所以那般极力主张迁都,主要是为了解决由于王位争夺而产主的王室内部的纠纷。

  4商朝灭亡和西周强盛的原因 首先,商纣有个与市井小民相同的嗜好,那就是“贪”。市井小民的“贪”已经属于得陇望蜀、得寸进尺的类型了,但与商纣相比,却仍是小巫见大巫。而且商纣还有个优势——他是至高无上的君主,他有着无限的权力。正因为无法节制的权力才导致他的贪欲无限膨胀,才有了他的横征暴敛——“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才会激起平民的怨恨。更令人好笑的是,虽然文王是他的劲敌,威胁他的王位,但纣王一看到闳天等人献上的美女珍奇,立刻开心地头脑发胀:“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不仅释放了文王,还赐给文王弓矢斧钺,赋予文王代王征伐地权利。

  第二,除了“拜金”,商纣还坚持“享乐主义”,没有艰苦朴素的良好作风,追求奢侈腐化地生活。他玩物丧志,搜寻大量狗马奇物,“充仞宫室”;他大兴土木,广建园林楼台,“大聚乐戏”于其中;他荒*无道,因酗酒无度、纵情声乐而颓废不止;因宠幸美女、“唯妲己之言是丛”而荒废朝政;他“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奢侈生活、醉生梦死却把全部负担加在百姓头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商纣无疑是给自己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第三,仍然是商纣自身的问题。俗话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商纣固然有一定的资本,比如天资聪慧、力大无穷等等,可是他不能全面地认清自己,而是常常向大臣夸耀自己多么能干、过度提高自己地声望,孤芳自赏地认为别人都不如他。他的骄傲,导致他即使兵败,也宁愿穿上缀有珍珠宝玉的衣服自焚,而不要当俘虏。这是后来历代君主所不及的,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自认为系命于天。“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浓重的君权神授思想让他听不进忠良苦口婆心的劝谏。微子还算走运,逃走了,可是比干丞相却因为强谏而惨遭剖心,箕子假疯也仍被关进牢房。他的骄傲无疑是他和贵族、和臣子的一道高墙。高墙上还有着这样的标语:“纣不可谏矣!”纣不愿走出来,贵族和臣子们更无法攀援而上,于是只有一个结果,就是贵族和臣子们一起“向后转”、“齐步走”,商纣终于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第四,商朝之所以亡在纣的手里,根本原因是商后期的社会矛盾已发展道空前尖锐的程度,群众的积怨和怒火再也控制不住了,要“一吐为快”!商纣则恰恰成为了那个推波助澜、火上浇油的人,不仅不加以改革整顿,反而加剧种种的矛盾。至于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社会日益动荡不安,我认为这都是商后期政治文明建设太落后、太糟糕所至,商纣又缺乏一种文明的政治理念。整个国家在“人治”下,自然产生种种的弊端:

  其一是严刑峻法。商纣加重刑法、发明了“著名”的炮烙酷刑,是为了震慑百姓于诸侯,想让百姓不敢怨声载道、诸侯不敢背叛于他,可效果却恰恰相反。他的残暴,使其丧尽民心;他的酷刑,违背了和谐社会的基本规律,连掌管文献典籍和乐器的大师、少师都逃跑了。整个社会“如蜩如螗,如沸如羹”,最终只能走向灭亡。

  其二,忽视民权。商纣容不得别人和他的意见的一丝不同!鄂侯看不过去纣亡“醢九侯”的行为,和纣王产生激烈的争论,就被纣王做成了肉干;西伯仅叹了口气,也被视为“不满朝政”而被囚囿里。诸侯尚且无发表言论的自由,何况百姓呢?一来他们辛苦而来的劳动果实会被剥削殆尽,二来法律又只能代表君主的一直,百姓受不到法律保障,现在连嘴也要被堵得严严实实。“防民之口,葚于防川”啊,百姓没有了民权,国家社稷又怎得长远呢?

  其三,纣王虽然没任人唯亲,但也不是任人唯贤。他全是凭借个人的喜好:商容是个贤者,深受百姓的爱戴,他废之不用;微子、比干虽是“王父兄弟”,但也是贤臣忠臣,他仍打击不用。“费中善谀好利”、“恶来善谀谗”,纣王却重用二人,并令费中主持政务。如此,朝廷中的谏臣、贤臣都被排挤、打击完毕,没有了“逆耳”的忠言,纣王更加*乱不止。相比之下,文王、武王礼贤下士、广征博纳,政治清明,于是诸侯拥戴、贤者投奔、民心归顺,周人的力量自然一天天壮大,待到时机成熟,一场牧野之战就使得商王朝灭亡了。

  终上,可以得出答案:

  商纣无道x落后的政治文明建设=社会矛盾的平方=商朝的灭亡

  5西周分封制主要内容 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内容主要涉及到作为西周的最高统治者周王与被分封的地方诸侯之间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周王直接统治。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被分封的诸侯,接受周王的册封和礼器,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如果诸侯间发生了争执或冲突,则由周王进行调结和处理。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对于不尽义务或反抗的诸侯,周王有权进行处罚乃至征讨。

  6分封制目的作用 周公东征之后,完善了西周的政治制度。通过分封制、宗法制和乐礼制度,加强了王权,形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局面。但昭王伐荆楚,使“王道微缺”。到厉王时,实行专制统治,防民之口,与民争利,结果引起了“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国人不堪忍受厉王的高压政策,纷纷暴动。厉王奔彘(今山西霍县),太子静逃至召公家中。这一年是我国有明确纪年的开始。国人暴动平息后,出现“共和行政”的局面,直到宣王即位才告结束。周宣王即位,整顿内政,稳定社会秩序,在对周边的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史称“宣王中兴”。宣王后期,对外战争陷于僵局。宣王死,其子幽王即位。幽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奢侈腐朽,内政黑暗,加之严重的天灾人祸,周王朝的统治已无法继续下去了。公元前771年,申侯勾结犬戎和缯侯攻周,杀幽王于骊山之下。平王即位,迁都洛邑,西周结束。

  汤以伐桀,而恐天下言己为贪也,因乃让天下於务光。而恐务光之受之也,乃使人说务光曰:『汤杀君而欲传恶声于子,故让天下於子。』务光因自投於河。

 秦武王令甘茂择所欲为於仆与行事,孟卯曰:『公不如为仆。公所长者、使也,公虽为仆,王犹使之於公也。公佩仆玺而为行事,是兼官也。』

 子圉见孔子於商太宰,孔子出,子圉入,请问客,太宰曰:『吾已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蝨之细者也。吾今见之於君。』子圉恐孔子贵於君也,因谓太宰曰:『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蝨也。』太宰因弗复见也。

 魏惠王为臼里之盟,将复立於天子,彭喜谓郑君曰:『君勿听,大国恶有天子,小国利之。若君与大不听,魏焉能与小立之。』

 晋人伐邢,齐桓公将救之,鲍叔曰:『太蚤。邢不亡,晋不敝,晋不敝,齐不重。且夫持危之功,不如存亡之德大。君不如晚救之以敝晋,齐实利。待邢亡而复存之,其名实美。』桓公乃弗救。

 子胥出走,边候得之,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候因释之。

 庆封为乱於齐而欲走越,其族人曰:『晋近,奚不之晋』庆封曰:『越远,利以避难。』族人曰:『变是心也,居晋而可。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以安乎!』

 智伯索地於魏宣子,魏宣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宣子曰:『无故请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邻邦必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伯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户之邑,智伯大悦。因索地於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之外,赵氏应之内,智氏自亡。

 秦康公筑台三年,荆人起兵,将欲以兵攻齐,任妄曰:『饥召兵,疾召兵,劳召兵,乱召兵。君筑台三年,今荆人起兵将攻齐,臣恐其攻齐为声,而以袭秦为实也,不如备之。』戍东边,荆人辍行。

 齐攻宋,宋使臧孙子南求救於荆,荆大说,许救之,甚欢,臧孙子忧而反,其御曰:『索救而得,今子有忧色何也』臧孙子曰:『宋小而齐大,夫救小宋而恶於大齐,此人之所以忧也,而荆王说,必以坚我也。我坚而齐敝,荆之所利也。』臧孙子乃归,齐人拔五城於宋而荆救不至。

 魏文侯借道於赵而攻中山,赵肃侯将不许,赵刻曰:『君过矣。魏攻中山而弗能取,则魏必罢,罢则魏轻,魏轻则赵重。魏拔中山,必不能越赵而有中山也,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赵也。君必许之。许之而大欢,彼将知君利之也,必将辍行。君不如借之道,示以不得已也。』

 鸱夷子皮事田成子,田成子去齐,走而之燕,鸱夷子皮负传而从,至望邑,子皮曰:『子独不闻涸泽之蛇乎泽涸,蛇将徙,有小蛇谓大蛇曰:子行而我随之,人以为蛇之行者耳,必有杀子,不如相衔负我以行,人以我为神君也。乃相衔负以越公道,人皆避之,曰:神君也。今子美而我恶,以子为我上客,千乘之君也;以子为我使者,万乘之卿也。子不如为我舍人。』田成子因负传而随之,至逆旅,逆旅之君待之甚敬,因献酒肉。

 温人之周,周不纳客,问之曰:『客耶』对曰:『主人。』问其巷人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也,而自谓非客何也』对曰:『臣少也诵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君,天子,则我天子之臣也,岂有为人之臣而又为之客哉故曰主人也。』君使出之。

 韩宣王谓樛留曰:『吾欲两用公仲、公叔其可乎』对曰:『不可。晋用六卿而国分,简公两用田成、阚止而简公杀,魏两用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今王两用之,其多力者树其党,寡力者借外权。群臣有内树党以骄主,有外为交以削地,则王之国危矣。』

 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宋君曰:『醉足以亡裘乎』对曰:『桀以醉亡天下,而。康诰曰:「毋彝酒。」者,彝酒、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

 管仲、隰朋从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於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有献不死之药於荆王者,谒者操之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王乃不杀。

 田驷欺邹君,邹君将使人杀之,田驷恐,告惠子,惠子见邹君曰:『今有人见君,则眇其一目,奚如』君曰:『我必杀之。』惠子曰:『瞽,两目眇,君奚为不杀』君曰:『不能勿犁。』惠子曰:『田驷东慢齐侯,南欺荆王,驷之於欺人,瞽也,君奚怨焉』邹君乃不杀。

 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於晋,或宦於荆,犁鉏曰:『假人於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於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