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名家于海谈武术

游戏攻略010

螳螂拳名家于海谈武术,第1张

螳螂拳名家于海谈武术
导读:  近日在海曙区武术协会举行年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家拳工作交流会的现场,出现了一位神秘嘉宾,引起了大家关注,他就是螳螂拳名家、**《少林寺》中“昙宗”扮演者于海。这是他首次来到宁波,也是第一次接触四明内家拳。 练武因体弱多病 出生于1942

  近日在海曙区武术协会举行年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家拳工作交流会的现场,出现了一位神秘嘉宾,引起了大家关注,他就是螳螂拳名家、**《少林寺》中“昙宗”扮演者于海。这是他首次来到宁波,也是第一次接触四明内家拳。

 练武因体弱多病

 出生于1942年的于海是山东人,习武是因为小时候体弱多病,于海父亲找到了自己的好友、七星螳螂拳掌门林景山。上世纪50年代初,于海开始跟林景山学七星螳螂拳,后来又学了长拳、器械等。于海介绍,螳螂拳起源于清朝乾隆期间,至今有200多年历史了。师傅不收他学费,“学也不行,不学也不行,就这样练上了武术。”

 1958年他参加全国业余武术比赛获了奖,当时山东省武术队成立,于海就成为省武术队的一名队员,8年后他开始担任省武术队领队兼总教练,从此就没离开过武术。他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荣获剑术、棍术、螳螂拳及全能冠军,成为中国著名的武术运动员之一。

 曾随周总理出访

 1960年底,他随同周恩来总理、陈毅外长访问了缅甸。1964年后他又出访过美国、法国、土耳其等30多个国家。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在**《少林寺》中成功扮演“昙宗和尚”一角,并兼任该片之动作武术指导,从此于海一炮走红,片约不断。

 从1982年拍摄**《少林寺》开始,于海在后来30多年中先后参与拍摄《少林小子》、《南北少林》、《通天长老》等近30部**、电视剧,成了国家一级演员。去年,七旬的他还参与拍摄了**《太极侠》,在片中扮演男主角的“师傅”,此片系中美联合拍摄,将在全球发行。

 谈到武术明星李连杰,于海表示,自己当武术教练比较早,和李连杰的启蒙师傅吴彬是同一辈的。“我算是他的客师”,在**《少林寺》剧组中,于海教过李连杰练陈氏太极拳和螳螂拳。

 武术应走向世界

 喜欢清静的于海平时在家也练功,练的是自己花多年时间整理的“道法功”,源于六合八法,属于一种太极、形意、八卦、瑜伽等多种功法糅合在一起的内功,“自己已经练到了七九、八九式,将来会发展到九九八十一式。”

 说到中国武术在世界上的推广,于海表示,以前国内武术界有种思维方式,认为武术是中国的宝贝,不能传给外国人。结果,现在跆拳道、空手道、柔道等全世界推广、收徒,练的人越来越多,跆拳道、柔道已经进入了奥运会。国内武术门派林立。他建议,要把武术中最基础的、最有代表性的内容提炼出来,再加以统一推广;最好的方法不是办武术学校,而是从普通中小学开始,“在教学生基本技术动作的同时,要把怎么做人等内容也教给学生,这是最重要的。”

说起1982年上映的**《少林寺》,一些中年以上的观众定然还记忆犹新,那首由郑绪岚演唱的“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的《牧羊曲》。

那个武功高强、匡扶正义的青年武僧觉远,还有那个拿着鞭子、唱着歌儿放羊的牧羊女白无瑕都不会忘记。

经典就是经典,无论多少年过去了,它的韵味和质量仍然不会下降,而当年出演《少林寺》的那些人也都容颜不再,有的人甚至都去到另外一个世界。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李连杰的师父昙宗大师吗?剧中既是严厉的师父,又是慈祥的父亲,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他的扮演者就是演员于海。

学习螳螂拳

1942年,于海出生于山东烟台市,那个年代武术最为一个主流趋势,很多年轻人都热衷学习武术,尤其是男孩子,总想的精忠报国,而于海就是这样的心情。

父亲把12岁的他送到七星螳螂拳传人林景山那里学习,于海跟着师父认真学习每一个招数,除了一些基本的武术功夫,最重要的还是螳螂拳,因为本身林景山就是螳螂拳传人。

于海作为他的得意弟子,自然会把这门功夫传给他,而螳螂拳顾名思义,就是模仿螳螂的招式,最早其实起源于清朝的乾隆年间。

踏入娱乐圈

一直以来于海都把精力放在教育新人身上,他带着教过的学生走南闯北,也打响了自己的名号,但是这还不算,于海的巅峰时期是在他踏入娱乐圈开始的。

1982年,《少林寺》这部影片进入紧张的拍摄中,导演张鑫炎为自己的剧本找演员,首先就是定了主演李连杰,至于为什么会用李连杰,这还得说说他在武校的那几年。

李连杰从什刹海体校出来,之后的好几年在全国的各项武术比赛中,李连杰都获得了优秀的成绩,甚至参加了全运会,拿下了5块金牌。

可是后来负伤也就退出了武校,后来被张鑫炎导演发掘参演了这部《少林寺》,一夜爆红正式走上了演艺道路,这部剧对李连杰来说意义非凡,对于海来说也是意义非凡。

那一年他40岁,本来也算是年过半百了,对将来的打算也就是教教学生之类的,可是这部影片让于海重燃对武术的传承,剧中他饰演的是李连杰的师父。

而且还担任这部剧的武术指导,剧中很多精彩绝伦的武打戏份都有于海的编排和指导,俗话说有没有真功夫拉出来练练就知道了,于海就是用实力说话的。

这部剧大火之后,剧中的一众演员也跟着火了,其中就有于海老师,他再后来还接拍了很多部剧,像《南北少林》《通天长老》《太极张三丰》《新少林寺》以及《太极侠》等等。

其中最长合作的就是李连杰和吴京两人了,所以直到现在两人对于海老师还是恭恭敬敬地,把他当成恩师来对待,也许出演的大部分角色都是师父,宗师一类型的。

所以大家给于海起了一个"一代宗师"的称号,说起这个称号也许有人会想起甄子丹,可是两人相比,我还是觉得于海更有资格拥有这个称号。

从2015年后,于海就不再活跃在娱乐圈中,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上。他更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螳螂拳,喜欢上他,同样去发扬光大它。

他的家庭

其实于海老师的太太很低调,网上关于她的资料很少,这也算是于海对家人的一种保护,而妻子嫁给于海后,专心照顾家庭,更是为他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

如今儿子也已成家立业,而他们更是继承了父亲于海的衣钵,把武术功夫发扬光大,这些年于海的事业也一直有儿子在帮忙,父子兵上阵我想更加精彩吧。

如今,于海老先生已经78岁。因为年纪大了,自从2015年参拍抗战剧《地雷战》后,他再未参演影视剧,不过他还会经常担任一些武打片的武术指导,也在培训基地亲自教学,深受学生们的仰慕

李昆山 莱阳三山之一

王玉山 莱阳三山之一 赵珠是此拳的第二代继承人。他是山东省莱阳县赵家疃人,从小攻文习武,才华横溢,武技超人。明末文科会试得中进士,被放到陕西省淳化县任县令。其妹嫁王郎为妻,因系至亲,王郎把螳螂拳传授给赵珠。当时,社会上武风败坏,王郎不满于世,决心不再传人,赵珠把此拳带回了莱阳,从此,螳螂拳在陕西淳化一带灭迹。后来,赵珠又汲取了“崩补”、“八肘”和其他拳种的精华加以变化,遵循着螳螂拳的劲路特点,编创了“乱截”。乱截之名就是“截取”他拳之招的意思。后人称它为“乱接”或“拦接”,是不准确的。

螳螂拳自赵珠后盛行于山东省莱阳县。莱阳县的李秉霄、梁学香、姜化龙,以及近代的李昆山、王玉山、崔寿山等,都是螳螂拳的传继人。尤其是后三位,功精艺纯,名扬天下,是武坛上著名的莱阳“三山”。

1933年,莱阳县续写县志,曾找当时的莱阳县国术馆馆长李昆山了解螳螂拳的师承关系,不巧,李到青岛去了,无奈,找到他的大徒弟李淑栽,李淑栽把赵珠和李秉霄说颠倒了,因此,现有的县志记载李秉霄为赵珠的师傅,这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错误的依据。县志还把“梁学香”写成了“梁梦香”,也是不对的。 第三代传人李秉霄是山东省莱阳县小赤山一带人。他从小习医,医术高深,医德高尚,给贫穷者看病分文不取。一年深秋,有一盗贼高成在野外病危,秉霄把他救到家中,亲自配药医治。高成病愈后为了报恩,在他家住了一年,将自己的武技传给了秉霄,从此,秉霄踏进了武行之门。至于高成所授属哪家功夫,史无记载。

明朝灭亡,赵珠回到原籍,李秉霄弃医习武,拜他为师。赵珠见李品德高尚,便苦心传授,使秉霄成为一代螳螂拳大师。李秉霄晚年又择取“崩补”、“八肘”、“乱截”和高成所授技艺中的要招,博采众艺之长,编创了“摘要”。“摘要”成了螳螂拳的精华,过去历代拳师不轻易传授予人。 姜化龙是山东省莱阳县黄金沟村人。他原先练过地功拳,比武败在他人手下,深感武功不足,后来拜梁学香为师,苦练螳螂拳,艺成后,他到烟台教拳。当时,同县赵格庄的宋子德住在烟台,是烟台有权势的人物,因排行老二,人称宋二爷。宋二爷好武,拜在姜化龙门下学艺,莱阳县还有一位罗汉拳和地功拳名师李仲祥(字丹伯),也在烟台教拳。这三人同是武林名手,通过交往,拜为结义兄弟,李仲祥为长,姜化龙次之,宋子德为三。三人亲如手足。姜化龙传艺于宋子德,毫不保留;李仲祥和姜化龙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姜化龙把李种祥的“翻车”、“一肘遮半身”“辘辘锤”等几十个要招,都融进了螳螂拳之中。他又遵循着螳螂拳的特点和劲路,创编了一套“地功拳”,这就是后人所说的螳螂门中的“地功”。这一时期螳螂拳的内容和招法已达到了最高价段。姜化龙在烟台住了八年,见宋子德功满艺成,便辞别了李、宋二人,回到原籍。

当时,烟台还有一位著名武师纪春亭。他甚爱螳螂拳,弃本门之艺,拜宋子德为师。宋子德用六个月把螳螂拳传给了他。后来,宋子德也回到了原籍。 螳螂拳为明末清初胶东人王朗所创,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相传,王朗祖师察螳螂捕蝉之动静,取其神态,赋其阴阳,刚柔虚实之理,施以上下、左右、前后、进退之法,演古传十八家手法于一体而创螳螂拳法。

在螳螂门古老拳谱《可使有勇》(梁学香著于道光年间)中记载为“昔者王朗老师,作为分身八肘,乱接、秘手,但论虚实刚柔,其妙无敌”。在《螳螂拳谱十八家拳祖姓名》中提到“王朗的螳螂总敌”。也就是说在道光年间,所知道的螳螂门祖师,就为王朗。

螳螂拳从莱阳传出后,由姜化龙、宋子德、崔寿山、王玉山先生于清末民初先后到烟台、青岛传授嫡派螳螂拳,传授螳螂拳的国术馆遍布胶东,由于习练者众多,逐渐形成了现今烟台螳螂门的三枝四派,分别是:莱阳三山一脉的太极螳螂,烟台郝家的太极梅花螳螂,烟台林景山一系的七星螳螂,龙口、招远林世春一脉的六合螳螂等。1983年,在国家体委进行的“全国武术遗产抢救、挖掘、整理”工作中,莱阳民间拳师刘希云先生把祖传的“螳螂拳谱”献给国家,并获“雄狮奖”。同时,名震天下的“三山”之一王玉山先生之子王元亮先生被确定为嫡派螳螂拳传人,并在莱阳收徒授拳。在此契机下,莱阳的武术运动,盛行一时。现在在莱阳习练螳螂拳的拳师大都是是王元亮先生的徒弟。另外,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许多国家都有螳螂拳的拳法在流传,据考证均与莱阳螳螂拳有极深的渊源。 此拳据传发源于明末清初年间(也有南北朝梁武帝时一说),一名叫王郎的武术家访友比武失败后,一次偶然机会看到螳螂捕蝉灵巧而又激烈的情形,有所启发,然后他捕捉了许多螳螂,经常地戏斗,观察研究螳螂的每一细小神态动作。在精神方面他吸取了螳螂的意念高度集中、刚毅机智的气概;手法上吸取了它巧妙运用两个前臂进行勾、搂、卦、劈等动作是所表现出的快速灵巧;身法上吸取了它腰身的仰、俯、拧、旋的灵活多变;步法上吸取了它的踏实、稳固以及前后左右闪展腾挪的突跃等。他编制了一些巧妙的拳术攻防组合进行苦练,再度访友比武连连获胜。王郎在访友习武过程中又不断的总结经验,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丰富和改进已取得的成果,从而创立了初期的螳螂拳。

明末清初时,山东有王郎者(有称王朗者)到少林寺学艺,艺成后与韩通斗,斗败及于树下休息,苦思破敌之法。见一螳螂缘树而下,乃以划草戏之。螳螂则以一刀勾一刀打,转变有度,闪转灵活,乃携螳螂回寺,终日试之,而研究出勾搂刁采等螳螂手法。一日在树下练习时,有一猿猴取其衣,乃追猿猴而不得近其身,追逐很久,猿猴才弃其衣而去,王郎思之良久,摹仿猿猴之足迹,变换之角度,而研究出猴之步法。至此王郎之螳螂拳初步形成了。不久,即有人写出拳谱。第一篇为“十八罗汉短打序”,其中说:短打者,少林福居禅师所著也,注释详确,义理精通…。并有“短打要论”,“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条”、“长拳即短打,短打要长拳”等等。练螳螂拳者“以此为总谱,或称为老谱”。可见当时螳螂拳只有一种。以后一传再传,逐渐演变,遂分为三大派了。 螳螂拳是一种模仿螳螂动作演变而来的汉族传统拳术,在山东胶东地区广为流传,是汉族武术优秀拳种之一,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比赛项目。以栖霞、海阳、莱阳为代表的胶东广大地区为螳螂拳的主要传承地,现已推广至全国10多个省市及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螳螂拳产生于明末清初,相传由明末清初王郎(山东栖霞人于七)所创。十九世纪中期,栖霞的螳螂拳进入兴盛期,出现了米卓福、米华彩、米华国、孙英、孙忠民、杨学海、杨学珍、杨学武、杨振宝、杨德常、邹良等一批螳螂拳高手。由栖霞筐里人战德所创的小架螳螂拳,传人有张洪锡、衣寿春、单金生等。八步螳螂拳源于栖霞,并从栖霞传入台湾及世界各地,卫笑堂、卫延义兄弟是重要传承人。

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栖霞螳螂拳已非常普及,传播村庄达54个,拳房屋遍及城乡,习练者达数千人之众。解放后,螳螂拳的发展趋于低潮,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传习活动又进入一个活跃期,进入九十年代,再次走入低谷。目前,已成立螳螂拳协会,习练者达到百人之多。

螳螂拳在它产生的数百年里,经过历代武术家的总结提炼、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长短兼备、刚柔相济、勇猛快速、实用性强的独特风格,主要有太极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小架螳螂等流派。其中太极螳螂拳、梅花螳螂、小架螳螂在栖霞比较流行。

螳螂拳是一种有着有鲜明的技击特点,实战威力强,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体育运动项目,对其进行保护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螳螂拳在王郎始创时期,只是一个雏形,也不分什么流派,经过数百年的演变,直到清末民初,螳螂拳呈现出蓬勃繁荣的景象,习练者遍布胶东各地,声名越来越响,从而衍生出胶东螳螂门十多个门派,其中,主要有六大流派:太极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小架螳螂拳、八步螳螂拳。而在栖霞一带则以太极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为主,小架螳螂拳和八步螳螂拳则是唯栖霞所独有,实用性强、威慑力大的特殊拳种。 明末清初陕西省淳化县王郎(即王文成)初练少林功夫,当看到螳螂斗蝉中得到启发,回家后苦心钻研,取蛙辫活动的特点,吸十八家拳法的精华,编创出“崩补”和“八肘”两套学,并取名“螳螂十八凑”。

王郎善于吸取别家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他把“太极拳”、“通背拳”、“狸拳”等的精华,融进“螳螂十八凑”。使它在技击手法、功路和发劲上不断改进。因此,他活动起来阴阳分叫,上、下肢时时转动划弧,还具太极拳的特点。上肢上下转动,四面环绕,手的招式象朵朵“梅花”,发劲时“张如弓”,发劲结束和静止时“缩如球”,兼有蜕簿活动之长,所以后来又改名为“太极梅花螳螂拳”,后人也称为“太极梅花”,也有人简称为“梅花螳螂”,实际上都是指的同一种拳术。 明末,山东省莱阳县赵家瞳人士赵珠,从小攻文习武。文才横溢,武技超人,文科会试得中进士,被放到陕西省溶化县任县令。其妹嫁王郎为妻。王郎见赵珠从小攻文习武,出类拔萃,便把螳螂拳传授给他。当时,社会上武风败坏,王郎不满于世,决心不再传人。无奈,赵珠就将拳术带回了莱阳老家。从此螳蜘拳在陕西淳化县一带灭迹。后来,赵珠又吸取了“崩补”和“八肘”及其它拳种的精华加以变化,遵循着螳螂拳的劲路特点,编创了“乱截”。乱截之名就是从“截”取他拳之招而得(后人称他为“乱接“或“拦接”是不正确的)。

一年深秋,有一盗贼高成病危在山东莱阳县小赤山一借野外。李秉霄把高成救到家中。李秉霄以从小习医的高深医术,亲自配药医治。高成病愈后为了报恩,在李家住了一年,将自己的武技传给了秉霄(高成学的哪家功夫,已无记载)。从此,李秉霄也踏入了武行之门。

明朝灭亡,赵珠回原籍。李秉宵也弃医习武,拜赵珠为师。赵珠见他品德高尚,便苦心传授,使秉霄成为一代螳螂拳大师。李秉霄晚年又摘取了“崩补”、“八肘”、“乱截”和高成授给他技艺中的要招,博采众艺之长,编创了“摘要”。“摘要”成了螳螂的精华,过去历代拳师是不轻易传授给他人的。

外国人也学螳螂拳李秉霄家,有一放牛娃是海阳县榆山夼村人的梁学香。他长大以后给李家看树林,成了李家的忠实长工。他从小聪明好学,李秉宵夜间练功,他就夜夜在身边伺候,并暗暗偷学了技法;李睡了之后,他再偷偷去练,经常通宵达旦。李秉霄发现了很受感动,收他为徒,亲授其艺。后来,梁学香也成一代螳螂拳宗师。这期间,山东莱阳县黄金沟人姜化龙,使用地功拳,比武败在他人手下,深感艺功不足.他得知梁学香武艺高超后,拜其为师,苦练螳螂拳,艺成后到烟台教拳。当时,同县赵格庄的宋子德住在烟台,是烟台很有权势的人物,因排行老二,人称他宋二爷。宋二爷好武,慕名拜姜化龙门下学艺。莱阳县由格庄还有一位罗汉拳和地功拳名师李丹伯(字仲祥),也在烟台教拳。这二个人同是武林名手,通过交往。拜为结义弟兄兄,李丹伯为长,姜化龙为次,宋子德为三,以后三人亲如手足。姜化龙传艺于宋子德,毫无保留;李丹伯和姜化龙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如姜化龙“摘要”中的“翻车”、“一肋遮半身”、“辘轳锤”等几十个招法,都是吸取了李丹伯的要招,他又单独创编了一套“地功拳“,后人称为“第七段摘要”。这时,螳螂拳学的内容和招法也走上了最高阶段。姜化龙在烟台共住了八年,他见宋子德功满艺成,便辞别了李、宋二人,回到了原籍。姜化龙回乡后便设场教学。李丹伯的侄儿李坤山拜姜化龙为师。宋子德回乡后也设场教拳。莱阳县崔疃的王玉山和诸陆村的崔寿山,先后也都拜在宋子德门下。以后,姜化龙和宋子德台场同教。李、王、崔在二位严师的指导下,完整地把螳螂继承下来,苦

练十余年,功达炉火纯青。三人为了取人之长,又到处访友,都从未遇到过敌手。李坤山从小喜爱大枪,曾练过“狮子个不离母”。此枪法没有套路,只是些实战的单枪法。后来,他把螳螂拳的特点融到了此枪之中,使此枪神出鬼没,在搏斗中能点得对方“指头红”。即朝对方前额正中一刺,让他微微出血而不伤着;能招对方的扣子全部挑下而不被发觉。1933年全国举行擂台赛,明令……“打死无沦,发灵枢归返原籍”,艺弱者不敢登台。李坤山和王玉山都参加了比赛。李坤山使用了“凤凰三点头”、“红娘子叫门”和“底漏枪”等枪法,夺得了大枪的冠军,拿到金盾。南京和一些外地报纸登载:“……李坤山的大拾使人眼花缭乱,躲闪不及,真神枪也。”设擂台考赠他一块金牌匾,为蒋介石所亲书,上写“一支干戈震东洋,半世英雄传大枪”。王玉山的铁拳如暴风骤雨,他用“一肘遮半身”、“翻车”、“辘轳锤”等招法,打得对方无法招架、躲闪,几局过后亦大获全胜。从此,莱阳的李坤山、王玉山、崔寿山,“三山”成名全国,名扬天下。莱阳的螳螂拳也兴盛一世。螳螂拳传到李坤山、王玉山、崔寿山等人,已是第六代、第七代了。他们和他们的徒弟都出了不少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