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哲学是什么?

游戏攻略07

道家的哲学是什么?,第1张

道家的哲学是什么?
导读:一说起道家,人们自然会把它同道教这个唯一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联系起来,使人们想起中国传说中的银须白发、仙风道骨的太上老君,想起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笔下那手执拂尘、神通广大的崂山道士,想起现实中那些为人斋醮祭祷、占卜吉凶、求神治病、炼制仙丹的羽衣

一说起道家,人们自然会把它同道教这个唯一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联系起来,使人们想起中国传说中的银须白发、仙风道骨的太上老君,想起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笔下那手执拂尘、神通广大的崂山道士,想起现实中那些为人斋醮祭祷、占卜吉凶、求神治病、炼制仙丹的羽衣法师……

其实,道家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派,而道教则是汉朝末年才兴起的。道家学派由先秦思想家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老聃,约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所开创,并在庄子(名周,字子休,约公元前369-前286年)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后来,人们把以老子和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宗旨的学术派别通称为道家。

秦汉之际有"黄老学派",以黄帝和老子并称来说明道家源于黄帝,但那只是一种假托。就道家思想的奠基来看,道家的开山著作只能是《老子》一书,它是我国较早的一部思想深刻、独具特色的哲学经典著作。《老子》一书大约只有五千字,它围绕"道"和"德"系统地阐述了老子的思想,后来人们也习惯把它叫做《道德经》或《老子五千文》。因道家崇尚《老子》一书,西汉的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指》中开始称其为"道德家",《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汉书·艺文志》则正式称其为道家,并列为"九流"之一。由于道教思想的内核离不开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道家哲学的主要精神贯穿于道教之中;就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并将他的《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之一。因此,一般也把道教归入道家之列。

继老子之后,有许多学人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如杨朱、宋钘、尹文、彭蒙、慎到、田骈等,他们大都游学于战国时期各学派荟萃的学术中心---齐国的稷下学宫,人们通常称其为"稷下道家"或"黄老学派"。而庄子则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最重要的人物,他集道家思想之大成,其思想体现在《庄子》这部稀有的奇书中。他以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探讨和阐述了许多深刻的道理,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人生哲学,使道家思想更加完备,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人们也把道家思想称为"老庄之学"。

本世纪三十年代,胡适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中古思想史》的讲义中,对道家的中心思想作了高度的概括,认为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自然变化的宇宙观,

(二)善生保真的人生观,

(三)放任无为的政治观。

如果说先秦时期以老庄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因愤世嫉俗而远离政治,着重于追求内心自由、清静无为和返朴归真,那么,汉初的黄老道家则开始干预政治,继续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因循自然,从无为中寻求有为,从而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

秦亡汉兴,社会一片凋零,法家思想随着秦二世的灭亡已声名狼藉;儒家思想则因其较为复杂繁琐而一时不能为统治者所赏识;相比之下,道家思想正因为它清静无为,简便易行,事半功倍,有利于民众的休养生息;再加上以刘邦为代表的汉帝国的创立者大都来自社会下层,因此,简便易行的道家思想更容易得到他们的青睐,这或许就是黄老之学在汉初得以昌盛的直接原因。西汉前期,相国曹参就采用了盖公的黄老之术来治理国家,得到了君臣百姓的赞美。到了文帝,他也非常崇尚黄老之说,主张"清静无为"而治;因窦太后也"好黄老之言,不说(悦)儒术",景帝及太子(即后来的武帝)都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史记·外戚世家》)。被后人称之为"文景之治"的繁荣,与文帝和景帝时期所采取的清静无为的治术不无关系。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道家思想便走向衰落。大致到了东汉时期,道家开始分化,一方面向神仙方术和神秘化方向发展,形成与佛教抗衡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一方面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形成道家思想的新的形式--魏晋玄学。

汉魏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各种思想开始活跃起来,道家也随之以魏晋玄学的形式重新登上历史的舞台。作为道家的另一支,道教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然而从理论贡献来看,它远不及玄学。魏晋玄学以复活老庄思想来取代汉朝的谶纬神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等。玄学家们把《老子》、《庄子》和《周易》并称为"三玄",以他们理解的老庄思想来注释儒家的经典,形成了儒道兼综的思想格局;同时,他们用恬淡自然的人生态度去拯救被儒家名教压抑的人性,力图摆脱儒家所崇尚的繁文缛节的束缚,追求一种超脱放达的人生。可以说,道家思想从它的产生到魏晋时期,经历了无数次政治风云的变幻和许许多多的考验,表现出一种遇险不惊、临危不乱、从容处世的生活态度。

到了唐宋时期,统治者给了道家更高的地位和荣誉。因老子姓李,与唐代皇室同姓,统治者为了抬高自己的出身,便自称是老子的后裔。先是唐高祖规定了三教的次序,把道家排在儒、佛之前。紧接着是唐高宗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下令贡举人士必须兼通《道德经》。唐玄宗更是不遗余力,他直接把道士当作皇族宗室的本家,又是在全国兴建玄元皇帝庙,又是接二连三地尊封道家名士,建道院,设玄馆,置生徒,习老庄,并亲自注释《道德经》,诏令百姓必须家藏一本,以推广道家思想,不断提高道家学说的地位。唐武宗刚刚即位,就把二月十五日老子的诞辰定为"降圣节"。更有甚者,唐代不少帝王都热衷于服食道士所炼的金丹,以求长生不老,到头来反倒因服食金丹中毒而过早地结束了性命,唐太宗、唐武宗和唐宣宗等皇帝都是如此。宋代统治者也仿效前朝做法,想方设法与道家联宗,宋徽宗甚至还令僧尼改穿道服。

正因为如此,唐宋时期便成了道家、特别是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或主导的,即便是在极力与道家认祖联宗的李唐王朝,统治者实行的仍然是儒、道、释三教并用的政策。到了宋代之后,儒学的新形态--宋明理学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又形成了儒学一统天下的思想格局。往后清朝统治者采取重佛抑道的政策,使道家在皇室的地位日渐下降。

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系统中,道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像一些学人认为的那样,文化思想也有刚柔之分、显隐之别,那么,相比之下,儒家的刚健、有为、进取、入世的精神表现得比较突出,道家则偏重于柔顺、无为、退守、潜隐的精神。人们常说,秦汉之后无"纯儒",同样也可以说,秦汉之后无"纯道"。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融和。他们恰恰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可或缺和赖以互补的两个方面。在此意义上来说,儒道本是一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他们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即便是在儒学一统天下的时期,道家思想也并没有泯灭,它以各种形式渗透到儒学、佛学之中,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无形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态度,这正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潜隐特点。

儒、道两家思想,一个刚健有为,一个柔顺因循;一个入世进取,一个潜隐退守,这是他们达到相通和互补的真正前提。所以,许多中国古代文人才能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或者熔儒道于一炉,张弛相济,进退自如。

从历史渊源来看,春秋战国时代,随着奴隶制度逐渐解体,我国进入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一部分奴隶主贵族逐渐失去了他们原有的经济和政治上的特权地位,成为贫民或者奴隶。其中一部分人结草为庐,结伴而耕,避世隐居。《论语》中把他们叫做"逸民"或"隐者"。这些人对弱肉强食、离乱痛苦的现实社会,表示强烈的不满,和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一样,他们痛斥"天下无道"!在这同一个时代,儒家和道家走着两条不同的道路。

儒家直面现实社会,力求探索一条改造客观世界的道路,即便是个人的修身养性,最终也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他与那些逸民、隐者的区别就在于"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用孟子的话来解释,就是:"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一向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但实际上不管天下"有道"还是"无道",他似乎没有一点退隐的意思。为了改变这个"无道"的世界,尽管他四处碰壁,却百折不挠,骨子里还是那股劲:"知其不可而为之"。在此方面,孟子比孔子毫不逊色。在他看来,无论得志还是不得志,无论困厄时还是显达时,都不应该绝人逃世;主张用自己的方法来"平治天下",实现其"王道"理想;并且扬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他更无退隐之意。

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老子本人就是一个"隐君子",相传他在周朝做过藏书管理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来他退隐了,写下《老子》一书。庄子曾做过宋国漆园的管理员,辞职后表示"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宁肯隐居陋巷,借米充饥,自编草鞋,过着清苦的生活,也不愿应楚威王高薪聘请而赴楚相之位。从老子的自然无为、少私寡欲、贵柔守雌的思想,到庄子的无己无功无名、逍遥放达的精神境界,无不说明道家与儒家的不同之处。道家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固执地守护着人的精神的尊严,辛勤地开垦着人的精神的荒漠,把人生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老子和庄子都是隐士,但他们又不同于一般的隐者。他们的退隐不单单是为了规避无法改变的罪恶现实,也不仅仅是为了避免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道家在韩非子的显学排行榜上名落孙山。可以说,春秋战国时代所涌现出来的大批隐者的现实生活,以及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隐者生活的亲身体验,正是道家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而孔子和孟子则远离隐者的生活体验,因而,他们的思想历程必定不同于老子和庄子。

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荀子总结了先秦各学派思想,他在《解蔽》中谈到庄子时指出:"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意思是说,庄子只重视代表自然的"天",因此而忽视了"人",即用自然掩盖了人。荀子进一步指出,像庄子这样来理解"道",那只能是人对自然的一种因循依顺。其实荀子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恰恰是,庄子沿着老子"道法自然"的思路,对人的精神自由作了有益的探索,把人对自身的认识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怎么能说是"蔽于天而不知人"呢?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以"消极"、"厌世"等词汇来形容道家的人生哲学,其实这里有一些误解。只要我们深入到道家那博大精深的人生哲学之中去看一看,就不会草率地使用"消极"、"厌世"等词汇了。

志心皈命礼

三界之上,梵炁弥罗。上极无上,天中之天。郁罗萧台,玉京山上。渺渺金阙,森罗净泓。 玄元一炁,混沌之先,宝珠之中 玄之又玄。开明三景,化生诸天。亿万天真,无鞅圣众。旋斗历箕,回度五常。巍巍大范,万道之宗。大罗玉清,虚无自然。 至真妙道,元始天尊。无量宝诰。

元始天尊,又名“太上盘古氏玉清元始天尊”,亦称盘古大帝、玉京大天尊、太上道尊,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的第一位神。“三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教概念,欲了解元始天尊,必须先明白什么是“三清”。在道教神仙谱系中,最高的神为“三清”。“三清”既指天神所居住的三处胜境:玉清圣境、上清真境、太清仙境,合称三清境;又指分别居住于境的道教三位至尊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其中,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只,道教最尊崇的天神。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 ,道教奉为无上道宝。元始生于太无之先,禀自然之气,初称元始天王。东晋葛洪的《枕中书》称:“昔二仪未分,溟滓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 ”。元始天王,开天辟地,治世成功以后,蜕去躯壳,一灵不昧,游行空中,见圣女太元,喜其贞洁,即化成青光投入其口。圣女怀孕十二年,始化生于背膂之间,言语行动常有彩云护体。因其前身是盘古、元始天王,就称为元始天尊。

南北朝时期道教经典《太玄真一本际经》这样解释元始天尊:“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处三清,出诸天上,故称天尊。”明末清初学者徐道著《历代神仙通鉴》(一名《三教同源录》)称元始天尊为“主宰天界之祖”。据明末清初学者徐道著《历代神仙通鉴》(一名《三教同源录》记载,元始天尊“顶负圆光,身披七十二色”,这是元始天尊的形象。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宫始建于周代,号称“川西第一道观”。宫内有三清殿,供奉元始天尊像。该像为贴金泥塑,高逾九米,堪称精品。《玉清表文》上说:“玉清圣境元始天尊:一元之始,万道之宗。道本太玄,骘配阴阳而宏大造。恩推上德,运行今古而度群生。包六合以强名,统一元而纲象。真圣之宗,人天之祖。处上极无上,大罗之境。檀炽钧音,苍胡颉宝。总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立三才,开张万范。圣德无穷,不容宣赞”。《历代神仙通鉴》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认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为一切神仙之上,故称“天尊”。

根据道经的描述,元始天尊禀自然之气,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前。他的本体常存不灭,即使天地全部毁灭,也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存在。每当新的天地形成时,天尊就会降临人世间,传授秘道,开劫度人。所度者都是天仙上品,包括太上老君、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每当新的天地开辟时,都有其年号,曰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等,年号之间相距长达41亿万年。并且,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层“大罗天”中,所居仙府称为“玄都玉京”。玉京之中,黄金铺地,玉石为阶,宫中有七宝、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于中央和两旁的仙殿中。

      导语:路姓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有的说是源于帝喾之孙玄元,有的说是源于姜姓、妘姓等。由此可见,路姓是我国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作为一个古老姓氏,当路姓的家庭里有新生的男宝宝时,要怎么给路姓男孩起名文艺点呢以下时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路姓男孩民族大全,一起来看看。

      路姓男孩

路姓男孩名字大全

      路子豪、路怡麟、路胜喆、路祥圣、路尚韬、路廷瑜、路剑日、路昕皓、路力豪、路瓯嘉、路先语、路景钧、路钰云、路皓政、路颜云、路廷翔、路鹤瑞、路皓剑、路堇苇、路智昕、路歌峰、路宗炜、路璟钧、路先钢、路昕凯、路昕钧、路牧勋、路宗山、路昕硕、路昕凡、路圣焱、路昕泓、路钰翔、路扬轩、路涛森、路熠剑、路政颜、路瓯尊、路铮军、路颜剑、路斌皓、路瓯瑜、路扬骏、路堇勋、路堇枫、路圣翔、路景昱、路贵政、路昕珩、路森剑、路圣智、路昕先、路杰盛、路铮珩、路郎桦、路昊桦、路先瑞、路杰凡、路涛羽、路铮熠、路先睿、路牧苇、路涛琳、路熙蓝、路威洲、路威然、路皓睿、路智杰、路堇璟、路铮瓯、路诺洲、路郎然、路熠硕、路倩焱、路鹤睿、路森皓、路智山、路颜瑞、路杰廷、路昕尊、路智昱、路熙佐、路烁瑾、路鹤维、路伟洲、路伟勋、路伟麒、路云宇、路牧晗、路鹏麒、路琛继、路伟冬、路云辰、路堇芃、路伟钧、路琛度、路浩辰、路尚鸿、路琛琛、路涛鸿、路伟迅、路琛嘉、路琛熙、路琛然、路伟嘉、路琛富、路伟跃、路涛君、路郎鸿、路涛晗、路牧科、路琛姬、路浩聪、路伟堇、路云羽、路浩科、路鹏端、路昊诩、路伟格、路云梵、路琛宗、路牧祎、路涛烜、路琛绅、路镇继、路诺科、路尚谦、路郎科、路牧烨、路烁倬、路凯皓、路浩姬、路琛骏、路琛希、路诺晗、路堇鸿、路东倬、路凯端、路鹏祯、路云然、路东谦、路威科、路琛勋、路堇诩、路鹏召、路伟韬、路浩跃、路伟富、路伟梵、路鹏翰、路学谦、路学倬、路烁烨、路牧纪、路鹏君、路昊绩、路昊科、路昊谦、路琛珅、路鹏迅、路牧鸿、路鹏嘉、路烁晗、路伟弈、路烁鸿、路鹏然、路诺聪、路鹏灏、路琛堇、路琛琳、路尚祎、路宜倬、路烁科、路琛铭、路琛京、路涛芃、路铮尊、路尚堇、路廷冬、路智冬、路宜威、路琛斌、路圣景、路斌熙、路瓯冬、路牧东、路昊迪、路煜功、路堇迪、路瓯翊、路森泓、路杰昊、路鹤森、路歌斌、路牧学、路祺翊、路智斌、路尚旻、路斌歌、路昊钰、路磊业、路铮功、路圣成、路伟业、路昕晟、路颜铮、路浩林、路牧凯、路政卓、路诺林、路宗斌、路廷翊、路牧林、路鹏钰、路铮铮、路森景、路彤涛、路熙昊、路伟翊、路熙浩、路熙铮、路斌晟、路钰翊、路智铮、路煜歌、路熙兆、路煜景、路军瀚、路皓钰、路倩翊、路廷韦、路磊尊、路皓翊、路倩斌、路熙翊、路宗铮、路鹏珏、路东林、路熙彦、路先斌、路深蓝、路力熙、路堇歌、路堇东、路昕翊、路煜慕、路熠萌、路依烁、路煜昆、路铮里、路伟镇、路宜东、路扬祺、路政珏、路圣斌、路涛瑾、路鑫坤、路颜斌、路云煜、路铮晏、路景宇、路颜梵、路政宇、路斌纹、路申佼、路姹泊、路垣凯、路郯锋、路展燏、路梓帆、路桢柏、路俊桓、路程煜、路纪淮、路慎洵、路陌学、路玖渺、路勉基、路楚络、路顺浦、路松奎、路威骅、路莅渚、路媛霖、路雄檩、路灵晚、路桀朗、路尊瑞、路仲滨、路希渝、路嘉跃、路凯浩、路麟林、路锡晟、路林超、路宸宸、路政祺、路廷延、路熙桦、路卓跃、路杰大、路焱熙、路家乐、路铭山、路超天、路源渝、路翊智、路圣誉、路源华、路思韬、路熠龙、路骏政、路煜涛、路希迅、路天汉、路山司、路子铭、路继旻、路希贯、路圣榕、路海伟、路霆鹏、路锡斌、路京杜、路小希、路航浩、路坚涛、路洋珏、路煜霆、路乐苇、路学祖、路科凯、路山宸、路昊钧、路协翊、路铮尊、路亦震、路郴祺、路璟煊、路司凡、路生豪、路锌希、路子渝、路彦辰、路克圣、路渤瀚、路浚珏、路龙曦、路翔伊、路杰铭、路司华、路基百、路源宗、路泓岳、路正航、路绅凯、路跃宇、路鸣泓、路才凯、路乐臣、路希乐、路尊海、路蓝正、路学铭、路宸坚、路亦希、路钧颖、路坤熠、路尊端、路烁圣、路朗圣、路盛源、路云广、路中力、路龙景、路京威、路辰道、路锡天、路亚臣、路品凯、路睿政、路兴炎、路旭伊、路飞希、路奕亦、路协维、路胥祖、路坤卓、路正毅、路伦家、路璟坤、路涛广、路尊磊、路贤阳、路亦政、路诚友、路然阳、路威军、路宗尊、路铭星、路堇胥、路贯瀚、路苇武、路诺震、路山晨、路辰浚、路炎鑫、路成基、路易峰、路伦慕、路翊才、路杰纪、路伦韬、路辉宗、路聪同、路浩蓝、路圣洋、路河圣、路斌继、路贯力、路传皓、路尊伟、路俊侨、路颖诺、路鹏烁、路中郴、路兆河、路源伟、路渝纪、路泽滨、路伟迅、路宇学、路堇祖、路祺司、路蓝希、路睿乐、路百景、路立乐、路钰易、路友科、路琛友、路烨升、路京彪、路侨冬、路炎朗、路学烁、路山航、路翊诺、路磊焱、路珅飞、路晨迅、路涛翊、路坤彪、路杰乐、路子亭、路龙岳、路震涛、路景兆、路锌祺、路辰仲、路卓铭、路辰浩、路琛烁、路诺正、路诚希、路凯大、路正经、路星飞、路斌渝、路谦威、路翔云、路协林、路震业、路基升、路祖同、路铭谦、路天业、路诺旻、路铮希、路勋超、路然绅、路超郴、路力基、路尊龙、路希宗、路铭凯、路山谦、路霆佳、路子烨、路学钰、路誉凯、路学熠、路杜山、路倬阳、路飞凯、路科煊、路浩炜、路威炜、路友翰、路聪杜、路希鹏、路华林、路堇铮、路道海、路鸿超、路兴衡、路威烁、路翊端、路诺贯、路晨昱、路仲峰、路建仲、路浩烜、路冬翊、路宗基、路瀚廉、路伦超、路泓坤、路成臣、路彪宗、路仲豪、路洋泽、路河廉、路阳颖、路浩智、路震成、路浩同、路彪豪、路希山、路航科、路友杰、路骏洋、路昱维、路宇。

      路姓男孩名字大全

路姓男孩文艺点的名字

      1、路安阳

      安:五行:土。安逸、平静、安详指竹报平安、安居乐业、凤鸣朝阳。指平安,安定,吉祥,如平安如意、竹报平安、岁岁平安等。用作人名意指文静、吉祥、幸福安逸之义;

      阳:五行:土。阳光、太阳、明亮、温暖指浩然之气、光明磊落、英姿勃勃。阳是指太阳。引申为温暖、明亮、带正电的。中国古代哲学认为阳是宇宙中通贯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之一,与“阴”相对。用作人名意指阳光、乐观开朗、积极向上之义;

      名字取自诗词"如今别唱安阳好,胜日佳时一醉同。”安有安心,安定,放心之意,阳,光明,开朗,积极向上。安阳名字寓意,一路平安,安居乐业,丹凤朝阳,前程顺畅。

      2、路江楚

      江:五行:水。江河、大河、长江、江水指海纳百川、坚定不移、抱负不凡。江指较大河流的通称特指中国长江。长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向征生生不息。用作人名意指志向远大、意志坚强、生生不息之义;

      楚:五行:金。华丽、清秀、鲜明、清楚意指耳聪目明、楚楚动人、光彩夺目。意为清晰,鲜明,整洁。用作人名意指清秀、思想、专注之义;

      江楚一名出自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诗词的意境非常大气磅礴,长江如巨斧断开天门,碧水东流不复回。其中楚江就是指长江。江指长江,楚是才学,才华的象征,此名寓意志向远大、意志坚强、风度翩翩、出类拔萃。

      3、路易明

      易:五行:火。改变、和睦、愉悦、容易意指得心应手、马到成功、谦谦君子。和悦,和蔼,如平易近人;不费力,如容易;改变,如易心。用作人名意指守信、平易近人之义;

      明:五行:水。睿智、清楚、明亮、英明指通儒达士、聪颖睿智、深思远虑。指亮,清楚,懂得,如明白,明亮;指睿智,如英明,贤明。用作人名意指明理、明智、睿智。

      易明名字来源于诗词“岸阔烟无著,窗虚日易明。”易有转变,更改,变化之意,在易经中,易是最重要的道,变则通,而明代表了光明,前程,搭配易字,则代表柳暗花明,一切事情尽向好的方向转变。

      4、路清鸿

      清:五行:水。明白、公正、廉洁、清白指知书达理、洁身自好、大雅君子。指纯洁、清明、清白、清雅高尚、清廉。用作人名意指明白、清正廉明、纯洁之义;

      鸿:五行:水。大雁、渊博、兴盛、书信指八斗之才、鸿鹄之志、锦绣前程。大雁;书信;旺盛,兴盛;学识渊博。用作人名意指学富五车、兴盛、文采斐然之义;

      清鸿名字取自诗词"微风沙水清,鸿归心共远。”清鸿为双水五行,如果是八字五行缺水的比较适合这个取这个名字,鸿寓意鸿鹄之志,鸿业远图,而搭配清字则削弱了鸿字的功利心,因此清鸿名字既志向高远,又清风高谊、才清志高,是个响亮又高雅的名字。

      5、路星然

      星:五行:金。星星、星球、星辰、星光指辉煌夺目、多才多艺、拔群出萃。天空中发光的星星,也有喻某一方面新出现的杰出人物影星、歌星。用作人名意指明亮、美丽、耀眼、出众之义;

      然:五行:金。这样、信守、明白、照耀意指言而有信、知书达理、有口皆碑。这样,如此;答应,信守;照耀,明白。用作人名意指明理、诚信、光彩之义;

      星然名字取自"不问其他偏问月,月不长如日星然。”星然虽取自诗词,但是一个现代意蕴明显的名字,如果不喜欢名字太古典的,可以给孩子起名"星然”,日月星辉,生机盎然,是一个非常有朝气的名字。

      路姓男孩起名

路姓的起源和来历

      来源一

      黄帝生子玄嚣,玄嚣生子帝喾,为高辛氏。帝喾有子挚,挚生子玄元,在唐尧为部落首领时,玄元因功封为路中侯,建路国,历经虞舜时期和夏王朝一直为侯爵,其子孙以国名为姓氏,称路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来源二

      源于姜姓,出自为炎帝的后代支子的封地潞地,属于以封邑名字为氏。据史籍《元和氏纂》记载:黄帝为首领时,封炎帝支子于潞地(今山西长治潞城),隗姓,子爵,建潞国。西周至春秋时期,潞国被称为赤狄潞氏。到了春秋时期,有潞国君主潞子婴儿。周定王姬瑜十三年(晋景公六年,公元前594年),晋景公发大军北上。晋军到潞国之后,在曲梁(今潞城北部)与丰舒控制的潞国军队激战一场,彻底击败潞军,杀了丰舒。然后,晋景公顺手牵羊灭了潞国,把潞子婴儿带回晋国。从此,潞国被划入晋国版图,成为强晋的一部分。

      潞国被灭后,潞子婴儿的后代子孙合其他赤狄潞氏族人以原封地名称为姓氏,称潞氏,后去掉“氵”偏旁简笔为路氏,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三

      源于妘姓,出自黄帝的后裔陆终的后裔的封地路,属于以封邑名字为氏。据史籍《困学纪闻》记载:黄帝之子昌意生颛顼,颛顼之子老童生吴回,吴回之子即陆终。

      陆终有六子,其第四子求言(郐子),受封于路邑(今北京通州),后裔子孙后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路氏,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四

      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路县,属于以封邑名字为氏。据史籍《姓氏急就篇》记载:路,原为水名,作潞。汉朝初期置路县(今北京通州),东汉朝时期改为潞县,该县有许多人以潞命氏,称潞姓,后为路氏,世代相传至今。

      后来的西汉朝时期的著名临淮太守路温舒,上奏了闻名天下的《尚德缓刑书》,他就是该支路氏族人。

      来源五

      出自隗姓,炎帝之裔。黄帝封炎帝之裔于路,即春秋时赤狄潞子(今山西省潞城一带),国人称潞氏,后灭于晋,子孙以国为氏(疑与姜姓同源)。潞又写作路,也称路氏。

      来源六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没潞真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代北鲜卑族拓拔部有没路真氏、亦称没潞真氏、没鹿真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改汉字单姓为路氏、鹿氏

      来源七

      出自南宋皇室。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金兵围汴京,高宗赵构逃亡在外遇金兵,问其姓氏,高宗装哑指路为姓,后裔便分赵、路两姓

      来源八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路正、巾车,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路正,亦称合路、合方,主管天下交通之事,包括筑路、维护、设置驿站、路理(道路哨卡)等,隶属于夏官府司管辖,相当于今天的交通部部长。据典籍《周礼·夏官·合方氏》中记载:“路正,掌达天下之道路。”巾车,官职类同于路正,不过,只负责掌管君王所行的道路,即王路,“殊异乎公路”。王路有五:玉路、门路、寝路、车路、鼓路。

      在路正、合路、合方、巾车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路氏,世代相传至今。

  天师道

  张陵于汉代顺帝安元年(142)在鹤鸣山声称受太上老君之命,封为天师之位,得新出“正一盟威之道”,创立天师道。天师道创立是中国道教创立之始,天师道为张陵教团自称,因其传正一盟威之道,故后来亦名正一道。张陵本人为太学生,于汉安帝延光四年(125)始学道,为黄老道徒。黄老道奉事太上老君,习老子五千文、黄帝九鼎丹法、长生术等,又传《太平经》。张陵于汉顺帝朝带领弟子入蜀,创立天师道。当时四川盛行巫鬼道,由巫觋为魔王统领鬼兵,以巫术装神弄鬼聚敛财物,欺诳百姓。张陵的天师道,是传播《太平经》的黄老道异端教团,又结合了四川民俗进行了改造。他以符水为人疗病,传行气、导引、房中术等长生术布道,用太学里学官“祭酒”的名号设置道官,以太上老君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经典,以三官手书劝道民悔过,修道铺路,轮番供应米绢、器物、纸笔、樵薪、什物等。张陵的天师道在蜀中盛传,受到当地巫鬼道的抵抗,但张陵以道法降服八部鬼帅、六大魔王,迫使巫觋归顺天师道,不敢与天师道争道民。张陵制定禁科戒律,崇祀太上老君和太清玄元之神,禁祀*邪之鬼,他以清约治民,不但救民疾病,又断绝*祀*盗,整饬社会风气,深得民心。天师道在蜀中扎根,迫使巫觋改换门庭,当了天师道的祭酒、道民。连“俗好巫鬼”的少数民族也纷纷信奉天师道。张陵于桓帝永寿三年(157)去世,其子张衡行其道。张衡高风清节,闭门修道,教团无甚发展。张衡于灵帝光和二年(179)年正月去世后,巫鬼道复兴。巴郡巫人张修篡夺了教权,将天师道和当地巫鬼道结合,道民称鬼卒,道官称鬼吏,教令称奸令,简化了布道手续和道资,一律收米五斗,故亦被称为鬼道、米巫、米贼。张修的道团迅速扩大,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秋七月,组成号称“五斗米师”的道民军队,攻夺郡县,呼应了中原太平道的黄巾起义。益州牧刘焉于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入蜀,镇压了蜀中的黄巾军,收编了张修的五斗米师,封张修为别部司马。当时汉室大衰,群雄并起,刘焉亦有异志,借口“米贼断道,不得复道”,不向朝廷纳贡。张衡之妻以道术养生,有少容,往来刘焉家布道。刘焉悦其姿色,遂任命其子张鲁为督义司马,令其与张修将兵击汉中太守苏固。张鲁与张修掩杀苏固后,断绝斜谷,复袭杀张修,利用其祖、父两代的威信,夺回了教权。刘焉死后,其子刘璋立,因张鲁不顺,遂杀其母及弟。张鲁于是自立于汉中,朝廷力不能征,遂拜主为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张鲁利用军政权力在巴蜀建立了一个道王国,划分为二十四治为政教合一的教区。他沿袭张修的一些旧章法,又作了增饰,仍称天师道。张鲁教团仍有收五斗米的教规,尊其祖张陵为天师,父张衡为嗣师,自号“师君”。平学道者,初仍按张修鬼道习惯称“鬼卒”,受道已信才按张陵教规称“祭酒”,以治头、大祭酒统帅道民,以三张为师,以《老子想尔注》教化道民,还实行建义舍、宽刑、禁杀、收租米、编户著籍等教规。张鲁的教团保持了张陵的黄老信仰,是张陵天师道和张修鬼道的结合体,但比张修教团提高一个层次,比张陵教团更适合四川民情。张鲁教团自称天师道,社会上俗称为五斗米道,或仍称为鬼道。张鲁于汉献帝建安二十年降曹,官拜镇南将军,封阆中候,诸子皆封列候,率道民北迁,次年亡,葬邺城。张鲁道团北迁后,信徒遍及全国,许多豪门士族纷纷入道,天师道教名始显,五斗米道之号遂不用。南北朝时,北朝寇谦之和南朝陆修静分别对天师道进行改造,使之成为成熟的教会式宫观道教。天师之名,来源于《太平经》。《隶续》载汉末米巫祭酒张普题字碑已自称“天师道”,但社会上对三张教团多称为“五斗米道”。《晋书·郗鉴传》称郗鉴“奉天师道”,《晋书·何充传》亦称何昙“奉天师道”,说明魏晋时史家对除对孙恩、卢循等民间天师有米道之称外,已承认了天师道的教名。据说张鲁之弟张卫因不肯降曹而战死,张卫之第四子张盛夫妻沿江入吴,定居江西龙虎山修道,传至唐末,渐渐发展成为龙虎山天师道团,宋代受朝廷囗封,称正一道。《张天师世家》载张鲁子孙传龙虎山道团事,唐宋以前世系于正史无征,有待考证。

  北天师道

  天师道派系之一。南北朝时,北方天师道组织涣散,科仪废弛,民间道教起义不继。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嵩山道士寇谦之自称太上老君授以天师之位,赐予《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令其宣布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和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以服食闭炼。至明元帝泰常八年(423),寇谦之又称李普文降临嵩岳,授他《录图真经》六十余卷,以辅佐北方太平真君,劾召鬼神,传授弟子。寇谦之改革传统道教。其一,以“礼”为标准,按照忠孝原则,反对利用天师道犯上作乱,并对道民以李弘、刘举称号进行的“叛逆”行为大加指责。其二,按照儒家唯贤的原则署立道官祭酒,废除祭酒道官私署治职的作法的世袭旧制,改革三张祖孙世袭天师之位的传统。其三,取消蜀土宅治之号,不再沿用。其四,废除三张时期的租米钱税制度和男女合气之术,道民只岁交纸三十张,笔一管,墨一锭,以供治表救度之用。又用儒家伦理道德标准增订道教戒律和斋仪。寇谦之改革天师道的举措,获得北魏太武帝的支持,“于是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宣布天下,道业大行”。(《魏书·释老志》)经冠谦之改革后的北方天师道,学术界称之为北天师道或新天师道。

  南天师道

  天师道派系之一。在北魏嵩山道士冠谦之改革北方天师道后,刘宋道士陆修静也对南天师道进行了改革和整顿。针对南方天师道组织涣散,科律废弛的情况,他提出一系列整顿天师道的办法,即整顿过去的二十四治,健全“三会日”制度和“宅箓”制度,以及严格执行道官论功升迁制度等,从而加强和完善道教组织。与此同时,他还充实和完善道教的科仪规戒。他依据灵宝斋法及上清斋法等,制定道教斋仪,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的斋醮规仪,如九等斋十二法的斋醮系统。他把上清斋法视为上品,次为灵宝、三皇斋,将天师道的传统斋法列为下品,并对金箓、黄箓、明真、三元、八节、自然等斋法的具体仪式予以详细说明。使道教斋醮仪式初具完整体系,成为道教斋醮仪范的奠基人。所撰《三洞经书目录》,为中国道教史上第一部目录学著作,具有开创意义。以后道经之编目与《道藏》之分类,皆以其“三洞”分类法为基本原则。陆修静对道教的整顿和改革,扩大了道教的影响,使道教在南方得到进一步发展,统治者亦日益宠信道教。经陆修静改革后的南方道教,学术界称之为南天师道。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遂渐合流,元代均称正一道。

  三教圆融与关羽崇拜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胡小伟

  引 言

  「三教」指儒、释、道。陈寅恪氏云:

  「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北周卫元嵩撰《齐三教论》七卷,见《旧唐

  书》肆柒《经籍志》下)。至李唐之世,遂成固定之制度。如国家有庆典,则召三教之

  学士,讲论于殿庭,是其一例。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

  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是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

  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

  实际上,三教由论争走向融合,代表着中国思想文化主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

  又保持着各自的价值体系和崇拜系列。但也有例外。关羽以一身而繋三教之崇,就是其

  中引人注目的事例。清代关庙中有这様一幅对联,颇能概括关羽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歴

  史文化地位和巨大影向∶

  「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

  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歴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事实上,在形成对于关羽「全民崇拜」的过程中,佛、道、儒三家都先后参与其

  事,终使关羽成为中国歴史上最重要的神祗之一,而且对于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凝聚起

  着不可忽视的影向。本文便是对此问题分析的撮要。

  一、佛教与关羽崇拜

  有关唐前关羽崇拜的起源部分,笔者已撰有一文,略述关羽崇拜不过是隋唐之际佛

  教本土化的一个小小插曲,当时的影向也还是很有限的,但是造成的原因却颇零散复杂

  [1]。要言之为:

  关羽死地当阳本有楚地巫风*祠的民俗,南北朝时期又是巴人迁徙至此。关羽最初

  显圣,有「此祠鬼助土木之功而成」(唐·范摅《云溪友议》)的说法,而「解使鬼

  法」「役使鬼物」(参《后汉书·张鲁传》及《宋书》·二凶传》载严道育事)正是巴

  人信奉之天师道的拿手本领,两者结合,奠定了早期的民俗信仰基础;

  隋唐时代最有影向的佛教门派创立者天台四祖智顗和禅宗北派六祖神秀,藉民俗信

  仰在当阳玉泉山开寺说法,作为佛学本土化的一个证明。

  「关羽显圣」的说法最早或出于陈、隋年间一个与佛教传布有关的传说。现知最早

  的记载为中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董侹《重修玉泉关庙记》(载《全唐文》卷六六

  四):「陈光大中,智顗禅师者至自天台,宴坐乔木之下,夜分忽与神遇,云:『愿舍

  此地为僧房。请师出山,以观其用。』指期之夕,万壑震动,风号雷虢。前劈巨岭,后

  堙澄潭,良材丛仆,周匝其上;轮奂之用,则无乏焉。」按天台宗学说以《法华经》第

  一卷《方便品》为据,大开「方便法门」,以调合儒、道两家思想,智顗则是这一教派

  的实际开创者。陈寅恪曾直截了当地认为∶「如天台宗者,佛教宗派中道教意义最富之

  一宗也。」(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附录《审查报告》三)。它是最早与天竺所传教

  义有所区别的中国教派,其融合儒、道思想观念,亦时势之所必然也。这说明它藉关羽

  以传教,绝非偶然之举。

  另一个较早实行本土化的佛教派别是禅宗。「关羽显圣」之说亦得附禅宗流布而

  传。据《歴代神仙通鍳》卷一四:「(唐仪凤末年)神秀至当阳玉泉山,创建道场。乡

  人祀敬关公,秀乃毁其祠。忽阴云四合,见公提刀跃马,秀仰问,公具言前事。即破土

  建寺,令为本寺伽蓝。自此各寺流传。」(676—679年),当时主持玉泉寺的僧人宏景

  时为有势之僧,而且又是当地人,这也许是神秀在当阳不得不另立山头,还不能开罪天

  台宗,反须附骥攀鸿的原因。神秀主「渐悟」,所以和天台宗的戒律没有矛盾,关羽

  「具言前事」为何,这里没有说明,或许就是已从智顗受五戒事,则神秀之说似依附于

  天台之说而来,如其不然,关羽忽然应命为伽蓝,倒像是从他那里得到「顿悟」了。

  神秀的传人普寂又恰好是关羽的老乡,「普寂姓冯氏,蒲州河东人也。年少时偏寻

  高僧,以学经律。时神秀在荆州玉泉寺,普寂乃往师事,凡六事,神秀奇之,尽以其道

  授焉……(神秀卒)制令普寂代神秀统其法众。」(《旧唐书》卷一九一本传)《三国

  志演义》中曾出现过一位在汜水镇国寺和关羽叙过乡情,后又在玉泉山结茅,以一句

  「颜良安在」喝破关羽的「普净」(见弘治本卷之十六,毛本作「普静」),我颇疑心

  就是这位曾住玉泉而又声势赫赫之「普寂」的一音之转。普寂有着于当世之名「法山

  净」(据朝鲜金九经校炖煌唐写本)。将「普寂」与「法山净」截头加尾,另为之名,

  亦是小说家惯技耳。

  隋唐间「三教论衡」引起的「俗讲」,承继六朝小说之遗绪,夸饰其人其事,为后

  世讲史开创先风。据一粟《谈唐代的三国故事》(载《文学遗产增刊》第十辑)介绍,

  初唐道宣所着之南山律宗所据重要典籍《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僧象致敬篇》

  谈及世俗贤人只要内心刚正,外有威仪,即能获得人们敬重时,有一则举证性质的小注

  曰∶「似刘氏重孔明等」。唐时僧人注疏此书者众,因而保留了一些有关三国人物故事

  的传闻。如开元间僧人大觉《四分律行事钞批》卷二六(载《续藏》第一编第六十八套

  一册)等。同时是否有关羽神迹故事流传,亦可资想。

  《全唐诗》二四八卷载有玄宗时人郎君胄题《关羽祠送高员外还荆州》一诗,云

  ∶

  「将军秉天姿,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谁为感恩者,意是思归客。流

  落荆巫间,徘徊故乡隔。离筵对祠宇,洒酒暮天碧。去去无复言,衔悲向陈迹。」

  郎曾出任郢州刺史,这首诗是当时当地确已建有关羽祀庙的明证。但诗中只道及关

  羽祀祠,亦无一语涉及梵宇。从「一剑万人敌」句看来,盛唐时尚无「七十二斤青龙偃

  月刀」一类夸饰关羽神勇的说法,他仍不失为人间英雄的本色。

  天台十七宗四明知礼造成的天台宗再次中兴,应该是承隋唐间天台宗之遗绪的一个

  发展。宋代儒学势力极大,知礼亦主儒释调合之论,因此颇得帝王和官僚士大夫的青

  睐。宋真宗赐「法智大师」号,并「遣中贵人至其居,令修懴法,厚有赐予。」明乎

  此,则南宋天台宗沙门志盘据南宋景迁《宗源录》、宗鍳《释门正统所》撰《佛祖统

  记》卷六《智者传》复夸饰其事,就不奇怪了。宋人载记这一故事,亦附会佛家之说,

  其事遂神。如张商英元丰四年(1081年)撰述《重建关将军庙记》(《玉泉寺志·词翰

  补遗》),已把关羽皈依佛门以前的形象描述为「大力鬼神」,能够「震霆掣电,鞭鬼

  捶□」,而唐代的「开辟寺址」之说,又一变而为「黎明往视,精蓝焕丽,檐楹栏楯,

  巧奇人目」,则关羽已俨然成为高明的建筑设计兼工程施工之承包人了。

  佛教西来历史中,还曾有密宗传法的一段事迹可叙。唐玄宗时西域高僧不空、金刚

  和善无畏号为「开元三大士」传习密宗,一时蔚成风气,其中有毗沙门天王(原名俱毗

  罗Kubera,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北方守护神和财神)之信仰为其特色之一,尤以不空《毗

  沙门天王仪轨》所传「天宝元载壬午歳,大石、康五国围安西城」时「现形助阵」为

  最。《大宋高僧传》卷第一《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传》亦有类似记载。赵翼《陔余丛

  考》卷三四:「僧寺多有名天王堂者。按《谈籔》记,唐天宝间,番寇西安(伟按:当

  为『安西』之误,下同),诏不空三藏诵经咒禳之。忽见金甲神人,不空云:『此毗沙

  门天王第二子独健往救矣。』后西安(案应为安西)奏捷,亦云西北有天王现形胜之。

  朝廷因敕诸道立像。郎瑛谓:『今佛寺有天王堂,始此也。』又《括异志》:「宋建炎

  中,敌将屠秀州,天王现于城上,大若数间屋。遂惧而引去,因建天王楼于城西北

  隅。」但唐密在晚唐即已衰微,前些年轰动一时的陕西法门寺地宫发掘,即为其仪规之

  再现。毗沙门天王信仰经五代入宋,面目几不可辩,其功能于宋金元之际,分别为归为

  佛寺常设「四大天王」之「多闻天王」和道教系统之托塔天王李靖[2]。但据我对俄罗斯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所藏金代「义勇武安王位」神像的考索,其「现形助战」等功能后归

  入关羽。此事论述涉及颇广,笔者已有专门论述[3],不赘。

  此后,「(元)世祖尊崇佛教,用汉关壮缪为监坛。」(《元史》本纪)则关羽又

  被引入黄教。满清本崇黄教,且又为羁縻蒙古各部,故对关羽之尊崇更上层楼。传有一

  说:「当世祖之未入关也,先征服内蒙古诸部,因与蒙古诸汗约为兄弟,引《三国志》

  桃园结义事为例,满州自认为刘备,而以蒙古为关羽。其后入帝中夏,恐蒙古之携贰

  也,于是累封至『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以示

  尊崇蒙古之意。是以蒙人于信仰喇嘛外,所最尊崇者厥惟关羽。二百余年,备北藩而为

  不侵不叛之臣者,端在于此。其意亦如关羽之于刘备,服事惟谨也。」(徐珂《清稗类

  炒》卷六十四丧祭类)

  则关羽崇拜在有清一代的政治生活中,作用亦大矣。明清以后,佛寺供奉关羽为伽

  蓝菩萨者日渐普遍,以至明人曾表示强烈不满,说:「禅林道院中有护法神,曰『伽

  蓝』。或当户而立,或拱侍于旁。神不拘一,而以关帝作伽蓝者大概十八九。夫释道各

  崇其教,今护法则争尚关帝,何也?」(《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三七《伽蓝

  辨》)即如笔者所见之杭州灵隠寺、九华山肉身殿、苏州西园寺、开封大相国寺、北京

  藏密要寺雍和宫以及红螺寺等,至今仍塑护法关羽神像。

  二,道教与关羽崇拜

  魏晋以后佛学西来,中国固有文化一落千丈。于是有综合中国本土信仰之大成者,

  创建道教。一度佛道儒「三家势成鼎足,其中之一家遂得如武涉说韩信所谓:『足下右

  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然儒往往兼攻二氏;而二氏未尝合力攻儒者,则因儒为

  国家典学,自恃根深基固,名正言顺,二氏亦知其不可动摇也。」[4]经过长期「三教论

  衡」,加之「老子亦为唐皇室所攀认之祖宗。且受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之

  尊号,庙号太清宫。」道教羽翼渐丰,又在宋代踵袭唐时故智,为太宗降神,为真宗降

  天书及托祖,一直到徽宗时有「关羽斩蚩尤」之说,故成蔚然大观。道教与关羽崇拜之

  因缘,实即起于北宋。

  《三国志·蜀书》中的《关羽传》不过九百多字,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过人的

  勇武。无论当时还是南北朝,他和张飞都是武人崇拜的对象[5]。从唐代首祀姜尚为「武

  成王」,关羽一直是庙之配祀,[6]虽然赵匡胤右文抑武,强调「取功业始终无瑕者」,

  一度被撤飨,但是不久又恢复了原有的地位:

  「(宣和五年,1123年)释奠日,以张良配享殿上……东庑……邓艾、张飞、吕

  蒙、陆抗……西庑……张辽、关羽、周瑜、陆逊……凡七十二将云。」(《宋史·礼

  八》)

  惟李焘《续通鍳长编》载记有「宣和五年正月己卯,礼部奏请侯封,敕封『义勇武

  安王』。令从祀武成王庙。」因有必要略加考析。《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三七记

  叙关羽在北宋加封之经过: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饬修关圣庙。(原注:《解州志》有『关圣庙在城西门外,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敕修。』)哲宗绍圣三年赐玉泉祠额曰『显烈王』。徽宗崇宁元年

  追封『忠惠公』,大观二年加封『武安王』。宣和五年敕封『义勇武安王』。(原注:

  《宋史》诸本纪皆不载。)」

  已坦言于史无征,碍难判断。比较可信的记载,见于《续资治通鍳》卷八十九《宋

  纪八十九》:(崇宁四年,1105年)「五月,壬子,赐信州龙虎山道士张继元号虚静先

  生,汉张道陵三十代孙也。张氏自是相袭为山主,传授法箓者,即度为道士。」「六

  月,丙子,御紫宸殿,以修复解池,百官入贺。解池为水浸壊八年,至是始开四千四百

  余畦。」是张氏之召,与解池之复,相继而至。于是产生了两相关联的说法。

  王世贞《弇州续藁》云:「宋政和(1111-1117年)中,解州池盐至期而败,课则

  不登,帝召虚静真人询之。奏曰:『此蚩尤神暴也。』帝曰:『谁能胜之?』曰:『关

  帅可,臣已敕之矣。』寻解州奏大风霆偃巨木,已而霁,则池水平若镜,盐复课矣。帝

  召虚静劳之,曰:『关帅可得见乎?』曰:『可。』俄而见大身克庭,帝惧,拈一崇宁

  钱投之,曰:『以为信。』明日,封崇宁真君。」

  钱曾《读书敏求记》:「《汉天师世家》一卷中称三十代天师讳继先者,宋崇宁二

  年投符解州盐池,磔蛟死水裔。上问:『用何将?』随召关某见于殿左。上惊,掷崇宁

  钱与之,曰『以此封汝。』世因祀为『崇宁真君』。此当是关帝受封之始。」[7]

  两则记叙,都有龙虎山真人张继先作法事。原其初始,出自道教「降神」。按「降神」

  一事,本于太宗。李焘《续资治通鍳长编》卷十七:

  「初,有神降于盩厔县民张守真家,自言『我,天之尊神,号「黑杀将军」,玉帝

  之辅也。』守真每斋戒祈请,神女降室中,风肃然,声若婴儿,独守真能晓之。所言祸

  福多验,守真遂为道士。上(按即太祖)不豫,驿召守真阙下。壬子(按指开宝九年十

  月)命内侍王继恩就建隆观设黄箓醮,令守真降神。神言:『天上宫阙已成,玉鏁开。

  晋王有仁心。』言讫不复降。(原注:此据《国史·符瑞志》,稍增以杨亿《谈苑》。

  《谈苑》又云:『太祖闻守真言,以为妖,将加诛,会宴驾。』恐不然也。今不取。)

  上闻其言,即夜召晋王,属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

  避之状。既而上引斧戮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原注:此据吴僧文莹所为

  《湘山野录》,正史、实录并无之。)」[8]

  这桩「烛影斧声」之千古悬案的真相为何,我们且不追究,只说与本题有关的「降

  神」。从结果上看,「降神」在赵光义(宋太宗)时代仍然在继续,并且影响极大。成

  于北宋的道教典籍《云笈七签》卷一零三《翊圣保德真君传》(亦载《正统道藏》第五

  十四册)中,就分明记载着许多情事。例如赵光义嗣位后,寻召张守真于琼林苑为周天

  大醮,作延祚保生坛。醮罢,神降言托内臣王继恩转致君王。此后,在太平兴国初、六

  年、七年及至至道初年,张守真屡奏黑杀神降临之言。因此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六年(981

  年)敕封太平宫黑杀神为「翊圣将军」,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又加号「翊圣保德真

  君」。可知上两则记叙中之「降神」一事,实关乎宋代国祚,而最初临降之神翊圣保德

  真君,则无疑为北宋护国之神。

  按三十代张天师,即是《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中

  描述的那位「头绾两枚丫髻,身穿一领青衣;腰间绦结草来编,脚下芒鞋麻间隔。明眸

  皓齿,飘飘并不染尘埃;绿鬓朱颜,耿耿全然无俗态」,「道行非常,清高自在,倦惹

  凡尘。能驾雾兴云,踪迹不定」的张继先[9]。从胡琦「张氏世济其说也」可知,关羽之

  崇封与道教正一派的兴盛,自有特别之渊源。导致道教崇奉关羽的原由,大端有四:

  第一、符箓派道教积极参与政治。自安史乱后,中国社会曾经长期处于不安定的状

  态,「丹术侧重个人修炼,具有明显的个人性,而符箓斋醮则侧重于济世度人,具有普

  遍的社会性。」这和开元、天宝后中国社会长期处于不安定的状况有直接关系。据《翊

  圣保德真君传》载,张守真曾借降神评价陈抟:「守真尝启告曰:『华山陈抟近卒,时

  人谓之尸解,未审其人修何功行?』真君曰:『抟之炼气养神,颇得其要。然及物之功

  未至,但有所主掌耳。』」所谓「及物之功」应当是济世之力。而符箓道士在举行斋醮

  仪式中,不但祈祝君主寿永,国安邦宁,家丰民裕,而且宣扬忠孝,提倡伦常,当然大

  得官方提倡,民间欢迎。每逢节日或君主诞辰,符箓派以科教道法即以道场为国祈禳,

  也在北宋成为定制。

  元丰四年的《重建关将军庙记》说:

  「岁越千升,魔民出世,寺纲颓紊,槌佛虚设。公既不怙,庙亦浸弊。元丰庚申

  (1080年),有蜀僧名曰承皓,行年七十,所作已辨,一大众请,倏然赴感。有陈氏

  子,忽作公语:『自今以往,祀我如初。』远近播闻,瞻祷愈肃。明年辛酉(1081

  年),庙宇鼎新。」

  则「陈氏子」之「托言」,分明又是一次「降神」。[10]

  与此相关的第二点,是以「盐池斩蚩尤」而论,实际上也同様表现着符箓派道士

  「阜民解愠」的现实关懐。盐税自西汉以来即是国家最重要的财赋来源之一,而以解盐

  为最甚。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五章《新乐府·盐商妇》引《新唐书》伍肆《食货

  志》略云:「(刘)晏之始至也,盐利才四十万缗。至大历末,六百余万缗。天下之

  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饷、百官禄俸,皆仰给焉。」宋人谈论盐利在国家赋税中

  的比重时,因时代不同而有三说:一是「当租税三分之一」,二是「计天下每岁所收盐

  利,当租赋二分之一」,第三种说法谓占国用「十之八九」。[11]有人甚至议论说,仅

  泰州「一州之数,过唐举天下之数也。」南宋学者吕祖谦评论宋代盐利时,有「惟海盐

  与解池之盐,最资国用」之语,而「榷盐之利,国用所资」、「国家经费之大,籍于盐

  利者居多」[12]等议论亦充斥史书。鍳于解盐在北宋财政中的重要地位,解州池盐获

  灾,当然会惊动朝廷,成为大事。而深信道教之北宋诸帝,如真宗、哲宗、徽宗等必定

  会有所举动,也是意料中事了。

  解州池盐又早被视为灵异之产。先秦古籍《尸子》关于《南风歌》的记述:「舜作

  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

  阜吾民之财兮!』是舜歌也。」就是歌咏促使解盐结晶之「南风」的。《尸子》的作者

  尸佼是商鞅之师,在《史记》《汉书》均有记载。所以有人认为:「早在四千多年前,

  解池附近这种神秘的『盐南风』,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它不仅因带来盐利而倍受崇

  祀,而且,也成为诗歌和音乐创作的重要题材。」[13]

  唐人誉解州池盐为「阴阳调和,神鬼驱造,不劳人而擅其利。与夫凿泉、煮海不相

  为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八《钱义方(唐)盐宗神祠记》,《全唐文》未

  载)柳宗元《晋问》则有「猗氏之盐,晋宝之大也。人之赖之与盬同。化若神造,非人

  力之功也。」(《全唐文》卷五八六)宋人则说「海盐、井盐全资于人,解池之盐全资

  与天,而人不与。」(《历代制度详说》卷五《盐法详说》)人们把盐池、风谷视为某

  种神灵,立祠祭祀。唐大历八年(773年)、十一年(776年)赐号「宝应灵庆池」,

  「荐于清庙,编之史册」(《唐会要》卷二八《祥瑞》)。此后为池神加爵进封者不绝

  于史。

  赵氏既已搬出轩辕黄帝为其始祖,老对头蚩尤出来捣乱,也应该是情理中事了。按

  沉括《梦溪笔谈》卷三∶「解州盐泽,卤色正赤,俚俗谓之『蚩尤血』」而解州之得

  名,亦本于黄帝斩蚩尤的神话。罗泌《路史·后纪四·蚩尤传》∶「(黄帝)传战执尤

  于中冀而殊之,爰谓之『解』。」孙冯翼辑《皇览·冢墓记》∶「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

  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道教天师所以要请解州乡人关羽来建此

  功,也说是「师出有名」的。

  其三,宋代是收拾残唐五代之混乱局面后开创的一统江山,踵继了周世宗「灭佛兴

  道」政策。关于宋代开国君主与道教之关系,一直有许多传说,比如《水浒传》开卷即

  有「那时西岳华山有个陈抟处士,是个道高有德之人,善辨风云气色。一日骑驴下山,

  向那华阴道中,正行之间,听得路上客人传说:『如今东京柴世宗譲位与赵检点登

  基。』那陈抟先生听得,心中欢喜,以手加额,在驴背上大笑,攧下驴来。人问其故,

  那先生道:『天下从此定矣。』」的描述。宋释文莹在《湘山野录》中,也说赵匡胤兄

  弟未发迹前,曾与一自称「混沌」或「真无」的道士游于关河,三人每剧飮至醉。御极

  后不再见,下诏于草泽遍访之。又说赵氏兄弟与赵普游长安,遇陈抟共飮。甚至有赵氏

  母为逃避战乱挑兄弟于篮,适为陈抟所见,吟诗「莫道当今无天子,都将天子上担挑」

  的说法[14] 。这些稗官野史的叙述虽不能指实,但从《宋史·太祖纪》中周世宗在世时

  已有「点检作天子」的谶语,和陈桥驿兵变时「军中知星者扬言『日下复有一日,黑光

  摩荡者久之』」的记载看来,传说之辞也许「虽不中,不远矣」。所以北宋一朝,无论

  是「烛影斧声」以后太宗统治下的「降神」,还是「澶渊之盟」后真宗时期的「天书符

  瑞」以及「托祖」自承黄帝之后,直到徽宗时期自封「教主道君皇帝」,符箓派道士都

  发挥了重要的政治和社会作用。同时道教发展更上层楼,也就不奇怪了。

  其四,正一派在中国道教历史上的重新崛起。前文已述佛教关羽崇拜始于张道陵之

  「领鬼兵」,而大张于张继先之「斩蚩尤」。如果说北宋时龙虎山尚屈居茅山之后,与

  阁皂山同居「三山符箓」之列,那幺此后即从道教各派中脱颕而出,成为第一大宗了。

  后世《正统道藏》记载的一个故事所述亦较详细。据《道法会元·地祗馘魔关元帅

  秘法》[15]载,关羽为北极紫微大帝之主将,称为「雷部斩邪使,兴风拨云上将,馘魔

  大将,护国都统军,平章政事,崇宁真君关元帅」。《道法会元》称赞关羽「英烈威

  灵,在生忠勇,死后为神,忠贯日月,德合乾坤」,并且曾「诛砍妖魔」,例证即是崇

  宁年间,三十代张天师奉诏往盐池除孽蛟时,在东岳庙行香,看到廊庙的关羽神像,问

  左右此是何神?弟子回答是汉将关羽,乃忠义之神。张天师便遣关羽诛蛟。实时风云四

  起,雷电交加,关羽即斩蛟于盐池上。张天师奏明徽宗,徽宗命召见。关羽现形于殿

  下,拽大刀执蛟首于前,不退。徽宗掷崇宁銭,封之为「崇宁真君」。天师责之非礼,

  罚下酆都五百年。同书卷二六○《酆都朗灵关元帅秘法》中,也称关羽为张虚静部下神

  将,封号「酆都朗灵馘魔关元帅」,手下副将则是「清源真君赵昱」,另有韦锡等飞天

  八将。五十代天师张国祥还校有《太上大圣郎灵上将护国妙经》,辑入《续道藏》。足

  证「关羽斩蚩尤」为张天师系统之神话。这些都是「张氏世济其说」的例证。

  此事还被搬演为戏曲。明代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无名氏杂剧《关云长大破蚩

  尤》[16],谓:宋(仁宗)时,蚩尤神作祟,使解州盐池干涸,朝廷命寇凖请张天师来

  京询问方知其故。天师教吕蒙正之侄吕夷简至玉泉山访玉泉长老,请玉泉土地关圣。关

  「奉玉帝敕令」,并「启天庭亲上表,因此上差神兵命天曹」去打败蚩尤。范仲淹奉命

  为关公在解州立庙。驱邪院主宣玉帝旨,封关公为「武安王神威义勇」,「再封为破蚩

  尤崇宁真君」。揆诸史实此剧尤为不经。饶宗颐先生辨析云:「查范氏殁于绍圣时,编

  剧的人不管年代先后,随便调兵遣将,是有问题的。」[17]

  道教通俗劝善文有《关帝觉世真经》、《关帝明圣经》、《戒世子文》等。据笔者

  所见,明初永乐年间与紫禁城同时修造的武当山道观中,亦有关羽之天尊造像,惜当时

  正值全面修缮,未能摄影为憾焉。又据《关帝志》卷之一《封号》载,万历四十二年十

  月加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时,曾「特命全真道士周庀真等

  赉请,前去彼处,供安镇静方隅,肃清中外。」可知道教中崇奉关羽者不独龙虎山南宗

  正一派,亦延至盛行于元代之北宗全真派,所以北京白云观至今仍存关帝殿。

  三,儒家与关羽崇拜

  儒家本「不语怪力乱神」,所以是「三教」中最后一个介入关羽崇拜的。但也正是

  因为儒家的介入,关羽崇拜才最终确立了它的全民族地位。

  我尝言,曹操是以「英雄」自许而且许人的,见他「青梅煮酒」一事,却不幸被后

  人评定为「奸雄」之首。

  这一字之别,古时说法是效《春秋》褒贬之义,深入骨髓的,恐怕就是若干世代的

  后人体验捉摸「锻炼」出来的笔法。这就是中国人的历史感和历史观,也是「演义」之

  所谓演「义」。「英雄」的称谓也没有留给曹操私相授受的刘备,一般称他为「枭

  雄」。《三国》的最终英雄是诸葛亮和关羽,他们是失败者,却使后世诗人写出「出师

  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様「惺惺惜惺惺」的诗句来。古人本有「三不朽」的

  说法,诸葛亮和关羽是立德的楷模,也就成为文化意义上的英雄。这就是《三国演义》

  的价值所在,因为它能从「群雄逐鹿」的纷繁史事中,清理、提炼、总结出超功利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价值判断,来抗衡甚至替代「成则王侯败者贼」的功利判断,所

  以它才不朽。

  但是,细研诸葛亮崇拜和关羽崇拜的形成过程,会发现他们实际经历了全然不同的走向

  和渠道:一个是自上而下,由文人儒士推崇而扩散至民间信仰的诸葛亮;一个自下而

  上,由民间信仰和宗教力量推至上层崇奉的关羽。而促使文士儒生接受关羽的主要原

  因,就是以《春秋》为代表的儒家史学观。

  话说宋儒面临着一个令人头痛的难题,便是如何清理看待五代以段混乱的史实,以

  证明赵宋朝廷的合法性。可资参考的只有隋唐以前的南北朝史,而三国正是这一段混乱

  历史的开头。欧阳修在仁宗时撰《五代史记》(后称《新五代史》),不以梁朝为伪,

  而论于正统,以后他又接连着《原正统论》、《明正统论》等专论七篇(后删为《正统

  论序》、《正统论上》和《正统论下》),阐明「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

  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具体到三国史,他着《魏论》谓:

  「新与魏皆取于汉,新辄败亡,魏遂传数世而为晋。不幸东汉无贤子孙,而魏为不

  讨之仇。今方黜新而进魏,疑者以谓与奸而进恶,此不可以不论也……夫得正统者,汉

  也;得汉者,魏也;得魏者,晋也。晋尝统天下矣,推其

1、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2、思想体系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

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3、老子的故事

有一天,老子在路上行走。走着走着,一位老人走上去问老子:“我一生碌碌无为,可最后我有房住,有饭吃,有钱花;而我的那些邻居们他们一辈子在田地里耕作,可他们却住的不好,而且都先我而去。你说人是不是应该像我这样呀。”老子听后,拿来路边的石头和砖头问这位老人:“两样东西,你会选择哪样。”老人毫不犹豫的拿了砖头,答道:“石头虽寿命长,但砖头对我有用。”老子又问了问路人,答案都是一样的。

于是,老子便说:“正如石头和砖头一样,人的价值也在于此。人不在乎活的长短,而在乎他对这个社会是否有价值。对我们的社会为价值的,我们会惦记于心,而对社会无用之人,世人会很快将他遗忘。

4、影响

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欧洲从十九世纪初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到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黑格尔说:“中国哲学中另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及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

真人,一种宗教或哲学上的境界。一些具有一定修为的道士、僧人亦会被尊称为「真人」。

中医专著《黄帝内经》记载「真人」的境界,《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道家学派的《庄子》一书中亦有真人的描述 ,如《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天下》称:「关尹、老子古之博大真人。」

道教祖师多称为真人。道教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知名的仙人锺离权称「正阳真人」、吕洞宾称「纯阳真人」、刘海蟾称「广阳真人」,其馀全真道祖师王重阳、马丹阳、丘长春、张伯端等均尊为“真人”。正一道张天师,在明代改敕“正一嗣教大真人”。

佛教的《无量寿经》中也有真人的说法。

秦始皇亦自称“真人”。《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贇,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俊。原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于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

在日本,天武天皇定八色姓,把真人定为第一等授予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