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一中本科上线率

游戏攻略04

祁阳一中本科上线率,第1张

祁阳一中本科上线率
导读: 1、祁阳一中本科上线率2、南通市为什么叫南通3、盐城的历史名人及其故事有哪些?4、肥东龙泉山导游肥东龙泉山导游图5、中国历史上大蝗灾有哪些?6、中国最大音乐喷泉有哪些?7、商朝帝王都姓什么8、水浒传作者简介2023年,祁阳一中参考人员13
  • 1、祁阳一中本科上线率
  • 2、南通市为什么叫南通
  • 3、盐城的历史名人及其故事有哪些?
  • 4、肥东龙泉山导游肥东龙泉山导游图
  • 5、中国历史上大蝗灾有哪些?
  • 6、中国最大音乐喷泉有哪些?
  • 7、商朝帝王都姓什么
  • 8、水浒传作者简介

2023年,祁阳一中参考人员1353人,其高考成绩如下:

1、本科上线1305人(仅48人未进本科),特殊类本科上线1106人。

2、600分以上297人,其中裸分680分以上3人,清北强基入围12人;

3、历史方向邓XX裸分646分,为永州市文科状元;

4、清北裸分、强基录取保5争6,招飞6人入围。

祁阳县第一中学其前身为祁阳县立初级中学,创办于民国元年(1912),民国4年停办,民国32年复办,建校舍于浯溪中宫寺侧。祁阳一中位于城东天马山麓,湘江之滨,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全校占地面积180余亩,面积2万多平方米,绿化覆盖面达82%。教学大楼、实验大楼、教工宿舍、学生宿舍等教学、生活设施基本符合标准,图书室藏书4万余册。体育设施基本齐全,场地约2万平方米,建有标准田径、足球场、篮球场、标准游泳池和10米跳水台。民国33年秋,因日本侵略军陷祁阳而再度停办,校舍也因此被毁。民国36年,于浯溪原址重建校舍。解放前夕,该校共9班,学生532人,教职员30余人。

新中国建立后,该校为人民政府接管,并增办高中,1950年9月,祁阳简易师范并入该校,校址也由浯溪迁往城东简易师范原址。1953年更名为湖南省立中学。1955年,该校被定为省重点中学。1959年下期,再更名为湖南省祁阳县第一中学。祁阳一中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萃集了一批学有专长、有志于教育的教师,教育质量位于全省中学先进行列。

1986年,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以《红色熔炉——祁阳古城话一中》为题,先后三次报道该校的教改实况,一时间名扬四方。

我国古代地名用字,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即同一级地名的用字不能重复,重复了就要改。金代天德三年(1151年),该地北方又把潞阳(今北京市通县一带)改为通州。清代时为避免两地重名,在南方的通州名字前面加上一个“南”字,以示区别。民国元年改为“南通县”,1949年又把县城区及近郊合在一起,这才称为南通市。

==秦以前==

先秦称海阳,南通境内海安县历史悠久,是南通(江海)文化的源头。

周朝初年,周武王封子姬叔于邗。邗国北与淮河下游的嬴姓小国淮夷接壤,东临黄海,南隔长江与吴国相望,西与宗、“群舒”、六、英、梦等(今安徽舒城、六安、霍邱一带)为邻。南通一带属邗国(当时的南通除了海安,其他绝大部分地区未形成陆地,仍在海中)。

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年),吴王夫差灭邗国,“北霸中原,封其民江淮间(《国语·吴语》)”,地属吴国。

春秋时期鲁哀公十二年(前483年),鲁哀公和卫出公、宋国大夫皇瑗在吴国的郧(今海安县立发乡)商谈鲁、卫、宋3国结盟之事,“秋,公会卫侯、宋皇瑗于郧(《左传·哀公十二年》)”。

周元王五年(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地属越国。

周显王三十七年(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地属楚国。

==秦汉==

秦初地属东海郡, 秦始皇 曾屯兵于境内 军山|象山 (今军山)。

汉高祖 初年,地属东阳郡。

汉高祖 五年( 前202年 ),地属 楚国(西汉诸侯国)|楚国 。

汉高祖 六年( 前201年 ),地属 荆国(西汉诸侯国)|荆国 。

汉高祖 十二年( 前195年 ),封侄 刘濞 为吴王,地属 吴国(西汉诸侯国)|吴国 。刘濞在封国内大量铸钱、煮盐,并招纳工商和「 任侠奸人 」,以扩张割据势力。

汉景帝 三年( 前154年 ),平定 七国之乱|吴楚七国之乱 后,国除,地属 江都国(西汉诸侯国)|江都国 。

汉武帝 元狩 六年( 前117年 ),置海陵县,地属临淮郡。

汉武帝 元封 五年( 前106年 ),地属徐州临淮郡。

新朝|新莽时期 ( 8年 — 23年 ),改海陵为亭间,地属淮平郡。

东汉 复置海陵县,地属徐州广陵郡。

==魏晋南北朝==

三国 时先属 曹魏|魏 , 曹操 “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征令内移,民转相惊…(《 三国志 ·魏志·蒋济传》)”,强令徙民,为隙地,海陵县废。

吴大帝 赤乌 四年( 241年 ),郡人 吕岱 招抚乡民回归。

晋武帝 太康 元年( 280年 ),复置海陵县,地属徐州广陵郡。

晋怀帝 永嘉 五年( 311年 ), 永嘉之乱 后北方地区人口避战乱大举南迁,部分迁至海陵。

晋安帝 义熙 七年( 411年 ),分广陵境置海陵郡,地属南兖州。

南朝 宋明帝 泰始 七年( 471年 ),分宁海县西境置海安县(因海水常浸淹农田,遂取名海安,为“永不扬波”之意),后并入宁海县,地属新平郡。

南朝 梁武帝 年间( 502年 — 549年 ),长江口出现了一块较大的沙洲——胡逗洲(又作壶豆洲,今南通市区)。

南朝 梁元帝 承圣 六年( 552年 ),乱将 侯景 兵败而曾企图占据壶豆洲,后为 王僧辩 所获。

==隋唐五代==

Image:鉴真和尚jpg|thumb|150px|鉴真和尚

隋文帝 年间( 581年 — 604年 ),地属扬州总管府。

隋炀帝 大业 元年( 605年 ),废扬州总管府,置江都郡,地属江都郡。

唐高祖 武德 元年( 618年 ),胡逗洲为盐亭场。“胡逗洲上多流人,以煮盐为业(《 太平寰宇记 》)”,地属扬州广陵郡。

唐玄宗 开元 十年( 722年 ),设置盐官,地属扬州海陵县,隶属淮南道。

天宝 七年( 748年 ), 鉴真|鉴真和尚 第五次东渡日本时“发自崇福寺,至扬州新河乘舟,下至常州界狼山(《 大唐和上东征记 》)”。此时的胡逗洲已是一块东西80里、南北35里的大沙洲(唐时1里相当于056公里)。

唐僖宗 乾符 二年( 875年 ),狼山为浙江西道节度使管辖,狼山北的胡逗洲亦为浙江西道常州的辖地了。

唐哀帝 天佑 四年( 907年 ), 吴(十国)|吴国 姚存制据胡逗、东布二洲,任东洲静海都镇遏使,后子姚廷珪任东洲静海军使。

10世纪初,胡逗洲与另一个沙洲—南布洲连成一片,整个沙洲的范围向东扩展到了大致今 海门市 包场镇一带。

南唐烈祖 升元 元年( 937年 ), 南唐 代 吴(十国)|吴国 ,立 静海 都镇制置院,取“海疆平静”之意,姚存制孙姚彦洪任静海都镇遏使及静海制置使,置如皋县,地属泰州。

后周世宗 显德 三年( 956年 ), 后周 引兵取 南唐 长江以北地。

显德 五年( 958年 ),升静海都镇为静海军,地属 扬州 ,旋改 通州 ,意为水上交通方便之意,辖静海、海门2县,州治静海;同年,后周静海制置巡检副使王德麟在通州筑城“立四门,周六里七十步。

显德 六年( 959年 ),甃以陶甓,以北门地僻多盗,立壮健营镇之。”这是南通正式建城的开始。

==宋元明清==

宋仁宗 天圣 元年( 1023年 ),通州一度因避讳而改称崇州,别称 崇川 。

明道 二年( 1033年 ),复称通州,隶属淮南东路,领静海、海门两县。

庆历 年间( 1041年 — 1048年 ),东布洲(海门岛)又与陆地连成一片。狼山亦已渐与陆地相连,今南通的大部分土地均已成陆。隶属淮南东路。

嘉佑 五年( 1060年 ),教育家、理学先声、郡人 胡瑗 逝世。

宋徽宗 政和 年间( 1111年 — 1118年 ),“知州郭凝塞北门,改壮健营为玄武庙”。

宣和 元年( 1119年 ),郡人 王俊乂 以太学上舍擢第一(状元)。

政和 七年( 1117年 ),通州一度升为静海郡,不久复名通州,隶属扬州。

宋度宗 咸淳 五年( 1269年 ),两淮制置使 李庭芝 凿河40里入金沙、余庆场,以省车运。

南宋 末,通州一度治于 金 、 元 之手,饱受蹂躏,特别是第二次蒙古人入城,屠杀酷烈。

宋恭帝 德佑 二年( 1276年 ),元军东下, 文天祥 被派往元营中谈判,遭扣留,押往北就。二月底,与其客杜浒、金应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复由海路南下,路过南通,写下'''“自海陵来向海安,分明如度鬼门关。若将九折回车看,倦鸟何年可得还。(《发海陵》)”'''的千古名句。

元初仍设通州,隶属扬州路。

元世祖 至元 十五年( 1278年 ),升为通州路,设总管府,隶属江北淮东道廉访司,并设万户府,镇守其地。

至元 二十一年( 1284年 ),复为通州,属扬州路,隶江北淮东道廉访司。

元顺帝 至正 十三年( 1353年 )五月, 大丰 盐丁 张士诚 起兵,占领泰州、通州。

至正 二十七年( 1367年 )七月, 朱元璋 派 徐达 攻克通州。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设守御千户所,废静海县,通州直管静海本土,领海门、崇明两县,属扬州府。

洪武九年(1376年)划崇明县归苏州府,通州仅领海门一县。

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倭始犯通州。

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年)七月,河北刘宸、齐彦明率qi yi军浮江东下,舟泊狼山港。总督都御使陆完派兵与义军战于狼山,齐彦明战死,刘宸落水而亡。

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通州除州城外,分6乡6场。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月,倭围通州,为参将解明道率众击退。扬州千户洪岱、文昌龄,泰州千户王烈率兵支援通州抗倭,殉难。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三月,倭犯通州,狼山巡检尹鼐御敌殉难,淮扬兵备副使张景贤率兵败倭于州城南,歼20余人。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三次犯通州,先后为知州喻南、淮扬兵备副使马慎率众击退。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倭由掘港入寇,掠白蒲镇。马慎督所部围倭于陈家庄。二日,倭奔。郡人曹顶追击,至单家店(平潮镇),因天雨路滑,战马失蹄,殉难。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四月,倭窜犯通州,狼山副总兵邓城御贼失败。倭进至白蒲,取道如皋谋取扬州。淮扬兵备副使刘景韶、游击邱升率兵三战三捷,倭回窜通州,被剿灭。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知州王之城以军山、剑山之石,代砖筑新城,南以望江楼为门,北连旧城,使成唇齿之势,新旧两城似葫芦,故又有葫芦城之称。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兵部尚书、蓟辽督师、郡人顾养谦逝世。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隶属江南省扬州府。是年闰六月十五日(8月6日),星陨如寸。次日,州民苏如彻、明万里等杀知州李乔以抗拒清廷推行剃发令。七月,清兵临境,苏、明被害。

顺治三年(1646年),州治置副将(从二品)镇守。

顺治十年(1653年)七月,州民复发难,以白布缠头为号,遭知州钱国琦、守备韩可桂镇压。

顺治十八年(1661年),改副将为镇守狼山总兵官(正二品)镇守。

清圣祖康熙六年(1667年),属江苏省扬州府。

康熙十一年(1672年),因江岸坍没,海门废县为乡,并入通州。康熙以后,新城年久失修,逐渐荒废,但新城之外护城河犹存其形。

康熙十五年(1676年),说书艺人祖师爷、郡人柳敬亭逝世。

康熙十九年(1680年),文学家、戏曲家、郡人李渔逝世。

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通州升为直隶州,为别于直隶顺天府的通州,故称南通州,属江苏布政使司,下辖如皋、泰兴二县。

清高宗乾隆二十年(1755年),“扬州八怪”之一、郡人李方膺逝世。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隶江宁布政使司。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郡人胡长龄中一甲一名状元。

清宣宗道光二年(1822年),内阁学士、兵部尚书、郡人戴联奎逝世。

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年),郡人盛广大等响应太平军,于军山谋取义旗,事泄,遭官兵镇压。

同治五年(1866年)五月,灶民开垦荡地,与盐商发生冲突。总兵邓龙彪派兵缉捕灶民,遭到反抗,官兵大败后谎报“灶民造反,将乘虚攻城”,两江总督李鸿章派兵剿捕,灶民死难者2000余人。

清德宗光绪二十年(1894年),郡人张謇中一甲一名状元。

清恭宗宣统元年(1909年),设定3市区、10镇区、8乡区。

宣统二年(1910年),市区、镇区改为市,乡区改为乡。

==民国==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qi yi爆发后,吴淞水师参将许宏恩(字敬五,任过狼山镇右营游击)由沪抵通,于11月8日在城内东大街总兵衙门举行光复仪式并成立军政府,张詧任南通军政府总司令兼民政长。

1912年,通州改县,为与河北的通县相区别,改名南通县,设“南通县公署”。

'''清末状元、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开风气之先,在南通创办通州师范学校|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博物苑|中国第一座国人自办博物馆、南通纺织专门学校|中国第一所纺织学校、女红传习所|中国第一所刺绣学校、伶工学社|中国第一所戏剧学校、盲哑学校|中国第一所盲哑学校和军山气象台|中国第一所国人自办气象台;并按照近代城市理念全面规划建设南通,因此南通被誉为“近代第一城|中国近代第一城”。'''

1914年—1927年,南通、如皋、靖江、泰兴等县为苏常道辖,海门、崇明等归沪海道辖。

1930年4月3日,江苏境内唯一的红军武装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在南通宣布成立。

1934年,设立南通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辖南通、崇明、启东、海门、如皋、靖江六县。

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3月在南通县北兴桥建立抗日民主政府。

解放战争期间,设通东、通海、通西、通如行署,在如东掘港建立苏中第四行政区专员公署,曾改建苏皖(华中)一、九行政区。

==建国后==

1949年2月,南通全境解放后,设立南通市归苏北行政公署管辖,叶胥朝为首任市长。

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设南通专区。南通专区辖通州|南通、如皋、如东、海安、启东、崇明、海门等7县,专署驻南通市。

1958年,原由江苏省辖的南通市,划归南通专署领导。崇明县划归上海市。南通专署辖1市6县。

1962年,改为省辖市,并脱离南通专区。

1970年,全省又统一改专区为地区,专署驻南通市。辖南通、如皋、如东、海安、启东、海门6县。

1983年,南通地区与南通市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南通地区的南通、如皋、如东、海安、启东、海门6县划归南通市领导,南通市区设城区、郊区,南通市共辖6县2区。

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南通成为沿海开放城市|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1989年11月起,经国务院批准,启东、海门、如皋、南通先后撤县建市,仍由南通市管理。其中南通县改称通州市。

199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南通市城区更名为崇川区,郊区更名为港闸区。

1997年南通市下辖启东市、如皋市、通州市、海门市、海安县、如东县、崇川区、港闸区等四市二县二区。

1、张士诚

张士诚(1321年-1367年),原名张九四。元末位于江浙一带的义军领袖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一。泰州兴化白驹场人(今属江苏省盐城大丰市)。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与弟士德、士信率盐丁起兵,攻下泰州、兴化、高邮等地。

次年,称诚王,国号周,年号天佑,率军渡江攻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十六年,定都平江(今江苏苏州),次年,降元。后继续扩占土地,割据范围南到浙江绍兴,北到山东济宁,西到安徽北部,东到海。

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攻安丰,杀红巾军领袖刘福通,自称吴王。后屡为朱元璋所败,疆土日蹙。二十七年秋,平江城破,被俘至金陵(今江苏南京), 自缢死。

2、施耐庵

施耐庵(约1296—约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泰州兴化人,祖籍苏州,舟人之子,生于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市大丰区),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35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

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3、乔冠华

乔冠华(1913年3月28日—1983年9月22日),江苏省盐城市人,早年留学德国,获哲学博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外交部副部长、外交部部长等职。

1976年后,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 乔冠华在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加板门店朝鲜停战谈判、出席日内瓦会议、草拟中美联合公报。

特别在1971年11月,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出现在联合国会议大厅,正式参加第26届联大会议并在大会上发表讲话,标识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4、陈琳

陈琳(?-217年),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 

汉灵帝末年,陈琳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府。袁绍失败后,陈琳为曹军俘获。

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

5、陆秀夫

建湖县人氏,南宋最后一个丞相,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被称为“宋末三杰”之一。自从步入仕途起,他的一生都是为了国家、民族而奋斗。

在被元军追杀,君臣流亡海滨之际,由于卫王年龄小,所有政事都是陆秀夫一个人抉择,陆秀夫又要处理政务,还要寸步不离的带娃,因为卫王赵昺是南宋最后的希望。

在崖山海战兵败后,陆秀夫认为大势已去,但誓死不降,背着卫王赵昺投海自尽,时年四十四岁。

1肥东龙泉山游玩攻略图

合肥野生动物园位于高新区望江西路大树山脚下,是合肥最大的野生动物园。动物园有绿树,环境优美。有许多动物,如大象、河马、孔雀、丹顶鹤、天鹅、大熊猫、小熊猫、老虎、狮子、黑熊等等。

大树山绿树环绕,曲径通幽,是市民踏青休闲的好去处。开福寺、烈士陵园、野生动物园、半边街等等都是游玩的好去处。

2肥东龙泉寺好玩吗

回答:龙泉寺,位于半山腰,龙泉之上。庙因泉而名,山因庙而胜。一百多年来,山上到处都是古松和银杏树,它们充满了绿色的眼睛。再加上寺庙里流出的甘泉,让人洗心革面,把心转向佛。

根据现存的寺庙记录,龙泉古寺据说建于曹魏时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佛教推崇备至的唐代,龙泉寺非常受欢迎,闻名天下。明代再次兴盛,成为皖中最高的寺庙。莱山路线从长途汽车站坐合肥到巢湖的酒吧,在桥头镇新街口下车,坐三轮车到庙前。

现有道路D126D194穿过桥头镇,在桥头站汇集。沿世昌路向西走26公里到菩提大道,沿途有指示牌。

3肥东龙泉山游玩攻略

太子山、龙泉山、凤凰山、九龙山。

4肥东龙泉山欢乐森林门票

如果说安徽龙泉山的寺庙,只有龙泉古寺。

龙泉古寺位于合肥市肥东县龙泉山半山腰,环境幽静,周边丛林茂密。始建于曹魏时期,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是以一股泉水命名的,龙泉寺所在的山也是以这股泉水命名的,而且寺内的泉水至今没有干涸。

如果你说的是成都龙泉山古寺,那就只有石景寺了。

龙泉山,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石井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是四川重要的古佛寺建筑群。

:5肥东龙泉山游玩攻略大全

1包拯

袭人,合肥(今吉杰肥东)人,宋代庐州人。在圣建安年间,他是个秀才,先授大理评事,后任地方官,后任天长县令,知州有段、郢、杨、陆、迟等。江宁、开封府;他在台湾当谏官时,先后做过御史、参事、右官。任监军时,先后任JDCOM、陕西、河北、河北交通史。三秘时,先后担任过机关判官、户部判官、户部副使、机关第三使、第三使、汤米直学士、汤米副使,管理国家军政。他死后给礼部大臣送礼,做了一份孝心。包拯,被人们称为包公和包青天,以清正廉明、秉公执法而著称,受到历代人们的称赞。《包孝肃奏议》作者。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包拯集》共10册。2、余阙字廷心,一字田心,自号青阳老师。庐州合肥(今何昌林肥东)。元元年(1333年)中进士,助同治泗州。后调任中书刑部尚书翰林文学。他编辑了辽金宋三史。累官督御官、中书礼部外臣,任湖广省各地大夫。在郑铮的第九年,他们搬到了翰林,并出去拜访了东方。十三年(1353年)出安庆,任京师元帅,迁居淮南左城。十七年冬,陈友琼被围,次年,城亡。治军从严,治军与士卒荣辱与共。元朝廷因其忠心而赐其为淮南平印。向你的国家致敬是合适的公众的忠诚。有《五经传注》和《青阳山房集》。3、徐如兰字项羽,明合肥人(今何昌林肥东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中进士,任工部尚书。因为不依附宦官,被任命为绍兴知府。镇守密云后。转到陕西周浦路,但是密云的人不肯走。历任苏州巡抚、广西巡抚,官至副御史。著有12卷《香雪庵集》,10卷《天然砚谱》,《抚广奏议》等。4李天福,本名湘北,是容斋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进士。他被选为庶吉士,然后他接受了审查,并转移到帝国学院。康熙十五年建安元年(1676年),他移居詹府做少詹第二年,他被提升为单身汉内阁学士学位。十八年,充武将试考官。二十七年了。辗转于工部、刑部、兵部、官部,就读于武英堂大学士。有《容者千首诗》。5本名叔,本名魏叔,本名伊伊,祖籍龙泉老母、莫道人、南阳子、清合淝(今肥东桥头集)。年轻的时候学学刘庄。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举人。我去北京参加考试后,试了一次又一次。40岁以后,他靠卖文章为生。朱和王尚臣被称为合肥三怪。先后投靠池州知府陈元兖州、安徽巡抚江忠源,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幕府。1866年被选为州学硕士,主修《安徽通志》。一年后,他隐退到了巢湖岸边的龙泉山脚下。《敦艮吉诗存》,《敦艮吉文存》等作者。6李,肥东中兴人,是的长子。他的名字是张睿、智敏、小泉、肖泉和钝老头。咸丰元年(1851年)任永定县首任知府。咸丰四年(1854年)加入曾国藩湖军幕府,先后任湘军小卖部、后步道长、兵北道。同年年初,他担任广东漕运总督、省法官和政府

二。《合肥李勤十名公政书》注意:宋公子昂之后。055-79000岳:昂,春秋时期宋穆公的儿子。这是姓的时候,是我爷爷的名字。他也是黄帝的后代,因为他的姓来自黄帝。望出荥阳。汉代有昂书,只有昂。三、北方蒙古族,元末明初,昂的祖先从辽东迁徙到合肥肥东县西山驿乡定居,逐渐汉化,形成昂吉村,并有分支,谈其姓氏。在肥东泉山脚下的昂吉村,还有一个名为父子进士殿。据泸州府志记载,这是昂韶山的祠堂s父子。康熙六年进士昂山,在内阁做官,在台湾地位很高。康熙二十四年他的儿子成为了一名学者,他的官邸在山东德州平原县。康熙三十六年,康熙帝赐父子温琳朗,而与此同时,他考入了被称为父子进士殿,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保存完好。父子进士殿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邮电大学书记安秀芬教授就是那里的人。合肥安吉和巢湖高哲的昂氏是一家人。昂s姓:贾荣凯永盛,常,恒发祥————巢湖昂云收藏

010到1010开门。

延隆寺建于唐末。明代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重修,原名龙泉寺。它它以古老的龙洞(俗称-洞穴)在庙里。

杨龙寺孤零零地坐落在山麓,花木环绕,静谧清幽,夏日清凉,空气异常清新。这片净土是当今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这是一个繁忙的城市。

6肥东泉山在哪

在合肥,有很多这样的名山。他们的名声不在于它们的高度或面积,而在于它们独特的风景,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千百年来,它们包含了无数的故事和传说。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关于名山在合肥有记载,如大蜀山,这是千层绿地与四川平原,紫蓬山,它有一个美丽的精神和繁荣的背景,夫差山,它被称为北方九华、野夫山和尹平山,前者是越人冶炼和铸造金属的地方,后者以其国色天香现在,它正以其不同的景观,向大家展示着它独特的魅力和风采。

紫蓬山。

大蜀山:钟灵玉秀才华横溢。

自古山水相连,位于合肥以西的大蜀山,海拔284米。这里的风景很美,一年四季都有美景。蜀山薛稷曾被评为庐阳八景在古代,在1995年蜀山肖春被列为合肥十景之一。的起源合肥还是古代的泸州市文化必须与绿色和平大蜀山。

大蜀山。

舒是什么?中国最早的参考书《姓考》解释说舒意味着独立。因为大树山周围没有山丘,甚至没有人家,只是一座孤山,故名蜀山。755-79000年:这里有蜀僧在筑屋,我思念卓之地,泉水汩汩而出。它尝起来像瞿塘峡,所以它它叫舒静。因此,它s还说蜀山就是以此命名的。

大蜀山不仅是森林公园,还是地质公园。它是中生代白垩纪(约14亿年前)形成的火山,现在是死火山。根据80年代初拍摄的卫星照片,大蜀山上有两个点,也就是两个陨石坑。主火山口位于目前的主峰。除了卫星照片,大蜀山还保留了古火山的锥体、瀑布和火山岩,甚至还能找到很难找到的火山颈。以前文人每次游到这里,抬头见风景总要吟诵一番。明代诗人龚芝怡曾写过一首《姓氏词典》的诗:十年前,我问颜答,醉卧南窗共歌。清朝的张湘云曾经写过《稀姓录》首诗:《姓源韵谱》蜀独此一家,梓山由此得名。孤城漠漠,远方坚城。千层绿荫积,川原望平。应该有龙当鼓声响起时,我们感到震惊。《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曾经记录过它:春山明如笑,夏山绿如滴,秋山明如妆,冬山惨如床,但它的谎言,所以雪盛开,它正在好转。古代诗人熊静在一首诗中说:从黎明开始,俄国的风景是开放的,山是白色的,崔伟在顶端,卷帘是湿的,因为爱琼瑶,所以冷光坐下来。正是这些对雪后放晴的蜀山景色的描写,使蜀山薛稷被列为古代庐阳八景。

作为合肥市郊唯一的绿山,这颗镶嵌在城市边缘的翡翠,多少年来滋润着脚下的这片家园,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合肥人,见证着古城庐州的悠久历史。

大蜀山有它的辉煌,也有它的荒凉。唐朝贞观年间,开福寺山上香火旺盛。五代十国时期,杨行密据泸州在大蜀山建宫。在1936年秋天,魏,不再,大蜀山,校堂,他在这里创办了蜀山农林职业学校。1938年5月合肥失陷后,日军炸毁了开福寺和农业职业学校,砍倒了山上所有的树,一次又一次地与这里的抗日军队固守在一起。战乱和乱砍滥伐让大蜀山变成了一片长满荆棘的不毛之地,被称为荒凉的郊区日落是**的。

中国成立后,合肥成为安徽的省会。当初的规划重点是向西发展,因为蜀山周围的风景很美。山麓,渐次绿化,助绿增绿;水面,第二次上涨,荡漾着碧波。山川相依,景色宜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大蜀山已经不再是合肥的最西端,周围的一批现代化建筑为景区增添了时代的节奏。长江西路和黄山路直通大蜀山脚下。四季花海和大蜀山的框架更像一幅山水画卷,不远处的安徽(蜀山)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也在她的注视下起航。

大蜀山。

紫蓬山:风景秀丽,历史悠久。

紫蓬山位于合肥西郊,由一系列低矮的山峰组成,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合肥文化发展史上起着摇篮般的作用。

紫蓬山。

紫蓬山汇集了南北美景。地处长江与淮河之间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绿与落叶乔木混交,四季景色优美。梓山区方圆面积近100平方公里,有林地3500多公顷,植物470多种,鸟类120多种,自然生态保持良好。这里山清水秀,山清水秀,森林茂密,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尤其是奇石、怪树、碧水、珍禽四大特色,构成了泸州独特的立体景观画卷。

紫蓬山历史厚重。800多年前,曹魏时期主管合肥的将军李典下令

清末,这里再次成为淮军的摇篮。据《尔雅释山》年的记载,晚清最后40年,知府(包括在册的)以上的将军,包括将官、总兵在内有1000多人,其中知府约300人。淮军作为晚清政府的新军和国防军,为保家卫国、抵御外侮做出了巨大贡献。

紫蓬山淮军将领雕塑。

李陵寺在初唐时被皇室命名为西麓寺。清末,紫蓬山区徐苑村人袁宏模在太平军余杭之战失利后,在西麓寺出家。在淮军将领周生川的帮助下,童渊重建了寺庙,成为中兴的始祖。后来通过李鸿章等人的努力,童渊从北京得到了多达一万卷的《庐州府志》本,从此西麓寺成为皖中名寺。

西麓寺。

梓山区的脉络是繁荣的。淮将军从军,却始终不忘传承文脉。在台湾地区,刘铭传文化得到了大力发展,为台湾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到目前为止,台湾地区的许多大学、中学和小学都以明传。回国后,淮军将领共同出资选址,成立肥西书院。牌匾聚星堂由李鸿章题写,现悬挂于合肥肥西县聚星小学。

肥西书院。

淮军将领在教育后代方面也颇有建树。民国初年,离开紫蓬山区张老徐的张树声之孙张武灵定居苏州,创办了第一所女校苏州学校,名乐毅女生学校。后来,张五龄的十个儿女都成了民国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作曲家和乐队指挥,尤其是他的四个女儿、成了民国时期著名的闺阁,被称为张四姐妹s家在合肥。

清末民初,江苏丹徒人被淮军后裔周聘为私塾教师。在柯子蓬山下生活了十一年,寿编纂了《游大蜀山》、《蜀山》、《尔雅》、《续庐州府志》,为合肥地方志和文化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后来,寿着手编写传统的小学课本《肥西县志》,由周氏家族出版,流传了40多年。

浮山:世界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夫差山位于肥东县东北部,巢湖市西北部,是大别山的遗迹。群山覆盖着绿色的山脉,绵延20多英里。主峰海拔4182米,是长江以北、合肥以东的最高峰。它被九座山峰环绕,像九龙一样跳跃,形状各异。它被称为北方九华自古以来。

浮山。

相传古时候,凡人和神仙为了亲近,每年八月都要从海上乘木筏到天河。浮是从大海到天河的木筏。

根据书《龙藏全经》,老话说,云天河,海通。最近一段时间,有住在海珠的人,每年八月来一次就没时间浪费了这座山最初是一只木筏,是神仙从地球上来的交通工具,因此得名,后来被称为北方九华。

北方九华的起源也与一个神话传说有关。

隆安年间,住在金乔觉(后称金土地藏菩萨)的新罗王向他的堂弟玉帝要了一个官位。被拒绝后,他恼羞成怒,意外坠入凡间。他跳了起来,想要乘风去九重天。当时九条龙正在木筏上喝水,尾巴在木筏上纵横交错。金乔爵只好坐在龙尾,九龙疲惫,逃往南天门。玉帝听了,下令雷击。刹那间,木筏和九龙成了山峰,金乔爵也落在了山上。从此,他在这里打坐,开辟了道场。因此,夫差M

古代有很多关于浮屠的记载。如东晋王甲《紫蓬山志》所言,尧即位三十年,西海有一巨穴浮。如果它上面有光,它会在黑夜和白天熄灭,海中的人们会看着它的光,它起初会有大有小,如果星星和月亮有进有出。如果经常在世界各地漂浮,一周十二年,一个周期,命名为关悦如果,也被称为挂星如果。羽人栖之,仙人以露漱之,日月之光如日。在夏季,我不Idon’我不会忘记它的存在,在海里游泳的人仍然会传承它的伟大。

例如,南北朝时,宗巴《巢湖志》云说,张骞武帝到了夏天,寻找河源,来到了一个靠月亮的地方。他看到了像州府一样的城墙,还有一个女人在室内织布,他看到了一个丈夫牵着一头牛,喝着一条河。钱问道,这是哪里?#039;回答:你可以问闫俊平。#039;它和机器石一起被送回来了。到了蜀国,我问,他说:某年客串明星侵犯牛女。#039;支撑石为东方朔所知。

李清照写道,草会飞。给梧桐惊喜。人间有悲,天上有悲。云台,千锁。如果你来了又走,你赢了不要见面。

欧阳修s北宋作品《庐阳辑要》,全文约700字。欧阳修在京师任职期间,品尝了在庐州工作的好友李端要赠送的夫差山泉水,有感而发,写了出来。二泉清浊自从欧阳修写了《采石矶志》首诗后,就开始出名了,被称为世界第七泉。

耶山:众多青翠古迹的遗迹。

野夫位于合肥市庐江县东北部,是《龙文鞭影》所列的全省17大名山之一。相传春秋时期,铸剑之父欧冶子曾在此山铸剑,山上有铸剑池碑,故名野夫山。诗人称赞说,剑需要淬火。你晚上找叶甫山,你找奇装异服。你在斗牛中是正直的。

叶福山。

野山的最高峰是斗笠峰,海拔375米。从山脚到山顶,有五英里。群峰高耸盘旋向上,俯瞰江光,俯瞰五湖(胡莎湖、黄陂湖、后湖、白湖、巢湖)。群山茂密,雄伟美丽。每逢大雨大雾,天高云淡万里,山势在顶。

冶父山的名字最早见于《博物志》年(北齐魏守所作):钱(南北朝时庐江县为钱县)有野(冶)浮山,越人在此冶铸。755-79000(东汉赵晔所作)载:春秋时期越人欧冶子,擅长铸剑。他曾经为越王铸造了五把剑:湛卢、巨雀、胜邪、鱼肠、纯君。

欧冶子(公元前514年左右),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越国人。少年时期,欧冶子从舅舅那里学会了冶金技术,开始冶炼铁锄头、斧子等生产工具。不久后,他发现了铜和铁的性质差异,并锻造了第一把铁剑,创造了中国第一件冷兵器。消息传到楚王那里,楚王下令把欧冶子找来,让他做一把剑。于是欧冶子走遍了名山大川,寻找能出现铁鹰、冷泉、明石的地方。只有具备了这三样东西,才能铸剑。

中国铸剑之父欧冶子雕塑。

1日,欧冶子参观了位于大别山余脉的野夫山。这个地方横跨郯庐断裂带在欧亚大陆,地质结构复杂,矿产资源丰富,其峰顶表面覆盖着铁砂。群事出土,但铁难;水里的沙子,山上的伐木;如果你是倾斜的,你的身体是肮脏的。特别是山上有泉水,清澈如玻璃,冰凉如w

令人惊奇的是,当冶父山的铸剑之火熄灭后,两株朴树悄然生长在淬铸剑水的水池旁(后来被称为铸剑池)一棵树在赤口的东边,另一棵树在赤口的西边。这些树的高度大约是10米。从树体开始,两棵树相对弯曲,一棵树向西伸展,另一棵树向东伸展。他们弯腰的姿势相似,在树冠处相互拥抱,仿佛两个天篷被剑池守着。

铸剑池北面有两块巨石,如两掌合一,十点指向空中。它们被称为棕榈石,也称为剑试石。相传当年欧冶子铸剑,为了试剑刃,与石头硬劈,剑划破了石头。有一个莲花石旁边的剑石,看起来像一朵盛开的莲花。山风吹来,似有阵阵清香。它太神奇了。

遗迹众多,如湖东银峰、顾芗、飞鹰石、诸葛岭、白佛岩、白象石、袈裟、青石石、龙杰石、老人头石等,在高低不平的峰谷,各尽其能,形成野夫的特色景观,令人流连忘返。古人有诗攀峰染云,可见这次巅峰的胜利。

四顶山:四座日出山,流光溢彩。

一座山分为四个山顶,上面有一只鸟“三面平湖”的景观。这首永恒的绝唱是关于位于巢湖之滨、肥东县何昌林镇的四顶山的。在古老的泗顶山上,有炼丹池、赵霞庙、赵霞书院、滴鹿井等名胜古迹。还有青蛙石、鹦鹉石和钓鱼台。今天四顶山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湖光山色,成为环巢湖的重要旅游景点。

四次日出。

四峰相互平行,故名泗顶山。从远处看,这座山像一个倒置的香炉,所以它也被称为泗顶山。四次日出被列为古庐州、巢湖八景之一的,指的是四顶山的日出。其实,四顶山的名气远不止于此。据当地考证,早在公元《拾遗记》年和公元《荆楚岁时记》年的隋书,古人就将四顶山列入名山大川之中。

自古以来,名山大川总与文人相联,四顶山也不例外。汉代文学家徐干、王勃曾为四顶山题诗。晚唐诗人罗隐写了一首0755至79000的诗,说:风景自然,精神在画中。夏天和尚没热,冬凌草不枯萎。山分四顶,三面俯瞰平湖。当游客来到这里,他们愿意剃光头发和胡须。

宋代诗人张彦秀称泗顶山为一个国家的胜利在泸州,并写了一首诗赞美它:青山遍平湖,晚上红画不如绿画。给单县四贤发消息,让他们各占一座高峰。明代著名诗人徐凡春在描写四顶山的春色时,曾有一句诗这样写道:亭过朝霞午,山涧微斜。细泉分石牙,细禽散银沙。远方,过去一年的梦,春天的野花。烟迷夜骑短,归路披篙。清初,武英堂大学士李天福曾游四顶山,并留下诗句说:四顶遮天蔽日,底下尽是土匪。驱白云,植三百芝。

四次日出无人机拍摄的。

上衣的美在于日出。每次雨过天晴,太阳升起,满山都是辉煌。沉浸在场景中,绚烂耀眼,心事像倒进彩色玻璃。关于四个日出有两种说法:一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相传魏伯阳曾千里迢迢来到麦

四顶山词协也获得了世界吉尼斯最多的证书。一个景点难得题一个字,因为无论什么,一个字就能不要描述一个景点的风景。然而,当代联家方曾为巢湖四大名山题写了一副对联,上联为月亮下面的对联是夏。短短两个字,高度概括了巢湖四丁山的核心景色,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方老师的解释是:巢湖四日出秋月自古并列为庐阳八景,而四顶山是观赏夏月的最佳地点,所以我很想去看夏月。经学术权威机构鉴定,这幅对联是世界上最早、唯一、最短的名胜对联,并于1995年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

仙山:美丽的生态是独一无二的。

崂山岛,位于合肥巢湖市,以其神奇、美丽、无与伦比的生态环境而闻名。是巢湖旅游区的核心景区,是安徽中部著名的旅游区。崂山当地人又叫母山、蒙山,谐音,意思晒太阳。与崂山岛相伴的,还有两座礁岛,若隐若现于碧波之间,被称为鞋山。在巢湖中心,还有一座孤山(铜鼓山),离崂山很远。据说在陷巢州,升泸州,焦老的女儿和焦老通知了她的邻居。她女儿先跑了,丢了一双鞋,最终被洪水吞没。后来鞋子变成了一双鞋山,女儿变成了孤山,焦木最后变成了老山。母女远隔,千波万缕诉说着断肠母女情。

自古以来,就有碧玉盘里的绿蜗牛在崂山。

崂山岛,位于巢湖中心,是湖中最大的岛屿,像一片漂浮在水中的树叶。其椭圆形的地形、茂密的森林和四季常青,就像漂浮在水面上的绿色蜗牛,被誉为碧玉盘里的绿蜗牛自古以来,它是唯一的绿洲湖在巢湖,这是湖中的第一个景点。

崂山不仅独特、险峻、美丽,而且名胜古迹众多,让人流连忘返。这个地区有20多个奇怪的洞穴,大的可以容纳100多人。山洞里全是钟乳石和岩石,非常危险。山顶有古塔、古塘、古船池,还有望谷、尚湖、王牧三亭。山顶的文峰塔建于崇祯四年。宝塔由石头屏障构成,高51米,七层八角楼,共135层。塔内有802尊砖制佛像和25块石碑。爬上塔俯瞰它,但它看到水和天空、惊涛骇浪和白雪、船帆和树影、海鸥和苍鹭令人心旷神怡。

崂山岛。

崂山岛人文景观丰富。在山的南麓,有一个避风的天然港湾,原名南塘。它是元末于通海、廖永安等抗元将领所建。在山腰上,神圣公主的神庙,面向湖面而建,是献给主湖女神的。它建于晋代。唐代诗人罗隐,宋代诗人姜夔,都有吟咏此寺的诗句,刻在柱廊上。

尹平:壮丽的千年牡丹

巢湖之南还有一座雄伟的山。它被命名为尹平山因为山上有一块巨石,洁白如银,形似花瓶。另外,山之南有个悬崖。每到隆冬时节,便是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形似天然的银色屏风。它非常壮观,所以后人称它为银屏。巢湖最高峰尹平海拔约508米,群山起伏,九峰环绕。它看起来像一头狮子,据说九狮捧银屏。山川幽谷,森林茂密,溶洞奇花异草构成了美丽的画卷。银屏牡丹花,被称为

野生白牡丹生长在离地面30米高的悬崖缝隙中,花龄超过1300年。自唐代开始有文字记载,历经千年沧桑。它的风采依旧,每次都在谷雨中绽放。这种花在精神上是独一无二的,据说可以预测年份。人们可以根据花的盛开和盛开以及花的数量来预测当年的旱涝。花少于三朵,花期短。据预测,今年可能会干旱;四朵花开,风调雨顺;五花盛开,五谷丰登;六花盛开,六畜繁盛;如果七朵以上的花长时间开放,今年可能会有大洪水,所以人们称赞它为天气花。据说只有1937年和1976年这两年牡丹花盛开,所以民间称之为神花。

世界上最好的花尹平的白牡丹花。

这个白牡丹有许多神奇的特点:一是牡丹的原产地。在悬崖峭壁上,在光秃秃的岩石中,突然冒出这样一枝青叶茂牡丹,只能想象;第二个是牡丹花时代。如果拿欧阳修诗《浮槎山水记》以北宋为佐证,银屏牡丹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三大奇迹已有一千年历史。银屏牡丹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霜雨雪,但世界

由于蝗灾发生的自然环境条件,古今基本上差不多,所以我国的蝗灾并没有因农业现代化发展而消失,反之,只要是条件合适,蝗灾便会卷土重来。如2002年入夏以来,我国河北、河南、山东、天津、新疆等13个省区市100多个县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蝗虫。截至6月底,农牧区发生蝗虫面积达9000万亩。

  

  蝗灾的历史回顾

  

  先秦古籍如《诗经》等多称蝗为螽(螽是蝗类的总名,还包括螽斯)或蝝,蝝是蝗的若虫(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幼虫称若虫)。战国后多称蝗。蝗和蝝都为害庄稼。古籍上最早记载蝗灾的是《春秋》记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初税亩,冬,蝝生。"最早记载蝗虫的是《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行春令……则虫蝗为败。"及同书《审时篇》:"……得时之麻……如此者,不蝗。"《礼记·月令》也有"虫蝗为灾"的记载,不俱引。约在宋以后,蝝改称"蝻",合称蝗蝻,沿用至今。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除蝗疏》统计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蝗灾的次数,指出春秋294年中共发生蝝灾111次,按月分布如下:

  月份(农历)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发生次数 2 3 19 20 31 20 12 1 0 0 3

  以上的数字分布,非常合乎统计学上的常态分布规律。表明蝗虫是在4至9月(农历)间最猖獗,徐光启说:"最盛于夏秋之间,与百谷长养成熟之时,正相值也,故为害最广。"

  徐光启的这个统计与1920年江苏省及浙江省昆虫局研究全国各地蝗虫的发生季节非常吻合,就飞蝗而言,各地以5~8月(阳历)为蝗患最紧要时期。夏蝗以5月中至7月上旬最盛,秋蝗以8月上中旬为最盛。6、7两月是夏秋蝗灾并发的时期。

  笔者对周尧《中国昆虫学史》附录历代蝗虫灾害登记表的重新统计结果,从公元前707年(鲁桓公十三年)至公元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止的2614年中,共发生蝗灾508次(该书印刷有误,统计为2618年,538次)。

  《除蝗疏》对于蝗虫的发生与环境气候条件的关系有很科学的见解:闻之老农言,蝗初生如粟米,数日旋大如蝇。能跳跃群行,是名为蝻。又数日,即群飞,是名为蝗。所止之处,喙不停啮……又数日,孕子于地矣。地下之子,十八日复为蝻,蝻复为蝗,如是传生,祸之所以广也……蝗之所生,必于大泽之涯……必也骤涸之处……故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其地矣。

  唐宋以后,纸张及印刷条件改善,蝗灾的记载便较详细,下面略举数例,以见一斑:

  "(唐)贞元元年(785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

  "(宋)淳化三年(992年),六月甲申,飞蝗自东北来,蔽天,经西南而去。是夕大雨,蝗尽死。秋七月,许、汝、衮、单、沧、蔡、齐、贝八州蝗。""有蝗起东北,趋至西南,蔽空如云翳日……"

  "(元)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

  "(明)成化二十一年,大旱,飞蝗兼至,人皆相食。流亡者大半,时饥民啸聚山林。太平县蝗虫飞,飞蔽天,禾穗树叶食之殆尽,民悉转壑。是年垣曲民流亡大半,聚啸山林。三月,平阳蝗。四月,河南蝗。七月顺天蝗。"

  "(清)咸丰七年(1857年),春,昌平、唐山、望都、乐亭、平乡蝗,平谷蝻生,春无麦。青县蝻子生,抚宁、曲阳、元氏、清苑、无极大旱,蝗……武昌飞蝗蔽天。房县、枝江、松滋旱蝗,宜都有蝗长三寸余。秋,黄安、蕲水、黄冈、随州蝗;应山蝗,落地厚尺许,钟祥飞蝗蔽天,亘数十里……"

  

  蝗灾的地理分布

  

  上引公元前707年(鲁桓公五年)至公元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止的2614年中,共发生蝗灾508次,按其发生次数的地理分布,为:

  黄河流域:436次,占85.82%;长江流域:69次,占13.57%;华南西南:3次,占0.58%。这个分布情况与陈正祥研究的"蝗神庙之分布"基本一致。地理学者陈正祥查阅国内外收藏的中国方志3000余种,找出其中记载有蝗神庙地点的,即在地图上标明,最后制成中国"蝗神庙之分布"的历史地理图(蝗神是总称,包括叭蜡、虫王、刘猛将军等)。利用蝗神庙分布绘成的蝗灾分布地图,有一种超过文字记载的优点,因为凡是有蝗神庙的地方,反映当地的蝗灾必有反复发作的历史,故农民不得不立庙祭祀。

  陈正祥归纳蝗神庙分布图的特点有四:(1)蝗灾的分布以黄河下游为最多,尤其是河北、山东、河南三省。(2)华中以南,蝗灾渐少,到了东南沿海,几乎没有。(3)蝗神庙分布的南限,大致同春季及年平均80%的相对湿度等值线符合。(4)云南高原中部和太湖流域相似,故蝗灾也较普遍。这图的不足之处是未能反映蝗灾偶然发作的地点,因为蝗灾偶发地区,往往没有建立蝗神庙,便无法在地图上反映出来。

  历史上的蝗虫是没有分类的,郭郛等研究现代中国蝗虫的生物学分类,指出有三大类,即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郭郛等也将中国蝗灾的分布绘制成"中国飞蝗三亚种的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黄河和长江流域的蝗虫主要都是东亚飞蝗,亚洲飞蝗主要分布在西北及内蒙古一带,西藏飞蝗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一带。其中东亚飞蝗的分布情况,同陈正祥的"蝗神庙之分布"图非常一致,并且弥补了"蝗神庙之分布"中因不是多发性地区故没有蝗神庙的缺点,以及西北内蒙古和西藏地区因缺乏方志记载故蝗神庙极为稀少的缺点。将两图合起来看,可以对中国蝗灾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分布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概念和理解。

  

  天人感应面临蝗灾的尴尬

  

  子思、孟子等倡言"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天道与人道合一,自然与人为合一。汉代董仲舒更进一步发展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万神之君,天子是受天命而有天下。这种君权神授的思想神化了皇权,但另一方面,天人感应也有限制皇权的一面,使得人君不能为所欲为。所谓"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责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度,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在天人感应说的倡导下,产生了"变复"论,所谓变复乃指一切的灾祸都是天意,只有通过祭祀祈祷,才可以转"变"灾异而恢"复"正常。在蝗灾猖獗,眼看禾稼被蝗虫啮食无收,百姓饥饿死亡,人君这时再深自谴责,下诏罪己,又何补于抗灾?所以东汉的王充便坚决反对,在《论衡》中反诘说:天地广大,用一点点祭祀的食品,"天地安能饱?"但天人感应的思想仍深入人心,当政者和老百姓面临蝗灾猖獗时,都陷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如《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二年(628年)六月,京畿旱蝗时,唐太宗在皇苑中掇蝗祝之曰:"人以谷为命,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遂吞之,是岁蝗不为灾。白居易在其《新乐府》之"捕蝗"中,一方面对蝗灾及捕蝗有客观生动的描述,但最终仍陷于天人感应的困惑中:"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饥人重劳费。一虫治死百虫来,岂将人力竞天灾。"他还是认为"吾闻古之良吏有善政,以政驱蝗蝗出境。又闻贞观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一人有庆万民赖,是岁虽蝗不为伤。"他相信唐太宗吞蝗后,蝗灾就消灭了。

  但是,也有部分官员不相信天人感应,主张蝗来即要捕蝗灭蝗,不能听其猖獗。如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山东大蝗,官民只知道祭拜,坐视蝗虫食苗,不敢捕杀。玄宗则自责修德不够,致遭天谴。他询问臣下们的意见,宰相姚崇力主利用蝗虫的趋光习性,于"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除之可尽。"他派遣御史,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却说:"蝗是天灾,自宜修德……"拒绝御史执行任务,姚崇大怒,牒报若水,如若听任蝗虫食苗,导致百姓饥饿,要对后果负责。若水这才被动投入捕蝗,"获蝗一十四万石,投汴渠流下者,不可胜纪。"

  天人感应说到宋代,被程朱理学所张扬,仍然很有威力。宋代的朱熹奉旨去浙东一带视察旱灾和蝗灾的情况,随时报奏皇上,其中提到他在会稽县广孝乡亲自主持捕蝗、收买、焚埋蝗虫,大蝗一斗,给钱一百文,小蝗每升给钱五十文。但同时朱熹又举行祈祷,专门写了一本《乞修德政以弭天灾状》,开头报告沿途所见灾情之严重,接着说"臣窃不胜大惧,以为此实安危治乱之机,非寻常小小灾伤之比也。为今之计,独有断自圣心,沛然发号,深以侧身悔过之诚……然后君臣相戒,痛自省改……庶几精神感通,转祸为福……"

  在蝗灾猖獗面前,民间对蝗灾的态度也处于非常矛盾尴尬的境地。

  周代腊月祭祀称"八蜡"(蜡音zhà),指八种要祭祀的神,即"先啬"(神农)、"司啬"(后稷)、"农"(作物神)、"邮表□(田神)、"猫虎"(益虫神)、"坊"(河堤神)、"水庸"及"昆虫"。先啬和司啬是丰收之神。祭猫可除田鼠,祭虎可除野猪,故猫虎成为祭神。昆虫专指为害庄稼的害虫。"坊"、"水庸"和"邮表□"都是农业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保护神。到后世,八蜡的内容起了变化,先啬和司啬转为神农和后稷以后,从八蜡中分离出去,单独祭祀;猫虎因其捕食对象减少也慢慢淡出了。八蜡神在民间浓缩演变为驱除害虫之神,特别是为害最厉害的蝗虫,被提到了首位,称之为"虫王"。所以八蜡庙或虫王庙,在华北农村实际上都是祭祀蝗神的庙。

  刘猛将军庙(简称猛将庙)发生于南宋的太湖地区,当地民间认为刘猛将军的驱蝗威力远超过八蜡庙和虫王庙。清初的袁枚竟然把八蜡神降级为受刘猛将军的支使:"虫鱼皆八蜡神所管,只需向刘猛将军处烧香求祷,便可无恙。"

  刘猛将军即南宋抗金名将刘锜(1098~1162年),他和岳飞(1103~1142年)同是南宋抗金名将。因受张俊、秦桧排挤,被剥夺军权,改任地方官,受到人民爱戴。

  刘锜曾于宋高宗绍光六年至三十一年间(1136~1161年)先后驻军或转战于镇江、扬州、金陵、平江、巢湖、合肥一带,其战功显赫,深得这一带民间人心。而这一带正是蝗虫的滋生多发区,所以刘猛将军庙独起源于太湖地区,为纪念刘猛将军举行的庙会(猛将会)也特别多。刘锜更被封为灭蝗之神:"宋景定四年封刘錡为扬威侯天曹猛将,有敕书云:‘飞蝗入境,渐食嘉禾,赖尔神灵,剪灭无余。‘"

  刘猛将军庙的威名还逐渐传入黄河流域,与北方的八蜡庙或虫王庙并存,河北徐水、武安县还有八蜡庙、虫王庙、刘猛将军三庙并存的现象。《山东·威海卫志》说:"八蜡庙,俗名虫王庙,在东北门外,康熙末年建。后改为刘猛将军庙,刘能驱蝗,有求必应,江、浙多祀之,雍正六年奉文捐建之。"

  蝗神庙的历史演变表明,自古以来,人们对蔽天遮日而来的蝗虫,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先是祭祀八蜡神,以后发觉不灵验了,直接改祀虫王庙,虫王庙也不见得灵验了,听说江浙一带的刘猛将军"有求必应",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乃又转而建立刘猛将军庙。

  八蜡庙和虫王庙的祭祀是贿赂性的,乞求虫王手下留情;刘猛将军庙则是打击性的,不吃软的就请刘将军把你消灭掉。软硬兼施,蝗灾依然如故。三庙林立,是历史上农业生产和农民饱受蝗灾苦难的印证。

  

  历史上治蝗的生态观萌芽

  

  尽管天人感应的思想深入人心,但在治蝗问题上陷于困境时,实际上不论政府官员和老百姓在祭祀虫神的同时,也投入积极的捕蝗灭蝗中去,并且摸索创造出许多灭蝗的经验。

  徐光启在《除蝗疏》中归纳历代的除蝗方法,无非是治标和治本两大方面。治标包括北宋淳熙年间敕令,命官民及时上报蝗虫情报,违者受杖责处分;对因穿掘、扑打捕蝗损伤苗稼的,给予免税和赔偿;实行以蝗易粟,鼓励民众捕捉蝗虫;提倡食蝗等。治本方面,在低洼积水和有水草生长的地方,发动农民割草,晒干后既可作燃料,又清除了蝗虫产卵的场所;春夏间发动捕捉蝗卵,捕卵一石,可减少蝗虫百石;干卵一石,等于减蝗千石(笔者按:一斤卵块约有蝗卵4至8万粒,故一石卵绝不止百石蝗)。对捕卵后残存的初生蝻子,预掘长沟,每隔一定距离掘沟一条,发动农民敲锣,驱赶,蝗蝻受惊,跳入沟内,即以泥土填入掩埋。对漏网的成虫飞蝗,用绳兜兜取,布袋盛贮,拿去换粟。最后,在蝗灾过后,还要检查冬月有蝗虫产卵处。再得除子,冬闲除子一石,可敌治虫千石。又鉴于蝗虫不食芋、桑、菱芡、豌豆、绿豆、大麻、芝麻等,可以多种这类作物,有利于减轻蝗灾危害。以上的方法可以说已经相当周详,只因蝗灾之来,非常迅猛猖獗,所以收效也受到限制。

  受到明朝徐光启《除蝗疏》和董《救荒活民书》等的影响,进入清朝以后,有关治蝗的专书也多了起来,如湖广布政使俞森的《捕蝗集要》、山东蒲松龄的《捕蝗虫要法》、浙江陈方生的《捕蝗考》、陈仅的《捕虫汇编》、江苏顾彦的《治蝗全法》、陕西芷龄的《除蝻八要》、陈崇砥《治蝗书》等,反映了有知识、有科学头脑的士人,紧跟徐光启、董之后,提倡人力治蝗。当然,明清治蝗书的增多,也不是好事,它反映蝗虫问题到明清时期不见减轻,更见严重。

  在祈祷神力驱蝗和主张人力捕蝗的历史过程中,明末浙北嘉兴、湖州地区,农民发明了以蝗虫饲鸭、山区贫民以蝗虫饲猪等措施。对于大量捕集、数以千百石计的蝗虫,如只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一概焚埋,不加利用,也确实是能量(蛋白质)的很大损失。唐太宗带头吞蝗的传说影响很大,据说唐代民间因而形成了食蝗的风俗,甚至于以蝗虫为珍贵的食品,互相馈赠。

  据分析,蝗蝻的粗蛋白质含量为71.21%,粗脂肪为9.1%,碳水化合物为5.13%,灰分为5.24%。其食味近似虾干,营养价值和鱼肉类相当。民国时期的北平、天津一带餐馆里,还有以蝗虫为佳肴,供顾客点菜之需。苏北蝗区常年有蝗虫产卵的地方,遇蝗虫大发之年,居民打了蝗虫,晒干后贮藏起来,做干粮或肥料用,荒年时还要预防晒场上的蝗干被人偷去。历史上自南京浦口至徐州一带,处于洪泽湖和微山湖蝗虫滋生地带,蝗灾频繁,形成了以蝗蝻饲鸭的传统,有专业的鸭户领导放鸭,犹如蒙古草原的放牧牛羊一样。据调查,一只大鸭一天中能吃掉蝗蝻两斤,则一千只鸭每天的食蝗量达两千斤之多,当地的蝗虫虽然年年滋生,也就难以成灾了。

  从现代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天人感应仍然有其科学的积极的意义。生态学并不认为人可以向自然无限制地索取。人也是自然界的一分子,受自然界生物链规律的约束。蝗虫之所以猖獗,是因制约蝗虫繁殖的客观条件失控,如干旱缺水、天敌减少、植被单一化、越冬残虫量大等,给蝗虫提供了快速繁殖、短期内爆发成灾的可能。气候干旱化是亚洲大陆腹地的大趋势,非人力短期内所能扭转,但其他人为的因素如河滩裸露,湖库脱水,退耕还湖、还草、还滩过程中没有注意综合措施,残留虫量太多等,都是导致蝗虫爆发的条件。蝗虫的天敌包括菌类、螨类、昆虫类、蜘蛛类,两栖动物类、鸟类等,据统计,达68种之多,尤以鸟类的食蝗量为大,其次是捕食蝗虫的昆虫;天然的益鸟因人们捕捉不断减少,只能依靠鸡鸭等家禽实行突击捕蝗。

  由于自然的和人为的种种因素,蝗虫问题虽然不可能彻底解决,却完全可以科学地给予控制。继承历史经验,在蝗虫多发区和附近地区,有计划地组织一定规模的养鸭养鸡场,扩大推行生物治蝗、食蝗和制作蝗虫饲料,无疑是值得提倡的一项措施。

1青岛世园会音乐喷泉

  

  作为榜单的第一名,中国最美十大音乐喷泉必须要有青岛世园会音乐喷泉并不是投资最多的那一个,相比海上世界音乐喷泉的天价投资,青岛世园会音乐喷泉可贵之处在于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水舞艺术的最高水平,青岛世园会音乐喷泉充分的结合了国际领先的技术设备,融入了大量的中国特色元素,选曲上也是独具匠心,带给观众一场至美享受!

  2深圳海上世界音乐喷泉

  

  3000万的投资,彰显着深圳土豪之地的寸土寸金,也只有这样一个在明华轮旁每天起舞极尽奢华的音乐喷泉才能在深圳蛇口的海上世界翩翩起舞,深圳海上世界音乐喷泉在夜间如同海上世界一颗璀璨的明珠,变化多彩的灯光和激情喷洒的水舞给所有驻足观赏的人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3西湖音乐喷泉

  

  虽然最近西湖音乐喷泉“抄袭”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但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西湖之上的音乐喷泉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西湖十景的映衬之下,西湖音乐喷泉就是点睛之笔,杭州作为2016年G20峰会的举办城市,西湖音乐喷泉可是作为招待外宾表演的压轴节目哦!

  4朝阳大凌河音乐喷泉

  

  我们讨论的是朝阳人的骄傲,朝阳大凌河音乐喷泉已经成为了朝阳的地标性建筑,正是因为这样一个音乐喷泉带动了周边整个商圈的发展,围绕着这个商圈建立了朝阳另一个经济中心,可想而知这样的一个音乐喷泉产生的影响力,限于朝阳本地经济规模限制,商业价值降半星,不过这样一个被百姓深爱的音乐喷泉值得人尊敬!

  5辽宁抚顺月牙岛音乐喷泉

  

  辽宁抚顺月牙岛水秀,是东北地区最大的旱喷音乐喷泉,项目占地长150米,宽50米,包括音乐喷泉、大型投影、激光、喷火表演等部分组成,项目一共配有800多喷嘴,1000余盏大功率七彩LED灯光。据月牙岛生态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音乐喷泉如期恢复表演,3月中旬开始,他们组织专业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对电缆、信号线路、潜水泵,水下LED灯和监控系统等20多项进行了全面仔细的检测排查。截至目前,硬件设备单体调试工作已经结束,下一步即将对音乐喷泉全部设备进行联动调试,确保月牙岛生态公园音乐喷泉正常运行,如期为市民献上精彩的节目。

  6西安大雁塔音乐喷泉

  

  作为中国最老资历的音乐喷泉,大雁塔音乐喷泉理应占有一席之地。西安音乐喷泉,又名大雁塔喷泉(西安):大雁塔修建于公元652年,唐高宗时期的大雁塔,不仅是我国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建筑,同时也是佛教中的圣地。大雁塔音乐喷泉广场位于著名的大雁塔脚下,东西宽480米,南北长350米,占地252亩,定大雁塔为南北中心轴。

你好朋友姓子

商朝帝王谱

商太祖(商汤) 在位30年

商汤,姓子名汤。商的祖先契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地,商汤时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他任用仲虺和伊尹为相,逐渐强大起来,又有夏桀残暴无道,民怨沸腾,遂起兵征讨夏,大败夏军,建立商朝。建国后又修《汤刑》,《明居》等法,比较关心民命。商汤即位17年践天子位,为天子13年崩。

商代王(太乙) 在位1年 太乙商汤的儿子

商哀王(外丙)子胜 在位3年 外丙,商汤的儿子,在位3年卒。商代天子,名胜。商开国君主汤之子,汤的太子太丁早死,乃立太丁弟外丙为王,是为外丙元年,伊尹摄政。外丙即位后三年卒,传位其弟仲壬。

  一说 外丙是商汤的弟弟,汤子太丁叔。商汤卒,太子太丁已先商汤而亡,遂继为王,在位3年。即商朝第二代王。

商懿王(仲壬)子庸 在位4年

仲壬,商汤子,外丙的弟弟,商王世袭是先弟后子,仲壬在位4年卒。仲壬亦称中壬、燕壬、工壬、其壬、南壬,姓子名庸,是中国商朝的一位君王。

商太宗(太甲)子至 在位23年 太甲,商汤长孙,太丁的儿子。即位初,因“颠覆汤之典刑”,被伊尹放逐于桐宫,三年后改过复立,成为有成之君。这就是“桐宫悔过”的故事。

  太甲,生卒年不详,为汤嫡长孙,太丁子,叔仲壬病死后继位,共在位23年,病死,葬於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

  太甲,由四朝元老伊尹辅政,伊尹连写了《肆命》、《祖后》等几篇文章,教导太甲遵照祖先的法制,努力做一位明君。在伊尹的督促下,太甲在继位后的头两年,其表现还过得去,但从第三年起就不行了,他任意地发号施令,一味享乐,暴虐百姓,朝政昏乱,又亲自破坏汤制定的法规。伊尹虽百般规劝,他都听不进去,伊尹只好将他送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居住,让他自己反省,史称“伊尹放太甲”。

  太甲住在桐宫,见祖父身为开国君王,坟墓却十分简陋,又从守墓老人那里了解到祖父的许多艰苦创业,仁厚省俭的旧事,对照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确实不像话,便暗暗内疚,决心痛改前非,开始在桐宫关心孤老,遵守法制,与人为善。

  三年后,伊尹见太甲真心悔过,十分高兴,便带领文武大臣,携带王服,冠冕,迎接他回到亳都,还政於他。从此,太甲以自己过去的失足为鉴,早朝晏罢,勤政爱民。遵守汤制定的法律,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商朝也逐渐繁荣起来,伊尹见太甲成为明君,更加高兴,特地写了一篇《太甲训》的文章来赞扬他,称他为太宗。

  另有一说是在仲壬死后,伊尹篡位,逐走太甲,7年后,太甲潜回都城,杀死伊尹后复位。

  太甲在位23年后病死。

商昭王(沃丁)子绚

在位29年

沃丁,太甲的儿子。沃丁在位29年。沃丁亦称羌丁,姓子名绚,继父太甲即位。在位期间,辅政功臣伊尹去逝。沃丁死后,由弟太庚即位

商宣王(太庚)子辩

在位25年

太庚,又作大庚,误称小庚。姓子名辩。他是沃丁之弟,太甲之子。继沃丁而即位,在位25年,他死后由子小甲(一说为太庚之子)继位。

商敬王(小甲)子高 在位36年

小甲,太庚子。小甲姓子名高,一说他是太庚之子,也说他是太庚之弟。在位36年(一说17年)。小甲死后,弟雍己继立,商朝始衰

商元王(雍己)子密

在位12年

雍己,小甲弟。为商王小甲之弟,商王太戊之兄。商王小甲死后即位,在位12年,荒废政事,商朝开始衰落。死后由弟太戊继位。

商中宗(太戊)子伷 在位75年

太戊,雍己弟。太戊勤政修德,治国抚民,颇有振作。

   商第9位国王,姓子。汤五世孙,太甲孙。死后追谥为中宗。甲骨文作大太戊、天戊,为商王太庚之子,商王小甲、雍己之弟。这个太戊继位时还是个少年,不勤于国政,整天只图享乐。在他继位第七年时,王宫的庭院里长了一棵桑树,长棵桑树没什么奇怪,奇怪的是这棵桑树下又长出了一棵楮树,七天的时间里就疯长了,长得很大。这本来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偶然现象,换现在也不作为怪,人类生的怪物都多更何况植物,可是在商代的时候人还没有植物学知识,就把它看作是妖魔鬼怪。这个少年国王很怕。他的大臣伊陟(估计是伊尹的后代书上没有考证)就说:臣听说妖怪胜不过德,大概大王在治理朝政上有什么缺德之处,所以才会出现妖怪。如果善政修道,以德治民,自会免除祸害。这太戊一听有道理,果然一改前非,勤于朝政,修德治国。而这种不是正常生长的共生树木,长到一定时候会自然枯死。太戊以为是自己修德治国以德压妖的结果,就更相信了。据古书上记载太戊在位75年,是商王朝在位最长久的。病死,葬于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南30里处)。太戊勤政修德,治国抚民,颇有振作。任用伊陟、巫咸掌握国政。国政大修,各小国又纷纷归顺,商朝中兴,故后代尊称他为中宗。

  商中宗陵为商代第九代王太戊的陵墓,位于内黄县城西南15公里,商中宗陵是我国古老皇陵之一,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处商王陵。汉代建陵,唐代续修,宋太祖开宝七年复修,明、清多次修葺增建。

  商中宗陵坐北面南,占地百亩,围墙筑高墙,前后分区,规模宏大,布局奇特。前区为陵墓区,后区为祭祀区,中间甬道为中轴线,直通拜殿,甬道东为太戊陵,西为嫔妃墓,历代王朝祭祀不绝。陵内宋开宝七年(公元947年)所立《大宋新修商帝中宗庙碑》高耸雄伟,通高72米,宽16米,厚059米,由翰林梁同翰撰写,碑有铭有序,雕刻精湛,字迹清晰,笔法变化多端,妙趣横生,刀工娴熟,骨刀坚凝,堪称一绝。

  商中宗陵是以陵寝陵园、碑碣为特色,极具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的寻根祭祀之圣地。

商孝成王(仲丁)子庄 在位11年

仲丁,姓子名庄。生卒年不详。商王太戊子。太戊死后继位。在位13年(一说11年),病死,葬于狄泉。仲丁于己未年即位,仲丁元年,自亳迁都于嚣。(今河南省郑州市附近,一说在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北)。当时,东南方的夷族兴起,仲丁六年,其中的蓝夷进攻商朝,仲丁出兵击退蓝夷。仲丁死后,诸弟争夺王位,造成继承上的九世之乱,商朝一度中衰。仲丁死后,其弟外壬即位。

商思王(外壬)子发 在位15年

外壬,在甲骨文中被称作卜壬,姓子名发,商朝第十一任的国王。外壬,生卒年不详。商王太戊子,商王仲丁弟。仲丁死后继位。在位15年,病死,葬于狄泉。仲丁死后,外壬成功地夺取王位,并向诸弟妥协,造成了商王朝继承上的混乱,史称九世之乱。商朝开始衰落。外壬死后,由其弟河亶甲继位。

商前平王(河亶甲)子整 在位9年

河亶甲,姓子名整,生卒年不详,商王太戊子,商王仲丁、外壬弟,外壬死后继位,在位9年,病死后葬于相(今河南省内黄县境内)。河亶甲在位时,商朝又再度衰落,他曾迁都于相,又曾出兵征伐东南方的兰族和班方。

商穆王(祖乙)子滕 在位19年

祖乙,商朝国王,商王河亶甲子,河亶甲病死后继位,即位后迁都于庇,商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商朝又兴盛起来。在位19年(一说75年)。祖乙在位时,迁都于邢(今河北省邢台)。他几次出兵平服了兰夷、班方等国,解除了东南方的夷族对商的威胁,国运再度中兴。甲骨文中称他为中宗祖乙,和太乙、太甲合称为“三示”(意为三位功勋卓著的祖先)。病死,葬于狄泉。由其子祖辛即位。

  当时,天气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祖乙,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派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阿衡见此,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心中忐忑不安。他万分惧怕万年因创建历法而得宠,国君会怪罪自己提出祭祀天神的主意。于是,他阴谋策划,派了一个刺客去除掉万年。刺客攀上日月阁,见万年正在阁上观察星斗,便张弓搭箭,准备射死他。谁知,刺客被卫士发现,被当场缉拿。祖乙知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的。春节由此而来。

商桓王(祖辛)子旦 在位16年

祖辛,姓子名旦。生卒年不详。商王祖乙子。祖乙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葬于狄泉。死后由其弟沃甲即位。

商僖王(沃甲)子逾 在位25年

沃甲,姓子名逾。生卒年不详。《世本》作开甲,商王祖乙子,祖辛弟。祖辛死后继位。在位25年(一说5年),病死,葬于狄泉。沃甲死后,祖辛之子祖丁即位。

商庄王(祖丁)子新 在位32年

祖丁,在甲骨文中作且丁,姓子名新,中国商朝第17位国王。商王祖辛之子,前任国王沃甲之侄,根据《竹书纪年》,定都于庇,在位共九年(一说32年),死后由侄子(一说堂弟,即商王沃甲之子)南庚即位。

商顷王(南庚)子更 在位25年

南庚,,生卒年不详,商朝国王。商王沃甲子,商王祖丁堂弟,祖丁死后继位,在位25年,病死,葬于狄泉。

  南庚在位时,商朝国运再度衰落,后迁都于奄(今山东省曲阜县)。死后由祖丁之子阳甲继位。

商悼王(阳甲)子和 在位7年

阳甲,生卒年不详。阳甲在甲骨文中称象甲,姓子名和,是中国商朝的第十九位国王,商朝国王祖丁之子,后任国王盘庚之兄,南庚死后继位。在位7年,病死,葬于狄泉。阳甲在位时,商朝内乱不止,奴隶主贵族之间相互残杀。阳甲已无法控制局面。定都于奄,在位共四年,曾西征丹山戎,在位期间,商朝再度衰落,诸侯不朝。“帝阳甲时,殷衰”。

商世祖(盘庚)子旬 在位28年

盘庚,祖丁子,阳甲弟。盘庚迁都于殷,商朝自此称殷商。迁都后,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殷都成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

  盘庚,甲骨文做般庚,,名旬,生卒年不详。祖丁子,阳甲弟。阳甲死后继位。商代第20位国王,根据《夏商周年表修正》,在位28年(前1300-前1277年在位)。于在位的第三年(前1298年)迁都于殷。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国王。病死,葬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县小屯庄)。

  盘庚即位时,商朝经过几代内乱(即九世之乱),政治腐败,贵族奢侈,王室内争激烈,阶级矛盾尖锐,加上天灾频繁,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盘庚为了挽救商王朝的衰亡,决定放弃原来的都城,迁都到荒芜的殷,以抑制贵族的奢侈,缓和阶级矛盾,并减经些自然灾害。在此之前,商民族已经经历了十几次的迁徙。有时是因为土地荒芜,有时因为河水泛滥,有时因为外族奇袭,有时因为内部矛盾。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摆脱政治困境,他不顾一些贵族的反对,决心选择一个有长远发展前途的地方重振朝纲。当他得知安阳(当时称北蒙)一带土肥水美,山林有虎、熊等兽,水里有鱼虾时,就决心到此来发展。为了动员迁都,他曾发表一个重要的演讲。“星火燎原”一词即由此次演讲内容凝练而成。贵族们竭力反对迁都,盘庚就发布文告,严厉命令他们服从,终于,马萧萧,车辚辚,他率众西渡黄河,来到了安阳,史称“盘庚迁殷”。迁到殷后,他又以强硬手段制止了贵族们搬回旧都的企图。《尚书·盘庚》就是他在迁殷前后的的讲话记录。他还提倡节俭,改良风气,减轻剥削,终于安定了局面。奴隶的血汗劳动,使殷发展成为一个十分繁荣的都市,此后270多年,商的都城一直在这里,商朝也被称为殷朝殷商。

  商王阳甲之弟,汤第九代孙。在盘庚以前,商王朝政局混乱,统治阶级豪华奢侈,王朝的统治出现了危机。盘庚继位以后,决定把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遭到贵族的反对。但是盘庚决意迁都,并作书告谕,违者重惩。于公元前1298年迁都以后,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人民安居乐业,文化发展,社会富足繁荣,商王期从此中兴。故商又可称为殷或殷商。

商章王(小辛)子颂 在位21年 小辛,商朝国王,姓子名颂,商王盘庚之弟,商王祖丁之子。盘庚死后继位。相传在位21年,病死,葬于殷。小辛继位后,放弃了盘庚的治国之策,商朝国运又一次衰落。

商惠王(小乙)子敛 在位21年 小辛,姓子名颂,商王盘庚之弟,商王祖丁之子。盘庚死后继位。相传在位21年,病死,葬于殷。小辛继位后,放弃了盘庚的治国之策,商朝国运又一次衰落。

商高宗(武丁)子昭 在位59年

武丁,小乙子。武丁是盘庚以后最好的国王,政治改善,商朝复兴,他还击败四方入侵,商朝威镇四方。

  商朝国君,军事统帅。子姓,名昭。商王小乙之子。相传少年时期遵父命行役于外,与平民一同劳作,得以了解民众疾苦和稼穑艰辛。继位后,勤于政事,任用工匠出身的傅说及甘盘、祖己等贤能之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出土的武丁时期甲骨卜辞有“中师”之名,当是开创军队以“师”为最高建制单位,也有认为是初建右、中、左三师。鉴于方、土方经常侵扰商朝边地和属国,甚至联合威胁商西北边安全,乃采取各个击破之策,多次遣将发兵进攻,又亲自统兵出征,终将方、土方征服。用长达三年时间平定鬼方。发重兵击败羌方,俘获大批羌人充为奴隶(见武丁攻西北部族之战)。统兵南征,深入荆楚之地,击败荆楚军,俘获甚多。还出兵征伐夷方、巴方、蜀及虎方等。对周边方国、部族的战争,拓展了商朝版图和势力范围,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周边部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商朝成为西起甘肃,东至海滨,北及大漠,南逾江、汉流域,包含众多部族的泱泱大国,史称“武丁中兴”。在位59年而卒,被追谥为高宗。

商后平王(祖庚)子跃 在位7年

祖庚,商朝国王,姓子名跃,公元前1191年即位,在位约7年,他是商朝著名国王武丁的次子,病死,葬于殷。祖庚有长兄祖己,因受后母诬陷,被父亲武丁逐出京城,后含冤而死。三弟祖甲为后母所生,为表示不愿与兄长争夺王位,便暗暗地离宫出走,武丁病死,祖庚得以继位。祖庚死后,三弟祖甲继位。

商世宗(祖甲)子载 在位33年

祖甲,商朝国王,姓子名载,生卒年不详。商王武丁第三子,商王祖庚之弟,祖庚死后继位,在位33年,病死,葬于殷。商代鼎盛时期,高宗武丁偏爱幼子祖甲,打算废太子祖庚而改立祖甲。祖甲认为这是违礼之举,不可强行废立,否则就可能重演“九世之乱”的局面,因此他效法武丁当年之举,离开王都,到平民中生活。武丁死后,由太子祖庚继承王位。这使祖庚非常感动,使立祖甲为王位继承人,祖庚即位7年左右病死,祖甲这才回到王都继承王位。为了报效祖先功德,商人盛行祭祀,但所祭对象和顺序都很零乱,没有一定的规矩。祖甲即位后,创造了“周祭”之法,具体方法是:从每年第一旬甲日开始,按照商王及其法定配偶世次、庙号的天干顺序,用羽、彡、三种主要祭法遍祀一周。周祭以旬为单位,每旬十日,都依王、妣庙号的天干为序,致祭之日的天干必须与庙号一致。如:第一旬甲日祭上甲、乙日祭报乙、丙日祭报丙,直至癸日祭示癸;第二旬乙日祭太乙(汤)、丁日祭太丁;第三旬甲日祭太甲、丙日祭外丙。如此逐旬祭祀,一直祭到祖甲之兄祖庚。用一种祭祀法遍祭上甲到祖庚的先工先王,需要九旬。祭毕,再分别用另两种祭法遍祀,直到全部祭遍为止。周祭之法,使殷人的祭祀系统更为严密规范,因此盛行于商代后半期,并逐渐达到最高峰。祖甲创立的周祭之法是祖先崇拜和宗教制度的最好体现。在上古文明中,各大民族都有自己的祭祀体系,周祭之法和古巴比伦、古埃及的祭祀法各不相同,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祭祀系统。

商甲宗(廪辛)子先 在位6年

廪辛,姓子名先,商朝国王。生卒年不详。商王祖甲子,祖甲死后继位,在位6年,病死,葬于殷。

  廪辛在位期间,西方一些方国部落不断攻扰商朝,廪辛发兵多次征伐,还征调卫、虎、受等几个部落出兵攻打。但是,始终没有将方国部落征服。廪辛死后,由其弟康丁继位。

商康祖(庚丁)子嚣 在位1年

康丁,商朝国王,姓子名嚣,《史记·殷本纪》误作庚丁,他是商王祖甲之子,商王廪辛之弟。廪辛死后,于前1148年继位,在位仅1年,死,葬于殷。他死后,由其子武乙继位。他在位时,羌方在今陕、甘一带重又崛起,屡犯商王朝,常使商戍军遭到很大损失,成为商王朝欲用兵的重点。商王针对羌方武装力量强悍等特点,战前进行了全面的谋划和布置,一面命戍军暂避敌锋,待机而动,一面组织精锐部队适时增援抗击羌方进犯。由于采取积极防御策略,康丁时抗击羌方的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擒杀羌方伯,占领羌方部分土地,并派出与王族关系密切的逐、何等五族戍守。但羌方并未被攻灭,成为隐患。

商武祖(武乙)子瞿 在位35年

武乙,商朝国王,姓子名瞿。商王康丁之子,康丁死后于前1147年继位,在位35年,卒于公元前1113年,死后由其子太丁(也作文丁)继位。传说被雷击而死于渭水流域,一说死于战事,葬于殷。

  武乙在位时,巫教势力极大,经常假借天意钳制商王的行动,武乙便想方设法打击巫权。有一次,他命工匠雕了一个木偶,状貌威严,冠服齐整,称作天神。他约天神和他赌博,又命令一个臣子代替木偶,作为天神来与他赌博,臣子怕武乙,步步退让,以大输而告终。武乙推局指着木偶大笑说:“你既然是天神,怎么会输给我,如此不灵验,不配称天神。”还命令左右痛打木偶。

  又有一次,武乙命人制作了一只皮袋,盛满兽血,挂在树枝上,他亲自挽弓仰射,射破皮袋,兽血喷出,武乙掷弓大笑说:“今天,天被我射了一个窟窿。”

  经过种种斗争,终于使巫权大为降落,王权大为上升。

  当时,西方的旨方和羝方联合攻打商朝,武乙出兵征伐,俘虏了旨方几千人

  后来,武乙到黄河、渭水之间去游猎,据说被雷击死。一些学者认为,此说很有可能是仇恨武乙的巫师们编造出来贬低武乙的。从武乙晚年经常用兵于渭水流域的史料来分析,他可能死于征伐西方方国部落的战斗中。

商匡王(太丁)子托 在位13年

文丁,商朝国王,亦作太丁,姓子名托。商王武乙之子,于公元前1112年即位,卒于公元前1102年,共在位11年。死后由其子帝乙继位。文丁继位以后,为了解除周人的威胁,采取怀柔政策。周侯季历毫不客气,看看中央没动静,就征伐山西长治地区的余吾戎,余吾戎败而降周。周侯季历向文丁报捷(献上俘虏和战利品)。文丁嘉封季历为“牧师”,牧师有地方伯长的意思,专征伐权。文丁希望季牧师帮他安定边陲。季牧师于是又征始呼戎,始呼戎败而降周。过了几年,季历再次打败翳徒戎,把三个翳徒戎大头目送给文丁献捷。文丁看看季历越来越厉害,感觉不是好事,干脆突然下命囚禁季历,并杀了他。而季历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周文王。他在位时也曾经出兵征伐归国,但并没将其征服。

  在甲骨文中作文武丁,《史记》里称太丁,姓子名托,中国商朝第30任国王。前任国王武乙之子。

  根据《竹书纪年》,他在位13年,在位期间,周侯季历(姬昌父)伐戎有功,太丁忌惮,先嘉其功而杀之。

商德王(帝乙)子羡 在位26年

帝乙,太丁子。帝乙时,商朝更加衰弱。以和亲的方式与姬昌媾和。

  帝乙,商朝国王,姓子名羡,商王文丁(太丁)之子。文丁死后继位,公元前1101年即位,公元前1076病卒,葬于殷。在位26年,死后由其子辛(即大名鼎鼎的纣王)继位。帝乙在位期间,商朝国势已趋于没落。当时,江淮之间的夷族又强盛起来,准备大举进攻商朝。帝乙在位的第九年,出兵征伐岛夷和淮夷,半路上受到孟方(今河南省睢县附近)的截击。帝乙率领诸侯伐讨孟方,得胜。第二年,帝乙继续南下征伐夷族,到达淮水流域的攸国。帝乙和攸侯喜合兵攻伐夷族,于第二年得胜而归,帝乙在位的第十五年,再次率领诸侯南征夷族。

  帝乙在位末年,迁都于沫(即朝歌,今河南省淇县)。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相同,帝乙子。商纣为人聪颖,膂力过人。曾大举攻伐东夷,取得胜利,为中原文化的传播有一定的贡献。但商纣为人残暴,且好色无比。宠幸妲己,酷刑于民,大修宫舍,民不聊生。而此时西方周逐渐强大,终于灭商。纣王自焚而死。商亡。商纣与夏桀也成为了暴君的代名词——“桀纣之君

施耐庵(1296年-1372年),名耳,字伯阳,又名子安,又字肇瑞,谱名彦端,斋号耐庵,一般被认为是元末明初小说家,中国四大小说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其门人。

施耐庵是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舟人之子,生于兴化新垛镇,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6岁中进士。36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

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族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

施耐庵《水浒传》中的许多地名,都取之于祝塘附近。如“三打祝家庄”是全书中的重头戏,其实祝家庄就是祝塘镇。小说中武松景阳岗打虎,写得栩栩如生。

据说当时施耐庵不过是到大宅里村后的后阳岗散步,见有条黄狗睡在松树下,一名庄丁武阿二把黄狗打跑了。施耐庵回家便以此为原型进行创作,把后阳岗改作景阳岗,黄狗变成吊睛白额大虫(老虎),武阿二成了武松。

扩展资料

创作历程:

施耐庵弃官后,深感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当时有张士诚在苏州起兵称王,教书之余决心立志著书济民劝世。施耐庵又惧于文字狱,于是便以民间流传的宋江起义的故事曲笔为书。罗贯中帮助整理书稿。他们在书肆中翻找各种有关宋江起义的记载,逐渐写成此书。

施耐庵开始在河阳山隐居写书,后搬到白驹场。书中许多的景物描述,多取材自他隐居地周围的自然景色,其中梁山泊的描写被认为是以张士诚起义地的得胜湖、小阳山为背景。而书中的好汉的人物原型则许多来自张士诚的部下。帮助他写书的不仅有亲戚和门人罗贯中,还有好友鲁渊、刘亮、陆谦等人。

施耐庵被朱元璋关进狱中后,关于他出狱的原因有不同的传说。民间传说是他又写了一部《封神演义》,朱元璋看过后觉得这根本怪力乱神,胡言乱语,认为施只是一个浮夸荒诞的疯子,因此释放了他。

另一种说法是他又在狱中续写《水浒传》后五十回受招安的内容,朱元璋看后觉得他不是在歌颂农民起义,于是释放。但是《水浒传》还是被查禁。

施耐庵去世后,罗贯中将书稿整理后准备去当时刻书中心福建建阳刻印。但是当地无人敢印这本书。罗贯中无奈,只好留在当地等待时机,并且又对《水浒传》重新进行了整理。不久后,他也染病去世。直到嘉靖年间,由朝廷派去抵御倭寇的宗臣得到罗贯中后人进呈,付诸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