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五兄弟佛典故事

游戏攻略03

念佛五兄弟佛典故事,第1张

念佛五兄弟佛典故事
导读:  有户人家,共有兄弟五个。他们的父亲是虔诚的佛弟子,知道信佛学佛好处很多,便常常苦口婆心,劝儿子们也皈依佛门。 老二天性老实,对父亲极其孝顺;老三、老四温柔随和,很少与人发生争执;老五年纪最小,也最单纯。他们四人虽然并不相信父亲说的话,却

  有户人家,共有兄弟五个。他们的父亲是虔诚的佛弟子,知道信佛学佛好处很多,便常常苦口婆心,劝儿子们也皈依佛门。

 老二天性老实,对父亲极其孝顺;老三、老四温柔随和,很少与人发生争执;老五年纪最小,也最单纯。他们四人虽然并不相信父亲说的话,却不愿违逆父亲的心意令其伤心,所以都受持了三皈五戒,成为佛弟子。

 但是,只有老大始终倔强不从。在所有兄弟中,数他最聪明,也最有主见,他是做生意的,常年在外奔波,自恃见多识广,所以对父亲的话向来嗤之以鼻,认为佛法通通是骗人的,是“只有老头子老太婆才相信的玩意儿”。

 老大喜欢算命。他觉得比起佛法,算命更加简单方便,只要给算命先生足够的钱,就能知道未来的吉凶祸福如何,何苦要受持三皈五戒,“不能喝酒不能吃肉”那么辛苦呢?

 有一次,老大听说从国外来了一位著名的占卜师,替人看相灵验无比,就立刻去找他算命。

 占卜师一见到老大,便拱手说道:“恭喜啊恭喜,你的相太好了,这辈子注定衣食无忧,大富大贵,而且长命百岁。”

 “真的啊!”老大闻言心花怒放,乐得合不拢嘴。“承您吉言,我再付您两倍的报酬!”

 “不对!”占卜师突然沉下脸来,大喝一声:“糟啦糟啦!刚才就在你大笑之时,你的命相突然急转直下,再过十三天你就会暴毙而亡!”

 “什么?”老大的脸刷地一片惨白,“为什么会这样?那我该怎么办?我要怎样做才能逃过一死?”

 占卜师耸耸肩:“这我就不知道了。你的死亡已成为定数,非人力能够改变。不过,听说附近的耆阇崛山中有位佛陀,他能看见十方三世一切劫,通晓所有众生的生死因果,你不如去请佛陀帮忙,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在性命攸关之际,骄慢的老大终于低下头来,赶到耆阇崛山中拜见佛陀。

 “尊敬的佛陀,请问我的命运为何会发生如此突然的巨变呢?”

 佛陀回答道:“佛法最基本的道理就是‘因果’二字,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你前世行善修福,做了很多好事,所以今生能够得到大富大贵、长命百岁的`果报。”

 “可是,‘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在更久远的前世,你又曾经积恶造罪,害人性命。如今这个恶因比善因提前成熟,在劫难逃,所以,你必须在十三天后承受‘怨鬼索命’的果报。”

 听了佛陀睿智清晰的解答,老大终于幡然醒悟,痛悔不已:“原来佛法确实是真理啊!我之前实在是太固执太愚蠢了,如果能早点听从父亲的话,信佛学佛该有多好,可是如今一切都来不及了!”

 佛陀慈悲地微笑道:“苦海虽无边,回头即是岸。只要你真心悔过向佛,任何时候都不算晚。我教你一个 *** ,可保性命,可解宿怨。你受持三皈五戒,然后回家点上一盏灯,坐在灯前一直念‘南无佛’三字。连续念上十三天之后,你的恶报便可消除了。”

 老大立刻跪倒佛前,请佛陀为他授了三皈五戒。回到家后,他点上灯,拼命念佛,昼夜不停,就这样一直念了十三天。

 到了第十三天的晚上,果然有两个怨鬼来找老大了。其中一个年纪较大的老鬼,走到老大家附近就突然站住了,对小鬼说:“我今天吃坏肚子了,手上没力气,你去杀死那个家伙吧!”

 小鬼便拿着刀,蹦蹦跳跳地来到老大的家门前。他从窗外探头望去,只见屋内灯火通明,老大坐在灯前,闭目合掌,正在高声地念着什么。

 “南无佛!南无佛!南无佛!……”一连串的佛号声如巨鼔惊雷,威声震天,朝小鬼当头压来。他头痛欲裂,双腿瘫软,“唉哟”一声坐倒在地,手上的刀子也扔掉了。

 “别念了,快别念了……”小鬼抱着头,痛苦地 *** 着,但是,“南无佛”的佛号声仍然持续不绝,将他的五脏六腑都快震碎了。小鬼吓得五体投地,手脚并用,拼命地爬着逃离了老大家。

 好不容易爬到老鬼身边,小鬼发现老鬼面色惨白,用双手捂着耳朵,两腿正在瑟瑟发抖。

 “好你个东西!”小鬼愤怒地叫道,“原来你早知道那个家伙在念佛,所以自己不敢去杀他,却骗我去!”

 “啰……啰嗦什么?还不快……快点撤!”老鬼尴尬地瞪他一眼,两个鬼就狼狈地逃走了。

 从此之后,老大一生安稳平顺,再没有遭到噩难。他的兄弟们知道哥哥念佛得救的故事后,都从此深信因果,真心皈佛念佛了。

 他们的父亲十分欢喜,常常把大儿子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劝大家也像他们父子一样,学佛念佛,免除苦难。

 念“南无佛”可以驱除怨鬼,一生平安;念“南无阿弥陀佛”不仅可保平安,更能于此生解脱轮回,直入净土,永享幸福安乐。

 所以,在《无量寿经》中,佛陀让弥勒菩萨念佛往生,弥勒菩萨说“如教奉行,不敢有疑”。在《观无量寿经》中,佛陀让阿难、目犍连念佛往生,他们“皆大欢喜”。在《阿弥陀经》中,佛陀让舍利弗、文殊菩萨念佛往生,他们“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和前面的故事一样,佛陀是一切众生的父亲,而弥勒菩萨、文殊菩萨、阿难、舍利弗、目犍连就是众生的五个兄弟。连菩萨、阿罗汉兄弟们都听从佛父的话,至心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念佛呢?

 附:故事原文

 昔有兄弟五人。父教持戒,大儿独不肯持戒。赍五枚钱至相师许求。相师言:“年可百岁当大富贵。”又言:“定恶”,复言:“不好,克后十三日,卿当死亡。”其人大怖。言:“非是世间常师所能疗治,唯有佛豫知未然,近在耆阇崛山中,可往问之。”于是即往问佛,佛言:“卿有宿命对怨家欲来取卿,卿若欲得免者,当持五戒,乃可得脱。卿归益办脂烛焚之,过十三日即受归戒,燃灯续明。终日竟夜讽诵经偈,言南无佛、归命佛,慎莫休息。过十三日便自得脱。”其夜即有二鬼往共杀之。一鬼住百步外,使一鬼往杀。见灯火光明,但闻呼南无佛、归命佛声。不敢前,逆语一鬼言:“此人不可复得,但呼南无佛、归命佛。我恶闻是声,令我头痛。”于是二鬼便相持走去,不复近之。从是以后长得安隐。

 

佛世时,有一位婆罗门生了个儿子,取名阿保,父母请看相师为阿保看相,结果这孩子其貌不扬,无一相好,注定一生薄福潦倒。父母因此对无福的阿保毫不怜惜疼爱,但仍勉强将阿保抚养长大,到十二岁时,父母认为阿保可以独自谋生,而将阿保逐出家门,可怜无依的阿保有家归不得,流浪街头,靠乞讨为生。

一日,阿保行经祇洹精舍,如来佛因愍念阿保的遭遇,便请阿难尊者前去问阿保是否想出家?阿保非常欢喜地答应了。佛以手摸阿保的头,阿保的须发即自然落地,且袈裟着身,佛为他取法名为罗旬逾。

当时的僧众每日皆分成五组出门托钵乞食,而罗旬逾所属的'组别每每托空钵而回,佛则请乞到食的比丘僧分食给罗旬逾等人,如此接连好一段时日。目连尊者心想:再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比丘僧自食已不足,又得分食与他人,怎能有人托空钵而回?我如果和罗旬逾同行,一定能化缘到食物。佛知道目连尊者的想法后,便安排罗旬逾和目连尊者同组。

目连尊者和罗旬逾沿户托钵,然而挨家挨户都乞不到食,即使目连尊者以神通力飞经几百亿个国家,仍然托空钵。目连尊者心想:今天必定没饭吃!此时罗旬逾极为饥饿,便留在恒河边,目连尊者则回到祇洹精舍,佛陀即将钵中所剩的食物分给尊者,尊者面带疑惑地问佛:我现在非常饥饿,即使将整个须弥山吞下,恐怕还不能饱足,这少许的饭,怎么够吃呢?佛告诉目连尊者,不必担心不足,于是目连尊者便安心地食用,等目连尊者吃饱后,佛钵中的食物并无丝毫减少。

此时,尊者想到罗旬逾还没吃饭,必定饥苦不堪,于是禀告佛,愿将所剩的饭菜分给罗旬逾,佛说:我并非吝惜这些饭菜,但由于罗旬逾宿世的因果使然,这不是他所应得的,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分食给他。尊者便前往恒河边,分食给罗旬逾,罗旬逾才接过手准备食用,一不小心,竟然将钵打翻,所有饭菜都散落恒河中,随流而去。

罗旬逾因此返回精舍 *** 思惟:每当我与比丘僧同行托钵,都是空钵而回,尊者慈悲将佛吃剩的饭给我,自己却不小心将钵打翻,实在是无福消受,这都是自己宿世的因缘果报所应当承受的。罗旬逾如是一心专注思惟,而尽除心中一切烦恼垢染,证得阿罗汉道,明白一切都是自己过去所造的恶业所感,因此罗旬逾吞下地上所抓起的一把泥土,便入了涅槃。

此时众人都很想知道,是何等恶业令罗旬逾一生贫困不得食?但又以何因缘令罗旬逾能值遇佛世而证道果?佛陀即为大众说明过去的因果。

在惟卫佛时,罗旬逾是个心怀悭贪,吝惜不舍的人。一次用餐前,他脱下衣服铺地,惟恐饭粒掉落地上。此时有一沙门托钵前来化缘,悭吝的罗旬逾舍不得施舍,便以手捧一把土放入沙门钵中,此沙门仍慈悲为他祝愿:愿你早得解脱。罗旬逾因轻慢三宝的缘故,长久轮回于六道生死中,受苦无尽。虽因沙门的祝愿,今能得道,但仍无福得食,因而食土入灭,当时受土的沙门就是今日的尊者!

省思

罗旬逾尊者今生虽得道证果,仍免不了宿殃恶报。世人不明因果,认为造恶不受苦果,往往放纵自己的贪瞋痴、恶习,造作无量无边的恶业。然而因果昭然,丝毫不假。宋朝文学家苏东坡赞叹三宝云:“滔滔苦海中,三宝为舟航;冥冥大夜中,三宝为灯塔;焰焰火宅中,三宝为雨泽。”佛、法、僧三宝能引领我们通往出世解脱的光明大道,因此恭敬三宝,获福无量;相反的,若轻慢三宝,自己亦会损福招报,不可不慎。

  梦参老和尚说以前虚云老和尚给他讲个故事,那是明朝云南的事情。

 有一位在家居士,后来他出家了,外号叫“秤锤法师”。他出家的因缘大家听了很奇怪,他家父母虽然遗留下很多的产业,他还是很精勤,每天都种菜、下地,种完菜把菜卖了。

 为什么叫“秤锤”?他卖菜给人家斤两都是多的,他说:“我自己种的,多抓上一把给你没有关系”,他这样想。他的妻子很美貌,但是不守规矩,找些野男人,他明知道也不管。

 他越不管,妻子胆子越大。有一次他想通了,一早就上街去办一些酒席酒菜拿回家,他知道那个野男人在家里。等他回来了,野男人还得躲一躲,钻到床底下去了。他就自己在厨房做菜,他的妻子过意不去,也就洗洗脸、洗洗手也帮助他去做。

 都做好了,摆筷子的时候,他妻子摆两双筷子,他就说:“摆三双筷子。”他的妻子说:“怎么摆三双?”他说:“我今天请个客。”她说:“哪有客人?”他说:“等一会儿就有了。”摆上了,他就跟妻子说:“把客人请出来。”她说:“哪有?就我们俩。”“你的'床底下还有一个。”他妻子没有办法,把床底下的客人请出来了。

 他请喝酒,那人以为是毒酒不敢喝,他说:“我喝给你看。”他就先喝,哎!那个奸夫也就喝了。酒足饭饱他就站起来了,他说:“我托你们俩一件事。”他俩就愣了。他说:“答应我,我们什么事和平共处,你们 *** 们的, *** 我的;不答应我,我今天把你们俩杀了。”

 刀子就往桌上一摆,他说:“我这个妻子以前想把她休掉,怕没人照顾,现在你照顾得很好,也不让你白照顾,我所有的家业都归你。”完了就给奸夫磕了三个头,他说:“好了!从现在起,这个家就是你们的。”

 距离他家几十里路,有间庙,他就出家了。出家之后,大家想想,男的、女的都一样,他这种舍得的心情是什么心情?什么心境这样来出家?修没有几年他就成道了,具足神通。

 不说他了。就说这一家人吧!这男的好吃懒做,什么也不干,家业再好,好吃懒做、再好,有好多产业都靠不住的。以后还打骂这女人,哎!这女人就怀念以前的丈夫。

 她跑到山里头,想请他丈夫回来,她知道以前丈夫在那儿出家,她丈夫不理他。

 她知道她丈夫爱吃鲤鱼,做一盘鲤鱼给她丈夫送去,她的丈夫说:“哎!谢谢你给我送来这个,但是我收到你这个礼物,我替你消灾消业,我把它放生。”这个女人说:“我这个都烹好做好了,怎么能放生呢?”

 他说:“它还没有死,你把它倒在池里头,那鱼就游走了。”

 虚云老和尚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是小和尚,他说:“想成道,你是怎么出家的?有没有这个气度?是不是这样放下的?”

 

深山里有一群猴子,他们很活泼,而且身手矫健,爬树、攀崖样样行,生活得很快乐。

但是他们也有一点不满意,就是上不了天。看到鸟儿在天上飞来飞去,心里很嫉妒。

有一次,这群猴子在湖边玩耍,低头一看,水中倒映着自由飞翔的小鸟、悠闲自在的白云、巍峨的群山,猴子们越看心里越不乐意。

这时,老猴王拿起一块石头,向水中扔去。随着一声响,一石击破水中天,鸟也没有了,云也没有了,山也没有了。小猴子们高兴得直鼓掌:“啊,我们大王真厉害!一下子就把山给打破了。”

从此以后,猴子们天天训练这个以石击山的本领,并一代代往下传。但是时间长了难免走样,久而久之,导致“怎样把水里的山打碎”成了一门艰深的学问,成了很难办到的事。

有些老猴子说:“山这么大,要把它打碎,必须搬一块和山一样大的石头,或者一半大,至少也要十分之一那么大。然后使出吃奶的力气,使劲向水里砸,而且必须砸出很大的声音,才能把山打碎。”还有的猴子讲:“石头必须洗干净,而且必须从这个角度扔进去,否则没法打碎。”

传来传去,以石击山就成了一件很神圣、很难办的事。有很多猴子都去找这样的大石头,但是找不着,找到了也搬不动。所以这个湖面多年平静,无人可破,俨然成了一个高不可攀、神圣的湖。

于是群猴纷纷议论,“哎呀!这怎么办?”“没办法。山太大了。”“以前的老猴王厉害!现在我们确实不行了,根机下降,末法到了。”

怎么办?还是得想办法。有的猴子说:“使劲找,找不到这样的石头就画一个。”于是在纸上画了一座很大的山,使劲朝湖里扔去。结果纸山漂在水面上,湖面纹丝未动,水中的山还是山。于是众猴更加笃定,水中的山是打不碎的,事实已经充分证明。而这种说法就这样传了下去。

直到有一天,一只调皮的小猴玩耍时,不经意将一块石子丢进湖里,“啪”的一声,将水中倒映的群山打破了。小猴非常兴奋,连忙报告猴王:“报告大王!原来不需要搬很大的石头,只要一块小石子就可以把山打破了。”猴王厉声呵斥道:“胡说八道!难道我们祖上传下来的 *** 错了吗?从古到今都没有这样说的,这个理论根本不成立!你怎么会这样说?”小猴没得到猴王的认可,于是对其他猴子讲,结果所有的猴子都批评他:“不对!根本就不对!你懂什么?”

小猴闷闷不乐,回到湖边,又向水中扔了一块小石子,结果水中的山又破了。小猴心想:“明明一块小石子就可以打破,干嘛讲那么复杂?”

后来,小猴把这个“秘密”告诉给几个要好的朋友,他们都相信小猴说的。从此之后,湖边成了小猴们经常玩耍的场所。

水中的山代表我们的业障,我们的业障大如须弥。小石子代表“乃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就是一句名号。名号是实相法,而水中的山是虚妄的,要破除我们虚妄的`罪业,只要念佛就行了,如同把小石子丢进湖里就可以了。

但是有的人说得很复杂,“念佛啊,你一定要使出吃奶的力气,要达到怎样的心和怎样的功夫”。为什么?因为自古相传就是这样的,成了神圣不可动摇的。

念佛是实相法,实相法要破除众生的虚妄性,是很自然的。实相是“自然中自然相”,不必非得发多大的菩提心、修多大的福,这些圣道门的实相,我们搬不动。名号这块小石子是为物身,丢下去就可以,很简单,很自然。这样念佛就很轻松。

关于观音菩萨的来历,佛教中说法各异。

有的说观音原是转轮王的儿子,名叫不旬。他和父亲、弟弟一起跟随释迦牟尼出家,修得正果,转轮王成为阿弥陀佛,不旬和弟弟分别成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有的说观音原是妙庄严王的女儿,名叫妙英。父亲为她亲许婚事,但她不愿出嫁,逃婚到荒山,结庐修行。后来为了替父王治病,不惜割下自己的臂肉,挖出自己的眼睛,终于使妙庄严王病愈,这片孝心感动了佛主,帮助她修成无上菩提。

南朝宋昙谟竭翻译的《观世音得大势受记经》中则说:从前金光师子游戏如来国,这个国家没有女性,国王名叫威德,他于园中入三昧,见两条莲花从地上涌出分别左右,化生出两个童子:左面的一个名叫宝意,就是观世音;右面的一个名叫宝尚未,就是大势至。观世音为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大势至为善住功德宝王如来。

有的佛典,如《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则记载:观世音菩萨实乃过去古佛,早在无量劫前已成正觉,号为"正法明如来",又称"正法光明如来"。这些佛典认为,观世音出道之早,是十方世界许多佛所望尘莫及的。正法明如来大慈大悲,为了将众生救出苦海,便倒驾慈航,现作凡夫,行菩提道,普渡众生。《观音三昧经》中载,释迦牟尼佛说过:"观音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来'。我为苦行弟子。"按此说法,观音的来历就有着悠久的历史了

虽然佛教提倡吃素,但佛教从来没有禁止在家居士吃荤腥,这是毫无疑问的。

1从佛经而言,佛陀确实讲了吃肉不利于修行,但都是对出家人讲的,比如《楞严经》、《梵网菩萨戒经》《涅槃经》等等,都是对出家比丘讲的。

2从弘法的角度而言,佛教不应该过于强调吃素,因为世界上70亿人,能够终生素食的居士恐怕最多就几十万而已,不到万分之一。如果过于强调素食,对于佛法的弘扬是极其不利的,佛教不能把绝大多数吃肉的人拒之门外,这也许是佛陀从来没有禁止俗家弟子吃肉的根本原因。

3从佛教的本质而言,佛教是觉悟真理的宗教,自性自觉即是佛。素食虽然好,但肉食者也可以修行。

4从营养角度而言,现代医学证明,长期素食,会导致缺乏维生素B12,还有类维生素左卡尼汀。请素食的居士在网上查看这两种维生素资料,以便及时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