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与赵王与燕王等,为什么历朝封王的称号一直不变?

游戏攻略06

秦王与赵王与燕王等,为什么历朝封王的称号一直不变?,第1张

秦王与赵王与燕王等,为什么历朝封王的称号一直不变?
导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 夏、商、周时期,统治者们为了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把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将土地和居民分给王室子弟和有功之臣,并允许他们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的权力。比较著名的诸侯国有晋、秦、楚、齐等。 晋文公 周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 夏、商、周时期,统治者们为了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把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将土地和居民分给王室子弟和有功之臣,并允许他们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的权力。比较著名的诸侯国有晋、秦、楚、齐等。 晋文公 周秦之变后,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分封而改郡县。之后汉承秦制,在沿袭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是为「 ”郡国并行制”。著名的「 ”七国之乱”(楚、赵、吴等)便是发生在此时期。 秦汉之后,从三国时期一直到清朝,各个朝代在行政区划管理上也是不同程度实行了「 ”分封制”,但分封已不再是主体,慢慢变成了一种形式上的分封和爵位上的赏赐,封王们对封地慢慢失去了所有权和行政权。比较著名的封王有秦王李世民、燕王朱棣等。 清朝的王爷 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朝代在变,「 ”分封”的本质也渐渐地由实到虚,但是诸侯王的封号却一直是那几个——晋、秦、齐、楚等。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些个封号之间又是否有尊卑次序呢?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了解—— 这些封号的由来 这些诸侯王的封号最早出现在西周,所以,一切还得从西周说起。 当年武王伐纣,灭掉商朝后,摆在周朝统治者面前的问题是如何以周族极少的人口来统治广袤的中原大地,于是,周人便建立了分封建国制,以宗法制为基础,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周朝宗室和有功之臣。 在这种政治体系下,行政权和土地所有权很好地进行了统一,真正做到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第一批诸侯的封号便于此时产生。 此处仅列举几个比较大的诸侯国的封号的由来: 「 ”齐”的由来:齐国的始封君主是著名的吕望,即姜子牙。关于「 ”齐”的由来,众说纷纭,《史记》中有一种比较可靠的说法: 齐之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天齐渊水,居临淄南郊山下者。——《史记》 也即是说,临淄附近有天齐渊,因渊得名而叫「 ”齐”。在古代「 ”齐”字与「 ”脐”字相通,形象为水流或三泉并出,故「 ”天齐”的意思是天的肚脐、天的中心,而「 ”齐”地就有「 ”天的中心”之意。 古「 ”齐”字 「 ”晋”的由来:晋国的始封君主是周成王的弟弟姬虞,受封于古时唐尧的故地,所以一开始封国的名字为唐(李渊的封号来源),所以姬虞也被称作唐叔虞。 唐叔虞死后,传位于其子姬燮,姬燮在位期间,将国都迁于晋水旁,古人有依地而名的习惯,于是晋侯燮便将国号改为了「 ”晋”。 古「 ”晋”字 「 ”秦”的由来:秦国的始封君主是嬴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秦地,成为周的附庸国,号称秦嬴。后来经历一次次的抵御西戎才正式成为诸侯国。所以「 ”秦”的由来和其封地有关。 秦 「 ”楚”的由来: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关于「 ”楚”的由来,据说是楚国先祖鬻(yu,第四声)熊的妻子妣厉生熊丽时,剖腹产死去,巫师用「 ”楚”(荆条)包裹其腹部埋葬。为了纪念她,后人就称自己的国家为「 ”楚”。 荆楚 综上,周天子在分封诸侯的时候,并没有给予他们这些「 ”封号”,大多数情况下是直接把封地给到这些诸侯,然后这些诸侯依据人名、地名、传说、典故等因素,建立起了自己的封号,使这些封地有了最初的国名。 历朝继承这些封号的原因 文章开头提到,在先后经历了秦朝的郡县制、汉朝的郡国制之后,从三国时期一直到清朝,「 ”分封”渐渐地由实变虚,更多时候成为了一种爵位的赏赐。 但是君王在分封的时候却依然沿用了先秦时期的封号,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其一,先秦时期,各诸侯的封号渐渐形成了他们地盘的代名词,一直沿用至今。比如,秦国的地盘即秦地,楚国的地盘即楚地,齐国和鲁国的地盘即齐鲁大地等。 先秦封地 对于实行「 ”半分封”的朝代,如西汉、明朝等,封王们是有实际地盘的,所以他们的封地在哪儿他们就是什么王。 比如燕王朱棣,因为明朝朱元璋采取的还是「 ”半分封”,所以朱棣是有分封之实的,他的封地在北平(今北京),属先秦时期燕国的地盘,因此被称为燕地,所以朱棣被称为燕王。 朱棣 其二,对于那些将封王作为一种爵位赏赐的朝代,在封王的时候为了象征性地延续周礼,所以在封王的时候依然使用这些封号,以表示对周礼的尊重。 周礼 东周时期的「 ”礼乐崩坏”只是周朝封建宗法制度的「 ”崩坏”,并不意味着礼乐文化的崩溃。从秦朝开始,特别是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进入长达两千多年的大一统帝国时代。在这两千多年间,礼乐文化始终是中国历朝历代治理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而礼乐文化中,「 ”礼”的部分主要是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正好和封王的意义是匹配的,所以历朝在封王的时候都会参照周礼,继续沿用周朝诸王的封号。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先秦时期的封号就一直被沿用了下来。 这些封号的尊卑次序 自古以来,兄弟之间即有长幼之分,功绩也有大小之别,尤其是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这种情况更加明显。 所以封王作为对于王室子弟和功臣的赏赐,当然也会有尊卑次序。而这种尊卑次序自然而然就体现在封号上了。 一般来讲,以「 ”晋、秦、齐、楚”四个封号最为尊贵,因为东周时期,这四个国家的的实力最为强大。 比如秦王李世民和他的弟弟齐王李元吉,李世民排行老二,仅在太子李建成之下,所以被封为秦王。李元吉是李渊的四子,所以他只能被封为齐王,地位自然低于李世民的秦王。 李世民 接下来便是「 ”鲁、赵、魏、梁、燕、代、陈、韩、宋、吴、越”等封号,由于东周时期这些封地的诸侯国势力较小,所以这些封号是要比上面的四个封号低一个等级的。 再往下,后世也有以州、省之名来分封亲王的,等级相对来说更低,如肃王,得名于肃州,相王,得名于相州。 当然,以上都是亲王的封号,只有皇帝的亲儿子才能够享受。在亲王之下,还设有郡王,比较著名的有兰陵王、中山王等,此处不再赘述。 兰陵王 所以,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封王也是严格地遵循长幼之分和功绩大小的,以形成尊卑之序,而这种尊卑之别就体现在这些封号上。 总结 「 ”晋、秦、齐、楚、燕”等称号,最初形成于分封制度下的周朝,并慢慢成为了华夏大地各个区域的代名词。 后来历朝历代在分封诸王的时候,诸王的封地在哪儿就会以此地的称号作为该诸侯王的封号,另一方面,为了象征性地遵循周礼,体现尊卑之分,也会把周朝的封号继续沿用,一直在中国持续了两千年。

古代近臣或后妃可称皇帝为“大家”

古代帝王的称谓,除了称王、称皇帝、称谥号、称庙号、称年号以外,还有一些别称。比如说,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官家”、“至尊”、“大家”等等。近臣或后妃称皇帝为“大家”的做法在古代著作中多有记载。

东汉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在专门介绍汉代皇家礼仪制度的书《独断》中曾写到“天子自谓曰行在所……亲近侍从官称曰‘大家’”。可见至少在汉代,皇帝就已经被亲近侍从称为“大家”了。

唐代史学家李百药撰写的《北齐书·安德王延宗传》中有“大家但在营莫动,以兵马付臣,臣能破之”的记载。此句出自北齐宗室高延宗之口,也就是之前的热播剧《兰陵王》中的“五爷”安德王。作为北齐后主高纬的堂兄弟,他在平阳之战中所向披靡,于危机之时向堂兄提出带兵破敌阵的建议,却没有被后主采纳。

那么,以“大家”称皇帝在唐代是否得到延续呢?《大唐新语》是一部记载唐代历史人物言行故事的书,作者为刘肃,成书于唐代的中兴之王——宪宗时期。《大唐新语·酷忍》记载了武则天对王皇后和萧淑妃施以酷刑的事情。高宗立武则天为后之后,有一次去了囚禁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地方,十分可怜她们的处境。武后得知,将她们两人各打一百杖,截去手,投在酒瓮中,美其名曰“骨醉”,并让宫人把皇帝的诏书念给她们听。恭谨宽厚的王皇后听后说,“希望‘大家’万岁,昭仪长久地承皇上的恩泽,死是我自己的本分”。性格泼辣的萧淑妃则大骂武则天说,“希望我下辈子托生成猫,武氏下当老鼠,我要掐她的喉咙以报今日之仇”,给武后留下了心理阴影。这里王皇后“大家”的称呼透露着她对高宗李治的深深眷恋,也说明在唐高宗时期皇帝仍被称为“大家”。

到了唐代宗也就是唐玄宗之孙李豫登基后,宦官李辅国嚣张跋扈地对皇帝说:“‘大家’只须坐在宫里,事情有我老奴解决就好。”北宋才子欧阳修、宋祁等人修的《新唐书·李辅国传》对此事有记载。明末冯梦龙在他的笔记小说集《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中也有关于“大家”的内容:“大家计必杀儿,愿容儿衣冠就死。”这是杨暕在被司马德戡等所杀之前还以为是父亲隋炀帝要杀自己,希望能穿戴整齐再赴死。清代康熙朝名臣、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他的诗《正月二十九日随驾入侍鹿苑陛辞南归恭纪》中也将皇帝称为“大家”,“云影觚稜曙色开,鸡鸣问寝大家来”,透露出作者与皇帝关系之亲密,也从侧面体现了曹家的一时之盛。

亦可指世家望族

“大家”还指封地的公卿等贵族。《左传·昭五年》中列举了一些人——“箕襄、邢带、叔禽、叔椒、子羽”,说这些人都是“大家”。这时“大家”的涵义是和分封制度联系在一起的,那时候还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时代。后来随着分封制的瓦解,社会形态和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一词又慢慢地被用来指称世家望族、大户人家。清代吴敬梓写的著名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庄濯江听闻以前家有“园亭花木甲于江北”的杜少卿竟然住在南京的河房,吃惊地说,您家是“大家”,“为什么肯搬在这里?”。我们现在形容一个人具有“大家风范”,说某位女子是“大家闺秀”,这里的“大家”也包含了大气、见过大世面的意思。

著名的作家、专家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他的《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中说,文学艺术界品评关于“大家”的话题,从谈论诗歌的人推崇李白杜甫开始。李杜自然是诗歌王国中不可多得的大家。明朝学者将唐、宋时期的几位著名的散文作家归纳为“唐宋八大家”,可谓是不小的赞誉。每个时代都会有对某一领域熟稔并有所突破的“大家”,而那些能够融会贯通、承载我中华文化昆仑和精神脊梁的“大师”的出现则要随缘了。

大家(gū):对妇女的尊称或儿媳对婆母的称呼

古籍中有时念为大(dà)家(gū),最开始时是对妇女的尊称。班昭为东汉史学家班彪的女儿、班固和班超的妹妹,是家学深厚的著名才女。汉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宫,并让皇后和贵人们视之为老师,号“大家”。由于她十四岁嫁给了同一个郡的曹世叔,因此后世也称她为“曹大家”。后来引申为儿媳对婆婆的称呼。《宋书·孙棘传》记载了一个孝义之家的故事。在南北朝时期的宋朝,孙萨因为没有按时入伍当兵被抓进大牢,哥哥孙棘情愿代弟弟坐牢。孙棘之妻许氏也对丈夫说:“你是一家之主,怎么可以把罪责推卸给弟弟?而且‘大家’去世之前,将弟弟托付给你,现在弟弟却还没有娶妻立家业,你已经有两个孩子,死又有何遗憾的呢!”后来这一家人的义悌之举感动了朝廷,宽恕了孙萨之罪,还赏赐给许氏帛20匹。这里的“大家”是“婆婆”的意思,有网友将此处的“大家”解释为“姑姑”,或者“全家”,是不对的。

人称代词:一定范围内的所有人

这种用法古今通吃。唐代诗人杜荀鹤在他的诗《重阳日有作》后两句写到:“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沈山且莫回。”如此通俗简洁易懂,初读还以为出自今人之口。当然,生活中我们的用法则更为随意。在朋友圈流行“醉了”、“任性”的当下,你乍一看是否还以为“大家一起去开趴,结果任性地都醉了”?

我为谁是从最不可能的位置作出了震古烁今,前无古人的事谁就最强,

三皇五帝: 教人学写字,开启人的智慧,教人取火,教人住房子,教人训养动物,教人婚配,教人医药学

赢政千古一帝,开创了封建社会

刘帮古往今来最牛逼的大流盲,项羽,古往今来第一莽夫,虽勇猛无敌,但没脑子不然不会丢江山

关羽古往今来的武圣,佩服至极李世民:乱世明君,开创了大唐贞观之治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冠绝古今,北宋包公古往今来第一清官,成吉思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无比辽阔疆域的多民族大统一的大中国,朱元璋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皇帝,张三丰也被后世称为武圣,康西也可称为千古一帝,还有乾隆什么的,对比下来我更看重刘帮,

因为刘帮是最本色的地痞玩闹,流氓他能从一个最低层的人士一步一步爬到了当时社会的最顶层,说实话我服他服的五体投地呀,张良,韩信,x萧何,樊快这些个中国历史上的"战神","活神仙"都为他一个地痞玩闹服务,并且死心塌地,你想想这人的手段得多高呀,虽然他本人战不能战,谋不能谋,这更说明的刘帮的牛逼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 夏、商、周时期,统治者们为了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把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将土地和居民分给王室子弟和有功之臣,并允许他们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的权力。比较著名的诸侯国有晋、秦、楚、齐等。 晋文公 周秦之变后,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分封而改郡县。之后汉承秦制,在沿袭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是为「 ”郡国并行制”。著名的「 ”七国之乱”(楚、赵、吴等)便是发生在此时期。 秦汉之后,从三国时期一直到清朝,各个朝代在行政区划管理上也是不同程度实行了「 ”分封制”,但分封已不再是主体,慢慢变成了一种形式上的分封和爵位上的赏赐,封王们对封地慢慢失去了所有权和行政权。比较著名的封王有秦王李世民、燕王朱棣等。 清朝的王爷 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朝代在变,「 ”分封”的本质也渐渐地由实到虚,但是诸侯王的封号却一直是那几个——晋、秦、齐、楚等。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些个封号之间又是否有尊卑次序呢?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了解—— 这些封号的由来 这些诸侯王的封号最早出现在西周,所以,一切还得从西周说起。 当年武王伐纣,灭掉商朝后,摆在周朝统治者面前的问题是如何以周族极少的人口来统治广袤的中原大地,于是,周人便建立了分封建国制,以宗法制为基础,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周朝宗室和有功之臣。 在这种政治体系下,行政权和土地所有权很好地进行了统一,真正做到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第一批诸侯的封号便于此时产生。 此处仅列举几个比较大的诸侯国的封号的由来: 「 ”齐”的由来:齐国的始封君主是著名的吕望,即姜子牙。关于「 ”齐”的由来,众说纷纭,《史记》中有一种比较可靠的说法: 齐之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天齐渊水,居临淄南郊山下者。——《史记》 也即是说,临淄附近有天齐渊,因渊得名而叫「 ”齐”。在古代「 ”齐”字与「 ”脐”字相通,形象为水流或三泉并出,故「 ”天齐”的意思是天的肚脐、天的中心,而「 ”齐”地就有「 ”天的中心”之意。 古「 ”齐”字 「 ”晋”的由来:晋国的始封君主是周成王的弟弟姬虞,受封于古时唐尧的故地,所以一开始封国的名字为唐(李渊的封号来源),所以姬虞也被称作唐叔虞。 唐叔虞死后,传位于其子姬燮,姬燮在位期间,将国都迁于晋水旁,古人有依地而名的习惯,于是晋侯燮便将国号改为了「 ”晋”。 古「 ”晋”字 「 ”秦”的由来:秦国的始封君主是嬴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秦地,成为周的附庸国,号称秦嬴。后来经历一次次的抵御西戎才正式成为诸侯国。所以「 ”秦”的由来和其封地有关。 秦 「 ”楚”的由来: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关于「 ”楚”的由来,据说是楚国先祖鬻(yu,第四声)熊的妻子妣厉生熊丽时,剖腹产死去,巫师用「 ”楚”(荆条)包裹其腹部埋葬。为了纪念她,后人就称自己的国家为「 ”楚”。 荆楚 综上,周天子在分封诸侯的时候,并没有给予他们这些「 ”封号”,大多数情况下是直接把封地给到这些诸侯,然后这些诸侯依据人名、地名、传说、典故等因素,建立起了自己的封号,使这些封地有了最初的国名。 历朝继承这些封号的原因 文章开头提到,在先后经历了秦朝的郡县制、汉朝的郡国制之后,从三国时期一直到清朝,「 ”分封”渐渐地由实变虚,更多时候成为了一种爵位的赏赐。 但是君王在分封的时候却依然沿用了先秦时期的封号,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其一,先秦时期,各诸侯的封号渐渐形成了他们地盘的代名词,一直沿用至今。比如,秦国的地盘即秦地,楚国的地盘即楚地,齐国和鲁国的地盘即齐鲁大地等。 先秦封地 对于实行「 ”半分封”的朝代,如西汉、明朝等,封王们是有实际地盘的,所以他们的封地在哪儿他们就是什么王。 比如燕王朱棣,因为明朝朱元璋采取的还是「 ”半分封”,所以朱棣是有分封之实的,他的封地在北平(今北京),属先秦时期燕国的地盘,因此被称为燕地,所以朱棣被称为燕王。 朱棣 其二,对于那些将封王作为一种爵位赏赐的朝代,在封王的时候为了象征性地延续周礼,所以在封王的时候依然使用这些封号,以表示对周礼的尊重。 周礼 东周时期的「 ”礼乐崩坏”只是周朝封建宗法制度的「 ”崩坏”,并不意味着礼乐文化的崩溃。从秦朝开始,特别是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进入长达两千多年的大一统帝国时代。在这两千多年间,礼乐文化始终是中国历朝历代治理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而礼乐文化中,「 ”礼”的部分主要是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正好和封王的意义是匹配的,所以历朝在封王的时候都会参照周礼,继续沿用周朝诸王的封号。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先秦时期的封号就一直被沿用了下来。 这些封号的尊卑次序 自古以来,兄弟之间即有长幼之分,功绩也有大小之别,尤其是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这种情况更加明显。 所以封王作为对于王室子弟和功臣的赏赐,当然也会有尊卑次序。而这种尊卑次序自然而然就体现在封号上了。 一般来讲,以「 ”晋、秦、齐、楚”四个封号最为尊贵,因为东周时期,这四个国家的的实力最为强大。 比如秦王李世民和他的弟弟齐王李元吉,李世民排行老二,仅在太子李建成之下,所以被封为秦王。李元吉是李渊的四子,所以他只能被封为齐王,地位自然低于李世民的秦王。 李世民 接下来便是「 ”鲁、赵、魏、梁、燕、代、陈、韩、宋、吴、越”等封号,由于东周时期这些封地的诸侯国势力较小,所以这些封号是要比上面的四个封号低一个等级的。 再往下,后世也有以州、省之名来分封亲王的,等级相对来说更低,如肃王,得名于肃州,相王,得名于相州。 当然,以上都是亲王的封号,只有皇帝的亲儿子才能够享受。在亲王之下,还设有郡王,比较著名的有兰陵王、中山王等,此处不再赘述。 兰陵王 所以,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封王也是严格地遵循长幼之分和功绩大小的,以形成尊卑之序,而这种尊卑之别就体现在这些封号上。 总结 「 ”晋、秦、齐、楚、燕”等称号,最初形成于分封制度下的周朝,并慢慢成为了华夏大地各个区域的代名词。 后来历朝历代在分封诸王的时候,诸王的封地在哪儿就会以此地的称号作为该诸侯王的封号,另一方面,为了象征性地遵循周礼,体现尊卑之分,也会把周朝的封号继续沿用,一直在中国持续了两千年。

随时随地查看有趣的问答知识

李世民被称“大家”靠不靠谱?

20150104 星期日 来自知道日报

林之鹤  答:

人红是非多,戏红骂声沸。正在热播的《武媚娘传奇》中张丰毅饰演的李世民多次被太监称为“大家”,到底靠不靠谱?是否又是一个雷点?今天,就让我们来扒一扒“大家”究竟有几个意思。

古代近臣或后妃可称皇帝为“大家”

古代帝王的称谓,除了称王、称皇帝、称谥号、称庙号、称年号以外,还有一些别称。比如说,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官家”、“至尊”、“大家”等等。近臣或后妃称皇帝为“大家”的做法在古代著作中多有记载。

东汉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在专门介绍汉代皇家礼仪制度的书《独断》中曾写到“天子自谓曰行在所……亲近侍从官称曰‘大家’”。可见至少在汉代,皇帝就已经被亲近侍从称为“大家”了。

唐代史学家李百药撰写的《北齐书·安德王延宗传》中有“大家但在营莫动,以兵马付臣,臣能破之”的记载。此句出自北齐宗室高延宗之口,也就是之前的热播剧《兰陵王》中的“五爷”安德王。作为北齐后主高纬的堂兄弟,他在平阳之战中所向披靡,于危机之时向堂兄提出带兵破敌阵的建议,却没有被后主采纳。

那么,以“大家”称皇帝在唐代是否得到延续呢?《大唐新语》是一部记载唐代历史人物言行故事的书,作者为刘肃,成书于唐代的中兴之王——宪宗时期。《大唐新语·酷忍》记载了武则天对王皇后和萧淑妃施以酷刑的事情。高宗立武则天为后之后,有一次去了囚禁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地方,十分可怜她们的处境。武后得知,将她们两人各打一百杖,截去手,投在酒瓮中,美其名曰“骨醉”,并让宫人把皇帝的诏书念给她们听。恭谨宽厚的王皇后听后说,“希望‘大家’万岁,昭仪长久地承皇上的恩泽,死是我自己的本分”。性格泼辣的萧淑妃则大骂武则天说,“希望我下辈子托生成猫,武氏下当老鼠,我要掐她的喉咙以报今日之仇”,给武后留下了心理阴影。这里王皇后“大家”的称呼透露着她对高宗李治的深深眷恋,也说明在唐高宗时期皇帝仍被称为“大家”。

到了唐代宗也就是唐玄宗之孙李豫登基后,宦官李辅国嚣张跋扈地对皇帝说:“‘大家’只须坐在宫里,事情有我老奴解决就好。”北宋才子欧阳修、宋祁等人修的《新唐书·李辅国传》对此事有记载。明末冯梦龙在他的笔记小说集《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中也有关于“大家”的内容:“大家计必杀儿,愿容儿衣冠就死。”这是杨暕在被司马德戡等所杀之前还以为是父亲隋炀帝要杀自己,希望能穿戴整齐再赴死。清代康熙朝名臣、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他的诗《正月二十九日随驾入侍鹿苑陛辞南归恭纪》中也将皇帝称为“大家”,“云影觚稜曙色开,鸡鸣问寝大家来”,透露出作者与皇帝关系之亲密,也从侧面体现了曹家的一时之盛。

亦可指世家望族

“大家”还指封地的公卿等贵族。《左传·昭五年》中列举了一些人——“箕襄、邢带、叔禽、叔椒、子羽”,说这些人都是“大家”。这时“大家”的涵义是和分封制度联系在一起的,那时候还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时代。后来随着分封制的瓦解,社会形态和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一词又慢慢地被用来指称世家望族、大户人家。清代吴敬梓写的著名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庄濯江听闻以前家有“园亭花木甲于江北”的杜少卿竟然住在南京的河房,吃惊地说,您家是“大家”,“为什么肯搬在这里?”。我们现在形容一个人具有“大家风范”,说某位女子是“大家闺秀”,这里的“大家”也包含了大气、见过大世面的意思。

著名的作家、专家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他的《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中说,文学艺术界品评关于“大家”的话题,从谈论诗歌的人推崇李白杜甫开始。李杜自然是诗歌王国中不可多得的大家。明朝学者将唐、宋时期的几位著名的散文作家归纳为“唐宋八大家”,可谓是不小的赞誉。每个时代都会有对某一领域熟稔并有所突破的“大家”,而那些能够融会贯通、承载我中华文化昆仑和精神脊梁的“大师”的出现则要随缘了。

人红是非多,戏红骂声沸。正在热播的《武媚娘传奇》中张丰毅饰演的李世民多次被太监称为“大家”,到底靠不靠谱?是否又是一个雷点?今天,就让我们来扒一扒“大家”究竟有几个意思。

古代近臣或后妃可称皇帝为“大家”

古代帝王的称谓,除了称王、称皇帝、称谥号、称庙号、称年号以外,还有一些别称。比如说,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官家”、“至尊”、“大家”等等。近臣或后妃称皇帝为“大家”的做法在古代著作中多有记载。

东汉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在专门介绍汉代皇家礼仪制度的书《独断》中曾写到“天子自谓曰行在所……亲近侍从官称曰‘大家’”。可见至少在汉代,皇帝就已经被亲近侍从称为“大家”了。

唐代史学家李百药撰写的《北齐书·安德王延宗传》中有“大家但在营莫动,以兵马付臣,臣能破之”的记载。此句出自北齐宗室高延宗之口,也就是之前的热播剧《兰陵王》中的“五爷”安德王。作为北齐后主高纬的堂兄弟,他在平阳之战中所向披靡,于危机之时向堂兄提出带兵破敌阵的建议,却没有被后主采纳。

那么,以“大家”称皇帝在唐代是否得到延续呢?《大唐新语》是一部记载唐代历史人物言行故事的书,作者为刘肃,成书于唐代的中兴之王——宪宗时期。《大唐新语·酷忍》记载了武则天对王皇后和萧淑妃施以酷刑的事情。高宗立武则天为后之后,有一次去了囚禁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地方,十分可怜她们的处境。武后得知,将她们两人各打一百杖,截去手,投在酒瓮中,美其名曰“骨醉”,并让宫人把皇帝的诏书念给她们听。恭谨宽厚的王皇后听后说,“希望‘大家’万岁,昭仪长久地承皇上的恩泽,死是我自己的本分”。性格泼辣的萧淑妃则大骂武则天说,“希望我下辈子托生成猫,武氏下当老鼠,我要掐她的喉咙以报今日之仇”,给武后留下了心理阴影。这里王皇后“大家”的称呼透露着她对高宗李治的深深眷恋,也说明在唐高宗时期皇帝仍被称为“大家”。

到了唐代宗也就是唐玄宗之孙李豫登基后,宦官李辅国嚣张跋扈地对皇帝说:“‘大家’只须坐在宫里,事情有我老奴解决就好。”北宋才子欧阳修、宋祁等人修的《新唐书·李辅国传》对此事有记载。明末冯梦龙在他的笔记小说集《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中也有关于“大家”的内容:“大家计必杀儿,愿容儿衣冠就死。”这是杨暕在被司马德戡等所杀之前还以为是父亲隋炀帝要杀自己,希望能穿戴整齐再赴死。清代康熙朝名臣、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他的诗《正月二十九日随驾入侍鹿苑陛辞南归恭纪》中也将皇帝称为“大家”,“云影觚稜曙色开,鸡鸣问寝大家来”,透露出作者与皇帝关系之亲密,也从侧面体现了曹家的一时之盛。

亦可指世家望族

“大家”还指封地的公卿等贵族。《左传·昭五年》中列举了一些人——“箕襄、邢带、叔禽、叔椒、子羽”,说这些人都是“大家”。这时“大家”的涵义是和分封制度联系在一起的,那时候还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时代。后来随着分封制的瓦解,社会形态和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一词又慢慢地被用来指称世家望族、大户人家。清代吴敬梓写的著名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庄濯江听闻以前家有“园亭花木甲于江北”的杜少卿竟然住在南京的河房,吃惊地说,您家是“大家”,“为什么肯搬在这里?”。我们现在形容一个人具有“大家风范”,说某位女子是“大家闺秀”,这里的“大家”也包含了大气、见过大世面的意思。

著名的作家、专家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他的《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中说,文学艺术界品评关于“大家”的话题,从谈论诗歌的人推崇李白杜甫开始。李杜自然是诗歌王国中不可多得的大家。明朝学者将唐、宋时期的几位著名的散文作家归纳为“唐宋八大家”,可谓是不小的赞誉。每个时代都会有对某一领域熟稔并有所突破的“大家”,而那些能够融会贯通、承载我中华文化昆仑和精神脊梁的“大师”的出现则要随缘了。

大家(gū):对妇女的尊称或儿媳对婆母的称呼

古籍中有时念为大(dà)家(gū),最开始时是对妇女的尊称。班昭为东汉史学家班彪的女儿、班固和班超的妹妹,是家学深厚的著名才女。汉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宫,并让皇后和贵人们视之为老师,号“大家”。由于她十四岁嫁给了同一个郡的曹世叔,因此后世也称她为“曹大家”。后来引申为儿媳对婆婆的称呼。《宋书·孙棘传》记载了一个孝义之家的故事。在南北朝时期的宋朝,孙萨因为没有按时入伍当兵被抓进大牢,哥哥孙棘情愿代弟弟坐牢。孙棘之妻许氏也对丈夫说:“你是一家之主,怎么可以把罪责推卸给弟弟?而且‘大家’去世之前,将弟弟托付给你,现在弟弟却还没有娶妻立家业,你已经有两个孩子,死又有何遗憾的呢!”后来这一家人的义悌之举感动了朝廷,宽恕了孙萨之罪,还赏赐给许氏帛20匹。这里的“大家”是“婆婆”的意思,有网友将此处的“大家”解释为“姑姑”,或者“全家”,是不对的。

人称代词:一定范围内的所有人

这种用法古今通吃。唐代诗人杜荀鹤在他的诗《重阳日有作》后两句写到:“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沈山且莫回。”如此通俗简洁易懂,初读还以为出自今人之口。当然,生活中我们的用法则更为随意。在朋友圈流行“醉了”、“任性”的当下,你乍一看是否还以为“大家一起去开趴,结果任性地都醉了”?

1古代诗词里含有“燕燕”的诗句

北山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

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四牡彭彭,王事傍傍。

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出处:中华诗词-先秦-诗经 天净沙 即事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出处:中华诗词-元-乔吉 舞春风 严妆才罢怨春风,粉墙画壁宋家东。蕙兰有恨枝犹绿,桃李无言花自红。

燕燕巢时帘幕卷,莺莺啼处凤楼空。少年薄幸知何处,每夜归来春梦中。

出处:中华诗词-唐五代-冯延巳 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出处:中华诗词-先秦-诗经 淡黄柳 (正平调近)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

强摧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出处:中华诗词-南宋-姜夔 踏莎行 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出处:中华诗词-南宋-姜夔 贺新郎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出处:中华诗词-南宋-辛弃疾 贺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蹄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1]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出处:中华诗词-南宋-辛弃疾 谒金门 春半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

十二阑干闲倚,愁来天不管。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

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出处:中华诗词-南宋-朱淑真 苏州网师园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出处:附录-名胜对联集锦。

2古代诗词里含有“燕燕”的诗句

北山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

偕偕士子,朝夕从事。 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

嘉我未老,鲜我方将。 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 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 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 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出处: 中华诗词-先秦-诗经 天净沙 即事 莺莺燕燕春春, 花花柳柳真真, 事事风风韵韵。 娇娇嫩嫩, 停停当当人人。

出处: 中华诗词-元-乔吉 舞春风 严妆才罢怨春风, 粉墙画壁宋家东。 蕙兰有恨枝犹绿, 桃李无言花自红。

燕燕巢时帘幕卷, 莺莺啼处凤楼空。 少年薄幸知何处, 每夜归来春梦中。

出处: 中华诗词-唐五代-冯延巳 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出处: 中华诗词-先秦-诗经 淡黄柳 (正平调近)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 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 马上单衣寒恻恻。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

强摧酒、小桥宅。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出处: 中华诗词-南宋-姜夔 踏莎行 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出处: 中华诗词-南宋-姜夔 贺新郎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声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出处: 中华诗词-南宋-辛弃疾 贺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蹄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1]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出处: 中华诗词-南宋-辛弃疾 谒金门 春半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

十二阑干闲倚, 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 输与莺莺燕燕。

满院落花帘不卷, 断肠芳草远。 出处: 中华诗词-南宋-朱淑真 苏州网师园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出处: 附录-名胜对联集锦。

3关于燕的诗句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4形容春燕的诗句

1、谁家新燕啄春泥 唐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2、燕语如伤旧国春 唐 李益 《隋宫燕》3、燕飞春又残 唐 温庭筠 《菩萨蛮·牡丹花谢莺声歇》4、莺莺燕燕春春 元 乔吉 《天净沙·莺莺燕燕春春》5、燕鸿过后春归去 宋 欧阳修 《玉楼春》6、莺愁燕苦春归去 宋 欧阳修 《桃源忆故人·莺愁燕苦春归去》7、乳燕春长 宋 韩淲 《眼儿媚·西溪回合小青苍》8、鸣鸠乳燕春闲暇 宋 黄庭坚 《忆帝京·鸣鸠乳燕春闲暇》9、彩鸡缕燕已惊春 宋 万俟咏 《临江仙·寒甚正前三五日》10、只有春闺燕 宋 周紫芝 《生查子》11、归奉春皇燕 宋 周紫芝 《千秋岁·当年文焰》12、春鸿秋燕 宋 李纲 《念奴娇·暮云四卷》13、燕去莺来春又到 宋 张元干 《蝶恋花·燕去莺来春又到》14、燕莺休苦留春住 宋 管鉴 《鹧鸪天·燕寝香中锦帐郎》15、双双新燕飞春岸 宋 陆游 《鹧鸪天·懒向青门学种瓜》16、春尽难凭燕语 宋 程垓 《乌夜啼·墙外雨肥梅子》17、莫惜春醅供燕豆 宋 卢炳 《满江红·碧眼真仙》18、梁燕已争春 宋 韩淲 《小重山·点染烟浓柳色新》19、乱莺双燕春情绪 宋 刘学箕 《恋绣衾》20、燕忙莺懒春无赖 宋 李昴英 《摸鱼儿·晓风痴》21、双燕别春泥 宋 陈允平 《风流子·阑干休去倚》22、别来莺燕已春馀 宋 陈允平 《浣溪沙》23、不道燕衔春将去 宋 何梦桂 《贺新郎·花落风初定》24、年前春入燕台柳 宋 刘辰翁 《金缕曲/贺新郎》25、看歌莺、舞燕逢春乐 宋 蒋捷 《贺新郎·雁屿晴岚薄》26、看燕集春芜 宋 张炎 《木兰花慢·水痕吹杏雨》27、彩燕表年春 唐 冷朝阳 《立春》28、春来双燕 元 邵亨贞 《兰陵王 岁晚忆王彦强而作》29、丁宁双燕促春还 元 元好问 《玉楼春·惜花长被花枝恼》30、燕芹香老春深 宋 陆文圭 《水龙吟 再次韵一首,寄药房》31、钗燕将缥缈春 元 袁易 《浣溪沙》32、春来双燕 元 邵亨贞 《兰陵王 岁晚忆王彦强而作》33、莺煎燕炒逼春休 宋 无名氏 《春游》34、钗梁双燕春先到 宋 陆游 《无题》35、燕语莺啼春又夏 宋 文天祥 《所怀》36、燕翎不寄春前信 现代 沈祖棻 《踏莎行·扬梦茶烟》37、双燕来时春晻霭 宋 方岳 《山行》38、有女闺中号燕春 宋 苏泂 《金陵杂兴二百首》39、燕乳鸠鸣春又残 宋 苏泂 《金陵杂兴二百首》40、燕罢芳菲已半春 宋 王仲修 《宫词》。

5帮我写一首关于燕燕我爱你的藏头诗

我恋佳人意绵绵,

爱似通灵蝶翩翩。

此情此景念燕燕,

心语难言夜无眠。

依人可解相思痛,

旧地守候盼相见。

该诗主要表达相思之情。前两句讲诉作者爱意满腹,由意生境仿似通灵。中间两句呼应一二句,情景相衬,念起伊人。心中的爱意不会表达,人显忧郁。唯有作诗一首述相思。

五句出境,是向她表白,只有一位女生可以解此忧愁。我愿等在老地方,如果接受我就来见我吧。。。。。

藏“我爱燕燕此心依旧”之头。不似一般藏头,稍显内涵。

如果你还有其他要求请继续追问,如果没有,请及时采纳。谢谢。

6有关燕的诗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三月三日 画堂三月初三日,絮扑窗纱燕拂檐。

莲子数杯尝冷酒,柘枝一曲试春衫。阶临池面胜看镜,户映花丛当下帘。

指点楼南玩新月,玉钩素手两纤纤。 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曹雪芹--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曹雪芹·林黛玉--唐多令 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杜甫--水槛遣心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杜甫--绝句二首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范仲淹--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冯延巳--采桑子 小堂深静无人到,满院春风。惆怅墙东,一树樱桃带雨红。

愁心似醉兼如病,欲语还慵。目暮疏钟,双燕归栖画阁中。

冯延巳--采桑子 采桑子樱桃谢了梨花发,红白相催。燕子归来,几度香风绿户开。

人间乐事知多少,且酹金杯。管咽弦哀,慢引萧娘舞袖回。

冯延巳--采桑子 中庭雨过春将尽,片片花飞。独折残枝,无语凭阑只自知。

玉堂香暖珠帘卷,双燕来归。后约难期,肯信韶华得几时。

冯延巳--长命女 长命女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冯延巳-- 燕鸿远,羌笛怨,渺渺澄江一片。山如黛,月如钩,笙歌散,魂梦断,倚高楼。

冯延巳-- 春态浅,来双燕,红日初长一线。严妆欲罢啭黄鹂,飞上万年枝。

冯延巳--酒泉子 春色融融,飞燕乍来莺未语。小桃寒,垂杨晚,玉楼空。

天长烟远恨重重,消息燕鸿归去。枕前灯,窗外月,闭朱栊。

冯延巳--酒泉子 深院空帏,廊下风帘惊宿燕。香印灰,兰烛小,觉来时。

冯延巳--采桑子 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冯延巳--鹊踏枝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冯延巳--虞美人 玉钩弯柱调鹦鹉,宛转留春语。云屏冷落画堂空,薄晚春寒无奈,落花风。

搴帘燕子低飞云,拂镜尘鸾舞。不知今夜月眉弯,谁佩同心双结,倚阑干? 黄公绍--青玉案 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

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春衫著破谁针线。

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

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李白--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李白--阳春歌 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披香殿前花始红,流芳发色绣户中。

绣户中,相经过。飞燕皇后轻身舞,紫宫夫人绝世歌。

圣君三万六千日,岁岁年年奈乐何。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清照--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李商隐--无题四首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李煜--南歌子 云鬓裁新绿,霞衣曳晓红。待歌凝立翠筵中,一朵彩云何事下巫峰。

趁拍鸾飞镜,回身燕□空。莫翻红袖过帘栊,怕被杨花勾引嫁东风。

刘季孙-- 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说与旁人浑不解,杖藜携酒看芝山。

刘禹锡--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柳永--玉蝴蝶 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目送秋光。

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萍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遗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

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

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陆游-- 桐阴清润雨余天,檐铎摇风破书眠。

梦到画堂人不见,一双轻燕蹴筝弦。 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 茅檐人静,篷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独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毛文锡--更漏子 春叶阑,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人不见,梦难凭,红纱一点灯。

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结。宵雾散,晓霞辉,梁间双燕飞。

欧阳修--临江仙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

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

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畔有堕钗横。

钱起-- 燕赵悲歌士,相逢剧孟家 秦观--满庭芳 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

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沈佺期--古意 卢家**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玷催十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诗经--北山 或燕。

7关于含“燕”的诗句

诗张继 杂曲歌辞·长相思 辽阳望河县,白首无由见。

海上珊瑚枝,年年寄春燕。 白居易 杂曲歌辞·闺怨词 朝憎莺百啭,夜妒燕双栖。

不惯经春别,谁知到晓啼。 虞世南 初晴应教 初日明燕馆,新溜满梁池。

归云半入岭,残滴尚悬枝。 萧德言 咏舞 低身锵玉佩,举袖拂罗衣。

对檐疑燕起,映雪似花飞。 宋之问 燕巢军幕 非关怜翠幕,不是厌朱楼。

故来呈燕颔,报道欲封侯。 苏颋 山驿闲卧即事 息燕归檐静,飞花落院闲。

不愁愁自著,谁道忆乡关。 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刘长卿 平蕃曲三首 绝漠大军还,平沙独戍闲。

空留一片石,万古在燕山。 李白 邹衍谷 燕谷无暖气,穷岩闭严阴。

邹子一吹律,能回天地心。 韦应物 沣上醉题寄涤武 芳园知夕燕,西郊已独还。

谁言不同赏,俱是醉花间。 杜甫 绝句二首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钱起 江行无题一百首(一作钱珝诗) 秋云久无雨,江燕社犹飞。

却笑舟中客,今年未得归。 钱起 逢侠者 燕赵悲歌士,相逢剧孟家。

寸心言不尽,前路日将斜。 张继 长相思 辽阳望河县,白首无由见。

海上珊瑚枝,年年寄春燕。 顾况 山春洞 引烛踏仙泥,时时乱乳燕。

不知何道士,手把灵书卷。 卢纶 和张仆射塞下曲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李商隐 水斋 多病欣依有道邦,南塘宴起想秋江。

卷帘飞燕还拂水,开户暗虫犹打窗。更阅前题已披卷,仍斟昨夜未开缸。

谁人为报故交道,莫惜鲤鱼时一双。 词范仲淹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柳永 黄莺儿 园林晴昼春谁主。

暖律潜催,幽谷暄和,黄鹂翩翩,乍迁芳树。观露湿缕金衣,叶映如簧语。

晓来枝上绵蛮,似把芳心、深意低诉。无据。

乍出暖烟来,又趁游蜂去。恣狂踪迹,两两相呼,终朝雾吟风舞。

当上苑柳秾时,别馆花深处。此际海燕偏饶,都把韶光与。

柳永 斗百花 飒飒霜飘鸳瓦,翠幕轻寒微透,长门深锁悄悄,满庭秋色将晚。眼看菊蕊,重阳泪落如珠,长是淹残粉面。

鸾辂音尘远。无险幽恨,寄情空殢纨扇。

应是帝王,当初怪妾辞辇。陡顿今来,宫中第一妖娆,却道昭阳飞燕。

柳永 柳腰轻 英英妙舞腰肢软。章台柳、昭阳燕。

锦衣冠盖,绮堂筵会,是处千金争选。顾香砌、丝管初调,倚轻风、佩环微颤。

乍入霓裳促遍。逞盈盈、渐催檀板。

慢垂霞袖,急趋莲步,进退奇容千变。算何止、倾国倾城,暂回眸、万人肠断。

柳永 两同心 嫩脸修蛾,淡匀轻扫。最爱学、宫体梳妆,偏能做、文人谈笑。

绮筵前、舞燕歌云,别有轻妙。饮散玉炉烟袅。

洞房悄悄。锦帐里、低语偏浓,银烛下、细看俱好。

那人人,昨夜分明,许伊偕老。 柳永 御街行 前时小饮春庭院。

悔放笙歌散。归来中夜酒醺醺,惹起旧愁无限。

虽看坠楼换马,争奈不是鸳鸯伴。朦胧暗想如花面。

欲梦还惊断。和衣拥被不成眠,一枕万回千转。

惟有画梁,新来双燕,彻曙闻长叹。 柳永 西平乐 尽日凭高目,脉脉春情绪。

嘉景清明渐近,时节轻寒乍暖,天气才晴又雨。烟光淡荡,妆点平芜远树。

黯凝伫。台榭好、莺燕语。

正是和风丽日,几许繁红嫩绿,雅称嬉游去。奈阻隔、寻芳伴侣。

秦楼凤吹,楚馆云约,空怅望、在何处。寂寞韶华暗度。

可堪向晚,村落声声杜宇。 柳永 浪淘沙令 有个人人。

飞燕精神。急锵环佩上华裀。

促拍尽随红袖举,风柳腰身。簌簌轻裙。

妙尽尖新。曲终独立敛香尘。

应是西施娇困也,眉黛双颦。 柳永 宣清 残月朦胧,小宴阑珊,归来轻寒凛凛。

背银釭、孤馆乍眠,拥重衾、醉魄犹噤。永漏频传,前欢已去,离愁一枕。

暗寻思、旧追游,神京风物如锦。念掷果朋侪,绝缨宴会,当时曾痛饮。

命舞燕翩翻,歌珠贯串,向玳筵前,尽是神仙流品。至更阑、疏狂转甚。

更相将、凤帏鸳寝。玉钗乱横,任散尽高阳,这欢娱、甚时重恁。

柳永 凤归云 恋帝里,金谷园林,平康巷陌,触处繁华,连日疏狂,未尝轻负,寸心双眼。况佳人、尽天外行云,掌上飞燕。

向玳筵、一一皆妙选。长是因酒沈迷,被花萦绊。

更可惜、淑景亭台,暑天枕簟。霜月夜凉,雪霰朝飞,一岁风光,尽堪随分,俊游清宴。

算浮生事,瞬息光阴,锱铢名宦。正欢笑,试恁暂时分散。

却是恨雨愁云,地遥天远。

古代近臣或后妃可称皇帝为“大家”

古代帝王的称谓,除了称王、称皇帝、称谥号、称庙号、称年号以外,还有一些别称。比如说,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官家”、“至尊”、“大家”等等。近臣或后妃称皇帝为“大家”的做法在古代着作中多有记载。

东汉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在专门介绍汉代皇家礼仪制度的书《独断》中曾写到“天子自谓曰行在所……亲近侍从官称曰‘大家’”。可见至少在汉代,皇帝就已经被亲近侍从称为“大家”了。

唐代史学家李百药撰写的《北齐书・安德王延宗传》中有“大家但在营莫动,以兵马付臣,臣能破之”的记载。此句出自北齐宗室高延宗之口,也就是之前的热播剧《兰陵王》中的“五爷”安德王。作为北齐后主高纬的堂兄弟,他在平阳之战中所向披靡,于危机之时向堂兄提出带兵破敌阵的建议,却没有被后主采纳。

那么,以“大家”称皇帝在唐代是否得到延续呢?《大唐新语》是一部记载唐代历史人物言行故事的书,作者为刘肃,成书于唐代的中兴之王――宪宗时期。《大唐新语・酷忍》记载了武则天对王皇后和萧淑妃施以酷刑的事情。高宗立武则天为后之后,有一次去了囚禁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地方,十分可怜她们的处境。武后得知,将她们两人各打一百杖,截去手,投在酒瓮中,美其名曰“骨醉”,并让宫人把皇帝的诏书念给她们听。恭谨宽厚的王皇后听后说,“希望‘大家’万岁,昭仪长久地承皇上的恩泽,死是我自己的本分”。性格泼辣的萧淑妃则大骂武则天说,“希望我下辈子托生成猫,武氏下当老鼠,我要掐她的喉咙以报今日之仇”,给武后留下了心理阴影。这里王皇后“大家”的称呼透露着她对高宗李治的深深眷恋,也说明在唐高宗时期皇帝仍被称为“大家”。

到了唐代宗也就是唐玄宗之孙李豫登基后,宦官李辅国嚣张跋扈地对皇帝说:“‘大家’只须坐在宫里,事情有我老奴解决就好。”北宋才子欧阳修、宋祁等人修的《新唐书・李辅国传》对此事有记载。明末冯梦龙在他的笔记小说集《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中也有关于“大家”的内容:“大家计必杀儿,愿容儿衣冠就死。”这是杨┰诒凰韭淼玛等所杀之前还以为是父亲隋炀帝要杀自己,希望能穿戴整齐再赴死。清代康熙朝名臣、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他的诗《正月二十九日随驾入侍鹿苑陛辞南归恭纪》中也将皇帝称为“大家”,“云影觚棱曙色开,鸡鸣问寝大家来”,透露出作者与皇帝关系之亲密,也从侧面体现了曹家的一时之盛。

亦可指世家望族

“大家”还指封地的公卿等贵族。《左传・昭五年》中列举了一些人――“箕襄、邢带、叔禽、叔椒、子羽”,说这些人都是“大家”。这时“大家”的涵义是和分封制度联系在一起的,那时候还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时代。后来随着分封制的瓦解,社会形态和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一词又慢慢地被用来指称世家望族、大户人家。清代吴敬梓写的著名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庄濯江听闻以前家有“园亭花木甲于江北”的杜少卿竟然住在南京的河房,吃惊地说,您家是“大家”,“为什么肯搬在这里?”。我们现在形容一个人具有“大家风范”,说某位女子是“大家闺秀”,这里的“大家”也包含了大气、见过大世面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