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能跟我详细说下鲍三娘

游戏攻略08

有谁能跟我详细说下鲍三娘,第1张

有谁能跟我详细说下鲍三娘
导读:鲍三娘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关羽第三子关索的妻子。相传她是鲍家庄鲍员外的小女儿,自小聪明伶俐,深受大家的喜爱。据说关羽一看到这个媳妇就非常喜爱,甚至亲自传授鲍三娘武艺,因此也造就了鲍三娘的文武双全。荆州失守之后鲍三娘就跟随关索一同投奔蜀汉

鲍三娘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关羽第三子关索的妻子。相传她是鲍家庄鲍员外的小女儿,自小聪明伶俐,深受大家的喜爱。据说关羽一看到这个媳妇就非常喜爱,甚至亲自传授鲍三娘武艺,因此也造就了鲍三娘的文武双全。荆州失守之后鲍三娘就跟随关索一同投奔蜀汉,并随诸葛亮征讨南蛮。平定了南蛮之后,夫妻二人就此一直替诸葛亮镇守着南中,他们也的确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行侠仗义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关羽与张飞、刘备是桃园结义兄弟,生有三子:关平、关兴、关索;一女:关凤(孙权曾为子向女求婚,遭关羽拒绝,把来提亲的东吴人都骂走了)。鲍三娘的丈夫就是关羽的三儿子关索。 关索,民间又称花关索,但并不是因为人花心,而是因其师傅姓花。不过,关索确有桃花运,女人缘好。民间认为,关索一生中有4个女人:鲍三娘、王悦、王桃、花鬘,其中王悦和王桃还是一对姐妹花。 关索能与鲍三娘结为夫妻,有一段“英雄救美”的故事。据说,有一日,年轻的关索来到夔州鲍家山地界,发现街头乱哄哄的。原来,一个名叫廉康的山匪头目看上了鲍三娘的美貌,上门求亲。廉康力大无比,也有武功,但却长得很丑,鲍三娘自然看不上他。廉康求亲不成,便欲强抢。关索一听还有这种事情,便拔刀相助,杀了廉康,救出鲍三娘。接下来的事情就很自然了,英雄配美人,美人爱英雄,鲍家把三姑娘许给了关索。 上述一事在《四川通志》有记载的:“鲍氏者,关索之妻也。居夔州之鲍家庄,勇力绝伦,有廉康贼求取,不许。与战,破之。关索往征,不胜遂以城降,同扶汉室焉”。 蜀炎兴元年(公元263年),曹魏将领钟会率15万大军兵攻蜀,蜀军5万将士在今昭化古城东门外的桔柏渡西岸进行阻击。这次阻击战相当惨烈,关索被魏将庞会打落江中淹死,鲍三娘则在土基坝一带与曹军交手,结果也战死了(对于鲍三娘之死,民间有不同的说法,除了战死,还有病死一说)。鲍三娘死后,遗体被运到土基坝对岸的曲回坝安葬,这才有今鲍三娘墓。 《四川通志》(卷四十五)记载:“鲍三娘墓在县北十五里,曲回坝南,白水西岸,巨墓嶷然。昔时土坼,见墓门石砌坚致如城闉之状,内室幽黑屈曲,人无敢入。今已封闭矣。” 鲍三娘墓现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据元坝区地方志办公编《走进昭化》一书介绍,鲍三娘墓为一大型土墓冢,南北长21米,东西长19米,冢南宽14米,冢北宽18米,冢顶高4米,属被盗掘后的残墓。墓前中有“汉将军关索夫人鲍三娘之墓”墓碑,字迹剥落严重,系民国初年所立。1995年元坝区政府复立“鲍三娘墓”石碑一块。 但是地方志上对鲍三娘与关索是如何好上的,亦另有说法,讲是鲍三娘先看中关索,背着父母以身相许,关索这才杀了情敌人廉康的。此即《溪逸志》上所谓:“武康县有廉康屯兵之处,康邑人,奇丑而力大,爪如刀革,肤坚如铁,唯喉三寸软耳。妻鲍三娘美容,时有花关索君,年少美容仪,鲍悦而私之,矢廉康喉而毙”。 后来,关索与鲍三娘屯兵葭萌(昭化古称)治地东北5公里处的今摆宴坝,夫妻守关,筑石城以阻击前来犯蜀的曹魏军队。 鲍三娘墓被盗墓贼光顾过,影响最大的一次在民国初年,“盗墓贼”竟然是法国人,这大概也是一桩盗墓秘闻吧。 这个法国盗墓贼名叫谢阁兰(Victor Segalen,一译“色伽兰”),盗墓时间在1914年。当时,谢阁兰是以考古的名义入川的,这次考古系由法国教育部和考古学院赞助,公开说是考古,其实是来盗抢中国文物的。当时谢阁兰由北京出发,先去了西安,三月份谢阁兰与同伙法占(Cilbert de Voisins)一起,经古蜀道(见上图)入川。 谢阁兰回国后写出了《中国西部考古记》(冯承钧翻译)一书。在书中,谢阁兰记述了当时盗鲍三娘墓的经过—— “其墓已为雨水所冲削,墓之一角陷落,此事籍文亦载之。吾人即于是处发掘,见一窟室,穹顶,顶以画砖筑之。破壁而下,见一大室,长五公尺四十分,宽一公尺九十分。北壁砖壁已一部倒塌,吾人即由是处进入室中。室中空无所有,无棺柩之迹,掘地始得一额骨。” 从谢阁兰所记来看,鲍三娘墓应该早被盗过,谢阁兰不会是第一个。谢阁兰盗墓(如听一点说是考古)应该是个老手,十分有经验,他知道中国古墓室地下,特别是棺材下面一般会埋藏东西,故而“掘地三尺”,不然,也不会发现鲍三娘的一块头骨。 谢阁兰、法占盗掘鲍三娘墓行为,当时曾激起当地村民的强烈反对。据谢阁兰自述:“……发掘中国古墓,为至难至险之事。此次入鲍氏女墓,已烦唇舌。调查之第二日,村长率其全村之人来加以阻止。” 据《广元县文物志》,当时虽然老百姓出来阻止了,但也不知道谢阁兰使了什么手段,他的盗墓行为最终还是得逞了,盗得了鲍三娘额骨、车马砖等一批墓内珍贵文物,装箱运走。其中的部分文物后来在法国公开了,1924年在法国巴黎出版的《中国西行旅行图录集》中,便刊有三张鲍三娘墓的照片:一为掘开墓门时的照片,一为鲍三娘墓墓内室壁上的钱纹、车马画像砖的照片,另一为车马画像砖的速写照片。 谢阁兰对这次西部“考古”很开心,称“结果之满意,实无有逾于此者矣。” 推测,鲍三娘的头骨目前仍应在法国。 有关关索的小说可能以花关索传为最了。这部著作据说是“说唱”形式的诗话,具体没有听过,不知道好不好听。内容据说是讲刘关张三人结义图谋天下,为了断绝祸患,互相斩杀对方的亲人,有孕在身的关羽夫人,偶然躲过劫难。生下来的孩子就是关索,长大后成为蜀汉大将,和他演对手戏的女主角就是演义里提到过的鲍家庄出身的鲍三娘。但是二人不是什么逃难养病认识的,是打成夫妇的。孙权向曹操进贡一件珍物---南海赤龙鳞甲,关索想抢来做铠甲,这时候有人向他推荐了鲍三娘。鲍三娘有个誓言:谁胜得了她,她就嫁给谁。关索当仁不让的一场大战击败了她,她也对年少俊俏的关索倾心,遂结良缘。另外还有盗贼王令公的两个女儿:王桃,王悦也是因为打不过关索而嫁给他的。这一类型的婚姻在其他小说评书里也不少见,就像荡寇志,说唐等等。这些小说里,女人始终是男人的附属品,多为今人所诟病。相对来说,鲍三娘这个角色比较独立,有自己的思想。曾经在一个网站上看到一点介绍,据说她本来就是民间“代代相传”的传奇人物,还有被认为是她的墓穴实际存在,不知道具体在那里哈。民间传说中的三娘是鲍家庄园外的三女儿,一大堆官家子弟追求的对象,可是她一概不理等着自己理想的丈夫出现。直到有一天一个山贼逼上门来抢亲,牵出她的人生最重要转折。那个山贼叫廉康,花关索传里是关索的敌人,在这里却因为不到50合就败给三娘,引起关索注意并前来挑战,把三娘打落马下结为连理,共赴成都,后守关战死。另外,刚在别处看见一个版本:京剧龙凤巾(别名[化外奇缘])里,孟获有个女儿叫花鬘。诸葛南征时和关索对战,爱上了关索,和成为俘虏的关索私定终身。其后被蜀军生擒用来交换关索,估计是她故意以此来救关索的吧。这个多半是演绎演义中祝融换张嶷,马忠那段吧。后来孟获降伏,遂正式嫁给关索。 够详细了吧

屈原(前339?~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生平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全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 岳飞父岳和,母姚氏,世代务农。岳飞青少年时先后向周同、陈广学习射箭、枪技,成为全县武艺最高强的人,但因家境贫困,后到相州(今安阳),“为韩魏公(琦)家庄客,耕种为生”。宣和四年(1122)初,岳飞初次从军。同年十月,在北宋攻辽战争中,曾到达辽燕京(今北京)城下,见到高大的城墙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误认为这是金初起时的著名战略要地黄龙府(今吉林农安)。这也可能是当时不少人共有的误解,以至于十多年后已是大将的岳飞,还对部属说过“直到黄龙府,当与诸君痛饮”的豪言壮语。宋军攻辽战败退军,适值父亲岳和病死,岳飞随即回到家乡守丧。靖康元年(1126)冬,又到相州应募从军为刘浩部属。同年十二月,康王赵构在相州建立大元帅府,刘浩所部成为大元帅府最早的基本部队之一。次年五月,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此后不久,作为小军官的岳飞,奏请宋高宗回都城开封领导抗金战争,以越职上奏罪名而被夺军职。建炎元年(1127)六月,张所任河北招抚使,置司北京(今河北大名东)。七月,张所离开“行在”南京赴任。但直到八月中旬末,张所“今留京师,以招集将佐,故尚未行”至北京,岳飞投张所部下从军。张所“一见,与臣(岳飞)言两河、燕、云利害,适偶契合。臣自白身借补修武郎、合门宣赞舍人,充中军统领,寻又升统制”。岳飞隶属于都统制王彦。九月,王彦所部攻占新乡(今属河南)县城,但随即遭金军围攻,王彦兵溃突围后,组织义军(八字军)抗金(参见八字军抗金起义)。岳飞则率所部独立行动,后虽向王彦谢罪,但未再被接纳。岳飞遂投东京留守宗泽,由于岳飞曾擅自脱离主将王彦管辖,“犯法将刑,泽一见奇之,曰:此将材也。会金人攻汜水,泽以五百骑授飞,使立功赎罪。飞大败金而还,遂升飞为统制,飞由是知名”。建炎二年六月,宗泽病死,杜充继任东京留守,岳飞成为杜充的部属,在胙城(今延津东北)、汜水关等地战胜金兵;又先后在开封、陈州(今淮阳)等地,击败王善、曾成、孔彦舟等部。建炎三年,以功屡升“授真刺史”,成为中级武官。六月,岳飞随杜充到达建康(今江苏南京),杜充任右相兼江淮宣抚使守建康。十二月,金军于马家渡(今南京西南)渡江南下,杜充派都统制陈淬率统制岳飞等将士2万抗击金军,以王■领兵1万余人策应。陈淬、岳飞与金军激战十余合,直战到天黑胜负未分,王■首先率部逃跑,宋军遂即溃散,都统制陈淬战死,岳飞率部退屯钟山(今南京城东紫金山)。这是岳飞,也是南宋军队首次正面与完颜宗弼(兀术)统率的金军主力作战。此战为“建炎三大战”的首次重大战役。虽然由于主要将领王■在胜负未分之际率军先逃,导致整个战役的失败,但在宋金战争史具有独特的意义,那就是宋军终于敢与金军主力正面作战,因为“建炎、绍兴初,诸将未尝敢与虏(金军)战也”。除此次建康之战及次年的白原、富平两次战役外,“其它率望风奔溃,盖未尝接战也”。金军占领建康,岳飞率部退至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境内,又转移至宜兴,宜兴成为岳飞所部此后一段时间的根据地。建炎四年五月,金军渡江北撤,岳飞邀击后撤的金军于静安镇(今江苏南京西北)渡口,前建康府通判钱需也率乡兵从侧面袭击金军,金军大败,岳飞、钱需收复建康城。岳飞后率部回宜兴,不久即归属张俊节制。此时,南宋“假(借)权宜以收群盗”,设置镇抚使。“上供财赋权免三年,余听帅臣(镇抚使)移用,更不从朝廷应副,军兴听从便宜。……许以能捍御外寇(金军),显立大功,特与世袭”。在金军接战的江淮、江汉地区普遍设置镇抚使,这是利用“群盗”守土抗金的地方军区。在南宋又将实力较小的地方军政长官也改任为镇抚使时,张俊没有将岳飞所部归并入神武右军,而是推荐岳飞出任通泰镇抚使兼泰州知州。岳飞率部赴泰州,奉命出援楚州时,于承州(今高邮)击败金军,但大将张俊、刘光世并不出兵,势单力薄的岳飞只得退守泰州。十一月,又渡江退往江阴后,奉命防江。十二月,岳飞受命从张俊讨伐李成。绍兴元年(1131),李成在岳飞等军追击下归附伪齐。张用也在岳飞招降后,向张俊投降。此次平寇,岳飞战功第一;七月,岳飞改任神武右副军统制,所部也由杂牌军成为南宋朝廷直系军的一部分,但岳飞的地位尚低,当时东南大将号称“刘(光世)、韩(世忠)、张(俊)、辛(企忠)”。同年十二月,神武副军都统制辛企忠罢职,由岳飞取代辛企忠,时年29岁的岳飞开始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绍兴二年,岳飞任权知潭州兼权荆湖东路安抚使、马步军总管,讨伐曹成。曹成在岳飞所部追击下向韩世忠投降。七月,岳飞奉命移屯江州(今江西九江),其时刘光世、韩世忠所部各有4万人,张俊有3万人,岳飞所部也已达二万三四千人,成为南宋第四支重要军事力量。 绍兴三年,岳飞镇压了吉州(今吉安)、虔州(今赣州)地区的农民起义军。八月,岳飞在行在临安(今浙江杭州)朝见宋高宗时受到奖励,随后任江西沿江制置使,置司江州。九月下旬中,岳飞被任为江南西路、舒(今安徽潜山)、蕲(今湖北蕲春东北)州制置使,成为与鄂州王■、池州刘光世、镇江韩世忠,共同负责长江中下游的四支主力部队之一。原神武后军的长官巨师古因不伏韩世忠的节制,于绍兴三年六月被除名、编管广州后,部属被拨隶其他将领。同月,岳飞所部由神武副军升改为神武后军。绍兴四年五月,因金与伪齐南犯,岳飞兼任黄州、复(今天门)州、汉阳军、德安府(今安陆)制置使,随即收复被伪齐占领的郢州(今钟祥)、襄阳(今襄樊襄阳区)、唐州(今河南唐河)(参见岳飞收复襄阳六郡之战);六月,部将牛皋攻克随州(今属湖北);七月,部将张宪、董先等又攻克邓州(今属河南),南宋后以新收复地区设置襄阳府路。岳飞以功建节,升为清远军节度使,时年32岁。同时改任湖北路、荆(今江陵)、襄、潭州制置使。同年九月,金和伪齐联军大举南下,直扑两淮,十二月,进攻庐州时,高宗诏令岳飞驰援,岳飞派部将张宪、牛皋率兵2000进援庐州,敌军战败奔溃。绍兴五年二月,岳飞升领镇宁军、崇信军两镇节度使,声望地位已与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老将相近。岳飞的神武后军长官官衔也由统制升为都统制,并被任命为荆湖南北、襄阳府路制置使,镇压杨么起义军成为主要任务(参见钟相、杨幺起义)。岳飞率部于五月下旬初进抵鼎州(今湖南常德),对杨么起义军采取剿抚两手政策,杨么部将黄佐首先率部出降,被岳飞派回湖中招降和攻击起义军。黄佐击破周伦水寨,取得了进剿起义军的首次胜仗。右相兼都督诸军事张浚前来湖湘督战,五月末,张浚接到诏令要回朝布置防备金、伪齐南犯。张浚即把岳飞召到潭州,要他作暂停进攻或长期围困起义军的打算,而岳飞“请除来往三程,以八日之内,俘诸囚于都督之庭”。六月初,岳飞派任士安进攻杨钦大寨,自率大军遂接应,杨钦战败投降。六月中旬初,岳飞又攻破杨么起义军基地夏诚大寨,杨么战败投水自杀,夏诚被俘,终于如期镇压了杨么起义(参见洞庭湖之战)。岳飞以功加检校少保、进封开国公。岳飞的部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数万原起义军成为岳飞的战士,几支官军也归并为岳飞的部属。十二月初一日,岳飞升为招讨使。次日,南宋进行军事改制,废神武军号改称行营护军,不设都统制,由宣抚使、招讨使直接指挥。岳飞所部改称后护军,中军统制王贵兼提举一行事务,前军统制张宪兼同提举一行事务,需要时可以代替岳飞指挥部队作战。南宋这次将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吴玠所统辖的五支最主要的部队,统编为行营五护军,成为朝廷主力军,分布在宋金战争的全线,改变了南宋初年的无序状态,岳飞所部扼守长江中流及汉水流域,成为金军、伪齐军南犯时难于逾越的钢铁长城。绍兴六年三月,右相兼都督诸军事张浚部置抗金事宜,在长江中下流采取进攻的态势,岳飞升任湖北、京西宣抚副使(不设宣抚使,宣抚副使即是长官),置司襄阳。岳飞在行营五护军统帅中不仅是最年轻、资历最浅、最晚建节的高级将领,也是最后一个升任宣抚副使,但已确立了岳飞作为“中兴四将”之一及在南宋诸将中的应有地位。同年夏秋,岳飞军长驱进入伪齐统治区,部将牛皋攻占镇汝军(当是今河南鲁山),王贵攻占卢氏(今属河南)、虢略(今灵宝)、朱阳(今灵宝西南)、栾川(今属河南)等县,又西进攻占商州(今属陕西)、商洛(今丹凤西北)、洛南(今属陕西)等地,杨再兴攻占长水县(今河南洛宁西南),虽由于军粮供应困难而退军,但沉重地打击了伪齐的统治。面对南宋进攻态势,伪齐在谋求与金联军侵宋遭金拒绝后,自行发兵侵宋,主要矛头仍然直指两淮,并让部分士兵穿着金军服装,制造伪齐与金朝联合侵宋的假相。然而热中于派系斗争,致力于扶植二程理学、打击王安石新学的左相赵鼎,惊慌失措,不与在前方的右相张浚商议,急忙命令诸将退而守江,并调遣岳飞移屯江州进行防守,岳飞不顾眼病加重两眼昏花的情况,急忙抽调部队东下。南侵的伪齐军主力于藕塘(今定远东南)被宋军打得大败,两淮伪齐军随即全线败退。但伪齐乘岳飞抽调兵力东下,江汉地区防守力量削弱的情况下,伪齐与金朝集中兵力,攻击此前不久被岳飞部将收复的商州、虢州以及邓州、唐州、信阳军等地,各地守军奋力抗击。十一月中旬,岳飞回到鄂州后立即渡江北上,部将牛皋、王贵、董先等先后击败伪齐军,并攻至蔡州(今河南汝南)城下,由于所带军粮不多,难于持久攻城,遂自蔡州主动退兵返回防区。 绍兴七年二月,岳飞的武阶官升为最高的太尉,职衔也升为宣抚使。三月,刘光世被罢兵权,宋高宗原已诏令将刘光世所部划归岳飞统辖,但既遭到新任枢密使秦桧的反对,宰相兼都督的张浚又想将刘光世所部收归都督府,任命刘光世的部将王德为左护军都统制、郦琼为副都统制。由于王德位微望轻不足以居郦琼之上,同年七月,郦琼裹胁4万人投降伪齐。由于宰相张浚处置失当,不仅使岳飞扩充军队以加强抗金实力的愿望落空,也造成了南宋最大的一次兵变事件。绍兴七年(金熙宗天会十五年,1137)十一月,金废伪齐。绍兴八年(金天眷元年,1138),南宋与金首次议和。绍兴九年(金天眷二年,1139)三月,金将原伪齐辖区划归南宋。岳飞虽持反对态度,在上表中称:“唾手燕云,正欲复仇而报国;誓心天地,当令稽首以称藩。”宰相(独相)秦桧“见之切齿”。但岳飞依旧因议和而援例升官,升开府仪同三司为使相。这年夏季的一天一阵骤雨之后,岳飞在鄂州衙署凭栏远眺,但见滔滔大江滚滚东流,心潮汹涌澎湃,不胜感慨,前些时他上表反对议和时的心情,此时更为激烈,发为心声,高声吟唱了后来成为千古绝唱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绍兴十年(金天眷三年,1140)五月,金毁约犯宋,面对金军的全面进攻,宋高宗被迫抗金。六月初的顺昌(今安徽阜阳)保卫战,刘锜击败金军主帅宗弼的精锐部队,遏制了金军南犯的矛头。岳飞此时已官进少保、职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当顺昌形势严峻时,岳飞奉诏进援,岳飞曾派张宪、姚政率部赶往顺昌。当宋高宗被迫应战时,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帅虽都加了河南北诸路招讨使,但实际只要求诸军抵挡而非进攻。所以,随即派遣官员以计议军事的身份分别前往三大帅处,传达宋高宗的意图。当前往岳飞处的计议军事李若虚,带着宋高宗的“御札”赶到湖北、京西宣抚司所在地鄂州时,岳飞早已依照既定计划率部北伐中原,李若虚追到德安府(今安陆)才见到岳飞,除了转交宋高宗的“御札”外,还告诉岳飞“兵不可轻动,宜班师。飞不从。是时诸军皆已进发,若虚曰:‘面得上(高宗)旨,不可轻动,既已进发,若见不可进,则当以诏还。矫诏之罪,若虚当任之。’飞许诺,遂进兵”。岳飞开始了空前的,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北伐的军事行动。六月间,救援顺昌的张宪、姚政,由于刘锜已打败金军,张宪、姚政即转向西北攻取蔡州,西路的牛皋攻取鲁山(今属河南)。闰六月间,张宪、傅选等打败金军韩常后收复颍昌(今许昌),张宪又与牛皋等打败从开封来援的金军并收复陈州(今淮阳),金军企图重新夺取颍昌,又被驻守部队董先、姚政等击败,郝晸又收复郑州,姚政也收复中牟(今属河南),前锋距离金军指挥中心只有几十里。七月初,郝晸在忠义军李兴等配合下,收复宋西京洛阳。正当前线不断取得胜利之时,金军侦察到岳飞的指挥部郾城(今属河南)只有少量骑兵驻守,金军主帅宗弼(兀术)亲率精锐骑兵15万,自开封奔袭郾城,企图一举消灭岳飞的指挥中心。经过一场恶战,倚以屡胜宋军的拐子马(侧翼骑兵)、铁浮图(铁塔兵,指重装骑兵),都被打得大败,金军终于不支而退。但宗弼仍不断企图进攻郾城,岳飞亲自率军出战,杀败金军(参见郾城之战)。小商桥(郾城北)之战,杨再兴、杨兰、高林等以少敌众,英勇战死,张宪率援军赶至,再次大败金军。宗弼又改而攻击颍昌以切断岳飞与前方部队的联系,经过大半天的恶战,也被守城的将士打得大败。还可能有一支小部队一直进到离开封45里的朱仙镇(今开封西南)一带,并打败了金兵。此次岳飞北伐中原,金军遭到沉重打击。“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是金军对岳飞部队的高度评价。正当岳飞大获全胜,宋朝原首都开封收复在即,宋高宗、秦桧不仅不支持岳飞的抗金战争,恰恰相反,而是要岳飞措置班师。此时张俊、韩世忠、杨沂中、刘锜等军已先奉诏退兵,岳飞如果不退兵,将面临单独抗击全部金军的险恶形势,岳飞只得也退兵。绍兴十一年(1141)二月,金军再次渡淮南犯,在岳飞奉诏进援还未到达的情况下,宋金“柘槔之战”,杨存中、刘锜大败金军。杨沂中、王德随后虽因轻敌在濠州遭金军伏击而败,但金军毕竟还是渡淮北撤,说明只就抵抗金军的南犯而言,依靠刘锜、杨沂中、王德等将领也已足以应付。四月,借口柘皋之捷,论功行赏,三大将被收兵权,同时罢宣抚使,韩世忠、张俊升任枢密使,岳飞升任枢密副使。而更大的阴谋是,秦桧对坚持抗金最力的韩世忠、岳飞进行陷害。秦桧首先将矛头指向韩世忠。胡纺首先向秦桧秘告,韩世忠亲校耿著企图鼓动兵变,以迎韩世忠回楚州重掌军权。秦桧立即逮捕耿著并严刑拷打,阴谋以此陷害韩世忠。岳飞和张俊奉命前往楚州按阅韩世忠军马时,岳飞得知耿著的冤狱并随即写信告诉韩世忠,由于得到宋高宗的庇护,终于使秦桧陷害韩世忠的阴谋落空。岳飞又反对剥夺刘锜的兵权,更加深了秦桧对岳飞的仇恨。当金朝表示和谈的意图时,岳飞仍不顾安危上奏反对求和,秦桧在加快求和的过程中,也加快了迫害岳飞的步伐。同年八月,岳飞已感到形势的险恶,自请免职,随即被罢去枢密副使,但并没有能延缓秦桧陷害岳飞的步伐。九月,一起类似陷害韩世忠的阴谋终于发生,秦桧党羽指使岳飞部将王俊,向都统制王贵“告副都统张宪谋据襄阳为变,……冀朝廷还岳飞复掌兵”。王贵立即向枢密使张俊报告,张宪随即被逮捕,后又诬陷“张宪供通为收岳飞处文字后谋反”。岳飞及子岳云即被投入大理寺狱审讯,秦桧决心杀岳飞以警告所有敢于反对求和者。金军主帅宗弼在给秦桧的信中指出:“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这既可能实有其事,也有可能是秦桧编造,借以促使宋高宗下杀岳飞的决心。秦桧派御史中丞何铸审讯岳飞,岳飞脱衣露出少年时母亲姚太夫人刺写在背上的“尽忠报国”,“铸察其冤,白之桧,桧不悦,曰:此上意也”。秦桧见何铸不治岳飞谋反罪,就改派万俟■审讯岳飞。十二月,岳飞终于被定为谋叛罪。已经退闲的“韩世忠不能平,以问秦桧,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怫然曰:‘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乎?’”一代英豪岳飞,终于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赐死于大理寺狱,时年39岁;子岳云、部将张宪被处死刑,家产籍没,家属都被发配往广南、福建路居住。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月,在金帝完颜亮南犯的形势下,才将“岳飞、张宪子孙家属,令见管州并放令逐便”。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后,追复了岳飞少保、两镇节度使、开国公等官衔、爵位;岳飞的夫人李氏、岳云的夫人巩氏追复封号,岳云、岳雷、岳霖追复官衔,岳震、岳霭(后改霆)及岳云、岳雷之子也补授官;岳飞又依礼改葬,岳云祔葬,岳飞的冤狱终于得到昭雪。岳飞于淳熙五年(1178)被追谥为武穆,嘉泰四年(1204)追封鄂王,宝庆元年(1225)又追谥为忠武,此前还追赠为太师。著作有后人所编《岳忠武王文集》。

关羽其人,在《三国志》和各种典籍的记载中,都没有关于他身世的详细记载。既没有关

于他长辈和妻室的记载,对他的几个儿子以及他本人的生辰等也均语焉不详。只是在《三

国志》《关羽传》中说了一句:“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就没有交代了

。而有关他那个在《三国演义》中被频频提到的儿子、蜀汉大将关平,也只在说关羽死的

时候这么记了一笔:“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裴注《蜀记》又曰:“权遣

将军击羽,获羽及子平”,便再没有说什么,连关平的表字是什么都不知道。关羽其他的

后代和家属,在《三国志》他的本传中关羽死后说道:“……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

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

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裴注《蜀记》曰:“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

破,尽灭关氏家。”看这些资料可以知道:关羽,本字长生,河东解人,有子关平、关兴

。关平和关羽一起在荆州被杀。关羽次子关兴早卒,而关兴的嫡子关统无后,所以在关统

死后便由关兴的庶子关彝继承了关羽的爵号。而关氏家族在成都的人口被魏将庞德的儿子

庞会随邓艾入蜀后全数杀死。大约我们可以知道的基本上就是这些了。

关羽的身世,一直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才有了个比较明确的答案。康熙戊午,解州守王朱

旦在浚修古井的时候,发掘出关羽的墓砖。上面刻有关羽祖、父两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

,资料比较详细,还略有提到关羽的家庭状况。他因此写了《关侯租墓碑记》。据墓砖上

文字记载,关氏家其实是个文人世家。关羽祖父叫关审,字问之。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

,居住在解州常平村宝池里。记载说他“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于

桓帝永寿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上结庐守

丧三年,除丧,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羽长成后娶胡氏为妇,灵帝光

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平。后钱塘人冯景山又据此作了《汉寿亭侯祖系记》。

按照这些资料看,民间习俗以五月十三为关羽的生辰去关庙祭祀关羽以及在家供奉,实在

是个误传,五月十三日当是关羽子关平的生辰。墓砖的发现还让我们证实了关平的确是关

羽的亲生子,而并非是象《三国演义》和一直以来民间传说中所说的那样,只是他的养子

。同时,从墓砖上的记载还可以知道,《三国志》裴注中所引的:“江表传曰:羽好左氏

传,讽诵略皆上口”一说,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关羽祖父关审就用《易》和《春秋》来教

子,所以关羽对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应该是秉承家学所致。

至于那个关索,我们可以从前面的史料上知道并无一点关于这个人的记载。江苏南通曾经

在七十年代出土了明成化(1465—1487)年间刊刻的《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出身传等

四种》,其中的《花关索出身传》一开篇就写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一见如故,“在青

口桃源洞”“姜子牙庙王”之前“对天设誓”,以后打算干一番大事业。刘备对关、张二

人说,“我独自一身,你二人有老小挂心,恐有回心”,关公道:“我坏了老小,共哥哥

同去。”张飞道:“你怎下得手杀自家小?哥哥杀了我家老小,我杀了哥哥底老小。”刘

备道:“也说得是。”于是关、张二人约定互相杀光对方的家属。张飞跑到关羽老家蒲州

解县,杀死了关家大小十口,只是因为不忍心才带走了已经长大了的关羽长子关平、放走

了已经有身孕的关羽的妻子胡金定,后来生下小英雄关索。关羽杀了张飞的全家。办完这

些事后:“将身回到桃源镇,弟兄三个便登呈(程)。前往兴刘山一座,替天行道作将军

”。再后来的情节是说关索长大后到荆州找到关羽要认父归宗,关羽不认,关索大怒便翻

了脸威胁父亲说如果不依他,他就要投奔曹操,起刀兵来捉拿关羽等五虎上将等等……。

而在水浒中有叫病关索的诨号,云南还有地名叫关索岭的,并有祭祀他的祠庙,可见这个

关索在民间传说中是颇有影响的,但是许多学者认为,民间流传所谓"花关索"的故事,并

没有历史根据,也有人认为“索”和“平”字的古篆写法差不多,关索可能就是关平,可

关平一生从未到过云南,所以这种说法也不可信,因此一般史学界公认的结论是,这个纯

粹是个传说,历史上并无关索其人。看以上资料,应该说目前我们只能承认这个结论是正

确的。不过有一点是对的,就是关羽的夫人是胡氏。

鲍三娘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虽均未被提及,但在 《四川通史》、《溪逸志》、《夔州志》、《花关索传》等民间地方史和传说中却多有记载。《四川通志》载:“鲍氏者,关索之妻也。居夔州之鲍家庄,勇力绝伦,有廉康贼求取,不许。与战,破之。关索往征,不胜遂以城降,同扶汉室焉”。据《溪逸志》记载:“武康县有廉康屯兵之处,康邑人,奇丑而力大,爪如刀革,肤坚如铁,唯喉三寸软耳。妻鲍三娘美容,时有花关索君,年少美容仪,鲍悦而私之,矢廉康喉而毙”。

《四川通志》(卷四十五)记载:“鲍三娘墓在县北十五里,曲回坝南,白水西岸,巨墓嶷然。昔时土坼,见墓门石砌坚致如城闉之状,内室幽黑屈曲,人无敢入。今已封闭矣。”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关索随兄关兴北征,鲍三娘请缨急切,诸葛亮准其随夫出征到汉寿(昭化),一是确保汉中到蜀地的运输畅通,二则镇守葭萌北拒曹兵。

炎兴元年(公元263年),钟会率十五万大军兵分三路进攻蜀 地,汉寿是曹军重点进攻的地方,面对来势汹汹的曹军和敌众我寡的形势,蜀军五万将士在桔柏渡西岸奋勇抵抗。交战中,关索被庞会打下江去,溺水身亡。这时鲍三娘在土基坝也正与曹军浴血厮杀,尽管三娘异常勇猛,但面对众敌也难以抗御。虽姜维、廖化领军前来救援,却未能成功。鲍三娘一腔热血洒在了汉水之滨,鲍三娘为蜀汉战死疆场(也有说鲍三娘病死于汉寿),她为三国时期为数不多的巾帼英雄。鲍三娘死后被安葬在土基坝对岸的曲回坝。

鲍三娘墓在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古城北5公里外,有一座中型土墓——鲍三娘墓冢(传为关索之妻),南北长21米,东西长19米,冢顶高为4米,是被盗后的残墓,墓碑残存,字迹依稀可辨,为“汉将军索妻鲍夫人之墓”。,现为一不规则的圆形土冢。东西宽十九米,南端宽十五米,北头宽十八米,高四点三米。墓前中有“汉将军关索夫人鲍三娘之墓”的石碑属民国初年所立。此碑之前有一块“关三娘墓”字样的明碑,由于字迹剥落而被弃。

据说,鲍三娘墓原本有两座附墓,三墓有一定距离相间,有说三墓成一条直线,有说成三角形状。墓与墓之间用汉砖砌有通 道,一座叫上马房或梳妆台,用于埋葬鲍三娘衣冠梳妆用品,另一座叫石马坪,埋葬的是鲍三娘心爱的战马——雪花驹。鲍三娘墓前曾建有一关帝庙,现已被毁。

鲍三娘墓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鲍三娘墓被盗墓贼光顾过,影响最大的一次在民国初年,“盗墓贼”竟然是法国人,这大概也是一桩盗墓秘闻吧。

1914年,法国人色伽兰谢阁兰(Sega—Len[Victor Segalen])借考古之名,对鲍三娘进行了扫荡性盗窃。据老人讲,文物装有数箱,就连鲍三娘的骨头也被带去法国,尚存放在法国博物馆内。其具体详情在色伽兰所著的《中国西部考古记》中有较为详细的叙述。

色伽兰回国后写出了《中国西部考古记》(冯承钧翻译)一书。在书中,色伽兰记述了当时盗鲍三娘墓的经过——

“其墓已为雨水所冲削,墓之一角陷落,此事籍文亦载之。吾人即于是处发掘,见一窟室,穹顶,顶以画砖筑之。破壁而下,见一大室,长五公尺四十分,宽一公尺九十分。北壁砖壁已一部倒塌,吾人即由是处进入室中。室中空无所有,无棺柩之迹,掘地始得一额骨。”

从色伽兰所记来看,鲍三娘墓应该早被盗过,色伽兰不会是第一个。色伽兰盗墓(好听一点说是考古)应该是个老手,十分有经验,他知道中国古墓室地下,特别是棺材下面一般会埋藏东西,故而“掘地三尺”,不然,也不会发现鲍三娘的一块头骨。

色伽兰、法占盗掘鲍三娘墓行为,当时曾激起当地村民的强烈反对。据谢阁兰自述:“……发掘中国古墓,为至难至险之事。此次入鲍氏女墓,已烦唇舌。调查之第二日,村长率其全村之人来加以阻止。”

据《广元县文物志》,当时虽然老百姓出来阻止了,但也不知道色伽兰使了什么手段,他的盗墓行为最终还是得逞了,盗得了鲍三娘额骨、车马砖等一批墓内珍贵文物,装箱运走。其中的部分文物后来在法国公开了,1924年在法国巴黎出版的《中国西行旅行图录集》中,便刊有三张鲍三娘墓的照片:一为掘开墓门时的照片,一为鲍三娘墓墓内室壁上的钱纹、车马画像砖的照片,另一为车马画像砖的速写照片。

色伽兰对这次西部“考古”很开心,称“结果之满意,实无有逾于此者矣。”

推测,鲍三娘的头骨仍应在法国。

在演义里对张辽的描述并不多,以下多是史书中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三国历史上,优秀将星犹如天上璀璨的星星一样多,这其中,一个脾气刚烈,果敢,勇猛的,甚至上演了神话般胜利的一位将军犹为显眼,他就是张辽。

张辽本姓聂,是西汉聂壹之后,马邑之变后,聂家人怕匈奴报复,隐姓埋名改姓张。由于久居汉朝与匈奴杂交之地,加之祖上与匈奴有旧怨,所以估计张辽从小习武,不但练出一身好本领,也磨练了他那坚韧的性格。

张辽很小的时候就出名了,年少时即被当地选为郡吏。后来丁原听说了张辽武力过人,就收为随从,并带他一起进京。从此就开始了张辽武勇的一生。

张辽一辈子都在打仗,不仅勇猛刚烈,而且智谋过人,最难得的是处乱不惊,是三国里非常具备大将风度的一位。

张辽累计的战功:

张辽所经历的诸多战事,几乎个个经典,以下摘录几个:

张辽跟随丁原进京后,即被丁原安排去河北募兵,带了1000多人回来,还没走到,丁原就被董卓,于是,先归董卓,后归吕布,吕布兵败后归降了曹操。时年张辽28岁。

建安六年张辽与夏侯渊同围昌豨于东海,历经数月,粮秣将尽,勇猛的夏侯都支持不住了,打算退军,此时张辽说,对方有投降的可能,我愿意去孤身说服敌人。于是张辽只身一人上了三公山,进昌豨家登堂拜见,昌豨认为张辽愿意冒此大险,足以显示真诚,于是率部投降。虽然此事受到了曹操的责备:孤身冒险非大将所为。但能看出张辽的勇气和胆略,三国中,敢独身一人阵前说服敌人,恐怕只有张辽一个。从这里看,张辽的口才也是不错的,绝对不是一介莽夫。这里需要点明的是昌豨本是泰山一带土匪,当初与藏霸等一起归顺吕布,吕布被曹操灭掉之后,就随即归降了曹操,官渡之战时,乘机造反做乱。象这样一反而反的无信之徒,孤身劝降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与良好的口才。昌豨最大顾虑就是怕曹军不相信他投降,而张辽孤身上山,登堂拜见他家人,彻底打消了他的疑虑。以曹操之智,听说这件事后都觉得张辽太过冒险。但从此可以看出张辽过人的胆魄和敏锐的判断。对了,还需要多说一句的是,昌豨这个人与于禁是朋友,投降后,自做聪明的跑到于禁那里当俘虏,结果,于禁为了表示自己不会徇私,在没禀报曹操的情况下私自斩了昌豨。可怜的昌豨

官渡及袁谭、袁尚战事:官渡与关羽为先锋,斩杀了颜良,官渡后,被派遣收复鲁国等县,然后在黎阳大败袁绍,攻邺城,其中张辽与乐进先是攻陷阴安,张辽此时再次施展口才,招降缘山土匪及黑山土匪孙轻等。然后再去攻击袁谭,打败袁谭后,张辽再次转战海滨,大破公孙度设置的营州刺史柳毅。此时,张辽已经累计战功,迁为荡寇将军。这里需要指明的是张辽凯旋时曹操亲自出迎张辽,更与辽共载一车,引为恩宠。此后,曹操采纳郭嘉之计,暂时放弃攻打河北,班师回许。

还需要指明一点是,张辽在平定东莱之乱时,在军队缺乏粮食的情况下,大获全胜,并斩杀作乱的首领陈兰、梅成。

建安八年,曹操打算讨伐刘表,张辽被派往江南,平定江夏诸县,被封为都亭侯。此时,袁绍儿子内乱,袁谭这个猪头派遣辛毗乞降请救,曹操于是停止征伐刘表,回师再上河北。于是,开始了惊险的乌丸征伐战。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明的一点,曹操在远征乌丸三郡之前,张辽曾经劝阻说“今公远征塞北,若刘表遣刘备袭许,据之以号令四方,公之势去矣。”而事实上,在曹操去柳城的时候,刘备的确向刘表提出了袭击许都的计划。但郭嘉执意劝说曹操,刘表不会信任刘备,要曹操务必追杀袁尚。于是曹操大军深入塞外,那一仗胜的惊险无比。归来后,曹操第一件事就是给张辽奖赏。大家都知道的曹操惊叹乌丸之役惊险,并说“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要感谢的那个劝谏人,就是张辽。

接下来说这惊险的柳城遭遇战-----当时发大水,海边不能走,曹军于是走卢龙塞,一路开山前进,当时缺水少粮,挖地三十丈才能取水,杀战马做干粮。就在这人困马乏的当口,在白狼山,单于蹋顿的大军杀了过来,当时,乌丸数万精骑在三个单于的率领下,与袁尚、袁熙的军队合在一起,对曹军发起了一次突袭。

当时,由于山路难行,曹军是一边开路,一边前行,辎重全部都在后方,还未赶上,前锋部队都是轻甲部队,装备都不齐全。看满山遍野的乌丸骑兵,曹军人人害怕。此时,又是张辽,担任先锋队,率领着这些装备不足,又力乏胆寒的曹军先头部队,一口气击溃了乌丸精锐骑兵,并斩杀了单于蹋顿,乌丸剩余的单于及袁家兄弟,只带了数千骑,扔下自己的土地人口,逃跑到公孙度那里。

这一仗,除了曹操的镇定自若,张辽的勇猛果敢在第一次大战中体现了出来,从在敌众我寡,又是殂不及防的遭遇战中,不但胜利,而且击杀了敌人首领,这简直就是奇迹当然,这样的奇迹在张辽之后的经历中不断在发生。要知道,乌丸全部都是骑兵,又是设计好了来伏击你,曹操的兵连武器装备都不齐全,又是饿着肚子,士气低落。在这样的情况下,难以想象,曹军是如何大胜数万精骑的,那个时代,最有效对付骑兵的武器是战车,而战车等重装备,统统在后面还没赶上来。张辽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充当先锋,一举击溃敌阵,冷兵器时代的骑兵威力我无语

我想,蹋顿一定是悔青了肠子,这什么人啊,我们全部骑兵,精心设计好的伏击,居然被搞成这样。

蹋顿:天哪这到底是他们伏击我们,还是我们伏击他们?上天,请给我一个理由吧。张辽: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吧。

张辽并不是一味的勇猛,相反,沉着冷静是他另一大优点,以下两事,恰好可以体现张辽一静一动的不同风格:

荆州刚刚平定之后,张辽所部有一夜发生了pan乱,半夜有人放火,全军尽受其扰。大家慌做一团,以为有不少人pan乱。张辽说:“不要慌张。这一定不会是全营尽反,必然是引起pan变之人,想藉此惑乱他人而已。”于是传令军中,只要不是pan乱者安坐勿动。而张辽则带领亲兵数十人,守立于阵中。不久情况稳定下来,军中随即擒获首谋者,并将其杀除,pan乱亦告平定。

建安十四年卢江人陈兰、梅成占据氐等六县作叛,曹操于是遣于禁、臧霸等讨伐梅成,又命张辽督领张郃、牛盖等讨伐梅兰。当时梅成诈降于禁,于禁引军便还。不料梅成趁机会带其军众往投陈兰,二人转入灊山自守。灊山中有天柱山,高峻约有二十馀里,道路险狭,陈兰等众避于其上,山下进军难通。张辽意欲登山进兵,诸将皆说:“此山道路险恶,我军兵少,很难可以深入用兵。”张辽却说:“这正是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只有勇者可以前进)。”于是进至山下安营,起兵上山攻击,终于斩下陈兰、梅成首级,尽虏其众。曹操论诸将功劳,说:“登天山,履峻险,以取兰、成,荡寇(荡寇将军张辽)功也。”于是增其邑,假节。

(上文处有一错误,误以为陈兰是东莱做乱,特此更正)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张辽军当时非常缺粮,张辽又一次面临粮少而敌人凭险固守,上一次他依靠口才说服了敌人,这次则是依靠看家本领---勇猛取胜。不同的方式,但是同样的困境,似乎困难中取胜已经成为张辽定式。

这两件事一静一动,倒也相应成趣。张辽的统军艺术表现的淋漓尽致。可以看出,张辽有勇有谋,指挥若定,已经显现出名将的端倪。然后发生的事情是一件战争史上的神话,张辽由此正式步入名将。此事与陈庆之不同,五代史可信度非常低,而且梁书与其他国书矛盾颇多,加之梁书吹牛皮吹成了习惯,几乎满篇的牛蹄子乱飞。所以后代史学家并不承认陈庆之的壮举,认为那都是梁书的捏造夸大之言。

但张辽的事情不同,一是三国志是本很严谨的史书,而且合肥之战,东吴也承认确有其事。

如果这件事是真的,简直可以称的上古代战争史的奇迹,相比霸王都毫不逊色。

赤壁之战后,张辽与乐进、李典等部领七千馀人马屯守于合肥。建安十八年,濡须口之战,张辽被再次任命为先锋,攻击孙权的江西营,并俘虏了孙权手下的一名都督公孙阳。建安十九年吕蒙奇袭攻下庐江的皖城,张辽闻讯停止进攻,回到合肥防守。

这里需要指明的是曹操征讨濡须口的时候,担心江滨郡县为孙权所略,徵令内移。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馀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皖城一失,等于合肥门户大开。

建安二十年,曹操征讨张鲁,临行前给张辽留下一封信说“贼至乃发”。不久东吴孙权闻讯即率领十万大军进围合肥,合肥诸守将乃共同拆信视曹操所教,信中言道:“若孙权军来到,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不得与战。”大家都不明白,张辽说:“曹公远征,援军未必马上就到,恐怕援军未到,合肥已早破。一味坚守不是办法。这是叫我们趁敌人未稳,先迎头痛击,先挫败敌人锐气,才能守住合肥。”

这里不得不佩服曹操用人之明。也只有张辽可以把曹操这一着进攻型防御发挥到极致,也只有张辽这种性格的将军,才能明白曹操安排的用意。

于是,三国战争史中最不可思议的一幕开始了:张辽夜间募集了800名敢死队,大吃大喝一顿之后,天刚刚亮。这800名敢死队开始对10万江东吴军发起了攻击。

张辽一马当先,被甲持戟,冲进敌军,一边大喊自己名字,杀数十人,斩二将。在吴军中所向披靡。

唉,演义中把赵云写成七进七出,演义虚构,后人认为战争中不可能有如此神仙级的表演,但张辽在合肥,可是实实在在的亲自冲锋陷阵,而且乱军中手杀数十人加二个将军。

无语实在不能想象一个人的体力可以到如此地步。也许,张辽最喜欢在危机的时刻充分激发他的潜能。

我不知道孙权的护卫有多少,但贵为一方霸主,江东又人才辈出,诸如周泰、甘宁、凌统都是难得的猛将。但居然就给张辽一口气杀到了孙权的麾旗之下。

孙权慌张躲在一处高地,层层护卫,任凭张辽百般挑衅,就是不下来。看到张辽人少,号令大军包围。张辽率领几十人奋力拼杀,冲出包围。然后再转头去救其余被包围的部下。所到之处,吴军望风披靡。张辽本传是这样描写的“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不管长板坡赵云张飞有没有演义中的表现,但那只是曹操的先头部队--5000骑兵。而张辽所面对的是800人去攻击10万大军,而且居然给他杀到对方首脑麾下,而更神奇的是,杀进杀出,没有伤到一点毫毛,还顺手把自己的部下也都救了回来,这是第一次见三国志清清楚楚的记载,万众之中,如何取将领首级(被张辽所杀二将也算死的其所),也是三国志第一次记载,有人居然可以独自杀那么多人。这才是真正的万人敌。

这里我实在不明白的是,究竟是张辽实在太强,还是江东部队的战斗力太唉实在无语。

这一仗从早晨打到中午,张辽最后率部回城。孙权围城10数日,没有办法,只好撤退没想到,他的噩梦再次来临

张辽听说孙权撤退,于是率军攻击,就算他的人马从一开始到现在一个没死,一个没伤。也就是7000人。于是一次悬殊的追击战开始了

结果是孙权慌慌张张逃跑,幸亏一个叫谷利的帮他忙,让他骑马越过了一丈宽的空桥面。据说孙权回去就加封谷利为都亭侯。

当时孙权率军撤退,张辽来袭击时,凌统、甘宁等部奋死迎击,但挡不住,还是给张辽他们再次冲到孙权本部的面前。但是这次,孙权运气好,张辽他们不认识他。后来张辽问抓到的俘虏,“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是谁?”降人答曰:“是孙会稽。”张辽等人后悔不已,举军叹恨。

这里想说的是,张辽同志你的情报工作做的不好啊,孙权那么明显的特征,居然事先不知道,不然的话,老曹活的时候,就能报了赤壁之仇。这件事告诉我们,情报工作,是多么的重要。后来孙权同志情报就做的很好,一听说张辽来了,马上就跑。

同时,再次叹息江东部队的战斗力一次也就算了,没想到还第二次不是吧,孙策大人活着的时候,江东陆战没这么差啊。这次战争结束之后,过了几年,曹操巡视合肥,在张辽当年作战处,叹息良久,以曹操这样的军事家,也想不出张辽当时是如何大破吴军的。

后来曹丕说起此事的时候,叹息“此亦古之召虎也”后来又下诏说“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

在我看来,自古用兵,未之有也,这八个字,张辽当之无愧。

这里解释一下,召虎是与方叔、尹吉甫、秦仲等齐名的东周大将。

他因平淮夷所以被曹丕借作比喻。

后来,张辽生了病,正当其时,孙权复叛,曹丕遣张辽乘舟,与曹休到海陵临江驻防。孙权知张辽至此,甚为忌惮,敕令诸将道:“张辽虽然抱病,但仍是勇不可当的,千万要谨慎在意!”结果呢病张辽依然大败东吴吕范军。 最后再说一些小事,实际上曹操、尤其是曹丕,对张辽是极其恩宠的,外姓将领里,他是恩宠第一。

曹丕派人车护送张辽母亲去张辽驻军处慰问他,全军拜迎张辽家人,为当时人臣盛誉。后来张辽生病,曹丕遣侍中刘晔带著太医审视其疾,并令虎贲问其消息,道路上往来相继不绝。张辽之疾久未痊愈,曹丕命人迎接张辽就行在所,自己则车驾亲临,执张辽之手,赐以御衣,又使太官每日送给御食。

曹丕还为张辽建造第舍,又特为张辽母亲筑宫殿。 张辽死后,从祀于曹操庙庭。

还有一件小事,是有关关羽的。张辽其实性格跟关羽很类似,而且当初万军中斩杀颜良,就是两人合作的手笔。也许,从此这两人就有点惺惺相惜。

关羽投靠曹操时,曹操曾经让张辽试探过关羽的想法。关羽说:“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张辽随后打算告诉太祖,恐太祖杀羽,不白,非事君之道,乃叹曰:“公,君父也;羽,兄弟耳。”遂白之。太祖曰:“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度何时能去?”辽曰:“羽受公恩,必立效报公而后去也。”

这里着重表扬一下老曹,胸襟真的很开阔,恐怕张辽等人能用死命,与老曹的个人魅力不无关系。

然后说下张辽,大小分的很清,国事私事可以分开,不仅有名将威严,还有君子之风。

人物简介

关羽(160-220),汉族。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一直是历来民间崇祀的对象,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后人有诗称赞关羽: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此外,关羽还被台湾同胞视为恩主神。

《三国演义》对其评价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昭然垂千古,不止冠三分。

人物事迹

关羽的身世以前一直不甚清楚。直到清初康熙年间,解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的时候,发掘出关羽的墓砖。上面刻有关羽祖、父两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资料比较详细,还略有提到关羽的家庭状况。他因此写了《关侯祖墓碑记》。据墓砖上文字记载,关氏家其实是个文人世家。关羽祖父叫关审,字问之。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今山西解州镇)常平村宝池里。记载说他“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于桓帝永寿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上结庐守丧三年,除丧,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羽长成后娶胡氏为妇,灵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平。

关羽在涿郡(今河北涿州)遇上东汉政府动员各地豪强地主组织武装,共同镇压黄巾起义。他在这里结识了当地正在聚众起兵的刘备(刘备自称是西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和张飞,三人志同道合,一见倾心,友爱异常,亲如兄弟。后世传说,刘、关、张三人曾在桃园结义。《三国演义》则“演义”出他们的誓词:“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虽是小说家言,但由于符合了动乱频仍的时代中下层百姓的心态,所以影响巨大。后世好多农民起义,都效法结义的形式,来巩固队伍,加强团结。三人组织了一支武装力量,参与了进攻农民起义军的行列。关羽也就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从中平元年(184年)一直到死,关羽始终忠心耿耿地追随刘备,“随其周旋,不避艰险”(《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刘备起兵,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关羽、张飞担当他的护卫,是他得力的左右手。中平元年(185年),刘、关、张带着刚刚组织起来的兵马,首先投奔涿郡的校尉邹靖。黄巾军打到涿郡,他们配合官兵出动抵抗,首战告捷,立了大功。接着,他们离开涿郡,前去投奔正在广宗(在河北省威县东)围攻黄巾首领张角的中郎将卢植。到广宗后,因卢植遭诬陷被押回京师,他们便决定返回涿郡。归途中,遇到黄巾军天公将军张角正在追击接替了卢植职务的董卓。关羽和张飞带领一支人马,突如其来地向黄巾军横杀过去,救了董卓。刘备后来投奔幽州军阀公孙瓒,因屡立战功长任平原相,关羽和张飞担任了别部司马,分统部曲。他们三人照样“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关羽和张飞终日侍立刘备左右,保护刘备。

建安元年(195年),曹操奉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今河南许昌东)后,独掌军政大权,总揽朝政,皇帝成为傀儡。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刘备被吕布打败,投靠了曹操。曹操表举他为左将军,拜关羽为中郎将(次于将军的武官)。时车骑将军董承接受皇帝衣带诏,与刘备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密谋除掉曹操。

建安四年(199年),刘备恐曹操猜忌,欲伺机脱离曹操控制,趁右将军袁术溃败,主动请求跟大将朱灵前去截击。曹操谋士程昱、郭嘉、董昭等认为,不该放走心怀叵测的刘备,曹操立即派人去追,但已不及。袁术南逃寿春(今安徽寿县),朱灵班师回朝,十二月,刘备杀死徐州刺史车胄,以关羽代理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太守,自屯兵小沛,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与朝中反曹势力遥相呼应。东海(今江苏郯城)变民首领昌稀等,及周围郡县纷纷归附刘备,刘备部队很快发展至数万人,又派使者与袁绍媾结联盟,形成对曹操的严重威胁。并击败了前来讨伐的司马长史刘岱和中郎将王忠,暂且取得徐州、下邳地区,作为休养和发展的基地。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车骑将军董承等企图刺杀曹操的计划泄露,董承、王服、种辑皆被屠灭三族,唯参与密谋的刘备侥幸逃脱,且势力越来越大。曹操亲自征讨刘备,刘备惊悉曹操军将至,亲率数十骑出城观察,果然望见曹军旌旗,只得仓猝应战,被曹军击溃,刘备妻子被俘。曹操接着攻陷下邳,迫降了关羽。刘备则逃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投奔了袁绍。

曹操赞赏关羽为人,拜其为偏将军,礼遇甚厚。不久却觉察关羽心神不定,无久留之意,便对与关羽关系甚好的张辽说:“卿试以情问之”。张辽去问关羽,关羽叹息道:“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张辽将关羽的这番话转告曹操,曹操闻后,不但没有怨恨关羽,反而认为他有仁有义,更加器重他。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二月,冀州牧袁绍调动十多万人马进军黎阳(今河南滑县东北),征伐曹操并派大将颜良进围白马,攻东郡太守刘延,以保障主力渡河南进。刘延告急请援。四月,曹操为解除侧翼威胁,北救刘延。谋士荀攸建议:“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三国志·魏书·武帝传》),曹操依行其计。袁绍闻曹兵渡河,果然分兵向西,挺进延津。曹操趁机引兵向白马疾进,及距白马10余里时,颜良大为震惊,仓促迎战。曹操派张辽、关羽为先锋,率部进击。关羽跃马阵前,远远望见颜良麾盖(大将所乘戎车,设幢麾、张盖),直冲过去,在万众之中刺死颜良,斩其首级而归,袁绍诸将“莫能当者”(《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曹操挥令大军冲杀,袁军大败溃散,遂解白马之围。

曹操备赞关羽的勇武,对他重加赏赐,封他为汉寿亭侯(汉寿,地名;亭侯,侯爵名)。关羽斩杀颜良后,曹操知其必去,遂重加赏赐。关羽把曹操屡次给他的赏赐都封存妥当,把汉寿亭侯的印绶挂在堂上,给曹操写了封告辞信,保护着刘备的家小,离开曹营,到袁绍军中寻找刘备。曹操将士闻后,要去追赶,曹操劝阻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三国志·蜀书六·关羽传》)。

从关羽被擒到他立功报曹、重新投奔刘备,这段经历始终口耳相传,流行播衍。到《三国演义》,则形成了一个花团锦簇、精彩纷呈的故事单元,包括关公屯土山约三事(降汉不降曹;礼待二嫂;一旦得知刘备下落,便当辞去);曹操厚待关羽,小宴三日,大宴五日;曹操赠袍,关羽穿于衣底,上用刘备所赐旧袍罩之,不敢以新忘旧;曹操赠赤兔马,关羽拜谢,以为乘此马,可一日而见刘备;关公斩颜良、诛文丑;关公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兄弟相会等。在中国,很少有人不知道这段故事。

袁绍兴师南进,派刘备南下汝、颍,攻掠曹操后方,被曹操部将曹仁击溃。刘备逃回袁绍军中,受到猜忌,暗中打算脱离袁绍,于是建议袁绍跟荆州牧刘表结盟,以使曹操腹背受敌。袁绍信以为真,派刘备率领本部人马,再度南下汝南与黄巾军首领龚都等会合,兵力扩充到数千人,对曹操后方又构成威胁。是年七月,曹操为稳定后方,派大将蔡阳率兵讨伐刘备。刘备预作充分准备和部署,率部迎战蔡阳。两军激战,曹军大败,蔡阳被杀。建安六年(201年)秋,曹操统军进击刘备于汝南。九月,关羽随刘备投靠荆州牧刘表,龚都等部皆散。至此,刘备脱离袁绍,获得发展自己势力的机遇。刘表对刘备以礼相待,此后,刘备便在荆州屯兵。

从建安六年到十三年(201—208年),刘备在这八年中致力于礼聘人才,扩大军事力量。特别是在建安十二年(207年),他“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看到刘备和诸葛亮关系日益密切,心中不悦。刘备察觉以后,就严厉批评他和张飞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关羽和张飞就再也不表示反对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刘表死,继任荆州牧的刘琮投降曹操。刘备为避开曹军锋芒,便撤离樊城,向江陵(今湖北江陵)退去,并派关羽率领一万多水军,从水路往江陵会合。刘备军撤退到当阳长阪坡(今湖北当阳东北)时,被兼程追来的曹操骑兵打得大败,去江陵的道路被曹军截断,刘备只好斜趋汉津。关羽率水军前去接应,保护刘备退到了夏口。

据《蜀记》记载,当年刘备在许昌,与曹操一起打猎。关羽曾劝刘备乘人散混乱之际,杀掉曹操,以绝后患。可能由于形势不允许,刘备没有答应。这回在汉津会面,飘泊无依,关羽愤愤不平,说:“当年在猎场上,如果听了我的话,就没有今日的困厄之灾了。”刘备解释说:“当时,也是为国家着想,爱惜曹操是难得的人才。再说,如果天意辅助正人,又焉知今日的飘泊不是咱们的福分呢?”不过,被认为不是事实。

曹操占领江陵后,气势更盛,大有吞没“无立锥之地”的刘备和消灭江东孙权之势。这就发生了孙权、刘备联军大败曹操的著名的赤壁之战。十一月,孙刘联军在赤壁(今蒲圻县西北)大破曹操。关羽所率的一万精锐水军是刘备的主力,在这场战役中起了重要作用。后人为突出关羽“全交重义”的特点,演义出了他在华容道上义释曹操的细节,至今脍炙人口。

赤壁之战后,刘备乘机攻占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都在今湖南境内),刘备得了四郡,加上孙权借给他的南郡,终于在荆州站住了脚。然后刘备封拜元勋。关羽被任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镇守荆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十二月,刘备带兵入巴蜀,取益州,关羽留守荆州。益州既平,关羽得赐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

荆州包括南阳、南郡、江夏、武陵、长沙、桂阳、零陵七个郡,是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必争的战略要地。赤壁之战后,曹操还占据着南阳郡和南郡的北部,孙权占据着江夏郡和南郡的南部。所谓“借荆州”,就是孙权将自己占据的南郡南部借给刘备。刘备取得益州的第二年(215年),孙权便派诸葛瑾为使去跟刘备商量,要求把荆州南部的几个郡归还东吴。刘备托辞拒绝,孙权就派去一批官吏,接收长沙、零陵、桂阳三个郡。关羽坚决不让,将孙权派来的官吏全部轰了回去。孙权一怒,马上派吕蒙率领两万兵马用武力接收这三个郡。吕蒙夺得了长沙、桂阳两郡后,刘备急忙亲率五万大军下公安,派关羽带领三万兵马到益阳去夺回那两个郡。孙权也亲自到陆口,派鲁肃带领一万兵马扎在益阳,与关羽相拒。东吴的军队和关羽的军队都在益阳扎营下寨,彼此对峙。

孙刘两家正在争夺荆州,此时,刘备(161-223年)闻曹操(155-220年)攻下了汉中,急忙和孙权(182-252年)平分荆州,抵抗曹操在此同时,关羽设宴招鲁肃(172-217年)赴宴,想商议荆州之事,但被鲁肃指责。

赤壁之战后,据守荆州的关羽名为“襄阳太守”,而荆州的襄阳、樊城等重镇还控制在曹操手中。为了实现诸葛亮和刘备在《隆中对》中所筹划的跨据荆、益二州,待时机成熟时荆州军队直下宛(今河南南阳)、洛,益州军队西出秦州(今陕西南部),完成统一大业的计策,关羽一直虎视襄、樊。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汉中大败曹兵,曹操不得不退出汉中。于是,在手下文武官员的拥戴下,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

是年六月,刘备继取汉中后,派孟达、刘封攻占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势力有所扩展。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关羽,抓住战机,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荆襄。

襄阳、樊城隔汉水相对,互成犄角,是曹军抗拒南军北上的战备要地。时魏征南将军曹仁驻守樊城,将军吕常驻襄阳。他从汉中撤军到长安后,又派平寇将军徐晃率军支援曹仁,屯于宛城(今河南南阳)。樊城之战开始后,曹操又派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前往助守,屯驻于樊城以北。

于禁在此战中犯下致命错误。曹仁让他和庞德屯兵于樊城以北,和城中相互呼应,他竟未考虑该处地形低下的因素,便把所率领的七支人马都带到那里驻扎。八月,连降大雨,汉水暴涨,平地水深数丈。于禁七军均被水淹,只得率少数将士避到高阜之处。关羽乘战船猛攻,于禁欲退无路,被迫投降。庞德率的一部继续顽抗,誓死奋战,从早晨一直战到中午,箭尽矢竭,就短兵相接。将士有的战死,有的投降。关羽加强了攻势,同时,水势上涨更猛,土堤淹没,曹操部队都投降了。庞德想乘船撤回曹仁大营,但水势太大,船只倾覆,被擒,不屈而死。

关羽乘胜围攻樊城,并以一部兵力包围襄阳。樊城守军仅数千人,城墙因水淹多处崩塌,曹仁曾考虑放弃樊城,被辅助曹仁的汝南太守满宠所劝止。满宠认为:“山水速疾,冀其不久。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今河南郏县)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三国志·魏书·满宠传》)曹仁乃以必死决心,激励将士齐心协力奋勇抵御。

关羽军虽乘船猛攻,一时仍不能下。此际,魏荆州刺史胡修、南乡(治南乡,今河南淅川东南)太守傅方,均降于关羽,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人孙狼等,亦杀官起兵,响应关羽,关羽声势一时“威震华夏”(《三国志·蜀书六·关羽传》)。

曹操感到威胁,一度准备迁都,被丞相司马司马懿及曹椽蒋济谏止。他们认为:“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晋书·宣帝传》)。

曹操采纳了这一利用矛盾破坏孙、刘联盟,以坐收渔翁之利的策略,派使者去见孙权。同时指令徐晃率军援救曹仁。徐晃进至阳陵陂(樊城北),曹操派将军徐商、吕建传令:必须待后续援军会齐后方可进击。时关羽前部屯偃城(樊城北约五里),徐晃佯筑长堑,示以将切断蜀军后路。蜀军惧被围,烧营撤走,徐晃军进据偃城,渐向围城蜀军逼近。

当初,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早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意思是刘备在取得荆、益二州建立基业之后,一定要外结孙权,形成巩固的联盟,然后才能北定中原。可见,孙刘结盟是刘备北定中原的基础。然而,这联盟却因为几个原因,出现了明显的裂痕:

一是在荆州的所有权问题上。荆州位于长江中游,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对孙、刘、曹三家均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曹操曾想占据荆州,统一天下,但赤壁一战使他美梦成空;孙氏集团一向认为荆州是必争之地。因为荆州据上游之重,只要操在别人手里,自己则处于被动地位。赤壁之战结束,为了继续联刘抗曹,不得已,只好暂借荆州给刘备。可刘备取得益州后,却无归还荆州之意。

二是关羽自恃勇武,对孙氏集团始终踞傲不敬。鲁肃与他单刀相会,讨要荆州,他尽管理亏,但仍然不肯从两家联合的角度着眼来妥善解决问题。孙权派使者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不但不应许亲事,反而厚骂使者,双方关系越来越僵。

三是东吴臣子中,从主张连刘拒曹操的鲁肃已经去世,而其他臣子,如代替鲁肃统兵的吕蒙,就认为关羽平素骁勇善战,且有兼并吴国的雄心,所以,要求出兵对付关羽。他说:“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也”(《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所以 孙权得到曹操的信后,欣然允诺。他召吕蒙回建业,共商夺取南郡的计划。关羽也知孙刘联盟不巩固,这时既要夺取樊城,又得防备孙权偷袭荆州。他看到东吴大将吕蒙屯兵陆口,就再三嘱咐麋芳和傅士仁小心镇守荆州,并将大部分军队留在南郡,还沿江设防,二三十里设一个岗楼,建起烽火台。吕蒙探知关羽防守严密,无懈可击,就佯称病重,上书给孙权,要求回去疗养。孙权公开发布命令,调吕蒙回建业养病。吕蒙推荐陆逊代替自己。当时,陆逊年少多才却无名望,正任定威校尉。孙权便任命他为偏将军、右部督,接替吕蒙。陆逊到任后,派使者给关羽送去了礼物和一封信,信上恭维关羽水淹七军,功过晋文公的城濮之战和韩信的背水破赵,还勉励关羽发挥威力,夺取彻底胜利。关羽看到陆逊是个无名晚辈,对自己又如此恭敬、诚恳,就大胆放心,把荆州大部分军队陆续调到了樊城,打算趁徐晃的兵马还未赶到,大水又未完全退去,先攻下樊城。他亲自督战,加紧攻城,而曹仁依旧坚守。陆逊把关羽人马的调动情况详细地报告给孙权,且说明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关羽可一战而擒。

关羽在襄樊的兵马越来越多,加上新得于禁降军数万人,粮食匮乏。他责备南郡太守麋芳和傅士仁的粮草运送跟不上,大怒说:“还当治之”(《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二人于是存有叛心。后关羽为解燃眉之急,竟擅自强占东吴贮藏在湘关的粮食。孙权得知此事,觉时机成熟,便命吕蒙为大都督,发兵袭击关羽的后方。

是年十一月,吕蒙率军隐蔽前出,进至寻阳(今湖北广济东北),把精锐士卒埋伏在伪装的商船中,令将士身穿白衣,化装成商人,募百姓摇橹划桨,昼夜兼程,溯江急驶,直向江陵进袭,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隐蔽和诡密。驻守江防的蜀军士兵被伪装的吴军所骗,猝不及防,全部被俘虏,江陵城内空虚,陷入混乱。吕蒙先让原骑都尉虞翻写信诱降驻守公安(今湖北公安北)的蜀将傅士仁,又使傅士仁引吴军迫降守江陵的蜀南郡太守糜芳。二人平时就因为关羽对他们傲慢而心怀不满,这次又听说关羽回来要惩治他们,更是内心恐惧,于是在东吴大军兵临城下的情况下,献城出迎。吕蒙遂率大军进据江陵,从而,一举夺回蜀长期占据的荆州。吕蒙进占江陵后,尽得关羽及其将领的家属。他对他们加以优待和抚慰,并下令军中不得侵扰百姓,还对全城百姓表示关心,给有病的送医药,给饥寒者赐衣粮,使城内秩序迅速恢复。而骄傲轻敌的关羽,对吕蒙的袭击行动竟一无所觉。

曹操使者返回洛阳,带来孙权密信,说即派兵西上袭击关羽,但请保密,以防关羽得知有备。曹操部属多数认为应代孙权保密。谋士董昭独持异议,认为应佯允保密而暗予泄漏。关羽知孙权来攻,如撤兵回防,则樊城之围自解。关羽南返与孙权交战,两敌相斗,正好坐收渔利。若为其保密,使孙权得势,对我并不有利。再者,被围将士久不见救,担心缺粮产生恐慌,一旦发生意外,局面将难以收拾。故应以泄密为好。曹操采纳董昭意见,令徐晃用箭将孙权密信内容,分别射入樊城及关羽营中。被围魏军得信后,士气倍增,防守更坚;关羽得信后,则既恐腹背受敌,又不愿前功尽弃,同时判断江陵、公安城防坚固,吴军若真来攻,一时不可能攻克,因而处于徘徊犹豫,进退两难的境地。此时,曹操已率主力由洛阳进抵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并已先后派殷署、朱盖等12营兵进至偃城,归徐晃指挥。关羽军主力屯围头,一部屯四冢。徐晃以声东击西战术,扬言欲攻围头,却出其不意突袭四冢。关羽恐四冢有失,自率步骑5000出战,然兵少被徐晃击退,当其退走营寨时,徐晃率军穷追不舍,紧随其后冲入营内。当时关羽营寨,外围深壕及鹿角十重,障碍设施极为严密,若从营外强攻极为困难。现乘其军陷于混乱之机,由内突袭,一举大破之,杀降蜀之胡修、傅方。时关羽惊悉江陵失守,遂撤围退走,樊城围解。曹仁部将多欲乘胜追击,参军赵俨认为,应保留关羽一定实力与孙权作战,不宜追击。曹仁同意赵俨看法,未部署追击。曹操得知关羽撤退消息后,果然派人传达命令,不许追击关羽。

当关羽撤军而回时,孙权已先到达江陵,派陆逊攻占夷陵(今湖北宜昌)、秭归(今湖北秭归),切断关羽入川退路。在回军途中,关羽多次派人到江陵探问消息。每次,吕蒙都礼待来使,并让使者周游城中。使者回到关羽军中,将士们知道家门无恙,斗志尽失,多数都半途而逃。关羽自知势孤,派人向驻扎上庸的蜀将刘封、孟达求援,二人以以上庸新定为由,拒绝支援。关羽陷于进退失据,腹背受敌的困境,遂西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这时,陆逊乘胜西进,夺取了宜都。关羽看到麦城东、西、南三面全是敌人,而援兵又迟迟不到,决定突围回西川。

吕蒙知关羽兵少,料到他要逃走必然走麦城北边的通西川的小道,就事先派兵埋。十二月,孙权派使者到麦城劝关羽投降。关羽提出叫吴军退兵十里,然后在南门相见。吕蒙果然退兵十里,等候关羽投降。关羽及其子关平趁机带着十几个骑兵,偷偷地出北门向西逃去,被吴将潘璋部司马马忠擒获,次年正月,与其子关平在建业一起为孙权所杀,死时年约六十岁。蜀后主刘禅在景耀三年(公元260年)追谥关羽曰“壮缪侯”,其子关兴嗣。

《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中论及关羽与张飞:“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还说:“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确如此。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在夺取益州过程中,收降了马超,自领益州牧后,拜马超为平西将军。关羽因马超并非旧友,又闻说马超勇武,心中不服,便写信给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诸葛亮知其意,便回信说:“孟起(马超字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黥布即英布)、彭(彭越)之徒,当与益德(张飞字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关羽有一把好胡须,所以诸葛亮称他为美髯公。关羽得信,大悦,把它拿给宾客传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黄忠阵斩曹军名将夏侯渊,因功升为征西将军。同年刘备进位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诸葛亮说刘备说:“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刘备说:“吾自当解之”(《三国志·蜀书·黄忠传》)。并派益州前部司马费诗去给关羽送印绶。

关羽闻说黄忠与己并列,大怒道:“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接受任命。费诗对关羽说:“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萧何)、曹(曹参)与高祖(刘邦)少小亲旧,而陈(陈平)、韩(韩信)亡命后主,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以一时之功隆崇于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臂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三国志·蜀书·费诗传》)?关羽大为感悟,遂拜受印绶。

关羽生性高傲的弱点,导致了在樊城之战,由开始的指挥正确,威震华夏,发展到最后上当受骗,全军覆没,大意失荆州,最终导致孙、刘联盟瓦解,其教训惨痛。当初曹操常告诫夏侯渊:“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三国志·魏书·夏侯渊》),终为人戏于股掌之间,夏侯渊最终果恃勇而亡,夏侯渊如此,关羽、项羽皆是如此。

但关羽更有优秀的一面,这使得他能够名垂千古。

关羽重然诺,守信用,对刘备及其集团的利益无限忠诚。他与刘备同甘共苦许多年,恪守信义,始终不渝。即使白马被擒,身在曹营,也仍不忘旧恩,终于复归刘备,忠义一时无两。

关羽勇武异常,冠于全军。后世小说,写他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虽有违背史实之处,但却也突出表现了他的武勇和神韵。至于刮骨疗毒,更是尽人皆知。

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透其他左臂。后伤口虽然愈合,但一到阴雨天气,骨头就常常疼痛。医生说:“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关羽便伸臂让医生切开伤口。时关羽正在宴请诸将,“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三国志·蜀书六·关羽》)。

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这段时,更是精彩:“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2275htm

有。

关羽有后代,关羽育有一女二子。大儿子关平,与关羽一同被斩于临沮。二儿子关兴,关羽之子,字安国。年少成名,深得诸葛亮器重,二十岁即担任侍中、中监军,数年后死去。小女儿关氏,关羽之女,传说名为关银屏,又称关三**,孙权曾为子求婚,遭关羽所拒,并辱骂来使,后嫁李恢之子李遗。

关羽(?-220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郡解县人,东汉末年名将。

汉末亡命涿郡,与张飞从刘备起兵。刘备得徐州后,使关羽行太守事。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东进,击破刘备,关羽被俘,遂随曹操于官渡迎击袁绍军,刺袁绍大将颜良于万众之中,封汉寿亭侯,不久辞归刘备。后随刘备依附荆州牧刘表。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入荆州,刘备率众南逃,关羽与之共至夏口。及曹操败于赤壁,刘备收江南诸郡,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刘备西定益州,使关羽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年(215年),关羽尽逐孙权所置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吏。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拜为前将军,围攻曹操将征南将军曹仁于樊城,时值汉水泛滥,左将军于禁所督七军皆被淹没,又斩将军庞德,自许以南往往遥应,威震华夏。曹操派平寇将军徐晃往救,而吴乘机袭取江陵,关羽遂败走麦城,与儿子关平同为吴军俘杀。追谥壮缪侯。好《左传》,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以忠义见称于后世。

1关于历史的三国到底是怎么回事

故事发生在东汉,那时候很糟糕,天下刚刚经历一起声势相当浩大的黄巾起义~所以很乱。起义被镇压后一些有兵权的人物就不甘寂寞了,想当皇帝的~这废话了,有实力了谁不想当皇帝啊!曹操可算是在这么多的诸侯中脱颖而出,占据北方绝大多数土地+人民,算的上是得到天时了吧 现在说孙权,他的老子也算是一个诸侯,后来去南方发展,经历了孙坚(孙权的劳资)孙策(孙权的哥)再到孙权,一个诸侯能经历3世,应该算是比较有实力的啦,但只限定长江以南,相对曹操是弱小了好几倍,但却有长江天险。当然你看之前要知道在当时,中原(就是曹操控制的地方)人数是最多的,沿海的人口是很少的,再加上经济文化都比不上中原。打战嘛就是靠经济跟人才,所以~孙权只能占地利,就是可以站在长江南岸笑曹操~你过来啊~看你怎么过来! 现在说说刘备吧,尽管我不是很喜欢这个人,但也不得不佩服他一下,他完全是自力更生,当然他是靠刘邦的后代,也就是皇帝的亲戚才发家至富的,我们要明白当时都很封建的忠君思想,什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既然人们投奔不了皇帝,那只能投奔刘备来~所以说刘备在3者中占据了人和 这3个人正好验证了老孟的话~天时、地利、人和!但哪个不如哪个就不知道了,你要知道的历史就是这3个人打来打去的,结果3个都没什么好结果,笑到最后的却是那死蚂蚁的晋朝! 历史就是这样子

2三国演义是怎么回事样来历的

你好

《三国演义》为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的素材主要来源于两个途径:其一是关于三国史事的历史文献;其二是民间不断流传的三国故事和民间创作。一方面是上千年所积累和深化的史学家对三国历史的叙述和评价,另一方面是历朝历代民间三国传说的不断演化丰富,它们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成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新年快乐,满意采纳

3三国历史四大未解之谜,到底怎么回事

第一:忠奸难辨 孙坚作为东吴的草创者,在三国演义中孙坚在十八路诸侯征伐董卓的时分,可谓是同心专心报国、忠心赤胆。

在联军攻破洛阳后,孙坚更是对洛阳的残缺和家国的衰落悔恨可惜、垂泪抽泣;但是就在孙坚手下无意间发明传国玉玺后,孙坚立即就像变了一个人普通,畴前阿谁赤血丹心的奸臣抽象早已不复存在。这究竟是孙坚之前就早有异心,仍是在见到汉王朝的衰落后起了自主为王的设法呢?刘备作为西蜀的创建者,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固然口口声声的说要匡扶汉室正统;但是却并没有支出任何实践的举动,反而是本人坐上了天子的宝座。

那末刘备究竟同心专心想要自主,仍是真如他所言同心专心想要匡扶汉室呢?曹操作为曹魏的先驱者,在三国演义中不断饰演这一个奸臣的抽象。曹操在晚年为汉室山河单身刺杀董卓,可以说忠心可表:可是在征伐董卓以后却挟天子以令诸侯又是奸臣所为;但是在性命的终极阶段,曹操不单拒绝了称帝,还让在其身后将其墓碑上刻:大汉征西将军———这个曹操最初的抱负。

那末曹操究竟是奸臣仍是奸臣呢?第二:马超消失之谜 在三国演义中作为西蜀五猛将之一的马超,在归降西蜀之前可谓是所向无敌、势不可挡;但是在归降西蜀以后,马超却更加默默默无闻。究竟是甚么缘由以致马超汉中争夺战中只是打了个酱油就渐渐加入史书舞台呢?是看破红尘仍是功高震主,这个麻烦至今也颇具争议!第三:刘备究竟有多强 在虎牢关前的三英战吕布中,张飞独战吕布,两人打了五十多回合依然不分输赢;厥后关羽又和张飞一同夹攻吕布,后果两边打了三十几回合,仍是没有分出输赢来;这个时分刘备上了终极三人将吕布击退。

这让我们不由迷惑刘备究竟是真的战力超群,仍是是压死骆驼的最初一根稻草呢?按原理来讲刘备敢和吕布这么的超一流武将入手,而且能满身而退,固然这其中有关张两人赐顾帮衬的缘由,但也能阐明其战力不弱。可是在刘备单独面临张任的时分却分明打不外,终极抄山间巷子一败涂地!而张任在战力又分明不如张飞,却又强于李典、马岱这么的二流武将,以是依照常理揣度刘备的战力最多也就是二流武将。

第四:貂蝉下跌之谜 在三国演义中,貂蝉作为一个捐躯报国的奇女子,在吕布身后关于貂蝉的下跌,至今依然是众口一词?有的说她被关二爷斩于刀下、有的说她被曹操支出囊中、还有的说她在吕布身后自杀而亡、也有的说她在吕布白门楼丧命后就下跌不明,今后过着抛头露面的生存。总之关于貂蝉的下跌至今依然是一个未解的谜团。

4历史上真实的三国人物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到底有什么区别,其实答案很简单,一个是正史,一个是小说 陈寿《三国志》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很多不同只处~~~演义版本毕竟是小说,加了不少个人修改,大家,应该知道《三国志》是我们中国真正的三国时代的故事,不过陈寿《三国志》的文言文看了也够呛~~以下说点我所发现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几点冲突,挺有意思的。

关于 桃园三结义——《三国志》上没有关于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义的记载,只是说他们恩若兄弟; 三英战吕布——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人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关于关羽的英雄事迹: 温酒斩华雄——此乃江东猛虎孙坚所为; 徐州诛车胄——此乃刘备所为; 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曹操所为。过五关,斩六将——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古城斩蔡阳——此亦乃刘备所为; 华容放曹——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但是他去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了。

战长沙——刘备南征荆南四郡,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关羽并未和黄忠发生战斗。单刀赴会——根本就是本末倒置,实乃鲁肃单刀会关羽,“单刀”乃军士之佩刀;水淹七军——此乃天灾人祸,非人谋; 刮骨疗伤——此时华佗已经死了两年,因此并非华佗所为,似乎只是一般的军医所为; 麦城凛然拒降——孙权使人劝降,关羽诈降,在城头虚插旌旗,从别门撤退,被吕蒙算到,半路截杀之。

至于,追命吕蒙,玉泉显圣等,不用说也知道是子虚乌有,乱搞封建迷信。

不多说。综观《三国演义》关羽之壮举,也就斩颜良是史实,其他均为移花接木或虚构。

诸葛亮 用兵如神——历史上的诸葛亮善于内政治理,用兵并非其所长,可通过下面事实说明; 火烧博望坡——此乃刘备所为,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才出山。草船借箭——此乃孙坚、孙权父子所为,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 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为; 赤壁之战——只有智激孙权是史实,其它诸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群英会、苦肉计、连环计等均为虚构; 三气周瑜——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

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征汉中——征汉中时的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 七擒孟获——历史上确有诸葛亮南征之事,也确有孟获其人。但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

孟获后在蜀国任御史中丞,是文官并非武将; 六出祁山——诸葛亮只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 空城计——当时诸葛亮驻今陕西安康县,司马懿屯今河南南阳,如此之遥远,何谈空城计? 《后出师表》——乃后人之做,并非诸葛亮所作; 木牛流马——其实,木牛就是独轮车,流马就是今天很常见的四轮小拉车。一说木牛是四轮车,流马是一种头部比较尖的船; 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确有此事,但并非诸葛亮遗计,而是司马懿心虚; 综观《三国演义》诸葛亮之事迹,仅三顾茅庐是史实,其他均为移花接木或虚构。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鞭打督邮——此乃刘备所为,非张飞; 猛张飞——张飞是世家子弟,不但擅长书画,而且喜欢结交文士,也是文武双全的帅才。

徐庶进曹营——曹操南征,刘备和诸葛亮、徐庶等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于是徐庶告别刘备,进曹营。可见并无曹操伪书之计和徐庶‘走马荐诸葛’之事。

张松献地图——刘备入蜀,拉拢法正与张松,并询问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于是张松绘制了《西蜀地形图》;而并非凤雏死前献地图。 关于马腾——马腾和董卓等是一路人马,不但没有参加讨董联盟,而且还帮助董卓镇守长安。

至于马腾之死,并非马腾谋诛曹操被杀,马超起兵报仇,而是马超起兵反曹,所以马腾被杀。可见是罗贯中为了借此描写曹操之奸雄之见。

另外还有些人物,也很不妥,关羽的儿子——关平是关羽的亲生长子;关兴是文官,年轻的时候就死了;关索乃虚构人物;关羽还有一女,相传叫银屏,嫁与李恢之子。顺便说一下张苞,他还为成年就夭折了; 赤兔马和周仓——赤兔马确为吕布所骑,但吕布战败后,不知去向;((还有就是演义中声称骑赤兔马的人多半都不能驾之,均被落马,唯有吕布和关羽两英雄能用,为何吕布手下侯成在出卖吕布后能骑上???这不很矛盾?))周仓在《三国志》中没有记载,似乎是个虚构的人物。

从年龄上,几个主要人物的年龄,失实上从大到小的排列是,曹操→吕布→赵云→关羽→刘备→张飞→鲁肃→周瑜→诸葛亮→孙权→陆逊,赵云至少比刘备大二岁,赤壁之战那一年,赵云已经五十上下了;张昭比孙坚小一岁;关羽比刘备还要大一岁 在从武器上说说:青龙偃月刀——关羽的兵刃是长矛,其实吕布的兵刃也是长矛,张飞的兵刃并非丈八蛇矛,而是一般的矛。

5在历史上三国协约的缔结是怎么回事

1890年3月,俾斯麦辞职后,德皇威廉二世放弃了俾斯麦的拉拢俄国以孤 立法国的策略,结果把俄国推向了法国的怀抱。

法、俄两国在政治上有着共同的利益,他们都害怕德国势力过于强大,法国希望在德法战争中能够得到俄国在东线的支援,而俄国也希望法国能策应它同奥 国争夺巴尔干。 两国在经济上往来也日益密切。

自1888年以来,法国连续向俄 国提供贷款,到1889年底,俄已欠法国贷款达26亿法郎,而此时德国却拒绝向 俄提供任何贷款。这样,俄国在财政上对法国的依赖加深了。

1890年7月,德、英签订《赫尔果兰条约》,在东非问题上达成妥协。 这个 条约使法国感到孤立,于是加速了同俄结盟的步伐。

1891年5月,德、奥、意第三次续订三国同盟。6月,意大利首相在宣布三国同盟续订的消息时,提到 英、意、奥的《地中海协定》,法国因此怀疑英国也参加了三国同盟,于是决定采取外交行动。

8月,法、俄以外交信函的形式,订立了《政治协定》,确定在 有可能受到攻击的情况下,两国应就形势和所采取的措施互相谅解。 第二年8月17日,法、俄又签订了秘密的《军事协定》。

协定规定:如果奥国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全力进攻德国;如果德国或奥国在德国支持下进攻俄 国,法国应全力进攻德国;如果三国同盟国家动员其军队,法、俄两国无需协商 便立即动员其全部军队开赴边境;法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军队应为130万人,俄国 用于对付德国的军队应为70〜80万人;双方不得单独媾和,不得泄露协定秘密; 协定的有效期与三国同盟条约的有效期相同。 与此同时,出于对德国势力日益膨胀的畏惧,英国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它决定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开始向法俄靠拢。

1904年4 月,英国和法国签订了瓜分殖民地的协约。这个协约的主要内容是:法国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有维护安宁和协助改革的权利;划定 两国在暹罗(即今天的泰国)的势力范围:以湄公河为界,西半部是英国的势力 范围,东半部是法国的势力范围;法国放弃在纽芬兰独占的捕鱼权,英国则让给 法国西非一些殖民地。

同时,秘密条款还规定,双方 之一如为“情势所迫”, 也可变更埃及或摩洛哥的现状;但是自由贸易、自由通行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 海峡南岸禁止设防等原则仍继续维持。通过协约,英法两国的矛盾解决,双方利 益趋向一致。

此后,英俄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德国,也开始调整相互之间的关 系。 1907年8月,英国和俄国在彼得堡签订了分割殖民地的协定。

这个协定的 主要内容是:划定波斯(即今天的伊朗)东南部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北部为俄国 的势力范围,两者之间是一个中立地带,对英俄两国平等开放;俄国承认阿富汗 在自己势力范围之外,并承允英国代替阿富汗的外交。 这样,所谓的“三国协 约”最终形成。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形成之后,两大集团之间互相竞争,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