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是历史上记载作诗最多的皇帝,他为什么那么爱作诗?

游戏攻略018

乾隆是历史上记载作诗最多的皇帝,他为什么那么爱作诗?,第1张

乾隆是历史上记载作诗最多的皇帝,他为什么那么爱作诗?
导读:乾隆之所以酷爱作诗原因之一是因为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原因之二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才能。女真族在还未更名为满族时便已开始吸收蒙、汉等民族的文化,待满族所建立的清朝成为中原地区新一任统治者之后,该民族对于汉文化的吸收进一步加强。清朝为了吸收汉文化也是

乾隆之所以酷爱作诗原因之一是因为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原因之二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才能。女真族在还未更名为满族时便已开始吸收蒙、汉等民族的文化,待满族所建立的清朝成为中原地区新一任统治者之后,该民族对于汉文化的吸收进一步加强。清朝为了吸收汉文化也是颁布了不少汉化政策,不管是满族百姓还是满清皇族都需要学习汉文化。在清 *** 的大力推行之下,待发展到乾隆时期汉语已经几乎取代满语成为满人的母语,汉字的使用率也远远胜过满文。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汉文化对于乾隆帝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乾隆帝接受教育的时间较其他皇子要稍晚一些,直至九岁才开始读书。待乾隆被定为储君之后,雍正又开始选派著名文臣来给他上课,上课内容便包含诸多儒家经典。经由短短几年的教导,本就十分聪慧的乾隆不仅成功掌握满汉文化,弓马骑射同样不在话下。

自小接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乾隆帝除了经常会在宫中穿着汉服之外,他还非常喜欢吟诗作对。乾隆是中国历史上作诗数量最多的一位帝王,他所作诗作数量大约有四万首。这些诗作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描述花鸟鱼虫等日常琐事的,同时也有讨论国家政事的。乾隆如此热衷于写诗有一方面原因在于他想借此来凸显他的才学。为了彰显才学,乾隆帝还经常会故意使用一些生僻字来作诗,结果反而导致诗作词不达意。

除此之外,乾隆帝很多诗作都是随口说出的,故而乾隆帝的诗作虽多却缺乏经典之作。也正是因为乾隆帝诗作的质量不高,以至于后世之人只知他喜好作诗却不知他具体写有哪些诗。

乾隆总体而言,夸他励精图治,夸他雄才大略,基本哪怕对他晚年略有微词,都基本能认同

乾隆晚期画像

但,倘若硬要夸这位老爷子,您写的诗可真好!诶呀,好的我都要把他放进教材里了,那是会被清朝以后所有天下文人暗地里耻笑的

(当然,你要是当作反面例子来用,也是十分恰当的。不是什么压上了韵那就是诗,数来宝也能压上韵,起码还朗朗上口呢)

《延禧攻略》里的乾隆,保留了作诗的爱

但乾隆自己是不知道的,据传说,他创作的诗歌一生总共有41863首之多!要知道,乾隆活了89年,连吃奶的时候算上,也就三万两千多天,平均每天写诗一首多,这是多么兢兢业业的精神啊!哪怕你把这个时间拿去多宠幸几个妃子呢?也许还能再生多几个好孩儿,哪怕学他爹,再出多几次cosplay呢,起码后世还能再惊叹多会儿古人这么会玩,也不用像现在这样,在文学上任人嘲笑,毕竟谁也没指望皇帝会作诗啊!

雍正的cosplay,总是十分敬业

最直接的证据,这位自称“五集篇成四万奇,自嫌点笔过多词”“或作诗,或作画,而诗尤为常课,日必数首”的老人,他最有名最为大众熟知的那首《咏雪》,是这个水平: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是不是觉得还饶有一番童趣?但这最后一句,不是说是纪晓岚所接就是乾隆大爷的御用大诗人沈德潜帮他接上解围啊!那我们日作诗数首的乾隆爷在干嘛呢?

答:数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数雪花片玩。

这样也算诗歌的话,各位往小了估计,一天照三顿数饭菜来玩,也是能作诗三首的

因此,语文教材上没有乾隆的诗很正常,要是有,那才让人担忧。

最霸气的帝王诗是曹操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扩展资料:

曹操《观沧海》创作背景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

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观沧海

译文: 为圣僧浮海做图题写的序文。人们盛传圣僧浮海的相貌,大体上分为十六种,都认为他就是神的化身。人们总说天下的险峻没有能比上大海的了。天下的救济没有能比上小舟船的,小船就能实现渡过险峻的地方。然而操作小船的也不一定就能保证完全安全地渡过险峻的大海。对于那些不使用小船,并且在面对茫茫宇宙和冥冥世界去渡河的,如果没有变化这样的神通,那是根本没有任何办法的。如今圣僧在渡海的时候用了一些神通,虽然表面上看着云雾弥漫,雪花和波浪遮盖日月,有如龙腾虎跃的气势,蛟龙和乌龟都感到震撼,静静地面对,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并且能看到天神下拜,水伯出来迎接,也就是所说的,看着有形,实际无形,然而他的神通之大,不是想像多大就能知道的。况且人们都认为他是神,而不知道神之所以成为神,神之所以就是神的原因,那么天下所有的事就都很简单容易了,看了这副图,心里领悟了它的大致意思,就在旁边题写诗句,维愿用道德的石雕刻忠诚信念,对于学习的更高境界,如果动了不好的念头,那么我就亵渎了神灵也将没有地方可以去了。况且对于渡海这样的事呢。洪武四年 (1371年) 上浣人宋克名仲温在草玄阁为他写的序言。

作者、内容简介: 宋克 (1327-1387) 跋:圣僧浮海图跋。世传圣僧浮海像,凡十六躯,皆所以着其神也。夫天下之险莫如海,天下之济莫如舟,舟固济险之具也。然操舟者或未足以恃其必济于险,果能不假乎舟,而涉乎浩茫冥莫之际,非有欻忽变化之神,其孰措手足于平地哉。今圣僧之于海一用其神,虽若云涛蹴天,雪浪跃日,龙虎之所腾齧,蛟鼍之所震撼,寂然视之,了无恐怖,卒至天姝谛受,水伯降迎,所谓幻现有形,去来无迹,而其感通之神,不亦大且速哉,且人知其神,不知其神之所以神,知其神之所以神,则天下之能事毕矣。目击斯图,心悟其旨。又将橹仁义而诗书,维道德而石丁忠信,优游乎圣学之涯,而动息一系于我将无所往而非神矣。其于海也何有哉。洪武四年 (1371年) 鞠月上浣东吴宋克仲温跋于云间之草玄阁。

钤印:仲温、宋克私印 王树常长跋并钤二印

鉴藏印:乾隆(1711-1799):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乾隆鉴赏

王树常(1885-1960年):王树常印

佚名《圣僧浮海图》时代考

单国强

近期见到已佚名款的《圣僧浮海图》卷,本幅绘

十六罗汉渡海,后纸有明初宋克题「圣僧浮海图跋」,署款「洪武四年鞠月上浣东吴宋克仲温跋于云间之草玄阁」,下钤「仲温」朱方、「宋克私印」白方两印;另纸佛弟子王树常题,绍介十六罗汉称谓,署年款「辛巳元旦」,下钤「王树常」白方、「廷五」朱方两印。鉴藏印记有「石渠宝笈」、

「干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等多方。此图画法精微,气息古旧,然宋克跋中未提及画家或时代。作为一件无款或佚名作品,主要当解决断代问题,并根据艺术水准来确定其价值。

从卷中所钤清内府诸鉴藏印玺分析,诸印属真,

此图绝非干隆以后所作。两跋中,宋克甚早(1327-1387年),其为元末明初著名书法家,洪武初被征为侍书,官凤翔同知。擅长楷书、草书,尤善章草。楷书主宗锺繇,追求拙□意趣;小楷学赵孟俯,

而能打破过于平正之习,收放、开合、曲直、奇正变化丰富,更接近王羲之;草书学王羲之,又夹杂着少许章草结体和用笔,于圆转中见劲利,婉美中具拙意;章草尤具特色,深研吴.皇象的《章草急就篇》,用笔挺拔,筋骨强健,磔划壮厚,结体扁圆中又呈修美之姿。此卷宋克跋为小楷书,存赵孟俯端美之姿,然点画粗细、轻重、方圆颇有变化,

用笔、结体又时见章草之迹,如「不」字之捺笔、「有」字之横道、「四」字之结构,书风与其成熟

面貌相符。倘以存世的《楷草书论用笔十法》卷(北京市文物局藏)中前端小楷与之相对照,风貌亦甚一致,如「用」、「谓」、「之」、「草」等字,

运笔乃至结构均相彷佛,可证此跋为宋克真迹。

至此,该图的创作年代当在明代以前,即唐、宋、元三代。

进一步确定该画年代,则要从题材内容和画法风格两方面分析。画面所绘罗汉,即佛的上足弟子,据唐.玄奘释《法住记》,释迦牟尼曾令十六罗汉常住人世,济渡众生。早期的佛经及有关文献只记十六罗汉,如《阿弥陀佛经》、《法住记》,以及宋.

李石《方舟集》十四「十六罗汉赞」,「眉州圜通

阁十六罗汉赞」等。在唐代传世佛画中尚未见罗汉像,论画之书如《贞观公私画史》、《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中也都没有画罗汉的记述。

到北宋徽宗年间,《宣和画谱》中始见记载所谓梁.张僧繇画的《十六罗汉》、唐.卢楞伽画的

《十六大阿罗汉》、《罗汉十六》等,也均是十六位罗汉,其作品是否为梁、唐真迹甚可怀疑,但说明北宋时已出现十六罗汉图。至于五代贯休(禅月大师)所画的《十六应真图》,尚有一套稿本存在

(藏日本宫内厅),可能是有来历的古摹本。在北宋中期,已有十八罗汉图出现,与十六罗汉图并存,苏轼就同时见到过这两类罗汉像,如在《苏东坡全集.后集》卷二十中又有「十八大阿罗汉颂」,

《苏东坡全集.续集》卷十中有「自海南归,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阿罗汉」;在《苏东坡全集.后集》卷十九中又有「罗汉赞十六首」,同卷「观音赞一首」中亦记:「兴国浴室院法真大师慧汶传宝禅月大师贯休十六大阿罗汉」。当时十八罗汉中所增添的两位罗汉尚未固定,有时是《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和译者玄奘(或宾头卢,重复之一尊者宾度罗□罗堕),有时是迦叶和军徒钵叹,有时是加达摩多罗和布袋和尚,有时是降龙和伏虎罗汉, *** 所传是摩耶夫人和弥勒。苏轼所记的两幅十八罗汉图就不一致,《赞禅月所画十八大阿罗汉》中,第十七为「庆友」,十八为「宾头卢」,《十八大阿罗汉颂》中第七尊者记「临水侧坐,有龙出焉」,显然是降龙罗汉,第十三尊者记:「有虎

过前,由童子怖匿而窃窥之」,则明显为伏虎罗汉。至于十八罗汉以增添降龙、伏虎两罗汉为定型模式,恐怕要到北宋以后,存在的所谓唐.卢楞伽画《六尊者像》册,原为《十八罗汉像》的一部分,

实出自南宋画家之手,名款为后添,尚存的第十七、十八尊者即是降龙、伏虎罗汉,可作为南宋已定型的佐证。

题材从十六罗汉到十八罗汉的时代变化,可作为判断此图相对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图绘十六罗汉而非十八罗汉,可能时代不会晚于北宋中期,但诸像中却出现了伏虎罗汉(第二位),又未见降龙罗汉,这种组合上与十八罗汉的交错,表明此画当作于

两类罗汉衍变的过渡时期,即既不循佛经所规定的十六罗汉组合模式,又未达到以十八罗汉为主型

的程度,故其时代当在北宋末至南宋初。

再从画法风格方面分析。作为以纯熟的白描手法画出,描绘工致,用笔细劲流畅,衣纹近行云流水描,这些画法显然原自北宋李公麟流派。人物面相仍带高鼻深目的「梵相」,衣纹、水波多排迭的平行线,又明显受贯休影响。可见此画距五代、北宋中期不会太远。然而,衣纹中又出现了带顿挫、方折的线条,类似于南宋流行的折芦描、撅头描,水墨渲染的明暗也更细致,这些又带有南宋初的时代特征。故此图从画风看,当属于北宋末至南宋初的

作品。作品技艺比较高超,尤其十六罗汉形态各异,神情不一,目光刻划尤见神气,作者当属李公麟流派传人。

此图绢素细密,当属宋绢,气息古旧,年代久远。同时保存完好,并有明宋克长跋和清内府诸玺,

可谓流传有序。然又未见前人着录,诚属一件新发见的宋代人物画珍品。

没办法只能找到这么多

代表聪明智慧,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法王子。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左右胁侍,世称“华严三圣”。应化道场为山西五台山。

据《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所记载:文殊菩萨是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之子。后来诣仙人处,求出家法,却无酬对者,乃皈依佛,出家学道,住首楞严三昧,行稀有难事,佛涅槃后四百五千岁时至雪山,为五百仙宣畅演说十二部经,后还本生地,在尼拘楼陀树下入涅槃。依照佛教典籍所载,文殊菩萨是过去世无量诸佛的老师,曾经引导无数的修行者证得佛果。在《放钵经》中,佛陀也说: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萨的恩德!过去无数诸佛,也都是文殊师利弟子,未来当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萨威神力所致。就好像世间的小孩有父母一样,文殊菩萨是一切众生在佛道中的父母。

文殊菩萨常与普贤菩萨同侍释迦牟尼佛,是释迦牟尼佛所有菩萨弟子中的上首,所以又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菩萨形象则为仗剑骑狮之像,代表着其法门的锐利,以右手执金刚宝剑,断一切众生的烦恼,以无畏的狮子吼震醒沉迷的众生,这是文殊菩萨的基本形象。

除此之外,文殊菩萨相应于娑婆世界有情众生的因缘,亦有种种不同形象的示现。一般文殊菩萨的尊形有僧形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六字文殊等。

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剑,骑乘狮子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

文殊菩萨形象多变,依照其形象,可分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见的是五髻文殊。五髻文殊是因头顶绑了五个髻而得名,这五髻代表的是五种智慧。一般右手握「智慧剑」,象征以智慧剑斩烦恼结。(或手持如意,象征智慧成就)。左手持的莲花上放置「般若经」,代表智慧的思维。智慧之利剑表示能斩断种种蠢痴,智慧犀利如剑;青莲花则代表纯洁无染,花上放有般若经,作为智慧与慈悲的象征。菩萨亦常乘坐狮子座骑,表示智慧威猛无比、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战无不胜;或以莲花为台座,代表清净无染;或驾乘金色孔雀,比喻飞扬自在。 白文殊,藏密所奉文殊之一。

一面二臂,头戴天冠,披发,一手持剑,一手持莲花,上有经函。身面白色;

黄文殊,密教所奉文殊之一。

身**,一面二臂,左手持经函,右手持剑上举;

密具文殊,藏传密教诸文殊之一。

其相红花色,七首二臂,持莲花,经函。属瑜伽部本尊之一。 五台山

传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道场的五台山,居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人称“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可见其在佛教徒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传说五台山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清凉山志》称文殊菩萨初来震旦(古代印度人称中国为震旦)时,居于石盘洞中。而石盘洞是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五台山为道家所踞。

五台山取佛教替代道教,最终成为中国的佛教名山,来源于佛祖的明示及佛道两家的争斗。据《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对金刚密迹主菩萨说:“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 *** 居此,为诸众生,于中说法。”这里所说的“五顶山”,就是指现今的五台山。佛教传入五台山,史载始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被汉明帝请来的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了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传说中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遂产生了在此建寺的想法。但因当时五台山是道家的地盘,道家不会轻易地允许外来教派在此建寺。一个要建,一个不让建,这就需要借助于第三者来裁决。据《国史旧闻》记载:“永平十四年正月十五日,明帝集诸道士于白马寺,使于摩腾、竺法兰二人赛法。”在明帝的主持下,双方达成了“赛法”协议,即约期焚经,以别真伪(相传焚经地点在今洛阳焚经台)。其结果,道教经文(除道德经外)全部焚毁,佛教经文却“烈火不烧”。可见,外来的和尚不但会念经,而且其经文也能经得起“千锤百炼”。印度二高僧因此也就获得了在五台山建寺的权利。接下来就是建寺地点的选择了。据《清凉山志》记载:“在大塔左侧,有释迦佛所遗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辅轮相,十指皆现。”相传他二人不仅发现了此足迹,而且还发现有“舍利”,再加上此处山势奇伟,气象不凡,与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修行处)相似,故决定在此建寺,并取名灵鹫寺。明帝为表示信佛,追命“大孚灵鹫寺”。“大孚”即弘信的意思。“大孚灵鹫寺”就是今显通寺的前身。从那时起,佛教就在五台山深深扎下了根,并开始成为中国的佛教中心。

五顶胜境

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组成,据说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以及五方佛: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

东台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东台顶上“蒸云浴日,爽气澄秋,东望明霞,如陂如镜,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于海拔高,台顶气温低,盛夏之时节,仍须穿棉衣。中国佛协前会长赵朴初填词赞曰:“东台顶,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朝气满神州。”

西台名挂月峰,海拔2773米,台“顶广平,月坠峰巅,俨若悬镜,因以为名。”有诗赞曰:“西岭巍峨接远苍,回瞻乡国白云傍。孤峰岭翠连三晋,八水分流润四方。晴日野华铺蜀锦,秋风仙桂落天香。当年狮子曾遗迹,岩谷常浮五色光。”

南台名锦绣峰,海拔2485米,“顶若覆盂,圆周一里,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华,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焉。”著名诗人元好问赋诗赞曰:“沈沈龙穴贮云烟,百草千华雨露偏。佛土休将人境比,谁家随步得金莲?”

北台名叶斗峰,海拔3058米,五台更高,“华北屋脊”,台“顶平广,圆周四里,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康熙皇帝赋诗赞曰:“绝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宫。钟鸣千嶂外,人语九霄中。朔雪晴犹积,春冰暖未融。凭虚看陆海,此地即方蓬。”

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台“顶广平,圆周五里,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以为名。”有诗赞曰:“群峰面面拥奇观,朝雨和烟积翠峦。策杖千山浑不倦,披裘六月尚余寒。苍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黄沙四望宽。云雾渐看山半起,却疑身已在云端。”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神龙居士序文《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佛教胜地五台山》丛书 六册  《中国名胜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文殊菩萨,梵文Mañjuśrī ,音译文殊师利。

读法注音:①南么(na mo) ②三曼多勃驮喃(san man duo bo tuo nan) ③系系(xi xi) ④俱摩罗迦(ju mo luo jia)⑤微目吃底(wei mu chi di)⑥钵他(bo ta)⑦悉体多(xi ti duo)⑧娑么罗娑么罗(suo me luo suo me luo)⑨钵罗底然(bo luo di ran)⑩莎诃(sha he)

真言释义:①归命 ②普遍诸佛 ③系系(招呼之声) ④童子 ⑤解脱 ⑥道 ⑦伫立 ⑧忆念忆念 ⑨昔所愿 ⑩成就

山西省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东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亦说:‘尔时世尊,告金刚密迹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邦,其国有山号曰五顶,文殊童子, *** 居上,为诸众生,于中说法。’而经所说清凉山及五顶山,即今中国山西五台山。此山在五台县东北,离县城一百二十里,五峰环抱,顶无森林,如垒土之合,因名五台山。地居边境,寒冷异常,无炎暑之热,又名清凉山。古之丛林,今之佛刹,皆在中台之下,其南台离中合八十里,台高三十里,顶周二里,金莲名菊,灿发如锦,亦名锦绣峰,世传是文殊菩萨所居。文殊菩萨诞辰纪念日:农历四月初四。文殊菩萨出家纪念日:农历十月二十日。文殊菩萨成道纪念日:农历腊月二十二。

铰链选什么型号规格是根据橱柜门板与侧板的位置,铰链有大弯(也叫无盖),中弯(半盖),直臂(全盖)3种规格。可以看以下说明图。

如果从材质看哪个好则是优质不锈钢·铰链,橱柜厨房易积水,优质不锈钢有效防止生锈。

没有诗帝、诗后这么个说法。

诗圣为杜甫,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诗仙为李白,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诗魔为白居易,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杜甫

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