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好像皇帝都有三妻四妾,连刘邦都很多,是不是历史上就没一个皇帝专一???项羽一个却死了

游戏攻略04

历史上好像皇帝都有三妻四妾,连刘邦都很多,是不是历史上就没一个皇帝专一???项羽一个却死了,第1张

历史上好像皇帝都有三妻四妾,连刘邦都很多,是不是历史上就没一个皇帝专一???项羽一个却死了
导读:网上弄出来的中国帝王恩爱夫妻排名金牌:明孝宗---张皇后。 这对夫妻获得金牌实在是当之无愧,不为别的,你能想象一个皇帝能够一辈子只有一个妻子吗?别说皇帝了,也别说古代,现在阁下突然买**中奖了,马上抛妻弃子可能不至于,在外面包包二奶您可别说

网上弄出来的中国帝王恩爱夫妻排名

金牌:明孝宗---张皇后。

这对夫妻获得金牌实在是当之无愧,不为别的,你能想象一个皇帝能够一辈子只有一个妻子吗?别说皇帝了,也别说古代,现在阁下突然买**中奖了,马上抛妻弃子可能不至于,在外面包包二奶您可别说您不会动那念头,就算您不动那念头,人家送货上门您也不一定就赶人家走!不然现在有点钱,有点权的人包二奶的怎那么多?可是,一夫一妻,明孝宗---一个皇帝,他居然做到了!在那个年代,讲究的是多子多孙,而皇帝的子孙多少,更是关系到国家的大事!这对夫妻只有一个儿子,正因为此,当时的大臣多次上奏要求皇帝多置内宠,可以想象,明孝宗和张皇后,他们之间只要有一点点不和睦,他大可以顺水推舟,而他,没有这样做!这对夫妻的恩爱之情,明明白白,无可争议。

银牌:隋文帝---独孤皇后。

同金牌获得者一样,这对夫妻也是帝王之中罕见的一夫一妻,之所以屈居亚军,主要是因为男方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无奈,而不是自愿。隋文帝曾有一次和宫女鬼混的行为,被独孤皇后知道了,她毫不犹豫的把情敌从肉体上消灭了,为此隋文帝大怒,奋力争取包二奶的权力,可是由于大臣们都知道隋文帝怕老婆,再加上他们的几个儿子都已成年且手握重兵,他终于打消了包二奶的念头。尽管如此,他毕竟完成了这个高难度的动作---一夫一妻,所以,银牌颁给他们,也是合情合理。

铜牌:汉宣帝---许皇后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开国皇帝以外,很少有先贫贱,而后富贵的君主。汉宣帝就是这样一位,他的祖父是汉武帝的长子,因为兵变自杀了,他的父亲也一起死了。所以,汉宣帝从小就是孤儿,完全是以一个平民的身份长大的,娶了同样是平民的许平君**做妻子。运气 来了,挡都挡不住,汉昭帝死后,朝堂上连换了几个皇帝,不是夭折,就是没有德行。国不可一日无君,当时的权臣霍光挑来挑去,就挑中了这个平民。平民一下子做了皇帝,自然对恩人霍光是感恩戴德,霍光就说了,你把你家里的那个黄脸婆换了吧,我女儿如花似玉的,送给你做老婆啊!这要换了我小人家,您老人家有权有势的,一不高兴把我的**收回去了可怎么得了?家里的那黄脸婆我早烦了,正想换换呢,thank you可人家不,汉宣帝下了一道诏书,说我以前有一把剑不见了,你们谁看见了给我呀!剑,指的就是老婆。所以,别人都知道汉宣帝的意思了,于是平民妻子变成了汉朝皇后。这是生前的恩爱。许皇后没有什么福气,没过几年舒心的日子就被霍光的老婆叫人下毒害死了,汉宣帝当时倒没怎么样(他也没那个能力)。以后,霍光死了,他逮住机会把霍家满门抄斩,也算狠毒了。霍光毕竟有大恩于他,他还下此毒手,恐怕夫妻情深,为妻雪恨是重要原因吧。这对夫妻有一个儿子,汉宣帝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也费了不少心思,最重要的就是挑选继母,他为儿子挑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做继任皇后(她之所以被选中,就是自已没有儿子,之所以没有儿子,当然是因 为皇帝不喜欢她),子以母贵,汉宣帝能这样做,主要的还是夫妻之情吧。这些,是死后的恩爱。访求故剑,雪恨灭恩,择母育子,汉宣帝---许皇后,拿块铜牌,没意见吧。

第四名:明太祖---马皇后

以前热播的电视剧《大脚马皇后》里面的一些情节实在不敢相信是真的,但明太祖与马皇后的夫妻深情,应该是没有疑问的。需要强调的有两点,第一,马皇后先死,在她死后明太祖并未为她选择继任人---册立新的皇后,这说明,在明太祖心里,马皇后的地位无人取

代,夫妻深情,可见一斑。第二,明太祖是一个相当残暴的人,对自己身边的女人也是如此,他的任何一个妃子,只要在他面前犯了一点小错,下场就是死。对于明太祖来说,他的妃子除了给他生小孩以外,再没有其他的作用,所以他死时命令所有的妃子殉葬。明太祖对其他的女人残暴得有点变态,毫无感情可言,是否也反衬出马皇后带走了他全部的深情?所以,这对夫妻,排名第四。

第五名:宋光宗---李皇后

中国人对于孝道一向是相当看重的,孝的地位,一直等同于忠。所以,一个人如果不孝敬父母,那等同于犯了“谋逆大罪”。电视剧上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台词“朕以孝治天下",所以,一个人,一个帝王,不讲孝道,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宋光宗的父亲宋孝宗,年纪大了,图清闲,就把皇位传给了他。他呢,一开始倒也孝顺,隔几天就去看看老爸。可是没曾想,他那老婆---李皇后一直就跟公公不太对劲,于是天天在他面前嚼舌根,再加上耍点小手段,一来二去的,宋光宗就不去看他老爸了。这下子,群臣激动了,纷纷说他的不是,他呢,一慨不理,不孝就不孝,我只要我的妻子。于是,群臣也不干了,接着发动了一场政变,把他儿子扶上皇位,让他也尝尝太上皇的滋味。置孝道于不顾,宋光宗虽然比前面几位相差太远,但夫妻深情,由此可明。其实,早在年轻的时候,宋光宗曾宠爱一个妃子,但是李皇后从肉体上消灭了她。宋光宗知道后也无可奈何,只因“怕老婆”,怕之深,只因爱之深也。所以,这对夫妻,排名第五。

第六名:金世宗---乌林氏

金朝完颜亮是一个典型的恶棍型君主,他在位期间,几乎是*遍国中,连自己的亲姐妹都不能幸免,当时的金国贵族女性,是人人自危。完颜亮看上了乌林氏,于是命令她到他那儿去。乌林氏知道,去了以后必被污辱,于是选择了自杀。后来,金世宗发动政变,推翻了完颜亮,自己做了皇帝。为了纪念他的爱妻,终身不立皇后。这对夫妻,排名为何落于最后?只因“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我要说“一对夫妻一时恩爱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恩爱”。自杀殉情,虽然轰轰烈烈,比起一辈子相亲相爱,只怕要容易得多。所以,只能排名第六。

还有一对夫妻,赛前夺标呼声很高,经裁判长(就是本人)仔细审查,终于名落孙山。那就是唐太宗---长孙皇后。关于这对夫妻的恩爱,好象史书上还写得比较多,长孙皇后也有一代贤后的美名,本人对此颇感怀疑。长孙皇后出身贵族家庭,李世民一家在做皇帝前也 是贵族,所以在她的一生,物质基础是很优越的(这点和马皇后不一样)。作为一个女人,丈夫是一国之君,儿子是太子,她还有什么不舒心的?可是,她竟然在三十六岁的时候就死了,除了色衰爱弛,抑郁而终,还能有别的解释吗?所以,这对夫妻,名落孙山。

  魏武帝为千古忠臣,千古名臣,千古名相,历史十大名将,历史十大统帅,历史十大君王,历史百大诗人,影响历史进程百大人物之一。 魏武帝粉回答下,把资料拿出来,你看完便知了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魏武帝曹操是太~祖~武帝最欣赏的一个历史人物之一,而这两人又有诸多共同的相似点,不信请看

  第一:两人均是诗人,魏武更是一代文豪

  第二:虽都未有帝号,但是都行有皇帝之实。

  第三:都出生于乱世,大动荡时期

  第四:生在乱世,都有拨乱反正,匡扶天下的能力。

  第五:两人都是能文能武的治世人物

  魏武帝不愿当皇帝的原因大概是因为这几点吧??????

  建安元年八月,曹操亲至洛阳朝见汉献帝。随即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将献帝变成了自己手中的一个傀儡和一张王牌,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曹操不但早已在事实上控制了朝廷的一切大权,使自己成了一个实际上的皇帝,而且在形式上,他也同皇帝没有什么两样了。曹操惟一没到手的,只不过是一个皇帝的名号而已。事实上,曹操的代汉意图早就昭然若揭,但至死他也没有迈出最后的一步。他要把这最后一步让给自己的儿子完成。曹操为什么自己不称帝呢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孙权劝他称帝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首先,孙权认为这样做可以获得曹操的信任,从而实现吴、魏之间的和解,自己就可以专心对付蜀汉。襄樊之役中,孙权为了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从背后袭击关羽,帮了曹操的大忙,但却得罪了刘备。吴、蜀之间长达十年的联盟关系就此结束,这时他比什么时候都更需要缓和同曹魏的矛盾,否则会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其实,孙权认为曹操如果真的称帝,拥汉派将会强烈反对,曹操因此陷入困境,减轻对吴国的威胁。因此,孙权阳奉阴违,曹操看穿了孙权的意图,不肯轻易上当。

  其二,从当时形势看,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力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综观曹操的一生,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都发生在他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继续维持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三,至少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言辞恳切,说了差不多十年,现在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对自己的声誉名节必然会造成不利影响,不如坚持把戏演下去。

  其四,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并不重要,“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一语,是他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此外,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已65岁,年纪大了,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这也可能是他不愿称帝的一个原因。总之,曹操不当皇帝,是从策略上全面权衡得失后所作出的决定,是一种周密而明智的谋虑。曹操自比“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周文王,是对自己的自我评定。

率土之滨贾诩值得培养吗贾诩最强阵容搭配以及战法介绍。作为三国时期计出必胜的智囊人物,贾诩是少数谋身先于谋国,在最后得以77岁高龄寿终正寝并被香火祭祀的存在。那么这位算无遗策的谋士在率土之滨有着什么样的技能呢?群贾诩和魏贾诩各自该怎么使用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吧。

贾诩人物介绍

人物生平

贾诩(147年-223年),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

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_、郭汜反攻长安。李_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官渡之战时,贾诩力主与袁绍决战。

赤壁之战前,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

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了曹丕成为世子。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拜其为太尉,封魏寿乡侯。

曹丕曾问贾诩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

贾诩一生谨慎小心,算无遗策,从而得以善终,终年七十七岁,谥号肃侯,传后台爵。多年后,贾诩与王朗、曹真、辛毗享魏文帝庙。

相关评价

阎忠:诩有良、平之奇。

曹操: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

陈寿: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易中天: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

家族传承

据《新唐书》里的宰相世系表所指,贾诩是西汉时代文豪贾谊的末裔。据《贾氏武威郡宗谱》载,贾谊九世孙名为贾秀玉,东汉时任武威太守,自此居于武威郡。其子贾衍任兖州刺史,贾衍子贾龚为轻骑将军,居武威。衍生二子,长子名贾彩,次子便是贾诩。据《魏晋世语》,贾氏一族于晋惠帝时皆至大官,于晋初时尤为显贵。

[pagesplitxx][pagetitle]群步兵贾诩[/pagetitle]

群贾诩

面板属性

群贾诩是典型的谋略型武将的属性。

096的攻击成长并不高,其攻击距离为3,所以群贾诩位于大营的位置也是可以进行普攻的。164的防御成长中规中矩。045的速度成长属于偏低,这是也是为什么群贾诩的阵容称为“乌龟队”的原因了。

战法分析

算无遗策是输出类主动战法,发动后有两段效果。首先是降低敌军群体的攻击和谋略属性;然后在此之间,每当目标试图发动主动战法时,就会陷入妖术诅咒,损失一定兵力。

作为一个典型的谋略类主动战法,算无遗策有着明显的优点和不足。优点是该战法可以降低敌军群体的攻击和谋略双属性,同时使目标只要试图发动主动战法就损失一定兵力。这个机制就很针对带较多主动战法的武将。

不足也很明显,主动类战法相较于指挥类战法,在“稳定性”上会有所欠缺。同时,该战法发动几率不高,“稳定性”更加让人担心。加上群贾诩速度比较慢,属于后手型武将,这让群贾诩在战斗前期占不到上风。

不过好在群贾诩的谋略成长较高,这多多少少可以弥补主战法的先天不足,并且高谋略值可以使算无遗策威力更强。

兵种特性推荐

由于站位的原因,推荐群贾诩转“死士”,这样通过攻击距离减1,避免群贾诩的普攻触发敌军的反击,会吃亏。同时“死士”的无畏效果可以提升攻击、防御、谋略三个属性点,使得算无遗策的输出更大化。

特性选择“地利”,根据地利不同位置的效果,可以让位于大营的群贾诩谋略、防御属性再次提高,这样群贾诩不仅拥有高谋略,还有一定的坦度,不怕被敌军爆头。

战法推荐

群贾诩推荐适合大营的输出类战法,比如不攻、深谋远虑、风声鹤唳、十面埋伏等。

不攻可以使群贾诩的输出更加稳定,毕竟群贾诩的主战法发动率不算太高。

深谋远虑可以提高群贾诩的谋略输出伤害,虽然不如不攻那样稳定,但好处是可以不断的去刷新算无遗策产生的妖术诅咒效果。(相同的异常状态,在伤害没区别的情况下连续释放会导致后者释放的效果无法生效)。

而风声鹤唳十面埋伏是大营常用的输出类主动战法,通过群贾诩的高谋略值使得输出类战法输出的伤害更高。

队伍搭配推荐

前锋甄洛:战必断金+避其锋芒

中军张宁:众谋不懈+草木皆兵

大营群贾诩:不攻+风声鹤唳/十面埋伏

这一队强在输出高,因为群贾诩属于后手型武将,输出基本靠后期,所以通过避其锋芒的前期减伤,配合张宁的黄天余音的加成,可以使群贾诩的输出更加的高,打出高爆发的谋略输出。

拆解战法

不攻作为一个稳定的输出增益类战法,相信大家都是非常熟悉了。不攻可以让携带它的武将不能发动普攻,却可以使其发动策略攻击时造成的伤害提高,并在每回合都会对有效距离5以内的敌军单体发动一次策略攻击。这是非常适合大营谋略武将携带。

推荐携带武将:荀_、五星陆逊、群贾诩、张角

[pagesplitxx][pagetitle]魏弓兵贾诩[/pagetitle]

魏贾诩

面板属性

与步兵系的群贾诩相比之下,弓兵系的魏贾诩还是有不同的地方。

魏贾诩的属性面板也是典型的谋略型武将属性。077的攻击成长与群贾诩相似,都没有物理攻击的优势。177的防御成长略胜群贾诩,但是差异不大。238的谋略成长与群贾诩的248差异也不大,都属于谋略型武将的“标准配置”。但是070的速度成长却比群贾诩高,这也是弓兵系武将对步兵系武将的优势。

同时他们最大的不同是自带战法,群贾诩的主战法是主动战法,而魏贾诩的主战法是指挥战法。

战法分析

相对比群贾诩的主动类主战法,魏贾诩的指挥类主战法就稳定多了。

谋谟帷幄和算无遗策一样,都是拥有两段触发效果的机制。首先当自身和友军单体每回合首次试图发动主动战法时,就有550%的几率对敌军单体发动一次策略攻击。这个机制就提高了队伍的输出下限,在保证队伍可以发动主动战法的前提下,无论释放与否,都有55%的几率进行一次策略输出。

同时当我军大营、中军低于初始兵力的60%时,每回合首次试图发动主动战法时就会额外对敌军单体发动一次策略攻击。这就保证了即使队伍处于低兵力的状态下,也可以有一定量的输出。

相对比下,谋谟帷幄可以保证队伍的输出下限,所以魏贾诩队伍伤害更加稳定。而算无遗策只需要敌军武将带了越多的主动战法,在没有被犹豫或者混乱的前提下,可以搭配妖术,达到更多的收益上限。同理敌军佩戴的主动战法少伤害也会低。总结谋谟帷幄更加稳定,算无遗策收益上限下限都很高。

兵种特性推荐

而相对比群贾诩,魏贾诩的站位有更多选择,除了大营,还可以站中军的位置。

兵种推荐“弩兵”,通过“弩弓”效果,可以提高魏贾诩的伤害。这是因为,无论魏贾诩是大营位置,还是中军位置。由于其主战法的效果,使魏贾诩能够稳定进行输出,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输出点。

特性可以学习“地利”或者“迂回”。学习“地利”时是作为输出点,主要是提高输出能力。学习“迂回”是考虑到魏贾诩站位中军时,通过“迂回”减伤的效果提高生存能力。

所以,总的来说,群贾诩更多是担任输出位置,用法可能稍微单一。而魏贾诩的站位就更加灵活,有大营和中军可以选择。而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要利用他们自身的高谋略属性,提供更多的输出。

战法推荐

魏贾诩推荐极火佐攻、水淹七军、重整旗鼓等

站位中军的时候,魏贾诩是作为补充伤害的存在,所以带极火佐攻或者水淹七军,通过配合主战法的触发机制,提高自身的输出伤害量。而重整旗鼓则是为队伍提供续航,在后四回合维持队伍兵力,保证兵力在60%-50%之间,发挥谋谟帷幄的二段伤害同时,输出不会被兵力过低影响。

在这里补充一点,魏贾诩只需要携带一个主动战法就可以保证自身技能的触发机制了。

队伍搭配推荐

前锋大郭嘉:始计+反计之策/伐谋

中军魏贾诩:极火佐攻/水淹七军+重整旗鼓

大营荀_:不攻/深谋远虑+十面埋伏/声东击西/风声鹤唳

这一队尽量保证每个武将带有一个主动战法,这样可以方便触发谋谟帷幄的发动,提高队伍的输出下限。这样搭配的好处是输出稳定,但是不足也很明显,续航能力不足、容易被控,所以战损也会比较高。

拆解战法

鸟云山兵作为一个减伤类战法,因为该战法可以同时降低敌人的攻击和策略攻击,并且是每个回合,这就比避其锋芒这类只减前三回合的同类战法有更大的优势。

推荐携带武将:魏曹操、蜀法正、群甄洛或者其他前锋类武将。

两个武将拆解战法同为指挥类战法,但是用处大不相同,一个主输出,一个是减伤辅助类战法。

岳飞

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同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获了徽、钦二帝,北宋王朝灭亡。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赵构登基,是为高宗,迁都临安,建立南宋。岳飞上书高宗,要求收复失地,被革职。岳飞遂改投河北都统张所,任中军统领,在太行山一带抗击金军,屡建战功。后复归东京留守宗泽,以战功转武功郎。宗泽死后,从继任东京留守杜充守开封。

建炎三年(1129年),金将兀术率金军再次南侵,杜充率军弃开封南逃,岳飞无奈随之南下。是年秋,兀术继续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苏南京)留守的杜充不战而降。金军得以渡过长江天险,很快就攻下临安、越州(今绍兴)、明洲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他先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六战六捷。又在金军进攻常州时,率部驰援,四战四胜。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七月,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绍兴三年,岳飞因剿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得高宗奖“精忠岳飞”的锦旗。次年四月,岳飞挥师北上,击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岳飞也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同年十二月,岳飞又败金兵于庐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还。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率军镇压了杨么起义军,从中收编了五、六万精兵,使“岳家军”实力大增。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架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状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绍兴七年,岳飞升为太尉。他屡次建议高宗兴师北伐,一举收复中原,但都为高宗所拒绝。绍兴九年(1119年),高宗和秦桧与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纳贡。这使岳飞不胜愤懑,上表要求“解罢兵务,退处林泉”,以示抗议。次年,兀术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岳飞奉命出兵反击。相继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乘胜进占朱仙镇,距开封仅四十五里。兀术被迫退守开封,金军士气沮丧,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不敢出战。

在朱仙镇,岳飞招兵买马,连络河北义军,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直捣黄龙府。他激动地对诸将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这时高宗和秦桧却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奋,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他壮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

岳飞回临安后,即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绍兴十一年八月,高宗和秦桧派人向金求和,金兀术要求“必杀飞,始可和”。秦桧乃诬岳飞谋反,将其下狱。绍兴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是年岳飞仅三十九岁。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也同时被害。宁宗时,岳飞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

岳飞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略”著称。在其戎马生涯中,他亲自参与指挥了126仗,未尝一败,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 岳飞无专门军事著作遗留,其军事思想,治军方略,散见于书启、奏章、诗词等。后人将岳飞的文章、诗词编成《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

岳飞——民族英雄

如何评价岳飞,我认为应当站在国家利益和整个中华民族这个层次,把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利益做出牺牲而又代表正义的各民族杰出人物列为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把那些为一己之私损害本国利益导致敌方受益的各民族卑鄙人物列为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叛徒。从这个角度来讲,岳飞是整个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英雄之一。评价岳飞是否为民族英雄,应当弄清三个问题,其一是岳飞所代表的英雄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概念是否冲突?其二是否定岳飞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其三是通过"民族战争"这种历史战争的分类来评价历史人物是否正确?

否定岳飞为民族英雄的一个逻辑是根据民族英雄的定义和中华民族形成的时期导出的。即民族英雄是指在一个民族或民族国家抵御外来侵略或独立解放过程中产生的英雄人物,据此,岳飞要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就必须出现在中华民族民族国家抵御外来侵略或独立解放的时候,然而,岳飞是宋朝将领,而有些人认为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标志,即行政、经济文化一体化在元朝才开始,因此,岳飞不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英雄。

该逻辑的错误是用一个不断发展的民族观念来否定以特定人物为载体的民族英雄精神。中华民族是在当前我们所生存的这片土地上,由众多族群通过不断的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概念,因此,无论是就地域还是就族群的多少来说,中华民族都是一个向前发展、向后包容的一个族群。中华民族这种发展和包容的特征在民族英雄方面就表现为:肯定历史上作为民族精神和信仰载体的英雄人物的存在。族群和英雄人物都是实体,会随历史而消亡,而积极、优秀、正义的英雄精神则可以千古流传并为所有民族共享。清朝康熙给袁重焕平反和乾隆为史可法立祠,为何?与其说尊敬对方不如说是出于统治的需要,教育子民效法这些英雄人物为国家服务。因此,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人们维护英雄、抨击叛徒的言论和行为,本质都是在维护本民族的精神信仰,这种精神信仰对于维护当前民族的现实利益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上讲,一个不断前进、优秀的中华民族当然需要岳飞所代表的英雄精神。

否定岳飞是中华民族英雄的另一个理由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即有利于当前国内族群的团结。这个观点在一部分人群中非常有市场,其依据主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因此,认为岳飞是民族英雄是狭隘的民族英雄主义,否定"家里打架"的代表人物岳飞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

其错误有三个:一是用否定一个族群的历史人物取代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的基石--平等,二是岳飞仅仅是汉人的英雄,对于整个中华民族则是狭隘的、有害于团结的,三是将现实需要置于历史事实之上。坚持族群平等是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的基石,而且也是我国政府的职责。政府应当是超越族群之上的,从我国的汉、唐、宋、明到大清帝国,无不是多族群国家并坚持族群和睦的政策。坚持族群平等就不应该通过政府行为去损害其所辖包括汉人在内的所有族群的英雄信仰,否则必将引起纷争,而这恰恰是既有害于国家又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损害少数族群的利益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损害汉人的利益更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这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判断。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原文化远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非常成熟,纵观我国历史上所有少数族群建立政权时,还停留在奴隶社会,而中原政权早已是高度发达的封建政权,所以开明的少数族群国君无不是学习和吸收中原文化。另外,通过几千年的国家分裂与统一、屯边政策和族群迁徙,当今汉人已不是历史上的"秦人"或"汉人",而是封建政权坚持和亲、和睦政策下的多族群血缘和文化融合为一体的结果,这也是汉人和汉文化为什么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原因。汉人在人数上和汉文化上居主导地位是历史演变的结果,不是哪个人可以强制的。再则,占主导地位同时意味着负有更多的义务,明朝打击倭寇、清朝反击俄罗斯和抗日卫国战争,汉人贡献巨大、牺牲巨大,并不因谁占有政权而退缩。所以说,汉人是个开放的、包容的、胸怀宽广的族群,把汉人景仰岳飞的行为定位成狭隘的英雄主义,实在是对这个族群的诋毁。如前所述,岳飞代表积极、正义的精神,汉人景仰岳飞并不等于接受岳飞的愚忠思想,汉人景仰成吉思汗并不等于认同其攻城掠池中的屠城行为。今天否定了岳飞一个人,明天就会否定象岳飞这样的所有族群的英雄,岳飞等人所代表的英雄精神将无所依存,中华民族的英雄观也将灰飞烟灭,那么一旦敌国入侵,国家、民族危亡,谁去抗敌?谁去做英雄?怎么维护民族团结?所以,辩证吸收各族群英雄的可贵之处,与时俱进,是中华民族赖以生生不息、实现复兴的精神动力。所以,学习向岳飞这样的英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如果说教材给孩子们以"金人都是大坏蛋"的看法,那是教育方法有待改善,而不是历史的错,不能因此否定我们的民族英雄。

"民族战争"这种战争分类方法也很令人费解。古今中外的战争不计其数,在国家出现以前的战争都是部落(族)之间的战争,其大多以获取其它部族的食物和女人为目的;国家出现以后的所有国家之间的战争,大多以占有对方的子民和资源为目的。因此,古今中外的战争,无论是进攻方还是防守方,正义或非正义,战争的目的都是维护自己或扩大自己的现实利益。在我国历史上,所有封建国家均为帝王一人之私,其利用所辖族群与他国进行战争的目的非常明确,如果将这些战争用"民族战争分类",那么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再到宋辽西夏,所有这些国家的国君都应该是"民族战争"的首领,其首先代表的应是民族利益,那么这些国君都代表的是那些具体的民族呢?这些民族今天何在呢?为什么大多数国君都不是民族英雄呢?又为什么会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君权神授,降伏万民"的宣扬呢?所以,我个人认为"民族战争"的分类方法首先颠倒了战争的目的,改变了战争的性质,其次,这种分类方法不适合定义民族英雄的概念。从我国的岳飞到法国的贞德,这些英雄概念的隐含义非常明显,那就是他们都是当时国家的英雄,这时候的"民族"其实是国家一词的代名词,是一个地域概念,他们并不为某一个族群所专有,而是为当时国家内所有族群景仰。由于国家的可继承性,所以政权更迭、朝代更换只能让我们站在国家的高度去思考英雄,而不是因为他们是哪个族群的人就完全否定他们。

历史是一面镜子,如果用功利性的眼光去篡改历史,那样的镜子将是一面哈哈镜;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过去,是先祖活动的事实,只有首先尊重事实,我们才可能从中吸取前进的动力。据资料显示,岳飞是南宋著名的将领,传说其母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这四个字成为岳飞终生的信条。岳飞数次北伐抗金,曾得到宋高宗赐的"精忠岳飞"锦旗。1142年,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成为南宋绥靖政策的牺牲品。因此,岳飞首先是为国家所任命的抗金将领,从岳飞抗击金国的目的和最大受益者来看,显然是为了南宋的国家利益。另外,说岳飞代表正义,是因为一个国家政权腐败并不能成为另一个国家侵略的借口,一个国家的命运应当由它自己的人民说了算。岳飞所代表的是置个人安危于脑后,不屈不挠,救国家和百姓于危亡的精神和气节,从这个意义上将岳飞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英雄没有什么不妥。

因此,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否定岳飞为中华民族英雄的做法都不可取。那么,究竟应怎样看待象岳飞这样的历史人物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尊重史实,其次应当从国家利益和是否代表正义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人物。毕竟学术创新并不等于定论,带上"历史唯物主义"的帽子去分析所谓的"民族战争"更不等于是真理。历史是政府和大众的一面镜子,我们应审慎待之!

诸葛亮的评价

1、孙中山: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2、毛泽东: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3、钱穆: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扩展资料:

诸葛亮观其大略”的三个要点

“观其大略”包含三个要点:

一是学习选择的标准是“大略”。要学的东西很多,如何选择?诸葛亮侧重那些包含大略的书,看重那些在大略的层次上的内容。

二是汲取的重点是“大略”。同样一本书和一次谈话,学习时特别注意吸收其中的战略思维和战略智慧。可以说是“无略则略,有略必观,有大略必大观”。

三是研修的重点是“大略”。包括大略的建构、落实和得失,等等。真正的“大略”不可能是浅显的,而且正因为其大,容易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因此研判大略、理解大略和谋划大略都需要大智慧。这种智慧与华而不实和粗枝大叶的作风,应该是无缘的。

诸葛亮身后之事

蜀军返回成都后,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诸葛亮遗言命令部下将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势修建坟墓,墓穴仅能容纳下棺材。诸葛亮曾经上表指出自己没有多余财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赐封,就算儿子都是自给自足,自己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

果然,诸葛亮直至死时也是如此,甚至在临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须要其他配葬物。武侯墓在定军山勉县。

蜀汉各地多上书请立诸葛亮庙,蜀汉朝堂以此违背礼制不纳,于是百姓在四时的节日于道路上私祭诸葛亮。直至景耀六年(263年),在习隆、向充的建议下,刘禅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

诸葛亮死后30年,司马昭派遣邓艾、钟会伐蜀。他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一起在绵竹之战中战死沙场。

-诸葛亮

人民网-也谈诸葛亮的“观其大略”

欧阳炯词,艳而质,质而愈艳,行间句里,却有清气往来。大概词家如炯,求之晚唐五代,亦不多觏。其《定风波》云:“暖日闲窗映碧纱,小池春水浸晴霞。数树海棠红欲尽,争忍,玉闺深掩过年华?独凭绣床方寸乱,肠断,泪珠穿破脸边花。邻舍女郎相借问,音信,教人羞道未还家。”此等词如淡妆西子,肌骨倾城。欧阳炯所撰《花间集序》展现了花间词的类型风格:“镂玉雕琼,拟化工而迥巧;裁花剪叶,夺春艳以争鲜。是以唱《云谣》则金母词清;挹霞醴则穆王心醉。名高《白雪》,声声而自合鸾歌;响遏行云,字字而便谐凤律。《杨柳》、《大堤》之句,乐府相传;《芙蓉》、《曲渚》之篇,豪家自制。莫不争高门下,三千玳瑁之簪;竞富樽前,数十珊瑚之树。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娼风,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绣而不实。有唐已降,率土之滨,家家之香径春风,宁寻越艳;处处之红楼夜月,自锁嫦娥。在明皇朝,则有李太白应制《请平乐》词四首;进代温飞卿,复有《金筌集》。迩来作者,无愧前人。今卫尉少卿自弘基,以拾翠洲边,自得羽毛之异;织绡泉底,独殊机杼之功。广会众宾,时延佳论,因集近来诗客曲子词五百首,分为十卷。以炯粗预知音,辱请命题,仍为序引。昔郢人有歌《阳春》者,号为绝唱,乃名之为《花间集》。庶使西园英哲,用资羽盖之欢;南国婵娟,休唱《莲舟》之引。广正三年(940)夏四月大蜀欧阳炯序。”专文论词,实始于欧阳炯此序。它不仅是词集序文之滥觞,庶几亦可视为词论之权舆。此序介绍了《花间集》编著时间、文化背景、编选目的、风格特点,以及唐以来词曲的演进轨迹。这无疑是花间艳词的一篇宣言或自供,表现出以艳为美的词学主张,用其“清艳之辞”以助歌妓演唱“娇娆之态”的创作功用,以及词体在艺术方面的和律、香艳、富贵等特征,同时也确立了温庭筠作为“花间鼻祖”的地位,准确地把握住了花间词人的创作心态和花间词风的总体风貌,具有弥足珍贵的词学思想史以及文学理论价值。《花间集》的命名,是对十八家词的赞颂,揭示了花间词人共同的风格倾向。本为美玉,犹加雕琢;本为鲜花,尚予剪裁。“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理悠远,山中间之。将子无死,尚复能来”。清词丽音的《白云谣》曲,偏由神仙中人西王母唱出;美酒佳酿,又使周穆王怡然心醉。花间词人的这类作品犹如歌于郢中的《阳春》《白雪》:或似鸾凤之鸣,优美动听;或如激扬清乐,声遏行云;而字字皆与十二韵律谐和。“昔郢人有歌《阳春》者,虽为绝唱,乃命之为《花间集》”。故“花间”者,喻美文也。《花间集序》指出了花间词人所崇尚的审美追求及其词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富丽精工,美轮美奂,秾丽典雅。花间词首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绮丽的画面。花间词人多写女性化了的香艳之情,描摹纤柔的心绪。花间词人也以极大的专心和乐趣去描摹精美的物象,表现美人的冶艳。其情感是纤细缠绵的,这样的情感凭藉细微精美的物象款款传递,往往把天地山川、鸟兽动物、居室用物、情状意态等描写得轻灵细巧,极尽精美之能事。他们用浓墨重色、镂金错彩、工笔细描、富丽精巧的笔调来塑造艺术形象。仅以温庭筠为例,其词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由绮丽华艳的辞藻染就的斑斓绚烂的色彩和风神旖旎的景致。据《花间集》所收的六十六首温词进行统计,视觉方面用“红”字多达十六次,如“艳红”、“愁红”、“红袖”、“红粉”等,嗅觉方面用“香”字多达二十次,有“香车”、“香闺”、“香腮”、“香雾”等,这些诉诸感官的秾丽藻汇,使得其整个词作笼罩在金碧辉煌、暖香醉人的氛围之中。生活于此种环境里的富家女子,自然也是明艳动人的。温庭筠在描摹这些女性形象时,特别注重对其头饰、服饰的精雕细刻,仅只十余首《菩萨蛮》中就有“翠翅金缕双鸂鶒”、“宝函钿雀金鸂鶒”、“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等处,真是雕缋满眼,美不胜收,都是借物饰和环境的华美来烘托女性的雍容华贵。由温庭筠之词不难看出整个花间词偏重艺术感知、风流华美、熏香掬艳、眩目醉心的绮丽美质。

另一方面,《花间集序》借用乐府《杨柳》、《杨柳枝》、《大堤》、《大堤曲》、《大堤行》等历代相沿的名曲;或古诗中的“芙蓉”(《古诗十九首》其六)、“曲渚”(何逊《送韦司马别》)那样的名篇,说它们曾经使文豪大家,如楚国春申君的三千门客“皆蹑珠履”;如晋代石崇出示巨大的珊瑚树以竞争高下。这样引起“绮筵公子”、“绣幌佳人”或传抄或演唱,盛况空前。赞古以喻今,显然是对花间词而发的。

《花间集序》指出了花间词依声填词、娱宾遣兴的词体特点。音乐是声和鸾歌、偏谐凤律;歌词则是杨柳之句、芙蓉之篇。这一切都是为了“助娇娆之态”以“资羽盖之欢”。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李煜时指出:“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所谓“伶工之词”,就是以温庭筠等花间词人为代表的应歌娱人之词,其因调成言,依声填词,反映了词体初期诗乐结合、雅俗合流的种种状况,词因此称作“曲子词”,花间词为“诗客曲子词”。

晚唐五代词所配合的“燕乐”,是一种新兴的融合了外来音乐因素内在的俗乐,它不像雅乐、清乐那样中正平和,讲究“乐而不*,哀而不伤”,而是很有刺激性和感染力。特别是堕入到晚唐五代上层社会的享乐生活之后,燕乐中的软媚性便大大地发展了起来。在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酒宴歌席上,软绵柔靡的曲调更能迎合欣赏者的口味。音乐的这种柔靡化也便促成了花间词作的软媚化。欧阳炯在《花间集序》里就详尽地描述当时的演唱盛况:“莫不争高门下,三千玳瑁之簪;竞富樽前,数十珊瑚之树。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正好反映了花间词的适俗性。

三是对“南朝宫体”诗的看法,也指出了唐以来词曲的演进过程。欧阳炯对唐以前的艳体诗虽无微辞,但于“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后,紧接着云:“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绣而不实。”对宫体诗有所批评,应该说还是相当客观的。王国维于《人间词话删稿》中曰:“读《花间集》、《尊前集》,令人回想徐陵《玉台新咏》。”唐代诗人与歌妓交往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谴怀》)。何止一个杜牧之!即使“奉儒守素”的杜甫,“唯歌生民病”的白居易,也从未讳言。“有唐已降,率土之滨,家家之香径春风,宁守越艳;处处之红楼月夜,自琐嫦娥。”词当时是由歌妓来演唱的,是一种和乐之诗。这样,“绮筵公子”,“文抽丽锦”,“绣幌佳人”,“拍按香檀”,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在陈、梁宫体诗中,我们看到一些写女人的冶容媚态,锦衣绣衾,美玉佳玩。类此的人、物在花间词中也绝不少见。所异者,在意趣,在情味,在雅俗。前者抱的是狎邪态度,猥亵情怀;而后者则景真情切,典雅奇丽,多为佳构。因此,欧阳炯标举李白和温庭筠:“在明皇朝,则有李太白应制《清平乐》词四首,近代温飞卿复有《金筌集》。”并云“迩来作者,无愧前人”。赞许韦庄以及众多的诗客曲子词人。

(896-971)益州(今四川成都人),在后蜀任职为中书舍人。据《宣和画谱》载,他事孟昶时历任翰林学士、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随孟昶降宋后,授为散骑常侍,工诗文,特别长于词,又善长笛,是花间派重要作家。 欧阳炯 文学贡献

欧阳炯(896-971),益州华阳(今属四川成都市)人。他生于唐末,一生经历了整个五代时期。在前蜀,仕至中书舍人,国亡入洛为后唐秦州从事。后蜀开国,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六十六岁时官至宰相。广政二十八年(965)后蜀亡国,入宋为翰林学士、左散骑常侍,以本官分司西京卒,时年七十六岁。欧阳炯性情坦率放诞,生活俭素自守。他颇多才艺,精音律,通绘画,能文善诗,尤工小词。今存文两篇,见《全唐文》、《唐文拾遗》。诗五首,见《全唐诗》、《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词四十七首,见《花问集》、《尊前集》。

评价

欧阳炯词,艳而质,质而愈艳,行间句里,却有清气往来。大概词家如炯,求之晚唐五代,亦不多觏。其《定风波》云:“暖日闲窗映碧纱,小池春水浸晴霞。数树海棠红欲尽,争忍,玉闺深掩过年华?独凭绣床方寸乱,肠断,泪珠穿破脸边花。邻舍女郎相借问,音信,教人羞道未还家。”此等词如淡妆西子,肌骨倾城。欧阳炯所撰《花间集序》展现了花间词的类型风格:“镂玉雕琼,拟化工而迥巧;裁花剪叶,夺春艳以争鲜。是以唱《云谣》则金母词清;挹霞醴则穆王心醉。名高《白雪》,声声而自合鸾歌;响遏行云,字字而便谐凤律。《杨柳》、《大堤》之句,乐府相传;《芙蓉》、《曲渚》之篇,豪家自制。莫不争高门下,三千玳瑁之簪;竞富樽前,数十珊瑚之树。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娼风,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绣而不实。有唐已降,率土之滨,家家之香径春风,宁寻越艳;处处之红楼夜月,自锁嫦娥。在明皇朝,则有李太白应制《请平乐》词四首;进代温飞卿,复有《金筌集》。迩来作者,无愧前人。今卫尉少卿自弘基,以拾翠洲边,自得羽毛之异;织绡泉底,独殊机杼之功。广会众宾,时延佳论,因集近来诗客曲子词五百首,分为十卷。以炯粗预知音,辱请命题,仍为序引。昔郢人有歌《阳春》者,号为绝唱,乃名之为《花间集》。庶使西园英哲,用资羽盖之欢;南国婵娟,休唱《莲舟》之引。广正三年(940)夏四月大蜀欧阳炯序。”专文论词,实始于欧阳炯此序。它不仅是词集序文之滥觞,庶几亦可视为词论之权舆。此序介绍了《花间集》编著时间、文化背景、编选目的、风格特点,以及唐以来词曲的演进轨迹。这无疑是花间艳词的一篇宣言或自供,表现出以艳为美的词学主张,用其“清艳之辞”以助歌妓演唱“娇娆之态”的创作功用,以及词体在艺术方面的和律、香艳、富贵等特征同时也确立了温庭筠作为“花间鼻祖”的地位,准确地把握住了花间词人的创作心态和花间词风的总体风貌,具有弥足珍贵的词学思想史以及文学理论价值。《花间集》的命名,是对十八家词的赞颂,揭示了花间词人共同的风格倾向。本为美玉,犹加雕琢;本为鲜花,尚予剪裁。“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理悠远,山中间之。将子无死,尚复能来”。清词丽音的《白云谣》曲,偏由神仙中人西王母唱出;美酒佳酿,又使周穆王怡然心醉。花间词人的这类作品犹如歌于郢中的《阳春》《白雪》:或似鸾凤之鸣,优美动听;或如激扬清乐,声遏行云;而字字皆与十二韵律谐和。“昔郢人有歌《阳春》者,虽为绝唱,乃命之为《花间集》”。故“花间”者,喻美文也。《花间集序》指出了花间词人所崇尚的审美追求及其词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富丽精工,美轮美奂,秾丽典雅。花间词首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绮丽的画面。花间词人多写女性化了的香艳之情,描摹纤柔的心绪。花间词人也以极大的专心和乐趣去描摹精美的物象,表现美人的冶艳。其情感是纤细缠绵的,这样的情感凭籍细微精美的物象款款传递,往往把天地山川、鸟兽动物、居室用物、情状意态等描写得轻灵细巧,极尽精美之能事。他们用浓墨重色、镂金错彩、工笔细描、富丽精巧的笔调来塑造艺术形象。仅以温庭筠为例,其词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由绮丽华艳的辞藻染就的斑斓绚烂的色彩和风神旖旎的景致。据《花间集》所收的六十六首温词进行统计,视觉方面用“红”字多达十六次,如“艳红”、“愁红”、“红袖”、“红粉”等,嗅觉方面用“香”字多达二十次,有“香车”、“香闺”、“香腮”、“香雾”等,这些诉诸感官的秾丽藻汇,使得其整个词作笼罩在金碧辉煌、暖香醉人的氛围之中。生活于此种环境里的富家女子,自然也是明艳动人的。温庭筠在描摹这些女性形象时,特别注重对其头饰、服饰的精雕细刻,仅只十余首《菩萨蛮》中就有“翠翅金缕双㶉鶒”、“宝函钿雀金㶉鶒”、“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等处,真是雕缋满眼,美不胜收,都是借物饰和环境的华美来烘托女性的雍容华贵。由温庭筠之词不难看出整个花间词偏重艺术感知、风流华美、薰香掬艳、眩目醉心的绮丽美质。

另一方面,《花间集序》借用乐府《杨柳》、《杨柳枝》、《大堤》、《大堤曲》、《大堤行》等历代相沿的名曲;或古诗中的“芙蓉”(《古诗十九首》其六)、“曲渚”(何逊《送韦司马别》)那样的名篇,说它们曾经使文豪大家,如楚国春申君的三千门客“皆蹑珠履”;如晋代石崇出示巨大的珊瑚树以竞争高下。这样引起“绮筵公子”、“绣幌佳人”或传抄或演唱,盛况空前。赞古以喻今,显然是对花间词而发的。

《花间集序》指出了花间词依声填词、娱宾遣兴的词体特点。音乐是声和鸾歌、偏谐凤律;歌词则是杨柳之句、芙蓉之篇。这一切都是为了“助娇娆之态”以“资羽盖之欢”。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李煜时指出:“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所谓“伶工之词”,就是以温庭筠等花间词人为代表的应歌娱人之词,其因调成言,依声填词,反映了词体初期诗乐结合、雅俗合流的种种状况,词因此称作“曲子词”,花间词为“诗客曲子词”。

晚唐五代词所配合的“燕乐”,是一种新兴的融合了外来音乐因素内在的俗乐,它不像雅乐、清乐那样中正平和,讲究“乐而不*,哀而不伤”,而是很有 性和感染力。特别是堕入到晚唐五代上层社会的享乐生活之后,燕乐中的软媚性便大大地发展了起来。在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酒宴歌席上,软绵柔靡的曲调更能迎合欣赏者的口味。音乐的这种柔靡化也便促成了花间词作的软媚化。欧阳炯在《花间集序》里就详尽地描述当时的演唱盛况:“莫不争高门下,三千玳瑁之簪;竞富樽前,数十珊瑚之树。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正好反映了花间词的适俗性。

生平

欧阳炯生于唐昭宗乾宁三年,卒于宋太祖开宝四年,年七十六岁。少事前蜀王衍,为中书舍人。蜀亡,归后唐,为秦州从事。孟知详镇蜀替号,又为中书舍人。广政十二年,(公元九四九年)除翰林学士。累拜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同平章事,监修国史。后随孟昶归宁,历翰林学士,转左散骑常待。又善长笛,太祖曾召他在偏殿吹奏。后因事罢职。以本官分司西京卒。炯性好诗歌,尝拟白居易讽谏诗五十篇。所作词今四十八篇。见《唐五代词》又为赵崇祚所编花间集作序。

欧阳炯的诗文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五代·欧阳炯《春光好·天初暖》

春光好·天初暖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写景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五代·欧阳炯《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

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婉约 , 写景怀古岸远沙平,日斜归路晚霞明。孔雀自怜金翠尾,临水,认得行人惊不起。——五代·欧阳炯《南乡子·岸远沙平》

南乡子·岸远沙平

岸远沙平,日斜归路晚霞明。孔雀自怜金翠尾,临水,认得行人惊不起。 原野暮色查看更多欧阳炯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