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初一历史(上)期中测试题

游戏攻略05

谁有初一历史(上)期中测试题,第1张

谁有初一历史(上)期中测试题
导读:(一)填空1我国现在采用的纪年法,是世界通用的 。2司马迁开始写《史记》是在公元前104年,是公元 世纪。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公元105年,是公元 世纪。(二)单项选择31949年是( )A19世纪40年代初 B1

(一)填空

1我国现在采用的纪年法,是世界通用的 。

2司马迁开始写《史记》是在公元前104年,是公元 世纪。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公

元105年,是公元 世纪。

(二)单项选择

31949年是( )

A19世纪40年代初 B19世纪40年代末

C20世纪40年代初 D20世纪40年代末

4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于公元前209年,它发生在( )

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末

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

(二)单项选择

3率兵灭纣的周王是( )

A文王 B武王 C厉王 D幽王

4《诗经》中"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反映的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5西周后期的"共和行政"指的是( )

A建立奴隶制共和国 B两个国王并立C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 D地方行政机构

6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是在( )

A公元前11世纪 B公元前841年C公元前771年 D公元前770年

(三)多项选择

7下列选项属于商纣王暴政的有( )

A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 B霸占山林川泽C创造"炮烙"之刑 D用严刑峻法镇压人民

(一)填空

1齐桓公任用 为相,以 为号召,发展齐国势力,并于公元前651年在 会盟诸侯,成为霸主。

(二)单项选择

2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国家众多,分裂趋势加剧 B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

C周王室中兴,推广井田制 D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管仲改革的内容是( )

A改革内政 B发展生产 C尊王攘夷 D改革军制

(三)多项选择

4春秋末年,加入争霸战争的江南两个国家是( )

A楚国 B越国 C吴国 D宋国

5春秋末年,吴王阖闾攻破楚国都城,任用的大将是( )

A管仲 B孙武 C孙膑 D伍子胥

1、 分封制崩溃的原因: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私田大量出现,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

  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简介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分封的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

  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

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2、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采取了“众建诸侯、裂土为民”的分封制。

5、周王朝有严格的礼制和刑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6、“井田制”是周朝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也是贵族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扩展资料

依据宗法制度的组织形式,周王既是普天之下最高的统治者,又是全体姬姓宗族的“大宗”,即最大的族长。他既代表社稷,又主持宗庙的祭祀。

天子的宗庙,祭祀自始祖以来的历代祖先,是全国规模最大、地位最高的祭祀祖先场所,称为“太庙”。历代祖先,以始祖为中心,按昭穆排列,都有一定的地位,只有天子才有这种祭祀列祖列宗的特权。

历代的周天子应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天下“大宗”的地位。其他诸子有的受封为诸侯,有的在畿内分得采邑,在王室担任官尹,称为别子。他们分别在自己的封地内建立宗庙和相应的政权机构,分成若干新的别宗,各有自己的“氏”号。

受封的别子成为这些别宗的始祖,其爵位和封地亦由嫡长子继承。这些别宗的宗子,对周天子而言,他们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宗族内,则为族长,就是“大宗”。

参考资料:

-西周

周公旦,是周武王姬发之弟。周文王姬昌还在世时,周公作为儿子非常孝顺,忠厚仁爱,胜过其他兄弟。到姬发即位,旦经常佐助辅弼姬发,处理很多政务 。周文王时,周人已经开始了与商王朝的周旋与斗争。当初,姬昌取得了商纣王帝辛的信任,殷王赐命姬昌弓矢、斧钺,可以有征伐之权。姬昌受命七年驾崩,姬发即位,仍然以太公望(姜尚)为国师,以周公旦为辅相。太公、周公是武王最为得力的助手。周公是武王的同胞弟弟,这一点与太公不同,因此,无论军国大事,还是其他的疑难小事,武王总是与周公商讨。

武王正式即位之年(公元前1125年),武王在丰地秘密地与周公接触,武王日夜思虑灭商之事,悄悄地考虑怎样才能得到诸侯的配合与响应。武王担心推翻商朝的时机到来后会轻易丧失,就像到了秋天,庄稼已经成熟,如果不去收获,颗粒会自动落地。 周公回答说:“决定的因素在于德。对周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敬尊天命,远近诸侯都不要冒犯,已经和好的诸侯不要再失去。要继续修明道德,不要安逸无为,否则会难以收拾” 。

武王计划灭商,但也担心有些事情做不好。在即位第二年(公元前1125年)一月的一天,武王又把周公召到跟前,对周公说:“余夙夜忌商,不知道极。敬听以勤天下。”说自己早晚都在戒备殷人,可不知道最好的办法。他向周公求谋,从而恭听以勤谨地为天下努力。于是,周公又劝诫武王顺德谋事。

公元前1124年举行的孟津(今河南洛阳孟津县)会盟与誓师中,也体现了周公敬德的思想。武王先祭祀天神,向东校阅军队,一直到达孟津。这次行动,是武王即位后第一次大规模出师。《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此次行动由“周公辅行” 。他们制作了文王的神主,用车子载着,置于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表示是奉文王之命进行征伐,不敢自己专行。于是昭告各官,要求大家谨敬虔信,自己承袭先人的德业,还明定赏罚,以更好地完成任务。此次观兵显然带有演习的性质,这便于熟悉地形和路线,以利于以后大军渡河北伐,也可试探商朝的虚实和诸侯的反应。这次会盟,不期而至的有八百诸侯。这对于武王坚定灭商决心,继续修德待时,是一个更好的促动。 殷纣王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西方姬姓势力发展的严重性,他对外征东夷,对内拒谏饰非,醇酒妇人,酒池肉林,把国内政治搞得一片混乱。文王死后,武王即位,以周公为最主要的得力助手,在召公、毕公等帮助下,在孟津观兵,大会天下诸侯 。这是一种进攻前的总演习,也是一种试探。观兵后的第二年十二月,武王在周公等人的帮助下,统率战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渡过盟津。前1123年二月甲子凌晨,武王在商郊牧野集众誓师,誓词就是《尚书》中的《牧誓》 。

纣王因大军前往东方征讨东夷,临时组织囚犯抵挡,结果囚犯掉转矛头,往回冲杀,纣军溃败。纣王登上鹿台,自焚而死。第二天,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在武王左右,向上天和殷民宣布纣王罪状,正式宣布殷朝灭亡,周朝取而代之,武王为天子。 。两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周公的地位仅次于武王,周公把的大钺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灭掉殷商之后对如何处置殷商遗民和上层贵族的问题,武王把原来商朝直接统治的地方,分成三部分,邶由纣王之子武庚禄父掌管。卫由管叔鲜掌管,庸由蔡叔度掌管,史称“三监”。管叔的封地在管,蔡叔的封地在蔡。封周公之子伯禽于曲阜。封太公望于营丘。封召公奭于燕。 武王灭商二年后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为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 。管叔和他的诸弟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诉太公望、召公奭(shì,式)说:“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才这样做。” 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沿用周公初封地“鲁”称号建立鲁国,国都为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今山东省南部。

当时,西周天下很不稳定,周公旦和召公奭二人遂决定分陕而治。“陕”即今三门峡一带,《水经注》说是老陕州城一带(陕陌),《括地志》则说指陕塬(今三门峡陕县张汴塬)。当年周、召二公商定,凿了一根高三米五的石柱栽于分界之处,称作“立柱为界”。周公、召公以“陕”为分界线,把周王朝的统治区分为东西两大行政区,周公管理陕之东,召公管理陕之西(陕西之名,即渊源于此) 。这根石柱,当年就栽在分界之处,是中国最早的界石。

周、召分陕之后,周公旦就可以把主要的精力用于防备殷商遗民的反叛,稳定东部新拓展的领地;而召公奭的责任就是进一步开发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建立巩固的经济后方,为周王朝进一步开拓疆土解除后顾之忧。 管叔、蔡叔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并联合东夷部族反叛周朝。周公乃奉成王之命,举兵东征,写了《大诰》。周公顺利地讨平了三监的叛乱,诛斩管叔,杀掉武庚,流放蔡叔。收伏殷之遗民,封康叔于卫,封微子于宋,让他奉行殷之祭祀 。周公讨平管蔡之后,乘胜向东方进军,灭掉了奄(今山东曲阜)等五十多个国家。从此周的势力延伸到海边。平定淮夷及东部其他地区,二年时间全部完成。诸侯都宗顺周王朝。

武王克商只是打击了商王朝的核心部分,直到周公东征才扫清了它的外围势力。三年的东征灭国尽管有五十个左右,而占领地的巩固和扩大还是在分封同姓之后。东征以后,周人再也不是西方的“小邦周”,而成为东至海,南至淮河流域,北至辽东的泱泱大国了。周公东征象疾风骤雨席卷了大河下游,搅动了原有民族部落的格局。徐国一部分逃到江南(今江西);一部分东夷被赶到淮河流域;嬴姓西迁;楚国逃到丹水流域。这造成了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东征的战斗是残酷而激烈的,战士们跟着周公东征,斧子砍出了缺口,纵使饱经战斗的苦楚,能够生还是很幸运的了 。东征的战士思念家乡,一旦解甲归田,心中充满了种种遐想,《诗经·豳风·东山》,就是这种心理的生动写照。再也不是内外交困,战斗之前的那种“风雨所飘摇,予唯音噍噍”的局面了。 周公旦平叛以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正式建议周成王把国都迁到成周洛邑(今洛阳)。同时把在战争中俘获的大批商朝贵族即“殷顽民”迁居洛邑,派召公在洛邑驻兵八师,对他们加强监督。如何统治被征服的地区,是战争胜利之后的大问题,殷人灭夏、周人灭殷,都是拱卫国都的周边封国被灭导致的,如夏末的韦,顾,昆吾皆是异姓诸侯,“韦,顾既伐,昆吾夏桀”。而商末的黎,邘,崇等是商西部的拱卫者,周文王伐灭后,武王则可以长驱直入抵商都附近的牧野灭纣。武庚和奄国、淮夷的叛乱,表明重要地区不能再用旧的氏族首领,必须分封周族中最可信赖的成员到国都的周边拱卫王都,这和武王时期的分封已经有本质的所不同。

建都洛邑后,周公旦开始实行封邦建国的方针。他先后建置七十一个封国,把武王十五个兄弟和十六个功臣,分封到封国去做诸侯,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和加强了周王朝的经济基础。

周公旦封小弟康叔为卫君,令其驻守故商墟,以管理那里的商朝遗民。分给他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铸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多是些有某种手工艺专长的氏族。康叔封地不仅面积大,而且统有八师兵力,以防止殷民的再度反抗。姜太公原被封为齐侯,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周公让召公封给太公的土地是“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同时还具有专征专伐的特权,“五侯九伯,实得征之。”营丘附近还有许多小国,太公就封时东夷族莱人就和他争地。齐国先后灭掉这些小国,而成为东方大国。周的同姓召公奭被封到燕,召公长子在平叛之后才就封,建都于蓟(今北京一带)。燕是周王朝东北方的屏障。它的设立可以切断殷商旧族和他的北方同姓孤竹国的联系,又可以和松花江、黑龙江、辽河一带的肃慎族靠近。肃慎原是周的远方属国。北京和辽南都发现不少商、周铜器。证实周初的燕确实统治北方广大领土。

三监之乱,微子没有参加。周公平叛之后命他代表殷人后代,奉祀殷的先公先王,立国于宋(今河南商丘),后来宋成为有名的大国。宋的西面有姒姓杞国(夏禹的后代,今河南杞县),西南有妫姓的陈(虞舜的后代,今河南淮阳),北面还有一些小国。宋处在诸国包围之中。

除去上述国家之外,周公还分封了大量的同姓国和异姓国。据《荀子·儒效》记载,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良说,“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管、蔡、成、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可见周公分封的大大小小的国家,数不在少。 据何尊铭文载,周武王灭商后,由于镐京偏西,不能控制殷商旧族广泛分布的东方地区,就提出过在天下的中心建都的设想 ,武王还曾为此夜不能寐,对周公叹曰:“我未定天保,何暇寐!”。为巩固新政权,周武王曾考察过伊﹑洛二水一带的“有夏之居”,准备于此建设新的都邑 ,但未能全面实行便驾崩离去。周公二次克殷后,对东方辽阔疆域的开拓,迫切要求统治重心的东移。周公秉承武王遗志,建洛邑,在东征平叛以后,这件事更具有紧迫性,召公先去相地卜宅“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洛邑位于伊水和洛水流经的伊洛盆地中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南望龙门山,北倚邙山,群山环抱,地势险要。伊、洛、瀍、涧四水汇流其间。据东西交通的咽喉要道。顺大河而下,可达殷人故地。顺洛水,可达齐、鲁。南有汝、颍二水,可达徐夷、淮夷。伊、洛盆地确实是建都的好地方。

周公执政的第五年,正式开始大规模营建成周洛邑。三月初五,召公先来到洛邑,经过占卜,把城址确定在涧水和洛水的交汇处,并进而规划城廓、宗庙、朝、市的具体位置,五月十一日规划成功。第二天,周公来到洛邑,全面视察了新邑规划,重新占卜,卜兆表明瀍水西和涧水东,洛水之滨营建新都大吉。对于周公营建洛邑的过程,在《尚书》中也有有简明扼要的描写:据《尚书·召诰》载:公元前1039年二月的一天,周成王派遣太保召公前往洛邑,勘察建都基地,名曰“相宅”。三月五日,召公到达洛邑,经“卜宅”得到吉兆后便正式奠基动工 。同年三月十二日,周公来到洛邑。二十一日,在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后,他向殷商贵族和各诸侯国的首领发布了营建洛邑的命令。自此,揭开了大规模营建“大邑周”的序幕。

由周公主持营建的洛邑被称为“成周”或“新邑”等,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城,据《逸周书.作雒解》记述:“堀方千七百二丈,郛方七七里。以为天下之大凑”,“设丘兆于南郊,建大社于国中”。城内的主要建筑有太庙、宗庙(文王庙)、考宫(武王庙)、路寝、明堂等“五宫”。这些宫殿、宗庙的建筑结构均为“四阿、反坫、重亢、重郎、常累、复格、藻税、设移、旅楹、画旅”等式样,城内还有“内阶、玄阶、堤唐、应门、库台、玄阃”等不同的通道。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因此地原有鄏邑,北有郏山,故又称“郏鄏”。新都为周王所居,又叫“王城”。新邑东郊,瀍水以东殷民住地叫“成周”。

据《尚书·洛诰》载:“当年十二月,洛邑初步落成。周王朝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大典。周公带领百官,使他们在旧都熟悉礼仪之后,再跟从王前往新邑。周成王在新邑开始用殷礼接见诸侯,在新都洛邑祭祀文王,这些礼节是非常隆重而有条不紊的。 成周洛邑建成之后,周公召集天下诸侯举行盛大庆典。在这里正式册封天下诸侯,并且宣布各种典章制度,谋划周王朝的长治久安。

据《尚书大传·康浩》称:“周公居摄三年,制礼作乐,周公将作礼乐,优游之三年不能作,君子耻其言而不见从,耻其行而不见随。将大作,恐天下莫物品知也。将小作,恐不能扬父祖功业德泽,然后营洛,以观天下之心,于是四方诸侯率其群党,各攻位于其庭。周公曰:‘示之以力役且犹至,况导之以礼乐乎?’,然后敢作礼乐。”

周公摄政期间,就在继承《万》舞的基础上,于六年制礼作乐时先主持制作了歌颂武王武功的武舞《象》和表现周公、召公分职而治的文舞《酌》,合称《大武》;七年洛邑告成,为了祭祀文王,周公又主持为传统的《象》舞配以新的诗歌,制作了表现文王武功的《象》舞。

“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礼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尊卑贵贱的区分,即宗法制,进一步讲是继承制的确立。由于没有严密的继承制,周公固然可以称“咸王”,管、蔡也可以因争王位而背叛王室。小邦周不能不考虑大邦殷的经验教训,何况周公对夏殷历史是了如指掌的。殷代从先妣特祭和兄终弟及的人数有限看,是分了嫡庶的,是子以母贵的。殷是传弟和传子的并存,曾导致了“九世之乱”。传弟终究还要传子,这本来是生物的规律。传子和传弟有传长、传幼和传贤的矛盾。传弟更有个传弟之子和传兄之子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往往导致王室纷争,王室纷争又会导致王权衰落,国祚不久。殷代从康丁以后,历经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纣),明显地废除了传弟制而确立了传子制。由宗法制必然推演出维护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天子尊,诸侯卑的等级森严的礼法。这种礼法是隶属关系的外在化。反过来,它又起到巩固宗法制的作用,其目的是维护父权制,维护周天子的统治,谁要是违反了礼仪、居室、服饰、用具等等的具体规定,便视为非礼、僭越。周天子能授民授疆土,则必以土地国有为前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在周公文治武功盛极一时的时代,并非虚构。由此引申出来的“田里不鬻”;土地不许买卖,恐怕也出自周公。周公能授给姜太公以专征专伐的特权,那么,“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恐怕是周公时代或更早确立而为周公所法定下来的。为了加强中央王朝对地方的统治,册封、巡狩、朝觐、贡纳等制度,也很可能是周公在总结前代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下来的。 周公旦摄政六年,当成王已经长大,他决定还政于成王。在还政前,周公作《无逸》,以殷商的灭亡为前车之鉴,告诫成王要先知“稼穑之艰难”,不要纵情于声色、安逸、游玩和田猎。然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周公旦退位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礼作乐,继续完善各种典章法规。周公制礼作乐第二年,也就是周公称王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彻底交给了成王 。《尚书·召诰》、《尚书·洛诰》中周公和成王的对话,大概是在举行周公退位、成王视事的仪式上,史官记下的。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不避艰辛挺身而出,担当起王的重任;当国家转危为安,走上顺利发展的时候,毅然让出了王位,这种无畏无私的精神,始终被后代称颂。

但是,周公并没有因退位而放手不管,成王固然对他挽留,而他也不断向成王提出告诫,最有名的是《尚书·无逸》。《无逸》开头就讲,知道种地务农的辛劳,才懂得“小人”。父母辛勤务农,而他们的子弟不知道种地的艰辛,就会贪图安逸乃至妄诞,甚至侮辱他的父母说:“老年人,什么也不懂。”这种不孝的话在当时是决不许讲的。《康诰》中还提到,对不孝不友的人要处以刑罚。作一个最高统治者要知道下边的隐情疾苦,否则就会做出荒诞的事情来。周公接着举了殷代名君中宗太戊、高宗武丁、商汤之孙祖甲,不是庄严威惧,勤自约束,“不敢荒宁”,就是久为小人,能保惠小民,不敢侮鳏寡,他们享国都能长久。尔后的殷王,生下来就安逸,不知道务农的辛劳,只是贪图享乐,因而他们享国也都不长久。周公接下去又举有周的太王、王季的谦抑谨畏,特别提到文王穿不好的衣服,自奉节俭,参加农业劳动,能“怀保小民,惠鲜鳏寡”,从早到过午有时连饭都来不及吃,为的是团结万民。他不敢盘桓逸乐游猎,不索取分外的东西,因而享国也比较长久。周公告诫后代,不许放纵“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田猎)”,不能宽容自己说:姑且享乐一下,不能象商纣那样迷乱于酒。如果不听,就会变乱先王正法,招致民人的怨恨诅咒。有人告诉说:“小人恨你、骂你。”要说自己有错误,深自省察,不许含怒,不许乱杀无辜,乱罚无罪。不然,相同的怨忿集中到你一个人身上,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周公致政三年之后,在丰地养老,不久得了重病,病终前,周公叮嘱说:“一定要把我葬在成周,以表示我至死也不能离开成王”。周公死,成王欲葬之于成周,天乃雷雨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国人大恐 ,之后周公被葬于文王墓地毕,成王说:“这表示我不敢以周公为臣”。

1

1840年以前中国一直实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建土地制度)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

资产阶级:提出“民生”主张,主张核定全国地价,平均地权,国民共享。

中国***:

1927-1937: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内容)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1937-1945: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1945-1949: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实行耕

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950-1952: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实行,开展互助合作运动。

2

[编辑本段]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秦国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齐、楚、燕、赵、魏、韩这六个大国。其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比关东各国晚了很久。如鲁国 “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国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后186年。可是这时,秦国已使用铁制农具,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这不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过程,而且还引起社会秩序的变动。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下令废除人殉的恶习。次年又迁都栋立。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彻底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这种社会变革、变法运动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规律。

[编辑本段]商鞅其人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年轻时好刑名之学,在魏相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或作“御庶子”)。公叔痤临终前将其推荐给魏惠王,惠王不能用。商鞅闻秦孝公下令求贤,发愤图强,乃离魏去秦,以变法强国之术说孝公,孝公大喜。但甘龙、杜挚等大臣对变法并不赞成,他们制造舆论,以为“智者不变法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孝公不为所动,仍以商鞅为左庶长,下令变法。

变法令下达后,商鞅以三丈之木置于国都南门,募民有能徙木于北门者赏十金,但无人响应。他又将赏金增至五十金,有一人应募,即获得五十金,以此来取信于民。当时太子犯法,商鞅刑其师傅公子虔、公孙贾。《战国策》对此事的评论是:“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商鞅执法敢于不避贵势,在秦国震动颇大,这是上下都能奉公守法的重要原因。

新法令推行几年后,秦国百姓家给人足,臣民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故国势蒸蒸日上,孝公以商鞅为大良造。两年后,秦从雍(今陕西凤翔)迁都咸阳,并第二次下变法令。

孝公二十年(前342),秦国富强。周天子和诸侯派人向秦祝贺。次年,秦乘魏在马陵之战中的失利而伐魏,魏公子昂率军拒之,商鞅用诈谋虏取昂而破其军,魏割河西(今陕西东部)向秦求和。商鞅以此战功受封于、商(今陕西商县、河南西峡一带)十五邑,号称商君。

商鞅相秦期间,商鞅因执法较严引起秦贵族的怨恨。孝公卒后,太子秦惠王立。公子虔之徒为报夙怨,告商鞅有谋反企图,派官吏逮捕他。商鞅打算逃入魏国,魏人因公子昂曾中其计而丧师,故拒不接纳。商鞅不得已而归秦,乃与其徒属发邑兵攻郑(今陕西华县),兵败被杀。带回都城遭惠王车裂,并灭其族。

商鞅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要求,从其“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论点出发,强调教育改革,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是重农战,要富国强兵就必须进行法制宣传,培养法治人才。商鞅抨击了提倡以诗、书、礼、乐为教育内容的儒家,主张“燔诗书而明法令”,要用鼓励耕战为内容的法治教育代替“先王之教”;认为法治是德治的基础,法令必须“明白易知”;应以法官为师,给民众解释法令,使“万民皆知所辟就”,把教育作为宣传法制和培养法治人才的工具。 商鞅著有《商君书》传世。

[编辑本段]变法主要内容

经济措施

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内容如下:

1)废井田、开阡陌

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则。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3)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 “十八年”“大良造鞅”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商鞅还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度量衡的统一的意义

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的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

第三、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

第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政治措施

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重点。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远远超过李悝和吴起。主要内容如下:

1)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军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 就是说有功劳的贵族子弟,可享受荣华富贵;无功劳的,虽家富,不得铺张。

制定二十级爵的作法,意味着商鞅彻底废除了旧世卿世禄制,今后将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二十级爵:一级曰公士,二级曰上造,第十九级曰关内侯,二十级曰彻侯。据《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也就说明了奖励的做法:将卒在战争中斩敌人首级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各级爵位均规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

而所谓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邑”是指一般的城镇,被奴隶主所占有。奴隶主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经常发生争斗。新法规定不准私斗,目的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严惩私斗的作法是:为私斗者,各以情节轻重,处以刑罚。

由于推崇战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落后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相会,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被动局面,提高了秦国的地位。秦国还用武力逐步占有了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巴蜀地区和盛产牛马的西北地区,社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奠定了秦统一的物质基础。

2)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份之高低。该规定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因而,招致了他们的怨恨。《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3)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秦国的都、乡、邑、聚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商鞅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管理广大居民,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轻罪用重刑。将魏国李悝的《法经》颁布实行,还增加了连坐法。主要内容是: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将什、伍作为基层行政单位。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这与后代的保甲制度相同。商鞅同时规定,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者住宿,否则店主也要连坐。

4)推行县制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 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也有史书认为是41县或36个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该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证了土地私有。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

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郡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制。

5)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商鞅的该措施是为了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然而,商鞅开创的“燔诗书”的高压政策,不仅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

[编辑本段]商鞅变法的目的及作用

目的:富国强兵

作用: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全国百姓以私下斗殴为耻,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国家战斗力不断增强,富国强兵的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编辑本段]商鞅变法的进行

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6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徙木为信

原文:

商鞅变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

译文:

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金,以表明他说到做到。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

毛泽东早年在评论“徙木立信”这段故事时指出:“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

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编辑本段]商鞅与旧贵族势力的斗争

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师公孙贾还教唆太子驷公开出来反对。商鞅在孝公的支持下,加强思想统治,新法得到推行。可是,前338年,孝公死,太子驷继位,是为秦惠王。公子虔等乘机发动反攻,诬陷商鞅以“谋反”的罪名,将他逮捕并车裂。商鞅虽死,秦惠王和他的子孙都继续实行商鞅的新法,所以秦的国势继续发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秦国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编辑本段]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一顺应理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

二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

三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四国君的支持。

图为商鞅舌战诸旧贵族。

商鞅简介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或濮阳)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人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强。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宦官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前356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西河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梁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秦国贵族多怨。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驷即位,太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公元前356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课本上“商鞅舌战图”插图,是当时这次大辩论的写照。

“秦人不怜”

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便是改革会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由于商鞅废除井田、奖励耕战等改革措施触犯了贵族阶层对土地和官职所一项具有的垄断特权,因而便遭到了以太子为首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但是商鞅并没有被这些有权有势的人所吓倒,他认为法律的制定,并不只是用来制裁老百姓的,自古“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因而主张首先惩办那两位唆使太子违抗新法的老师。结果,公孙贾的脸上被刻上了墨字,公子虔则因屡教不改而被割掉了鼻子。商鞅此举,确实起到了“杀鸡给猴看”的作用。人们看到,就连太子的老师都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于是再也不敢抱有任何侥幸的心理了。经过商鞅的这番努力,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但是,任何社会实践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变法维新更是如此。秦孝公的死,使商鞅失去了权力基础,即位的太子在保守派的支持下卷土重来,对商鞅施行了疯狂的报复。他们不仅以诬告陷害的方式迫使商鞅谋反,而且以最残酷的暴行,将他五马分尸了。商鞅虽然惨遭不幸,但他所开创的变法大业却因顺应了历史潮流而成不可逆转之势,并最终对秦朝的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商鞅“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他用简单粗暴的政治手段来处理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焚烧《诗》、《书》,实行愚民政策和文化专制主义,甚至推行连坐法而刑及无辜等等,都曾产生多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也正是由于这一影响,致使他死于贵族的报复而“秦人不怜”。

[编辑本段]商鞅变法

1原因、背景:

(1)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地主阶级统治(主因)

(2)战国时期:各国为实现富强的愿望。

2开始时间:公元前356年

3在位国君:秦孝公

4变法内容:

(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2)奖励生产(有利于秦国经济的发展)

(3)奖励军功(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同时,触犯了就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4)承认土地私有(确立地主阶级统治最为关键的一项)

(5)推行县制

(6) 统一度量衡

5作用、结果:

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秦国自此走上封建的道路

3

关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特征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63页,1972年

“生产的变化和发展始终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所以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首先是社会生产的变化和发展,然后,人们的生产关系、人们的经济关系依赖这些变化、与这些变化相适应地发生变化。生产力怎样,生产关系就必须怎样。”

——《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44-445页,1959年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作用。”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325页,1959年

[(二)单项选择

31949年是( )

A19世纪40年代初 B19世纪40年代末

C20世纪40年代初 D20世纪40年代末

4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于公元前209年,它发生在( )

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末

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

(三)多项选择

5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和来源是( )

A历史故事 B历史传说C古迹和遗址 D文物和文字纪录

第2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一)填空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在云南发现的 人,距今约有 多万年。

220世纪前期,在北京西南 龙骨山山洞里发现的远古人类的遗骨,就是 。

3氏族是按 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 人就处在氏族公社时期。

(二)单项选择

4"旧石器"指的是( )

A已经用坏的石器工具 B原始人使用的工具C敲打而成的粗糙石器 D磨制而成的石器

5已经懂得磨制和钻孔技术的远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蓝田人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第3课 氏族公社时代的居民

(一)填空

1氏族公社是按 关系结合起来的生活集体。

(二)单项选择

2首先进入氏族公社时期的远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蓝田人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课堂效果检测

(一)填空

1距今约五六千年,我国长江流域的 原始居民和 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处在 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

2距今约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一带原始居民进入了 氏族公社时期。他们的制陶工艺显

著进步,有了 和 。

(二)单项选择

3下列选项中,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的遗址是( )

A北京人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4处在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的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数量差距很大。出

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出现了私有财产 B贫富分化加剧C由于生产的发展 D人们有了贵贱之分

第4课 夏商奴隶制王朝

(一)填空

1从公元前 世纪到公元前 年,我国处在奴隶社会时期。 、 、 三个朝代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确立和发展时期。

2 做部落联盟长的时候,我国 社会已经走到了尽头。 社会来临了。

(二)单项选择

3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是在( )

A父系氏族公社前期 B父系氏族公社中期

C父系氏族公社后期 D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

课堂效果检测

(一)填空

1公元前21世纪, 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朝,其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 和 的工具。公元前16世纪,商汤建立商朝,后人又称为 朝。

2商朝后期制造的 ,是今天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二)单项选择

3"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对这一材料最准确的解释是( )

A夏朝人是禹的后代 B夏朝已经制定了刑法

C夏朝阶级矛盾尖锐 D禹刑极为残酷

4开始用"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

A尧 B舜 C禹 D启

5殷墟是在今天的( )

A河南安阳 B河南洛阳 C陕西西安 D陕西咸阳

第5课 奴隶制发展的西周

(一)填空

1公元前21世纪, 建立夏朝,由于 的暴政,夏朝于公元前 世纪被商朝灭亡。商朝的建立者是 ,他把都城建在 。到商王盘庚时,又迁都到 ,所以后人又称商朝为 朝。

(二)单项选择

2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制造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三)多项选择

3商朝达到较高水平,得到很大发展的手工业有( )

A青铜冶铸业 B纺织业 C制陶业 D玉石雕刻业

课堂效果检测

(一)填空

1商朝末年,渭水流域的 族,迅速发展,首领 重视农业生产,任用有才能的 等人,势力逐步强大。公元前11世纪中期, 即位,他得到姜尚、 的辅佐,国家兴盛。

2 年,周平王迁都 ,东周开始。

(二)单项选择

3率兵灭纣的周王是( )

A文王 B武王 C厉王 D幽王

4《诗经》中"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反映的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5西周后期的"共和行政"指的是( )

A建立奴隶制共和国 B两个国王并立C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 D地方行政机构

6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是在( )

A公元前11世纪 B公元前841年C公元前771年 D公元前770年

(三)多项选择

7下列选项属于商纣王暴政的有( )

A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 B霸占山林川泽C创造"炮烙"之刑 D用严刑峻法镇压人民

第6课 中华文明的勃兴--夏、商、西周的科学和文化

课堂效果检测

(一)填空

1古书上关于夏朝时候 和 的记载,是世界天文史上最早的记录。

2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为" "。此外,商周一些青铜器上也铸刻有文字,叫做" "。

3传说中舜作的" "在 朝盛行。

(二)单项选择

4商朝青铜器中名闻中外的精品是( )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合金铜器 D象尊

5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是因为商朝( )

A开始有了史书 B开始有了确切纪年

C开始有了史官 D留下了记载历史资料的甲骨文

第7课 春秋五霸

[内容]

前提测评

(一)填空

1公元前 年,周平王迁都 , 开始。

2 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是我国 社会瓦解和 社会形成时期。

(二)单项选择

3西周灭亡的原因是( )

A周厉王的暴政 B国人暴动C犬戎族攻破镐京 D统治阶级内部斗争

课堂效果检测

(一)填空

1齐桓公任用 为相,以 为号召,发展齐国势力,并于公元前651年在 会盟诸侯,成为霸主。

(二)单项选择

2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国家众多,分裂趋势加剧 B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

C周王室中兴,推广井田制 D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管仲改革的内容是( )

A改革内政 B发展生产 C尊王攘夷 D改革军制

(三)多项选择

4春秋末年,加入争霸战争的江南两个国家是( )

A楚国 B越国 C吴国 D宋国

5春秋末年,吴王阖闾攻破楚国都城,任用的大将是( )

A管仲 B孙武 C孙膑 D伍子胥

第8课 战国七雄

[内容]

前提测评

(一)填空

1春秋时期,先后起来争霸的五个霸主是 、 、 、 和 。

(二)单项选择

2我国奴隶社会瓦解于( )

A西周时期 B东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课堂效果检测

(一)填空

1战国时期,除秦国的商鞅变法外,还有 在魏国变法, 在楚国变法。经过变法或改革, 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阶级和 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单项选择

2战国时期,瓜分晋国的三家是( )

A齐、韩、魏 B楚、赵、韩 C齐、燕、赵 D韩、赵、魏

3战国时期在楚国实行变法的是( )

A韩非 B李悝 C商鞅 D吴起

4《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

A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 B商鞅变法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 D商鞅变法按军功大小授爵赐田

(三)多项选择

5下列选项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有(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耕战

C改革军制,加强训练 D建立县制

第9课 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

[内容]

(一)填空

1 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 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并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社会经济空前繁荣。

(二)列举

2列举战国七雄。

课堂效果检测

(一)填空

1春秋后期,我国已经发明 技术。这比欧洲早 年。

2战国时期,人们吃的粮食主要是 和 ,穿的是 和 品做的衣服。

3战国时期,著名的冶铁中心是楚国的 和赵国的 。

(二)单项选择

4春秋时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 )

A铁工具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的使用 B牛耕的推广

C农业技术的进步 D水利式程的兴修

5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属于( )

A防洪工程 B灌溉工程 C水路航运工程 D防洪灌溉工程

(三)列举题

6列举战国时期各国新兴的封建城市。

第10课 空前繁荣的春秋战国文化--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

[内容]

(一)填空

1 是我国 社会瓦解和 社会形成的时期,是古代历史上的 时期。

(二)单项选择

2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 )

A商鞅 B老子 C孔子 D屈原

课堂效果检测

(一)填空

1 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 》一书里。

2孔子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 》一书。他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 》一

书。

3 时期,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了" "的局面。

(二)单项选择

4下列选项不属于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有( )

A因材施教 B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C温故而知新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5《孙子兵法》的作者是( )

A吴起 B孙膑 C庞涓 D孙武

(三)多项选择

6韩非的主要主张有( )

A以法治国 B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C实行改革 D"兼爱","非攻"最新回复

初中历史 at 2008-11-11 09:43:27

第11课 空前繁荣的春秋战国文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灿烂的文学艺术

[内容]

(一)填空

1相传早在4000多年前的 朝,就已经有了历法。到 朝时,历法逐渐完备。

(二)单项选择

2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流星雨和日食的记载,是在我国的(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课堂效果检测

(一)填空

1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 ,精通各科医术,他采用的 一直为中医沿用 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所沿用。

2战国初期杰出的建筑师 ,被后人奉为建筑工匠的 。

(二)单项选择

3人们已经定出一年的24个节气是在(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4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汇集了( )

A西周时期的诗歌 B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C春秋时期的诗歌 D春秋到战国时期的诗歌

(三)多项选择

5春秋战国时期,在天文学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是( )

A关于流星雨的记载 B关于日食的记载

C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 D《甘石星经》的问世

第12课 秦始皇统一六国

(一)填空

1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的 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一大统的时期。

2战国七雄中的七个国家分别是 、 、 、 、 、 、 。

(二)单项选择

3春秋战国时期,比较彻底而又确立了封建制度的改革是( )

A管仲在齐国的改革 B李悝在魏国的变法

C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D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课堂效果检测

(一)填空

1 年,秦王 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朝,都城在 。

2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

3秦统一后,将军 率军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地区。为抵御匈奴,又修筑了西起 、东到 的万里长城。

4秦始皇派兵征服越族后,在那里设置了 、 、 、 等数郡。为了解决运输困难,又派人开凿了。

(二)单项选择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秦始皇加强专制集权统治的内容是( )

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C全国推行郡县制 D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6秦统一后,掌握官吏任免权的是( )

A皇帝 B丞相 C太尉 D御使大夫

(三)列举

7列举秦朝的疆域四至。

第13课 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

(一)填空

1公元前 年,秦王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的封建国家。

(二)单项选择

2秦朝的都城在( )

A镐京 B洛邑 C咸阳 D邯郸

课堂效果检测

(一)填空

1公元前 年,陈胜和吴广发动了秦末农民战争,建立了 政权。

2公元前 年, 建立汉朝,定都 ,史称 。

(二)单项选择

3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

A剧烈的土地兼并 B沉重的赋税

C繁重的徭役、兵役 D严酷的刑法

4项羽大败秦军主力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牧野之战 D垓下之战

5秦朝灭亡的时间是( )

A公元前209年 B公元前207年 C公元前206年 D公元前202年

(三)多项选择

6楚汉战争的双方是( )

A陈胜 B刘邦 C吴广 D项羽

(四)列举

7列举秦始皇的暴政。

第14课 西汉的兴盛

(一)填空

1公元前 年, 、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战争在蕲县 爆发。

2公元前 年, 建立汉朝,定都 ,历史上称为 汉。

(二)单项选择

3楚汉战争中"楚"指的是( )

A陈胜 B吴广 C刘邦 D项羽

(三)多项选择

4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反败为胜的原因有( )

A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羸得民心 B有山东作为根据地

C得到萧何、张良、韩信等人辅佐 D有谋士范增出谋划策

课堂效果检测

(一)填空

1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 的教训,对农民采取轻徭薄赋的 政策。

2武汉帝统治时期经济繁荣,国力雄厚,西汉进入 时期。

3汉武帝时,在长安兴办的 ,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