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蚕的故事

游戏攻略01

关于蚕的故事,第1张

关于蚕的故事
导读:关于蚕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古时代,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居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当时,有一个叫黄帝族的部落把另外一个部落九黎族打败了。为了庆祝胜利,黄帝族的首领黄帝就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庆功会。当人们正在兴高采烈、庆祝胜利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位美丽的

关于蚕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古时代,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居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当时,有一个叫黄帝族的部落把另外一个部落九黎族打败了。为了庆祝胜利,黄帝族的首领黄帝就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庆功会。

当人们正在兴高采烈、庆祝胜利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位美丽的姑娘,身上粘着一张马皮飘飘然自天而降。她手里捧着两束丝,一束颜色黄得象金子,一束颜色白得似银子,前来献给黄帝。这位献丝的姑娘,就是传说中的“蚕神”。黄帝见了这样稀罕的东西,大为称赏,就叫人把它织成绢子。

织成的绢子又轻又软,好象天上的行云,溪中的流水,原有的麻布简直没法同它相比。黄帝的元妃嫘祖,就亲自养蚕,并把养蚕的 *** 教给人民。

这个神话只是古代人们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主观上的幻想。其实从发现野蚕到把它驯化饲养,是我国古代广大劳动群众长期实践的结果,自然不是“蚕神”赋与的,也不能算作某一个人的功劳。自从家蚕开始饲养之后,蚕种孳生繁衍,愈来愈多,渐渐遍及我们祖先所居住的这块富饶的大地。采桑、养蚕、织帛,就成了我国古代劳动妇女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

蚕(学名:Bombyx mori)是鳞翅目的昆虫,丝绸的主要原料来源,在人类经济生活及文化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产中国,华南地区及台湾俗称之蚕宝宝或娘仔。

家蚕的英文名为“silkworm”(意为“丝虫”)是因为它用丝织茧。茧是由一根300-900米长的丝织成的。现如今我国茧丝绸产量与出口量均占世界总量的70 % 以上, 已成为可以主导世界茧丝价格走势的茧丝绸大国。

参考链接:—蚕

1绵阳嫘祖风景区

市区景点购物圈:林源口、阜成路、翠花街、北街、仲晶街、安昌路。自然观光:人s公园、文化广场、火炬广场、五一广场、铁牛广场、滨江广场、青年广场、三江半岛、东田公园、南山公园、福乐山公园、西山公园、南湖。清水寺、寺、邓稼先广场、绵阳解放碑、岳王楼、宋墓科技产业:绵阳科技馆、数字球幕影院、娱乐风洞、中国科学家公园、长虹科技馆、中科院科技馆、绵阳科学城绵阳市外景点佛爷洞、前原山、李白故里、豆葵山、观武山、后山、藏王。罗山、白水湖、龙泉沙砾宫、千佛山、七贤柏、小石林、洛水海绵礁、寻龙山龙隐镇、七曲山寺、翠云朗古蜀道国家森林公园、司马长青石室、卧龙唐代石刻、单良、北川地震遗址、西羌九黄山猿王洞景区、洪基、韩曙江油关、白马。草堂、凤凰山森林公园、东山、盘龙山大佛寺、雷祖陵、高山森林公园、大禹故里、雷祖故里、思尔自然保护区、虎牙自然保护区、千佛山自然保护区。

2绵阳嫘祖风景区简介

绵阳是四川省第二大城市,四川省唯一三线城市,中国十大宜居城市, *** 中央、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唯一科技城。因为以国防科研和电子工业生产闻名,甚至很多当地人都认为绵阳是一座新城。事实上,绵阳是一座有着悠久文明的城市。绵阳古称涪城、涪城县、巴西、左面、绵州。它在1913年被命名为绵阳,因为它位于绵山之南。水从南方流向北方as杨。著名的福成俱乐部三国的故事发生在绵阳。

3绵阳嫘祖风景区介绍

四川省绵阳市有涪城区、游仙区、安州区三个区;代管1个县级市:江油市;五县:三台县、盐亭县、梓潼县、平武县、北川羌族自治县。

1涪城区:位于绵阳市中心城区西部,涪江西岸。面积5977平方公里,辖14个镇、2个乡、9个街道办事处、138个村。

2游仙区:涪城区隶属四川省绵阳市,位于绵阳市中部西部,涪江西岸。面积1000平方公里,辖1个经济开发区、1个经济实验区、2个街道办事处、16个镇、6个乡。

3安州区:位于绵阳市西南部,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中段,总面积1189平方公里,辖15个镇3个乡,234个行政村,27个社区。

4江油市:四川省辖县级市,绵阳市管,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上游、龙门山东南部,面积2719平方公里,耕地38041公顷,矿藏20多种,旅游景点30多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5处。

5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绵阳市东南部,距绵阳市57公里。南北长811km,东西宽562km,形似艾叶,面积2661km2。是四川百万人口以上的农业县之一。

6盐亭县:位于绵阳市东南部,是黄帝的之一个妻子雷祖的故乡,古州的一部分,古州盐场遗址。在古代,它被称为诵经亭和秦婷馆。境内盐井众多,因产卤丰富而得名盐亭。面积1645平方公里,耕地60万亩,总人口62万人。

7梓潼县:位于四川省绵阳市东北部,县城东西宽约35公里,南北长525公里。全县面积144232平方公里,市区面积4平方公里。它赢得了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和四川农业产业化先进县。

8平武县:位于绵阳北部,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上游,西北与九寨沟县毗邻,是著名景点九寨、黄龙的门户。它被称为世界之一大熊猫县面积5974平方公里。

9北川羌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距绵阳市42公里,面积286783平方公里,是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县有中国米色大理石之乡,中国大禹文化的故乡和中国羌绣之乡。

2010年至2010年,宜昌旅游年卡包含32个景点:三峡竹海、柴埠溪大峡谷、车溪民俗旅游区、三游洞、欢乐谷(龙泉洞)景区、世外桃源、五翠谷、奥陶纪石林、古潮音洞、昭君寨、清江画廊、三峡瀑布、金石洞、情人弹簧和链条悬崖。

巴东县有八个:神农溪仙府文化旅游区、神农溪仙府文化走廊区、莲子溪、巴人河、被动洞、国家文化公园、邓玉麟将军的故乡,湖北三峡酒业旅游示范区。

4四川嫘祖旅游

金鸡镇位于绵阳市盐亭县南部,盐亭县、西充县、射洪县、蓬溪县四县交界处。1951年成立金星乡,1958年改为公社,1981年改称金鸡公社,1984年改称金鸡乡,1992年改称镇。距县城32公里,面积403平方公里,人口21万。有一条公路通往县城。辖苍山、文琪、龙坪、石老、东关、金龙、福禄、高适、桥村、雷祖、长生、太阳沟、徐坝、高山、凤头壁、马坝、咱店、丹山1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缫丝、丝织、农副产品加工等工厂。农业主要生产水稻、小麦、玉米和棉花。

5绵阳嫘祖镇

盐亭,雷祖之乡,中国母亲之都。盐亭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北部,绵阳市东南部,面积1646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它管辖36个乡镇。

6绵阳嫘祖风景区在哪里

河南省郑州市。

荥阳市,隶属于河南省郑州市,位于郑州市西部,距郑州市中心城区15公里,北纬3436—3459,东经1137—11330,处于黄淮交汇处,黄河中下游分界处,南有古都洛阳,南有嵩山,北有九曲黄河。荥阳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有六条河流:黄河、索河、泗河、河、夹峪河和湟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荥阳常住人口为730135人。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朝建立后,在荥阳设县,并在此设三川郡。西汉时,三川郡改为河南郡。1961年12月,属开封区。1971年,又放在郑州。1994年4月,荥阳撤县设市。截至2020年6月,荥阳下辖2个街道、11个镇1个乡,市人民美国 *** 位于索河路32号。

2019年,荥阳市地区生产总值5355188万元。2020年,荥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

7嫘祖风景区在哪里

盐亭的文化古迹有:雷祖陵、齐波故里、风陵寺、戴宇城门、赵昌墓,文同图s *** 楼,张s公馆在渭干湾等地。盐亭县,位于绵阳市的东南部,是黄帝的之一个妻子雷祖的故乡。是古邦的一部分,也是古邦盐场的遗址。在古代,它被称为诵经亭和秦婷馆。境内盐井众多,因产卤丰富而得名盐亭。盐亭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号雷祖生葬之地。

8绵阳嫘祖故里介绍

我推荐的是绵阳市游仙区海贤旅游度假区、涪城区水笙寺、北川九黄山、北川西羌神木村、江油市斗团山、江油市李白故居、平武县鸿鹄、安州区遇见七心民宿、游仙区越王楼、江油市绵阳东方神画、涪城区126文化创意园。

9绵阳旅游风景区

中国母亲之都,世界丝绸之源,雷祖故里盐亭盐亭,是轩辕黄帝袁菲人文始祖中国母亲雷祖的出生地和埋葬地。它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始祖齐白石的出生地和埋葬地。历史上,盐亭因盛产中国卤水而得名。全县面积1645平方公里,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3个乡镇(含1个民族乡)和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2万。是首批全国绿化示范县、产粮大县、生猪调出大县、农村中医药先进县、生态建设百强县、食品工业强县、四川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省级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县。201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38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711亿元;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168亿元;财政总收入1086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9212元和14086元。盐亭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独特,是观光和祭祖的圣地。盐亭始建于东晋艺兮元年(公元405年),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它是古巴文化和蜀文化的交汇点,有着深厚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底蕴。雷祖发明了栽桑、养蚕、吐丝、织布,被历代尊为之一蚕、蚕神,所以盐亭也被称为中国母亲之都,世界丝绸之源。千百年来,盐亭涌现出中医始祖齐白石、隋代教人养蚕的县令董书锋、中唐宰相李义府、严阵、大军事家赵丽、宋代诗书大家文同、清代礼部大夫陈数、知府蒋昌贵等。在近代历史上,涌现出了早期四川革命家元白老、禅宗大师、历史学家孟等杰出人才。盐亭是雷祖文化圣地中国炎黄研究会认可。有以中国雷祖陵、碧塔、文同墓、明代玉带门、清代玉龙 *** 坊、惜墨如金坊为代表的丰富历史文化遗迹,以陶子龙、蚕龙庙会、丝祖传说为代表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舞蚕龙、献红鞋等雷族民间祭祀活动为代表的独特民俗。按照国家5A标准建设的中华母亲雷祖陵国家纪念公园(雷祖陵景区)已具备初步接待能力。每年在世界各地华人的故乡雷祖的故乡举行祭祖仪式,成为海内外华人祭拜雷祖的圣地。盐亭物产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是居家养生的福地。盐亭自古盛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传统农产品。近年来,中药材、水果、核桃、特色水产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县已建成优质水果基地4万亩、优质核桃基地13万亩、优质辣椒基地3500亩、特色水产品标准化基地5000亩、中药材基地15万亩。 *** 小笼包、坛子酸菜、手工挂面、酸辣粉、野生母猪sshell其他特色餐馆在四川省内外都很有名。该领土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膨润土和其他资源。油气井70多口,天然气可采量300亿立方米,膨润土可采量800多万吨。盐亭风景优美,生态环境优美。盐亭位于嘉陵江和涪江的分水岭上。全县地势北高南低,以丘陵为主,森林覆盖率为0

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水、电、气、污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齐全。开通公交线路10条,里程221公里;有省重点职业中学1所,省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三级乙等医院1所,二级甲等医院3所,大型综合体育场1个。市区有银行业金融机构8家,大中型超市8家。盐亭投资环境优越,产业基础雄厚,是创业发展的宝地。盐亭交通便利,正在建设的成巴高速公路、G245国道、绵盐高速公路、绵阳至西安至崇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县内等级公路里程1482公里。距绵阳科技城72公里,距成都139公里,距重庆250公里。盐亭是四川省的试点县,投资环境优越。省 *** 授予盐亭60多项经济管理审批权。馆内有浓厚的盐商、亲商、富商氛围。县领导一对一联系来盐投资的重点企业和项目,相关部门落实一站式审批,全程 *** 服务。县委、 *** 出台了招商引资、创业扶持等多项激励政策,鼓励各类人才来盐亭投资兴业。四川盐亭经济开发区是省级重点开发区和绵阳生物科技产业园,地势开阔平坦。资江贯穿园区,成都(成都)至巴中高速公路横穿园区,嫘祖大道、西陵大道纵贯南北,开发区核心区面积144平方公里。园区路网、污水处理厂、电力、燃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入驻企业41家,机电制造、医药、建材三大主导产业基本形成。欢迎来到中国母亲之都、世界丝绸之源、雷祖故里盐亭!引用:盐亭县人民s *** *** 盐亭县委2018年10月5日。

蚕,原是生在自然生长的桑树上的,以吃桑叶为主,所以也叫桑蚕。在桑蚕还没有被饲养之前,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利用野生的蚕茧抽丝了,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人工养蚕,现在还难以确定。但是早在殷周时期,我国的蚕桑生产已经有很大发展,可见开发人工养蚕远在殷周之前。

从古老的文献中,我们看到关于养蚕的直接记载。反映夏末殷初淮河长江一带的生产情况的《夏小正》中说:“三月……摄桑,……妾子始蚕。”这是说,夏历三月(阴历四月间)要修整桑树,妇女开始养蚕。

殷代甲骨文中不仅有蚕、桑、丝、帛等字,而且还有一些和蚕丝生产有关的完整卜辞。据甲骨文学家胡厚宣的研究指出,有的卜辞上记载,叫人察看蚕事,要经过九次占卜。可见蚕桑在当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产事业。甲骨文中还有关于蚕神和祭礼蚕神的记载,当时人们为了养好蚕,用牛或羊等丰厚的祭品祭礼蚕神。

考古学家还不是一次在殷墓中发现有形态逼真的玉蚕,例如河南安阳墓和山东苏埠屯都出土的有商代的玉蚕。在殷商的铜器上也常发现有用蚕做装饰花纹的。这些都说明,蚕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重要的位置。

许多传世的殷代铜器物附着有丝织物的痕迹或绢丝断片。经研究,有些丝织品反映出当时已经有相当高级的丝织技术;并且有大量事实说明,丝织品在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货物交换的中间媒介。要生产大量的丝织品,只有靠发展人工养蚕,才能提供足够的蚕丝原料。

到了周代,栽桑养蚕已经在我国南北广大地区蓬勃发展起来。丝绸已经成为当时统治阶级衣着的主要原料。养蚕织丝是妇女的主要生产活动。《诗经》中就有许多诗篇提到蚕桑。例如《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爱求柔桑。”意思是:春天里一片阳光,黄莺鸟儿在欢唱。妇女们提着箩筐,络绎走在小路上,去给蚕采摘嫩桑。这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妇女们采桑养蚕的劳动情景。

周代已经大面积栽种桑树。《诗经·魏风·十亩之间》中有“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的诗句,意思是:十亩桑园绿树间啊,采桑儿多悠闲啊。这说明春秋时期桑树已经成片栽植,而且一块桑田有十亩之大。当时栽种的桑树,大概有灌木式的,也有乔木式的。现在,我们还可以在战国时期铜器上的采桑中看到古代劳动妇女提篮采桑的生动形象,也看到当时栽种的乔木式和灌木式两种桑树。

据《诗经》、《左传》、《仪礼》等古书记载,当时蚕不仅已经养在室里,而且已经有专门的蚕室和养蚕的器具。这些器具包括蚕架(“栚”或“槌”)、蚕箔(“曲”)等。由此可见,到殷周时期,我国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栽桑养蚕技术。

战国时期的《管子·山权数篇》中说:“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谨听其言,而藏之官,使师旅之事无所与。”这是说,群众中有精通蚕桑技术、能养好蚕、使蚕不遭病害的,请他介绍经验,并给予黄金和免除兵役的奖励。的确,最有经验、最有知识的,是从事生产实践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中有很多蚕桑专家和能手,他们在长期的养蚕生产实践中,不断有所创造和发明,为我国和世界养蚕业积累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经验。

中国古代有很多记述栽桑养蚕技术的书。汉代曾经提到我国古代有《蚕法》、《蚕书》、《种树藏果相蚕》等有蚕桑著作。可惜,这些古籍都已经失传了。但是从汉代以来,两千多年中,仍然留下了不少的有关蚕桑的古籍,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秦观蚕书》、《豳风广义》、《广蚕桑说》、《蚕桑辑要》、《野蚕录》、《樗茧谱》等等,或是专讲蚕桑的,或是讲到蚕桑的。这些书记下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栽桑养蚕的丰富经验。

要发展养蚕,就必须繁殖桑树,发展桑园。远在西周,人们就利用撒树繁殖桑树。至迟到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期,压条法已经应用在桑树繁殖上。《齐民要要》中讲述了这种 *** 。压条法用桑树枝条来繁殖新桑树,比用种子播种缩短了好多生长时间。宋元以来,我国南方蚕农更发明了桑树嫁接技术,这是一种先进的栽桑技术,它对旧桑树的复壮更新,保存桑树的优良性状,加速桑苗繁殖,培育优良品种。都有重要的意义,到现在也还在生产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桑叶是家蚕的主要食料,桑叶的品质好坏,直接关系到蚕的健康和蚕丝的质量。我国很早就发明了修整桑树的技术。早在西周,就已经有低矮的桑树,它或许就是后来所讲的那种“地桑”(鲁桑)。西汉的《汜胜之书》具体讲述了这种地桑的栽培 *** :头年把桑葚和黍种合种,待桑树长到和黍一样高,平地面割下桑树,第二年桑树便从根上重新长出新枝条。这样的桑,低矮便于采摘桑叶和管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桑树枝嫩叶肥,适宜养蚕。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引用农谚,对地桑(鲁桑)作了肯定的评价,说:“鲁桑百,丰绵帛,言其桑好,功省用多。”著名的湖桑就是源于鲁桑,两宋以来,人们已把北方的优良桑种鲁桑应用嫁接技术引种到南方。人们以当地原有的荆桑作为砧木,以鲁桑作为接穗,经过长期实践,逐渐育成了鲁桑的新类型“湖桑”。湖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我国养蚕业的发展。桑树修整技术不断发展提高,桑树树形也不断变化,由“自然型”发展为高干、中干、低干和“地桑”,由“无拳式”发展为“有拳式”。质量优良的桑叶,只能在新生的枝条上产生,通过修整,剪去旧枝条,可以促使新枝条发生。新生枝条吸收了大量的水分、养分,使叶形肥大,叶色浓绿,既增加产量,又提高叶质,这就有利于养蚕生产。这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独特创造。十九世纪后半叶,日本人也根据我国《齐民要术》和其他蚕桑古籍的记载,把桑树培育成各种形式。

制备蚕种,是养蚕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礼记·祭仪》中有“奉种浴于川”的记载,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知道用清水浴洗卵面保护蚕种。后来更发展用朱砂溶液、盐水、石灰水以及其他具有消毒效果的药物来消毒卵面,如南宋《陈旉农书》记载:“至春,候其欲生未生之间,细研朱砂调温水浴之。”这种临近蚕卵孵化的时候所进行的浴种,对预防蚕病是很有意义的。因为通过浴种,把卵面消毒干净,蚕孵出以后,就不会有病菌侵袭蚕蚁(幼蚕)。我们知道,有许多病菌,如微粒子病原虫和脓病毒,都是经过食道传染的。孵化的时候,蚕蚁都要咬去一部分卵壳才能出壳。如果卵面上带有这些病菌而又没有消毒,那么咬蚕蚁壳的时候就非常容易感染这些疾病。

至少在一千四百多年前,蚕农就已经注意蚕种的选择工作了。《齐民要术》说:“收取茧种,必取居簇中者。近上则丝薄,近下则子不生也。”古人认为选种对养好蚕有两种意义:一是可以淘汰体弱有病的蚕种,二是使第二代蚕的生长发育时间和速度一致,便于饲育和管理。选种包括选蚕、选茧、选蛾和选卵四项。但是,人们最初选种的时候并没有完全包括这四项。《齐民要术》只是提到要选取“民簇中”的茧留作种。宋末以来,人们已经进一步从各个角度,如茧的质量,成茧的时间和位置,娥出茧的时间,蛾的健康状态,以及卵的健康状态等,来选取种茧、种蛾和种卵。到清代,人们更注意到了选蚕,他们知道只有“蚕无病,种方无病”。

通过层层的严格选种,淘汰了大量有病或体质虚弱的蚕种,这样就提高了第二代蚕的体质,增强了它们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微粒子病原虫和脓病病毒通过胚子传染给子代蚕。我们知道,十九世纪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1822—1895)提出的防止微粒子病蔓延的基本 *** 就是通过严格选种,以切断微粒子病虫的胚胎传染途径。

古人也认识到蚕的生长发育和周围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远在秦汉时期,人们就知道:适当的高温和饱食有利于蚕的生长发育,可以缩短蚕龄;反过来就不利于生长发育,并且要延长蚕龄。历代蚕农都非常重视控制蚕的生活的环境条件。《齐民要术·种桑柘篇》载有在蚕室四角置火加温来调节蚕室温度的办法,“火若一处,则冷热不均”,“数人候看,热则去火”。金末元初的《士农必用》也提出:幼蚕时蚕室要暖些,因为那时天气还很冷;而到大眠之后,就必须凉些,因为那时天气已经热了。《务本新书》说:“风雨昼夜总须以身体测度凉暖。”养蚕的人只穿单衣,以自己身体做比较:“若自己觉寒,其蚕必寒,便添火;若自觉热,其蚕必势,约量去火。”在一般情况下,人体的舒适的环境温度和蚕所需的生活温度大致相近,以人体的冷热感觉来调节蚕室温度,基本上是合理的。《王祯农书》中对幼蚕期蚕室生火,体测冷热,一眠后卷窗帘通风,夏日门口置水瓮生凉气等,都有详细记载。

在长期的养蚕生产中,我国古代蚕农积累了丰富的防治蚕病的经验。他们采取了许多卫生措施、药物添食以及隔离病蚕等办法,来防止蚕病的发生和蔓延。

公元二世纪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说:“三月清明节,令蚕妾治蚕室,涂隙穴,具槌持箔笼。”这是说,养蚕前必须修整和打扫蚕室蚕具。古代还发明了用烟熏的 *** 来消毒蚕室。这些养蚕前的卫生消毒工作,对预防蚕的病虫害,无疑起了积极的作用。另外,在整个饲养过程中,要及时清除蚕沙(蚕粪),不断消毒蚕具。金元时期的《农桑要旨》说:蚕座的“底箔须铺二领,蚕蚁生后,每日日出卷出一领,晒至日斜,复布于蚕箔底,明日又将底箔搬出曝晒如前”,反覆替换。这样利用日光消毒蚕具,是一个经济实用的 *** 。

药物防治蚕病,包括药物添食和用药物烟熏两种。药物添食防治蚕病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士农必用》说:以快要落叶的桑叶,“捣磨成面”、“能消蚕热病”。后来的《养余月令》(公元1633年)和《养蚕秘诀》等书还记载了用“甘草水”、“大蒜汁”、“烧酒”等喷在叶面喂蚕,来防治各种蚕病。到后来更针对不同的症状,提出不同的治病药方。

从明代以来,对某些传染性蚕病,如脓病、软化病和僵病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知道采取淘汰或隔离的措施,来防止蚕病的蔓延。

家蚕蝇蛆病是我国养蚕史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蝇蛆病是一种蚕蛆蝇寄生的结果。蝇,古称“蠁虫”。两千多年前,《尔雅》中就有“国貉虫为蠁”的话,晋代郭璞《注》说:“今呼蛹虫为”。蛹虫的意思是,这虫寄生在蛹身上。南宋末年陆佃著《埤雅》中清楚地描述了这种寄生的现象。他说,蠁旧说蝇于蚕身乳子,既茧化而成蛆,俗呼蠁子。入土为蝇。”这里说蠁把卵产在蚕身上,待其结茧化蛹时,它已化为蝇蛆。明代谭贞默通过亲身观察,进一步证实前人的记载完全正确。他进一步指出蚕蛆蝇多发生于二蚕,二蚕有十分之七被寄生。在古代,由于蚕明蝇为害主要是在夏蚕,所以随着夏蚕饲养比例的上升,蝇蛆病为害问题也就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人们虽然很早就发现了蝇蛆病,但在宋代以前的农桑著作中,却很少有关于防治蚕蛆蝇为害的记载。到了宋代以后,记载就屡见不鲜。元代初年,司农司所编写的《农桑辑要》一书,多次提到养夏蚕和防蝇的问题。它在“夏秋蚕法”条下引《士农必用》说:“今时养热蚕,以纸糊窗,以避飞蝇,迹尽往来风气,……或用荻帘,当窗系定,遮蔽飞蝇。”在《王祯农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述:“又有夏蚕、秋蚕,夏蚕自蚁至老俱宜凉,惟忌蝇虫。”这说明在元代人们为了养好夏、秋蚕,就已经十分注意防蝇工作了。

在明清时期的著作中,有关蝇蛆病和防蝇的记述就更多了。在谭贞默著《谭子雕虫》一书之前,皇甫谧的《解颐新语》(公元1582年)也谈到了“蝇蛆病”:“今之养蚕者,苍蝇亦寄卵于蚕之身。久则其卵化为蝇,穴茧而出”。徐光启在《农政全书·蚕桑篇》中也特别提醒蚕农,养“夏、秋蚕俱要计算除蝇”。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凡害蚕者,有雀、鼠、蚊三种,雀害不及茧,蚊害不及早蚕,鼠害则与之相始终。”这里说的“蚊害”,当是蝇害”之误。因为在养蚕生产中,蚊子并不造成危害,而且在养蚕史上,也只有“蝇害不及早蚕”一说。

清代,蝇蛆病害引起了人们的严重关切。同治年间,沈秉成在《蚕桑辑要》一书中说:“原蚕即夏蚕,又名二蚕,……二十二日即老,最忌大苍蝇。”沈秉成是浙江人,他生活在养蚕地区,并做过清朝的常州、镇江、通州、海宁道道台,曾在镇江提倡蚕桑。他说养夏蚕“最忌大苍蝇”,显然是根据当时实际情况作出的经验总结。在这里作了“最”这个副词,以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俞墉在《蚕桑述要》(公元1866年到1874年)中也说:“蚕更忌苍蝇,无论大小,被叮咬一口,至蚕老成茧之成,即有蛆虫于茧身,咬一小孔钻出,而蚕蛹已死,不复变蛾。隔三四月,蛹腐污茧矣。”俞墉是浙江吴兴人,记述虽然比较粗糙,但也是从实践和观察中得出的结论。他指出了被蝇蛆所寄生了蚕蛹是要死亡的,而死蛹的烂尸还污染茧丝。

对多化性蚕蛆蝇和它的危害描述最详细的是赵敬如撰写的《蚕桑说》(公元1896年)一书。书中有如如下一段记载:“又有一种 *** 蝇,虽不食蚕,为害最甚。此麻蝇与寻常麻蝇不同,身翅白色,遍体黑毛,两翅阔张,颇形凶恶之状。其性颇灵,其飞甚疾。每至飞摇不定,不轻栖止,见影即飞,甚不易捉获。其来时在蚕略栖即下一白卵,形细如虮。二日,下卵之处变黑色,其蛆已入蚕身,在皮内丝料处,专食蚕肉。六七日,蛆老,口有两黑牙,钳手微痛。蚕因不伤丝料,仍可作茧。蛆老借两黑牙啮茧而出,成小孔,即蛀茧也。蛀茧丝不堪缫。蛆出一日,成红壳之蛹。十二三日,破壳而出仍为白色 *** 蝇。幸而二三眠天气尚凉,此蝇不多。天暖蝇多,无术可驱。大眠初起受蛆,便不及作茧而死。故夏蚕不避此蝇,蚕无遗种。”这段记载,对蚕蛆蝇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作了相当详细的描述。正如邹树文在《中国昆虫学史》一书中指出:赵敬如《蚕桑说》中对蚕蛆蝇的细致观察和描述,可能是接受了西方现代的科学 *** 。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我国古籍中关于家蚕蝇蛆病害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家蚕经过历代人民长期的饲育和选择,形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地区,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品种。宋元时期,虽然我国北方主要还是饲育一化性的三眠蚕,但是在南方已经主要饲养一化性和二化性的四眠蚕了。三眠蚕抗病能力比四眠蚕强,容易饲养。但是从蚕丝生长角度看,四眠蚕的茧丝比三眠蚕优良。经过长期培育,我国南方江浙地区终于成功地饲养了四眠蚕,并且培出了许多优良品种。难饲养的四眠蚕的饲育成功和推广,是养蚕生产上的一个进步。

为了发展蚕丝生产,我国古代除了饲养春蚕外,还饲养夏蚕、秋蚕、甚至一年里养多批蚕。早《周礼》这部书中,就已经提到“原蚕”,“原”是“再”的意思。原蚕就是一年中第二次孵化所养的蚕,也就是夏蚕。汉代焦赣(延寿)所著的《易林》中有“秋蚕不成,冬蚕不生”的记载。可当时人们不仅饲养夏蚕,而且还饲养秋蚕和冬蚕。为了一年能养多批蚕,古人除了利用多化性自然传种外,在一千六百多年前,还发明了低温催青制取生种的 *** 。这 *** 是利用低温抑制一种二化性蚕的蚕卵,使它延期孵化。这样,一种蚕就可以在一年里连续不断孵化几代,为能在一年里多批养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是我国古代养蚕生产技术上的又一项重要创造。用人工低温制取生种,充分反映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在人工孵化法发明以前,人们为了能在一年里养多批蚕,只能利用天然的多化性蚕来传种。但是多化性蚕所出产的茧丝,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远不如二化性蚕。为能在一年里分批多次养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是我国古代养蚕生产技术上的又一项重要创造。用人工低温制取生种,充分反映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在人工孵化法发明以前,人们为了能在一年里养多批蚕,只能利用天然地多化性蚕来传种。但是多化性蚕所出产的茧丝,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远不如二化性蚕。为了能在一年里分批多次养蚕,并又能获得比较多和比较好的茧丝,我们的祖先创造性地采人工低温催青二化性蚕,使它在一年里连续孵化出好几批蚕。同时,又让每批这种蚕所产的卵,在自然高温影响下孵化,从而获得了各批越年化的蚕。虽然这种蚕所产卵须待来年春天才能孵化,但由于它质量比较好,所以它还是受到蚕农的欢迎。这样,既可以解决多次养蚕的传种问题,同时又尽可能获得比较好的蚕丝。

特别要提到的是,我国明代蚕农,在制备夏蚕种的生产中发现了家蚕的杂种优势。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凡蚕有早、晚二种。晚种每年先早种五六日出,结茧亦在先,其茧较轻二分之一。”又说:“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一异也。”《天工开物》中所说的“早种”就是一化性蚕,“晚种就是二化性蚕。所以,所谓“早雄配晚雌”就是一化性的雄蚕和二化性的雌蚕杂交。根据现代家蚕杂交实验证明,“早雄配晚雌”所产生的杂种是二化性的,因此它可以作为夏蚕种继续在夏季饲养。《天工开物》指出“早雄配晚雌”出现了“嘉种”,就是产生了优良的杂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家蚕杂种优势利用的记载。

我国也是世界上更大的生产柞蚕丝的国家。

柞蚕,也叫山蚕或野蚕。它以吃柞树叶为主。我国山东半岛是放养柞蚕的发源地。那里的人民很早就利用柞蚕茧丝。据古书记载,早在汉元帝永四年(公元前40年),山东蓬莱、掖县一带的人民就已经采收野生的柞蚕茧,制成丝绵。后来人们逐渐知道利用柞蚕茧丝来织绸。到了明代,用柞蚕丝织绸制衣,已经风行全国。

在明代,山东蚕农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放养柞蚕的 *** 。清代山东益都的孙廷铨还写了一部《山蚕说》,专门介绍放养柞蚕的技术。书中说,当时胶东一带山区,到处都放养着柞蚕。不久,放养柞蚕就逐步扩大到我国的其他地区,首先传到和山东隔海相望的辽东半岛。这里逐渐地成了我国第二个放养柞蚕的中心地。接着放养柞蚕的 *** 又传到河南和陕西,后来又推广到比较远的云贵等地。

世界上所有养蚕国家,最初的蚕种和养蚕 *** ,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我国传去的。

朝鲜是我国的近邻,两国人民早就亲密往来。根据古书上的记载,我国的蚕种和养蚕 *** ,远在公元前11世纪就已经传到了朝鲜。日本的养蚕 *** ,据传说是在秦始皇的时候从中国传去的。后来日本人又多次派人到中国和朝鲜取经,或招收中国技术人员去日本传播经验,以促进发展养蚕事业。直到近代,日本还不断地从我国引进优良的家蚕品种和先进的栽桑技术。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的美丽的丝绸,很早就源源不断地运往波斯、罗马等地。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通西域,最远曾到达中亚细亚,我国古代的丝绸,大体就是沿着张骞通西域的道路,从昆仑山脉的北麓或天山南麓往西穿越葱岭(帕米尔),经中亚细亚,再运到波斯、罗马等国。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后来蚕种和养蚕 *** 也是先从内地传到新疆,再由新疆经“丝绸之路”传到 *** 、非洲、欧洲去的。

公元7世纪,养蚕法传到 *** 和埃及。10世纪传到西班牙。11世纪又传到意大利。15世纪蚕种和桑种被人带到法国,从此法国开始有了栽桑养蚕织丝的生产。英国看到法国养蚕获利,便效仿法国,于是养蚕生产又从法国传到了英国。

在美洲,据说墨西哥公元16世纪中叶就已经养蚕,但是,美洲大规模发展养蚕生产还是17世纪的事。那时英国殖民主义者认为它的美洲殖民地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发展养蚕有利可图,于是就在美洲殖民地大规模开展养蚕试验。

摘手设置分享收藏

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 蚕神和嫘神及马头

2010-10-08 五色豆豆 + 关注献花(0)

  蚕神和嫘神及马头娘

2008-11-14 游修龄 高瑞扫校 点击: 1095

蚕神和嫘神及马头娘

蚕神和嫘神及马头娘

《中国农业通史·原始农业卷》第二章第四节

游修龄

第四节 蚕神和嫘神及马头娘

采桑饲蚕是新石器晚期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农业经济组成之一,所以蚕神也已产生于那个时期。到了有文字记载的初期,继承下来,便反映到甲骨卜辞中。据胡厚宣的研究,甲骨文中祭祀蚕神的卜辞约有四条。现以祖庚甲时蚕神与上甲微并祭的一条卜辞为例述下:

“贞元示(音qí)五牛,蚕示三牛,十三月。”[1]

这条卜辞的意思是说祭祀元示上甲要宰牛一头,祭祀蚕示用牛三头。想见祭礼之隆重。“示”指神祇。故蚕示也即蚕神。“示”的神祇义源自巨石崇拜,这里不去说它。

有史以后,有关蚕神的文献记载,不如神农、后稷那样较少分歧,而长期多元并存,蚕神被称为先蚕、嫘祖、菀窳夫人、寓氏公主、马头娘、蚕母、三姑等,多轨并行,令人无所适从,是很值得注意研究的现象。

上举的卜辞只称蚕神为“蚕示”,说明殷商时期还没有嫘祖等各种不同的称谓。

蚕神的拟人化之一是嫘神,最初见诸于《山海经·海内经》,作“雷祖”:“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2]嫘祖之“嫘”,没有固定的写法,早期作“雷祖”。首先提到嫘神的是《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大戴礼记》也作“嫘祖”。查《说文》没有收“嫘”字,只有“儡”和“儽”字,不知道早期简牍本的《史记》和《礼记》是否不作“嫘”,而作“雷”或“儽”,后世传刻中改用统一的嫘?雷、儽、傫、嫘虽可通用,从造字先后和《说文》收字来看,甲骨文只有靁(雷),没有“累”,更没有“傫”和“嫘”,以“雷”为最早,儽(傫)次之,嫘最后。嫘出现后,雷祖、傫祖、儽祖虽然仍旧使用,最后是嫘祖取得统一书面语的地位。

尽管《山海经》和《史记》已提到嫘祖,但这个嫘祖与蚕神并无关系。秦汉宫庭祭祀的蚕神,称“先蚕”,这是蚕示(祈)的同义词。如《后汉书·礼仪志》云:“祠先蚕,礼以少牢。”《周礼·天官·内宰》:“中春,诏后帅内外,命妇始蚕于北郊,以为祭祀。”《礼记·祭统》更有详细的天子和诸侯负责亲耕,王后和夫人负责亲蚕的记述(文长从略),反映这时期的祭祀蚕神,未有专门的称呼,并与嫘祖无关。

《山海经》和《史记》中的嫘祖,身份都是黄帝妻子(元妃、正妃),与蚕神没有关系。反之,在唐朝林宝撰的《元和姓氏纂》中则把嫘祖奉为行神:“西陵氏女嫘祖,好远游,死于道,后人祀以为行神。”唐朝王瓘的《轩辕本纪》则说:“帝周 *** 时,元妃嫘祖死于道,帝祭之,以为祖神。”(祖神之“祖”可训“道”义,故道路之祖神和行路之祖神相同)。宋·丁度《集韵》重复引用《元和姓氏纂》的文字,不俱引。沿这一条线索看,嫘祖也同蚕神没有关系。

《史记·五帝本纪》又说黄帝“顺天地之时,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驯)化鸟兽虫蛾…”这是把种植百谷和驯化虫蛾都记在黄帝名下。如果虫蛾包括蚕蛾在内,则养蚕是黄帝发明的了。清·马驌《绎史》引《黄帝内经》云:“黄帝斩蚩尤,蚕神献丝,乃称织纴之功。”这里的蚕神显然和西陵氏之女的嫘祖也无有关系,即蚕神和嫘祖尚未合为一人。

尽管秦汉时已有嫘祖,但秦汉宫庭祭祀的蚕神,称“先蚕”。东汉时又出现另两个蚕神的记载。《后汉书·仪礼志》:“…是月皇后帅公卿诸侯夫人蚕。祠先蚕,礼以少牢。”刘昭注:“《汉旧仪》曰:‘……今蚕神曰菀窳夫人,寓氏公主,凡二神。’”后世《晋书·礼记·上》,宋·秦观《蚕书》等都有类似的祭菀窳夫人和寓氏公主的记载,不俱引。菀窳和寓氏都是蚕神,为什么却分为二神?可能夫人是已婚的,代表大蚕做茧成蛾;公主是未婚的,代表前期幼蚕的生长,故分二神祭祀。“菀窳”二字费解,从字义看,“菀”通“苑”,“苑”有宫室义,“窳”指低洼处,有下湿义。蚕室的温度宜凉爽,湿度宜偏湿,桑叶才不会很快干燥。室内如偏燥,桑叶失水太快,不利于蚕儿进食且浪费。保湿尤其以蚁蚕期为重要,大蚕因排泄的蚕矢量增加,本身已较多湿气,故不必特意保湿。所谓菀窳夫人,当指在卑湿的蚕室中养蚕的夫人。“寓”有寄居之意,寓氏当指寄寓于蚕室的公主。原始社会的氏族长要带头领导播种和养蚕,世代相传,成了祭祀的神。菀窳夫人和寓氏公主是宫庭王室后妃负责养蚕者的蚕神化,它们不是来自民间。

把先蚕与嫘祖联系起来,约在北周,见诸《隋书》:“北周制,以一太宰亲祭,进尊先蚕西陵氏。”以后是北宋·刘恕《通鉴外纪》:“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宋·罗泌《路史·后纪五》说:“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皮肤冻裂)之患,后世祀为先蚕。”元·金履祥《通鉴纲目·前编·外纪》中也有类似记载[3],不俱引。这是把黄帝元妃、嫘祖、蚕神合为一人(神)的经过,故事就这样日趋完整了。

祭祀蚕神和嫘祖混同不分以后,嫘祖仍未完全取代蚕神和菀窳夫人、寓氏公主。民间还有一个马头娘的传说,绕过嫘祖、菀窳夫人和寓氏公主,把蚕神的接力棒接了过去,成为与嫘祖、菀窳夫人、寓氏公主多神并存的蚕神。而且这个马头娘的传说在民间的影响最为广阔和深远。到了元·王祯《农书》中,王桢汇总魏、晋、北齐、后周至隋朝的历代先蚕坛的不同规格,并绘图名“先蚕坛”表示,坛中央竖立先蚕灵位,皇后率领群妃拜祭(图2-4)。另外,又汇聚皇室和民间的各种蚕神,总名蚕神,绘成“蚕神图”,蚕神图的上方中央为天驷星,所谓“有星天驷,象合乎龙;唯蚕辰生,精气相通;孕卵而出,寓食桑中,取育于室,茧丝内充。”天驷星下坐着黄帝元妃西陵氏嫘祖。嫘祖的左下位坐着马头娘(女身而头背后有马头)及蚕母;嫘祖的右下位坐着菀窳夫人和寓氏公主,以及大姑、三姑(图2-5)。[4]王桢让上层和下层文化的蚕神兼收并蓄、并行不悖地坐在一起,不是他个人的主见,实在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是一种很饶兴味的文化现象。

以下转到民间的蚕神故事。民间传说中的蚕神不是嫘祖,而是马头娘。最初见诸于晋·干宝的《搜神记》:

旧说,太古之时,有大人远征,家无余人,唯有一女,牡马一匹,女亲养之。穷居幽处,思念其父,乃戏马曰:“尔能为我迎得父还,吾将嫁汝”。马既承此言,乃绝缰而去,径至父处,父见马惊喜,因取而乘之。马望所自来,悲鸣不已。父曰:“此马无事如此,我家得无有故乎?”亟乘以归,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刍养。马不肯食。每见女出入,辄喜怒奋击。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问女,女具以告父,必为是故。父曰:“勿言,恐辱家门,且莫出入。”于是伏弩射杀之,暴皮于庭。父行,女与邻女于皮所戏,以足蹴之曰:“汝是畜生,而欲取人为妇耶!招此屠剥,如何自苦。”言未及竟,马皮蹙然而起,卷女以行,邻女忙怕,不敢救之。走告其父,…后经数日,得于大树枝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绩于树上。……邻妇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命树曰桑。…今世所养是也。[5]

《搜神记》所提“旧说太古之时”很重要,表明不是有史以后的事。只不过是晋时已很流行的故事。作者干宝从小随父亲迁往浙江海宁,他曾做过山阴(今绍兴)县令,《搜神记》序说他“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说明他这个故事是在江浙一带收集来的,但不知道故事的原产地是那里。早在《荀子·蚕赋》里(赋篇第二十六),提出一个关于蚕的谜语,请五泰(即五帝)回答:“有物于此, (裸)兮其状[u1] 。屡化如神,功被天下。为万世文。礼乐以成,贵贱以分。养老长幼,待之而后存。…人属所利,飞鸟所害。臣愚不识,请占之五泰。五泰占之曰:此夫身女而马首者与?”这个谜语及解答非常美妙。的确,长大的蚕儿,柔软嫩白,想象成美女的身体,也很恰当;当其昂首时,确有点似马首。这是《搜神记》民间故事的谜语化。

女身马首的蚕宝宝又和天象星座联系起来。《周礼·夏官》说:“夏官:掌质马。……禁原蚕者。”郑玄注:“天文,马为辰。蚕为龙精,月值大火,则浴其蚕,是蚕与马同气。”辰是星名,即房宿,又称天驷。马属大火,蚕为龙精,蚕在大火二月浴种孵化,故说蚕和马同气。汉《阴阳书》也说:“蚕与马同类。”这种把天象与物候人事联系的解释,与阴阳五行说有关,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反映。

王祯引《淮南王蚕经》云:“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至汉,祀菀窳夫人,寓氏公主。蜀有蚕女马头娘,此皆历代所祭不同。”[6]王祯提到“蜀有蚕女马头娘”,可补《搜神记》记述中没有马头娘地点之不足。王祯所据可能是前蜀(903~932年)杜光庭《墉城集仙录》的记载,该书所述的故事情节较《搜神记》更为详细:

蚕女者,乃是房星之精也。当高辛之时,蜀地未立君长,唯蜀山氏独立一方。其人聚族而居,不相统摄,往往侵噬,恃 *** 寡。蚕女所居,在今广汉之部,亡其姓氏。其父为邻部所掠已逾年,唯所乘马犹在。女念父隔绝,废饮忘食。其母慰抚之,因告誓其部之人曰:‘有能得父还者,以此女嫁之。’部人虽闻其事,无能致父还者。马闻其言,惊跃振迅,绝绊而去。数月,其父乘马而归。…父怒,射杀之,曝其皮于庭中。女行过侧,马皮蹶然而起,卷女飞去。旬日,复栖于桑树之上,女化为蚕,食桑叶,吐丝成茧,用织罗绮衾被,以衣被人间。蚕自此始也。……一旦,蚕女乘彩云,驾此马,侍卫数十人,自天而下,谓父母曰:“太上以我孝能致身,心不忘义,授以九宫仙嫔之任,长生矣,无复念也。”言讫,冲汉而去。今其冢在什邡、绵竹、德阳三县界。每岁祈蚕者四方云集,皆获灵验。蜀之风俗,诸观画塑玉女之像,披以画皮,谓之马头娘,以祈蚕桑焉。……

有关马头娘的记述,远不止上举的文献,三国(?)《太古蚕马记》,唐《原化传拾遗·蚕马》,宋《太平广记》等,都有类似记述[8]。祭马头娘的民间风俗一直流传至今,现在四川盐亭高登建有嫘祖宫,内塑有嫘祖、马头娘像。嫘祖宫大门两侧有联云“弘扬嫘祖文化,振兴高登经济。”

马头娘的故事出于四川并非偶然。四川古称“蜀”,蜀在甲骨文、金文、小篆中的字形虽然有所变化(蜀,附图2-6)[7],但其上部都作马头形则仍然一脉相承,就是在现今楷书中,上面的“四”形,对比甲骨文也还可看出马头形的影子。甲骨文对牛、马、猪、鹿、犬等动物,都采用象形手法表达,每种动物,各显示其特点,以区别于其他动物,马字的特点是突出它的头部大眼及颈部的鬃,蜀字去掉下边的“虫”,即是马头及身的侧面(省四脚)。故《荀子》有“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的说法。《尔雅翼》亦说:“蚕之状,喙呥呥类马。”

但是,蜀字的头部也有释作蚕头的。《说文·虫部》:“蜀,葵中蠺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蠕动状)。《诗》曰:‘蜎蜎者蜀,蒸在桑野。’“(《说文》的葵,据《尔雅》释为桑)。许慎所引的《诗》作蜎蜎者蜀,但今本《诗·豳风·东山》作:“蜎蜎者蠋。”蜀和蠋的造字关系,当然是先有蜀,后有蜀旁加虫的蠋。《诗》毛传云:“蠋,桑虫也。”许慎说是“葵(桑)中蠺也”,蠺是专指的,桑虫则是泛指的,凡食桑的虫,都是桑虫。于是蜀和蠋既是同音通义,蠋又有其他桑虫的义。因蠋从蜀得义,又与马头的关系不大,这里不展开讨论。

蚕的繁体字作“蚕”,上半部是声符,下半的双虫是指昆虫类,但加上声符,便是专指蚕。(单个的虫,古代常指大型动物,如老虎、蛇都称大虫。)后世简化了,虫和双虫也不分了。按造字的规律,先有象形、会意的蜀,后有形声的蠺,蜀和蠺的古音也相近,二者同源。

蜀是以当地人养蚕著称,故借用为地名、人名,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汉·扬雄《蜀王本纪》云:“蜀王之先,蚕丛、柏获、鱼凫……是时人萌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到蚕丛(蚕丛),积一万四千岁。盖后世以蚕丛为蜀国之号。” 蚕丛的传说在 四川十分普遍,故李白《蜀道难》有“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之叹。明《一统志》谓“蚕丛氏,初为蜀侯,后称蜀王,教民蚕桑。”这些记述和后稷的传说十分相似,后稷是教民稼穑之人(神),蚕丛是教民蚕桑之人(神)。所不同者,后稷自始至终称后稷,蚕丛则慢慢被嫘祖所取代,成为留在蜀地的蚕人(神)。

《山海经·海内经》云:“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娶淖(蜀)子,曰阿女,生帝颛顼。”邓廷良认为若水即今甘孜地区的雅砻江。[8]黄帝之子娶于蜀山氏,说明蜀山氏是与黄帝部族同时出现于岷山地区的部族。古代相邻的部族间,为加强联系,大抵世代通婚,为此,产生了黄帝妻子嫘祖也是蜀山氏的传说。这是又一条把嫘祖和蜀联系起来的线索。有记载的之一代蜀王,族名蚕丛氏,而蜀的本义即是野蚕。相传蚕丛氏时代,蜀地已有最初的集市,即蚕市。[9]

与蜀有关的另一个字是“蛮”(蛮)字,最初的蛮字下边没有虫(见附图2-7)[10],读如mun,谐音作“民”、“蒙”、“苗”、“氓”等,都是“蛮”的同音。甲骨文的“四方”,即后世的“蛮方”。何光岳释“ ”字:“正像一人挑起一担蚕山的框架,……因为开始养野蚕时,只能在野是分布的桑林里就地设放这种框架,把吐丝的野蚕捉放到框架上,使野蚕能有规则地围绕框架吐丝。”[11][12]这段话分析野蚕如何转向人工饲养,是有道理的。但说 字的结构是正像一人挑起一担蚕山的框架,则不妥。因为两束丝的中间是个“言”字,不是人体。两侧的丝束已足以表示养蚕的族群,加“言”是对华夏人自称为“mun”,华夏人怎样把这音记下来,是件难事,于是画出两束丝象形,再在中间加插一个言,代表自称。又因南方蛮人多信奉蛇为图腾,故在下部再加一个“虫”,这样,就比较完整地体现了蛮人的特点。

邓廷良把嫘祖和蜀山氏联系为一人,虽然没有把嫘祖同马头娘连在一起,实际上也等于联系在一起了。从黄帝时代以野蚕命名的蜀山氏,到后来之一个蜀王朝蚕丛时代,正是由蜀(野蚕)到蚕(人工饲养)的时代,这是邓廷良的观点。从蜀地范围内看,这种驯化过程还可以成立,但放大到黄河和长江流域并结合考古发掘看,则还欠说服力。

还有一个需要提出的是,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云:“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后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这种纵目人可远溯至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人面或人像,其额面正中都有第三只纵立的眼睛,则蚕丛之纵目历史当亦随之提前。青衣神蚕丛氏的庙、黄帝妻马头娘的蚕神庙,遍布于蜀中,这些神都是三眼、中央者为纵目。马首人形的马头娘传入中原当很早,所以《荀子》说:“此夫身女而马首者与。”蜀中土著的诸神及氐羌系诸神的额中央,都有纵目,故屈原《楚辞·大招》歌云:“魂乎无西,西方流沙。漭洋洋只,豕首纵目。被髪鬟只……魂乎无西,多害伤只。”这种纵目现象并不局限于四川,浙江海宁县蚕乡信仰的“蚕花五圣”神像,为男性,盘膝端坐,有三眼,中间一眼为纵目。六手,上举的两手各擎日和月,中间两手所持物,是否为丝束及卷帛不能肯定,下面两手捧蚕茧。[13]

还需要指出的是,马头娘的传说十分复杂,并不局限于蜀中,而是遍及各地,尤其是长江下游蚕区。不仅如此,还远渡重洋传播到日本。四千余年前良渚文化遗址已有丝织品出土,春秋战国时的吴越时期又都以蚕丝著称,却和马头娘无关。良渚文化的时代较三星堆遗址为早,马头娘是怎样传播各地的,也是个谜。现在所知,太湖地区在明代已有马头娘的“神码”在南货店出售。“神码”是印在纸上的马头娘神像,用于祭祀。神码上的马头娘,手牵着一匹马,已非女神头上披马皮。但并非到处都改为人和马分开,据蒋猷龙先生回忆,1930年代,他家乡江苏宜兴乡间有一小庙,供养着一个陪祭的蚕神,女性,头顶罩有一个马头,身上披着马皮,端坐,手里捧着蚕茧。[14]

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的气候较现为温暖,故蚕桑业很发达。“强弩之末,不足以穿鲁缟”,山东是当时蚕桑的重点产区。从东汉至南北朝,是黄河流域气候转冷期,隋唐五代有所转暖,但宋以后历元、明、清,气候都较现在为冷 [15],不利于北方蚕业的发展,却促成了南方蚕桑业的兴旺,而唐宋以后正是全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时期。推想马头娘的故事传说是在唐宋以后传到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并因中日交通的频繁开展而传至日本。

太湖地区的杭(州)、嘉(兴)、湖(州)地区,历史上一直有很复杂的祭祀马头娘风俗。祭祀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以家庭为单位举行,另一种以庙宇为中心举行。家庭举行的方式是:“下蚕后,室中即奉马头娘。遇眠,以粉茧、香花供奉。蚕毕,送之。出火后,始祭神。大眠,上山,回山,缫丝,皆祭之,神称蚕花五圣。”出火后祭神所用的祭品叫“茧圆”,是用米粉做成的如同蚕茧一样大小的圆子。[16]

以庙宇为中心的祭祀,又称庙会,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如杭州西湖的香市,嘉兴三塔的踏白船,湖州含山的轧蚕花,桐乡芝村的水会,海宁的蚕花戏等,都闻名远近。一般在春季蚕事开始之前,结伴同赴杭州,进庙烧香,祈祷“田蚕”。田蚕是把植桑和蚕事两者结合起来,祈求双丰收。其中湖州含山有一种名叫“轧蚕花”的风俗(“轧”是吴语,即“挤”的意思),还保存着原始生殖崇拜的残余,含山上有一座蚕神庙,祀奉马头娘。蚕农们于每年清明节前后两天里上山祭祀蚕神,多时一天可达两三万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未婚的男女青年总要往人堆里挤轧,人越多,挤得越热烈,即预兆当年蚕事越兴旺,称之为“越轧蚕花越发”。未婚的蚕花姑娘非常希望有那位小伙子摸一摸她的 *** ,俗称“摸蚕花奶奶”,认为能有机会被摸一下,这意味着她有资格当蚕娘,她的蚕事一定会兴旺。[17]轧蚕花在苏南、浙北以至浙中一带都有之,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消亡。这个风俗的起源是极其悠久的,主角是女方,是原始母系氏族时的遗风。

日本东北地区的养蚕户几乎家家都祀奉“白神”,即马头娘。神体是一对用桑木刻成的神偶。一个是男性,刻成马头,另一个是女性,刻成女子头,身上穿漂亮的衣服。关于白神的传说同中国《搜神记》的马头娘故事大体相同。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前后是白神的祭日,届时附近数千名蚕农都带着各自家里祀奉的白神神体,到久渡寺去祭祀蚕神。祭祀的人们在神前行礼拜之后,围坐在院子里或寺外空地上,跳舞、聚餐,晚上在月亮下燃起篝火,由巫女吟诵《白蚕祭文》及咒语。《白神祭文》所诵的神话故事,同中国《搜神记》的内容也大致相似[18]。

马头娘的故事传至长江下游约在晋时。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是唐朝开始大盛,可能是在唐或宋时传向日本。这种口传的民间故事,不要说是传播国外,就是国内各地相互间传播也会发生再创造,有增有简,是容易理解的。

蚕桑神话的文献记载或口头传说,虽然无法同考古发掘进行核对,但考古发掘所鉴定的年代,却可以给神话传说以某些启发。遗憾的是,蚕桑考古发掘的资料,远不如稻谷那样丰富多样。1926年曾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遗址发现了半个蚕茧,距今约5600~6080年,[19]茧壳经一再鉴定,本身没有问题。但各家的见解不同,有认为可能是野蚕茧,有认为是后来带入的,不能算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也有认为根本是不足信的,当然不能同嫘祖联系起来。1980年在河北正定南阳庄发掘了一个仰韶文化晚期遗址(距今约5400年),出土了两件陶蚕蛹,以及相应的理丝打纬的骨匕70来件,这是华北的情况[20]。长江流域太湖地区于1958年在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遗址中发现了一批丝织品、绢片、丝带和丝线等,保存于竹篮里,同一探坑中发现大量稻谷,年代测定为纪元前2750±100年,树轮校正距今5260±135年。绢片经鉴定为典型桑蚕丝,不是柞蚕、椿蚕或野蚕丝[21]。根据这些发掘报告来看,新石器晚期无论南北,似可认为已开始有饲养桑蚕的事实。那末,有关蚕神的祭祀及其相应的故事传说,应该认为亦是很早以前的事,在有文字以后,从甲骨卜辞起,便相应陆续地记述下来,并不时地增添新的内容。剥去这些层层后加的东西,应该认为它们是并非局限于商周时期的故事。近二十余年来,在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遗物的同时,蚕丝方面却没有新的发现,则是一种遗憾。

[1] 胡厚宣:“殷代的蚕桑和丝织”,《文物》1972第11期

[2] 袁珂:《山海经校注》,“海经新释卷十三”44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 蒋猷龙:《家蚕的起源和分化》,第4页,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4] 元·王桢:《农书·农器图谱集之十六·蚕缫门》,372~373页,王毓瑚校本,农业出版社,1981

[5] 晋·干宝:《搜神记·十四》,收入《百子全书》第七卷,浙江人民出版社据扫叶山房1919年石印本影印,1984

[6] 元·王桢:《农书·农器图谱集之十六·蚕缫门》,372~373页,王毓瑚校本,农业出版社,1981

[7] 高明编:《古文字类编》,211页,169页,中华书局,1980

[8] 邓廷良:《丝路文化·西南卷》,15~18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9] 邓廷良:《丝路文化·西南卷》,15~18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10] 高明编:《古文字类编》,211页,169页,中华书局,1980

[11]

[12] 何光岳:《南蛮源流史》,之一章,之一节,9~11页,江西出版社,1988

[13] 顾希佳:《东南蚕桑文化》,103页图,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1,北京

[14] 顾希佳:《东南蚕桑文化》,103页图,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1,北京

[15]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16] 顾希佳:“中日蚕神祭祀仪式的比较”,中国东南区域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1998,9,杭州

[17] 顾希佳:“中日蚕神祭祀仪式的比较”,中国东南区域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1998,9,杭州

[18] 顾希佳:《东南蚕桑文化》,69页图,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1,北京

[19] 李济:“西阴村史前遗存”,1927,《清华研究院丛书》22页

[20] 唐云明:“我国育蚕织绸起源时代初探”,《农业考古》,1985年第2期

[21] 浙江省文管会:“吴兴钱山漾遗址之一、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

[u1]待查

责任编辑: echo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Email给朋友 打印本文

如果你想对该文章评分, 请先登陆, 如果你仍未注册,请点击注册链接注册成为本站会员 平均得分 0, 共 0 人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