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的资料

游戏攻略03

威尼斯的资料,第1张

威尼斯的资料
导读:意大利东北部城市,亚得里亚海威尼斯湾西北岸重要港口。人口343万。主建于离岸4公里的海边浅水滩上,平均水深1.5米。由铁路、公路、桥与陆地相连。由118个小岛组成,并以 177条水道、401座桥梁连成一体,以舟相通,有“水上都市”之称。公元

意大利东北部城市,亚得里亚海威尼斯湾西北岸重要港口。人口343万。主建于离岸4公里的海边浅水滩上,平均水深1.5米。由铁路、公路、桥与陆地相连。由118个小岛组成,并以 177条水道、401座桥梁连成一体,以舟相通,有“水上都市”之称。公元452年兴建。八世纪为亚得里亚海贸易中心。十世纪曾建立城市共和国,中世纪为地中海最繁荣的贸易中心之一。新航路开通后,因欧洲商业中心渐移至大西洋沿岸而衰落。1866年并入意大利王国。工商业发达,有炼铝、化学、炼焦、化肥、炼油、钢铁等工业。以生产珠宝玉石工艺品、玻璃器皿、花皮革制品、花边、刺绣等著称。陆上的马尔盖拉港是重要油港和客运港。驰名的旅游中心,年有3百万游客。古老的圣马可广场是城市活动中心,广场周围耸立着大教堂、钟楼等拜占庭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物。离岸2公里处的线状沙洲-利多是欧洲最著名的海滨浴场。

威尼斯是一个美丽的水上城市,它建筑在最不可能建造城市的地方-水上,威尼斯的风情总离不开“水”,蜿蜒的水巷,流动的清波,她就好像一个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梦,诗情画意久久挥之不去。这个城市,有一度曾握有全欧最强大的人力、物力和权势。威尼斯的历史相传开始于公元453年;当时威尼斯地方的农民和渔民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转而避往亚德里亚海中的这个小岛。威尼斯外形像海豚,城市面积不到78平方公里,却由118个小岛组成,177条运河蛛网一样密布其间,这些小岛和运河由大约401座各式各样的桥梁缀接相连。整个城市只靠一条长堤与意大利大陆半岛连接。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涨水这里建筑的 *** ,是先在水底下的泥土上打下大木桩,木桩一个挨一个,这就是地基,打牢了,铺上木板,然后就盖房子,那儿的房子无一不是这么建造的。所以有人说,威尼斯城上面是石头,下面是森林。当年为建造威尼斯,意大利北部的森林全被砍完了。这样的房子,也不用担心水下的木头烂了,它不会烂的,而且会越变越硬,愈久弥坚。此前考古者挖掘马可•波罗的故居,挖出的木头坚硬如铁,出水后见了氧才朽。

威尼斯肥沃的冲积土质,就地而取材的石块,加上用邻近内陆的木头做的小船往来其间;在淤泥中,在水上先祖们建起了威尼斯。这个不到8平方公里的城市,却被一百多条蛛网般密布的运河割成一百多座小岛,岛与岛之间只凭各式桥梁错落连接,初来乍到很快便会迷失在这座“水城”中。好在有大运河呈S形贯穿整个城市。沿着这条号称“威尼斯最长的街道”,可以饱览威尼斯的精华而不用担心迷路。沿岸的近200栋宫殿、豪宅和七座教堂,多半建于14至16世纪,有拜丰庭风格、哥特风格、巴洛克风格、威尼斯式等等,所有的建筑地基都淹没在水中,看起来就像水中升起的一座艺术长廊。平日里大运河真的像一条熙熙攘攘的大街一样,各式船只往来穿梭其上,最别致的当然还是贡多拉。

威尼斯有毁于火中又重生的凤凰歌剧院,伟大的文艺复兴和拜占庭式建筑,世界上最美的广场之一—圣马可广场,有美得令人窒息的回廊,大师安东尼奥尼**中最美的段落有一些就在这儿拍摄;这儿是文艺复兴的一个重镇,产过历史上最重要的画派之一:威尼斯画派;德国音乐大师理查德•瓦格纳在这里与世长辞……这个城市昔日的光荣与梦想通过保存异常完好的建筑延续到今天,它独特的气氛令游人感到如受魔法,令凡是来过的威尼斯游客都念念不舍,乐而忘返。

威尼斯及其泻湖

英文全称:Venice and its Lagoon

威尼斯风光英文简称:Venice

编号:546-004

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始建于5世纪、由118个小岛构成的威尼斯,10世纪成为当时最主要的航运枢纽。总体上来说,它就是一幅非凡的建筑杰作。

素有“亚得里亚海明珠”之称的威尼斯(英文:venice 、意大利文:venezia) 四周环海,位于意大利东北部亚得里亚海滨的威纳托省(Veneto)。从地图上看,威尼斯仿佛一颗镶嵌在美妙长靴靴腰上的水晶,在亚得里亚海的波涛中熠熠生辉。

[编辑本段]威尼斯的历史和地理

威尼斯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它建筑在最不可能建造城市的地方。这个面积只有不到78平方公里的城市,一度曾握有全欧洲最强大的人力、物力和权势。威尼斯的历史相传开始于公元453年;当时这个地方的农民和渔民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转而避往亚德里亚海中的这个小岛。肥沃的冲积土质,就地而取材的石块,加上用邻近内陆的木头做的小船往来其间;在淤泥中,在水上,先祖们建起了威尼斯。威尼斯10世纪开始发展,14世纪前后,这里已经发展成为意大利最繁忙的港口城市,被誉为整个地中海最著名的集商业贸易旅游于一身的水上都市;14~15世纪为威尼斯全盛时期,成为意大利最强大和最富有的海上“共和国”、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16世纪始,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威尼斯逐渐衰落,1797年,威尼斯屈从于拿破仑的统治,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威尼斯共和国从此灭亡。1849年反奥地利的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直到1866年威尼斯地区和意大利才实现统一,从此成为意大利的一个地区。

[编辑本段]威尼斯的交通

威尼斯的西北角有一条四公里长的长堤与大陆相通,它不但是意大利重要的港口,也是一座文化艺术古城。威尼斯及其泻湖,由118个岛屿组成。素有“水都”、“水城”、“桥城”或“百岛之城”的美称这座世上独一无二的水上城市景色旖旎、风光独好,城内历史古迹比比皆是,是一座风景如画而又古韵十足的历史名城,这里的所有景色都离不开水。威尼斯全市有117条大小河道(另外一资料:小运河和大运河共计177条)相通,靠401座各式桥梁把它们连接起来。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船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

[编辑本段]凤凰歌剧院

威尼斯有毁于火中又重生的凤凰歌剧院、徐志摩笔下忧伤的叹息桥、伟大的文艺复兴和拜占庭式建筑、世界上最美的广场之一——圣马可广场、有美得令人窒息的回廊……大师安东尼奥尼**中最美的段落有一些就在这儿拍摄。这儿是文艺复兴的

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水城,它的美是水和桥构成的。今天,它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汽车的城市。

威尼斯水城大街小巷的特殊风光。有些水道比北京的小胡同还要狭窄,两条船不能并开,只能单行。街道两旁都是古老的房屋,底层大多为居民的船库。连接街道两岸的是各种各样的石桥或木桥。它们高高地横跨街心,一点也不妨碍行船。威尼斯的桥梁和水街纵横交错,四面贯通,人们以舟代车,以桥代路,陆地、水面,游人熙攘,鸽子与海鸥一齐飞,形成了这个世界著名水城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在威尼斯地众多座桥梁中,以火车站为通往市中心的利亚德桥(Rialto)最为有名,又名商业桥,它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筑成,是威尼斯的象征。大桥长48米,宽22米,离水面7米高,桥两头用12000根插入水中的木桩支撑,桥上中部建有厅阁,横跨在大运河上。大大小小的船只从太阳型的桥洞中穿梭,里亚托桥建(Rialto)于1180年,原先是一座木桥,后改为吊桥。在1444年的一次庆典中,因不堪重负,大桥折断。1580~1592年,改建为现在的石桥。桥顶有一浮亭,桥两侧是20多首饰商店和卖纪念品的小摊。威尼斯城内古迹甚多,大大小小的120多座教堂,有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另外,还有依水而建的120座钟楼、64座男女修道院、40多座宫殿,都隔河相临,十分别致。威尼斯的房屋建筑风格各异,房屋的门窗、走廊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和花纹。夜间泛舟威尼斯,独有一番情趣。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意大利威尼斯,来感受她的美丽、温馨和浪漫。 威尼斯有几百年的历史,从公元453年就开始了建筑了威尼斯。

[编辑本段]贡多拉(Gondola)

独具特色的威尼斯尖舟有一个独具特色的名字——“刚朵拉”(意大利语"GONDOLA",又译为“贡多拉”或“刚多拉”)。这种轻盈纤细、造形别致的小舟一直是居住在泻湖上的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据1094年文献记录,其名来自7世纪时的之一任总督。

刚朵拉有十分悠久的历史,11世纪是刚朵拉最盛行的时期,当时的数量超过了一万只,但如今的威尼斯仅剩下了几百只刚朵拉。虽然数目仅是18世纪的二十分之一,但让人高兴的是,象圣特洛瓦索这样的小船厂仍旧在制造并修理这种小船,使这种古老的威尼斯传统得以流传。刚朵拉的外观设计原本是各式各样的,16世纪时的刚朵拉外表异常艳丽,贵族们经常乘坐装饰着缎子和丝绸、雕刻精美的刚朵拉炫耀自己的财富。为了遏制这种奢靡的风气,威尼斯元老院颁布禁令:不准在尖舟上施以任何炫耀门第的装饰,已经安装的必须拆除,所有的刚朵拉都漆成了黑色。唯一留下来供装饰用的只有船头的嵌板。这一传统一直被保持了下来,如今的刚朵拉也是统一的黑色,只有在特殊场合才会被装饰成花船。

这种小舟有两个部位可体现工匠们的想象力,一个是自然奔放的船头,很象15和16世纪用的六齿钺戟。(每一个齿代表威尼斯的一个区),另一个是依奥尼亚式船尾。到了18世纪,这种威尼斯尖舟的形状和大小会慢慢地固定到我们今天这个样子

今天这种小舟一般长为1075米、宽为175米。小舟的平底呈不对称型,这样可以较好地保持只靠一侧单桨划的船的平衡。从前的刚朵拉的中间船舱还有一个可以活动的船篷,用来给旅客遮阳挡雨,有的船篷上面开有小窗和小拉门。后来这种船篷也消失了。

贡多拉船夫现在只穿着一件带横条的紧身针织上衣,戴着一项草帽。过去船夫们的制服是很奇特和考究的。划船的时候,船夫站在船尾上,有搁在弯曲的桨架上长长的单桨划。平日,刚朵拉主要作为旅游船使用,乘坐刚朵拉费用较贵,平均每40分钟约为70~120欧元每年9月的之一个周日下午,在威尼斯的大运河上还会举行历史悠久的刚朵拉传统划船比赛,即雷戈塔·斯多利卡(Regata Storica)划船比赛。威尼斯赛舟节据史料记载起源于1315年。

黄河的资料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据 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 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 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 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 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 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 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黄河下游河道 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一。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 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特 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 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 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 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 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 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 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 , 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 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代魏惠王迁都大梁, 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约200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 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 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 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 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黄河 中国古代也称河,发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千米,仅次于长江,为中国第二长河。黄河还是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http://baikebaiducom/view/792069html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更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更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长度 5464 km

源头海拔 4800 m

平均流量 17745 m³/s

流域面积 752443 km²

源头 青海省

注入 渤海

流经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维系炎黄子孙的血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的象征。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调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它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74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2亿多亩耕地,1亿左右人口。黄河水利资源丰富,流域内地下矿藏众多,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关于黄河的源头历史上曾有过多种说法。早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就有人提出卡日曲是黄河的正源,但没有被公认。公元1280年元朝的都实和1704年清朝的拉锡,为探求河源曾到达星宿海。因此,星宿海为河源的说法已经流传多年。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8月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河源考察队,又把约古宗列曲作为黄河正源。20多年来,虽然以错就错,但也有不少人提出疑问。直到1978年夏天,再次组织河源考察队,伸入河源地区实地查勘,查清在河源地区西部,有3条河流汇入星宿海,它们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流程最短,水量又小,只能算作约古宗列曲的一条支流。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相比,卡日曲较约古宗列曲长近30公里,流域面积多700平方公里,水量也大2倍多。因此,确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的依据较为充分。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各姿各雅山海拔4 800米,山脚下几个泉眼溢出的清水,就是“咆哮万里触龙门”的黄河最初水流。

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5000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这是人们熟知的歌曲《黄河颂》的歌词。每当人们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就会浸沉在对黄河的无限追忆之中。

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在黄河流域内已经发现了2000多处原始村落的遗址,它表明,在新石器时代,祖先们就在这辽阔的土地上定居,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

新石器时代中期,散布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上的黄帝族,和当时的蚩尤族、炎帝族同为中国远古时代的3个部族。他们过着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后来炎帝联合黄帝攻杀了蚩尤。不久,炎帝族和黄帝族的人民逐渐融合,并定居在陕、甘、晋地区,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地区。

3500多年前进入奴隶社会的夏、商、周王朝都是黄帝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华族就是汉族的前身,所以汉族人民都把黄帝奉为始祖,自称为黄帝(也称炎黄)的子孙。当时的华族居住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又称这一带为“中华”。后来,华族的文化向全国各地传播,“中华”二字便成了整个中国的名称。

商王朝的盘庚迁都殷墟(今河南省安阳县),他的势力范围已达太行山与泰山之间的华北大平原,称为殷帝国。殷朝的文化相当发达,与当时的埃及、巴比伦并称为3个古代帝国,是世界古代三大文化中心。在殷墟,至今还保存着刻画挺秀、文句严密的甲骨书和美丽细致的青铜器皿。可是,在3个古代帝国以外的世界上,大多数人类还过着原始生活。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化古国之一,古国的文化就在黄河的怀抱里发祥。

殷朝以后,直至北宋,近2500年,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安(古称长安),从西汉至隋唐,先后有11个朝代建都于此,历时 1100多年,不仅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洛阳,先后有9个朝代在此建都,历时近千年,故称“九朝古都”。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云集于洛阳,为中国和世界文化宝库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几千年来,黄河流域是封建统治的中心,而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的斗争也接连不断。秦末的陈胜、吴广,两汉的赤眉、铜马、黄巾,隋末的瓦岗军,唐朝的黄巢、王仙芝,明末的李自成、张献忠等,都在黄河流域这块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雄壮的史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地区是中国人民可靠的革命根据地,直至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儿女,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我们为黄河自豪,为黄河歌唱。

释名“河”字在秦汉以前基本上是黄河的专称,而河流称为“川”或者“水”(但也有例外,如《山海经》曰:“昆仑山,纵广万里,高万一千里,去蒿山五万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环其墟。”)先秦的文献中找不到黄河一词,成书于汉武帝征和年间的《史记》全篇也不见黄河的说法。据学者李鄂荣考证,黄河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县”的释文里。黄河的“黄”字用来描述河水的浑浊,这在古书中也早有记载:战国时期的《左传·襄公八年》郑国的子驷引《逸周诗》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尔雅·释水》记有“河出昆仑,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

黄河上源的星宿海由扎陵湖、鄂陵湖等数量众多的水泊和海子组成,在阳光照耀下星宿海的无数湖沼光彩夺目,如同孔雀开屏,十分美丽壮观,因而当地的藏族居民把这一段黄河称作“玛曲”(rma chu),即“孔雀河”的意思。甘肃省“玛曲”县即以此河段命名。

水文特征

源头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但真正源头所在现在依然存有争议。历史上人们对黄河源头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尚书·禹贡》曾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记载,“积石”在现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的阿尼玛卿山,离黄河源头还有距离。《山海经》、《尔雅》有河出昆仑的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有黄河发源于于阗,东流至盐泽,再潜行地下,南出为河源的说法(见于《史记·大宛列传》)。这些说法都不确切,但却延续到隋唐。

隋唐以后人们逐渐对黄河河源建立了正确的认识。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灭吐谷浑后置河源郡,即现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区,表明人们已知黄河发源于此。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为平定吐谷浑叛乱,将领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曾率领人马到达星宿海一带,《新唐书》载他们“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览观河源。”。唐宋以来,长期将星宿海称为黄河源头。

至元代人们开始对对黄河河源进行实地考察。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实等人勘察黄河河源,对星宿海一带作了详细考察。 1315年潘昂霄根据都实的调查写成《河源志》一书,明确指出黄河发源于星宿海西南百余里处,该处有“水从地涌出如井,其井百余”。

清康熙帝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帝命拉锡、舒兰探黄河河源。他们到达星宿海,发现星宿海上源还有三条河流,但并未追至源头。拉锡、舒兰归京后绘有《河源图》,舒兰还写有《河源记》。康熙帝末年组织全国性的地形测量,康熙帝五十六年(1717年)派喇嘛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及理藩院主事胜住等人前往河源地区进行测量,此行“逾河源,涉万里”,回京后将测量结果绘入《皇舆全览图》。此次测绘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也勘查和绘制出来。

清乾隆帝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命门侍卫阿弥达“恭祭河源”。阿弥达到达星宿海以西300里处,对星宿海上源三条河流进行了实地勘查,认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为黄河上源。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探险者和地理学家深入青藏高原进行考察活动,他们也曾到达河源地区搜集自然、人文资料,如印度人阿喀,法国人窦脱勒、敖伦,俄国人普尔热瓦尔斯基、士纳可、科兹洛夫,德国人费士勒、台裴尔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黄河源头进行了多次考察。1952年,由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在项立志、董在华率领下,对黄河河源进行了数月勘查。河源勘查队认定约古宗列曲为黄河正源,雅合拉达合泽山是它的源头,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这一结果与前人考察结果不相吻合,在学术界引起争论,但黄河发源于约古宗列曲的说法广为流传。1978年,青海省邀请中央和地方有关科研专业人员,再次对黄河源头和扎陵、鄂陵两湖进行实地勘查,确认卡日曲为黄河正源,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1981年—1982年,学者杨联康徒步考察了黄河全程。他认为黄河最远源流是始于巴颜喀拉山山脊的拉郎情曲,它长于约古宗列曲305千米,长于卡日曲119千米。1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树立了黄河源标志。

星宿海上源的三条支流分别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于最北部,发源于查哈西拉山,河长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断流。约古宗列曲位于星宿海西,在三条上源中居中,发源于约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为宽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为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处泉水从谷中涌出,汇成宽约3米,深03-05米,流速约3米/秒的一条小河,河流终年有水。约古宗列曲与卡日曲汇合成黄河源头最初的河道玛曲,然后注入星宿海。根据十万分之一航测地图测量,卡日曲比约古列宗曲长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积为3126平方千米,约古宗列曲流域面积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汇合处附近,测得卡日曲流量为63立方米/秒,测得约古宗列曲流量为25立方米/秒。据此1978年的黄河源头考察认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

汛期:黄河每年有两次汛期,大汛是夏季,来水主要是上游的暴雨,汛期可能延续3-4个月。小汛是春季3-4月间,来水主要是上游冰雪融化,为期较短,因为每年都是在桃花开的时候,故又称桃花汛。

分界

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黄河水利委员会以河口镇与桃花峪划分上、中、下游;传统的中学教科书以河口镇与孟津划分上、中、下游;学者杨联康经考察后认为以青铜峡、孟津划分更合适;学者许韶立主张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作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本文采取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

上游

在兰州的“黄河之一桥”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上游。上游河段全长3472千米,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千米,流域面积占全黄河总量的513%。上游河段总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为10‰;河段汇入的较大支流(流域面积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条,径流量占全河的54%;上游河段年来沙量只占全河年来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黄河的清水来源。上游河道受阿尼玛卿山、西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弯曲。黄河上游根据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为河源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三部分。

从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以上部分为河源段。河源段从卡日曲始,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玛多,绕过阿尼玛卿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该段河流大部分流经于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回,两岸多为湖泊、沼泽、草滩,水质较清,水流稳定,产水量大。河段内有扎陵湖、鄂陵湖,两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别为47亿立方米和108亿立方米,为中国更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玛多至甘肃玛曲区间,黄河流经巴颜喀拉山与阿尼玛卿山之间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宽阔,间或有几段峡谷。甘肃玛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区间,黄河流经高山峡谷,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发源于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该段内汇入黄河。

从青海龙羊峡到宁夏青铜峡部分为峡谷段。该段河道流经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质的不同,形成峡谷和宽谷相间的形势:在坚硬的片麻岩、花岗岩及南山系变质岩地段形成峡谷,在疏松的砂页岩、红色岩系地段形成宽谷。该段有龙羊峡、积石峡、刘家峡、八盘峡、青铜峡等20个峡谷,峡谷两岸均为悬崖峭壁,河床狭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该段贵德至兰州间,是黄河三个支流集中区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汇入,使黄河水量大增。龙羊峡至宁夏下河沿的干流河段是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也是中国重点开发建设的水电基地之一。

从宁夏青铜峡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部分为冲积平原段。黄河出青铜峡后,沿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北边界向东北方向流动,然后向东直抵河口镇。沿河所经区域大部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无支流注入,干流河床平缓,水流缓慢,两岸有大片冲积平原,即著名的银川平原与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灾害。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下河沿,东至内蒙古河口镇,长达900千米,宽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黄灌区,灌溉历史悠久,自古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

中游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中游,河长1206千米,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457%;中游河段总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内汇入较大支流30条;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占全黄河沙量的92%,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河口镇至禹门口是黄河干流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晋陕峡谷,河段内支流绝大部分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全河多年年均输沙量16亿吨中有9亿吨来源于此区间;该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资源丰富,是黄河第二大水电基地;峡谷下段有著名的壶口瀑布,深槽宽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约18米,气势宏伟壮观。

禹门口至三门峡区间,黄河流经汾渭平原,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河段两岸为渭北及晋南黄土台塬,是陕晋两省的重要农业区。该河段接纳了汾河、洛河、泾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黄河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多年年均来沙量55亿吨。该河段在禹门口至潼关(即黄河小北干流)的1325千米河道,冲淤变化剧烈,河道左右摆动很不稳定。该河段在潼关附近受山岭约束,河谷骤然缩窄,形成宽仅1000余米的天然卡口,潼关河床的高低与黄河小北干流、渭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有密切关系,故此有“潼关高程”这一水文术语。

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为两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于中条山、崤山之间,为黄河干流上的最后一段峡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渐宽,是黄河由山区进入平原的过渡地段。

下游

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下游,河长786千米,流域面积仅23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3%;下游河段总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35%。由于黄河泥沙量大,下游河段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黄河约束在大堤内成为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除大汶河由东平湖汇入外,本河段无较大支流汇入。

下游河段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挡水,堤防总长1400余千米。历史上,下游河段决口泛滥频繁,给中华民族来了沉重的灾难。由于黄河下游由西南向东北流动,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结冰,从而形成凌汛。凌汛易于导致冰坝堵塞,造成堤防决溢,威胁也很严重。

下游河段利津以下为黄河河口段。黄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积,不断延伸摆动。目前黄河的入海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交汇处,是1976年人工改道后经清水沟淤积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间,黄河输送至河口地区的泥沙平均约为10亿吨/年,每年平均净造陆地25至30平方公里。

河道变迁

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受到近1593次泛滥威胁,而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

最近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丰帝5年)。在那次黄河大改道之前,黄河下游流经路缐,按照现时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大体上经过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濮阳,后经山东的曹县、单县,再经安徽的砀山、萧县、最后入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安、涟水、阜宁、滨海然后入黄海。但在改道后,於铜瓦厢缺口后,黄河冲破原有的河道,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大清河入渤海。

黄河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公元前2000多年华夏族在黄河领域的中原地区形成、繁衍。

21960年出生,陕西省富平县人。博士、教授、十届全国人大代表。1983年 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2005年2月24日政协西安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西北政法大学教授、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农工党省委副主任委员、农工党西安市委主任委员黄河同志当选为政协西安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副主席。兼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经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商业法研究会房地产与物业管理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住宅与房地产研究会房地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黄河源头沙化问题严重

黄河最近因为风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现在专家说,如果人类再滥砍滥伐的话,黄河的源头很可能会被淹没在风沙之中。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但是这条被誉为母亲河的源头今天却被荒山大围斩,风沙处处。

有专家指出,人类违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滥砍滥伐是破坏水源的主要原因,使这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生态系统面临崩溃,也很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破坏下的另一个遗址。

资料来源

图1 超级沙堡 | 图源:guinnessworldrecordscom

建造沙堡是在海滩上度假的小乐趣之一,但你真的了解这些结构背后的科学吗?拿上桶子和铲子,让我们一起去 探索 沙子科学的奇妙世界。

撰文 Ian Randall

翻译 赵金瑜

校译 于茗骞

责编 | 冯灏

湛蓝的天空下,一座无与伦比的碉堡高耸入天。这一建筑的中心呈金字塔状, 在环绕其周围的城垛和扶壁之间,支出了几十个形状和设计各异的尖塔和塔楼。地基周围有一道加固墙,后面有一头警觉的巨龙浮在水上,还有一座灯塔矗立在旁。

不不,别激动,我们说的可不是《物理世界》 ( Physics World ) 新总部的设计,而是一座最近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巨大雕塑——有史以来更高的沙堡。这座宽32米、高2116米的城堡 (见图1) 由荷兰艺术家威尔弗雷德·斯蒂耶 (Wilfred Stijer) 和他的30多名雕塑家团队用4860吨沙子建造而成。在一个精致的木制脚手架的辅助下,这座城堡于2021年7月,在北日德兰半岛 (North Jutland) 的丹麦海滨村庄布洛克胡斯 (Blokhus) 建成。完工后,建造者在其表面涂了一层胶水,期待这座超级沙堡能够一直向游客展出,直到明年2月或3月的下一场重霜来临。

但和沙子打交道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容易。在斯蒂耶和他的团队成功之前,世界上更高的沙堡由另一个荷兰沙雕家托马斯·邓根 (Thomas van den Dungen) 在德国海滨度假胜地宾兹 (Binz) 建造而成,其高度为1765米。邓根曾参与创造了世界上最长的沙雕 (273公里) ,也在一小时内建造过数量最多的沙堡 (2230个) ,实在可谓玩沙达人。

然而,邓根之前两次打破更高沙堡纪录的尝试都失败了,其中一座建筑在完工前几天倒塌了,另一座的建造则被一群在建筑工地上筑巢的保护动物岸燕 (shore swallows) 打断。在海滩上度假时,可能没人会想费这么大功夫去挑战世界纪录。不过, 科学能告诉我们如何建造完美的沙堡吗?

让我们先从英国伯恩茅斯大学 (University of Bournemouth) 的环境科学家马修·贝内特 (Matthew Bennett) 开始讲起。2004年,贝内特受到 Teletext Holidays 公司的委托,来确定英国最适合建沙堡的海滩。不同的海滩有不同类型的沙子,所以他的工作是找出使用哪种沙子更好。

贝内特给他的学生们配备了桶子和铲子,派他们去时下英国更受欢迎的10个海滩,并教他们如何从每个海滩上收集沙子样本。当学生们把沙子带回实验室后,他的团队就把沙子弄干,倒入烧杯中,加水,然后把每个装满的容器倒置。贝尼特解释说:“然后我们在每个‘实验城堡’顶部加载重量,并记录下 (城堡) 倒塌前总的可承重量。”

研究小组发现, 建造坚固沙堡的关键是每八桶沙子混合一桶水。 这个8:1的体积比,在所有10个测试地点都是一样的,实际上,当涨潮到海水最接近海岸的时候,真实海滩的沙水体积比也大致如此。

根据贝内特的说法,这个完美的比例确保了水只会粘合沙子,而不是起润滑剂的作用。如果水太多,建筑就会流动并发生倒塌,当沙堡遇到它们的天敌——潮水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反之,如果水太少,沙子 (建筑) 就会碎裂。

事实上,沙堆的强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之一个是单个颗粒的结构。那些棱角更大、更不规则的颗粒,会比那些经过长途运输而变得圆滑的颗粒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风和波浪的作用下,这些颗粒会被磨碎。贝内特解释道, 这就是为什么含有许多微小的、有棱角的贝壳碎片的沙子,更有利于建造坚固的沙堡。 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则是含水量,越小的颗粒所能持有的水量越高。

经研究, 贝内特将位于英格兰西南部的托基 (Torquay) 称为英国更好的沙堡建造地,这要归功于他所说的 “迷人的红沙”。 紧随其后的是东约克郡的布里德灵顿 (Bridlington) ,伯恩茅斯 (Bournemouth) 、大雅茅斯 (Great Yarmouth) 和腾比 (Tenby) 并列第三。“这是一个简单但有效的实验,” 贝内特回忆道,他解释说,他仍把这次研究视为让大家理解地质学概念的一次有趣尝试。

不过,他也承认,原则上任何沙子都可以用来建造沙堡——而选择托基 (Torquay) 的红沙作为他2004年研究的 “赢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具有吸引人的美学特征。不仅如此,这些 “冠军” 沙子起源于2亿多年前,当时的英国还在一个比撒哈拉还大的沙漠之中,位于 *** 大陆内陆。因此, 托基 (Torquay) 的沙子有很多细颗粒,而这些颗粒增强了它的粘聚性。

对于物理学家来说,沙堡只是一种由压实的颗粒物 (沙子) 与液体 (水或海水) 混合而成的结构。但是这些水是如何帮助沙粒粘在一起的呢?答案在于颗粒之间形成的水膜的表面张力。就像试管中的液面由于玻璃和液体之间的黏附力而在边缘弯曲一样,水在沙粒之间形成微小的 “毛细管桥”。 这些桥将沙粒拉向彼此,减小了水和空气之间的表面积,同时增大了水和被吸引的沙子之间的表面积。

现在来看,虽然最适合雕刻的沙子和水的比例可能是8:1,但事实证明,在很大范围的含水量下, 湿沙子都是稳定的——像固体一样。将沙子聚集在一起的力显然有些奇怪,这启发了德国哥廷根马克斯·普朗克动力学与自组织研究所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Dynamics and Self Organization) 的物理学家斯蒂芬·赫明豪斯 (Stephan Herminghaus) ,他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和他的团队没有研究沙子本身,而是利用了一个大小形状与沙子相似的湿玻璃珠模型。利用X射线层析显微技术 (可在不破坏物体的情况下生成数字横截面图像) ,研究者们能够生成珠子的3D图像,并检验在珠子中掺更多水会发生什么。 (随着水量的增加) ,起初连着两个分离颗粒的微型毛细管桥开始变大并融合,逐渐形成越来越复杂的结构,看起来像是一串易拉罐的拉环粘在一起 (图2) 。

图2 实验室中的沙堡 | 图源:Reprinted by permission from Springer Nature: Nature Materials 7 189 2008

为了模拟水在结合沙粒中所起的作用,由德国哥廷根马克斯·普朗克动力学与自组织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Dynamics and Self Organization)的物理学家斯蒂芬·赫明豪斯(Stephan Herminghaus)领导的团队,使用X射线层析显微技术创建了湿玻璃珠的3D图像。(a)这些珠子(**)的计算机模型给出了将珠子吸引在一起的3D“毛细管桥”(蓝色),这些桥在真正的沙子中产生相同的吸引作用。(b)随着颗粒间水量的增加(从左到右),形成了更多的毛细管桥(白 *** 域)。

随着毛细管桥的变大,它们与沙粒的接触面也变大,由于沙粒对水有吸引力,从而增强了水的结合效果。然而,与此同时,毛细管桥的凹拱变得不那么明显,导致水的负压降低。使颗粒聚集在一起的正是水的负压,因此,减小水的负压会使颗粒不那么容易聚集。

这两种效应相互制衡,也就意味着,加入更多的水时,这些实验中的 “沙子” 仍保持相同的粘性。然而,一旦水占据沙堆的15%,或沙粒之间总有效孔隙的35%,这一规律就会被打破。超过这个极限,沙堆的牢固性就开始减弱。

研究人员在2008年的论文 [1] 中指出:“液体含量对沙堆的力学性能几乎没有影响,这是由于沙堆中液体的特殊组织形成了开放结构。” 换句话说,现在我们知道了为什么建造高大的沙堡不需要太多的水:这都归功于微型的毛细血管桥,它们就像沙粒间的胶水。

但是沙堡能建多高有理论上的限制吗?2012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的物理学家丹尼尔·波恩 (Daniel Bonn) 开始和同事们研究这个问题。他们把不同数量的湿沙子倒进不同直径的塑料圆筒里,然后切掉模具,看看在倒塌之前这些圆柱能有多高。

研究小组发现,当柱子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发生弹性弯曲时,柱子便会坍塌。鉴于此,研究人员确定, 沙柱的更大可能高度与沙柱的基底半径成2/3次方的比例增加。 随手一算你会发现,要建一个高度是你朋友身高两倍的沙柱,你需要让它的半径为朋友的

倍。与此同时,他们根据湿沙弹性模量的测量,得出结论,在液体体积分数约为1%时,沙堆可达到更佳强度。

图3 更大高度 (图源:Mehdi Habibi)

由丹尼尔·波恩(Daniel Bonn)领导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University of Amsterdam)的研究人员将湿砂倒入塑料圆筒中,发现沙柱的更大可能高度与其基底半径的2/3次方成正比。

不过,这个数字与贝内特用桶和铲所发现的比例不同,这也许并不奇怪,因为真正的沙堡往往不是波恩研究中的圆柱形,而是圆锥形的。毕竟,正如郑州大学的张文强去年发表的一项模拟研究 [2] 所揭示的,圆锥形的沙堡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当被问及有什么实用技巧可以分享给崭露头角的沙堡雕塑家时,波恩说,压实是保持稳定的关键。这就是为什么专业的沙堡建造者通常会使用一种 “重击者” 的机器机械压实,然后再在沙子上反复压踏。压实沙子有助于缩短其毛细管桥,使沙堡更加坚固。

包含多种粒度的多分散沙也很有用。虽然我们认为沙子好像仅由石英构成,但对地质学家来说,该术语指的是大小在625微米到2毫米之间的任何碎岩石颗粒。专业的沙堡建造者通常更喜欢用 “河沙” 来雕刻,河沙中含有更细小的粘土颗粒,其大小在098微米至39毫米之间。据波恩说,河沙中的小颗粒可以有效地利用空间,堆积在大颗粒间的空隙中,从而产生更多的毛细管桥和更坚固的结构。

换句话说, 粘土就像颗粒之间的粘合剂,即使水很少甚至没水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但如果没有河沙,用海水也能得到类似的效果。当你的沙堡变干时,沉积在沙粒上的盐晶体会起到胶水的作用。这是在海边建沙堡的额外好处。

然而,即使附近没有海洋来保持水分,由于水蒸汽在多孔材料内部和相邻表面之间自发地凝结,沙粒之间也会形成毛细管桥。这种现象被称为“毛细凝聚”,它不仅会影响附着力,还会影响腐蚀和摩擦等各种性能。实际上,古埃及人可能早已无意中从毛细管桥中受益,他们把水倒在沙子上,这样更容易运输沉重的石制品 (图4) 。

图4 向埃及人一样浇水(图源 Sir John Gardner Wilkinson, 1854)

如果建沙堡还不能满足你的建造欲望,别担心,沙子和水还可以用来建造更复杂的建筑。阿姆斯特丹大学(University of Amsterdam)的颗粒物理学家丹尼尔·波恩(Daniel Bonn)领导的研究小组在2014年发表的一篇论文[3]中指出,古埃及人用水来硬化沙漠中的沙子。这种坚硬的材料使得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和其他巨型纪念碑时,可以更容易地移动承载着重石头的雪橇。

这个想法的灵感来自一幅大约3900年前的壁画,它曾装饰在杰胡蒂霍特普(Djehutihotep)墓中的墙壁上。在公元前2050年到1780年之间,杰胡蒂霍特普是埃及中王国时期(Middle Kingdom)更具影响力的执政官(或省长)之一。壁画描绘了一个四人高的杰胡蒂霍特普巨像,被172名工人用雪橇拉着穿过沙漠。

有趣的是,壁画中,站在雪橇前面的人正往巨像即将要经过的沙子上浇水,而另外两个奴隶则在给他补充水。埃及学家一直认为这种奇怪的行为是一种仪式,但波恩和他的同事们通过实验证明,在沙子中加入一定数量的水可以形成微观的“毛细管桥”,从而使沙子变硬。

毛细管桥降低了沙子的摩擦系数,同时也防止沙子堆积在雪橇前面或让它陷入沙子里。具体来说,研究小组发现,当沙子的含水量达到5%左右时,动态摩擦系数减半。然而,含水量更高时摩擦力则会增加,当含水量为10%的时候,甚至会超过干沙的动态摩擦系数。

毛细凝聚通常用1871年英国物理学家兼数学家威廉·汤姆森 (William Thomson)(后来的开尔文勋爵) 提出的方程来描述。该方程将一些宏观属性连接起来,如压力、曲率和表面张力。不过,这一方程在微观尺度上也成立。事实上,即使在10纳米左右的尺度上,它也被证明具有惊人的准确性。

为了探究这一现象的原因,由诺贝尔奖得主、曼彻斯特大学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 (Andre Geim) 领导的研究小组最近制出了或许是最小的毛细管。有的仅和单原子一样高,它们由原子厚度的云母和石墨层制成,层间被石墨烯细条隔开。海姆和他的团队发现,这些极小的毛细管内只能容纳一层水分子 [4] 。

通过研究这些毛细管中的冷凝,该团队意识到,即使在分子尺度上,开尔文方程仍能做出很好的定性描述——水的结构变得更加离散和分层,它的性质也会发生改变。论文的之一作者杨倩 [5] 说: “这让我很惊喜。我原以为传统物理学会在这个尺度上彻底失效,但没想到,旧的公式仍然管用。”

然而,根据研究小组的说法,定性方程与现实之间的一致性也是偶然的。环境湿度下的毛细凝聚会产生大约1000巴 (bars) 的压力——比地球上最深的海底处的压力还大。这种压力可能会将沙堡中的颗粒凝聚起来,但在研究人员的实验中,它也会使极小的毛细管发生微小的变形,从而抵消分子尺度上水的性质变化。

“好的理论往往被证明在其适用范围之外也有效” ,海姆说道。“开尔文勋爵是一位有诸多发现的杰出科学家,但即使是他,也一定会惊讶地发现,最初在毫米级的试管中得出的理论——甚至在单原子尺度上也适用。事实上,在他的开创性论文中,开尔文明确指出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的工作同时证明了他既是对的,也是错的。”

研究沙子的物理性质以及将其聚集在一起的毛细力,不仅仅是为了建造更好的沙堡。例如,赫明豪斯和他的团队开发的、研究玻璃珠的成像技术可以更广泛地应用于颗粒-液体-空气界面。因此,这些研究不只是在海边建沙堡有用, 还有很多实际的应用——比如从阻止粉末结块到提高我们预防山体滑坡的能力。

明确湿砂的力学性能对施工工作也有好处。毕竟,大多数公路、铁路、房屋和建筑都是建在沙土上的,但如果想让这些结构持久耐用,就必须保持稳定。水可以加固沙桩,不过,有助稳定性的同时,也可能有降低压实度的危险。

任何土木工程师都知道,在未夯实的沙土上建房会面临 “流沙” 的风险,而流沙是建筑师的噩梦。流沙由浸满水的松散砂土组成,起初看起来是固体,但在受到扰动 (例如地面震动) 时会液化,变成非牛顿流体。它会形成一种悬浮物并失去粘性,导致接触到的物体沉入沙子中。

在波恩所在的荷兰,这尤其是个问题,在用堤坝填海造地的陆地上,有大量的流沙。由于不能立即在这种被称为 “圩田” 的土地上建设,建筑商不得不等上数年,直到沙子压实后才开始动工。波恩说:“如果沙子没有被压实,你可能就会沉下去,陷在里面。”

所以,先别急着奔向沙滩,让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要点。要想建一个真正令人叹为观止的沙堡:

更好选一个有大量细沙的地方。

从涨潮点周围取湿沙子,这样你就能得到理想的8:1的沙水混合物。

压实湿沙以提高稳定性。

如果你想建一座高塔,那底座更好要宽,然后建成圆锥形。

最后一步,释放你的创造力!

好了,尽情欣赏你亲手打造出的大作吧……直到它不可避免地被潮水冲走。

原文链接:

https://physicsworldcom/a/top-tips-for-super-sandcastles-explore-the-weird-world-of-sand/

本文为 Physics World 专栏 的第45篇文章。

版权声明

原文标题 “ Top tips for super sandcastles ”,首发于2021年8月出版的 Physics World ,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授权《知识分子》翻译。本译文有删节,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登陆 Physics World ,关注日常全球科学新闻、热点报道和评论。 Physics World 帮助学界与产业界的研究人员走在世界重大科研突破与跨学科研究的前沿。

参考文献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mat2117

[2]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1088/1755-1315/514/2/022071/meta

[3]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12175502

[4]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978-1

[5]https://newsswjtueducn/ShowNews-15652-0-1shtml

鸡公山 AAAA

推荐1

鸡公山是块风水宝地,它位于大别山西端与桐柏山紧密相连,如果把蜿蜒千里的大别山和桐柏山比喻成两条巨龙的话,那么鸡公山就是这两条巨龙口中璀璨的宝珠,“二龙戏珠”自古就是中国民族象征吉祥的神话,希望鸡公山之旅给你带来吉祥、带来万福。鸡公山有“青分楚豫、气压嵩衡”之美誉,历史上与庐山、北戴河、莫干山并称中国四大避暑胜地。早在一千四百年前的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文字记载,其后众多名人骚客、达官显贵、富商巨贾也来山游玩,文人们留下了大量的赞美诗篇。上世纪初,平汉铁路通车以后,洋人蜂拥而至,二、三十年代达到鼎盛,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供人们旅游度假的风景区。1978年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对外开放的八大景区之一,1982年列入全国之一批4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成为集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兼有疗养、避暑、旅游、观光、科研、实习、自然生态保护价值的山岳型风景名胜。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详细]

2、西九华山旅游风景区 AAAA

推荐2

西九华山旅游风景区位于河南省固始县陈淋子镇境内,北依淮河,南靠大别山,为国家AAA级景区,观赏面积80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多个景区、近百个景点,是中原地区更大的集“茶、竹、禅、山水情”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西九华山旅游风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并有多处原始森林;整个景区主要以万亩茶园、竹海、森林、湖泊和峡谷瀑布群为主体,以佛教文化为内涵,以豫南民俗为基调,形成茶、竹、禅三位一体,山、水、情天人合一的景观特色。  目前西九华已开放迎宾的景区有禅文化景区、茶文化景区、竹文化景区、民俗体验区、山水游览区,以及旅游服务区。禅文化景区包括,妙高禅寺、鹿鸣庵、高僧塔林、登山天梯、寻根楼等景点,其中妙高寺始建于隋,传承千余年,是鄂豫皖交界地区最有影响的佛教圣地;茶文化景区以万亩茶园为背景,以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为载体,以妙高寺佛茶场、茶艺长廊、茶竹文化苑为体验场所,向游客展现悠久的豫南茶文化。西……[详细]

3、南湾湖 AAAA

推荐3

南湾湖,又称南湖,位于河南省信阳市,距离信阳市西南5公里,素有“豫南明珠”、“中原之一湖”的美称。,是著名的国家AAAA级风景区。景区由南湾湖和南湾国家森林公园组成,森林面积2180公顷,水域面积80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12倍,湖内水天相接,烟波浩淼;岛上绿树成林,苍翠欲滴,鸟岛、猴岛、消夏岛等61座岛屿错落分布。南湾湖,又称南湖,位于河南省信阳市,素有“豫南明珠”之称, 南湾湖是著名的自然风景区。环湖皆山,湖光潋滟,山色葱翠。风光旖旎多姿,分外妖娆。 南湾湖风景区由南湾湖和南湾国家森林公园组成。森林面积2180公顷,水面约75平方公里。景区内河流港叉纵横,湖中散布着61个小岛。岛上绿树成林,苍翠欲滴;湖中碧波荡漾,令人心旷神怡。景区概况 南湾湖  位于河南省南部,距离信阳市西南5公里,它以南湾湖为中心,以山林、岛屿为风景内涵,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被誉为“中原之一湖”、“北……[详细]

4、灵山寺 AAAA

推荐4

灵山寺始建于北魏孝帝延兴四年(公元474年),距今有1500余年历史,为佛教传入中国所建最早寺院之一。其地山势奇伟,林木葱茂,寺宇掩藏。千年古刹灵山寺旁依少华山,唐朝起寺院改为“灵山”。该寺地处豫鄂两省之间,是官营建的寺院之一。信阳灵山寺初由唐明皇李隆基之女修建(713年)皇姑故后,圣上前往降香,封为“国庙”。相传唐朝有一县令弃官出家,长途跋涉,到印度学习佛法,学成后返回灵山寺传经-。唐玄宗时曾-为国庙。北宋·仁宗年间,有灵然禅师上奏圣上,国母信仰佛教,批该寺三年公粮(每年两万七千两银子)重新进行修建,宋元祐二年(1087年)复修,明朝人张仲简有碑记。元朝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又重建,至正八年(1349年)由陈大用任主持。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往该寺降香,敕封住僧为金碧禅师,改名“圣寿禅寺”,并亲题匾额。同时还赐给这座寺院“半副銮驾”、金瓜、钺斧等仪杖,寺脊上装有龙……[详细]

5、灵山风景名胜区 AAAA

推荐5

信阳灵山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城涩港以南45公里处,是全国独一无二僧尼同寺,唐、明两朝封为国庙。千年古刹灵山寺始建于北魏,距今有1500余年历史。唐朝寺院改为“灵山寺”,唐明皇李隆基之女修建皇姑故后圣上前往降香,封为“国庙”;明朝朱元璋敕封“皇庙”。其地山势奇伟,林木葱茂,寺宇掩藏。灵山寺,位于信阳市罗山县境内,是我国著名的佛教胜地。山上共有七寺三庵,包括灵山寺、金顶寺、中佛寺、白佛寺、白云寺、龙牙寺、险石寺、圆通庵、福全庵、延寿庵。灵山佛教文化的源远流长,是一座颇为奇特的寺院,院内既有僧又有尼,唐代建宁公主曾在灵山寺出家为尼,这一制度也是我国佛教界的一大奇观,宋、明两朝皇帝曾多次亲临灵山。灵山,最早叫八山,源于八座主要山峰。其更高峰叫霸山,海拔8277米,古人误以为此峰为县境更高峰之故。因“八”、“霸”音近,后八山被混称为霸山。此山“每有云气覆顶必雨,验之信然”……[详细]

6、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 AAAA

推荐6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是河南省规模更大的县级革命博物馆,坐落在新县秀丽的山城东南,依山傍水,仿古式现代建筑,主体为徽式风格,红檐橙瓦,金碧辉煌。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馆1984年由河南省委、省 *** 投资兴建,全馆规划面积288亩,占地面积120亩,建筑面积9589平方米,前国家主席-为该馆题写了馆名。该馆坐落在新县城东南风景秀丽的凤凰山、英雄山脚下,小潢河、金水河环绕其间,依山傍水,气势宏伟,古朴庄严。-2001年--2009年,新县县委,县 *** 投资3000多万元对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进行全面的维修改造扩建,新建了大门、英雄广场、鄂豫皖苏区将帅馆、“-”主题雕塑和兵器园,使博物馆的面貌焕然一新。该馆现在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建设历史鄂豫皖革0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0领导创建的全国第二大革0据地。新集(今新县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城)是鄂豫皖苏区首府。在这块红色……[详细]

7、汤泉池 AAA

推荐7

商城县汤泉池背靠满目苍翠的大雷山,西临碧波荡漾的温泉湖(鲇鱼山水库),融山、水、泉于一体。茂林修竹,曲径通幽,楼台飞檐于林际,亭榭高临于水滨;白鹭通晨曦而翔,锦鳞戏渔舟而跃。山有蓬莱之誉,水有药泉之称,为疗养休闲胜地,AAA级景区。 汤泉池尤以温泉水的医疗效果而闻名。温泉水质清亮洁净,水温56°C-58°C,水中含锶、银、钛、硼、铬、铜、铅、钙、钠、镁、钾、氟等多种元素,属于淡温泉、硅酸泉和氟泉,对皮肤病、风湿病、肠胃病以及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外科、妇科疾病均有显著疗效,特别是皮肤病、风湿病治愈率高达80%以上。健康人常浴亦能护肤美容、增食催眠,故有“药泉”之称。古人为利用温泉沐浴治病,曾在此建有温泉书院和净梵寺。 汤泉池风景优美,气候宜人,不仅有温泉可供游人洗浴,尚有很多自然和人文景观可供游人欣赏。水库中间孤岛有可供游人听涛拍案,观赏温泉全景的神水阁;象鼻山上,有为纪念明代思……[详细]

8、许世友将军故里 AAA

推荐8

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新县田铺乡许家洼,是代传奇名将许世友将军的出生地,也是许世友将军谢世后的安息之地。许世友将军生前赫赫的战功,特殊的个性,“忠国孝母”的情怀和传奇的人生经历,深受世人敬仰,每年吸引了国内外各界人士前来拜谒、观瞻,许世友将军故里游览区已成为大别山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将军墓地为中心,先后改建或新修了将军故居、生平事迹展、将军生前珍藏万枚毛主席像章展、将军纪念广场、许母坟、五凤松、习武场、农家乐园等十多个景点,这里既是接受传统教育、缅怀革命先辈的地方,又是观赏自然风光,体验淳朴民情的场所。将军故居:许世友将军故居坐落于万紫山下的来龙岭畔,坐北朝南,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将军参加革命后,当地反动民团曾放火烧过两次,-将军的母亲后来进行了重新修建,现有土木结构房屋5间,每间面积约20平方米,土坯墙体,外裹青……[详细]

9、邓颖超祖居 AAA

推荐9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邓颖超系河南省光山县城关镇人。清咸丰年间,邓颖超祖父辈带着四个儿子居住于此。邓颖超的父亲邓廷忠排行老四,清咸丰末年人,自幼习武,臂力超群,清光绪十一年,中武进士,并点名武翰林,授任御前侍卫,后调任广西南宁镇台之职。在此期间,他认识了湖南长沙籍医生杨振德女士,两人由友情发展为恋情,并很快结为伉俪。1904年,杨振德生一女儿,取名玉爱,学名文淑,“五四运动”后改名邓颖超。后来邓廷忠病逝他乡,灵枢运回光山,葬于城南5华里邓氏祖坟――望水楼子。二00一年文旅局投资30多万元,对邓颖超祖居经过认真整修,基本恢复原貌,又多方筹资200多万元,多次派人赴北京、天津、吉林等地征集相关文物、用品400多件。全国人大老干部局的领导多次亲临祖居,将祖居僻为人大老干部局关心下一代基地。中央文献研究室、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的负责同志,更是一年数次亲临光山,组建成天津、临……[详细]

10、茗阳阁

推荐10

茗阳阁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茶韵路一号,建成于2007年4月29日。该阁塔高五层,阁顶十四丈,占地面积63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海拔150米,宝顶高度47米,被称为中原之一大0。是一栋由多种中国古建筑元素,由雕栏飞檐、勾心斗角、斗拱图腾等多种形式的中国古建筑元素汇聚而成,具有浓郁地方古建筑特色的塔式0。它的雄浑大气与浉河蜿蜒灵秀相得益彰,既是茶文化的代表建筑,又是信阳市标志性建筑。 浉水之阳有阁,曰:茗阳阁!阁之阁者,取茶之韵也! 茗阳阁南揽贤岭,北抱浉河,西望流水,东对桥,下坐山丘,上擎天宇。虽然没有江南三大名楼的黄鹤楼、岳阳楼、腾王阁历史之悠久,但其建筑之精巧,气势之宏伟,可以与江南的名阁名楼相媲美。其外观形状,高低大小,与黄鹤楼酷为相似,俨如克隆的又一黄鹤楼。与黄鹤楼并称为“姊妹楼”,实不为过。 登阁品茗,山水美景,尽收眼底! 仰观楼阁,……[详细]

 黄河 中国古代也称河,发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千米,仅次于长江,为中国第二长河。黄河还是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更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更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长度 5464 km

  源头海拔 4800 m

  平均流量 17745 m³/s

  流域面积 752443 km²

  源头 青海省

  注入 渤海

  流经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维系炎黄子孙的血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的象征。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调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它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74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2亿多亩耕地,1亿左右人口。黄河水利资源丰富,流域内地下矿藏众多,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关于黄河的源头历史上曾有过多种说法。早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就有人提出卡日曲是黄河的正源,但没有被公认。公元1280年元朝的都实和1704年清朝的拉锡,为探求河源曾到达星宿海。因此,星宿海为河源的说法已经流传多年。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8月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河源考察队,又把约古宗列曲作为黄河正源。20多年来,虽然以错就错,但也有不少人提出疑问。直到1978年夏天,再次组织河源考察队,伸入河源地区实地查勘,查清在河源地区西部,有3条河流汇入星宿海,它们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流程最短,水量又小,只能算作约古宗列曲的一条支流。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相比,卡日曲较约古宗列曲长近30公里,流域面积多700平方公里,水量也大2倍多。因此,确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的依据较为充分。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各姿各雅山海拔4 800米,山脚下几个泉眼溢出的清水,就是“咆哮万里触龙门”的黄河最初水流。

  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5000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这是人们熟知的歌曲《黄河颂》的歌词。每当人们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就会浸沉在对黄河的无限追忆之中。

  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在黄河流域内已经发现了2000多处原始村落的遗址,它表明,在新石器时代,祖先们就在这辽阔的土地上定居,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

  新石器时代中期,散布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上的黄帝族,和当时的蚩尤族、炎帝族同为中国远古时代的3个部族。他们过着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后来炎帝联合黄帝攻杀了蚩尤。不久,炎帝族和黄帝族的人民逐渐融合,并定居在陕、甘、晋地区,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地区。

  3500多年前进入奴隶社会的夏、商、周王朝都是黄帝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华族就是汉族的前身,所以汉族人民都把黄帝奉为始祖,自称为黄帝(也称炎黄)的子孙。当时的华族居住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又称这一带为“中华”。后来,华族的文化向全国各地传播,“中华”二字便成了整个中国的名称。

  商王朝的盘庚迁都殷墟(今河南省安阳县),他的势力范围已达太行山与泰山之间的华北大平原,称为殷帝国。殷朝的文化相当发达,与当时的埃及、巴比伦并称为3个古代帝国,是世界古代三大文化中心。在殷墟,至今还保存着刻画挺秀、文句严密的甲骨书和美丽细致的青铜器皿。可是,在3个古代帝国以外的世界上,大多数人类还过着原始生活。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化古国之一,古国的文化就在黄河的怀抱里发祥。

  殷朝以后,直至北宋,近2500年,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安(古称长安),从西汉至隋唐,先后有11个朝代建都于此,历时 1100多年,不仅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洛阳,先后有9个朝代在此建都,历时近千年,故称“九朝古都”。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云集于洛阳,为中国和世界文化宝库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几千年来,黄河流域是封建统治的中心,而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的斗争也接连不断。秦末的陈胜、吴广,两汉的赤眉、铜马、黄巾,隋末的瓦岗军,唐朝的黄巢、王仙芝,明末的李自成、张献忠等,都在黄河流域这块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雄壮的史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地区是中国人民可靠的革命根据地,直至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儿女,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我们为黄河自豪,为黄河歌唱。

  释名“河”字在秦汉以前基本上是黄河的专称,而河流称为“川”或者“水”(但也有例外,如《山海经》曰:“昆仑山,纵广万里,高万一千里,去蒿山五万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环其墟。”)先秦的文献中找不到黄河一词,成书于汉武帝征和年间的《史记》全篇也不见黄河的说法。据学者李鄂荣考证,黄河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县”的释文里。黄河的“黄”字用来描述河水的浑浊,这在古书中也早有记载:战国时期的《左传·襄公八年》郑国的子驷引《逸周诗》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尔雅·释水》记有“河出昆仑,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

  黄河上源的星宿海由扎陵湖、鄂陵湖等数量众多的水泊和海子组成,在阳光照耀下星宿海的无数湖沼光彩夺目,如同孔雀开屏,十分美丽壮观,因而当地的藏族居民把这一段黄河称作“玛曲”(rma chu),即“孔雀河”的意思。甘肃省“玛曲”县即以此河段命名。

  水文特征

  源头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但真正源头所在现在依然存有争议。历史上人们对黄河源头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尚书·禹贡》曾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记载,“积石”在现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的阿尼玛卿山,离黄河源头还有距离。《山海经》、《尔雅》有河出昆仑的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有黄河发源于于阗,东流至盐泽,再潜行地下,南出为河源的说法(见于《史记·大宛列传》)。这些说法都不确切,但却延续到隋唐。

  隋唐以后人们逐渐对黄河河源建立了正确的认识。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灭吐谷浑后置河源郡,即现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区,表明人们已知黄河发源于此。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为平定吐谷浑叛乱,将领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曾率领人马到达星宿海一带,《新唐书》载他们“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览观河源。”。唐宋以来,长期将星宿海称为黄河源头。

  至元代人们开始对对黄河河源进行实地考察。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实等人勘察黄河河源,对星宿海一带作了详细考察。 1315年潘昂霄根据都实的调查写成《河源志》一书,明确指出黄河发源于星宿海西南百余里处,该处有“水从地涌出如井,其井百余”。

  清康熙帝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帝命拉锡、舒兰探黄河河源。他们到达星宿海,发现星宿海上源还有三条河流,但并未追至源头。拉锡、舒兰归京后绘有《河源图》,舒兰还写有《河源记》。康熙帝末年组织全国性的地形测量,康熙帝五十六年(1717年)派喇嘛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及理藩院主事胜住等人前往河源地区进行测量,此行“逾河源,涉万里”,回京后将测量结果绘入《皇舆全览图》。此次测绘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也勘查和绘制出来。

  清乾隆帝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命门侍卫阿弥达“恭祭河源”。阿弥达到达星宿海以西300里处,对星宿海上源三条河流进行了实地勘查,认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为黄河上源。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探险者和地理学家深入青藏高原进行考察活动,他们也曾到达河源地区搜集自然、人文资料,如印度人阿喀,法国人窦脱勒、敖伦,俄国人普尔热瓦尔斯基、士纳可、科兹洛夫,德国人费士勒、台裴尔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黄河源头进行了多次考察。1952年,由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在项立志、董在华率领下,对黄河河源进行了数月勘查。河源勘查队认定约古宗列曲为黄河正源,雅合拉达合泽山是它的源头,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这一结果与前人考察结果不相吻合,在学术界引起争论,但黄河发源于约古宗列曲的说法广为流传。1978年,青海省邀请中央和地方有关科研专业人员,再次对黄河源头和扎陵、鄂陵两湖进行实地勘查,确认卡日曲为黄河正源,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1981年—1982年,学者杨联康徒步考察了黄河全程。他认为黄河最远源流是始于巴颜喀拉山山脊的拉郎情曲,它长于约古宗列曲305千米,长于卡日曲119千米。1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树立了黄河源标志。

  星宿海上源的三条支流分别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于最北部,发源于查哈西拉山,河长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断流。约古宗列曲位于星宿海西,在三条上源中居中,发源于约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为宽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为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处泉水从谷中涌出,汇成宽约3米,深03-05米,流速约3米/秒的一条小河,河流终年有水。约古宗列曲与卡日曲汇合成黄河源头最初的河道玛曲,然后注入星宿海。根据十万分之一航测地图测量,卡日曲比约古列宗曲长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积为3126平方千米,约古宗列曲流域面积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汇合处附近,测得卡日曲流量为63立方米/秒,测得约古宗列曲流量为25立方米/秒。据此1978年的黄河源头考察认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

  汛期:黄河每年有两次汛期,大汛是夏季,来水主要是上游的暴雨,汛期可能延续3-4个月。小汛是春季3-4月间,来水主要是上游冰雪融化,为期较短,因为每年都是在桃花开的时候,故又称桃花汛。

  分界

  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黄河水利委员会以河口镇与桃花峪划分上、中、下游;传统的中学教科书以河口镇与孟津划分上、中、下游;学者杨联康经考察后认为以青铜峡、孟津划分更合适;学者许韶立主张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作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本文采取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

  上游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上游。上游河段全长3472千米,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千米,流域面积占全黄河总量的513%。上游河段总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为10‰;河段汇入的较大支流(流域面积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条,径流量占全河的54%;上游河段年来沙量只占全河年来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黄河的清水来源。上游河道受阿尼玛卿山、西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弯曲。黄河上游根据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为河源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三部分。

  从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以上部分为河源段。河源段从卡日曲始,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玛多,绕过阿尼玛卿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该段河流大部分流经于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回,两岸多为湖泊、沼泽、草滩,水质较清,水流稳定,产水量大。河段内有扎陵湖、鄂陵湖,两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别为47亿立方米和108亿立方米,为中国更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玛多至甘肃玛曲区间,黄河流经巴颜喀拉山与阿尼玛卿山之间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宽阔,间或有几段峡谷。甘肃玛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区间,黄河流经高山峡谷,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发源于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该段内汇入黄河。

  从青海龙羊峡到宁夏青铜峡部分为峡谷段。该段河道流经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质的不同,形成峡谷和宽谷相间的形势:在坚硬的片麻岩、花岗岩及南山系变质岩地段形成峡谷,在疏松的砂页岩、红色岩系地段形成宽谷。该段有龙羊峡、积石峡、刘家峡、八盘峡、青铜峡等20个峡谷,峡谷两岸均为悬崖峭壁,河床狭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该段贵德至兰州间,是黄河三个支流集中区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汇入,使黄河水量大增。龙羊峡至宁夏下河沿的干流河段是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也是中国重点开发建设的水电基地之一。

  从宁夏青铜峡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部分为冲积平原段。黄河出青铜峡后,沿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北边界向东北方向流动,然后向东直抵河口镇。沿河所经区域大部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无支流注入,干流河床平缓,水流缓慢,两岸有大片冲积平原,即著名的银川平原与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灾害。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下河沿,东至内蒙古河口镇,长达900千米,宽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黄灌区,灌溉历史悠久,自古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

  中游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中游,河长1206千米,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457%;中游河段总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内汇入较大支流30条;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占全黄河沙量的92%,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河口镇至禹门口是黄河干流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晋陕峡谷,河段内支流绝大部分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全河多年年均输沙量16亿吨中有9亿吨来源于此区间;该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资源丰富,是黄河第二大水电基地;峡谷下段有著名的壶口瀑布,深槽宽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约18米,气势宏伟壮观。

  禹门口至三门峡区间,黄河流经汾渭平原,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河段两岸为渭北及晋南黄土台塬,是陕晋两省的重要农业区。该河段接纳了汾河、洛河、泾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黄河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多年年均来沙量55亿吨。该河段在禹门口至潼关(即黄河小北干流)的1325千米河道,冲淤变化剧烈,河道左右摆动很不稳定。该河段在潼关附近受山岭约束,河谷骤然缩窄,形成宽仅1000余米的天然卡口,潼关河床的高低与黄河小北干流、渭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有密切关系,故此有“潼关高程”这一水文术语。

  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为两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于中条山、崤山之间,为黄河干流上的最后一段峡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渐宽,是黄河由山区进入平原的过渡地段。

  下游

  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下游,河长786千米,流域面积仅23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3%;下游河段总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35%。由于黄河泥沙量大,下游河段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黄河约束在大堤内成为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除大汶河由东平湖汇入外,本河段无较大支流汇入。

  下游河段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挡水,堤防总长1400余千米。历史上,下游河段决口泛滥频繁,给中华民族来了沉重的灾难。由于黄河下游由西南向东北流动,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结冰,从而形成凌汛。凌汛易于导致冰坝堵塞,造成堤防决溢,威胁也很严重。

  下游河段利津以下为黄河河口段。黄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积,不断延伸摆动。目前黄河的入海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交汇处,是1976年人工改道后经清水沟淤积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间,黄河输送至河口地区的泥沙平均约为10亿吨/年,每年平均净造陆地25至30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与湖泊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黄河上的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干流峡谷

  黄河干流上的峡谷共有30处,位于上游河段的28处,位于中游段流的2处,下游河段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分布。干流峡谷段累计长1707千米,占干流全长的312%。

  茫尕峡—多石峡—麦多唐贡玛峡—官仓峡—拉加峡—野狐峡—拉干峡—龙羊峡—阿什贡峡—松巴峡—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寺沟峡—刘家峡—牛鼻子峡—朱喇嘛峡—盐锅峡—八盘峡—柴家峡—桑园峡—大峡(下峡)—乌金峡—红山南峡—红山北峡—黑山峡—虎峡—青铜峡—晋陕峡谷—晋豫峡谷(包括三门峡—任家堆—八里胡同—小浪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