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也疯狂#功臣屠戮殆尽?布衣天子朱元璋残暴背后的政治羁绊

游戏攻略03

#正史也疯狂#功臣屠戮殆尽?布衣天子朱元璋残暴背后的政治羁绊,第1张

#正史也疯狂#功臣屠戮殆尽?布衣天子朱元璋残暴背后的政治羁绊
导读:朱元璋,一个从皇觉寺游僧成为九五之尊的传奇人物。开局一破碗,江山全靠打,登顶称帝王。洪武元年,朱元璋分封六公,大封功臣。但是在后来的时光中,大批的开国元勋遭到屠戮。朱元璋到底是本性暴劣,还是另有城府? 性情分析 朱元璋善杀的大臣,除了功臣就

朱元璋,一个从皇觉寺游僧成为九五之尊的传奇人物。开局一破碗,江山全靠打,登顶称帝王。洪武元年,朱元璋分封六公,大封功臣。但是在后来的时光中,大批的开国元勋遭到屠戮。朱元璋到底是本性暴劣,还是另有城府? 性情分析 朱元璋善杀的大臣,除了功臣就是贪污犯。对于贪污犯的残暴处罚,源于放牛娃出生的朱元璋对苛政误民、贪得无厌的极度鄙夷排斥。换句话说,在朱元璋眼里,那些贪官搜刮民脂民膏,就应该全部杀光。但是,应了朱元璋廉洁节俭的政治要求,明朝的官吏工资是历朝历代最低的。官员生活的清贫寒酸,还要大点上下关系,自然是入不敷出。所以也就有了「 ”富贵险中求”,即使有了最严酷的「 ”剥皮法”,但贪官仍旧屡禁不止,所以就产生了明朝官员集体掉头的场面。 众所周知,朱元璋为布衣天子。虽然登基称帝,身边虽然围绕着一大群淮西党与浙东党,但仍旧极度缺乏政治自信。这便是朱元璋的又一大独特心思,也便有了后来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的情况。本来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放在朱元璋那里变成了结党营私,悖逆君上,分分钟人头落地。 《朱元璋》剧照 再者,朱元璋生性多疑,这一特点与其激动缺乏的政治自信相互联系,可谓是「 ”天造地设”。朱元璋有着强烈的控制欲望,对于官员大臣的言行举止都要掌握,这也使得在明朝初年做官成为了一种高危行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朱元璋虽然属于「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一类型的皇帝,但是毕竟苦难出身,自幼看惯了伏尸千里、饿殍遍地、兵马杀伐,对于人命的观念并没有饱读孔孟诗书的仕子那么看重。人头落地,在朱元璋眼里之是留下一道疤,没有什么过分斟酌的必要。所以,朱元璋便有了暴虐的一面。 屠戮功臣 ·党争 明朝大案有不少,且很多都发生在洪武年间。「 ”胡蓝之狱”、李善长之死,以及围绕着中书省而被牵连的杨宪、汪广洋等。朱元璋为什么要对自己的忠臣如此态度,莫非真的是「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李善长剧照 这一切都得从朱元璋这个人说起。 朱元璋是不自信的,这样的心理助长了其权力欲与控制欲。「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几乎就是为朱元璋量身定做的。建国之初,由于天下尚未统一,局势尚未稳定,朱元璋也未详细思量,便有了「 ”明承元制”,设立中书省。 李善长作为大明第一元勋,最初建国纲领的提出者,自然是要高居丞相之位。但是朱元璋犹豫了,他知道文臣不是武将,明朝初定,淮西党与浙东党的争斗却早已经拉开,他实在是不想看到朝臣之间党同伐异,那样一来损失的会是大明朝廷。而李善长这个人,自诩为开国第一谋士,不免有些飘飘然,朱元璋也趁机杀杀他的的锐气。 刘伯温剧照 不久之后,册封结束。李善长成为中书省右丞相,徐达成为左丞相,刘伯温镇御史台。明朝尊左,朱元璋用自己的左膀右臂、也是一员武将的徐达去牵制右丞相李善长,又用浙东党的刘伯温去监督淮西党的徐达与李善长,可谓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但是问题并没有这样结束,刘伯温一生孤高,你并不留恋仕途功绩,又有李善长等淮西党的左右掣肘、朱元璋的生性多疑,刘伯温倍感如履薄冰,所以常常有隐退之心。魏国公徐达,南征北战尚可,让他坐镇中书省,只是徒有虚名,并不管事,所以,李善长其实是中书省的实际控制着。 李善长心高气傲,手下党羽众多,胡惟庸就是其中一个,现如今中书省对李善长的约束能力极度下降,李善长便开始变本加厉,毫不遮掩的结党营私。朱元璋很明白这一切,他也极度的痛恨这一切,毕竟党争为「 ”祸国殃民之首罪!”,所以,朱元璋一边暗中调查底细,一边拒绝刘伯温的辞呈。 ·蓝玉案 蓝玉剧照 就在这个时候,蓝玉却吸引了朱元璋的注意。蓝玉之死并不是源于党争,而是应了刘伯温的那句「 ”骄兵悍将,桀骜不驯。”蓝玉的最大功绩在于协助推翻北元,从而一战成名。蓝玉仗着自己的功劳,抢占民田、驱赶御史、侮辱元妃、桀骜不驯、口出佞言、居功谋权,朱元璋再三忍让、责备,蓝玉却登鼻子上脸,朱元璋终于忍无可忍。 洪武二十六年,蓝玉谋反案发生了。其实蓝玉谋反的罪名来自于锦衣卫的告发,说白了也就是朱元璋的意思。原因很简单,桀骜不驯、僭越君主,仗着自己淮西党的身份和开过的功劳,便骄横跋扈,朱元璋是想借着蓝玉案杀鸡儆猴,给以淮西党一次警告! 「 ”蓝玉案”牵连者有大一万五千余人,凡是有牵连着皆难逃一死,蓝玉更是被剥皮充草。淮西党因此被敲响警钟,刘伯温也越发觉得伴君如伴虎,加快了归乡的进程。 ·胡惟庸案 胡惟庸剧照 「 ”胡惟庸谋反案”是继「 ”蓝玉谋反案”后的又一大案。胡惟庸出任宰相之前,李善长洞若观火,告老还乡,杨宪死于党争。胡惟庸成为宰相之后,朱元璋其实并不放心,安排汪广洋在他身边做牵制。但是汪广洋本性柔弱,作为左丞相的他,不仅不能牵制胡惟庸,反而被处处欺负。而在朱元璋这边,早就开始了中书省改制的想法。 中书省为什么要改制?因为皇帝是朱元璋,他对文臣不放心,相互牵制制约;对武将不放心,剥夺兵权。到最后来对谁都不放心,还设立了锦衣卫。他的控制欲是空前的,这也源自他的政治自信。他老是怀疑有人看不起他,有人要将他取而代之,所以他就搞出了一连串的牵制、监视,但是似乎都不怎么管用,于是乎他决定——集权,只有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统御天下。 对中书省丞相的任命,除了李善长,第二个考虑人选为刘伯温,但是刘伯温坚辞不就。在开国功勋里面,李善长微微一等公,而刘伯温仅仅是三等伯,为什么?因为朱元璋要过渡权力。朱元璋不需要丞相有能力,他只需要丞相好控制。 胡惟庸谋反案 李善长下台之后便告老还乡,刘伯温也归隐山林。朱元璋后来启用的人几乎都是一步登天坐上丞相的位置。原因也很简单,只有被提拔的人才会对朱元璋感恩戴德。但是朱元璋算错了一件事,胡惟庸并没有如他料想那般,反而是利欲熏心,权欲膨胀。 胡惟庸任丞相时,胡惟庸家门庭若市,宫门内无人问津,胡惟庸还扣押奏折,闭塞朱元璋视听。在锦衣卫的监视下,朱元璋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怒火也是瞬间迸发,他没想到这些人居然都是这样,一到丞相位置上就飘飘然,这更是触及了朱元璋的底线。于是,胡惟庸末日将近。 汪广洋作为朱元璋在中书省安插的耳目,他很希望这时候他能站出来,拿出一些对胡惟庸不利的证据,可是汪广洋却没有察觉到朱元璋的意思。既然汪广洋没有,那就滚蛋吧!于是,朱元璋以「 ”不堪重用”为由,将汪广洋流放,途中将其赐死。 胡惟庸被诛 胡惟庸自然然也很惨,被指控为谋反,牵连多大三万余人,全部处死,「 ”胡党”覆灭,朱元璋牢牢的将权力掌握在了自己手里。这时候的李善长并没有出事,几年之后,朱元璋对他下手了,原因是朱元璋怀疑其为「 ”胡惟庸党羽”,遂处死。七十六岁的他与全家七十余口共赴黄泉。 其实,李善长的死并不仅仅是借用汤和士兵那么简单,又有人揭发他曾于胡惟庸党羽策划起事。其实,李善长能得到的东西在朱元璋这里都得到了,没有必要七十六岁还跟胡惟庸造反。朱元璋杀他,只是朱元璋集权必不可少的一步棋,李善长的死,也宣告着朱元璋集权的完全成功! 朱元璋剧照 李善长死后不久,朱元璋宣布彻底废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而且宣布:子孙后代帝王不得复立中书省,大臣凡是劝谏立中书省者,可以将其凌迟处死! 朱元璋恨得不是丞相,而是权利的分散,朱元璋展开的杀戮,归根结底就是一次权力的集中运动,这也便是布衣天子朱元璋杀戮功臣的政治羁绊! 看得过瘾?欢迎评论、点赞、关注!

为什么中国只有一个女皇?

因为皇权的归属制度决定了女人很难有机会染指皇权,所以 历史 上只有一个女皇。

在政治统治的内涵中,皇权的归属问题十分出彩,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是封建 社会 对传统的皇权归属最直接的描述。由于西汉政治家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的理论,使得皇权的光环更加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受血缘限定,不传异姓;受正统限定,以嫡长为先;还有一条根深蒂固的对女人的限定,就是自古“未有专任妇人割断重器”的传统,就是说 女人绝不能染指权柄。

西汉成帝建始三年冬天,同时发生了日食和地震,这时有一个名叫谷永的官员上书劝谏成帝,说是 夫妻之间的关系,就是君王执政的纲纪,是社稷安危的关键 ,是圣明的君王最应该慎重处理的。

谷永举例说:最早的时候舜就告诫娥皇女英要端正言行,使自己的品德更加高尚;楚庄王忍痛不见丹姬,因此成就霸主的功业;

周幽王被褒姒所迷惑,因此周德失去而国家灭亡;鲁桓公被齐女姜氏所胁迫,社稷因此倾覆。

后来三国时期, 魏文帝曹丕发布诏令:“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助之任,不得横授茅士之爵。依次诏传,后世若有违背,天下共诛之。”

以这样君令的威严诏令天下以致于如若女子染指皇权就天下共诛之的限定,大大强化了这种统治者权力的归属观念,而且对后世各个朝代都有影响,所以女子要当皇帝,阻力颇多,难上加难。

当时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是长孙皇后,是被史家一致认为贤妃的典范,每次遇到太宗和他讨论赏罚之事的时候,便说: “牝(pin)鸡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预闻政事? ”意思说, 母鸡在早晨打鸣,这个家庭就要败落, 暗指妇女如果篡夺皇权必会乱政国衰。所以作为长孙皇后把自己都限定在礼教之内,这就极大弱化了妇女对权力的需求。

但是, 禁网恢恢,疏而有漏 ,由于唐高宗对武则天政治上的依赖,以及武则天手段上的狠辣,再加上武则天几个儿子的懦弱, 武则天在自己的欲望之中登上权力之巅,算是在人类 历史 上出现了一个大大的意外,实是让人惊喜。

虽然武则天力排众议,成为女皇,但究其实并不是正统的继位,所以在当时的朝代屡屡被人诟病。 北宋著名的谏臣鲁宗道就评价武则天说:“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可见对武则天当女皇的成见之深。

由于统治者一直认为,女人参政实际上是对父系王权的侵削,悖逆礼仪,同时担心权力外移,外戚专权,所以士大夫们一致认为,绝不能让女人染指权柄,同时不断加强皇权,防止权力外流,这样的话, 女人根本很少有机会去接近权力,更难说是登上皇帝之位,所以说, 历史 上有武则天这么一个女皇,那也只是漏网之鱼,不幸中的万幸了。

中国 历史 上被承认的只有武则天一个女皇,虽然后世有效仿女皇的野心勃勃的人,但无一例外全以失败告终。武则天之所以能成功当上女皇,有以下原因:

一武则天的个人能力强,以雷霆手段排除异己

武则天名武曌,公元624年正月二十三出生。公元637年,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喜欢温婉贤淑的女子,而武曌性格刚烈泼辣,并不被太宗所喜欢,所以入宫14年既没有生育,位份也没有提升。太宗晚年时,武曌和太子李治有了感情。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武曌和其他没生育子女的嫔妃被迫入感业寺为尼。第二年太宗忌日,高宗入感业寺进香,与武曌再续前缘。时值王皇后与萧淑妃争宠,为了打压萧淑妃,王皇后建议把武曌接进宫中。于是武曌二次进宫,被封为昭仪。武昭仪非常得宠,很快就生下皇子。公元654年高宗更是废了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

武曌剧照

武曌通文史,多权谋,当上皇后之后,利用高宗对自己的宠信,积极参与朝政,将权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权臣先后贬官,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公元660年,高宗风疾发作,头晕目眩,不能理政,就委托武后代理政事。武后趁机广植亲信,发展自己的势力。公元674年,高宗称天皇,武则天晋封天后,二人同时临朝,并称“二圣”。公元683年,高宗病故。武后升为太后,立三子李显为皇帝,是为唐中宗。两个月后,李显想封自己岳父韦玄贞为宰相,培植自己的势力。遭到群臣反对。李显说:“我就是把天下都给了韦玄贞,又能怎样?”宰相裴炎把情况告诉了武则天,武则天用实际行动告诉三儿子会怎样,就是被废为庐陵王。四子李旦继位,是为睿宗。

睿宗也知道自己的皇位怎么来的,所以明哲保身的他直接放权给母亲,自己甘当傀儡。此举正合武后心意,于是武后垂帘听政,一手遮天,被忠于李唐王朝的大臣们所痛恨。公元684年9月,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被武则天调动三十万兵马平息了叛乱。接着越王李贞和琅琊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也被她派兵镇压了。

二圣临朝

二武则天为称帝做足了准备,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武则天平息了两场小小的叛乱,全国恢复了安宁,也没有人反对武则天了。武则天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就不满足于当太后执政了,萌生了当女皇的想法。她又对宰相班子进行了调整。宰相裴炎因为力劝武则天还政于睿宗,结果被关进了监狱,不久被处死。接着其他几个宰相也被罢免,补韦方质、武承嗣、韦思谦为宰相,此后两年,武则天对宰相班子进行了频繁的调整,建立了完全效忠于自己的执政集团。

同时,武则天还在舆论方面利用迷信手段为自己树立威信。他的侄子武承嗣曾派人送来一块刻着“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白色巨石,假称是老百姓在洛水中发现的。武则天很高兴,还因此改了年号“永昌”,武则天还接受了睿宗和群臣上的尊号“圣母神皇”。

她还利用佛教制造登基的舆论。当时和尚法明等编了一部《大云经疏》,宣扬武则天是弥勒佛投胎到人世,理当称帝。为此,武则天下令全国各州都要建立大云寺,并由高僧向群臣宣讲,利用宗教为她登基制造舆论。过了几个月,一个名叫傅游艺的官员,联络了关中地区九百多人联名上书请求武则天登基称帝。武则天一面推辞,一面升了傅游艺的官。这样,文武百官、地方首领、附近百姓、和尚道士等六万多人跟着上书,表示拥护武则天登基。公元690年九月,武则天看称帝时机成熟,就接受大家的请求,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号“圣神皇帝”。

三男权 社会 ,不允许有第二个女皇凌驾于男人之上

武则天在中国 历史 上是破天荒头一回由女人当皇帝。在武则天之后,陆续有中宗的韦皇后、太平公主、安乐公主、肃宗的张皇后想效仿武则天当女皇,但是无一例外,全部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是因为她们只有当女皇的野心,而没有当女皇的能力,更没有认清形势。中国古代女人 社会 地位低下,虽然唐代 社会 风气开化,女人的地位明显提高,但是仍然逃不出“夫为妻纲”的桎梏。在男人当权的 社会 ,李唐王朝掌权的男人们绝对不允许有第二个女皇凌驾于男人之上。

做任何事都不要看别人已经做了,自己才要做。就像有人看到了李子柒成功的例子,才想起要学习她,做李子柒第二。殊不知李子柒的成功只是个例,你看到人家成功了,再想步人家后尘,只能是东施效颦了。所以武则天这位中国 历史 上唯一的女皇才显得卓尔不群,独一无二。

我也很期待!希望下一位是你[可爱][可爱][可爱]

中国 历史 上出现过的女皇帝,不止武则天一人 ,像北魏 元姑娘 、唐朝农民起义女领袖 陈硕真 、西辽 耶律普速完 ;

并且,虽然没有皇帝封号,却临朝执政的女性也有赫赫有名的 慈禧、吕雉、胡太后、萧绰 等人。

但是,确切的说,武则天只是中国 历史 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

第一位:北魏殇帝元姑娘,她也是中国第一位女皇帝,尽管在位时间不到一天,但却比武则天早150多年。

元姑娘,北魏孝明帝的女儿,名字无法考证。在她还没到一岁时,她的祖母也就是胡太后毒死了孝明帝后,把她抱到朝堂上宣布‘皇太子就任大统’,改元“武秦”。

但是当天,胡太后又宣称其实皇帝是个女孩,废掉又杀掉、加上谥号为“殇帝”,同时又立了一个3岁的小皇帝。

所以说,元姑娘才是中国 历史 上第一位女皇帝。

但是她的女皇帝身份却普遍不被后世所承认,一来是她本是一婴儿,更不要提有什么作为了;二来,能当上皇帝还是因为胡太后使诈想让她冒充男婴来成为傀儡皇帝。

第二位:农民起义女领袖陈硕真,她是中国 历史 上第一位自称“皇帝”的女人,甚至后来武则天称帝也可能受到她的启发。

陈硕真,原本是一个寡妇,生活困难,以“神婆”来谋生的,自称是天神下凡,发展了一大批信徒,后来起兵对抗李唐王朝,自称“文佳皇帝”。

后来起义失败,她被杀害。

其实在封建 社会 ,男尊女卑的迂腐观念下,能有这样一个女人挺身而出、主张女人也有权利参政,说她是 先驱者 一点也不为过。

但是,因为她这样起义自封的“皇帝”名号,并且起义失败了,在中国 历史 中算是轻轻划了不痛不痒的一笔,除了空有自封的皇帝名号却无皇帝实权,也没有建立皇帝政权,她的身份也同样没有被公众认可。

第三位:武则天,中国 历史 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

说起武则天,我觉得真的是可写的太多了,功与过暂且不论,但是她的确是第一位正统的女皇帝,并且改了朝换了代。

武则天,原本是李世民的才人,却与唐高宗李治又暗生情愫,又入了李治的后宫。并且攻于心计、步步为营,最终登上了皇后的宝座,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左右。

高宗去世后,武则天自然而然成为了太后,然而这还不够,她不仅独揽政权,相继又废掉中宗和睿宗两个亲生儿子,在66岁那年登记称帝,自称武曌、圣神皇帝,并改国号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

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

第四位:耶律普速完,西辽的第四任君主,中国 历史 最后一位女皇帝。  

耶律普速完,西辽仁宗的妹妹。 仁宗死后,因为其子尚年幼,遗诏由他的妹妹耶律普速完权理国事,改元崇福,号承天太后。

1177年,在公爹和驸马控制下,耶律普速完登基,称承天皇帝。

后来,耶律普速完和自己小叔子私通并且处死了自己丈夫,引起了公爹萧斡里刺的不满,在她称帝的第二年,发动了政变,杀掉了耶律普速完,将仁宗次子耶律直鲁古立为汗,改元“天穆”,是为西辽末主。 

她之所以也没有成为公众认可的女皇帝,我想,也是因为她本是西辽的女皇帝,而并不是整个中国,当时西辽也仅仅是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国,并且中华文明的核心还是在唐朝。

综上来看,这四位女皇帝,除了武则天,其他都没有得到正统认可,尚待襁褓的元姑娘、陈硕真、还有耶律普速完,虽然她们的确是有皇帝之名,但是却达不到皇帝的标准,并且没有任何政绩和作为,难以被世人认可为真正的皇帝。

所以,武则天是中国 历史 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

除了上述已有皇帝封号的女性,中国 历史 也有几位没有皇帝之名,却又皇帝之实的女性。

第一位:宣太后,战国时期秦国昭王的母亲,后妃掌权执政的鼻祖

公元前306年,十七岁的秦昭王继位,其母宣太后以儿子年幼为名,开始了长达41年的摄政生涯,并由此揭开了后宫参政的先河。

宣太后在这40多年中,始终是秦国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形成了秦国上下只知 “有太后、四贵(宣太后家族),不闻其有王” 的局面。

最后,他昭王听从范雎建议,收回全部大权,逐“四贵”于关外,改任范雎为相,这才彻底地结束了宣太后长期左右秦国朝政的局面。

第二位:吕后,中国 历史 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皇太后和太皇太后。

吕雉,汉高祖刘邦的发妻,因骇人听闻的“人彘”事件闻名于 历史 。

其实早年的吕雉是个贤惠的女人,跟着刘邦历尽艰辛。

但是吕雉在楚汉战争时,不幸被项羽俘虏了,成为了人质,在楚军中备受折磨,还被项羽拿来当人质来威胁刘邦,却没想到刘邦不仅不在意,还一副你想杀随你便的态度。我想这对吕雉的打击是相当大的,以至于后来掌权长达16年的过程中,处事毒辣心狠。

是中国 历史 上三大女性统治者(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的第一个。 

为完成刘邦遗愿,维护皇室,使自己功名垂世,吕后并没有称帝。

她的目的还是要安定天下,避免动荡所带来的灾难。

自《史记》以来,立"本纪"的都是帝王,但是司马迁和班固却各自在他们所写的《史记》、《汉书》中 破例为吕后立本纪 ,可见他们对吕后执政功绩评价等同于帝王。

第三位:慈禧太后,权倾一时,同治、光绪两朝大清国的实际统治者。

慈禧太后,1861年至1908年间以皇太后身分或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 是同治、光绪两朝大清国的实际统治者 ,甚至被称为“无冕女皇”。

慈禧可能比武则天更具权势,她的一生,经历了从1840年至1900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5次战争。

一直在幕后垂帘听政,生活也什么奢华,可谓权倾一时。

当然,其实 历史 上还有很多参政的女性,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结来说,武则天能成为一名女皇帝,与这几位同样有权有势的女性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像 慈禧,她热衷于富贵和权势;北魏的胡太后,虽然武略样样精通,不仅热衷钱权,也贪图享乐,总的来说,特别爱自己,却不爱天下;吕雉,大权在握也始终是“以夫为纲”,自始至终没有想过改朝换代。

武则天则不同,她要的是天下!

一定要深究的话应该是4位

第一位女皇帝是北魏殇帝,即元姑娘,年号武秦。

第二位女皇帝是文佳皇帝陈硕真。

第三位女皇帝是武则天,即大周圣神皇帝,年号: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神龙等,在位十六年。

第四位女皇帝是耶律普速完,即西辽承天皇帝,年号崇福,在位十四年。

武曌是知名度最高的,很大一定程度上是她统治完整中国政权的关系,而且曾经泰山封禅,在史学家眼里一旦封禅就奠定了统治者的地位,加之其本身的传奇性以及媒体的宣传力度大,就形成了这种女帝界一枝独秀的局面。

北魏殇帝和西辽承天皇帝也是得到史学家认可的。其中北魏殇帝是傀儡政权,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至于,呃,起义政权的女首领,觉得与东汉初年起义的姐妹花区别仅在于称帝,但既然自称了,就把她加进去吧!

中国封建王朝是男权 社会 ,男尊女卑,女人要想登皇位,必须付出比男人更大、无法想像的代价。

不是中国只有一个女皇,而是我们的定位不同,吕后算得上女皇?你肯定说不算。

你一定会说只有武则天是女皇。

我只想说你老婆在你眼里,就是女皇,只不过别人不承认而已。

同样 历史 上一些稍微不怎么出名的女性,却做出了很多男人都无法实现的政绩,有的则是没有称皇称帝罢了,五六千的 历史 ,你只是解开了一层 历史 小小的面纱,怎么敢大言不惭说中国 历史 。

自从母系 社会 进入农业 社会 ,到大一统 社会 ,男人一直主导者权利政治 社会 等直到唐朝,人们思想开放了不少,直到出现 历史 上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后期的做法也激怒了男权的反扑,特别是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所以再想出现女人从事政治,做皇帝没有那个土壤了。

很高兴回答你的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中国 历史 上之所以只有一个女皇帝, 这和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多种因素有关,缺一不可。

武则天十四岁入宫,先服侍唐太宗李世民,后跟着唐高宗李治。一步步从才人做起、到昭仪、皇后、太后,最后自立为帝,建立武周。 武则天也是中国 历史 上唯一的女皇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尽管前面的吕雉,后来的慈禧都有皇帝之实、却最终无人敢有所突破成为女皇帝。

为什么武则天敢称帝,前面和后面的女性都不敢称帝呢?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开明的唐朝,是女性称帝的先决条件

唐朝作为我国古代 历史 上的一个盛世和封建 社会 的巅峰。唐朝的开明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作用, 开明的 社会 女性地位比较高,婚姻基本自由、经济地位也高 。唐朝女性甚至可以穿男士服装出门,这也凸显出唐朝女性地位在封建 社会 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唐朝对女性当官也比较开明,虽然不能做一方大员,但在皇宫里当女官也是可以的。后来的上官婉儿就掌管过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

小结:开明的政治和开放的 社会 ,对女性的束缚减少了、 社会 思想也解放了。这些都为女性称帝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二、机遇也是个大问题

武则天进宫之后开始侍奉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不过运气不太好,李世民对其兴趣不大。武则天当了12年的才人,也未见起色。

武则天命运的转折点是: 李世民病重期间,认识了后来的唐高宗李治并一见钟情。 虽然武则天按照规矩到长安感业寺为尼,但她与新即位的唐高宗李治一直藕断丝连。服孝期满之后,武则天回宫不久就生下了皇子李弘,地位一下就从才人变成了昭仪跳了好几级。唐高宗李治生性软弱、身体不好,经常头疼,所以给了武则天参与政事的机会。 如果李治像李世民一样是个雄主,估计也没武则天什么事。

小结:机遇是成就大事之人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试想如果武则天没有遇上李治,估计下半辈子也只能在感业寺空守孤灯袈裟了。

三、个人能力是关键

武则天之所以成为女皇,这 与她的个人能力和后天努力是分不开的 。武则天在对付萧淑妃和王皇后中就能看出手腕和心机了。武则天将自己的女儿闷死,嫁祸给王皇后,最终让其倒台。武则天也登上了皇后大位,这为以后的”二圣临朝“奠定了基础。

李治因为身体问题不能主持工作期间,奏折经常让武则天批改。这让武则天熟悉了政务,培养了自己的亲信。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能力,李治也不会把奏折给她批,即使批了也会出错。

小结:成大事者个人能力还是最重要的,要不然机会来了把握不住,一样没有用。

四、决心、残忍、手腕都很重要

武则天的称帝之路可谓坎坷,李治去世以后,她也就是个太后。虽然当时唐朝比较开明,但也没有开明到允许存在一个女皇帝的地步。

武则天一面积极培养自己的亲信,一面不断打击唐朝的旧臣和宗室势力。唐朝的王室们还起兵反抗过,最终被镇压下去。武则天废除了自己子孙的皇位,最终才接过帝位成为一代女皇。

小结:称帝道路凶险万分,何况是个女人,没有决心、残忍、手腕是不可能成功的。

五、武则天称帝后的贡献以及还政于李氏

武则天虽然是一个女皇帝,但在治理国家方面很有一套。她打击门阀势力,大力发展科举、整顿吏治、严惩贪腐、发展农业、广开言路等等。当然后期宠信面首、大兴土木、任用酷吏也是被很多人诟病的。

武则天在上阳宫病逝,享年八十二岁。遗诏:省去帝位,称”则天大圣皇后“,并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二族以及褚遂良、韩瑗、柳奭三人的亲属,与高宗合葬乾陵。

总结:武则天称帝有其 历史 原因、个人原因、当时环境等因素,叠加在一起才成就了武则天。

前面和后面都有权倾朝野的女性,就像前面提到的吕雉和慈禧。她们为什么不称帝呢?

1、封建朝代女性地位低下。宋朝程朱理学以后,女人基本没有 社会 地位。

2、唐朝作为一个开明 社会 ,武则天称帝都困难重重,放在其他朝代早就被群起而灭之了。

3、武则天的机遇比较好,内外的干扰较少,儿子性格又弱,辅政大臣能力一般,阻力较小。

4、武则天个人能力较强,从治国理政、批改奏章就能看出来。

5、吕后不称帝是由于阻力太大,刘邦说过”异性称王都要共击之“,何况称帝。慈禧主要是思想禁锢了,清朝的思想尤其保守,还有就是当时外国列强的因素、辅政的皇室贵族太多,阻力太大。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为什么中国 历史 只有一个女皇帝?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中国 历史 上成为皇帝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在中国 历史 上,要成为皇帝必须经历特定的程序和具备特定的形式,就如今天地方大员的履职,虽有上方任命,来到地方后,能够掌握大部分权力,但在他的官衔之前必须安上一个“代”字,需得经过地方选举通过这个程序,才能对外宣称正式履职。

历史 上中国的皇帝需要经过哪些程序呢?祭祀天地、祖庙、接受群臣拜谒。经过这一系列程序之后,哪怕第二天暴病而亡,他也是皇帝。

既然需要祭祀天地、祖庙、接受群臣拜谒,那么问题来了。祭祀天地,穿什么服饰?祭祀祖庙,祭祀谁的祖庙?接受群臣拜谒时,群臣称呼什么?采用什么规格?

历史 上的中国是一个极其重视礼仪的国度,服饰、住处、祭祀祖先等等,不同的官职均有不同。大臣有大臣的规格,天子有天子的特色,不可逾越也不可或缺,这是别尊卑分贵贱的重要标志。

尽管朝代不同,天子的服饰有所变换,但天子当然要穿天子的服饰。

天子的祖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这个祖庙供奉的当然只能是自己的而不能是其他人的祖先。武则天祭祀的就是武氏的祖先。起初,李氏太庙还能享有武氏太庙同等地位的祭祀,随着武则天皇位稳固,李氏太庙的地位逐渐低武氏太庙直至没落。

接受群臣拜谒时,群臣会给登基的上尊号,尊号一般都要称“某某皇帝”。武则天称帝之后,尊号为“越古金轮圣神皇帝”。

除了尊号,新登基的皇帝还要向天下宣布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武则天称帝后的第一个年号是“天授”。

皇帝死后还要有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由下一任皇帝追尊的。武则天是以皇后的身份退位过世的,她儿子不承认她是皇帝,所以她没有庙号。

细数 历史 ,武则天除了没有庙号,其他作为一个皇帝应该经历的程序她都走了一遍,应该具备的形式她都具备。所以后世才称武则天为女皇。而其他掌权的女主都没有具备修建属于自己姓氏的太庙或把自己的祖庙升级到天子的规格,没有“皇帝”的尊号,都是“某某皇后”或“皇太后”,生前或死后都不被认同为皇帝身份。

历史 上最接近女皇的宋代皇太后刘娥虽然有当女皇的心思,并且付诸行动,曾经穿着天子衮衣、头戴仪天冠,在太庙行祭典献礼,但群臣给她上的尊号却是“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

只要具备天子要素,走完了登基的程序,哪怕是杀父弑兄、篡权谋逆、哪怕在位时间短暂,他都是皇帝。前者如李世民,后者如王莽、袁世凯。但在一个男权至尊的 社会 ,女人想要称帝,何其难!如此种种,造成中国 历史 上只有一个女皇出现。

同治死因疑案

同治6岁到14岁期间,每天应景做皇帝,到养心殿摆样子,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他还要抽出半天时间,到弘德殿读书。同治从小没有得到严父的教育,母后皇太后与圣母皇太后都没有文化,不得教育皇子读书的要领。她们常在重华宫潄芳斋办事、传膳、听戏,没有给同治以文化的熏陶。同治贪玩,不爱读书,“见书即怕”,不好学习,没有长进。他的师傅教他学习看奏折,但他“精神极散”;听讲奏折,也极不用心。他的伴读奕详、奕询,本意在陪同读书、互相激励、彼此切磋,实际上往往代其受过,起到“杀鸡吓猴”的作用。在课堂上,“无精神则倦,有精神则嬉笑”,实在是一个顽皮的学生。同治到十七八岁的时候,“折奏未能读”,连“在内背《大学》皆不能熟”。

同治皇帝就其个人来说,出生在帝王之家,享受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独尊荣光,过着“钟鸣鼎食”的生活,没有兄弟竞争便顺利地登上皇帝宝座,这是他人生的喜剧。但是,同治也有人生的悲剧——他短暂的19年就有六大不幸:幼年丧父是为第一大不幸!童年担当社稷重任而不能享受正常童真快乐是为第二大不幸!同圣母皇太后关系不好是为第三大不幸!婚姻不如意是为第四大不幸!无子无女是为第五大不幸!19岁便早亡是为第六大不幸!下面简单说一下他的后妃。

同治有一后三妃,其中皇后的人选:慈安皇太后喜欢侍讲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慈禧皇太后则喜欢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两宫太后,意见不一,要同治自选。同治选定蒙古正蓝旗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于是奉两宫皇太后懿旨,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册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治17岁,皇后19岁。又册富察氏为慧妃。

皇后的祖父为大学士、军机大臣赛尚阿,外祖父是郑亲王端华。皇后的父亲崇绮,是有 清一代惟一的“蒙古状元”,是有清一代满洲、蒙古以汉文获翰林院编修的第一人。满蒙士林,以其为荣。同治九年(1870年),选侍讲,后充日讲起居注官,再调盛京将军。义和团事起,崇绮同朝廷勋贵多人信仰,事败之后,随荣禄走保定,住居莲池书院,自缢而死。崇绮妻,瓜尔佳氏,在京师陷落时,阖门死难。《清史稿·崇绮传附崇绮妻传》记载:“崇绮妻,瓜尔佳氏,先于京师陷时,预掘深坑,率子、散秩大臣葆初及孙员外郎廉定,笔帖式廉容、廉密,监生廉宏,分别男女,入坑坐瘗(yì),阖门死难。”

皇后出身于官宦名门、诗书大家,自幼习书达礼,性格耿爽,不善阿谀。据记载,皇后阿鲁特氏“雍容端雅”,“美而有德”,且文才好。皇后幼年在家,崇绮亲自授课,读书聪颖,十行俱下,“后幼读书,知大义,端静婉肃,内外称贤。及正位六宫,每闻谏阻,自奉俭约,时手一编”。她被册为皇后,同治帝很喜爱她,也很敬重她,据说不久怀有身孕。慈禧皇太后不喜欢这个皇后儿媳妇,常找碴儿难为这位小皇后。慈禧不许她与同治皇帝同房,而要同治对慧妃好。同治帝不敢违抗,但他不喜欢慧妃,只好赌气独宿养心殿,生活寂寞寡欢。因为慈禧处处刁难,皇后日子过得很不舒心。同治病重,皇后护侍,也遭到慈禧的诃责。《我的前半生》记载:同治病重,皇后前去养心殿探视,二人说了些私房话,被慈禧皇太后知道。慈禧怒不可遏,闯入暖阁,“牵后发以出,且痛抶(chì)之”,并叫来太监备大杖伺候。据说皇后情急之下说了句:“媳妇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请太后留媳妇的体面!”慈禧一直以侧居西宫为遗憾,也为咸丰临终前没有册封自己为皇后而不满。慈禧动怒,同治被吓晕,病情加重。慈禧见状,才未对皇后动刑。

同治之死,慈禧将责任栽到皇后头上。皇后阿鲁特氏见同治皇帝死,大恸大悲,不思饮食,吞金自杀,获救得生。皇后之父崇绮,奏告慈禧皇太后。皇太后回答:“可随大行皇帝去罢!”皇帝死了,尚未入葬,称大行皇帝,就是说可以随夫殉死。崇绮将此话告诉女儿。而且慈禧不为同治立嗣,却让同治堂弟兼姨表弟载湉(tián)继承皇位,实际上是不为皇后留余地。皇后只有自尽一条路可走。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同治帝死后75天,皇后阿鲁特氏“遽尔崩逝”,年二十二。野史或谓:皇后阿鲁特氏怀孕,慈禧恐其生男孩,将来缵(zuǎn)承大统,自己不能垂帘听政,故逼其死。

同治生活放纵,同家庭关系不和谐有关。据说:同治既近女色,或著微服冶游。有人给他进“小说*词,秘戏图册,帝益沉迷”。他常到崇文门外的酒肆、戏馆、花巷。野史记载:“伶人小六如、春眉,娼小凤辈,皆邀幸。”又记载同治宠幸太监杜之锡及其姐:“有奄杜之锡者,状若少女,帝幸之。之锡有姊,固金鱼池娼也。更引帝与之狎。由是溺于色,渐致忘返。”据记载:醇亲王奕曾经泣谏其微服出行,同治质问从哪里听来的?醇亲王怫然语塞。又召恭亲王奕,问微行一事是听何人所言?答:“臣子载澄。”同治微行,沸沸扬扬,既不能轻信说其有,也不能断然说其无!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崩于皇宫养心殿。同治之死,传说颇多,主要有死于天花、死于梅毒、死于天花和梅毒三说。

主同治死于天花说。主要是根据历史档案和翁同龢日记。翁的日记记载:同治于十月“二十一日,西苑着凉,今日(三十日)发疹”。十一月初二日,“闻传蟒袍补褂,圣躬有天花之喜”。又记载:“昨日治疹,申刻,始定天花也。”初九日,召见御前大臣时,“气色皆盛,头面皆灌浆泡饱满”。上谕云:“朕于本月遇有天花之喜,经敦亲王等合词吁请静心调摄”云云。经学者研究清宫历史医案《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后认为:同治帝系患天花而死。在同治得了天花以后,太医公布病情与药方,宣布同治之病为“天花之喜”。慈禧太后暨文武大臣对同治之病,不是积极地寻求新医药和新疗法,而是依照祖上传下的规矩,在宫内外进行“供送痘神”的活动,敬请“痘神娘娘”入皇宫养心殿供奉。宫内张挂驱邪红联,王公大臣们身穿花衣,按照“前三后四”的说法,要穿7天花衣。同治的“花衣期”延长为“前五后七”,就是可望12天度过危险期。慈禧、慈安两宫太后,还亲自到景山寿皇殿行礼,祈求祖先神灵赐福。内务府行文礼部,诸天众圣,皆加封赏。一身疮痍的同治,在皇宫求神祭祖的喧嚣中离开了人世。他死在养心殿,这里恰是他的祖先顺治被天花夺去性命的寝殿。《崇陵传信录》记载:“惠陵上仙,实系患痘,外传花柳毒者非也!”近年专家们发现了御医给同治看病的《脉案》。医学史专家对相关档案进行了认真分析,结论是:同治皇帝死于天花。

同治皇帝的惠陵主同治死于梅毒说。也主要是根据历史档案和翁同龢日记。野史中也有载述,《清宫遗闻》记载,同治到私娼处,致染梅毒。翁同龢日记云:十一月二十三日,“晤太医李竹轩、庄某于内务府坐处,据云:脉息皆弱而无力,腰间肿处,两孔皆流脓,亦流腥水,而根盘甚大,渐流向背,外溃则口甚大,内溃则不可言,意甚为难。”二十八日又记:太医云:“腰间溃如椀,其口在边上,揭膏药则汁如箭激,丑刻如此,卯刻复揭,又流半盅。”二十九日再记:见“御医为他揭膏药挤脓,脓已半盅,色白而气腥,漫肿一片,腰以 下皆平,色微紫,看上去病已深。”李慈铭日记也记载:“上旋患痈,项腹皆一,皆脓溃。”但他又说:“宫廷隔绝,其事莫能详也。”

但清宫史专家指出,清朝的典章制度是非常严格的,皇帝私自从紫禁城里出去寻花问柳,是没有什么可能性的。另一种意见却认为,同治重修圆明园计划遭百官反对而失败后,百般无聊,便在太监引导下,微服出宫,寻欢取乐。时外国人可能已知同治帝之病,如美国公使给本国政府的报告说,“同治皇帝病若以西医及科学方法诊治,决无不可医治之理,决非不治之症。”然而,同治帝是一国之君,太医开方要经过严审,出于为君者讳,是不能公布病症实情,也不能按病开方,下药不对症,医治无疗效。

主同治死于天花梅毒说。也主要是根据历史档案与文献资料推断。御医诊断同治的症状是:湿毒乘虚流聚,腰间红肿溃破,漫流脓水,腿痛盘挛,头颈、胳膊、膝上发出痘痈肿痛。这种看法是:同治或先患天花未愈而又染上梅毒,或先患梅毒而又染上天花,两种疾病并发,医治无效而死。

民间对于同治皇帝死因有种种说法,清朝官方则保持沉默,不予申辩。因此,同治到底是死于什么病,成了一个历史疑案。

脂粉和烟花瑟缩成一个王朝的秋天

——李商隐《南朝》

南朝

李商隐

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

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

敌国军营漂木柹,前朝神庙锁烟煤。

满宫学士皆颜色,江令当年只费才。

皇帝好当。高踞龙座,百官朝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皇帝难当。黎庶百姓,芸芸众生,都是皇帝的子民,疏贤怠政,就会落得一个亡国之君的下场。

翻开中国历史,实在有太多的人不适合践天子之位。梁武帝若不做皇帝,很可能成为声名远播的佛学家;南唐后主若不做皇帝,他会给我们留下更多的“春花秋月”、“玉彻雕栏”;而身死番邦的宋徽宗本来就应是一位天才的书画大师……

我们这里谈及的陈后主,是以《玉树 花》这支亡国之音载入史册的南朝末代皇帝。他才华横溢,文辞藻丽,明人辑录他的诗文约二十卷,风流了中国宫体诗赋的一角。然而,皇帝和诗人从来就是一对矛盾体,诗人崇尚的是自然之美,皇帝关注的是对山河的主宰,诗人的梦中鸽哨飞扬,皇帝的梦中却充斥着箭头与火光。做一个好皇帝、好诗人难,而做一个诗人皇帝或皇帝诗人就更难,“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陈后主的诗句美则美矣,但我们从中读不到一丝忧患,他所钟情的,是濒立于轩槛的美女丽姝,是通宵达旦的宴饮笙歌。皇帝广有四海的权力,被他诗意地挥霍着,他不关心政事,僵硬的奏折会冲淡他吟风弄月的灵感;他拒绝一切忠言,忠言太尖利会刻断他诗人的柔肠。陈后主开了王朝的先例,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在宫闱之中设立了女官,增加了女学士,她们与诸文学臣工共赋新诗,互相赠答,其中佳作,还配以曲乐,由宫女千百人习而歌之,朝堂的冷落和宫廷诗赋的异常繁荣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此刻,北方隋文帝正大修战具,赶造船只,他统一天下的目光已经落在了偏居江南一隅的陈朝。隋文帝揭露陈后主“二十恶”的檄文四处飘飞,“马上天子”和“诗人皇帝”的命运于同一时刻呈现在后人的面前。

在今天的南京市,游人们能看到一眼胭脂井,据说当年隋兵攻城时,陈后主坐视无计,和他的两个宠妃俱投于井下,因此,这口井又有“辱井”之称。他没有死,而是在异国土地上又苟延了十五个春秋;然而,在人们的心目中,他早已死了。脂粉和烟花在井口的青石上瑟缩起一个王朝的秋天,我们很难说清,井下埋葬的是华衮,还是华章。

应该是《东归英雄传》,这个既有**版也有电视剧版,

是由塞夫及麦丽丝共同执导的民族历史剧,马景涛、宁静、斯琴高娃等参加演出。该剧讲述的是在伏尔加河下游生活了近200年的蒙古土尔扈特部族由于不堪忍受俄罗斯帝国的种族灭绝政策,在其首领渥巴锡汗的率领下,历经数年准备,举部东归故土的传奇故事。

土尔扈特部东归的故事。很有名土尔扈特是我国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早在明朝末年(公元1628年),土尔扈特人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环境,部族中的大部分人离开新疆塔尔巴哈台故土,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了当时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在这片人烟稀少的草原上,他们开拓家园,劳动生息,建立起游牧民族的封建政权土尔扈特汗国。 在以后的100多年里,土尔扈特人始终保持着与清朝政府的关系。 土尔扈特部东归 在1767年,当时的土尔扈特在渥巴锡的领导下,开了一次小型的绝密的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就决定要东归故土。 土尔扈特人毕竟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将近一个半世纪,那里的草原、牧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撒下了他们的汗水。马上要放弃那块土地,说走就走,在老百姓中也不是所有的人,一下子都能想通的。 清朝乾隆三十五年秋(公元1770年),在伏尔加河下游草原的一个秘密地点,土尔扈特汗王渥巴锡第二次主持召开了绝密会议。会上,他们庄严宣誓,离开沙皇俄国,返回祖国去。 1771年1月4日,渥巴锡召集全体战士总动员,提出土尔扈特人如果不进行反抗,脱离沙皇俄国,就将沦为奴隶的种族,这次总动员,点燃了土尔扈特人心中奔向光明的火焰。 尽管渥巴锡等人力图对俄国人保密,消息还是泄露了。形势的急剧变化,迫使渥巴锡不得不提前行动。 他们本来计划携同左岸的一万余户同胞一道返回故土。不巧当年竟是暖冬,河水迟迟不结冰,左岸的人无法过河。只好临时决定,右岸的三万余户立即行动。 第二天凌晨,寒风凛冽。当阳光洒向大雪覆盖着的伏尔加草原时,伏尔加河右岸的三万三千多户的土尔扈特人出发了,离开了他们寄居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异乡,用他们的话说:到东方去、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寻找新的生活。 渥巴锡率领一万名土尔扈特战士断后。他带头点燃了自己的木制宫殿;刹那间,无数村落也燃起了熊熊烈火。这种破釜沉舟的悲壮之举,表现了土尔扈特人将一去不返,同沙俄彻底决裂的决心。 土尔扈特东归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圣彼得堡。沙皇俄国女皇叶卡德林娜二世认为,让整个部落从她的鼻尖下走出国境,这是沙皇罗曼诺夫家族的耻辱,她立即派出大批哥萨克骑兵,去追赶东去的土尔扈特人。同时采取措施,把留在伏尔加河左岸的一万余户土尔扈特人严格监控起来。 土尔扈特人的队伍,很快穿过了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之间的草原。走在外侧的一支土尔扈特队伍,被哥萨克骑兵追上了。由于土尔扈特人是赶着牲畜前进的,来不及把散布在广阔原野上的队伍集中起来抵抗,九千名战士和乡亲壮烈牺牲。 东归队伍必经的一个险要山口,是奥琴峡谷。一支庞大的哥萨克骑兵抢先占据了这个山口。面对强敌,渥巴锡镇定指挥:他组织五队骆驼兵从正面发起进攻,后面派枪队包抄,将哥萨克军队几乎全歼,为牺牲的九千名同胞报了仇。 一路上除了残酷的战斗,土尔扈特人还不断遭到严寒和瘟疫的袭击。土尔扈特人由于战斗伤亡、疾病困扰、饥饿袭击,人口大量减员。有人对能否返回祖国丧失了信心。 在这最困难的时刻,渥巴锡及时召开会议,鼓舞士气,他说:我们宁死也不能回头!土尔扈特人东归的消息,事前清政府一点也不知道。土尔扈特人无法和清政府沟通,更不可能得到清政府的任何援助。英勇的土尔扈特人,仍然只有再次抖擞精神,向着既定的目标一步步走去。 乾隆三十六年三月(公元1771年4月),定边左副将军车布登札布向朝廷奏报说俄方派人来通报土尔扈特举部东返。清政府才得知这一消息。 土尔扈特人归来的消息在清朝朝廷中引起了争论,是把他们挡回去,还是把他们接回来意见不一致。 最后清政府决定:第一,这件事如果俄国政府要出面交涉,要坚决挡回去;第二,土尔扈特人回来以后,一定要好好安置。 土尔扈特人浴血奋战,义无反顾。历时近半年,行程上万里。他们战胜了沙俄、哥萨克和哈萨克等军队不断的围追堵截,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承受了极大的民族牺牲。终于实现了东归壮举。 根据清宫档案《满文录副奏折》的记载,离开伏尔加草原的十七万土尔扈特人,经过一路的恶战,加上疾病和饥饿的困扰,“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计”。就是说,约有八、九万人牺牲了生命。 在五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土尔扈特人终于到达了祖国西陲边境伊犁河畔。当时任伊犁将军的伊勒图,派锡伯营总管伊昌阿等官员在伊犁河畔迎接刚刚抵达的渥巴锡、舍楞等人。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对中国东北地区发动了武装进攻。

柳条湖位于沈阳内城以北25公里处,在沈阳站与文宫屯站之间,关东军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作为爆破地点,其原因有二:一是这里较为偏僻,便于行事;二是距东北军北大营较近,便于诬为中国军队破坏,也有利攻击。

18日22时20分,炸药点燃,一声巨响,震荡长空,炸毁一段路轨。以爆炸声为信号、早已准备好的全副武装的日军便向预定目标攻击,同时沈阳站附近的日军大炮也向北大营猛烈轰击。23时46分,花谷正以土肥原的名义给旅顺关东军司令部发出第一份电报,谎称中国军队在沈阳北部北大营西侧破坏了铁路,袭击日本守备队,日中两军在冲突中。接到电报后,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参谋长三宅光治、参谋石原莞尔等人紧急研究对策,一致认为此时是诉诸武力的“绝好机会”,本庄繁当即决定,按照预定的计划,迅速将主力集中到沈阳,先发制人,“惩罚”中国军队,占领东北三省。

19日凌晨1时30分至2时之间,本庄繁向关东军下令:驻辽阳第二师,驻公主岭独立守备队第一、第五营等迅速开往沈阳,攻击该地中国军队;驻长春步兵第三旅准备进攻长春。同时,还向驻朝鲜日军求援。最后,本庄繁将他的命令及战况正式报告给军部。为了便于指挥,19日凌晨3时30分,本庄繁率领关东军司令部火速赶往沈阳。

9月18日夜,日本在沈阳的驻军只有独立守备队第二营和第二师的第二十九团,人数仅几千人。柳条湖事件发生后,日军连夜向沈阳增兵。驻扎在铁岭的部队,于19日凌晨4时到达沈阳,配合第二营于5时30分占领北大营;与此同时,驻扎在海城和辽阳等地的第二师所属部队及师长多门二郎也于19日凌晨5时抵沈阳,与原来驻在沈阳的第二十九团一起行动,6时30分占领沈阳内城。然后该师又与独立守备队采取联合行动,向距沈阳10公里的东大营进攻,日军南北夹击,东北军和讲武堂学员不战而退,中午12时许,日军占领了这个东北军的第二大营。由于东北军绝大多数部队执行了蒋介石“不准抵抗”的命令,一夜之间,日本侵略军便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沈阳城。东北边防军长官公署、辽宁省政府、兵工厂、飞机场及一切重要军政机关和东三省官银号等悉被占领,所有驻省城的军警均被缴械。仅沈阳兵工厂,即损失步枪15万支,手枪6万支,重炮、野战炮250门,各种子弹300余万发,炮弹10万发,东三省航空处积存的300架飞机,尽为日军掠去;其唯一的金库所存现金7000万元,亦被洗劫一空。 9月18日夜里,关东军在南满铁路沿线展开了全面攻势。19日日军攻占南满、安奉两铁路沿线的重要城镇、营口、田庄台、盖平、复县、大石桥、海城、辽阳、鞍山、铁岭、开原、昌图、四平街、公主岭、安东、凤凰城、本溪、抚顺、沟邦子等地。19日凌晨4时,日军向长春发动总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后在吉林军署参谋长熙洽“毋须抵抗”的命令下含愤撤退。当日22时许,长春陷落。

背 景 资 料

  1921年的华盛顿九国会议后,日本开始实行大规模的裁军。1921年日本的军费为 7亿3000万日元,1930年则裁减到5亿日元以下,裁减额达40%。可是大规模裁军却引起了军人们的强烈不满。

  自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奉行军事最优先的原则,培养了大批职业军人。对于职业军人来说,除了军事以外他们没有其他特长,裁军等于砸他们的饭碗。此外裁军以前职业军人是社会上最受尊敬的人,军队是最光荣的职业。但裁军开始后,职业军人一下变成社会上多余的人,最好的学生不再报考军事院校,一些饭店甚至拒绝穿军服者进入。裁军给职业军人们带来的失落感和焦躁感是可想而知的。发酵的军人们开始秘密集会,天剑党、樱会、一夕会等军人秘密组织纷纷成立,后来广为中国人所熟悉的东条英机、冈村宁次等人,都是一夕会的成员。不过当时最有名的还是石原莞尔,是他提出“满蒙生命线”的理论,石原也是后来”九一八”事变的主谋。

  在此同时,中国的政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27年开始,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与以往的军阀政权不同,国民党的革命目标是要收回租界,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这对于在中国有巨大利益的各国列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1927 年1月,北伐军强行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国租界。如果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一定会出兵“惩罚”这种“违法的暴行”。但时代已经变了,英国已无力对中国进行“惩罚”,只好默认中国对租界的回收,从武汉撤兵。

  英国的撤军使日本产生了唇亡齿寒的感觉,感到中国军队强行回收租界之举早晚也要落到日本头上。但日本和英国不同,当时英国在世界上有数不清的租界和殖民地,而日本只有中国一块,因此日本人绝不会轻易允许中国军队强行收回租界的。对这一点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也很清楚,1927年3月蒋介石在北伐军攻占南京后,特地招请日本记者,暗示北伐将不包括东北地区。但国民党激进的左派们却明确说明北伐不会将东北排除在外。

  当时日本当政的若榇内阁属于温和派,尚能根据华盛顿九国条约的原则,对中国的革命行动采取不干涉的态度。但这却引起了日本国内强硬派的强烈不满,迫使若榇内阁于1927年4月倒台。接替若榇的田中义一总理是强硬派,试图以军事的压力迫使国民党停止北伐。为了阻止革命军北伐,1927年日本以保护国民安全为由出兵山东对北伐军进行威胁,但并没有能够阻止北伐军进军,后来只好主动撤军。同样英国炮舰也曾炮击南京威胁北伐军,但也没有产生什么效果。

  在此背景下,田中义一考虑扶植张作霖在东北建立一个与国民党对立的亲日政权,以保证日本在东北的租界和特殊利益。可是田中的计划却被关东军的一个高级参谋河本大佐破坏了。河本大佐天真地认为只要暗杀了张作霖,就会使东北陷于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关东军就可以乘乱一举占领东北。1928年张作霖的军队被北伐军击败,6月3日张作霖从北京逃回东北时,河本大佐等人阴谋爆炸了张作霖的专列,张作霖当场死亡。但东北军的将领却采用了密不发丧的策略,粉碎了河本大佐的计谋。1928年12月,接替张作霖的张学良突然宣布全东北“易帜”,接受国民党的领导,使田中在东北树立与国民党对立亲日政权的计划彻底破产。

  田中首相得知河本大佐谋杀张作霖时,不由地长叹惜道:“孺子不知父母心啊”。田中向昭和天皇报告说:“这次张作霖谋杀事件,不幸有帝国军人的参与,现正在调查中,一定要对肇事者依法严加惩处。”天皇说:“请严格维持国军的军纪。”但田中准备对河本大佐进行处分时,军内却出现了强烈的反对意见,声称“家丑不能外扬”,公开处分河本会损害皇军在世界上的形象。在军内的强大压力下,田中首相无法实现他对天皇严惩肇事者的许诺,只好向天皇汇报说:“经调查此事与帝国军人无关。”天皇大怒道:“首相的话怎么和上次完全不一样呢?你不用再解释了,我也不想再听了。”

  田中被天皇斥责,吓得出了一身冷汗。第二天田中再次求见天皇,天皇不见,田中绝望地宣布辞职。田中是日本历史上唯一一位因天皇的不满而辞职的首相。田中辞职后,陆军总部仅仅对河本大佐实行了停职的内部处分,理由是河本大佐的动机是 “无私的爱国行为”,所以从轻处分。这种以“爱国”为理由,对军人不法行为的纵容,导致了后来下级狂热军人的暴走,以及“下克上”行为的泛滥。这也播下了狂热日本军国主义者突入自爆式太平洋战争的萌芽。

  接替田中的滨口首相属于温和派,对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没有采取过分强硬的态度。但中日间的紧张关系却在逐步升级,1929年初,东北的国民外交协会正式向日本政府提出了收回大连、旅顺主权,收回南满铁路等四项要求,将反日独立运动推进到一个新高潮。同时日本国内也掀起了反华的高潮,如果不是当时中日政府高层的克制,中日战争早在1929年就爆发了。

  1930年中国向日本政府抗议日本在公文中使用“支那”这个有歧视性的词语称呼中国,日本随后同意今后在公文和新闻报纸中不再使用“支那”,改用中华民国的正式名称。但这个象征性的让步并无助于平息中国人的反日情绪。1931年5月,中国和朝鲜的农民在长春附近的万宝山发生了冲突,造成多人死伤。在日本的煽动下,朝鲜人的反华情绪爆发,数千愤怒的朝鲜人冲入在平壤的华人街,对中国侨民进行烧、杀、抢等暴行,造成数百中国侨民死伤的大惨事。

  1931年,石原莞尔调任关东军参谋,开始策划918事变。1931年9月18日,关东军以伪造的铁道爆破事件为由,突然向沈阳的张学良军发动猛攻。张学良军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方针,主动撤离了沈阳。918事变发生后,由于关东军只有一万多人的兵力,无力攻占东北全境,向政府请求派遣日本的驻朝鲜军团增援。但当时的若榇首相和陆军大臣协商后,决定采取不扩大事态的方针,并向驻朝鲜军司令林铣一郎下令按兵待命。

  如果林铣一郎听从政府和军部的命令,918事变就会夭折。但不幸的是林铣一郎也是狂热的军国主义者,独断地派出三万多人的军队增援关东军,使关东军占领全东北成为可能。关东军挑起918事变后,蒋介石政府实行了不抵抗政策,试图通过外交的方式解决问题,中国政府9月21日向“国际联盟”提出起诉。当时的日本政府并不赞成关东军搞独立的“满洲国”计划,因为这样露骨地违反日本和九大国签订的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条约,会使日本在国际上陷于孤立。

  日本当时是“国际联盟”的常任理事国,日本代表9月25日在“国际联盟”宣布了日本政府的方针:1)日本对中国没有领土野心。2)日本的军事行动是为了保护当地的日本居民。3)日本军队将立刻开始撤退。

  当时的日本陆军大臣和总参谋长都支持立刻撤军,但关东军的军官们却根本不理会上面的指示,使出了“下克上”的手法,反而在10月18日又向在锦州的张学良军队发动猛攻。当时在沈阳的日本总领事曾找关东军的高层交涉,试图解释政府希望和平解决的方针,但关东军的军官竟然拔出军刀来威胁说:“你是不是想要干涉我们的事?”。

  由于无法解决东三省危机,1931年12月11日,若榇内阁倒台,犬养毅新内阁成立。犬养毅曾对流亡日本的孙中山等人进行过多方关照,和国民政府的很多上层人物都有较好的私人关系。犬养毅打算通过和平的手段来解决当时的东三省危机,12 月20日,犬养毅秘密派出特使前往南京与中国政府高层会谈,但首相的秘密和谈工作被曝光后,激怒了军队内的激进派。1932年3月1日,在关东军的策划下,“满洲国”宣告成立,但当时犬养首相当政的日本政府却没有对“满洲国”予以承认,这更激怒了激进派军人。1932年5月15日,一伙狂热军人居然明火执仗地闯入首相官邸将犬养首相杀害。

  犬养首相被杀后,以后的文职内阁政府变成了对军人战战兢兢的畏缩政权,使日本失去控制而走向自爆的军国主义道路。1932年9月15日,日本政府正式承认“满洲国”,1933年3月27日,日本宣布退出“国际联盟”。从此日本走上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道路。

朱宸濠谋反,王守仁平叛。

宁王朱宸濠是正德帝朱厚照的叔叔,朱宸濠爷爷的爷爷是朱权,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被封到大宁,人称宁王,朱权也是第一代宁王),后来朱权协助明成祖朱棣造反夺得他们侄子建文帝的江山,夺得天下后朱棣食言,没能兑现当初对朱权许下的承诺,故意把朱权封到南昌做宁王,朱权虽心有不满但朱棣已贵为天子,此后这种不满在朱权的后代里一代代传承下来,以至于被称为“宁藩世蓄异志”,就像斯大林当年说的历史不会审判胜利者那样,宁王一族的黑白都将被朱棣的后代书写,还好,历史会留下些许痕迹,我们可以追源溯流,说说历史时事的是非曲直。

朱宸濠是朱权的玄孙,父亲是宁康王朱觐钧,朱觐钧算是老年得子才有了朱宸濠。据说朱宸濠的出生很诡异,他出生时父亲朱觐钧梦见一条大蛇进了家,见人就吞,朱觐钧梦醒后认为这个儿子不祥,就想扔了,家人哪能愿意,好不容易有了个儿子,就把孩子藏到一个优人家里扶养,后来长大也不受父亲待见,以至于在朱觐钧临死时都不愿见朱宸濠。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朱宸濠渐晓人事后了解到世代所受的委屈不免愤从心来:一起打下的江山凭什么只准你们坐?还说话像放屁一样,我要替我爷爷的爷爷争争这口气。

说干就干,朱宸濠开始了各项准备。

正德初,朱宸濠就开始结交刘瑾。

安成举人刘养正文章写的不错,也聘请过来以笼士子之心。已经退休的侍郎李士实也被请了过来,以备有事时咨询一二。

对当地的富商大户相当不客气,动不动就搞株连,主要是为了没收财产作为创业基金,同时纵大贼闵念四,凌十一等四出劫掠,聚财以待后用。

朝内大臣像陆完等也和朱宸濠相倾附,陆完先是担任江西按察使,后任兵部尚书,接着又是吏部尚书。在陆完担任兵部尚书时朱宸濠首复护卫。陆完,有才智,急功名,善结交权势。正德初年,出任江西按察使。宁王朱宸濠雅重之,经常召预曲宴,以金罍为赠。

由于朱厚照没有儿子,朱宸濠还想让自己的第二子暗地里入宫作为朱厚照的继承人,当然朱厚照对这事不太高兴。

在陆完改任吏部后,王琼担任兵部尚书,通过各种信息的综合,他得出个结论是朱宸濠必反,于是他开始整肃军纪,修戈理矛,以待不测,当然他最重要的一招棋是让王守仁在南赣坐镇,以至于王守仁隔三差五的要退休回家,他就是不准,后来证明王琼的坚持是正确的。此外王琼还让南赣戒严,捕盗,大盗凌十一被捕后越狱,王琼亲自下令“责期必获”,这下朱宸濠有点慌了,赶紧又让诸生颂己贤孝,上奏朝廷,朱厚照看了奏折很纳闷:“保官好升,保宁王贤孝,欲何为耶?”当时江彬正是朱厚照的红人,太监张忠想趁机巴结江彬,听到正德帝这么说就赶紧说道:“钱宁,藏贤交通宁王,其意未可测也。”

就在这时,试御史萧淮上疏:

“近奉敕旨,王人无事不得延留京师,臣有以仰窥陛下微意矣。臣不忍隐默,窃见宁王不遵祖训,包藏祸心,多杀无辜,横夺民产,虐害忠良,招纳亡命,私造兵器,潜谋不轨。交通官校有年,如致仕侍郎李仕实,前镇守太监毕真,及诸前后附势者,皆今日乱臣贼子,关系宗社安危,非细故也。或逮系至京,或坐名罢削。布政使郑岳、副使胡世宁,皆守正蒙害,宜亟起用,庶几人知顺逆,祸变可弥矣。”

疏入,忠、彬等赞之。朱厚照就下令:

“萧淮所言,关系宗社大计,朕念亲亲,不忍加兵,特遣太监赖义、驸马都尉崔元、都御史颜颐寿往谕,革其护卫。”

在这之前,朱宸濠听说朱厚照宠幸伶官臧贤,就派了一个叫秦荣的人去藏贤那儿学音乐,学费是“万金及金丝宝壶”。不巧,一天朱厚照来臧贤家玩耍,贤以壶注酒,朱厚照看到后说,你这小壶这么精美,哪来的?藏贤吐实。朱厚照自言自语道:“宁叔何不献我”等回宫后,朱厚照旁边的一个小太监笑着说:“爷爷尚思宁王物,宁王不思爷爷物足矣!不记荐疏乎?”朱厚照不由得起了疑心,联系到萧淮的上疏,于是决定审问逮捕藏贤。朱宸濠遣林华留贤家,多复壁,外钥木橱,开则长巷,后通屋,甚隐,人无觉者。有旨大索贤家,林华遽走会同馆,得马,故速归。

林华昼夜兼程赶回南昌,将皇上派人搜查藏贤和让驸马都尉崔元等人来革其护卫的事一说,此时朱宸濠正在开生日会,闻言大惊,以为诏使此来必凶多吉少,遂决定起兵造反。

“宴罢,密召士实、刘吉等谋之。养正曰:“事急矣,明旦诸司入谢,即可行事。”是夜集兵以俟。比旦,诸司入谢,濠出立露台,宣言于众曰:“汝等知大义否?”都御史孙燧对曰:“不知。”濠曰:“太后有密旨,令我起兵监国,汝保驾否?”燧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此是大义,不知其他。”濠怒令缚之。按察司副使许逵从下大呼曰:“朝廷所遣大臣,反贼敢擅杀耶!”骂不绝口。校尉火信曳出惠民门外,同遇害。是时日午,天忽阴曀,遂劫镇巡诸司下狱,夺其印。于是太监王宏、御史王金、公差主事马思聪、金山布政使胡濂、参政陈杲、刘斐、参议许效廉、黄宏、佥事顾凤、都指挥许清、白昂,皆在系。思聪、宏不食死。濠乃伪置官属,以吉暨余钦、万锐等为太监,迎士实为太师,先期迎养正南浦驿为国师,闵念四等各为都指挥,参政王伦为兵部尚书,季斅暨佥事潘鹏、师夔辈俱听役。胁布政使梁宸、按察使杨璋、副使唐锦、都指挥马骥,移咨府部,传檄远近,革年号,斥乘舆。分遣所亲娄伯、王春等四出收兵。”

朱宸濠造反的消息传到王守仁这时是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五日。此时王守仁正奉命由赣州去往福建平叛(福建三卫以进宝为首因军饷问题闹的个小乱子),船正好走到江西丰城县黄土脑这个地方,丰城县知县顾佖禀称:“六月十四日宁府称乱,将孙都御史、许副使并都司等官杀死;巡按及三司、府、县大小官员不从者俱被执缚,不知存亡;各衙门印信尽数收去,库藏搬抢一空;见监重囚俱行释放;舟楫蔽江而下,声言直取南京,一面分兵北上。”

一会其他官员也赶来了,都劝王守仁不宜轻进。当时王守仁有点将信将疑,然而很快就得到验证,从南昌而来的难民汹汹而来,一看情势不好,王守仁便打算先退回到吉安再说,然而当他要回船南退时,此时却南风正劲,船不得行,王守仁乃焚香拜泣告天曰:“天若哀悯生灵,许我匡扶社稷,愿即反风,若无意斯民,守仁无生望矣。”须臾,南风渐止,北风大作,遂发舟。眼看天要黑了,王守仁便换乘渔船,将官服脱了换上平民服装,官服给下面的一个士兵穿上坐于船内,不一会宁府的人追了上来,一看不是王守仁,遂舍船而去。当夜,王守仁等到了临江,临江知府戴德孺很高兴,想请王守仁入城调度,王守仁说:临江居大江之滨,与省城相近,且当道路之冲,莫若吉安为宜。接着又分析道:濠若出上策,直趋京师,出其不意,则宗社危矣。若出中策,则趋南都,大江南北,亦被其害。若出下策,但据江西省城,则勤王之事尚易为也。

在赶往吉安的路上,王守仁又使了些神计策,他先是伪造密旨,说皇上先知道宁王将反,事先给两广、湖襄都御史杨旦,秦金及两京兵部各命将出师,暗伏要害地方,以待宁府兵到了突然袭击。然后又找来几个唱戏的优人,每人给了他们数百金安顿其家,将伪造的公文缝到他们夹衣絮中,让他们到伏兵处报告行动时间。将要把这些间谍派出去时又捉了朱宸濠的伪太师李士实的家属放到船尾,故意让宁府人看到,王守仁假装生气,将李士实的家属押到岸上处斩,然后故意放走他们,让他们去找李士实。宁府的人果然捕获了些优人,果然发现他们衣服中暗藏的公文,朱宸濠果然生疑,没有发兵。

当时随行的弟子龙光和王守仁有段对话是这样的:

龙光:先生,您这样设疑兵派间谍,事能成吗?

王守仁:先别管成不成,你就说他们怀疑不怀疑?

龙光:免不了起点疑心。

王守仁:只要他们有点疑虑,那就大功告成了。

十八日,到了吉安,知府伍文定甚喜,军民夹道欢迎,因为南赣剿匪一役令王守仁这三个字在当地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不久宁王朱宸濠造反的奏疏就到了朝廷,众人人心惶惶,唯独王琼当着众人的面说:王伯安在南昌上游,必能擒贼。

这次王守仁指挥作战过程他在《擒获宸濠捷音疏》里是这么记载的:

照得先因宁王图危宗社,兴兵作乱,已经具奏请兵征剿外。随看得宁王虐焰张炽,臣以百数疲弱之卒,未敢轻举骤进,乃退保吉安,姑为牵制之图。时远近军民劫于宁王之积威,道路以目,莫敢出声。臣一面督率吉安府知府伍文定等调集军民兵快,召募四方报效义勇之士,奏留监察御史谢源、伍希儒分职任事,一面约会该府乡官都御史王懋中,编修邹守益,郎中曾直,评事罗侨,监察御史张鳌山,佥事刘蓝,进士郭持平,参谋驿丞王思、李中,按察使刘逊,参政黄绣,知府刘昭等,相与激发忠义,移檄远近,布朝廷之深仁,暴宁王之罪恶。于是豪杰响应,人始思奋。时宁王声言先取南京。臣虑南京尚未有备,恐为所袭,乃先张疑兵于丰城,示以欲攻之势。故宁王先遣兵出攻南康、九江,而自留居省城以御臣。至七月初二日,探知臣等兵尚未集,乃留兵万余,使守江西省城,而自引兵向阙。臣昼夜促兵,期以本月十五日会临江之樟树;而身督知府伍文定等兵径下。于是知府戴德孺、徐琏、邢珣,通判胡尧元、童琦、谈储,推官王暐、徐文英,知县李美、李楫、王天与、王冕各以其兵来赴。十八日遂至丰城,分哨道:使知府伍文定等进攻广润等七门。是日得谍报,宁王伏兵千余于新旧坟厂,以援省城。臣乃遣奉新知县刘守绪等从间道夜袭破之,以摇城中。十九日,发市汊。大誓各军,申布朝廷之威,再暴宁王之恶,莫不切齿痛心,踊跃激愤;薄暮出发。二十日黎明,各至信地。先是城中为备甚严,滚木、灰瓶、火炮、机械无不毕具。臣所遣兵已破新旧坟厂,败溃之卒皆奔告城中,城中皆已惊惧。至是复闻我师四面骤集,益震骇夺气。我师乘其动摇,呼噪并进,梯絙而登。城中之兵皆倒戈退奔,城遂破;擒其居首宜春王拱樤及伪太监万锐等千有余人。宁王宫中眷属闻变,纵火自焚,延及居民房屋。臣当令各官分道救火,散释胁从,封府库,谨关防,以抚军民。除将擒斩功次发御史谢源、伍希儒权令审验纪录,及一面分兵四路追蹑宁王向往,相机擒剿,于本月二十二日已经具题外。当于本日据谍报及据安庆逃回被虏船户十余人报称,宁王于十六日攻围安庆未下,自督兵夫运士填堑,期在必克。是日有守城军门官差人来报,赣州王都堂已引兵至丰城,城中军民震骇,乞作急分兵归援。宁王闻之大恐,即欲回舟。因太师李士实等阻劝,以为必须径往南京,既登大宝,则江西自服。宁王不应。次日,遂解安庆之围。移兵泊阮子江,会议先遣兵二万归援江西,宁王亦自后督兵随来等因。

先是臣等驻兵丰城,众议安庆被围,宜引兵直趋安庆。臣以九江、南康皆已为贼所据,而南昌城中数万之众,精悍亦且万余,食货充积,我兵若抵安庆,贼必回军死斗,安庆之兵仅仅自守,必不能援我于湖中,南昌之兵绝我粮道,而九江、南康之贼合势挠蹑,四方之援又不可望,事难图矣。今我师骤集,先声所加,城中必已震慑;因而并力急攻,其势必下。已破南昌,贼先破胆夺气,失其根本,势必归救。如此则安庆之围自解,而宁王亦可以坐擒矣。至是得报,果如臣等所料。

当臣督同领兵知府会集监军及倡义各乡官等官议所以御之之 策,众多以宁王兵势众盛,气焰所及有如燎毛。今四方之援尚未有一人至者,彼凭其愤怒,悉众并力而萃于我,势必不支。且宜敛兵入城,坚壁自守,以待四邻之援,然后徐图进止。臣以宁王兵力虽强,军锋虽锐,然其所过,徒恃焚掠屠戮之惨,以威劫远近,未尝逢大敌,与之奇正相角,所以鼓动扇惑其下者,全以进取封爵之利为说。今出未旬月,而辄退归,士心既已携沮,我若先出锐卒,乘其惰归,要迎掩击,一挫其锋,众将不战自溃,所谓“先人有夺人之气,攻瑕则坚者瑕”也。是日抚州府知府陈槐兵亦至。

于是遣知府伍文定、邢珣、徐琏、戴德孺合领精兵伍百,分道并进,击其不意。又遣都指挥余恩以兵四百往来湖上,以诱致贼兵。知府陈槐,通判胡尧元、童琦、谈储,推官王暐、徐文英,知县李美、李楫、王冕、王轼、刘守绪、刘源清等,使各领兵百余,四面张疑设伏,候伍文定等兵交,然后四起合击。分布既定,臣乃大赈城中军民。虑宗室郡王将军或为内应生变,亲慰谕之,以安其心。又出给告示,凡胁从皆不问,虽尝受贼官爵,能逃归者,皆免死。斩贼徒归降者给赏。使内外居民及乡道人等四路传播,以解散其党。

二十三日,复得谍报,宁王先 锋已至樵舍,风帆蔽江,前后数十里,不能计其数。臣乃分督各兵乘夜趋进,使伍文定以正兵当其前,余恩继其后,邢珣引兵绕出贼背,徐琏、戴德孺张两翼以分其势。二十四日早,贼兵鼓噪乘风而前,逼黄家渡,其气骄甚。伍文定、余恩之兵佯北以致之。贼争进趋利,前后不相及。邢珣之兵前后横击,直贯其中,贼败走。文定、恩督兵乘之,琏、德孺合势夹攻,四面伏兵亦呼噪并起,贼不知所为,遂大溃。追奔十余里,擒斩二千余级,落水死者以万数。贼气大沮,引兵退保八字脑,贼众稍稍遁散。宁王震惧,乃身自激励将士,赏其当先者以千金,被伤者人百两。使人尽发九江、南康守城之兵以益师。

是日建昌府知府曾玙引兵亦至。臣以九江不破则湖兵终不敢越九江以援我,南康不复则我兵亦不能逾南康以蹑贼。乃遣知府陈槐领兵四百,令饶州知府林珹之兵乘间以攻九江,知府曾玙领兵四百,合广信知府周朝佐之兵乘间以取南康。

二十五日,贼复并力盛气挑战。时风势不便,我兵少却,死者数十人。臣急令人斩取先却者头。知府伍文定等立于铳炮之间,火燎其须,不敢退,奋督各兵,殊死并进。炮及宁王舟。宁王退走,遂大败。擒斩二千余级,溺水死者不计其数。贼复退保樵舍,连舟为方阵,尽出其金银以赏士。臣乃夜督伍文定等为火攻之具,邢珣击其左,徐琏、戴德孺出其右,余恩等各官分兵四伏,期火发而合。

二十六日,宁王方朝群臣,拘集所执三司各官,责其间以不致死力,坐观成败者,将引出斩之;争论未决,而我兵已奋击,四面而集,火及宁王副舟,众遂奔散。宁王与妃嫔泣别。妃嫔宫人皆赴水死。我兵遂执宁王,并其世子、郡王、将军、仪宾及伪太师、国师、元帅、参赞、尚书、都督、都指挥、千百户等官李士实、刘养正、刘吉、屠钦、王纶、熊琼、卢珩、罗璜、丁馈、王春、吴十三、凌十一、秦荣、葛江、刘勋、何镗、王信、吴国七、火信等数百余人。被执胁从宫太监王宏,御史王金,主事金山,按察使杨璋,佥事王畴、潘鹏,参政程果,布政梁辰,都指挥郏文、马骥、白昂等。擒斩贼党三千余级,落水死者约三万余。弃其衣甲器仗财物,与浮尸积聚,横亘若洲焉。于是余贼数百艘四散逃溃,臣复遣各官分路追剿,毋令逸入他境为患。二十七日,及之于樵舍,大破之。又破之于吴城,擒斩复千余级,落水死者殆尽。二十八日,得知府陈槐等报,亦各与贼战于沿湖诸处,擒斩各千余级。

臣等既擒宁王而入,阖城内外军民聚观者以数万,欢呼之声震动天地,莫不举首加额,真若解倒悬之苦而出于水火之中也。除将宁王并其世子、郡王、将军、仪宾、伪授太师、国师、元帅、都督、都指挥等官各另监羁候解,被执胁从等官并各宗室别行议奏,及将擒斩俘获功次一万一千有奇,发御史谢源、伍希儒暂令审验纪录,另行造册缴报外。

前前后后35天,朱宸濠就这样被收拾了,你说朱宸濠一无所能吧,肯定不是,要不然他也做不了那么多前期工作,你说他英才天纵吧,也不是,关键时候没有决断力,以致丧失时机。朱宸濠想做朱棣第二,可他的实力确实有些单薄,而且他找的共事之人也非人中龙凤,终究他没能找到他的姚广孝,而很多时候超级牛人是能刷新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