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的师的往生是什么时后

游戏攻略08

善导的师的往生是什么时后,第1张

善导的师的往生是什么时后
导读:善导大师(西元613——681年)中国佛教净土宗第二代祖师,临淄人(今山东淄博市),生于隋大业九年,少年出家,看见西方图,颇有所感,夙期往生净土,受戒之后,和妙开律师共读《观无量寿经》,晓得此经的观门是解脱生死之法。唐贞观中,到并州去拜谒道

善导大师(西元613——681年)中国佛教净土宗第二代祖师,临淄人(今山东淄博市),生于隋大业九年,少年出家,看见西方图,颇有所感,夙期往生净土,受戒之后,和妙开律师共读《观无量寿经》,晓得此经的观门是解脱生死之法。唐贞观中,到并州去拜谒道绰大师,接受念佛往生的法门。进入长安,广度民众,写了数万卷《阿弥陀经》,画了三百卷的极乐净土图。最初住过终南山,常常来光明寺说法。晚年住过长安实际寺,又管理着龙门奉先寺洞的营造。大师为人,护持戒法,未曾举目而视女人,心不念名利。平生以乞食为生,粗衣淡饭,持戒精严,而对人慈爱宽恕,信念坚强。在西京寺内,与金刚法师议论念佛胜劣之时,善导说:“念佛往生如果真实,堂内的诸像就要放出光来,假如虚妄,就要随我去堕地狱。”这时,堂内的诸像,都放出光明来,这是很有名的故事。以长安为中心,受大师感化的人非常多,其中想舍身往生的人也有。遗著现存六部十卷。《观无量寿经疏》 四卷, 又名《观经四帖疏》、《往生礼赞记》 一卷、《法事赞》 二卷、《般舟赞》 一卷、《观念佛法门》 一卷、《依经明五种增上缘义》 一卷。

  临终遗示云:‘大圣悲悯,直劝专称名字者,正由称名易故,何以故?无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若舍专念修杂念者,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

  净宗二祖善导大师

  善导大师(613-681)是唐代盛弘净土教的一代宗师。(安徽泗州人)。(一说临淄(今山东临淄县)人)。俗姓朱,十岁时即跟从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的明胜法师出家,归心向佛。初时学习三论宗经典,亦常读诵《法华》、《维摩》诸经。经过数年静心修学后,佛学修养逐渐提升。然而,慧根深厚的善导大师并不自满,常自思维:佛教法门甚为广大,教藏经典其数无量,若不契机,功即徒使。应当择一法门,潜心修学方为上策。后依止妙开律师受具足戒,偶入藏经楼中,于藏经前默祷祈愿佛力加被,指导所向。即于经中信手取得一卷,乃是《观无量寿经》,大为欣喜,自言:“何当托质莲台,栖神净土?”便即常依是经潜修十六观门,恒谛思维西方胜境。数载之后,观想功夫已臻深妙之境,常于定中备观极乐世界的楼阁、金台、宝池等境,如现目前,由是更加坚定了修学净土法门的信愿。

  善导大师非常景仰东晋慧远大师的芳踪。曾往庐山瞻礼遗范,之后更周游各地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大德。唐贞观十五年(641)大师廿九岁,闻说道绰大师在西河(今山西省境内)广弘净土法门,开阐净土道场。即不远千里赶赴并州(今山西太原)石壁山玄中寺,请教修学净土的要领。道绰大师见其诚意可嘉,便授之以《观无量寿经》的深奥义理,并令其亲观净土九品道场。大师因此益增信愿,欢喜地说:“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惟此法门速超生死。”此后更是精勤苦修,昼夜不断地礼拜读诵净土经典。

  唐贞观十九年(645)道绰大师圆寂后,善导大师即转赴长安,在光明、慈恩等寺盛弘净土法门,激发四众同修念佛求生西方。自修则“每入室长跪念佛,非力竭不休”;度人则“每逢人即演说净土法门。”三十年如一日。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勉己励人,专弘念佛法门,普度众生共入弥陀愿海,遂成当时弘传净土法门的著名大师。

  有关善导大师示寂的记载,于多部史籍中存有多种说法。据《佛祖统纪乐邦文类》记述:“(善导)忽一日谓人曰:“此身可厌,吾将西归”。乃登寺前柳树向西祝曰:‘愿佛接我,菩萨助我,令我不失正念,不存恐惧,得生安养’。言已投身而逝”。另据元代优昙普度所著《莲宗宝鉴》卷四云:“(善导)乃登所居寺前柳树西向愿曰,愿毕于其树上端身立化”。又据《香光阁随笔》所记“(善导)忽示微疾,掩屋怡然而逝,春秋六十九,时维高宗永隆二年(681)三月十四日”。从以上这些史料来看,大师的示寂,显然存有异说,并且颇有出入。然而从中皆可明见大师自知时至,预期往生的同一迹象。前者所记“师谓人曰,吾将西归”,已明西意与去向;次者记的自登柳树端身立化,正是往生之瑞相;后者,于示寂前,正在所住寺院中画净土变相,忽催令速成就,问其缘故,答言:“吾将西归,可住两三夕而已”。由此可见大师修持净土法门的功夫,的确非同寻常,难以思议。而且往生之后“身体柔软,容光如常,异香音乐,久而方歇”,此正是决定往生的瑞迹。大师寂后,其弟子怀恽等,将大师的遗骸埋葬在长安终南山麓神禾原,立灵塔名崇灵塔,并于塔旁建寺名香积寺,作为永志之所。唐高宗以师念佛口出光明,神异无比,故赐额为“光明寺”,后世学人也因而称师为“光明和尚”。

  大师处世为人师表,上受帝王之尊崇,下为世人所敬仰。据《佛祖统纪卷廿六净土立教志》记言:宋代时宗晓,择取宋前不同年代修持得力,盛弘净土法门的高僧大德共七人,立为莲宗七祖,将大师列于庐山慧远大师之次,列为莲宗二祖。而净土教法传到日本后,日本净宗更尊称大师为“高祖”、“宗家”等。并有奉阿弥陀佛为初祖,善导为二祖,法然上人(日僧)为三祖的说法,诚乃推崇之至。然若了知善导大师之生平事迹者,皆谓名至实归。中国佛协与日本净土宗,曾召集两国佛教徒及学者于一九九八年五月,在长安香积寺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法会,以追纪善导大师生西一千三百周年。

  善导大师的一生,以净土为归宿,苦心研学净土经教,自行化他恒以净业居先。严格地以戒律威仪规范自身,从不毁犯纤毫。不曾刻意地去驰求世俗的名闻利养,纵有信施馈赠财物等,也都将上好的供奉大众,自己则惟遗粗劣以自支身。虽然如此,大师每受供养之时,仍存不安之情,常自责曰:“释迦世尊尚乃分卫(即托钵乞食),大师何人,敢端居而索供养乎?”是以平日常乐出外乞食。三衣瓶钵,随身携带,从不使人持洗。除洗浴外,不脱三衣。戒行严谨,深得四众钦敬。大师毕生热衷于弘法兴教的事业,每见闻有坏寺废塔未曾兴复,即不遗余力地倾囊相助,兴寺弘教,燃灯续明。而大师更擅长建寺造像的艺术,在西京实际寺时,曾奉诏督造过洛阳龙门的大卢遮那佛像,以及于佛像之南兴建的奉先寺。此外,大师也擅长书画,曾将信施供养的净资,书写《阿弥陀经》十余万卷,及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普为流通,藉以广弘净土法门。日本茵田宗惠所著的《善导大师与舍身往生》一文中论述:在近代新疆吐峪沟高昌故址,发掘出诸多古代手写的佛教典籍中,就发现有大师所写的《阿弥陀经》残卷,卷末写有“愿生比丘善导愿写”的字样。

  善导大师是一位修持净土法门的大成就者,这也是他在长安地界广弘净土法门,获得极大功绩的主要原因。从西安碑林中保存的《大唐实际寺故寺主怀恽奉敕赠隆阐大法师碑铭》中有“时有亲证三昧大德善导阿阇黎”的语句可以证实这一点。大师修持净业异常精进。“每入室则长跪念佛,非力竭不休。虽时寒冷亦须流汗”。如此地勇猛用功,日积月累自然道力非凡。曾于大众前演示,“口念一声佛号,便有一道光明从口出,十声乃至百千声光亦如是”的神异瑞相,来激励大众虔心念佛,精进办道必当托化莲池,得生安养。大师在长安弘教期间“道俗从其化者甚众”。《往生传》说:“士女奉者,其数无量”。《往生西方略传》记述:“三年后,长安城中已被念佛者所充满”。其弟子中有诵《阿弥陀经》十万卷乃至五十万卷者,有日课念佛万声乃至十万声者。其间现生得念佛三昧者不可记数,临终现瑞相得生净土者不可称计。诸如此类的记载不胜枚举,可以想见当时大师弘传净土念佛法门的绝佳成绩,可谓盛况空前矣。

  在大师的众多弟子中,以怀感、怀恽二者最为著名。怀感是长安千福寺的沙门,因为专学法相,且博经通论,起初不信念佛往生净土之说。后受大师的启迪与引导,遂深信净土法门,并且精诚地念佛用功,三年后即得念佛三昧,撰有《释净土群疑论》七卷,用以通释修学净土的种种疑难问题。怀恽,初于长安西明寺出家,后往光明寺于大师座下侍座十余年,尽得真传。大师寂后,他率众于终南山神禾原建灵塔以葬之,并于塔旁建伽蓝作为纪念场所,继承师业,专弘净土念佛法门,常讲《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等。则天永昌元年(689)奉敕为长安实际寺主,寂后受谥为“隆阐大法师”。孟铣亦曾在《释净土群疑论序》中给予善导大师这两位弟子高度的评价,说“恽与感师,并为导公神足!”

  善导大师在弘传净土教法的过程中,深入地研学了净土经典,有关著作颇为丰实。这些著作大体上可以用解义与行义二类来加以区分。著名的有《观无量寿佛经疏》(亦称《观经四帖疏》)四卷。此疏主要依《观经》来解说净土法门的教相与教义,属于解义分。(这部著作在八世纪传到日本后,日僧法然(源空)依之创立日本净土宗)。属于行义分的有《往生礼赞偈》一卷(亦称《六时礼赞偈》)文中讲述了昼夜六时礼赞极乐教主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的仪式。《净土法事赞》二卷,上标签题为《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下卷题目是《安乐行道转经愿往生净土法事赞》是依《阿弥陀经》解释转读行道的方法。另有《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一卷,是依《观经》等明修学般舟三昧行道的方法。以及《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一卷(简称《观念法门》)是解说应如何观念佛三昧的行相及忏悔发愿入道场念佛的仪法。在《观念法门》中附有的《依经明五种增上教义》一卷,也是善导大师所著。这些著述较为全面地叙述了净土法门的行事仪规,与教相解义理论方面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信教念佛者,依之而得解行并进,圆成胜果。此外见于史载的善导著作还有《大乘布萨法》一卷,又南宋宗晓的《乐邦文类》卷四载有《临终正念诀》一篇,署名作者亦为京师比丘善导,而宋王日休的《龙舒增广净土文集》卷十二题作《善导和尚临终往生正念文》实为同文而异题。

  善导大师对净宗的贡献是巨大而且显著的。早期庐山慧远,及其以下弘传净土法门的先贤大德,大都首崇“观相念佛”;到了昙鸾大师便有了“观相”与“称名”并行的趋势;经道大师以至善导大师,则侧重于“称名”一门。善导大师把修行分为正、杂二行,正行是专依净土经典而修的行业,杂行则是其余的诸善万行。主张修学净土法门应当彼杂行修正行。而正行又分为正业与助业二种,在《观经疏》卷四中分析得十分清楚。其中称名正行属于正业,其余读诵、观察、礼拜、赞叹供养等行皆属助业,提倡主修正业,旁修助业。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念念不彼,只以往生净土为期。这种富有见地的主张与见解,深得净业学者的认同。善导大师之后的莲宗诸祖,虽于弘法布教,领众熏修时所采取的方式互不雷同,然都同遵此旨,首弘持名念佛。

  善导大师的净土学说,主要体现在他提出的阿弥陀佛是报身佛,弥陀净土是报土,而凡夫之辈了凡即可得生报土的这些理论上。他充分地发挥了净土立教的本旨,提倡凡夫众生只要能具备往生的正因(即具足“三心”和起行、作业)便可仗佛愿力得生极乐。所谓三心即是至诚心,深心与回向发愿心,合称安心;起行就是起身、口、意三业之行。身拜弥陀,口称弥陀,意观弥陀及净土庄严;作业是依四种法修持净业,即恭敬修(恭敬虔诚地修)、无余修(专修称名、专想净土),无间修(心行相续无有间断),长时修(心行不退,毕生相继)。由此建立了净土教法的严谨体系,可以说大师在这方面算得上是净土理论的集大成者,一位典型的代表性人物。

  近人黄念祖居士言:“善导大师之所以能长受后世无限的尊崇敬仰,是因为大师依止《无量寿经》十念必生的本愿,拈出持名妙法,指出径路修行的径路,显示弥陀愿王的本心”。大师从最初的依《观经》行观相念佛到依《无量寿经》行持名念佛,这是他在修净土法门过程中一种质的飞跃,同时也是一种境界的提升。他在《观经疏》卷三中云:“自余众行,虽名为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并且道出了“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冠古绝今的至佳名言。本着这种理念,他曾作劝世偈曰:“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绕金玉满堂,岂免衰残病苦。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总之,无论从大师的净土思想而言,还是从他的实践修行来说,大师始终都在努力树立净土教法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而他的言传与身教,对后世修学净土法门的学人与行者,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无怪乎明朝莲池大师赞言:“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见其自行精严,利生广博,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若非弥陀,亦必观音、普贤之俦,呜呼大哉!”从以上所述的善导生平及事迹观之,莲池大师所赞非虚,作为莲宗二祖,大师是当之无愧的。他的净土理论及其对净土宗的贡献,乃至对后世的影响,实在无法以此粗笔敝文给予全面的讲述。唯能略其身世及有关事迹,让我们共同来了解这位杰出的莲宗祖师,并藉此深表衷心的景仰之情。

  诗曰: 念佛长安化盛行,一声出口一光明。

  写经绘画难思议,无尽资粮助往生。

张嘉译妻子王海燕。

张嘉译的老婆可能很少人听说,他把妻子保护的很好,几乎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一度让人以为他没有结婚。有人爆出了张老师妻子的照片,照片上的张嫂虽然年龄已近中年,但是却依然非常漂亮、气质非凡,干练的短发、白皙的皮肤,女人的魅力散发十足。

很多网友在看到张嘉译老婆的照片以后,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网友说“嫂子真漂亮,家里有着一位如花似玉的老婆,怎么会看得上外面的花花草草呢?希望他俩可以幸福美满!”

也有的网友说“确实很让人感到意外,张嘉译演戏这么多年以来好像从来没有传出过什么绯闻,也说明他是个非常自律的人吧!”

2004年,张嘉译出演《国家使命》,认识了后来的妻子王海燕。

王海燕,说起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你一定看过王海燕出演的电视剧。

王海燕出名很早,早在1993年就凭借电视剧《神禾塬》获得飞天奖,随后更是出演了众多广受好评的电视剧,获得了众奖项的"最佳女主角"。如果说张嘉译是"大器晚成",那王海燕就是"年少有为"。王海燕曾饰演过许多优秀角色,如《突出重围》中的邱洁茹、《誓言无声》中的蓝美琴以及《国家使命》中的薛云菲等等。

对于演员这个职业,她在二十多年的演艺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见解。“演员创造一个角色除了演绎、表达的能力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理解。不光要内心强大,还要内心丰富。”年龄问题或许无法避免,但内心的强大与丰富才是演员真正的“防腐剂”。

两人相恋四年走进了婚姻。王海燕不仅在生活上对张嘉译无微不至,还在事业上帮助张嘉译。两人在相恋四年之后在2007年低调成婚,婚后的张嘉译更是变成了忠犬系丈夫,对妻子是百般呵护和体贴,并且还给自己立下严格规定,自己的所有收入都会由妻子保管。

他甚至在公开场合一度说自己是“妻管严”,言语中都是对妻子的宠溺。

婚后的两人不但是生活中的亲密伴侣,还在事业中互为老师,给予彼此悉心指导,尤其是张嘉译,但凡在表演中遇到难关和问题,都会第一时间打电话与妻子切磋和交流。现在王海燕已经51岁了,而张嘉译成名之后十分感激自己的妻子,对妻子更加体贴入微。

张嘉译很爱打麻将,为此夫妻俩不知吵了多少。2012年9月,电视剧《幸福双黄线》在海口开机,张嘉译在剧中饰演男主角“苏市长”。每天拍完戏,他吃过盒饭,就返回宾馆张罗牌局。半夜饿了,他要么吃巧克力充饥,要么喝碳酸饮料。

王海燕与该剧导演熟悉,一次闲聊对方无意中告诉她:“张老师喜欢麻将,几乎每晚都要打几圈,虽没影响拍戏,可我担心他身体吃不消。”

傍晚,张嘉译收工回宾馆,王海燕责怪道:“你在家搓麻也就算了,怎么还玩到了剧组?瞧你这样子,多让人心疼!”四年婚姻生活,张嘉译摸透了王海燕的性格特点,那就是吃软不吃硬。说着,张嘉译从柜子底层翻出麻将,当着王海燕的面扔进垃圾桶。

在女儿出生后,张嘉译的事业也是快速的发展,资源也是多了起来,除了资源外,张嘉译的演技也是非常的好,是知名的老戏骨。而老戏骨张嘉译随着出演的角色多了之后,身体也是不好起来了,因此在前段时间里改名张嘉益。

在影视圈,有这样一句话:想要收视率,男张嘉译,女孙俪不管这句话是否片面,我们暂且不谈,但不难看出观众对张嘉译和孙俪的肯定

在我看来,表演是一项非常被动的工作。为什么呢?有的人兢兢业业,却只能在观众面前混脸;有些人依靠这个机会一夜之间烧遍全国。另一方面,张嘉译,综合了这两点经过多年的打磨而成为了真正的“演员”。

法华禅寺始唐光化三年,僧鸿莒建。僧诵《法华经》,行业甚精,故名。其院诵经时,山中虎衔花来,跪伏其前以献。开是山时,得石,状如鱼,扣之,其声清越。后废。

明崇祯年间重建,占地近50亩。它是一座由庭园改建成的禅寺,原是明末随郑军入台的名士李茂春息居的庭园。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改为法华寺,几经毁修,现为三进三开式佛寺,前殿奉弥陀佛,正殿奉释迦牟尼佛,左殿奉文衡圣帝,右殿奉南极大帝,为台湾独特的释、道合流的“通俗佛教”之显例。寺中花园内有古碑数座,并建有七层高塔。寺前修一水池,名南湖。湖旁筑楼,梵宇增辉。其大雄宝殿双层重檐斗拱式建筑,雄壮宽广,中间供如来佛,两旁为十八罗汉。殿前中间伫立巨型宝鼎,香烟缭绕,四季不断[1]。

中文名

法华禅寺

建寺时间

明崇祯

所在地

浙江乐清

又名

法华寺

级别

乐清市文物保护单位

寺庙规模

法华禅寺座落于乐清市南岳大崧山。寺系三进合院式木构建筑,占地面积约5400平方米。金刚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门楣悬“法华禅寺”匾额。前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明间两旁列十八罗汉像。前有庭院、左右设照壁。大雄宝殿面阔七间、进深七间,明间正中前龛供三宝佛,后龛立观音像。大殿前庭院左右有厢楼,后庭院东西设耳房。寺内现存梁架结构大都保留清乾隆二十六年重建风格。是乐清市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刹。

寺庙格局

从乐清市虹桥镇以北山江村口进入大崧上岙村,沿着崧华公路上山,直至法华寺。崧华公路两旁,设有九龙十八弯,九龙寓意着为人们永保平安,接福迎祥,路旁建有十八座凉亭,供人们歇息,谈心观景,这十八座凉亭,如十八张金交椅,进入亭内顿觉神清气爽。临近寺院有一座乾清门,“乾清”意同天一样清,香客游人到此,放下一切私心杂念,心境澄澈如天清。过乾清门即到法华禅寺。

共5张

法华禅寺

法华禅寺,坐北朝南,依山而筑。原是三进合院式木构建筑,如今住持演通法师感于国家宗教政策,广结善缘,大兴土木,外修公路,数次扩建寺院,在原来的基础上由三进扩修为九进。新建了万佛城,露天大佛,七象大殿、二十尊天,五百罗汉堂,妙法堂、玉佛殿、大悲楼、济公院、三圣殿、十八罗汉岭、藏经楼、九层千佛塔、方丈室等。整体建筑气势恢宏,磅礴幽邃,实为一方修身养性之理想净土。阳光映照的法华禅寺,松涛阵阵,清竹幽幽,蝉声嘶鸣,香火旺盛,各界贤达慕名而来。

有道是“一进山门气渐凉,千年古刹泛神光。佛堂法鼓声悠远,檐角风铃韵转长。俗眼睁睁应彻悟,禅心静静莫穷忙。从今万念消磨尽,听罢松涛卧夕阳。”这其中蕴藏了许多禅机理趣,使人在诵念之时,对人生世事又多了一分彻悟。

寺前空旷,形成一四方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三脚宝鼎。广场北边,禅寺正对面,立着一块大型汉白玉浮雕,灵山佛像云集于此,护佑四方男女老少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浮雕上方七宝如来列队相相迎。七宝如来塔,又称“灵塔”,是寺院规模的标记,建有七宝如来的寺院,其规模相对较大。这七座白塔高约25米,宽05米,每个塔上都刻有一尊佛像,它们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广场西边是七象大殿。抬头仰望,一尊巨大的金身露天大佛被七只大象簇拥着高高地端坐于莲花台上,神情安祥,妙相庄严。更奇妙的是大佛内心还供奉着三千尊佛象。七只大象守护在大殿门口,殿内供着菩提树下六年苦行的释迦牟尼佛象,四周挂有佛祖彩色48图。殿前左右分别矗立着钟楼和鼓楼。大殿内外融合了缅、泰、印、中四国风格,露天大佛是缅甸风格,七象是泰国风格,苦修的释迦牟尼是印度风格,钟鼓楼则是中国风格的体现。

大殿后是五百罗汉堂,每尊罗汉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各显神通,法力无边。

禅寺门前蹲着一对古石狮,,映衬得寺院分外神圣庄严。传说狮子一吼,万兽落跪,天下太平。石狮外侧两旁各立一盏日月神灯。神灯两侧各有一块高大的龙龟石碑,左碑刻着“海天佛国”,为李纳公主亲书;右碑则刻着“心即净土”四个大字。

进了三门迎面是弥勒佛,弥勒佛也称欢喜佛,他耳垂双肩,袒胸露脐,笑容可掬,有诗句曰"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桥在人上走,桥流水不流",值得众生体会。弥勒菩萨背后,面北站立的是韦驮菩萨,他是寺院的护法神。弥勒左右是两大金刚,称为哼哈二将。皆头戴宝冠,面貌雄伟,手执金刚杵,作忿怒相。所不同者,左像怒颜张口,以金刚杵作打击之势;右像忿颜闭口,平托金刚杵,怒目睁视。

出三门殿,往东边是放生池,池中立一尊观音,旁立一童子,观音脚踏鳌鱼,是为南海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往西边是莲花池,池中有“九曲桥”和一个亭子,满池的荷花,亭亭袅袅,碧绿的荷叶上滚动着晶莹剔透的水珠。佛家爱莲自有其渊源,佛教派别有不同,也让莲花生出各种意义。大乘佛教天台宗的根本经典名为《妙法莲华经》,“莲华”,即妙法。莲花代表接引众生至极乐世界的法门。

过了三门殿,进入寺院的第二进天王殿。殿里面坐着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这四大天王或手握宝剑,但有剑无鞘,或手持琵琶,但有琴无弦,或手中缠绕一龙,但有龙无鳞,或手拿一把伞,但有伞无骨,分别象征着风调雨顺。

出了天王殿,进入十八罗汉堂,罗汉堂与天王殿隔着一条东西走向的青砖甬道,堂内东西两排共供着十八罗汉像,他们都是佛陀有名的弟子,各有各的名号、事迹和尊称,这些年代久远的佛像,被善男信女视为吉祥与力量的象征。

穿过天井是位于第四进的大雄宝殿,也是法华寺的主殿,这里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他身旁站着阿难、迦叶二位尊者。这位被称为世尊的佛祖,慈眉善颜,传说他原来是佛,为劝化凡人,特地投胎转世为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一位王子,他放弃王位出家修行,舍身饲虎而悟道。佛祖说经,阿难记载。殿内左右还供着文殊、普贤二位,同是释迦牟尼佛的胁侍,文殊象征智慧,普贤象征真理。

释迦佛的背面是飘海观音群像,88尊菩萨像群星拱月一样围绕着观音大士,合力去做世间许许多多的好事。

大雄宝殿后面的小院子里有一口八角井,是法华寺古老历史的见证。这口唐代古井历经无数春秋,井里的水始终是老样子的,即便遇上大旱天也不会干涸。据传说有玉环县的人久病不愈,吃用了这口井的水,就痊愈了。

离开八角井,拾级而上就是妙法堂了,就在这两条石阶的中间有一个九龙壁,妙法堂内供着三世尊佛,中间是释迦佛,东边是药师佛,西边是阿弥陀佛。三世尊佛前立着观音,旁边还坐着几尊玉佛。堂中心有比丘台。佛家有“三坛大戒”,为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比丘戒是是最重要的戒,受了此戒后才算正规的佛教徒。比丘台,就是传授比丘戒时的戒台。妙法堂后边有一尊吉祥卧佛像,长12米,高49米,旁边画壁上画了好多佛像图,形象地描述了佛祖悟道度人的故事。

妙法堂的楼上是大悲楼,中央供着一尊玉的大悲观音像,是缅甸傅凤英居士赠送的,她年高109岁,现已涅槃。这尊玉佛高45米,重6吨,价值38万元,是法师第一次去缅甸迎请的。周围站立的84尊大悲咒神象,都是用檀香木雕刻的,每一尊佛都是一句大悲咒的句语。

转过妙法堂,顿觉空间开阔。这里殿宇楼阁或轩昂华丽,或玲珑典雅,纵横两条彩绘长廊相隔,更显得布局错落有致。在一片草木葱茏之中,绿树掩映之下,即华美庄严又清幽宁静。

迎面大型放生池,池水粼粼,游鱼悠悠,别有意趣。周围20多间长廊,刻着名人诗词,风格各异,这是法华禅寺碑林的精髓所在,廊上形象生动的壁画和名人的诗碑相互晖映,颇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放生池西侧是药师殿。药师佛又称大医王佛,佛教称他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祖尊。药师佛和其左右胁侍合称药师三圣,善男信女可求消灾免难,延生求福。两旁立着十二大愿。传说药师佛行菩萨道时,发了十二个大愿,每愿都为了满众生愿,拔众生苦,医众生病。成佛后,他始终实践着大愿,一般人都称念他为“消灾延寿药师佛”。

紧挨着药师殿后面的是观自在堂,这尊菩萨很灵,堂内有护法,十方善男信女,求子得子,有求必应。再过去是斋堂,师父们用斋之处,后侧是崧山书画苑,少师父们读书,佛学之场所。每至晨昏金刚经楞严经的诵念声随轻风飘散在寺院内外

后边一溜是望塔楼、迎宾楼,还有乐养堂、安养堂。望塔楼与千佛塔遥遥相对,登楼可以观望寺院东边青龙岗上的千佛塔。九层千佛塔,每层有六角,都供奉着玉佛。远望千佛塔,巍立山峰中,仿佛还能听到佛塔风玲声。

放生池东侧,妙法堂后是玉佛殿,殿前有一对玉象迎接,它们是得了正果的大象的象征。玉佛殿的正中供着一位做吉祥卧的玉佛像,似睡非睡,模样栩栩如生。善男信女有事求恳很灵验。这尊佛是缅甸郭昌灿女士送的,价值48万元。旁边是缅甸玉塑的18尊罗汉。

自演通法师主持法华寺以来,与国外佛教界交流频繁,经常往来于缅甸,泰国,印度,新加坡等国家,其中演通法师曾先后七次去缅甸,共请回玉佛3千多尊,大都无偿赠送给其他寺庙,法华寺留有玉佛288尊。

玉佛殿左边是十八间静坐闭关房。

玉佛殿正后方即为方丈楼,内藏很多名人诗词书画。方丈楼的匾额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亲书,里面七副楹联全是大和尚写的,称为七宝联。

出了方丈楼往左侧是江泽民总书记题词的酥油花馆,再进去是演通书画苑,里面藏有一千多幅诗书词画,名人墨宝,供人们欣赏。中有书写台,为演通法师闲暇作书画用,常有善男信女慕名前来求法师作品,演通法师曾以大幅墨迹赠友人,上书“佛心”二字,书法风骨遒劲,笔力雄浑。这“佛心”二字,源自法师的《佛心》诗:“佛在心中心即佛,三生感梦梦在心;善根原是三生佛,为佛亦即善为人”。向佛之人,便可意会法师的良苦用心。

演通法师在诗文、书画方面皆有造诣,被聘为浙江省诗词学会名誉理事。他的一些作品还被收录到《中华美术大师》《一代名家》《翰墨丰碑》《走进当代大师》等书集中。

方丈楼侧旁靠后是地藏殿,供奉着地藏王菩萨。传说为新罗国王子出家在九华山并得道,释家佛嘱咐地藏常驻人间,普度一切,并执掌幽冥地狱之孤魂,救济三恶众生之苦。地藏菩萨曾发下大愿,说“地狱未空,决不成佛”。

方丈楼后依山势往上,建在高处的是藏经楼,内藏着两部半《大藏经》,是海内外弟子赠送的,还有名人的楹联书画等。

从寺庙西侧往外,经过三天门这座石碑坊,就是著名的十八罗汉岭,这条岭有630多个石阶,十八个弯,每个弯处都有一个栩栩如生的罗汉浮雕刻在石碑上这样的十八罗汉岭世界上只有两处,另一处在朝鲜。

走完了十八罗汉岭,就到了济公院,第一进拱着弥勒和韦驮两位菩萨。左右是佛教十四大祖师。第二进是高大的西方三圣佛,中间是阿弥陀佛,右边是大势至菩萨,左边是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是接引人至西方极乐世界的,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渡一切苦海直登彼岸的,大势至菩萨是掌管智慧使人家高考求名,高登首榜的。他们身上都贴上了真金。

出了三圣殿往后,是一放生池,名七宝池,池中有一桥叫银桥,过了银桥,大运开通一心清净。进了济公殿,里面供着济公活佛,他衣着破破烂烂,最喜观世上不平之事。世人可求济公活佛一切事情都得解脱,保佑一生平安。

再往上行488步石级,到了惊顶塔。站在塔上,清风徐来,看云卷云舒,心旷神怡。在这里即可远眺四州,温岭、玉环、乐清、温州尽收眼底;也可近望乐清湾,碧波粼粼,渔帆点点。

下了惊顶塔,从济公院后门出去。

半山腰立着一座赵家纪念亭,前面是三座法师灵塔。

伽兰殿,从法师灵塔下来,可至伽兰殿。这里所尊的神,即民间所称的关公,道教称为关帝,佛教则称为伽兰菩萨,是佛教的护法人,也是民间的财神爷。所以民间有说法,求财,求一切可到伽兰殿,心诚则灵。

伽兰殿侧塑有二十尊天像,象征佛祖从西方来,善男信女前去拜跪迎接之意。

站在伽兰殿前的院子里,可以俯瞰法华寺全景,绿荫重重,千年古刹,旧貌换新颜。

法华寺东侧新建的素菜馆,宽敞洁净,环境优雅,前来观光旅游的人可在此用膳歇息[2]。

朱鸿:感受文学的力量

◎本报记者 李向红

朱鸿十分欣赏柳青的名言:“作家是以60年为一个单元的。”按朱鸿的理解,一个作家历经60年才能世事洞明,一个作家的作品经过60年的传播才会水落石出。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因此朱鸿认为,柳青所论是建立在曹丕的标杆上的,所以朱鸿之感,显然也建立在曹丕的标杆上。如果作家仅仅是为稻高梁谋,那么竖子不足与谋了。

19岁,大学校园

1979年朱鸿19岁。这一年是他人生的分水岭和转折点,因为这一年他考上了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的种子是什么时候播下的,朱鸿自己也茫然。不过他属于那种早慧的人,少年他就读了一些神话、故事、小说。他知道了牛郎和织女,知道了小英雄雨来,大地主刘文采,知道了少剑波,梁生宝,也知道了贾宝玉和林黛玉。朱鸿有无日不读书的习惯,也许此习惯就是在小学和中学时养成的。但什么时候想当作家,他却不清楚。朱鸿觉得当作家的理想一旦产生,便像脱膛的子弹一样沿着只有自己知道的轨道向前走,不能半空落下,也不能半途回头。父亲曾经有意让他接班去工厂他否定了;数学老师曾经让他考理科,因为理科比文科招生多,他也否定了。他坚定的想法是:考文科深造而写作,考不上大学一边种地一边写作。那时候他还不认识陶渊明,不知道一边种地一边写作是陶子的生存方式。

进入陕西师范大学改变了朱鸿的命运,然而苦恼的是,他并没有在中文系读书是政治教育系把他录取了。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写作不能放弃。随之,他有选择地到中文系去听课并学习写作散文。这一写作不可收束一口气写作了20多年。朱鸿记得,他的处女作是在1981年1月2日西安晚报副刊发表的,那是此报恢复副刊之后的第一个版面。除了在书中结识鲁迅、周作人、莫泊桑、普希金、契诃夫、海明威、泰戈尔、川端康成、托尔斯泰这些大家之外,他还幸运地认识了作家侯雁北、刘明琪和刘路,当时他们都在中文系任教。刘路还介绍他认识了贾平凹和路遥。1984年大学毕业他被分配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当文学编辑。

29岁,田野的沉想

29岁这一年,又是朱鸿的分水岭和转折点。他有一个习惯,重大决择都要到田野去作出。因此有空儿他就出去,神禾原,樊川一带,渭河北岸,灞河之滨……他到处走。29岁他把写作确定为自己的生存方式。

朱鸿说,他终究会写作小说的,然而还是先以写作散文为主。突破不易创新更难。他通过三条路而行:一是读书,其既可触摸圣贤的灵魂,又能借鉴他们的艺术形式。二是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朱鸿好思,他觉得思想就像刀刃会越磨越亮,磨就是思想。三是在自然与人类文化遗产之间熏陶。29岁以后的那几年,对朱鸿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在20世纪90年代,很多作家都变了流俗或弃文经商。朱鸿自豪的是,他既未改其志,也没有迎合市场写作增添财富。他深深地潜入写作之中,清苦而辛劳。“一箪食,一瓢饮,在陋苍,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孔子对颜回之褒,朱鸿愿意向颜回学习。

朱鸿读大学时曾经向西安名士李正峰先生表示,30岁之前出版一本散文集。朱鸿实现了自己的目标,29岁那年出版了自己的书,而且29岁之后,写作巍然,成果累累:《朱鸿散文选》1989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爱之路》1990年陕西旅游出版社。《西楼红叶》1991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白原》1993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关中踏梦》1994年四川文艺出版社。《歌以解忧》1996年中国工人出版社。《药叫黄连》1997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张良论竹·中国当代青年散文家八人集》1997年敦煌文艺出版社。《放弃》1998年太白文艺出版社。

39岁,一间小屋

东方出版中心是这样介绍它所出版的一本书的:“《夹缝中的历史》是作者对两千余年的中国文化,对在夹缝中喘息的中国人,对被扭曲、扼杀的人性,进行的一次深刻而痛苦的反省……全书以崭新的视角,从历史、文化、制度等方面,回溯了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大时代下人文精神坚韧的嬗变和各个层面中国人的生存景观。”此书已经再版三次重印四次,并在2006年荣登上海图书畅销书排行榜。

至今,朱鸿仍清晰地想得写作此书的情景。他在陕西三资学院借了一间房,整整数月时间里整个楼道就他一个人。这个阶段是他读书量最大的阶段,所作笔记数十本。在学生灶上用餐,学生睡了他还读书写作着。冬夜寒冷他用一个炉丝三断的电炉子取暖。孤独得难耐之际他就在学院后园的树下呐喊……为了写作这本书,朱鸿赴山东曲阜感受孔子故园;走河北易县体验荆轲刺秦;进山西洪同入苏三监狱;盘桓故宫想明思宗之绝望;上山海关察吴三桂之心态……这本书出版之后,陕西省作家协会为朱鸿召开了研讨会,反晌强烈。

然而朱鸿毫不得意,反而充满忧患。他认为作家应该思想者化,要满足受众日益提高的精神需求,要给作品渗透先进文化的元素,要闪烁艺术之光。作家在本质上是求索者也是孤独者,作家一旦成为明星他就开始衰落,他想坚守一种状态。朱鸿说:“过去的一切都是准备,我真正的写作,将从49岁开始!”朱鸿向记者透漏了一个消息:打算以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社会生活为背景写作小说,并且一直在准备着。他已经对近百位当事人进行了访谈,南北奔走东西寻觅在所不惜。他搜索了大量的文档乐此不疲。工作很难好在得到校领导的鼓励,更感动的是还给了他科研经费。

大约从1999年开始朱鸿就一直有一个想法,想找一个地方安心写作。他非常感谢母校,陕西师范大学以人才引进的方式,调朱鸿先在新闻与传播学院执教,后又转文学院执教。朱鸿说校领导和院领导都非常支持他的写作,为他创造了最佳的创作环境。朱鸿对此充满了虔诚的感谢,他一点也不愿意辜负自己的支持者和帮助者,他说,他当然会努力。

(本文原刊《陕西日报》2007-11-11第3版)

用思辨的声音撞击读者心灵

——读朱鸿散文之感受

◎陈忠实

生活形态里的朱鸿,彬彬有礼,喜眉善目,见人说事先笑后开口,中规中矩,起坐谦谦,既显传统礼仪又呈现代文明的行为举止,无论熟人老友无论生人陌客,都会感觉一种礼敬的亲和。我不记得和他相识相交多少年了,从未见过他矜持作态拿腔摆调的姿态,更没有纵横张扬故显不羁的浪漫行状。如果以此而判断他是循规蹈矩顺和顺溜的人,就大错特错了,而我在最初结识他的几年里,就停留在这种表象的印象中。后来听到朱鸿的一则轶闻,说他在北京出差时邂逅一位吉林姑娘,单凭一面之交就陷入神不守舍万念俱不成念的痴迷状态,乘火车搭汽车兼着步行,一路风餐露宿打问到长白山里的一个散落的村寨,终于再会了一面再看了几眼。我向他证实这件传闻,他坦然备细叙述了一路的艰辛和一路的坚定:“我就想再看那娃一眼。太美了。过去从未见过这么美的女娃,后来也再没碰到过。”

长白山里的那个女娃,无疑是朱鸿审美视角里的女神。他便不顾囊中羞涩,不管行政机关管理的条律,更不在乎道德规范市井议论种种,径直追寻理想中的女神去了。那种勇气和坚定,后来就使我不仅更深地理解了他内在的个性气质,也使我联想到他的创作姿态,以及独禀的文字气象,如同追寻长白山女娃一样,以独立特行不管不顾的专注和自信,追寻精神和心灵世界的文学之神。

我的最强烈最突出的阅读感受,是朱鸿的思辨,确凿感受到思考和思辨的力量,常常受到撞击,乃至震撼。在朱鸿的缜密而又敏锐的思辨文字里,我的直观感觉总是受到一种理性激情的催发;催发人走向陌生而又新鲜的认识境地,扩展精神视镜,又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心理沉静。《司马迁之残与苏格拉底之死》和《在马嵬坡透视玄家贵妃之关系》,以及他诸多论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篇章,显示着他不同凡响的思辨的这一声。在前人和当代作家反复写过的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身上,当作者无可回避的难事,必须翻出哪怕一点一滴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发现,不然就很难避免被湮没进成堆成捆的同类题材的字纸里。想想杨贵妃,我曾在马嵬坡的土场前徘徊;想想司马迁,我也攀爬过陡如天梯的石阶叩拜过,终于没有多出一个字来,就在于翻不出浩如烟海的既有文字的包围。我对朱鸿思辨力度的钦佩,即由此而发生。他没有在已有既成的观念上停留,没有重复别人的吟诵;他的思维不是顺着通常的流向留下来,而是呈现着逆向和侧偏的反诘;他把同时代的东方的封建中国和西方的希腊横向陈列,又把两千多年前的社会法则与当代生活纵向竖剖,纵横捭阖,参照解析,直抵各个位置上的人物内心世界的脉象和率动,显示出思考的新鲜和思辨的力度,震撼和撞击读者心灵的效果就自然地发生了。朱鸿思辨的声音,跳出了通常所见的几乎千篇一律的思想之呻吟,那种甚为得意的平庸,自恋自赏乃至自吹里的苍白和肤浅,无一不是在自我欣赏的幻觉里瞬间枯萎。朱鸿引发读者广泛的心理呼应,当是对他思考思辨的最美好最合理的回报,也是对思想者朱鸿继续思考思辨历史和现实的激励。我因此而获得自信,不要以为现时的生活只时兴热销软绵绵肉嘟嘟的东西,有硬质有力度的思想肯定引发生活深层的强大呼应。

即使个人生活体验的散文,依然可以感到思辨的色彩。朱鸿出生并生活在农村,他没有沉溺于苦难的诉叙,而依然是对现实的考问和思辨。即如《一臂之力》这篇颇类似鲁迅先生《一件小事》的生活小事,稍微粗疏就成过眼烟云了。鲁迅从车夫身上发现了伟大,也照出来自己的“小”。朱鸿在人生至关紧要的几步的困境里,却清楚不过地洞察出一个人狭促阴暗的心里世界。他的不凡之处在于,不仅没有仇恨,不记旧怨,反而把他作为自己人生的一面带有警示意义的镜子,把心灵向世界敞开,把热心和温情送给需要一臂之力扶助的人。这种富于人生哲理的辩证,显示着作家本人的个性气质和襟怀,令人过目难忘。

朱鸿也有偏重抒情的散文,也是独自体验的另一种情绪和情调。《白原》即是具有个性色调的代表作。就我的印象,讴歌黄土地回忆黄土地批判黄土地的各类散文,几乎把黄土地翻掘得兜底朝天了。朱鸿笔下的黄土地具象为一个特殊的景观——白色的原野。这个白色,不是冬天的雪白,却是麦子收割之后残留在原野里的麦茬子的颜色。这种精细的观察,敏锐的色彩感受,所引发的心灵感受,是朱鸿独有的,几近深化到生命层面的体验,却不是谁都能轻易获得的。我由此而看到了差异,尽管任谁都可以面对熟悉或略知的黄土地抒发一番文学,成色却大显区别。再如《辋川尚静》,其情景之交融,真可谓独具慧眼。进入朱鸿笔下的景致,是一种独自审美兴趣的选择和取舍。我便想到前人关于散文写作的经典性论述:“既随物以婉转,亦于心而徘徊。”描景状物,一在文字功力,二在描什么景不描什么景,状何样物舍何样物,就显示出作家的审美兴趣和情感倾向了,作家的个性就跃然于物而婉转成绝唱了。于心徘徊更是作家胸怀、精神、灵魂的展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心的徘徊。朱鸿在各种特定景物里的婉转和心的徘徊,更兼着思辨的理性色彩,在家乡的白原上如此,在大诗人王维的辋川也如此,其独立的徘徊的心韵,只有在阅读里充分感知。

思辨着的朱鸿,似乎也有偏执的时候。《关于女人》一文对于“男女平等”的异议性辩证,我一时尚接受不住。男女平等是针对封建礼教下的男尊女卑而言的,从人权和人性的意义上说,男人和女人理应是平等的。限于各自的生理特点,选择社会职业应充分照顾到女性,是健全社会务必应尽的责任。但绝不可一概而论,如是,则会扼杂天才的居里夫人和许多富于创造智慧的女性的头脑……限于篇幅,我会把不同的看法和朱鸿在闲聊时对话,我也向他学一点思辨的能力和勇气。

(本文原刊《深圳特区报》2005-09-19第B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