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崇拜岳飞的理由用简单的话介绍

游戏攻略08

为什么崇拜岳飞的理由用简单的话介绍,第1张

为什么崇拜岳飞的理由用简单的话介绍
导读: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英雄者,拥有藐视一切之能力,傲视群雄之气势,世人对其不但敬畏,且难以捉摸。古今中外,英雄如天上星群,多不胜数。然最为特别者,皆寥寥可数,而终极完美者则放眼望去皆无,皆因没人达到上述之要求,即使宇宙再大,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英雄者,拥有藐视一切之能力,傲视群雄之气势,世人对其不但敬畏,且难以捉摸。古今中外,英雄如天上星群,多不胜数。然最为特别者,皆寥寥可数,而终极完美者则放眼望去皆无,皆因没人达到上述之要求,即使宇宙再大,皆无长生不灭者。然若果有此人,皆生命之总和,方能达到长盛不衰。

在国家出现危难之时,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为国效力,这样的人,称为英雄。

阚清子恋情新冠去年12月中就在美国出现虞书欣妈妈被限制消费教育部推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不得将全日制作为招聘限制性条件13岁的天天追光吧哥哥马伊琍12岁女儿腿长贵人鸟及创始人再收限制消费令杜蕾斯防艾你了没HIV感染者拒绝父亲逼婚陈情令泰国见面会住在5元旅店的女人们十二月有太多盼头了尔冬升与郭敬明争论升级愤怒离场香港反对派议员辞职全部生效

中国人为什么崇拜悲情人物?

高级私教刘教练

05-21 11:29

关注

中国人为什么崇拜悲情英雄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英雄者,拥有藐视一切之能力,傲视群雄之气势,世人对其不但敬畏,且难以捉摸。古今中外,英雄如天上星群,多不胜数。然最为特别者,皆寥寥可数,而终极完美者则放眼望去皆无,皆因没人达到上述之要求,即使宇宙再大,皆无长生不灭者。然若果有此人,皆生命之总和,方能达到长盛不衰。

在国家出现危难之时,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为国效力,这样的人,称为英雄。

项羽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项氏,芈姓,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的军事家,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隐居于隐居于湖北襄阳隆中,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文学家。

诸葛亮幼年丧父,同叔父到南阳躬耕,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为了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础。蜀汉开国后,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光复大汉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岳飞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

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这就要讲到人生价值观了,岳飞觉得尽忠报国是他的人生目标,其实就我个人观点看来,还是当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他只能老老实实的接受坑害,谁叫他读的是四书五经。什么叫做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说让你向左就不能向右,这个跟宗教的 上帝说:要有光,这世界便有了光。 其实是一个道理。不过从他抗拒十二道金牌都不肯回京的骨气还是值得尊重的。

再来看看秦桧,这个人通俗地讲就是从社会底层爬上来的狗(佛说哦弥陀佛),谁敢挡他的道就咬谁,这种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对着他讲流芳百世还不如让他遗臭万年,所以说,有秦桧就不能有岳飞,因为岳飞挡了秦桧的路,所以就呜呼哀哉了。

反正就是两个人都很伟大,只是生错了时代,凑在了一起罢了。

第1章 我是谁

第2章 谁的江山

第3章不肖子孙

第4章 残剑,杀人刀

第5章 重燃热血

第6章 王爷鬼上身

第7章 极度陌生

第8章 面君

第9章 皇帝李适

第10章 监牢

第11章 悍囚

第12章凶兽

第13章 伏兽三拜

第14章香帅

第15章 大举来犯

第16章 气势如火

第17章 一箭动三军

第18章 山贼凶猛

第19章 分马

第20章 无形有影剑

第21章 公主与太子

第22章 千里寻枯骨

第23章倾城

第24章 背影芳韵

第25章 发号施令

第26章 男人

第27章雄风

第28章 冤家路窄么?

第29章 生死局

第30章 临泰山之崩

第31章 笑着去死!

第32章 地狱凶神

第33章凤凰涅槃

第34章 这就是奇迹

第35章 浴火重生

第36章 青骓!怒马横枪

第37章 再起狂澜

第38章 生死较量

第39章 劫后余生 第40章 如此封赏

第41章 一池浑水

第42章 第一次“上朝”

第43章昏天黑地

第44章 机会

第45章狐狸尾巴

第46章 异变

第47章 无礼太甚!

第48章 各怀鬼胎

第49章 水搅混,再摸鱼

第50章驱虎吞狼

第51章 上钩了

第52章 诡异!迷团!

第53章帝王心术

第54章 真的要反?!

第55章白痴

第56章吊丧

第57章 叛臣的心

第58章 驯兽

第59章 不玩虚的

第60章 你认栽吧

第61章 风向大变

第62章 议取长安

第63章 挂帅

第64章上梁不正

第65章 苏菲儿

第66章 出征

第67章 知己知彼

第68章 精心绸缪

第69章 香帅凶猛

第70章请君入瓮

第71章 峡谷奏捷

第72章 做饵钓鳖

第73章暗渡陈仓

第74章 闪电袭击

第75章 破高陵(上)

第76章 破高陵(下)

第77章 除毒

第78章调虎离山

第79章 望龙阙

第80章 人心

第81章 兵发长安

第82章还我河山

第83章 血海京都

第84章 游山玩水

第85章 夜袭

第86章 警告

第87章 机关

第88章 终南古道

第89章 北衣客

第90章 李世民

第91章凌烟阁

第92章 重回军营

第93章 决战前夕

第94章 誓死效命

第95章 渗入皇宫

第96章 决战的号角

第97章 血与火的悲壮之歌

第98章 浴血玄武门

第99章 炼狱

第100章千刀万剐

第101章秋风扫落叶

第102章 万人空巷

第103章 我有百万雄师

第104章 虎穴游龙

第105章 长安的天空,不需要狼烟 第106章 东女国的小妖精

第107章 传说中的男人天堂?

第108章绝色倾城

第109章 小女王‘墨衣’

第109章 长安首富

第111章 迎帝回京

第112章 据说是美女

第113章

第114章

第115章 深夜火灾

第116章 王府欲添美娇娘

第117章 多事之秋

第118章 打造李靖第二

第119章 高山流水遇知音

第120章 大怒

第121章二虎竞食

第122章 挑唆

第123章 设圈下套

第124章 意外的发现

第125章 路遇恶霸

第126章 诛我九族?!

第127章铁骨铮铮

第128章 我要的人才

第129章 汉王的威风

第130章痛打落水狗

第131章武元衡的骄傲

第132章 拒绝美意

第133章 这位公子,是个好人!

第134章 人心难拾

第135章 忠良之后

第136章 苏菲儿侍浴?

第137章相逢恨晚

第138章诛心

第139章 急召入宫

第140章 谋划方针

第141章 色诱还是阴谋?

第142章 狗咬狗,一嘴毛

第143章 美差降临

第144章 大好机会

第145章 豪门一族

第146章 好事连连

第147章窈窕淑女

第148章 前波未平后波又起

第149章 良臣猛将

第150章 有钱好办事

第151章 汉王府,飞龙骑!

第152章 再生异事

第153章 出人意料

第154章 诡异莫测

第155章 智巧百出

第156章 逆天!

第157章枭雄也好,英雄也罢!

第158章 前途

第159章不惜血本

第160章 龙玉班指

第161章 你——卑鄙!

第162章 真相

第163章 一剑

第164章非祸

第165章潜龙

第166章 复出

第167章 闯宫

第168章 受命

第169章 雏鹰

第170章 别了,长安!

第171章 剑指岐山

第172章 另有图谋

第173章 天网制敌

第174章 岐山大捷

第175章 收复凤翔

第176章虎父无犬子

第177章 蜀中乱

第178章 汉王的铁腕

第179章 武氏智囊

第180章鸿门宴

第181章 治民先治吏

第182章求贤若渴

第183章 寻访山野

第184章 臭嘴,臭不可闻

第185章 泥塑菩萨

第186章 汉王大婚

第187章 铁血悍师飞龙骑

第188章 冲冠一怒为红颜

第189章 维州,收复于肚皮

第190章 血染姻缘湖

第191章 我就是你们的神!

第192章 碉楼洞房

第193章 大战在即

第194章 屹立沧海终不倒!

第195章 冒天下韪,为万人屠!

第196章 民意如潮,民意如狂!

第197章 最后一次

第198章 聪明皇帝

第199章 鏖战大金川(一)

第200章 鏖战大金川(二)

第201章 鏖战大金川(三)

第202章 鏖战大金川(四)

第203章 鏖战大金川(五)

第204章 鏖战大金川(六)

第205章 乌蒙大捷

第206章 凯旋而归

第207章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第208章 吐蕃赞普

第209章枭雄之胆

第210章 最佳敌人

第211章坚壁清野

第212章 战决前昔

第213章 巅峰之战(一)

第214章 巅峰之战(二)

第215章 巅峰之战(三)

第216章 巅峰之战(四)

第217章千里独行,杀人不留痕

第218章 危险人物

第219章 转战雅州

第220章 大逆转

第221章 绝对福将

第222章 小别胜新婚

第223章 决策大反击

第224章 闪电袭击

第225章 烈火燎天

第226章 胜利的曙光

第227章 阴险歹毒

第228章 血在烧

第229章 生死对决

第230章 华夏的愤怒!

第231章 杀戮!汉人的信念与疯狂

第232章 万骨枯

第233章 怀柔诸蛮

第234章 西线咽喉

第235章 大胆的决定

第236章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第237章 九死一生

第238章 鄂陵湖的魂灵

第239章 绝境

第240章 摩云渡,生死一线间

第241章 白马银枪

第242章 王者归来

第243章 劫后余生

第244章决不妥协

第245章 风雨欲来

第246章 汉王的对策

第247章 压岁钱

第248章 圣旨到

第249章 决意

第250章惊变

第251章 畜牲,是你逼我的!

第252章九州风雷动

第253章 与天下为敌

第254章 剑阁,一夫当关

第255章 非战

第256章 虎穴游龙

第257章 交锋

第258章唇枪舌剑

第259章 相信奇迹,创造奇迹!

第260章 真正的较量

第261章 “活捉赤松德赞!”

第262章 大剿杀

第263章马燧的觉悟

第264章 进京?不进京?

第265章 汉王的财富

第266章 帝都,长安!

第267章 皇帝与汉王

第268章 意外发生了

第269章 烈火欲燎原

第270章 手段

第271章 刺王

第272章长安乱

第273章 大爆发

第274章 以太宗之血起誓

第275章 玄武门的宿命

第276章成王败寇

第277章 汉王的实力

第278章 尽在掌握

第279章 太宗亮剑

第280章 没有选择

第281章 悲情太子

第282章 皇权与霸业,不相信眼泪 第283章 入主东宫

第284章 羽翼渐丰

第285章仙人指路

第286章 太子监国

第287章捉襟见肘

第288章先礼后兵

第289章 主持朝会

第290章 竖立恩威

第291章 亲自出马

第292章 使诈

第293章请君入瓮

第294章 空手套白狼

第295章 雷霆出击

第296章破而后立

第297章顺藤摸瓜

第298章李适开窍

第299章 黑面阎君

第300章 朱雀门的血

第301章 浴火重生

第302章 重振朝纲

第303章 新的朝廷

第304章 万象更新

第305章 巷陌寻贤

第306章 人才济济

第307章 国事家事

第308章 攘外必先安内

第309章 吃死尚结赞

第310章 韩裴二贤

第311章愚者千虑

第312章 王妃回京

第313章 一家团圆

第314章 东宫春色

第315章山人自有妙计

第316章 朕

第317章 吐蕃和亲

第318章 拒绝

第319章 前兆

第320章 乱世当用重典

第321章 霸道与王道

第322章 严于律己

第323章 用人不疑

第324章 阻力重重

第325章 削王?!

第326章 肘腋生患

第327章苦肉计

第328章 惊人内幕

第329章凌烟阁

第330章 见龙解甲

第331章 徒劳

第332章问策

第333章 戒杀

第334章 消弭

第335章 没有烽烟的战争

第336章大动作

第337章釜底抽薪

第338章 天下革新第339章 纳妃的烦恼

第340章 一龙二凤

第341章 淑妃凶猛

第342章 高手出招

第343章 一波三折

第344章 淮西乱

第345章 大唐王师(一)

第346章 大唐王师(二)

第347章 大唐王师(三)

第348章慎刑

第349章 终成眷属

第350章 成果丰收

第351章 姑息,但绝不养奸!

第352章 祭昭陵

第353章 削蕃(一)

第354章 削蕃(二)

第355章 削蕃(三)

第356章帝王心术(一)

第357章帝王心术(二)

第358章帝王心术(三)

第359章 东征(一)

第360章 东征(二)

第361章 东征(三)

第362章 东征(四)

第363章 东征(五)

第364章 东征(六)

第365章 东征(七)

第366章 平淮

第367章 平北大计

第368章 赌局

第369章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370章 最后的毒瘤

第371章 九州归一 第372章 凌烟阁的罪人

第373章 把酒临风望仙台

第374章 群英会

第375章 关河万里孤臣志

第376章 百万生灵

第377章使功不如使过

第378章 大唐彪骑

第379章海东青

第380章 北风号角

第381章 千军一帅

第382章 临阵缺将

第383章 悠悠老臣心

第384章朔风飞扬

第385章 龙浆

第386章后宫

第387章 二将争功

第388章 神话

第389章高人指点

第390章 将星陨落

第391章英雄所见略同

第392章 孤胆英雄

第393章 银枪定雪原(一)

第394章 银枪定雪原(二)

第395章 银枪定雪原(三)

第396章御驾亲征(一)

第397章御驾亲征(二)

第398章御驾亲征(三)

第399章算无遗策

第400章 梦词之谜

第401章 一身戎装

第402章 威武之师

第403章 释兵权

第404章 强敌阻挡

第405章 黠嘎斯的铁骑

第406章 不容践踏

第407章 拉开帷幕

第408章 射苍穹

第409章百忍成金

第410章 喋血兰州(一)

第411章 喋血兰州(二)

第412章 喋血兰州(三)

第413章 喋血兰州(四)

第414章 喋血兰州(五)

第415章 一人之败

第416章 北漠神兵(一)

第417章 北漠神兵(二)

第418章 北漠神兵(三)

第419章 不祥的预感

第420章惊天大阴谋

第421章 锋芒(一)

第422章 锋芒(二)

第423章 锋芒(三)

第424章 锋芒(四)

第425章 锋芒(五)

第426章 锋芒(六)

第427章 捷报频传

第428章风云再起

第429章 九宫天罗

第430章 以长击短

第431章 一血前耻

第432章夙敌

第433章 剑指天山

第434章 黑神无敌

第435章 计策

第436章 纵横八百里

第437章 无敌急先锋

第438章 兽性逼人

第439章将计就计

第440章西北望,射苍狼

第441章 河陇大攻略

第442章 巅峰论剑,谁主沉浮(一)

第443章 巅峰论剑,谁主沉浮(二)

第444章 巅峰论剑,谁主沉浮(三)

第445章 巅峰论剑,谁主沉浮(四)

第446章 巅峰论剑,谁主沉浮(五)

第447章 巅峰论剑,谁主沉浮(六)

第448章 巅峰论剑,谁主沉浮(七)

第449章 巅峰论剑,谁主沉浮(八)

第450章 巅峰论剑,谁主沉浮(九)

第451章 巅峰论剑,谁主沉浮(十)

第452章 巅峰论剑,谁主沉浮(十一)

第453章 巅峰论剑,谁主沉浮(十二)

第454章十面埋伏

第455章枭雄末路

第456章 不见狼烟

第457章 壮哉!

第458章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第459章 赞普的心

第460章 让大唐之风,袭卷天下!

第461章唐风(一)

第462章唐风(二)

第463章唐风(三)

第464章唐风(四)

第465章唐风(五)大结局

▲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

距离万历十五年,也就是1587年,430年了。

430年,既长又短。说长,今日之世界,今日之生活,今日之观念,与大明朝,天壤之别。说短,扳扳手指头,从大明到大清到辛亥民国再到新中国,历史烟云,恍如昨日。

历史并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读史,实际在揣摩过去,鉴往知来,摸规律,不忘本,把大势,顺势趋之,逆势避之。再细致斟酌考量,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角度、不同尺度、不同力度,看法和体悟虽然不同,但多多少少有些收获。如同老少皆宜的西游记,小的喜欢孙猴子、戏谑猪八戒,大的如沙和尚般挑起担子做个实诚人,老的却念着唐僧的修行,各得其所。

读《万历十五年》,大体有这种感觉,况且每读一次,关注点或位移或变动,感受也不一样,即使同一句话,兴许长了点经历,读来又是一番味道,妄加揣测的想象又多一些,真应了苏子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万历十五年,虽说是一个寻常之年,一个没有惊天动地大事之年,但是万历怠政伊始。由此为发端,把时空尺度拓展开来,纵向回望、横向比较,令人唏嘘的、苍生艰辛铺就的时空大道,其实没什么密钥,只有循环的往复。历史从来不好玩,也不能玩,因为它太沉重、太复杂,因为它走到万历十五年就此拐了个令人伤心的弯。

为什么会有万历怠政

没错,首先是人的性格使然。说到性格,多半会认为朱翊钧懦弱、内向、孤僻。其实不然,未即位前,九岁的朱翊钧与许多孩子一样,聪明活泼、好奇贪玩。若是一般人家,他凭些聪明和勤奋,要么考取功名,要么种田经商,总有所作为。再不济,过上寻常人生活,娶妻生子,也有个圆满。历史不能假设,人生不能重来。朱翊钧的性情、命运,在九岁那年,改变了。

万历是敏感的,不幸的是,他的敏感不仅没有随着年龄增长坚韧起来,警醒起来,反而更脆弱、隐藏更深。因为,他是皇帝,是九岁登基的孩子皇帝。更不幸的是,万历这个孩子皇帝在人生成长的关键那几年,遇到严母李氏、首辅张居正、大伴冯保等诸多内外能人。尤其是张居正和冯保这样的政治强人,天生的超级控,真是揉碎了朱翊钧那颗幼小的心灵。安全感缺乏和依附感增强,如同一对孪生兄弟相伴万历一生,既使他对任何人和事不给予信任,更使他遇到麻烦就会畏缩不前,掉头改弦更张。这些都是管理者的大忌,何况肩负千钧重任的天子。

与历朝历代年轻皇帝一样,万历是有抱负的。幼时敏而好学,即位后鼎立助推张居正一揽子改革。综观古今中外的变法和新政,没有君王强力的、持续的支持,要么空谈,要么夭折。张居正的改革,兴在万历支持,废也在万历怠政。

万历的抱负当然在权力的掌控,把本属于皇帝的东西抓住抓紧。于是待张居正去世,万历一边废冯保、清算张居正,一边勤于政务,废除张氏新政之流弊稳定人心,平定银川反叛、援朝抗倭、勘定播州巩固疆土,延续万历中兴的好气象。可惜,这种好日子很快因为女人和孩子的事情,即史书常说的郑氏立妃及常洵立储,慢慢地消散了。

看似有抱负的万历,因为长期被强人的灌输、控制后,逐渐变得固执、孤僻。这种固执,对一个有雄心、有野心的皇帝而言,为了大好江山,必然要杀伐决断、大开大阖、达成目的。但是,这种固执在敏感而依赖感强的万历心中扎根下来,真有点不为江山为女人的悲情。钻进牛角尖的万历,为了立妃立储,既不像强势君主来硬干,也不像明君顾全大局而放弃,却像一个大人不允许给心爱玩具穿上花衣服的小姑娘,自我置气,不吃不喝,耍起小性子。

万历又是聪明的。怠政惰政,非一朝一夕。如果仅纠结于立妃立储这一想法未能实现就撒手不理朝政,那万历早被拉下马了。从万历十五年开始,直至闭上眼,怠政长达三十三年,相当于那时的两代人。

这期间,一是万历稳稳妥妥地深居紫禁城,二是大明朝将将就就地走过来。看似不可思议的背后,聪明的万历早就看出道道。历经两百多年治理的大明朝,祖制章法已经成型,即便是张居正力推的改革,也不过是修修补补而已,尤其在运行机制上,文臣武将加宦官,三驾马车各司其职、互为制衡,皇帝无非是三驾马车上的一个盖子,使不使劲,大明朝照样往前走。

既然作为王朝的象征,皇帝这个盖子,该出场时还是要出场。尽管不上朝、不朱批、不搞经筵,但对天地亲君师的礼数,万历是不会也不敢忘的。况且,万历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以无为而治,堵住了一帮满口仁义道德臣工的悠悠之口。所以,万历不理事不操劳,自己心里是有数的。

▲明万历帝朱翊钧

朱翊钧成长经历及性格变化,对万历怠政的影响,绝不是一己之私。把尺度稍微放大,天子敢惰政能怠政的,实际预示着王朝由稳定走向衰败。无论夏商周,还是汉唐、北宋、元明清,王朝运行的倒 U 字型轨迹,对应着一代代天子诸侯的功绩或败作。

处在上升阶段的主政者,虽然辛劳甚至熬干了身体,或多或少都会留下让后人缅怀的文治武功。而处在下降阶段尤其是亡国之君,当然很不幸,但只要不像桀纣,多少能博取点后人同情,像李后主、崇祯、光绪(宣统毕竟是儿皇帝)等。

需要数落的,当然就是稳定阶段的那几个无所事事甚至对王朝运行起到破坏的人。特别是像万历这种长期在位的,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没有把王朝引入螺旋式上升轨道,最值得历史咀嚼、回味、深思。实际上,之所以把万历作为典型,一则怠政时间之长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二则世界大变局开启,现代国家登上历史舞台,古老帝国也好,新兴国家也好,大家的命运都将发生变化,都将拐弯。

回头再细嚼万历敢惰政能怠政,不能只停留在稳定的、所谓成熟的运行机制上,停留在王朝各级管理层不作为、贪腐横行上。背后还有什么?

第一,家天下的制度设计的天生缺陷。皇帝独我一家,任何人碰不得、动不得,甚至念不得、说不得。这是核心利益,也是根本动力。为永续万世,历朝历代开国之君都处心积虑地搞一套家规国法,以保证龙椅不拱手给外人。

赵匡胤和朱元璋做得最绝,前者削减兵权导致两宋偏安一隅,后者权力超级掌控造成大明怪象丛生。谁都清楚,打天下难,坐天下更难。谁也明白,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但把政权巩固、国家治理简化为保住一把龙椅,把君臣协力、君民共进关系异化为君为上、民为下,结果自然逃不了王朝兴亡更替的宿命,还是龙椅轮流坐。

对政权巩固和发展更不利的是,家天下的制度设计变为铁律,碰不得、动不得,如此僵化、刻板,不仅难以应对天灾人祸,而且抑制改革创新,使得王安石、张居正等变法或失败,或反复。

万历的立妃立储,看似与申时行等臣工们在较劲,不如说跟自己的老祖宗在赌气。不与时俱进,不结合实际,仅凭祖宗之法,要保住家天下,不但痴人说梦,更是禁锢头脑,阻滞前进。

第二,除了保住自己饭碗,君臣其实都不清楚要把这个国家带向何处。家天下是君臣的根本所在,而平天下是君臣修身齐家治国的追求。天下如何太平,国家治理如何达到国泰民安,每个朝代初期一般实行轻徭薄赋稳定人心、强化武备稳定疆域、选拔人才完善治理架构等,一旦边防无战事、百姓有吃穿后,帝国上上下下除了争权夺利的内斗后,真不知道该做点什么。进一步,皇帝只要保住龙椅,臣工只要有实权,小老百姓只要过上太平日子,哪管春夏秋冬,国家运行基本上停摆了。

与其说万历在怠政,何尝不是申时行等一帮臣工也在怠政,在拖沓,在和稀泥。打破平衡的,一是战事,二是天灾,两者叠加且时间跨度拉长,必然加速王朝更替。秦汉以来,客观地讲,历朝历代都有不同时长的好日子,也有短暂的民不聊生的苦日子,但大多数时间一般般,上也碌碌无为,下也碌碌无为,捣腾了两千多年,眼睛总是回头望,沉湎于三皇五帝的虚幻之中,却不想知道、不愿追逐未来的好光景,最终被动地、无奈地接受时代大变局的观念碰撞、枪炮较量。

第三,封闭可怕,更可怕的是被时代抛弃。大航海之前,世界各地各自为阵是常态,能开辟丝绸之路沟通中西方只有帝国所为。但步入大航海特别是西方工业化革命开启,世界格局发生跨地域的大变化,传统帝国走向没落,新兴国家崛起并主宰全球,从荷兰、丹麦到葡萄牙、西班牙再到英法,他们的发家之道就是破除封闭,带着枪炮和金银珠宝贿赂,开辟新大陆新市场。有的学者把这称之为第一次全球化。

▲传教士利玛窦

外面的世界在变,但大明朝无动于衷,处在大变局之中的朱翊钧、申时行等一帮臣工们更是无动于衷。他们不是不知道世界在变,因为有利玛窦等传教士们相继到来,而是不愿改、不想变,甚至连被动改一改、变一变的念头都没有。这一妄自尊大的思想封闭继续延续下去,直至甲午海战,如同寒冰,才真正把古老帝国泼醒。

时间不等人,时代不宽容人。不紧跟时代,一是万历即使不怠政,即使他承继张居正改革勤政忧民,把万历中兴延长过几十年,但终究抵挡不住大明的衰败。就像嘉庆一样,再怎么努力,再怎么节约,终究填补不了帝国的虚空。二是再把时间拉长,大清取代大明,也抵挡不住帝国的衰落,与其说有康乾盛事,倒不如说是古老帝国的回光返照,或者说是大明延续的又一次中兴。因为大清走下坡路,肇始于乾隆,嘉庆无非背了个锅而已,至于到了道光、咸丰,天命已难以挽回了。

为什么害怕商业贸易特别是资本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权专制太喜欢土地、喜欢农民了。可以说,农耕与皇权专制高度契合。一方面,农业耕作能为皇权和王公贵族提供较为稳定的税源,即皇粮这一实物能保证王朝运转;另一方面,至关重要的,大多数黎民百姓被牢牢地套在土地上,社会流动性不强,社会秩序稳定,皇权专制的制度成本和运行成本不高。毕竟,能过上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自给自足生活,农民们哪有闲功夫和歪脑筋来琢磨那把龙椅。

所以,土地是皇帝的命根子,也是苍生的命根子。正因为土地与皇权专制的契合,对古代中国而言,把土地与人挂好钩是治理的核心,压根儿都不会想到把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况且解放出来,无事必生非,沦为流民,迟早会揭竿而起的。进一步,地主农民成为农耕社会最坚实、最可依靠的阶层,当然也是不要轻易触碰的利益群体。

工商业者没有那么幸运,不管是手艺人,还是小商贩,既不讨皇帝喜欢,也遭老百姓嫌弃。无奸不商。为什么要把一个奸字送给大家都离不开的群体呢?老百姓嫌弃商人,是因为商人太重利。事实上,商人不计较,不赚差价,怎么叫商人,怎么养家糊口。读书人鄙视商人,表面上是看不惯商人的铜臭味,实际上有些嫉妒商人的不劳而获、宽裕生活。特别是商人会办事、能办成事,更易遭人嫉恨。

皇帝不喜欢商人,一是这帮人太现实、太功利,直接侵蚀农耕的实际利益,引发地主农民的不满;二是商人成天游走城乡,见多识广、脑筋活络,开明社会风气,当然在士大夫和地主们看来是带坏民风社风,若形成气候,直接威胁政权。

所以,重农抑商是历朝历代治理的基调,不但压制商家的实际利益,而且堵塞商人家庭致仕的上升通道,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纲上线地丑化这个群体。即便是游牧出生的元、清,要坐稳天下,都想方设法排挤商人。为保住自己所谓的天下,保持朝野上下的平稳,工商业得不到发展甚至遭受打击成为必然。因此,当哥伦布、麦哲伦冒着风险下海大航行时,大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一点不奇怪。

嫌弃商人、抑制商业、排挤资本,其实道出古老帝国上上下下,对商业资本充满恐惧。如果撒手不管、任其发展,商业资本会对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首先要削弱农耕的投入。商贸流通越活跃,其活动范围越广,在促进互通有无的同时,既需要大量人力投入,还需要流通贸易的基础设施改善,包括运输道路和集市修建等。这边投入增加,农耕那边投入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影响。

其次加速土地兼并,削弱政权稳定的基础。以土地为抵押物的商贸流通或资本融通,本身风险较高。加之资本的天然逐利性,在利滚利的驱使下,地主和商业资本的结合,必将贪婪地占有更多的土地。而小农家庭一旦遭遇变故,也只能靠变卖土地来度过难关。脱离土地的农民,在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下,要么上山为匪,要么流落街头乞讨。对这一人口比例,按现有失业人口来看待,一旦超过百分之五,必然危害乡邻、扰乱社会。

再有,货币和资本市场的兴起,促使采矿业和手工业发展,反过来又动摇农耕社会的基础。货币流通量需要实物作支撑的。这个支撑实物,在农耕时代就是粮食和土地。随着流通市场的扩大,显然靠土地作为货币的定锚已受局限,货币和资本必然要寻找新的、流通变现能力更强的实物作支撑。一旦采矿业和手工业获利水平提高,或者说相对农耕具有比较优势,货币和资本肯定亲睐这些行业,相应地逐步减少农耕投入。农业不稳,天下不安。

还有,食利阶层的出现,是整个社会都不能容纳的。在土地满足温饱的农耕社会,知道钱可以生钱,但惧怕钱生钱造成的各种恶果。资本创造财富。没有商号、票号和钱庄,商贸流通和资本融通只能像农耕一般小范围活动,难以产生更大的效用。所以,商贸流通和货币资本的活跃,动摇了农耕社会的土地这个命根子,动摇了皇权专制的政权根基,其命运只能被压制。

古老帝国上下真的嫌弃商业贸易、恶臭金钱吗?当然不是。即使皇帝,说是天下归己,真正到了数钱的时候,就不是想要就要、想多少就有多少。

万历算是帝国史上爱财搂钱抠门皇帝之一了。大家都喜欢钱,不管省吃俭用还是日夜操劳,一有节余就去置田产和房产,当然也有的拿去放贷赚利。逐利是商业资本的基本属性。如同硬币的两面,商业资本在逐利过程中,既利己也利他。利己,使人贪欲膨胀,丧失底线,疯狂敛财;利他,互惠互利,持续发展。

逐利的商业资本的确如同猛虎,一旦与土地房屋等实物资产结合,不但无休止地突破逐利边界,还诱使人们变得更加贪婪,损害农耕经济,破坏社会安定秩序。但商业资本不是猛虎,其实是狐狸,只要彼此有信用,对它好,它会返利数倍;失信于它,不是它出面,而是拉虎皮扛大旗,使唤豺狼虎豹,让你身败名裂甚至要你卿卿小名。只看到狐狸的狡猾凶残,不像蒲松龄老先生那样看到它的有情有义,在中庸氛围浓厚的古代中国,对待商业资本的态度极其微妙,口头的恶毒讨伐,内心和行动的逐利勾当,可以说是大大的伪善。

▲万历帝与英国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差不多同时代

商业真能颠覆社会吗?资本真的那么可怕?反观大航海,冒险家打着寻找新大陆的旗号,做着发横财的探险梦。荷兰、西班牙也好,英吉利也好,君主和臣民都好财,尤其是与万历差不多时期的伊丽莎白一世,伙同商人、海盗与西班牙人干仗二十来年,硬生生地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拉下马。

西方商业资本侵略和殖民过程中,他们依仗枪炮,为商业资本肆意横行开道,在享受掠夺财富带来快感的同时,犯下了累累恶果。这是商业资本的利己特性的表现。而大英帝国之所以横跨欧亚、纵跃美洲澳洲,实际既看到商业资本的利己驱动,也看到利他的多赢,由此从初期的野蛮掠夺转向殖民扩张,不再干杀鸡取卵的事。既无限放大资本逐利功效,甚至赤裸裸地剥削,又制定法令限制资本逐利的活动范围,尽管这些限制作用不大,以至于自荷兰郁金香事件开始,他们逃不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避不开此起彼伏的社会运动。

认清了商业资本的利己和利他的同一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结束殖民扩张和统治后,大都采取强制性法规和伦理道德声讨相结合的办法来驾驭商业资本这只狐狸。所以,花掉亚当斯密毕生心血的不只是《国富论》,还有《道德情操论》。

从狩猎走向游牧、农耕,总处在温饱的挣扎之中,生产力的低下必然要求生产关系的简化。推动千百年的农耕时代转变,需要胆略和气魄,还要时代造化。简单地指责老祖宗们不紧跟形势、不转变观念,没有什么道理,也于事无补。

需要深究的,还是一个老问题,在世界大变局来临、农耕转向商业资本的时代,为何古老帝国孕育不了资本主义、培育不了大市场?或者说,千百年来,古老帝国固执地钳制着工商业发展、资本活跃,即便享受过商业资本带来实惠的万邦来朝的盛唐、百业兴旺的两宋,为何都没有把手工业和商贸搞成气候?不说其产值和就业贡献有多大,至少成为农耕生产、田赋的重要补充吧。

遗憾的是,允执厥中的老祖宗,没有善待好工商资本,工商业没有发展起来,资本没有形成市场,坚守农耕的结果,经济活动单一,产业就业单一,社会结构也单一。较为单一的经济社会结构,活力从何而来?

为什么打不开人口土地紧张的结扣

古老帝国重农抑商的固执,万历、张居正、申时行他们看来是正常的,康乾如此,至今也如此,无农不稳成为国家治理的重点和难点。这种固守,一旦遭遇天灾或外侵,很容易致使帝国陷入危机漩涡。面对危机,要么革新消解矛盾、重振旗鼓,要么对外扩张、转嫁危机。

▲明长城遗址

古代中国主要选择前一条路,而对外,抵御匈奴也好,抗击辽金、元蒙、满清也罢,都是被动而为,即使一时战有所成,大抵都坚守在逶迤群山之中的万里长城。而对外的边境贸易,兴许边防保障不力,总被局限在不大范围、较短时段,以至于宁愿耗损巨大人力物力修筑万里长城,从秦汉到大明少有间断,也不愿意在互通有无、互惠互利上兴几条规矩,真的苦了边防百姓和守卫。

好在每每遇到危机时,古老帝国上下都会主动变革,但总走不走一个怪圈,大张旗鼓地变,轰轰烈烈地革,结果多半惨淡收场,回到原来的轨道,甚至有的做法变本加厉,特别是王安石变法。无论当时之人还是后来者,每每在反省变法失败,总在痛诉即得利益者的顽强阻挠,总在念叨商鞅之功成。殊不知,商鞅变法是直指横扫天下的耕战制度总设计,而后继者的变革,一是在土地制度限定下,二是在祖宗之法内,条目式展开的。换句话讲,化为危机,都要做人口和土地、粮食等财物的量的工作,不过,商鞅既整合存量又靠军功激活增量,但后继者只能做存量,无法也不能做增量,或者通过增量来缓解、替代存量。这就是造成危机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重,甚至靖康耻的源头被追溯到王安石变法。深究下来,还是制度设计运行偏差、治理目的视野狭窄等。

从制度设计看,基于农耕的帝国生存之道需要处理好人口与土地的关系。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解决好吃饱饭的问题。尽管文献记载不详、口径不统一,但依然可得出一个可信的结论,即所谓盛世光景,粮食产量稳定增加带来人口快速增长,土地开垦面积相应增加。

福兮祸所伏。在农耕技术和产出效率没有大幅提升的条件下,仅靠过度垦荒来养活过快增加的人口,缓和人口与土地紧张关系,很不现实。时间稍长,小农家庭致贫、土地兼并等频发,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显露。一旦遭遇洪涝干旱,农田凋敝,饥荒蔓延,流民窜行,社会动荡,战乱兴起,人口剧减,接下来的两条路,要么休生养息延续王朝祚命,要么被造反,龙椅让他家。

古老帝国的危机,本身源于人口与土地制度的不合理,却怪罪于简单的天灾人祸。事实上,失去天道,就是在固守不合时宜的土地制度,不开拓养活人口的新领地新渠道。这种固守土地,丧失了古老帝国向海洋要饭吃的动力,一而再地丢失了通过大范围的商业贸易来开辟人口增量活路的机会。进一步,没有多元的人口供养渠道,没有互通有无的方便,凭借农耕粮食单一优势的古老帝国,难以看到自身的比较优势,更不会分享社会化分工带来的实惠。内部消纳危机的最大风险,恰恰是皇权得不到保障;损失惨重的,还是人,于是乎有“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的悲叹。

单一的、内向的、保守的制度设计,局限了治理的发挥,包括治理能人的无奈。首先是治理目的狭窄。还是那句管用的话,保住自己的饭碗。皇帝为保住龙位,臣工为掌控权力,黎民百姓就为吃饱饭、穿暖衣,还能再做点什么,没有多想,也懒得去想。为把控皇位、稳定政权,历朝历代只能施行简便、低成本的重农抑商,用土地套住人的手脚,用道德礼数洗刷人的头脑,自诩为天下太平,数十年如一日,没有什么变化,没有什么突破。天长日久,弊端丛生,一场暴雨、蝗灾甚至一个惊雷,都可能致使帝国倒下。

治理视野的狭窄,更是古老帝国的顽疾。黄仁宇先生对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结构,比喻为美式“潜水艇夹肉面包”,其根源主要受亚洲大陆天候地理关系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一个大陆帝国的治理,影响明显且持久,即以农耕为中心,因为东临大海、北面沙漠草地、南临热带丛林、西为高山荒原,时间一长,物产丰富的中原成为帝国的主体,自我为中心概念形成。

更有些特别的,除了早期匈奴,而后辽金、蒙古的北方外族强大并造成直接威胁外,古老帝国周边都是蕞尔小邦,不仅人少、日子穷,而且内乱和互掐。由此建立的朝贡和求援的依附关系,对小邦而言得以生存,对帝国而言则大大强化了中心意识,久而久之,天下为我、我为天下的观念扎根在古老帝国的朝野,患上盲目乐观、妄自尊大的臭毛病,太正常了。

不提两百多年前马噶尼尔来华的事情,就说万历时期的利玛窦,不畏险途抵达帝国,其规模、行程固然不如此前的郑和下西洋,但能够到达,并带来帝国没有的地图、计时器、三棱镜等西洋物品,仅此表明天外有天。无奈大明朝上下浑然不觉,仍沉醉在我为中心、番邦落后的窠臼中。

假若自万历开始,无论君臣,稍微开明点,稍微谦虚点,好好想想世界另一端而不是千百年来依附、朝贡关系的穷邻居是如何生活的,也许帝国的大门就不会死死地禁闭。

围绕土地、农耕打转,必然造成治理手段的简单,即精心炮制的以土地为载体的耕作、税赋、礼节、风俗、法律等系列经济社会制度,实际不能匹配皇权专制。秦帝国的郡县制能够承继并不断完善,或者追溯西秦能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关键在于统一,车同轨、书同文、度量衡等,进而促使粮草等战备物资活动范围扩大。但是,土地不可移动、肥瘦不等的特性,使得围绕土地设计的系列治理制度施行过程中,大打折扣,或者鞭长莫及、形同虚设。是否把与土地密切关联的粮食作为帝国的调节手段呢?其实,自身的差异性、多样性等决定了任何实物都不适合用作大范围调节工具,况且粮食产量稳定性不强,耗损又较为严重。兜兜转转,比较起来,货币流通性强、差异性小,又不受天灾影响,之所以没有被选作调节工具,还是在于实物货币的接纳程度高,而信用货币即交子等纸币成不了气候。

万历十五年,世界变局开启。就此拐弯的,不是大明朝,而是古老帝国。等来的,不只是满清入关、崇祯上吊,不只是剃发易服、大兴文字狱,还有鸦片战争、甲午海战、抗日战争和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百年来与外族侵扰迫使的系列战争、签订的多个丧权辱国条约,还有内忧外患、不堪回首的百年屈辱史。

作者| 许光洪供职于重庆邮电大学

文章来源| 爱思想网

说明:部分来自互联网

为提升阅读体验,版式有所优化若涉及著作权问题,我们会及时处理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商鞅是一个成功的改革家(在当时),他成功地把秦国变成了一座高效运转的大兵营。他的变法,奠定了中国实现首次大一统的基础(统一和一统是两码事)。

至于耍手腕,一个政治家要是连手腕都不会耍,那他也好意思出来说自己是“政治家”?那么,耍手腕和诚信之间究竟是个什么关系呢?手腕是必要的技巧,但诚信是政治家成功的王道。商鞅立木就这个事件本身来讲,是手腕,但商鞅通过这个手腕,向老百姓传达了一个信息——政府是非常有信用的,说奖就奖的,不是忽悠的。立木为信之后,商鞅和他的变法团队订立了真正意义上的“法”,并在秦国得到了广泛流传。百姓也好,贵族也好,全都在遵守和遵行着这些“法”。这怎么能说商鞅就不诚信呢?人家说到就做到啊。

再说商鞅的排场。首先,商鞅的官位隆重之后,排场是必须讲究的(在那个年代,您难道还指望在土墙根儿那儿叫一声毛主席,毛主席就出来了?),因为人家是高官,是贵族。商鞅变法的目的不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是要尽一切可能地让国家机器高效运转起来,去统一天下建立王朝。而当时,春秋战国近500年的战乱,老百姓最希望的根本不是今天买宝马明天买奔驰,而是能吃上点儿能穿上点儿,自己种的粮食不会在不成熟的时候就因为过兵被糟蹋了,自己的丈夫不会突然被拉去当兵打仗,自己的儿子不会突然被强盗杀死,自己的房子不会突然被贵族霸占。这个时候,商鞅出来了,他订下了规矩(尽管很严苛),让大家都能有个盼头,这难道不好吗?其次,不要说商鞅,就说全世界,就说从人类诞生到现在,您哪天见过所有人都真正平等过?原始部落还有酋长呢,最好的猎物和最好的野果一定是献给人家酋长的。难道您就此认为酋长不是好人?黄帝、炎帝、颛臾、有巢、燧人,尧舜禹,商汤、盘庚、周文王周武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朱元璋康熙,这些位有道的明君哪个不比老百姓排场大?哪个不比老百姓富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朕富有四海这几句话您以为是白说的?)难道就都不是好人?

红楼梦的贾府本来有四位大**。元春进宫了,留给读者可见的只有迎春、探春、惜春(简称三春)。

三位姑娘都是公爵府的千金。公爵是异姓爵位的最高级别,一个时代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想要出生在这样的豪门里,投胎难度可想而知。

她们从小被养在贾母身边,同吃同住同上学。仆人编制一样,月例银子一样,吃喝用度都是同等标准。

在电视剧里,她们连衣服钗环都同款,妥妥的仨闺蜜。往那儿一站三个美人齐刷刷,好生养眼!

荣国府是钟鼎簪缨之家,既有非同一般的豪门气派,又有完备的礼仪规则,彼此长幼有序。黛玉进府那日,书中写到开晚饭:

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

你看,三春和黛玉都是小孩子,放在今天一蜂窝就拥上来了,但在那个时代有严格的秩序和礼仪。谁先谁后,谁左谁右,谁站谁坐,何时站或坐,都有说法。

如果有十个人,必定有十个节奏。谁也抢不了谁的,谁也欺负不着谁。不会发生一群抱团,孤立某人。

这只是个小细节而已。一花窥见一世界,生活的角角落落都可以此类推。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享受平等待遇,又有良好的规矩,那养出的孩子也应该井然有序,完全符合兄友弟恭嘛!最不济,也应该平分秋色,各有所长!

可事实却是三个人气质大相径庭,性格天差地别,人生结局更是相去甚远。

迎春诨号二木头,针扎一下都不知道喊疼,活活被虐待致死。

探春诨号玫瑰花,精明强干的女汉子,壮志冲天。在贾府马上要倒台之际,还能接手政治任务。尽管离乡远嫁,起码也留名青史了。

惜春年纪最小,本应是团宠小甜心。偏偏离奇的孤傲冷僻,最后干脆遁入空门,了此残生。

这些奇奇怪怪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造成了她们迥异的世路结局。

01 三春出身之比较许多人解说迎春的懦弱,必先说她庶出的出身,说她娘肯定没地位。每次看到这,我都哑然失笑。

如果按这逻辑,那三春里出身最好的是惜春。她可是贾珍的胞妹哦!胞妹就是同母。贾珍既然是嫡长子,惜春就是宁国府的嫡长女。

宁府居长为尊。惜春这个嫡长女,比元春还要尊贵许多呢!

出身如此高贵的姑娘,不应该横着走路,事事占先吗?为什么反而集体活动一概不参加,退缩逃避厌世呢?

除去惜春,次之是迎春,出身最差的是探春。因为迎探都是庶出,迎是大老爷的,探是二老爷的。迎春本来又是姐姐,长尊幼卑,无论哪个角度都碾压了探。

邢夫人对此就愤愤不平:

你是大老爷跟前人养的,这里探丫头也是二老爷跟前人养的,出身一样。如今你娘死了,从前看来你两个的娘,只有你娘比如今赵姨娘强十倍的,你该比探丫头强才是。怎么反不及他一半!

这里把背景交代的明明白白,迎春的母亲比探春母亲强十倍!

什么叫强?不仅包含着颜值、性格、口碑,更重要的是指家族地位。

也就是说,迎探虽然都是庶出,但迎春的母亲肯定比赵姨娘地位高。俩人很可能不属于同一阶级!

为了让大家解透,此前卓语发了《你知道妾的等级吗?尤二姐对比杨九红,谁才是合格的妾?》,可参看。

不要认为妾都一样,其实妾有八个等级呢,地位千差万别。赵姨娘是个低等贱妾,迎春母亲有可能是个良妾。

OK,出乎意料吧!论出身迎春原来比探春好的多,无一处不胜过探春。可她腰杆却挺不起来,活成最窝囊的人,这到底是为什么?

02 寄居孤儿的辛酸

三春差别的成因,最最核心在于,她们住在谁家。

尽管表面上看三人待遇一样,都由老祖母统一照顾管理,但事实上身份大不相同。

贾母把荣国府正堂交给了贾政,自己算跟着小儿子生活。荣国府的主人是贾政。

一大群姑娘里,只有探春生活在自己家。迎春是住在二叔家,惜春是住在堂叔家,她们都是借居。

很多读者觉得这根本不是个事!豪门嘛,有的是钱,多添几副碗筷而已,这还能造成心理压力?

当然能!如果你理解不了,说明你把豪门当成了俱乐部,太不懂人情冷暖了。

迎惜就算姓贾,就算身份尊贵远胜探春,只要离开父母家,本质上就沦落成孤儿,跟黛玉一样。

有贾母在,才有她们表面化的主子待遇,一旦贾母没了,你看看是什么样子。要知道,贾赦贾政贾珍彼此间,不仅互相看不顺眼,而且有不可调和的尖锐矛盾!

详见《红楼梦的贾府,就是一部宫斗剧的主场 》

所以说,除了探春以外,其他女孩子,全部是有今天没明天的人生。

黛玉被收养,尽管有贾母千宠万爱,可她时时刻刻都知道自己没有家,知道贾府千百双眼睛里,藏着无数的蔑视和嘲弄。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所有表面的繁华,锦衣玉食、座上宾、千金**,一切都是假的!只有这句话才是无家孤儿的真实写照。

迎春惜春二人,虽无收养之名,却有收养之实,仅仅比黛玉多了个贾姓而已。这个姓在荣府既得利益者眼中,毛都不算。

聚居人类的很多矛盾,并不只局限于“钱”字。

贾母无论养多少孙女,花的是官中的钱,没吃豪奴一粒米。但是,却凭空给他们添了几位主子啊!多一个主子,就多一份劳累,多一份小心,甚至多出一个帮派。能不抱怨吗?

对王夫人这种主子阶层,就更复杂了。多了无数不得已的赔笑、客套、应酬、安全责任、风化事宜。仅仅吃饭时捧饭进羹的活儿,就多出好几份,你以为她做的很开心吗?!

关于黛玉寄居被嫌弃,曹雪芹从没正面写过一句。反倒是处处只写黛玉如何被优待,如何怼完这个怼那个

这就是神奇的曹雪芹!黑暗的人、黑暗的事,一定要替他们掩盖。临到最后,美丽的花朵上全是蚊子血,那是不是花的问题呢?全凭你自己去悟了。

黛玉经历的所有嫌弃,迎春和惜春都经历了!可是黛玉拥有的贾母之宠、宝玉之爱,她们却没有。

刁奴们再怎么阳奉阴违,总要顾及点贾母。她们只能暗中刁难黛玉,明面上黛玉是高高在上的人设。

周瑞家送宫花时,故意轻视黛玉,黛玉就马上发作讥讽她。这份维护自身尊严的底气,并不容易。

女孩子里只有黛玉和探春有底气。黛玉的底气是贾母,探春的底气是正牌**。迎春惜春若遇到这事,绝不会去问:“单送我一个人的呢,还是个个都有呢?” 她们不在乎谁挑剩下的,能有自己的就很好了。

说白了,迎春之所以木讷,惜春之所以孤介,都是在缺乏关爱、倍受歧视的环境中,无奈的生存之道。

03 冷若冰霜荣国府

也许有人说,湘云不也是孤儿,她怎么成天乐哈哈的,真是环境的问题吗?

真是!史家跟贾家不一样。贾家表面礼仪齐整,实则毫无亲情,亲人间只有嫌弃和勾心斗角。史家正相反,宽松、自由、有爱。

35回贾母到王夫人的正厅小憩,于是王夫人传饭:

王夫人便令“请姑娘们去”。请了半天,只有探春惜春两个来了;迎春身上不耐烦,不吃饭;林黛玉自不消说,平素十顿饭只好吃五顿,众人也不着意了。

一共四个人,两个不来。来的那两个,还是“请了半天”,明显是勉为其难。这么个小细节说明什么?为什么偶尔在王夫人那儿摆顿饭,就如此冷场。

如果你认为曹公在写她们减肥,那我就无话可说了。

其实食欲更多时候不取决于胃,取决于环境和人。有爱的环境、想见的人,自然跑的快。就算不吃饭,见见面也是开心的。然而在荣府,一切正相反。

如此冷场后,有人在意吗?没有!谁管你吃不吃,反正礼数已经到了。

反观湘云,31回她刚到贾府,午间贾母建议她把外衣脱了,湘云不耐烦的说:

“都是二婶子叫穿的,谁愿意穿这些!”

我们知道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这一句话,就证明了史家婶娘是真把她当闺女,亲自照管这些琐碎事。湘云恃宠而骄,不珍惜反而抱怨,就像是当代熊孩子穿越过去的。

注现代读者都说湘云受虐待,这是个误解。详见《史湘云:被宠坏的孩子难成熟》《 史湘云:我需要很多很多爱 》

这样的细节举不胜举。只有你足够留心,只有你把对物质的关注转移到亲情上,才能看到真相。

这些孩子们住在天仙宝境的园林里,用着白玉盘玛瑙碗,吃着玉粒金莼看似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爱,没有一丝温暖和亲情。

因为这里的女主人是个冷冰冰的机器。全书算下来,王夫人没跟贾兰发生任何交集,那可是她唯一的孙子哦,普天下有这种奶奶吗?

奇葩之人就有很多奇葩事。不仅不理贾兰,跟李纨也没有正面对话过,跟三春也没台词(除去第80回)。跟黛玉只限于初进府时期,大约黛玉10岁后,她就再没搭理过黛玉。

是曹公省略了吗?那为什么只省略她呢,贾母、凤姐为什么跟所有人都有互动?就连刻薄愚昧的邢夫人,跟大家的互动,竟然也比她多得多!

家庭想要和睦有爱,主要依靠女主人,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荣府的女主人十几年间没一句台词,这样的家还能指望什么?

贾母想爱护她们,但毕竟年老体衰,精神不济。她有限的精力顾及不到每个人,迎春惜春不幸成为最被忽略的两个人。

她俩再对比的话,迎春垫底。因为老人都是爱屋及乌,贾敬在贾母心目中还不错,贾赦却非常不受待见。有了贾赦这层阴影,贾母对迎春基本不管不问。

于是你会发现,贾母没夸过迎春一句,没赏过她任何东西,也不关心她的人生大事。可怜迎春,雨露从没她的份,雷霆之怒倒是属于她。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社交能力建立在对世界的安全感上。而安全感,并非来自于物质满足,而是来自于婴幼儿时期的母爱。

简而言之,幼年得到的每一个温暖的拥抱、安详的触摸、肯定的微笑,都是塑造人格的利器,决定了我们成人后的社交能力和婚姻成败。

人生最悲惨的境遇不是缺吃少喝,而是被隔离,被冷漠以待。这样长大的孩子,内心永远自我否定。成人后无法融入群体,对婚姻排斥恐惧(可参看哈利·哈洛的恒河猴实验)。

从这个角度,就充分解释了迎春惜春的怪诞性格。她们有锦衣玉食,但没有爱。

尤其是迎春,冷漠的环境令她极度退缩。可退缩无能,又不断的招致责骂挖苦,越骂她越退缩就这样形成恶性循环,最终成为人格的侏儒,任由外界摆弄。

04 父母的差别

除了以上原因,还有父母亲的差异带给她们的影响。

一群女孩子里,最有志向的是探春。黛玉尽管性格悲观,但正经大场面里丝毫不怯场,反而跃跃欲试,总想一展才华压倒众人。

这种男儿般的志气,只有黛玉和探春有。为什么呢?

因为她俩的父亲相似,都走文化路线。知识份子养女儿,有意无意之间就养出了男儿志向,不会把她限定为生育工具。

书中有很多细节,显示贾政年轻时就是个宝玉的翻版。所以贾政的子女们,明显比同族人优秀一大截。

插句题外话:有人写文章说,王夫人的子女都那么优秀,人家骄傲了吗?

呵呵,搞清楚啊,王夫人半文盲状态,行个酒令说个押韵话都不行。子女的优秀真是因为她吗?你就没想过那都是贾政的子女?

父亲的影响不在于亲自照管她什么。他的思想就是界限,越无能的父亲心界越小,子女的格局就受到限制。林如海贾政这种父亲,无疑会放大子女的格局。

书中探春的容貌:“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何谓不俗?就是有内在追求。

探春比黛玉更务实,也更泼辣。这又是为什么?

黛玉的父母都太优秀,使黛玉的优越感渗透到骨子里,不屑于与世俗之人相争。

而探春有复杂的母亲体系,别人没妈,她却有两个妈!她要好好活下去,必须跟亲妈撇清关系,投靠王夫人,处处察言观色,充当她的左膀右臂。否则很可能又是一个迎春。

探春看似疏远赵姨娘,实则血浓于水。赵姨娘常常去探春处,她们私下有来往。此外看贾环的情况,探春幼年时也应该是赵姨娘带的。亲娘那泼辣大胆的基因,必然遗传给探春。

也就是说,探春跟其他姑娘截然相反——她有父有母有家,有旷世暖男好哥哥,还有拖后腿的亲弟弟,外加一个强权大妈。别人的亲情世界太冷清,她并不冷清,而是需要摆平这堆复杂关系。

于是,探春跟其他人背道而驰,其他姑娘都被压抑了人格成长,探春却被激发了人格成长。经过不断的锻炼,让她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能干。

迎春就悲剧了!有个贪财好色的爹,女儿在他眼中毛线都不算。迎春自幼看到的女人们,都是他爹买来的商品,甚至还不如商品主贵。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早已深深根植在脑海中,她如何能对自己产生自信呢?

惜春跟迎春一样,也受冷遇,也有社交恐惧症。但惜春出身高贵,她骨子里有黛玉般的高傲。

贾敬中过举,也是个知识分子。但是个逃避型的,大约有些愤世嫉俗。惜春小小年龄就灰心于尘俗,最终选择遁世,可见冥冥中都受了父亲的影响。

05 豪门悲剧

这些豪门千金并没过上公主的生活,每个人都被促狭的生存条件,塑造成可悲的残品。

贾母给了黛玉一个世外桃源,但黛玉却不快乐。她的伤感是那么重,她的诗词作品里充斥着对人生的无望、对生命的悲观。

可是,你知道吗:真正的悲伤根本写不出来,也根本不能写。

迎春的命运才是真悲剧!出身不好,没有亲娘,还偏有贪财好色的父亲和刻薄寡恩的嫡母。

她在荣府已经非常边缘化,是最不被疼爱的那个,但对她来说却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时光。第80回她哭诉说:

“幸而过婶子这边过了几年心净日子……”

可以想象一下,她在贾赦那边过得什么日子。大约被邢夫人责骂的多了,被豪奴们欺负的多了,也就麻木了。无力解释,无力改变,甚至都无力落泪。

她没有悲伤吗?但她从来没有一句伤感之语。木,才是最大的悲和伤!

以她的处境,她能写吗?她敢写吗?也许曾经表达过,但一定带来了更多的烦恼。

处在被压迫地位的人,在逃离那个环境之前,根本不能发声。黛玉是基于优越地位,才能每日伤春悲秋,放逐自己的情绪,不必忌惮什么。

黛玉的种种悲情,如果你理解成悲现实生活,那就太狭隘了。

当贾府尚沉浸在烈火烹油时,黛玉已经经历了父母双亡,家族败落。那么令人羡慕的原生家庭,转眼就无影无踪了,让她深刻体验了世法无常、生命虚无。

她像是命运的先行者,又像是个旁观者。她敏锐的察觉到每一个生命的败坏迹象,不管是大自然的,还是人类的。

所有的繁华热闹,所有的美丽鲜艳,在她眼中,都将很快变成一片空寂和落寞。作者借着黛玉这双冷眼,哀悼所有鲜活的生命。

黛玉的诗作,大多都具有先兆性和概括性。27回出现的《葬花词》看上悲切,可是毕竟还写了许多春景,是以“半为怜春半恼春”为基调。可是到了45回的《秋窗风雨夕》,满篇都是惨淡二字。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四大家族的摇摇欲坠、个体命运的互相倾轧,已经开始上演。诗作中不会再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激昂高亢,只剩下“罗衾不耐秋风力”的无力。

到70回填柳絮词,预示着彼此分离的时刻马上就要来临。“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难道这不是预示迎春的哭诉,和探春的悲叹吗?

06 大家族的本质

封建统治者为了控制人民,建立了一套确保父权、夫权统治的家庭内部关系,这套制度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里占有突出的地位,是宗法制最大的特色。

在这套制度里,长尊幼卑、嫡贵庶贱、三纲五常、亲亲尊尊,一切看上去都很美,听上去都好有道理。可惜

可惜结果便贾府那个样子。探春曾一句道出本质:

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像乌鸡眼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多可怕啊,又是多么真实啊!

成人间顾不得姿态,个个油锅里抢钱,恨不得掐死周围一大片。连儿童的世界也被扯的支离破碎。

第七十一回鸳鸯叹息凤姐说:“还提什么凤丫头、虎丫头,她也可怜见的,虽然这几年没有在老太太、太太跟前有个错儿,暗里也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总而言之,为人是难做了……不是我当着三姑娘说,老太太偏疼宝玉,有人背地里还言三语四,如今老太太偏疼你,我听着也是不好,这可笑不可笑?”

探春笑道:

“糊涂人多,哪里较量的许多。我倒说不如小人家人少,虽然寒素些,倒是欢天喜地,大家快乐。我们这样人家,外头看着我们不知千金万金**,何等快乐?殊不知我们这里说不出来的烦难,更厉害!”

你看,真话都被探春说尽啦!千金万金的**们,有谁了解她们的苦?

世人一说困难,必说钱少;统治者一提问题,必说道德礼法。荣国府两样都是标杆,再没什么可挑剔了吧,却活成冷冰冰的地窖。一切都是为什么?大写的WHY。

这便是曹公向这世界提出的问题。

人们评说三春之悲剧,只关注最终的婚嫁,只归结于贾府倒台的大背景。殊不知无论贾府倒不倒,她们都是巨大的悲剧,这才是红楼梦的深刻所在。

  对于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读过之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正符合“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至理名言。“这是一部匪书,乱国之根本”,乾隆皇帝如是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先生如是说;“开谈不讲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风流才子如是说;“大家读《红楼梦》,但不同的人看到是不一样的东西,道学家看到的是道,佛学家看到的是佛,政治家看到的是反清复明,才子佳人看到的是风流韵事”,鲁迅如是说。

  对于这部千古流传的巨著,我一直心生向往,终于在寒假时期得偿所愿,一睹庐山真面目。下面是我拜读红楼所得的一隅见解,纯属夸夸而谈,涂鸦之作,望正统的卫道者见谅。

  周树人先生曾经说过:“美,把好的东西包装给人看;丑,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于是,你成了最伟大的毁灭艺术。江湖本是江山一隅,贾府原就是这个社会的缩影。我总认为红楼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时代末期的那一种破败氛围,无论是社会,是家族,抑或是爱情,它都在慢慢地褪尽那一层历史的荣光,渐渐地淡出历史的舞台。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局的中国古典小说中是并不多见的。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不管她是登仙还是驾鹤西归,至少她辞别了宝玉,这很好很好。

  或许有人说我过于残忍,过于无情,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她本是天上的绛珠仙子,她是掉进人间的精灵,她本不应沾染俗世的凡尘。死,对于她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至少当她安静地在底下沉睡的时候,宝玉仍在凡世,在封建的桎梏中寻找出路。这,不得不说,她是幸福的。

  或许他们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本就不应该相遇,他们在一个错误时间,错误地点遇到了一个错误的人。因为浪漫本不应是生活的主旋律,柴米油盐酱醋茶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蚊子的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划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留下一个永远的圣地。

  也许你会说黛玉死得过于悲惨,一点也不具有中国古典的浪漫情怀。或许黛玉应该泪尽证前缘,与宝玉有情人终成眷属。或许她应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神圣高贵。然而,最终黛玉只是很庸俗地指天愤地,怨天之不平,叹天之不公,气极而亡。这何曾想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的,孤芳自赏的黛玉,反而像一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还是在贾府这大厦将倾之时离开了这是非之地,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只是一个纨绔子弟,可谓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孝无二”。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没有霸王拔山举鼎的英雄气概,没有周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睿智,更不可能想孟郊那样“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朝看尽长安花”。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很少,甚至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留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幸福。宝玉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甚至连痴情也说不上,不然他不会迎娶宝钗。我一直疑心宝玉的出家避世并不是因为黛玉的死亡,这或许仅仅是因为贾府崩溃了,他的象牙塔塌了,他所依附的一切一切都完了。这个世界上没有死亡也带不走的爱情,所谓的天荒地老,至死不渝,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谎言罢了。依然记得南齐的苏小小,“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曾经的海誓山盟,最终剩下的也只不过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孤坟与那夜夜鬼哭而已。

  或许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贾府没有没落,宝玉与黛玉经历千难万苦,终于走到了一起。然而,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早已韶华已逝,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在岁月中流逝,这时,宝玉也会回忆起那个“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的珠圆玉润的宝姐姐吧。

  在红楼之中,宝钗也是那最可怜的女子之一吧。写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说“她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她也算可怜”然而,是这样吗这个世界难道还有喜欢孤独,爱上独守空房的女子如果贾府没有倒台,她没有了丈夫,至少还拥有富贵。但是,贾府倒了,沦落到徒有四壁的地步。这时,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意义呢没有了丈夫的爱情,没有了那幸福的生活,她就像路边的野花,“寂寞开无主”,她就像桥边的红药,可怜地独自生,独自死,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悲剧

  其实红楼中的每个女子都是可怜的,可悲的,即便是身为贵妃的贾元春。

  漫步于历史的长河中,突然从长河的深处传来阵阵的哂笑:“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边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在世人的眼中,或许皇宫都是神秘而高贵的。

  让我们看看下面的几段剪影吧。当贾府上下得知元春被封为贵妃时,“贾母等听了方心神安定,不免又都洋洋喜气盈腮,于是按品大妆起来”,入宫谢恩。再看,元宵省亲时贾政的一段话“贵妃唯兢兢业业,勤慎恭肃以待上,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再看,荣宁两府祭祀时,贾珍的一席话“咱们哪怕用了一万银子供祖宗,到底不如这个体面,又沾恩锡福的”。还有,迎春误嫁中山狼后,王夫人的那几句话“你难道没听说过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哪里都像你大姐姐做娘娘哪”。

  看完这些后你做何感想呢我是想起了聊斋里的画皮,想起了那镜花奇缘里那张浩然巾后面的脸。“当你被波浪卷起,在大海中挣扎时,内心到叫救命时,岸边的人却把你当成了勇敢的弄潮儿,为你的挣扎而鼓掌喝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贾母等人的心目中,元春无疑是幸福的,因为她嫁给了一个富有天下的人,这可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她的地位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她的一生将有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她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可是雪芹先生却把她列入了薄命司,如果时光倒退几百年,我也会觉得奇怪,这也算薄命

  可是,这是事实。“楚王好细腰,宫娥多饿死”,皇宫是这个世界上最肮脏,最见不得人的地方,它是古老中国的一个畸形产物。元春就是被爱她的父母,祖母送到了皇帝的身边,当成一种礼物。依然记得那句流传千古的诗句:“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在那里,她是活着的木偶,她可以说话,可以解闷,却不可以有她自己的思想。皇宫是一个大牢笼,它没有生命,它只属于一个人,属于那个君临天下的皇帝,可是却有无数的人为它死祭,奇哉怪哉!他们也许是宫女,也许是太监,也许是皇妃,可是无一例外。——他们的血涂在皇城的墙根下,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君王。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他们没有自由,只有苦闷。然而,他们却偏要戴上那五彩的光环,让世人以为那是一个桃源圣地,直待走进去才发现那只不过是一个在富丽掩盖下,包含万千白骨的坟。雪芹先生看到了,他借宝玉的眼看到了这一切,所以他酿造了“千红一窟,万艳同杯”,为那宫墙琉璃内的白骨默默地祈祷。

  想起了那首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或许我们应该为她们唱一首哀歌,这也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因为在那封建的时代,她们这样的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