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你的知识积累,发挥想象力,描摹一下袁隆平在实验田中“专注”地总是科研的情景

游戏攻略06

调动你的知识积累,发挥想象力,描摹一下袁隆平在实验田中“专注”地总是科研的情景,第1张

调动你的知识积累,发挥想象力,描摹一下袁隆平在实验田中“专注”地总是科研的情景
导读:饥饿的启迪 进入1960年,天灾人祸带来了全国性的大饥荒,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也同样面临着饥饿的威胁。 一天中午,走出校门,他远远地看到马路边围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边横躺着两具骨瘦如柴的尸体,围观的人都默默无声,脸上堆满了忧伤。 袁隆

饥饿的启迪

进入1960年,天灾人祸带来了全国性的大饥荒,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也同样面临着饥饿的威胁。

一天中午,走出校门,他远远地看到马路边围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边横躺着两具骨瘦如柴的尸体,围观的人都默默无声,脸上堆满了忧伤。

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为这沉痛的现实而感到深深的不安!

有一次,他带着40多名农校学生,到黔阳县硖州公社秀建大队参加生产劳动。一天,房东老向冒雨挑着一担稻谷回来。他告诉袁隆平,这是他从另一个村子换来的稻种。

“为什么要换稻种呢?”袁隆平问。

“那里是高坡敞阳田,谷粒饱满,产量高。施肥不如勤换种啊。”老向说,“去年我们用了从那里换来的稻种,田里的产量提高了,今年就没有吃国家的返销粮了。

面对饥荒,老乡们不是坐等国家救济,而是主动想办法提高产量,袁隆平很受感动。

他从这件事上,得到很大启发:改良品种,提高产量,对于战胜饥饿有重大意义。他想,自己除了教好课,还要在农业科研上做出些成绩来,为老乡们培育出高产量的好种子。

三保“命根子”

为实现禾下乘凉梦,他把实验种苗看成是自己的“命根子”,付出了三次艰辛的努力。

之一次是1968年的“518事件”。1968年5月18日,袁隆平视为自己生命的试验田里的秧苗,竟然全部被人连根拔起,整个试验田被彻底破坏。后来痛不欲生的袁隆平在田埂边污泥里找到五根一息尚存的秧苗后,把这五根秧苗视为掌上明珠,加倍呵护。

还有一年春天,由于袁隆平的实验场地没有升温、保温设备,为了保证珍贵的不育种子免受春寒的冻害,袁隆平对他的学生兼助手李必湖和尹华奇说:“这些种子凝聚着我们多年的心血,保住了它,就是保住了我们的命根子。”为了保住这些“命根子”,袁隆平带头把种子包起来,再蒙上塑料薄膜,缠在自己的腰上保温。

找到野生稻雄性不育株后,袁隆平将这种秧苗命名为“野败”。但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台风,把试验田里的秧苗淹得只剩下了叶尖。正值感冒发烧的袁隆平亲自参与秧苗的抢救,把抢救出的秧苗按照实验田的原样放到师生三人的床板上,抢救完毕,袁隆平差一点晕了过去。

禾下乘凉梦

一位熟知袁隆平的作家,为他写了一本书,书名叫《禾下乘凉梦》。这个书名来源于袁隆平的一个梦想。袁隆平回忆当时研究时,满脑子只有高产水稻,一天晚上,他想着高产水稻进入梦乡,结果在梦中他惊喜地发现种的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

从1964年6月20日开始,袁隆平挤出教学后的业余时间,每天头顶烈日,脚踩污泥,弯腰驼背地寻觅那神奇的“不育”稻株。整整花了15天时间,什么也没有找到。7月5日,是他寻找“不育”稻株的第16天。他来到一丘“洞庭早籼”田,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正在开花和刚开过花的稻穗花药上,突然,他的目光在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停住了。“啊,这不是退化了的雄蕊吗”10多天来,还是之一次见到这样的雄蕊植株。他马上将这“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加以标记,两三天内反复观察,并采集花药进行镜检,进一步证实了这是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后来,袁隆平和妻子又花了两年时间,前后共检查了14000余个稻穗,分别在洞庭早籼、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4个水稻品种中,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之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

发现“野败”

1970年11月,正在北京查阅资料的袁隆平惊喜地收到两个助手从海南南红农场发来的电报:“找到雄性不育野生稻。”

这株野生稻,是李必湖和南红农场的技术员冯克珊发现的。

11月23日上午,他们一起在离农场不远的一片沼泽地里,找到了一片面积约03亩的野生稻。当时正值野生稻开花,生殖性状极易识别。李必湖像袁隆平当年寻找雄性不育株一样,在野生稻丛中一株一株地观察。

奇迹终于出现了!他们发现了三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它们的花药细瘦,呈火箭形,色浅呈水渍状,不开裂散粉。这三个稻穗生长于同一个禾蔸,是从一粒种子成长起来的不同分蘖。他们惊喜不已,把这蔸不育型的野生稻连泥挖起,搬到实验田里栽好,等待老师回来做最后的鉴定。袁隆平仔细观察后,又采集了稻花样品,放在显微镜下进行检验。最终确认,这确实是一株十分难得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鉴于它是一株碘败型花粉败育的野生稻,袁隆平当即高兴地命名为“野败”。

后来,在谈到发现“野败”的功绩时,袁隆平指出“有人讲李必湖等发现‘野败’只是靠运气,这里有一定偶然性,但必然性往往寓于偶然性之中。一是李必湖是有心人,是专门来找野生稻的;二是他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当时全国研究水稻雄性不育性时间比较长的,只有李必湖、尹华奇和我,所以宝贵的材料只要触到我们手里,就能一眼识破。别人即使身在宝山,也不见得识宝。这就是李必湖发现‘野败’的必然性。”

南国育种

袁隆平回顾自己育种走过的路程,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觉得要加快育种步伐,不能只局限于安江与长沙,而要到气候炎热的云南和海南岛去。

1969年冬,他们来到云南省元江县,租居在农技站的一座无人居住的平房里,还租了农技站的水田作为实验田,把不育材料的珍贵种子浸下了水。

这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又降临了。

元月2日凌晨,袁隆平在睡梦中被猛然惊醒。他发现身子下的床在晃动,天花板上噼里啪啦掉下石灰块。

“快起来,地震了!”袁隆平大声地将两个年轻学生喊醒,把浸在铁桶内的谷种抢了出来。才过了一会儿,那座平房“轰隆”一声倒塌了。

天亮了,余震不断,大地仍在摇晃……

农技站老支书来看望他们了:“这里是危险区,你们应赶快离开!”

袁隆平指着浸在铁桶里的稻种说:“种子都要下田了,我们怎么能离开”他们在水泥球场里用塑料布搭起了一个窝棚。水泥地上垫了几把稻草,再铺上一张草席,就成了床铺。

发了芽的稻种在摇晃的土地上播下了,秧苗在南国的暖风里茁壮成长。

粮食供应发生了困难,他们就吃当地的甘蔗。甘蔗虽然好吃,当饭吃可不好受。三个人吃得口腔里一齐磨出了泡。

经过5个月的辛勤劳动,又繁育了一代雄性不育的种子。

“超级稻计划”

“超级稻计划”又称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最早是由日本人于1980年提出实施的。日本计划用15年的时间,育成单产达到12吨/公顷的超高产水稻品种。198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提出培育“超级水稻”,后定名为“新株型育种计划”,计划于2000年育成产量12吨/公顷的超级稻。此后,世界各水稻生产国竞相追随,提出并实施自己的“超级稻计划”。由于技术路线选择失当,均未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不得不把实现计划的时间推迟。

1996年,中国农业部制定了“中国超级稻计划”。当时袁隆平院士也提议,育成超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系,高产指标为每公顷日产稻谷100公斤,作为“超级杂交稻选育”立项,进入了国家“863”计划。

超级杂交稻已于2000、2004年先后达到“中国超级稻计划”的之一、第二期产量指标。目前,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已立项并启动,计划于2010年达标。袁隆平算了一笔账:全国45亿亩的水稻种植面积,如果每年推广种超级稻1亿亩,每亩就算增产150公斤的话,一年就可以增产150亿公斤呐。这相当中国一个中等省的全年的粮食产量,可以供养4000万人口哩!

搞科研如同跳高

三系杂交水稻取得的成就举世赞叹,袁隆平被全世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没有骄傲,又提出了育种 *** 从三系向两系再向一系迈进的战略设想。

有好心人说,你已成了著名科学家,万一搞砸了,岂不坏了名声?袁隆平回答:“搞科研如同跳高,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1987年,两系法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袁隆平出任责任专家,主持全国16个单位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大面积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了“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袁隆平有个梦,叫禾下乘凉梦!

人们都知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功业就摆在那里,不光是中国人念人的好,人类也念人的好,因为,人家干的是让人吃饱饭的事,解决的是世界性难题。

但你觉察出来点啥没有,随着饿肚子这件事渐渐离大众远去,现代人看袁隆平,和看待神农氏没多大的分别,像神一样供起来,情感层面却淡之又淡了,如今你在大街上,再也找不出来一位饿着肚子的了。

你要说袁隆平的研究给普通人有多大的启发,其实还真不小,你看袁隆平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吃饱饭的问题。拿现在话来说是什么?刚需。不仅在中国是刚需,全世界都是刚需。解决全球的刚需问题,成功了,可不就是一翻功业么。

现在人们的刚需是什么?你可能会说房子,会说婚姻,会说教育,会说养老,会说医疗,那归根结底去,不就是钱么?

是钱的事,也不是钱的事。是不是钱的事关键在于家庭保障,家运作不起来,就是钱的事,运作起来了,后面变成了前途未来的事。

拿一个孩子来说,一路上好学校,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买房娶妻生子过日子无门,难免让人反思,让全社会反思,一个是值不值的,一个是社会究竟为年轻人们解决了什么问题,一肚子学问,满嘴大话,养活不了自己,或期望值远不能被满足。

社会里面出现两种职业,一种叫外卖员,一种叫快递员,他们的老板,干的和袁隆平一样的事,让更多的人吃饱饭,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国家提共同富裕,也干的一样的事,让更多的人的处境越变越好,钱越挣越多,保障越健全。

对于一个人来说,你看袁隆平的故事,他的功业,看出点门道没?步入职场,你所干的事解决了什么问题?是否是大众的刚需?如果是,前途无量,一直是一直前途无量。如果不是,不要说会泯然众人,中年危机在后面等你。

那有没有人教年轻人怎么赚钱,怎么多赚钱?有。《穷爸爸富爸爸》教,《贫穷的本质》也教。两本书都在讲,一个人为什么会变穷,又为什么会变富。也就是个人的投资。

袁隆平把一生压在杂交水稻上,这是一笔完美的投资,因为,在当时的人看来是刚需,且是千秋的功业。成了,新神农。不成,此行业的先驱。这事后人也总会办成。

或许,有时候,人该好好想一想,你的时间压在哪里?压上去后会有怎样的收益。世界变得纷繁复杂,越发让人难懂了,学而不思则罔,很多人陷入罔的怪圈,活着活着,被社会抛弃了,却不知为什么。

比起袁隆平的功业,他的故事,是个明白人的故事,对后来者更有意义

袁老禾下乘凉梦成真!长沙种出2米2高巨型稻,给中国粮食行业有何贡献?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业耕地被用于建设之中,耕地的减少让粮食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农村,我国作为世界上水稻播种面积第二大的国家,水稻又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面对耕地的日益减少,提高每亩地面积的粮食产量是科学家的方向。

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而言,掌握粮食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因为粮食就是人民的饭碗一旦饭碗不保,那么整个社会将会出现严重的动荡危机,甚至还会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尤其是袁隆平在这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一蔸巨型水稻平均有35个左右的稻穗,每穗有800粒左右的稻谷,亩产终于突破500公斤大关,达到600-1000公斤的亩产,还可以抗倒伏,比普通品种能增产20%左右,且巨型稻拥有产量高、抗性好、耐逆性强等特点。

这种稻子可以用海水灌溉,这也突破了耕地的限制,让那些不适用种作物的土地,都变成了良田沃野。该技术通关间接的增加了可种植耕地,另外还创造新型的种植模式:即“巨型稻——青蛙——泥鳅共生”的种养模式。

水稻亩产量提高,带来全人类的福祉。这将意味着,有更多的人会不因饥饿而失去生命。

水稻亩产量提高意味着,中国在种子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更进一步的成果,中国的种子技术可以说是领先世界。

亩产量高了,意味着可以减耕休耕,意味着中国将拥有更多可利用的土地。

这一切都离不开袁老,这是用他的生命来守护着的稻田。

你如何评价?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三亚试验基地做过一个梦:梦中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他和他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这是多么美妙的梦境!谁能不为一位水稻科学家对事业的如醉如痴,梦魂牵绕,发出由衷的赞叹呢?

袁隆平投身杂交水稻研究,一干就是几十年。他说,搞这个研究工作,是很苦的,头上有太阳晒,脚下是泥和水,但是在这里有希望,有目标,有成果,所以只感到快乐。几十年来,他基本上是默默无闻,孜孜不倦地从事他的研究。衣着简朴,饮食清淡,闲时拉拉小提琴自娱。

他的快乐,他的充实,来自他所执著的事业。他总结说,自己一是不怕失败,搞研究难免有失败,怕失败就不要搞研究;二是淡泊名利,人活在世上,要高尚一点,不要斤斤计较名利得失,过于计较,一旦得不到就很不痛快;三是生活俭朴,身体要好。这是一位做学问的人的人生三昧,很值得玩味。

从本质上讲,这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气概,不趋时,不趋利,不赶时髦,不做“时尚才人”,不要把自己当“商品”。“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孟子》)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哪里钱多,就往哪里钻。搞文学专业的改行当律师,学遗传的去当会计,学考古的偏往仕途上挤……所谓“跳槽”,往往给自己出难题,结果像郑人一样,成了失败的典型。带来的是喜还是忧?假如做学问的人一味适应“市场需要”,想要多出几个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其可得乎?

除了跳出“市场”思维模式,选择自己的专业,还要根据自己的性情所近和能力所及。在这点上,胡适有一段话说得很好,他说:他已经六十二岁了,还不知道究竟该学什么,还在东摸摸,西摸摸,“也许我以后还要学水利工程亦未可知,虽则我现在头发都白了,还是无所专长、一无所成。可是我一生很快乐。”他没有依他人的外在的标准去学时髦。“我服从了自己的个性,根据个人的兴趣所在去做。希望青年朋友们,接受我经验得来的这一个教训,不要问爸爸要你学什么,妈妈要你学什么,爱人要你学什么。要以自己性情所近,能力所能做的去学,这个标准很重要。”(《胡适口述自传》)

生态环境对种水稻很重要,古人概括为任地、辨土、审时,违背这些自然规律,就叶大实少,多粃厚糠,食之不香。做学问也是如此:“强扭的瓜不甜”,也要看“天时”、“地利”,不能光盯着几个钱。从心理准备上讲,心猿意马难以到达彼岸,束腰禁欲,也不会爆出灵感的火花。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假如去掉“灵感”,就是“苦行僧”的哲学。灵感产生于快乐,产生于“性情所近,能力所及”的专心致志——这是成功的关键。

人生倏忽,把生命的光束集中在这一点上,深入地学下去和做下去,心无旁骛,才会有所成就。色诺芬说得好:大黄牛心目中的上帝,也只是一头牛。

作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他把理想、生命和爱付诸自己的事业,他的人生是快乐的,他的梦也是快乐的,温馨的。

传说有一位名叫慧运的和尚,他的志向是成为一名伟大的禅师。

有一次他在赶路的时候,遇到一位特别爱抽烟的同行人,于是结伴而行,走了很长的一段山路。

两人边走边聊,相谈甚欢,于是那位同行人就送给慧运一个烟袋,让他感受一下烟的滋味,慧运高兴地接受了。

当慧运和那个人分开以后,就在心里想:看他抽烟时的样子,很是满足,那这个东西一定会令人很舒服,如果是这样,那就有可能打扰到我的禅定。于是他把烟袋扔掉了。

过了几年,慧运读了《易经》,发现很是深奥,不觉就入了迷。

可是一段时间之后,他又在想:易卜虽然准确,但如果我沉迷于此,就不能够全心全意地参禅了。从那以后,他就放弃研究易经之术了。

再后来,他又不知不觉迷上了书法,然后每天都花很多的时间进行钻研,水平进步很快,有了不小的成就,有几位书法家都认可了他的字,并且大加称赞。

此时慧运并没有被赞美冲昏头脑,转念一想:我怎么又偏离了自己的正道呢,继续这样下去,我很有可能就成为书法家了。于是,他又将书法放在一边,不再过问。

从此以后,他一心参悟禅定,放弃了一切与禅无关的东西,最终成为一名禅宗大师。

俄罗斯有句谚语: 若同时追两只兔子,你一只都抓不到。

所以,如果想做的事太多,往往一件也做不好。因此,做事不能心猿意马,只有专心致志地去做一件事,才有可能成功。

世界泳坛有一位神一样的人物,他就是迈克尔·菲尔普斯。

菲尔普斯在小时候总是坐立不安,没法安静下来,而且不能集中注意力。

他在7岁的时候,之一次去俱乐部学游泳,可是在9岁时,他却被检查出患有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症。

这就导致他在活动中缺乏持久性,容易从一项活动中转到另一项活动中,最后哪一样也做不好。

1995年,鲍勃·鲍曼从大学毕业,之后辗转多个地方,最后被北巴尔的摩水上俱乐部聘为少年组游泳教练,他在这里发现了菲尔普斯的游泳天赋。

鲍曼亲自找到菲尔普斯的父母,告诉他们计划让菲尔普斯专攻游泳。在妈妈的说服下,菲尔普斯最终忍痛放弃了其他体育爱好,专心开始游泳训练。

后来,菲尔普斯在世界泳坛像是开了挂一样,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年仅19岁的他夺得了6枚金 *** 和2枚铜 *** 。

之后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又狂揽8枚金 *** ,打破了马克·斯皮茨曾在1972慕尼黑奥运会上夺得7枚金 *** 的记录。

2012年伦敦奥运会,菲尔普斯又拿下4枚金 *** 和2枚银 *** 。2016年里约奥运会,他再创辉煌,夺得5金1银。

最终,在奥运会的赛场上,菲尔普斯总共获得28枚奖 *** ,其中23枚是金 *** ,他也成了奥运会历史上获得最多金 *** 的运动员。

除了奥运会赛场上的成绩,他还在世锦赛上获得了26枚金 *** 、6枚银 *** 和1枚铜 *** 。

我国游泳名将孙杨曾这样评价过菲尔普斯: “我眼中的菲尔普斯就是可怕,那个时候我们觉得他就是一个‘怪物’。不太像我们正常的人类,对于挑战他来说,那个时候想都不敢想。”

由此可见菲尔普斯的实力到底有多强。可是像他这样曾患有多动症的孩子,是怎么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呢?

原因就是他努力克服自己的多动症,然后逼迫自己专注于游泳,通过有规律的训练,让自己不断的精进游泳技术。

从14岁开始,菲尔普斯坚持每周7天,每天在水下训练长达6个小时,一年365天不间断的训练自己。

也就是从那时起,菲尔普斯不再关心其他的任何事情,一心扑在游泳上,可以说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分配到了每日的训练上。

他的母亲曾自豪地说:“迈克尔的专注程度让我惊讶。”他的教练鲍曼也称赞他的专注力是其“最厉害的武器”。

这种近乎疯狂的专注,让他的游泳技术飞速提升,最终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对于任何一个获得世界冠军的运动员来说,专注都是他们的武器,我不相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通过三心二意的训练,就轻轻松松的成为世界冠军。

我们也知道,有一些人,即使专注训练了,最后也没能取得好成绩,因为专注只是其中一个要素。但是,如果不专注,肯定是不会成功的。

虽然我们不是运动员,但同样需要专注,因为,只有专注,才能让你把一件事做好。

有这样一位老人,一辈子都在专注于一件事,他就是袁隆平。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一年以后,便随父母辗转于中国各地。

1949年8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袁隆平进入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农作物专业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做教员。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的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了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论这是一株天然杂交水稻。

次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水稻种子播到了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自己的推断,这就是一株天然杂交水稻。

当时的中国正在经历自然灾害,面对严重的饥荒,袁隆平立志通过农业科学技术,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都能够吃上米饭,尽可能让人类远离饥饿。

于是,他从1964年开始专心研究杂交水稻,之后一直没有停过,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杂交水稻。

去年,袁隆平带领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团队对在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种植的水稻进行测产,更高亩产超过500公斤,获得了巨大成功。

一份知名的外媒杂志就报道过,中国目前最值钱的人就是袁隆平,单他个人的品 *** 价值就达到数千亿。

现年90岁的袁隆平依然没有停下研究杂交水稻的工作,时常走在田埂上,因为他还有三个梦想没有实现。

之一个梦是 “禾下乘凉梦” ,就是说要让水稻像树那样高,结出更大的谷穗。

第二个梦是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现在东南亚各国,以及周围的几个国家已经开始尝试普及了。

他的前两个梦已经很多年了,第三个梦是前两年才有的,就是 充分利用盐碱地种植海水稻,让全国稻谷增产300亿公斤,再多养活8000万人。

袁隆平常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可以说,这半个世纪,袁隆平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研究杂交水稻,因此他也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曾经说:“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

数学大师陈省身一辈子都在研究数学;“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一辈子都在做寿司;表演艺术家李雪健一辈子都在认真演戏。

由此可见专注的力量,不过要求我们一生只做一件事,可能不现实,但是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就需要专注,也就是一次只做好一件事。

想要有一定的成就,就要找到那件最重要的事,并给自己定一个目标,然后每天都要为这个目标去努力。

还要尽可能减少日常中的琐事,把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专注于这件最重要的事,然后放平心态,静待花开。

《禾下乘凉梦:袁隆平传》主要内容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也是创新的一生。

他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孜孜以求,壮心不已,把对祖国的热忱结成饱满的稻穗,始终奔走在杂交水稻研究的前沿。他对杂交水稻和它背后维系的国家粮食安全怀有的赤诚初心,从过去到现在,始终未变。

本书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照片还原袁隆平为“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而拼搏奋斗的一生,让青少年了解袁隆平独特的成长经历,感受科研工作者的人格魅力,学习他顽强拼搏、献身科学,不断创新的可贵品质。

开启青少年对个人理想和国家大义的深刻理解,激发他们的爱国热忱,引导他们通过自身努力,不断进步,不断创新,为科技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袁隆平

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新华网评)

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之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

——致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在湖南省怀化地区安江农校的试验田里有这样一个人,他平头小脸,皮肤黝黑,身穿一件宽松粗糙的白衬衣,一副厚重的乡土气息。夏日炎炎,骄阳似火,他头顶烈日,脚踩烂泥,穿梭在茫茫稻田之中,时而低着头,弯着腰,聚精会神地对着一棵麦穗若有所思,时而观望,思索,寻寻觅觅,或者从口袋里拿出个本子记录着什么,常年的田间劳作在他黢黑的脸上留下了一条条饱经风霜的沟壑。

也许是他生逢动荡的战争年代,亲眼目睹敌人铁骑践踏祖国的河山,无数同胞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也许那个年代的人都深受饥饿的折磨,饿殍遍野,颗粒无收,惨不忍睹的悲凉在他年少的心灵里种下了让人类摆脱饥饿,让天下人民都吃饱饭的希望之种,立下了“让中国人远离饥饿”的宏伟之志。他矢志不渝,攻坚克难,经过无数次的研究与探索,经历了成千上万次的失败,忍受着社会舆论的闲言碎语,历经几十载光阴的艰苦拼搏,攻克了重重难关,终于研究出了万世瞩目的世界奇迹——杂交水稻。我国大江南北良田千万顷,四海稻花香,杂交水稻极大地增加了我国的粮食产量,解决了自古以来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粮食需求问题。他,就是首届国家更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九州田地稻花香,万世功勋驻人间。风雨兼程,初心不悔,袁隆平院士点燃了生命,燃烧了自己,在祖国广袤无垠的沃土上,创造了彪炳千古,名留史册的非凡功绩。他热爱祖国,赤诚为民,造福人类,坚定着让全世界人民温饱的信念,一生与农结缘,与农为伴,专注躬耕于田畴,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洒向了稻田,洒向了神州大地的每一寸山河。他以希望和初心为种,根植于华夏热土,用智慧勤劳育种,用汗水浇灌,用良知守望,用他的平凡与伟大铺洒人间,脚下虽沾满了厚重的泥土,心中却蕴含着浓烈的真情。他撒下的每一粒种子,都是一份虔诚的希望,他的每一份倾心耕耘,都是一个国家生命的延续,是一个民族光明的未来。他以一颗匠人之心,以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吃出品质和健康作为毕生追求解决了十几亿中国人民吃饭问题,用一辈子守护“大国粮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战略储备问题,农业科学发展,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他瘦小的身躯下闪耀着高尚伟大的品格,他用一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片金黄的世界,引导我们走向了一个金光旖旎,丰衣足食的美好明天。他将杂交水稻的灿烂光辉镌刻在了华夏民族古老的大地上,映照着天下苍生,圆了中国人民几千年的粮食梦,实现了震惊世界的传奇神话。一稻济世,丰润万家,他是真正的耕耘者,是稻田里的守望者,是中华拓荒人。

向袁隆平院士致敬!致敬他不畏艰难,呕心沥血,刻苦钻研,勇攀高峰,他是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推广者,是当代神农。他说过,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好一粒种子,种子优良了,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始终坚持在农业科研之一线不懈探索,开拓创新。他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实现了杂交水稻历史性突破,使杂交水稻技术始终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为中国农业科技技术的提升做出了卓越贡献。截至2020年11月2日,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测产达到了153076公斤,超过了1500公斤的预期目标。他还致力于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世界多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解决了全球百分之六十的人口吃饭问题,他不仅让中国人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更是为世界粮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迎来了绿色希望和金黄的收获,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不朽丰碑。

向袁隆平院士致敬!致敬他淡泊名利,严以律己,不渝追求的高尚情操。生活中,他时刻秉持着勤俭朴素的优秀作风,时刻怀揣着诚挚热忱的家国情怀,他不追求高消费,不计个人得失,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紧密结合,荣获国内外无数荣誉的他总是穿着十几元的衬衫,平时穿过最贵的西装也不过500元,他吃着粗茶淡饭,穿着一介布衣,用平凡的人生,做着最伟大的事业。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无数次地拒绝了国外的高薪聘请,始终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的实践之中,他常说;“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当有人赞誉他的时候,他只是挠挠头说:“我只是热爱水稻,热爱祖国,能专业于我热爱的水稻,还能为祖国带来利益,是我的荣幸。”一路走来,袁隆平院士的科研之路不乏质疑,失败和挫折,而他阅尽人生沧桑,饱经风吹雨打,不论境遇如何,始终流淌着家国热血,将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他留给这个世界仓丰碗满,而自己却一世清贫。

向袁隆平院士致敬!致敬他对待科学孜孜不倦,不拘一格,再创佳绩,精益求精的态度,一片丹心映青田。已经耄耋之年的袁隆平,在本该颐养天年的鲐背之年仍然怀揣着更高远的梦想,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始终奋战在科研工作的之一线,奋力攀爬超级杂交水稻事业的新巅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已经90岁高龄,奋斗一生的他从未停止过对超级杂交水稻事业开拓创新的脚步,他依然坚持下田做实验,在他获得共和国勋章时说:“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应该继续努力。”为了杂交水稻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人们都说他“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2020年,袁隆平院士率领的海水稻团队在全国十地启动万亩盐碱地稻作改良和海水稻种植示范,他希望通过耐盐碱杂交水稻的研发和推广,他设定的目标是在8年内1亿亩海水稻,按照每亩300公斤收入,可多养活8000万人口。这一技术既可改良盐碱地,又可以解决沙漠地区人口的口粮问题,并实现种植户收入翻倍,敢教沙漠换绿洲,万亩荒滩变良田。袁隆平院士在中国的稻田里掀起了两次绿色革命,将翻涌奔腾的绿色浪潮涌向世界,涌向全人类,他是当之无愧的“绿色革命之父”。

然而,2021年5月22日13:07分,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长沙与世长辞,享年91岁。这是举国哀悼,国人悲痛,巨星陨落的一天,袁隆平院士携稻田梦,回归星辰,俯瞰人间。

此刻风吹麦浪,家家户户,一日三餐,仓丰碗满,米香弥漫,香甜浓郁的白米饭捧在手上,却难以下咽,万家粮足当忆袁公,一粥一饭倍思量,每每望着手中的白米饭,想到他单薄的身影不禁潸然泪下。

袁老,您的惊人壮举响彻山野稻田,感动了天地,创造了未来,温暖了人间。

袁老,您曾经说过您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们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我看着好高兴,可以和助手坐到稻穗下乘凉。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如今,您的光荣与梦想终于实现!

袁老,您的崇高的理想信念照耀着远方,指引着前行的路,后人必将永远追寻您背后的精神密码。仁士仁心,国士无双,灯塔长明。中华民族的英雄册上从此刻下您的名字,您的精神火炬必将代代传承,传奇永不磨灭,英雄永垂不朽。

袁老,斯人不曾离去,您永留我心,愿您在天堂俯瞰着中国大地,见证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袁老,一路走好!

袁隆平的两个梦分别是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1、禾下乘凉梦:

袁老是一个爱做梦的人,他曾经和朋友谈论过,说自己多次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大大的麦穗像是扫把,而他和朋友们坐在稻穗底下乘凉。据说最早一次梦见,是袁老刚刚开始做水稻杂交的时候,那个时候国内很多地区,都还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

其实听到这个梦,很多人都会觉得不现实,水稻怎么可能长成高粱。实际上,这个梦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在我国古代,水稻亩产只有几十斤,到了清代前后更高达到了近500公斤。而袁老的超级水稻,已经实现了亩产1000-1200公斤。按照袁老的说法,只要亩产达到了1500公斤,基本就算是实现了禾下乘凉梦。

2、全球杂交水稻覆盖梦:

第二个梦难度非常高,短时间内几乎不可能实现。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杂交水稻目前的优势是高产量,可同时它的成本也很高,需要人工去种植。而现在都讲究机械化,且国家缺粮少粮的年代早就过去,想要推广必须让杂交水稻有飞跃性的进步。

另外还有一个关键性问题,杂交水稻是不存在留种说法的。农民想要种植的话,每次都要买专门的种子,哪怕成本和利润能够形成正比,人们也不愿意去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