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皇权至上,有“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之说,那皇帝赐死,违抗圣旨的后果是什么呢?

游戏攻略011

古时皇权至上,有“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之说,那皇帝赐死,违抗圣旨的后果是什么呢?,第1张

古时皇权至上,有“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之说,那皇帝赐死,违抗圣旨的后果是什么呢?
导读:话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古代皇帝乃九五之尊,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我们在影视剧中也能经常看到,皇帝赐死大臣,大臣领旨后还要大呼“谢主隆恩”,他们在说这话的时候内心真的是谢皇帝吗?首先说古代的刑罚,赐死已经算是非常体面的死

话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古代皇帝乃九五之尊,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我们在影视剧中也能经常看到,皇帝赐死大臣,大臣领旨后还要大呼“谢主隆恩”,他们在说这话的时候内心真的是谢皇帝吗?

首先说古代的刑罚,赐死已经算是非常体面的死法了,残酷的刑罚还有腰斩、砍头、凌迟、五马分尸等重刑,被皇帝赐死跟这些重刑比起来的确是皇帝的恩典,因为古代死无全尸是非常丢人的事情。

经常有人发誓说如果怎么样就死无全尸嘛,所以被皇帝赐死还是乖乖的谢皇上是最明智的选择,比如和,乾隆留给他的锦囊就是“留全尸”三个字,和感动的都哭了,所以就算有千言万语想骂,还是在心中默念的比较好。

还有一点,大臣不是孤身一人,身后还有妻儿家人,将死大臣谢主子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谢皇帝只杀他一人,如果一个没忍住辱骂了皇上,那就是大不敬之罪,很有可能连累家人,皇帝一怒来个株连九族可不是闹着玩的,比如年羹尧,他的罪状有九十二条之多,按律是杀全家的,结果皇帝只是让他自尽,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要说有没有硬气的人敢和皇帝硬钢的,的确有,但是下场很惨,连累了很多无辜的人,比如方孝孺,燕王朱棣打进京城后,许多大臣见风使舵跟了朱棣,因为此人文笔很好,威望也很高,朱棣让他替自己写一个即位诏书,方孝孺临死不屈,最后惹怒了朱棣,要灭他九族。

当然影视剧中还有一个情节,那就是嫔妃们在被赐死的时候往往无法平静,总是歇斯底里的大叫“冤枉啊,臣妾冤枉啊皇上”,但是她们也只限于喊冤而不敢辱骂皇上,还有一点就是,能当皇帝女人的一般老子都是朝中的大臣,在赐死之前看在老爹的面子上一般都是警告多次的,把皇帝的话当耳旁风的不杀你杀谁,这种情况娘家人也不好说什么,而皇帝也不好搞老丈人,毕竟裙带关系太复杂。

当然以上都是因为有顾忌才要谢主隆恩的,如果没有顾忌的话可能怎么骂着爽就怎么骂了,各位大神们能分析出他们将死之时内心真正的想法吗?

官窑,是南宋宋高宗时期一些窑口专为宫廷烧制的瓷器,供御捡退,在当时俗称"官窑"。官窑,毛公洞第一(今 江苏扬州一带)。南宋官窑瓷器沿袭北宋风格,规整对称,宫廷气势,高雅大气,一丝不苟。

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称"紫口铁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釉面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纹理布局规则有致,造型庄重大方。另外"肉腐留骨"(露胎处象死人骨头,俗称"骨董")也是那时所造。

我们今天所称官窑泛指历朝官府烧造瓷器,其实,历史上仅指南宋时期烧造的瓷器,后世再无此称呼

所谓御窑瓷,是指专供皇家使用的瓷器,在器型、纹饰上均有严格的礼仪规定,等级森严,均与《车服制》严格对应,错用为重罪。

御窑瓷在严格的等级规范下,作为皇家专用的瓷器,其下细分为:

1、皇家瓷:比如清雍正的"正黄瓷",就是皇家专用色彩,仅皇帝和太子可以使用。

2、王府瓷:供包括亲王在内的其他皇室成员使用。文物中著名的"乐道堂瓷"即是王府瓷中的典范之作。

3、一品宫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多作帝王赏赐之用。早期的宫瓷题材多取自官服上的补服元素,比如武一品的麒麟,文一品的仙鹤等。

值得一提的是:民窑瓷用龙多将爪藏于云水之中而不现,可以说是一种皇家礼制与民俗的相互妥协。

官窑瓷,主要是庞大的官僚群体使用,型制要求相对较低,多限于花鸟虫鱼神话等"礼制"之外的题材,有时皇家会作为"趣味"把玩器采购,但多是官员、富商使用。这一类瓷器,一般由内务府采办,在景德镇设有专门的督陶官,长年烧造。

官窑清末后停产,于2008年10月28日由中国官窑陶瓷国际集团正式恢复制作。

综上所述,中国官窑时代是在南宋时期开创的,沿袭北宋风格,仅供皇家和官员使用。

论封建社会对华夏影响最为深远的皇帝,唯有秦始皇,没有任何皇帝能与秦始皇相比,秦始皇对华夏的影响至今都在。

春秋战国已经持续了近八百年的乱世,是秦始皇结束了分裂与动乱,创立一个全新的封建社会,让中国五千年文明从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制社会,秦朝也成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界线。

秦始皇之前的朝代,最高统治者有称王的,有称皇的,有称帝的,还有称天子的,但没有一个统治者是称皇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他开启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的制度,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

直到20世纪的初年的公元1912年,清朝皇帝退位后,皇帝制度才废除,结果没过几年,又来了袁世凯还想恢复皇帝制度,结果以失败告终,正是这种影响华夏两千多年的制度已经深入骨髓,才让皇帝在华夏人心目中的地位极其崇高。

秦始皇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政治格式,在中央上是皇帝制与三公九卿制,在地方上是郡县制,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皇帝制度表明了皇帝是整个天下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不可限制的权力,这也成为后世历朝历代效仿的榜样。

秦始皇建立的三公九卿制表明了朝廷的官职任命以及权力格局是三权分立的,最初的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首,皇帝以下的最高官职,太尉主管军事,除皇帝外的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御史大夫主管监察,是负责纠察百官,相当于今天的纪委角色。

九卿是九个除三公之外的实权官职,分别是: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分别管理宗庙、警卫、车马、司法、外交、皇族、财政、税收等等朝廷各个重要职能部门,和今天的我们政府的大部门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官职的详细划分,让各个官职各司其职,让朝廷能够合理地让各级官员进行分工明确的管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种划分最终演变到今天的政府职能部门,一直影响深远,发人深思,要知道这可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啊。

而郡县制更是地方管理的远大开创之举报,要知道秦朝之前的朝代已经实行了数千年的分封制,分封已深入古人心中,即使在当时的秦朝内部,也是绝大多数人反对郡县制的,原因就是分封制影响深远,毕竟在当时看来,分封制实行时间远远大于郡县制。

但秦始皇的眼光就是独到,他能准确、敏锐、一针见血地看出分封制的弊端,而实行对时代潮流更加合理的郡县制,可谓是开创一个全新的政治局面,这是何其远大的战略眼光,这是何其正确的选择,就连我们今天使用的中央-省-地级市 -县的行政区域划分,是何其的相似。

可以这么说,今天的行政区域划分就是当年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的演变,郡县制是鼻祖,这可是秦始皇开创的又一项对华夏影响深远的壮举。

秦始皇对华夏影响深远的另一项壮举就是大一统思想。秦之前的朝代,不能算真正的统一,只能算是部落制的国家联盟,或者类似于希腊的城邦制国家联盟,是秦始皇第一次统一了华夏,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大一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从秦朝开始,整个天下只有一个受万人景仰的皇帝,一个国号,一个政府,一种制度,一种文明,由此形成了华夏的雏形,中国的统一,秦始皇之后的历朝历代,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不打到天下统一是不会善罢干休的,不收复失地是不可能消灭战争的,这种大一统思想,在全世界范围内只有华夏人才有,这就是秦始皇的影响。

而维系这种大一统思想的,就是各种各样的统一,有车轮的统一,有文字的统一,有度量衡的统一,有法律的统一,有货币的统一,有普通话的统一,所以中国虽然大,但始终有一种力量维系着统一,所以华夏虽然民族多,但始终有着统一的思想。

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术,不就是为了统一思想,只有统一思想,才能统一所有,才能将整个华夏拧成一股绳,才能万众一心,才能众志诚城,才能为了华夏统一大业前赴后继,才能为了中华强盛齐心协力,这就是秦始皇的深远影响。

秦始皇除了带来上层建筑的影响,还带来了诸多硬实力的影响,万里长城流传至今,为之后的数千年历史所景仰,很难想象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一砖三石地建起万里长城,这也成为华夏的标志性建筑,据说在月球上用肉眼唯一能看到的中国建筑就是万里长城。

秦始皇在位期间修建了各种弛道和直道,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开启基础设施建设的皇帝来说,秦始皇修建驰道与直道的行为深深告诉了后世几千年的人们:要想富,先修路,这种深远影响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华夏人。

正因为有了秦始皇的深远的影响,才有了华夏的源远流长,才有了中国的传承千年,后世作为华夏子孙的继承者,哪怕在黑暗的乱世中,灭国亡种的威胁下,都能坚强地活着,都能以大一统的思想,以华夏主人的身份自居,都能依靠最后仅存的力量,恢复曾经远古的辉煌,这一切,都是秦始皇的深远影响,也是华夏历史上任何一位皇帝不能比的。

 古代文学作为我国文学教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个人素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文学论文 范文 一:古代文学《试论中国帝王文学 》

 从类群的角度来划分 中国 古代 文学,长期以来我们看到的有民间文学、妇女文学、宫庭文学或者贵族文学等,还有臣妾文学和圣哲文学等提法。然而,一个十分显著的文学类群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是帝王文学。不过,主要从 经济 效益着眼的世俗的看重如出版帝王诗集、文集的现象也有一些,但都谈不上深入的 理论 认识评价。在中国文学经二十世纪初开始质的大变革至今历经百年、正待飞跃 发展 为新的中国文学伟大形态的今天,应当从文学自身本质 规律 出发来解析这一独立于中国文学主流但又起着特殊作用的文学类群。

 一、一种独特的中国古代文学类群中国古代帝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群是一种十分独特而又悠久的客观存在。

 在先秦文学中,帝王文学的现象已经非常突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有名姓的文学作品竟然是帝王文学。《古诗源》一书的开头,第一篇作品就是舜帝的《南风歌》。还有这样一种说法是,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画"出了我国 哲学 和文学融为一体的最早作品——八卦。在我国第一部 政治 议论 散文 集《尚书》中,收集了孔子这个伟大的 教育 家和编辑家之前历代帝王中产生的最有名的 文章 ,如《尧典》、《大禹谟》、《秦誓》等。而在孔子编辑的文学教材《诗经》中,包含了不少帝王所作的诗歌。

 在中央集权制的封建 社会 中,皇帝重视“文武之道",大都有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诗歌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表情达意的工具,作为“万物皆备于我"的帝王 自然 也不例外。从中国文学史上看,封建专制社会自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起,汉高祖刘邦、楚霸王项籍、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有名的帝王,尽管“稍逊风骚"、“略输文采",但还是大都有诗歌创作传世。帝王之中,也应当包括农民起义领袖中自立为帝的黄巢、洪秀全等人。他们大都是书生出身,有一些“咏菊"之类霸气十足的“言志"诗作流传于世。

 封建专制社会全盛时期的清代的皇帝更是接受了严格的孔孟之道的教育,讲究“文治",重视诗歌创作。据说乾隆皇帝是写诗最多的人,有四万多首,不过他的诗作质量不高。漫长中国封建社会中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可以说是 秘书出身,诗作颇有可观之处。至于那些“守业"的皇帝,在接受教育时都 学习 了诗教课程,在政治生涯中也就写出了不少的文学作品。

 从上述认识已经可以看出,中国帝王文学是一个不容忽视却也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现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帝王文学还出现了中国文学中出类拔萃的作品。

 中国帝王文学虽然大部分作品质量不高,但少数的一些文学精品却在各方面都达到一流的文学水平。特别突出的是魏晋时期三曹的诗歌散文。魏王、后被儿子追封为“魏武帝"的曹操,所作诗歌和散文在帝王文学中是非常显著的。他的作品,胸襟阔大,苍凉悲壮,其层次之高即使终生从事创作的“专职"文学家也很少人可以企及。他的大儿子、篡汉称帝的曹丕,不但是一个诗人,而且文学评 论文章更为知名。被封为王的曹植,诗歌尤其哀艳凄绝,水平高超。更为难得的是,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唯一的现象——父子三人既是开基创业的帝王又是文名卓著的文学家,还竟然开创了一个 时代 的文学——建安文学。

 南唐末代皇帝李煜,诗词达到一个高峰。作为退职的帝王却抹不去帝王的烙印,但在诗歌中也就没有了忠君爱国的传统和偏狭的政治志向,以致于上升到人生悲剧的哲理境界。由于帝王大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只要他们认真去创作,其诗文同样的超拔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尽管如此,由于种种原因,帝王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无意中形成了一种被人们敬而远之的现象。人们不大愿意也不大敢于玩赏和评议帝王文学。帝王文学那股唯我独尊、凌驾群伦的雄风和霸气,使得处于弱者地位的人们在本能上就已经产生排斥拒绝的 心理。而封建等级观念重重束缚的臣民更不敢公开地指点评论,须知“大不敬"的罪名是要受到株连九族的处罚的。这就是帝王文学之所以没有得到正视的突出原因。

 但是,模糊了帝王文学这一有机组成部分的中国文学,不是完善的文学系统。因而中国人的心理世界的反映也就明显地缺少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仅拿创作观念和主导思想来说,恰恰是帝王文学很少存在那种以孔孟之道为指导的封建观念。这样,人们常用不同的称呼的“龙凤文学"、“天子文学"、“政治文学"、“圣哲文学",其实也就是帝王文学,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正视了,进而还应认真地剖析它的本质。

 二、畸形的阳刚文学的产生

 在 中国 历史 上,所谓帝王这些极其重要的几百个人物,统治了世世代代的亿万臣民。以他们的名字作为皇朝的代号,本身就是文学 研究 中的一个重要的 社会 因素课题。而他们的文学作品,也成为一种独特的景观,需要认真对待。可以说,不认识中国帝王文学,便无从把握中国文学,也就无从深入地探究中国人的内心世界,无从建构新的中国文学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笔者认为,中国帝王文学是一种畸形的阳刚的文学,其产生是一种中国社会特有的现象。

 帝王文学反映了一种人类个体和群体生命所独有的精神现象。从精神上进行心理 分析 ,凌驾群伦的帝王文学表现了帝王作为个体对于群体无以复加的高傲心态,也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心理深处本能极度膨胀而又与封建理性高度统一的意识。古代中国 政治 心理的特点,是一种二律悖反,一方面是常规的理性即儒家的教化——对于帝王来说只是治理他人的工具,另

 一方面是政治中心首脑的权力的无限制发挥和本能的极度发泄。与之相对,臣民只能有阴柔女性的态度,只能在自虐的俯首贴耳中产生“移情"式的或者阿Q式的精神满足。帝王则在俯视芸芸众生中得到人生无与伦比的快感。刘邦的回归诗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宋太祖的咏月诗句“未出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等等,都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帝王都是要统一天下的,正所谓“天下一家",而且都憧憬着“系之万世"。“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任何他们所知道的大地上的生物都要受到帝王的统治和宰割。在人类历史上,他们居然也能长达数百年地做到这一点。这样少见的古代文学所反映的心理现象,难道不应当进行认真的分析吗!须知,由中国特有历史性条件所决定的这种心理所 影响 的群体心态,今天仍然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根深蒂固。

 中国帝王文学有着一致公认的 理论 基础即孔孟之道。如果寻找中国帝王文学在理论层面的东西的话,那么只能说孔孟之道是其集中的 发展 形态。而反映帝王心态深处最本真的法家的帝王之道,在帝王的口头上也在文学的主张中一般是不会被明白道出的。尽管孔孟之道实际上只是帝王教育之道和辅弼帝王之道,但它确实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封建观念系统,如“内圣外王"等。封建帝王是很乐于表白自己符合这一儒家教条的。其实,真实的帝王之道是“道儒法并举"、“霸王道杂之"。道儒法的理论深处都存在着高人一等的统治、制约、教导民众的圣王心态,都属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中国封建社会特定的 经济 、政治、地理等条件产生了帝王文学。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是自耕自足的小农 自然 经济,但因此也就需要一个中央集权专制的皇帝来保障统一,消除战争。于是,帝王应运而出,他们的志向都是统一天下,传世无穷。他们的文学主要表达这种志向。在帝王之下,一切人都成为被统治的和被宰割的,包括文学家。这些文学家,都只能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臣服忠诚心理,或者只能在这种心理的前提下抒情言志。尤其是男性的文学家大都是如此。倒是个别的女作家,由于没有了政治发展的可能而注重人生的欲望和情性,反倒写出更多真实情性的日常生活题材的作品。

 无论如何,应当承认中国古代帝王文学有充足的理由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类群受到重视。

 三、帝王 文学的特征

 中国 古代帝王文学有着显著的区别于其他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质。当然,有的特点和一般文学的特点有相同之处,如 政治 性,但即使是政治性在帝王文学中也是更为突出的。

 (一)政治化极强的文学 内容 。

 这一点,与一般中国文学是相同的,只是帝王文学所反映的政治内容处于最高层次,无人敢于摹仿效法。帝王文学是 社会 政治需要即中央集权专制的政治愿望和统治内容的表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早在黄帝 时代 就有了天下一家的政治主张。“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刘邦的诗歌,是当时任何人也不敢唱出来的。这种帝王政治,正如王夫之所说“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越是独裁专制,越是追求家族世袭,反而小农 经济 的社会越能长治久安,繁荣富强。因而,帝王的吼叫成为 历史 的巨响,这在文学中是独一无二的。在文学和政治关系上的认识上,同孔孟之道出于一辙,帝王们完全把文学当作政治的附庸。不过,文学家也大都是这样认识的,正像孔夫子一样他们毕生最愿从事的是政治事业而不是“雕虫小技"的文学。文学,对他们来说是政治事业的一个工具,不可能是一种专门的事业。这一点,也是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不同的地方。西方文学家将文学作为生命投入的人生大事业,这一事业在改造社会的人类大道上是和政治事业并驾齐驱的。

 (二)唯我独尊的个体精神 心理现象。

 佛罗伊德认为,人的意识最深处存在着本能核心。这种本能具有扩张性、残忍性、盲目性,以追求快感为最高真理。帝王在封建理性的辩证统一中,无限度地扩张其本能,以致明目张胆地认为自己——儒家也极力鼓吹——是天下一人,唯我独尊,凌驾群伦。宇宙万物尽为所驱,狂妄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中国帝王成为一种畸形大写的人。他们的诗歌,也表现了这种妄自尊大而又是社会需要的心态。霸王项羽狂歌:“力拔山兮气盖世……"魏王曹操吟诵:“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看来,此类人物都需要这样一种自大到了近乎疯狂的心态。而一般的文学,谁人敢于如此狂妄!

 (三)主体表现的阳刚雄壮。

 中国文学,已经有学者称为“臣妾文学"和“阴柔文学",笔者认为用“ 秘书文学"来称呼更为确切。秘书这种社会 组织的特定职务,具有从属性、服务性和被动性。几乎所有著名的文学家,都做过皇帝的秘书职务。第一个有名有姓的文学家屈原,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仙"李白,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道儒佛并举的苏东坡等,都有正式的秘书职务。一般文学家,无不以秘书职务的获得为进取之道。因而,他们也就带上了秘书的特性。再加上,封建社会遵从孔孟之道,将文学作为政治的附属工具。这样一来,与欧洲文学家相比,中国文学家群体不能不表现出一种更为欠缺独立自主的弱势来。

 就连称为豪放派的登上词作最高峰的辛弃疾都把自己比喻为受到皇帝冷遇的美女。他在《摸鱼儿》一词中写道:“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年轻时自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也发出弃妇一样的哀叹:“日暮倚修竹,天寒翠袖薄。"。大诗人被称为“诗仙"、“诗鬼"、“诗圣"等,却没有像西方诗人那样被称作“诗帝"或“诗王"。而帝王文学却正好相反,其阳刚亢奋到了变态地步,为所欲为,不可一世。以“天子一怒,伏巳百万"的凶残,以抢夺“天下之妻女,以奉我一人之*乐"的*威,以“宁可我负天下人"的告白,傲视着匍伏在脚下的臣民。 自然 而然,在文学中的表现,主体性最为强烈,阳刚与雄壮就“舍我其谁"了。

 (四)符合 艺术 本质的自我表现。

 帝王对于文学作品的 理论 认识以及艺术 分析 是很少的,但是他们流露出来的理论主张和艺术手法却往往符合艺术的本质,而文学成为他们的艺术表现。帝王文学的一个最为明显的理论主张是“诗言志"。 历代帝王所作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言志"。这一理论出自于《尚书·尧典》,据说从舜帝那儿流传下来,为孔子所肯定并确定为正统诗歌的理论。言志说成为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定义,至今仍然有不少人认可。人们广泛认为它是对于诗歌的准确的理论认识。尤其是豪放潇洒的诗人们,无不以言志为自己诗歌创作的唯一主旨。直至毛泽东在五十年代给陈毅的一封信中仍然认为这是诗歌理论和创作的正宗,而他的诗歌也确实是“言志"的,气魄雄伟,有着前所未有的豪放潇洒。言志说抓住了诗歌的一种重要内容,即志。志,是一种人生对于事业、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对于政治事业的远大而又执着的追求。也就是说,是一种特定的明显的心理活动。言志,对于诗歌创作来说在许多情况下是可行的。 但是,整体的诗歌不仅仅言志,有的是抒情的,有的是写诗人 其它 心理活动如感觉的。因此,言志说虽然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但对于诗歌整体来说又是片面的。特别是,一些政治性强的“志",是规范化的理性化的情感和认识,往往表现为社会化抒情化的议论,显得直白单调。我们所知晓的帝王诗歌,大都是“言志"的。但这也就避免了纯粹讲究“反映"社会生活的误区,使得诗歌更加主观化。

 随之而来的是相应的表现手法。和一般文学相比,帝王文学在诗歌中更加突出地使用象征手法。“言志"的诗歌,主观性很强,所借助的形象十分单调,常常是人们熟悉的传统意象,例如日月、山河、草木等。帝王诗歌中很少铺陈式的细部描绘。与上述相联,帝王诗歌中的意象比较阔大。全部形象可以说是帝王意志所统治、所“照耀"的万物。从时间上看,往往是千年万载;从空间上看,常常是山河宇宙。不过如此一来,这些诗歌确实给作者和当时的人们以斗争的精神力量。

 但是,帝王是从事政治的,日理万机的繁重政务使他们不可能将精力和时间更多地投入文学创作。偶有所作,也常常是有所为而作。这就使得帝王文学不能在艺术上产生突破。帝王文学属于传统的文学艺术,不重视艺术的创新。好在帝王文学的本意大多不在使用艺术来从事教化,这倒使得作品更多情性的表现,更接近于文学本质。

 四、帝王文学与今天文学发展的关系

 帝王文学,与今天的中国文学发展的关系是不容忽视的,然而却也被置之度外。中国文学的发展,需要批判地吸收帝王文学的一些宝贵的因素,甚至可以说,帝王文学会在一个新的阶段脱胎换骨,更生出来一个新的英雄文学的样式。在这21世纪古老中国仍然处于落后局面、忍辱负重、任重道远的时刻,我们需要这样雄壮激昂的文学来鼓舞中国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心志,正像我们永远需要原始神话及其英雄一样。

 (一)帝王文学中进取的自尊的极致个性在新的中国文学中可以辩证发展。

 帝王文学中的精神特质,能够更生为个体生命中的自由创造本质。这种新生命培育的文学“屠龙技"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应当批判地吸收帝王文学中进取有为的特质,映照其生命的大美。从“内圣外王"的传统主张,转换为个体生命自尊自爱同时又是雄心壮志的博大精神。

 毛泽东诗词是继承创造中国古代帝王文学的一个最好的典范。毛诗中的诗句成为千千万万人的人生警铭。在困难的时候,在辗转奋斗的时候,现在处于中老年的人头脑中往往无意识地出现了毛泽东的诗词,顿时感到了精神的力量和生气。就像帝王文学一样,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一些缺点,如单调直白的 语言,重复使用的数字,普泛化的意象,确有一些单调、“张狂"和“霸气",甚至在晚年诗作中还出现了“戾气",但在整体上却有着前无古人的豪放潇洒,有着横绝千古的阔大境界。毛泽东的诗词,可以归属为浪漫主义文学。这种浪漫主义,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所需要的。更可以说,毛泽东诗词渊源之一是帝王文学,它是一次帝王文学在新时代的迸发和新生,给我们后来的文学以宝贵启示。

 再如鲁迅作品,也可以说是帝王文学的一种再生。不少人评论了鲁迅文学在心理本质上的“内圣外王"的潜意识情结。鲁迅作品改造国民性的伟大使命,的确是只有那种古代称为“圣王"或者“素王"的人才能担当得起。读了鲁迅的著作,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会像参与了中华民族的某种典仪一样,感到一种灵魂的新生,羞耻于那种心灵扭曲的荒诞的“阿Q精神胜利法"。

 透过“世纪诗人"毛泽东和鲁迅的作品,我们看到天地间矗立着比起帝王还要伟岸的身影,不由人不去有意无意地效仿。只不过正像对待帝王一样,新的时代会有新的人的特质和要求而已。例如,无论对什么样的巨人,都会有 现代 公民的民主政治、人格平等的更加 科学 理性的要求。

 (二)帝王文学的主体意识的吸取。

 当代文学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几百年从未有过的繁荣和更生,但是大家仍然认为没有大师级的文学。其中一个原因,可以说是缺少那种“内圣外王"般的主体意识。在外国文学中,人的主体性非常突出。自亚里士多德起,“圣哲文学"独立自尊,有意识地俯瞰、隔离一般政务,整个人生都清醒地从事著述,与尘世君王比肩而立,耳提面命,甚至希望取而代之(柏拉图表述了“哲学王"统治“理想国"的政治幻想)的主体意识。这,确是中国文学所欠缺的。而在我国当代文学中,就连“内圣外王"的一般要求也因为其陈旧而被排斥。中国古代文学中主流的阴性化(表现为忠君)、作家最为追求政治及地位的人生,在新的时期有了极其类似的表现。看来,对整个社会的人文关怀、改造民族心理精神、人的个性自尊和公民权利等等认识,还需要强化——不但在文学评论中,还应该更多地进入文学家的心态。

 (三)帝王文学显著地成为个体生命的表现,这是今天的文学应该强调的。

 十分可悲的是,文学创作最基本的理论还没有澄清。文学究竟是反映、再现还是表现帝王文学对于这一 问题 的答案是明白清楚的,即“诗言志"。今天的文学,不仅要“言志",而且要“言"自己的内在世界、生命本质及其投射下的外在世界。这样,文学才能承担起提高和美化个体生命以及人类整体生命的层次的任务。文学可以商业化、产业化,但不能以金钱为目的,要与人格化、理想化辩证统一。这就要求,作者要“善待"自己的生命,首先提高自己的生命境界和人生追求,在生命的表现——作品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帝王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特有的成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了。与科学理性辩证一体的新文学,要想承担起创造新的一代中国人的伟大使命,就必须批判地继承这一遗产。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二:古代文学《 文化 :中国诗歌史的大视野 》

 中国 素称「诗的国度」。这不仅是因为中国诗歌源远流长,诗人和作品流派林立,数量众多,而且诗歌在中国 社会 生活和 文化 发展 中一向占有特别和显著的地位。中国诗歌史的专著已有多种,但本篇的角度立意稍有不同。

 大约十年以前,曾在荣宝斋看到启元白先生题的一幅字,记得是这样几句:

 「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

 唐诗是嚷出来的,

 宋诗是讲出来的,

 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

 启功先生集大俗大雅于一身,他自己的诗词作品结集,也只以《启功韵语》名之。这几句白话,大约是他多年悟出的心得,言简意赅,可谓一部简明中国诗歌史。我的 体会,这是讲唐代以前是中国诗歌的发韧期, 自然 天籁,朴拙浑成;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期,直抒胸臆,而又各具面目;宋代是中国诗歌的转型期,思辨机趣,融情入理;宋代以后则是中国诗歌的滥觞期,流派繁多,然而缺乏原创。

 我们不妨以此为线索,从社会文化史发展中撷取若干片断,来回顾一下中国诗歌的发展变化及其内在的缘由。

 一,诗源于巫

 诗歌和其他 艺术 的起源一样,是令艺术史家、 哲学 家和人类文化学家们颇伤脑筋的事情。上一世纪以来,便有「劳动」、「模仿说」、「游戏说」、「移情说」、「冲动说」等多种说法的争论,外人不足与论。中国典籍上,也恰好有帝舜时期的「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竹书纪年》帝舜元年条)「昔葛天氏之民,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篇》)「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卜商《毛诗正义·诗序》)「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越绝书》)等等记载,以备各种阐发西来学说之某一派系的学人们共同征引,好在中国的 语言文字有着充分的模糊性。我揣测,这些争论也许永远没有结论,也许只有模糊的结论,也许结论是各种说法的中和。因为不管这些学科今后将以什么样的人类状态作为模型,是与世隔绝,至今仍然过着原始生活的部族呢,还是以婴幼儿的成长发育过程状态,这些实验和举证,都永远不可能确切模拟出人类原始创生 时代 的文化活动了。

对于中国的皇帝而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中国帝王的领土扩张应该以北宋为分界点。北宋之前的秦汉唐比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帝王热衷于扩大帝国的疆域,以显示自己的“武功”。

在古罗马希腊时期,奴隶主们热衷于扩张领土,一方面是为了扩大生存空间,更多是为了掠夺人口,拥有越多的奴隶意味着越多的财富,也意味着其社会地位越高。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欧洲进入封建社会,查理大帝为了恢复罗马帝国的荣光,四处征战以扩大领土。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也为了恢复罗马帝国失去的领土而派出贝利撒留进入意大利和北非作战。一方面也满足军事贵族们扩大自己封地的需求

同样在古代处于封建社会的我们,由于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渔业和畜牧业,并且生产能力不如现在强,基本上只能靠风调雨顺才能保证丰收。

于是历代皇帝都要尽力去扩张领土,只有占领更多更大的领土才能拥有足够的耕地、河流和草原资源,才能保证粮食的供应,才能供养庞大的政府机关和军队,有了充足的粮食供应,才能保证帝国的长治久安。而随着领土越大,粮草、人口资源才越丰富,经济基础才能更雄厚,国家实力才能进一步增强,在遭遇外敌入侵时候才能有更多回旋余地。

南征北战,攻城拔寨不仅能开疆拓土,也是一位国君体现自我威望的重要渠道,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朱元璋、凯撒、亚历山大、大流士、拿破仑等等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君,都是通过四处攻伐为自己的子民打下辽阔的疆土树立了威望。同时古代将士也需要在领土扩张上获取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