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造字的人,(除了仓颉!!!)

游戏攻略03

中国古代造字的人,(除了仓颉!!!),第1张

中国古代造字的人,(除了仓颉!!!)
导读:武则天造的是曌,五代南汉的刘䶮(上龙下天)。 刘龑,五代十国时南汉的开国皇帝,本名刘陟、刘岩、刘龚,父刘谦望,母段氏,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裔,经过他父亲刘谦望、兄长刘隐和自己三辈人的努力,在唐朝后期与哥哥刘隐靠武力扫平了交州曲颢、

武则天造的是曌,五代南汉的刘䶮(上龙下天)。

刘龑,五代十国时南汉的开国皇帝,本名刘陟、刘岩、刘龚,父刘谦望,母段氏,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裔,经过他父亲刘谦望、兄长刘隐和自己三辈人的努力,在唐朝后期与哥哥刘隐靠武力扫平了交州曲颢、桂州刘士政、邕州叶广略、容州庞巨昭等七十多股割据势力后,割据了岭南地区,建起了包括今天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及越南北部在内的大越国(后改为南汉国),其历史发展进程和三国时吴国大帝孙权建国类似。刘陟身材魁梧高大,擅长骑马射箭,武艺超群,还有一个特点是像刘备那样垂手能过膝,这常常被描写成帝王的象征。不过刘陟当了南汉皇帝后,可没有孙权、刘备英明,他夜郎自大,轻蔑地称后唐皇帝为“洛州刺史”,他穷奢极欲,据说造昭阳殿时,以金为顶,以银铺地,还耗费了大量珍珠、水晶、琥珀作装饰。刘陟登帝位后九年,梦见“白龙见南宫”,赶紧拿出《周易》算了一卦,取《周易》中“飞龙在天”之意,创造发明了一个“上龙下天”的“龑”(读‘演’)字作为自己的名字。

和自造“曌”字的武则天爱用酷吏一样,自称“飞龙在天”的刘龑也是个超越前人的暴龙,史载“龑聪悟而苛酷,为刀锯、支解、刳剔之刑,每视杀人,则不胜其喜,不觉朵颐,垂涎呀口甲,人以为真蛟蜃也”,什么意思呢?说的是刘龑处死人爱用一些酷刑,如炮烙、截舌、灌鼻、刀锯等,而且在行刑时,自己还喜欢观看,见到杀人场面,看着受刑人痛苦地挣扎他竟高兴得手舞足蹈,嘴里还念念有词,口水都流了出来,大家都以为是怪物投胎而生。刘龑还发明了一种尤其令人发指的叫做“水狱”的刑罚,让人捕捉许多毒蛇放入水中,然后把有罪的囚徒也推到水里,亲自看着毒蛇把囚徒咬死,其残暴程度比妲己的虿盆有过之而不及,真是个十足的“虐待狂”!

刘龑在登上帝位前战功赫赫,总打胜仗。在当了皇帝后,有了“小富即安”的思想,没了扫平天下的雄心,打仗也是败多胜少。在刘龑一朝,发生了一件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事件,那就是“越南”独立事件。本来刘龑的南汉国是包括越南北部的,古越南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在他的统治下的大有十年,南汉的交州突然发生兵变,刘龑的属将皎公羡杀死了主管官员,割据一方,另一属将吴权领兵攻打皎公羡,皎公羡便求救于刘龑,刘陟封儿子刘洪操为交王,然后领兵进攻吴权,结果被吴权打败,刘洪操阵亡,刘龑兵败撤兵直接导致了越南的独立。吴权从此占有了交州,吴权建立的王朝即越南吴朝,为安南离中国之肇始。

不过,再怎么说,刘龑也是南汉的开国皇帝,为巩固他的统治,刘龑自有他用人上的优点。他更大的优点就是厚待士人。一是唐朝被流放到这里的大臣们的后代,以及为躲避战乱而逃到本地的士人,都受到他的收留和重用,超过了水浒中的“小旋风”柴进。二是仿照前朝,开科取士,让有能耐的才子脱颖而出。有一名叫梁嵩的士子,在白龙元年殿试中因一首《荔枝诗》考中了状元,官至翰林院学士。但他看不惯刘龑的所作所为,认为“时多虐政”,于是写了一篇《倚门望子赋》“乞归养母”,这个理由又不得罪刘龑,又摆脱了“伴君如伴虎”的残酷官场,凸显了“状元”的聪明才智。汉主刘龑“怜而许之,厚加赏赐”,梁嵩固辞不受,“独请蠲免龚州一年丁赋”。人家不保你了,还申请你免了他老家一年的赋税,这不是得寸进尺吗?但结果刘龑“从之”,足见刘龑爱才之深;还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叫王定保的,极力反对刘龑称帝,刘龑既想称帝,又不愿与王定保闹僵,便派他出使荆南,然后进行称帝,王定保回来见生米做成了熟饭,又发牢骚,又讥讽刘龑,刘龑并不往心里去,只是有点得意地笑笑,可见刘的胸怀是宽广的。

龑这条给自己造字的真龙天子,还是中国历史上最迷信的皇帝之一,他酷爱《周易》,干什么事都要先算上一卦的,既便连打仗也要看看风水,有一回算卦得胜结果最后真的打胜了,更增加了他信任卜卦的决心,活象**“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他临死的时候,照样按周易算了一卦,“招左仆射王翻语:奈何吾子孙不肖,后世如鼠入牛角,势当渐小矣”,刘龑不愧“真龙”,算卦奇准,他的后代果然一辈不如一辈,个个是暴君,五代君王仅执政六十七年就遭到了亡国的命运。最后一辈后主刘鋹比刘备的儿子阿斗还无能,被宋太祖的大将潘仁美如“秋风扫落叶”般的一战而平,刘鋹不但投降后乐不思蜀,还跟宋太祖要求做降族的首领,让自命“飞龙在天”的刘龑在九泉之下也啼笑皆非。

何为笺注学?

纵观我国漫长的文学鉴赏史,可见逐步形成了一些传统的鉴赏方式。这种鉴赏方式,有别于西方的模式,也不同于现代的样式,是一种传统的民族形式,显示了特有的思维范式和审美心理与表述习惯。总结和研究传统的文学鉴赏方式,不仅有助于归纳总结古代文学鉴赏的理论和经验,而且有利于发展和提高今天的鉴赏水平。

古代作品系文言写作,书面语和口头语不完全一致,因最早的书写工具不方便,用刀、漆书之于骨、甲、木、竹上,即就是到后世有了毛笔、布帛、纸张,也都力求文词简约、凝炼。古汉语本身虽有发展变化,中古之后逐步与口语接近,可是书面语和口头语仍然有较大的差异。为此,即就是古人,对前代或当代作品都有个“助读”的问题。助读的之一步是注释,诠解字义,释明名物,说清典章,交代制度。第二步是“疏”,即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或进一步发挥,这较注详明,已较多地掺入讲述人的见解观点。第三步为“笺”,是就注加以申说或评论。笺与疏接近,都在注的基础上再加发挥。第四步为“证”,旁征博引以印证,借以帮助理解。这四者不是对每篇作品都必须,同时疏、笺、证也无严格的界定,故有注疏、笺证之称。但也明显可见,注,多在说文解字,讲究客观性、科学性,疏、笺、证,则多主观性、学术性、艺术性。正由于这种诠释者的主观意识介入,也就逐步发展成鉴赏性文字。

古代文学鉴赏方式的独特性,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旁涉式 先秦、两汉时尚未建立纯文学鉴赏的理论,其时的哲学、思想、政治、历史性著作中,有时也涉及到文学作品,其目的并不在于鉴赏,而是作为一项例证。像孟子关于“以意逆志”的阐述:“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万章》上)孟子的原意并不是对文学鉴赏提出见解,也不是对诗经中《小雅·北山》、《大雅·兴汉》等篇作分析鉴赏,而是与弟子咸丘蒙讨论舜与尧及舜与其父的关系,缘此涉及到相关诗句的理解,进而就诗句的理解提出了正确的观点,从而给后世文学鉴赏立下了一个不可移易的法则。

旁涉式的另一种形态,就是后世的文论、诗论中,作者取例证其论点,涉及到一些作品。原非对这些作品的鉴赏,而实际却对鉴赏起了引导作用。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说:“老杜寄身于兵戈骚屑之中,感时对物,则悲伤系之。如‘感时花溅泪’是也。故作诗多用一自字。《田父泥饮》诗云:‘步屧随春风,村村自花柳。’《遣怀》诗云:‘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忆弟》诗云:‘故园花自发,春日鸟还飞。’《日暮》诗云:‘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滕王亭子》云:‘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言人情对境,自有悲喜,而初不能累无情之物也。”(卷一)还有《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等。这也就引发出鉴赏家对这“自”字的出神入化大加赞誉。薛雪《一瓢诗话》说:“下一‘自’字,便觉其寄身离乱感时伤事之情,掬出纸上。”赵仿说:“天地间景物,非有所厚薄于人,唯人当适意时,则情与景会,而景物之美,若为我设。一有不慊,则景物与我莫不相干,故公诗多用一‘自’字。”(《杜少陵集详注》卷七仇注引)像这种类型,始出旁涉,而后便自成门户。旁涉者本不足以称为鉴赏,但因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无成型的鉴赏文,故这也就成了一种常见的方式。

随感式 旁涉是由论带出的例,随感则是由例产生的感。这种随遇而发,随兴而发的鉴赏,取例往往有典型性,赏论具有普遍性。这种方式被大量采用,诗话、文论中屡见不鲜。既是随感,也就任人发感兴慨。

缘诗而悟诗道 从诗句感悟出作诗之理。托名白居易的《金针诗格》(按:《金针诗格》旧署白居易,而书中引宋人梅尧臣语,故为伪托。作者无考。)中说:“喜而得之其辞丽:‘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九枝花。’怒而得之其辞愤:‘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哀而得之其辞伤:‘泪流襟上血,发变镜中丝。’乐而得之其辞逸:‘谁家绿酒饮连夜,何处红妆睡到明?’失之大喜其辞放:‘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失之大怒其辞躁:‘解通银汉终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失之大哀其辞伤:‘主客夜 *** ,痛入妻子心。’失之大乐其辞荡:‘骤然始散东城外,倏忽还逢南陌头。’”作者从具体作品出发,道出了两层意思:一是诗当缘情而发,诗根在于情,喜怒哀乐之情产生丽愤伤逸之诗作;一是其情要“合度”,太过了则会失之于放躁伤荡,就是儒家美学观中的中和之美。这种感悟来自具体作品,讲来自然谐适,极易给人以启迪与教益。

缘诗而道诗艺 由具体诗句而言诗歌艺术,不必长篇大论,只要稍加点拨,则事理昭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古梅花诗佳者多矣。冯钝吟云:‘羡他清绝西溪水,才得冰开便照君。’真前人所未有。余《咏芦花》诗,颇刻画矣,刘霞裳云:‘知否杨花翻羡汝,一生从不识春愁。’余不觉失色。金寿门画杏花一枝,题云:‘香骢红雨上林街,墙内枝从墙外开。惟有杏花真得意,三年又见状元来。’咏梅而思至于冰,咏芦花而思至于杨花,咏杏花而思至于状元,皆从天外落想,焉得不佳?”作者意在说明诗“其妙处总在旁见侧出,吸取题神,不是此诗,恰是此诗”,诗要善取譬,又要逞想象,喻体与本体血缘愈远且又切合,方称佳选,也就是“天外落想”始妙。

缘诗而言人品 诗如其人,一般地说是如此。薛雪《一瓢诗话》中曾历数人品与诗品的关系:“畅快人诗必潇洒,敦厚人诗必庄重,倜傥人诗必飘逸,疏爽人诗必流丽,寒涩人诗必枯瘠,丰腴人诗必华赡,拂郁人诗必凄怨,磊落人诗必悲壮,豪迈人诗必不羁,清修人诗必峻洁,谨敕人诗必严整,猥鄙人诗必委靡,此天之所赋,气之所禀,非学之所至也。”一般地说人品和诗品是一致的,偶而也有相悖的情况。而人品说是“此天之所赋,气之所禀,非学之所至也”,虽过分强调了先天资质,可也道出了一些规律。

随感式鉴赏,或就篇,或就句,谈自己的感受,或言诗道,或言诗艺,或言人品,甚至有时仅以诗为缘起,畅言治国、为人等等道理,形制短小,方式灵活,有理有据,颇易为人接受。它的局限性在于缺乏整体性、系统性,有时也会出现表面性、片面性的问题。

释义式 鉴赏的释义和打破文字隔阂的注释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只是疏通文意,而在咬文嚼字时破译其内在的蕴含,并揭示其艺术的妙缔。因而又可分为几种类型。

剖解型 剖解作品肌理,犹如冲泡茶叶,使浓缩干固的茶质溶解稀释,其色香味散发出来。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解杜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剖析出这一联中丰赡的含意:久客思乡的心绪,孤独无依的苦闷,家隔万里的悲哀,暮年乱世的慨叹,还有悲秋苦病的情思。这种释义,使抽象义具体化,简略义详明化,隐含义明朗化,借代义特指化,断续义连贯化,有很好的助读作用。

透视型 透过语义的表层,深入探究其深衷曲意。透视型的说诗,就不再停留于字面剖解,而由“在此”之言道出“在彼”之意。言是入门的向导,意才是堂奥的珍宝。透视,一种为从诗透视到事。宋代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说:“杜子美《病柏》、《病桔》、《枯棕》、《枯楠》四诗,皆兴当时事。《病柏》当为明皇作,与《杜鹃行》同意。《枯棕》比民之残困,则其篇中自言矣。《枯楠》云‘犹含栋梁具,无复霄汉志。’当为房次律之徒作。惟《病桔》始言‘惜哉结实小,酸涩如棠梨’,末以比荔枝劳民,疑若指近幸之不得志者。”作品所言为病柏、病桔、枯棕、枯楠,系咏物,而解说者则称其为言事,物是象,事是意,由象探及其意。另一种为透过诗探及寓意,不同于之一种者,在于这种寓意不坐实某人某事,而是一种意念、情绪。葛立方的《韵语阳秋》中说:“老杜《莴苣》诗云:‘两旬不甲坼,空惜埋泥滓。野苋迷汝来,宗生实于此。’皆兴小人盛而抑君子也。至高适《题张处菜园》则云:‘耕地桑拓间,地肥菜常熟。为问葵藿资,何如庙堂肉。’则近乎讪矣。”(卷二)透视,和剖析不同,剖析的对象物是诗语本身,故只有详略、深浅、精粗的问题,而透视时诗句仅为一个中介,其潜在义就比较玄,极易出现见仁见智的问题。关于如何对待“寄托”我们曾有专文论述,这里仅是指出古代鉴赏的一种类型而已。

旁逸型 缘诗文写出自己的体验与感受。这不在于剖析作品的涵义,也不在探究作品的底蕴,而是自抒感慨。看来这好像与鉴赏无关,为作者的随感,而从这旁枝逸出的内容,却给人以鉴赏方面的启示。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余少贫不能买书,然好之颇切,每过书肆,垂涎翻阅,若价贵不能得,夜辄形诸梦寐。曾作诗曰:‘塾远愁过市,家贫梦买书。’及作官后,购书万卷,翻不暇读也。有如少时牙齿坚强,贫不得食;衰年珍羞满前,而齿脱腹果,不能餍饫,为可叹也!偶读东坡《李氏山房藏书记》,甚言少时得书之难,后书多而转无人读。正与此意同。”袁枚读苏轼的文,联想到自己的经历,感受深切。这也就启示人,要能真切地理解作品,读者本身也得有类似的生活体验,这才容易激发阅读感情和理解作品所写。

(疑:此处〈旁逸形〉似与“释义式”不相干连,但细究“释义式”的定义,也是可以的。然则〈旁逸形〉和“随感式”又有何不同?)

随感式的鉴赏,特点就在于“随”:随遇而谈,随意而谈,随便而谈,它不在于作长篇大论,系统详论,周密精论,而如同小品、随笔,使人读来轻松愉快。这种鉴赏,不仅有助于对作品的感悟,而且其本身写得睿智灿然,文采斐然,也成了人们的鉴赏对象。

比较式 有比较才有鉴别。阅读欣赏时自然地会产生种种联想,和已知的同类作品作比较。通过比较,见出高下、精粗、优劣、正误,从而欣赏其思想或艺术。古人重视“读万卷书”,一些鉴赏家又多为饱读诗书、烂熟于胸的,因而能左右逢源、随手拈来地作比较。常见的比较有如下几种类型。

横比型 横向比较,主要在于对同一时代作品的同题旨、同题材、同手法者加以比照、对读。欧阳修《六一诗话》中写:“孟郊、贾岛皆以诗穷至死,而平生尤自喜为穷苦之句。孟有《移居》诗云:‘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乃是都无一物耳。又《谢人惠炭》云:‘暖得曲身成直身’,人谓非其身备尝之而不能此句也。贾云:‘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就令织得,能得几何?又其《朝饥》诗云:‘坐闻西床琴,冻折两三弦’,人谓其不止忍饥而已,其寒亦何可忍也?”将孟郊、贾岛的人与诗进行了同类比较,可见二人同为贫苦,且同好为穷苦之句。横比时还有异类对比。宋代尤袤在《全唐诗话》中写:“乐天赋性旷达,其诗曰:‘无事日月长,不羁天地阔。’此旷达之词也。孟郊赋性偏狭,其诗曰:‘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此偏狭之词也。然则天地又何尝碍郊,郊自碍耳。”从对比中说明了禀性和诗作的关系,心胸不同诗作亦不同。

纵比型 纵向地即历史地比较,可以明源流、知发展,且能够考得失、衡优劣。这种比较,要求鉴赏者既更有广博的涉猎面,又要能理清承传关系与流派脉络。《花草蒙拾》中说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中的后句:“从范希文(范仲淹)‘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脱胎,李特工耳。”昔大亦曾列举石象之《咏愁》诗“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俞仲茅小词“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乃承袭李词而来。再如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陈鹄《耆旧续闻》中说:“人皆以为佳,不知赵德庄《鹊桥仙》词云‘春愁元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盖德庄又本李汉老《杨花》词‘蓦地便和春带将归去。’大抵后辈作词,无非前人已道底句,特善能换耳。”陈鹄认为后人多在前人的底句上加以调换字词,或是认为后人“善偷”,更有甚者,在“无一字无来历”的要求下,都要找出“源头”。其实,有的确为化用前人之句,也有的则不然。另一种纵向比,则是比出后人超出前人的。《王直方诗话》中写道:“白乐天有诗云:‘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东坡有诗云:‘儿童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郑谷有诗云:‘衰鬓霜供白,愁颜借酒红。’老杜有诗云:‘发少何劳白,颜衰肯更红?’无己诗云:‘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皆相类也。然无己初出此一联,大为诸公所称赏。”无己(陈师道)初出此一联,大家总认为好,殊不知前人早有不少类似诗句。通过比较,可见出各人的不同情趣。

论辩型 比较后议论短长,他人又持不同见解,这就形成讼案。例如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中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自从欧阳修《六一诗话》中提出“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而后便说者纷纷。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宋吴聿《观林诗话》、宋范温《诗眼》、《复斋漫录》引《遁斋闲览》、宋陈岩肖《庚溪诗话》、宋王直方《王直方诗话》、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清王士禛《居易录》等都历举唐代、苏州的民俗或诗中所载,辨明有“夜半钟”的事实。而另一派则认为诗中所写,惟兴会意到,与是否有夜半钟声关系不大。明胡应麟《诗薮》:“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惟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外编卷四)清毛先釪《诗辩坻》:“至于夜半本无钟声,而张诗云云,总属兴到不妨。雪里芭蕉既不受弹,亦无须曲解耳。”(卷三)清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六一居士谓诗人贪求好句,或理不通,亦一病也。如‘袖中谏草朝天去,头上宫花侍宴归’,奈进谏无直用草稿之理。‘姑苏台下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奈半夜非打钟时云云。按‘谏草’句不无语病,其余何必拘?况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早有明训,何容词费!”清马位《秋窗随笔》,认为对此“何必深辩,即不打钟,不害诗之佳也。”(六十六)清代袁枚更认为一定要辩明是否夜半打钟,是“痴人说梦”,“如此论诗,使人夭阏性灵,塞断机括,岂非‘诗话作而诗亡’哉!”(卷八)像这种论辩,古代诗话中经常碰到。

横比和纵比,是论者就鉴赏对象加以比较;论辩,则为不同观点的论者对同一鉴赏对象的辩难,如关于“夜半钟声”的问题,或从实证出发,认为有或无,或从兴会出发,认为不必考实有或无。横比,易见优劣;纵比,易辨源流;论辩,易出见解。作为比或论的对象,或为句,或为篇,也是随遇而感,有感即发。

评点式 评点的形式最初是从诗文开始的。那时主要体现在笺注、批评中,早在唐代就有了,宋代多了起来,明清之后有了小说评点。周汝昌先生最近说:“在我们中华文化史上,有一门至关重要的学术,存在了几千年,发生了巨大深远的作用,而至于今日,不但受到的重视很不够——无人覃研综核,建立成一支专学,而且本身也已不绝如缕了。若问此为何学?我将答曰:是谓中华之笺注学。”(《名作欣赏》1995·1)周先生将评点亦归入笺注学之内。

最初的小说评点是一些书贾写的,如明代余氏双峰堂刊行的《水浒志传评林》、《批评三国志传》,此为余象斗为推销书籍而写,没有多大的理论、学术价值。直到明代万历年间的李贽和叶昼,才把小说评点变成鉴赏与批评的独特形式,且发表了小说美学方面不少好见解。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将这种形式发展得更为成熟和完善。清代评点小说的人更多了,像《儒林外史》、《红楼梦》等,都有多家的评点。

小说评点原是写于书的天头、行间的,因而和作品结合得很紧密,它切紧作品的人物、情节、结构、语言随时予以评点,对读者起了鉴赏导引作用:它使人对不经意处分外留心,平常处见出精彩,透过表象见实质,抓住重点深入剖析。评点者以和读者平等的身份出现,没有板着面孔的说教,也没有架空了的高谈阔论,使人读来亲切有味。高明的评点家,能对作家的创作经验加以概括,对作品总体作美学评判,对作品细节予以品味,很能帮助读者提高鉴赏能力和水平。

回首总评,在每回前面予以总评,揭示对该回的总体感受。

文中夹批 文中的夹批或称之眉批,往往为欣赏某处描写的精妙,或提醒与前后文的关系,也有时借题发挥,或借机抛出社会观点、生活感受,或顺竿爬出一番精彩议论。

回末总评 每回的末尾加评,可以是对该回的总结,也可以就该回中突出处评论,甚至可以由该回中人物、事件引起而涉及他回的综合评述。

综合评 从评点处的地位看,置于回首、回中、回末,就评点内容的性质说,有单项评、综合评。综合评,可以评艺术手段,故事情节、人物形象。

1 诗经关于山诗句有哪些

诗经关于山诗句有哪些 1《诗经》中有哪些描写山水的诗句

1、《小雅·北山》先秦:佚名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

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

旅力方刚,经营四方。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译文:我一步步登上高高的北山,一颗颗采撷着红红的枸杞。像我这样身强力壮的士子,每天起早拉晚忙得不停息。

国君家的公事无尽又无休,最忧心无闲问候父母起居!你看广褒无垠的普天之下,没有一处不是国君的封土;你看各处封土的天边尽头,没有一人不是国君的奴仆;可叹那大夫分配劳役不公,唯独让我为国事如此劳苦!四匹雄壮的马儿奔走蹚蹚,我为国君公事不停地奔忙。国君忙不迭赞我宝刀未老,啧啧称赞我正当年富力强。

我自我感觉也是膂力正壮,尽心尽力地奔波经营四方。但我看到有的人静享安乐,有的人鞠躬尽瘁操劳国事;有的人安睡在床高卧不起,有的人奔波不停劳作不止;有的人不闻不问百姓号叫,有的人勤政不息忧心烦恼;有的人早睡晚起高枕无忧,有的人忙于国事长期操劳;有的人完全沉溺饮酒作乐,有的人谨小慎微不敢承担;有的人出来进去高谈阔论,有的人忙里忙外万事都干!2、《关雎》先秦:佚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3、《郑风·扬之水》先秦:佚名 扬之水,不流束楚。

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

扬之水,不流束薪。终鲜兄弟,维予二人。

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译文:激扬的流水哟,不能漂走成捆的荆条。

我娘家缺少兄弟来撑腰,只有我和你相依相靠。不要信别人的闲话,别人骗你总有花招。

激扬的流水哟,不能漂走成捆的木柴。我娘家缺少兄弟来关怀,只有我二人相依相爱。

不要信别人的闲话,别人实在不可信赖。4、《信南山》先秦:佚名 信彼南山,维禹甸之。

畇畇原隰,曾孙田之。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

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

疆埸翼翼,黍稷彧彧。曾孙之穑,以为酒食。

畀我尸宾,寿考万年。中田有庐,疆埸有瓜。

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曾孙寿考,受天之祜。

祭以清酒,从以骍牡,享于祖考。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

是烝是享,苾苾芬芬。祀事孔明,先祖是皇。

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译文:终南山山势绵延不断,这里是大禹所辟地盘。成片的原野平展整齐,后代子孙们在此垦田。

划分地界又开掘沟渠,田陇纵横向四方伸展。冬日的阴云密布天上,那雪花坠落纷纷扬扬。

再加上细雨溟溟濛濛,那水分如此丰沛足量,滋润大地并沾溉四方,让我们庄稼蓬勃生长。田地的疆界齐齐整整,小米高粱多茁壮茂盛。

子孙们如今获得丰收,酒食用谷物 *** 而成。可奉献神尸款待宾朋,愿神灵保佑赐我长生。

大田中间有居住房屋,田埂边长着瓜果菜蔬。削皮切块腌渍成咸菜,去奉献给伟大的先祖。

他们的后代福寿无疆,都是依赖上天的佑护。祭坛上满杯清酒倾倒,再供奉公牛色红如枣,先祖灵前将祭品献好。

操起缀有金铃的鸾刀,剥开牺牲公牛的皮毛,取出它的鲜血和脂膏。于是进行冬祭献祭品,它们散发出阵阵芳馨。

仪式庄重而有条不紊,列祖列宗们欣然驾临。愿赐以宏福万寿无疆,以此回报子孙的孝心。

5、《山有扶苏》先秦:佚名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译文: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

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的水荭。

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

2《诗经》中关于山水的诗句有哪些

南山有北山莱。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南山有杞,北山有李。

南山有栲,北山有杻。南山有枸,北山有楰。

——《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南山有台》陟彼北山,言采其杞。 ——《小雅谷风之什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

——《小雅谷风之什信南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小雅莆田之什车辖》崧高维岳,峻极于天。

——《大雅荡之什崧高》奕奕梁山,维禹甸之。 ——《大雅当之什韩奕》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颂周颂清庙之什天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召南关雎》予以采蘩,于沼于沚。

——《召南采蘩》予以采苹,南涧之滨。 ——《召南采苹》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国风郑风山有扶苏》南山崔崔,雄狐绥绥。——《国风齐风南山》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周南 汉广》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邶凤 谷风》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小雅 天保》思乐泮水,薄采其茆。

——《鲁颂 泮水》。

3诗经和山有关的句子

描写山的古诗 1、《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游钟山》 宋·王安石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4、《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晓行望云山》 宋·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6、《题天柱峰》 唐·白居易 太微星斗拱琼台,圣祖琳宫镇九垓。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

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 7、《江上望皖公山》 唐·李白 奇峰出奇云。

秀木含秀气。 清晏皖公山。

口绝称人意。 独游沧江上。

终日淡无味。 但爱兹岭高。

何由讨灵异。 默然遥相许。

欲往心莫遂。 待吾还丹成。

投迹归此地。 8、《咏江郎山》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仞不可干。

正直相扶无依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9、《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更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1、《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2、《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3、《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4、《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5、《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6、《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更高层。 17、《登峨眉山》 唐·李白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

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

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 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18、《行路难》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诗经》中有哪些描写山水的句子

1、先秦·佚名 《诗经·江有汜》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

不我以,其后也悔。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

不我与,其后也处。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

不我过,其啸也歌。2、先秦·佚名 《诗经·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3、先秦·佚名 《诗经·泉水》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

娈彼诸姬,聊与之谋。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问我诸姑,遂及伯姊。出宿于干,饮饯于言。

载脂载辖,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我思肥泉,兹之永叹。

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4、先秦·佚名 《诗经·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5、先秦·佚名 《诗经·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诗经·淇奥》译文: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高雅先生是君子,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

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很威严。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袅娜连一片。高雅先生真君子,美丽良玉垂耳边,宝石镶帽如星闪。

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更威严。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葱茏连一片。高雅先生真君子,青铜器般见精坚,玉礼器般见庄严。

宽宏大量真旷达,倚靠车耳驰向前。谈吐幽默真风趣,开个玩笑人不怨。

5有关山的诗句都有哪些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3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6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7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8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1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12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未探看。————李商隐《无题》

1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14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1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6关于山的诗词有哪些

1《离思五首·其四》唐代: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2《上邪》两汉:佚名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3《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 西门》唐代: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4《题西林壁》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望岳》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描写山并且带有山名的诗句有哪些

1、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南朝宋陶渊明《归园田居》)

4、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5、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唐李白《关山月》)

6、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唐王维《鹿柴》)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唐杜甫《春望》)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9、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10、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唐柳宗元《江雪》)

8描写山的诗句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四方。 刘邦《大风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之五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遗怀》 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

何承天《上邪篇》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绝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雨。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水浒传》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

屈原《楚辞九章涉江》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夜泊水村》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曲江》之一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

杨万里《小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岳阳楼记》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乐游原》 无边落水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中亡。

《水浒传》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二首》之一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蝶恋花》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歇送武判官归京》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 *** 数百年。

赵翼《论诗》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俞文豹《清夜录》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九首》之一 九州生气恃春雷,万马齐喑究可衰。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颜渊》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李开先《宝剑记》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史记·苏秦列传》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题临安邸》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移居》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白居易《琵琶行》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苏轼《洗儿》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详《过零丁洋》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唐·李白《送友人》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唐·杜甫《水槛遣心》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

9描写山水的诗句都有哪些

描写山水诗句有: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白居易《长恨歌》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更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王勃《山中》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