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所有官职和对应的级别分别是什么?

游戏攻略010

西汉时所有官职和对应的级别分别是什么?,第1张

西汉时所有官职和对应的级别分别是什么?
导读:太常(奉常):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下属官职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乐令等。光禄勋(郎中令):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

太常(奉常):

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下属官职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乐令等。

光禄勋(郎中令):

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

、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

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卫尉:

九卿之一,掌宫门禁卫。

太仆:

九卿之一,掌车马。下属官员有: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等。

廷尉(大理):

九卿之一,掌诉讼断案,平决诏狱。类似于后来的刑部尚书

大鸿胪(典客):

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和各少数民族事务,相当于外交官员。

宗正:

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务,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担任。

大司农(治粟内史):

九卿之一,掌管一国之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职权与后来的户部尚书相近,后世

也以“司农”为户部尚书的别称。下属官员有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等。

少腐;

九卿之一,掌管宫中御用之物。下属官员有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侍中、中常侍(宦

官)、黄门侍郎、小黄门(宦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御史中丞、兰台令史等。

执金吾(中尉):

位同九卿,负责宫外戒司,京师治安,防止出现水火之事。下属官员有武库令。

太子太傅:

位同九卿,辅导太子。

大长秋:

长秋宫是汉朝皇后居住之所在。所以大长秋其实是皇后所用的官属的负责人,一般由宦官

担任。曹操的祖父曹腾即为“中常侍大长秋”。有些三国游戏将大长秋作为普通官职,是

不适合的。

中常侍:

高级太监,汉朝末年掀起腥风血雨的“十常侍”即此官职。

小黄门:

中级太监。

中黄门:

低级太监。

侍中:

内朝官之一,位略低于九卿,秩“比二千石”。常由博学高德之士担任,切问近对,是皇

帝在管理国家时的顾问。在魏晋时期,为门下省的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令:

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属中等偏低的官员)。品秩虽卑,但总揽一切政务,直接对皇

帝负责,职权甚至重于三公。在魏晋时期,如不设丞相之职,则尚书令与中书令(中书省

的长官)、侍中(门下省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中书令(秘书令):

魏国始设,为中书省长官,掌机密,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

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全国政务共分六曹(有时为五曹,有时为七曹)打理,一个尚

书分管一曹,为后来的六部雏形。

黄门侍郎:

黄门即宫门,黄门侍郎为任职于宫门之内的官员,内朝官之一,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级别不高,却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官员。

散骑常侍:

曹魏时将汉朝的散骑与常侍二官合在一起,始置此官,负责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

问。

散骑侍郎:

曹魏时与散骑常侍一起设置,职位略低于散骑常侍。

五官中郎将:

光禄勋的助手,协助光禄勋举察郎官,位略低于九卿,与侍中同级。曹丕曾以五官中郎将

之职掌副丞相事,位高权重。三国时不再设此官。

御史中丞:

原为御史大夫的助手。无御史大夫这一官职的时候,以御史中丞行使御史大夫的职权。

将作大匠:

负责修建宗庙、宫室、道路、园林、水土、植树。秩二千石,位在九卿之下、侍中之上。

博士:

专管经学传授。

城门校尉:

负责掌管京师十二所城门。秩“比二千石”。

中书舍人:

中书省属官,曹魏始置,负责传宣诏命。

五兵尚书:

曹魏始置五兵尚书,为兵部尚书的前身。五兵指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

度支尚书(户部):

吴国始置户部。与此同时,魏文帝设度支尚书寺,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后周时更

名为民部尚书,唐时避李世民讳,改为户部尚书。

左民尚书:

曹魏始置,主修缮功作之事,隋朝时改为工部尚书。

吏部尚书(大尚书):

曹魏时始置吏部尚书,负责官员选拔任免。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吏部

尚书又称大尚书。

祠部尚书:

曹魏时始置,掌礼制。后周时更名为礼部。

屯田都尉:

三国时魏、吴所设官名,负责屯田以给人牛之资。梁习曾任此职。

水衡都尉:

西汉时以此官掌上林苑,东汉将其并入少府,不复有此官职。曹魏时复此官职,主天下水

军舟船器械。

典曹都尉:

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西园八校尉:

汉朝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以西园八校尉统领汉朝的中央军队。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

为中军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曹操为典

个人认为

权力上:侍中>散骑常侍>给事中>黄门侍郎

1、侍中:

古代职官名。秦始置,是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没有定员,为丞相之史,以其往来东厢奏事,故谓之侍中。两 汉 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魏国时已经成为加衔,司马懿、曹爽执政都加衔侍中,晋朝建立,侍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不仅开始成为三公、执政的加衔,而且直接参与朝政,晋怀帝就是侍中华混拥立的。侍中的百官排位在尚书令、诸大将军之下,中书监之上。

2、给事中

官名,秦始置。西汉因之,为加官,位次中常侍,无定员。所加之官或为大夫、博士或议郎,御史大夫、三公、将军、九卿等亦有加者。加此号得给事宫禁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分平尚书奏事,负责实际政务,为中朝要职,多以名儒国亲充任。东汉时不置。魏、晋时,或为加官,或为正官,亦无定员,五品。所加之官或三公、将军、中书监令、博士、郎等。隶散骑省,位在散骑常侍下、给事黄门侍郎上。

3、散骑常侍

官名。汉有散骑,为皇帝侍从,又有中常侍,性质同。

东汉省散骑,改以宦官任中常侍。魏文帝并散骑与中常侍为一官,如称散骑常侍,以士人任职。入则规谏过失,备皇帝顾问,出则骑马散从。资深者称祭酒散骑常侍。魏末增加员额,新增者为员外散骑常侍。晋武帝令员外散骑常侍二人,与散骑常侍共同轮流值班,称通直散骑常侍。魏、晋散骑常侍与侍中共平尚书奏事。多是显职。散骑常侍在曹魏时职能与东汉的中常侍职能相近,都是高才英儒担任,接替了西汉时期尚书直接接受皇帝诏书执行临时任务的权限。

4、黄门侍郎

又称黄门郎,秦代初置,即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可传达诏令,汉代以降沿用此官职。黄门侍郎是宦官官职,秦汉时,宫门皆**,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黄门侍郎照顾皇帝饮食起居的,与伴读是有区别的。

1 < >

记载[1]重要史事的纪事本末体史书。清谷应泰(1620~1690)撰。应泰字赓虞,号霖苍,直隶丰润(今河北丰润)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十三年官至浙江学政,公余延揽名士,藉张岱《石匮藏书》与谈迁《国榷》,又广稽博采,至十五年年末成书。因该书成於《明史稿》、《明史》之前,而且属私人著述,颇为当时人所重视。该书仿《通鉴纪事本末》之例,纂次明代典章事迹,凡八十卷,每卷为一目。纪事始於元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起兵,迄於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朱由检自杀。选录其中八十个历史事件或专题,按时间顺序编排,记述始末,首尾一贯,简明扼要。卷末附有作者的史论。该书详於政治,略於经济和典章制度,且选录的历史事件也不够全面,但因成书较早,又综合多种明代史料编纂而成,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书中极力回避明满关系,有的内容依据野史传闻,间有失实之处。其最早版本为顺治十五年的筑益堂本。此后又有《四库全书》文津阁本、广雅书局本、畿辅丛书本、崇德堂本等。1977年中华书局点、校注铅印。以筑益堂本为底本,参考其他版本,加以标点、校注,并补充抄本《补遗》六卷,又以彭孙贻所撰《明史纪事本末补编》五卷附后,可补原书所缺明清之际史实之不足。

[编辑本段]目录

01太祖起兵

02平定东南

03太祖平汉

04太祖平吴

05方国珍降

06太祖平闽

07平定两广吴

08北伐中原

09略定秦晋

10故元遗兵

11太祖平夏

12太祖平滇

13胡蓝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262353966之狱

14开国规模

15削夺诸藩

16燕王起兵

17建文逊国

18壬午殉难

19开设贵州

20设立三卫

21亲征漠北

22安南叛服

23平山东盗

24河漕转运

25治水江南

26太子监国

27高煦之叛(释赵王高燧附 )

28仁宣致治

29王振用事

30麓川之役

31平浙闽盗

32土木之变

33景帝登极守御

34河决之患

35南宫复辟(易储附)

36曹石之变

37汪直用事

38平郧阳盗

39平藤峡盗

40兴复哈密

41平固原盗

42弘治君臣

43刘瑾用事

44钅番之叛

45平河北盗

46平蜀盗

47宸濠之叛

48平南赣盗

49江彬奸佞(钱宁附)

50大礼议

51更定祀典

52世宗崇道教

53诛岑猛

54严嵩用事

55沿海倭乱

56李福达之狱

57大同叛卒

58议复河套

59庚戌之变

60俺答封贡

61江陵柄政

62援朝鲜

63平

2 《明史纪事本末魏忠贤乱政》翻译

士子百姓向来敬重周顺昌,听说他被捕,都为其冤情而愤怒。

吴县令陈文瑞,是顺昌提拔的士人。半夜敲窗户求见(顺昌),拍着床痛哭。

顺昌说:“我本来就知道送诏书的使者一定会来,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啊。别学着楚囚(本指春秋时被俘到晋国的楚国人钟仪,后用来借指被囚禁的人,也比喻处境窘迫、无计可施的人)在狱中对坐哭泣。”

面色不改。说了很长时间,有诏令让顺昌整理行装(准备逮他下狱),全家痛哭。

周顺昌笑着说:“没什么扰乱心怀的事!”回头看见桌上有没有题字的空匾额,慢慢说:“这是龙树庵的和尚叮嘱我写的,我以前答应了,今天不完成,也算是背负着一桩心事啊。”于是题写“小云栖”三字,在后面标注年月,扔下笔站起来,改穿囚衣出门。

士子百姓簇拥着护送他的人,不下几千。顺昌来到使者官署接受审讯,巡抚毛一鹭来到官署,学生五六百人,王节,杨廷枢,刘羽仪,文震亭等拦住中丞,请求他上疏营救,毛一鹭流着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缇骑(锦衣卫)看见长时间没有决议,从手中扔下镣铐,厉声说:“东厂抓人,鼠辈怎么敢插手?”于是市民颜佩韦等人上前问说:“谕旨出于朝廷,怎么说是东厂?”缇骑说:“旨意不出自东厂,出于哪里?”众人愤怒,喧哗着冲上前,群殴缇骑,马上打死一个。相关部门不敢再管。

3 求《百官公卿表序》《明史纪事本末·削夺诸藩》《历代盛衰户口》《

汉书·百官公卿表序《易经》叙述宓羲、神农、黄帝等人制作政教来教育百姓,而《左传》记述他们的官职,认为宓羲是龙师名官,神农是火师火官,黄帝是云师云官,少吴是鸟师鸟官。

自颛顼以来,为百姓之长就封以官职的,有重黎、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等官,但这都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尚书》记载唐尧、虞舜的时候,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弄清自然的规律,把时令节气告诉百姓询问四方诸侯,荐举贤才,兴利除弊;十二州中,远近都能安和亲善;大禹任司空时,平息了水患;弃任后稷官时,播种了各种农作物;高任司徒时,传播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人伦;咎繇任士官时,制定了墨、刖、劓、捌、宫、大辟等刑罚;垂任共工时,好的工具都得到利用了;伯益任朕虞时,使草木乌兽得以生养;伯夷任秩宗时,使天神、地祇、人鬼之礼正规化;夔管音乐,使神与人和睦;龙任纳言,使君主的诏令得到传递。

夏、殷二朝设置官职的事在书传中不见记载,周朝的官制则很齐备。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称为六卿,各有职责分工,管理百事。

太师、太傅、太保,称为三公,因他们为天子参谋,坐在朝中议论政事,没有不总管之事,所以不用一个职务作为官名。又立三少作为他们的副手,即少师、少傅、少保,称为孤卿,同六卿一同称九卿。

记载说三公没有官位,有合适的人后再充任,舜对于尧,伊尹对于汤,周公、召公对于周朝,就是这样的。又有一种说法是司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上,这才叫三公。

四岳即四方诸侯。自从周朝衰落,官方的力量失去后各种职务乱成一团,战国相争,各国都有变更。

秦朝兼并天下,建立皇帝的称号,确立百官的职务。汉朝沿袭而不改,明白简单,随时充实。

后来又多有改动。王莽篡位,仰慕古代官制,却使官民不安,又多虐政,终因天下大乱而灭亡。

所以简单列表举出大概,以贯通古今,作为温故而知新。 相国、丞相,都是秦国官职,有金印、紫绶,从天子承接旨意处理万事。

秦朝有左右二相,高帝即位后,只设一个丞相,十一年后改名相国,赐绿绶。惠帝、高后又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重置一个丞相。

有两名长史,受禄一千石。哀帝元寿二年改名大司徒。

武帝元狩五年开始设司直,受禄二千石,辅佐丞相、检举违法之人。 太尉,秦朝官名,赐金印紫绶,掌管武事。

武帝建元二年不设。元狩四年开始设置大司马,其上加将军之号。

宣帝地节三年设大司马,不加将军之号,也无印绶和属官。成帝绥和元年开始赐大司马金印紫绶,设置属官,俸禄同丞相一样,去掉将军号。

哀帝建平二年又去掉大司马印绶、属官,同以前一样加将军号。元寿二年重又赐大司马印绶,设置官属,去将军号,职位高于司徒。

有长史,俸禄一千石。 御史大夫,秦朝官名,居上卿之位,赐银印青绶,主持副丞相的工作。

有两位副官,俸禄一千石。其中一个叫中丞,在殿中兰台,掌管图籍秘书,外面督导各部刺史,在内管理侍御史人员十五人,接受公卿奏事,按照规章揭发罪恶。

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大司空,赐金印紫绶,俸禄同丞相一样,像中丞一样设置长史,官职依旧。哀帝建平二年恢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又改为大司空,御史中丞改名御史长史。

侍御史因事而设,着绣衣,出行讨伐奸猾之人,审理大案,为武帝设置,不常有。 太傅,古代官名,高后元年开始设置,赐金印紫绶。

后裁省掉,高后八年又设。后又裁减,哀帝元寿二年又设。

地位高于三公。太师、太保,都是古代官名,平帝元始元年一同设置,赐金印紫绶。

太师地位高于太傅,太保低于太傅。前后左右将军,都是周朝末期官名,秦朝加以沿袭,居上卿位,赐金印紫绶。

汉朝不常设,有时有前后将军,有时有左右将军,均掌管军队以及四夷。有长史,俸禄一千石。

奉常,秦朝官名,掌管宗庙礼仪,有副官。景帝中元六年改名太常。

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位令丞,又有均官、都水两位长丞,还有各庙和寝园食官令长丞,有厩地的太宰、太祝令丞,五时各有一名尉。另外博士及各陵县都归属于它。

景帝中元六年改太祝名为祠祀,武帝太初元年改为庙祀,开始设置太卜。博士,秦朝官名,负责通晓古今之人,俸禄同为六百石,人员多时有数十人武帝建元五年开始设置《五经》博士,宣帝黄龙元年渐渐增至十二人。

元帝永光元年把各陵邑分归属三辅。王莽改太常为秩宗。

郎中令,秦朝官名,掌管宫殿侧门,有副官。武帝太初元年改名光禄勋。

属官有大夫、郎、谒者,都是秦官。另外期门、羽林都归属它。

大夫掌管论议,分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都无定员,多时有数十人。武帝元狩五年开始设置谏大夫,俸禄达八百石,太初元年改中大夫名为光禄大夫,俸禄达二千石,太中大夫俸禄仍为一千石。

郎掌管宫门,皇帝出行时随驾充任车骑官,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都无定员,多时有一千人。议郎、中郎俸禄达六百石,侍郎四百石,郎中三百石。

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将,俸禄达二千石。郎中有车、户、骑三将,俸禄都有一千石。

谒者掌管礼宾接受职事,有七十人,俸禄达六百石,又。

4 明史纪事本末的基本信息

谷应泰字赓虞﹐号霖苍﹐直隶丰润(今河北丰润)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十三年官至浙江学政﹐公余延揽名士﹐藉张岱《石匮藏书》与谈迁《国榷》﹐又广稽博采﹐至十五年年末成书。因该书成於《明史稿》﹑《明史》之前﹐而且属私人著述﹐颇为当时人所重视。该书仿《通鉴纪事本末》之例﹐纂次明代典章事迹﹐凡八十卷﹐每卷为一目。纪事始於元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起兵﹐迄於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朱由检自杀。选录其中八十个历史事件或专题﹐按时间顺序编排﹐记述始末﹐首尾一贯﹐简明扼要。卷末附有作者的史论。该书详於政治﹐略於经济和典章制度﹐且选录的历史事件也不够全面﹐但因成书较早﹐又综合多种明代史料编纂而成﹐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书中极力回避明满关系﹐有的内容依据野史传闻﹐间有失实之处。其最早版本为顺治十五年的筑益堂本。此后又有《四库全书》文津阁本﹑广雅书局本﹑畿辅丛书本﹑崇德堂本等。1977年中华书局点﹑校注铅印。以筑益堂本为底本﹐参考其他版本﹐加以标点﹑校注﹐并补充抄本《补遗》六卷﹐而《明史纪事本末补遗》是一本六卷的手抄本,无作者,成书年代不明。又以彭孙贻所撰《明史纪事本末补编》五卷附后﹐可补原书所缺明清之际史实之不足。在1977年中华书局出版《明史纪事本末》的时候把《补遗》和《补编》作为附录附后,补编写明作者为彭孙贻,补遗作者空缺。

5 "明史纪事末本"是什么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明代重要史事的纪事本末体史书。

清谷应泰(1620~1690)撰。应泰字赓虞,号霖苍,直隶丰润(今河北丰润)人。

顺治四年(1647)进士,十三年官至浙江学政,公余延揽名士,藉张岱《石匮藏书》与谈迁《国榷》,又广稽博采,至十五年年末成书。因该书成於《明史稿》、《明史》之前,而且属私人著述,颇为当时人所重视。

该书仿《通鉴纪事本末》之例,纂次明代典章事迹,凡八十卷,每卷为一目。纪事始於元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起兵,迄於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朱由检自杀。

选录其中八十个历史事件或专题,按时间顺序编排,记述始末,首尾一贯,简明扼要。卷末附有作者的史论。

该书详於政治,略於经济和典章制度,且选录的历史事件也不够全面,但因成书较早,又综合多种明代史料编纂而成,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书中极力回避明满关系,有的内容依据野史传闻,间有失实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