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钢琴是琴中之王?

游戏攻略07

为什么钢琴是琴中之王?,第1张

为什么钢琴是琴中之王?
导读:在世界各国的成千上万种古今乐器当中,现代钢琴被众多的音乐家们誉为“乐器之王”。这不仅是由于它的体积最大、内部结构最复杂,更主要的还是由于它优良全面的性能和广泛的用途都是其他任何乐器(除为数不多的教堂、音乐厅中的管风琴外)无法与之相比拟的。为

在世界各国的成千上万种古今乐器当中,现代钢琴被众多的音乐家们誉为“乐器之王”。这不仅是由于它的体积最大、内部结构最复杂,更主要的还是由于它优良全面的性能和广泛的用途都是其他任何乐器(除为数不多的教堂、音乐厅中的管风琴外)无法与之相比拟的。为了能让大家对钢琴有进一步的了解,本文对钢琴的性能和用途做以下简单介绍。

优良而全面的性能

一台优质的现代钢琴,都能具有音域宽广、音量宏大、音色优美、音律准确、转调方便、弹奏灵敏自如、表现力丰富等优良性能。

现代钢琴是古今中外的乐器中音域最宽的,它有88个琴键,也就能发出88个不同高度的乐音来。从最低音大字二组A(A2)频率为275HZ,到最高音小字五组c(c5)频率为4186HZ,共有七个多八度,涉足九个音组,其中的七个音组都是有十二个半音的完整音组,最低的大字二组有三个音——A 、降B、B,最高的小字五组只有一个音——c。这么宽广的音域,完全涵概了音乐中所使用的整个乐音体系。

钢琴的音量可以在演奏者的控制下作任意的强弱变化,它能发出音乐中使用的从最弱音直至最强音。在为一把小提琴伴奏弱旋律时,它不会喧宾夺主;在与庞大的交响乐队合奏强音时,它也不会被淹没。钢琴之所以能做如此大幅度的音量变化,一是因为它有一套运动十分灵敏、结构精密复杂的键盘机械,演奏者可以随自己的意愿任意变换各种不同的弹奏力度,在丰富的强弱变化中,使音乐得到最充分的表现。二是因为它有一张面积很大、谐振性能良好的音板,琴弦被激发后而产生的微弱震动,在音板的谐振作用下得到极大的放大,从而获得巨大的声功率,人们也就听到了美妙的乐音。

由于钢琴能用人的双手十个手指同时弹奏,由两人合作的四手联弹当然就可以同时发出更多的音,因而现代钢琴又是一种性能全面的和声乐器,拥有使用变化无穷的和声手段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在钢琴上人们可以做出任何形式的和声组合以及多声部旋律组合。这也是世界上几乎所有著名的音乐家都要为钢琴写下不朽名作的重要原因。

钢琴除上述优良性能外,由于其独特优美的音色,使它还具有十分广泛的适应性。它可以同人声或其他各种乐器(包括各国的民族民间乐器)结合使用,既不失掉其自身的个性又与人声及各种乐器的音响十分协调,形成完美的音响组合。加之钢琴采用十二平均律作定律标准,进而使所有的音形成固定音高,在合奏与伴奏中为人声和乐器提供了音准依据。

钢琴的广泛用途

钢琴的用途非常广泛,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优秀的独奏乐器 几百年来,世界各国乃至我们中国的作曲家、钢琴家,几乎无一例外的都为钢琴创作了难以计数的协奏曲、奏鸣曲及各种类型的独奏曲和改编曲。在各种音乐作品中,为钢琴所写的作品应属最多。许多钢琴家就是通过自己的钢琴演奏,留下了无与伦比的不朽乐章,创造了一生的辉煌成就而留名后世的。

2.良好的伴奏乐器 钢琴可以很方便的为各种形式的人声歌唱伴奏,也可以天衣无缝的为各种乐器的独奏做陪衬。钢琴从欧洲传入我国,曾被称为西洋乐器。它为西方的美声演唱以及各种西洋弦乐器、管乐器独奏提供伴奏,早已是传统形式。然而,在与我国的民族音乐甚至是戏曲音乐合作时,也同样能显得十分融合,并给作品增添了新的生命力。早在三十多年前,钢琴伴唱现代京剧这种形式就被搬上了舞台,成为音乐作品中“洋为中用”的一个成功范例。

3.作曲家的好助手 几乎所有的作曲家,在构思作品旋律、配置和声以及编配各种形式的乐队总谱时,都要在钢琴上试奏、试听,还可以通过钢琴表现和改编大型管弦乐曲。所以也常有人说,在一定意义上钢琴可以替代一支交响乐队。

4.音乐教学的最好教具 由于钢琴全面的性能,确定了它在音乐教学上的重要地位和使用价值。无论是学试唱、学练耳、学声乐、学器乐,还是学和声和作曲,钢琴作为各种音乐专业的必修课,在世界各国的音乐院校中都以成为惯例。

5.家庭中的“宠物” 钢琴作为儿童、学生、成人的练习用琴,被看作最好的乐器之一。随着我国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求,钢琴越来越多的步入了普通家庭。有的把它作为早期开发儿童智力的帮手;有的把它当作登上音乐颠峰的阶梯;有的把它当作老人退休后的伴侣;还有的把它作为家中的豪华陈设和文化氛围的象征。总之,购置一台钢琴在许多家庭已经不是一件难事,而且购买档次也在逐步提升。万元左右的国产琴一直销路很好,三万至五万元的进口琴也常被人们选中,甚至十万元左右的进口三角琴也不在无人问津。

综上所述,钢琴被冠以“乐器之王”的美称看来是当之无愧的,也是其他任何乐器都难以替代的

早年,李斯特深受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演奏的启发,以辉煌的演奏技巧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并且首创了背谱演奏法。他的即兴演奏也非常出色,因而得到了“钢琴之王”和“钢琴中的帕格尼尼”的美誉。

他那强烈的个性魅力,风靡了整个贵族社会。他首创侧对观众的钢琴演奏坐资,那轮廓分明的但丁式的侧影,曾令多少贵族少女为之神魂颠倒。

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世界钢琴之王。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莫扎特三岁起显露音乐才能,四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八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首歌剧。他仅仅活了三十六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1762年,六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尝试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这使他以后能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广泛的一位作曲家。

自1774年起,他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时期。1777年在他又一次旅行演出时,在和社会各阶层广泛的接触中,特别是与曼亥姆市民艺术家们平等而融洽的交往中,莫扎特得到了远非传统观念所能给予他的启示和激励。这不仅是艺术鉴赏力的提高,而首先是对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深切体会。他愈加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出身而是由才能与道德所决定。这时已经成人的莫扎特,对自己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自由,1781年,他彻底地同雇佣他的大主教决裂,毅然辞职。成为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反抗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自由作曲家。同年,他到了维也纳,并写出了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

1782年7月首演,获得成功。1782年,在没有征得父亲同意的情况下他同一位曼亥姆音乐家的女儿康坦丝·韦伯结了婚。此间,莫扎特和当时正在维也纳的海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向海顿学习四重奏和交响曲的创作经验。自从他走上自由作曲家道路到他逝世的十年间,是莫扎特一生最重要的创作时期。这期间的作品,无论是歌剧还是交响曲,都展现出新的风貌。这些作品反映了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所具有的坚定、乐观的阶级意识,表现了维也纳进步知识分子典型的思想感情。然而,作为第一个力图挣脱束缚、维护自己尊严的艺术家,他在享受“自由”乐趣的同时,也对“自由”的艰辛有了更实际的体验。莫扎特在音乐里开始体现他的悲伤、愤懑、甚至抗议,同时仍然对美好的未来抱着天真、诚挚的向往,一打开美丽的外壳,就迸射出如火的激情。

音乐史书上称莫扎特为稀世之才,他英年早逝,却留下了那么丰富的作品。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但他最重要的成就当推歌剧。他继承格鲁克歌剧改革的理想,而且更进了一步。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张“诗必服从音乐”。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重唱形式,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简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立下了不朽业绩。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为杰出。

交响乐也是莫扎特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他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三部,即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彼特》)宏伟豪迈、东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响曲的出现。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是最后三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各乐章之间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

莫扎特一生中最后的两年是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他曾说道:“我的舌头已经尝到了死的滋味,我的创作还是乐观的。”1791年12月5日这位伟大而优雅的天才在维也纳的贫民窟里离开了这个让他多灾多难的世界。

当时妻子正患重病,家里没有一个零用钱,三十五岁的莫扎特就被埋葬在穷人的无名公墓里,没有一个亲属给他送葬,荒草隐蔽,雨露冲洗,让今天无数对他崇敬的后人欲祭无处。他为未能完成《安魂曲》而抱憾终生,但如今全世界都在赞美他的天才,他的灵魂真正可以安息了。

总的来说,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领域。它们反映了十八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维也纳后期的创作中,也出现了悲剧性、戏剧性的风格,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

音乐之父——巴赫

歌曲之王——舒伯特

乐剧巨匠——瓦格纳

音乐神童—— 莫扎特

指挥之王——卡拉扬

钢琴之王——李斯特

音乐神灵——韩德尔

歌剧之王——威尔第

钢琴诗人——肖邦

扩展资料: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世人普遍认为其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尊称他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他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弗朗茨·舒伯特(Franz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又译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奥地利籍Germanen(日耳曼人),作曲家。

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现闻名天下的《摇篮曲》(开头为“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便是在他的笔下完成的。

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英语:WolfgangAmadeus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