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中有哪些轰炸机?

游戏攻略014

一战中有哪些轰炸机?,第1张

一战中有哪些轰炸机
导读:  轰炸机是携带多种武器,以炸弹为主要武器对地面、水面或者水下目标进行攻击的军用飞机,是空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摧毁敌人技术兵器和其他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破坏敌国战争实力和作战意志的重要手段。早期的轰炸机大多是通过侦察机或者其他用途飞机改

  轰炸机是携带多种武器,以炸弹为主要武器对地面、水面或者水下目标进行攻击的军用飞机,是空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摧毁敌人技术兵器和其他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破坏敌国战争实力和作战意志的重要手段。早期的轰炸机大多是通过侦察机或者其他用途飞机改装而来的,结构极其简单,只能携带极少量炸弹,通过飞行员手掷,后来研制的专业轰炸机才设计有专门的武器舱和炸弹挂架,携带武器的数量和质量也大为增加,技术不断进步。轰炸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开始大规模应用并迅速发展,不过对各类目标的轰炸作战却早有先例。

  1911年的意土战争中,意大利曾派出9架飞机参战。11月1日,一名叫加沃蒂的飞行员事先在飞机的座舱内放了四枚22公斤极的“西佩利”榴弹。他驾驶的是一架单翼“鸽”式侦察机,当飞机飞临土耳其阵地上空进行侦查时,加沃蒂用手投掷了四枚炮弹,从而引起了土军的大慌乱。这次世界最早的对地轰炸尝试显示了意大利人在轰炸作战方面的远见。不得不说,意大利人是现代轰炸尤其是战略轰炸战术的主要建构者,杜黑的《制空权》和意大利人在埃塞俄比亚以及西班牙的恐怖轰炸作战实验教会了世界各国空军如何从空中击败一个国家。

  1912年初,法国派出6架飞机参与了对摩洛哥的殖民战争。这批飞机主要用于空中侦察,同时也对没有任何防空力量的摩洛哥土兵投掷手榴弹和RS弹,进行轰炸和机枪扫射。这也显示了轰炸机未来的主要任务之一必是前线对地支援轰炸。

  在1912年至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中,交战双方纷纷学习意法,购买飞机,雇佣飞行员,组建自己的飞行队,用于对敌方阵地进行侦查和轰炸,参战飞机约有40架之多。与此同时,美英德等国也开始进行轰炸实验,摸索对地轰炸和投弹规律。

  这些早期的轰炸活动尽管规模小、作战效果极其有限,但毕竟是对一种新的作战形式的尝试,引起了法意俄德等国军方的注意,并开始着手制造专门用于轰炸作战的飞机和其他航空器,先后研制出的飞机型号有意大利的“卡普罗尼”、法国“瓦赞”和俄罗斯的“伊利亚穆罗梅茨”式飞机;德国人由于有齐别林飞艇这种秘密武器,并没有制造用于轰炸作战的飞机;唯独有“海峡堡垒”的刻板英国绅士对此不屑一顾,因此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整个英伦三岛只有26枚9公斤炸弹,而且没有研制任何专门用于轰炸作战的飞机。

  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早期专门用于轰炸作战的飞机和飞艇开始投入使用。大战初期,德军的航空部队装备有11艘飞艇(并不是全部是齐别林式,德国的飞艇分属海军飞艇处和陆军飞艇处,只有海军飞艇处装备一部分新式齐别林飞艇,而陆军的主要装备型号是舒特-朗茨飞艇)、232架飞机(一架轰炸机没有),开战前两年德国的轰炸任务全部由飞艇承担。1914年8月5日,德国飞艇Z-6(德国飞艇的编号复杂异常,分别有L/LZ/SL/Z,Z代表齐别林,L是飞艇的头字母,S是舒特-朗茨的头字母,LZ是齐别林飞艇公司的内部编号,但德国陆军倾向于直接使用Z或者公司编号LZ,另外还有同一艘德国海军飞艇同时有海军LZ-44编号和LZ-74的出厂编号又是后期L-30系列飞艇的情况。一般来说1916年后,海军的 L和陆军的LZ都是齐别林系列飞艇,L-30以后的飞艇都是齐别林新式飞艇,载弹量近2吨)第一次对比利时列日要塞进行侦查和轰炸。下旬,双方战线迫近巴黎,德军又用飞艇对巴黎进行多次轰炸和恫吓,造成多人伤亡。9月2日,不知是否与此有关,法国政F将政F迁至波尔多。与对英国城市的恐怖轰炸相比,对比法目标的齐别林飞艇攻击并不出名,不过齐别林飞艇临空暴露了列日要塞的死穴——缺乏对来自空中攻击的防御能力,二战中德军再次通过空中突击解决了列日要塞。不知多年后游戏红色警戒2游戏中的基洛夫飞艇是不是也算是对齐别林飞艇的一种怀念。

  1915年战线相对稳定(同样有飞机的巨大作用,马恩河作战胜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英法空中侦查的胜利),为阻止英国空军调入法国,德国飞艇开始飞临英国境内进行轰炸。随着战争的发展,飞艇本身体积大、行动迟缓和易受天气影响等弱点逐一暴露,加上战斗机参与拦截,使飞艇的轰炸任务越来越难以执行,损失日益增多。据统计,至1917年,德军装备的89艘飞艇仅剩下9 艘,其中有80艘是被敌方战斗机击落或者毁于暴风。有趣的是,德国损失的第一艘飞艇LZ-9是被英国索普威斯“药片”式双翼机在轰炸作战中摧毁的,后面会具体写写这次攻击。

  “齐别林灾难”最后成为英德双方的共同灾难,此后德国人也开始研制自己的专门远程轰炸机,以代替越来越得不偿失的飞艇作战。德国第一种专业轰炸机是“哥达”GII飞机,经过多次修改和试飞之后,于1916年3月试飞成功,当年秋季投入巴尔干战场使用。第二年,“哥达 ”GV问世并装备部队,5月25日德军开始以第三轰炸机连队组成10至20架“哥达”GV的大编队,开始轰炸英国伦敦以及其他东南部城市和港口,作战效果甚大。通过虽断断续续但长达过一年的轰炸,英国损失巨大,尤其是大量人员伤亡,城市遭到巨大破坏、工业大幅度减产,英国人称其为“哥达”式灾难。1918 年,又有一种称为齐别林施肯塔RIV的四发重型轰炸机问世。该机的载弹量达到了2000公斤,是“哥达”GV载弹量的四倍,在战争末期参加过对英法的轰炸。

  英国人在一战中的空中多有灾难,“福克”式灾难、“齐别林”灾难、“哥达”式灾难、“血色一星期”等,尤其是空中对英伦三岛的攻击,让自“诺曼征服”后再未被敌国屠杀过本国和平市民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感受到了久违的恐怖。不过英国人也由此有了心理准备,练就了最坚韧勇敢的市民,这种坚韧勇敢给了英国人二战中在XTL的炸弹下戴着钢盔跳舞的伟大勇气。也正是一战德国对英国城市宣传意义远大于实际破坏的攻击给了敏锐的意大利人以灵感,杜黑的恐怖轰炸理论最终给二战各国的和平市民造成了巨大伤害。再聊个掌故,命名轰炸机的“哥达”是德意志帝国的一个公国家族,号称是欧洲皇室的“出口专业户”,追本溯源,当时英国的皇室也可以算是“哥达家的人”,正是如此,闹得英国王室被迫“数典忘祖”、划清界限。

  在一战后期,德国还研制了两种小型的用于对战场阵地作战的轰炸机,也就是最早期的对地支援攻击机。一种是1917年汉诺威飞机公司研制的CL-3,另一种是1918年容克公司研制的CL-1,它们都装备有联装机枪,可携带集束手榴弹或者手掷的小型炸弹,可低空飞行,用于对炮兵阵地进行攻击,压制步兵行动,根据战史记录也确实曾在一些战役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这两种飞机都是张臂下单翼,机翼厚度比较大,采用当时不多的波纹金属蒙皮,座舱部位也有5毫米左右的装甲保护,是世界最早的全金属实用飞机。

  不得不说,二战德军空军发展的偏差不止是来自戈林等高层的昏庸,作为一战王牌飞行员和优秀联队指挥官的戈林对轰炸机部队的设想是有事实根据的,我们可以发现一战德国的轰炸机就偏向轻型化和对地支援任务。而“哥达”GV以较低载弹量很好的执行恐怖轰炸的表现也让德国人有信心实用战术轰炸机执行战略轰炸任务。

  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英国派出了远征军前往法国,就像前面说过的,英国绅士对轰炸的不屑弄得翻遍家底竟然一架轰炸机也没有。不过英国人很善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德国人用飞艇教会了英国人轰炸作战。为了打击德国的飞艇,英国人曾多次派侦察机携带少量炸弹对德国的飞艇和飞艇库进行突袭,并取得不错的战果。1914年9月22日,英国海军航空队的四架飞机向德国的科隆和杜塞尔多夫飞艇库进行投弹袭击,其中有一枚9 公斤炸弹准确地砸中了目标。为什么说是砸呢?因为英国人飞的太低,炸弹引信竟因动能不足没有爆炸。同年10月6日,两架索普威斯“药片”双翼机再次飞临杜塞尔多夫,投下数枚9公斤炸弹,这次英国人终于中了奖,一艘LZ-9飞艇及艇库还有28320立方米的氢气爆炸。11月21日,三架“阿弗罗”504袭击德、瑞边境的费德列斯哈芬飞艇工厂,各投弹4枚,算是给工厂造成了损失。此次行动往返400余公里,算是历史上搜次远程空袭作战。后因德国防空火力不断加强,英国人停止了对德轰炸。后来为回敬德国飞艇对英国本土的空袭,在加强航空兵部队同时,英国人恢复对德国飞艇部队的空袭。1915年6月7日,两架“索尔尼艾”式单翼机投弹炸毁了LZ-37和LZ-38号飞艇及其艇库。在对德军的作战中,英国人改变了过去对轰炸机不屑一顾的态度,开始重视轰炸机的研制。

  英国研制的第一种专业轰炸机是汉德利佩吉0/100又称初期型。1916年11月投入使用后,首次行动就是由多架0/100轰炸机便对,从法国南锡伏击的基地出发,深入德国境内进行轰炸。1917年英国组建第41轰炸机联队,主要装备0/100轰炸机,曾多次空袭法兰克福、科布伦茨、科隆进而斯图加特等德国大城市及军过长。1918年6月英国战略空军成立,主要装备在0/100基础上改进的0/400(中期型)轰炸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几个月时间内,先后空袭了德国的一些军品仓库、交通枢纽和重要城市,共投弹500余吨。战争的实践使英国人进一步认识到轰炸机的重要作用,它不仅使德国遭受巨大物质损失,更重要地是打击了其嚣张气焰,加快了第二帝国失败的进程。在临近战争结束时,汉德利佩奇公司又研制出V/1500四发重型轰炸机。为此,在1918年9月,英国空军又组建了一个新的轰炸机联队,即第27联队,但实际上未派上用场战争就结束了。V/1500与0/400相比主要提高了翼展,全重自然也差不多翻了一倍,载弹量更是从813公斤飞越到了3402公斤,不过印象中美国人挂了4吨还是5吨炸弹上去。V/1500的发动机虽是4座不过确实采用二并联的方式,也算是二战中并联四发He-177的前辈了。

  不过汉德利佩吉V/1500也不是一辈子闲着,这里要顺便提一下美国航空部队,与30年代引领世界航空潮流不同,一战中美国人在天上纯属小学生,就像著名的“拉法耶特”中队一样,美国空军的草创者都是跑到法国战场上开着买来的英法飞机拿德国人练手的,轰炸机也是买的汉德利佩吉,不过美国人的创新精神也没闲着,在欧洲还安于拿着二三百公斤的炸弹丢的时候,美国人就琢磨着上大家伙,一战后美国使用V/1500进行了4000磅左右炸弹的实验,巨大的弹坑被成为“巨人的爪痕”,也是美国米切尔用汉德利佩吉搞了著名的水平轰炸反舰实验。用2000磅炸弹击沉了充当靶船的德国战列舰。

  英国在一战中投入使用的轻型轰炸机有两种,即索普威斯公司的“11/2支柱”式和德哈维兰的DH4,前者是侦察机半路出家来的,采用单发双座设计,1916年初投入使用,如果带100公斤炸弹就只能携带一个成员。后者为前者的发展型,于1917年中期参战,可载弹227公斤,时速高达230公里/时,升限6700米,可称得上当时速度最快、飞的最快的轻型轰炸机。它不仅参加了对德国阵地的低空攻击用于压制对方地面部队,更参加了对德国本土的轰炸。DH4凭其高速取得很高的生存率,这给予各国空军一个印象,对地攻击机只需高速而没有必要采用重装甲,结果二战中高速攻击机都受到巨大的战损。

  与英国人差不对,法国人的轰炸机也是为克制德国的“齐别林天空舰队”,但法国人更有远见,一战前就开始研究专业轰炸机,著名的“瓦赞”式就是这种远见的产物。1914年8月14日,法国派出“瓦赞”式轰炸机向梅斯附近的德国飞艇库进行了轰炸。据介绍,这是一战中轰炸机第一次轰炸敌军事目标。以后该型飞机又先后轰炸了莱茵河东岸的德军阵地和其他军事设施。1915年6月13日,“瓦赞” 联队开始对德国本土及其占领区的城市和交通枢纽等进行轰炸,目标范围从卡尔斯鲁厄一直到德国东南部重要城市慕尼黑,给了德军以比较沉重的打击。这里插一段,似乎**《空战英豪》中有对类似内容的描写,著名的“拉法耶特”中队就有对“瓦赞”式的护航作战任务,不过**里却使用了汉德利佩吉式。

  法国的地面部队在于德国的面对面作战中也得到了本方航空兵部队的积极配合和有力支持。在地面作战中常有为数可观的轰炸机进行配合,对敌方阵地、兵营、交通枢纽和渡口进行空袭,曾有过一天出动700多架次,投弹数十吨的记录,这种强度的支援有力的支援了己方地面部队的军事行动。

  “瓦赞”式轰炸机曾发展过多种改进型,主要型号有“瓦赞”3/5/8等,都是采用单台推进式发动机。法国其他比较进店型号还有布雷盖家族的Br14,是只用拉进式单发飞机。在汉德利佩吉成功的鼓舞下,法国人在1918年研制了“高德隆”R11大型轰炸机,曾参与了一战最后期的对德轰炸。

  前面说过,意大利人是早期轰炸的领潮者,1913年意大利卡普罗尼航空工程公司就研制成功了三发带那个轰炸机Ca30。1915年5月10日意大利掉转枪口向以前的同盟国战友奥匈帝国宣战,8月20日意大利轰炸机部队就使用Ca30飞越阿尔卑斯山脉对奥匈帝国本土进行轰炸作战。同年底,意大利AR轰炸飞行支队组成,然后对亚得里亚海海岸的敌方港口进行攻击。1916年2月18日AR支队轰炸了卢布尔布尔亚纳,接着又空袭位于奥匈帝国阵地后方的奥军指挥部;1917年8 月至10月对奥匈帝国的波拉海军基地(印象中一战后在割让给意大利,意大利还以此命名了一艘巡洋舰)进行了一系列空袭,仅10月2日这一天就出动了148 架卡普罗尼和11艘飞艇;1918年10月22日,56架卡普罗尼、11艘飞艇和131架其他型号飞机,对舶来海军基地进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的大规模空袭,战绩巨大。插一句,意大利用于攻击地面目标的飞艇应该是号称世界最大的半硬式飞艇——采用因索塔弗兰妮V5发动机的弗兰妮飞艇。其装备另一种单发M 飞艇印象中只在特兰提诺做过有限的侦查。卡普罗尼公司继成功的Ca30后又研制了Ca32/40/46等多种型号的轰炸机,从而形成了多型号总产量高达 700架左右的轰炸机系列。卡普罗尼系列轰炸机都采用多台发动机、两层或三层记忆、双尾梁多垂尾的布局形式,尤其特别是意大利人采用了当时罕见的前三点式起落架,当然这并不是引领潮流而更多是采用推进式布局机体重心的考虑。各型卡普罗尼的性能大同小异,一般而言可携带453~1450公斤炸弹,航程 500~800公里,飞行速度为116~152公里/小时。一战中,卡普罗尼写列多次参加了远程轰炸作战。法国和美国战后还少量仿制生产过这个系列,可见这时期意大利的轰炸机水平是领先世界的。

  俄国在一战时期的航空工业是比较落后的,只比美国先进一点,俄国/苏联的航空技术要到60、70年代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老二。一战中俄国使用的大部队飞机购自法国或者靠引进法国技术设计生产,但是俄国航空却在一个领域居于世界前列,那就是大型轰炸机设计,后来旅美的西科斯基为俄国设计了四发大型轰炸机——“伊利亚穆罗梅茨”。在沙皇尼古拉二世和陆军部的支持下,1914年俄国生产装备了4架“伊利亚穆罗梅茨”并在12月10日成立世界上最早的重型轰炸机部队“飞船大队(当时有人称轰炸机为飞船)”。1915年1月,“飞船大队”进驻距前线约40 公里的雅布隆纳机场,之后开始对德国的防御工事、铁路、军火库等进行侦查和轰炸。至1917年俄国因十月革M退出战争为止,“伊利亚穆罗梅茨”累积冲动 422架次,投弹2000余枚。因为速度并不快,所以需要战斗机护航,在战争中该机型曾被击落一架。“伊利亚穆罗梅茨”是发展自四发的“俄罗斯勇士”。它装有4台150马力的水冷发动机,翼展298米,最大速度121公里/小时。武器装备为3~5挺机枪,可载弹522公斤。1917年又有一种改进型“ 伊利亚穆罗梅茨”E为什,该型机不但把翼展加大到38米,也装备了功率更大的发动机,飞行速度则掉到了105公里/小时,载弹量为800公斤,续航时间长达5小时。“伊利亚穆罗梅茨”前后共制造了70多架,是俄国在一战中唯一的轰炸机型号。一直觉得俄国人在Tu-4前都没搞清楚大飞机应如何设计,俄制大型机似乎只是中型机的简单放大。当然气动外形可以参考,不过内部结构等方面的落后导致俄制大型机在质量大速度慢的同时载弹量和生存力都处于较低水平,当然这也是由于俄国落后的航空技术水平导致的。

二战**:解放 莫斯科保卫战 斯大林格勒大血战 坦克大决战 最长的一天 遥远的桥 最后的空降兵 拯救大兵瑞恩 雷码根大桥 中途岛之战 细细的红线 父辈的旗帜 空袭德雷斯顿 帝国的毁灭 攻克柏林 刺杀希特勒 越战**:闪电行动 黑豹突击队 铁甲008 新兵马强 高山下的花环 蛇谷奇兵 自豪吧,母亲 野战排 猪排山 野狼呼叫21

你问的是“马来亚战役”(1941年12月8日-1942年2月15日)吧?

 

 

日军负责占领马来半岛为陆军中将山下奉文,他选择采用参谋辻政信的建言在雨季中进行攻击行动,因为辻政信认为西方英国人那些士兵不愿意在下雨、夜晚作战,大日本帝国陆军军部原本凝派给山下奉文4个师进行侵攻任务,但是山下奉文却只要2个师团(约5万余人)就足够了,因为他认为马来半岛的丛林地形会使得后勤补给非常不易,军队人数太多会对后勤补给造成极大负担。

 

——第25军司令官山下奉文中将

 

马来亚战役开始于日本第25军1941年12月8日进攻马来半岛,日军首先在马来半岛北端泰国领地北大年府宋卡港登陆,并且击退驻守该地的泰国宪兵,目标是向西南越过马来—暹罗边境进攻马来半岛西部地区,同年12月11日亦有一支日军在马来半岛北部的哥打峇鲁登陆,这与日军在泰国北大年府宋卡港所实施的登陆行动相配合。

 

早上4时正,17架日本帝国海军轰炸机空袭新加坡,约61人死亡及有超过700人受伤,这是首次针对新加坡的空袭行动,虽然空袭警报已经向起,但街上仍然灯火通明,而云层亦阻碍盟军高射炮寻找日军轰炸机,没有任何一架日军飞机被击落,它们全部安全返回在越南西贡的航空队基地

 

山下奉文进攻马来半岛时只有2个师团(约5万余人)但却带了高达1万2千余辆的脚踏车,为此日军的士兵负重能力大幅提高,每个日军士兵能带10公斤干粮及6公斤白米,再加上军需枪支等装备,每个日军士兵总负重为34公斤,为当时只能靠步行移动的英军士兵,其总负重16公斤的两倍以上,这些物品大部分都被日军士兵放到脚踏车上载运,骑在脚踏车上的日军士兵也能在丛林小径上快速移动,进行脚踏车闪击战

 

——“银轮部队”,是日本25军团的自行车部队

 

 

日军首先遭到印度第3军及数个英军旅的抵抗,日军很快就清除了印度军在海岸线的抵抗之后更集中力量包围及迫使印度军投降。

 

日军利用快报废老旧轻型坦克快速地突破了驻守在丛林里面的英军伞兵坑防线,因为在马来半岛上英军连一台坦克都没有,坦克被英军参谋认为不适合在丛林地形作战,故英军在马来半岛上没有配置坦克山下奉文并且使用蝎子的钳击战术,先派一部队正面攻击英军,再派另一部队潜入丛林绕到英军背后夹击,由于马来半岛上的英军从未碰过这种战术,他们不是被日军击杀、被俘、或是奔逃到丛林深处,英军虽然往后持续撤退但仍然使用炸药炸毁马来半岛上的桥梁,试图延缓日军进攻速度,但是日军却利用人力搭桥,让士兵一个一个下水并把木头放在士兵肩膀上作出一座简易浮桥,让其余日军能够快速通过

 

日军在马来半岛北部地面占有很大优势,因为他们有强大的空中支援,加上在装甲部队、互相合作、战术及经验均比盟军优胜,尤其是日军在日中战争中获得很多经验,英军方面则没有坦克,而日军则使用脚踏车及轻型坦克,这令他们能轻易穿越马来半岛上的热带雨林

 

日军进攻哥打峇鲁准备登陆途中,英国皇家海军派来了Z舰队包括航空母舰不屈号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却敌号、及4艘驱逐舰,该舰队在战争爆发前已到达该区并由海军上将汤马鄞·菲利浦斯指挥,目的是拦截准备登陆哥打峇鲁的日军,但是不幸地该舰队航空母舰不屈号在途中搁浅,不得不回航,由于日军拥有空中优势,导致英国皇家海军1941年12月10日威尔士亲王号却敌号日本海军航空队轰炸机彭亨关丹外海击沉,这使得马来半岛的东海岸门户大开,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经此役后更无力对抗日军的登陆行动

 

12月11日,日军在坦克支援下从暹罗南下,在日得拉打败了英国及印度军队及快速从东北部的哥打峇鲁滩头向内陆推进,以瓦解北部的防守,由于没有真正的海军力量存在,英军不能阻止日本海军在马来半岛海岸的行动,虽然这些行动对入侵部队帮助不大,由于没有剩下任何盟军飞机,日本取得了制空权,不断从空中攻击地面上的英联邦军队及平民。

 

马来半岛的岛屿槟榔屿从12月8日起每天都遭到日军轰炸,英军在12月17日弃守,武器、船只、物资及一个仍可运作的电台落入日本的手中。

 

12月23日,由大卫·梅菲-里昂指挥的印度第11步兵师被命令阻击日军,但效用不大,到1月的第1个星期结束时,整个马来半岛北部已完全落入日本人手中,同时,暹罗又与日本帝国签订友好条约,以建立松散的军事同盟,暹逻被容许恢复对马来半岛北部的玻璃市吉打吉兰丹登嘉楼四个传统马来藩属行使宗主权,因此统一其占领的区域,而日军很快到达下一个目标,吉隆坡市,日本人于1942年1月11日没有遇到抵抗下进入及占领该城,不足200英哩外的新加坡岛即将面对日军的入侵。

 

仕林河战役的灾难后,印度第11步兵师奉命在吉隆坡阻击日军数天,在仕林河战役中,2个印度步兵旅实际上被消灭,而另一个印度步兵旅亦在麻坡被消灭。

 

 

——日军架设简易桥梁通过雨林

 

1月14日,日军已经到达马来半岛南部州属柔佛州,他们在这里遇到由亨利·哥顿·本尼特指挥的澳大利亚第8师,日军在这里遇到在战术上的首次挫折,因为澳大利亚军在金马士市一带建立了坚强防线,战役围绕金马士桥进行,日军在此地付出了死伤600人的代价,但大桥却在战斗中被毁,日军需花了6个小时的时间修复桥梁。

 

当日军在金马士西面攻击澳大利亚军的侧翼时,一场在这次战事中最血腥的战役于1月15日在半岛西海岸的麻坡河一带爆发,本尼特派出已被削弱的印度第45旅(只有不半兵员已受训练)去防卫麻坡河南岸,但被从海上登陆的日军攻击其侧翼,整个旅被澈底击溃,其旅长及属下3个团的团长全部阵亡。

 

在澳大利亚中校查理士·安达臣的领导下,撤退的印度军队在澳大利亚军的支援下组成麻坡军,孤注一掷的进行了4天的战斗,令其它英联邦的残余部队可以从马来半岛北部撤退以避免被包围,当麻坡军到达了在巴里梳龙的桥梁及发现桥梁已被日军占领时,安达臣在死伤数字不断上升下,命令所有人冲过去,一些人逃入附近的丛林、沼泽地及橡胶林地以寻找其步兵团在永平的司令部,135名受伤的士兵则落入日军的围剿,除了两名士兵以外其他伤兵都阵亡。

 

1月20日,虽然面对皇家空军威格士式轰炸机的轰炸,日军在兴楼再作进一步登陆成功,英联邦军队的在柔佛最后防线的峇株巴辖-居銮-丰盛港一带全线面对日军的进攻,不幸地,帕西瓦尔拒绝在新加坡北面的柔佛建立固定防御。

 

1月27日,帕西瓦尔接到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联合司令部司令阿奇博尔德·珀西瓦尔·韦维尔的批准,命令部队越过柔佛海峡撤退到新加坡岛。

 

 

1月31日,最后一批盟军军队离开马来半岛,英军工兵在连接柔佛及新加坡之间的新柔长堤炸开一个阔70呎(20米)的大洞(少数落后队伍的士兵在之后数天仍通过此长堤)。

 

新加坡为英国在东南亚政治经济中心,日军必须要拿下新加坡才可以彻底把英国赶出东南亚

1942年2月1日新加坡攻防战开始后,山下奉文采用声东击西战术先派一部队新加坡岛东北部假装进攻,成功吸引了驻守在该岛上英军的注意力,然后在新加坡岛西北部的日军趁机用充气橡皮艇横渡柔佛海峡,并在裕廊登陆攻进新加坡

 

——进入城区的日军

 

1942年2月15日(时值农历新年),英国白思华中将(Lt Gen Arthur Ernest Percival)向大日本帝国陆军山下奉文中将无条件投降

——白思华中将(Lt Gen Arthur Ernest Percival),为日军进攻英属马来亚时,英联邦在英属马来亚的最高指挥官

 

新加坡岛上总数约12万余人的英军顿时成为俘虏,负责进攻的3万人日军却只有9千6百余人战死或失踪,日军以大约8个星期的时间成功占领了马来半岛新加坡,负责指挥日军的陆军中将山下奉文还因此出色战绩被昵称为“马来之虎”

 

 

——马来亚战役示意图

 

这里还有一个“普及版”的连环画,可以看一下:

http://bbstiexuenet/post_5489589_1html

有的。

1.远东之盾

马来半岛为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分界线,称为“远东直布罗陀”的新加坡更是扼守着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也是阻挡日军夺取荷属东印度(现印尼)石油的天然屏障。大英帝国已经在新加坡经营多年,其章宜海军基地更是规模不凡。但二战开战后,英国已无余力顾及这块属地,在新加坡的部署已降到了最低的程度。

1941年下半年,德军转向东线进攻苏联,大英帝国本土所受的压力已逐渐减少,同时日本南下太平洋的意图日趋明显。丘吉尔决定派遣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和护航舰只组成新太平洋舰队(Z舰队)奔赴远东。12月4日,Z舰队达到新加坡。Z舰队也就是防守新加坡的海军全部主力。这时马来半岛和新加坡陆军部队共有约88万,由英国、澳大利亚、印度和马来军组成,帕西瓦尔中将负责指挥陆军。空军有约150架老式飞机,如美国淘汰的F2水牛式战斗机。

2大和之矛

日军的实际战略目标是盛产石油的荷属东印度群岛(现印尼),袭击珍珠港也只是战略支援任务。为取得荷属东印度,必需要经过英属的马来半岛。日军对马来半岛的进攻兵分两路:一是陆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已经进占印支南部的近卫师团,从陆上进入泰国,占领曼谷后,沿马来半岛南下;另一路是山下奉文中将率领的第5和第18师团,分批从海上登陆。为了支援登陆行动,日本海军以小泽治三郎海军中将指挥的南遣马来舰队负责掩护,辖有重巡洋舰5艘、轻巡洋舰4艘以及护卫舰只。

Z舰队到达新加坡的同一天12月4日,日本浩浩荡荡的登陆舰队从海南三亚启航,向马来半岛进发。12月6日登陆舰队转向西北,佯装开往曼谷,声称要切断印度与中国之间的运输线。12月7日上午,英军侦察机发现日军舰船,英军判断日军将先在泰国登陆。其实,这支登陆输送队于7日12时已突然转向,分兵数路,驶往哥打巴鲁(马来亚)、北大年(泰国)和宋卡(泰国)。

1941年12月8日凌晨1时45分,入侵舰队的南路5千多名日军在4艘驱逐舰交叉火力的掩护下在哥打巴鲁登陆。这时4500海里以外的珍珠港以北,突袭机群正在准备起飞。两个小时后,日本登陆部分击退了哥打巴鲁的守军,控制了日本新帝国的第一个滩头堡,珍珠港的突袭机群也飞临美太平洋舰队上空。随后宋卡和北大年的登陆部队也成功地守住了阵地。并且各地的登陆兵上岸后,迅速抢占附近的机场。8日天明后,日军航空兵对马来半岛尚未被其地面部队占领的机场和新加坡航空基地进行多次空袭,大英帝国的空军已损失殆尽。

12月8日下午,菲利普斯中将在没有空中掩护、敌情不明的情况下率领Z舰队冒险出航。12月10,Z舰队终于厄运难逃,日军22航空队85架飞机用2个小时干净利落地将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击沉,远东海军主力不复存在了。

3自行车闪电战

由山下奉文将军率领的登陆部队-第5师团、第18师团均为日军的精锐部队。其主力从宋卡、北大年等地登陆,而后向马来半岛西南穿插,然后沿西海岸向南推进。牵制分队从哥达巴鲁登陆,而后从马来半岛东海岸南下。两股日军在轻型坦克和空军的支援下隆隆南下,多数日军备有自行车。

12月11日,由英军希思将军指挥的印度第十一师首先和日军交火,尽管印度军队在数量有三比一的优势,但部队训练很差,装备处于略势,“军官与士兵的团结意识又几乎等于零”,所以这样一支军队与日军对抗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日军西路部队分队12月19日占领了槟榔屿上的英空军基地,消除了英联邦军队从印度、缅甸方向对马来半岛守军进行空中支援的可能性。西路主力沿西海岸急速南下。东路部队于1942年1月6日攻占关丹,然后向柔佛州前进。西路部队于1942年1月11日攻进马来亚首府吉隆坡,然后继续前进。

“失败的阴影象瘟疫一样在英军中蔓延,而且撤退很快就变得无法控制,越来越多的装备落在日军手中。日本空军可以在英国的机场装上英国的燃料往英国的阵地上投英国的炸弹。日本步兵骑着自行车紧紧追赶撤退的英联军,他们三人一排,又说又笑,好象是去看足球比赛。数以百计的车轮汇成嘈杂一片,溃退的印度军队惊恐万分,以为是坦克在追赶他们。”(马来半岛灼热的路面令自行车车胎很快爆裂,日军士兵干脆剥去橡胶胎,只用钢圈骑行,数千辆这样的自行车发出的响声确实有点象坦克。)

1942年1月下旬,英军增援部队运抵新加坡,其中包括英军第18师和50架飓风战斗机。由于马来半岛大部分已失守,前者已来不及运往前线;而由于训练和装备问题,后者在与零战的交锋中又一败涂地。1月25日,帕西瓦尔将军已下令向新加坡作最后的撤退。2月1日,英军炸毁了连接新加坡与柔佛州的一千余米长的海峡堤坝,新加坡成了一座真正的岛屿。

4新加坡的陷落(战报)

“比圣诞节布丁里的葡萄还要多的大炮是会守得住新加坡的”,一家澳大利亚报纸如此生动地打消了读者对新加坡前途的忧虑。但按照丘吉尔的话就是“新加坡没有陆地防御,等于一艘没有底的战舰可以航行!”。新加坡的防御是针对海上进攻的,岸炮只有极少数可以作大角度旋转,所以对付后面的登陆毫无用处。此时新加坡还有英、澳、印联军约8万人,粮食弹药虽较为充足,士兵士气低落,无制空、制海权。

整修一周后,马来虎山下奉文向狮城发出了致命的吼声。42年2月8日晨,日军炮兵和航空兵对新加坡岛上的火炮阵地、机场等设施进行了猛烈轰炸。随后,近卫师团在新加坡东北角的开阔地带佯装登陆,使守卫在东北部的英军主力第18师不能向其他处调动。2月8日夜,日军主力第5和第18师团乘冲锋舟在长堤以西灌木和沼泽地登陆,守在这里的是疲惫不堪且疏于防范的澳大利亚军。日军登陆后,着手建立并巩固登陆场,随后近卫师团也向西转移并在登陆场登陆。日军3个精锐师团并肩向南推进。至2月14日,日军先后占领了提马高地、因保丁水库和加兰机场等要地,并对城区造成三面包围之势,同时加紧空袭。2月15日,在日军登陆一周后,帕西瓦尔签定了无条件投降书,这座“东方第一坚城”落入日军之手。

“英国史上最沉痛的浩劫,规模最大的投降,就在新加坡。”丘吉尔曾悲痛地指出。帕西瓦尔用了9周的时间最终将大英帝国苦心经营的狮城交给了日本帝国,其中战略处于被动当然是主要原因,但防御战术的失误也不可忽视的。英国并没有放弃新加坡,但新加坡仍在被困一周后失守,从这一点说来,帕西瓦尔要比防守菲律宾的麦克阿瑟差好多。

战争就象一场赌博,只是没有赌博那么目的明确。帕西瓦尔在投降前的最后一刻还是有胜利的机会,只是他没有敢于下那么大的赌注。因为就象山下奉文所说的“敌人也很困难”,也就说日军也很困难。随后,日军举行了独特的受降仪式:让数万名战俘战站在道路的两边迎接高奏凯歌的日军进城。但是这些人中的大部分人看到了战争的结束,这要比守卫菲律宾的美军战俘要幸运。日军投降时,代表英国签字的也是刚从战俘营中出来的帕西瓦尔,或许这就是放弃的意义。

马来半岛陷落后,通向荷属东印度的大门也就敞开了一半,另一半就是麦克阿瑟驻守的吕宋岛菲律宾。

轰炸东京

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国海军航空兵空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母港珍珠港。

珍珠港事件使美国的民心士气跌到最低点。为了唤起民众的信心,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不惜一切代价空袭日本东京,以向美国民众表明,珍珠港遭袭绝不是美国的末日,美军有战胜日军的能力!

1942年1月,美国海军总司令、海军上将金接受了他的作战参谋的建议,决计对日本发动一次空袭。首选目标就是日本首都东京。当时,美国海军所有作战飞机的作战半径都无法达到轰炸东京所需的距离。正当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为此一筹莫展之时,海军总司令金偶然间听参谋部一位军官说陆军的远程轰炸机可以从航空母舰的甲板上起飞,立即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经过一系列慎重地挑选,航程达1932公里、有“万能轰炸机”美誉的北美公司B—25型“密切尔”型轰炸机被军方选中。1942年2月3日,改装后的两架B—25B型轰炸机在航空母舰“大黄蜂”号上起飞成功,初步验证了这一计划的可行性。

1942年4月2日,“大黄蜂”号航空母舰载着16架经过改装的B—25型轰炸机驶离旧金山,在重巡洋舰“文森斯”号等6艘战舰的护航下,告别巍峨的金门大桥,消失在太平洋无边的雨雾中。

4月5日,另一支由海军中将哈尔西率领的以“企业”号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舰队也从珍珠港悄然出发,驶向正北方向。5天后,这支舰队与“大黄蜂”号舰长米切尔率领的舰队在北太平洋上的指定海域会合,合编为第十六特混舰队,由哈尔西指挥。此时的北太平洋浪高风大,船只稀少。4个多月前,偷袭珍珠港的日本舰队正是借助这条隐蔽航线,一举偷袭成功的。而现在,第十六特混舰队又恰恰是沿着日本人曾经走过的这条航线,携带着一架架满载仇恨和炸弹的轰炸机,悄然驶向日本。

4月18日凌晨,神采飞扬的哈尔西出现在早已列队完毕的飞行员们面前。他向飞行员们宣布:“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要将匕首插向日本帝国的心脏———东京!”

随后,哈尔西将杜立德叫到跟前,交给他一枚“日美亲善纪念章”。这是哈尔西还在当少尉的时候,随舰访问日本横滨时,不知哪个团体赠送的。“把这个东西从东京上空扔还给日本鬼子吧!”

几乎是与此同时,被日本海军征用的渔船“日东丸23号”发现了第十六特混舰队的行踪。兴奋异常的“日东丸23号”船长还没来得及在清晨的薄雾中数清面前这支舰队的数目,便用明码向东京发报:“发现3艘美国航空母舰!”

凌晨6时30分,在东京郊外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部,自“日东丸23号”发来的情报摆在了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大将的办公桌上。看到这份情报,几个月来一直忧心忡忡的山本马上意识到:“他们来了!目标一定是东京!”

“告诉‘日东丸’,报告敌舰具体数字!”

“无线电中断,联系不上,”值班参谋报告,“‘日东丸’可能已被……”

山本沉默不语。少顷,他把攥紧的拳头猛地砸向桌面。

自从珍珠港事件以来,日本每取得一次胜利,东京的市民就会排起长队,挥动旗帜,踏着冬雪,到皇宫大门前举行庆祝大会。在这一次次胜利中,日本全国上下都沉醉在战果

辉煌的美梦里。但是,在山本五十六心中,担心美国对珍珠港事件进行报复始终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必须绝对保证天皇所在地东京的安全”已成为山本朝夕不忘的事情。他甚至表现出了一种病态的敏感。每天在处理别的公务之前,他都要询问一下东京的天气情况。如果天气预报说东京附近天气不好,他便放心了,因为这样美国飞机就不会来了,东京就是安全的了。

在接到“日东丸”发来的情报后,山本立即命令驻扎本土的第二十六航空战队的飞机起飞,命令停泊在广岛的第一战列舰舰队和前一天刚刚返回本土的第二舰队起锚出航,迎击美国特混舰队。

“上帝保佑你们!”

由于发现了巡逻的日本渔船,哈尔西和杜立德原来的计划被打乱了。按原定作战计划,第十六特混舰队要在行驶到距东京500海里处时,轰炸机方才起飞。而若在此时提前200海里放飞轰炸机,就意味着飞行员生还的机会大大减少了。况且,提前行动还意味着轰炸机组将不得不在白天轰炸日本本土。这无疑将飞行员生还的可能又减少了一分。

最后,哈尔西拿定主意:日本人此时肯定认为轰炸机会在离日本300海里的地方起飞,他们肯定不会想到我们的飞机会提前400海里起飞。而这400海里的时差正是轰炸东京所需要的。于是,他向“大黄蜂”号发电:“飞机出动!祝杜立德中校和他勇敢的中队幸运。上帝保佑你们。”

一切准备就绪后,全体机组成员在后甲板列队,杜立德向大家讲明了提前起飞的原因。“弟兄们,死神将会迎接我们。”杜立德迎着狂风,将手臂挥了挥。“现在距离日本700海里,比预定的航程多200海里。而我们的燃油每一加仑都是计算好的。我们不得不在白天轰炸日本,而且没有一架战斗机护航。”

“有谁害怕吗?”杜立德的声音由严肃转向缓和,还带有某种戏谑:“咱们的替补飞行员愿意出100美元替换他。”

良久,一片呼喊打破了沉寂:“快去东京揍这帮无赖!中校,有您带队,我们什么也不怕!”“给我1000美元也不换。留着他的钱回夏威夷逛夜总会去吧。”

笑声过后,杜立德下令:“准备登机!”

东京上空30秒

“飞行员上机!飞行员上机!”从扬声器里传出急促刺耳的声音。不一会儿,发动机的轰鸣声,怒海狂涛的撞击声与撕裂声,官兵的欢呼声汇合在一起,致使庞大的航空母舰也不停地抖动起来。

8时20分,就在“大黄蜂”号的舰首被太平洋上的巨浪抬起的一刹那,杜立德的座机升上了天空。此时,他们距东京668海里。在最后一架B—25轰炸机起飞后,哈尔西命令第十六特混舰队调转船头返航。

3小时后,以巡航速度超低空向西掠过太平洋的B—25编队在一层薄雾中发现了日本海岸。当美机掠过停泊着的日本渔船桅杆的一刹那,飞行员们都十分担心会遭到地面防空炮火的射击。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渔船上的男女老少正热烈地向美机挥着手。他们把这些飞机当成了自己的飞机。

12时30分,杜立德率领他的飞机到达目标上空。杜立德后来回忆:“当我们飞入日本上空时,还听到日本无线电台正在用英语广播日本人生活的乐趣以及他们如何毫无轰炸的恐怖。正如我们所想到的,这时广播突然停止了,再听时,广播者却是慌慌张张地在讲着日语。那时,我们想,东京恐怕不是一个安全的乐土了。”

飞机迅速地向预定目标超低空飞行,机翼几乎触及树梢。机组人员打开了机腹弹舱门,投弹指示灯红光闪烁,一枚枚重磅炸弹呼啸而下。

此时,在东京市中心的广场上,刚刚结束了一场防空演习的日本老百姓还以为头上的大队飞机是刚才演习的继续。直到东京北部的工厂区传来一阵阵剧烈的爆炸声,浓烟和尘雾笼罩了半个天空,人们才发现,这些飞机的机翼上不是他们看惯了的旭日图案。

当空袭进行时,日本天皇裕仁正在御花园为前方将士采药,以示恩泽。警报初起时,他也以为是演习。当听到爆炸声后,他失去了往日的矜持,大声叫喊起来,一把拉起良子皇后的手躲进樱花林,周身颤抖不止。直到空袭过后卫兵四处寻找,他才惊魂初定。在轰炸前,美军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尼米兹有令在先:“只轰炸军事目标,不准惊动天皇。”正是因为有这道命令,美军飞行员们才强压心头怒火,从皇宫上空飞掠而过。

降落中国

按照原定计划,杜立德率领的轰炸机编队在完成轰炸任务后,应飞往1100海里外的中国南昌和丽水机场降落。参加行动的16架轰炸机中1架因燃油不足向北飞去,降落在苏联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其机组成员一年后经伊朗回国。其余75名机组成员驾驶15架飞机飞入中国大陆后,也因燃油不足和天黑、大雾等因素,被迫迫降或跳伞。其中3人在迫降时丧生,8人因降落在日占区被俘。包括杜立德在内的其余机组成员在中国抗日军民的掩护下,平安转入大后方。

当天晚上,空袭成功的消息便由在中国获救的机组人员报告给美国国内。第二天,美国各大报都在头版以通栏大标题报道:美国飞机轰炸东京,杜立德中校干得漂亮!

19日下午,在白宫举行了气氛热烈的记者招待会。《洛杉矶时报》一位金发碧眼的女记者问此时满面红光的罗斯福:“请问,总统先生,轰炸东京的飞机是从哪个基地起飞的?”

罗斯福眨了眨眼,以他那特有的幽默回答道:“香格里拉,我想是从那里。如果不是这样,亲爱的**,你说又能从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