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黄的,在古代有没有当过皇帝的???

游戏攻略04

姓 黄的,在古代有没有当过皇帝的???,第1张

姓 黄的,在古代有没有当过皇帝的???
导读:黄姓出过一个正统皇帝黄巢,不过只做了四年多吧,是唐朝的掘墓者。十二月十三日(即881年1月16日)黄巢即位于含元殿,国号大齐,改元金统。原唐朝官员,四品以下酌情留用,三品以上全部罢官。其中枢主要官员有:尚让为太尉兼中书令,赵璋为侍中;原唐官

黄姓出过一个正统皇帝黄巢,不过只做了四年多吧,是唐朝的掘墓者。

十二月十三日(即881年1月16日)黄巢即位于含元殿,国号大齐,改元金统。原唐朝官员,四品以下酌情留用,三品以上全部罢官。其中枢主要官员有:尚让为太尉兼中书令,赵璋为侍中;原唐官崔璆和杨希古并同平章事(即宰相);孟楷、盖洪为尚书左、右仆射,兼军容使(掌管近卫军队);翰林学士中还有著名诗人皮日休

好像周杰伦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那个朝代就是大齐国吧

以下内容来自网络:

唐朝的掘墓人第一人选黄巢:为他人做嫁衣裳的诗人造反者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是黄巢的名诗《不第后赋菊》。在诗中,黄巢把“杀”这一幻想中的血腥快意,尽数掩藏在“冲天香阵”的浪漫诗意之中,以至于“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一“一花独放,百花皆杀”的**恐怖意象,在今天居然成为一部**大片的诗意片名。

公元875年,历来饥荒最甚的河南爆发了濮阳人王仙芝起义。大掠曹州时,私盐贩子黄巢聚集了数千人依附王仙芝军队。其时唐僖宗年仅13岁,被宦官扶上皇位的小皇帝根本不懂国家政事,整日沉湎于马球游戏,是当时的全国马球冠军。军政大权都掌握在一批宦官手中,无法扑灭王仙芝军队,王仙芝在河南、山东一带流窜,攻城拔寨,甚至直接威胁到东都洛阳,唐朝统治岌岌可危。

梁启超曾经指出农民起义军不同于西方革命的其中一个特征是:阵营内部之争非常常见。王仙芝义军也不例外。朝廷打不过王仙芝,就使用了惯用的伎俩:招安。封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衙,派宦官前去安抚。王仙芝大喜,黄巢却恨恨不已,因为没有封他的官,指责王仙芝说:“义军投降,却独独只有你一人得官,这么多人怎么办?你去朝廷做官吧,把这些人交给我!”然后对王仙芝发动突然袭击,导致王仙芝不敢接受封赏,也导致了义军的分裂。

三年后,王仙芝又向朝廷请降,唐军一面许诺,一面却擒杀了副将尚君长,随即又大败王仙芝,斩首。于是义军残部奉黄巢为王,号为“冲天大将军”。这个称号显然是黄巢自定的称号,“冲天香阵透长安”的豪言壮语第一次落实为“冲天大将军”的实实在在的权力。

此后,黄巢纵横淮河南北,又乘虚渡过长江南下,攻占交州、广州。在此期间,黄巢两度请降。浙西一战,黄巢伤亡惨重,遂向唐天平军乞降,朝廷授予黄巢右卫将军一职。黄巢审时度势,发现唐朝藩镇为求自保,号令不一,立即反叛,转战浙东。南下进攻广州时,向节度使李迢求为天平节度,遭到拒绝后,又求为安南都护、广州节度使。唐朝右仆射于琮上书反对:“一旦封黄巢为安南都护、广州节度使,南海市舶贸易繁盛,黄巢部队就会更加富有,而国库却会此消彼长,若黄巢再叛,那就更加无法遏制了。”于是朝廷封黄巢为率府率的官职。黄巢接到诏书,认为官职太小,大怒,急攻广州,活捉了李迢,自号“义军都统”。

880年,黄巢率众北渡淮,兵锋直指东都洛阳。黄巢的称号也由“冲天大将军”改成了“率土大将军”,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意。很快,东都洛阳被攻陷。

紧接着黄巢挥师西向长安的门户潼关,京师震动。朝廷派唐僖宗呼为“阿父”的宦官田令孜率神策、博野十万禁军守卫潼关。可是禁军皆是长安富族的子弟出任,平时养尊处优,高车大马,从未经过战阵。此时一听真的要上战场了,甚而至于父子抱头痛哭。这些豪族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出巨资在市场上招募贩夫走卒以及赤贫的穷人,冒充禁军士卒。这些兵卒们聚集起来准备出征的时候,旁观者看到大部分士卒连兵器都拿不稳,俱都心中战栗,对潼关是否能够守住毫无信心。

潼关北边有一条大谷,平时为了怕商贩从这儿避过关口,偷税漏税,禁止行人通过,称为“禁谷”。田令孜乃一介宦官,哪懂得什么战阵,守潼关居然忘了这条至关重要的禁谷。黄巢派前锋部队潜入禁谷,夹攻潼关。潼关遂告失守。

唐僖宗在长安郊外哭着祈祷上天,可是有什么用呢?田令孜率领五百名神策军保护僖宗退向咸阳。

相比唐军,一路劫掠的黄巢军队都穿着锦绣衣服,带着大批辎重从东都洛阳抵达长安,绵延千里,可谓一支富贵已极的军队了。而且:他们在长安城里遇见穷人,争相施舍,黄巢副将尚让还向长安市民承诺道:“黄王是为天下的黎民百姓起义的,不像李唐王室那样不知道抚恤百姓。你们都待在家里别动,保证大家都平平安安的。”

黄巢军队开进长安城的场面可谓壮观:黄巢本人坐着黄金车轿,侍卫都穿着锦绣的袍子,戴着花里胡哨的头巾,副将们则坐着铜制的车轿跟随。

黄巢登基,国号大齐。新朝既定,大齐开始打土豪分田地,前朝官员的末日降临了。不仅如此,军民共建的蜜月期也已经度过,尚让的承诺落空了,普通百姓、商贾豪富的财产都成为他们搜刮的对象。这群打下江山的胜利者,把索人钱财的行径志得意满地称为“淘物”,仿佛到处都是无主的物品供他们“淘”。“淘物”之后,黄巢军队“流寇”的本性开始大发作,在长安城里大肆劫掠,争抢美女,焚烧自由市场和店铺,杀人满街。

黄巢在繁华的长安城里享受着荣华富贵的同时,逃亡到成都的唐王朝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开始聚集全国的兵力“勤王”。882年,唐将王处存一度攻入长安城,被赶出之后,黄巢军队怪罪于百姓给唐军作内应,下令洗城,一口气杀了八万人,流血成渠。第二年年底,唐将李克用大败义军,收复京师,黄巢向东溃退到关东。仅仅三年的时间,大齐国就宣告覆灭。

黄巢继续往东退却。围攻陈州时,关东数年战乱,早已发生了大饥荒,百姓们饿得贴在墙上,路都走不动。黄巢军队没有粮饷,制造了几百个巨大的磨盘,号为“舂磨砦”,疯狂地四处抓捕百姓,然后活生生投进“舂磨砦”里,连肉带骨头碾碎,充作军粮。

这座巨大的吃人工厂到底吃掉了多少人,史书没有提供确切的数据,只知道每天都要杀掉数千人。黄巢军队共围攻了陈州一百天,按照这个日期换算,吃掉的人的数量高达十几万!陈州百姓吃完了,纵兵四掠,自河南到山东,数十州百姓都成了黄巢军队的军粮。义军义军,所谓义军,简直就是吃人不吐骨头的流寇!

此后黄巢这支靠吃人维持的流寇军队彻底失去了目标,在河南中部一带流窜。黄巢穷途末路,开始不顾一切地因猜疑屡杀大将,导致许多将领纷纷投降唐军。自毁长城的后果是黄巢屡战屡败,向山东一带奔窜。

884年六月,黄巢逃亡到泰山,身边只剩下一千余人,其中包括他的几个兄弟、外甥等亲信。全盛时60万人规模、攻潼关时让唐将张承范胆战心惊的黄巢军队,至此众叛亲离,只剩下了顶着诸王空头衔的黄巢自己一家人。随后黄巢被外甥杀死。

远愁近虑 形容过多的忧虑。

远交近攻 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时战国时秦国采取的一种外资策略。后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远见卓识 有远大的眼光和高明的见解。

远来和尚好看经 比喻外地来的人比本地人更受重视。

远亲不如近邻 指遇有急难,远道的亲戚就不如近旁的邻居那样能及时帮助。

远求骐骥 骐骥:良马。到远方去寻求良马。比喻各处访求人材。

远水不解近渴 比喻慢的办法救不了急。

远水不救近火 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比喻慢的办法救不了急。

远走高飞 指象野兽远远跑掉,象鸟儿远远飞走。比喻人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多指摆脱困境去寻找出路。

远不间亲 间:离间。关系疏远者不参与关系亲近者的事。

远垂不朽 永垂不朽。

远怀近集 指远近的人都来归附。

远虑深谋 指计划周密,考虑深远。

远谋深算 犹言深谋远虑。

远年近日 过去至现在;长期以来。同“远年近岁”。

远年近岁 过去至现在;长期以来。

远亲近邻 泛指远近的亲戚朋友。

远山芙蓉 远山:形容女子的眉毛像远山一样青翠。芙蓉:比喻女子的脸色像芙蓉花一样美丽。比喻女子貌美。

远涉重洋 重洋:辽阔无边的海洋。远远地渡过海洋。

远水解不了近渴 比喻慢的办法救不了急。

远水救不得近火 比喻缓慢的救助不能解决眼前的急难。

远溯博索 指广泛地推寻考索。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形容寻找的人或物就在面前。

远至迩安 远方来归附,近民安居乐业。形容政治清明,国家大治。

远瞩高瞻 犹言高瞻远瞩。

西周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建都于宗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由于周朝后来将都城东迁,所以称这一时期的周朝为西周。

综述

西周从公元前11世纪(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5年。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立周平王(宜臼)为国王,平王将京都从宗周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周族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在陕甘一带活动,后以岐山之南的周原为主要的根据地。至公元前11世纪初,周族的力量日益强大。它一面征伐附近小国,扩充实力;一面把它的都邑从周原迁到今天长安县沣水西岸,建成丰京。它不断向东进逼的势态,加剧了与商朝的矛盾。商王帝辛一度将西伯昌(文王)囚于里。周臣用美女、珍宝进献商王,帝辛才放了西伯昌。西伯昌回到国内后,进一步加紧了伐商的准备。此时,商王朝政治腐败,内外矛盾空前尖锐。文王认为伐商条件已成熟,临终前嘱太子发(武王)积极准备伐商。武王即位以后,出兵车300乘、士卒45万人、虎贲(冲锋兵)3000人,浩浩荡荡地向东进发。庸、蜀、羌、鬃、微、卢、彭、濮等许多小国也率兵会合。周武王在牧野誓师,历数商纣之罪。商纣王发兵17万与周军对阵,但军士们无心战斗,前徒倒戈,引导周军攻纣。商纣王仓惶逃遁,在鹿台自焚而死,商朝遂亡。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周王朝时代。

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但如何牢固控制东方的大片领土,成了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于是,他采用「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它们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武王把商纣之子武庚(禄父)封于商都,借以控制商人;封其弟管叔、蔡叔、霍叔为侯,监督武庚;又将周公封于鲁、姜尚封于齐、召公封于燕。周武王死后,其子继位。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管叔、蔡叔对周公不满,散布流言,说周公意在谋取王位。不久,武庚与管、蔡串通一起,并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国发动叛乱。周公调大军东征,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平定了武庚与管、蔡之乱,杀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东征取得全面胜利,使周王朝的统治得到巩固。

武王灭商之后,回到镐京,深感镐京与新征服地区相距太远。他意在夏人活动中心的伊洛河地区建立新的都邑。他的这一想法尚未实现,突然病逝。从宝鸡出土的何尊铭文中看到,成王即位后,继承了武王之遗志,决定在洛阳附近建一新邑,「宅兹中国」。从这里对新征服地区进行统治,可大大缩短距离。为此,成王曾派召公去洛阳附近「相宅」。不久,洛邑(成周)与武王所建的镐京(宗周)一起,成为西周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为彻底铲除殷遗民的复国梦想,成王时还将殷顽民迁至成周。

由于周公旦在宗周摄政,鲁侯之爵由他的长子伯禽就封。鲁的地望在今天的山东曲阜,已发现鲁城遗址;姜尚所封的齐国,在今山东临淄;召公所封的燕国在今北京房山,也已发现城址和燕侯墓地;武庚叛乱被平息后,该地封给武王之弟康叔,为卫侯,已在河南浚县发现卫国遗址;纣的庶兄微子启未参预武庚叛乱,他作为商族的后裔被封为宋侯,其地在今河南商丘;在卫国的西边,还有个晋国,成王攻灭唐国后,以其地封给他的兄弟唐叔虞,在今山西翼城与曲沃交界处已发现其遗址。这些诸侯国的封地往往形成犄角之势,互有联系、互相制约,因而在早期阶段对政治局面的稳定确曾起到一定的作用。文献中所说「成康之际,四十年刑错不用」,正说明成王平定武庚叛乱后,周王朝出现了一段安定的局面。

周人在经过一系列战争之后,控制的地域南到巴、濮、邓、楚;北到肃慎、燕、亳;东边到达滨海;西边直抵甘、青。其范围比商朝的地域还大。周王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家机器,对域内实行有效的统治。制订的刑罚,比商代更系统。常备军的人数比商代还多,在宗周驻有六师,在成周驻有八师。全国的土地与臣民,名义上都属周王所有,即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周王封给诸侯土地与臣民时,要举行授土授民的仪式。所封的诸侯国,要定期朝见周王,有保卫王室的义务。他们还要向周王纳贡服役(包括兵役),如果不纳贡服役,就是侮慢王室,要受到惩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受封者常常擅自割让或交换土地,渐渐将土地变为私有财产。同时,随着新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私田的数量也在增加。私田的出现,对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土地公有制,起到腐蚀和冲击的作用。

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比商代又有发展。大量使用奴隶生产,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剩余劳动产品,促使各种手工行业得到发展。青铜业生产进一步扩大,除王室控制的青铜作坊外,诸侯国也有自己的青铜作坊。青铜产品的数量更多,用途也更广,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青铜业的发展,推动了其它行业的兴盛。文字的使用也更广泛,除了在甲骨上契刻文字外,在上万件铜器上都铸刻有铭文,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件。最多的一件铸有499个字,不亚于当时的一篇文献。农业、畜牧、纺织、冶金、建筑、天文、地理等科学技术也有不少新进展。这些成就促使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变化。考古学家在西周晚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人工冶制的铁器,说明至少在西周晚期,人们已经掌握了人工冶铁技术。这一发现,表明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中,又掌握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到了周厉王时,国内矛盾日趋尖锐。厉王横徵暴敛,虐待百姓,还不让国人谈论国家政事。公元前841年,终于发生国人暴动。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县),国人推共伯和行天子事。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周宣王继位后,汲取教训,改变政策;为解除戎狄的威胁,还发动了对戎狄的防御战争,取得了胜利。在对荆楚、淮夷的战事中,也取得了一些胜利,因而号称「中兴」。但是社会中各种矛盾依然存在,整个社会仍处于动荡之中。

历史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商周时期中原已进入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周边的一些地区仍相对落后一些。因此,为财富及利益所驱动,周人与其它国族的战争几乎一直不断。江汉流域是蛮族的根据地。昭王率大军征伐南蛮,遭到蛮族的强烈抵抗,周朝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昭王也死于汉水之中。这是西周早期周王朝遭到的一次严重失败,从此失去了对南方各国的控制能力。穆王与宣王也曾南征,均未获得重大的战果。东方的夷族也时常侵扰周境,战事不断。噩侯驭方不堪周朝的奴役,「率南淮夷、东夷,广伐南国东国」,一直打到成周附近,震惊朝野。周王派西六师、东八师前往作战,仍无力抵御。后靠同姓诸侯的兵力增援,才取得了胜利。西北方的犬戎是西周时期最重要的外患。穆王时,犬戎的势力逐渐强大,阻碍了周朝与西北各国的往来,穆王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并将一批犬戎部落迁到太原,打通了周与西北各国的道路。以后,犬戎仍屡次侵犯周境。宣王之子幽王,宠爱褒姒,想杀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做王位继承人。宜臼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申侯勾结犬戎攻打周王,杀幽王于骊山之下,犬戎乘机掠走大量财宝。西周就此灭亡。宜臼靠诸侯的帮助,登上王位,是为平王。他迁居洛邑,从此,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简况

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的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

周文王(昌)长子伯邑考被纣所杀。文王死后,周武王(发)即位。后来,商王纣更加暴虐,商朝矛盾急剧激化。周武王率军东征,渡孟津,与诸侯相会,声讨纣的罪行。在甲子日清晨,周军与纣兵于牧野决战。周军全胜。纣被迫自焚而死,商朝亡。周朝建立。

武王死后,周成王(诵)即位。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与武庚叛周。周公奉成王命东征,平定叛乱。东都成周建成,周公还政成王,周朝进入巩固时期。 史称成康之治。

周康王(钊)死后,子周昭王(瑕)继位。昭王十六年,他亲率大军南征楚荆,直至江汉地区。南征共经3年,昭王还师渡过汉水时溺死,军队也遭覆没。继昭王而立的是其子周穆王(满),在位长达55年。他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发展。穆王好游行,致使朝政松弛。东方的徐国率九夷侵周。穆王南征,通过联合楚国的力量,才得以平定。

经过昭穆时代,周朝实力削弱。这一时期,西北地区的戎狄逐渐兴盛。周懿王时,出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的局面,周人深为所苦。

到周厉王时期,连年战乱,给民间带来深重的疾苦。与此同时,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为压制国人的不满,厉王命卫巫监视,有谤王者即加杀戮。结果人人自危,终于酿成国人起义。前841年,国人大规模暴动,厉王被迫出奔到彘(今山西霍县)。朝中由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两大臣行政,号为共和(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厉王死,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在位共46年。宣王励精图治,朝政有明显起色。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现了衰象。宣王干涉鲁国的君位继承,用武力强立鲁孝公,引起诸侯不睦。三十六年,征伐条戎、奔戎,惨遭败绩。三十九年,与西戎别支姜氏之戎战于千亩(今山西介休南),惨败。

前781年,周幽王继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朝政腐败激起国人怨恨;三年(前779年),伐六济之戎失败;同时天灾频仍,周朝统治内外交困。幽王废掉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嬖宠美人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一作伯盘)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进攻幽王。幽王与伯服均被犬戎杀死于戏(今陕西临潼东)。前771年,西周覆亡。

幽王死后,申侯、鲁侯、许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于申,虢公翰又另立王子余臣于携(今地不详),形成两王并立。宜臼为避犬戎,迁都到洛邑,是为周平王。东周建立。余臣在平王十一年,既晋文侯二十一年(前760年)被晋文侯所杀。

牧野之战

成康之治

共和行政

三监

宗法制

分封制

政权

周武王灭众多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强迫奴隶制的小邦国接受周朝的封建制,周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它是按照诸侯与周王室的亲疏关系而划分的。周王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众建诸侯、裂土为民”的分封制。“井田制”是周朝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也是贵族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农业仍旧是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

礼制和刑罚

周王朝有严格的礼制和刑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礼以父系社会体制之下形成的宗法制为基础,用以调解和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关系。刑罚是用来控制、镇压平民和奴隶的,有死刑、墨刑、流刑、鞭刑、罚金等刑罚和一套诉讼审判制度。

商业和交通

青铜农具使用比商代更为广泛,排水与引水技术掌握较好,农作物中桑麻瓜果都有栽培种植。手工业部门多,分工比商代更细,有“百工”之称,商业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国”与“都”中,出现了更大的市场。

西周实行井田制。每个男性主要劳动力授田百亩(相当于现在31亩多),每隔3年耕作者之间更换一次分配的田地。当时普遍采用熟荒耕作制,使得农业生产有了很大进步。

西周时期,商业发达,有专门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人。海贝、海蚌和占卜用的龟甲等,往往都是从远方贡献和交换来的。海贝当时也作为货币,以朋为单位计算。舟船和马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社会生活

采集是当时平民的主要日常生活来源,而狩猎则是贵族的娱乐活动。

战争与交往

周王朝建立以后,仍不断用兵,常和荆楚、鬼方、严允、东夷、淮夷等邻邦发生战争,互有胜负。与此相反,更多的则是与邻邦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西周君主列表

周文王 姬昌(公元前1099年至公元前1050年) 50年

周武王 周武王(公元前1049年至公元前1043年) 7年

周公旦 姬旦(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1036年) 摄政7年

周成王 姬诵(公元前1035年至公元前1006年) 30年

周康王 姬钊(公元前1005年至公元前980年) 26年

周昭王 姬瑕(公元前979年至公元前961年) 19年

周穆王 姬满(公元前960年至公元前923年) 38年

周共王 姬繄扈(公元前922年至公元前900年) 23年

周懿王 姬囏(公元前899年至公元前875年) 25年

周孝王 姬辟方(公元前874年至公元前866年) 9年

周夷王 姬燮(公元前865年至公元前858年) 8年

周厉王 姬胡(公元前858年至公元前841年) 16年

共和 共伯和(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828年) 摄政14年

周宣王 姬静(公元前828年至公元前782年) 46年

周幽王 姬宫涅(公元前782年至公元前771年) 11年

本列表周文王至周厉王在位年代及年数,依据郭伟[夏商周断代工程结论夏商周年表疏证]作了修正。穆王、厉王的在位年数,懿王、孝王、夷王的年数,因无其他资料可查,暂定为25年、9年、8年。

奴隶制的强盛时期—西周

1、 周族的早期历史

周族是西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尧时,周族首领稷被举为农师,封于邰(武功),称“后稷”。夏末,不窟失职,弃走戎狄之间。不窟孙公刘迁豳,发展农业,周族开始兴旺起来。《史记》说:“周之兴自此始”(《史记·周本记》)。公刘下传九世,古公亶父迁至周原,《诗经·鲁颂·閟宫》:“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太王孙姬昌继位后,“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史记·殷本纪》),为灭商奠定了基础。

2、 武王伐纣与周公东征

武王姬发继位后积极准备灭商。经孟津之会和牧野之战,纣自焚,商亡。武王回师镐京,正式建立了西周王朝。武王在灭商后的第二年病死,其子成王继位。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摄政,引起了“三监”(武王之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的不满,他们与纣子武庚及商朝在东方的残余势力联合起来,发动叛乱。在这种情况下,周公毅然率兵东征,经三年苦战,平定了叛乱。接着在洛水北岸修建了一个陪都,称作雒邑(今河南洛阳),作为周统治者控制东方的政治、经济的中心。

3、 西周的强盛与衰落

周公东征之后,完善了西周的政治制度。通过分封制、宗法制和乐礼制度,加强了王权,形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局面。但昭王伐荆楚,使“王道微缺”。到厉王时,实行专制统治,防民之口,与民争利,结果引起了“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国人不堪忍受厉王的高压政策,纷纷暴动。厉王奔彘(今山西霍县),太子静逃至召公家中。这一年是我国有明确纪年的开始。国人暴动平息后,出现“共和行政”的局面,直到宣王即位才告结束。周宣王即位,整顿内政,稳定社会秩序,在对周边的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史称“宣王中兴”。宣王后期,对外战争陷于僵局。宣王死,其子幽王即位。幽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奢侈腐朽,内政黑暗,加之严重的天灾人祸,周王朝的统治已无法继续下去了。公元前771年,申侯勾结犬戎和缯侯攻周,杀幽王于骊山之下。平王即位,迁都洛邑,西周结束。

西周

西周(前1027年—前771年)是我国继夏商之后的第三个王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

周的先祖起源于黄帝族,在夏朝时,周族首领弃为“后稷”,负责管理农事,故而,周族是一个善于农业耕作的部落,这大大促进了周的经济发展。至周文王时,周已发展成为一个可与殷商抗衡的大诸侯国。文王是周朝历史上卓有政绩的统治者之一。他在位期间,在军师姜尚的辅佐下,开始了“翦商”的准备,先后灭耆、邗、崇等国,又迁都于丰(今西安市西南),于是完成了对商都的钳形包围。在迁都后的第二年,文王卒,其子姬发继承王位,即赫赫有名的周武王,继续周朝的灭商行动。武王九年,周于孟津大会诸侯,并与诸侯结下同盟,共同讨伐商纣。此后,武王又打败商军于牧野,攻占商都朝歌,结束了商朝的统治。

武王死后,其子诵即位,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权。在他的统治下,周消灭了各个叛乱势力,东迁国都于“雒邑”,加强了对东方诸部的统治。分封周室亲戚及有功大臣为诸侯。建立“周刑”稳定了社会秩序。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治理,西周王朝的统治得到了巩固,开始走向繁荣。西周自成王,经康王、昭王、至穆王,是向外扩张的时期。成王时代周公旦平定了东方的小诸侯国,而康王、昭王、穆王等人也都使周王朝的疆域和人口有所扩大,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达到了周朝的鼎盛时期。昭王后期,周王朝又开始了南征。十九年,昭王亲率大军伐楚,但却因不得民心而失败了,昭王也死于南方。

厉王是周朝的第十代统治者,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间,对人民大肆压迫,却又禁止人们议论国事,致使人民怨声载道。最后,愤怒的人民冲入王宫,赶走了厉王,结束了厉王的残暴统治。至此,周王朝开始走向衰落。

厉王逃走后,诸侯推举共伯和摄理王事,这一年被称为共和元年(司马迁著《十二诸侯年表》就从这一年开始,自此中国才有了准确的纪年)。共伯和好行仁义,在诸侯中有很高的威信,他代国王行使权力长达十四年。逃亡的周厉王薨后,共伯和立太子静继位,是为周宣王。宣王是位开明的君主,以昭公、周公二相为辅,又任用尹吉甫、仲山甫等贤臣,使得国家逐步恢复了往日的统治,各国诸侯纷纷来朝见周天子,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为“宣王中兴”。然而,中兴的局面并没有长久保持下去,宣王薨,子宫涅继位,是为幽王。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个皇帝,与厉王一样,他也是昏庸之君。他为博得爱妃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结果,当犬戎举兵大举进攻的时候,幽王再次点燃烽火,竟没有一个诸侯发兵相救。幽王兵败,死于骊山脚下。他死后,申侯、鲁侯和许文公拥立宜臼为平王。平王东迁,史称“东周”。自此,西周王朝宣告灭亡。

周朝礼仪制度比较健全,有自己的官制、兵制、刑法、地制以及礼制。直至春秋时期,孔子还在崇尚周礼,这说明周礼对后代的影响很大。周的先祖是夏时的农官,所以它的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先进,这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基础。随着物资的丰富,手工业、商业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得到了促进。在当时, 已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观测天象,记录历法,而中华民族传统的五行、八卦之说也极有可能起源于周朝。这些都无疑证明了当时社会在科学上的进步和发展。

西周王朝共历约二百五十七年,传十一世、十二王。

西周

目录·西周综述

·西周简况

·西周政权

·西周君主列表

·西周都城变更表

·周文化的特征

·西周历史地位

·东周时的东西周分治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建都于宗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由于周朝后来将都城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称东周,所以称这一时期的周朝为西周。

另东周赧王时其地亦分为东西二周。

西周综述

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5年。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立周平王(宜臼)为国王,平王将京都从宗周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周族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在陕甘一带活动,后以岐山之南的周原为主要的根据地。至公元前11世纪初,周族的力量日益强大。它一面征伐附近小国,扩充实力;一面把它的都邑从周原迁到今天长安县沣水西岸,建成丰京。它不断向东进逼的势态,加剧了与商朝的矛盾。商王帝辛一度将西伯昌(文王)囚于里。周臣用美女、珍宝进献商王,帝辛才放了西伯昌。西伯昌回到国内后,进一步加紧了伐商的准备。此时,商王朝政治腐败,内外矛盾空前尖锐。文王认为伐商条件已成熟,临终前嘱太子发(武王)积极准备伐商。武王即位以后,趁商朝主力征战在外之际,出兵车300乘、士卒45万人、虎贲(冲锋兵)3000人,浩浩荡荡地向东进发。庸、蜀、羌、鬃、微、卢、彭、濮等许多小国也率兵配合。周武王在牧野誓师,历数商纣之罪。商纣王临时组织奴隶17万与周军对阵,但军士们无心战斗,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攻纣。商纣王仓惶逃遁,在鹿台自焚而死,商朝遂亡。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周王朝时代。

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但如何牢固控制东方的大片领土,成了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于是,他采用「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它们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武王把商纣之子武庚(禄父)封于商都,借以控制商人;封其弟管叔、蔡叔、霍叔为侯,监督武庚;又将周公封于鲁、姜尚封于齐、召公封于燕。周武王死后,其子继位。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管叔、蔡叔对周公不满,散布流言,说周公意在谋取王位。不久,武庚与管、蔡串通一起,并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国发动叛乱。周公调大军东征,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平定了武庚与管、蔡之乱,杀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东征取得全面胜利,使周王朝的统治得到巩固。

武王灭商之后,回到镐京,深感镐京与新征服地区相距太远。他意在夏人活动中心的伊洛河地区建立新的都邑。他的这一想法尚未实现,突然病逝。从宝鸡出土的何尊铭文中看到,成王即位后,继承了武王之遗志,决定在洛阳附近建一新邑,「宅兹中国」。从这里对新征服地区进行统治,可大大缩短距离。为此,成王曾派召公去洛阳附近「相宅」。不久,洛邑(成周)与武王所建的镐京(宗周)一起,成为西周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为彻底铲除殷遗民的复国梦想,成王时还将殷顽民迁至成周。

由于周公旦在宗周摄政,鲁侯之爵由他的长子伯禽就封。鲁的地望在今天的山东曲阜,已发现鲁城遗址;姜尚所封的齐国,在今山东临淄;召公所封的燕国在今北京房山,也已发现城址和燕侯墓地;武庚叛乱被平息后,该地封给武王之弟康叔,为卫侯,已在河南浚县发现卫国遗址;纣的庶兄微子启未参预武庚叛乱,他作为商族的后裔被封为宋侯,其地在今河南商丘;在卫国的西边,还有个晋国,成王攻灭唐国后,以其地封给他的兄弟唐叔虞,在今山西翼城与曲沃交界处已发现其遗址。这些诸侯国的封地往往形成犄角之势,互有联系、互相制约,因而在早期阶段对政治局面的稳定确曾起到一定的作用。文献中所说「成康之际,四十年刑错不用」,正说明成王平定武庚叛乱后,周王朝出现了一段安定的局面。

周人在经过一系列战争之后,控制的地域南到巴、濮、邓、楚;北到肃慎、燕、亳;东边到达滨海;西边直抵甘、青。其范围比商朝的地域还大。周王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家机器,对域内实行有效的统治。制订的刑罚,比商代更系统。常备军的人数比商代还多,在宗周驻有六师,在成周驻有八师。全国的土地与臣民,名义上都属周王所有,即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周王封给诸侯土地与臣民时,要举行授土授民的仪式。所封的诸侯国,要定期朝见周王,有保卫王室的义务。他们还要向周王纳贡服役(包括兵役),如果不纳贡服役,就是侮慢王室,要受到惩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受封者常常擅自割让或交换土地,渐渐将土地变为私有财产。同时,随着新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私田的数量也在增加。私田的出现,对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土地公有制,起到腐蚀和冲击的作用。

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比商代又有发展。大量使用奴隶生产,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剩余劳动产品,促使各种手工行业得到发展。青铜业生产进一步扩大,除王室控制的青铜作坊外,诸侯国也有自己的青铜作坊。青铜产品的数量更多,用途也更广,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青铜业的发展,推动了其它行业的兴盛。文字的使用也更广泛,除了在甲骨上契刻文字外,在上万件铜器上都铸刻有铭文,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件。最多的一件铸有499个字,不亚于当时的一篇文献。农业、畜牧、纺织、冶金、建筑、天文、地理等科学技术也有不少新进展。这些成就促使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变化。考古学家在西周晚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人工冶制的铁器,说明至少在西周晚期,人们已经掌握了人工冶铁技术。这一发现,表明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中,又掌握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到了周厉王时,国内矛盾日趋尖锐。厉王横征暴敛,虐待百姓,还不让国人谈论国家政事。公元前841年,终于发生国人暴动。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县),国人推共伯和行天子事。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周宣王继位后,汲取教训,改变政策;为解除戎狄的威胁,还发动了对戎狄的防御战争,取得了胜利。在对荆楚、淮夷的战事中,也取得了一些胜利,因而号称「中兴」。但是社会中各种矛盾依然存在,整个社会仍处于动荡之中。

历史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商周时期中原已进入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周边的一些地区仍相对落后一些。因此,为财富及利益所驱动,周人与其它国族的战争几乎一直不断。江汉流域是蛮族的根据地。昭王率大军征伐南蛮,遭到蛮族的强烈抵抗,周朝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昭王也死于汉水之中。这是西周早期遭到的一次严重失败,从此失去了对南方各国的控制能力。穆王与宣王也曾南征,均未获得重大战果。东方的夷族也时常侵扰周境,战事不断。噩侯驭方不堪周朝的奴役,「率南淮夷、东夷,广伐南国东国」,一直打到成周附近,震惊朝野。周王派西六师、东八师前往作战,仍无力抵御。后靠同姓诸侯的兵力增援,才取得了胜利。西北方的犬戎是西周时期最重要的外患。穆王时,犬戎的势力逐渐强大,阻碍了周朝与西北各国的往来,穆王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并将一批犬戎部落迁到太原,打通了周与西北各国的道路。以后,犬戎仍屡次侵犯周境。宣王之子幽王,宠爱褒姒,想杀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做王位继承人。宜臼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申侯勾结犬戎攻打周王,杀幽王于骊山之下,犬戎乘机掠走大量财宝。西周就此灭亡。宜臼靠诸侯的帮助,登上王位,是为平王,翌年迁都洛邑,从此,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西周简况

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的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

周文王(昌)长子伯邑考被纣所杀。文王死后,周武王(发)即位。后来,商王纣更加暴虐,商朝矛盾急剧激化。周武王率军东征,渡孟津,与诸侯相会,声讨纣的罪行。在甲子日清晨,周军与纣兵于牧野决战。周军全胜。纣被迫自焚而死,商朝亡。周朝建立。

武王死后,周成王(诵)即位。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与武庚叛周。周公奉成王命东征,平定叛乱。东都成周建成,周公还政成王,周朝进入巩固时期。 史称成康之治。

周康王(钊)死后,子周昭王(瑕)继位。昭王十六年,他亲率大军南征荆楚,直至江汉地区。南征共经3年,昭王还师渡过汉水时溺死,军队也遭覆灭。继昭王而立的是其子周穆王(满),在位长达55年。他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发展。穆王好游行,致使朝政松弛。东方的徐国率九夷侵周。穆王南征,通过联合楚国的力量,才得以平定。

经过昭穆时代,周朝实力削弱。这一时期,西北地区的戎狄逐渐兴盛。周懿王时,出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的局面,周人深为所苦。

到周厉王时期,连年战乱,给民间带来深重的疾苦。与此同时,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为压制国人的不满,厉王命卫巫监视,有谤王者即加杀戮。结果人人自危,终于酿成国人起义。前841年,国人大规模暴动,厉王被迫出奔到彘(今山西霍县)。朝中由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两大臣行政,号为共和(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厉王死,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在位共46年。宣王励精图治,朝政有明显起色。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现了衰象。宣王干涉鲁国的君位继承,用武力强立鲁孝公,引起诸侯不睦。三十六年,征伐条戎、奔戎,惨遭败绩。三十九年,与西戎别支姜氏之戎战于千亩(今山西介休南),惨败。

前781年,周幽王继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朝政腐败激起国人怨恨;三年(前779年),伐六济之戎失败;同时天灾频仍,周朝统治内外交困。幽王废掉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嬖宠美人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一作伯盘)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进攻幽王。幽王与伯服均被犬戎杀死于戏(今陕西临潼东)。前771年,西周覆亡。

幽王死后,申侯、鲁侯、许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于申,虢公翰又另立王子余臣于携(今地不详),形成两王并立。宜臼为避犬戎,迁都到洛邑,是为周平王。东周建立。余臣在平王十一年,既晋文侯二十一年(前760年)被晋文侯所杀。

牧野之战

成康之治

共和行政

三监

宗法制

分封制

西周政权

周武王灭众多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强迫奴隶制的小邦国接受周朝的封建制,周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它是按照诸侯与周王室的亲疏关系而划分的。周王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众建诸侯、裂土为民”的分封制。“井田制”是周朝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也是贵族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农业仍旧是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

礼制和刑罚

周王朝有严格的礼制和刑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礼以父系社会体制之下形成的宗法制为基础,用以调解和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关系。刑罚是用来控制、镇压平民和奴隶的,有死刑、墨刑、流刑、鞭刑、赎刑等刑罚和一套诉讼审判制度。

商业和交通

青铜农具使用比商代更为广泛,排水与引水技术掌握较好,农作物中桑麻瓜果都有栽培种植。手工业部门多,分工比商代更细,有“百工”之称,商业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国”与“都”中,出现了更大的市场。

西周实行井田制。每个男性主要劳动力授田百亩(相当于现在31亩多),每隔3年耕作者之间更换一次分配的田地。当时普遍采用熟荒耕作制,使得农业生产有了很大进步。

西周时期,商业发达,有专门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人。海贝、海蚌和占卜用的龟甲等,往往都是从远方贡献和交换来的。海贝当时也作为货币,以朋为单位计算。舟船和马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社会生活

采集是当时平民的主要日常生活来源,而狩猎则是贵族的娱乐活动。

战争与交往

周王朝建立以后,仍不断用兵,常和荆楚、鬼方、严允、东夷、淮夷等邻邦发生战争,互有胜负。与此相反,更多的则是与邻邦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西周君主列表

周文王 姬昌 (公元前1099年至公元前1050年) 50年

周武王 姬发 (公元前1049年至公元前1043年) 7年

周公旦 姬旦 (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1036年) 摄政7年

周成王 姬诵 (公元前1035年至公元前1006年) 30年

周康王 姬钊 (公元前1005年至公元前980年) 26年

周昭王 姬瑕 (公元前979年至公元前961年) 19年

周穆王 姬满 (公元前960年至公元前923年) 38年

周共王 姬繄扈 (公元前922年至公元前900年) 23年

周懿王 姬囏 (公元前899年至公元前875年) 25年

周孝王 姬辟方 (公元前874年至公元前866年) 9年

周夷王 姬燮 (公元前865年至公元前858年) 8年

周厉王 姬胡 (公元前858年至公元前841年) 16年

共和 共伯和 (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828年) 摄政14年

周宣王 姬静 (公元前828年至公元前782年) 46年

周幽王 姬宫涅 (公元前782年至公元前771年) 11年

本列表周文王至周厉王在位年代及年数,依据郭伟[夏商周断代工程结论夏商周年表疏证]作了修正。穆王、厉王的在位年数,懿王、孝王、夷王的年数,因无其他资料可查,暂定为25年、9年、8年。

西周都城变更表

朝代 :西周

名称:洛邑

都城位置:成周, 瀍河两岸

所居帝王: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

建都时间 :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1、 周族的早期历史

周族是西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尧时,周族首领稷被举为农师,封于邰(武功),称“后稷”。夏末,不窟失职,弃走戎狄之间。不窟孙公刘迁豳,发展农业,周族开始兴旺起来。《史记》说:“周之兴自此始”(《史记·周本记》)。公刘下传九世,古公亶父迁至周原,《诗经·鲁颂·閟宫》:“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太王孙姬昌继位后,“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史记·殷本纪》),为灭商奠定了基础。

2、 武王伐纣与周公东征

武王姬发继位后积极准备灭商。经孟津之会和牧野之战,纣自焚,商亡。武王回师镐京,正式建立了西周王朝。武王在灭商后的第二年病死,其子成王继位。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摄政,引起了“三监”(武王之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的不满,他们与纣子武庚及商朝在东方的残余势力联合起来,发动叛乱。在这种情况下,周公毅然率兵东征,经三年苦战,平定了叛乱。接着在洛水北岸修建了一个陪都,称作雒邑(今河南洛阳),作为周统治者控制东方的政治、经济的中心。

3、 西周的强盛与衰落

周公东征之后,完善了西周的政治制度。通过分封制、宗法制和乐礼制度,加强了王权,形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局面。但昭王伐荆楚,使“王道微缺”。到厉王时,实行专制统治,防民之口,与民争利,结果引起了“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国人不堪忍受厉王的高压政策,纷纷暴动。厉王奔彘(今山西霍县),太子静逃至召公家中。这一年是我国有明确纪年的开始。国人暴动平息后,出现“共和行政”的局面,直到宣王即位才告结束。周宣王即位,整顿内政,稳定社会秩序,在对周边的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史称“宣王中兴”。宣王后期,对外战争陷于僵局。宣王死,其子幽王即位。幽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奢侈腐朽,内政黑暗,加之严重的天灾人祸,周王朝的统治已无法继续下去了。公元前771年,申侯勾结犬戎和缯侯攻周,杀幽王于骊山之下。平王即位,迁都洛邑,西周结束。

4、西周陶器

西周隐患仍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最多,也有少量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泥质黑陶和白陶,到西周后期已经不见了。西周陶器的器形,作炊器主要有鬲、 甑,作饮器的主要有爵、 觚等。但已经很少,作食器用的重要有豆和簋,作盛器用的主要有勰、罐瓮、盆、盂等等。在造型上,西周陶器以袋状足、圈足、平底为主要特征。纹饰仍以纹理较粗的绳纹为主,另有一些划线纹、篦纹、弦纹、刻划三角纹等。这时附加堆纹已很少使用。西周时期烧造陶器的窑炉主要还是馒头窑,龙窑的使用还是相当少。

周文化的特征

周人在周原建国时,同时也形成了具有很大包容特征性的文化体系周文化,他们和商人的关系是并存的,可是他的势力不如商人大,国家不如商人大,人口不如商人多,但是他的文化有接受商人的影响,也有保存自己固有独特的色彩,同时还接受了草原的影响以及西边羌人的影响,它本身就是很有包容性的混合体。他以这种混合体的特点,在打败商人以后,由于人少,要治理这么大的国家是很困难的,所以就建立了许多驻防的点,每个驻防的点到后来都变成了一个国家;从考古学上看最显著的一个驻防点就是在今天北京附近的燕国所在地,从这里我们看得清清楚楚,里面有商人文化的地盘,有周人文化的地盘,也有土著民族文化的地盘,三者共存;由此可见周人又采取了所谓包容性极强的政策,对于旧日的敌人商人,采取尊敬、合作的态度,对于土著也采取合作、共存的态度,这种精神是很了不起的。

周人是同姓不婚的民族,它以通婚的方式和其他的族群联合在一起,同时以包容的方式来共存,不仅在燕国的地点如此,即使在长江边靠近下游的当涂县所出现的遗址也有同样的现象。这种包容性极强的情况使得周人可以继承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的传统,那个传统就是从一个交流混合体里面构成的共同体系,它在周人身上得到延续。

那么,周人为什么要用“华夏”称呼自己呢?可能在古代“华”和“夏”两个字是同一发音,读急了变成一个字,慢读了就变成两个字,说实话,梧溪人到现在对这两个字还是分不清,如果要他们念的话,这两个字的发音是完全一样的。“华夏”变成周人用来称呼整个的族群,不过他并不叫它“周”,因为他承认有别处不是周,这种精神很了不起,使得中华民族可以成型。在周人几百年的统治里,虽然它分出去的远征军或驻防军的基地一个个变成国家,一个个逐渐地发挥了地方的特性,可是那些特性只是小异,基本上还是大同的,大的同点就是远到新石器时代已经逐渐成型的共同体系;所以我们说中国文化的统一性比政治的统一性先出现,而且维持的时间相当长,等到周人强大的文化包容性与政治包容性出现以后,才造成了一个真正统一的政治秩序;这个政治秩序与刚才我们所讲的文化体系相辅相成,替中国构成了一个永远庞大而充实的核心体,这个核心体到了历史时代以后继续不断的有人口的移植与人口的收容,不断在吸收,也不断在扩大,内涵极丰富,而且扩张性也很强,因此变成一个非常结实的文化大民族,它不会被打散,在世界上是个少见的例子。

例如世界上另外一个庞大的印度古文明,在印度四大陆上也有一个广大的文化圈子,这个圈子的形成也是因为包容性很强、吸纳性很强,可是它之所以长久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治秩序,是因为它的政治秩序里没有像周人这样强大的包容性,它只有文化的包容性而没有政治的包容性,所以到今天,印度境内还是有种族的差异与宗教的差异存在。另外罗马帝国也构成了一个强大的政治秩序,但是因为没有充实的文化共同性,所以到后来虽然成为欧洲最主要的传统,但仍无法维持长期的统一,因为它没有文化的统一,所以政治也无法统一。以这两个庞大的体系作为例证的话,我们可以看见中国的个案是很不一样的,它使中国人无论到哪里都称自己为中国人。同时是中国无论怎么打也打不散的一个原因,并且造成了中国人观念里所说的“分久必合”的影响。其实我们中国分裂的时期远比想象中长,可是在我们脑海里,从来都只是记得统一的时候,不记得分裂的时候,这个原因就是在我们文化的秩序与政治是合一的。

包含“之”的成语共有2210个限于篇幅,只列出1000个 1)阿保之劳 2)哀戚之情 3)爱莫之助 4)爱之如宝 5)暧昧之情 6)暧昧之事 7)安忍之怀 8)安身之处 9)安身之地 10)安史之乱 11)安之若固 12)安之若命 13)安之若素 14)鞍马之劳 15)岸谷之变 16)案牍之劳 17)暗昧之事 18)昂昂之鹤 19)八拜之交 20)八斗之才 21)八荒之外 22)霸王之资 23)白圭之玷 24)白毫之赐 25)白华之怨 26)白首之心 27)白头之叹 28)白屋之士 29)百城之富 30)百乘之家 31)百金之士 32)百里之才 33)百里之命 34)百里之任 35)百炼之钢 36)百龙之智 37)百忙之中 38)百年之柄 39)百年之好 40)百年之后 41)百年之欢 42)百年之业 43)百年之约 44)百舌之声 45)百世之利 46)百世之师 47)百岁之好 48)百岁之后 49)百岁之盟 50)柏舟之节 51)柏舟之誓 52)败鼓之皮 53)败军之将 54)拜赐之师 55)半面之交 56)半面之旧 57)半子之靠 58)半子之谊 59)邦家之光 60)包胥之哭 61)饱学之士 62)抱关之怨 63)抱柱之信 64)鲍鱼之次 65)鲍鱼之肆 66)杯羹之让 67)杯茗之敬 68)杯圈之思 69)杯水之饯 70)杯水之敬 71)杯水之谢 72)杯中之物 73)北鄙之声 74)北鄙之音 75)北窗之友 76)北斗之尊 77)北风之恋 78)北门之管 79)北门之寄 80)北门之叹 81)倍称之息 82)被绣之牺 83)奔竞之士 84)奔走之友 85)贲军之将 86)贲育之勇 87)笔墨之林 88)鄙薄之志 89)必经之路 90)必由之地 91)必由之路 92)必争之地 93)蔽伤之忧 94)避之若浼 95)变色之言 96)变徵之声 97)摽梅之年 98)摽末之功 99)兵车之会 100)兵革之祸 101)兵燹之祸 102)炳烛之明 103)拨烦之才 104)拨乱之才 105)剥肤之痛 106)剥复之机 107)伯牛之疾 108)伯仲之间 109)搏牛之虻 110)逋慢之罪 111)逋逃之臣 112)逋逃之薮 113)不拔之策 114)不拔之志 115)不拔之柱 116)不白之冤 117)不败之地 118)不便之处 119)不变之法 120)不宾之士 121)不才之事 122)不测之祸 123)不测之忧 124)不测之渊 125)不测之智 126)不测之诛 127)不测之罪 128)不臣之心 129)不逞之徒 130)不传之秘 131)不此之图 132)不次之迁 133)不次之图 134)不次之位 135)不存之地 136)不二之老 137)不法之徒 138)不费之惠 139)不根之论 140)不根之谈 141)不轨之徒 142)不讳之变 143)不讳之朝 144)不讳之路 145)不讳之门 146)不毁之制 147)不惑之年 148)不羁之才 149)不羁之民 150)不羁之士 151)不及之法 152)不急之务 153)不教之教 154)不竭之府 155)不解之仇 156)不解之缘 157)不经之说 158)不经之谈 159)不经之语 160)不刊之典 161)不刊之论 162)不刊之书 163)不刊之说 164)不了了之 165)不毛之地 166)不眠之夜 167)不牧之地 168)不奈之何 169)不器之器 170)不迁之庙 171)不倾之地 172)不情之请 173)不情之誉 174)不让之责 175)不仁之器 176)不赏之功 177)不时之须 178)不时之需 179)不识之无 180)不实之词 181)不食之地 182)不世之材 183)不世之功 184)不世之略 185)不世之业 186)不死之药 187)不速之客 188)不腆之酒 189)不腆之仪 190)不挑之祖 191)不祧之宗 192)不祧之祖 193)不同之处 194)不舞之鹤 195)不系之舟 196)不祥之木 197)不祥之兆 198)不祥之征 199)不孝之子 200)不幸之幸 201)不朽之芳 202)不朽之功 203)不朽之勋 204)不言之化 205)不言之听 206)不言之言 207)不义之财 208)不易之道 209)不易之地 210)不易之典 211)不易之分 212)不易之论 213)不虞之隙 214)不虞之誉 215)不正之风 216)不治之症 217)不终之药 218)不赀之禄 219)不赀之器 220)不赀之躯 221)不赀之赏 222)不赀之损 223)不足之处 224)布衣之交 225)布衣之雄 226)才墨之薮 227)采薪之患 228)采薪之疾 229)采薪之忧 230)菜果之物 231)菜蔬之色 232)参商之虞 233)粲花之论 234)粲花之舌 235)仓卒之际 236)沧桑之变 237)操之过蹙 238)操之过激 239)操之过急 240)操之过切 241)曹社之谋 242)草莽之臣 243)草茅之产 244)草茅之臣 245)恻怛之心 246)恻隐之心 247)豺狐之心 248)豺狼之吻 249)谗佞之徒 250)谗慝之口 251)昌亭之客 252)长久之计 253)长舌之妇 254)长夜之饮 255)超世之才 256)超世之功 257)朝夕之策 258)车笠之盟 259)陈保之劳 260)陈蔡之厄 261)趁人之危 262)成才之路 263)成风之斫 264)成人之美 265)成人之善 266)承天之祜 267)承天之佑 268)承天之祐 269)城下之盟 270)城下之辱 271)乘敌之隙 272)乘人之厄 273)乘人之危 274)程朱之学 275)嗤之以鼻 276)池鱼之祸 277)池鱼之虑 278)池鱼之殃 279)池中之物 280)迟暮之年 281)持久之计 282)持平之论 283)持之以恒 284)持之以恒 285)尺寸之兵 286)尺寸之柄 287)尺寸之地 288)尺寸之功 289)尺蠖之屈 290)尺土之封 291)尺泽之鲵 292)齿牙之猾 293)赤子之心 294)充闾之庆 295)冲风之末 296)虫鱼之学 297)畴咨之忧 298)出尘之表 299)出尘之想 300)出尘之姿 301)出内之吝 302)出纳之吝 303)出头之日 304)初度之辰 305)刍荛之见 306)刍荛之言 307)杵臼之交 308)楚歌之计 309)楚囊之情 310)楚越之急 311)处之绰然 312)处之泰然 313)处之晏然 314)处之夷然 315)处之怡然 316)穿窬之盗 317)传之不朽 318)喘息之间 319)疮疥之疾 320)床笫之私 321)吹灰之力 322)炊臼之戚 323)炊臼之痛 324)垂成之功 325)垂暮之年 326)垂堂之戒 327)春秋之义 328)春夏之交 329)唇齿之邦 330)唇齿之戏 331)莼鲈之思 332)踔绝之能 333)茨棘之间 334)从心之年 335)粗俗之辈 336)大而化之 337)大方之家 338)大风之歌 339)大瓠之用 340)大垧之惭 341)大雅之堂 342)大衍之数 343)单车之使 344)儋石之储 345)旦暮之业 346)旦夕之间 347)旦夕之危 348)啖饭之道 349)弹丸之地 350)弹指之间 351)淡然处之 352)淡然置之 353)当立之年 354)当务之急 355)当之无愧 356)当之有愧 357)刀笔之吏 358)倒悬之急 359)倒悬之苦 360)倒悬之危 361)蹈厉之志 362)盗跖之物 363)道傍之筑 364)道义之交 365)得隽之句 366)得意之色 367)得意之作 368)等而上之 369)等而下之 370)等闲视之 371)等闲之辈 372)等闲之人 373)等闲置之 374)等夷之心 375)等夷之志 376)地主之仪 377)地主之谊 378)帝辇之下 379)点睛之笔 380)点头之交 381)阽危之域 382)钓游之地 383)鼎足之势 384)东床之选 385)东道之谊 386)东观之殃 387)东郭之迹 388)东门之达 389)东门之役 390)东南之宝 391)东南之美 392)东南之秀 393)东平之树 394)东山之志 395)冬日之温 396)冬日之阳 397)董狐之笔 398)动之以情 399)栋梁之才 400)栋梁之材 401)栋梁之器 402)斗筲之辈 403)斗筲之才 404)斗筲之材 405)斗筲之器 406)斗筲之人 407)斗升之水 408)独到之处 409)独得之见 410)笃而论之 411)度外之人 412)断金之交 413)断袖之宠 414)断袖之癖 415)断织之诫 416)对症之药 417)顿腹之言 418)遁天之刑 419)多故之秋 420)多事之秋 421)多鱼之漏 422)咄嗟之间 423)夺锦之才 424)夺人之爱 425)鹅湖之会 426)饿虎之蹊 427)儿女之情 428)而立之年 429)尔汝之交 430)耳边之风 431)耳食之论 432)耳食之谈 433)耳食之言 434)耳顺之年 435)二姓之好 436)发棠之请 437)伐冰之家 438)伐性之斧 439)反哺之情 440)反哺之私 441)反间之计 442)返哺之恩 443)返哺之私 444)泛泛之交 445)泛泛之人 446)泛泛之谈 447)方便之门 448)方寸之地 449)方外之国 450)方外之人 451)方外之士 452)方闻之士 453)方正之士 454)飞鸟之景 455)非常之谋 456)非分之财 457)非分之念 458)非分之想 459)非业之作 460)蜚蓬之问 461)匪躬之操 462)匪躬之节 463)匪石之心 464)诽谤之木 465)肺腑之言 466)分寸之末 467)分而治之 468)分内之事 469)焚林之求 470)焚如之祸 471)丰屋之过 472)丰屋之祸 473)丰屋之戒 474)风尘之变 475)风尘之会 476)风尘之惊 477)风尘之警 478)风尘之慕 479)风尘之声 480)风尘之言 481)风尘之志 482)风雷之变 483)风木之悲 484)风木之思 485)风树之悲 486)风树之感 487)风云之志 488)风中之烛 489)风烛之年 490)葑菲之采 491)蜂虿之祸 492)逢君之恶 493)肤寸之地 494)肤受之诉 495)肤受之愬 496)肤受之言 497)斧钺之人 498)斧钺之诛 499)俯仰之间 500)釜中之鱼 501)辅弼之勋 502)腐肠之药 503)簠簋之风 504)父母之邦 505)付之丙丁 506)付之东流 507)付之度外 508)付之梨枣 509)付之一炬 510)付之一哂 511)付之一叹 512)付之一笑 513)妇人之见 514)妇人之仁 515)负手之歌 516)负俗之讥 517)负俗之累 518)负薪之病 519)负薪之才 520)负薪之言 521)负薪之忧 522)缚鸡之力 523)腹背之毛 524)腹心之患 525)腹心之疾 526)覆瓿之用 527)覆车之轨 528)覆车之鉴 529)覆车之戒 530)覆车之辙 531)覆盆之冤 532)覆盂之安 533)覆舟之戒 534)盖世之才 535)干城之寄 536)干城之将 537)干父之蛊 538)甘棠之爱 539)甘棠之惠 540)甘之如荠 541)甘之如饴 542)甘之若素 543)感旧之哀 544)感慨系之 545)旰食之劳 546)羔羊之义 547)高山仰之 548)高世之才 549)膏肓之疾 550)膏火之费 551)膏腴之地 552)缟纻之交 553)割臂之盟 554)割股之心 555)割襟之盟 556)隔世之感 557)个中之人 558)庚癸之唿 559)耿介之士 560)公之于众 561)恭而敬之 562)沟中之瘠 563)狗吠之惊 564)狗吠之警 565)狗马之心 566)苟且之心 567)姑妄听之 568)姑妄言之 569)古稀之年 570)古已有之 571)股肱之臣 572)股肱之力 573)股掌之间 574)股掌之上 575)骨鲠之臣 576)骨肉之亲 577)鼓盆之戚 578)故剑之求 579)故人之情 580)故人之意 581)顾复之恩 582)瓜李之嫌 583)瓜田之嫌 584)瓜衍之赏 585)寡人之疾 586)管鲍之好 587)管鲍之交 588)管窥之见 589)管窥之说 590)贯鱼之次 591)贯鱼之序 592)广而言之 593)归之如市 594)归之若水 595)桂玉之地 596)国之干城 597)国中之国 598)过耳之言 599)过江之鲫 600)过庭之训 601)害群之马 602)函牛之鼎 603)凾刃之地 604)寒泉之思 605)汗马之功 606)汗马之劳 607)颔下之珠 608)毫末之差 609)濠梁之上 610)濠上之乐 611)好恶同之 612)好色之徒 613)好生之德 614)好事之徒 615)好自为之 616)浩然之气 617)禾黍之悲 618)禾黍之伤 619)何罪之有 620)和隋之珍 621)河梁之谊 622)河山之德 623)河鱼之疾 624)涸辙之鲋 625)赫赫之功 626)赫赫之光 627)赫斯之威 628)鹤鸣之士 629)黑貂之裘 630)恨之入骨 631)亨嘉之会 632)横草之功 633)鸿鹄之志 634)鸿渐之仪 635)鸿渐之翼 636)后车之戒 637)后顾之忧 638)后进之秀 639)后来之秀 640)后起之秀 641)唿吸之间 642)唿之或出 643)唿之欲出 644)狐虎之威 645)狐鼠之徒 646)狐听之声 647)狐兔之悲 648)胡越之祸 649)瑚琏之器 650)虎豹之驹 651)虎冠之吏 652)虎口之厄 653)虎狼之国 654)虎狼之势 655)虎狼之威 656)虎狼之心 657)虎狼之穴 658)花甲之年 659)花月之身 660)化外之民 661)画一之法 662)怀土之情 663)缓兵之计 664)患难之交 665)荒唐之言 666)黄白之术 667)黄垆之痛 668)黄泉之下 669)黄台之瓜 670)麾之即去 671)回春之术 672)回天之力 673)回天之势 674)悔之不及 675)悔之晚矣 676)悔之无及 677)惠然之顾 678)祸福之门 679)击辕之歌 680)鸡豚之息 681)屐齿之折 682)绩学之士 683)箕裘之业 684)箕山之操 685)箕山之风 686)箕山之节 687)箕山之志 688)箕帚之使 689)羁旅之臣 690)及门之士 691)即兴之作 692)极而言之 693)急人之困 694)急人之难 695)急人之危 696)急人之忧 697)疾之如仇 698)集矢之的 699)掎角之势 700)计然之策 701)计然之术 702)计无付之 703)计无复之 704)计无所之 705)记问之学 706)纪群之交 707)忌前之癖 708)季常之惧 709)季常之癖 710)季孟之间 711)季孙之忧 712)济世之才 713)觊觎之心 714)寄豭之猪 715)家传之学 716)葭莩之亲 717)奸人之雄 718)兼而有之 719)兼人之材 720)兼人之量 721)兼人之勇 722)监门之养 723)蒹葭之思 724)简而言之 725)謇谔之风 726)謇谔之节 727)蹇谔之风 728)蹇之匪躬 729)江海之学 730)江汉之珠 731)江山之恨 732)江山之异 733)江山之助 734)姜桂之性 735)将伯之唿 736)将伯之助 737)将明之材 738)将相之器 739)交臂失之 740)浇瓜之惠 741)骄兵之计 742)胶鬲之困 743)嗟来之食 744)揭人之短 745)节制之师 746)结草之固 747)楶棁之材 748)解构之言 749)介胄之间 750)疥癞之患 751)疥癞之疾 752)疥癣之病 753)疥癣之疾 754)今昔之感 755)金革之患 756)金革之难 757)金革之声 758)金革之世 759)金兰之交 760)金兰之契 761)金兰之友 762)金人之缄 763)金人之箴 764)金石之策 765)金石之功 766)金石之计 767)金石之坚 768)金石之交 769)金石之言 770)金汤之固 771)金屋之选 772)金玉之言 773)仅识之无 774)进身之阶 775)晋阳之甲 776)浸润之谮 777)京解之才 778)经国之才 779)经济之才 780)经世之才 781)经验之谈 782)荆山之玉 783)惊弓之鸟 784)惊人之举 785)惊弦之鸟 786)精白之心 787)精锐之师 788)井底之蛙 789)井蛙之见 790)敬而远之 791)敬之如宾 792)纠合之众 793)究而言之 794)九年之储 795)九年之蓄 796)九泉之下 797)九世之仇 798)九五之位 799)九五之尊 800)久而久之 801)酒色之徒 802)臼杵之交 803)居常之安 804)居之不疑 805)拘介之士 806)局外之人 807)举手之劳 808)拒之门外 809)聚而歼之 810)聚沙之年 811)涓埃之报 812)涓埃之功 813)涓埃之力 814)涓埃之微 815)涓滴之劳 816)狷介之士 817)眷眷之心 818)谲怪之谈 819)君侧之恶 820)钧天之乐 821)开山之祖 822)慨乎言之 823)坎井之蛙 824)埳井之蛙 825)康了之中 826)康哉之歌 827)亢极之悔 828)可乘之机 829)可乘之隙 830)硁硁之愚 831)孔怀之亲 832)孔孟之道 833)口耳之学 834)口腹之累 835)口祸之门 836)枯骨之馀 837)枯朽之余 838)枯朽之馀 839)枯鱼之肆 840)苦乐之境 841)夸辩之徒 842)夸诞之语 843)胯下之辱 844)狂瞽之言 845)旷大之度 846)葵藿之心 847)馈贫之粮 848)昆弟之好 849)昆山之玉 850)困而学之 851)扩而充之 852)来苏之望 853)来之不易 854)来之坎坎 855)兰芷之室 856)老成之见 857)老之将至 858)老庄之道 859)乐昌之镜br/>860)雷霆之怒 861)缧绁之忧 862)累卵之危 863)犁牛之子 864)礼仪之邦 865)理之当然 866)立国之本 867)立谈之间 868)立锥之地 869)立足之地 870)隶首之学 871)栎樗之材 872)连城之璧 873)连城之价 874)连城之珍 875)连理之木 876)良史之才 877)两可之言 878)辽东之豕 879)林泉之志 880)林下之风 881)凌霄之志 882)凌云之志 883)令原之戚 884)熘之大吉 885)熘之乎也 886)六尺之孤 887)六尺之讬 888)六尺之托 889)六合之内 890)龙断之登 891)龙胡之痛 892)龙阳之兴 893)笼而统之 894)笼中之鸟 895)聋者之歌 896)垄亩之臣 897)蝼蚁之诚 898)漏网之鱼 899)鲁卫之政 900)路叟之忧 901)履霜之戒 902)率土之滨 903)掠人之美 904)略识之无 905)罗之一目 906)洛神之赋 907)麻中之蓬 908)马舞之灾 909)麦丘之祝 910)盲瞽之言 911)毛发之功 912)贸首之仇 913)贸首之雠 914)没羽之虎 915)眉睫之祸 916)眉睫之间 917)眉睫之利 918)眉睫之内 919)媒妁之言 920)美芹之献 921)门户之见 922)门户之争 923)门闾之望 924)门内之口 925)门外之治 926)甿隶之人 927)梦熊之喜 928)弥留之际 929)弥天之罪 930)靡靡之乐 931)靡靡之声 932)靡靡之音 933)米粒之珠 934)密勿之地 935)免怀之岁 936)庙胜之策 937)灭顶之灾 938)灭门之祸 939)民国之父 940)名山之席 941)明月之诗 942)明智之举 943)鸣鹤之应 944)冥冥之中 945)冥漠之都 946)冥漠之乡 947)螟蛉之子 948)命世之才 949)磨盾之暇 950)末路之难 951)末如之何 952)莫逆之交 953)莫之与京 954)漠然视之 955)漠然置之 956)默而识之 957)母难之日 958)木本之谊 959)木梗之患 960)木雁之间 961)目睫之论 962)牧野之战 963)内顾之忧 964)内助之贤 965)南方之强 966)南山之寿 967)难解之谜 968)难伸之隐 969)难素之学 970)难言之隐 971)逆耳之言 972)逆之者亡 973)啮臂之好 974)牛角之歌 975)牛口之下 976)牛山之悲 977)牛蹄之涔 978)牛蹄之鱼 979)牛之一毛 980)弄瓦之喜 981)弄璋之喜 982)驽蹇之乘 983)女流之辈 984)偶一为之 985)俳优畜之 986)盘龙之癖 987)盘石之安 988)盘石之固 989)磐石之安 990)磐石之固 991)袍泽之谊 992)皮肤之见 993)皮相之见 994)皮相之谈 995)匹夫之谅 996)匹夫之勇 997)片言折之 998)贫贱之知 999)品而第之 1000)平生之好

包含“”的成语共有1632个。限于篇幅,只列出1000个。

1)阿保之劳

2)哀戚之情

3)爱莫之助

4)暧昧之情

5)暧昧之事

6)安忍之怀

7)安身之处

8)安身之地

9)安史之乱

10)鞍马之劳

11)岸谷之变

12)案牍之劳

13)暗昧之事

14)昂昂之鹤

15)八拜之交

16)八斗之才

17)八荒之外

18)霸王之资

19)白圭之玷

20)白毫之赐

21)白华之怨

22)白首之心

23)白头之叹

24)白屋之士

25)百城之富

26)百乘之家

27)百金之士

28)百里之才

29)百里之命

30)百里之任

31)百炼之钢

32)百龙之智

33)百忙之中

34)百年之柄

35)百年之好

36)百年之后

37)百年之欢

38)百年之业

39)百年之约

40)百舌之声

41)百世之利

42)百世之师

43)百岁之好

44)百岁之后

45)百岁之盟

46)柏舟之节

47)柏舟之誓

48)败鼓之皮

49)败军之将

50)拜赐之师

51)不拔之策

52)不拔之志

53)不拔之柱

54)不白之冤

55)不败之地

56)不便之处

57)不变之法

58)不宾之士

59)不才之事

60)不测之祸

61)不测之忧

62)不测之渊

63)不测之智

64)不测之诛

65)不测之罪

66)不臣之心

67)不逞之徒

68)不传之秘

69)不此之图

70)不次之迁

71)不次之图

72)不次之位

73)不存之地

74)不二之老

75)不法之徒

76)不费之惠

77)不根之论

78)不根之谈

79)不轨之徒

80)不讳之变

81)不讳之朝

82)不讳之路

83)不讳之门

84)不毁之制

85)不惑之年

86)不羁之才

87)不羁之民

88)不羁之士

89)不及之法

90)不急之务

91)不教之教

92)不竭之府

93)不解之仇

94)不解之缘

95)不经之说

96)不经之谈

97)不经之语

98)不刊之典

99)不刊之论

100)不刊之书

101)不刊之说

102)不毛之地

103)不眠之夜

104)不牧之地

105)不奈之何

106)不器之器

107)不迁之庙

108)不倾之地

109)不情之请

110)不情之誉

111)不让之责

112)不仁之器

113)不赏之功

114)不时之须

115)不时之需

116)不识之无

117)不实之词

118)不食之地

119)不世之材

120)不世之功

121)不世之略

122)不世之业

123)不死之药

124)不速之客

125)不腆之酒

126)不腆之仪

127)不挑之祖

128)不祧之宗

129)不祧之祖

130)不同之处

131)不舞之鹤

132)不系之舟

133)不祥之木

134)不祥之兆

135)不祥之征

136)不孝之子

137)不幸之幸

138)不朽之芳

139)不朽之功

140)不朽之勋

141)不言之化

142)不言之听

143)不言之言

144)不义之财

145)不易之道

146)不易之地

147)不易之典

148)不易之分

149)不易之论

150)不虞之隙

151)不虞之誉

152)不正之风

153)不治之症

154)不终之药

155)不赀之禄

156)不赀之器

157)不赀之躯

158)不赀之赏

159)不赀之损

160)不足之处

161)布衣之交

162)布衣之雄

163)才墨之薮

164)采薪之患

165)采薪之疾

166)采薪之忧

167)菜果之物

168)菜蔬之色

169)参商之虞

170)粲花之论

171)粲花之舌

172)仓卒之际

173)沧桑之变

174)曹社之谋

175)草莽之臣

176)草茅之产

177)草茅之臣

178)恻怛之心

179)恻隐之心

180)豺狐之心

181)豺狼之吻

182)谗佞之徒

183)谗慝之口

184)昌亭之客

185)长久之计

186)长舌之妇

187)长夜之饮

188)超世之才

189)超世之功

190)朝夕之策

191)车笠之盟

192)陈保之劳

193)陈蔡之厄

194)趁人之危

195)成才之路

196)成风之斫

197)成人之美

198)成人之善

199)承天之祜

200)承天之佑

201)承天之祐

202)城下之盟

203)城下之辱

204)乘敌之隙

205)乘人之厄

206)乘人之危

207)程朱之学

208)池鱼之祸

209)池鱼之虑

210)池鱼之殃

211)池中之物

212)迟暮之年

213)持久之计

214)持平之论

215)尺寸之兵

216)尺寸之柄

217)尺寸之地

218)尺寸之功

219)尺蠖之屈

220)尺土之封

221)尺泽之鲵

222)齿牙之猾

223)赤子之心

224)充闾之庆

225)冲风之末

226)虫鱼之学

227)畴咨之忧

228)出尘之表

229)出尘之想

230)出尘之姿

231)出内之吝

232)出纳之吝

233)出头之日

234)初度之辰

235)刍荛之见

236)刍荛之言

237)杵臼之交

238)楚歌之计

239)楚囊之情

240)楚越之急

241)穿窬之盗

242)喘息之间

243)疮疥之疾

244)床笫之私

245)吹灰之力

246)炊臼之戚

247)炊臼之痛

248)垂成之功

249)垂暮之年

250)垂堂之戒

251)春秋之义

252)春夏之交

253)唇齿之邦

254)唇齿之戏

255)莼鲈之思

256)踔绝之能

257)茨棘之间

258)从心之年

259)粗俗之辈

260)大方之家

261)大风之歌

262)大瓠之用

263)大垧之惭

264)大雅之堂

265)大衍之数

266)单车之使

267)儋石之储

268)旦暮之业

269)旦夕之间

270)旦夕之危

271)啖饭之道

272)弹丸之地

273)弹指之间

274)当立之年

275)当务之急

276)刀笔之吏

277)倒悬之急

278)倒悬之苦

279)倒悬之危

280)蹈厉之志

281)盗跖之物

282)道傍之筑

283)道义之交

284)得隽之句

285)得意之色

286)得意之作

287)等闲之辈

288)等闲之人

289)等夷之心

290)等夷之志

291)地主之仪

292)地主之谊

293)帝辇之下

294)点睛之笔

295)点头之交

296)阽危之域

297)钓游之地

298)鼎足之势

299)东床之选

300)东道之谊

301)东观之殃

302)东郭之迹

303)东门之达

304)东门之役

305)东南之宝

306)东南之美

307)东南之秀

308)东平之树

309)东山之志

310)冬日之温

311)冬日之阳

312)董狐之笔

313)栋梁之才

314)栋梁之材

315)栋梁之器

316)斗筲之辈

317)斗筲之才

318)斗筲之材

319)斗筲之器

320)斗筲之人

321)斗升之水

322)独到之处

323)独得之见

324)度外之人

325)断金之交

326)断袖之宠

327)断袖之癖

328)断织之诫

329)对症之药

330)顿腹之言

331)遁天之刑

332)多故之秋

333)多事之秋

334)多鱼之漏

335)咄嗟之间

336)夺锦之才

337)夺人之爱

338)鹅湖之会

339)饿虎之蹊

340)儿女之情

341)而立之年

342)尔汝之交

343)耳边之风

344)耳食之论

345)耳食之谈

346)耳食之言

347)耳顺之年

348)二姓之好

349)发棠之请

350)伐冰之家

351)伐性之斧

352)反哺之情

353)反哺之私

354)反间之计

355)返哺之恩

356)返哺之私

357)泛泛之交

358)泛泛之人

359)泛泛之谈

360)方便之门

361)方寸之地

362)方外之国

363)方外之人

364)方外之士

365)方闻之士

366)方正之士

367)飞鸟之景

368)非常之谋

369)非分之财

370)非分之念

371)非分之想

372)非业之作

373)蜚蓬之问

374)匪躬之操

375)匪躬之节

376)匪石之心

377)诽谤之木

378)肺腑之言

379)分寸之末

380)分内之事

381)焚林之求

382)焚如之祸

383)丰屋之过

384)丰屋之祸

385)丰屋之戒

386)风尘之变

387)风尘之会

388)风尘之惊

389)风尘之警

390)风尘之慕

391)风尘之声

392)风尘之言

393)风尘之志

394)风雷之变

395)风木之悲

396)风木之思

397)风树之悲

398)风树之感

399)风云之志

400)风中之烛

401)风烛之年

402)葑菲之采

403)蜂虿之祸

404)逢君之恶

405)肤寸之地

406)肤受之诉

407)肤受之愬

408)肤受之言

409)斧钺之人

410)斧钺之诛

411)俯仰之间

412)釜中之鱼

413)辅弼之勋

414)腐肠之药

415)簠簋之风

416)父母之邦

417)妇人之见

418)妇人之仁

419)负手之歌

420)负俗之讥

421)负俗之累

422)负薪之病

423)负薪之才

424)负薪之言

425)负薪之忧

426)缚鸡之力

427)腹背之毛

428)腹心之患

429)腹心之疾

430)覆瓿之用

431)覆车之轨

432)覆车之鉴

433)覆车之戒

434)覆车之辙

435)覆盆之冤

436)覆盂之安

437)覆舟之戒

438)盖世之才

439)干城之寄

440)干城之将

441)干父之蛊

442)甘棠之爱

443)甘棠之惠

444)感旧之哀

445)旰食之劳

446)羔羊之义

447)高世之才

448)膏肓之疾

449)膏火之费

450)膏腴之地

451)缟纻之交

452)割臂之盟

453)割股之心

454)割襟之盟

455)隔世之感

456)个中之人

457)庚癸之唿

458)耿介之士

459)沟中之瘠

460)狗吠之惊

461)狗吠之警

462)狗马之心

463)苟且之心

464)古稀之年

465)股肱之臣

466)股肱之力

467)股掌之间

468)股掌之上

469)骨鲠之臣

470)骨肉之亲

471)鼓盆之戚

472)故剑之求

473)故人之情

474)故人之意

475)顾复之恩

476)瓜李之嫌

477)瓜田之嫌

478)瓜衍之赏

479)寡人之疾

480)管鲍之好

481)管鲍之交

482)管窥之见

483)管窥之说

484)贯鱼之次

485)贯鱼之序

486)桂玉之地

487)国中之国

488)过耳之言

489)过江之鲫

490)过庭之训

491)害群之马

492)函牛之鼎

493)凾刃之地

494)寒泉之思

495)汗马之功

496)汗马之劳

497)颔下之珠

498)毫末之差

499)濠梁之上

500)濠上之乐

501)好色之徒

502)好生之德

503)好事之徒

504)浩然之气

505)禾黍之悲

506)禾黍之伤

507)何罪之有

508)和隋之珍

509)河梁之谊

510)河山之德

511)河鱼之疾

512)涸辙之鲋

513)赫赫之功

514)赫赫之光

515)赫斯之威

516)鹤鸣之士

517)黑貂之裘

518)亨嘉之会

519)横草之功

520)鸿鹄之志

521)鸿渐之仪

522)鸿渐之翼

523)后车之戒

524)后顾之忧

525)后进之秀

526)后来之秀

527)后起之秀

528)唿吸之间

529)狐虎之威

530)狐鼠之徒

531)狐听之声

532)狐兔之悲

533)胡越之祸

534)瑚琏之器

535)虎豹之驹

536)虎冠之吏

537)虎口之厄

538)虎狼之国

539)虎狼之势

540)虎狼之威

541)虎狼之心

542)虎狼之穴

543)花甲之年

544)花月之身

545)化外之民

546)画一之法

547)怀土之情

548)缓兵之计

549)患难之交

550)荒唐之言

551)黄白之术

552)黄垆之痛

553)黄泉之下

554)黄台之瓜

555)回春之术

556)回天之力

557)回天之势

558)惠然之顾

559)祸福之门

560)击辕之歌

561)鸡豚之息

562)屐齿之折

563)绩学之士

564)箕裘之业

565)箕山之操

566)箕山之风

567)箕山之节

568)箕山之志

569)箕帚之使

570)羁旅之臣

571)及门之士

572)即兴之作

573)急人之困

574)急人之难

575)急人之危

576)急人之忧

577)集矢之的

578)掎角之势

579)计然之策

580)计然之术

581)记问之学

582)纪群之交

583)忌前之癖

584)季常之惧

585)季常之癖

586)季孟之间

587)季孙之忧

588)济世之才

589)觊觎之心

590)寄豭之猪

591)家传之学

592)葭莩之亲

593)奸人之雄

594)兼人之材

595)兼人之量

596)兼人之勇

597)监门之养

598)蒹葭之思

599)謇谔之风

600)謇谔之节

601)蹇谔之风

602)江海之学

603)江汉之珠

604)江山之恨

605)江山之异

606)江山之助

607)姜桂之性

608)将伯之唿

609)将伯之助

610)将明之材

611)将相之器

612)浇瓜之惠

613)骄兵之计

614)胶鬲之困

615)嗟来之食

616)揭人之短

617)节制之师

618)结草之固

619)楶棁之材

620)解构之言

621)介胄之间

622)疥癞之患

623)疥癞之疾

624)疥癣之病

625)疥癣之疾

626)今昔之感

627)金革之患

628)金革之难

629)金革之声

630)金革之世

631)金兰之交

632)金兰之契

633)金兰之友

634)金人之缄

635)金人之箴

636)金石之策

637)金石之功

638)金石之计

639)金石之坚

640)金石之交

641)金石之言

642)金汤之固

643)金屋之选

644)金玉之言

645)仅识之无

646)进身之阶

647)晋阳之甲

648)浸润之谮

649)京解之才

650)经国之才

651)经济之才

652)经世之才

653)经验之谈

654)荆山之玉

655)惊弓之鸟

656)惊人之举

657)惊弦之鸟

658)精白之心

659)精锐之师

660)井底之蛙

661)井蛙之见

662)纠合之众

663)九年之储

664)九年之蓄

665)九泉之下

666)九世之仇

667)九五之位

668)九五之尊

669)酒色之徒

670)臼杵之交

671)居常之安

672)拘介之士

673)局外之人

674)举手之劳

675)聚沙之年

676)涓埃之报

677)涓埃之功

678)涓埃之力

679)涓埃之微

680)涓滴之劳

681)狷介之士

682)眷眷之心

683)谲怪之谈

684)君侧之恶

685)钧天之乐

686)开山之祖

687)坎井之蛙

688)埳井之蛙

689)康了之中

690)康哉之歌

691)亢极之悔

692)可乘之机

693)可乘之隙

694)硁硁之愚

695)孔怀之亲

696)孔孟之道

697)口耳之学

698)口腹之累

699)口祸之门

700)枯骨之馀

701)枯朽之余

702)枯朽之馀

703)枯鱼之肆

704)苦乐之境

705)夸辩之徒

706)夸诞之语

707)胯下之辱

708)狂瞽之言

709)旷大之度

710)葵藿之心

711)馈贫之粮

712)昆弟之好

713)昆山之玉

714)来苏之望

715)兰芷之室

716)老成之见

717)老庄之道

718)乐昌之镜

719)雷霆之怒

720)缧绁之忧

721)累卵之危

722)犁牛之子

723)礼仪之邦

724)立国之本

725)立谈之间

726)立锥之地

727)立足之地

728)隶首之学

729)栎樗之材

730)连城之璧

731)连城之价

732)连城之珍

733)连理之木

734)良史之才

735)两可之言

736)辽东之豕

737)林泉之志

738)林下之风

739)凌霄之志

740)凌云之志

741)令原之戚

742)六尺之孤

743)六尺之讬

744)六尺之托

745)六合之内

746)龙断之登

747)龙胡之痛

748)龙阳之兴

749)笼中之鸟

750)聋者之歌

751)垄亩之臣

752)蝼蚁之诚

753)漏网之鱼

754)鲁卫之政

755)路叟之忧

756)履霜之戒

757)率土之滨

758)掠人之美

759)略识之无

760)洛神之赋

761)麻中之蓬

762)马舞之灾

763)麦丘之祝

764)盲瞽之言

765)毛发之功

766)贸首之仇

767)贸首之雠

768)没羽之虎

769)眉睫之祸

770)眉睫之间

771)眉睫之利

772)眉睫之内

773)媒妁之言

774)美芹之献

775)门户之见

776)门户之争

777)门闾之望

778)门内之口

779)门外之治

780)甿隶之人

781)梦熊之喜

782)弥留之际

783)弥天之罪

784)靡靡之乐

785)靡靡之声

786)靡靡之音

787)米粒之珠

788)密勿之地

789)免怀之岁

790)庙胜之策

791)灭顶之灾

792)灭门之祸

793)民国之父

794)名山之席

795)明月之诗

796)明智之举

797)鸣鹤之应

798)冥冥之中

799)冥漠之都

800)冥漠之乡

801)螟蛉之子

802)命世之才

803)磨盾之暇

804)末路之难

805)末如之何

806)莫逆之交

807)母难之日

808)木本之谊

809)木梗之患

810)木雁之间

811)目睫之论

812)牧野之战

813)内顾之忧

814)内助之贤

815)南方之强

816)南山之寿

817)难解之谜

818)难伸之隐

819)难素之学

820)难言之隐

821)逆耳之言

822)啮臂之好

823)牛角之歌

824)牛口之下

825)牛山之悲

826)牛蹄之涔

827)牛蹄之鱼

828)弄瓦之喜

829)弄璋之喜

830)驽蹇之乘

831)女流之辈

832)盘龙之癖

833)盘石之安

834)盘石之固

835)磐石之安

836)磐石之固

837)袍泽之谊

838)皮肤之见

839)皮相之见

840)皮相之谈

841)匹夫之谅

842)匹夫之勇

843)贫贱之知

844)平生之好

845)平生之愿

846)平生之志

847)平庸之辈

848)凭几之诏

849)瓶罍之耻

850)破瓜之年

851)破桐之叶

852)破竹之势

853)扑满之败

854)匍匐之救

855)蒲鞭之罚

856)蒲鞭之政

857)蒲柳之质

858)蒲柳之姿

859)朴斫之材

860)七步之才

861)七尺之躯

862)期颐之寿

863)欺人之论

864)欺人之谈

865)欺世之言

866)祁奚之荐

867)祁奚之举

868)企伫之心

869)杞国之忧

870)杞人之忧

871)杞天之虑

872)杞梓之才

873)杞梓之林

874)绮纨之岁

875)千乘之国

876)千乘之王

877)千金之家

878)千金之诺

879)千金之体

880)千里之驹

881)千里之任

882)千里之志

883)千里之足

884)千秋之后

885)前车之鉴

886)黔驴之计

887)黔驴之技

888)强弩之极

889)强弩之末

890)乔迁之喜

891)乔松之寿

892)切肤之痛

893)切骨之仇

894)切骨之寒

895)妾妇之道

896)窃簪之臣

897)钦敬之忱

898)秦晋之好

899)秦晋之盟

900)秦晋之缘

901)秦庭之哭

902)琴瑟之好

903)寝丘之志

904)青蝇之吊

905)青云之上

906)擎天之柱

907)顷刻之间

908)磬石之固

909)穷池之鱼

910)穷日之力

911)穷途之哭

912)丘山之功

913)秋毫之末

914)秋豪之末

915)求全之毁

916)区区之心

917)区区之众

918)趋人之急

919)劬劳之恩

920)去而之他

921)去就之分

922)去梯之言

923)权宜之策

924)权宜之计

925)泉石之乐

926)泉下之客

927)拳拳之忱

928)拳拳之枕

929)惓惓之忱

930)犬吠之盗

931)犬吠之警

932)犬马之报

933)犬马之诚

934)犬马之齿

935)犬马之疾

936)犬马之决

937)犬马之劳

938)犬马之力

939)犬马之恋

940)犬马之年

941)犬马之心

942)犬马之养

943)畎亩之中

944)雀鼠之争

945)群枉之门

946)燃眉之急

947)燃萁之敏

948)染丝之变

949)攘人之美

950)绕梁之音

951)人满之患

952)人情之常

953)人鼠之叹

954)人中之龙

955)仁义之兵

956)仁义之师

957)日昃之劳

958)日昃之离

959)戎马之地

960)容身之地

961)容膝之地

962)如椽之笔

963)如天之福

964)入幕之宾

965)润笔之绢

966)润笔之资

967)若敖之鬼

968)弱水之隔

969)塞翁之马

970)三寸之舌

971)三夫之对

972)三夫之言

973)三谏之义

974)三年之艾

975)三迁之教

976)三至之谗

977)桑间之音

978)桑间之咏

979)桑间之约

980)桑土之防

981)桑土之谋

982)桑榆之景

983)桑中之喜

984)桑中之约

985)桑梓之地

986)丧家之狗

987)丧家之犬

988)丧明之痛

989)杀身之祸

990)杀生之柄

991)杀生之权

992)山谷之士

993)山海之味

994)山河之固

995)山梁之秋

996)山林之士

997)山渊之精

998)伤弓之鸟

999)上驷之才

1000)烧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