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游戏攻略012

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第1张

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导读:  武夷茶 文化 历史悠久、底蕴厚重,它的发展与武夷山的儒、释、道三教文化有着不解的生命情缘。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武夷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它以博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

  武夷茶 文化 历史悠久、底蕴厚重,它的发展与武夷山的儒、释、道三教文化有着不解的生命情缘。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武夷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它以博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同时接纳了儒、释、道三大教派,形成了三教同山、三花并蒂的独特文化构筑,展示了武夷山巨大的兼容性和厚重的生命内蕴。武夷茶文化的产生、发展和繁荣,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赢得了全面的舒展。三教 饮茶 论道,感悟人生,共赞武夷茶,把各自的教派宗旨融进茶道的精神,为武夷茶文化的发展注入了一泓生命的清泉,也打开了一扇精神世界的窗口。

 武夷山的儒教理学鼎盛于南宋,最着名的代表人物当推朱熹,儒家们倡导的人生处世原则就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从某种意义上说,朱子理学这一思想体系正是源于武夷茶道的真传。因为,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讲学、着书、立说达半个世纪之久。他吸纳了武夷茶道所倡导的修身养性的生命理念,与理学思想形成了精神层面的高度融合与统一。无论是朱熹亲手植茶的生动 故事 ,还是朱熹吟咏武夷茶的众多诗文,抑或是朱熹品茗论道的灵感火花及茶事逸闻,均都透出了浓浓的文化色泽,铺展出武夷茶独具的神奇魅力。

 朱熹的《咏武夷茶》:“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于自栽。地僻芬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咀罢醒心何处所,近山重叠翠成堆”。这是一幅何等宁静且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采茶景象!透过这和美闲淡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到朱熹心灵深处的淡定从容,感悟到朱熹精神世界的情感意蕴。这就是朱熹与武夷茶的一种心灵默契和情感沟通。

 武夷禅茶也是武夷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唐代以来,武夷山的寺庙遍布山中,清越的梵音禅语与“六六三三疑道语”遥相呼应。“千万峰中梵室开”是武夷山籍的北宋着名词人柳永形容武夷山佛教鼎盛的诗句,形象地反映了唐宋时武夷山佛教香火旺盛、寺庙林立的景象。武夷僧人远离尘世、归隐山中,他们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中,伴着晨钟暮鼓与缭绕的香火,把修身养性作为生命的最高境界来推崇。种茶、制茶和品茶已成为他们修行的一个重要载体,许许多多的顿悟都是在这茶事活动和品茗意蕴中获取灵魂的启迪。武夷山的名僧翁藻光对武夷茶也是情有独钟,曾写下许多赞美和感悟武夷茶的着名诗文。“扣冰沐浴,以冰烹茗”几乎成了他人生的经 典故 事。他在荆棘荒蛮中坐禅静悟“吃茶去”的佛理,最终获取了“茶禅一味”的真谛。在武夷佛教的历史上,几乎没有不与武夷茶结缘的寺庙,寺庙周遭的茶园几乎与寺庙一样悠久。这根源就在于武夷佛教所推崇的宗旨,与武夷茶的“蕴和寓静”的禀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许多僧人就是通过品饮武夷茶,才悟出生命的真谛和世间万象的玄机,最终修成正果,实现生命意蕴的飞跃。

 武夷山道教与武夷茶也有着割舍不断的生命情缘。武夷山的道教可追溯到汉武帝封禅武夷君这一历史时期,以“清心寡欲为修道之本,以为一念无生即自由,心头无物即仙佛”为修身宗旨,推崇的是天人合 一、羽化成仙的生命理念。其所蕴含和营造的恬淡静美的高远意境,正好吻合了武夷道教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静美的思想意念,那“心静则神安,神安则百病不生”的修道意念,正是从品饮武夷茶的意境中派生而出的。

 武夷山道教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白玉蟾。他在武夷山大王峰麓的止止庵修行多年,留下大量的诗文着作。其中不少是描写赞美武夷茶的。他把对武夷茶的理解和感悟,深深地溶进了自己的血脉里,便融会贯通地嫁接到道教的教义中去,形成了自己独具的生命悟性。

 武夷山三大教派能够友好相处、共求发展,形成三花并蒂的繁荣局面,其一要归功于这座千古文化名山的博大胸襟,其二要得益于武夷茶的链接。因为武夷茶“蕴和寓静”的禀性,与三教文化所推崇的宗旨完全达成心灵的共鸣,三大教派正是通过品饮武夷茶,让灵魂在博大的意境中得以清洗过滤,最终赢得生命的升华。所以说正是三大教派的鼎力推崇和赞美,武夷茶的发展才有了文化的底蕴,才有了生命的光芒。

佛教与武夷茶文化的关系

 茶与佛,因缘深长。茶最初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向以“佛宗道源”著称的武夷山,历史悠久,儒释道三教鼎盛,历史文化沉积浓重。“天下名山僧占遍,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庙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传播茗饮习俗,都与茶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吴晋之际,佛教从中原传入闽中,于是佛寺相继兴建。建州山水奇秀,岩壑幽胜,士人多创佛刹、落落相望”建州所领十一县,到处有佛寺。此时,武夷山“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大凡是山峦起伏,翠峰叠嶂,佳木葱茏,云海缥缈的名山,差不多名山古刹都产茶。史称“茶兴于唐,盛于宋朝”唐朝茶叶的兴盛,是在佛教特别是禅宗发展的基础上兴盛起来的。唐代武德六年(618年)就有僧人在武夷山云窝创建石堂寺。从伏虎岩入司马泉,四周石壁凌霄,中夷厂地十亩,产茶精良,因得名“茶洞”。武夷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峰峰有寺,岩岩皆茶,建州是山皆有寺,是寺多产茶,无茶不成禅寺。

 “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钟山川之灵禀”和“茶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佛教禅宗大兴之后,它的教义与茶道精神相契合,又由于名茶多产自名山名水。自古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佛刹寺僧利用立足地的优越自然条件,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使佛门茶事大兴。自唐朝以降,茶事一直成为佛教寺院中举办佛事的一个重要部分。僧人以茶贡佛祖(奠茶)、以茶敬施主(佛茶)以茶助禅(禅茶),以茶社交(茶宴),以及供僧众日常饮用(普茶)。寺院内外也大量种茶、焙茶和研究种茶技术。古代许多名茶,如蒙顶石花茶、卢山云雾茶、普陀白岩茶,峨嵋峨蕊茶、福州方山寺方山茶、建安能仁寺石岩白茶,都出于僧人手植。武夷造茶自古以“僧家所制者最为得法”。其茶质优佳,在全国同类茶品中,实属上乘。

 唐代开元中(713-739年)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大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寂,又不夕食,唯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煎煮,以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元和年间(806-820年)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中的“碧水丹山”乃武夷专称。“晚甘侯”即当时武夷山寺庙茶的雅号,通过地方官吏向朝廷官宦作“遣侍斋阁”之礼品,使寺庙茶走出深山寺庙到了皇宫官第。唐代建州佛寺确实很多,而且是佛教禅宗最发达的地方,素有“佛国僧多”之称的建安北苑,南唐时便是佛教胜地,武夷寺庙茶是名冠天下的龙凤茶的原料,多出自僧家,有诗云:“凤团山上至,一饮可忘年”。

 五代闽国,福建“佛教独盛于其时”。凡寺庙都有“奠茶”或“供佛茶”。《禅林象器笺》“凡禅林以奠茶、奠汤为恒例”。唐代僧人不仅以茶供佛,还以茶参禅,以茶释经,以茶招待施主香客及以茶应酬文人,办茶会,设茶宴,行茶礼,写茶诗,甚至著茶书。提出佛理与茶德的主张,在寺庙中亲身种茶,精心研究制茶技术,从而大大丰富了唐宋时代的武夷茶文化。

 扣冰古佛、释名藻光。武夷山吴屯人。少年出家,夏则衣楮,冬则扣冰沐浴,以冰烹茗,于荆棘荒蛮中坐禅静悟“吃茶去”佛理,深得茶禅一味”的真谛。瑞岩禅寺庙前有联文云:“冰壶影,静澄怀,刹那灵山映瑞岩”。他的行状载入佛典《五灯会元》。后唐天成三年(928年)闽王延钧聘至福州,“敬事以王师”。在为王者讲经时,建议在武夷造茶为国用与助禅,由于“王者之师”的策动下,闽国朝廷于龙启中(933年)创建北苑茶焙,发展了建州的茶叶生产。

 德宗兴元元年(784年)福建长乐籍禅师百丈怀海,整顿和建立新的禅宗戒律,鼓励僧徒坐禅饮茶。在《百丈清规》中提出:出家人在修道同时,必须参加农业生产,自食其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并重”的作风。明确地把禅门饮茶的制度作了详细规定,成为寺庙日常修行不可少的部分,进一步说明茶和佛教的密切关系。所以,在南方许多寺庙,特别是武夷山出现了庙庙种茶,无僧不茶的嗜茶风尚。唐代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云“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爪。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寺庙的寺前庙后,院中墙外,往往都种之以茶、自种、自制、自饮。

 僧人为什么选择茶作为生活必备的饮料,并将之升为一种品行道德的修炼部分。唐宋之际,建州茶叶处于发展时期,特别是寺庙中僧人,实行戒酒,提倡饮茶。僧人坐禅修行,息心静坐,专注一境,从而开发智慧,体悟大道。僧侣认为“品茶如参禅”,将建州茶道转化为禅道。茶圣陆羽《茶经》中指出: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佛教中普遍认为茶具有三德:一是坐神彻夜不眠,茶可提神益思;二是满腹时能助消化,轻神气;三是“不发”,即能抑制性欲。所以饮茶是符合佛教的道德观念,因此,茶自然受到佛教僧侣的青睐。

 佛教修行的内容,不外乎戒、定、慧三种。戒是修行首要律条,佛戒要求僧侣酒肉,性欲予以戒除。要遵守不饮酒、非时不食(过午不食),戒荤吃素,以达到清与洁的本性。定与慧,简单说来就是要僧人坐禅修行,息心静坐、专注一境,从而开发智慧,体悟大道,以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心态。坐禅是要做到“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更不能昏沉入梦或临床睡眠,这样长时间坐禅后,势必产生疲劳、困倦,此时需要清心提神。因此,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药理功能以及本身所含的丰富营养物质,对于坐禅修行进入“静定”,纚发精神,敏于悟道。同时,茶汤清淡洁净,即不违反佛门戒律,而且符合佛教寂静淡泊的人生态度,茶便成了佛教僧侣必需品,而又符合佛教教义,佛教精神与茶性本质的内在共鸣,是茶与佛结缘的必然,形成了“茶佛一味”或“茶禅一味”的基础。

 武夷山佛教禅宗僧侣,对茶甚为讲究。寺中置有专门的“茶堂”或“茶寮”,即住持行礼之处,也叫方丈。方丈是供寺僧讨论佛法义礼,招待施主,接待文人品饮香茗的地方。在寺庙演说佛法、皈戒的佛殿和法堂中,都设有钟、鼓,常常钟鼓长鸣。庙中一般有左钟右鼓,如果增设“茶鼓”,应在西北角,一种用木头雕成鱼状,体内凿空,击敲有声的木鼓,是召集僧人饮“普茶”之用。诗人林逋诗云:“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茶鼓是佛教崇尚茶叶的一种信据。

 武夷禅寺仪规:殿主晨起必须在佛祖前“奠茶”即敬供茶汤,僧侣每日早起盥洗之后,先饮茶再礼佛,然后坐香习禅。习禅分为六个阶段,每一阶段一支香毕开静,僧人要饮茶以提神益思,寺庙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古代早已成为寺院的定规。明代诗僧陆容诗云:“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荤满袈裟”。诗人把僧侣爱饮茶描写得淋漓尽致。寺院仪规中还有“茶汤”一项。每当新任住持晋山升座时,有特定的点茶,点汤礼节。有的寺庙在佛的圣诞日盛典,专人以汤沐浴佛身叫“洗佛茶”,供香客取饮,祈求消灾延年。较大的寺院的茶汤开筵,俗称茶会,也有谓之“茶宴”。这种茶汤会的举办,到后来范围更广泛,既有寺庙用以招待施主与香客,也有檀越信众用来与众僧结缘。正是这种情况,寺院在茶汤会中举行茶礼、汤礼,以及每逢佛祖忌日献茶汤时,都要呜“钟茶鼓”集众,以示佛法的庄严。寺庙多设在峻岭之顶,沿山路设有茶亭供饮茶歇息。寺庙众僧中有“种茶僧”、“制茶僧”,专司茶众管理和制茶,庙内设有“茶头,专门负责烧汤烹茶,门前配有“施茶僧”,为施主、香客、游人惠施茶水等。

 由于茶被佛教界视为“神物”,饮茶之风传遍大小寺庙,种茶、制茶成为僧侣一业。武夷山茶自问世以来,从药用、禅饮、品茗:茶宴、斗茶推向社会。佛教对促进茶业的发展,茶叶的传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自古以来茶与佛的因缘深长,就有“茶禅一味”与“茶佛一味”的说法。

茶文化的饮用 方法

 新茶并非越新越好,喝法不当易伤肠胃,由于新茶刚采摘回来,存放时间短,含有较多的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及醇类等物质,这些物质对健康人群并没有多少影响,但对胃肠功能差,

 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肠道炎症的病人来说,这些物质就会刺激胃肠黏膜,原本胃肠功能较差的人更容易诱发胃病。因此新茶不宜多喝,存放不足半个月的新茶更不要喝。

这个应该不会吧,这都第二季版英雄联盟。刘也行可能会回来,上一次刘也行受伤了。具体时间播的话我不知道。檀越应该不回来,我记得有一集一站到底,他的神马同工作单位的人来说是做神马的,我忘了,应该没空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是现存于宁波天一阁的丰坊刻本《兰亭序》,此石刻于天一阁留存至今。河北唐山学者王开儒,通过把冯承素本与宁波天一阁明代书法家丰坊摹刻的神龙两帖逐字比对发现:现存于天一阁的丰坊刻本才是真正的《兰亭序》,质疑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冯承素摹本《兰亭序》为明代赝品。

唐代何延之撰《兰亭始末记》

《兰亭》者,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琅瑘王羲之逸少所书诗序也。右军蝉联美胄,萧散名贤,雅好山水,尤善草隶,以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宦游山阴,与太原孙统承公、孙绰兴公、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安石、高平郗昙重熙、太原王蕴叔仁、释支遁道林,及其子凝、徽、操之等四十有一人,修袚褉之礼,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构别体。其中之字最多乃有二十许字,变转悉异,遂无同者。其时乃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书数十百本,无如祓禊所书之者。

右军亦自爱重此书,留付子孙传掌,至七代孙智永。即右军第五子徽之之后,安西成王咨议彦祖之孙,庐陵王胄曹昱之子,陈郡谢少卿之外孙也。与兄孝宾俱舍家入道,俗号永禅师。禅师克嗣良裘,精勤此艺。常居永兴寺,阁上临书,所退笔头置之于大竹簏;簏受一石余,而五簏皆满。凡三十年于阁上,临真草《千文》好者八百余本,浙江东诸寺各施一本。今有存者,犹直钱数万。孝宾改名惠欣。兄弟初落发时,住会稽嘉祥寺,寺即右军之旧宅也。后以每年拜墓便近,因移此寺。自右军之坟及右军叔荟已下茔域,并置山阴县西南三十一里兰渚山下。梁武帝以欣、永二人皆能崇释教,故号所居之寺为“永欣”焉。事见《会稽志》。其临书之阁,至今尚在。禅师年近百岁乃终,其遗书并付与弟子辩才。辩才姓袁氏,梁司空昂之玄孙。博学工文,琴奕书画,皆得其妙。每临禅师之书,逼真乱本。辩才常于寝房伏梁上凿为暗槛,以贮《兰亭》,保惜贵重甚于禅师在日。

至贞观中,太宗以听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辩才处,乃降敕追师入内道场供养,恩赉优洽。数日后,因言次,乃问及《兰亭》,方便善诱,无所不至。辩才确称:往日侍奉先师,实尝获见,自禅师丧后,荐经丧乱,坠失不知所在。既而不获,遂放归越中。后更推究,不离辩才之处,又敕追辩才入内,重问《兰亭》。如此者三度,竟靳固不出。上谓侍臣曰:“右军之书,朕所偏宝。就中逸少之迹,莫如《兰亭》,求见此书,劳于寤寐。此僧暮年,又无所用。若为得一智略之士,设谋计取之。”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今贯魏州莘县,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召见翼,翼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数通。”太宗依给。

翼遂改冠微服,至洛阳随商人船下至越州;又衣黄衫,极宽长潦倒,得山东书生之体。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因延入房内,即共围棋抚琴,投壶握槊,谈说文史,意甚相得。乃曰:“白头如新,倾盖若旧,今后无形迹也。”便留夜宿,设缸面药酒茶果等。江东云缸面,犹河北称瓮头,谓初熟酒也。酣乐之余,分韵赋诗。辩才探得“来”字韵,其诗曰:“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披云同落寞,步月共徘徊。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萧翼探得“招”字韵,诗曰:“邂逅款良霄,殷勤荷胜招。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酒蚁倾还泛,心猿躁自调。谁怜失群翼,长苦叶风飘。”妍媸略同。彼此讽咏,恨相知之晚,通宵尽欢,明日乃去。辩才曰:“檀越明即来此。”翼乃载酒赴之,兴后作诗。如此者数次,诗酒为务,僧俗混然。

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世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自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辩才欣然曰:“明日可携来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示辩才。辩才熟详之,曰:“是则是矣,然未佳善;贫僧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曰:“何帖?”辩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沦丧,此盖响拓伪作耳。”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际历叙由来,付授有绪,那得参差。可明日来看。”及翼到,师自于房梁上槛内出之。翼见讫,故驳瑕指颣曰:“果是响拓书也。”纷竞不定。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伏槛,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辩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笃好也如此。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辩才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一物在此。”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赴永安驿,告驿长凌愬曰:“我是御史,奉敕来此,今有墨敕可报汝都督知。”

都督齐善行闻之,驰来拜谒。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善行走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又遣散直云:“侍御须见。”及师来见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作别。”辩才闻语,身便绝倒,良久始苏。翼便驰驿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以玄龄举得其人,赏锦彩千段;擢拜翼为员外郎,加入五品,赐银瓶一、金镂瓶一、玛瑙枕一,并实以珠,内厩良马两匹,兼宝装鞍辔,庄宅各一区。太宗初怒老僧之秘吝,俄以其年耄,不忍加刑;数月后,仍赐物三千段、谷三千石,敕赴州支给。辩才不敢将入已用,回造三层宝塔,塔甚精丽,至今犹存。老僧因悸病,不能强饭,惟歠粥,岁余乃卒。

帝命供奉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拓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贞观二十三年,圣躬不豫,幸玉华宫含风殿,临崩谓高宗曰:“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邪。汝意何如?”高宗哽咽流涕,引耳而听受制命。太宗曰:“所欲得《兰亭》可与我将去。”及弓剑不遗,同轨毕至,随仙驾入玄宫矣。今赵模等所拓在者,一本尚直钱数万也。人间本亦稀少,绝代之珍宝,难可再见。

吾尝为左千石时,随牒适越,航巨海,登会稽,探禹穴,访奇书,名僧处士,犹倍诸郡。固知虞预之著《会稽典录》,人物不绝,信而有征。其辩才弟子玄素,俗姓杨氏,华阴人也,汉太尉之后。六代祖佺期为桓玄所害,子孙避难,流窜江东。后遂编贯山阴,即吾之外氏近属,今殿中侍御史玚之族。长安三年,素师已年九十三,视听不衰,犹居永欣寺永禅师故房,亲向吾说。聊以退食之暇,略疏始末,庶将来君子,知吾心之所存。付永彭年、明察微、温抱直、起令叔等兄弟,其有好事同志者,亦无隐马。于时岁在甲寅季春之月上巳之日,感前修而撰此记。

主上每暇隙,留神艺术,迹逾笔圣,偏重《兰亭》。仆开元十年四月二十七日任均州刺史,蒙恩许拜扫至都,寻访所得委曲。缘病不获诣阙,遣男、昭成皇太后挽郎、吏部常选骑都尉永写本进。其日奉日曜门司宣敕,内出绢三十疋赐永。于是负恩荷泽,手舞足蹈,捧戴周旋,光骇闾里。仆局天闻命,伏枕怀欣,殊私忽临,沉痾顿减,辄题卷末,以示后代。朝议郎行职方员外郎、上柱国何延之记。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武夷山瑞岩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武夷山瑞岩寺释道航法师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武夷茶 文化 历史悠久、底蕴厚重,它的发展与武夷山的儒、释、道三教文化有着不解的生命情缘。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武夷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武夷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它以博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同时接纳了儒、释、道三大教派,形成了三教同山、三花并蒂的独特文化构筑,展示了武夷山巨大的兼容性和厚重的生命内蕴。武夷茶文化的产生、发展和繁荣,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赢得了全面的舒展。三教 饮茶 论道,感悟人生,共赞武夷茶,把各自的教派宗旨融进茶道的精神,为武夷茶文化的发展注入了一泓生命的清泉,也打开了一扇精神世界的窗口。

武夷山的儒教理学鼎盛于南宋,最着名的代表人物当推朱熹,儒家们倡导的人生处世原则就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从某种意义上说,朱子理学这一思想体系正是源于武夷茶道的真传。因为,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讲学、着书、立说达半个世纪之久。他吸纳了武夷茶道所倡导的修身养性的生命理念,与理学思想形成了精神层面的高度融合与统一。无论是朱熹亲手植茶的生动 故事 ,还是朱熹吟咏武夷茶的众多诗文,抑或是朱熹品茗论道的灵感火花及茶事逸闻,均都透出了浓浓的文化色泽,铺展出武夷茶独具的神奇魅力。

朱熹的《咏武夷茶》:“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于自栽。地僻芬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咀罢醒心何处所,近山重叠翠成堆”。这是一幅何等宁静且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采茶景象!透过这和美闲淡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到朱熹心灵深处的淡定从容,感悟到朱熹精神世界的情感意蕴。这就是朱熹与武夷茶的一种心灵默契和情感沟通。

武夷禅茶也是武夷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唐代以来,武夷山的寺庙遍布山中,清越的梵音禅语与“六六三三疑道语”遥相呼应。“千万峰中梵室开”是武夷山籍的北宋着名词人柳永形容武夷山佛教鼎盛的诗句,形象地反映了唐宋时武夷山佛教香火旺盛、寺庙林立的景象。武夷僧人远离尘世、归隐山中,他们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中,伴着晨钟暮鼓与缭绕的香火,把修身养性作为生命的最高境界来推崇。种茶、制茶和品茶已成为他们修行的一个重要载体,许许多多的顿悟都是在这茶事活动和品茗意蕴中获取灵魂的启迪。武夷山的名僧翁藻光对武夷茶也是情有独钟,曾写下许多赞美和感悟武夷茶的着名诗文。“扣冰沐浴,以冰烹茗”几乎成了他人生的经 典故 事。他在荆棘荒蛮中坐禅静悟“吃茶去”的佛理,最终获取了“茶禅一味”的真谛。在武夷佛教的历史上,几乎没有不与武夷茶结缘的寺庙,寺庙周遭的茶园几乎与寺庙一样悠久。这根源就在于武夷佛教所推崇的宗旨,与武夷茶的“蕴和寓静”的禀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许多僧人就是通过品饮武夷茶,才悟出生命的真谛和世间万象的玄机,最终修成正果,实现生命意蕴的飞跃。

武夷山道教与武夷茶也有着割舍不断的生命情缘。武夷山的道教可追溯到汉武帝封禅武夷君这一历史时期,以“清心寡欲为修道之本,以为一念无生即自由,心头无物即仙佛”为修身宗旨,推崇的是天人合 一、羽化成仙的生命理念。其所蕴含和营造的恬淡静美的高远意境,正好吻合了武夷道教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静美的思想意念,那“心静则神安,神安则百病不生”的修道意念,正是从品饮武夷茶的意境中派生而出的。

武夷山道教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白玉蟾。他在武夷山大王峰麓的止止庵修行多年,留下大量的诗文着作。其中不少是描写赞美武夷茶的。他把对武夷茶的理解和感悟,深深地溶进了自己的血脉里,便融会贯通地嫁接到道教的教义中去,形成了自己独具的生命悟性。

武夷山三大教派能够友好相处、共求发展,形成三花并蒂的繁荣局面,其一要归功于这座千古文化名山的博大胸襟,其二要得益于武夷茶的链接。因为武夷茶“蕴和寓静”的禀性,与三教文化所推崇的宗旨完全达成心灵的共鸣,三大教派正是通过品饮武夷茶,让灵魂在博大的意境中得以清洗过滤,最终赢得生命的升华。所以说正是三大教派的鼎力推崇和赞美,武夷茶的发展才有了文化的底蕴,才有了生命的光芒。

佛教与武夷茶文化的关系

茶与佛,因缘深长。茶最初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向以“佛宗道源”著称的武夷山,历史悠久,儒释道三教鼎盛,历史文化沉积浓重。“天下名山僧占遍,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庙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传播茗饮习俗,都与茶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吴晋之际,佛教从中原传入闽中,于是佛寺相继兴建。建州山水奇秀,岩壑幽胜,士人多创佛刹、落落相望”建州所领十一县,到处有佛寺。此时,武夷山“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大凡是山峦起伏,翠峰叠嶂,佳木葱茏,云海缥缈的名山,差不多名山古刹都产茶。史称“茶兴于唐,盛于宋朝”唐朝茶叶的兴盛,是在佛教特别是禅宗发展的基础上兴盛起来的。唐代武德六年(618年)就有僧人在武夷山云窝创建石堂寺。从伏虎岩入司马泉,四周石壁凌霄,中夷厂地十亩,产茶精良,因得名“茶洞”。武夷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峰峰有寺,岩岩皆茶,建州是山皆有寺,是寺多产茶,无茶不成禅寺。

“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钟山川之灵禀”和“茶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佛教禅宗大兴之后,它的教义与茶道精神相契合,又由于名茶多产自名山名水。自古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佛刹寺僧利用立足地的优越自然条件,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使佛门茶事大兴。自唐朝以降,茶事一直成为佛教寺院中举办佛事的一个重要部分。僧人以茶贡佛祖(奠茶)、以茶敬施主(佛茶)以茶助禅(禅茶),以茶社交(茶宴),以及供僧众日常饮用(普茶)。寺院内外也大量种茶、焙茶和研究种茶技术。古代许多名茶,如蒙顶石花茶、卢山云雾茶、普陀白岩茶,峨嵋峨蕊茶、福州方山寺方山茶、建安能仁寺石岩白茶,都出于僧人手植。武夷造茶自古以“僧家所制者最为得法”。其茶质优佳,在全国同类茶品中,实属上乘。

唐代开元中(713-739年)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大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寂,又不夕食,唯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煎煮,以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元和年间(806-820年)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中的“碧水丹山”乃武夷专称。“晚甘侯”即当时武夷山寺庙茶的雅号,通过地方官吏向朝廷官宦作“遣侍斋阁”之礼品,使寺庙茶走出深山寺庙到了皇宫官第。唐代建州佛寺确实很多,而且是佛教禅宗最发达的地方,素有“佛国僧多”之称的建安北苑,南唐时便是佛教胜地,武夷寺庙茶是名冠天下的龙凤茶的原料,多出自僧家,有诗云:“凤团山上至,一饮可忘年”。

五代闽国,福建“佛教独盛于其时”。凡寺庙都有“奠茶”或“供佛茶”。《禅林象器笺》“凡禅林以奠茶、奠汤为恒例”。唐代僧人不仅以茶供佛,还以茶参禅,以茶释经,以茶招待施主香客及以茶应酬文人,办茶会,设茶宴,行茶礼,写茶诗,甚至著茶书。提出佛理与茶德的主张,在寺庙中亲身种茶,精心研究制茶技术,从而大大丰富了唐宋时代的武夷茶文化。

扣冰古佛、释名藻光。武夷山吴屯人。少年出家,夏则衣楮,冬则扣冰沐浴,以冰烹茗,于荆棘荒蛮中坐禅静悟“吃茶去”佛理,深得茶禅一味”的真谛。瑞岩禅寺庙前有联文云:“冰壶影,静澄怀,刹那灵山映瑞岩”。他的行状载入佛典《五灯会元》。后唐天成三年(928年)闽王延钧聘至福州,“敬事以王师”。在为王者讲经时,建议在武夷造茶为国用与助禅,由于“王者之师”的策动下,闽国朝廷于龙启中(933年)创建北苑茶焙,发展了建州的茶叶生产。

德宗兴元元年(784年)福建长乐籍禅师百丈怀海,整顿和建立新的禅宗戒律,鼓励僧徒坐禅饮茶。在《百丈清规》中提出:出家人在修道同时,必须参加农业生产,自食其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并重”的作风。明确地把禅门饮茶的制度作了详细规定,成为寺庙日常修行不可少的部分,进一步说明茶和佛教的密切关系。所以,在南方许多寺庙,特别是武夷山出现了庙庙种茶,无僧不茶的嗜茶风尚。唐代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云“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爪。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寺庙的寺前庙后,院中墙外,往往都种之以茶、自种、自制、自饮。

僧人为什么选择茶作为生活必备的饮料,并将之升为一种品行道德的修炼部分。唐宋之际,建州茶叶处于发展时期,特别是寺庙中僧人,实行戒酒,提倡饮茶。僧人坐禅修行,息心静坐,专注一境,从而开发智慧,体悟大道。僧侣认为“品茶如参禅”,将建州茶道转化为禅道。茶圣陆羽《茶经》中指出: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佛教中普遍认为茶具有三德:一是坐神彻夜不眠,茶可提神益思;二是满腹时能助消化,轻神气;三是“不发”,即能抑制性欲。所以饮茶是符合佛教的道德观念,因此,茶自然受到佛教僧侣的青睐。

佛教修行的内容,不外乎戒、定、慧三种。戒是修行首要律条,佛戒要求僧侣酒肉,性欲予以戒除。要遵守不饮酒、非时不食(过午不食),戒荤吃素,以达到清与洁的本性。定与慧,简单说来就是要僧人坐禅修行,息心静坐、专注一境,从而开发智慧,体悟大道,以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心态。坐禅是要做到“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更不能昏沉入梦或临床睡眠,这样长时间坐禅后,势必产生疲劳、困倦,此时需要清心提神。因此,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药理功能以及本身所含的丰富营养物质,对于坐禅修行进入“静定”,_发精神,敏于悟道。同时,茶汤清淡洁净,即不违反佛门戒律,而且符合佛教寂静淡泊的人生态度,茶便成了佛教僧侣必需品,而又符合佛教教义,佛教精神与茶性本质的内在共鸣,是茶与佛结缘的必然,形成了“茶佛一味”或“茶禅一味”的基础。

武夷山佛教禅宗僧侣,对茶甚为讲究。寺中置有专门的“茶堂”或“茶寮”,即住持行礼之处,也叫方丈。方丈是供寺僧讨论佛法义礼,招待施主,接待文人品饮香茗的地方。在寺庙演说佛法、皈戒的佛殿和法堂中,都设有钟、鼓,常常钟鼓长鸣。庙中一般有左钟右鼓,如果增设“茶鼓”,应在西北角,一种用木头雕成鱼状,体内凿空,击敲有声的木鼓,是召集僧人饮“普茶”之用。诗人林逋诗云:“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茶鼓是佛教崇尚茶叶的一种信据。

武夷禅寺仪规:殿主晨起必须在佛祖前“奠茶”即敬供茶汤,僧侣每日早起盥洗之后,先饮茶再礼佛,然后坐香习禅。习禅分为六个阶段,每一阶段一支香毕开静,僧人要饮茶以提神益思,寺庙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古代早已成为寺院的定规。明代诗僧陆容诗云:“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荤满袈裟”。诗人把僧侣爱饮茶描写得淋漓尽致。寺院仪规中还有“茶汤”一项。每当新任住持晋山升座时,有特定的点茶,点汤礼节。有的寺庙在佛的圣诞日盛典,专人以汤沐浴佛身叫“洗佛茶”,供香客取饮,祈求消灾延年。较大的寺院的茶汤开筵,俗称茶会,也有谓之“茶宴”。这种茶汤会的举办,到后来范围更广泛,既有寺庙用以招待施主与香客,也有檀越信众用来与众僧结缘。正是这种情况,寺院在茶汤会中举行茶礼、汤礼,以及每逢佛祖忌日献茶汤时,都要呜“钟茶鼓”集众,以示佛法的庄严。寺庙多设在峻岭之顶,沿山路设有茶亭供饮茶歇息。寺庙众僧中有“种茶僧”、“制茶僧”,专司茶众管理和制茶,庙内设有“茶头,专门负责烧汤烹茶,门前配有“施茶僧”,为施主、香客、游人惠施茶水等。

由于茶被佛教界视为“神物”,饮茶之风传遍大小寺庙,种茶、制茶成为僧侣一业。武夷山茶自问世以来,从药用、禅饮、品茗:茶宴、斗茶推向社会。佛教对促进茶业的发展,茶叶的传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自古以来茶与佛的因缘深长,就有“茶禅一味”与“茶佛一味”的说法。

茶文化的饮用 方法

新茶并非越新越好,喝法不当易伤肠胃,由于新茶刚采摘回来,存放时间短,含有较多的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及醇类等物质,这些物质对健康人群并没有多少影响,但对胃肠功能差,

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肠道炎症的病人来说,这些物质就会刺激胃肠黏膜,原本胃肠功能较差的人更容易诱发胃病。因此新茶不宜多喝,存放不足半个月的新茶更不要喝。

瑞岩寺、阿育王寺、天童寺哪里比较值得一游

阿育王寺、天童寺吧。坐车需要转车,阿育王寺和天童寺门口都有公交车,你先北仑公交坐到阿育王寺门口,然后可以在阿育王寺门口坐去天童寺的车,如果有充足的时间,1天2个地方都可以玩

武夷山瑞岩寺庙会哪一天

正月初一。

每逢正月初一,瑞岩寺迎来它一年中规模最大的庙会。正月初一为一年之始,人人都不会错过这个好日子,乡民从四面八方赶来烧香拜佛,祈求一年好运。鞭炮蜡烛都是赶庙会必不可少的,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鞭炮也变得越来越长,蜡烛越来越粗。刚过除夕,人们难抑喜悦之情,故而多有半夜即启程往瑞岩寺者,未及黎明,庙中已然为香烟笼罩。至天大亮,寺外道路车水马龙,寺内至于摩肩接踵,无处落脚。一时间寺内寺外成了人的海洋。炮仗声不绝,山峦为之震颤;香火不断,庙宇几成云岛。不单是烧香祈福,路上碰到亲朋好友问声"新年好"增进彼此感情也已成为当天的节目之一。

瑞岩寺山中怪岩奇洞,胜景甚多,著名的有佛窟岩、天章岩、大洞天、振衣台、桃花洞等37奇景。山顶石岩,史载有一孔洞大如箕,水满其中,春夏不涸,人称"可通海"。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团栾居士于山南开辟景物,并创建瑞岩寺。佛殿梵宫依山而建,恢宏壮丽。后历代有兴修,现有建筑为明末清初及民国初所筑。寺西有一巨大石雕弥勒佛像,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戚继光游瑞岩山,开辟大洞天、宜睡洞、归云洞诸胜景,并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九月,书《瑞岩开山记略》,立碑于弥勒像左。自岩顶鸟瞰远山近水,云影天光,心旷神怡。

瑞岩寺位于武夷山吴屯乡百花岩下右侧瑞岩山麓,距市区28公里。唐朝广明元年(公元880年)武夷山籍高僧藻光和尚(扣冰古佛)择地创建瑞岩院。北宋名人彭_于雍熙三年(公元986年)重建。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神宗皇帝赐名"寿圣",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孝宗皇帝赐名"瑞岩"。所以人们称其为瑞岩寿圣寺,历代迭有增建。

瑞岩寺森林公园要门票吗

要门票

景点一般情况下都需要门票

但是在美团等一些软件上是可以有折扣的

莆田市到武夷山瑞岩禅寺有多少公里

一、高速路线:

驾车路线:全程约4099公里

起点:莆田市政府

1莆田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西南方向出发,行驶10米,左前方转弯

2) 行驶40米,左后方转弯

3) 行驶150米,右前方转弯

4) 行驶320米,左前方转弯进入东园西路

5) 沿东园西路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东园东路

6) 沿东园东路行驶23公里,朝笏石/沈海高速方向,稍向右转进入迎宾大道

7) 沿迎宾大道行驶69公里,直行进入荔港大道

8) 沿荔港大道行驶80米,朝福州/厦门/沈海高速/G15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2沿匝道行驶18公里,直行进入沈海高速

3沿沈海高速行驶598公里,朝南平/三明/南昌/福州市区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4沿匝道行驶28公里,直行进入福州南连接线高速

5沿福州南连接线高速行驶92公里,朝南平/三明/南昌/衢州方向,稍向右转进入祥谦枢纽

6沿祥谦枢纽行驶15公里,直行进入福银高速

7沿福银高速行驶310公里,过苏洋小桥,朝连江/福州市区/宁德/三环路方向,稍向右转进入白龙枢纽

8沿白龙枢纽行驶170米,过白龙小桥约860米后,直行进入福州绕城高速

9沿福州绕城高速行驶20公里,稍向右转上匝道

10沿匝道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京台高速

11沿京台高速行驶2197公里,朝武夷山/邵武/南昌/上饶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兴田枢纽

12沿兴田枢纽行驶11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宁上高速

13沿宁上高速行驶302公里,在武夷山/市区/机场出口,稍向右转进入武夷山市区互通

14沿武夷山市区互通行驶890米,直行

15武夷山市内驾车方案

1) 行驶16公里,朝市区/上饶方向,稍向右转

2) 行驶15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金盘亭路

3) 沿金盘亭路行驶17公里,左转进入S303

4) 沿S303行驶12公里,右转进入武夷大道

5) 沿武夷大道行驶41公里,过左侧的东方大厦约230米后,直行进入武夷大道

6) 沿武夷大道行驶130米,在第3个出口,朝五九中路方向,稍向左转进入五九路

7) 沿五九路行驶11公里,右转进入工业路

8) 沿工业路行驶13公里,直行进入X825

9) 沿X825行驶73公里,左前方转弯

10) 行驶12公里,右前方转弯

11) 行驶630米,直行进入X825

12) 沿X825行驶70公里,左前方转弯

13) 行驶39公里,稍向右转进入S825

14) 沿S825行驶270米,直行进入X825

15) 沿X825行驶13公里,右转

16) 行驶290米,右前方转弯

17) 行驶790米,左转

18) 行驶190米,右前方转弯

19) 行驶14公里,左转

20) 行驶98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终点:武夷山市瑞岩禅林(瑞岩禅寺)

二、非高速路线:

驾车路线:约4753公里

途经:福兰线、山深线

莆田市政府

从莆田市政府到荔城中大道,行驶520米

左转,进入荔城中大道,行驶600米

右转,进入东圳西路,行驶16公里

左转,进入八二一北街,行驶26公里

请直行,进入城涵西大道,行驶42公里

请直行,进入城涵东大道,行驶29公里

请直行,进入涵华西路,行驶19公里

请直行,进入涵华东路,行驶34公里

请直行,进入石庭西路,行驶21公里

请直行,进入石庭东路,行驶26公里

请直行,进入福昆线,行驶566公里

左转,进入东南大道,行驶19公里

进入环岛,进入奔驰大道,行驶17公里

左转,进入林森大道,行驶36公里

靠右前方行驶,进入福州南连接线高速,行驶39公里

靠左前方行驶,进入螺洲大桥,行驶34公里

靠左前方行驶,进入三环快速,行驶149公里

靠右前方行驶,进入建平路,行驶35公里

右转,进入乌龙江北大道,行驶20公里

左转,进入国宾大道,行驶38公里

请直行,进入福兰线,行驶369公里

右转,从福兰线到溪口大街,行驶990米

请直行,进入溪口大街,行驶11公里

左转,进入进城路,行驶700米

请直行,进入南北大街,行驶970米

右转,进入溪滨路,行驶230米

右转,进入解放大街,行驶200米

左转,进入台山路,行驶11公里

右转,进入梅溪路,行驶570米

左转,进入福兰线,行驶835公里

左转,从福兰线到福兰线,行驶36公里

左转,进入福兰线,行驶265公里

右转,进入江滨南路,行驶710米

进入环岛,进入江滨中路,行驶28公里

请直行,进入江滨北路,行驶19公里

靠右前方行驶,进入沿江快速通道一期,行驶39公里

右转,从沿江快速通道一期到山深线,行驶230米

左转,进入山深线,行驶519公里

请直行,进入瓯宁路,行驶25公里

左转,进入兴泰街,行驶18公里

左转,进入山深线,行驶225公里

靠左前方行驶,进入S303,行驶245公里

左前方转弯,进入民主南路,行驶610米

请直行,进入民主北路,行驶820米

请直行,进入朱熹大道,行驶48公里

请直行,进入S303,行驶18公里

靠左前方行驶,从S303到S303,行驶31公里

左转,进入S303,行驶345公里

左转,进入大王峰路,行驶69公里

请直行,进入武夷大道,行驶83公里

进入环岛,进入五九路,行驶11公里

右转,进入X825,行驶228公里

右转,从X825到瑞岩禅林,行驶37公里

武夷山市瑞岩禅林(瑞岩禅寺)

青竹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青竹-第三十八章 毒砂逞威

就在三人行至云影之下,耳中就听的“阿弥陀佛”一声佛号声响起,面前忽的现出一个手托禅杖,貌相粗豪,体宽膀圆的壮年灰衣僧人来。那僧人单掌竖起,朝三人施了一礼,道:“三位檀越,可是来我少林寺拜师学艺的?可要贫僧送你们一程?”青竹沈元二人楞了一楞,这僧人怎得如此问人,两人对看一眼,就由青竹回礼答道:“这位大师,我们只是慕少室风景,久闻少林威名远震,来此游玩见识一番,并非来拜师学艺的。”那灰衣僧人听了并非拜师一语,两道浓眉就往上一皱,粗声朝青竹说道:“我这少林寺乃是勤苦清修的僧人所居,并非让你们这些凡人随意游玩的所在,既然你们不是来寺中学艺的,那就速速退去,休要扰乱寺中安宁。”沈元听那僧人口出不逊,言词中大是不敬,心中顿时不悦,双眉挑动,就要朝那僧人回言。一旁青竹朝沈元暗暗递了个眼色,抢先说道:“这位大师,是我们冒昧了,既然贵寺并不向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开放,那我们也就不打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