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皇帝命到皇帝短命,为何皇帝多不长寿呢?

游戏攻略07

从皇帝命到皇帝短命,为何皇帝多不长寿呢?,第1张

皇帝命到皇帝短命,为何皇帝多不长寿呢?
导读:历朝历代皇帝不长寿原因(1)皇帝压力大,精神长时间高度紧张导致的心力交瘁影响寿命。“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众所周知,我国幅员辽阔,而封建王朝权力又高度集中于君主一人之手,天下大大小小的国计民生、内政外交等事情都要经过皇帝

历朝历代皇帝不长寿原因

(1)皇帝压力大,精神长时间高度紧张导致的心力交瘁影响寿命。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众所周知,我国幅员辽阔,而封建王朝权力又高度集中于君主一人之手,天下大大小小的国计民生、内政外交等事情都要经过皇帝的手后才去办理,这一累积下来便是繁重的奏折任务,为了赶工完成任务,我们的秦始皇每天强迫自己看完120斤竹简才休息;雍正皇帝也每天早上4点就起床,晚上12点才睡觉,每天只睡4个小时或者更少,一年之中只有过年当天和自己生日那天才各放假一天,不得不说,他们的工作负荷与工作压力确实是异常巨大的!

奏章示意图

另一方面,皇上作为一国之君,地位崇高、权势显赫,可以轻而易举地运用权势去满足自身的一些需求,这种情况下,便有人免不了想尝试这种感觉,很多人都在盯着这位子,一不小心就会江山易主,所以,皇帝时刻都得保持清醒的头脑,精神一直高压着才好防范诸如“玄武门之变、靖难之役、九子夺嫡”等一系列宫变乃至起义的发生。

影视剧里的谋权篡位阴谋

久而久之,在超强的工作负荷与高压的精神影响下,皇帝们龙体必然欠安,进而影响寿命长度。

(2)纵欲过度影响寿命

影视剧:杨广与萧后

在我国历史上,人们总说皇帝后宫佳丽三千,虽是夸张说法,但妃子和女人的数量也是很可观的,有粉黛近万的晋武帝由于难以决定临幸哪个妃嫔发明“羊车望幸”之法,更史上“嫔妃指数”最高的唐玄宗,长期拥有的宫女数量超过4万人,面对如此众多的妃嫔,一方面是为了开枝散叶、扩充皇室血脉,另一方面也是封建男权社会下,皇帝作为九五之尊的另一特权,所以他们每天应对完朝堂大事后,也想要好好放松一番,每晚的临幸自然必不可少;更有甚者,他们为了更好临幸,往往吃大补丸或者媚药增补,严重影响健康,比如汉朝皇帝刘骜因吃大补丸驾崩在妃子赵合德床榻上。

这样,皇帝便会不知节制的夜夜笙歌,其实是对身体的一种变相透支,年久日长,自然会严重影响个人的身体持续健康发展的指标。

(3)皇帝命惹的祸

皇帝作为九五之尊,无论是生活或起居都是高规格的,他们动辙满汉全席,大补特补,之后还没多少运动,长此以往便熬出“亚健康”乃至更严重的状况;例如,宋明帝刘彧(yù)27岁继承皇位,在高质量的生活条件下,他的身体日益肥胖,但他依旧不加节制,经常暴饮暴食,进而因为肥胖失去了生育能力;后来,他病重在床,反而变本加厉,一次性吃烤猪肉吃到嗓子眼,眼看喘不过气来,他便索要数升酢酒缓解,导致腹胀得厉害,没多久便离世,年仅34岁;

满汉全席

还有,皇帝高质量的生活自然缺少不了高规格的饮食用具,如金碗、碟、铝盘等,当饭菜里的酸遇上黄金反应产生有毒物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而且据世卫组织规定:人体每天摄入的铝含量不能超过1毫克,否则将损伤大脑,皇帝每天用铝盘,肯定深受其害。

金、铝盘子

(4)迷信丹药,残害生命。

皇上作为一国之君,地位崇高、权势显赫,可以轻而易举地运用权势去满足自身的一些需求,当他们尝到权势带来的快感后,便想永远地掌握这种权势,于是,自秦始皇求仙问药开始,很多皇帝为了长生不老,大都热衷于炼、食丹药,而我们也知道丹药包含了“朱砂、水银、硫磺”等很多有害物质,长期服用等于慢性自杀,如晋哀帝司马丕, 361年即位后,便迷信黄老之术,经常服用道士制出的“长生不老药”,致使药性大发而不能听政,无奈,褚太后再次临朝,公元365年,晋哀帝因服食过量药物死于太极殿,享年25岁;还有皇帝朱常洛因因服用李可灼送来的红丸后便驾崩的事件,这便是明末三大案件之一的红丸案;反观乾隆皇帝,他从不相信什么长生不老,不炼丹吃药,合理作息,最后以89岁的纪录成为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和最长寿的皇帝。

影视剧:仙丹图

所以说,皇帝妄想以丹药服食来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不老,却不知历朝历代因服用丹药早亡者屡见不鲜,只有合理膳食、科学作息、适时运动,延年益寿才有可能!

(5)近亲结婚惹的祸

众所周知,近亲结婚会增大癫痫、心脏病、弱智、失明、白血病等患病的概率,但在古代,由于医疗水平的限制和皇族宗亲保持纯正高贵血统的观念以及某些政治联姻的需要,皇室近亲结婚的案例不在少数;比如

[1]吕后当年为了加大外戚的力量,稳固自己的政治权利,竟然把自己的亲外孙女张嫣下嫁给自己的儿子刘盈,但两人碍于礼数,始终未行夫妻,因而张嫣皇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处女皇后;

[2]当年司马昭为了扩张自己的政治实力,让其子司马炎与姨表妹结婚,生下了弱智皇帝司马衷,正因如此,才让丑后贾南风有了把持朝政大权的机会,进而引发八王之乱,给当时社会乃至后世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古代美人图

[3]汉武帝金屋藏娇的故事,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那么,汉武帝金屋藏的娇到底是谁呢?她便是汉武帝的堂妹阿娇,后来,由于两人是近亲相结,自始至终都未诞下子女。

所以说,在古代,尤其是皇室人家,近亲结婚的不乏少数,由此对皇帝乃至皇室产生的弊端自然也不在少数,如西汉11位皇帝,正室皇后无嗣者竟占了7位,而且好几个皇帝都活不长;最典型的是清朝,由于奉行北不断亲与政治联姻的基本国策及满洲皇族的婚配习俗,进而导致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三朝皇帝绝后,其它人如咸丰帝,生存两儿子、一女儿,大儿子早夭,女儿仅活到二十虚岁,仅幸存同治帝,也仅活了19岁;嘉庆帝生有五子、九女,其长子早夭,七女早殇,其余两女也很短命等等案例。所以说,皇室近亲结婚不仅深刻影响了皇帝的寿命,严重时更导致了一些皇帝绝后。

武则天影视形象

总结:养尊处优的皇帝享受着至高无上的权势,他们号称“万岁爷”并时常幻想能长生不老,终究因为皇帝命、服食丹药、近亲结婚等五大人祸而致使有些皇帝短命,不免令人唏嘘!而且,除此以外,影响皇帝寿命的原因还有古代科技不发达、医疗水平不高,皇帝饮食、作息不规律等诸多因素;所以说,世人皆羡皇帝命,却不知皇帝尽短命,一得一失,好似因果,毕竟有些东西强求不得,大概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吧!

第一个时期

夏、商两代,约1000年。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王”,手下主要官员称“史”、“巫”。商朝后期王族长老称“父师”、“少师”,对王负有辅佐之责,如箕子、比干。管理家务的臣仆称“臣”、“宰”、“尹”等。[殷纣王在位,昏庸无道,倒行逆施,他的哥哥微子辞职隐去;他的叔叔箕子多次力谏,被罚作奴隶;纣王的另一叔叔比干,则因进谏被剖心致死。孔子说,“殷有三仁焉”]

第二个时期

从西周到春秋,约600余年。周朝君主称“天子”或“天王”。王位继承人称“太子”。君主之妻称“后”。(《诗小雅北山》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王室是中央政府,而国和邑是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中除王以外,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职务最高,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王行事。以卿士为首的政务部门管理军事、行政、司法、外事等职,以太史为首的教育文化部门管理神事、教育、秘书、历法等职,金文并称之为“卿士寮”、“太史寮”。卿士之下有司徒、司马、司空三大夫,司徒掌管土地和役徒,司马掌管军赋和车马,司空掌管筑城修路等重大工程。太史之下有内史、御史、太卜、宗伯、乐师等职,内史掌管策命卿大夫之事,御史掌管档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掌管祭祀礼仪,乐师掌管音乐与教育。临时设置的辅导君主礼仪的称“相”,总管王家事务的称“宰”或“太宰”、“冢宰”,负责王宫警卫并教习武艺的称“师氏”或“师”,王宫的卫士称“虎贲(bēn)”,王的近臣称“小臣”。地方政府设置大约与中央政府相同,不过,执政的卿由周天子任命,并世代相袭,只能称“卿”或“政卿”、“正卿”,不能称“卿士”。

第三个时期

从战国至清末,时间长达2300多年。

此时期的特点是:①君主的地位极大地提高了,权力高度集中;②在国家机构中,巫史和宗室贵族不占重要地位,而君主的臣仆和侍从上升的主要地位;③统治的地区越来越辽阔,机构也越来越庞大,职务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变化复杂。

国君

夏、商、周称“后”、“王”、“天子”、“天王”。

战国开始称“皇”、“帝”。[帝本是至上神的称号,皇原本是形容帝的]

秦开始称“皇帝”,直至辛亥革命才结束。

匈奴称“单(chán)于”、单于妻称“阏氏(yān zhī)”,乌孙称“昆莫”,高车称“候娄訇(fú)勒”,鲜卑、柔然、突厥、回纥(hé)、契丹、蒙古等称“可汗(kè hán)”,简称“汗”;土蕃称“赞普”。

魏晋以后,尚书机构得到迅速发展。尚书台的总人数由秦时的七人猛增到六十多人,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以后尚书各曹逐渐变为部,到隋唐时确定为六部,唐代定名为吏、户、礼、兵、刑、工,此后一直沿用到清代。六部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

①吏部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等事;

②户部 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事;

③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

④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

⑤刑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

⑥工部 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六部取代的秦汉九卿的大部分职权,九卿名称虽还存在,但内容有很大变化,有的甚至完全不同了,如:

①太常称太常寺卿;

②光禄勋称光禄寺卿;

③卫尉称卫尉寺卿;

④太仆称太仆寺卿;

⑤廷尉称大理寺卿;

⑥宗正称宗正寺卿;

⑦大鸿胪称鸿胪寺卿;

⑧大司农称司农寺卿;

⑨太府称太府寺卿。

九寺到清代只剩下五个:即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北魏、北齐设置的昭玄寺,以大统、统为长官,是我国第一个掌管佛教的专门机构。

隋唐开始设五监。唐代的五监是: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

①国子监是主管学校教育的机构;

②少府监是掌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的机构;

③将作监是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的机构;

④军器监是掌管军器制造、保管、发放的机构;

⑤都水监是掌河渠、津梁、堤堰等事的机构。

五监到清代只剩下国子监,而另四监都先后归并工部。在明清时新设钦天监,掌天文历法。除此外,隋唐至清代还先后设立太医院,宗人府等。清代的中央行政部门可以归结为六部、五寺、二监、二院、一府,共十六个机构。

武官

西周军政不分,统治者既管行政,也管军事,作战时军队分左中右三军。春秋时分上中下三军,三军将领称将上军、将中军[又称元帅]、将下军,此是武职设置之始。

秦汉以后,武官的设置可分为三个方面:

①警卫皇宫和京师的将领;

②掌管军事行政的武职;

③领兵作战的将帅。

太尉(汉武帝时称大司马)掌全国军事行政。高级武官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

魏晋以后,权位最高的大臣出征时往往加以“假黄钺”的称号,有代表皇帝亲征之意;地方军政长官加以“使持节”的称号,给以诛杀中级以下官吏的权力。武职的幕僚称参军或参军事。

唐朝时,都督带使持节的,称节度使。中唐以后,朝廷组成新的中央禁军共十个: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策军、左右神武军、左右神威军(势力最强,中设护军中尉,由宦官担任,为禁军统帅),各置大将军、将军、龙武、神策、神武等为统军。

宋代正规军都称为禁兵,仁宗时达八十多万人。禁兵由三衙统领,三衙长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教练武艺的军官称都教头、教头,单称教头的地位很低[如林冲]。禁兵的调动权在枢密院,由皇帝直接控制。枢密院是军事行政机关,长官为枢密使。在地方路、府、州,设兵马总管或兵马都监(简称都监),或提辖兵甲(简称提辖,如张都监、鲁提辖)。

元朝成吉思汗时的卫队叫“怯薛”,首长称怯薛长。忽必烈时,成立左、右、中、前、后五卫亲军,作为拱卫京师的常备军,每卫设都指挥使统领。

明代军队实行卫所制。卫是基本的军事编制,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其长官,卫称指挥使,所称千户、百户,旗下还有总旗、小旗。皇帝的亲军从十二卫增至二十六卫,锦衣卫就是其中之一。

清代的军队分为八旗与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绿营兵也称绿旗兵,是清入关后招募汉人组成的。管辖绿营兵的称九门提督。驻防各地将军的职衔都冠以所驻地名,如盛京将军、伊犁将军等。清代为镇压农民起义而在地方临时招募的兵卒称为“勇”,其军队称为“勇营”。曾国藩和李鸿章建立的湘军和淮军就是清政府镇压起义军的主要武装。

清圣祖康熙 -- 清世宗雍正 --  清高宗乾隆 -- 清仁宗嘉庆  -- 清宣宗道光 -- 清文宗咸丰  -- 清穆宗同治 -- 清德宗光绪 -- 宣统帝溥仪 

雍正在位13年,对清廷机构和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耗羡银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

乾隆皇帝应该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上,他继承了他父皇雍正的大好基础,创建了康乾盛世。 他把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顶峰,也是他亲手将它拖向衰落,他是影响中国18世纪以后历史进程的重要皇帝。

嘉庆是清朝第七位皇帝,乾隆帝第十五子。年号嘉庆,1795年~1820年在位。在位前四年是太上皇乾隆帝发号施令,嘉庆帝并无实权。乾隆帝死后才独掌大权。他惩治贪官和珅,肃清了吏治。他在位期间是世界工业革命兴起的时期,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

道光帝作为清朝的第八位皇帝,道光帝算不上是昏君也绝非明主,很容易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湮没无闻,但作为鸦片战争的头号当事人,却成为后世无法回避并屡屡提及的人物。 

咸丰皇帝在历代帝王之中,咸丰帝的命运差不多是最惨的一位。前期虽然历经图治理,但是在外国入侵和国内农民运动的打击下最终颓废而招致骂名。 

同治皇帝名载淳,六岁登基,在位十三年,十九岁病死,十三年皇帝,十九年的人生,是有幸啊?还是不幸啊?说同治他有幸的,怎么说他有幸呢?出生在帝王之家,享受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尊荣,过着锦衣玉食,钟鸣鼎盛的生活,没有兄弟跟他竞争,顺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光绪帝作为衰世皇帝,他具有励精图治,救亡图存的进取精神,同时又有对慈禧太后的独断专横逆来顺受的软弱性格。

爱新觉罗·溥仪,爱新觉罗氏,乳名“午格”,字耀之,号浩然。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其曾祖父为道光帝,祖父为道光帝第七子、咸丰皇帝-醇亲王奕譞,父亲为醇亲王奕譞五子、同治帝堂弟、光绪帝亲弟-摄政王载沣。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清朝统治者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并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最终确定了中国近代的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但是封建专制也推向了最高峰。  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 、文化专制 、闭关锁国 、思想禁锢、科技停滞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

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开启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后期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清末帝溥仪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清朝灭亡后复辟势力一直存在,例如张勋复辟和伪满洲国,二战末期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伪满洲国彻底灭亡。

参考资料:

 清朝君主

  在大清王朝的历史上,清高宗乾隆是一代英明君主,大贪官和珅是一个奸佞小人。以乾隆之英明却宠幸劣迹斑斑的和珅长达二十余年,是君臣相得,还是别有隐情?是乾隆看错了和珅,还是和珅钻了乾隆的空子?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是千古奇谜。

  近日夜晚无事,闲读《乾隆原典》和《和珅传》,细加研磨,渐有所得,方悟乾隆与和珅之关系绝非世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其中攸关两人际遇、性情、爱好与志趣等诸多因素,说到底,他们二人之间是一个相互依存、互相利用的矛盾统一体,原本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融洽关系。

  据《清宫遗闻》和《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乾隆做太子的时候,一次因事进宫,看到父王雍正的一个妃子娇艳无比,正对镜梳妆,不禁想和她开个玩笑,于是就从后面用双手捂住了那个妃子的眼睛,妃子不知就里,遂用梳子往后击打,正好打到了乾隆的额头上。乾隆的母后见了,就说那个妃子调戏太子,将她赐帛自尽。乾隆觉得对不住这个妃子,就用朱砂在妃子的颈上点了一下,悲痛地说:“我害尔矣,魂而有灵,俟二十年后,其复与吾相聚乎?”

  后来,和珅入宫侍驾,乾隆越看和珅越像那个冤死的妃子,验其项颈,果见其颈上有一红色胎记。叩其年龄,也与那妃子死去的时间相合,正是25年。乾隆愈发吃惊,遂认为和珅就是那冤死的妃子之后身所化。为偿还年轻时的“孽债”,乾隆对和珅关爱由加,处处袒护,致使和珅平步青云,步步高升,以至权倾朝野,作威作福长达二十余年而不倒。直到后来乾隆死后,嘉庆皇帝才将他扳倒,死时居然也是白绫赐死,与那妃子一般无二,真是历史的巧合。

  乾隆宠爱和珅,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还债说”载于野史,不足全信之外,其中有和珅自身的原因,也有乾隆的原因,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封建官场的专制机制,三者互起作用,才成就了这一对令人难解的君臣之缘。

  和珅生于钮牯禄氏旗,属于满洲正红旗,幼时丧父,家境贫寒,使他过早的尝尽了人间世态的炎凉,同时也使他对金钱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他认为:只有有了钱,才能被人尊重;只有有了钱,才能做人上人。这一认识,为后来他疯狂敛财打上了深深的印记。为了出人头地,还在咸阳宫官学读书时,他就奋发努力,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为他日后进入清朝政坛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基础。据说和珅身材忻长,眉清目秀,不仅是个标准的美男子,而且还是一个聪明绝顶、出口成章、处事机敏的干练之材,而且以最会理财、敛财专长。例如:在他任内务府总管之前,这个主管皇家事务的机构经常入不敷出,常常亏空,和珅做了总管之后,内务府不仅不亏空,而且还略有赢余;他不仅善于从各省封疆大吏、盐政织造、及富商大贾那里聚敛钱财献给皇上,而且还首倡在朝廷施行“议罪银”,收入所得,全部并入内务府特别收入,以满足乾隆骄奢*逸和好事铺张的生活需要,这点深得乾隆皇帝嘉许。乾隆自称儒雅皇帝,和珅相貌俊俏且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文,平时巧答应对、处理政务干练决断,都甚和乾隆心思,是乾隆晚年不可多得的助手。从这一点上看,和珅受宠不仅仅是靠溜须拍马,而且是确实也有一些真本事,不然他也不会做到清朝的文武兼备的一等侯爵。当然,只靠本事还是不行的,和珅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对乾隆的耿耿忠心和善于揣摩乾隆的思想意图,他“以帝心为心”,处处变着法儿哄乾隆高兴,可谓乾隆的心腹密臣。乾隆爱好黄金,他就建议乾隆建造万佛楼,让王公大臣和各级文武官员献金佛给皇上,借以敛财;乾隆喜欢谈文论史,自誉无所不知,他就在编纂二十四史时在明显的地方故意抄错几个字,让乾隆一一指出来,以示天子的英明和学识渊博,借以满足乾隆的虚荣心;另外和珅债乾隆面前不失时机的表现自己的忠心,比如既便他成了一等侯爵,在乾隆面前仍然自称“奴才”,而不是像别的大臣那样自称“臣”或“老臣”,有时碰上皇帝咳唾,他也总是亲自“以溺器进之”,时时处处都给乾隆留下是自己人的感觉,这在个人感情上对于取得乾隆的信任绝对是必要的。当然他的这些手段都没有白费,皇帝的信任换来了和珅仕途上的光辉前程,也造就了一个权倾朝野、“携天子以令诸侯”的“窃国大盗”。据说和珅被抄家时,统计家有良田八千多公顷,当铺、银号、古玩店、洋行店遍布全国各地,总计家财8亿多两白银

,相当于清朝当时5年的财政总收入。

  古语讲:“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脏。”原因就在于狡吏和贪官的胆大妄为都是对下不对上。在皇帝面前,他们绝对都是清白廉洁的好官,他们聚敛的钱财都是在“合法的”、“正当的”名义下进行的,绝对让人抓不到把柄。说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和珅们的出现,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而且也有着封建官场机制的深层问题。在封建专制制度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是最高的统治者,只要获得了皇帝的信任,凡事皇帝不追究,狡吏和贪官们就没有什么可怕的。其实,这些狡吏和贪官们都深深地懂得:皇帝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只要把功夫下在皇帝身上,有皇帝这棵乘凉的大树和保护伞,他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至于其他大臣的弹劾攻击,还不是以皇帝的是非善恶为是非善恶,皇权至高无上,和珅抱了乾隆的粗腿,当然也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总上所述,乾隆宠幸和珅,一是有“还债的内疚”,乾隆想刻意提拔重用和珅;二是和珅确有才干,是乾隆处理政务的得力助手;三是和珅善于揣摩帝心,能让皇帝的生活时时刻刻都充满情趣;四是封建官场官官相护的痼疾,有时皇帝也不能例外。有此四点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乾隆宠幸和珅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