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秦国统一了六国?结果了几百年的纷争局面?

游戏攻略04

为什么是秦国统一了六国?结果了几百年的纷争局面?,第1张

为什么是秦国统一了六国?结果了几百年的纷争局面?
导读:楼主一句话太简单,回答起来却可以写个论文了 不过 可以大致的说下 秦国战国初期 是和韩国最弱的2国 为什么短短 经历了 4个国君 就变成了 7国第一?首先商鞅变法 这是政治上的 并且带动了经济基础和民心法律废除井田制 ,百姓有田可种。鼓励

楼主一句话太简单,回答起来却可以写个论文了

不过 可以大致的说下

秦国战国初期 是和韩国最弱的2国

为什么短短 经历了 4个国君 就变成了 7国第一?

首先商鞅变法 这是政治上的 并且带动了经济基础和民心法律废除井田制 ,百姓有田可种。鼓励开垦荒地 ,犯法家族连坐, 战场得人头 有赏赐,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

商鞅变法的作用是提升了 秦国的 基本国力 、

第二是张仪的 远交近攻 这是 秦国有实力后的 战略方针 秦国虽然商鞅变法强了 但是你总不可能 一打六国吧 ,那样 疲于奔命 你国力在强大也吃不消 ,这是外交和战争的总体大战略、

第三。是 白起 王翦 这类猛将的 功劳。 , 白起灭了6国 总数几百万的 军队直接导致了秦国霸主地位的稳固 王翦呢 灭了几国。

秦始皇属于坐享其成一类的 没有上述那些人 打下的基础 秦始皇哪怕在威武霸气 估计也是没用的

归纳比喻下就是 你玩 竞技类游戏 你首先要有经济 发展钱 采矿 这就是商鞅变法

你有了钱 就可以造兵 兵多了 也有钱买粮食吃了 武器也精良了 人家就不敢对你小看

你有了兵 要去打人家玩家 但是不可以乱打 你要有个谋划 先和地图比你远的玩家结盟 联合区打离你近的玩家。2打1,3打1都可以 等灭了近的 在和远的解盟 翻脸 反正你实力比他强最后远的也给你灭了 这就是 张仪的计策

虽然你有钱又有兵 还有战略 但是你的队伍没有核心 你需要买英雄 放放技能 这就是白起 王翦 之流

等最后 你灭了 所有玩家后 地图你称王 荣誉就归秦始皇了 到哪时候 全图就你 你有的是钱 随便你造什么 奇迹 文字 (长城,地宫)

  结束了中国自西周以后几百年的纷乱历史,把六国吞并,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而且在对匈奴上,派大将蒙田北击三千里,使北疆在一定时期内得到稳定。

当然国家统一了,文字,度量衡,货币都要统一。但我认为这都是对历史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还有秦始皇开创了封建社会的先河,称皇帝,结束了中国的奴隶社会。

不过我认为最有意义的是他修了长城,还有兵马俑,要知道这可都是国宝,而且是旅游圣地,这对现在的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啊。

秦朝的法律确实用的是重点政法,因为当时环境下想统一六国,他们必须用战时的方法,严酷的,残酷的刑罚是控制人们的行为和思想,这样才能便于国家,一统天下。这也是被逼得已。瓦尔勾蛇,千刀万剐等等各种刑罚都用上了,因为当时各个军阀纷争,各方势力,科技要想统一人们的行为和方式,必须用重典刑法

六国国君结局大都不好,或死或流放。秦灭六国,共历时十年,先后按顺序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以来持续长达五百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时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战国时期,韩、赵、魏、秦、燕、楚、齐七雄争霸,七雄或合纵或连营,此消彼长共同存在长达两百多年。战国中后期,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存在感又较低的西方大国秦国,自秦孝公起励精图治,任用商鞅革新变法,国力开始迅速提升,军队战斗力大大增强,有了与其他中原六雄争霸的雄厚条件。到秦王政即位时,丞相李斯向秦王政上书,认为秦国已经具备了统一天下的条件,秦灭六国实现天下统一乃是大势所趋,水到渠成。

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秦王嬴政先后铲除了乱政的丞相吕不韦和长信后嫪毐,在丞相李斯和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但秦要想灭六国实现天下一统又非一朝一夕之事,从长远出发,秦国采取了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的有效措施。

韩王安:被杀

三家分晋,韩氏分到的土地最少,韩国也因此成为战国七雄中国土最小,实力最弱的一个国家。秦国本不急于消灭弱小的韩国,但是韩国所处地位却实在太重要,它扼制秦由函谷关东进之道路,秦要并灭六国,韩国是必经之地,因此只有首先灭掉韩国,秦国才能开始接下来的统一战争。

此时韩国的国君是韩王安,他在位时韩国形势已经危如累卵,在秦国连年的攻城略地下,韩国几无招架之力,土地日渐缩小,不得已,韩国被迫向秦国表示愿为藩属。但这并不能阻止韩国走向灭亡,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派内史腾为大将,率领秦军攻克韩都新郑,韩王安做了阶下囚,与韩国大臣们被押送到咸阳,后又被软禁于陈县。公元前226年,韩国旧贵族在故都新郑发动叛乱,叛乱虽被平息,但秦国为了根除祸患,依然还是将还在软禁中的

韩王安处死。

赵王迁:国亡遭流放

赵国经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军主力被坑杀后,元气大伤,已经很难正面硬扛秦国。韩国被灭后,赵国已是危在旦夕。

从公元前232年起,秦国多次对赵国用兵,赵国虽在名将李牧的拼死抵抗下三次击退秦军,但赵国的土地也因此迅速缩减,秦国还派人到齐国游说,破坏了齐、赵联盟。在一切准备就绪,秦国于公元前229年,由名将王翦率领二十万秦军开始灭赵之战。秦国派人用重金收买赵王迁的宠臣郭开,让他在赵王迁面前诬告李牧、司马尚两位名将意图起兵反叛赵国。赵王迁不辨真伪,错误的杀害了李牧,司马尚被免职。

李牧被害,赵国已无人可挡秦军,公元前228年,经过一年苦战的秦军包围了赵都邯郸,赵王迁在奸臣郭开的蛊惑下开城投降,赵国灭亡。

赵王迁被俘虏后,秦王嬴政将他流放到偏远的南荒之地房陵(即今湖北房县)的深山老林之中,让他自生自灭。

魏王假:被杀

赵国被灭后,秦国准备南下灭楚,但中间尚隔着一个魏国,要想灭楚必先灭魏。此时的魏国,经过连年战争,土地已经缩小到仅剩国都大梁及附近的一些城邑。魏国虽然已经不堪一击,但魏国的存在显然阻碍到了秦灭楚,于是秦国决定先灭魏,再伐楚。

魏国曾经是战国七雄中第一个称霸的国家,又位于“天下之枢”,具有优越的战略形势,但魏国自战国中期起,便内乱不断,王位更迭频繁,再加上秦国的不断攻击,魏国早已不复当年之雄。公元前225年,秦国以大将王贲为主帅起兵灭魏,引黄河、鸿沟之水冲灌大梁城,城破,魏王假出城投降,被王贲所杀,魏国灭亡。

楚王熊负:被俘

秦灭六国,打的最艰难,时间最长的莫过于灭楚了。楚国是战国七雄中唯一位于南方的大国,在七雄中面积最大,实力也非常强劲,秦国要想灭楚实非易事。

此时楚国在位的国君是熊负,不同于其他五国国君,楚王熊负很有骨气,他绝不甘于楚国坐以待毙,而是积极迎战秦军。在楚国名将项燕的带领下,楚军大破李信率领的20万秦军,李信本人还差点被楚军俘虏。秦国经此一败,自知要想灭楚,光20万军队是不够的。

公元前224年,秦国以名将王翦、蒙武为统帅,再起60万大军伐楚,这一次楚国没有奇迹发生,楚王熊负虽然出动主力力拒秦军,但无奈秦军人多势众,更不幸的是大将项燕被秦军击败后自杀。楚国唯一可以倚靠的大将没了,楚国的形势就更不被看好了。

公元前223年,楚国都城寿春被攻破,楚王熊负被俘虏,楚国灭亡,熊负的结局史无载,估计也是被幽禁至死或者被杀。

燕王喜:被俘

赵国被灭,最紧张的莫过于燕国了,因为燕国与赵国领土相连,但奇怪的是秦国并不急于灭燕国,可是燕国国君燕王喜却依然惶惶不可终日,他知道秦国迟早有一天会出兵灭燕。燕太子丹不想坐以待毙,决定孤注一掷派遣死士荆轲前去咸阳,以献燕国地图为由接近秦王嬴政然后刺杀之,很可惜刺杀行动最终失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秦王嬴政差点死于荆轲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国,立即增兵大举进攻。

公元前226年,秦军渡过黄河大举伐燕,很快的燕都蓟被攻破,燕王喜与太子丹一路北逃至衍水(即今辽东浑河),秦将李信穷追不舍,燕王喜不得已杀了太子丹,获得了秦国谅解,燕国也暂时免于亡国。但是秦统一天下已是大势所趋,待到楚国被灭,秦军立刻掉头北上攻打在辽东的燕国残存势力。公元前222年,

燕王喜被俘虏,燕国彻底灭亡,他的结局史无载,估计是被幽禁至死或者被杀。

齐王建:饿死

齐国经过燕国著名将领乐毅的大举入侵,差点被灭亡,元气因此大为损耗。齐国本来有机会成为与秦国争雄的大国,但是齐国的国君大都胆小畏事,在秦国与韩、赵、魏、燕、楚战争时期,齐国一直置身事外,坐视各国灭亡。反而是为了保存实力,讨好秦国,一直消极出兵,眼看着其他诸侯国逐一被消灭。

齐国最后一位国君齐王建在位四十多年,典型的昏君本色,齐国由于没有与秦国领土接壤,没有受到秦国的直接威胁,齐王建自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坐享太平,因此长期不备兵革,不修战备,这样一个昏君,又怎么能带领齐人抵御秦军。齐国虽拥有70余座城邑,但齐国上下早已斗志全无,亡国已是迟早的事。

公元前221年,秦国以名将王贲为统帅大军伐齐,秦军从燕境千里奔袭直驱齐都临淄,毫无准备的齐国猝不及防,齐王建在齐相后胜的力劝下决定开城投降。

齐王建之后被送于共这个地方,被活活饿死于松柏之间。

这个贪图享受、丧失国家的亡国之君,得到应有的下场。

结语:

秦灭六国之战共历时十年,十年时间就完成了中国的统一,除了秦国一强独大的自有优势外,六国之间各自为政,不能团结一致导致秦国可以各个击破也是极为重要的原因。秦灭六国,结束了自春秋以来持续长达500多年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其历史意义是巨大的。

秦灭六国,六国的国君大都结局凄惨,或被杀,或被流放或被饿死,虽然燕王喜和楚王熊负的结局史无载,但燕王喜的儿子太子丹曾派人刺杀秦王政,楚王熊负坚决抗秦给秦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估计这两王最后的结局也好不到哪里。自古以来,亡国之君都是任人宰割的,只是这六国君主,碰上了秦始皇这样的铁血君主,就注定了他们最后的下场会很惨。

不能,上层建筑,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因为没有及时的发生改革,所以法家治国不代表失败的,而是没有更新为外儒内法。

秦朝是一个以法家理念为治国原‍‍则的国家,但是在统一六国之后,原有的制度开始出现僵化,而秦朝却因循守旧,不思变通。如陈胜、吴广起义就是因为大雨延误了戍期,这本是一个自然界的不可抗力,可以免责。但是秦法却不问经过,只看结果,最终迫使陈胜、吴广等人揭竿而起。‍

秦朝的基本制度是以耕战立国,力求将全国所有的资源都供给到军事上,这在六国纷争的大争之世非常有效,但却不适合于统一后的长期发展。

尤其是秦朝在统一后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长城、秦皇陵等耗费巨大的工程。同时秦朝的官吏也残暴不仁,因此秦朝的普通民众负担过大,苦不堪言,心中恨透了秦朝的暴政。

扩展资料

法家思想的来源:

在中国传统法治文化中,齐国的法治思想独树一帜,被称为齐法家,被古代大家和近代学者一致认为其为道家分支。齐国是“功冠群公”的西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太公的封国,姜太公的祖先伯夷辅佐虞舜,制礼作教,立法设刑,创立始礼法并用的制度。

太公封齐,简礼从俗,法立令行,礼法并用成为齐国传承不废的治国之道。管仲辅佐齐桓公治齐,一方面将礼义廉耻作为维系国家的擎天之柱,张扬礼义廉耻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强调以法治国,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法治国的人。至战国时期,齐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和百家争鸣的策源地,继承弘扬管仲思想的一批稷下先生形成了管仲学派。管仲学派兼重法教的法治思想成为先秦法家学派的最高成就。

秦灭六国之战:首次完成了中国统一,此战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秦灭六国之战,又称秦国统一战争,指的是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秦国进行消灭其他六个诸侯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按顺序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秦朝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背景

秦国崛起:

秦国地处西陲,原为关中地区的一个小国,春秋时期远较中原地区各诸侯国落后,春秋各国称霸中原盟会争雄时,秦常被摈斥于外。但自秦孝公起励精图治,任用商鞅变法革新,废除旧奴隶主贵族特权和世卿世禄制度,逐渐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政权。对内实行“奖军功、教耕战”,对外则连横而战诸侯国。

司马错又南并汉中、巴蜀,北灭义渠、陇西,巴蜀广大地区先后为秦所有。后白起率军攻拔楚都郢,击溃赵魏联军于华阳,歼灭赵军于长平,中原地区的大片河山几乎都在秦国的控制之下。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由于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新兴地主的力量比较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到了秦王政即位时,关东六国都已衰败,唯独秦国越来越强。

经过春秋战国数百年来长期的争霸、兼并,天下逐渐向统一的方向发展。六国日渐没落、秦国国力蒸蒸日上,秦国统一天下已成不可逆转之势。

当秦王政刚即位时,李斯就在向秦王政的上书中指出:秦国已具备了统一天下的条件,六国实际上已降到秦的郡县的地位了。这说明秦国统一天下已经是水到渠成了。

关东六国衰落:

齐国向为东方之强国。但到秦王政初年,齐政权传至齐王建时,齐威王时期建立起来的霸业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齐国实已徒具东方强国的虚名。它政治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国无贤臣良将,军无奋进战斗之志,面对强秦即将发动的并灭六国的战争,竟毫无准备,坐以待毙。

韩国本来就是三晋中最弱的一方。到韩桓惠王时,韩就已臣服于秦国。秦王政初年,韩国的疆域更加缩小,只剩下都城阳翟与其周围10多个中小城邑,基本上已经名存实亡了。

魏国虽然也曾经历过战国初期最强盛的时期,它据有河东、河西、河内、河外广大地区,疆域之内山河纵横,形势险要,但由于它阻扼秦东出函谷之咽喉,多年均为秦之首要对手,特别是自魏惠王以来,不断被秦战败,疆域日渐缩小。

秦王政初年,正当魏安厘王晚期,国势更加衰弱。信陵君窃符救赵,联合各诸侯国合纵抗秦,取得河外大捷,大大提高了魏的威望,本应乘胜恢复魏国旧疆,然而安厘王昏聩无能,听信秦国离间挑拨,罢黜信陵君,失去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赵国地处中原之北方,方圆2000里,也是北方之强国。在赵武灵王时,倡导胡服骑射,革新政治,富国强兵,国势为之一振。赵国北拒匈奴,南抗强秦,成为可与秦相抗衡之国。但赵武灵王死后,赵屡被秦兵攻伐,对本国良将廉颇、李牧等不予任用,竟听信谗言妄加诛黜,赵王的这种昏庸无能,使赵终于为秦所破。

燕国春秋初期尚属极弱小之国,到燕昭王时,励精图治,疆域扩大,国力日强,曾北至辽东,西至上谷,南与齐、赵接壤。到燕王喜当政时期,非但不与近邻赵、齐修好,且常常发动混战,劳民伤财,国力损耗巨大,成为六国之中略强于韩的弱小之国。

楚国自春秋至战国始终未失其南方大国之地位,领有疆域5000里,带甲百万,地大物博,粟支10年,为诸侯国中具有相当实力的大国。

但自秦将白起攻陷楚都后,楚国势力大大减弱,国都被迫迁于陈地,以后又再迁于巨阳与寿春。都城多次被迫迁移,大大挫伤了楚国的民心士气。楚考烈王当政的前后,楚国实际上已徒具强楚之名,远远无法与秦相匹敌。

公元前230~前221年的秦统一六

国之战秦统一六国的战争,既是战国末期最后一场诸侯兼并战争,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封建统一战争。从公元前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用了10年的时间,相继灭掉了北方的燕、赵,中原的韩、魏,东方的齐和南方的楚六个国家,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500余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统一国家。

战国时期,经过长期诸侯割据战争,诸侯各国盛衰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弱小国家被消灭,中国境内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的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七雄局面的形成,既是春秋以来兼并战争的结果,又是中国统一的前奏。为增强国力,统一全国,七雄相继展开了富国强兵的变法活动。魏国任用李悝变法,楚国使用吴起变法,赵国有武灵王改革,但最有成效的是秦国商鞅变法。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改革,国力逐步强盛。从秦孝公到秦王政的100多年时间中,秦国国力更加强盛,在军事制度方面实行按郡县征兵,完善了军队组织,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士卒勇猛,车骑雄盛,远非其他六国可比。在军事策略上改变了劳师远征而经常失利的战略,采用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逐渐蚕食并巩固其占领地区,实行有效占领。秦国相继灭掉西周、东周,攻占韩国的黄河以东和以南地区,设置太原、上党、三川三郡,领土包括今陕西大部,山西中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部,湖南西北部和四川东北部的广大地区。史书记载秦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在地理位置上进可攻,退可守;“战车千乘,奋击百万”,军事力量远胜于其他六国。秦国这种优越的战略优势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山东六国统治集团内部相互倾轧,争权夺利,政局很不稳固。各国之间长期战争,实力消耗,国力被削弱。六国面对强秦的威胁,虽然屡次合纵抗秦,但在秦国连横策略下先后瓦解而失败。他们时而“合众弱以抗一强”,时而“恃一强以攻众弱”,无法形成稳固统一的抗秦力量,给秦国各个击破以可乘之机。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看出这种趋势,如子顺就曾经说过:“当今崤山以东的六国衰弱不振,韩赵魏三国向秦国割地求安,二周已被秦灭亡,燕齐楚等大国也向秦国折服,照此看来,不出20年,天下必然是秦国的了。”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谬击集团,开始亲政,周密布署统一六国的战争。李斯、尉缭等协助秦王制定了统一全国的战略策略。秦灭六国的战略有两个内容,一是乘六国混战之际,秦国“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秦王政采纳了尉缭破六国合纵的策略,“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从内部分化瓦解敌国。二是继承历代远交近攻政策,确定了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具体战略步骤,李斯建议秦王政先攻韩赵,“赵举则韩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魏、拔荆,东以弱齐燕”。这一战略步骤可以概括为三步,即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然后各个击破,统一全国。在这种战略方针指导下,一场统一战争开始了。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乘赵攻燕、国内空虚之际,分兵两路大举攻赵,拉开了统一战争的帷幕。秦国经过数年连续攻赵,极大地削弱了赵国实力,但一时无力灭亡赵国。于是秦国转攻韩国,公元前231年,攻下韩国南阳,次年,秦内史滕率军北上,攻占韩国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俘虏韩王安,在韩地设置颍川郡,韩国灭亡。

公元前229年,秦大举攻赵,名将王翦率军由上党(今山西长治市)出井陉(今河北井陉县),端和由河内进攻赵都邯郸。赵国派大将李牧迎战,双方屡有胜负,陷入僵局,相持一年之久。后来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撤换李牧,由于临阵易将,赵军士气受挫,失去了相持能力。公元前228年,王翦向赵国发起总攻,秦军很快攻占了邯郸,俘虏赵王迁,残部败逃,赵国灭亡。

秦国在攻赵的同时,兵临燕境。燕国无力抵抗,太子丹企图以刺杀秦王的办法挽回败局。公元前227年,燕丹派荆轲以进献燕国地图为名,谋刺秦王政,结果阴谋暴露,被秦国处死。秦王政以此为借口,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国,秦军在易水(今河北易县境内)大败燕军。次年10月,王翦攻陷燕国都蓟(今北京市),燕王喜与太子丹率残部逃到辽东(今辽宁辽阳市),苟延残喘,燕国名存实亡。

秦国灭掉韩赵、重创燕国以后,北方大部分地区已为秦有,只有地处中原的魏国,孤立无援。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率军出关中,东进攻魏,迅速包围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秦军引黄河水灌城,攻陷大梁,魏王投降,魏国灭亡。

早在秦军攻取燕都时,秦国已把进攻目标转向楚国。公元前226年,秦王政问诸将攻楚需要多少兵力,老将王翦认为楚国地广兵强,必须有60万军队才能伐楚,而李信则说只用20万军队就能攻下楚国。秦王以为王翦因年老怯战,没有听取他的意见,而派李信和蒙恬率军20万攻打楚国。公元前225年秦军南下攻楚,楚将项燕率军抵抗。秦军开始进军顺利,在平舆(今河南汝南县东南)和寝(今河南沈丘县东南)击败楚军,进兵到城父(今河南宝丰县东)。项燕率军反击,在城父大败秦军,李信败逃回国。公元前224年,秦王政亲自向王翦赔礼,命他率60万大军再次伐楚,双方在陈(今河南淮阳县)相遇,王翦按兵不动,以逸待劳,楚军屡次挑战,秦军不与交战,项燕只好率兵东归。王翦乘楚军退兵之机,挥师追击,在蕲(今安徽宿州市)大败楚军,杀楚将项燕。次年,秦军乘胜进兵,俘虏楚王负刍,攻占楚都郢(今湖北荆州市),设置郢郡,楚国灭亡。

五国灭亡后,只剩下东方的齐国和燕赵残余势力。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率军歼灭了辽东燕军,俘虏燕王喜,回师途中又在代北(今山西代县)俘获赵国余部代王嘉,然后由燕地乘虚直逼齐国。齐王建慌忙在西线集结军队,准备抵抗。公元前221年,秦军避开西线齐军主力,从北面直插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在秦国大兵压境的形势下,齐王建不战而降,齐国灭亡。

秦统一六国战争的胜利,是由于秦国在战争中战略战术运用得当。秦王政在位时期,国力富强,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供应战争,在战略上处于进攻态势,势如破竹,摧枯拉朽,相继灭掉诸国。在战术上,秦国执行了由近及远,先弱后强的方针,首先灭掉了毗邻的弱国韩赵,然后中央突破,攻燕灭魏,解除了北方的后顾之忧。最后消灭两翼的强敌齐楚,这种战术运用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在具体战役中,秦国运用策略正确,如在灭韩赵的战争中,根据具体情况,而不是完全机械地按“先取韩以恐他国”的既定方针,而是机动灵活,赵有机可乘则先攻赵,韩可攻则灭韩。灭楚战役是在检讨了攻楚失策后,根据楚国实力集中优势兵力攻楚而取胜的。攻打齐国避实就虚,出奇制胜。相反,六国方面势力弱小,在战略上又不能联合,各自为战,根本不能阻挡秦国的进攻,战争中消极防御,被动挨打,以致一个个被秦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