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滨海

游戏攻略08

什么叫滨海,第1张

什么叫滨海
导读: 1、什么叫滨海2、你如何评价曹操3、曹操为人4、初二的历史..5、为什么欧洲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6、曹操是什么样的一个人7、秦代以来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料来源:天津滨海新区政府网站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总体布局 一轴
  • 1、什么叫滨海
  • 2、你如何评价曹操
  • 3、曹操为人
  • 4、初二的历史..
  • 5、为什么欧洲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 6、曹操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 7、秦代以来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

料来源:天津滨海新区政府网站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总体布局

一轴、一带、三个城区、七个功能区

一轴: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下游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

一带: 沿海岸线和海滨大道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

三个城区:在轴和带的T型结构中,建设以塘沽城区为中心、大港城区和汉沽城区为两翼的宜居海滨新城

七个功能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区、滨海化工区、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商业区、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航空城)和海滨休闲旅游区以及若干现代农业基地。

一、滨海新区地域人口

天津滨海新区地处于华北平原北部,位于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交汇点上、海河流域下游、天津市中心区的东面,渤海湾顶端,濒临渤海,北与河北省丰南县为邻,南与河北省黄骅市为界,地理座标位于北纬38°40′至39°00′,东经117°20′至118°00′。紧紧依托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拥有中国最大的人工港、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和最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以新区为中心,方圆500公里范围内还分布着11座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对外,滨海新区雄踞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位置,与日本和朝鲜半岛隔海相望,直接面向东北亚和迅速崛起的亚太经济圈,置身于世界经济的整体之中,拥有无限的发展机遇。滨海新区自然资源丰富,这里有大量开发成本低廉的荒地和滩涂,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原盐、地势、海洋资源等,同时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是国内外公认的发展现代化工业的理想区域。

滨海新区拥有海岸线153公里,陆域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

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包括:

三个功能区:天津港、开发区、保税区全部;

三个行政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城区部分;

海河下游冶金工业区:东丽区无瑕街、津南区葛沽镇。

2005年常住人口140万人。

二、滨海新区的发展概况

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的东部临海地区,由天津港、开发区、保税区三个功能去及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组成,面积2270平方公里、2005年常住人口140万人。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快速增长,外资大量进入,成为中国北方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1986年8月21日,小平同志在视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时指出:“你们在港口和城市之间有这么多荒地,这是个很大的优势,我看你们潜力很大,可以胆子大点,发展快点”,并题词 “开发区大有希望”。

为落实小平同志指示,天津市在总结开发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1994年市人大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的阶段性目标。其基本构想是,以天津港、开发区、保税区为骨架,现代工业为基础,外向型经济为主导,商贸、金融、旅游竞相发展,形成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齐全、面向新世纪的高度开放的现代化经济新区。

十年来,滨海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主动与国际经济接轨,不断完善投资条件,力争创造一流的投资环境。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1994年的1124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1500亿元,增长123倍,平均每年递增206%。十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3364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24亿元。外贸出口由1994年的5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64亿美元,增长318倍,年均递增338%。工业总产值由1994年的213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3750亿元,年均递增27%。十年累计批准三资企业项目6300多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87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有70多家在新区投资。新区已成为外商投资汇报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经过十年不懈努力,昔日的荒滩如今已初步建成了以外向型为主的经济新区。形成了电子通讯、石油开采与加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七大主导产业。建立起多层次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人才创业基地,一大批国际知名的企业落户新区,一栋栋的高楼和工厂不断建成,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正在迅速完善,一个现代化海滨城市的面貌正在展现。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新区对外辐射和服务功能也不断增强。2005年,天津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2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52%,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54128亿元,可比增长293%,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0102亿元,可比增长41%,二、三产业比例为843:157。全员劳动生产率2411万元,可比增长132%。天津港2005年完成货物吞吐量24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80万标箱,近70%的货物和60%的集装箱来自全国各地。新区与国内各省市共签定经济合作协议2000项,吸引投资200多亿元。上千家企业为新区产业直接配套。滨海新区产业传递、对外服务和辐射功能日益增强,与周边地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三、滨海新区未来发展规划

滨海新区鸟瞰图

功能定位和战略目标:

立足天津、依托京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的生态城区。

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不仅对天津,而且对推动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经济发展都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新区具备了诸多发展优势和潜力。

1区位优势:滨海新区地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东北亚地区的中心地带和欧亚大陆桥的东起点,是中国与蒙古共和国签约的出海口岸,也是哈萨克斯坦等内陆国家可利用的出海口,拥有“三北”辽阔的辐射空间。

2交通优势:滨海新区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发达,是连接海内外、辐射“三北”的重要枢纽。同时拥有跻身世界20强深水大港的天津港,是中西部重要的海上大通道。滨海国际机场是我国重要的干线机场和北方航空货运中心。

3、资源优势:在滨海地区有1199平方公里可供开发建设的荒地、滩涂和少量低产农田。渤海海域石油资源总量98亿吨,其中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2亿吨、天然气近2000亿立方米。

4工业基础优势:滨海新区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开采与加工基地。电子信息业名列全国前茅。海洋化工历史悠久,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世界知名、全国领先。石油套管产量跻身世界四强。

5体制创新优势:滨海新区拥有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海洋高新区、出口加工区等一批功能经济区,已经建立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政府管理体制和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在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培养了一批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和通晓现代管理的外向型人才。

一、形象评价:

(一)、负面评价:

1、奸诈。提到曹操,首先让我们想到的就是曹操的奸诈形象。为什么一提到曹操,人们就觉得他是一个奸诈的人呢?当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最大的原因应该就是曹操本人的性格就比较奸诈吧。在三国演义的很多回合中都能看出曹操的奸诈。

①在第一回中就有写曹操小时候不务正业,又不满叔父管束,于是就用欺诈的手段挑拨父亲和叔叔的关系,只为了达到自己放荡的意图,这充分说明他天生狡猾,善于阴谋,从小就具有政治家的资质。曹操一出场,就给人一个狡诈的形象,尽显了他奸诈的本色。

②在第二十回中中描写到:“话说曹操举剑欲杀张辽,玄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面前。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这回说的是当曹操擒住张辽之后,张辽不肯投降,曹操大怒要杀了张辽,经刘备、关羽等苦苦求情,他听了之后又马上掷剑换上一副笑脸说:“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并亲自给张辽松了绑,还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这就是曹操,用他的“巧诈”成就了自己的功名。

③在“借头压军心”中也尽显曹操狡猾与奸诈。曹操的十七万大军在外而粮草将绝,要如何平军心,曹操竟然想出了“借头压军心”的奸计,自私与毒辣使曹操嫁祸于人,以解脱自己,他对王垕说:“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汝妻小吾自养之,汝自无虑也。”这里每个字句都渗透着令人毛骨悚然的冷酷。

(2)曹操篡汉。民间认为曹操是个奸诈小人,还有个原因就是因为他篡汉。在古代的时候,皇帝就是一国之本,国之根基,但是曹操却要自己当皇帝,肯定就要受到人民的唾骂,从这个方面来说也应该是人民认为他奸诈从而不喜欢他的一个原因吧。

(3)最后可能还因为曹操说了一句话“宁肯我负天下人,也不能天下人负我”的话,让人们更加痛恨他的奸诈。事情大概是这样的。董卓入京后,表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拒绝董卓的任命,逃出洛阳,抄小路回家乡。路过朋友吕伯奢家时,到老朋友家去休息,突然听到朋友家有磨刀子的声音,以为被出卖,于是把他们一家都杀了,可是到后面才发现是他误杀了朋友一家,于是说下了上面的话。也许就是因为以上的几个原因,所以才让人们一提到曹操就想到他的奸诈吧。

2、猜忌、狠毒、阴险。这也是曹操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的猜忌、狠毒、阴险则明显体现在借故杀人与借刀杀人中。比如说,曹操在杀杨修时就采用了借故杀人。①由于杨修的侍才放旷让曹操有了杀杨修的想法,但是碍于曹操有一个“爱才”的名声摆在外面,所以他只能忍,但是偏偏这个有点自大的杨修在他军事行动不利,心烦意乱,有气没地方撒的时候窥透了他内心的秘密,揭穿他的“鸡肋”哑谜,所以才使曹操毫不犹豫地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给杨修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掉了,而且这个罪名很正当,使他因猜忌而杀人的恶劣行为成为合法的,曹操就这样顺利的除掉了一个眼中钉。②孔融给曹操推荐了一位年轻有为的祢衡,但是祢衡向来就看不起曹操。于是曹操怀恨在心,想找个机会来羞辱祢衡。可惜在宴会上,曹操反被祢衡击鼓辱骂,让他失尽了面子,他也是恨得牙痒痒,曹操就想借刘表的手来杀祢衡,最后是黄祖做了他的义务刽子手。牺牲他人的性命为自己解除困难这种毒辣与自私的高度结合更是曹操的拿手好戏。③再看“梦中杀人”。曹操为了防止别人暗中害己,他精心编造了一个“吾梦中好杀人”的谎言,但是他知道凭他只是在嘴上说说,肯定是没有人相信的,为了让别人相信自己的话,为了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曹操又自导自演了一场梦中杀人的好戏,再看看他醒后的表演,“佯惊问”、“痛哭,命厚葬之。”这次的结果当然是达到了曹操的要求:“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在这里也让人感觉到了曹操的猜忌、狠毒、阴险。

(二)、正面评价:

1、才艺好、武艺好、好读书。在三国演义中虽然曹操的形象多是以奸诈、狠毒、多疑等为主,但是对于一个人物,他的形象也是具有双面的,我们也可以从多方面看出曹操本人还是有很多优点的,在某些方面还是值得我们给予肯定的。首先,虽然曹操自幼很顽皮,还曾经用计挑拨父亲于叔叔的关系,还与玩伴们去偷新娘子等,但是他也不是一般的纨绔子弟,他在幼年时就能显示出他政治家的苗头。曹操还是很有才华的,曹操写过许多流传至今的好词如《短歌行》、《观沧海》等等,真是雄心壮志、气势磅礴啊!也显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并且曹操还有一身好武艺,这为他后来的战斗中做好了准备。他一生非常喜欢读书,也许就是因为他的喜好,才让他精通战略战术与兵法,使他善于用兵,因此他常常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例如官渡一战,面对十倍与己的强敌袁绍,他多谋善断,以出奇制胜的胆略和才干尽显名将风采。即使在失败的时候,曹操也并不气馁,而是沉着应战,转危为安,反败为胜。曹操的自身优势让他在后来的战争中得以成长。

2、胆略与才智过人。在《三国演义》首回中就写道, 曹操“有权谋,多机变”,并用“诈倒在地,作中风之状”来权证。虽然是儿时调皮要整叔叔,但是曹操的智慧就可见一斑了。在“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一回中,曹操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无畏气概和超人的胆略。专权残暴的董卓成为保皇一派的心头大患,然而就在满朝文武面对这一现实束手无策之时,曹操却一人独笑,并嘲讽道:“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于是曹操便借刀独自冒险刺杀董卓,这表现出了他非凡的胆略,也同时为他换来“忠义”的名声。在刺杀的过程中,由于被董卓察觉,他便立刻下跪诈称献刀,更是表现出他临危不惧的“胆智”。在《三国演义》镇压黄巾起义,他雄才大略的形象也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将相之才。与此同时对成为军事统帅之后的曹操来说,这还不止,他在其战略思想上也极具“胆智才略”,他胸怀丰富的实战经验,在众多战役中都显示了他非凡的军事天才。在勤王保驾中,他先派精兵五万,随后加步兵协助,其时又有大军压后,曹操威仪不凡且调度有方,曹操超越其他豪强的政治家的雄才伟略被凸显。

3、唯才是举,有宽大的胸怀与长远的眼光。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之所以能雄视中原,除了曹操自身“胆智才略”外,更重要的是有一批忠实而又智勇的团队。曹操知人善任,把一大批有才智之人并入他的集团,使他们各施其能,各尽其才,为以后成就曹操的政治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他逐鹿北方的大业提供最大的可能。老谋深算的荀彧叔侄,料事如神的郭嘉,才华出众的程昱,满宠、刘晔等也都纷纷投其名下;武艺超群的于禁,勇猛无双的典韦等也归附其麾下。不久之后,曹操手下已经是文臣如雨,猛将如云。曹操不仅慧眼识英才,而且总是想方设法笼络人才。曹操对关羽可谓是爱怜有加,他也曾想千方百计留用关羽,即使他知道这是不可能、心中不爽之时,仍做出牺牲,并赞叹道:“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特别是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之后,他仍执意不改,下令放关羽。从中表现出曹操用人的气度和肚量。

4、处变不惊、果断处分的心理素质。这是一个军事家必有的素质。而曹操就在多回中显现了他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第一回反对十常侍的斗争中,曹操对斗争策略的周密思考和对斗争结局的判断,表现出一个治世能臣的卓越才华:曹操“倘机不密,必有灭族之祸”的高见,被何进视为“无知”;对何进召外兵入京诛杀宦官的蠢举,曹操“料其必败”的判断,又遭到何进的怒斥;然而后来何进被杀和董卓入京的暴行,已经从结局上揭示了曹操处变不惊的预见性及深谋远虑的个性。

二、曹操评价: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曹操其人

  作者认为曹操是三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虽然一部《三国演义》将曹操写成奸诈小人,可纵观历史其他文献,如:《三国志》《后汉史记》《资治通鉴》等对曹操的评价均是正面大于负面。《三国志》中说曹操:曹公“明略最优”,成事则“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御军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此正是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所特有的丰采。作者遥想在那金戈铁马的年代,一个并非出身于名门望族大家(孙武之后的孙坚),也无皇室血统(所谓天子皇叔的刘备),也非有三公四卿资历的家族(袁家兄弟),仅仅是宦官的过继之子的后人,本家也不过是有些钱财而已,于乱世之中,挺身而出,刺董卓,(《魏武略》还说他去刺杀过张让)聚义众,发矫诏。靠个人魅力自立于乱世,进而战略明确,进京城,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统北方,成就大业。

  自古以来,骂曹操者无非两个借口:一,汝南许劭曾经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既然如此,三国又是乱世,曹操当然便是奸雄。况且曹操自己说:宁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这便是奸雄的确凿证据,故天下义士以此为依据,视曹操为不义之人;其实,许劭的原话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也。后来的反对者特别是那个写《魏氏春秋》的史家,东晋的孙盛,为了自己贬魏抬蜀的目的,将英雄改成了奸雄。(我很奇怪,对于孙盛的书,历史上认同的人还很多,连司马迁在写《资字通鉴》的时候,都选用了他不少的章节和资料。包括这句话。)一字之差呀。唉,有时候,一个人就毁在一个字上,曹操就是这样的。

  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一些人看来,世上之人,天子为大,天子事便是天下人的事。不是有句话吗:天下乃皇帝的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至于这个天子有没有本事,是不是明君都无所谓,作为他的臣民,就要听他的,要你活,你才能活,要你死,你就得死,死还要谢恩。而曹操竟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上朝配剑,把皇帝当傀儡,当然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曹操便成了不忠不孝的奸臣,应该下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的。

  当然现在的很多人(也有不少人还是这样认为的)不这样认为:曹操生于东汉未年,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频繁。人与人之间真情少,利用大。作为一个想要在乱世中生存并有所作为之人,警惕性是很重要的,虽然曹操做的过分了点(史说其性格多疑)所以才有“宁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一说(连这个说法都找不到史料依据),然而这也是情形所逼。世间多少人不是如此想的?却只有曹操敢于直说。而曹操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性格也是上当多了造成的。作者宁喜欢曹操这种真小人的性格,却不喜欢刘备这种伪君子。

  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是曹操的战略措施。作者本人设想如果生于那种乱世,也宁可选择作一方霸主,成就一凡事业,也不会对一个行将就木的腐败无能的政府寄予希望。况且就如曹操所言:如果不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不知当时的中原大地有几人称霸,几人称帝,天下大乱几时休。整个三国一百年左右的历史,真正动乱时代前后不过二,三十年,过后虽然分为三国,民众的生活相对反而比较安定。反观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国内的动乱长达百余年,战火不断,比三国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三国初期诸侯称霸,国内的动荡远比战国时期还乱,没有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动乱的局面的确无法控制。所以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仅不是罪,反而对民众而言是功。

  同时作为一个诸侯霸主,曹操身上的霸气未见,倒是文气逼人。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大家。不提他本身的诗词歌赋的成就,看他促进民族大融合,取文姬归汗的一系列重文政策,也是三国时期其他霸主所不能相比较的。即使是把他打的一败涂地,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诸葛亮和有着顾曲周郎之称的小辈英豪周瑜又留下几部诗篇,著作?除因政治原因杀了几个文人(如孔融等)外,曹操对士族是极其容忍的,也未曾迫害文人才子,否则就没有建安七子的存在了。而他杀孔融等人是因为他们阻碍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不是因为这些人太忠于皇帝,而是因为这些人容不得他。政治斗争是你死我活的。历史上这种血腥的政治镇压难道只有曹操曾经做过?不提太遥远的事情,就是近代一,两百年的历史上的这种政治镇压我们知道的还少了吗?这些斗争的残酷性恐怕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吧。为什么对曹操便如此苛刻呢?相反,曹操对有才之士是非常喜欢和宽容的。对关羽和赵云的喜爱,对杀死陈宫的不得已,对杀死沮授的痛心无一不表现出曹操的爱才之心。反对曹操的人说他这一切都是惺惺作态。可是这样的惺惺作态,袁绍,张鲁,孙权等以及历史上的许多人都做不出来。刘备到是哭出来了,真假几分相信现在的人们都看出来了。而且在诸葛亮时代,蜀地能留下的人才恐曲指能数。

  作者再来说说这千古讨论最多的曹操的大罪:挟天子以令诸侯。千百年来,对于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对还是错的争论是最多的。特别是现代,更是讨论的非常之多。作者略作了一下统计,竟是赞同的少,反对的多。

  在这里,让我们一起回顾下曹操这个政策的出台前后。当时,汉献帝经过了董卓将他挟恃到长安,后又被李傕、郭汜抢来抢去,好不容易被韩暹和杨奉救回了长安,可已经被吓怕了。当时汉室不兴,典籍尽失,连皇帝的面子都没什么人去理了。当汉献帝他们被韩暹、杨奉带回洛阳的时候,人都快被饿死了。汉献帝这时候先想到的是吕布,他发昭书,封吕布为平东将军和平陶侯,请吕布去勤王保架。可是吕布也饿的够呛,有心无力,所以给汉献帝回书,说自己找到粮食就去。汉献帝想等你找到粮食我就饿死了。正没办法的时候,派去找吕布的使者对汉献帝说有个叫曹操的很有本事,试试找他。汉献帝是抓个稻草就不会放手的,马上就给曹操去了昭书。曹操时在许昌,与众谋士们商量是否迎接汉献帝,许多人对此不感兴趣,有人认为洛阳守将韩暹、杨奉自恃有功于汉室,恐难以控制。唯独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主张迎接汉献帝,他说:“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影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倡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韩暹、杨奉,安足恤哉!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于是,曹操作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决定,也是让后世争论不休的决定:将汉献帝迎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荀彧是个忠于汉室的人物,他鼓动曹操迎汉献帝,并非为曹操着想,纯是欲挽狂澜于既倒、扶汉室于倾危。他想借曹操的手扶助汉室。他真诚地希望曹操能匡扶天下、振兴汉室,他列举的迎献帝的理由有三,即“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后来,当曹操逼迫汉献帝封自己为“国公”,荀彧还要公开反对,认为:“曹公本兴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其实在当时,汉室已经没有任何号召力,人们都认为汉朝“气数已尽”,早已不堪扶持。正如郭图和淳于琼所言:“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可曹操不这么想,当时的他还真有做名臣的心。他大概觉得汉室再危,也是正统。骨子里的曹操还是那种文人的气质,士大夫的思想。既然已经决定迎接皇帝了,曹操马上命令曹洪带兵前往。可惜,曹洪的兵被袁绍堵住了。跟皇帝联系不上了。就在曹操叹气的时候,有个叫董昭的家伙早就看上了曹操,所以他都没跟曹操打个招呼就用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了封非常恭敬的信,表示了曹操勤王的决心。这个杨奉正和韩暹争权呢,接到信,大喜,立即派人联系了曹操,并在皇帝和董承这些大臣面前说曹操的好话。皇帝听的高兴呀(你快饿死了,有人送饭,你能不高兴吗?),马上封曹操将军,并让董承亲自迎接曹操前来勤王,伴驾。好。这下曹操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找皇帝了。带着大批的口粮,曹操见到了皇帝,自然是皆大欢喜。曹操随后的工作就是借口洛阳距离他的根据地太远,请汉献帝迁都许昌。这点汉献帝是完全赞成的,洛阳连个象样的房子都没有,召见朝臣的时候一帮士兵就爬在墙头上跟看耍猴似的看皇帝朝会。但是杨奉反对,他再傻也知道到了曹操的地盘上什么都得听曹操的。反对无效后,杨奉决定打,可惜又打不过,部下大将徐晃投了曹操,杨奉只好自己逃跑。汉献帝到了许昌以后终于可以住上好房子,吃上饱饭,还可以“宗庙社稷制度始立”,再摆摆谱。曹操也并没有学董卓“剑履上朝,参拜不名”,照常给汉献帝下跪,汉献帝自然更是得意,就马上加封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这个时候,两人的关系还很不错。真正的交恶要在三年以后了。现在的汉献帝还是心满意足的。

  开始的时候,汉献帝挺配合曹操,让封谁,就封谁,让下昭就下昭。那些小军阀还是不得不听皇帝的。孙子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建安元年到建安五年初的四年间,曹操充分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以伐谋、伐交为主,开始了对周围各个小集团的兼并。曹操倒霉就倒霉在了袁绍身上。这家伙,在当初汉献帝穷困潦倒的时候,也打过这个主意的,出主意的是沮授。沮授对袁绍说“今州域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这是明目张胆地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可郭图和淳于琼不同意:“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英雄并起,各据州郡,连徒聚众,动有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今迎天子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也。”都知道袁绍是个墙头草的,最拿不定主意的一个人。好了,现在这个事情被曹操做了,袁绍不高兴了。心想我不做的事情你居然敢做,那我肯定不给你好果子吃的。所以,当不知道那个家伙出主意让汉献帝封了袁绍一个太尉的时候,袁绍气极了,破口大骂。把本来是沮授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安在了曹操的身上。从此世人就开始说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了。曹操知道了没办法,赶紧把自己的大将军让给袁绍,并且还让皇帝封他做邺侯。够低声下气的了。可袁绍接受了大将军的称号,因为他不让曹操做,但拒绝了邺侯,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心思。

  汉献帝当然也明白这其中的名堂。其实他就是不明白,他身边的那些所谓忠臣些也会让他明白。这些董承之流,作者想他们定是对曹操十分不满的。为什么呀?很简单,他们看不起曹操的,你一个阉官的后代,凭什么那么横?曹操呢,自己有本事,当然看不起这群吃白饭不会做事的家伙。好,有了袁绍的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了的说法,再加上这些忠臣的撺掇,汉献帝不高兴了。不是有俗话说的嘛:升米恩,斗米仇呀。你给我一升米,没让我饿死,我感激你,你是我的恩人;可你给了我一斗米,就能给更多,你不继续多给,那你就是仇人。好,这下曹操开始吃苦头了。为了这个所谓的天子和朝廷,曹操付出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可不仅不讨好,还受了不少的气。在汉献帝和那些吃了饭不做事的忠臣眼里,你曹操既然供给了我这些吃的,用的,还恢复了典章制度,你就应该再知趣点,把你的权利完全放弃了,全部献给我好了,至于你,功劳已经太大了,可以自动去了,归隐也好,死了更好,就是不要在我这里指手画脚了。曹操当然明白,可曹操又怎么放心把权利交给这么一群什么都不懂的废物,那简直就是将自己一生的辛苦白白打了水漂?所以他就是不放手。这样一来,那个汉献帝就多次欲杀了他而后快了。可曹操不能让人把自己杀了呀,他就只有去杀那些人。好了,杀人,再加上文人的渲染,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罪名就传了开来,一传就是几上千年。那些反对曹操做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情的讨论的依据就是这样来的。

  赞同的呢?除了曹操在开始阶段是有过一点好处以外,作者认为主要的是,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对他自己的好处不大的,真正得到好处的还是中原的老百姓。因为不论怎么争论,有一个事实是明摆的,那就是没有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室早玩完了,(那个汉献帝多半会饿死在洛阳。如果真那样,曹操会怎么样?)那天下真的不知几人要称帝,几人要称霸了。就像张鲁之辈就说汉室尚在,安敢称帝?在辽东称霸几十年的公孙度父子也没敢称皇帝。真正称皇帝的只有袁术这个不学无术的家伙。刘备那么想做皇帝,在曹丕称帝前,他都不敢动。众所周知,要是真的称皇帝的人多起来,人民的生活将受到更大的影响。因为大家都可以做皇帝了,你有你的政策,我有我的方法。那就会回到战国时代。当然文字是不会乱了,可经济呢?钱币自然混乱,社会秩序一点都没了。战乱更加频繁,中原的混乱局面将更加不堪。三国的历史也会重写。所以作者坚决支持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为他带给了老百姓实惠。可惜曹操竟然为了这个背付了上千年的骂名。

  哼,这些所谓的文人墨客只不过是当权者的口舌,他们怎么会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看事情呢?还有那个罗贯中,真是个颠倒黑白的主,就是他,让本来应该感激曹操的百姓竟也恨曹操入骨。而那时候的老百姓不会写字,更没有戏曲之流,当然留不下他们的感激。不过当时的青州,幽州的百姓听到曹操灭了袁绍父子可是很高兴的。所以我喜欢曹操的原因也是这个。

  曹操在当时的社会情形下,其实是没人能理解他的。因为他的思想已经超越了那个时代了,正所谓曲高和寡也。而后人所认识的曹操不过是文人笔下的曹操。文人,特别是古代的文人,在忠君思想下洗脑过的文人,谁敢说曹操的好话?自然是人云,我云,将曹操贬之又贬,乃至于贬到十八层地狱,不能再贬了,就让曹操在那里受罪好了。我为曹操一哭尔。

  曹操,字孟德,公元154年生,沛国谯县(安徽毫县)人,西汉相国曹参之后,祖父曹腾在汉桓帝时担任官职,封为费亭侯。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成为曹腾养子而改姓并继承侯爵。在三国演义中提到曹操小名阿瞒、吉利,故而有曹阿瞒之说。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而在三国演义中,南阳何禺页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字子将,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于公元184年汉末黄巾之乱时显露头角,董卓死后,纵横乱世,南征北战,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河南中牟县东北)以少胜多挫败河北袁绍10万军队,公元201年在仓亭(河南管县东北)再次击破袁绍大军。公元208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并成为东汉朝廷丞相。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征荆州刘表,12月于赤壁与孙刘联军作战,失利。公元211年7月,曹操领军西征以击马超,构筑了整个魏国基础。公元213年,汉献帝派御使大夫任命曹操为魏王。公元220年,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葬于高陵。

  曹操一生从陈留起兵到洛阳逝世,奋战30余年,参加大小战役近50余次,消灭了袁绍、袁术、刘表、张绣、吕布等割据势力。曹操共有25个儿子,卞皇后生文皇帝曹丕、任城威王曹彰、陈思王曹植、萧怀王曹熊,刘夫人生丰愍王曹昂、相殇王曹铄,环夫人生邓哀王曹冲、彭城王曹据、燕王曹宇,杜夫人生沛穆王曹林、中山恭王曹衮,秦夫人生济阳怀王曹铉、陈留恭王曹峻,尹夫人生范阳闵王曹矩,王昭仪生赵王曹干,孙姬生临邑殇公子曹上、楚王曹彪、刚殇公子曹勤,李姬生谷城殇公子曹乘、mei戴公子曹整、灵殇公子曹微,赵姬生乐陵王曹茂。其中长子曹丕曹操认为笃厚恭谨,立为后继,成为后来的魏文帝;次子曹彰,三国演义中提到他黄须,勇而无谋;三子曹植为曹操最喜欢的儿子,虽才华横溢但个性怯懦,嗜酒放纵;四子曹熊体弱多病。曹操另有三女,长女曹节,次女曹宪,三女曹华,均嫁与汉献帝为妻。曹操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与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代表了东汉末年的文风,与苏轼一家并称,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庭”,曹操一生有诸多作品,为众人称道的《观沧海》是他公元200年10月打败袁绍后于河南延津县附近所作,《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出他的高远志向,公元208年冬于湖北汉口西南长江边赋歌《短歌行》,抒发出他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心情。

  曹 操

  金弦玉翎射苍穹,挟雏龙,慑群雄。与雁同征,铁骑踏春红。汉室江山如残月,观沧海,傲意浓。登上九五至尊的宝座君临天下,是每一个有雄心的政治家一生的渴望,那种“谈笑间人头落地,挥袖间千万人膜拜”的诱惑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抗拒的。

  从“许游耕田”到“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功高震主的丞相最终也没有实现父仪天下。拥兵自强,他完全有实力去废天子而自立,但这个一直让史学家们争议的举措也只是后人遗憾的推测,具体实施,也才到了其子曹丕的时候。究其原因,恐怕要从文化的角度来定论了。在中国历史文学中,曹操也有相当的地位,其自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学家,《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都有很大的价值。既然他对文学有如此深的造诣,那么他就始终摆脱不了那种忌讳被史书记载的羁绊。虽无帝王之名,却有帝王之实,这一举措是否明智,我们很难用对错来作简单的评价,但是从这一点,我们却可以看到曹操在政治上犹豫的一面,这也就注定了他曹氏天下的命运。一生的辛劳,一世的戎马,换来的结果却是驷(司)马分槽(曹),为他人做嫁衣裳。

  去过官渡之战的遗址,一千八百多年后的今天,那里已是荒烟蔓草,斜阳照在断壁残垣上的余辉早已映射不出当年的往事。风,在空气中轻轻的滑过,是热的,不知道千百年前,这风是否扬起过群雄逐鹿中原的锦旗;是否传送了千军万马震动天地的呐喊声;也是否见证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不肖说,这场历史闻名的战争更让他坚定了平定天下的信心。

  然而赤壁之战的惨败又彻底粉碎了他实现一统的梦想,“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也只是他的一厢情愿,那场噩梦般的大火烧掉的不仅仅是数十年积蓄的力量。他眼中的自信也变成了无奈的迷惘,试想,让任何一个人穷毕生之精力积累的资本在刹那间灰飞湮灭,谁,可以承受?华容泥泞的道路上,一辆惊慌的马车,一队毫无秩序的败兵,背负着那轮被金戈铁马映红了的太阳,仓皇北去。

  那一役之后,他便退居二线,弄子玩孙。也许他真的老了,曾经那个煮一壶老酒,把天下英雄都付笑谈中的曹操已是明日黄花,即使再临沧海,也是执杖而立,用苍老的声音吟唱“老骥伏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那“江中斩蛟,云间射雕,席上挥毫”的壮志豪情也如东逝之水,一去不返了。

  曹操也是凡人,位高权重的他丢不掉领导者和统治者普遍的特点——猜忌。世界上大海最大,比大海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如果他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不杀孔融、不斩杨德祖、不诛华佗,是否他真的能如愿以尝?

  岁月只是把这个问号的答案留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去猜测,但一切的答案都是假设,一切的假设也都只是为这个枭雄唏嘘长叹的徒劳。历史终究是历史,江山多娇,引再多的英雄为之折腰,也没有人可以改变她,更不能左右她。

  无数次站在魏遗址的旷野中,注视着那在天边晚霞下盘旋的飞鸟,都想问一声:是否你,也曾经知道那个人,那段历史?

  ①《三国演义》第五回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联合孙权击败关羽。第二年正月(公元220年),曹操还军洛阳。当月就病死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

  陈寿《三国志》高度评价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①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称其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②

  二、 曹操的“奸”

  读过“三国”的人,一提起“奸雄”,谁都知道是指曹操。在作品的第一回,曹操就出现并一开始就表现出其“奸”的一面。许邵因此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③可谓一语中的。曹操的奸恶,最为显著的表现是他在误杀吕伯奢一家八口后,竟仍昧着良心将吕伯奢也杀了。而吕伯奢乃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可叹他尚未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他的灵魂就归那世去了。此时的曹操非但没有悔意,还大言不惭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④这句话,也最能体现曹操的奸恶。

  (一)、政治层面——“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说是尽人皆知的。这是曹操“奸”的一个重大表现。

  献帝被董卓劫持,后回到洛阳。但到洛阳后却发现“宫室烧尽,街市荒芜,满目皆是蒿草。”⑤献帝进退两难。这时,曹操的谋士荀彧出了个主意:“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⑥曹操大喜,从其计,将汉献帝接入许昌,“盖宫室殿宇,立宗庙、社稷、省台、司院、衙门,修城郭、府库。”⑦这样,汉献帝算是有了安身之地。但是,“自此,大权皆归于曹操。朝廷大务,先禀曹操,然后封奏天子。”⑧

  有了汉献帝这块“挡箭牌”,曹操就用“君命”大耍其阴谋。当时的刘备与吕布,都是曹操的心腹大患,曹操想用“君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商朝之后的周朝京都从镐京东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之前周朝国都在镐京之时称为西周。

东周又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两个时期。因此这一时期也称为春秋战国时期。

政治

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转变的时期。这一转变是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东周君主列表

春秋

周平王 姬宜臼(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720年)

周桓王 姬林(公元前720年至公元前697年)

周庄王 姬佗(公元前697年至公元前682年)

周僖王 姬胡齐(公元前682年至公元前677年)

周惠王 姬阆(公元前677年至公元前652年)

周襄王 姬郑(公元前652年至公元前619年)

周顷王 姬壬臣(公元前619年至公元前613年)

周匡王 姬班(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607年)

周定王 姬瑜(公元前607年至公元前586年)

周简王 姬夷(公元前586年至公元前572年)

周灵王 姬泄心(公元前572年至公元前545年)

周景王 姬贵(公元前545年至公元前520年)

周悼王 姬猛(公元前520年)

周敬王 姬丐(公元前520年至公元前477年)

周元王 姬仁(公元前477年至公元前469年)

周贞定王 姬介(公元前469年至公元前441年)

周哀王 姬去疾(公元前441年)

周思王 姬叔(公元前441年)

周考王 姬嵬(公元前441年至公元前426年)

周威烈王 姬午(公元前426年至公元前402年)

战国

周安王 姬骄(公元前402年至公元前376年)

周烈王 姬喜(公元前376年至公元前369年)

周显王 姬扁(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321年)

周慎靓王 姬定(公元前321年至公元前315年)

周赧王 姬延(公元前315年至公元前256年)

战国时代另有一小国名东周

(公元前221---前206年,共15年)

秦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多年来分裂的局面,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朝共有三帝,其中病死的一帝,内乱中被逼杀的一帝,国亡投降后被杀的一帝。所附的秦庄襄王为病死。

秦庄襄王(异人)

秦庄襄王,名异人,改名子楚(公元前~前247年)。秦孝文王子。孝文王死后继位。在位3年,病死。葬于葚。

嬴异人,曾在年轻时作为人质居住于赵国都城邯郸,因为秦国屡次攻赵,他的处境很困难。这时,有个卫国大商人吕不韦知道了他的情况,认为他是“奇货可居”,决定进行一次政治赌博,于是,设法结识了他,成为密友。吕不韦用重金买通了秦孝文王宠爱的华阳夫人,使她劝说秦孝文王立异人为太子。为了博得出生于楚国的华阳夫人的欢心,异人在吕不韦的授意下,改名为子楚。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继位三天后突然中毒而死,异人继位。

异人继位后,尊华阳夫人为太后;拜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洛阳10万户,执掌朝政大权。当时,东周王朝境内的小封国西周已经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军所灭,赧王病死,西周公被迁于但狐聚 (今河南省临汝县西北),小封国东周还存在。公元前249年,东周君联络诸侯,谋划伐秦。异人获悉,立即派吕不韦统领10万大军,一举攻灭了东周7邑,迁东周公于阳人聚(今河南省临汝县西)。东周王朝的最后残余被铲除。接着,秦军继续蚕食三晋,又攻占了大片土地。

公元前247年5月,异人病死。异人死后的庙号为庄襄王。

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名赢政(前259~前210),秦庄襄王之子,庄襄王死后继秦王位,后灭六国,统一中国,称始皇帝,是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在王位25年,帝位12年,病死,终年49岁。葬于郦邑(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25里处)。

秦始皇,嬴姓,名政。因出生于赵国,又称赵政,秦庄襄王之子(另一说为吕不韦之子)。公元前246年,年仅13岁的嬴政继承秦王位由丞相吕不韦和宣太后的男宠毒专权。公元前238年亲政,毒乘他外出之机,举兵叛乱,他一举粉碎叛乱,诛杀毒,幽禁太后。第二年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后逼杀吕不韦,任用了尉缭、李斯等人。

此后,嬴政继承了自秦孝公以来变法革新、奖励耕战的一系列政策。接着,嬴政采取李斯等人的策略,以重金收买关东六国权臣,离间其君臣关系,远交近攻,从公元前230年起到公元前221年止的10年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

赢政统一天下后,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幻想秦王朝的统治能延续千秋万代;国家的一切政务都由皇帝裁决,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悉由皇帝任免,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随后,秦始皇废除了自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将原六国贵族豪富迁至关中、巴蜀,以防止他们的分裂复辟活动。

在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并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以秦“半两”钱为流通货币,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区修筑了“五尺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颁行全国。公元前213年,嬴政为了控制思想,采纳李斯的建议,将秦国的历史、医药、卜筮和植树以外的书下令焚毁。禁止私学。第二年,方士卢生和侯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贪权专断,滥施刑罚。赢政闻知后派人追缉,侯生、卢生逃亡,赢政大怒,将有牵连的460多个儒生全部坑杀于咸阳。这两件事. 史称“焚书坑儒”,它钳制了思想,严重地摧残了文化。

公元前214年,嬴政派兵南定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今广西崇左县)四郡。同年又派大将蒙恬率兵北击匈奴,收复了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地区,迁来内地人民,建筑城邑;始皇末年,秦郡数由统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余郡,使秦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至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象郡。

赢政在位时期徭役繁重,刑罚苛严。人民除了将收获物的三分之二缴作赋税外,还得负担沉重的徭役和兵役。他征发70多万人,在渭水南边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他又征发农民将原来秦、赵、燕三国北方的长城连接起来,向东向西延伸,筑成一道西起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东到辽东(今辽宁省辽阳市西北)的城防,这就是伟大的万里长城。它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当时,全国被征去服兵役、徭役的多达150多万人,男丁不够,连妇女也被抓去运粮饷。许多人被折磨而死。为了防止人民的反抗,他除了下令收缴、销毁民间兵器外,还规定一人犯死罪,亲族—起处死,叫作“族诛”;一家犯法,邻里同罪,叫作“连坐”。人民随时都会被指控犯法,被罚做苦役,或者斩脚、割鼻、处死,押送到官府去的罪犯满路都是。

赢政又好大喜功、浪费无度,他在即帝位的12年间,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沿途刻石颂德,以表示他的不朽之功。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等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嬴政实行的暴政,使得秦朝一建立,阶级矛盾就开始激化,出现了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前210年,赢政进行最后一次巡游,随行的有丞相李斯、中车府令(掌管皇帝文书的宦官)赵高和他最喜欢的小儿子胡亥。他渡过钱塘江,一直到达会稽郡的吴中。返回途中,在平原津(今山东省平原县东南)病倒。到了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病势转危。他自知不行了,急忙命令李斯和赵高起草诏书,并将诏书和国玺递送给长子扶苏,催扶苏立即赶回咸阳,主持丧礼。当李斯草拟好诏书呈交嬴政审阅时,嬴政已经死去了。

扶苏因为劝阻嬴政坑儒,曾被秦始皇贬出京城,派往上郡蒙恬军中任监军。赵高历来与蒙恬一家有仇,担心扶苏继位,蒙恬得到重用,对自己不利,就扣住遗诏不发,与胡亥密谋篡夺帝位。他又威逼利诱,迫使李斯和他们合谋,假造遗诏,指责扶苏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命令他和蒙恬自杀。蒙恬怀疑,不肯自杀。扶苏忠厚,相信诏书是真的,便自杀而死。

赵高秘不发丧,将嬴政尸体放在车中,关上车门,拉上车帘,让百官以为秦始皇仍然活着,每天在车外奏本;一面带领大队拥着尸车匆忙赶回咸阳。因为天气炎热,尸体腐烂发臭。赵高派人弄来夭批鲍鱼,命令每辆车上装鲍鱼一石,以混淆尸臭。接着发丧,并拥立胡亥为帝。秦始皇为历史上对始皇帝嬴政的通称。

自古以来,对秦始皇的评价就褒贬不一。但纵观秦始皇的一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实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功绩不可泯灭。

秦二世(胡亥)

秦二世,名胡亥(公元前230至前207年)。秦始皇第26子。秦始皇死,靠赵高等伪造遗诏继位。在位3年,又被赵高逼迫自刎而死,终年24岁。葬于杜南宜春苑(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曲江池南岸)。

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夏巡游途中病死,尸体运回咸阳后,赵高、李斯才将死讯宣告天下,并假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于同年7月袭位,为秦“二世皇帝”,史称“秦二世”。

胡亥即位后,在赵高唆使下,杀死兄和姐妹22人及大将蒙恬、蒙毅兄弟和许多大臣。第二年,又以谋反的罪名腰斩李斯,灭其三族,以防止篡位的事泄露出去。

胡亥在位期间,由赵高专权,继续推行秦始皇时的暴政,征调二、三百万民夫,续修阿房宫,驰道,骊山陵和服兵役,其赋税的繁重,刑罚的苛暴,比秦始皇统治时有过之而无不及,致使阶级矛盾更加尖锐,终于在公元前209年7月激起了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项羽、刘邦领导起义军继续反秦。

公元前207年,秦主力军在钜鹿(今河北省巨鹿县) 之战中被项羽击败,投降,咸阳城内人心惶惶。时大权全部由赵高垄断,赵高对胡亥封锁消息,只让他在宫中花天洒地。

有一天,赵高为了考验朝中谁服他,谁不服他,牵了一只鹿上朝,对胡亥说:“我弄到一匹马,特来进献陛下。”胡亥说:“这明明是头鹿,怎么是马呢?丞相在开玩笑吧!”赵高板着脸,一本正经地说:“是马,请大家认吧。”许多大臣惧怕赵高,就附和着说是马,只有几个忠厚的大臣如实地指出这是鹿。几天后,这几个大臣就被赵高处死了。这就是历史上“指鹿为马”的故事。 自此,更没有人敢向胡亥奏告真实的情况。

不久,刘邦军攻破武关(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逼近 咸阳。胡亥终于知道了这消息,惊恐万状,慌忙派人催赵 高发兵抵御。赵高见形势危急,难以为继,决定杀死昏愦无能的胡亥,和刘邦谈判。

8月的一天夜间,赵高派女婿、咸阳令阎乐,率领党羽1千余人,假称皇宫内将有变乱,杀入胡亥所在的望夷 宫。赵高弟、郎中令赵盛则作为内应,将阎乐引进内殿。阎乐为了示威,向殿内射箭,箭矢射入了胡亥的坐帐,吓得胡亥大声呼叫侍卫。但侍卫见有兵变,都纷纷逃散了。胡亥只好转身逃入卧室。他回头见有一个太监跟随在身后,就厉声责问他说:“你为什么不将臣下要谋反的先兆早些奏告。”太监回答说:“如果我早奏告陛下的话,我就活不到今天了。”

这时,阎乐追进卧室,指着胡亥大声斥责说:“你骄恣 无道,滥杀无辜,天下人都背弃你了,你赶快自寻归宿吧!” 胡亥问道:“谁派你来的”阎乐回答说:“丞相。”胡亥要求面见赵高,阎乐不许。胡亥叹了口气说:“看来,丞相是要我退位。我愿意退位作一郡之王,不再称皇帝。”阎乐也不准。 胡亥央求说:“那么,就让我做个万民侯吧!”阎乐还是不准。胡亥这才着了慌, 哭着哀求说:“愿丞相放我一条生路,我只要和妻子同做平民就行了。”阎乐不耐烦,瞪眼呵斥说:“我奉丞相之命,来杀你这昏君。你再求也没用,我不敢回报。”说完喝令兵士动手。胡亥只好拔剑门刎而死。

秦三世(子婴)

子婴(公元前?~前206年),秦始皇孙,胡亥侄。胡亥自刎后继位。在位46日。刘邦兵到灞上 (今陕西省西安市东),他出降。后为项羽杀死于咸阳,葬处不明

赵高逼迫胡亥于公元前207年8月自刎后,原想自己称帝,但见人心不服,只得于同月立秦始皇长子扶苏的 儿子子婴为王,取消帝号。同时,派人去刘邦军中谈判,策划再次大杀秦宗室。

子婴得知赵高要大杀宗室,决定先下手除去赵高。即位那天,一切礼仪都准备就绪,子婴却推说有病不去。赵高急了,亲自前去催促。子婴乘机捕住赵高,将他处死。然后派兵5万去驻守蛲关(今陕西省商县北),阻挡 刘邦大军。刘邦军用疑兵之汁绕过蛲关,从东南侧杀入,歼灭守军,进驻灞上。

子婴见大势已去,于公元前206年10月,率领群臣,手捧国玺、兵符、节仗.俯身站在咸阳城门外,投降刘邦。秦朝灭亡。刘邦将子婴监管在咸阳城内。

同年12月,子婴于项羽率大军进入咸阳后被杀。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建都于宗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由于周朝后来将都城东迁,所以称这一时期的周朝为西周。

综述

西周从公元前11世纪(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5年。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立周平王(宜臼)为国王,平王将京都从宗周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周族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在陕甘一带活动,后以岐山之南的周原为主要的根据地。至公元前11世纪初,周族的力量日益强大。它一面征伐附近小国,扩充实力;一面把它的都邑从周原迁到今天长安县沣水西岸,建成丰京。它不断向东进逼的势态,加剧了与商朝的矛盾。商王帝辛一度将西伯昌(文王)囚于里。周臣用美女、珍宝进献商王,帝辛才放了西伯昌。西伯昌回到国内后,进一步加紧了伐商的准备。此时,商王朝政治腐败,内外矛盾空前尖锐。文王认为伐商条件已成熟,临终前嘱太子发(武王)积极准备伐商。武王即位以后,出兵车300乘、士卒45万人、虎贲(冲锋兵)3000人,浩浩荡荡地向东进发。庸、蜀、羌、鬃、微、卢、彭、濮等许多小国也率兵会合。周武王在牧野誓师,历数商纣之罪。商纣王发兵17万与周军对阵,但军士们无心战斗,前徒倒戈,引导周军攻纣。商纣王仓惶逃遁,在鹿台自焚而死,商朝遂亡。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周王朝时代。

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但如何牢固控制东方的大片领土,成了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于是,他采用「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它们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武王把商纣之子武庚(禄父)封于商都,借以控制商人;封其弟管叔、蔡叔、霍叔为侯,监督武庚;又将周公封于鲁、姜尚封于齐、召公封于燕。周武王死后,其子继位。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管叔、蔡叔对周公不满,散布流言,说周公意在谋取王位。不久,武庚与管、蔡串通一起,并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国发动叛乱。周公调大军东征,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平定了武庚与管、蔡之乱,杀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东征取得全面胜利,使周王朝的统治得到巩固。

武王灭商之后,回到镐京,深感镐京与新征服地区相距太远。他意在夏人活动中心的伊洛河地区建立新的都邑。他的这一想法尚未实现,突然病逝。从宝鸡出土的何尊铭文中看到,成王即位后,继承了武王之遗志,决定在洛阳附近建一新邑,「宅兹中国」。从这里对新征服地区进行统治,可大大缩短距离。为此,成王曾派召公去洛阳附近「相宅」。不久,洛邑(成周)与武王所建的镐京(宗周)一起,成为西周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为彻底铲除殷遗民的复国梦想,成王时还将殷顽民迁至成周。

由于周公旦在宗周摄政,鲁侯之爵由他的长子伯禽就封。鲁的地望在今天的山东曲阜,已发现鲁城遗址;姜尚所封的齐国,在今山东临淄;召公所封的燕国在今北京房山,也已发现城址和燕侯墓地;武庚叛乱被平息后,该地封给武王之弟康叔,为卫侯,已在河南浚县发现卫国遗址;纣的庶兄微子启未参预武庚叛乱,他作为商族的后裔被封为宋侯,其地在今河南商丘;在卫国的西边,还有个晋国,成王攻灭唐国后,以其地封给他的兄弟唐叔虞,在今山西翼城与曲沃交界处已发现其遗址。这些诸侯国的封地往往形成犄角之势,互有联系、互相制约,因而在早期阶段对政治局面的稳定确曾起到一定的作用。文献中所说「成康之际,四十年刑错不用」,正说明成王平定武庚叛乱后,周王朝出现了一段安定的局面。

周人在经过一系列战争之后,控制的地域南到巴、濮、邓、楚;北到肃慎、燕、亳;东边到达滨海;西边直抵甘、青。其范围比商朝的地域还大。周王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家机器,对域内实行有效的统治。制订的刑罚,比商代更系统。常备军的人数比商代还多,在宗周驻有六师,在成周驻有八师。全国的土地与臣民,名义上都属周王所有,即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周王封给诸侯土地与臣民时,要举行授土授民的仪式。所封的诸侯国,要定期朝见周王,有保卫王室的义务。他们还要向周王纳贡服役(包括兵役),如果不纳贡服役,就是侮慢王室,要受到惩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受封者常常擅自割让或交换土地,渐渐将土地变为私有财产。同时,随着新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私田的数量也在增加。私田的出现,对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土地公有制,起到腐蚀和冲击的作用。

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比商代又有发展。大量使用奴隶生产,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剩余劳动产品,促使各种手工行业得到发展。青铜业生产进一步扩大,除王室控制的青铜作坊外,诸侯国也有自己的青铜作坊。青铜产品的数量更多,用途也更广,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青铜业的发展,推动了其它行业的兴盛。文字的使用也更广泛,除了在甲骨上契刻文字外,在上万件铜器上都铸刻有铭文,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件。最多的一件铸有499个字,不亚于当时的一篇文献。农业、畜牧、纺织、冶金、建筑、天文、地理等科学技术也有不少新进展。这些成就促使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变化。考古学家在西周晚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人工冶制的铁器,说明至少在西周晚期,人们已经掌握了人工冶铁技术。这一发现,表明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中,又掌握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到了周厉王时,国内矛盾日趋尖锐。厉王横徵暴敛,虐待百姓,还不让国人谈论国家政事。公元前841年,终于发生国人暴动。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县),国人推共伯和行天子事。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周宣王继位后,汲取教训,改变政策;为解除戎狄的威胁,还发动了对戎狄的防御战争,取得了胜利。在对荆楚、淮夷的战事中,也取得了一些胜利,因而号称「中兴」。但是社会中各种矛盾依然存在,整个社会仍处于动荡之中。

历史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商周时期中原已进入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周边的一些地区仍相对落后一些。因此,为财富及利益所驱动,周人与其它国族的战争几乎一直不断。江汉流域是蛮族的根据地。昭王率大军征伐南蛮,遭到蛮族的强烈抵抗,周朝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昭王也死于汉水之中。这是西周早期周王朝遭到的一次严重失败,从此失去了对南方各国的控制能力。穆王与宣王也曾南征,均未获得重大的战果。东方的夷族也时常侵扰周境,战事不断。噩侯驭方不堪周朝的奴役,「率南淮夷、东夷,广伐南国东国」,一直打到成周附近,震惊朝野。周王派西六师、东八师前往作战,仍无力抵御。后靠同姓诸侯的兵力增援,才取得了胜利。西北方的犬戎是西周时期最重要的外患。穆王时,犬戎的势力逐渐强大,阻碍了周朝与西北各国的往来,穆王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并将一批犬戎部落迁到太原,打通了周与西北各国的道路。以后,犬戎仍屡次侵犯周境。宣王之子幽王,宠爱褒姒,想杀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做王位继承人。宜臼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申侯勾结犬戎攻打周王,杀幽王于骊山之下,犬戎乘机掠走大量财宝。西周就此灭亡。宜臼靠诸侯的帮助,登上王位,是为平王。他迁居洛邑,从此,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简况

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的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

周文王(昌)长子伯邑考被纣所杀。文王死后,周武王(发)即位。后来,商王纣更加暴虐,商朝矛盾急剧激化。周武王率军东征,渡孟津,与诸侯相会,声讨纣的罪行。在甲子日清晨,周军与纣兵于牧野决战。周军全胜。纣被迫自焚而死,商朝亡。周朝建立。

武王死后,周成王(诵)即位。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与武庚叛周。周公奉成王命东征,平定叛乱。东都成周建成,周公还政成王,周朝进入巩固时期。 史称成康之治。

周康王(钊)死后,子周昭王(瑕)继位。昭王十六年,他亲率大军南征楚荆,直至江汉地区。南征共经3年,昭王还师渡过汉水时溺死,军队也遭覆没。继昭王而立的是其子周穆王(满),在位长达55年。他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发展。穆王好游行,致使朝政松弛。东方的徐国率九夷侵周。穆王南征,通过联合楚国的力量,才得以平定。

经过昭穆时代,周朝实力削弱。这一时期,西北地区的戎狄逐渐兴盛。周懿王时,出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的局面,周人深为所苦。

到周厉王时期,连年战乱,给民间带来深重的疾苦。与此同时,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为压制国人的不满,厉王命卫巫监视,有谤王者即加杀戮。结果人人自危,终于酿成国人起义。前841年,国人大规模暴动,厉王被迫出奔到彘(今山西霍县)。朝中由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两大臣行政,号为共和(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厉王死,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在位共46年。宣王励精图治,朝政有明显起色。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现了衰象。宣王干涉鲁国的君位继承,用武力强立鲁孝公,引起诸侯不睦。三十六年,征伐条戎、奔戎,惨遭败绩。三十九年,与西戎别支姜氏之戎战于千亩(今山西介休南),惨败。

前781年,周幽王继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朝政腐败激起国人怨恨;三年(前779年),伐六济之戎失败;同时天灾频仍,周朝统治内外交困。幽王废掉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嬖宠美人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一作伯盘)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进攻幽王。幽王与伯服均被犬戎杀死于戏(今陕西临潼东)。前771年,西周覆亡。

幽王死后,申侯、鲁侯、许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于申,虢公翰又另立王子余臣于携(今地不详),形成两王并立。宜臼为避犬戎,迁都到洛邑,是为周平王。东周建立。余臣在平王十一年,既晋文侯二十一年(前760年)被晋文侯所杀。

主要是 文明构成不 同。楼上说的地形、人种、封建时期短都是瞎说。欧洲地形比中国更利于形成统一国家,除了比利牛斯山,基本就没地理分割。要说人种,在5000年前,中国的民族数目绝对不比欧洲少,犬戎什么的很多,只不过后来都被灭绝或驱逐了,当时中国的南方,还属于现在东南亚的人种,直到汉代华夏人才占了主导。而且中国压根就没进入过封建社会,中国根本就不符合马克思历史观的那一套,总体来说中国就俩时期,分封奴隶制和集权奴隶制。

中国之所以能形成统一国家,在早期来说是因为文明起源于游牧民族,黄帝部落显然是典型的游牧文明,扩张倾向比较强,后来得到了中原地带才稳定下来,再者中国的地形特殊,除了黄河流域由于大河的作用比较 富庶,北方的气候严寒,南方是大片山区以及未开发带,导致周边民族必然长期骚扰中原地带,迫于生存压力,中原部落则不得不选择消灭他们,由于疆域扩大,为了在信息不畅的时代保持对领土的控制,就催生了忠于王室的理念,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在后期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是家族兴社会,土地观较强,统一观深入骨子深处。其次是由于中国的政治体制发展到秦汉,基本奠定了绝对中央集权的构架,在这种体制下,是不允许出现割据的 。

欧洲不同,大部分地区都是 平原,由于海洋气候,使得大陆上生活环境很平均,人们没有对生存空间的激烈争夺,而且由于地形平坦,通商便利,使得商业精神和冒险精神强,个人观较强,这种思想直接形成了后世民主思想,再加上后来基督教的影响,使得君王君权与神权分化,不能够形成绝对核心。长期实行分封制,使得国家林立。

一、曹操非常有政治眼光,这个表现在哪里呢?表现在他“奉天子以令不臣”,在那些诸侯还没有称王称霸的时候,这个是克制他们的最好方法。在曹操与孙、刘赤壁之战的时候,张昭(字子布)就曾经像孙权(字仲谋)说过,现在曹操顺江东下,是以天子的名义来打我们,我们要和他对抗就是对抗天子,所以我们不能够和他打,还是以降为好。虽然后来孙权在诸葛亮(字孔明)、鲁肃(字子敬)和周瑜(字公谨)的劝说下,终于联刘抗曹,并且最终打败了曹操,但是如果不是鲁肃带诸葛亮来游说,周瑜来劝说,鲁肃自己也尽自己之能劝说孙权,孙权可能早就投降曹操了!为什么?因为张昭说的话也有道理呀!是不是?

二、曹操非常有军事才能,为什么?因为曹操首先举起义旗,来讨伐董卓,后来又自己干,他在官渡之战的时候就充分的显示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这也是我听《易中天品三国》才知道的,说是曹操在官渡之战时,在去救援白马(一个地方)的路上,忽然探子来报,前面有刘备(字玄德)、文丑的军队。曹操问,多少人探子说,5000轻骑兵。当时曹操人数很少,只有1000来人,于是他命令自己的将士下马,将辎重、器械全放在路上,他的部将十分不解,就说:“明公(对曹操的称呼)啊,现在敌军来了,应该赶快准备战斗啊,你怎么叫士兵下马呢?”曹操就说:“你别管,执行我的命令。”刘备和文丑的军队一来到,一看地上有这么多好东西,都争着抢,这时候曹操说,上马!把刘备、文丑的军队打得大败,刘备逃走,文丑被杀(有可能是关云长杀的)。这个故事就表现出来了曹操有军事才能啊!

三、曹操非常注重经济。从哪里看出来?曹操一开始自己干的时候,他的谋士毛玠就告诉他,要发展经济。怎么发展?明公要设置军屯、民屯。军民互不相干,都在那儿种田。割麦的时候,军4分利,民6分利。这样可得民心,也可牟取暴利。曹操马上实施了,效果很好。

四、曹操求贤若渴。大家都知道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来的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曹操二请荀彧的故事。讲的是曹操求贤若渴,去请教一个老和尚,询问能够助他打天下的人才,老和尚给他一个锦囊,让他到许昌时有人指名道姓骂他时,打开就可以了。曹操到了许昌,曹仁带着兵士到处掠夺,这个时候,许昌城门上出现一张帖子,是骂曹操的,落款是荀彧(字文若)。曹操很生气,但他忽然想起那个锦囊,就拆开来看。上面写着:“十天头长草,或字三撇旁。才过昔子牙,谋深似子房。”曹操半天才解开这首字谜,前两句是“荀”,后两句是“彧”。曹操转怒为喜,派曹仁去请荀彧。荀彧避而不见。曹操亲自去请,他才出来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曹操求贤若渴。

既然曹操有政治眼光,军事才能,注重经济,求贤若渴,我认为曹操是一个英雄,他海纳百川,是一个有本事的人。

三公九卿制(秦朝)--内朝制(汉朝)--三省六部制(隋唐)---内阁制(明朝)---军机处(清朝)

解释一下:三公九卿制由李斯提出之后随着秦的灭亡,汉朝主要是采取秦制(由于没有书籍记载商制,只能如此),所以三公九卿制一直延续到汉结束,但是汉武帝时期,随着皇权的集中,组建内朝制,但是并没有成为正式的政府部门。

三省六部制:几乎一支延续到中国封建王朝的灭亡,由于明代没有宰相职,设立三人内阁,形成了有议会性质的中国式相权制度,但是明朝后消失。

可以说内朝制是皇权集权的表现,内阁是相权集权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