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指点,若修道能成仙吗

游戏攻略08

高人指点,若修道能成仙吗,第1张

高人指点,若修道能成仙
导读:  修道的目标就是成仙,即所谓成仙得道。  能不能成仙?这就是信仰问题。如果相信,才会去修道的。如果不信,自然不会修道了。  若按我的理解,所谓仙人,就是修道有成就的人。那么,这样的话,人人皆可成仙啊。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从神、仙二字的

  修道的目标就是成仙,即所谓成仙得道。

  能不能成仙?这就是信仰问题。如果相信,才会去修道的。如果不信,自然不会修道了。

  若按我的理解,所谓仙人,就是修道有成就的人。那么,这样的话,人人皆可成仙啊。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从神、仙二字的本意来说,神虽有神灵之意,但指人的意识和精神、表情气色也是很早的意义之一;仙也是如此,“老而不死曰仙”�9�0是较早的解释,不同凡俗之意用得更广泛。“神仙”二字至少在汉初已见於记载了�9�1,但前此,“神人”、“仙人”的传说已经相当流行,因而引起了秦皇、汉武之兴趣。战国、秦汉时期,“仙图”“仙经”相继而出,神仙思想和理论逐渐形成,在此过程中,神化、神灵怪异化的趋势日益浓厚,在此基础上,葛洪专论神仙之事,撰成《抱朴子内篇》。这部书主要是他对其所相信和理解的神仙思想和理论,加以一定的系统化,并略有发挥。它不同於当时流行的许多“道书”,当然也与後世进一步的各种发展不同。葛洪的神仙论有自己的特点,下面就稍微具体谈谈他的神仙思想和理论。首先,他相信和肯定有神仙,有长生不死之神仙。整个《内篇》反反复复从不同角度讲神仙的存在,《神仙》篇开头就设问回答说:万物云云(芸芸),何所不有,况列仙之人,盈乎竹素矣。不死之道,曷为无之。文中还以刘向的《列仙传》为重要依据,他说:刘向博学则究微极妙,经深渋远,思理则清澄真伪,研核有无,其所撰《列仙传》,仙人七十有馀,诚无其事,妄造何为乎?至於撰写《列仙传》,自删秦大夫阮仓书中出之,或所亲见,然後记之,非妄言也。在《对俗》篇也说:若谓世无仙人乎,然前哲所记,近将千人,皆有姓字,及有施为本末,非虚言也。在肯定世有神仙的同时,他也指出,成仙并非易事,“学仙之事,万未有一”,“一世不过数仙人”。这方面说得不是太多,因为他不仅要人们相信有神仙,而且是“仙可学致”的,所以讲得更多的是如何学仙的问题。其次,与前一点相信神仙存在有关,神仙是具体的,他根据以往的记载,根据自己的耳闻目睹,列举过一些神仙的事例,被列为神仙者各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他另撰有《神仙传》录有92人,这可说是《列仙传》的续篇,虽然有老子、彭祖少数几个人重出,大多数是不同的,《神仙传》所记主要是秦汉时期的人,或者是秦汉时尚“能”见到的人,例如战国时的墨子,得神人指点,“乃得地仙,隐居以避战国,至汉武帝时,遣使者杨违束帛加璧,以聘墨子,墨子不出,视其颜色,常如五十许人,周游五岳,不止一处。”�9�2《神仙传》所载神仙,有不少是史书上有记载,人们比较熟悉的人,例如魏伯阳、河上公、刘安、张道陵、李少君、孙登、墨子、孔安国、郭璞,还有他自己的从祖葛元,等等。其中多半可说是道家、道教人物,但墨子、孔安国也列入仙班,还有一些下层人物成仙,像是“行行出状元”一样,用实例证明人人皆可成仙,而且与人们贴近,并非什麼神灵怪异。当然,实际上成仙的又毕竟是少数,“万未有一”。并且从列举的的仙人情况看,各有不同,所以葛洪在〈内篇〉中又引用《仙经》说:上士举行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蜕,谓之屍解仙。能够腾云驾雾的“天仙”是很少的,例如活了800岁的彭祖也未能升天,《对俗》篇他记录其先师之言曰:彭祖言,天上多尊官大神,新仙者位卑,所奉事者非一,但更劳苦,故不足役役(汲汲?)於登天,而止人间八百馀年也。在文章最後写道:吾更疑彭祖之辈,善功未足,故不能升天耳。这涉及到如何成仙问题,下面再详说。天仙不多,“游於名山”,“不知所之”的地仙是可以说的,人们无法确考。更多的当是“屍解仙”了。“屍解”,修道者死後,留下形骸,魂魄成仙去了。进一步发展,死後数年,再发棺视之,遗骸也不见了,只有某些遗物。葛洪说汉代的李少君、“近世壶公将费长房去,及道士李意期将两弟子去”“皆屍解者也”。“天仙”、“地仙”、“屍体解仙”,都是说明“长生不死”,所以从《老子》“长生久视”那裏发展来的长生之道,又可说是神仙思想的核心。所以,神仙是不死的,或者数百年後还能见到其人,或者某人在不同时期是以另一人面貌出现,如老子,葛洪的《神仙传》就记有何时为广成子,何时又为何人,以及在何地为何人等等传说。再次,葛洪神仙理论讲得最多的是学仙之法。“老子曰神仙可学”这也许是当时流行的一种说法,葛洪也是强调“仙之可学致”的。如何学?学什麼呢?有学者根据《抱朴子内篇》就“如何成仙”总结为6条途径:志诚信仙,禀值仙气;博闻体要,择师勤求;广知众术,养生却害;恬静无欲,守一知足;

金丹大药,宝精行气 ;积善立功,忠孝为本。�9�3这是概括得比较全面的,当然最理想的是全面都能去做,葛洪也有这个意思。但是,不能全面去修又怎麼办?这些途径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有无轻重缓急?这些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葛洪也说:“且仙经长生之道,有数百事,但有迟速烦要耳”。我们不妨引用一些原文,再作一些说明。葛洪在《释滞》篇写道:要道不烦,所为鲜耳。但患志之不立,信之不笃,何忧於人理之废乎?长才者兼而行之,何难之有?内宝养生之道,外则和光於世,治身而身长修,治国而国太平。